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绿色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绿色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绿色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56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大型枢纽机场是中枢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和航空客货运集散中心,高密度汇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过程中较早遇到了噪音扰民、空气质量不达标、固体废弃物处置等环境问题以及地面交通捅堵、机场发展影响周围居民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机场容量的进一步增长,使得机场容量发展与交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世界共识,在此背景下,国外许多大型枢纽机场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协调机场容量发展与交通资源环境矛盾的新模式。本文通过资料整理,对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从其可持续发展时间、模式和内容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国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现状

许多国外大型枢纽机场为解决机场发展与环境、资源、交通、社会等诸多矛盾,开始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制定可持续发展文件。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有英国希思罗机场(英・希)、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美・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机场(澳・布)、韩国仁川机场(韩・仁)、日本成田机场(日・成)、英国曼彻斯特机场(英・曼)和香港国际机场(香・国),如表1所示。

3 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现状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鉴于自身发展需要,于2003年对候机楼自控照明系统进行了大规模节能改造;2004年,在二期扩建工程中又全面地进行节能研究,率先成为践行可待续发展的国内大型枢纽机场。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号召,2009年左右起,国内其他大型枢纽机场也相继开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绿色机场建设,以提高机场能源使用效率和系统运行水平,见表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对航站楼内设施进行节能优化;与动力能源公司共同启动首都机场节能降耗专项行动。广州白云机场基于节约资源理念,以节地节能为核心,开展绿色设计,以促进土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昆明机场以绿色新理念进行建设和运营,为我国绿色机场基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表1 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现状

注:1-可持续发展目标;2-可持续发展文件;3-可持续发展内容。

4 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时间

由上述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现状可见,国外大型枢纽机场的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早。如英国希思罗机场在2000年便制定了废弃物战略;曼彻斯特机场在2000年也开始制定可持续性战略。而多数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则从2009年左右才开始节能减排活动,进行绿色机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外大型枢纽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面式发展,而国内则为点式发展。如英国希思罗机场在2000年制定了废弃物战略后,便从经济、社会效益、气候变化、地面交通、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噪声、水、土地、建设、人和社区等方面全面地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而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则仅是从节能减排方面践行可持续发展,并未涉及其它方面。因此,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的可持续发展还不完善,仅涉及某一点,属非全面式发展,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三)可持续发展内容

国外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规划较为完善,可持续发展实践较为系统,可持续发展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到机场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各个方面,以解决机场增容与环境、资源、交通和社会的矛盾,促进机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机场、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概括起来,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飞机噪音对人的不良影响;(2)减少航空运输造成的空气污染;(3)减少航空运输对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4)在机场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通过改善环境绩效,促进机场发展的可持续性;(5)通过国际机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提高环境意识;(6)增进了解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还处于意识阶段,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绿色机场发展目标,但是其可持续发展规划还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行动并不系统,可持续发展内容也不全面,与国外大型枢纽机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与实践方面都还需要大量工作。

参考文献:

[1] Heathrow Airport.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y. 2000

[2] Atlanta Airport. Fi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2009

篇2

关键词:甩挂运输;绿色货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107-02

道路货运业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耗能大户,是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发展绿色货运倍受国内各界关注。甩挂运输作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先进的货运组织形式,可提高道路货运的集约化水平和运输效率,降低货运的单位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因此,甩挂运输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货运的热门话题。

1 甩挂运输与绿色货运的内涵

甩挂运输是指牵引车按照预定的运行计划,在货物装卸作业点甩下所拖的挂车,换上其他与牵引车准牵引总质量相匹配的挂车继续运行的运输组织方式。这是一种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是道路货运业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甩挂运输表现为三种形式:(1)一线两点甩挂:牵引车往复于一条线路两端的装卸作业点之间。(2)循环甩挂:牵引车运行于闭合循环回路的各装卸点间,其组织工作较为复杂。(3)载驳运输甩挂:牵引车与铁路平板车或船舶接驳的多式联运。

绿色货运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现代物流形式。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货运具有物流反应快速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服务系列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目标系统化、物流经营市场化、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物流组织网络化等特征。

2 甩挂运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40年代起欧美等发达国家便开始尝试甩挂运输。经过多年的发展,甩挂运输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干线运输的主力依托。在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的国家,甩挂运输所完成的货运周转量占道路货运总周转量的70%~80%,牵引车与挂车拥有量之比普遍达到1:2.5以上;在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新加坡牵引车与挂车拥有量之比更高达1:7。

而我国受多种因素制约,甩挂运输尚处于起步阶段,牵引车和挂车比较低,仅为1:1.2,甩挂运输占道路货运总周转量不到10%。

3 甩挂运输的效益分析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具有显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有关权威部门估算,道路甩挂运输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50%,降低成本30%~40%,油耗下降20%~30%。具体表现为:

3.1 环境效益

(1)减少牵引车数。甩挂运输采用一车多挂,相对一车一挂而言,在完成相同运输周转量,所需牵引车总量减少,相应道路的占用量降低,从而减少车辆能耗和尾气排放。

(2)提高运输效率。甩挂运输模式消除了牵引车等待装卸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不同场站装卸效率的差异,提高了牵引车的工作效率和挂车的吨位利用率,大大降低吨公里油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降低车辆空驶率。甩挂运输是按预定计划,在货物装卸作业点甩下所拖的挂车,换上其他挂车继续运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空载行驶和无效运输,降低车辆能耗和废气排放。

(4)促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可以促进以汽车甩挂运输为基础的铁路驮背运输、水运滚装运输等方式的多式联运,发挥铁路车辆和轮船长距离低排放的优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2 经济效益

(1)减少车辆购置费及维修保险费。甩挂运输采用一车多挂,大大减少牵引车的数量,降低牵引车的购置成本,以及停车和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

(2)降低人工支出。由于牵引车数量减少,企业可以减少聘用驾驶员的数量,减少劳动力消耗及相关费用支出,有效提高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力。

(3)减少货损货差。甩挂运输采用全封闭的厢式车或集装箱运输车,采用自动化辅助设备装卸,货物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比较安全,有利于降低货损货差。据统计,与普通模式相比,甩挂运输货损货差可降低1%以上。

(4)降低物流成本。甩挂运输能够合理协调货物运输与装卸作业的时间,加快物流作业速度,提高物流效率。同时,甩挂运输可以实现零库存,提高仓库利用率,节省货物仓储设施,减少物流成本。

(5)发挥综合运输低成本优势。甩挂运输促进与铁路驮背运输、水运滚装运输等方式的联合运输,可以充分发挥铁路、水路运输的长距离、低成本、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优势,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能源;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建设过程提供有效及必要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低碳城市规划思维应向低碳城市的创新模式、做出相关决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发展。

1 低碳城市研究现状

1.1 国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2003 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空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1.2 国内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国,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国内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而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内在关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系统框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挑战之应对方案,也是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其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发展绿色交通和建筑为途径,以创新低碳技术为支撑,以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为依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初探

2.1 低碳城市规划实践研究

2009 年公布的大巴黎计划初步构思,被称为将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城市发展计划之一。“大巴黎计划”的整治目标是减小巴黎交通拥堵、抑制都市区无限扩张、建设景观公路、平衡地区经济和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等。实施的途径是以环保、低碳宗旨指导下的全面未来城市的改造: 以“紧凑性”多中心为首要原则、“均衡性”为补充原则的规划理念; 采用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技术,扩大公共空间供给行人及自行车; 在能源利用方面,扩大能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巴黎对生态的占有; 居住社区规划中充分突出节能设计,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

我国青海省玉树州的震后重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特征,故其震后重建定位在低碳生态城市上。通过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应用一些创新的低碳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造就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高原生态商贸城- 新玉树:即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绿色施工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在90%以上;绿色照明为主角和绿色产业为主业(≥80%);绿色交通优先和绿色能源自给(≥60%);清洁燃料占主导地位(≥50%);创建无线城市。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但“大巴黎计划”和新玉树的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向低碳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2.2 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初探

城市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城市规划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能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在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中有重要作用,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化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必须创新发展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内,需要我们从目标、动力、理念、空间、设施以及管理上6个层面更新传统思维。

(1)目标层:在目标层面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低碳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规划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区域协调原则,低碳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动力层:在动力层面上,要结合政府发动和民众推动两种力量来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政府应对建设低碳城市的途径和方式做宏观指导,充分结合立法和财政手段实现对城市政府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监管; 民众则应选择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达到能耗控制与减排效率最优。

(3) 理念层:在理念层面上,我国的低碳城市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而非“在低碳中发展”的模式。与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占比高达90%,而工业化对这种能源的需求仍然在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增量需求加上能源供应结构的制约,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可能到2035 年以后才能出现下降的拐点。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的模式,是符合国情和国家利益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On the basis of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highway service area,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ervice area is explo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way developmen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will be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area.

Keywords: highways;service area;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

1 前言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区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车辆保有量的急速增长和城市道路交通的日益拥挤,以停车换乘方式进入市区将是外来车辆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人们的出行目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要求服务区提供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高速公路服务区如何通过更新理念,提供完善的运营服务和高效的服务质量,不仅是高速公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社会功能地位,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2.1 建设规划及经营概况

从经营模式来看,服务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通信、加油、汽车修理等经营性项目大都采用对外承包的经营方式,对于公益性设施,则采取自营的经营方式。从经营内容来看,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90%以上的服务区设有加油站(不足10%服务区仅有临时停车场和卫生间),65%左右的服务区经营快餐店;75%左右服务区设置日常零用的小卖部,其中不足30%的服务区配置了特色产品销售区。从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处于赢利状态、盈亏平衡和亏损状态的服务区大约各占1/3。总之,服务区功能缺乏差异性与针对性,同时,垄断经营还使服务区商品和服务价格偏高,驾乘人员对服务区的满意度不高[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加大,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内部设施建设逐步向“标准化、等级化、舒适化”阶段发展,服务区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旅客及司机最基本停车、加油、餐饮、休息、如厕等基本功能,有些服务区还着重拓展功能的配置、体现地域特色、追求独特设计风格等。服务区服务设施的建设配置呈现多功能化、特色化等特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2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区内部设施布局不尽合理,设计缺乏灵活性。我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长大货车较多,停车时间较长,而服务区的设施设置对大型车辆的考虑不足,出入口匝道曲线半径较小,大型货车停车位少,造成路面承载力低、违规停车现象突出;同时,服务区部分设施设计中缺乏灵活性,占地规模无法满足高峰时期旅客使用的需求。

(2)高速服务区内配套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随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要求服务区提供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的要求更加强烈。高速公路的全封闭性阻碍了沿线区域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交通发展的转型,要求高速公路服务区打破传统的形式,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3)服务区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尚待提高。一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加油等经营项目大都采用对外承包经营方式,对于分块租赁的经营模式来说,经营品种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二是管理主体与经营主体追求目标存在差异。经营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利润的经营性设施上,而管理主体更关心服务区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公益性设施的服务水平。三是运营主体多,模式复杂,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激励制度[12]。

3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未来发展趋势

按照高速公路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加强对服务区的综合开发利用,在考虑资源的集约化同时,实现社会、企业、公众效益最大化[8]。因此,将高速公路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有机结合,将高速公路大动脉和整个微循环网有机结合,将成为未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方向。

3.1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为原则

要点 规划设计内容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充分结合当地的交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对服务区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加以考虑。服务区规模的设计应考虑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一次设计分期实施,预留发展空间[4]。

承载文化,彰显内涵 作为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可考虑选择靠近具有文明遗存城镇、自然环境优美、著名旅游景区的点位[10],与本地旅游规划相依托进行专业的旅游开发,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品。

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的主题,服务区的绿化应注重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加强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6];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利用太阳能集热,空气源热泵和地热能,废水循环和再生系统的使用等,将对缓解自然资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良好推动作用]11]。

3.2服务群众,发展经济为目标

(1)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方便高速公路用户。随着人们出行频率和需求的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借助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充分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扩宽经营范围,开发沿线资源,提供差异[7]。

(2)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物流系统。大力推广当地农优产品的销售,借助创意农业理念,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高速公路服务区汇聚了人流、车流、信息流,将其拓展成为区域物流节点,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将服务区的建设与城乡交通规划相结合,考虑在有条件的服务区内设置客运中转站与停车换乘枢纽[9],通过本地交通与公共交通枢纽结合,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交通一体化。

表3-1 服务区功能配置一览表

备注:表中符号代表“应当具备”,代表“可考虑具备”,“—”代表“不需要具备”

3.3科学管理,信息技术为手段

3.3.1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篇5

关键词 林果业;发展现状;优势;布局;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94-02

泌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驻马店市,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 335 km2,人口90万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水量960 mm,无霜期221 d,适宜于多种生物生长,森林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尤其是林果业发展呈蓬勃之势。笔者根据县域内林果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布局,为泌阳县由林果大县向林果强县迈进提供参考。

1 泌阳县林果业发展成效

1.1 林果业发展初具规模

泌阳县林果业栽培面积大,是河南省重点林果生产大县。截至2013年,全县累计发展果树类经济林5 713.33 hm2,其中梨树1 073.33 hm2,桃树1 240 hm2,板栗1 153.33 hm2,柿486.67 hm2,枣920.00 hm2,其他小杂果840.00 hm2,林果业发展初具规模。

1.2 已推出林果品牌,形成区域发展

泌阳县林果业发展历史悠久,群众历来有种植林果的习惯,主要以梨、桃、柿、枣、板栗为主,随着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效益的区分、管理水平的差异及认识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栽培区域和发展优势。目前已形成并注册了以“贡梨”、“白云仙桃”为代表的林果产品品牌与基地,逐步向周围辐射,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果业带。

1.3 经济效益初步体现

泌阳县是豫南山区林果生产大县,部分果品梨、桃等的经济效益得到初步体现,平均产值超过12万元/hm2的生产园较为普遍,林果收入已成为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成为泌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部分果农以优质果品开拓市场,部分果品已经打入武汉、郑州、沈阳等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统一规划

在规划布局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发展连续性,主业不突出,优势不明显,未形成产品和产量优势。在品种结构方面存在问题较严重,一是品种繁杂,主栽品种较少,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1-2];二是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搭配不尽合理,存在晚熟梨比例过大,早、中熟梨比例较小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鲜食与适合加工品种的比例不协调;四是目前泌阳县林果业中多种树种混栽现象严重,造成果园提前郁蔽,病虫害比较严重,总体效益差。

2.2 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

一是林果苗木未按良种标准生产;二是苗木品种混杂;三是苗木生产分散,缺乏有效的管理,从事苗木生产的龙头企业较少;四是苗木调运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此外,良种选育、引进和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相对滞后,致使林果品种更新速度相对缓慢,难以适应当前林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3]。

2.3 整体效益不明显

目前林果业在泌阳县总产值及人均果业纯收入还很低,没有真正发挥出贡献大、带动力强的支柱作用[4]。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果园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下;二是科技含量低,优质高产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且产品没有统一分级,包装简陋,贮藏技术落后,影响经济效益;三是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市场竞争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没有与果农形成合作共同体,影响了林果业的健康发展。

2.4 林果业产业化建设滞后,采后环节薄弱

“贡梨”、“白云仙桃”是泌阳林果的特色品牌,在生产上管理粗放,果品产量和品质良莠不齐,在技术推广上一些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滞后,面临着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形成了制度产业升级的发展难题。现在的林果业发展模式为农户制,栽培面积小,难以形成大市场。果实采收后缺乏正规化的包装和精选分级设备,未经商品化处理就直接上市,果品竞争力较弱。

3 泌阳县林果业发展的优势

3.1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果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泌阳林果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打响和推广林果优质品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泌阳县政府下发了《泌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实施意见》,将林果业列为泌阳县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形成了责任监督、考核、奖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制,为林果业在泌阳县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2 宜林浅山丘陵面积大,林果资源丰富

泌阳县是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大县之一,山区面积大,全县宜林面积10.47万hm2,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果树种类繁多,群众历来就有种植果树的传统习惯,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无公害林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泌阳县森林资源丰富,适生树种繁多,仅以乔木、灌木为主的果树就达200余种,林果种质资源丰富,可规模发展的良种多,如作为乡土树种的“贡梨”、“白云仙桃”等久负盛名,在周边市均已形成品牌效应,在周边大城市的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3.3 林果业历史悠远,发展增产潜力巨大

泌阳县林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民在果树栽培管理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加之现代科技发展的注入,良种引进苗木繁育推广栽培促进了泌阳县林果业的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林果5 333.33 hm2以上,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泌阳县林果业包装落后,采后增值技术没有得到应用,采后增值空间巨大。

3.4 林果产区交通便利,建有绿色通道

泌阳县交通便利,沪陕(上海―西安)、焦桐(焦作―桐柏)、新阳(新蔡―泌阳)3条高速穿越境内,形成高速运输交通网,县域内有6条省道经过,乡村间已实现“村村通”,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建立了泌阳的绿色通道,为林果产品的快速、便利的流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 发展布局

4.1 示范园建设布局

为促进泌阳林果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农民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首先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必须搞好示范园建设,把果树生产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通过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广大果农中去。然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范围内共建设高标准示范园8个,规划设计21个,示范园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操作规程,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生产优质高档绿色果品。

4.2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布局

林果业作为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产业,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产业优势。林果业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一经种植,多年收益,良种壮苗是保证林果业发展的基础,是建设高标准林果业基地的前提。到目前为止,泌阳县已建立2个规范化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规划设计8个基地,负责优良品种的引进及良种苗木的繁育推广,满足各基地所需良种栽培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4.3 集约经营管理,建设出口创汇龙头企业

随着果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就必须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国内果品市场,从而实现保值增效的发展目的[5]。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林果专业合作社18家,在原有基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集约经营,为培养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奠定了基础。

4.4 服务体系建设布局

4.4.1 技术服务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泌阳县林业局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科院、黄淮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有良好的科技合作平台,为泌阳林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近期又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为林果业良种引、繁、育并在泌阳大地扎根结果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完善的林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更好地服务林果业发展,泌阳县林果网站正在筹备中,网站建成以后,将与电视台、电台、报刊、互联网等网络服务信息共享,发挥各自专长,推动泌阳县果品产业信息化建设,为泌阳果品网络销售建立平台。

4.4.2 果品市场及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地域布局和林果业发展区划,在泌阳县马谷田镇、贾楼乡正在兴建2处规模为10万m2的林果交易市场,2处市场建成后,将极大地提高泌阳县林果中转贮藏与外销调动的能力。为彻底确保果品的质量,提高果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泌阳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正在立项建设泌阳林果产品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引进国际先进的水果产品追溯系统,从源头上抓好果品的标准化建设,把水果的质量控制扩大到栽培、贮运、加工的全过程[6-8]。同时健全和完善果品及加工产品的标准体系,制定适合泌阳县情的果品相关行业标准及技术规程。

5 参考文献

[1] 何乃波.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2] 王春玲.中国国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 胡茂丰.中国果业现状与果品产业化发展对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4] 吴云鹏,蔡海燕,霍燕,等.河北省林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3(6):87-88.

[5] 张风玲.浅谈肃州区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23-24.

[6] 王贽祥,于福洪,齐岱亭.沧州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2):176-178.

篇6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文献

引言

医院作为治疗伤病的场所,通常情况下,都需要排队等候,但是考虑到有些重大突发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可能会导致生命的危险,因此医院都会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对突发性疾病和事故导致的受伤人员进行救治。急诊绿色通道针对的人群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心跳呼吸骤停和休克等突发性疾病,以及公共事故导致的严重伤亡人士,急诊绿色通道的存在,可以减少等待救治的时间,及时的得到妥当的处理。

1急诊绿色通道的发展现状

1.1人员、设备和药物的配备

王会[1]等人曾对急诊绿色通道中,人员的分工、抢救设备和药物的配置等情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到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都是由专业素质较强的医生、护士等,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保证通道全天候的畅通。抢救设备和药物的配备情况,能够直接决定救治的效果,由于不同医院的设备水平不同,急诊绿色通道抢救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12年上半年救治急诊病人达到了452例[2],医院的设备一直保持紧急待用状态,建立了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同时根据药品的使用情况,对药方的库存及时的进行调整。

1.2抢救流程

达到急诊绿色通道后,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马上进入紧急抢救室,然后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与普通的救治方式不同,绿色通道采用的是先救治后交钱,一切以救治病人为主,相关的住院等手续都在事后补办,只要病人满足急诊绿色通道的要求,就要保证各个环节的通畅。急诊病人确定后,救治医生要在5分钟内到位,并做好相关项目的检查,护士在5分钟内观察生命体特征,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然后将这些检查的结果交给手术医生,病人在检查和转送的过程中,必须有医生或护士进行陪同,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3]。

2急诊绿色通道存在的问题

2.1药品和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周新桃[4]等人对急救箱内急救药品的存放管理进行研究,发现急救箱的容量有限,只能存放少量的药物,为了保证药品的种类,通常会叠放,药品的查找需要一定的时间,容易延误救治的时间,由于不同医院的配置水平不同,急诊室的床位有限,在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时,会出现床位不足等问题,使得急诊救治的水平降低。由于急诊绿色通道需要全天候的保持通畅,虽然国家规定了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但是在伤病患者比较多时,医护人员就要连续的工作,而且工作的强度较大,考虑到急诊救治的特殊性,人员的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从而出现操作上的错误,影响救治的效果。

2.2急诊绿色通道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对于病人是否符合急诊以及急诊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需要人员来执行,在实际的救治过程中,应该以简洁的语言,最快的让患者和家属选择救治的方法,避免延误救治的时间,在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患者转移救治的场所,而相关手续和病人检查结果的移交,需要快速、准确的进行。急诊绿色通道采用了先救治后收费的方法,因此经常会出现患者欠费的问题,尤其是斗殴和交通事故中,双方互相推卸责任,都不愿意负责医疗费用,法院介入调查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经过抢救后,因为病情过重导致死亡,那么就更容易导致欠费,目前医院产生的欠费中,急诊绿色通道导致的费用,占到了很大一部分[5]。

结语

急诊绿色通道的设立,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由于我国的医院数量较多,大部分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急诊绿色通道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对于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药物了解有限,无法及时、正确的处理心肺复苏等问题[6]。我国急救医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急救体系[7],急症绿色通道作为急救的重要方式,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急症绿色通道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J].吉林医学.2011(08):1585

[2]许广瑜.浅谈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13(04):311

[3]周少林,陈爱莲.急诊护士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管理作用[J].河北医学.2007(13):740-741

[4]周新桃,严芳琴.急救箱内急救药品的存放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80

[5]徐洪涛.关于医疗欠费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336-337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物流;机理;路径

一.引言

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广泛运用于生产、消费等环节。在此背景下,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旅游行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包括客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赖斌、杨丽娟,2006),其中物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生态旅游的实施,也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朝着“低碳、绿色、环保”的绿色物流方向发展。但现阶段,鲜有文献结合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就绿色物流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机理和路径进行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过高的旅游需求和有限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这种旅游需求的时间不均比其他行业体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以2012年我国“十一”黄金周为例,三亚、华山等山岳景区接待量远超过环境容量,长城、故宫等人文景观亦遭受十万游人“围攻”。这导致的突出矛盾是:在淡季可以大力推行生态旅游;而在假节日等旺季,景区疲于应付过多的旅游需求,而无力推行生态旅游。

(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与“高碳”旅游产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绿色、低碳、环保”。现阶段,尽管旅游业被称之为“绿色产业”,但实际上旅游产业的碳排放量并不低。例如,游客出行需要借助多种交通工具,这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游客入住酒店产生的水电量通常消耗惊人,这也是不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而游客的观光旅游活动必然会给当地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落后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与不良的旅游习惯之间的矛盾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景区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了诸多不便(詹丽,2012)。加之部分游客素质不高,导致景区的污染现象很严重,严重损害了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根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10月1日清晨,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遍布50吨生活垃圾……其后600多人、用了2个多小时才把沙滩垃圾清理完毕。”这些反映了现阶段我国落后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与不良的旅游习惯之间的矛盾。

三.绿色物流助推生态旅游发展的机理和路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撑,包括交通等服务业(孙玉琴、刘新伟,2008)。而绿色物流更是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生态旅游的客观要求,游客在旅游途中享受的是环保、舒适、愉悦,而这需要物流产业与之协调发展。

(一)作用机理

1.基于游客的视角

特色美食是景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对食材或食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大部分景区并不生产这些食材和食品。这就涉及到了绿色物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材的运送效率,还可以引入生态环保理念,实施于食材和食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另外,绿色物流对食材和食品的包装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可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包装,以降低游客在食用食物后对景点环境污染的危害。

2.基于旅游客体的视角

一般来讲,旅游客体包括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绿色物流有助于保护旅游景点环境,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借助于绿色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多余的交错运输以保护环境。另外,绿色物流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和规划,帮助游客缩短旅游线路和降低空载率,从而减低能耗和碳排放;而节能低碳技术在物流部门的运用,更是直接推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最后,绿色回收系统的建立,将可以对旅游景点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合理利用,改善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污染。

(二)实施路径

鉴于绿色物流的长期效应,本文认为以绿色物流助推生态旅游的可行路径包括: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大力宣传绿色物流观念,在物流行业引入“绿色、环保、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提高认识和转变挂念,改变现阶段的“环保不经济、绿色更花钱”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社会长远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进行绿色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创新

绿色物流的实施,关键在于绿色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对于旅游行业而言,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候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有计划、高效的调配物流车辆;其次,应该加强物流技术、技巧以及服务质量;将以往的分散加工转变为共同加工和专业化集中加工,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减少污染和能耗;在货物包装上推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实行简单包装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加大“绿色”运输工具的使用,降低旅游行业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赖斌、杨丽娟,旅游物流:从理论到实践的困惑与解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3)

[2]詹丽,浅谈绿色物流对旅游业的促进意义,经营管理者,2012(13)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行业;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种自然资源消耗高、环境负担极重的一项产业。据相关调查统计,在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总量以及能源总量中,建筑活动所占额度均占到了4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中国来说,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更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因素。而同样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各类支持性资源中,我国当前能够实现自给的仅占20种,而在2020年之前能够保持自给的仅占6种,剩余部分均依赖于进口。也可以说,绿色建筑不仅是推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当今世界发展主流的肯定与适应。

一、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现状

著名建筑师保罗·索勒瑞(美国)于1960年首次结合了建筑学与生态学,由此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而人们又在10年后发生的石油危机中意识到社会文明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牺牲和破坏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建筑产业必须对自身传统发展模式加以改良,有效、合理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风能、太阳能、节能维护结构以及地热等新技术得以出现并推广使用,建筑行业中,节能技术由此成为先导。而节能建筑体系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时渐趋于完善,并得到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的广泛应用。但在提高建筑物密闭性后室内环境问题随之产生,不少办公用建筑物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对楼内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因而在发达国家,与人员健康相关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后,“可持续发展”随之成为世界性课题,而在世界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成为其发展的主流方向。

对于我国而言,科教兴国以及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新世纪推动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基本战略,而国民经济各大产业中,建筑业是其重要支柱。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更有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与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既有建筑占地面积为380亿平方米,而此数值以每年约16亿平方米的速度不断增长。我国各级政府在对环境保护给予足够关注的同时,针对居民住宅建筑舒适性也做了更高要求,并在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针对中国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优选项目明确作作出如下规定: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城市垃圾管理和无害化系统、给排水持续发展建设、建筑节能、跨世纪居住环境与民用住宅、开发并完善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防灾灭灾为主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建筑的综合性发展、城市规划等。我国自新世纪以一直对生态住宅课题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建立其绿色办公建筑评估体系、奥运建筑评估标准以及生态住宅评估标准,同时我国自有建筑评定标准体系也实现了初步建立与完善,例如康居工程、健康住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住宅性能评级等。建筑产业链中,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健康建筑的生产与营销理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践。

二、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展望

一直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施工始终坚持以“四节一环保”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和发展成果。从整体来看,绿色施工具有广义的内涵,而在初步研究中许多关键部分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以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国内建筑行业吸纳了巨量的劳动力,而在材料品质、施工人员素质、低价中标、不合理工期以及环境因素等制约和影响下,无论怎样的管理都难以实现绿色施工的宗旨。基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国内建筑业步入绿色轨道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绿色意识

人民群众以及建设工程各参与方应就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达成一致,由此方能形成绿色价值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模式。首先应加强培训和教育,并深入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重视施工各环节可持续发展;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对绿色施工意义以及重要性有充分了解。此外不断培养强化施工人员素质以及开展可持续行为的教育,承包商由此可从中受益。

(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体系

在绿色施工和技术应用全过程中,科学的法律规范以及系统性的制度体系是关键。我国建设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为评奖、示范以及推广绿色建筑提供了规则和依据。

绿色施工贯穿与绿色建筑全过程中,而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是系统性工程,应由多学科、多行业之间展开协商。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并引导,同时推行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形成巨大推动力,才能确保绿色建筑和施工的有效落实。

(三)推行科学管理,强化企业管理水平

绿色施工的推行必然要求科学的管理,建筑企业在绿色施工工程中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绿色建筑提高自身经济性。绿色施工并不是单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和环境保护,其更与企业自身利益和发展紧密相连,与工程项目管理投资、质量以及进度目标密切相关。

结语:

综上所述,应与我国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相结合,制订出可行性较高的制度框架,有效结合长远利益和即时利益。与此同时,最大限度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仇铭华.我国建筑铝模板产业的崛起对绿色施工的推动作用[J].施工技术,2012,41(6):43-47.

[2] 郭宏,史秀清,程志等.住宅建筑设计对绿色施工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21):8-10.

[3] 郭庆军,赛云秀.绿色施工竞争力要素排序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2):177-181.

[4] 崔景山,王东,刘飞等.绿色施工“十化”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41(21):4-7.

篇9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河南;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崛起,这对现代物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政府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河南物流业发展现状,在2014年就印发《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愿景,突出河南现代物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新时期,河南省要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提升河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特点

1.服务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物流与客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物流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以提升现代物流的竞争力。

2.信息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信息化渗透到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物流信息收集的信息化、信息处理的电算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即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物流系统。

3.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物流高层次应用,它需要借助智能化解决现代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统筹问题,包括确定库存、优化运输、配送方案的遴选等,这些问题离开智能化作为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推动智能化才能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

4.国际化

国际化是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新特点,它突破了物流区域发展的限制,空间跨度更大。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提升协同化发展水平,利用区域发展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物流组织优势,统一协同区域内物流活动,提升运行效率。

5.绿色化

绿色成为一个主流发展理念,它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也成为现代物流的焦点。现代物流需要保持与经济相一致的发展理念,从绿色发展角度优化物流,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构建绿色物流系统。

三、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可以借鉴京东模式,推动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漳芰Α>┒物流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与俄罗斯SPSR Expres进行联合,建立起“仓仓”物流发展模式,优化物流递送环节;京东通过与境外信誉度高的电商平台合作,利用两者强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联合体的协同合作,将物流资源闲置降低到最低水平。河南省要根据自身物流发展水平,拓展境外联合体,有效促进两者之间的平台对接、共享物流信息、互惠互利,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2.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要重视区域互补,通过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具体来说,重点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与相邻区域内物流合作,二是遴选互补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河南现代物流发展要合理定位,不能盲目求大,可以采用相邻区域合作形式,例如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南亚物流市场,这有助于凸显地缘效应,切实可行;此外,要根据河南省现代物流的发展实际与优势,谋取优势互补,充分凸显河南省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势、口岸载体日趋完善优势等,追求最大化布局优化。

3.依托人才,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智能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智能化水平更高,协同效应更加显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河南省优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跨境物流人才不仅要精通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理论,还要熟悉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知识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精通当地语言。河南省现代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储蓄,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国际化水平。

4.转变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趋势,河南省现代物流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以实现河南省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要以环境立市,将重点落实在发展绿色物流平台,寻求低碳经济引擎,将跨境电子商务环境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环保、低耗、高附加值等,牢固树立生态绿色物流理念,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品味。

四、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使得跨境电子商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河南省要抓住时展机遇,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一般特点,结合河南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规划,积极寻求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使河南省现代物流获得快速发展,成为物流行业的引领者,助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23-25.

篇10

前言

近年来,“栾川模式”成为河南省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叫响的一张名片,经实地调研发现近6年来栾川凭借着其特有的区位自然优势,造就了一个优势产业,实现了从过去的工矿业为主转变为当下以生态旅游创造“绿色GDP”的较为先进的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恰恰迎合了当下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减少单位GDP能耗的现实。本文立足于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CNKI数据库及实地调研一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论述其发展当下特点,并探索值得推广的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此为其他地区提供有效经验借鉴。

一、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入。近年来栾川休闲农业经营人口来源于大量从传统从事耕作工作转为经营者,设立“农家乐”等形式的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以近6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经营主体数量最高时达到了30%的年度增速,在当下也以平均15-20%的速度增长。

(二)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且以家庭经营为主。栾川休闲农业家庭内部成员即为雇主也是雇员,完全类似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截止到2016年栾川共有农家乐共35987家,其中重点旅游项目仅有同北京、上海等资金雄厚的地区合作开发的17个重点项目,比例很小。

(三)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首先就空间来看,自然风景区受青睐,人文风景区则门可罗雀。例如老君山是中原名山伏牛山主峰,十大君山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号称“伏牛三鼎”之首,文化积淀深厚,相传说是曾经老子修炼归隐之地,铁椽铁瓦的“放光金殿”老君庙始建于北魏,明万历后又续建救苦殿、太清观、道德府等。但是,景观价值和资源价值都如此丰富的老君山在除了“黄金周”“五一”以外的时间都是门可罗雀,来此地的的多为道教徒,出于信仰的角度来此地瞻仰。就时间来看,由于栾川山岭较多,风光秀丽夏季也不失为避暑的好地方,旅游人数则以仲夏、十一“黄金周”、“打春”和冬季居多。见图1

由图1可见栾川乡村旅游人数的时间分布不均,最高的10月份相比于最低的2月份更是相差3倍之多。

(四)经营地域集中,且“社团化”。当地的休闲农业主要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所以集中位于景点入(出)口出,或是内部,实地调研发现不同的餐厅之间定价相同,这是由于位于同一地域的经营模式相同的主体间往往结成类似于“工会”的组织,相互之间没有经营权上的相互影响,而只是在旺季到来之前,进行统一协商、定价,这样一来即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同一行业的相互交流学习,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五)洛栾高速的开通对栾川旅游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洛栾高速开通以来,栾川旅游人数激增,秀丽的风光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得意发挥,由栾川乡村观光游客地域分布图也可见交通对于栾川旅游现状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客源分布主要来源于本地和洛阳市,而本地居多,同时栾川本地居民到景区的消费主要以餐饮业为主,这也是老君山、等景区均距离栾川县城30分钟车程之内交通较为便利的因素。

二、栾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政府支持,积极引导。早在2000年初,栾川县政府就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对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来支持培育,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休闲经济也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栾川顺应当下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开发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休闲之旅。栾川还联合北京大学编制出《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经人大通过付诸实施,大力整合“山、洞、水、林、泉”旅游资源,全力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三)基础设施完善。栾川先后投入3.52亿元不断改善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洛栾旅游快速通道及洛栾高速为代表的一批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景区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三、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发挥特色区位优势,创造自身发展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栾川多山地,交通不便,但是当地充分的利用了这一条件化劣势为优势,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之上创造基础公路设施建设的条件,“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