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服务专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航空服务队伍不断扩大,航空服务专业具备有行业性质,越来越多高校将其设置在学科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形式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有非常大差距,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性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针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有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目标差异性有充分考虑。但是中职院校并未对自身教育定位有清楚认识,受到片面认识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实践操作课程有足够重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受到普通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文化课和理论课为主,很少有实践方面课程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2 在师资投入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相对较少,很少有针对中职阶段航空服务专业的教材,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都是自编教材,或者使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并不适用于中职院校教学。想要保证中职学校编制教材的合理性,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情况,就急需要花费大量的师资力量在针对专业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一策略无法得到落实。
1.3 在教师水平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短,为了节约师资成本,仅在航空核心专业方面聘用专业教师,航空服务专业的老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转岗,这些老师没有足够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整体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1.4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培养,未能结合实际生产展开实践教育。航空服务专业实验室模拟服务与高空环境下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到行业特殊性限制,虽然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寻找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存在有非常大难度。
2.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是为航空服务事业输送生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需要结合专业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后,展开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仅无法得到教学水平方面支撑,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知识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礼仪知识、航空知识等;在态度培养方面,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技能培养方面,掌握岗位服务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等。
2.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简洁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提高在市场调查方面重视度,准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因为航空企业本身特殊性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与当地航空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方式方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为基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做好各课程时间的设定。另外,适当增加学生毕业难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制度,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方面考核,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场的认可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招聘条件,合理设置薪酬待遇,聘请更高素质教师,同时注意航空服务专业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做好对老师的培训,为老师提供深入企业机会,感受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区别。航空服务专业任课老师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能够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司首婧.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3):34-37.
篇2
关键词 航空产业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7
0 引言
2013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671.7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5397万人次,货邮运输量561万吨,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航空市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旅客运输量达到4.5亿人,民航院校在校生达到6.3万人,规划要求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不同要求,民航院校要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民航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无疑需要航空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鲜有关于航空电子商务相关的文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不能尽早明确航空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已有电子商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入手,通过调研与分析,结合航空产业背景,探索与研究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航空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 航空电子商务专业分析
国际航协IATA认为航空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自助在线服务设施等在个人、公司之间从事客票、货运销售业务的行为。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转向由顾客驱动的经营模式,未来航空电子商务的趋势是在各个接触点上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接触点包括寻找信息、接触客户、形成交易、提供服务和持续关怀等五个层面。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邮件营销以及RSS新闻订制服务吸引用户,并通过对用户的偏好、个性、职业、国别等方面的分析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身份识别、手机值机、行李托运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意见反馈、终身关怀、满意度调查等措施来保有忠诚客户并吸引新客户。
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航空电子商务细分的岗位包括:民航网络营销、客户服务与管理、民航网站设计与建设。经过岗位分析结合本院及专业优势资源,我们重新制定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呼叫中心、航空旅游网站和其他电子商务公司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方向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具备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民航商务和管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能力,从事航空客户服务、航空营销管理、航空旅游产品在线营销、民航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外延及构成要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等,同时也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如产学研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等。而我校总结提炼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 ,我们分别从课程体系、人才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对航空产业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2.1 突出航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根据“工学六合” 的要求: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经过市场调查与岗位研究,结合本校资源我们得到了航空电子商务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构建了航空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航空特色课程,如民航概论、航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运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电子商务整体的知识体系,保证知识的广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是对电子商务某方面技能的继续深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保证课程结构的多样化;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据,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2.2 重视培养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手段是指人才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贬低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也不过分抬高新方法的运用,要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方法的依据。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和经验,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1)案例教学:根据部分专业课程的特点,可以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获取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多与学生分享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行业憧憬,转化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2)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将课程任务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小项目,从具体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网页布局与效果图制作、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动态页面的制作到最终网站的测试与,重视中间产物,杜绝学生搭便车与抄袭行为;另一方面得到有形的最终成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现场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依托免费的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进行现场教学。如《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师或学生自己寻找货源,创建淘宝网店,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利用学校机房,分阶段集中教授商品图片处理、网店装修、商品推广、店铺营销、数据分析的方法,在课外学生独立经营网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课内集中处理学生遇到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课程结束后,以网店装修、店铺经营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
2.3 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构建考评体系
在人才培养评价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充分考查学生知识理论、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每个指标设计合理的权重;采取多人参与考评的方式,营造公平合理、公开公正的考评。在各门课程的考评上,我们可以利用课程特点,以上机考试代替纸质考试,以实践替代考试。对于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方面的课程可以以学生成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于网店经营课程,可以将网店经营状况作为打分依据;对于顶岗实践,可以让企业参与打分。
2.4 夯实基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是办好专业的基础。引进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特色、学术水平,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提高实践水平。
2.5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专任教师承担了专业95%以上的教学任务,但是80%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教学岗位,企业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基本没有,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规律很难准确把握。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注电子商务某一方向(如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网络客服等),能够较好地分析和把握发展行业方向。所以成立由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举行一到两次专业委员会议,分析行业前沿、市场动向,就业热点,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专家在校内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与专家沟通互动;加强企业专家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为企业举办宣讲会和招聘会牵线搭桥。
3 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普遍面临“需求旺、就业难”的矛盾,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以航空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加快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本文以学院提出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保障等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本文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航空产业航空产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OL].2014年6月23日,http:///I1/K3/201406/P020140623612275082363.pdf
[2] 中国民用航空局.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L].2011年5月10日,http://.cn/newsshow.aspx?idnews=169135
篇3
关键词:钎焊;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成刚(1976-),男,湖北荆州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0-169)、南昌航空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Y1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7-02
钎焊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钎焊基本理论和基本工艺方法,为学生今后在实际生产中合理选择钎焊方法和钎焊材料、制定正确的钎焊工艺奠定扎实的基础。南昌航空大学以民族振兴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不断进步为己任,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而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目前江西省内和航空院校唯一的本科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航空企业。钎焊是先进飞机及发动机的一种关键连接技术,特别是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航空装备中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的制造技术。对于材料的连接及复杂精细结构件的制造,钎焊技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灵活性,甚至对于某些新材料与复杂构件,钎焊是其唯一可行的连接技术,[1]故学生钎焊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解决航空企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钎焊课程组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工作,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钎焊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一、钎焊课程现状
传统钎焊课程内容包括钎焊的基本原理、钎焊方法及设备、钎料、钎焊去膜过程、钎焊工艺、钎焊接头设计、典型材料的钎焊、钎焊缺陷及检验、钎焊质量控制等内容[2,3],涉及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机械、力学、化学、冶金、无损检测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繁杂,课程内容各章节关联性差,各知识点自成体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困难。南昌航空大学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航空企业,学生非常渴望了解我国航空工业钎焊的发展现状,航空材料常用钎焊方法焊接时的接头形成过程、接头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问题等,而这些都无法从教材上获得。另外,钎焊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基本不变而教学课时数大幅减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是钎焊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上述情况,结合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必须对现有钎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二、钎焊课程教学改革
1.“国际焊接工程师”钎焊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强,能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研制与维修、生产和经营管理,熟悉国际焊接标准和焊接施工的卓越焊接工程师。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航空需求、凸现航空特色,对钎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将“国际焊接工程师”钎焊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融合,在教学内容补充钎焊国际标准、航空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真空钎焊、瞬态液相扩散焊等钎焊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大量使用来自于航空典型产品焊接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如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钎焊;通过多提出综合性的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铝合金钎焊时,以某航空企业异种铝合金导气流罩钎焊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零件现有火焰钎焊存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提高零件钎焊质量,可以选择哪些钎焊方法,对接头设计可以进行哪些改进,以及根据母材成分、熔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钎料、钎剂等。通过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把课程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工程意识
钎焊课程是涉及综合性及工程背景强的课程,其授课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目前课程的教学所面临的诸如课时不断被缩减、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等矛盾。尽管多媒体教学具有授课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但实践也表明,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授课时对于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采用板书教学,以便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而非事物发展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讲解课程部分章节,其他同学提问,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由学的过程参与到教的过程中,学生可在教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
3.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4,5]传统的钎焊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为课程内的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钎焊课程内的实验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实践培养途径,如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实训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钎焊操作能力,通过到航空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企业的钎焊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钎焊技术的差距,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树立学生学习目标及方向;设置焊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和南昌航空大学的“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参与钎焊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创新思维、钎焊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参加教师在研科研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和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实际研究项目的锻炼使得学生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等。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钎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国际焊接工程师”钎焊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在教学内容补充钎焊国际标准,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习及实训等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培养更多的钎焊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先进航空材料和复杂构件的钎焊与扩散焊技术[J].电焊机,2008,38(9):1-13.
[2]张学军.航空钎焊技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邹僖.钎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地方高校;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01-02
1 引言
一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独立、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的支撑,而前景广阔的民用航空产业又将带来对各类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肩负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除了航空航天院校,还包括众多常规的本专科高校乃至职业技术类院校,分布于各地市、为区域内教育部门所直属的地方高校正是其中的主力军。一部分地方高校虽然在办学水平上无法比拟专业色彩浓厚的航空航天院校,但仍有可能凭借现有资源和外部有利条件,培养出合格的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
2 地方高校航空类人才培养定位的SWOT分析
民用航空产业的门类、领域多种多样,产业链延伸甚广,所以相应人才的需求结构必然也是复杂、多元的,地方高校通常无法选择“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而是应根据内部资源、外部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满足特定方向的人才需求。SWOT分析正是进行上述目标定位分析的有效工具,所以本文将根据SWOT模型展开本部分研究。
2.1 优势与劣势(SW)分析
地方高校,尤其是公办院校在教学的关键资源,例如场地、技术装备、图书、师资等方面,通常都已有一定程度积累,而且航空类专业虽非每所院校都有开办,但大多数理工科或综合类院校往往已开设了机械、电子、汽车等与航空存在关联性的专业,而且很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已开始推出具有鲜明航空色彩的项目,如基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学生自主技术创新实验、基于航空公司业务的电子商务实验,等等。
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专科院校与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资源条件、办学成效上都无法与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的航空航天院校匹敌;更何况,由于民用航空产业的技术密集性特点,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较其他行业要大得多,而且民航法规又对部分从业人员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学历、技能、经验等),导致在研究、开发、生产、维修、空管等领域,其人才的成才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可以说,对于缺少航空类专业办学经验、相关软硬件资源条件不足的地方高校来说,仅凭自身的资源条件,要独立完成高素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相当困难的。
2.2 机会与威胁(OT)分析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可知,许多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民用航空产业,形成有利于自身航空类专业办学的外部条件――以本文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拥有一个较为完整、以直升机为特色的航空产业体系,由于直升机是通用航空的主要航空器类型之一,随着我国未来我国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前契机来临,景德镇航空产业的直升机、无人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张,并有希望进一步打造包括融资、研发、制造、维修、培训、管理与租赁、物流、观光旅游等环节在内的完整通航产业链,伴随而来的自然是通用航空技术类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增长空间的扩大,区域内的景德镇学院等地方高校自然可以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使人才需求的扩张转变为促进校内专业建设工作的良机。另一个有利条件则在于,我国航空工业相关部委、企业所属的航空航天院校对通航人才的培养尚较薄弱和滞后,其毕业生也往往不愿意去待遇和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的通航领域就业,这种人才供给缺口同样会给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带来很大的机遇。
此外,近年我国民用航空场站的飞跃式发展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另一角度的机遇。我国不少省份的地级市已经建立起了民用航空机场,部分地区还正在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邻近地市的民航机场往往能共同组成庞大的机场群。虽然民航机场所需要的商业航空机务、空勤、空管等技术人才目前主要依赖航空航天院校的供给,但区域内机场管理部门与商业航空公司依然会对管理、服务类人才(例如行政管理、机场地服、客票销售、通航服务运营、航空旅游运营、航空物流管理等类别人才)存在较大需求,同样可能成为地方高校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不过,地方高校往往不能忽视来自区域内或周边地区的专业化航空航天院校的竞争压力。仍以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该省已设有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航空航天院校,且部分普通高校也已开设航空物流、空乘服务等专业,这都将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压力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兴办航空类专业、培养相关人才的另一威胁来源则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限制。同样以景德镇学院与景德镇市的航空产业为例: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以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为主的景德镇航空制造企业在民用航空器领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型号研发能力有限、产能扩张不足(昌飞公司在2007-2011年仅交付7架民用直升机,而且全都是引进自外国的型号),核心企业的产能与市场空间尚且如此,依附其上的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就更有待时日了,这使得景德镇学院的航空类专业所面对的社会人才需求将不会出现短期内的迅猛增长,而是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式增长阶段,给相关专业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成效带来了挑战。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选择
将上述SWOT分析综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地方高校面对的往往是机会与威胁并存的环境,处在优势不足、劣势明显的资源状态下,而它们所面对的外部机遇实质上又是千载难逢、不应错失的。所以,典型的地方高校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可以选择劣势―机会(WO)战略,也就是说,要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克服劣势、获取更多优势。在这种战略下,高校必须确立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思路,选择可行且有潜力的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景德镇学院为例,根据前述景德镇市航空产业的产品结构特点,以及通用航空领域人才供给相对短缺、准入条件通常低于商业航空的现实,学院可以将民用航空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以培养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地勤维护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此类人才应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通用航空器运行、维修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在通用航空的制造、维修、运营企业中从事机身结构维修养护、机械部件修理、电子系统维护、通用航空器整机装配调试、地勤支援,以及生产技术管理、通航作业管理等工作;同时,考虑到管理部门对此类人才的存在准入门槛限制,其学历起点应为本科(可以先申报并设立小规模的专科专业,同时通过校际合作实现学生的专本衔接与行业从业资质获取,而后再力争申报本科专业、扩大招生办学规模)。而根据景德镇市周边民航场站设施较为完备(景德镇市及周边多个地市均拥有民航机场)、将逐步构建较完整的通航产业链等有利条件,民用航空管理与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则可定位于:面向航空运输企业、机场和客票企业、航空物流服务企业,培养掌握商业航空、通用航空等多领域的运营管理工作技能的第一线工作人员,具体可分为航空旅游管理、航空客票营销、机场地面服务、航空物流管理、通航业务管理等方向,其学历起点可以稍低于技术类人才,设定为专科或专本结合。
在确定了上述人才培养定位后,景德镇学院便可有的放矢地与区域内航空企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等主体开展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克服自身实训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劣势,令专业建设措施与区域内民航产业的发展水平更加匹配吻合。总而言之,如果上述目标定位能够与合理的培养方案、办学措施相配套,就能充分实现WO战略的意义,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由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用人方的企业单位共同制定的一种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内涵是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充分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特色办学,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努力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普遍问
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公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但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工学结合内涵的科学认知和理解上还存在争议。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套用“工学结合”这一概念,未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其内涵,认为学生只要利用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就是工学结合。特别是,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专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量加大,教学成本提高,所以,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多于敷衍。多数企业则不把顶岗实习看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平台,而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来牟取利益。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由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操作中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和随意化倾向,最终难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标。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校方简单地根据教学计划把学生推向企业,企业被动地接受。具体表现为,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需求的合作项目,只是一味的迎合企业的需求,这样的合作为教学为学生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而企业则只考虑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对于这些岗位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却并没有经过仔细衡量,使学生的实习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工人”。这种简单的仅为“合作”而合作的方式,不能够实现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目标。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高职院校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者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体现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企业是一种以追求市场效益与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合作动机上和合作过程中都以赢利作为根本出发点,体现的是功利性,可见校企双方的追求目标不同。另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离顶岗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企业必须花费一段时间来进行培养,加之,由于教学的要求,培训合格后的学生在下次交替时或者毕业时都有可能不再为其服务,这将直接给企业带来损失。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在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缺乏谈判筹码,难以使企业接受或履行学校提出的相关合作要求,致使校企合作中的诸多目标不能够实现。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学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然而,目前我国工学结合普遍存在着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工学结合实践过程简单化和校企合作地位不对等等种种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示范高职院校特色呢,下面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释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多年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积极探索示范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对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转变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观念,树立与市场驱动和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总结了多年的办学经验,认清发展形势,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向就业导向,从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走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工学结合之路。同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己成为当今决定其生死存亡的核心要素,只有强化工学结合意
2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识,并积极参与之,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获取新技术,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符合航空工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地区优势,确立了“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和学习与就业结合”,其中,“教育与产业结合”是先导和前提,“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关键,“教学与生产结合”是核心,“学习与就业结合”是根本。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与企业结合,积极寻找与专业对口的航空企业,建立面向市场的新型校企关系,实现校企良性互动,通过开放办学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先后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等多家军工航修企业保持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开展工学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也积极走出去,拓展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范围,创新合作形式。例如,年月日下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金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在金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实训基地揭牌仪式,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民用航空器件维修的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在年月日至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副院长和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等一行走访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并与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领导进行了交流,介绍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路,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可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地系统推动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航空工业发展的“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以此统领育人工作,不但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也促进了航空工业的发展。通过顶岗实习深化校企合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弱在校企合作。可见,目前校企合作依然是我们必须努力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必须再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高职院校企合作理念虽然已提出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做的还远远不够。那么如何解决校企合作继续深化的问题呢?经过实践证明发现,进行顶岗实习是解决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在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实习,是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积累工作经验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年第二学期,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级自动化系、航空制造工程系、航空维修系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四个大系的不同工种分别派学生到太原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对学校实习的有效补充和提升,为解决学生操作实践能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方案: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模式与顶岗实习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实习质量得到基础性的保证;通过顶岗的实践与锻炼,可以丰富学校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到在学校实习基地学不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达到双赢。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但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保证,也带动了顶岗实习企业的发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彰显特色的内在需要,更是加快示范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两种育人资源来进行人才培养,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在师资、技术、装备、办学条件等方面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学习基础知识和
篇6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是提升学生形象、气质,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渠道。但在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达到航空服务人员的形体与体能标准,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航空服务专业;形体与体能训练;教学方法;情景导入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52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111-02
伴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乘坐飞机的人日益增多,对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许多航空公司在招聘时不仅对身高、视力、形体有严格的要求,对形体美、心灵美的内外统一及体能素质方面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形体与体能训练就是从外练形体、内修气质出发,使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有助于学生提升气质、养成美的意识以及培养能够承担职业能力需求的良好体能素质。
形体与体能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来改变形体的原始状态,以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素质练习,是外塑人体与组织形象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航空服务员,必须具备优良的体态和身体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完善的。形体与体能训练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提高素养的重要课程。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没有体现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开发出能达到民航乘务员岗位初级职业标准的工作任务:教师还在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没有将情景导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运用自如,从而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形体训练呢?这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将情景导入作为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形体与体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形体训练,从而达到民航乘务员岗位初级职业标准呢?首先要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形象比普通专业学生好,因此,他们有了职业优越性,充满了幻想,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优秀的航空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这时可请航空公司乘务员走入课堂,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将别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辛苦。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模式,以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点,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把课程设置成一次主题活动,模拟职业场景。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基本姿态的练习(站、坐、走等)。在练习完毕后,开始进入模拟客舱演练,模拟实际工作过程。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单一训练形式,教师教,学生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一节形体课(舞蹈)是这样上的:
目标:学生能创造性地完成藏族舞蹈组合。
方案:首先由教师对藏族舞蹈的基本步法进行示范及讲解,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每组设有组长并自创队名。由组长带领,对舞蹈步伐进行巩固学习,然后对步伐顺序的排列及队形进行自由创编,创编成有自己风格的舞蹈组合,并评选出优秀组。
过程:首先,由教师介绍本次教学活动的方案。其次,让学生清楚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好。再次,选组长,定队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组长带领团队巩固知识并进行队形及顺序的编排,组合编排要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学生在没有学习舞蹈创编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创作。教师边观察边解决问题,对进展慢的小组给予意见。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会更加团结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结果: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认真程度和学习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自由练习时间结束后,每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并邀请班主任及同学当评委,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小组学习,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
三、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教学和实践活动,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外的教学活动及实践,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形体与体能训练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对健身舞蹈、现代舞蹈、体育舞蹈及器械健身等很感兴趣,按兴趣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学习,定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不能满足他们的兴趣时,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四、通过期末自创式汇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成就感
期末自刨式汇报是前面三项的融合。有了前面的基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把每学期期末的测试变为汇报演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
(一)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都想在舞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因此,课上课下都会更加努力地进行练习。
(二)教学内容经过学生的二次创作,在动作编排及表现形式上更加细腻。
(三)每组都有自己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对他们日后在乘务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7
摘 要: 空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空港人才的支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文章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空港经济、独立学院空港人才培养现状,指出空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设置脱节社会、空港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提出应采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造空港特色品牌、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等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 珠三角 独立学院 空港经济 人才培养
1.珠三角空港经济发展现状
珠三角地区有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三灶机场等五个民用运输机场,机场分布较为密集。珠三角机场群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的世界级机场群。以广州为例,白云机场定位中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2016年白云机场年客流量近6000万人次,广州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目前,在白云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达72家,共开通航线27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00多条。2013年,深圳政府出台《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2016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全年运送旅客达4197.5万人次,与2013年相比,客流量增加了1000万人次,实现欧美澳直飞全覆盖。近年来,深圳机场国际航线逐步增加,日均计划航班量突破1000班。2016年,珠海机场金湾机场客流量达612万人次,较10年前翻两番,主要局限于国内航线。珠海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通用航空产业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佛山沙堤机场、惠州平潭机场客流量较少,主要定位于支线机场,空港相关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2.珠三角独立学院空港经济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珠三角地区有15所独立学院,在校学生25万人左右,每年毕业生有6万多人,开设与空港经济相关的专业有70多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机械工程、航空电子工程、民用无人机工程)、交通运输(航空服务与管理)、飞行技术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开设商务英语(空乘)、物流管理(空港物流)专业;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开设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开设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物流工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专业等。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空港经济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专、本科层次的教育,每年的空港经济相关专业大约1万人毕业。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是华南地区第一所设立航空学院的二本院校,该校航空相P专业人才培养走在全国同等院校的前列,特色优势凸显。
3.珠三角独立学院空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3.1人才培养目标含糊,课程设置脱节社会。
珠三角地区部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含糊不清,较少有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空港经济人才。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从事货代、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保险、保税仓储等方面的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并能初步设计、分析优化和组织实施国际物流方案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如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系统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关于物流系统方面的课程开课重复,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3.2专业建设盲目照搬,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珠三角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盲目照搬母体学校、公办学校,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珠三角地区15所独立学院全都开设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学或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4所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也大同小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照搬母体学校,一般独立学院下属系部负责人由母体学校委派,继续沿用公办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学生生源、教学设施条件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所不同。珠三角独立学院空港经济人才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设置较少,空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
3.3空港师资力量缺乏,相关科研成果较少。
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师资年龄、职称结构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特点,退休教授和硕士毕业生多,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未到退休年龄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少,“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未能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空港经济相关专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空港师资更紧缺。一些空港经济相关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如物流管理、飞行器制造工程等,某些老师非科班出身,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基本课时比公办高校多,一学期需要教2门―4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该校于2015年3月设立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到目前为止,空港经济相关的国家级课题立项、核心期刊还比较少。
3.4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空港实践环节薄弱。
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硬件设施、实验室设施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校园占地面积540亩,在校学生近9000人,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建立大型的空港经济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会受场所的制约。珠三角地区部分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仅局限于常规的毕业实习、实训、企业参观,存在校内实训多、校外实践少的现象。部分独立学院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实践师资、教学经费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空乘、飞行器制造工程、机场服务与管理等空港专业应用性较强,缺乏机场、航空企业现场实地的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会受一定的影响。广州白云机场周边50公里范围内有几所独立学院,去白云机场现场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的院校较少。
4.珠三角独立学院空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空港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空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珠三角地区对飞机融资租赁、通用航空器研发、机场运营管理、航空服务的人才需求较大。珠三角独立学院可以设立空港经济订单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空港人才。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可以培养空港经济相关的小语种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可以培养空港车辆工程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可以培养通用航空器研发和驾驶人才。
4.2加强空港师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共赢。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加大空港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加盟。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知名企业进修,安排教师赴航空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空港经济师资联盟,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珠三角独立学院可以与广东机场集团、南方航空、广东通用航空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空港经济人才。邀请空港企业高管人员、高级技师等专业人士担任珠三角独立学院的客座教授、企业导师,举办讲座、共同制订空港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3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打造空港特色品牌。
由于珠三角独立学院办学机制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对空港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适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鼓励设置能够支撑珠三角地区空港经济发展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对于连续5年不招生、报考率较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予以撤销。重点打造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商务英语(空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车辆工程、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工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电子商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会展经济与管理等空港特色专业品牌。
4.4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应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规章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第二课堂、实验实训、企业参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与空港企业联合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珠海航展公司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去珠海航展公司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应积极与企业、政府合作,构建产学研空港经济创新体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联合广州市社科联、白云国际物流、翼通商务航空和韩国湖西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构建政、校、企、研协同合作平台――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拓宽实习和就业渠道。
4.5加大设施设备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需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校园设施设备,增加招生计划,改善办学条件。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建设了6000余平方米的实验与实训大楼,建成汽车构造、汽车检测、部件拆装等多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资产及应用软件6000多万美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
独立学院考虑与空港企业设立空港经济人才培养基金,建立校友基金会,接受校友捐赠,设立校友奖学金、助学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可以与广东机场机场集团合作,设立“广州空港”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举办珠海航空沙龙和深圳航空沙龙合作交流研讨会,与参会的航空企业在航空文化节、航空人才培养及认定标准等方面展开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妍.广州直飞赫尔辛基航线开通[N].广州日报,2016-5-8(A4).
[2]李俊霞,刘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江高教研究,2014(11):131-133.
[3]袁剑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18-122.
[4]徐霞,范丽君.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华锐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开发,2016(2):54-56.
篇8
紧贴市场需求 加快专业建设
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始终坚持以深入市场调研、把握产业发展脉搏为逻辑起点,以产业群和企业行业的具体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支点,以实现学生的理想就业和长远发展为终点,有效确保了专业设置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培养目标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设计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
“十二五”期间顺义区将要打造汽车和航空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学院及时调研开发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民航商务两个新专业,同时将原有的9个专业调整为18个专业方向,汽车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3个新专业正在论证申报中。2012年,民航商务专业和汽车制造专业实行了自主招生,通过实行“笔试+面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知识+技能”的选拔模式,进一步选拔出综合素质过硬、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优质学生,从而更好地确保为航空产业和制造业培养输送优质技能人才。全力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打造双师队伍 确保教学质量
学院在专任教师中实施了“124”工程,即每名教师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至少负责或参与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与本专业的两家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研和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改革教学方式;与四名工程技术人员交朋友,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实施层面推进校企合作。对于新教师,学校采取“拜师结对”方式,促教师专业成长。新教师要与1名本专业老教师进行结对,每个教研室的年轻教师要与1名实训车间指导教师或企业兼课技术人员进行结对,通过拜师的方式发挥老教师的骨干作用,提高新教师专业教学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通过企业技术人员来学院进行技术指导,推进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一体化的进程。
创设科研环境,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活动,提高学院教职工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在现有的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21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每个专业教研室至少保证建设3门项目化教学课程,每个教研室保证有1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常年聘请50名左右具备高级职称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内涵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师资基础。
推行“四证书”教育 打造高职特色品牌
学院结合人才市场需求,推行“四证书”培养,即每名毕业生都要取得“现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现代职业技能高级资格证书、现代职业道德素养达标证书、现代职业体能素质达标证书”。“四证书”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素质、健康的外在体现和客观证明。
学校将“四证书”培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道德素养” 和“职业体能素质”设置为专业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学分在第六学期累计。“职业资格证书”则采取“课证合一双轨制”,使100%的毕业生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技能水平,80%以上的毕业生达到高级工水平。学生“学历证书”的获得将依据道德证书、技能证书、体能证书、学业成绩、荣誉证书、奖励证书、就业岗位、薪级工资、工作业绩、企业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四证书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搭建三大平台 确保内涵发展
学院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积极搭建三大平台,促进学院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一是实施问题管理制度,搭建问题管理平台,调动每一位师生参与学院发展的积极性,确保将主人翁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推动中。二是实施创新项目评比,搭建工作创新平台,为每个岗位的每一位教职工提供展示机会,形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的学院文化。三是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搭建发展平台,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评价、市场评价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激励为主,正向评价、绩效推动的考核评价文化,为干部、教职工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和谐环境。
校企深度合作 培养德技双馨人才
区域特有的优势为学院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办学过程中,学院采取“产教对接、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定向输送”的办学模式, 依托政府的行政协调,发挥有关委办局的职能作用,建立校企对接工作机制,先后组织了与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100多家企业的对接会,获得了学生、家长、企业的良好赞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与企业的合作育人、共同发展,及时为企业发展培养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中,学院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德”的渴求。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每年会在全体师生中分类、分层、分阶段、系统化开展“读写经典,立德立行”教育活动,用《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师生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提升国学修养,规范言行举止,塑造高尚品德,教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先立德再立业。这一做法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度肯定,提前解决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忠诚度、岗位稳定率和企业归属感的问题。
为强化专业技能,学院每年举行技能大赛,并对接顺义区和北京市大赛。2012年作为北京市、顺义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初赛举办单位,学院共组织参加了汽车维修工、数控车工、仓管员、广告设计、青年文明号服务创新等8个工种的比赛;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报关、物流、英语口语5个项目在北京市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的汽车营销项目首次进入了国家级比赛。
发挥学院优势 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了“服务社会工程”。
一是开通运行了“校企互动平台”。该平台涉及企业调研、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技能培训招生、毕业生服务等15个子系统,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学生求职就业、科研项目开发等搭建即时、互动的沟通交流空间。
二是利用学院的师资优势、办学条件,与首都知名高校联合办学,举办在职硕士、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等学历提升培训班,为企业员工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搭建平台。2012年,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工商管理2个方向的“专升本”班,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工商管理2个方向的本科网络课程班,共130人接受学历教育。
三是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师资条件,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技能水平提高等短期培训班。为MPS肉类加工机械(北京)有限公司员工提供182学时的《机械制图》培训。选派10余名教师协助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完成《汽车电子》《汽车发动机》“学分银行计划”相关培训工作;与顺义区安监局合作,组织18名教师参加了维修电工、焊工、叉车等工种的安全师资培训。
篇9
【关键词】快递;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方式
一、我国高职院校快递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快递业虽属于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但其相对于上述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物流管理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理念及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专门针对快递行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的高校和相关研究很少,更没有针对航空快递人才的专门培养,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能满足快递业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从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我们高职高专的快递方向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快递企业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民航货物运输、空运板箱操作、航空快件清关处理、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航空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建符合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与联邦快递、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了基于快递与民航行业标准、符合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物流专业航空快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制订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了以民航快递运输对象、配送工具等为载体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学习情境,开展了课内专业项目操作实训、课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技能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新形式。
为了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达到行业标准、符合行业岗位任职资格、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实际需要,具有职业范围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等特点。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航空物流企业特有工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人才市场、报纸招聘广告;网络搜寻;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年鉴;企业、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调研等六个途径(见图1:六步调研循环图所示),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分析,获得了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政策分析;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择业岗位分析;有关行业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分析等方面6方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尤其是按《中国职业分类和代码》和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全面解析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主要对照明确齐全的IATA/FIATA国际货运销售人、民航国内/国际货运上岗资格(CATA)、IATA/DGR、英国皇家(美国注册)物流师等国内外行业标准和民航货运员、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物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深度融合,专业学习过程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工作能力养成相一致,率先垂范了符合航空物流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 “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
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岗位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了现代航空快递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面向的航空快递、民航货物运输、报关、物流配送和货运营销5个核心职业岗位构成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境,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序化学习领域。通过课内职场文化素质教育、增设课外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技能大赛、聘请院士进校园、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在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完整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实现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依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五项核心专业能力,开展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技能板块课程体系。目前,中国航协的国际货运上岗证和国内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递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高增长的竞争性行业。但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业,人才培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航空快递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特点,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最终,真正航空快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快递企业以及快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界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越来越满足我国航空快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郭晓琴(1972-),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金凤(1963-),女,河南祁县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子通讯系主任,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JDGC018)、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9)、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hjy11-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07-0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的重要基地”。[1]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建国以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理工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不足仍是我国高等教育尚未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探索。[2-6]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探索一般性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的基本立足点。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学科、机械学科及计算机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材料成型应用领域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培养方案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建立适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高新技术与工程创新教育相融合。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坚持突出“注重基础,强化实践,鼓励创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拓展选修课等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应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力求打造更宽阔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专业基础教育,加强公共基础、机械基础、物理化学等基础性教学,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专业课程整合,加强了工程类课程,如“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选修课也与机电类专业部分打通,开设了“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拓宽了专业面,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强调创新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了“三层次九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从“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大一新生通过专业导论和认识实习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大二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通过课程和实验内容的整合,按照培养目标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验进行分类、归纳、删减和更新,将部分实验从专业课程中分离出来,设置成不同的实验模块,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在巩固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增设了为期2周的综合实验与制作,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题目一般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是教师科研中的部分研究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对某材料从制备加工成型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实验;开设创新设计实验、大学生第二课堂和创新学分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大赛,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结合毕业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上述实践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早期进入科学研究,在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材料成型与加工、性能检测、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论文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实战训练,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强化实验技术和技能,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工程素质的综合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平台建设
科研团队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团队的层次和数量代表着高校的学术地位、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影响力,也直接代表着师资水准与教学质量。通过自然形成和有效整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代表学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以杰出或优秀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或学术梯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现有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和2个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拥有以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的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以博士、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团队骨干,形成了以相应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师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等,还包括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强大的师资力量积极参与到教改及创新活动之中,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能够及时将科研、产业成果转化为教学设施服务于教学,优化实验项目,革新实验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效性、前沿性和科学性。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和方针的指导下,应注重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的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设立了力学性能室、注塑成型实验室、扫描电镜室、X射线衍射室等16个实验室,专门建设了大学生创新设计室、大学生创新制作室等一批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实验室。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材料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陶瓷材料界面”省级工程实验室、“航空材料与先进工程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航空复合材料”市重点实验室,并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热分析仪、激光快速成型设备、ARAMIS应变测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2400多平方米,一次可容纳600余名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实践。师生依托实验室硬件平台,以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创新竞赛活动、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除承担本校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之外,同时对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开放,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注重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打造全省高校及相关单位实验大平台。
三、取得的成效
自2005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招生以来,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在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8~2012年,大学生多篇,获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奖2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一等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等奖项。3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在较短时期内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历届毕业生有25%以上考取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部分是重点大学,其中50%以上的学生反馈在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学校的创新实践教育使之受益匪浅,并且后续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实验设备操作、科研思路和学科前沿了解等方面表现出色,受到导师的好评。
四、进一步发展思路
首先,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的力度。鼓励和支持科技交流、合作研究和合作办学等工作,加大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创新教育搭建更大的平台。
其次,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当前大部分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并未根本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出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创新环境,探索符合国内一般院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7-22].[2012-11-18]..
[2]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1-4.
[3]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4]余建星,徐斌,孙克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5-78.
[5]王鸿懿.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