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起草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下面对起草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首先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其次是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划,导致了普遍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我市同样面临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互联互通不畅,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从信息安全、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于消除重复建设、推进政务协同,实现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投入。科学规划设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可实现政务数据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及高效交换,避免数据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可提供丰富应用系统公共组件,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提供支持,最大程度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
(2)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依托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能实现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普遍共享,政府自身应用的协同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等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3)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公共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比、汇聚、共享,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精细化水平。
(4)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可显著提高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公开,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政府信息资源,还可促进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能有效消除部门利益纠葛和部门制度不一造成的障碍,可统一应用系统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交换效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
1.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力。
建设市级的制度规范,能够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地位,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持续性。可避免部门自发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内部效率提升),将注意力集中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形成开放、良性互动。
2.消除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障碍。
由于缺乏市级的制度规范,一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举措与其他制度规范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制度上的障碍,无法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规定,使信息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独立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交换系统等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各不相同,无法互联互通,为全市范围内的进一步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造成障碍。
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考虑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紧密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现实情况
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先进行列,各领域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建成国家A级标准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云平台,现已连接各区市和230多个市直部门,支撑公交、交通、旅游等政务应用系统4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八个区、市(开发区)和2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政府网站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地级市前20名。设有三大功能版块,五个用户频道,英、日、韩三种外文版,日均访问量近10000人次。
3.电子审批系统涵盖52个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其他独立审批系统全部与电子审批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市级与区县实现事项协同审批。
4.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全国首批9个试点市之一,共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893个,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8处,创建了“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处于省内领先行列。
5.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实现同一数据中心管理,全市近90%的人员被纳入系统。劳动力管理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实时联网,发行、启用社保卡98万张,参保人员持卡率达到98%以上,系统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领先的电子政务应用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利益纠葛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我市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政府信息共享就是政务信息的公开,只要把一些政策法规、政府新闻到政府网站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服务、轻内容”的意识,专注于昂贵的设备、先进的架构以及充裕的带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利益驱动为信息资源共享造成障碍
各部门难以舍弃独占信息资源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要么不断强化自身在共享机制中的地位,要么有意识地抵制或排斥共享机制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也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却难以产生明显的政绩,也使一些决策者对此不感兴趣。
(3)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由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领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连接不畅,导致了高投入、低效用。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数据共享,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交换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4)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理念,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大部分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没有找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三)起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原则
制定我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严格依据国家和省政策意见,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还要认真吸取最先进理念。
(1)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
我市已建成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及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安、人社、民政等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基本集中于市级及以上部门。鉴于此,《办法》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共享平台,并要求各区市统一利用市级平台,更有利于深度的全市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
水、电、暖,公交、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掌握大量服务资源,将这些服务纳入政府网站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已实行多年,但是存在服务内容不多,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办法》时决定公共企业参照执行,以便建设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既肯定了义务主体范围的广泛性,又比现有的界定方式更为全面、科学,可以有效地规范所有的资源共享活动。
(3)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法》充分考虑国家有关信息开放的政策,既关注政府效率提高,又关注公共服务能力,还注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办法》特别提出要通过共享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4)突出兼容性、渐进性原则
全市各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连接国家、省以及各区、市,有些部门之间已建设了独立的数据交换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建设中要兼容不同的系统、标准和协议,部门间交换可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面临部门法规政策和利益障碍,且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也应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随意采用一刀切式的硬性做法或规定。
(5)明确较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为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确定是政府办公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尽量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年度报告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明确在全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审核。
三、起草经过
(一)起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依据《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起草了《办法》。起草过程中参阅了《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宁政发〔2011〕91号)、《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令171号)、《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粤府办[2008]64号)、《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3号)、《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管理规定》等,并吸取了《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_机制和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等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论证:经过中心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2015年5月份,邀请我市信息化领域专家和重要部门电子政务主管人员进行论证。专家提出了加强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和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审核,以便充分利用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意见。
(三)征求意见:2015年6月23日至2016年7月15日,征求40多个部门意见,获得并采纳的有效意见4条。
四、主要内容说明
《办法》共设7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共享,信息安全等内容:
第一章总则,界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主管部门等。
第二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定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的建设原则,界定了政务信息共享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原则。
第三章信息采集,明确了依法采集、一数一源的基本原则,规定信息采集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完整。
第四章信息共享,明确了拥有信息资源部门的共享义务,不同种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规定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达到的标准,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应负的安全责任。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0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有行之有效的科技技术和管理理念来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工具,对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1.1 促进政府职能成功转变
政府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然促使政府其服务理念的转变,而采用更加方便、快捷和公平的服务方式。为更好支持这种方式的变化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政务流程进行整合梳理,遵循组织结构网状化、扁平化发展方向,明确行政职能合理进行权限设定,从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并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就是通过数据信息便捷使用,促使政府强化“以民为本”服务理念。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源、民众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改变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2 扩大政府的群众基础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机关的服务态度较差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各种特权意识作风使得群众反映政府机关行政效率低。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办理相关政务,从而打破传统的政务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大幅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政府网站、领导电子信箱、网络热线等途径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参政议政,搭建交流的平台拉近公务人员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增强政府行政的群众基础。
1.3 促使政务公开
政府机关为了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需要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政务信息公开,使民众能快速了解相关政府政策,同时也需要得到民众的及时反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推动政务公开和在线行政审批的进程,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使普通百姓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政府相关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办事规则,让民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4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需要适时公正的对公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政府各单位的工作都呈现在公众面前,透明化,可以为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估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2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进行平台研发的时候要贯彻基本目标、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以下策略,可以有效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1 贯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思想理念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大众,要是之前“以政府为中心”理念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转变,就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朝着人民满意的政府职能发展,深刻关系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吻合新时代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作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创建服务型政府,端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以公众为本位、注重绩效,平台构建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重视利用现有政府的信息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网络建设,制定健全的资源共享战略,通过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化的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政务信息的能力。
2.2 明确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各政府机构的统一服务网络,打破之前各地政府机构之间信息相互独立的局面,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基础,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安全控制和组织管理,以及数据资料的交换传输和查询应用,规范不同共享主体的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最终最大化的优化电子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益,并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给社会相关使用主体,从而促使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
2.3 坚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系统分析各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和信息内容,既要考虑可行性,也要考虑时效性,既要考虑信息资源使用安全性,也要考虑使用便捷性;既要满足当前政务信息的使用需要,也要考虑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其次,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指政务信息资源的构成要满足共享模式的基本要求,比如数据格式、通讯协议、标引语言、数据管理等都应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等数据处理。再次,服务为民原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公众网络进行搭建并采用B/S结构方便使用,实现政府服务民众的职能。最后,双赢性原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为实现政府服务职能服务的,政府的职能从以前的行政管制转变为服务民众,社会民众从以前的被管理者转变为服务需求者,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要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实现双赢的桥梁,即是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社会公众通过接受服务不断提高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4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政府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工程,他需要强有力的行政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完整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因此,要求制定“一体化的战略规划,推动政府流程简化,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构建统一的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避免各地政府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降低信息的利用率;其次,需要完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因为法律法规对引导民众进行信息使用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电子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托于信息网络互联网技术,为防止黑客入侵和感染电脑病毒而造成的泄密、篡改、系统弹簧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采取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共享平台的安全。
3 结束语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对推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型政府以其以民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鼓励民主参与政务,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促进政府不断深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的开发和构建。面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层次和水平瓶颈,我们应该从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平台的建设进行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祥荣.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25.
[2]徐晓林.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构建服务型政府[J].计算机世界,2012(09):12.
篇3
>> 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与实践 浅析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浅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探讨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分析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探讨 SOA与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类型与意义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浅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 关于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 区域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博弈分析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浅析 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构建基于统一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Werner Reinhardt & Peter Te Boehorst. Library consortia in Germany[J].Liber Quarterly, 2001,(11):67-79.
[8]王芬.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简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6): 18-20,23.
[9]Sharon L. Bostick.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1,27(1): 128-130.
[10]Uma Hiremath. Electronic consortia: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digital age[J].Collection Building,2001,20(2): 80-87.
[11]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EB/OL].[2012-07-10]. .
篇4
一、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现状
1、改革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
积极开拓,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是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要求。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后,1998年推出建设重庆信息港的构想,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2008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专门承担全市政府系统有关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以及市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建设。重庆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政府网站考评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管理,确定建立地方区域性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制度。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重庆推进信息化进程,有力促进城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着。截止2010年底,实现了全市64903个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全市建成光缆线路长度增加到25.5万公里,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3.9户/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加到248.0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宽带化率上升至99.9%,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连接40个区县,专网平台建设启动,满足了重庆政府信息的需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全市95%的市级机关和60%的区县机关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建设,重点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关服务和管理能力。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覆盖到市、县对口部门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实现公共基础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政府部门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数字重庆奠定坚实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基础。
3、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中国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至起1997年6月正式开通,不断对版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网站功能,其在2010年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排名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19位。并且已建立了市发改委等41个市级政府部门网站,40个区县网站,市政府网站群IP访问量达2678万余次,页面浏览量9528万余次。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使得80%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专栏或者相关的专栏,梳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和登记注册资源目录、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市长信箱”受理专线、政民互动渠道、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以真正实现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
4、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力度
2010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1.28万余条,其中全市各级政府机关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5万余条,包括6.6万余条市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2.4万余条市级部门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7.4万余条区县(自治县)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馆公布信息59.58万余条;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公布信息12.2万余条,新闻会、传单、板报等其他方式公布信息3万余条[1]。此外,重庆市各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信息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为平台,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累计完成了部门之间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
二、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造就成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宽带速率和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中,重庆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部分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网站主页上的信息的有效性、时事性、清晰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观念陈旧,部门缺乏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形象工程”比较普遍,形式主义严重[2]。重形象、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等政府官员观念继续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性不强,公众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部门之间的观念差距阻碍了业务的共享与协同,部门之间难以做到长期有效的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低。各部门在单独运作和纵向运作上很好,但是横向上却不顺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跨部门处理自己部门内业务仍旧存在观念的障碍[3]。
3、网站更新慢,存在“信息孤岛”
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阶段和网页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形成不少政府网站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存在单一性,只是从纸上把地方新闻、法律法规、就业服务等信息搬到网上。网站更新速度慢,半封闭状态的政府信息体系,致使其它部门、企业或个人难以公开、公平、自由的获得所需信息,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因而形成了政民之间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信息孤岛”[4]。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能力低,数据利用率差,形成了重庆市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壁垒,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4、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缺乏复合型性的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5]。信息类人才的匾乏也是重庆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高端的技术与政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公务员所占整体公务员比例偏小,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的采集率和利用率小,影响了重庆市整体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三、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着重发展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型业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做好各个地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让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县级政府的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和跨部门应用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各地“数字重庆”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注意建设模式节约化、规范化,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推进信息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和交换体系,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做到“单一窗口”、“一站式”、“自助式”、“协同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服务能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2、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数字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重要内容建设,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增加各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信息数量,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市区县政府跨地区、跨行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6]。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覆盖率,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3、打破观念壁垒,更新信息及时、公开
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树立民众本位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和习惯,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7]。同时需要加从各种途径公开重庆市政府的信息,并且做到及时、透明、可达性和可解性。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网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各级政务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预防和惩治腐败,改善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推进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篇5
关键词: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4日
一、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现状
近年来,社会救助制度快速发展,托底保障任务越来越重,救助范围已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救助范围已发展到包括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8大类救助项目。各类救助人群和多项救助项目都需要精准核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为适应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需要,完成好新时期对社会救助各类申请对象的精准认定任务,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规定:“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应当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将核查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以前单纯的低保对象的核查认定,扩展为社会救助对象的核查认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要求》,民政部率先成立了核对机构,对全国核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架构,制定了相关标准,并研究开发了适应于各级核对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省级核对机构基本组建完成,地市和县级核对机构建设也完成了预期目标。各地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在政策创制、争取资金投入、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建设方案设计、核对操作流程规范、队伍培训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地区在建机构的同时,完成了核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与相关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全面开展了信息核对业务,全国核对工作发展迅速。
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困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是跨部门核对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涉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部门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才能准确核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锁在柜中、束之高阁,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动辄拿保密和隐私说事,“信息”、“经过请示上级领导不允许共享”,往往是民政部门在数据共享中最常听到的答复。部门对数据资源的分割和垄断,制约社会救助效率。
(二)全国没有一体化核对信息系统。目前,民政部没有实现全国各地各级核对机构开发核对系统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缺少全国总体架构和技术方案,已经建设完成的核对系统五花八门,由于体系混乱、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核对流程不统一,难以实现全国核对信息流畅、交换,难以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给数据共享互通造成障碍,这是核对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核对人员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核对工作的需要。一是各地核对机构都成立不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二是核对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需要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三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一般只是疲于应付于具体的业务,在统筹规划、理论思考、业务拓展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顶层推动。准确核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作为基础,而现状是大量的数据分布在各个互相分隔开的政府部门中,成为了政府部门的私有财产。因此,要从政府层面M行全面、细致、强力的规划推动,减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屏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重大事项,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体系,具体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培训、运行维护、日常监测,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标准、技术规范,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应当按照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总体安排,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制、更新和维护工作,提出共享需求、提供共享信息。这样才能打通政府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的渠道,将原本分散存储在不同部门、行业的公共数据陆续汇集到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强力推进政府各部门数据共建共享。
篇6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分析
面对当前各政府部门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的问题,为了使存储于各个部门自行建立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共享给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使用,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就需要对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合,目前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全局模式的信息共享方式
全局模式是将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用户访问界面是统一的,用户不需要考虑各个单一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只通过访问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全局信息整合共享方式解决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语义、结构和操作行为的冲突,但在系统建成后,应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共享系统扩展能力较差,不利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无法很好的实现异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灵活性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机构信息整合的现实要求。
2 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
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从政府部门自行建立的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提前对各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预处理、转换,并将符合统一视图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建立对这个数据仓库的用户访问机制,实现数据操作,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规范同义数据元素的名称、类型、尺寸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于数据整合,又可用于决策支持查询,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要根据源数据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是一个层次不断提升,涉及机构不断增加、互操作业务日益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方式的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中心构建高耦合、高内聚的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升级迁移难度高,难以适应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要求。
3 联邦数据库耦合方式
联邦数据库系统(Federated Data Base System,FDBS)是一种虚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数据全部复制到统一的数据源中。集成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处理机制。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联邦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紧耦合FDBS和松耦合FDBS两种。
紧耦合方式提供一种或多种固定的全局模式,按照设定的全局模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异构的、自治的、分布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度较高。但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而言,实现紧耦合整合方法花费巨大,系统建成后对全局模式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从经济性上讲,不适合电子政务信息整合。
松耦合方式没有统一模式,各数据库之间通过映射方式实现交互,需要建立n(n-1)个模式映射规则,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一套工具,将整合的任务交给了用户,使用户能用工具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工作,不需要维护全局模式,更新组建数据库时相对灵活易操作,各个异构的政务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加以任何改造。通过松耦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度较低,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用户业务互操作的需要。
4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方式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法通过中介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起来,通过忽略底层的数据细节,建立统一的逻辑视图提供给用户,而数据仍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中。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便、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5 基于Web服务的共享整合方式
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Web Service是自描述、自包含的可用网络模块,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因为它们基于一些常规的产业标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术,诸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减少了应用接口的花费。Web Service为整个企业甚至多个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个通用机制。
因此,综合以上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几种方式,基于各种方式的结构特点,技术、经济性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基于Web服务的信息资源整改共享利用方式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不同厂商的0A、MIS、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系统产品,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将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异构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寅斌.电子政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9).
[3]李卫东.我国城市政府的数据调查和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王锐,白庆华,刘华玲.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2).
[5]高洁,张相文.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J].情报学报,2009(5).
篇7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一、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1、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并共同拥有政府信息获取权与获取条件。其中,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两个层面的含义,被整合的各方必须是互赢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也是建立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的。
2、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共同分享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共建和共享两个方面。同时,在数量众多的政府信息资源中,有着各不同的资源。按照在政务系统中不同的作用,可以将整合分为如下几类:
(1)数据整合。数据整合主要用来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发生在应用领域内的数据库和数据级别。数据整合是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
(2)应用整合。应用整合是电子政务信息整合的关键。
(3)内容整合。内容整合是政府信息整合的中心。
(4)门户整合。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将政府信息集成起来,提供一战式整合服务。
(5)流程整合。政府许多业务处理都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进行协同,对业务进行工作流分解,以定义业务工作流方式完成一个业务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跨部门、跨地区的。
二、由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展开的《长春市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跨部门信息共享》的项目
1、项目背景
近年来,长春市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解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基础和需求情况,我们对本次试点的共建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调研分析认为,各共建部门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网络与应用基础;个别部门的个别应用实现了跨部门点对点的信息交换;多数部门对更广泛地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有迫切地需求。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长春市已经建成了以长春信息中心为管理核心的光纤城域网络,以100皮长公里光纤网为主,以帧中继和VPN为辅助,以无线连接为补充的内、外网物理隔离,覆盖全市党政机关的网络平台和网络交换中心,为长春市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基础网络连接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纪检委、长春军分区、政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全市100多家党政机关,以及581个社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本地信息同城交换,并实现了与省政府的互联,解决了资源分散,互相分隔问题。
(2)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1999年启动了长春市电子政务标志性工程——长春信息中心。几年来,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重点围绕政务办公、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了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工商管理、企业信用、计划生育、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信息等系统;
(3)政府门户网站作用明显
长春市政府网站实行集群化管理。以长春信息中心为市政府门户网站,市直机关各部门网站为长春信息中心的联动网站。2004年,《长春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暂行)》实施以来,全市64个单位网站上建立“信息公开专栏”,按照要求,编制了本部门信息公开目录,了本部门信息公开指南。此外,还积极探索网上办事功能的实现形式。推动各网站开设网上互动窗口,逐步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布和查询”。
2、项目目标
依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长春实际,本次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基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围绕社会大救助服务和地方税收监管两大应用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解决两大主题应用急需处理的信息共享问题,构建满足信息共享需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
(2)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围绕实际业务需求,支撑协同应用的有效信息共享模式。
(3)通过项目建设,探索信息共享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资源管理及程序,信息获取及使用等方面的经验和实现方式。
(4)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政务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的技术架构、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
(5)积极探索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及服务的长效保障措施及管理机制。
根据长春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现有建设情况,各区县和市级中心已实现了互联互通,可以由市目录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这种建设模式的好处:一是减轻了各区县在目录管理及服务系统上的日常维护压力,由市级中心统一进行管理,二是该建设模式可大大减少目录体系建设的整体投资。
3、项目建设完成后,主要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1)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以产品部署的模式推进目录体系建设的模式。以产品部署的模式进行建设,可以缩短系统实施周期、降低使用与维护成本、实现统一的远程管理及维护,方便共享信息资源及应用的扩展。
(2)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以创新的应用服务模式推进目录体系建设的模式。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模式非常新颖、灵活。以主题应用为驱动,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与服务,按不同的主题应用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及检索,大大提高了目录体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共享应用服务的支撑作用。
(3)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通过一套基础平台,支撑多种协同应用,面向多级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真正做到“一级平台,满足多级服务;一个平台,支撑多种应用”。
(4)通过试点建设,形成了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业务应用建设新模式,即:需求与现状相结合,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业务托管与资源自治相结合,一套目录体系平台与多项应用相结合,一级目录平台与多级共享服务相结合等的建设经验及应用服务特点。
(5)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建立了信息共享组织、管理及服务及协同业务应用建设的长效保障管理机制。
从上述项目介绍,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具有业务驱动、按需整合、满足信息整合整体性原则及标准化的优势,可以支持协同政务中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需求,同时可以适应政府信息资源随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保证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先进手段,是政务协同建设的基础设施。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开发利用好政府信息资源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政务部门公共服务的重要条件,是各部门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是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向导。因此,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8
【文章摘要】
云计算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等特点,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可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可提高政府的决策支撑能力与政务工作效率。
【关键词】
云计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用户并不真正拥有资源,而服务供应商提供和管理这些资源,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它们。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化建设、应用及服务模式的变革,这将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指南》,旨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1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意义
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充分发挥出云计算技术的各种优点, 其中包括:资源可共享、节省建设成本、平台具有扩展性和通用性等,实现跨地域、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这能满足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对工作应用的各种需求,实现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和高效运作。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和安全问题主要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负责,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进而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具备了完善的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在这种环境中的硬件、软件不论是应用扩展或是研发都可保障系统的安全。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一种服务模式的转变,这有利于政务公共平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正因为有了云计算技术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公共平台的服务性能,在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上以节约了一定的成本投入。
2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整个架构可分为三个层和两个体系: 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服务层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层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其中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分别由安全防护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构成。
(1)基础设施服务层 IaaS。基础设施服务层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子层、虚拟化与资源池化子层、资源调度与自动化管理子层。硬件基础设施子层:包括服务器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它们是实现云计算的最基础的物理资源; 虚拟化与资源池化层: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计算资源池、存储池、网络池,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服务;资源调度与自动化管理子层:在对资源(基础物理资源和虚拟池化资源)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自动化部署等功能。
(2)信息安全体系。针对云计算平台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集中的安全服务体系,应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和用户端的关联耦合和采用非技术手段补充等保障云计算平台的安全。
(3)运维管理体系。保障云计算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
目前,云计算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政务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思路,从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搭建政务信息子云、数据子云以及“云”接入平台等方面入手,逐步进行实施。
3.1 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云
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来看,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各级政府及部门为其业务的运行配备了相应的物理设施,但由于各政务系统模式不一,无法进行互联互通,以至于总体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硬件设施资源出现闲置浪费或出现高峰时期负载过重的现象。虚拟化技术可以将这些异构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连接等基础架构整合到一起,大幅度提高物理资源和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可用性。
3.2 构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云
(1)搭建电子政务的内容信息子云、资源子云。目前,政府各部门网站自成体系,往往不利于部门间信息共享。这里我们统一服务平台,采用SOA 体系架构,结合XML 交换技术以及Ajax 技术来提供信息资源的聚合和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对以往政务中的一、二级网站进行迁移和改造,搭建电子政务的信息子云,实现主站、分站群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站点维护与内容管理权限的分配,实现集群化管理;同时提供WAP 访问和手机短信业务,实现云门户及政务各部门网站信息的共享共用,实现了内容信息的云聚合。
通过对电子政务中业务信息资源、基础和共享主题信息资源、信息公开和共享服务资源3 大资源数据库进行整合采集,实现了多角色、多类别的分层管理的资源子云,提供了按需的资源共享和检索。
(2)数据集成和交换平台实现电子政务的数据子云。建议平台采用基于统一标准和松散耦合的SOA 软件架构,利用Web 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如http 通讯协议、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eb 服务描述语言以及UDDI (统一描述、发现和整合)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服务。同时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SB 作为消息架构,ESB 是一个用于集成各种企业应用即服务的连接基础架构,它能够通过简化企业应用及服务之间的链接数量,接口大小以及接口复杂度使企业的面向服务体系SOA 更加强大。ESB 通过提供简单的标准适配器和接口来完成服务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平台将各部门数据交换到中心数据库中,并提供按权限的数据访问,完成了整个电子政务的数据子云改造。
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务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内容从分散到集中,对所有的系统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加工,为决策提供支持。各级政府的业务逐步迁移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平台会聚集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支撑能力与政务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
杨彬 (1975-),女,副教授,辽宁辽阳人,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150
探索研究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电子政务;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302-02
1 云计算
1.1 云计算概念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人民对互联网的需求从传统的门户网站向具有互动性的网服务转变。面对网络服务的更高需求,网络供应商(或机构)需要在不断地提高数据处理设备的数量和性能,信息资源获取、存储与的相对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也相应地提高。针对上述困难,最近提出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成为协调资源、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理数据的技术。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虚拟化技术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云计算中的“云”即为资源池。“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网络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就是利用”云”资源的集中性和自我管理特点,使应用者摆脱复杂繁琐的细节工作,使应用者能够更加专注于业务模式创新和成本改善等全局工作。
1.2 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
(1)超大规模。云计算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依托于”云”资源的规模。目前,网络中的各类机构可以为”云”资源提供数以百万计的服务器来作为云平台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器和计算节点服务器。
(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网络平台或节点使用终端应用服务。应用服务任务通过网络分布到在“云”中处理,任何规模的任务处理对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
(3)保障性。“云”使用了多副本容错技术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处理结果的正确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高可扩展性。“云”资源的规模可以自我动态调整以满足用户应用服务增长的需要。
(6)低成本性。“云”资源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独立数据中心系统大幅提升,并节省了独立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费用。
(7)储存服务性。用户应用“云”资源中的存储服务,不再是对某一对具体存储设备的直接访问,而是使用整个“云”资源中众多存储设备和存储服务器构成的存储系统提供的数据存储服务。用户可以实现跨地域、跨平台、跨应用程序地实现数据访问。
2 电子政务
2.1 电子政务的概念
自 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以及职能公共机构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通过现代通信网络,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完成各级政府所有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在政府部门间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对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达到降低流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并可向公众提供优质高效、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2.2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伊始,中国政府密切追踪发达国家的信息变革,并且迅速跟进。1993年实施的“三金工程”,标志着中国信息化的正式启动。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积极推进。总体上看,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电子政务预备阶段。
1993 年“三金工程”的启动,标志了中国信息化的开始。1997年,国务院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随着北京、青岛政府网站和海关报关网的建立,信息化建设逐渐步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上来。
在电子政务预备阶段,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没有正式的定义;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为目标,尚没有形成“公共服务”的理念;信息化建成项目的数量比较少,并且网络线路在中国还属于稀缺资源,进一步推广信息化建设存在资源和技术瓶颈,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所影响力比较有限。
(2)电子政务迅速展开阶段。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呈现井喷态势,由此,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了电子政务阶段。与此同时,Internet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广泛的服务关系提供了硬件保障。电子政务应用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宽,公众从电子政务系统获取信息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并且,政府与公众间服务关系的增强也成为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能的内在动力。
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有利局面,中央下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框架以及未来规划,为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3)电子政务完善发展阶段。
经过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阻碍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网络应用技术落后、人员培训不足等因素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的电子政务进入到由注重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的完善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的完善,在信息公开栏目建设、平台服务项目、平台信息更新速度与安全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服务公众”的理念正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不再孤立存在,通过顶层规划,各级政府网站在组织形式上以群的概念出现在公众面前。
由此可见,中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和国家已经提出将电子政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电子政务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3 云计算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通过云计算在成本、技术和应用上的特点,该技术可在多个方面推动电子政务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1 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网络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架构。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异构数据库普遍存在,用户要访问不同数据库的内容需要检索不同的数据库,这些都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造成困难。云计算模式则可以在技术和管理上将众多分布式的信息资源统一成一个”云”资源,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检索界面,可有效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和共享范围。信息资源的集成标志分散的数据库在云计算中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可有效降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运维费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3.2 云计算应用于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问题当前困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问题。云计算可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服务器统一于”云”资源之中,在逻辑上形成了统一的服务器集群。据此,为统一的服务器集群建立基础安全架构,通过基础安全架构共享所有设备的检测能力,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主动地完成对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威胁检测和漏洞弥补工作,信息安全防护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云计算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可促进政府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3.3 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内部资源整合
由于技术、需求、经费、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彼此之间相互封闭,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内部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影响到了部门间的有效交流。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可开展平台之间信息的无缝交换,提高政府内部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交流效率,实现电子政务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势展现给世人面前。有理由相信,将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之中,必将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鹤.云计算体系结构论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2]汪玉凯,吴倚天.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上)[J].电子政务,2009,(3).
篇10
一、电子证件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中的应用优势
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公共、政府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信息共享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信息资源,可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子证件作为访问政府公共信息的主要身份认证手段和检索对象,可以和政府公共信息系统实现良好的对接,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可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便利性、协同性、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技术框架
电子证件对于解决信息孤岛、重复采集以及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对构建跨部门、跨平台、跨语言、跨硬件的无缝集成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建立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正确选择。《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体系》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以此为基础,结合RFID技术的特点及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技术框架可由六个层次两大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如图1所示):六个层次是指:
1.环境层:是指RFID证件的应用环境。包括带有RFID电子标签的证件、读写器、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RFID证件应用及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必需的运行环境。
2.信息采集层: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采集,通过读写器读取或者写入RFID证件信息,进行信息预处理,比如解码、防冲撞、多通道信息去重、信息过滤、分类形成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并将信息发送到应用支撑层。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从政府内部数据和信息共享着手,记录各业务环节的服务过程,解决数据跨职能部门传递困难的问题,并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明晰、业务流程的协同和服务意识的增强。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一个与网络、应用无关的,能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支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基础设施。它以统一的物品编码管理和RFID中间件为基础,由两部分构成:基础组件层和核心服务层。为上层应用系统和门户获取所需的资源提供各类统一的基础支撑服务。
4.应用层:以满足公众、企业、政府对公共服务信息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应用系统。电子证件管理应用系统,用来实现电子证件申请、电子证件初始化、电子证件个性化以及电子证件查验四个应用环节的管理,也是应用层的一部分,并与各公共服务应用系统相集成和互动。
5.门户层:也叫做用户界面层。用户可通过政务外网或政务专网访问应用系统,享受系统的服务。
6.访问渠道: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越来越便捷的渠道快速高效地实现证件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上的六层架构,实现了用户展现、业务逻辑处理和物理资源的有效剥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同时,把电子证件的应用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力地支撑了不同区域和领域统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区域政府跨部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的工作需求。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投资,使得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在变化幅度最小的情况下,可通过升级满足电子证件的应用需求。
三、建设电子房产证信息服务平台的案例
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证的简称,是由不动产登记机关发放的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的书面凭证。由于房屋是重要的不动产,与之相关的交易活动极为普遍,因而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目前利用假房产证进行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加。为了防止假房产证造成的危害,亟需提升房产证的防伪特性和弥补房产证的管理漏洞。将传统房产证与RFID技术相结合有明显的优势:
1.防伪安全:每张房产证都是全球唯一的,防止伪造和克隆;物理防伪与数字防伪相结合,安全可靠。
2.精确高效:芯片内保存信息,《房产证》填写信息和《房产登记簿》信息严格控制,确保一致。
3.管理提升:验证方便、信息具备可追溯性,可防止管理漏洞。
2009年,大连房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建设了一套“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包含房产证印制、房产登记、房产证发放、房产证保管、使用和查验以及房产证回收等功能,用来对房产证的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提高房产证的安全防伪性能和鉴定能力,规范房产证的发放和使用流程,同时实现司法、金融、房产中介等相关机构可进行脱机或联机查询,促进房产信息共享,有效防止利用假证诈骗、一房多贷等犯罪和不良行为。大连市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2:该系统架构诠释了“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在电子房产证上的应用,核心应用系统由“房产证应用管理系统”和“RFID房产证接口认证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用来实现房产证的业务流程管理,后者用来进行RFID房产证的RFID数据读写接口、安全控制,实现了“结构松耦合、业务紧集成”的目标,充分证明了该框架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系统通过开放式的互联网连接到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后台数据库中,实时进行查询,以向普通公众、房地产交易中心、银行、房地产中介机构等提供最及时的数据。这意味着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后台数据库会在一定程度上向互联网开放,这对于中心数据库来讲是相当凶险的。对此,充分评估了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并制定了网络安全、访问安全、传输安全、使用安全、数据安全的五级安全防护方案,由网络、设备、系统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大连市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于2009年8月上线运行。随着大连市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数据不断完善,在RFID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的电子房产证逐步进行应用和推广,并逐步扩展其远程自助联机查验等高附加值应用。联机查验可以使银行信贷、房地产中介等企业能及时了解指定房产的真伪、数据以及他项权益,从而降低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欺诈,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提升交易效率。
四、建设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制约因素
将电子证件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优势和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牵涉面广、科技含量高、整个过程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面临许多的制约因素。
(一)技术标准化和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标准化作为电子政务信息资共建共享的基石,是电子政务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标准化建设相当落后,在RFID证件方面还有相当多空白,特别是在集成、导航、检索和定位信息资源时,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撑。安全性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保障。我国与电子证件相匹配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技术的整体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的生命力。所有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与网络设施保护和信息保护相关的攻击和安全威胁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在线公共服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更会影响公众的信心。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包含了大量的反映政府活动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信息,对公众来说,方便了其获得公共服务;对政府来说,有利于其全面获取各方面信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受教育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公民利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是客观存在的。对政府部门来讲,很多业务必须依靠不同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我国,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与电子证件的统一性、开放性和规模经济等产生冲突,各部门出现条块分割、信息共享障碍严重,造成一些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激励机制。
(三)立法滞后问题
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以规范、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在立法这一重要环节上相当滞后,许多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同时,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明显不适应发展,有关网络安全、信息认证、加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进,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责任追究等也缺乏完整的法律依据。再加上网络安全缺乏行政法律保障,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网络安全管理漏洞,从而产生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的发展。
(四)资金不足的问题
利用电子证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而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少,硬件环境既不能保证其信息资源的质量,也妨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由于“重电子、轻政务”,软件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投入相比于硬件投人更少。不仅是投入资金不足,消费资金不强也明显制约着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推动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的对策
为有效推动电子证件的推广应用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
首先,应进一步扩大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促进信息共享。为此,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应加强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的建设,建设高速信息网。其次,应加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监控审核,阻断非法操作。同时,进行一定级别的第三方认证,以防范内部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恶意操作。
(二)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只有以一种务实、公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育和提升公众消费在线公共服务的意识和信心,才能走出一条电子政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为公共服务的日臻完善提供外部动力。首先,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信息平台建设及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利用群体效应影响公众对移动政务的心理认知,增强公众的广泛参与意识。其次,必须降低服务价格和运营费用,保证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并愿意主动尝试。
(三)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提高服务的安全性
由于电子证件经常会涉及用户的隐私,这就要求立法规范,在实施电子证件技术时采用更严密的安全设置和安全措施,使用户安心,提高用户的信任。政府立法应从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贮存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考虑。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纲领、规划和原则,与电子签名、政务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专门立法精神保持一致,同时必须就数据重复采集、数据标准不一、交换平台多头建设、信息资源产权不清、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进行规制。
(四)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基于电子证件技术的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政府应加大在技术平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中西部“信息孤岛”地区的资金投入。在注重投资购买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软件设施的很好地开发利用。政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要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引导,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面向有效需求,力争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建立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评价机制
-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方案
- 下一篇:对会议进行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