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经济环境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贸的经济环境

篇1

关键词:外贸企业经济环境外部需求融资约束

一、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外部需求乏力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各国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2016年7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偏弱,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

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也在放缓。2012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2165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降08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66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456%。2014年和2015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下跌:2015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货物总额为1963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1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1309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273%。此外,根据2016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前2个月全球71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90%)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5%,比2015年同期降幅进一步回落0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增长低缓,势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世界经济运行中如此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外贸稳增长的压力空前巨大。

(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在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份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贸易救济措施便成为保o国内产业的重要工具。随着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是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国家,1995―2009年中国曾连续14年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表1显示,1995―2013年中国共遭受989起反倾销调查,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是第二名韩国的3倍;在反补贴方面,自2004年中国首次遭受反补贴调查以来,2004―2013年中国共遭受反补贴调查76起,占同时期全球反补贴案件总数的227%。中国可谓贸易救济调查的首要对象国。

虽然近几年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有所减少,但进入2016年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呈快速上升的态势,今年1―8月,共有85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49%。而2014和2015年全年,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分别仅有95起和98起。

(三)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促进出口,保护本国市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弊端,重新审视制造业对于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纷纷启动各自的制造业振兴计划。

以美国为例,2009年奥巴马上台以后,便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重塑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扩大出口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点,为此,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大力促进出口,扭转失衡的国际收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出口数据,2010年,美国出口总额达185万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29万亿美元,服务出口056万亿美元,这一年出口增长率高达1709%,可见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对美国出口总额增长的激励作用(见表2)。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美国急于扩大出口的动机会推动其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中国便会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会遭遇更多的贸易救济调查。2010―2013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337调查呈快速上升态势。根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6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上升到11起,并且涉案金额高达945亿美元;2010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有25起,在2013年有19起,在美国所有337调查涉案中,中国的涉案调查占比达45%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中国外贸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出口方面将面临美国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出口的战略将会挤压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大幅下跌,为负增长,2010年出现大幅反弹,但2010年后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持续下跌。

(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汇率波动风险加剧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因素在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与波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7年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2012年4月起扩大至百分之一,2014年3月起进一步扩大至百分之二。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进一步方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由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状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根据各门户网站整理。。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波动会更剧烈。

2005年7月至2008年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27元/美元升值至683元/美元,累计升值21%;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5月,为应对金融危机,避免本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较大压力,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681至684元/美元之间;2010年6月至201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83元/美元升值至61元/美元,累计升值10%;2015年人民币更是经历双向波动的走势,全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58%;2016年人民币入篮SDR,人民币汇率连连下跌,10月17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报价67396,更是刷新了跌幅纪录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

面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剧,特别是人民币贬值或升值的不确定性,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必然受到影响。一方面,人民币贬值理论上对于出口企业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带给企业相应的议价压力。而且,人民币贬值使得进口国外原材料的外贸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这对以加工贸易橹鞯闹行∑笠凳遣焕的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中国外贸企业在世界分工中大多仍处于弱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盈利压缩、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也是当前很现实的困境。

二、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内经济环境

(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

[JP+1]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水平持续大幅上涨,2010―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上涨了75%,其中东中西部的涨幅分别为79%、68%和78%。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达36万元,居民平均工资水平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态势。而且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土地价格也呈不断上涨趋势。由于土地价格的数据有限,我们用居民住房租金价格指数来衡量土地价格走势。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2014年的居民住房租金价格指数较2013年稍有所回落,但较2009―2013年相比,土地价格的上涨仍较为显著。而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JP]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传统的出口竞争优势不再明显,新的竞争优势却尚未形成。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周边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越南、缅甸等国家便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了大批的外贸订单。

(二)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环境堪忧

中国外贸企业中,中小外贸企业占据了极高的比重。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达到了4185万。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已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长期因素。

受自身规模与实力的限制,中小外贸企业很难通过上市、债券市场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因此,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便成为中小外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提供给中大型国有企业等“优良资产”,中小外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授信的难度较大。而且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小、周转期长,由于商业银行贷款还存在信贷成本上升、贷款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导致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快速通过银行贷款缓解资金需求。表5显示,自2011年以来,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逐年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各个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739万[JP]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12%,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整体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中小外贸企业过于依赖民间借贷,导致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根据《中国民间利率市场化报告》所披露的全国16个省、直辖市的民间借贷市场利率,2014年9月份,福建省民间借贷利率高达2881%,其余省份的民间利率从2789%到2486%不等,这一利率远超过同期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5%左右)。中小外贸企业在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却无力从其他渠道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高息的民间融资渠道,加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债务压力。

(三)国家不断加大对外贸的支持力度

虽然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但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外贸发展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举措。

2016年1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又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涵盖了大量减轻外贸企业负担、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的举措,包括(1)充分发挥出口保险作用,进一步降低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2)大力支持外贸企业融资;(3)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4)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5)减免规范部分涉企收费,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6)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7)加快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关意见的出台为外贸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将有效提振外贸企业的信心。后续国家将会出台更多支持外贸发展的相关举措,为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中国外贸企业的应对举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较为严峻,但是积极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中国外贸企业应该积极推进自身转型升级,克服不利因素,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大多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层次及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较低的产品技术水平极易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而且随着成本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层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够占据价值链的上游,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避开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企业抵御成本提高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近年恚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一直是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推动从数量规模型发展向集约效益型转变;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型贸易向价值链中高端

的自主创新型一般贸易转变。而且为了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所以说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既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要举措,也是适应中国外贸发展新常态的必然之路。

(二)实行多元化的出口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订单数量下降;且随着发达国家不断加强保护本国市场的力度,中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一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中国很多企业的主要市场。市场单一所带来的主要后果便是企业极易受市场国经济环境和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较差。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等市场也应该是中国外贸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IMF的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早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而且随着中国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开拓其市场的经济环境也不断成熟。中国外贸企业应在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兴经济体等市场,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战略,拓宽企业的市场渠道,减少外需不足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三)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以邮件或者快递等形式通关,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

传统贸易发展的不景气,给跨境电商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在机会。2013年以来政府密集出台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政策,主要涉及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清关检疫、跨境支付等多项环节,政策具备很强实操性,积极促进跨境电商行业规范及完善,跨境电商在中国迅速发展。《2015―2016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

篇2

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为依托,基于阿里巴巴B2B商务平台的《外贸函电》实操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

外贸函电作为国际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是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外贸函电的基本知识,具备在未来的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外贸函电进行业务联系和通讯活动的能力。为了提升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学生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利用函电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课题组对《外贸函电》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贸易部的业务实践,使学生以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在实际外贸业务操作中进行函电的收发、撰写、检查和修改,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员工的“课业情况”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完成相关的考核评价。具体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如下:

贸易部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别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与学生在贸易部中的表现相结合,根据学生在贸易部工作的考核成绩,从中抽取与本课程相关的部分作为本环节的考核成绩。同时,考核将学生在贸易部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体现考核的过程性。如表所示:

二、博客、邮箱、文字和图片处理技术在课前互动、课内练习和课后反馈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和教学设计。

1.以博客为平台的师生课前互动活动设计。

课题组教师以博客为平台,通过博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补充必要的外贸知识和专业词汇,下节课的思考问题,提供相关的函电范文等,以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提出问题,上传资源供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打开博客,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学生互相提供的资源进行引导,同时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虚拟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文字、图片处理和动画等信息技术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外贸函电涉及对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中专业术语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因此如何把抽象的贸易术语和繁复的专业知识用简洁、直观、明快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成为课题组老师思考的问题。课题组教师给外贸术语配上相应的图片和动画,增强其视觉性和趣味性,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上,把教师的讲授和相关案例的视频播放相结合,这样寓教于乐,强化了教学效果。

3.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后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教师课下作业,学生通过邮箱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种方式不仅是让教师批改正误,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沟通的目的。学生可以描述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教师针对其问题给予及时答复。学生之间也可互发邮件,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把教学反思发到博客上,学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用网络进行师生互动的好处在于,缓和了课堂的紧张氛围,使内向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感到放松,更能畅所欲言,同时也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被提问的学生看到,又可以被有相似疑问的同学看到,可以实现资源分享。再者,由于网络的记录性,网络上的讨论记录也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宝贵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创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外贸业务软件在外贸函电模拟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和操作设计。

借助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外贸业务软件,在外贸函电的综合实训课中,课题组教师将实训室划分为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和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两大功能区域。在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外贸过程中相关函电的撰写和单证的缮制,通过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掌握外贸流程;在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按照外贸公司的部门划分,每个学生都以虚拟公司职员的身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外贸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实操,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4

1、欧美债务危机将恶化纺织企业出口环境。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欧美经济低迷债台高筑,各新兴国家增速放缓,各国决策者都在争相寻找对策,但又无奈地陷入两难与分歧,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掌控”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近期轮番上演的欧美债务危机使出口纺织服装企业外围经济环境压力加大,考验下半年企业运行。而经济不振将导致消费下降、西方政府更倾向于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措施等,这对处于疲态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不小的压力。因而在此种多空因素交织的局面下,中小纺企下半年出口形势仍很严峻,或将继续在疲乏中坎坷行进。

2、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中国成了遭受国外贸易救济特别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最多的国家,而纺织品正是最被针对的几种产品之一。虽然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最终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配额争端的事件不会再发生,有关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寻求突围的路漫长而艰辛。

3、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不足。原材料成本无优势和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作用,压制出口订单短期难有增加。在动荡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消费信心难以提振,加上部分大众产品出货处于盈亏边缘,个别小型企业低档产品出现亏损,资金问题困扰,纺企运营压力较大,整个纺织行业复苏困难重重。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外单承接相对不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本身竞争力不足,而又遇现金流短缺、人民币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赢利较为困难,这使行业内各中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信心加倍受挫,部分中小企业悲观预期增加,这种悲观预期或将加重未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4、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出口订单接单回缩。国内纺织业出口订单接单不足,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令全球市场严重受挫,近期受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拖累致使部分中小出口纺企外贸接单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货币调控政策方向继续,临近9月底,银行信贷势必再度收紧,成为限制纺织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致使出口订单接单回缩,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机率下滑。国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运输费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产品成本逐年增高,致使大量纺织服装外单向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东南亚工人工资低廉,更加剧了下游订单的流失,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大众产品积压现象局部凸显,资金周转困难加重。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降。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化学短纤面料、簇绒织物、日用家纺面料、窗帘帐幔、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二、2011年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滑

1、国际经济环境疲弱。赢利空间相对压缩。自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至2011年9月30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3549元。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汇率风险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压低纺织服装出口利润,对于外需市场势必造成负面影响。纺织业当前成本压力突出,劳动力持续攀升,信贷政策逐渐紧缩,产品终端价格传导相对滞后和不畅。国际经济环境疲弱,外销市场需求逐步放缓,中小出口企业外单不足,赢利空间压缩,致使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降。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外贸出口政策建议

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保险业巨头AIG被政府接管,新一轮次贷危机风暴开始发威。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2008-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影响日益加深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而且还助推了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产生严重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减速影响我国外部需求

次贷危机导致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慢,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油价急剧上涨和粮价飙升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随着次贷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扩散,2008年全球经济出现降温已成定局,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根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千分之十五,纺织服装业将下降千分之五。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26.3%、10.6%,增幅分别同比回落5、6.1个百分点,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呈现升降互见格局。由于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增幅的回落,造成我国外贸总体出口增速减缓。1-8月外贸出口9376.9亿美元,增长22.4%,增幅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

2.次贷危机导致美元持续疲软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

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不仅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步伐也明显加快。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21%,而仅今年1-8月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6.88%。人民币加速升值,一方面,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并且由于难以预期人民币升值速度,企业基本不敢接大单和长单;另一方面,降低进口成本,对进口增加作用明显。1-8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6.5%,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48.5%,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了23.3个百分点。

不仅美元疲软会导致我国出口减缓,美元升值也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近期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已出现反弹,8月份美元指数涨幅达5.67%,创造了自1992年10月以来的最大月上涨纪录。其中,美元对欧元升值幅度约6%;英镑对美元跌幅8.2%,是16年来最大跌幅;美元对日元也是连续第5个月上扬。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我国的汇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要依赖于这一汇率的决定。因此,随着美元汇率出现明显回升,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仅升值0.06%,但对欧元、日元、英镑当月升值分别达到5.98%、1.16%、8.2%。尽管国际贸易有70%是以美元结算的,但作为中国第一、三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快速升值,仍会给国内一些出口企业造成严重冲击。

3.次贷危机推动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导致我国进出口成本上升

2002年以来,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的持续贬值,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高涨。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使得国际游资缺乏投资机会,为回避风险及追求利益,大量游资流向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石油和粮食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由于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加大,结果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成本,推动我国进口总体增速的提高。例如,前8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增长70.3%,增幅提高47.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数量增长有限,而进口价格上涨明显,例如,进口铁矿砂均价上涨77.9%;原油均价上涨71.2%;成品油均价上涨91.7%;煤炭均价上涨64.9%;大豆均价上涨79.2%。另一方面,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越来越困难。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已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我国外贸运行的影响将日益加深。此外,由于出口、进口商品的价格涨势差距较大,成为今年我国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的关键因素。

二、次贷危机新风暴将影响外贸增长进一步放缓

当前,导致我国外贸增长放缓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既有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和外贸政策调整累积效应的影响,也有美国经济下滑拖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还有国际资源能源价格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明显上升、资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以及国内货币政策从紧、流动资金不足的影响等。从发展趋势看,这些影响因素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将面临严峻挑战。

1.次贷新风暴进一步恶化我国外贸发展环境

从目前情况来看,次贷新风暴有推动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转化的趋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必然拖累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下滑。关于次贷危机何时见底,根据国内外的主要观点,最乐观的预测是到2009年夏,一般的看法为2009年年底,悲观的看法是到2010年。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放缓有利于减轻我国进口成本压力

一方面,全球经济放缓必然导致需求下降,通胀压力会有所减轻。近期世界各国通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例如,8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出现近两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较7月份下降0.1%,较上年同期上升5.4%,低于7月份时创下的5.6%的17年高点;欧元区的年通胀率为3.8%,与7月份的峰值相比下降0.1%。另一方面,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汇率走势和投机资本的流向。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元进一步贬值引发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基本消失,也会使部分投机资本减少商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从而减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例如国际油价在7月初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位后出现了连续下降走势,跌幅已超过30%。但美国经济仍不乐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稳定利率的同时,继续采取数量型工具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初级产品价格回落态势并不稳定。初步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在2008年上升到高点后,2009年将有所减弱,我国进出口企业成本压力也将有所减轻。

3.涨跌互现的美元走势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美元走势对世界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初步估计本轮美元贬值周期已接近尾声。目前来看,美元继续明显走贬已越来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是美元贬值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美元持续贬值打击了外资对美国经济的信心,2007年下半年美国吸收的境外私人投资减少了三分之二。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对依靠“输血”维持运转的美国经济将是致命的打击。三是美元长期走软削弱其国际地位。此外,美国降息周期基本结束,美国政府近期不断发出“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调整信号。因此,美元贬值幅度将逐步趋缓,今后将进入有升有降的筑底阶段。

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如果美元币值上升,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减弱。同时,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趋于回落,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也在缓解。预计2009年人民币将进入双向变动阶段,持续单边下跌走势基本结束,将有利于缓解出口成本压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特别是房地产业恶化趋势仍未结束,金融市场继续动荡,解决长期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问题更非易事。因此,强势美元所需要的经济支撑面目前还没有出现。此外,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下,美元汇率的见底回升必然导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大幅提升,使我国对美国以外的贸易伙伴的出口受到一定影响。

4.发达国家经济放慢可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

从历史经验看,每当世界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必将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5.外贸政策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将制约进出口增长

近年来,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2009年这些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在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对进出口增长产生持续影响,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情况下,部分政策的制约作用有过激之嫌。例如,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措施,导致加工贸易增长持续明显减缓。特别是今年8月份,随着2007年44号文件一周年的来临,加工贸易增长出现大幅下降。当月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0.3%,增幅比上月回落10.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3.3%,增幅比上月回落7.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对我国贸易顺差起着重要的稳定器的作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政策的出台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过大。当前加工贸易进口的低速增长必然导致未来出口增速的回落及顺差的减少,进而导致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的持续回落,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将造成不利影响。

6.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明显回落

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果。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仍将延续出口放缓、进口加速格局,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将得到逆转;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都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口增长会继续快于出口增长。外贸顺差从2007年增长50%到2008、2009年出现下降,将使净出口成为经济减速的最大因素。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外贸有关政策

从长远看,出口由高速转为中速增长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分依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改善。但从近期情况看,当前国民经济呈现趋势性自发回落态势,次贷危机又导致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稳定三大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外贸调控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导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外贸企业形势颇为严峻。因此,如何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贸易顺差激增与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给我国外贸调控政策提出了难题。当前,应当对近两年出口退税和其他有关政策调整的效果尽快进行一次摸底和分析,按行业和按产品细化进行适当评估和微调。同时,加强对重点出口商品的监测,有压有保,帮助出口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和汇率风险防范问题。

2.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应注意把握人民币升值节奏,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调整,特别是美元汇率可能出现的触底反弹引起的国际货币汇率关系新变化。今后要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3.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

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仍持续较快速增长,油价上涨也促进了独联体和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正在改变。当本轮全球通胀风险化解后,新兴市场国家有望成为率先推动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当加快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

篇6

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开始平稳换挡、经济驱动亟待顺利转换,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外贸企业也亟待转型发展,以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疲软的压力,据河南省商务厅数据统计,2018年1-6月,全省货物进出口1798.9亿元,下降11.4%,其中出口1070.5亿元,下降8.1%,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1.8个百分点;同期,全省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分别下降23.2%、23.4%、18.7%。毫无疑义,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河南省外贸企业亟待转型发展,本文就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河南省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展开了贸易博弈,各类关税与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开始显现,这抑制了国际市场的贸易需求,从而使得外贸企业所面对的国际需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继而在贸易订单不稳定的背景下,许多实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贸易企业纷纷关门停业,因为微弱的盈利能力难以维系高风险的展业状况。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举步维艰。从全省的额数据来看,2018年1-6月份,作为占全省进出口7成多的郑州市,进出口下降19.1%,超过全省降幅2.6个百分点,其中:富士康进出口166.4亿美元,下降20.6%,下降总量占全省下降总额的77.8%,并且这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外贸业务需求的下滑。

(二)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租、人力、营销、科技等各方面的展业成本提升,这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省外贸企业的发展。本文以人口分析为例,众所周知,河南省属于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河南省传统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开始逐步消退。在河南省的外贸企业中,以前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可以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一条“护城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河南人力资源的供给曲线开始出现变化,即使愿意给予员工更高的工资,但是由于员工对于闲暇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压力后,再加工资,企业员工也不一定会愿意加班加点,工资的边际效应降低(参加图1)。总而言之,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弱,这将不利于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c质量较差

目前来说,河南省的外贸企业多是采取货物贸易的模式,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重较低,由于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底端,目前河南的贸易结构不利于河南省外贸企业的盈利目标实现,因而造成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难道加大,究其核心原因是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贸产品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一)扶持竞争实力强的头部企业,给予政策与法律的倾斜与帮助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化发展成为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大鱼吃小鱼的商业案例层出不穷,新时代河南省要真正走出一条贸易强省的道路,就必须扶持竞争实力强的头部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在技术、资本、生产模式方面的优势,在税收、财政政策上给予合理倾斜,并在其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中,给予法律资源支持,帮助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贸企业走出国门。

(二)积极尝试新型跨境营销模式,通过精准营销来降低获客成本

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与贸易环境,要坚持尝试运用各种新型跨境营销模式,找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高效的打开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外贸企业要改善管理,并重点依靠科技的力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营销的实效性与时效性,通过精准营销来降低获客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鼓励外贸企业自主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加工贸易

鼓励外贸企业自主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加工贸易是新时期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的核心,必须通过自主协同创新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中的地位与价值获取能力,而不是一味的靠价格优势来夺取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从图2可以看到,若再质量上缺乏足够的优势,产品需求曲线并不会随着价格的降低而提升销量,相反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尤其是在消费者消费升级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篇7

一、我市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增强主动性,形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一是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外贸企业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回归贸易保护政策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有不思转变思想和消极观望态度。二是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每个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企制宜,外贸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三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贸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姻,开展联合攻关,搞好自主技术研发,创立自有品牌,探索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和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具体措施,推进加工型外包贸易向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和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服务贸易,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在搞好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贸易类别的多元化,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实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原因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是以加工贸易及粗加工为主的出口方式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我国出口商品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倾向,调整和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战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行世界经济秩序以及国内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对外贸易战略的优化还存在较多障碍。

一、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

(一)现有的出口增长方式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国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并不是为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很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拥有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拿低工资,却让其他国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二)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入世以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呈现新特点: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摩擦领域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已占到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0%。如果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

(三)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实现贸易技术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如果单纯考虑分工各方的比较优势,并据此从事产品生产,双方将各自产品拿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换,双方是可以受益的。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这也不足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关键是先进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要比落后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更强的市场操控力,势必造成拥有落后产业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我国正面临如此的尴尬,我国出口产品在面对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时,显示出交换弱势,也就是我国不能够从发达国家那里以合理价格换回我国需要的产品,甚至根本换不来我国需要的高技术产品。在交换中我国产品显示出的弱势,使我们希望通过交换获取公平利益及通过交换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竞争力的想法无法实现。

二、世界及国内经济环境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环境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末端,获利较少。发达国家在将传统产业结构向外转移的同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而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这样,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

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出口商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生产成本在增加,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国际经济矛盾将继续会加剧,市场争夺会更加激烈。

欧美国家经济的普遍衰退会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央行努力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信心将无法一时改善,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及消费方式会发生重大调整,必将导致投资及消费减少,有可能会由于欧美公司的撤资造成我国大量资本外流,同时也会由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而造成出口减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会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由于大规模救市,在全球性通货膨胀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可能会由于流动性过大而进入新一轮经济滞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势必会长期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二)国内经济环境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我国消费已经增长的很快,但投资更快,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慢,比重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贫富差距依然很大。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在加剧,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已经过万亿,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外贸易现实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工业制成品中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值中附加价值较低,这也是收益少、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目前总体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缺乏密切联系和促进。国有企业缺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积极性和实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难以较大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优势,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趋于减弱,正在丧失加工工业的发展条件和贸易机会。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分析

(一)需求转移障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之所以我国产品出口每年以23%的规模增加,是因为国际市场对我国现有产品的需求带来的,基本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决定供给,我国现有的出口产业结构是由于现有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如果对现有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即供给结构及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但是微观层次一般表现为从事粗放型出口产品加工制造的企业必需作出三个方面的选择:一是转型。转型需要资本、技术的投入,而资本技术投入往往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关键;二是倒闭关门。倒闭关门必然会造成大量失业;三是转移市场。将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转移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过剩。

(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产业升级相互矛盾

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要求进出口平衡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都是为出口导向型战略服务的,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不存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技术投入和科技创新的简单实现,它需要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并且需要形成较细的产品分工,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结构调整造成既得群体利益损失带来的障碍

粗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形成了我国大量为该出口商品结构服务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及服务业,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意味着现有的为出口粗加工制成品服务的制造业及服务业将会被大大受到限制,这部分人群会面临失业、关门的威胁,他们的利益会遭受损失。这一群体不仅仅包括工人与业主,实际上结构调整会导致地方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影响一些官员的政绩,在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实施中,他们会因为自身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反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如何妥善解决制度变革中,部分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维护大部分人的利益,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一大障碍。

四、新型对外贸易战略的构建

尽管存在许多制约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这种调整依然势在必行,任何制度变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如上的诸多障碍正是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成本所在。目前,我国必须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按照国际开发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

“十一五”规划提出:应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在优化出口结构方面,应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积极扩大进口方面,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要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还要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新型对外贸易战略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战略转变:要推动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推动我国实现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型;推动我国实现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推动我国从单向“引进来”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战略转型;推动我国从单一对外贸易政策向综合型、协调型对外贸易政策转型。

参考文献:

1.付立柱.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4

2.郑宁,崔丽萍,方彦辉.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意义[J].财经界(下半月),2006

篇9

关键词:外贸企业 融资策略 对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使我国的各项资源配置越来越卓有成效。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其中资金短缺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外贸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外贸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一、我国外贸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融资是十分必要的:

(1)融资有助于外贸企业财务困境的缓解。通过融资,外贸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现金量,从而缓解其资金短缺的困境,帮助外贸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

(2)融资有助于外贸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融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通过适当的融资,企业就能够暂时缓解自身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开资金不足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利用充足的现金流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融资有助于外贸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外贸企业在融资时,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会审查并建议企业采取各种规避市场风险的贸易手段,如长期供销合同、期权等,这会促使外贸企业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4)融资有助于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外贸企业主要应用的支付方式有托收、汇款、信用证和保函等,在通过融资来获得大量现金流的同时,外贸企业可以依靠各种优惠的信贷政策,来提高自身在谈判中的优势。

二、外贸企业融资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外贸企业融资,是指以外贸企业为主体,通过国内外金融市场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的融资方式有项目融资、贸易融资和银行贷款等。其中项目融资通常用于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贸易融资是主力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是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

(一) 外贸企业融资要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

1、 融资方式多样化

外贸企业融资,需要配合不同的结算融资需求来选用不同的融资方式或者是融资方式的组合,多种多样融资方式的选择,加上可以几种融资方式配合使用,使得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

2、 融资方式具有国际性

外贸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因此其资金融通不可能仅限于国内银行的支持,其融资方式具有国际性;3、融资方式具有策略性

外贸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和不同的结算方式,选择最为恰当的融资方式或者是融资方式的组合,从而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达到成本最低和效率最优。

(二)外贸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1、进口贸易融资

进口贸易融资通常是银行向进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包括进口押汇、开证授信额度、假远期信用证、提货担保等。

2 、出口贸易融资

出口贸易融资通常是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包括打包放、款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出口押汇和无抵押贷款等。

3、 中间商贸易融资

中间商贸易融资通常是银行向中间商提供的资金融通,包括背对背信用证和可转让信用证。

4、非传统外贸企业融资

非传统外贸企业融资是非传统的创新的国际结算方式下新型融资方式,包括国际保理、有结构贸易融资、出口信贷和福费廷等。

5、其他外贸企业融资方式

除了上述方式外,可供外贸企业选择的还有国际项目融资和银行贷款。

三、我国外贸企业融资策略的建议

(一)外贸企业融资要强调原则性

外贸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融资成本最低原则。融资成本主要是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大量现金流而需要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外贸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必须本着使融资成本最低的原则,例如充分利用各种补贴贷款和优惠政策,尽量选择利率较低的融资方式;融资风险最低原则。外贸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周围的资金来源,而应该将融资渠道开拓到世界范围内,将资金来源分散到多个金融市场,从而来降低自身的融资风险;融资与贸易相结合原则。外贸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要根据各种贸易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该贸易方式的融资工具。

(二)外贸企业融资要强调事前性

对于任何事情的筹划都要有事前性,外贸企业在融资时也不例外。外贸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要事先根据融资环境和条件,做总体的规划,提出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并测算每种方案的成本及评估相应风险,从而选择出最优方案来执行,在降低融资风险的同时节约成本。

(三)外贸企业融资要强调选优性

外贸企业进行融资筹划的直接目的就是选择最优的融资方案,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和经营状况,选择融资风险最小且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案。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贸企业的融资方案选定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外贸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样的融资方案才是最有利于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

(四)外贸企业融资要强调顺序性

一般说来,外贸企业在选择融资工具时,都会有多种融资工具或者是融资工具的组合可供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的过程并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必须强调顺序性。比如有家专门做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外贸企业,它在选择融资工具时,可以选择出口卖方信贷、优惠贷款和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种,这家外贸企业并不是随意地进行选择,而是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状,其融资决策的顺序应该为:政府优惠贷款——资源换项目——买方信贷——卖方信贷。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外贸持续恢复增长,下半年变数犹存

 

今年上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外良好经济环境的支持下,我国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年底以来较快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的高失业率,消费仍然不振,以及由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将逐步显现,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可能放缓,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纵观全年,我国外贸形势仍不容过分乐观。

1、我国外贸持续恢复性增长

从2009年11月起,我国进出口已经延续了8个月的恢复性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国际贸易论文,进出口总值13548.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0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2亿美元,增长52.7%;贸易顺差552.98亿美元。与金融危机前2008年1-6月相比较,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8%、5.8%和14.5%。除了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进出口商回补库存的因素外,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较快的恢复性增长也与去年同期全球经济下滑,进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外贸基数较低有很大关系。

6月当月进出口增速放缓,而顺差有所扩大。6月进出口值2547.69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3.96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4亿美元,增长34.1%。当月贸易顺差200.22亿美元。

表1 2010年以来我国月度进出口情况

 

年 月

出 口

进 口

贸易差额

(亿美元)

金额(亿美元)

同比(%)

金额(亿美元)

同比(%)

2010.01

1094.75

21.0

953.07

85.5

141.68

2010.02

945.23

45.7

869.10

44.7

76.12

2010.03

1121.12

24.3

1193.48

66.0

-72.36

2010.04

1199.21

30.5

1182.39

49.7

16.81

2010.05

1317.61

48.5

1122.28

48.3

195.33

2010.06

1373.96

43.9

1173.74

34.1

200.22

2008.1-6

6662.51

21.8

5675.49

30.6

987.03

2009.1-6

5215.29

-21.8

4245.95

-25.4

969.33

2010.1-6

7050.90

35.2

6497.92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