理性消费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性消费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影响飞行人员心理评定效果的因素
1.1飞行部队和飞行人员方面的因素
1.1.1对心理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总后勤部卫生部明确规定疗养员疗养入院后随大体检同时进行心理评定,但由于心理评定结果未被列入飞行人员疗养健康鉴定和硬性考核指标中,飞行人员健康登记本也未有该项内容体现,而且也不是所有疗养院都进行心理评定等原因,使个别疗养部队认为该项工作多此一举,是科室出的花样。因此并不愿意配合心理评定工作。
1.1.2对心理评定结果不能正确理解有一些人错误认为心理评定就是评定精神状况,有问题者就是精神病,对心理评定和心理疏导采取抵触态度;有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心理评定差,也不能停飞进行治疗,做不做一个样。
1.1.3入院时间分散和疗期的不确定性总后勤部卫生部尽管也明确规定了疗养员入院时间和具体的疗期,但由于种种原因个别部队疗养入院时间晚、出院时间早、入院人员分散,给心理评定工作带来困难,使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的人员不能安排系统的治疗方案。
1.1.4航医对心理评定结果不重视部分航医只重视大体检中飞行人员的躯体健康评定,而对心理健康评定不闻不问。觉得心理疾病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心理矫治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漫长的过程,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尤其对一部分有某些心理问题的人员,在疗养期间进行了前期疏导和治疗后,航医不能对其进行后续治疗。
1.2疗养院和科室方面的因素
1.2.1各疗养院心理科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疗养院不能对飞行人员进行心理评定,一些疗养院虽能进行评定但缺乏整体治疗措施。这是飞行人员心理评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应引起各疗养院的重视。
1.2.2缺乏专业的心理评定者心理评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进行心理评定的工作者应具有心理学术机构颁发的心理测量资格认定书,同时还应具备航空医学知识、航空知识及社会学知识[2]。但是目前疗养院心理科医师普遍缺编,专门学习、研究心理疾病的医师更少,对飞行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和所从事的特殊工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给予系统的治疗。
2提高飞行人员心理评定管理效果的建议
2.1完善飞行人员大体检制度对飞行人员心理评定的时间、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具体要求,并成为一项制度列入飞行人员疗养健康鉴定中,将测评结果记录在飞行人员健康登记本上,作为对飞行人员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健康管理资料。
2.2全员重视心理评定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评定工作在空勤大体检中的地位,教育引导大体检医师关注心理疾病和关注也可能是导致各专科疾病的因素,各专科检出的需要心理科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交心理科进行检测治疗。心理科也应加快业务建设的步伐,以适应飞行人员全面健康管理的需求。
2.3提高疗养部队和疗养人员对心理评定的认识
2.3.1召开预备会加强对疗养部队、疗养人员的健康宣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做心理评定之前要召开预备会,向受评部队首长、航医介绍心理评定和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积极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正确的理解。
2.3.2举办心理讲座通过心理讲座、观看心理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心理学知识,宣传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飞行中的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如何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使参测人员对心理测评、心理疏导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既能提高参测率,也能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3提高心理科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3.1加速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可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尤其要大力加强在职学习和在职培训,使人员了解最新航空医学、心理学发展动态,迅速提高全面素质。
3.2增强责任心我们要珍惜疗养员有限的疗养时间,尽最大努力做好心理评定、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整理测评结果,对有阳性结果人员根据志愿形式进行心理辅导。也可召开参加测评飞行人员和所在部队航医座谈会,座谈心理评定、教育的体会及对此项工作的要求和建议,真正提高心理评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华淼,刘军,张加林.对飞行人员心理个性的评定及其其管理.国防卫生论坛,2002,11(2):115-117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非理性消费 内外部环境 解决措施
Study on Irrational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have gradually appe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fea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i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passage raise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solution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非理性消费是相对于理性消费的一种说法。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会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个体不具备完全的市场信息,难免会受到环境、习惯、情绪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把非理性消费定义为:“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特点
1 从众性
所谓从众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当个体从属于一个群体时,个体很容易表现出从众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是个群居性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同寝、同班同学的影响而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或许开始他们还很有理性,但是有时候禁不住同学的鼓动而放弃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
2 炫耀性
大学生的消费有时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必要需求,而只是想用自己的高消费,奢侈品消费行为进行炫耀。他们的炫耀只是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让别人羡慕与恭维自己。在他们看来这样会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和评论。
3 情绪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会集体出去购物来放松自己,不管喜欢不喜欢先买了再说反正我高兴。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发泄自己的感情,那他们就会沉浸在网吧、酒吧、歌厅、舞厅来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而这些消费往往并不需要。
4 攀比性
攀比消费实际上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而进行的不必要消费。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错误的把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家庭经济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他们在校园中使用高档手机和名牌电脑,表面上是为了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而实际上他们知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他们眼里“别人有的他一定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好” 。
二、大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主要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小群体。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当代大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这种溺爱助长了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
2 学校环境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劳动观和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3 社会环境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到接触到社会,社会上的不良分气及西方享乐主义的思潮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大学的的人生价值观,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消费心理和盲目的消费观念,是他们不愿经受艰苦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1 情感导向
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人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购物冲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极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就是人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这时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满足自己乐观情绪的需要;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如消费者遭受感情挫折、事业失败等,这时情绪低落,也往往会通过感性的消费来缓解压力,发泄内心的不满,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心理补偿性消费”。
2 文化修养
个人文化的修养也能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如果自身的修养不高,则很容易受到外面的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形成一些错误的消费理念。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使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能在别人的鼓动下盲目的消费。
三、大学生解决非理性消费问题的措施:
1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消费。家长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应该对他们的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要供给适度,然后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
2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消费观纳入到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当中,帮助他们了解消费的基本知识和经济金融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消费。同时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关健康消费理性消费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科学消费观念,是他们明白父母的不易,明白科学消费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3 个人方面
(1)事前计划
大学生应该制订消费计划,明确自己真实的需要。每个月开始时合理制订消费计划,按照计划合理消费、正确消费,才可以减少非理性消费的发生,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在消费时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自己要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追求名牌,做到勤俭节约。
(2)事后控制
大学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总结,然后进行信息反馈,看看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消费计划来进行的,如果没有进行的话,那么自己要继续严格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是自己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制定的消费计划。或者更改自己的消费计划,使自己的消费计划和消费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
(3)提高个人修养
个人的人生观影响价值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参加一些文化素质类教育的课程来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自身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避免自己深陷其中。同时有助于自己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有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罗仕健 郝向鹏,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科技信息,2007年第34期。
[2] 黄文述 柯洪霞, 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因素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 张乃文,消费者的非理及营销对策浅析,企业活力,2010年第4期。
[4] 郭建锋 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5] 向 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6] 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2年3月第2期。
篇3
一、从匮乏到丰盈:消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需要是人类自身因为生理和精神内在缺失所引起的一种追求满足的倾向性状态,而消费则是人类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要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从学理上讲,消费是一个历时性概念。汉语消费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王符《潜夫论.浮侈》: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其本义是消磨与浪费,与英文消费(consume,expend)最初的涵义相同。到唐宋之际,消费变成了开销与耗费之义,与现代之意思相似。英语的消费一词同样也经过演化,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其含义逐渐变成 :为了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现代意义上消费一词,不仅指物质财富的消耗,而且也指精神财富的消耗,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史前社会、农耕社会以及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匮乏是社会的主要表征之一,如何制造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类长期面对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匮乏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同时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匮乏也是社会的内在否定结构,而经济上的匮乏是一切匮乏的总根源。因而保罗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匮乏是马克思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前提预设和先在条件,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在与匮乏进行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显然在以匮乏为主要表征的社会中,消费行为对于少数贵族之外的普通大众而言只是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行为而已。随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诞生,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此人类逐渐摆脱为生存而挣扎的匮乏与危机时代。匮乏由此从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淡出而逐渐边缘化,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行为则逐渐成为大众行为,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真正意义上大众消费现象的出现是在以福特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线诞生为标志的1913年福特发明的工业生产装配线无论是从效益还是其它角度来看是使生产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大批量生产构成了福特主义的时代特征,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
由于生产装备线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工人们在单位时间或者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远远多于以前 ;从另一方面分析,工厂能够获得较多的利润,企业有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而较高的工资收入无疑会增加工人的购买力,相对而言工人们可以较多地出入消费场所,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勒费弗尔(Henri Lefebvre)认为随着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来临,特别是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与以前的时代已大不相同,社会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一个传统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
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依次以工业社会、技术社会、丰裕社会、闲暇社会等概念描述当前的社会,认为它是一个被消费所控制的威权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controlled consumption):生产意识和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变成了消费意识。总之这个时代已经被消费所控制,可称之为消费社会或消费时代。鲍德里亚在《物系列》、《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西方社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主导与目标的社会转化为以消费为主导与特征的社会。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消费,既不是单纯以消耗物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盈的现象学。
人们既不能由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屋以及所开的汽车来定义什么是消费,同时也不能由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所感知到的物质形态与所包含的信息来定义,而是应当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因为与以匮乏为特征的社会相比,丰盈社会中的消费者与物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显然,物的全部意义实际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一个关于物的符号。在消费时代,人的欲望被大众传媒无形地挑动而日益膨胀,人们所购买与消费的物品并不仅仅是消耗品本身,在它们进入消费领域之前首先必须经过广告的包装与宣传,而消费者在无孔不入的传媒宣传中盲目购买和消费的物品其实只是一个代表物的意象即符号。
此时人们已经被商品所转化的符号所笼罩,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主体在符号世界中已失去了原有的自主性,逐渐成为被所操纵、被宰割的对象。物品本身的价值不再以传统的使用价值为载体,它所承载的更多是自身的符码价值。在消费社会里人们被无限的物品所包围,消费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代表物品上,物的符号影响和操纵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变化,因而传统社会的生产控制已被消费社会一种新的符号体系模式控制所取代,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形式。
二、快乐原则 :消费文化对社会的异化与危害
篇4
1认识体验营销
1.1体验营销的概念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品这个载体,开展高质量的体验的经济活动,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创造并提供一个体验环境或者产品,在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益。
1.2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不同
1.2.1假设不同传统营销基于对购买者“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上,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非常理性的分析和评价,然后产生购买行为,购买后还会有产品购后评价。事实上,很多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感性的,他们对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感性支配,他们并非会理性地分析,评价,最后决定购买。在特定的环境下,也会存在心理的冲动。正如伯德·施密特所指出的那样:“体验式营销人员应该明白,顾客同时受感性和理性的支配,也即是说,顾客因理智和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购买的几率是一样的。”这也是体验营销的基本出发点。
体验营销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经营的关键。
1.2.2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同传统营销强调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所需要的感受和体验。而体验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有价值的体验。
1.2.3主动性不同与传统营销消费者被动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同的是,体验营销为消费者提供机会主动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与设计,甚至让消费者作为主角去完成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企业只提供体验环境和必要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亲自体验消费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消费者的“主动参与”是体验营销的根本所在,这是与传统营销的最显着的区别。
2体验营销策略
按照伯德·施密特博士对体验营销的定义,可以把体验营销的策略归纳为以下五种:通过视,听,触,嗅以建立感官体验的感官营销策略;诱发消费者的内心情感以创造情感体验的情感营销策略;启发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的思考营销策略;通过名人,名角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销售的行动营销策略;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综合的关联营销策略。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消费者体验,企业需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3企业体验营销策略的实施
针对体验营销的不同营销策略,企业可采用多种实施方法,在利用这些方法实施体验营销策略的时候,企业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产品注重体验,服务传递情感企业在生产实体产品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产品的功能属性,而且还需要能满足消费者的视觉,触觉等方面需求的感知属性。今天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产品外观的某个细节上的一个小小问题,便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从而对产品销售极为不利。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多方面的属性的要求,特别是产品体验需求属性的满足,这样对于产品的销售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难忘的消费体验。
企业在提供服务产品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服务外,完全应该向消费者传递他们所看重的体验。而实体产品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购后行为中的售后服务向消费者传递体验。
3.2价格诉求体验先行产品的价格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体现,而且附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价值的理解。企业在产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与消费者进行广泛的情感沟通,根据不同消费者对于产品价值的理解而产生。一般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将特殊情感经历、个性消费心理等要素和产品联系在一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产品价格设计更多的是从心理体验上出发,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满足感等心理因素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再结合本企业产品的实际特点和属性,给产品制定出迎合消费者心理体验的价格。
企业的价格诉求,可以通过让消费者体验产品或服务,进而使得消费者诉求和产品所表达的情感达成共鸣,消费者根据自己对产品的理解,确定产品的最终价格。
3.3终端决胜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最重要的竞争在于终端。消费者通过终端,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有关产品的各种信息,并且在终端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决胜终端,如今成了许多企业营销策略的目标。那么,如何促使消费者在终端决定选择你企业的产品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消费者去尝试和体验产品的魅力,在终端实现消费者体验的传递,亲身体验到产品和服务所能给他们带来的价值。因此,让消费者真实而准确地体验产品,是终端营销的关键途径。
3.4促销以体验引导消费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的白热化使得商家更注重促销。促销中如能充分考虑目标消费者的特定心理,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借助良好的宣传形式,找准感情定位,以有效的手段强化渲染产品所特有的情感体验,便能迅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采用各种体验活动,从而获得促销成功,引导消费是很有必要的。
篇5
【关键词】团购;网络团购;满意度;大学生
国内团购导航网站领团网近日了2012上半年《全国团购网站普查数据公报》,这份报告指出,自从网络团购热潮兴起到2012年6月底,中国累计诞生的团购网站多达6089家,但是累计关闭的数量为2859家,仍在运营的3210家。[1]全国已经有近半数的团购网站关闭,退出网络团购市场,这个行业的发展虽然时间短暂却很引人关注。
国内参与网络团购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白领人士(有收入人群)和大学生(无收入人群)两类群体,而大学生虽然暂时无收入,但是在毕业工作之后又将扩充白领群体规模,对网络团购的需求将会更大,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来研究我国的网络团购的发展问题。
一、网络团购的概念
从美国出现第一个B2C网络团购网站Mobshop以来,网络团购不断兴起,更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其发展,而由于国内团购网站发展要晚几年,所以国内的相关研究要少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Kaffman在2002年将网络团购定义为一种线上集体购物,即利用网络联合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提高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进而以较低廉的价格来购买商品。[2]
2006年钱大可将网络团购定义为:网络团购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将有相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向厂商进行大宗购买的行为。与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不同,网络团购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体组织形成具备大宗购买能力的消费者团体,通过与生产厂商或分销商的谈判,从而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和优质服务等。其目标是为其核心即参与团购的消费者群体获得利益最大化,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商品和更多的服务,为C2B模式。[3]
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网络团购是由发起人或者组织(比如专业网站)发起,在募集到大量具有相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或团体组织的前提下,形成网络购买联盟,获得更高议价权与数量折扣,从而以较低的价格成交的网络消费行为。
二、调研分析
本次实证调研以过去半年内有过网络团购经历的上海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实施调研,利用SPSS18.0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共发放18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166份,其中有效问卷162份,问卷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占50.5%、女生占49.5%;近两月参与过网络团购的次数分布如表1,其中最近两个月有过网团经历的大学生占总样本的81.2%;月生活费水平分布见图1。
(二)调研检验
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发现问卷量表信度为0.891,符合基本要求。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得KMO系数达到0.835,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二者均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条件。
(三)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网络团购满意度的程度问题,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大学生网络团购满意度在不同的性别、月生活费水平这三个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与发现
(一)总体购买很满意
本次调查以服装、鞋帽、箱包类商品为具体团购商品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团购满意度,这样就剔除了由于商品、服务类型的不同而导致的网络团购满意度的差异,从而研究结果更明确、借鉴性更强。
本次调查发现“您最近几次网络团购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都很满意”中总体来看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占到46.3%,即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很满意,而仅仅有2.4%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包括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网络团购中比一般的网购途径购买此类商品的价格更低,更实惠,同时也存在一些传统网络购物中常见问题(如:商品质量问题、快递问题)的困扰,但是总体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网络团购经历很满意,这一点还是乐观的。
(二)计划内的团购更满意
本次调研发现95.7%的学生选择“当您团购的商品是自己计划内需要购买的时候,您会更满意”,这一点说明如果购买是在计划内的话,满意度会提高。陈韵清(2011)发现网络团购中存在越来越多非理性消费行为,这种冲动的购买行为虽然能够为商家增加利润,但是并没有促使形成消费者忠诚,从而顾客价值也是有限的。[4] 因此,本次研究从顾客满意角度验证了这一点。
(三)重复购买意愿强
在“您会推荐亲朋好友团购这些类商品”,“下次购买这类商品时,您还会考虑网络团购”,“如果您在某家网站上团购满意,下次还会在该网站上购物”这三个问题上大学生的态度如表3和表4。
可见有超过一半(69.7%)的学生会继续考虑参与网络团购,有71.6%的大学生会在网络团购满意后继续在该网站参与网络团购。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团购后的重复购买意愿很强,而且也会正面影响到别人参与网络团购。这一点验证了陈韵清引用的尼尔森公司(Nielsen)于2009年7月发表的一份针对全球40多个国家消费者的在线研究表明,个人口碑推荐与消费者的网上推荐与评价已成为全球网络消费者最信任的广告形式。
(四)网团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依次针对不同的性别、月生活费水平的大学生,做网团满意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整理如表6。由表6知三次单因素分析所得p值均大于0.05,可知网团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时在不同的性别、月生活费水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陈博威等人在针对上海大学生网络团购市场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中女生在网络团购上的热情比男生高得多,女性比男性更肯在网络团购上花钱。[5]
这就意味着在考虑制定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团购营销策略时还是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更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领团网2012上半年《全国团购网站普查数据公报》[EB/OL]./html/it/21427.htm.
[2]Kaffman, R.J, B.Wang. Bid together, buy together: On the efficacy of troup-buying business models in Internet-based selling. In P.B.Lowry, J.O. Cherrington, and R.R.watson(Eds.), Handbook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Business and Society, Boca Raton [M].FL: CRC Press,2002:99-137.
[3]钱大可.浅议网络团购[J].商业时代,2006(02):67-68.
[4]陈韵清.网络团购中的非理性消费剖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9):257-258.
篇6
典型特征:见到喜欢就买
购物狂的一个典型特征——见到喜欢的就买,买完了又后悔和自责,然而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她又投入了下一轮购物的战斗中。疯狂购物的内在原因来自对商品的病态占有欲,内在根源也来自于外在压力。事业的压力,工作的挑战,家庭的拖累,身不由己的种种,让购物成了她们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无助感,让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购物则很好地契合了女性的这一心理需求。加上如今“团购”成风,很多女人沉溺于网络购物,被拉入一个不理性消费的行列中。
两种疗法缓解“病态购物症”
“购物狂”分为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型、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减低空虚感觉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讲价型6种类型。
专家指出:“当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的状态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过度消费了,而是一种病态购物症,在国外被广泛定义为‘强迫性购物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篇7
一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完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之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并领会所学理论的适用性,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到各个部门,了解市场营销工作的规律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实习内容
在老师的领导下,我们5个喜爱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了此次实习的内容.首先,老师组织了我们集体观看了宜家家居产品体验式营销策略的纪录片,决定价格体验式营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次了解到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壮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海尔,小红帽等,这就是内容的第二个部分:最后,在现代营销中,促销策略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值此圣诞元旦之际,各商家都会使出绝活进行促销,以增加销售额.总结下来,我们的实习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体验式营销;二促销策略;三企业文化因此,我们三周的实习调查工作主要是围绕这三方面进行.
(一)体验式营销
看过宜家家居促销策略之后,我们了解到宜家在欧洲进行营销并没用采用折扣,优惠券等促销方式,而是一种创新营销-----体验式营销.它突破了传统的"理性消费"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兼具,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体验式营销的应用,其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体验服务.正如宜家专卖店里所做的那样,一体验式营销帮助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让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产品和服务.在宜家的体验式营销里,通过听,看,触,嗅等感官刺激,消费者可以体验自己"未来的家"而正是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促进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变,最终达到提高签单量,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
此外,不仅是宜家应用体验式营销,全球更多的家装企业已看好此路并已经运用.例如现在的"华耐美家"整体家居体验管也采用了体验式营销,华耐美家整体家居体验管提供了现实场景,以便业主身临其境地体验家装成果,对自己家装修后的效果有直观认识.
篇8
一桩桩激起民愤的事实让消费者寒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里,有多少食物是我们真正了解的?多少食物可以让我们放心地吃?多少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地告知了消费者?在这个食品安全频现危机的年代,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情权尤为重要。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和资讯权等,是近现代民主社会国家中普遍确认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最及时有效的监督就是公民的监督。只有赋予公民更广泛的知情权,才能保障人们参与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督。
给食品知情权一个法律保障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除了在宪法中对知情权进行保护外,通过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来保障信息自由和知情权也是形式之一。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加拿大1982年制定的《信息公开法》、日本1999年制定的《信息公开法》等。
将信息公开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法定义务予以规制和操作,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的知情权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统治理念根深蒂固,加之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机关垄断并安排着一切社会资源,形成了国家独享信息资源,忽视公民的知情权。
目前,虽然有《条例》规定了知情权,但这仅是国务院颁布的法规,从效力上讲当然不及法律。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确保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这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给知情权更加明确的法律保障,尽快规划信息公开法的立法,逐步建立起食品安全综合高效监管机制。
企业明确食品包装标签
食品标签,是指在食品包装容器上或附于食品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说明物。它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引用说明的描述。随便去超市检查一个包装食品的标签,你会发现一大堆数字,列出了该产品的营养成分。普通消费者到底有多少人明白这些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我们在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内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看包装标签的习惯,并且表示即使看了也看不懂标签。
篇9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新媒体;消费主体性;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39-02
20世纪30年代,青年和青少年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学界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在青年消费行为方面,在这个以“消费和丰裕的显著性”为特质的当今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一方面,受众逐渐迷失了自我,丢失了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费主体的反抗意识在这样新媒体环境下的商品浪潮中愈发强烈和自觉,这和青年亚文化社群对主流文化的收编活动保持抵抗和拒绝的姿态是一致的[1]。简言之,青年社群的消费主体性如同他们所处的青年亚文化“抵抗性”语言一样需要正名和表达。
一、新媒体时代的收编与反收编:“双十一”购物狂欢
通过社交网络,“双十一光棍节”兴起于青年人汇聚的校园,贝克尔在提及规则的制定者(rule-makers)[2]时,也强调了媒体、支配文化对亚文化的“创造”作用,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不同于成人主流社会的身份认同,庆祝“光棍节”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介的介入,青年人的小打小闹在近20年间逐渐异化为了一种商业化的大众狂欢。事实证明,从2009年交易总额1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飙升至191亿元人民币以及2013年达350.19元人民币[3]。
从最初的“光棍节”到“购物狂欢节”,从小众范围到广为人知得益于商业宣传,实际是一次伯明翰学派口中的“文化收编过程”[4]。具体来说,在商品收编过程中,当媒体将“光棍”作为“噱头”出现在商品市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特质在商业化过程中渐渐丧失,“另类化”风格符号沦为商业包装的嫁衣。而且,青年风格从亚文化到时尚市场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还是一个由新型的商业与经济机构组成的真实网络和基础设施。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体系就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因此当下我们的一切节日都无法逃离“消费”这一主题。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劳动”,消费社会既生产出了消费品,同时也生产出可供剥削的“消费大众”[5]。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量的商业广告涌入现实和网络,尤其是电商铺天盖地的膨胀令消费主义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更加轻易和快速。那么由此看来,青年群体在作出消费决定是否总是缺乏判断力?青年亚文化引以为豪的“抵抗”意义是否在收编之后消失了呢?
对此,有学者对亚文化在对大众文化的抵抗意义作出了一个乐观的解释:亚文化的抵抗意义从来不是在受众接受、传播的开端,而是在这之后的整个过程中[6]。费斯克认为,亚文化被收编之后变成大众文化,这并不会导致亚文化失去抵抗意义[7]。青年亚文化社群能够对文化商品进行反抗式译码,利用商品进行“反收编”,再造的活力并没有丧失,这为青年消费社群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相当的可能性。
二、为青年消费主体正名:感性与理性间的摇摆
帕森研究美国中产阶级青年文化时,他认为看似这些年轻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相当多的消费自[8],事实上,他们已经陷入了消费主义的迷阵之中。而日常生活最严重的异化就是主体性的丧失,主体缺乏思考与判断的能力[9]。然而,人的主体性在消费社会不会随着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而消失殆尽,相反,主体性总是能在细微之处寻求自我建构,在青年社群中更是突出,解构与重构是相伴而生的。
人们在纷繁多样的商品中能够基于人的理性作出消费决策,而并非由于外界的诱导,由此建构自己的消费主体性;另一方面,不同于成人主流社会,青年社群有着独特的生活状态,大众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中也会遭遇青年社群的游击战术。青年亚文化社群的“反收编”特性加之人的理性,成为青年社群消费主体建构(重构)的重要前提。总体上,青年人在进行消费行为时,不断通过物的消费、媒介产品的消费、符号的消费定义自我,确定和表明身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交往网络。要试图建立起青年群体的消费主体,就是将“主我”“客我”当作二元对立来看待吗?显然不是如此简单。
一方面,冲动曾是“客我”和“主我”在消费动机中的屏障。基于波德里亚“文化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10]的观点,人们试图从消费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人们在不同的“圈子”已经建构起不同的风格,并彼此相互尊重。在商家大力传播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购买一些商品便能够成为某个阶层(所谓的“社交圈子”)的一员,类似的观念无时不刻地威逼利诱试图建构自我身份的年轻人作出“冲动的”选择。尤其是利用网络媒介,商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可能性。
另一方面,年轻人自然也有理性、务实的一面:和青年人群追逐的个性和多变相比,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在他们作出消费决策时,往往让“性价比”成为一个先决要素。例如,大部分青年人在购买新款手机时也总会进行品牌的对比和信息的搜罗,在这过程中,青年消费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主我”得到了明确的建构。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面对反反复复的商业广告和消费实践之后,能够在听从自己的判断和经验,进一步驱散了商家为青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客我”化意识。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在消费中的“主我”建构从未停止过。
篇10
[关键词] 品牌 情感体验 营销
如今的房屋除了传统的居住、投资功能外,还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承载梦想、宣泄情感的平台,人们购房将逐步成为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渠道。消费者购房时寄托了全家人的情感、理想与渴望,毫无例外地带有一种对家庭港湾的憧憬与追求,安居而后才能乐业。如果企业能够充分了解顾客的这种感觉,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带领顾客共同完成这一体验,那么销售过程就会充满成功的乐趣。
对许多产品来说,特别是消费品,技术不再成为准入壁垒。结果是,企业将面对大量能够生产同样质量和特征产品的竞争者。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这些企业需要在持续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情感优势的差异。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在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更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品牌体验强调的是顾客心理所发生的变化,要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目的在于创造喜好的体验,从而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偏爱。品牌并不单建立在功能性、标识性的基础上,而是客户依靠自己得到的信息、感性化的认知、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构成。在品牌认知过程中,客户将品牌所传递的精神、态度,通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定义与情感。
“品牌是情感的结晶”,它是客户在购买体验中产生的情绪不断地被加强、叠加,累计而成的结果。我们想要树立、推广和延续品牌,就必须不断加强与客户、市场正面积极愉快的情感联系。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对于触及心灵、符合心意、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增强购买欲望,促进购买。消费者一旦对品牌经历了愉快地情感体验,品牌在消费者眼里就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情感的载体。高情感品牌将为企业提供解决之道,它让企业避免卷入价格混战:高情感品牌传递出扎实有力的讯息,建立独特而强烈形象。高情感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与心灵对话。
所以说,品牌是顾客情感的结晶,情感的反射,是企业对客户价值的承诺,更是客户感情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双向的期望,也承载了内心的渴望。品牌是一种品质的承诺,是一种服务的体验。
产品仅能满足需要,而品牌体验能满足欲望。仅仅为了需要的购买是受价格和便利驱动的,但一个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却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并且将保存在消费者的情感记忆中,作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联系纽带,它远远超越需求的层次。打造高端品牌在于整合的传播,通过目标受众和品牌的每一次接触创造一种体验,并在和目标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系。
体验式营销的理念新颖而有现实意义。许多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和实施体验式营销策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哈根达斯、摩托罗拉、耐克、百事可乐等公司所运用的体验营销策略,形成了对市场的很强的穿透力。在体验式经济的背景下,顾客视产品特色与功效、产品质量和健康的品牌形象为理所当然。他们想要的是能刺激他们的感觉、心灵的产品、交流和营销活动,他们能参与其中,能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顾客都期望自己的生活能随时都有体验,都有娱乐。
构成生活体验的情感包括爱、生气、激动、欢乐等。很多企业想尽各种方法让消费者相信:作为消费者,应该只有一种体验,那就是满意。消费者满意是业务中仅次于净利润以外的最便于检测的指标之一。当然,取得消费者满意并不是业务的全部,企业的消费者满意目标应该是定量的,如“消费者满意率87%”,并且应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员工业绩评估及报酬挂钩。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消费者满意,但是否想过消费者满意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征询消费者的意见,他们对产品、服务及品牌的感觉如何?也就是说,在进行定性调查了解消费者感受时,企业并没有将消费者的情感因素作为评价品牌业绩如何的关键业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