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院建设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市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市之一。近年来全市老龄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40.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83%,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的特点,广大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现。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使我市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养老服务事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资金不足、服务设施缺乏、受益面小、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民办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快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市老年人口特点,强化政策导向和扶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基本形成以市社会福利中心等政府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覆盖全体老年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实现每万名老人拥有床位200张左右。加强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满足集中供养需要的前提下向社会老年人开放,使其成为区域内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设施服务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以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手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原则和扶持重点
(一)基本原则。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是多元投资。在坚持政府投资建设社会福利设施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增加全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服务大众。以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为发展宗旨,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三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逐步解决老年人特别是有困难的空巢、残疾和高龄三类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问题。四是政策引导。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对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予以政策扶持。
(二)扶持重点。一是以扶持发展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重点,兼顾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等养老项目。二是对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给以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中属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孤寡老人且没有生活来源的养老服务,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属生活困难高龄老人的,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民办公助,由政府购买部分服务,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属较高收入群体的,应实行市场化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对利用现有闲置设施改造成养老服务机构的,也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
(一)建立民办公助财政补贴机制和实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对新建并运营一年以上且核定床位在100张及以上、入住率在80%及以上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康复护理院,以及新建的临终关怀医院和对新开办运营一年以上且核定床位在100张以下、入住率在80%及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扩建的,视财力情况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经济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帮助的空巢、残疾和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其他老年人区别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规范和降低收费标准。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除法律法规和中央、省两级财政与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不得另行收费。凡收费标准设置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
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交电话、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安装接入费,污水入网费;用水、用电、管道液化气(天然气)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同价;减半收取通信费、宽带包年费、视听维护费、征地管理费、白蚁防治费;适当减免管道燃气建设费。
(三)实行税收政策优惠。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规定,对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室)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减免养老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养老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四)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按当地人口规模、老年人口数和养老需求提高的要求,将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建设纳入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方式创办养老机构。按照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建设标准,以及交通便利、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机构。市民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与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研究制订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五)土地使用政策。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实行划拨供地;应当采用出让方式供应土地的,可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以协议方式出让,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国家另有规定的,服从其规定。
(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积极关注和支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
(七)放宽市场准入。放宽工商登记注册资本限制,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且不得低于3万元,其余部分应在注册之日起两年内缴足。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以合资、控股、购买和租赁等形式参与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经营。支持专业化连锁经营,培育、鼓励大型民营集团提供养老服务。
(八)改革和完善养老机构收费制度。除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报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外,其它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自行确定收费标准。
(九)其他扶持政策。对各类养老服务单位内部所办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在申请定点时应予优先审批。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兴办的第三产业,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湖委〔2006〕4号)的政策给予支持。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规定予以扣除。
五、切实加强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一)严格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行业认定工作。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申请认定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该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建标〔1999〕131号)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床位设置、服务设施等方面以及服务从业人员配备进行严格审核验收,并向社会进行公示,符合规定条件方可认定为社会福利机构。
(二)建立健全年检年审制度。依照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进行定期和年度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执行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或享受扶持政策后改变功能设置的,停止享受社会福利机构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对盗用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行业名义骗取各种扶持政策的,应中止并追回相应的减免资金和资助经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大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力度。探索国有民营、公办民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新的运作方式,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同时搞好内部改革,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民主管理参与制,实行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赋予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各级政府要结合职能转变,逐步培育养老服务行业中介服务组织,赋予其参与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从业人员培训、评估协调、自律监督等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试行)》,开展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老年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六、附则
篇2
一、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依托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成立夏季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副县长刘华东任组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公安消防大队。
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企业、文物古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自治区成立60周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民族舞蹈节和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涉庆场所为重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推动行业部门、指导基层组织、督促社会单位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依法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大力提高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水平,进一步务实社会消防工作基础,努力预防和减少较大亡人火灾,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确保各类节庆活动期间,社会面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
三、排查治理范围和重点
(一)社会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1.人员密集场所和文物古建筑。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专兼职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和保安等五类人员培训,日常消防检查巡查,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人员安全疏散,装修装饰材料,用火用电管理,违规住人,灭火应急预案制定和组织演练等情况。特别要突出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场所的排查整治,全面摸清单位的底数,逐一登记造册,查处违法行为,并督促整改;对存在重大隐患的,政府要挂牌督办,进行集中整治。特别是彩钢板建筑,要严格执行“四个一律”刚性措施: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院、寄宿制学校、医院、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一律不得使用低于A级要求的彩钢板搭建;对使用彩钢板搭建的人员密集场所凡是低于A级要求的,一律不得通过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或备案抽查;对使用彩钢板搭建的公众聚集场所,凡是低于A级要求的,一律不得通过使用和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使用彩钢板搭建的人员密集场所,凡是低于A级要求的,一律实施临时查封并责令改变用途对无法改变的必须拆除。
2.石油化工企业等易燃易爆场所。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日常消防检查巡查,防火防爆防雷防泄漏措施,储备灭火药剂,灭火应急预案制定和组织演练,建立专职消防队,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情况。
3.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日常消防检查巡查,违规设置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等情况,推动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区域基础消防设施建设,落实基层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4.重大火灾隐患单位。主要检查整改方案、整改时限、整改资金的制定和落实情况;整改难度较大或逾期未整改销案,且严重影响本行政区域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的挂牌督办情况。
(二)公共消防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1、城乡消防规划。主要检查城乡和工业园区消防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批、实施情况。
2、公共消防设施。主要检查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消防通信、消防装备建设,市政消火栓和消防水鹤完好,消防装备达标情况。
3、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主要检查乡镇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单位专职消防队建设,专职队员招收,经费落实情况。
四、工作任务
(一)各乡镇比照县人民政府成立夏季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细化监管部门、行业部门职责任务,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发动,制定方案,加强统筹谋划部署,按计划、分步骤开展消防安全排查整治。
1.突出重大和区域患整治。县人民政府要从公安、安监、文化、教育、工商、消防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检查组,深入社区、乡镇排查火灾隐患;社区、乡镇人民政府、居(村)委会要对辖区所有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企业、文物古建筑全部排查一遍,建立台账,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广泛开展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方面的安全提示性宣传和灭火疏散逃生演练。人民政府对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涉庆场所、代表团住地,要采取改造、改变使用性质等措施加以整改;对整改难度较大或逾期未整改销案,且严重影响本辖区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一律挂牌督办;对区域性火灾隐患,要结合城乡建设、改造,制定整治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督促整改。
2.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对未编制消防规划、总体规划调整或消防规划到期的,要及时编制、修订;对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的“欠账”,逐项制定补建计划,按照年度任务加快建设进度,全面落实建设、维护和管理责任。
3.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乡镇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单位专职消防队的“欠账”,分别制定建设发展计划,保障建设经费,提高队员待遇标准,推动工作落实。
(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成立本行业、本部门的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本系统的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推动制定落实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和工作制度;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单位(场所)依法吊销其相关证照。
1.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人防、民政部门:教育部门要对各类学校全部排查整治一遍,落实消防安全教育课,组织师生开展一次疏散逃生演练,开展消防知识与技能教学活动。卫生部门对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全部排查整治一遍,教育员工学会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火灾应急救护技能。文化部门要对公共娱乐场所和博物馆全部排查一遍,督促文化娱乐场所开机、放映前播出消防安全提示信息。旅游部门要对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全部排查整治一遍,将消防安全作为饭店星级和景区质量等级申报、晋升、复核检查的重要内容。人防部门要对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人防工程全部排查整治一遍,加强员工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民政部门要对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全部排查整治一遍,积极开展用火用电和自救逃生安全教育。
2.安监、经信、商务、国资部门:对易燃易爆场所全部排查整治一遍,督促石化企业全面整改油气管道和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等方面的火灾隐患,建立专职消防队伍和工艺处置专家小组,配齐专业车辆及装备器材,储备足够的灭火药剂和应急物资,开展专业训练演练。
3.文物、民宗部门:对文物古建筑全部排查整治一遍,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管;督促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做到日常巡查到位、隐患整改及时、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初起火灾扑救有力。
4.城乡规划、交通、市政供水、国土资源部门:根据道路建设规划、供水管网布局,核准应建消火栓的数量,做好市政消火栓和消防水鹤的建设工作。
5.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内的所有单位全部排查整治一遍,逐一建立工作台账,重点突出劳动密集型企业、易燃易爆场所的排查治理;做好园区消防规划的编制、修订、实施,加强市政消火栓和企业专职消防队建设。
6.宣传、广电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县政府网站、微信圈开设消防频道或网页、专栏、专题,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和典型火灾案例,定期刊播夏季消防检查动态和消防安全常识,每月在电视、报刊推出一期专题报道,营造浓厚氛围。
(三)公安部门。充分发挥消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用足用好查封、“三停”、拘留等执法手段,依法督促整治。加强夏季执勤训练力度,强化官兵体能、技能和熟悉演练工作,落实等级式力量调派和专业化组织指挥,筑牢灭火救援最后一道关口。
1.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加强对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每日消防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单位深入开展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落实“户籍化”管理要求。对存在严重火灾隐患、但又必须举办庆祝活动的场所及住地,要对隐患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安保领导小组,并督促单位组织专门力量对存在隐患的重点部位落实“死看死守”措施。强化执勤训练,组织部队扎实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和体能技能训练;针对夏季火灾多发场所和消防重点安全保卫对象,制修订灭火救援预案,深入开展六熟悉和实战训练演练。强化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探索建立全勤指挥部和指挥长机制,健全灭火救援专家队伍;实施等级调派、力量编成和专业化指挥,严格落实火场纪律和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深化消防宣传教育,推动消防专栏定期刊播夏季消防检查动态和消防安全常识;扎实开展消防宣传“七进”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消防信息服务平台向目标人群发送消防安全常识和提示信息;充分发挥消防站、防灾教育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接受群众参观体验。
2.公安派出所:将夏季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纳入社区(村)警务室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对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广大城乡结合部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人员密集场所一般单位全面开展以“一懂三会”(懂本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在明显部位张贴、悬挂“一懂三会”提示牌,提高单位消防安全防范能力,严防“小火亡人”事故;对发现的严重火灾隐患,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及主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联合整治。
五、实施步骤
(一)排查自查阶段(7月10日前)。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明确工作任务,组织排查摸底,全面掌握单位的数量、规模、消防安全状况等基本情况,开展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和重点单位“四个能力”自查达标;全面摸清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现状。
1.全面排查(6月20日前)。各部门要以社区和村为单元,明确网格责任人员,加强对各级网格长、网格员的消防业务培训,逐个社区、乡镇村庄开展地毯式的火灾隐患排查,逐一建立工作台账,明确隐患整改时限和要求;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建设、发改、水务、公安、消防等部门,逐一摸清消防规划编制、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志愿消防队和单位专职消防队建设情况。公安机关消防部门要召开社会单位动员会,督促单位普遍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火灾隐患自查自改,组织一次全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举行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不断深化建筑消防设施“三化”暨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并向消防部门或公安派出所报备《消防安全自查自改承诺书》(见附件2)。
2.自查验收(6月21日至7月10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排查情况,组织相关部门核准城乡和工业园区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欠账”问题,列出年度任务清单,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完成时序,保障建设经费,落实工作责任。各公安消防部门要对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三化”建设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逐一进行达标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建立工作台帐,并在当地主流媒体公示“四个能力”评定结果。
(二)综合整治阶段(7月11日至8月31日)。在摸底排查基础上,动员多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分行业、分区域,集中排查整治火灾隐患,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全面加快公共消防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确保消防安全排查整治取得关键性成效。
1.重点整治(7月11日至8月10日)。成立隐患整改指导组,对所有未整改销案的重大火灾隐患逐一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整改,力争在8月10日前整改完毕;全面制、修订以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和工业园区规划,积极推进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建设。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火灾高危单位要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2.督导检查(8月11日至8月31日)。县人民政府组成检查组,对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验收合格的单位进行验收,重点抽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确保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三化”建设达标,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评定公示工作落到实处。
(三)攻坚总结阶段(9月1日至15日)。各乡镇、部门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本辖区的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攻坚治理,对专项行动进行总结分析。
1.集中攻坚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对本辖区的涉庆场所和住地及其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场所、重大火灾隐患和不放心的单位进行攻坚整治,对隐患整改进度缓慢、态度消极的单位责任人依法实施行政拘留。
2.全面完成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任务。对公共消防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情况进行逐一梳理,确保完成总体规划工业园区、相关重点镇、30%的其他建制镇的消防规划编制、审批,以及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任务。
同时,要对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建立提高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水平和社会消防安全常态化治理能力的长效机制,巩固、深化专项行动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是赢得火灾防控主动权、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保稳定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工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分析消防安全形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亲自研究、带队开展督导检查,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和责任的落实,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全力维护社会面火灾形势的持续稳定。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老年宜居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37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特大城市正经历由地域性中心城市向移民城市转型的过程,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已成为社会公共保障领域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老年人所居住宅都是按照中青年健康人群需要设计建造,未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的特别要求,因此,在超大城市,如何有效推动开发建造针对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1超大城市老年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
11超大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变动趋势
我国超大城市指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总数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首批成为超大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等六市。首批超大城市当前都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地方政府希望控制人口总量,但是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6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远高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上海最为典型。201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了6043万人。2000―2020年北京市总体规划期望,将2020年的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是,2014年北京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已达21516万人。上海2010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了6281万人。2000―2020年上海市总体规划拟将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然而,到2014年年末,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242568万人。各市的统计数据清晰显示我国人口分布仍处在向超大城市集聚阶段,超大城市对人口的引力还将持续相当时间。纵观全球,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大都市区的地域空间模式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流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韩国的首尔、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普遍形成了大都市区。[1]
12我国超大城市老年人口规模和变化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实行健康档案以来对老人的定义是65岁以上的老人。我国超大城市老年人口基数大,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户籍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更大。以广州为例,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37783人;占常住人口的974%;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常住人口的662%;同2000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98%;市民政局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广州市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04%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17507万人,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1878%。
13超大城市老年人空间分布特点
谢波,周婕 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例研究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显示:各城市的老年人空间分布呈典型圈层特征,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2]。广州市老年人分布集中区域和密度分析结果(见下表)显示:广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海珠、越秀、白云、番禺、荔湾等五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均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其中越秀区老年人口密度更高达535027人/平方公里。
2超大城市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养老模式分析
21老年人自理能力强
年老是绝大多数人要经历的人生过程,家有老人也是大多数家庭要面对的现实。老年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年龄划分通常分为青年老年期(60-69岁)、中年老年期(70-79岁)、老年期(80-89岁)和长寿老年期(90岁以上)等四个阶段。我国超大城市现处于青年老年期和中年老年期这两个阶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大,老年人生活自理率高,大多数老人在相当长时间内能享受基本健康、自助为主的生活。以北京为例,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2344033人,其中60~64岁714676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为3049%;65~69岁490801人,占比为2098%;70~74岁480818人,占比为2051%;75~79岁368963人,占比为1574%;80岁以上288775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仅为1232%。2010年老年人健康和自理能力抽查238360人:其中,健康人口95855人,占比为4021 %;基本健康102345人,占比为 4294%;不健康、能自理29728人,占比为1247 %;不能自理11432人,占比仅为48 %。
22我国超大城市养老模式确定的过程
为应对老年人口基数大,经济实力有限、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老人自理能力等基本市情,2009年,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率先提出了9064养老模式:规划到2020年,北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立起集中照料服务与社区居家服务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其他超大城市的老龄化特点及经济条件与北京市趋同度高,因此,9064养老模式迅速得到了各市的广泛认同,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已成为全国各超大城市养老模式的共同选择。
3老年人居住现状和养老地产的发展
3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成果和老年人所居住房的现实
老年人,由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或在社区活动,对住房的依赖和功能的要求与年轻人大为不同,房屋的空间布局和设备设施安装只有经过特定的设计和施工,才能建成适合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老年宜居房。我国老年人相关建筑的设计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1999年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2003年出台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4年出台了《老年人居住建筑图集》;但是这些成果只在新建养老院时得到了应用,直到今天,绝大多数老人还住在按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为对象设计的住宅中,室内外通道、垂直交通、厨卫浴空间、照明、安全报警等都不能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
32老年人现居住房适老化改造的现状
由于财力、生活习惯、医疗、自理能力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现居住房中养老,为了满足老年期居住安全、便利和舒适的需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住房进行适度、适时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全社会对住房适老化改造重要性认识不够,适老化改造项目启动艰难:以广州加装电梯为例,20 世纪 80~90 年代广州市兴建了大量7~10 层住宅,约五万套高层建筑没有安装电梯,随着住户年龄和财富的增长,加装电梯的呼声高涨,2012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试行办法》,但是,加装电梯实施起来仍困难重重,广州市社科院调研数据显示,至2014年年底,已实现加装电梯的住宅仅约千套。
33养老地产开发现状
当前不少房地产开发机构和险资开始涉足养老地产,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80多家房企进入养老地产领域。但是,现阶段养老地产开发理念上存在产品和产业之争,开发实践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产品种类少、目标客户窄,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主要分两类:一是建设养老社区或养老公寓;二是在大型居住区中开发养老组团;客户群均为中高端富裕老人,项目选址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新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附属养老设施2014年起才在北京市开始试点;市面上大量改善型户型建筑面积虽能满足三代同堂的需求,但室内平面、立体交通设计没有考虑老人的日常起居需求;既有社区周边插建老年人服务设施,全国尚未见成功案例。
4养老设施需求和供给分析
41老年人集体活动需求大,制度安排不足
我国各城市都出台了老龄事业规划,提出了老龄事业的发展相关指标,为老年人参与文体、娱乐、学习、互助等集体活动做出了制度安排,以广州市“十二五” 老龄事业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为例:“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参与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社区建立和健全一支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到2015年,建成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全覆盖老年大学,老年人入学率达到10%以上。分析广州市的发展指标,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比例不够高,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在老年人中影响力弱,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惠及的老人还很少。
42养老专业服务需求大,供给严重不足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需要一些专业养老服务才能帮助老人正常生活。专业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便利、快捷的生活照料、卫生清洁、送餐服务、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康复保健、信息支援、紧急救助等。2010年广州开始试点建设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日间托老机构,在街、社区建设星光老年之家,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但由于融资、用地、人员三大难题,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布点与服务人口分布匹配度不高,全市只有少量特定老人才能受惠。
43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不足的原因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在起步阶段,2011年年底国务院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新建小区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各地已有将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意识,但是人均用地指标是否科学够用、用地指标落实到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还有待各地深入研究论证。2014年1月,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修订)出台,广州市规划局认为“拔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设置配套标准,自评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水平。但是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明确提及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仅有三处,分别是每35~10万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500平方米;每35-10万人设文化站,建筑面积2000~2500平方米,其中应专门设置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每3~5万人设老年人福利院,建筑面积2700~4400平方米,按千人25个床位控制规模。对照广州市人口老龄化比例和发展趋势,该设置标准考量过于保守,指标明显偏低。
5超大城市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1)当前超大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养老服务水平远不能满足需求;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持续开发必须调整新建项目、改建项目比例结构,加大中心城区旧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力度,提高中心城区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水平;落实新建小区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配建指标。随着时间的流逝,现时新的小区会变旧变老,区内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来源结构和居住意愿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所居住宅及社区养老设施的改建必然是持续和艰巨的任务。
(2)中心城区在医疗、交通、生活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必然吸引老年人群集聚,老年人、准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的小区适老化改造应结合老城区产业升级和城区更新,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且还能刺激消费、培育银发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发展。
(3)适老化改造成功的关键是有法可依,建议各地出台建筑适老化改造的法规政策,明确地方适老化改造的管理机构、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确保改造工程质量和公开相关信息。养老服务业用房还可考虑利用区内闲置的商业地产和旧厂房;既有社区周边插建老年设施须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老年人住宅改造资金不足可探索向非营利机构转让部分产权的方式。
(4)地方主管城市规划、建设的部门应认真做好新建小区养老住宅配建比例、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用房规模设置标准的论证工作;新建项目审批时严格落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用房指标;养老建筑及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对照老年居住建筑及设施技术规范严格把关。
(5)养老地产开发宜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对选址、户型、档次、规模等多因素进行精细化设计,不断丰富产品线。养老地产项目投入使用后物业保值、升值关键在于养老专业服务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6结论
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和人口集聚效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超大城市老年人口的来源结构将日趋复杂、老年人的居住和活动意愿正处在剧烈变动中,推动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提升老年人的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是养老服务的主要目标。建成“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关键是对老住宅、老居民区进行适老化改造,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需要前瞻的顶层设计、可行的政策指引和不断地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篇4
2011年取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本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增长8.1%,服务业比重达到75.7%,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6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910亿元,地区进出口总值达到3894.9亿美元,分别增长10.8%、13.3%和29.1%,均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创近两年新高,分别达到13.2%、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为7.2%和7.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39%的较低水平,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报告》指出成绩确实来之不易的同时,总结2011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全面加强经济综合调控调度,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综合施策、有序出牌,集中力量调结构、稳增长。本市狠抓科技创新、投资落地、融资拓展、消费扩大、企业帮扶、价格调控和居民增收等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增长由减速回调向趋稳向好转变。突出重点、协调联动,坚决遏制价格过快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全年同比上涨5.6%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坚持早准备早调度,主动应对煤电油运紧张。确保能源运行万无一失。
二是狠抓融资和投资落地,切实用好政府投资
2011年全年安排市政府投资347亿元,连续七年对郊区投资比重超过50%,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城南和西部薄弱地区政府投资安排分别增长10.6%和17.5%,生态涵养区投入增长30%。优先安排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六个一批”工程投资317亿元,占91.3%。全年安排融资平台、北京服务股权投资基金等引导放大资金1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以上。在城乡一体化、保障房等重点领域,融资额度达到2100亿元。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78亿元。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为重点,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牵头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的意见》、《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方案》。丰富支持手段。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统筹100亿元资金,支持3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推动政府采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采购金额达到61.7亿元,组织认定12批自主创新产品。北京服务 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功签约,参股设立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重大项目。重点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加快重点功能区发展。研究未来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支持方案。制定《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综合性意见》。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和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适应城市功能提升要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372公里。启动地面公交能力提升工程。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提升城市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新增供热能力约1200万平方米。首次实现域外供热。 积极升级改造清河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量连续三年超过地表供水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大兴、延庆等新城3万多亩滨河森林公园相继开放。实施184公里生态廊道绿化,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00平方公里。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44%。30个新城集中供热中心基本建成,污染物排放降低60%。
五是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推进四类功能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高质量完成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持续加大对城南、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 城南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完成70%。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统筹政策资源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发展。加快构筑社会保障、公共服等体系,推动建立有利于绿隔和城乡结合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发展。通州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分类推进特色镇建设。
六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内涵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节能目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全国第一个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引导全民主动参与。出台能效补贴政策。成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革方案。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万只。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工程,率先将非工业企业纳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范围。
七是适应社会新需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突出矛盾。 推进118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改造任务,累计翻建校舍180万平方米。改造完成46个老旧小区电网和160个老旧小区300公里供热管网,在生态涵养区新建阳光浴室190座、扩大送气下乡覆盖范围 。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北大附中平谷分校、光明小学怀柔分校、十二中科丰校区等项目。配合卫生部门支持中心城大医院整建制外迁,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城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快10个区县31个重点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社会政策的系统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重大项目规划》。对收入分配、人口服务、社会投融资机制等重大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储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监测评价分析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
八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着力加强全市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年度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拟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市医院管理局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价格补偿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关政策。配合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交通和资源领域的价格机制。配合交通拥堵治理、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降低首都机场高速通行费和市郊铁路s2线票价。调整了本市电厂电价和非居民销售电价。
推进行政体制相关改革措施落实。出台优化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流程及相关工作机制,推进绿色审批通道常态化。将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下放到区县。修改深化招投标监管体制改革意见,研究制定加强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活动监管若干规定。制定昌平区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同时,贴近市民和社会关注热点,抓大事谋大事。结合“十二五”开局的年度特点,推动“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细化实施,制定出台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推进专项规划制定。组织开展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并推动国家相关意见的制定。加强增值税试点改革等重大问题研究。
2012年要做好七大工作
《报告》说,2012年是十召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本市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深化之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8%左右,投资增长9%左右,消费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需付出艰苦努力。既要看到在宏观政策、文化和科技创新、重点功能区发展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更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问题,有的放矢。
《报告》强调,全市发改系统要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调整结构和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2012年,发展改革部门要突出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投资落地和消费扩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要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巩固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今年投资工作的关键在于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全面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将民间资本更多地引导到实体经济,引导到增强首都发展后劲的重点领域。同时,还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研究具体政策,探索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的有效途径。坚定不移抓好房地产调控,大力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高度重视融资创新,加强投资项目融资模式和资金平衡方案的研究储备。用好用活平台资金。支持设立新城建设、文化创新、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等系列基金。积极探索和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应用。继续支持发行企业债。
要着力用好政府投资,发挥好引导放大作用。2012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拟安排382亿元,增长10%。要坚持保重点、保续建、保竣工的原则,实施三个“优先”:即优先保障高端产业功能区、城南、西部、新城、重点镇等重点区域及科技文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区域开发的竣工收尾,优先保障能带动消费、保障民生、关系长远战略、解决城市主要矛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要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热点支撑的消费格局。研究制定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政策,加强流通体系,消费便利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坚持供给与需求双向优化,鼓励社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要注重扩大服务和精神消费,重点促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休闲、养老保健、医疗康复等领域消费。
二是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优质要素的战略作用。更加重视发挥好央企对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央企在更宽领域参与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源,把积极优先吸引外资深度参与本市产业升级、业态创新、管理提升作为调机构转方式的有效途径;更加重视对民企民资的开放,在竞争性和非公益性领域树立民资优先理念,在准公益性和纯公益性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更加重视用好市属国企资源,大力推进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加大与社会优势资源的重组力度。
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用好100亿元产业统筹和60亿元政府采购资金,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研究出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意见。坚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系统推进九项重点工程。搭建文化创新服务平台,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打造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板块。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政策,集中力量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等文化功能区。
打造优势产业板块。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板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整合优势资源,整体打造地铁产业板块;完善集成电路装备板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资讯产业板块,做强汽车产业板块;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完善空港保税物流园功能,培育航空航天板块;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提升旅游产业板块。同时,聚焦“两城 两带 六高 四新”高端功能区及昌平TBD、中国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要持续推进中心城交通拥堵治理。推进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力增通车里程76公里。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系统研究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停车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要提升资源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建成南干渠和大宁调蓄水库,全面开工建设东干渠、团城湖调节池和郭公庄水厂。 全面开工四大热电中心及配套管线建设,建成西南热电中心。力争开工天然气陕京四线,启动大唐煤制气北京段建设。
四是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着力推进城市形态完善和功能提升。积极促进四类功能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和区域医疗等中心建设。启动一批发展新区新城供水厂建设。落实通州新城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意见,推动古北水镇、长沟和潭柘寺旅游休闲镇等特色小城镇发展。制定促进央企与重点小城镇合作意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小城镇开发。持续支持薄弱地区转型发展。制定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年度计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交通项目和环境项目带动。配合有关部门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任务。
五是狠抓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加强市区两级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目标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7400万吨标准煤左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配合住建委等部门完成1200万平米以上既有建筑改造和10万户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严格实行75%的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一批重点用能大户节能改造,积极推广成熟减排技术,有序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完善污水、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供热计量改革。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大尺度森林绿地建设。加快延庆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新建10处城市休闲绿地。加快推进五环路内供热清洁能源改造,积极推行机动车新车国V排放标准及配套油品标准,加强对PM2.5和臭氧污染物的防治。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
六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属高校三年建设规划,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创新名校办分校模式,试点推进一校多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中心城优质医疗资源纾解。加快城南养老院等市级大型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研究破除体制障碍,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学前教育、基本养老、医疗康体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扎实做好各项惠民工作。进一步研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做好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着力抓好价格调控。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国家可能出台的能源价格调整项目,扎实做好本市配套落实方案,适时推进垃圾收费等改革。
七是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
篇5
一、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狠抓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出台《“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全面实行重大项目指挥部和责任包干制度,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大幅提升。区列100项重点项目开工65项,市列16项重大项目开工12项,预计到年底分别完成投资90亿元和35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90%和100%。以庙滩子地区危旧房整体改造、会展中心配套区、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5515”项目为支撑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到年底,东部永新国际商贸城、国际会展中心大剧院等20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伏龙坪店子街廉租房、省电力调度通讯楼等10个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围绕北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和特色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坚持招大引强和招优引特,引进项目104个,总投资366.12亿元,到位资金54.98亿元,引进总部经济企业20家,城市综合体项目10个,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设立2000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8.7%,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空间拓展步伐加快。北城区开发正式启动,完成《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旧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旧城改造拆迁40余万平方米,上川、刘家滩和范家湾等城中村项目进展良好,预计年底完成村民安置房建设30万平方米。
(二)狠抓城市建设管理,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配合重大项目建设征地114亩、拆迁40多万平方米。公共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新建标准化菜市场11个、便民菜店54家、公厕20座,改造小街巷150条,5座垃圾中转站预计年底完工。城市形象品位大幅提升。着力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艺术化形象提升工程,安装绿色雕塑61组,悬吊蓄水花箱2.8万套,摆放鲜花155万盆,城区植树3.67万株,完成面山景观造林460亩,建成生态小游园3处,楼宇亮化超过100栋。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8.2万平方米、户外违规违法广告2.2万平方米,取缔流动摊点2.6万个(次)。各项环保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节能降耗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城市管理手段进一步创新。购置洗扫车12辆,率先在全省推行道路洗扫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50%和18%。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下沉管理和捆绑式考核。
(三)着力关注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成功打造了“360”民生就业服务品牌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深入开展“1112”就业行动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2600人,就业培训10646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184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额846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受益人群不断扩大,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投入3200万元,将11户区属企业及街办企业3703人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城乡低保调标工作全部完成,城乡低保人均分别补差211元和146元。深入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建成虚拟养老餐厅18家、虚拟养老社区医疗站30家,虚拟养老院注册老人达到6万余人,1.4万名老人直接享受服务。率先在全省建成集就业、康复、托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将413名重度残疾人纳入虚拟养老服务范围。总建筑面积91.56万平方米的1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开工。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头营村和石沟两个市级试点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476户村民新居年内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狠抓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投入1.6亿元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校安工程项目10个,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教育信息化二、三期工程完成80%的建设任务。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4所幼儿园幼教楼新建、改建项目顺利推进,投入300万元扶持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率先实施名校长、名师、班主任和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选聘95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教育“两基”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覆盖率达到100%。实行“名老中医”政府津贴制度,打造中医特色服务机构30家。制定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式发展实施方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低成本健康进家庭和片区片医服务模式,建立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体系,为13500名育龄妇女提供妇女病普查等生殖保健免费服务,救助帮扶300名患病困难家庭妇女,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文体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8处,新建全民社区健身广场6个、健身路径50条,推动10个文化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建成全国一流的国民体质流动监测中心。举办了春节民俗文化庙会、中小学生运动会。集中开展文明创建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社区少年宫等工作品牌。科技三项费增长到1538万元,专利申报占到全省的50%,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五)狠抓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投入5000万元,建成数字“133”系统,完成区级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和街道“三维数字”平台建设,向辖区居民提供类服务。建成148个社区公共行政事务工作站。出台楼院长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楼院长”管理模式,为148个社区配备2000余名楼院长。有效整合辖区服务性资源,打造“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15个。基层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完成7处社区办公用房、6个流动警务室建设,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年内实现全面达标。社区专职副主任的生活补助由每月550元提高到1200元。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彻底解决了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无军籍职工津补贴发放等重大遗留问题。积极推进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群体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全省成立首个县(区)级见义勇为协会,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六)狠抓亮点品牌塑造,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按照“争第一、创一流”的工作标准,着力塑精品、创亮点,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配合省市重大社会活动,打造了全省最优的市容环境,胜利完成了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段比赛等重大国际赛事的安全保卫、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任务;成功举办了“天之大·爱永恒”慈善公益晚会、春节灯饰亮化、元宵音乐焰火晚会、纪念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建党90周年摄影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等重大社会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社区为老服务经验交流会、全国“三北”地区城市街道工作交流会、市第29次政协工作协作会、市第17次县区人大工作联谊会、第十七届兰洽会、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等重大会议。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态势,社会事业实现了全面进步,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还不够高,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空间拓展工程进展不够理想,旧城区改造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进展不够理想。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民生事业在普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方面尚显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年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三、年工作打算
年,我区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1366”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中心带动”和市委“再造”战略,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拓空间、调结构,重统筹、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不断加快“首善之区”建设进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1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9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63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继续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黄河以北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报批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加快推进土地开发进程,全面实施三大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5亿元,完成910#、915#和903#道路延伸段建设,启动供水系统改造工程。配合市上完成北环路段和东南出口道路建设。启动雁白黄河大桥项目。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年内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强化项目凝炼工作,重点围绕旧城改造、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土地开发等领域,凝炼储备项目10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优引税”力度,新签约重大项目30个,引进到位资金80亿元。加快项目落地开工速度,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50%以上。配合项目建设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十大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基金,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推动十大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在中心商务区。在旅游经济带,重点推进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建设,启动伏龙坪、整体改造和徐家湾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生态观光等产业。在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创意国际商贸城、东部永新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业态。在雁滩地区加快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等项目,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时尚地产等业态。在黄河北地区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打造牛肉面连锁店30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配合市上实施大桥、黄河大桥等3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路等18条主次干道人行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制定《小街巷交通管理细则》,开展车辆单边停放单向运行管理模式试点。制定出台《加快旧城改造的意见》,探索建立房屋征收机制,启动傅家巷等21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刘家滩、范家湾等9个城中村改造进程,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房2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700万元,完成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大河洪道治理力度,整治清淤洪道3条,打造大砂沟河洪道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加快“一河”亮化工作步伐,完成亮化面积102万平方米。启动环卫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开展小街巷和人行道机械化清扫作业试点,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提高到60%和45%以上。
(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构建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大城市管理经费和人力投入,充实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管养社会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消除乱摆乱放、泔水乱倒、“牛皮癣”等城市顽疾,及时拆除新增违法建设和户外广告,整治“三不管”楼院50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周末大扫除和文明创建活动,严格落实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包街制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景观建设步伐,着力实施城市三大出入口、五一山公园、徐家山公园和皋面山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村庄绿化建设,完成绿化改造面积1000亩,栽植苗木50万株。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档次,启动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小游园3个,摆放盆花100万盆以上,设置绿色雕塑30组,新增城市绿地120亩。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取缔小煤炉1万个,改造燃煤锅炉40台,治理餐饮企业100家。加强企业排污监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制订出台《农村道路管护办法》,完成伏直公路整修和至通乡公路建设。争取资金3500万元,实施皋大型泵站、徐家山水利维修改造工程,启动皋灌区续建配套和皋人饮改造项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编制《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和整村搬迁规划》。启动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推进“人家”和“青石小镇”建设,完成石沟新村二期基础设施配套,整理土地8000亩以上,建成村民安置房8万平方米,打造石沟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关键,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编制《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新建、翻建3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完成教育信息化、校园安全网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5所现代化学校和10所特色品牌学校,启动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1至2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设立100万元“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面向全省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选聘50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探索建立跨区域校际合作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国际交流,继续推行校长、教师赴外挂职培训工作。启动建设教师安居工程和教师公寓。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建成中医骨伤科医院住院部大楼,动工建设区医院改造项目。投入5000万元,新建改建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疫苗冷藏库及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完成区第二、第三医院转型改制。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调整优化站点布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片区片医责任制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打造10家中医特色示范机构和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启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设立“健康小屋”30个,开展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设立5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公开招录35名全科医师。投入500万元,建立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经费缺口补偿机制,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将现有在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扶持重点科技项目3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启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工作,建设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建立一批中小企业专利示范点。承办全国中心城区科协理论研讨会。办好第三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科普我参与”系列活动。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成立群众文化协会,组建街道、社区文化体育专干队伍,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政府补贴试点,重点扶持2个文化演出团体,培育2支精品群众文化队伍。建立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选址规划体育“一场两馆”项目,改建和续建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举办地区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发售体育彩票1.3亿元以上。实施“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投入500万元,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提高市民幸福感
(一)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难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3万人。着力提升“360”就业服务品牌内涵,力争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升城乡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90%的行政村创建为“充分就业村”。整合辖区就业培训资源,建设创业就业园区1个,就业实训基地10个。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围绕被征地农民、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为40万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着力提高社保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断扩大病种报销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率先在全省实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以上,住院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劳动监察覆盖面达到85%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拓展“八助”养老服务内容,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享受虚拟养老服务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全额救助残疾大学生学费,免除残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学费,完成800名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大力推行诚信阳光低保模式,建立低保诚信责任制和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30万人次。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名,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000元。开展“温暖行动”,解决好群众冬季供暖问题。建成全省一流的法律援助民生服务窗口,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500人次以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件。
(四)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整合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卫生监督等执法监管力量,建立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制假售假、食品非法添加、消费侵权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50家以上。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加快“12315”维权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五、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着力构建和谐
(一)推进“数字”建设。拓展数字“133”系统内涵,新增1300个视频监控点,全面完成城管平台与公安监控平台的对接。建设街道社区二、三级数字平台,扩大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加盟企业种类和规模,强化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和市民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呼叫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服务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改版升级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类政务资源,建成网上政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健全舆情监控、行政审批、网络监察和网络安全四个系统,全面普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台《社会管理创新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以房管人”模式,开展租住信息社会化采集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一卡通试点。实施楼院长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百合计生服务和家庭幸福三项工程,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计生服务站1个,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建成3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格局。不断拓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外包模式。
- 上一篇:服装设计导论
- 下一篇:管理体系末次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