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课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课教学总结

篇1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篇2

一、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积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本班进行劳动实践时,我的教育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但是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劳动角色,并经常进行互换,让学生时时对劳动都充满了期待。

二、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学期我让本班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将他们所有有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也十分的乐于运用与相互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乐观、创新的意识。这对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劳动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自我检查以及帮助他人。

在自己做完了本部分的劳动任务后,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劳动任务检查一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检查,如果通过了,他们就会对我说,让我去评分。在得到优分后,他们会相互帮助,直到任务完成,接受学校的检查。

四、在热烈的劳动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是个别学生会钻点小空子,不愿参与。

篇3

一段时期以来,小学劳动课多以单纯技能训练、模仿干活为目的和手段进行教学,很少体现劳技课的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笔者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摸索出一套集探索与学习、模仿与实践的劳动课教学模式,即“一中心・两互动・三段式”劳动技术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结构如下图:

图中的“”表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即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学生明确并接受任务。“”表示学生自主体验、实践内化、技能生成的过程。“”表示“三段式”中的教学进程和学生反复实践探究形成技能的过程。

“一中心”是指劳动教学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中心,以实现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如,小学生泥塑学习实践教学,首先,让孩子们尝试接触泥,充分与泥亲近,随他们捏泥、摆弄泥,激发他们对泥的兴趣,在感受泥的可变、可塑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如,苹果、香蕉、小鸭、大象……之后在大致构思的基础上进行泥塑体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修改设计构想,完善操作方法;学生则发挥想象、智慧,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母鸡吹气球、二牛争斗、山羊的老家等。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还借助身边有趣的乡土素材,捏出了表现文山特点的“金凤传‘七’”(有关“三七”的神话传说)的小泥塑等佳作。

在用泥捏物的基础上,学习上转盘做小碗、花瓶等物品,粗知陶瓷制作工艺,初步体验晾晒、翻、补作品等工序。

“两互动”是指围绕学习目标,共同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在“尝试操作,修正完善”中互动。

“三段式”如图所示,分别为收集信息,设计方法;尝试操作、修正完善;评价改进,拓展延伸。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明确的任务收集有关信息,指导学生认识相关材料及性能,了解安全操作规则,构思和设计操作方法。例如,在用于孩子周岁的本土特色“虎头帽”包花技艺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主收集到的布料等材料准备,更要注重对包括作图、垫棉、平面、压边、理角等技术的指导。第二阶段是劳动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操作的难点与问题,结合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进行分析与归纳,让学生明白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要领,进一步总结经验、修改技术设计或操作方法。第三阶段是师生评议、总结,迁移学习的过程。如,把教材中的简单“绣”,本土技术资源中包花的“包”,狗牙(压)花中的“压”等技术拓展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饰”。由教材上简单的抽丝手帕延伸到绣花手绢、狗牙花围裙、绣花文具盒、包花钱包等。这一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设计方案与技术工艺的标准,对照标准自我评价与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在实践与批判、反思与交流中学会改进并完善技术设计与技术操作,掌握基本方法要领。同时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分析与交流,从理解内化技术到迁移运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初中劳技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合作学习可使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存在一些误区。那么怎样在初中劳技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才能体现有效性呢?下面介绍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做法与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和背景意义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被广泛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增加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改善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的单一模式,不仅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交往关系的形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得好,才能好好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目前的教学中,改善教学中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环节。

二、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合作学习时过于强调形式,合作任务不明确或缺乏挑战性。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合作交流效果不理想,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合作只是敷衍了事,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一部分学生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合作缺乏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

三、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针对劳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一)合理分组,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我校是南京市“小班化教育”首批实验学校,“小班化教育”是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它是以构建新的授课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内容,以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小班化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师生的特点和劳技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同质组合

指同一学习层次的学习,以学习任务组合的小组合作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两人或四人为宜。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如流星号弹射模型滑翔机PIT的制作、独轮翻斗车的制作。这种合作形式主要是针对接受知识较快、动手能力强、活动灵活性大的同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异质组合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所说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如《兔灯》的扎制,活动时采取四人一组,最后评出优胜组。

3.自由组合

指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些常见的工艺制品,制作技法简单,容易掌握操作内容。例如中国结的编制、组合式中国结的编制、十字绣的制作等。学生之间比较了解,平时交往频繁,关系融洽,脾气相投,少些压力,多了些相互帮助。尤其重要的是让平时比较懒惰、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就近组合

指按班级正常的座次,让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一般为二到四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如八角楼模型图的制作、小木屋的组装、绳编小花篮的编制等。这种教学活动既能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气氛浓,课堂教学效率高。

劳技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劳技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训练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如要尊重和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表扬、鼓励等,以表示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以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种合作学习形式。

1.小组讨论

讨论既能调动学生应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能训练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与课文有关的讨论话题。争论的话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有话可说,参与的热情也就越高。讨论结束后,任意抽一个小组来汇报他们讨论的内容,然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提出质疑,并作出评价。如小木屋的制作,在制作之前先设计(在老师发给的纸上画草图,然后再实践操作),可给自己或宠物设计“梦想中的家园”等。

2.课堂辩论

在劳技课堂中,教师运用思辨情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合作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思维。如七巧板制作,从定的材料来看:

(1)以拼运动的人物为例,我们从下面这组图中看出,只要拼板稍作移动,就能拼出不同姿态的人物(20个人)。

(2)如果对七巧板图形作些限制,如拼出的图形必须是凸多边形,那它的数量就是有限的了。近代有人证明:七巧板所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凸多边形最多不超过十三个。不信,你可以拼拼试试。

(3)拼板游戏的方法很多,可随意拼图。通过联想,修改调整,拼出想象中的形象。

学生们在思辨的同时,老师介绍他们对所制作图形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知识,充分锻炼辩论和思维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评议总结

评议总结指的是劳动课即将结束前的小节、评议工作,它是劳动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缺少评议小结的课不是完整的劳动课。评议学生的劳动制品,对本节课上表现突出、操作练习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改革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结果。变单人为多人,即把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及教师综合的评价等纳入评价的范畴,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小组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以减少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片面性。同时,把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和创新精神综合起来考虑,并改变以往的百分制和单纯的等级评定方法,采用“四星制”方法评定。

总之,劳技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多样的制作料材、制作技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制作内容为体裁,通过具体项目的制作,组织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在初中劳技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学生自己的创意或喜好设计各种制品,将促进学生通过动手操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展示、操作技能得到提高,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毛放.小班化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课程・教材・教法,2003.

[3]温慧芬.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1999.

[4]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0,(6).

[5]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2003,(8).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篇6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全国以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着力点,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体制富有活力、水平适度超前、结构基本合理、总量相对充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创建目标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督导评估的意见》、《省“双高双普”县区评估验收标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新修订的省教育强县评估标准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要求,从年开始,在前几年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逐条对照省上的评估验收指标,全面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到2013年底,通过省级“双高双普”验收,确保2015年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

三、创建任务

(一)加强教育管理

1、强化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县委、县政府成立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社、国土、司法、公安、文化、广电、民政、交通运输、住建、卫生、工商、税务、团县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将教育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认真实施“316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等教育发展工程,建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督导考核制度。县政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2、认真落实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实行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目标考评和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认真落实镇教育工作职责。镇政府成立或调整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以县为主”办学体制下应履行的教育工作职责,制定义务教育入学制度和控辍保学制度,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对镇政府及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定期进行督导评估考核,督导考核结论纳入年度目标岗位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教育工作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入学制度和控辍保学制度。村、组(社区)按时通知并督促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到学校为其办理入学手续,使其按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做好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就读工作。

5、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督导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服务、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县域内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省市关于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督导人员和工作办公设施,力争2012年通过省市标准化县区教育督导室验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使年督导经费达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0.3%。

6、按省、市关于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标准,落实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规划,做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标,教育培训设施达标,配备教师达标,教师学历、职称达标,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使年培训经费达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

7、县教研室按省市规定的标准建设,各项设施配备达标。配齐各学科教研员,学历、职称达到规定要求,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并努力取得显著科研成果。教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经费保证达到10万元,有满足办公、教科研活动、教改实验、成果出版奖励的专项资金。

8、明确县电教中心作为县教育部门独立设置的全额事业单位性质,按规定编制配齐工作人员,按建设标准配备工作设备和设施,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9、完善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使其充分发挥综合性、多功能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功能。

10、县政府相关部门、各镇和村组(社区)加强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做到校门两侧50米无摆摊设点,道路设置减速带和安全警示牌,200米以内无网吧,周围无废水、废气、噪音等污染源。

11、为学校和幼儿园配备正规的安全保卫人员,使校舍建筑、消防设施、药品管理、设备器材、用电炊食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学校制定各类安全预案,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12、保证校园场地独立完整,内部整体规划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做到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离,公寓、食堂、厕所、体育场地布局达到规定要求,彻底消除土木结构校舍,无危房。

(二)落实教育经费

13、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依据国家、省、市关于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实行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教育的原则,将义务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资金拨付制度,理顺支出渠道,切实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14、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县财政局要保证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在达到省颁标准的基础上逐年增长。年,财政保障公用经费小学达到每生每年400元,初中达到每生每年600元,以后每年根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提高。

15、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县国税局、地税局要按政策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县财政局要全额将教育费附加拨付县教育体育局,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16、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县级新增财力20%以上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17、规范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县财政局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保证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教育,其中40%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教学设施、器材的配备。

18、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资金拨付制度。县财政局要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和省市划拨的资金,确保县级配套的危房改造资金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全部落实到位。

19、落实教师待遇。县人社局、财政局要保障中小学教师国标工资及绩效工资、地方性津贴按时、足额发放,使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本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保证已经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正常落实。

20、规范中小学财务管理。县会计核算中心和镇财政所要保障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资金全额返还学校使用,杜绝挤占、平调、截留等问题。县物价局严格审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标准。县教育体育局督促中小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非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收费规定标准,确保中小学无乱收费现象。

21、设立义务教育专款。县财政设立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和加快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做到义务教育学校无欠帐问题。县教育体育局要制订整合、盘活教育资源方案,盘活教育资源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教育发展。

22、从年开始,确保省、市拨付的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及县级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规范,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三)加快布局调整

23、全面科学规划,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县教育体育局要根据省、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长期规划》,并提出到2012、2015年撤并学校具体方案,确保到2012年底,新建、改建幼儿园15所,全县完全小学调整到88所,初中调整到22所,普通高中调整到4所;到2015年底,全县幼儿园达到72所,完全小学调整到52所,初中调整到16所,普通高中调整到4所。各镇人民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性,根据县上的调整方案,做好村、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4、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开发建设,根据相应人口规模同步规划和建设学校及幼儿园,确保新建义务教育学校的公办性质,并使所有新建学校和幼儿园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5、县教育体育局要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调研,形成县域内教育资源配置调研报告,并制定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实施意见,基本消除薄弱学校,达到义务教育主要资源配置基本均衡。

26、规范中小学班额。县教育体育局要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生源,切实加强县城和蔡家坡地区中小学学籍管理,使县城和蔡家坡地区小学班额一般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高中一般不超过55人,使边远地区中小学班额接近规定标准,坚决消除超大班额和超小班额现象。

2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根据校园自然环境特点,搞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使生均集中绿地和学生种植园地面积小学生均达到5平方米,初中生均达到6平方米。校容校貌整洁,主体色彩鲜明,旗台、校标、校徽、校训、校歌等文化建设规范,校园文化有特色。

(四)改善办学条件

28、保证中小学校园、校舍面积达标。县教育体育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要联合制订中小学校园、校舍、设施等教育资产管理办法,防止国有、集体资产流失,严禁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暂时闲置资产流失。县教育体育局要逐校核查落实,保证农村小学6、12、18、24班生均校园面积分别达到34、29、23、20平方米,农村初中12、18、24个班生均分别达到30、29、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小学6、12、18、24个班分别达到8.3、7.8、6.8、6.5平方米,初中12、18、24个班分别达到10、8.97、8.56平方米,每所小学落实劳动实践基地5亩,初中10亩。

29、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县教育体育局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布局调整规划,积极向省、市争取专项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各镇初中、中心小学及几村联办的生源规模大的小学建设成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保证应寄宿学生全部住校,1人1床,生均使用面积达到3平方米,学生食堂(厨房和餐厅)生均面积达到1.2平方米,餐位按在校寄宿生总数的70%设座,符合卫生要求。学生厕所蹲位达到男生30:1,每40人设1米小便池,女生15:1。

30、落实体育场地。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环道设置18个班200米,24个班300米,30个班以上300—400米,设100米直道。初中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环道设置18—24个班300米,30个班300—400米,设100米直道。中小学篮球、排球场地按班6:1设置,体育场地为弹性地面,体育器材配备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

31、教室建设达到规定标准。普通教室面积小学达到61平方米,初中达到67平方米。根据学生身高范围选择使用两种以上型号的课桌凳,课桌凳完好率达到100%,教室通风透光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日光灯照明达到360瓦,与黑板垂直安装,距桌面1.7-1.9米,供暖、降温设备安装到位。

32、健全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县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中心小学、普通完全小学12个教学班以下的设置一套实验室,每增加12个班增设一套,设备配置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农村初小(教学点)每校设置综合室一个。加大初中实验室设施配备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使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初中,每12个班各设置一套理化生实验室,每增加6个班增设一套,设备配置全部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县教育体育局要督促各初中结合中考理化生实验考试,及时添置实验药品等实验教学的必需用品。

33、配设艺术教室。健全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室。县教育体育局及时为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器材,使全县初中音乐、美术(书法)每24个教学班各设置一个教室;小学音乐、美术(书法)教室每12个班设置一个,每增加12个教学班各增加音乐、美术(书法)教室各一个,设施配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

34、加大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力度。全县中小学图书配备小学生均达到30册以上,初中生均达到40册以上,年递增量1%,藏书分类比例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同时建立电子书库。中小学设置师生分设的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按教职工总数的33%设座,学生阅览室按在校学生总数的1/12设座。报刊杂志以教育教学报刊为主,小学达到60种,初中达到80种。

35、继续加大现代教学设施装备力度。县教育体育局要统筹规划,初中、中心小学、完全小学要建立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小学三年级以上每12个班各设置一个计算机和语言教室,装机45台,初中语言教室和计算机教室每12个班设置一个,装机50台(若计算机教室兼有语言教室功能,计算机教室的数量相应增加,计算机教室和语音教室总数不能减少)。各中小学配备电子备课室,并按教师总数的6:1配备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每20个班以下设置一个,设座能够满足一个年级的合班教学。农村中心小学实现“校校通”;农村学校远程教育设备配备到位,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36、加强中小学劳技和科技活动教室建设。县教育体育局要督促各中小学建立劳技和科技活动室。小学劳动课教室和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室12个班以下设1个,每增加12个班增设1个,每室配置6种劳技技能的工具和材料;小学和初中都建立起科技活动室,科技制作要做到具有创造性,特色鲜明。

37、按规定设置其他部室。各中小学都要建立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少队部(团队室),初中建立地理教室,并配齐教学设备。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8、加强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县教育体育局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决定,切实做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等工作。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党委、政府要积极配合支持教育部门行使对中小学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部门要制定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的意见,加大力度选拔、培养、使用有知识、有能力、肯干事、会干事的年轻干部,配备一支年龄结构有梯度、学历层次有提升、管理水平有突破的中小学干部队伍。

39、合理均衡配置师资。县教育体育局要根据县情实际,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制定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均衡配置师资的实施意见。要提出鼓励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任教的切实措施,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优秀校长和教师按20%的比例向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流动。

40、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编制核定工作。县编委办、县教育体育局要密切配合,定期对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核查,按照“城镇地区从紧、边远地区适当灵活”的原则,使全县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达到规定标准,其中小学城镇1:24,农村1:23,专任教师总量不低于91%,教师按班编制,每班保证2人;初中城镇1:17,农村1:18,专任教师总数不低于85%,教师按班编制,每班保证3人,按标准配置专业对口的计算机、劳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县教育体育局要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师资富余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机制和绩效工资挂钩机制。要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41、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使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7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37%,其中高级教师占2%;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其中高级教师占10%,使教师年龄、学科、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42、重视加强师德建设。每学期坚持在全系统集中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随意脱岗、小病大养、心气浮躁、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时间娱乐等问题,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在教师队伍中不发生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现象。

43、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县教育体育局要制定5年一轮的教师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校长和班主任全员培训,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学校要落实有关规定,把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县财政按需要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县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争取上级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完善教学设施,定期聘请专家讲课,使县教师进修学校真正成为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的基地。中小学要按政策规定,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报销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的相关费用。

44、建立健全教师补充与退出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新任教师补充机制,根据需要补充一批新教师;保证近三年小学新任教师具有专科学历,初中新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县教育体育局要检查指导各中小学依据新颁布的《劳动法》,规范用人,严禁随意聘请临时代课人员,巩固2002年以来清理代课教师的成果。

(六)推进素质教育

45、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战略,制定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各方面形成正确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切实做到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局局长、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运用科学的素质教育奖惩措施,激励鞭策学校校长和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机制。

46、科学划分学区。县教育体育局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区规划,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不组织进行初中招生考试。普通高中按比例招收服务区初中毕业生就读。

47、优化学校管理。各中小学制定比较规范的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做到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办学理念符合教育方针要求,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48、全面深化实施新课程改革。县教育体育局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督促、检查、指导、规范各中小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学校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动员教师全员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每学年的校本课题个数不低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各校都要开发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9、加强德育工作。县教育体育局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文件要求,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形式,按照“小、近、实”的德育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三讲两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课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和各学科德育教育渗透作用,使学生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充分利用周公庙、诸葛亮庙、周原遗址、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陕汽集团、蔡家坡镇岐星村和水寨村、凤鸣镇城北村等德育教育基地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团县委和各镇团委要配合支持,加强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少先队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团县委、县妇联、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社会各方面要配合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0、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县教育体育局要督促、检查、指导各中小学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加强体育课教学,落实“两课两操”,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校每学期举办1次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各1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保障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小学学生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学校无流行性传染病发生。

51、巩固提高普及程度。各中小学建立学籍管理制度、辍学报告制度和辍学劝返制度。切实落实县级有关部门、镇、村级组织和学校的控辍保学责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确保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52、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要指导中小学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操行合格率达到95%;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98%以上。各类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合格率达到90%以上,音乐、美术、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达到95%,视力不良年新发病率不超过4%。

53、加强素质教育监测和督导评估制度。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继续健全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每年督导评估50所左右中小学和幼儿园,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奖励学校、校长、教师的主要依据。积极开展创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活动,到2012年全县创建素质教育省级优秀小学、初中各至少1所。

54、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县教育体育局要继续健全学校安全法制教育制度,落实安全责任。要针对学校周围交通情况重点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针对季节变化重点加强预防疾病教育,针对校舍和楼梯情况重点加强人身安全教育,针对问题学生重点加强预防犯罪教育,针对食品饮食实际重点加强食品安全教育,针对个别心理脆弱学生重点加强珍惜生命教育。要随时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专题教育,确保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生无犯罪现象。

(七)促进协调发展

55、抓好学前教育。县教育体育局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要求,结合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报经县政府审定后实施。要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基础、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格局,以农村地区为重点,以财政为支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普及学前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县政府每年保证有相对的财政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集体和社会人员办园。到2013年底,每个镇要建1所中心幼儿园,在县城和蔡家坡各建成1所规模达到600人以上的公办幼儿园。到2013年9月,全县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城镇达到95%,农村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将幼儿园班额小、中、大班分别控制在25人、30人、35人。

56、加快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各幼儿园幼儿人均占地面积6个班、9个班、12个班分别达到15平方米、14平方米、13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人均分别达到9.9平方米、9.2平方米、8.8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人均达到2平方米,设30米直道。绿化用地面积人均达到2平方米。

57、规范学前教育部室、编制与经费。幼儿园每班活动室与寝室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建立图书阅览室,人均图书达到10册。同时建立科学活动室、美工活动室、多功能厅、卫生保健室。厨房设备达到规定要求。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达到1:7,中级职称占30%,每班配备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教师全员参与园本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县上落实幼儿园运转经费和发展经费,对民办幼儿园实行规范管理。

58、完善高中基础设施。要根据学龄人口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未来高中教育资源需求,合理定位高中建设规模。按照《省普通高级中学办学标准》要求,使高级中学、蔡家坡高级中学、益店高级中学、陕九高中的生均占地面积达到25—3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达到10—12平方米,绿地和自然科学园地面积生均达到1平方米,体育场地生均达到3.3平方米,环道设置达到400米,将体育场地面改造为弹性地面。篮、排球场地按班级6:1设置,生均宿舍使用面积达到3平方米,学生餐厅按住校生70%设置餐位。

59、完善高中部室设置。各高中理化生实验室/探究室12个班各设置一套,每增加4个班增加一套。理化生三科各设置一个探究室。生均图书达到50册,年图书递增量达到1%。教师阅览室按5:1设座,学生阅览室按8:1设座,报刊杂志达到120种。每12个班设置计算机教室和语言教室各一个。建立通用技术教室,开通校园网,设立音乐、舞蹈教室、美术书法教室、地理历史教室、科技活动室、多功能教室、卫生与心理咨询室,部室建设与设置达到《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规范》要求。

60、切实保障高中编制与经费。对高中教师进行科学调配,各高中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15,行政工勤人员比例控制在16%以内,教师按每班3人编制。教师本科学历率达到100%,研究生比例达到5%,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6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20%。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调动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落实财政拨付的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的要求,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发展。

6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结规划,制定好职业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统筹县内行业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积极争取上级职业教育专款,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使职教中心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体育场地生均3.3平方米,设300米环道,将体育场地改造为弹性地面,篮、排球场地按班级6:1设置,生均宿舍使用面积达到3平方米,学生餐厅按住校生70%设置餐位。

62、搞好职教中心部室建设。充实职教中心图书馆,使藏书达到4万册,年递增量达到1%,报刊杂志达到60种,实现实习场地满足教学需求,计算机配置达到200台,建设多媒体阶梯教室1个。

63、落实职教中心编制和经费。切实强化培训功能,要通过补充、调配,使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理论课教师本科学历率达到90%,高级职称占20%,“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合理设置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形成2个以上省级骨干专业。积极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人才,为全县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培训。使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5%。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县上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民办职业教育实行规范管理。

64、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到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5%,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

65、提高镇教育综合水平。坚持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技术教育一起抓,做到城乡继续教育学校机构建设规范,经费落实,活动开展经常,学习型社会风气浓厚。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化技术教育等资源,成立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切实做好为农服务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四、创建工作安排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双高双普”、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精神,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双高双普”、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对于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镇、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全力以赴,切实抓好省市级教育强县各项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使我县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实施“双高双普”、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创建工作负总责,研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各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创建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1、各镇要进一步明确办学责任,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1)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全面达标,严格控制辍学率。

(2)按年度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任务。

(3)按政策要求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校园、校舍、设施等资产的调配和划转,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

(4)不断改善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事业发展。

(5)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6)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责任,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

(1)县教育体育局要切实担负起实施“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规划、协调、督促、指导、落实等工作责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切实做好教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将实施“双高双普”、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及时查缺补漏。

(2)县财政局要做好教育经费的自查工作,确保教育经费和创建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要按照教育投入政策,规范教育经费帐务管理,财政支出、决算明确显示政府教育投入情况。

(3)县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要积极配合教育体育局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确保建设工程按计划如期完成。

(4)县公安、工商、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及各镇要协同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和食品卫生工作。

(5)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人事、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指导力度。

(6)县民政局要积极做好对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家庭的救助工作。

(7)团县委、县妇联、关工委、老科协等单位要加强青少年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的校外教育活动。

(8)县文化广电局要积极参与,多角度宣传,营造全县实施“双高双普”、共创省级教育强县创建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增强保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县财政对教育投入在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基础上,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有新的提高。财政每年预算超收部分、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比例用于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