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学制度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导师考核制度;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师考核制度下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可行课程的预设

针对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为宗旨,每个课题大致可以做如下四种设置。

1.明确课堂目标

即要摸清考核的标准,当然,高一至高三年级的目标设置肯定存在着区别,但是处理的授课流程还是大致相似的。基本上如此:通读全文了解相关课标―抓住关键词句―简单、明了地概括中心思想―多角度重新分析全文―制作考核表反馈学习情况(便于统计和评价)。

2.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督导作用,全程由学生根据课标自主学习,全员参与。例如,上文言文课时,可以选出该课专长的学生,作为临时领导,在其的带领下进行分组学习,完成考量表,教师只在关键时候进行提示指导,考量表完成后还需要学生踊跃提出疑问,进行探讨解决,最终总结出最好的答案,进一步提出更好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3.成果交流分享

在分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临时领导的带领下,各个小组可以推荐文言文通译较弱的学生上台试讲,各小组分别给出评论与建议,最后评出成绩相对较好的小组,然后教师再总结表现相对较好的小组的学习方法。

4.最终考量反馈

首先由各小组进行总结评价,然后交给临时领导评价,最后再交由教师进行最终成绩的估量与评价,并反馈。

二、导师考核制度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上的相关措施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的职能应得到充分展现,具体措施如下。

1.课目分类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学生在学习一个课程时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授课前做好准备,将课程先行进行拆解,简化之后抓住重点,并根据之前所述的课程流程的设置进行分块,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教学前的准备。

2.课前引导

教师要负责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准备与评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住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考量保准,完成课时要求。

3.课中辅助

教师在课堂上督促学生根据预设目标完成课时任务,明确告知其该学科的考试要素,综合考量标准,并抓住重点,然后推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告知学生目标时,同时自己也要明确,课时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课时,或者一个学期,又或者一个年度,而是要明确高中时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不可分割,所以目标应该设定得更加完整、全面,才能得到阶梯式的成长。

4.课后分享

每个课题的结束,都是总结学习经验与规律的开始,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的交流空间给学生,能够充分彰显出他们的参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敢于质疑,善于总结,多多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在探讨中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5.能力培养

在探讨学习中,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开发与锻炼的过程。学习语文,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只是从以前的教师灌输教学到学生自主开发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成了锻炼的主要方法,教师在一旁监督、引导、保驾护航,是学生学习时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解决疑虑,对培养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推进考核

新的制度对导师的考核,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在对导师的考核下,衍生出针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必然性,而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是新的教师考核制度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教师的考核会促进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会带动教师考核,二者相辅相成。

7.共同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讲学生记和听的古板模式,尽管现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变长,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应引导学生完成考量评价目标,总结更好的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其实也是教师的考核标准,在这同时,学生也能够顺利地达到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之路,本就是漫长而曲折的,哪些是适合时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要花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探索的。在现今的考核制度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怎样科学地、系统地安排授课流程,让学生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全面地提升自己,让教师更高效地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马寿华.有关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33.

篇2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一方面学生经历了义务教育的培养阶段,掌握了完备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即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过程中,知识面逐渐开阔,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高中教育阶段往往采取“填鸭式”的理念,以考入重点高校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良好的人文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缺陷。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对学生素质影响最大的主体。如果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欠佳,那就很难影响、启发、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价值观教育更无从谈起。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多方面体现的,除专业的学术知识外,还包括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丰富的情感等,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素质优势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挥重要功能。然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存在严重的认知面狭窄问题,甚至一些教师自身对阅读教育存在看法,缺乏主动性、引导性以及表率作用,而学生往往以教师为范本,从而阅读教育只涉及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本质上的了解,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阅读,是一种书面的交际行为,但这种行为并非只是阅读本身,还包括笔记、思考、探讨等多项内容,换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联的。写作过程中能激发学生针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更加全面熟练地掌握知识,教育效果也更为显著。而现实中,我国的高中教育中简化或减少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有限开展的阅读教学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可采用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搭建自主平台。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正在被摒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提倡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与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应该减弱,相对应地,通过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构成学生群体间的合作形式。例如,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展开合作学习,一些阅读资料中个人无法消化的知识,可以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进行价值观培养的举措,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素质,完善主体人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毫无疑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美学的理念来发挥教育功能。

(三)构建读写结合,深化价值观念。

篇3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只要学生读书得法,所学教材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重点、难点都能读得出来,并且能从基本事实和具体事例中读出它所包含的道理。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谈谈我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生阅读教材所用的几种方法。

一、教会学生列提纲、画图表

列提纲、画图表,是将课文的结构层次或其他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列成图表,来提高统摄思想能力的一种阅读方法。提纲和表解,能明晰地反映出全文大小层次,具有举纲张目的功能。同时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既能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又能把抽象转化为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那我们应当怎样教会学生列提纲,画图表呢?我认为应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通读教材,确定研读重点。提纲和表解的内容,依据教材的特点和阅读目的,可以有各种的侧重点:有反映教材结构层次的,有反映事物分类的,有反映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等等。

第二,确定提纲层次的详略。在形式上,简略提纲只须一个大层次,详细提纲则可以列出大小层次,最详细的连一节中的小层次也可以列出来。表解可分方框表格、树脉表解等,详略可据要求而定。

第三,理清脉络,找出各要点间的从属关系、并列关系、连贯关系与递进关系等,据此设计提纲、表解。

第四,对大量的材料去粗取精,舍去其个别特点,抽出其中的共同特性或本质特性,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教会学生生疑,质疑,释疑

我们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生疑、质疑、释疑。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充分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阅读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怎样质疑?那么又该于何处质疑呢?我认为阅读教材应在这几个方面质疑:第一,在字、词、句等处质疑,这属过关质疑。主要是为了了解一些字、词的读音,准确地掌握一些名词术语的基本含义。只有牢固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更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第二,在课文的基本结构、段落大意处质疑。即按照课、节、框题、点的顺序,首先了解一课书有几节内容,一节内容有几个框题,一个框题下面有几个知识点,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第三,在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处质疑,即在课与课之间、节与节之间、框题与框题之间,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把握教材内容,理解基础知识。第四,在教材内容的核心处质疑,即找出一节内容的重点、难点,一课书的重点、难点,为什么是重点?为什么是难点?重点、难点内容和前后知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总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就有利于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运用比较法理解教材

运用比较的方法读书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反、相近或同类概念、原理、问题等知识点进行对比,分辨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或内在联系,认清该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一种读书方法。运用比较法能消除相似概念、类似原理、近似观点之间的混淆现象,有助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使之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当然,比较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思想政治课知识分散于教材各课文中讲述,虽然大多数通俗易懂,但也有不少问题难以理解,课文有时既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须讲深讲透某一知识点,不得不分点、分段甚至分章节阐述或举例说明。首先,要注意知识的可比性。只有可比性知识,才能越比越清楚。反之,乱比,就越比越糊涂。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来决定有无必要进行对比。教师最好把一些学生可以比较的概念和原理列出来,让他们进行练习,避免学生胡乱比较。再次,要注意对比的程度,即深浅度。这要根据知识本身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时间等因素具体确定。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中寻找“可比”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养成了良好了的比较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分辨能力。

篇4

一、转变数学教育观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

一定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的。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关注少数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一个有探究能力、情感丰富的人。这种教育思想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必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有自己人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还;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

二、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材料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分析例题,学生听老师分析和模仿解题,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呈现知识后,想方设法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学习材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渗透一些学习策略。

如案例(2009江苏省)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1/3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千米/时,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2.2小时。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评析:本题是一道代数背景下的行程问题(1)题目设有明确地提出问题,需要同学利用已有的信息,提出一个关于路程或时间的问题,结论有一定的选择性;(2)必须仔细地分析题目的要求: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提出一个用方程解决的问题;(3)问题提出后,学生必须写出解答的全部过程。

本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没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练习,并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可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合理推理与探究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的参与程度显得很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形成一定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数学活动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在复习分式方程时,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11年杭州市),已知关于x的方程2x+m/x-2=3的解为正数,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请两位同学进行板演,其余同学分小组讨论,同学们都知道去分母后得到x=m+6,由条件解为正数,得到m+6>0,即m>-6,当我提出同学们都是这个结论吗?有什么不同意见时,班上有几个“聪明”的同学,似乎发现了什么,欲言又止。此时我适时点拔,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什么内容?课堂上叽叽喳喳,一同学立即举手发言,老师,我们还需考虑分母不能为0,即x≠2,m+6≠2,故m≠-4,因而本题正确的结论为m>-6,县m≠-4。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陷井题,学生往往很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只考虑表面现象——方程的解为正数,而忽视分母不能为零,这一隐含条件,属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就需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当他们一拿到问题就通过联想,参与就可迅速认出问题中包含的熟悉因素,然后以此为索引,把难题肢解、转化、组合,从而迅速准确作出解答。

学习是一种多边活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四、合理展示知识的形成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知识的教学,知识结构只考虑纵向系统,拘泥于固定的顺序,机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对某一种新知识的学习,是以若干个孤立的例题形式出现的,每一个例题包含着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例题与例题的联系要靠教师的讲解来沟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数学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在复习中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四边形ABCD是矩形,AD=10,AB=8,以DF为折痕把AD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点E处,求BF长。

题目出示后,我没有马上让学生作答,而是让他们思考、讨论、探索,(1)通过折叠你能得到哪些结论?(2)矩形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BF能否直接求出。如果不能,用什么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得出需已知量和未知量都聚积到直角三角形BFE中,通过勾股定理,借助方程来解决问题。

本题是一道几何背景下的代数问题,主要检查矩形、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考查数形结合、方程等思想,知识点较多,这些需学生能通过审题获取信息,然后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动脑,不做“局外人”,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习惯思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又善于实践,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

篇5

本年度本人担任九年级3、4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八年级4班的班主任,现将本年度个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1、热爱教师职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当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并做到在工作上做到目的明确,钻研业务,勤奋刻苦,认真负责,在生活上,做到团结同事,虚心请教,低调为人。

二、行动方面

本学年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种远程学习和上级安排的各种培训,学习时认真努力,并能按时完成有关学习的作业、总结等相关内容,培训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将所学的内容带回学校,再培训和帮助其他同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或教学的实际之中。另外,在学校安排的扶贫,送教下乡方面,我以一名服务生的态度去对待相应的对象,为他们做些我能力范围内的实事,每次服务结束都得到相应人士的好评。

三、教育方面

对于班级管理上,我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学习和纪律上,我扮演这学生的严父,要求学生讲规矩守纪律;在生活上,我扮演着慈母的角色,让父母在外的孩子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娱乐上,我扮演着学生好伙伴的角色。我尽量做到以身作则,做一名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老师,在各位老师、学生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有了较好的学风、班风,并得到了学习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教学方面

1、备课

根据要求,提前两天备好课,写好教案,且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理科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课后辅导

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在政治课教学中,人们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而笔者以为,课本依然是最基本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对教材的阅读,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科目,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读同样是自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内容是有疑的起点,是启思的导引,是解疑的指点。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这一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特别关注学生阅读政治课本这一环节,培养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教给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

一、课前预习,通读全文

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所以,课前的阅读是必要的。这种预习性的阅读要注重全面性,从题目到正文,从漫画内容到小字说明,从内容讲析到习题练习等,抓住一个“全”字。然后需要一点笔,及时地进行标注,如,重点内容画星号,关键词语下加点号,不懂的地方画出问号等。通常,在上课之初,教师在引导大家自主探索之前,也会给出一定的时间去读教材,此时,则以速读和跳读为主,通过快速地读全文,去抓好所读内容的主干,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入手,找出每段的关键句与中心句,了解每段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知识的思路,初步梳理好脉络,为精读作好铺垫。

二、课上探究,精析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呢?最初的问题自然来自初读中的疑问;如何去解决问题呢,还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课文中内容的精读精析去慢慢理解。精读是指逐字逐句地阅读所学内容,从关键词到修饰语,从句式结构到用词措辞,通过学生的精读去把握细节性知识点,由点成面,形成具体知识。精读的过程可按如下方法去做:

1.先读课前引言,关注前后联系:人教版思想政治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引言部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提炼出本课的主要信息,二是将此内容与前后的关系略述一二,读引言部分,能在整体上把握好这一课内容的关键部分以有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构筑宏观知识体系。

2.抓好关键词语,注意词性词义: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要抓这样的关键词:一是抓好首先、其次,再次类的词语,它们往往是课文内容从主要到次要的一个解释顺序,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内容,分清主次;第二抓好前提、基础、核心、主导、实质、根本、本质、根源、标志等词语,它们往往揭示了这句话的地位与作用;三是抓好唯一、之一、主要、全部、也等这样的词,它们所提示的是这些内容的重要性。

3.文中重点定义,精析句子成分:学科的横向联系在政治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为了掌握好那些言简义赅且又长又难的句子,我们可采用语文中的语法知识,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去精析一些概念和定义,特别是修饰语与限制语较多较复杂的句子,只要看清主干,找准修饰限制的成分,就能从本质上去理解好此句表达的意思。例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是这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用语文中的语法知识去精析这句话,我们发现,句子的主干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质是上指的是劳动时间,关键看一些必要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中做宾语劳动时间的定语的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这三个限制条件和“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这修饰成分,而其中,三个限制条件对“社会必要”进行了诠释,所以,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了。

4.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抓好了词语与句子中的重点,我们就可以放大范围地去看一个段落,之所以分段是因为一段中要讲解一个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读出段落大意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课文许多段落的研究学生们会发现,每一段的首句往往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段尾又往往有总结性的语句,关注这两个关键性地方的语句,有利于把握好此段的主要内容。对于段落内的一些讲解,常常有三种逻辑顺序,一种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去解说,一种是层层深入式地剖析,还有一种是并列从几个方面去阐述。搞清楚讲解的逻辑顺序,就能更好地抓住这段内容的主要意思了。

总之,阅读教学法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推进;阅读教学可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霍江河,常学云.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12).

篇7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 抓中心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 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 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篇8

高中生正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但这一时期学生仍缺少足够的审美体验,再加上现代世俗文化风尚的影响,容易在审美判断中出现一些偏差。然而在现实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大多注重知识学习、智育开发,不重视综合素质,对学生美的熏陶和教育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出现严重失衡。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要求,呼唤学校语文教育的综合化,其中审美素质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对此语文教师应在其阅读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渗透,培养审美感知,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朗读中体会情感美

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美读”。朗读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中美的内容的理解,也能把美的感受和体会传递给听者。对于学生,朗读可以增加对文本的节奏感,读出文中融入的情感,展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或庄、或谐;或慷慨激昂,或义正辞严;或婉转动人,或富有诗意……,不乏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的篇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这一现成的朗读资源,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旨,提出不同的情感朗读要求。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前后不同的情调,开首几段,充满着悲痛的情感,可以用低沉的、缓慢的语调加以朗读,表现出对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不幸去世的极度悲痛之情,然后逐渐以坚定而自豪的语调来朗读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而作出的丰功伟绩的几个段落,体味这位世界伟人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欣赏丰富的自然美

自然美不论是壮美,还是柔美,都表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在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作者选取了芦花、红叶、乌桕、草色等典型植被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在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瞿塘峡的雄峻、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险急,绘画出三峡的壮美画卷,令人神往。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描绘湘西的秀丽景色,展现了湘西的人、景的柔美。所以文学作品里既有老舍“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也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情景的辽阔壮观。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感受江山如此多娇,读“微雨寒村乌篷小船”体会万种风情。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如览一幅幅优美迷人的画卷,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使学生美好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从而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感受人物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体现着作者的美学理想。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当炉台废弃,火光暗灭,只剩下灰烬和余烟时,作者能从心底发出相信未来的呐喊,不管人们对于腐烂的皮肉是热泪是同情还是微笑和嘲讽,但坚信人们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感受这些,学生分明可以感受出一个渴望憧憬着光明并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亡人轶事》中通过写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卖布粜粮、抱孩夜走几件小事,写妻子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真切的人物形象。《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通过老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之夜在墙上画常春藤叶唤起琼珊的生的希望,最后因病而死,向我们展示老贝尔曼的善良,阅读中突出人性的闪光点,来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外形美,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文本细读及学生的阅读体现深刻领会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内心美,从而在学生内心激起追求美的涟漪,荡漾学生的审美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四、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阅读的《祖国山川颂》一文,作者写了祖国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一泻千里的黄河……描写大自然的春意盎然、夏晨雾蒙、清秋五彩的柔美。在教学中让学生闭上双眼,驰骋想象,开拓思维的空间,想象祖国的辽阔美丽,这该是一幅怎样素淡朦胧而又优美、壮丽空远而又柔软美丽的意境啊!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典型意象,感受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幽静雅致亦诗亦画的情境。

阅读这些作品要让学生有心灵的参与,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绪在作者创造的诗歌的意境美中驰骋翱翔,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很好的审美感受。

五、品读中体会语言美

引导学生推敲中体会语言之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教学中,抓住一个“端”字,细细推敲品味,这里就不仅是一个动作了,更多的是一个视力不好,四处张望的母亲那种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的心。作者真正领悟到了母爱,而学生也在品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悟。

好的文字犹如斑斓的五彩,这些独特的颜色,经文学大师们的反复推敲,绘画出美的卷幅。传达幽邃的诗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六、多媒体展现美

多媒体教学中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如身临其境,适当适时地佐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与美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适当适时巧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用。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多媒体展示月夜春江潮水的壮丽画面,播放深情厚重的朗诵录音。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培养中职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是数学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现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所包容的知识广度、深度是十分可观的,尤其突出基础性、职业性、普及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教材每章后面还设置了“阅读与欣赏”栏目,目的是拓宽视野,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要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单凭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能提高阅读能力,就能独立地获取和运用前人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未受到重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探索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现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的特点之一是:在每章课文边白中增加“[想一想]、[小资料]、[小知识]、[小提示]、[名人名言]”等生动活泼的附加板块,同时在每章后面设置了“阅读与欣赏”等栏目。这是为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趣味性而设立的,教师可利用这些栏目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第二章不等式后面的“阅读与欣赏”栏目,介绍数学家华罗庚,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并且突出一点:华罗庚也读过中职学校,我们正在就读的学校也是中职学校,因此千万不要自卑,要挺起胸膛向数学家华罗庚学习,学习他那种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坚定不移的精神。华罗庚有句名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名言能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华罗庚不但勤奋好学,而且热爱祖国,在国家出现政治动荡,被下放到农村监视劳动的时候,依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坚信祖国一定会好起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他这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为国家的强大干出一番事业来。这样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寓德育于智育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重在授之以法。因为课本是基础知识的源泉,是基本技能的依据,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率就能事半功倍。

教师要变注入式的教为有针对性的导,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学法,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只有实现这“三个转变”,才能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文的方法。同时,需要有一个由教师带学生读到学生自读的过程。起初在课堂上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材适时点拔,传授学习方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步骤训练学生。

另外,对于数学概念的指导要勾画重要的字句,圈点中心词,抓住重点,反复阅读,理解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启发式的教法,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读懂课文。

现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特点之二是:每章设置有“[实例]、[观察]、[问题]、[知识回顾]、[实验]、[新知识]、[知识巩固]”等版块,这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阅读提供了思路和方便。阅读数学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理解概念;②了解性质和图象特征;③掌握定理、公式和法则的运用;④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⑤实际应用。

三、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对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学生在课前要认真阅读,做好阅读笔记,课后能及时复习,并不断充实阅读笔记。对选修内容及每章后面的“阅读与欣赏”等栏目,也要养成阅读习惯。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师生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并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法,同时坚持严格的训练。

勿庸置疑,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其发展也不是同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又要顾及个性的差异,将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根据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把提高他们数学课文阅读能力的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首先,改变对后进生的偏见,对数学兴趣不高的学生,往往是这门课程学得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不能漠然视之,而是要找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培养兴趣,指导阅读。第二,掌握适当的标准与尺度。对接受能力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标准可以定得高一些,而对待接受慢、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一些。第三,辅导的重点应偏移到后进生一方,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养成阅读习惯。

篇10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对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