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篇1

文件认为,近年俄经济主要是靠外部因素快速发展起来的,即国际市场较高的原油及原材料价格和来自外国银行的低息贷款。目前俄经济要走出危机,必须依靠内部增长。基于上述分析,俄《纲要》确定了如下应对危机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一、加强社会保障,确保社会稳定

(一)大幅增加养老金

2009年把退休人员享受的社会养老金提高到与最低生活水平线持平(4294卢布),年内实现退休人员中不再有贫困人口的目标。这意味着目前养老金结构中联邦预算保障部分将增加42.8%,人均养老金将提高23.9%,远超过预计通胀率(13%)。

(二)限制药品价格

对进入政府制定的重要药品目录的药品实行最高出厂价登记制度;各地政府负责把药品批发和零售加价限制在最低水平;监督药品批发和零售商对最高加价制度的遵守情况;为保障居民能在药店得到常用药,政府将制定新的药店必备药品清单。

(三)帮助失业人员

联邦政府对各地失业情况实行每周检查制度。设立就业咨询站、咨询热线和失业前咨询,印制就业指导宣传册。暂缓使用50%外国劳务年度配额,根据国内劳动市场具体需求情况实行灵活调节。对外国人在俄就业的行业和比例进行限制,如不允许外国人从事酒类、药品和摊位零售业务,在体育行业就业的外国人不得超过25%。对失业人员的最高补助额提高50%。联邦政府计划对17.3万人进行职业培训,提供98.2万个社会领域的临时工作岗位,帮助5.58万人自主创业,1.5万人异地就业。同时对地方政府支持就业计划提供预算帮助,如对企业提供的公益性、临时性和实习类岗位提供资金支持。

二、支持实体经济,保存增长潜力

(一)支持骨干企业

俄联邦政府制定了295个行业骨干企业名单,对骨干企业的支持方式包括注资和提供贷款担保等。俄还制定了1148个企业组成的地方骨干企业名单,扶持方式包括由联邦预算提供3000亿卢布用于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二)提供优惠税收政策

2009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由24%降至20%,对于实行简化税制的企业,税率按15--5%执行。获得科研成果的机构可获税收优惠。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支出将全部免税。对引进国内不能自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将免除增值税。对于贷款超过100亿卢布的企业,由俄财政部决定可对其应缴联邦税实行缓期征收(最长不超过5年)。对于企业预付款业务实行延缓缴纳增值税。提高利息支出计入企业成本的比例。制定专项措施,缩短增值税返还出口企业的时间。

(三)提供资金和贴息

为支持企业出口,俄财政部将为企业贷款提供国家担保,单项担保额不超过100亿卢布。向出口企业提供国家担保的外汇额度,由5000万提高到1.5亿美元,以支持工业产品出口。国家提供的担保总额3000亿卢布(其中1000亿卢布用于军工企业)。此外,联邦预算还向出口企业提供60亿卢布贷款贴息。

(四)支持重点行业

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除相应宏观经济调节政策外,还制定了支持重点行业的具体措施。

1、支持汽车制造业

向汽车工业提供700亿卢布贷款,并提供国家担保。还采取一系列促进国产汽车消费的措施。如安排20亿卢布,用于向国产小汽车消费信贷提供2/3贴息。为支持商用汽车工业,俄政府将向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授信,期限不少于3年,利率不高于央行基准利率。同时还安排10亿卢布,按2/3基准利率向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贴息。帮助汽车制造企业在2009年发行600亿卢布债券,以保障实施投资项目。对汽车制造企业的欠税进行重组。

除上述措施外,联邦政府及驻地方机构将用125亿卢布用于购买国产汽车。逐步实施地方机构汽车更新计划,扩大对国产公共汽车、医疗救护车和警用车的采购。

2、支持住宅建设

联邦预算安排263亿卢布提前支付多子女鼓励金,这些资金可直接用于偿付住房抵押贷款。俄政府还决定,把企业为员工支付的房贷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在企业工资总额3%以内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使用国家公司“住宅公共事业改革基金”用于购买住宅,以安置危房居民。通过使用国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资金对失业人员的住房抵押贷款进行重组。对个人购房者的所得税税前扣除由100万卢布增加到200万卢布。

3、支持农业和林业

提供农业专用资金,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鼓励农产品出口。安排70亿卢布,按照央行基准利率(13%)向畜牧企业提供100%贴息。安排100亿卢布,用于向其他农业企业提供贴息,贴息比率为央行基准利率的80%。同时,还提供450亿卢布和250亿卢布分别用于增加国有“俄罗斯农业银行”和俄罗斯农业租赁公司的资本金。决定把部分骨干农工企业债券纳入可从央行短期抵押融资工具清单,保障农工企业可以贷款合同从商业银行抵押融资的推荐行业清单,同时降低对这些企业的贷款风险等级要求。支持俄农业租赁公司,使其能更多开展俄产机器和运输工具的租赁业务。

此外,安排3.25亿卢布用于对林工企业贴息。在2009--2010年通过调整纸张进口关税,保护国内纸产品市场。对林工企业季节性木材、原料和燃料储备进行适当补贴。

4、支持国防工业

安排150亿卢布用于对骨干军工企业贴息和其他补助,以及使用预算资金直接向骨干军工企业注资。将再购买米格飞机制造公司41.2亿卢布的股票。安排1000亿卢布用于向骨干军工企业提供国家担保,这有利于军工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此外,安排10亿卢布用于对军工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贴息,并将扩大相应税收优惠。安排部分军工企业增发股票或债券,南被授权机构定向购买。向国防军工企业提供补贴以避免破产。

5、支持运输业

建立国家运输租赁公司,解决运输企业设备更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由联邦预算向租赁国产民用飞机的公司提供补贴,比例最多可达租赁费的3/4。对于进口先进民用飞机的企业,可延期6个月缴纳关税。为了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联邦投资比例,同时把地方政府最低投资比例由20%降至5%。

向铁路公司发行铁路基础设施债券提供担保,以保障实施2009--2011年投资纲要。俄铁准备发行7期基础设施债券,总额1000亿卢布,2009年

2--5月每月发行300亿卢布。

其他对企业的支持措施还包括,通过调整关税保护国内化肥企业。建立原油品质调节库,提高原油销售效益。建立联合租赁公司,保障煤炭企业使用国产矿山运输设备。通过实施联邦专项纲要,国家向高科技部门投资1688亿卢布。

三、健全金融体系

(一)增加流动性

2009年俄政府将再出资2000亿卢布用于对大银行的优惠附属贷款,以稳定银行体系。俄财政部将继续把暂时闲置预算资金存人商业,增强银行资金基础。俄央行除向商业银行增加5000亿卢布贷款外,还制定措施扩大对商业银行的融资范围,使更多银行增加流动性,如新增27种可用于在央行抵押贷款的次级债券和企业债券,延长了非市场化资产的抵押贷款期限。

(二)敦促银行向企业贷款

央行向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派出全权代表以实施现场监督,监督内容包括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和担保规模、资产和负债管理、贷款利率以及银行领导的奖金收入等。

(三)加强银行破产前资产保护

通过国有的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实行破产前介入。通过实施积极“诊治”措施,合理安排破产或资产并购重组,避免产生恶性连锁反应。

央行与商业银行签署协议,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期间,如借款行被央行吊销经营执照,央行要根据贷款行的损失提供补偿。

此外,健全金融系统的做法还包括,增加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同意接受央行监督的证券公司可从央行获得融资。实行债券投资人大会制度,以听取和集中投资人的意见。

四、实行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既加强居民社会保障、刺激内需和发展部门经济,又要把通胀率、汇率和预算赤字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重点是:

(一)实行审慎的预算政策

联邦政府决定,在预算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预算支出不仅不减少,反而要增加。在确保重点的前提下,减少或推迟非重点方向的支出。省下的资金将用于增加养老金,帮助失业人员以及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用于巩固银行系统,稳定抵押贷款市场,以及支持最困难的经济部门。

增加支出的资金来源是储备基金。2009年将使用储备基金2,75万亿卢布。经测算,即使出口产品价格继续下跌,储备基金能够保障2009年联邦预算必要支出。

(二)降低通胀率

2009年要把通胀率控制在13%以内,2010年降至10%,2011年降至7.5%。

控制通胀的措施,一是控制公共事业费上涨(物业费、电费、供暖费、交通费、天然气费等)。俄反垄断署也将采取积极措施,制止供货商串通涨价。二是减少经济美元化程度,提高市场对卢布的信心,引导居民和企业逐步把卢布作为储蓄工具。俄央行对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与卢布综合汇率规定上限的制度,有效降低了把卢布储蓄转存外币的意义。

(三)降低利率

目前企业和居民贷款成本过高,除通胀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内外需求的不确定性产生的较大贷款风险。俄将扩大政府支出来支持消费和投资,以扩大内需来降低这些风险。俄希望通过扩大内需及央行稳定汇率的政策,为未来降低利率打下必要基础。

(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俄政府将大力支持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并逐步减少预算赤字。为此,2011年底前国家福利基金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联邦预算赤字将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

篇2

【关键词】资本外逃;监管;措施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资本外逃。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为资本外逃造成了一定的运作空间,因此,资本外逃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和对外经贸部门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和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对资本外逃的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资本外逃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见表-1和图-1)

(二)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

从以往各国所发生的经济危机来看,金融危机和资本外逃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资本外逃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发生也会加剧资本外逃,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经济造成恶劣的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正常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外逃的情况也是很严重的,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1 我国资本外逃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是否具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是否实现贸易和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执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机制比较脆弱、市场机制不成熟和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受趋利避险动机的驱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引起外资流入突然逆转,大规模资本外流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大量外汇资源流失,严重时还会引发诸如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当年发生的金融危机。

2 金融危机会加剧我国资本外逃。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是由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造成了通货紧缩和失业加剧,导致企业出口、资本利润率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相继下降。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我国资本外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业基本上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下。对利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管制、对市场准入的限制等,这些管制与其说是一种保护,不如说是一种压抑。(2)国内储蓄受到歧视。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银行储蓄仍是居民的首选保值增值手段。但是,我国储蓄的实际利率较低,同发达国家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中的收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明显的利差对国内资本显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导致储蓄的逆向流动。(3)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出现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此时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会将大量的国外资金抽回。而我国又是最大的引资国,因此当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时,会导致大量资本的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股市、地产价格的低迷,使大量隐形资本没有投机获利的机会,因而也会大量地流出。最后,2005-2008年度流人我国的大量逃逸资本有获利回吐的要求,这也是导致2009年第一季度热线呈现大规模净流出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后资本外逃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

资本外逃对东道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东道国造成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

(一)资本外逃客观上会造成经济紧缩的效应

资本外逃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恶性输出。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短缺是构成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的约束。在资本本来就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资本的大量不正常外流会严重损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潜力。资本外逃造成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流失,使资本短缺状况恶化、国内投资萎缩,经济建设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进而从长期来看会阻碍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二)资本外逃会引起收人分配的恶化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研究现状,是分析那些将资本转移到国外的资产持有者不仅能够保持避免国内的异常风险、保障资产的安全,而且还可以在国外获得额外的资本利得;而那些未能将资产转移出去的则可能承担国内的异常风险,甚至会遭受重大损失。在大量借入外债并且汇率高估的发展中国家,资产持有者可以廉价(以本币价格表示)并轻易(因为外债大量流入带来了外汇资金)地购买到国外资产,因而实际上享受了本币汇率高估所带来的“隐性补贴”;当需要偿还外债时,政府会采取扩张性政策,导致通货膨胀,而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则主要由持有国内货币的人群负担。可见,那些资产持有者是资本外逃的受益人,而国内低收入阶层则是资本外逃后果的承担者,富有人口将会变得更富,而贫困人口将会变得更穷。这便是资本外逃引起的恶化收入分配的效应。

(三)资本外逃会增加东道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财政方面,资本外逃会引起额外的负担。首先,若资本外逃是由本币汇率高估所引起的,资本外逃会给那些依赖于外债的国家的债务偿还增加额外负担。政府通过对外借债来弥补资本外逃引起的融资不足,一旦无法继续获得外部融资(借新债还旧债),外债偿还就会出现困难。在这个时候,要大幅度提高税收是比较困难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发行货币,以弥补预算赤字。紧接着,由此引发的国内通货膨胀(相当于征收“通货膨胀税”)又会导致新一轮的资本外逃。其次,资本外逃会侵蚀税收基础。很显然,为了规避税收或其他动机的资本外逃,直接减少了国内税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更大的财政赤字和更高的通货膨胀。第三,为了偿还外债而引起的本币实际贬值将增大外债还本付息的实际价值,进而会扩大预算赤字和加重通货膨胀税,货币对内贬值必然会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政府要用更多的本币购买外汇来偿还外币债务。可以看出,资本外逃对一国财政的影响最终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是资本外逃的一个动因。这样,资本外逃和通货膨胀之间会形成一种自我加强、循环往复的恶性关系,最终就很难判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四)资本外逃会加剧东道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前后,许多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拉丁美洲国家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国内金融媒介输出:一方面公共和私人部门通过银行借入了大量外部资金;另一方面,一些私人部门又将这些外汇转移出去,存放在外国金融机构里面。在这些国家,资本外逃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金融媒介输出的过程,它严重影响着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五)资本外逃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信心崩溃

卡丁顿指出,大量国际游资流动会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游资形式发生的资本突然大量抽逃会对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得一些敏感的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变得十分不稳定,利率上升压力增大,汇率贬值压力也增大,外汇储备面临大量流失的压力。如果游资冲击力量十分强大,而官方外汇储备又不充足的话,外汇储备可能会在短期内被耗竭,国际收支状况在短期内会恶化。在一定条件下(如居民完全丧失对本币币值和国内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并且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政府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严重的冲击很可能导致破坏性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资本突然大量抽逃冲垮了汇市和股市,信心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现状分析危机的深化又反过来引发更加巨大的资本抽逃。

如同其他国家的资本外逃一样,资本外逃也会给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造成多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前面提到的资本外逃不利影响在中国也同样可能存在,如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冲击、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形成紧缩效果、侵蚀税收基础和恶化收入分配状况等。

三、我国针对资本外逃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正如本文前述的那样,近年来资本外逃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结果必然导致一方面用于国内建设的资金减少,对国内经济建设起到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公众预期从众心理的存在,可能会引起以后资本外逃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局势动荡的形势下,更应该提高对当前资本外逃的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继续推进金融深化,完善金融体制

从我国资本外逃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类经济主体之所以具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外汇资金转移到国外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在金融管制,尤其是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存在漏洞。这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国外利率及金融资产收益高于国内市场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本牟利。针对这一方面原因导致的资本外逃,我们应采取的对策如下。

1 政府今后应减少金融压抑,如减少在利率、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预。这一要求是与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求转换政府职能相适应的。鉴于资本外逃在我国的隐性化和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的金融压抑的弊端日益明显。

2 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在投融资方式上,注重改变投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展投融资渠道;在深化外汇改革的同时,建立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在转化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有效地化解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转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改革举措是培养市场力量旨在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规避风险,改善经济主体面临的困境,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资本外逃的动因。

(二)有效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资本外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且它的出现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引起的。因此,消除这些因素,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协调运作。

1 在财政政策上,要坚持稳健的原则,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保证财源,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预算外资金。财政政策的稳健原则无非是为了保证通货稳定,防止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国内资本出于保值的目的而外逃。

2 在货币政策上,根据实际经济状况,采取相机抉择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和蔓延。之所以实施这一政策,与上面提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缘由相类似,也是为了稳定货币汇率。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努力使货币调控向市场化间接调控方式转变。目前我国在运用i大货币政策工具时重点仍放在前面两个,即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这两类政策工具具有强度大、效果显著的特点,因而易导致调整过度,造成货币供应量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币值稳定和居民信心。此外,当前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利率的做法无法准确反映资金市场的供需变化,这一点是阻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市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在汇率政策上,维持人民币稳定而合理的实际汇率,减少风险预期,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信心。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周边国家的货币竞相贬值,造成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增大,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国内资本外逃的诱因之一。人们出于财产保值增值的考虑,将手中的人民币转移到国外转换成其他硬通货。因此,保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于维持居民信心、防止资本外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长期看,由于人民币终将实现自由兑换,币值的稳定最终还是要由一国经济实力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来保证。所以,实现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才是维持币值稳定的根本所在。

4 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美国学者多恩布什曾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所获得的外汇如果不是用于国内扩大再生产,而是以外汇储备形式或外国金融资产形式储存,就会面临一个由于未将资源用于国内高收益项目而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这部分损失也属于一种资本外逃。因此,我国应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外资管理政策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经济积极性增收就业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产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局面与形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民增收,就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在金融危机下,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危机,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生产的影响

(一)农产品价格走低,严重打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给农产品市场带了严重的冲击。首先,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下跌,农产品市场不景气,销量大大减少。这样就造成了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粮食、畜产品和木材等一系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度下跌,据数据现实,在金融危机初期,木材的价格跌幅达到了30%以上。其次,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断的降低。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下降,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居高不下,特别是农药、化肥等农业支出成上涨的趋势,这样就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据数据现实,在金融危机初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比增长了40%左右。农业生产投入支出的增高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就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形成了良性的输出转移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劳动力缺乏的沿海城市转移输出,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农村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工厂纷纷宣告破产,这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严重应心理农民的增收。大量的农民工返潮,也危机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不足,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渠道不畅,农民就业渠道受到限制,农民增收渠道变窄,也就直接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三)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生产的效益持续下降,严重打击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增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难度,这就为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的频率,为农村稳定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从而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据调查现实,金融危机对农村的影响,已经有经济的浅要层面波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层面,对农村的稳定发展造成重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等后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的幸福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一技之长谋生的大龄农民来说,更是出现了“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增大了农民不满情绪,这样也就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措施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在巩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经营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保证农民的增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生产由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增加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切实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推进农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并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型农业,改变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促进农产品的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产品从单一的功能向保健、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元化转变。只有充分加快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增收。

(二)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多渠道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所在。为此,政府、企业与农民三者要结合起来,形成合理,共同促进农民就业,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政府要发挥农村发展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民的帮扶机制。建立完善是农村培训制度,对返乡农民工和事业下岗的农民加强职业培训,也增加其素质,提升其就业的几率。此外要建立创业机制,鼓励农民进行本土创业,倡导农民形成合力,利用农村的闲置土地、厂房与荒山等资源进行投资创业。此外,政府要加大农村创业的自己补助,切实从政策市和经济上支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的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三)加大农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合作组织,聚集农村资金,发展农业,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信贷的额度,适当放宽对农业信贷的限制,增加农业信贷的扶植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只有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金融危机下,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农产品价格走低,严重打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增大和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为了化危机为机遇,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其次,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多渠道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加大农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当然,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应对措施也是多种多样,这就有待于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慧萍;王玉斌;邹於娟;武拉平.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2009.09

篇4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篇5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篇6

一、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

2007年上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与过去经济危机从实体经济爆发尔后向金融行业蔓延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从虚拟经济引发的危机,然后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展。各国治理经济危机一般采取减税、降息和扩大投资,其目标是增加消费、稳定就业和维持经济增长。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包含国家资助、补贴以及“购买本国货”等内容,这些措施必然会引起本国产品对进口产品的不公平优势,这也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新趋势。

1 采取货币贬值方式输出经济危机。从2008年以来美元走势可以看出这次危机“货币战”苗头。在危机爆发和经济振荡过程中,首先美联储多次降息,遏制金融危机和虚拟经济进一步泛滥的危害:其次,迫使各个国家增加美国的国债,实现美元对欧元币值的稳定和适当升值,对日元和人民币实现一定的贬值,目的是增强市场的信心和美元的全球流动性:再次,发起购买美国货。最近又突然大量发行钞票,迫使美元再贬值。其次,对国际资本流动从限制外资转向限制内资对外投资,鼓励赴海外资本回流。据国际金融协会调查显示,2009年流入新兴国家的私人资本将由2007年10000亿美元,骤降至1650亿美元,降幅高达82%。美、日、欧银行纷纷从新兴市场撤出,停止向外国贷款,侧重解决国内问题。这样的美元及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可能会引起各国竞相采取货币贬值和爆发“货币战”。再次,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所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在实施援助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附加苛刻的贸易条件,而且还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推动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各地迅速掠夺和转移财富,这些都说明运用贸易保护方式转嫁经济危机时,货币化方式及金融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与以前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环境相比,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明显不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把世界各国和地区联系在一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正通过多条途径向世界各国和地区蔓延。一国采取的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多国“报复”,由此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域性经贸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在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成员国的市场,联合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这次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

3 保护目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为主,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由经济危机引起,其保护目的趋于多样化,保护国内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为此,各国即使达成避免贸易保护的协议,仍有机会主义行为破坏协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签署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来,仍然有17个国家已经实行了47项贸易限制措施。如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实施了“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制订优先“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条款;法国推出60亿欧元的救助汽车产业计划,提出不裁员,不转产,外资持有法国公司股份不得超过50%的方案。有些国家表示要遵守WTO规则,但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限制贸易。

4 保护手段复杂多样化。新一轮贸易保护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标准及国内政策和法规,不仅有进口限制,还有出口鼓励,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方式等要复杂得多,实施程序更加复杂,所需时间更长。在进口贸易限制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包括政府采购、附带条件的优惠贷款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采取关税壁垒,比如俄罗斯、印度、埃及等国直接提高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在出口促进方面,各国政府都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扩大本国出口,如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贷支持等,部分国家还采取货币贬值策略来鼓励出口,实际上采取了贸易出121"进攻”替代进口“防守”的贸易保护策略。

5 政策更加显性和柔性。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从隐性转向显性,并从刚性走向柔性。过去保护贸易通常采取隐蔽性手段,比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现在更直接更显性,美国明确提出“购买国货”,印度公开透明的关税操纵。而且命令禁止中国的玩具进口。另一方面,过去通常采取刚性的法律手段,现在采取比较柔性的谈判和合作以及可以变通的手段,比如通过IMF、WTO、G8、G20等多边合作平台,同时积极拓展双边的VIA,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内部金融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从而促进就业和维持产业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对中国外贸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出口市场萎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9月中国出口增长率超过30%,10月份为19%,11月份为-2.2%,12月份为-2.8%。2009年1-3月份,中国出口1837.0亿美元,同比暴跌39.9%。二是加工贸易额明显锐减。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年增长率为9.3%,明显低于一般贸易的出口年增长率(18,5%)。据统计,中国全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数在3000-4000万之间,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服务、运输和餐饮等行业的大量就业,加工贸易的衰退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实际利用外资减少。2008年8-12月份,实际利用FDI为316.71亿美元,同比减少16.3%,2009年1-2月份实际利用FDI是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外资外逃趋势日益严重。世界市场疲软、实际用工成本上升及发达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回归等因素,加快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出现资金转回国内或“外逃”现象。

如果经济危机继续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中国出口及其利益势必受到更大的影响。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已经频繁遭遇各

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危害。通常使用的反倾销、基于环保和安全的进口限制措施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使用了较少使用的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WTO特殊保障措施等。

1 遭遇“反馈销调查”。2005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总计651次,最终被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数为139次,占世界比重的32.32%,如表2所示。从中国出口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商品类别看,主要涉及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橡胶及制品、纺织材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机电设备以及家具等,占调查案例的78%以上,占实施反倾销案例的84%以上。

2 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仅2008年初至2009年3月底,中国出口产品就遭受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11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68.4亿美元。在对华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位于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印度(25起)、美国(15起)、阿根廷(10起)、巴西(9起)、土耳其(8起)、欧盟(7起)、加拿大(7起)、印尼(6起)、澳大利亚(5起)、哥伦比亚(5起),其中发展国家占贸易调查数的56.70%(55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明显。

3 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2009年1月份,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48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75项,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SPS)73项。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员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3项,占1月份WTO各成员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总数的33.5%。

贸易保护也直接影响到了广东的出口贸易,据广州TBT中心分析认为,欧盟此次修订的《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和《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筑起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据不完全统计,受以上两条指令影响的广东企业超过1500家,直接受影响的出口额将超过百亿美元。

4 遭遇“歧视性政府采购”的损害。美国政府提出的“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钢铁和纺织品等产品包含在内。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9年1-2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22.8亿平米,同比下降12%,占美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36.7%,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随着今年中国取消对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开始以担心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为由,要求对纺织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面临的形势将日益严峻。

5 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中国产品“抹黑”。恐吓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构成另一种贸易保护壁垒。最近,一些国家通过制造所谓的中国“毒建材”和“网络间谍”等类似的恐怖信息。美国单方面裁定中国的板材在对人体健康上“有问题”;美、英、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网络间谍”对其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企图限制联想、华为等公司在其市场上正常的贸易活动,而事实证明上述的责难是毫无根据的。这种“摸黑中国”是另一种更具有隐蔽性的贸易壁垒。

三、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般历史经验显示,在危机过后的几年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盛行的阶段,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提议被视为又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先兆。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遭遇了严重损失,还必须做好应对别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各种措施。

(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必须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2009年2月下旬,中国赴欧采购团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体现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二是坚持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积极倡导国际经济合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三是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二)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

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贸易摩擦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制造贸易麻烦。打压中国产品进口。面对这一困难和挑战,既要认识到中国出口贸易中确实也存在产品技术档次低、相互压价,甚至知识产权侵权以及诸多社会问题;也要注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长期性,充分关注国际贸易保护与摩擦易发产业和重点领域。对此必须避开国际贸易争端的短期锋芒,进行战略性防御,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应付”局面。一是重新评估中国当前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现有比较优势向长期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二是从战略上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把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放到科技竞争上,抓住时机提高出口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完善国内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及社会责任标准、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开放等,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

(三)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术选择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时必须注意各国国家贸易保护措施差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从战术上,整合贸易争端解决力量,分别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针对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引起的争端,可以采取磋商谈判、向WTO提讼和打贸易战等方式解决,积极依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贸易纠纷和摩擦;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应诉外国“反倾销调查”。发展中国家频繁使用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中国出口贸易,必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协商谈判,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为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四)完善应对I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机制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处于高发阶段,必须加强各种摩擦的应对,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外贸易数据库,及时进出口商品的变化信息,依靠专家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定期信息分析机制。二是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有潜在贸易壁垒风险的产品加强争端发生前的预防和化解。三是组织力量及时应诉贸易争端案件,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贸易摩擦的应诉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预警机制中的定位和职责,推动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保证出口秩序协调的有效性。

(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化的贸易壁垒,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一是调整中国贸易方向,重视区域经济合作,避免贸易进出口过分集中于某几个国家的现象。二是强化与已建自由贸易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等区域经济组织的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快与澳大利亚、新加波、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

篇7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煤炭企业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从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加强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煤炭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2008年9月14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由次级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大股指一泻千里,美国五大银行三家破产,著名的花期银行市值缩水92%,房地产、钢铁、汽车等一系列行业深受打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和影响。经济危机的危害对我国的影响自不能免,基础能源工业更是深受其害,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港口库存大量增加,煤炭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煤炭价格大幅调整

受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影响,2004年-2007年煤炭价格稳步上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上涨加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7月初达到历史最高的190美元/吨。但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是煤炭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2.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3.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二)企业筹资面临困难

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三)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远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对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资源整合

近几年,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按照全国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必须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计划于2011年在现有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煤矿数量至1000座,同时投资约300亿元将一批中小煤矿改造提升为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在这样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应当积极运作,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收购资源,扩大产能。一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续能源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大,释放产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时扩大市场占用率。资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矿,设立新公司,兼并资金通过新公司运作分红方式解决;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筹集收购资金,收购地方煤矿。

(三)做好预算管理,降耗节支创效益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煤炭企业搞好预算管理,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全面管控,加强材料、电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管理,对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过“无纸化办公”、压缩可控费用等措施节约开支。做好修旧利废和生产复用工作,杜绝积压浪费现象,通过内部挖潜,降耗节支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筹措渠道也并不像企业效益好时通畅,加强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主源头上增加资金供给;其次,要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使用企业信用延迟货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实加强现金流管理。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资金管理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篇8

美国筑起世界最高贸易壁垒

1929年10月,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和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

为了摆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困境,美国农业部门首先要求关税保护国内农业,接着许多工业企业也要求增加关税保护,以刺激就业。1930年4月,美国国会议员霍利和斯姆特联名提出了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议案。5月,1028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当时的国会和总统胡佛不要批准包含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内容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但被拒绝。法案提交参议院讨论时,美国政府收到了来自24个国家的抗议信函。然而,当时的胡佛总统在6月依然签署了旨在保护美国贸易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从而筑起了世界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挑起了世界关税大战。

中美关税大战

不久,中美关税大战也拉开序幕,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由1931年的1.92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0.93亿美元。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产品等销售量逐年减少。相反,美国输往中国的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商品却逐年增加。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对美贸易入超严重,从1931年到1935年每年入超1-3亿美元左右。1931年中国政府被迫采取了关税报复性措施,修订关税税率,以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关税政策。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记载,1931年5月首先规定海关税收一律改两为元;1932年8月又决定征收海关附加税和提高进口关税5%;1933年6月财政部修订海关进口税则,大幅度提高棉布、日用品等385项进口产品关税;1933年12月又开始征收米、谷等进口关税,提高麦粉、煤油关税税率;1934年提高关税税则中棉布、机器等388项的进口关税。这些针对性的关税措施使美国在华贸易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启示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团结起来,避免重蹈当年世界性关税大战的覆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摆脱困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世界各国政府要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特别要摒弃20世纪30年代各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关税保护主义政策,坚决反对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来扩大国内需求。

其次,世界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当今,全球经济已连为一体,各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间的相互依存性和融合性进一步加深,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需要大国的通力合作才能化解。

篇9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外包;经济危机;人力成本;企业文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有知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了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软件外包产业的兴起

随着全世界信息科学不断突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软件产业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极具活力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讯成本的急剧下降,许多原来不可贸易服务(Non Tradable Services)的跨国流动成为了可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因素。随着服务外包理念的兴起,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软件外包产业,由于其自身特性最符合外包的模式,是服务外包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目前服务外包中发展规律最成熟的产业,占全球外包市场的份额估计在50%~65%之间。软件外包产业成为软件业中重要的一个分流。

以印度为例,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在上世纪末的“千年虫”大战中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以前一直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虽尚属起步阶段,近几年的大幅度的业务增长也引来各方关注。科尔尼公司在《2004年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对各国吸引离岸软件外包业务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吸引离岸软件外包业务的竞争力仅次于印度。软件产业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软件外包活动的最大目的在于发包方利用承包方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来降低整个软件开发成本。人才是软件外包产业最重要的资本。

三、经济危机的爆发

2007年8月美国全面爆发次贷危机,至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其影响从金融层面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危机的国际传导效应增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这一危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种种迹象显示,其负面影响还将持续下去。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的软件外包产业增速放缓,软件外包产业原有的外部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许多矛盾被激化,潜在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既是检验从前管理的最佳时刻,也为今后的管理提供了方向。服务外包相对于其他产业,其竞争优势更多地取决于服务提供商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软件外包产业本身具有许多独特之处,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极具探讨价值。

(一)经济危机下软件外包企业的现状

此次经济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了全球软件外包的需求放缓或减少。从地区而言,软件外包的主要发包市场来自美国、日本、西欧。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这些国家都不可幸免成为重灾区。以产业而论,金融业一向占据软件外包的重要位置,此次危机由金融而起,对于软件外包产业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的影响犹为严重。根据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 Inc.旗下外包咨询公司TPI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签署的外包协议金额为6年来季度最低水平。当季金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包协议仅有128项,总价值大约144亿美元。交易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大约20%,比第二季度减少22%。以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印度为例,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由于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是售往美国,30%的市场在欧洲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计,2008年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下降5%~6%。

(二)应对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应具有的原则

经济危机下,全球软件外包的需求放缓或减少,导致企业的收入减少、利润降低、闲置人员增加,企业财政状况也随之降低。对于软件外包企业而言,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闲置人员增加使得最大的财富变为最大的负担。此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变得更为紧要。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应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1)对策应有理,是指要有合理性、有人性化,首先当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要制订出的方案应合理、人性化。(2)对策应有利,指要达到目标,要对企业有利,既要重视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

期效益。(3)对策应有节,指要有节制,应有适度原则。任何过度的措施,都不可避免对员工及企业带来伤害。

四、人力资源管理在此次危机中的对策及分析

(一)降低人力成本

全球软件外包的需求放缓,最直接的对策就是降低人力成本。优化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企业内部人员调整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优化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使人力成本降低,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既符合眼前需要,又符合长远利益。企业内部人员调整,应由企业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共同参与,要达到企业的需要,降低人力成本,也要考虑员工个人的期望。使员工能调整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因材施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性。优化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也应注意适度原则,软件外包企业是属于典型的服务业,员工经常直接面向客户,太过频繁的调整,会给客户带来企业不稳定的观感,减低客户对企业的信赖度。

除了优化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之外,裁员或减薪是最常用,也能够快速见效的降低人力成本的手段,裁员与减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经济危机发生前,整个软件外包产业处于上升期,需要大量兼具外语与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软件外包人才一直存在着重大缺口。软件外包企业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员工,从招聘到培训往往花费巨大,裁员意味着这些花费的流失。从长远来看,软件外包产业还是一个新兴而并有着活力的朝阳产业,业务需求放缓只是一时现象,软件外包人才供给市场依旧不足,吸引优秀的软件外包人才仍是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目标,如何在裁员与吸引优秀的软件外包人才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关键。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当企业裁员之后,剩余员工自动跳槽的情况会有所增加。裁员与减薪也会导致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有所下降。这可以用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提出的“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进行解释: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原来员工们在一个软件外包企业内,相信用他们的努力和能力可以换回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职位,这份有保障的职位为员工提供前前了不断增长的工资、覆盖全面的福利和职务的不断升迁。裁员与减薪,有可能导致这种“心理契约”的改变,对公司信任度的降低。员工会因为裁员而变得恐慌,对公司的忠诚度下降,也会因为减薪而沮丧,丧失原有的工作热情。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在经济危机下使企业变得更为危险。

由此可见,裁员或减薪是可行的,它能解决企业眼前的困境,符合企业的眼前利益,是有利的。为了减少裁员或减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制订和实行措施的同时应保有: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有理的原则出发,裁员或减薪前首先要认真分析企业的人才结构。软件外包企业有低端人才(如程序编码员),中端(如系统工程师),高端人才(如项目管理),裁员或减薪要合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核心队伍的稳定。

企业应根据绩效结果,使裁员或减薪一定程度上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在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多方因素,尽量消除员工的恐慌心理,对前景的忧虑。如变单纯的减薪变为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薪酬调整,给员工带来正面的激励。实行措施时,更要注意人性化的管理,无论是对被裁员工的员工还是对剩余的员工,无论是减薪多少,都要及时沟通,适时通知,在可能的前提下,多尊重理解,减弱负面影响。无论怎样合理的裁员或减薪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比例,都不可避免对员工及企业带来伤害。在公司能够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措施还应该有所节制。

(二)深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企业文化也有着激励作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提高竞争力,软件外包终端客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需求的放缓,二包三包市场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为了抢夺市场,企业员工要花费比经济危机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努力,即使如此还是会经常面对失败。此时,员工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变得情绪消极。

在经济危机下,企业财政状况也随之降低,激励机制中最常用的物质激励受到很大的制约,贯彻企业文化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有利。积极倡导已有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培养愈挫愈勇的信念。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应是空话,是唱高调,而应潜移默化,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应该多沟通多交流,通过宣传,通过身体力行来贯彻。当外部环境的压力越是巨大时,只要导向正确,更能激发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将变得更为丰富与顽强。

(三)调整组织架构

软件外包产业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产物,外部经济环境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全球经济风云万变,有高峰,有低谷,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受此次经济危机的警示,使我们发现灵活多样的组织架构可使企业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生存,更容易发展,如分离附属、辅助部门,特别业务外包等。灵活多样的组织架构可以使经济前景良好的情况下,迅速扩张,提高承接业务的能力,在经济萧条的时刻,可以及时收缩本身的规模,又不伤元气,保持核心战斗力。

经济危机下,使得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变得有些艰难,只要积极面对,坚定信念,渡过这一难关,软件外包产业必将必将更加壮大。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此次危机中克服困难,抓住机遇,积极改进,变得更为成熟,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2009(4)

篇10

面对经济危机,这些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保证现金流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势必影响现金流动。目前,企业已经普遍感受到现金流对运营的压力。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反过来说,即使是资不抵债,只要有现金流量,企业一样可以生存。

首先,中小企业要抓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密切监视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走势,严格控制企业回款情况;还要积极进行库存盘查,适度提高资产流动性,以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其次,要保证现金牛(一般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多为现金牛产品)业务的正常运营。

第三,就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支出。一方面要保证现金流,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只盯住现金流,还要考虑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控制成本。企业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首先是压缩成本,如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生产材料定额发放、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边角废料、加强库存管理等措施)、裁员减薪、压缩采购成本、开发价格较低的替代原材料。其次是搬到成本较低的地区。当然这是在配套产业尽量完善的前提下。

压缩或者砍掉盈利能力较低的业务

经济危机时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因此企业需要调整业务结构,压缩或者砍掉盈利能力较低的业务,以将资源集中在现金牛业务上。尤其是瘦狗业务(一般处于导入期的产品为瘦狗产品),未来发展还不明朗,同时又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源。有的行业可能处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本身具有缺陷,即使能够渡过危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还不如趁早撤离。企业应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死盯着一点不放。对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的业务应收缩甚至关闭。在经济危机时期应仔细审计业务架构,通过进行业务重组,以提高其优质资产的比例,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如果企业业务单一,既不能实现差异化,降低成本的空间也不大,而且又处在重灾区的话,那就只能转型或关门了。

强化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一般都生存在次主流和非主流市场,在大企业的缝隙中生存。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市场萎缩,机会减少,如果再受到大企业的挤压,生存希望就会更加渺茫。所以,在经济危机中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大批的中小企业。这和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时的行业洗牌是一个道理。要想不倒下,中小企业必须有其特有的竞争优势。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企业应分析在自身所处的产业链中是否能在一个到两个环节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环节上都要超过竞争对手,我只需要在一到两个环节超过竞争对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建立战略联盟

一个巴掌拍不响,十双筷子抱成团!对中小企业而言,因为自身缺乏规模、能力及资源,所以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对获得规模经济至关重要。这个联盟可以是采购联盟、销售联盟,也可以是产品线互补或者能力互补的业务和资源联盟。如果大家能成为一个默契的整体,资源共享,风险均摊、相互配合,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应对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