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共享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高校资源整合利用研究(SSKLZDKT2011058);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S2011005).
作者简介:任菊香(1971-), 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管理硕士。 赵文娟(1983-), 女, 山西平遥人, 硕士。
【摘要】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文章从当前网络资源共享的意义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并以本体构建了网络资源知识框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资源共享模型。
【关键词】资源共享;本体;高校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06-02
1 引言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图书馆就是这一资源的载体。高校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为了完善和顺应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都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除了学科和专业的参考书外,更多的还有一些励志、综合性等读物。知识等电子资源的发展非常迅速,任何一个学校图书资源的发展都不可能赶上电子资源的发展,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一定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共享模型。共享模型的构建是图书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
本体作为共同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概念间关系确定了本体概念的精确含义,通过定义共享和通用的领域知识,帮助人和机器间的明确交流,支持语义交换。本体研究更加宽广的空间,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构建顶层概念框架,本体更加突出知识共享的功能,更加着眼于给出人类认识事物的领域知识总框架。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因此,将本体应用于共享模型的构建,可以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2 高校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意义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典型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工程有[1]:管理中心设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上海松江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南京江宁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等等。
虽然,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程在各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体制上各自为政,各图书馆缺乏有效沟通机制,馆藏网络资源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资源的完整性难易保障。其次还是观念方面的不重视。理论上各单位都认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一些图书馆只热衷于共建,不太情愿共享。结果是一方面使得一些特色图书馆演化成“信息孤岛”[2],另一方面一些小的图书馆不重视建设,而寄希望于共享。再次,网络资源建设技术的不统一。各高校各自为营,建设图书馆系统,使得共建系统衔接困难,成本高,另外各图书馆录入格式的不统一,也给共建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享模型的构建在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方面既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资源共享是该模型构建的主要目标。一定区域内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联盟,使得各个馆的资源能够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范围内被更多的用户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2)共同编制图书目录。馆藏网络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共建。这就要求区域内所有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共同合作,使用共同的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共同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的使用,提高了共建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共同采购。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合作购买一些网络电子资源,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布。
(4)合作建设专业网络图书馆。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在购买网络资源时可以有所侧重。如,医科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医学生物类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理工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理学和工学类资源的购买建设;财经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经济、财务管理、会计等方面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等等。区域内的省图书馆或主办方图书馆可以在中间做协调和补充,以保障共享网络资源专业和综合的兼顾及完整。
(5)网络技术的共享和共建。区域内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促使各馆的技术力量合作建设,实现技术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提高了技术解决的能力,也减少了技术人员工作量。
3 基于本体的知识构建
3.1 本体: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称为本体论、实体论或存在论,是对自然存在及其本质的研究,其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科学的内涵。对于本体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被人们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美国Stanford大学的知识系统实验室的学者Tom Gruber在1993年给出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将本体定义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提出了本体定义的4层含义:明确性、形式化、共享性、概念化。
明确性(explicit):指本体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是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formal):本体的表示形式应该是计算机可读的。
共享性:(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本体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抽象模式,该模式定义了现象间的相关概念。
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
本体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了基础,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领域本体的构建为人和人之间以及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
3.2 框架本体的构建:本体是概念和概念关系的集合,它构建并确定了某一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提供了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构建本体的目的就是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的重用,避免了重复的分析某一领域知识,本体的分析,清晰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从而为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化处理打好了基础。另外,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而且也使得不同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成为可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如何获取领域本体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形成概念体系是构建汉语框架网络本体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文章采用一种半自动的本体构建方法,以FrameNet作为本体构建的理论框架,以菲尔摩的框架语义学为基础,充分利用FrameNet本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专家知识来推导出本体间的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建立与其他本体的映射,实现本体间的重用和共享。
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的获取是基于学科的,在构建学科框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叙词表、分类表及其他知识分类体系等现有的知识本体,采取本体学习的策略,通过机器学习从领域语料库中抽取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为本体构建人员提供参考,将专家的自顶向下和机器学习自底向上的结果相结合构建本体,识别领域内外相关的概念及关系创建新的本体,最后将已有的本体与新建本体进行融合。
3.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本体框架的构建:文章以学位作为顶级本体,学位种类作为二级本体,学科作为三级本体,专业作为词元,将整个图书馆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本体框架构建。构建结果如表1:
4 基于本体的资源共享模型构建
4.1 资源的共享模式: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各馆网络资源更好的共享和互利互惠。各图书馆各自为个体按一定模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网络,遵照共同的协议和统一的标准实现共享模式联合体,如图1。
书目共享是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参与馆合作选出一个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心馆,根据构建的本体统筹书目规划,并将标准化后的书目存储在中心馆服务器上,各其他成员馆辅助中心馆书目建设,并共享建设好的书目信息。
联机编目共享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的质量,是实现共享模式的重要环节。各馆藏单位要共建共享,必须实行统一的编目,依据构建的本体框架实现编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馆藏共享的实现既保障了图书馆联盟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置,提升了各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各馆各司其职,使得网络资源逐步扩充完善而不增加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共建共享的所有组织包括各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的一些情报机构的电子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行, 实现一站式服务。
4.2 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参与建设的各馆资源间有着各种不同的数据模式[4],共享模型的构建就是要屏蔽这些差异,为用户提供一种统一的检索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工作原理就是不同数据库都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界面,系统将用户查询请求转化为针对不同数据库的查询表达式并将检索结果以统一的格式汇总后呈现给用户。
共享模型主要包括用户模块、中间模块、数据访问模块和控制模块。
用户模块针对用户的检索需求而设计。用户可以在此模块自由选择要检索的数据库和检索条件,提高了检索的查准率并缩短了检索时间。检索结果按相关度由大到小排列返回给用户。
中间模块是处理模块,针对用户模块提出的请求数据进行解析,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的检索语言。用户提出查询请求时不需清楚知道每个数据库接口的语言,只需提供界面信息即可,中间模块通过查询解析器自动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要的检索模式。
数据访问模块将中间模块提交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库检索语言,并从数据库中提取检索结果数据。
控制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安全保护。主要通过加装防火墙及服务器,实现数据服务器的安全。
5 结语
信息时代的今天,再大的图书馆也无法单独拥有用户所需的全部资源,而且各图书馆的重复建设必然也造成了数据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晏红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2011,8(4):45-48
[2] 邹晓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对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2011,21(23):83-85
篇2
【 关键词 】 网络资源;传输效率;制衡关系;分析
1 引言
据最新的统计表明,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已经突破5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空间,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了现在网络运营商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面积较大,平均网络传输效率目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我国的其他行业发展不符,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2 网络资源的共享简述
2.1 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
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可以分成狭义和广义的。狭义上的资源共享,就是指分享一些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如一些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而广义上的资源共享,是建立在P2P数据传输模式下,由于目前影响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带宽,而我国总体的带宽水平较低,在上网的高峰时间段,经常会出现网络延迟等问题,为了使下载的速率稳定,出现了很多下载软件,这些软件都采用了一定的下载技术,P2P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技术主要就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共享的条件下,考虑到网络上的很多文件,会有很多人同时进行下载,这样对服务器会造成较大的压力,利用P2P技术,使每个下载的用户都会进行一定的上传,将下载的数据不断的分享给其他用户,这样就提高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效率。
2.2 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现在的数据共享只是网络的一部分,尤其是互联网内容的丰富,使得互联网的用途越来越多,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要想实现互联网的不同功能,都是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如视频点播业务,如果用户和视频网站之间,不能够进行视频的传输,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观看网站内的视频。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而网络资源共享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性,只要计算机能够进行工作,那么分享的时间就没有限制,对于分享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只要转化成特定的存储格式,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这些数据。
3 影响网络传输效率的因素分析
3.1 用户的数量
对于网络的使用来说,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就是传输效率,从连接到互联网中开始,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传输,尤其是下载一些大型文件,网络传输的速率直接影响下载所需要的时间。目前网络内容的发展较快,各种视频网站和网络游戏不断出现,用户在日常的使用中,对网络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比较多,但是上网的时间段也相对集中,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内,网站传输速率才会受到较大影响,会导致每个人的带宽减小,甚至会出现传输延迟的情况。在其他空闲的时间中,网络的传输效率比较稳定。受到我国用户数量过多影响,目前我国的平均网络传输效率,在世界上排到了90多名。
3.2 线路建设
在所有能够影响网络传输效率的因素中,网络基础线路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由于线路可以决定网络带宽,而网络传输效率主要受到带宽的影响,如果带宽足够大,那么数据的传输延迟就可以控制到很小。在传统的网络线路建设时,数据传输主要利用电话网进行,随着用户的增加和网络内容的丰富,电话网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因此开始使用光纤来取代同轴电缆,这样极大的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网络线路建设上,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西北地区,目前使用的大多还是电话网,所以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传输效率的水平。
4 网络资源的共享与传输速率的制衡关系
4.1 网络资源的共享对传输速率的促进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网络传输速率的因素中,用户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大量的网络用户,使得网络间的数据交换比较繁忙,而总体的网络带宽有限,每个用户能够使用的带宽就会变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么多人同时使用,对服务器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采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理念,就可以将每个计算机都当作一个节点,从而减缓网络服务器的压力。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P2P模式,就是在其他用户进行下载时,如果计算机中也下载了相应的资源,就可以利用空闲的网络,上传一些其他用户没有下载的数据,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网络的传输速率。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的共享对于传输效率来说,如果利用的好,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4.2 网络资源共享对传输速率的限制
网络资源共享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网络传输的速率,但是应用的不当,或者是因为网络中的其他因素,也会降低网络传输速率,如在网络资源共享之前,需要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网络,这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会对整体的传输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使用P2P进行资源共享,服务器需要对每个节点用户的信息进行处理,服务器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很多局域网中,都限制了P2P等资源共享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校园网等公共网络中。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共享不仅对传输速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传输速率的发展,而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很好地解决用户数量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利用P2P技术,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种网络资源共享技术会对服务器形成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传输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杨,王汝传,徐小龙,严远亭.资源共享P2P网络的进化博弈激励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1(11):19-21.
[2] 李端戎,吴松,石宣化,范珂,赵娜.面向复杂异构网络环境的服务聚合系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38-41.
[3] 吕晓鹏,王文东,龚向阳,马建.混合网中的P2P资源共享机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04):113-117.
篇3
关键词: 虚拟组织 资源共享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99-02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早期的FTP、Web网页,发展到了今天的网格、P2P网络。技术复杂化了,共享关系也同样复杂化了。从早期的一对多共享发展到多对多共享,共享生命周期的变化更加复杂。而相对得,对共享生命周期的管理并没有完全跟上。
“虚拟组织”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普瑞斯(kenneth Preiss)、戈德曼(Steven L.Goldman)和内戈尔(Roger N.Nagal)1991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中。虚拟组织在当时,指的是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将原有分散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快速有效的整合起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
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中的资源如何实现高服务质量共享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种能够广泛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问题求解的技术,网格应运而生。网格借鉴并发扬了虚拟组织的概念。网格环境下,资源与用户通常被组织在虚拟组织下进行管理,资源共享和协同是建立在虚拟组织基础之上。虚拟组织在网格环境下,是指一些根据资源共享规则定义的个体和机构的集合。
本文着重研究在网格环境中,如何有效管理资源共享生命周期。
2 资源共享生命周期
图 1 资源共享生命周期
本文将资源共享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从图中可见,文中将资源和资源共享视作不同的概念。现给出其定义如下:
定义1 资源共享是指将资源开放给他人使用的过程。狭义的资源共享仅指将网格中资源开放给他人使用的过程,对应于上图中的共享建立动作。广义的资源共享包括将资源放入网格到完成共享的整个过程,涵盖了上图的所有内容。
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出现的资源共享均指广义的资源共享。
定义2 资源是指将资源从网格外引入网格内的过程。
典型的资源是将资源信息注册到网格的过程,通常需要提供资源的地址、名称、描述及其它网格关心的信息。后的资源在网格中拥有唯一的标识,并进入了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资源仅仅是在网格中登记了基本信息,还没有设置访问控制策略,不能为他人使用。通过资源的逆操作──资源销毁可将生命周期退出第一阶段。
为处于阶段的资源设置共享策略后,进入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共享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源可以为他人使用。共享策略的内容是一组断言,声明了什么用户可以访问此共享资源。可以称这时的资源处于某共享关系中。同一的资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并列的共享关系中,这些共享关系各自独立,没有相互作用。共享策略的作用域局限于共享关系内部,不同的共享关系中可以设置相冲突的共享策略。
访问请求将触发处于共享阶段的资源进入第三阶段──协同阶段。这里的协同指用户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访问请求首先经过共享策略的过滤。与断言相符则可以访问资源,否则不能。同一共享阶段可以对应多个协同阶段。
3 基于虚拟组织的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上节对资源共享生命周期三个阶段的划分,管理也相应地由三种有区别的实体分阶段进行。和共享阶段由虚拟组织来管理,协同阶段由资源适配器来管理。(比较传统的资源使用如UDDI[4]的集中式方式,本文因项目需要,必须采用分散式的资源管理方式。)
资源由资源的管理者来进行。每个资源管理者都有各自专用的资源虚拟组织。
定义3 静态虚拟组织指专用于资源的虚拟组织。
静态虚拟组织是固定存在的虚拟组织。每增加一个资源点,即增加一个静态虚拟组织。此静态虚拟组织一直存在到不再需要此资源点为止。资源点之间以伙伴关系构成全连通网络,任一静态虚拟组织的资源在全网格范围内均是可查找、可定位的。
静态虚拟组织仅行使资源管理的职能,使用资源需创建另外的虚拟组织。
定义4 动态虚拟组织指用于资源共享及使用的虚拟组织。
动态虚拟组织随建随销,是面向具体任务的虚拟组织。在动态虚拟组织中,资源与用户因一具体而实在的目标被组织在一起。用户各自赋予不同的角色,使用一定的资源共同协作实现任务目标。用户不可以任意使用虚拟组织中的资源,除非是他完成任务必需的资源。更进一步讲,在动态虚拟组织中要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约束。庆幸的是,在具体的任务中,用户行为是可预期的,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在资源来讲,资源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适用的资源共享策略,做到相对精确的资源共享。共享策略由动态虚拟组织管理员制定。
资源访问请求到来时,动态虚拟组织对请求附带的用户信息进行解析,将识别出的用户身份带入资源共享策略。若允许用户访问,则将由资源适配器负责资源与用户的协同。资源适配器按一定的模式协调资源与用户的行为,直至协同结束。
静态虚拟组织以资源为中心,动态虚拟组织以任务为中心。出发点不同,形成了能力、功用和运行模式上的差异。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虚拟组织。两者配合,构成了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管理的主体。
静态虚拟组织、动态虚拟组织、资源适配器分别负责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管理的、共享、协同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每一阶段均是一个完整的要素,可独自演化。这种三类实体各自负责一个阶段的划分方式自然而合理。不仅是软件架构上的合理,也是运维管理上的合理──和共享的分离,使得运维上的权利与责任更细化,更易做到规范化操作。
4 实验应用
实验系统模拟了跨多个组织边界的网格环境。在此环境中,希望做到在网格内外能以同样的方式运行同样的应用。即组织因某种原因暂时或永久脱离网格环境的情况下,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原网格中的应用仍可以继续使用。
在此系统中实现了本文的设想。每个组织在自己的节点拥有一个静态虚拟组织,用来和管理各自的资源。任一组织均可作为盟主创建动态虚拟组织,各参与方以链接的方式将各自的资源共享至动态虚拟组织,盟主作为管理员对动态虚拟组织进行各种配置。
实验系统运行良好。各组织的节点也可独自工作,而应用不需要变更,实现了期望的目标。
5 总结
对网格环境的资源共享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划分为了三个相互独立的阶段。针对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将传统虚拟组织分化为静态虚拟组织及动态虚拟组织,用于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种方法实现了分散式的资源管理,灵活的资源共享,在实验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teven L Goldman, Roger N Nagel, Kenneth Preiss. Agile 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M]. Van Nostrand Renhold, 1994. 34-35.
[2] R.Alfieri, et.R.Cesschini, V.Ciaschini, F.Spataro, and L.dell'Agnello.From Gridmapfile to VOMS:managing Authorization in Grid environment [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5, 15:550.
篇4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三)文档资料的编辑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篇5
近年来,资源共享(IC)成为信息情报学及知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知识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今天,从前相对独立,难以广泛传播的知识和教育信息已成为具有共享性,可复制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的共享和利用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协作在知识传播中的潜力,是目前信息共享研究中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以陕西省为例,高等中医教育招生规模在十来年间翻了三番,从1999年的千人左右到了今天的超过6000人。高等学校的大幅度扩招,致使具有精英教育属性的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在职医务人员再教育与培训成为我国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医务人员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难点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中医药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充分拓展优质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打破校际界限、校园与社会间的障碍,已成为中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值得探索的课题。IC理念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一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利用IC技术中的知识检索、信息抽取和资源整合技术,形成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用户挖掘与获得实用信息,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2.概念与界定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4.服务与管理
篇6
关键词 联盟型图书馆 资源共享模式 SOA Web 2.0
分类号 G250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图书馆均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单个馆内的资源集成和管理自动化,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一体,各自独立。为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互相访问和资源共享,基于网络构建联盟型图书馆成为当前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已逐渐形成两大派别,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思想:一个主张遵循SOA框架模型,以Web服务作为封装图书馆各种业务的基本单位,强调通过屏蔽虚拟组织内部一切有用的异构性来实现资源集成,对外部用户则是透明的;另一个主张借鉴Web 2.0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技术,强调图书馆与外部用户之间的互动,强化用户体验,并直接作用于用户需求,构建一种新型的被称为图书馆2.0的资源共享模式。
分别以这两种主张为出发点,不少学者展开了各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把它们视为两个彼此无关、相互平行的框架模型或技术体系。这样就导致仅立足于某一方面或视角进行研究,缺乏能够覆盖整个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全面研究。实际上,SOA与Web 2.0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补充,有日渐融合的趋势。而两者的结合不仅可拓宽现有研究思路与方法,甚至还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这种观点在面向企业的信息共享研究中已开始引起严重关注,但尚停留于讨论阶段,没有相关成果,在图书馆方面则更是空白。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拟以联盟型图书馆为特定对象,研究其在Web 2.0与SOA融合下的资源共享新模式,从而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构成要素
关于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究竟应包括哪些要素,不同专家、学者由于所基于的角度和研究目标不同,对该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还未能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文献2从虚拟图书馆联盟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知识共享为目的的图书馆联盟应包括:图书馆基础设施、制度安排、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以及用户等7个部分,并着重指出其中的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应被视为核心要素;文献3从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实施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把各种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服务看作基本要素,具体包括:数字资源、整合的目录体系、网络信息的服务机制、网络信息的馆际合作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专业队伍等部分;文献4从文献信息门户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门户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可行形式,通过构建图书馆文献信息门户,把多种数字化文献资源整合、集成在一起,并对外展现为一套完整服务界面的集合。该观点与文献3有相似之处,即也把文献资源与网络服务看作基本要素,但更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与表现方式。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思考,本文认为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馆际间资源共享,前提是资源数字化,形式分为以馆藏文献为主的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和以用户与图书馆互动(如虚拟咨询、个性化定制等)信息流为主的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两种,信息服务模式及其环境搭建则取决于同时期的相关Web技术。基于此认识,并充分借鉴上述各观点,本文提出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组成应包括以下4部分: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基于Web的信息服务机制以及用户。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格式的数字化馆藏文献,基本上由联盟内各成员馆共同提供。虽然数字信息属于易共享资源,但由于信息格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字化技术,所以不同资源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格式不统一等局限性,从而引发新的问题。目前,异构资源库集成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主要包括用户与图书馆进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信息流,基本上由登录盟的合法用户执行的交互式操作隐性提供。在以往进行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中,对象域都仅设定于馆藏文献,长期忽视或根本不承认那些由用户参与行为而产生的隐性信息也应被看作可共享资源的一部分。随着图书馆与外部用户之间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催生了以广泛的参与行为为特征的信息沟通新模式,带有强烈的用户自主化服务色彩。在此推动下,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成为整个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第二极,与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一起共同构成整个共享体系的基本资源实体。
基于Web的信息服务机制:主要包括Web环境下联盟型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其技术体系。无论是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还是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其实现形式主要是各种网络服务。因此,可把网络服务看作共享体系的基本功能实体。由于网络服务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还必须映射到某个具体技术平台。目前,可采用的技术平台虽然非常多(如MSDN、J2EE、Websphere等),但封装性使得采用不同技术实现的网络服务对外部用户而言均是透明的,所以具体技术不是关注重点。另一方面,不同技术体系的架构、面向对象以及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图书馆共享体系中反映为不同的共享实现模式,所以应把技术体系(而不是具体技术)也视为一个基本组成要素,构成共享体系的基本实现实体。
用户: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中,用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从资源共享来看,它是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终端;从资源生成来看,它又是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源端。因此,用户与图书馆各类共享资源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整个共享体系的设计。具体来说,考虑用户因素的图书馆共享模式应包括两个方面:域内馆藏数字文献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域外由用户驱动的共享新模式。由此可见,用户因素关系到整个共享体系的广度、设计与评价,是基本参与实体。
此外,图书馆员承担域内各成员馆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数字资源的制作与采集、与用户的交互性操作等工作,也是共享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在基于Web的虚拟组织研究中,往往假定一个前提,即设定所有必需的基础性设施均已实现,而把精力集中于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模式选择以及相关Web技术应用等核心方面。由于图书馆员一方面参与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的制作;另一方面又与用户一起合作生产部分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因此可看作基本参与实体的一种特殊类型。
3 两种主要的资源共享模式
由以上论述,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由四要素构成,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实体:基本资源实体、基本实现实体和基本参与实体。其中,基本资源实体是共享的主体部分,基本实现实体是共享的技术支撑,基本参与实体是共享的面向对象。本文重点围绕基本资源实体这个主体部分,考虑基本参与实体的因素,从基本实现实体的角度对现有主要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析,以探索新的模式。
3.1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模式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是基本资源实体的主体部分。相比用户方主导型资源而言,针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如:Z39.50协议、OAI元数据互操作协议、基于XML的元数据互操作以及Web Services集成等。剥开这些研究的具体内容、技术细节等表象因素,深入分析其本质,可归纳为两种模式类型:面向异构系统的互操作与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
3.1.1 面向异构系统的互操作 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构建标准协议,内容涵盖数字资源的描述、存储、发现、检索以及其他服务,通过标准协议来约束分布式环境下各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Z39.50、OAI、基于XML的元数据互操作等都属于该类型。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服务互操作,却没有在不同协议体系之间形成标准,如OAI协议无法对基于Z39.50协议的服务器进行兼容访问,因而在实用中尤其是在Web环境下具有较大受限性。联盟型图书馆是一个松耦合逻辑组织,各成员馆拥有完全自治性,各系统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另外,标准制定还不能脱离对技术因素的考虑。随着技术的发展,标准本身所面对的内容也可能不断变化。因此,该模式仅能在某一特定标准协议框架内解决共享问题,缺乏更高层面上的共享方法。
3.1.2 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集 成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充分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不同来源、格式、特征的异构数据源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起来,为一般用户提供在异质实体问获取所需数据的透明访问能力。联邦数据库、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SOA等均属于该类型。其中,SOA不仅可用于异构数据集成,还可用于分布式业务集成,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集成框架,成为典型代表。
与互操作模式中的构建标准协议相比,基于SOA的数据-集成并不强调组织内各成员在数据或服务互操作方面必须遵守某种标准,而是通过封装方式为不同标准体系的互操作接口编写Web Service,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为这些标准又提供一个共同规范,即建立标准的标准,不仅保持局部系统足够的自治性而且实现全局内的资源共享,这种特性使其成为Web环境下联盟型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源共享模式。但是该模式只面向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对于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则未提供相关处理手段,用户方仅被看作纯粹的服务消费实体,基本不参与共享资源生产,在技术支撑方面,实现该模式所需的技术体系主要由各种属于Web 1.0的技术组成,几乎不涉及Web2.0。
3.2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模式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是一种存在于联盟图书馆与终端用户交互过程中的潜在资源,可提供与传统服务不同的“额外”服务。其共享模式受Web技术的主导,但不为概念所束缚,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只有阶段性表现形式。目前,正处于Web2.0导向阶段,提供的共享服务方式有:内容聚合、Web OPAC服务、个性化门户(频道定制)、我的收藏夹、读者俱乐部、虚拟参考工作等。这些新方式在联盟内为馆员之间或馆员与用户之间提供了一种信息双向流动以及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改变局部结构的图书馆隐性资源共享模式。
可从资源与交互两个方面研究该模式的本质。在资源方面,就信息获取途径而言,是由用户创造或贡献资源(而不是图书馆方),充分体现了用户参与信息生产的主导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信息消费者;就信息组织管理而言,由用户自主编辑或标引资源(而不是图书馆员),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外部资源视图;就信息服务方式而言,图书馆根据用户行为进行自动推送或由用户直接定制资源(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固有的传统业务范围)。在交互方面,联盟图书馆与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三种信息流,映射为三种关系结构,即:联盟内不同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工作关系;专业馆员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服务关系;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社区关系。故该模式本质可归纳为三点:①以用户为中心;②以隐性信息为对象;③集体性共建与个性化服务共存。与图书馆方资源共享模式相比,该模式充分挖掘用户在参与资源创造方面的潜力,把以往不受考虑甚至完全忽视的用户交互信息通过技术支持也转化为一种在域内可被其他个体共享的资源,对前者显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补充。现阶段,实现该模式所需的技术体系主要是Web2.0。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①它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抽象概念,没有可以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形象化表示的可视模型,即无法准确给出其具体结构,只能停留在一系列由自然语言所描述的功能列表上。即便是对于Web 2.0技术体系,也只是一系列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带来传统服务模式显著变化的技术统称,很难象SOA那样形成一个结构明确、定义规范的技术框架。这使得该模式的研究直至目前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能够进行“理论化”研究的基础。②该模式的共享对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各种交互式信息,虽然在图书馆领域提出了用户从“信息消费者”向“信息创造者”转变的主张,但实际上在图书馆或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内,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对等的,图书馆的共享主体地位无可替代,用户创造的隐性信息只能在图书馆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对之进行补充性的模式创新,处于辅助地位。
综上各种分析可知,单纯依靠某一种模式来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都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从这些模式各自所面向的问题域来看,彼此之间又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若能研究一种基于模式融合、兼具各方特点的新模式显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4 SOA与Web 2.0融合下的资源共享模式
4.1 两种共享模式融合的可行性
鉴于SOA与Web 2.0已分别成为当前支持两种主要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就针对这两者的融合,分别从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与结构体系三个维度对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
4.1.1 技术体系方面 Web 2.0从技术体系上讲是基于Web架构的,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都是面向Web应用的。因此,Web2.0可嵌套在SOA架构中,作为SOA的一个子集,完善其框架体系。另外,Web 2.0的主要技术,如Ajax、BLOG、RSS、Wild、SNS、P2P、IM等,虽然在概念上被划分为和Web 1.0有所区别的新技术,但就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而言,与SOA
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目前支持Web 2.0的各种主流平台(如BEA、IBM等),在此之前也都支持SOA。所以,两者的融合在技术体系上是可行的。
4.1.2 服务体系方面 基于Web 2.0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关注两方面服务:将网络中高度离散的信息集中化以及在组织外与组织内之间沟通信息。而基于SOA的资源共享则主要关注于域内各种异构资源的集成。当SOA的内部服务可以利用外部信息(或服务)时,两者在服务体系方面的融合就成为可能。从功能互补的角度来说,SOA不仅将联盟内的各种异构资源集成在一起,而且为之提供定义严谨的服务规范和统一的服务管理。所以,内部整合与有序控制是SOA服务体系最显著的特征。而Web 2.0则强调域内实体与域外实体的交互以及域外实体之间的协作,缺乏整体层面的服务控制,因此,弱化的控制结构是Web 2.0服务体系的显著特征。基于这种差异,SOA与Web 2.0融合在一起,在联盟内以SOA为基本构架,建立严谨有序的系统服务,在外部则以Web 2.0为基本构架,建立强交互性的“富客户端”,为联盟型图书馆增加“社会元素”。
4.1.3 结构体系方面 根据SOA与Web2.0在服务体系方面各自的特点以及融合时各自适合承担的角色,可以基本决定两者在结构体系方面的融合方法,即在新的图书馆共享架构中,Web2.0作为前端应用,SOA则作为后台支持。这样,Web2.0位于“接口”层面,成为“浏览器”版的桌面处理软件,而SOA依然是整个体系结构的中心,为包括Web2.0应用在内的所有业务提供全面支持。所以,新模式的基本架构仍应以SOA为基础,只不过将原架构中的“服务请求者”由Web 2.0客户端所取代,成为兼具“服务请求”与“服务提供”双重作用的“客户方”实体,增强了新构架的灵活性。
4.2 基于SOA/Web 2.0融合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新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SOA与Web2.0进行模式融合的基本思路:以SOA为基本架构,提供图书馆的各种核心业务服务以及馆有数字资产的共享;以Web 2.0为SOA的重要扩展,提供柔性的、面向多人的、依赖交互的边沿性业务服务以及隐性资源的共享。在新模式中,Web 2.0强调用户的参与,这个用户应视为包括图书馆员在内的所有参与实体,而SOA则强调服务的封装与集成,用于屏蔽联盟内的各种异构资源库和软硬件平台,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对该架构中各层的说明如下:
4.2.1 Web 2.0应用层 该层包括三方面功能,即提供符合Web 2.0特征的Web应用客户端(Web Client)、实现同层内各实体间的协作(collaboration)以及根据SOA所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服务视图(TaskViews)。其中WebClient通过BLOG、RSS、WIKI、Ajax等Web 2.0技术负责为用户提供诸如博客、新闻聚合、读者俱乐部、个性化定制等特色服务,同时还为用户方信息生产提供广泛源头;Collaboration通过为不同实体的交互与协作提供支持机制(如即时通讯、评论反馈、在线咨询等),在实体间建立社区型关系结构;Task Views通过创建特色服务视图来快速响应各种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使整个应用更富个性化(该功能需借助SOA整合层)。由此,Web 2.0应用层在最为用户方主导的隐性资源提供了一个共建、共享及个性化的环境。
4.2.2 SOA整合层 该层又可分为两个子层,即服务子层与流程子层。其中,服务子层负责提供各种Web服务以及业务管理服务(一个业务对应为一个特定的用户需求);流程子层主要负责协调/管理所有流程(一个流程对应为完成某种业务所需的一个环节)。在SOA整合层中,服务子层的各Web服务之间一般相互独立,而业务就由一些服务的某种组合生成,组合的粘合剂为流程。由此,SOA整合层在联盟内部承担两种类型的整合:异构资源整合与Web服务整合。前者通过封装图书馆方资源层的各种异构数据库访问接口来实现不同电子文献库的集成,后者通过流程重组对不同Web服务进行组合,以快速响应变化的业务。Web 2.0应用层在访问SOA整合层的Web服务时,根据情况分别涉及不同的子层。
4.2.3 图书馆方资源层 该层负责提供电子文献信息的实际存储和相应数据库的访问接口。访问接口可选择各种互操作标准协议,并通过封装成为Web服务,注册到SOA整合层,从而实现全局范围内的数据集成,为整个共享架构提供物质基础。
篇7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 慕课 开放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04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et +" coming of age,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ve unprecedented impact, education was not spared. Gradually break through the close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towards openness and sharing as the core of the Internet world. MOOC (MU), and similar popular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However, our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concept and design stages, open to teaching resources to share deeper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From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process at home and abroad, to sum up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expect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MOOC; open source
互网环境下,开放性课程教学资源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接受和普及。慕课相关的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深度及广度在不断增加,其对高校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布局、资源协同利用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的差距。因此,如何深层次配置这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降低高校教学资源获取成本,提高全社会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对无法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来讲,这方面尤显突出,因此可以说,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均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教学资源;其次,为各高校借鉴国内外品牌高校优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提高其教学水平;再次,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随着资源共享理念和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和改变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模式。
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对国内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有较大的促进和指导价值。本文对国内外课程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校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放的历程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展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将课件等资源放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公众可以免费下载。以此为契机,美国乃至全世界诸多高校纷纷加入此行列,通过互联网共享部分课程教学资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放式课程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学的影响”论坛上,针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了解释,即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向非盈利机构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查阅、修改或使用。而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开放、共享的理念已成为互联网的主导,教育资源共享的对象已经从单一的课件、讲义等内容性资源发展到如今的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技术性资源。①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研究、使用,信息资源从其生产、配置到消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网络生态和虚拟信息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②2012年出现的慕课现象是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渗透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该年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从此慕课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并影响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理念。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写,原意是“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慕课”为其中文音译。当前,慕课教育平台主要包括Coursera、 edX、udacity、Khanacadem 以及codeacademy等,其中Coursera、edX、udacity被称为慕课教育的三大平台。现阶段,慕课平台还以非盈利经营形式为主,以知名高校为内容性资源的来源,构筑网络教育共享平台,学生(不局限于高校在校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共享的课程资源。部分平台也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商业性的尝试和探索。慕课平台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惊人,Coursera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全球8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加盟,开设课程多大386门,平均每分钟有50人注册。③
国内关于慕课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是一部分高校或者通过与三大慕课平台合作或者建立高校慕课联盟形式,开始涉足或者重视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由政府主导并组织管理,高校作为参与主体,共享大学“名师名课”的教学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国家精品课程为教师和学生利用优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选项,但是,国家主导的资源建设用户意识比较淡薄,建设与应用脱节现象严重。④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近两年的新景观。教育部自2012年开展中小学微课比赛后,2013年初又将这一活动推广到大学教学领域。当前高校微课资源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微课应用的促进机制尚未建立。
2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以资源中心视角为主。美国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杰出学者David Wiley提出一个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4R框架,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对资源进行重用、改编、混合、散播等四个方面的应用。多数开放教育资源者大多数欢迎资源的重用,对此UNESCO在《行动指南》中认为这种对资源的改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改编和优点抽取。⑤相对4R框架,优点抽取并未完全包含在4R框架中。除此之外,欧美研究者已经突破资源中心视角的束缚,开展如何应用开放教育资源以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等研究。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皮格勒关于教师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动机的研究、⑥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关于教师重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方法的研究、⑦David Wiley教师将开放教育资源整合进入课堂的方法研究⑧等等。
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缺点、对策等研究,缺少更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自慕课形式出现之后,国内开始有大量关注慕课的研究出现,但是多数研究主要是关于慕课的概念、对国内教育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对策等方面。当然也有一些从资源等视角研究模块的理论,肖冬梅等⑨从资源配置的视角解构慕课现象,分析慕课盛行的根源。刘和海等Y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探讨慕课的本质和核心。
3 总结
国内外有关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从只关注资源建设的研究发展到资源建设、共享、实践的系统化、集成性研究;第二,欧盟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并形成常态化,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包括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对大学教学教育产生的影响、政策支持、评估方法、应用技巧和方法等多个环节;第三,美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从学生角度研究教学资源的使用,包括资源的再组织、再设计等方面;第四,国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理念传播和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障碍,这方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尤其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层面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和实践相对稀缺,目前的研究还主要从政府和管理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资源共享的体系框架设计等。
注释
①⑤ 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为例[D].河南大学,2009.
②⑨ 肖冬梅,吴秀文,刘芳.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慕课现象解构[J].图书馆, 2015(5):17-21.
③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④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⑥ Pegler C.Herzberg, Hygiene and the Motivation to Reuse: Towards a Three-Factor Theory to Explain Motivation to Share and Use OER.[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2(1):18.
⑦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中外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大学,2014.
篇8
一、有关概念的内涵及意义
1,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与意义。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曾指出,要实现社会创新活力、资金资源与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这为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其应有的资源打破现有界限,实行共同享用。它不仅包括师资共享,而且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和教育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增加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大学城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较普遍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大学城的创建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节约经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2,大学城及其形成模式。“大学城”理念源自西方的大学传统模式。《教育大词典》把大学城定义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条件”。西方大学城是在大学与地区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中自然缓慢生成的。例如剑桥市、哥本哈根大学,等等。美国的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了500余所院校,各层次、各类别高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曾被经合组织(OECD)称为“世界杰出的高等教育系统。”
我国的大学城主要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以“主动构建”模式兴建起来的,如上海松江大学城、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北京董藩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等等。目前我国大学城有60多座,人住高校近500所。
二、大学城模式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大学城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汇聚办学的区域,是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教育共存发展的区域,大学城对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着新的探索。
1,大学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机制。大学城中各个高校在层次、类型、规模等方面各不相同,城内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文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成熟的管理机制,因此难以深入、系统地开展工作。各高校都可能产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意愿和要求,但由于缺少沟通和联系的平台,又不知从哪里和获取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2)各高校壁垒的存在。由于各高校属于不同办学主体,在硬件、软件的建设上进行了不同的投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很多高校害怕因为优质资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丧失自己的品牌,所以各高校的决策者在施行决策方案时,多从自身利益而不是从整个大学城的角度考虑,人为地将资源封闭,使得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高校之间的资源以及高校内部资源流通不够。大学城内各高校自设壁垒,对外校资源开放设限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只会给教育资源共享增添更多障碍。
(3)缺乏激励开放式教学的机制。高等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多方合作与交流,才能获取长足进步,而通过资源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开放的教育理念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大学城内有的高校整体水平较差,迫切需要优质资源的补充;有的高校整体水平高,对外校资源的需求就小。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那些具备优质资源的高校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优势、特色课程等教育资源拿出来共享。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促进资源共享的举措和激励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有效促进共享。
2,大学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选择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大学城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模式可行:
(1)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学城建设的初衷是优化配置和合理整合各高校资源,这需要打破单一的高校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纵向管理模式,设立一个权威的统筹协调机构,即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联合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实体和各高校共同组建而成,下设教学、行政和后勤管理委员会等三个二级机构,实行“条状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城内硬件资源的配置与共享。
(2)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等。根据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对其硬件设施进行统筹管理,打破“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旧体制,采用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提供餐厅、学生公寓、超市、图书馆、实验室、礼堂等服务机构,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实现高校间的物质资源共享。
大学城内有的高校教室、实验室空置,有的高校则不够用,各高校可以在满足自身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得大部分教室能物尽其用。各高校在满足自身科研之外,也应充分与其他高校共享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使之达到最高利用率。避免重复添置仪器。大学城应在高校密集地建设图书馆、公共体育馆、宾馆和大型的会议活动中心以提高体育馆的利用率。在高校兴建商业街和景观点也应综合规划、量力而行。
集中优质医资,整合优质医疗设备,在大学城实行校医院资源共享,可以节省开支,减少“小病套公式,大病不能医”状况的发生。
篇9
>> 基于云计算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小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建与共享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低碳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模式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研究 基于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浅论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浅论网络环境下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挑战与对策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负载平衡的数字图书馆虚拟机集群资源调度策略 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优化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
[3][4]刘鹏.云计算――将计算变成水和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10):49-54.
[5]云安全.[2010-4-1]..
[6]程焕文,潘燕桃主编.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篇10
我校的《金融学》课程于2013 年批准为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要求,原来精品课程的基本资源需要进行更新,拓展资源需要增加。这就需要对《金融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查找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加快进行共享资源和平台的建设。通过研究将有利于推进《金融学》精品共享课建设的进程,加快向全重庆市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使用,尽快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1 现状分析
1.1 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金融学》课程目前拥有教学师资队伍 16 人,无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都基本达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从年龄结构看,45 岁以上的教师 4 人,占 25.00%; 36 岁( 含 36 岁) 至 45岁的教师有7 人,占43.75%;35 岁以下( 含35 岁) 的教师 5 人,占 31.25%。从知识结构看,有 4 名博士和 3名在读博士,博士及在读博士比例达 43.75%; 有硕士学位的7 名,硕士及研究生比例达 43.75%; 硕士以上共14 名,硕士以上比例达 87.50%。从职称结构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有教授 4 人,副教授6 人,讲师6 人,分别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 25.00%、37.50%和 37.50%,高级职称比例达 62.50%。从学缘结构来看,任课教师主要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 USC)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梯队。
1.2 课程内容基本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金融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等方面,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等特征。多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国内公认较为权威的教材,具有内容较为翔实、资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学术性较强等特点。
1.3 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
《金融学》课程基本资源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部分教学录像等方面。课程介绍中的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泛、教学方法较多样、组织形式较灵活、授课对象要求较明确、选用的教材较优秀、参考资料较丰富;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较为详细和明确; 教学课件采用 PPT 格式,模板朴素; 试题基本满足了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了本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基本一致; 阅读资源每章都有,与每章的教学内容较为相关; 参考资料目录较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拓展资源主要有案例、专题讲座、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内容还不够丰富和规范。
1.4 课程网上资源基本实现了校内共享
《金融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课程网上资源主要有: 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师资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部分讲课录像、作业习题集、课程荣誉、自我评价、建设报告、建设规划、申请书、学校政策措施、补充材料( 人物介绍、阅读材料、案例、模拟试题、试卷库、相关资料网站) 、参考资料目录、其它教学资源( 专题讲座) 等内容,并对全校师生开放,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 高层次教学人才欠缺。从目前的团队结构来看,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 简称双高型) 的教师缺乏。团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 25.00%,获得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比为 25.00%,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同时具备的教师占比仅为 18.75%。二是同时具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简称双师型) 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金融相关部门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真正具有实际部门从业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 12.50%。三是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也很少。团队中具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 18.75%。随着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不断变化,教师知识体系显得跟不上形势发展,特别是具有全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教师尤为欠缺,难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2) 课程内容层次较低。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金融学教科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对帮助了解金融学知识和理解许多金融实际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风云变幻,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问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局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对于金融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金融创新活动和现象反映不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无法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新经济金融时展的要求。
( 3) 课程资源不够优质。目前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集、案例集、阅读资料、讲座资料、参考书目、模拟试题等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方面。从基本资源来看,虽然覆盖面基本符合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但是资源的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缺乏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基本资源的特色不够鲜明,资源质量不够高,比较死板和枯燥,资源的交互性比较差,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拓展资源只有部分内容,已经上线的案例、专题、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都还不够丰富,还缺乏仿真实验实训( 实习) 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内容。
( 4) 课程网上资源共享不足。目前课程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统一的网站系统,按照系统规定的标准模板进行各种资源的上传,由于缺乏专门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所有上传的资源不能及时更新,网上资料以罗列形式出现,比较死板,学生只能上网浏览资源的内容,不能与老师有效沟通,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足。
3 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着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高利用的原则,从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扩展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3.1 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高素质教学团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双高型教师。每年引进 1-2 名双高型教师; 鼓励和支持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争取尽快评上高级职称;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派出 1 至 2 位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获取实践操作经验; 聘请实践部门的又具有丰厚理论知识的同志授课; 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形式与实际单位合作,增强教师对实践工作环节的了解。三是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每年派出 1 至 2 位教师到国外高校参加进修培训或做访问学者,了解国外金融教学情况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总之,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实践操作熟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
3.2 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要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就要不断提升级教学内容层次,必须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经典案例、前沿问题、综合应用等内容。二是大量收集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的目的。三是开展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讲座。组织教师或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论坛,让学生能够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明确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势。总之,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