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建成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市建成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目前,已有8个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子已投入使用。自动监测网络采用TEOM振荡天平法测量,可同时连续实时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10、PM2.5和PM10-2.5(粗颗粒)采样,监测数据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朝阳区环保局还开展了典型区域PM2.5监测系统建设及监测数据分析课题项目。通过建设基于物联网的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功能区环境PM2.5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制定PM2.5污染控制措施。
新疆将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
近日,在新疆教育厅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对2013年全疆教育工作做出了部署。据悉,2013年,新疆将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推进数字教育频道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使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除此之外,新疆还将于今年制定《自治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行动计划》,加快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篇2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涵义。综合来讲,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变化的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断为学生营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使学校的科研、教学、学习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比较看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相互联系,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理念等来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入的,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使整个教育体系更加优质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管理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等,信息化建设是对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总之,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助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研究
1、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教育科研网建设、局域网信息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建设等,这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加强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学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从而推进整体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2、强化学校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队伍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增加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再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构建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以及信息化的维护队伍,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只有真正的把信息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够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实现。
3、实现教学体系的信息化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中落后的成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它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实现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合理。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等环节的应用力度,提高教学信息的处理效率。
4、在信息化建设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应用,是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仅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教育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教育观念。经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增加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同时,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勤.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0,(02).
[2]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N].计算机世界报,2002, (15).
篇4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28.
〔3〕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49-51.
〔4〕于波,熊美保.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16(12):43-44.
〔5〕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53-55.
〔6〕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江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两大战略性趋势:一是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二是主要从资源和环境角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以往发展过程与行为后果的冷静反思,体现了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与目标模式的理智抉择。
一、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多集中于传统意义上人口、资源与环境,沿袭物质能量的条件和方法。在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信息化有效减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物流、人流负担,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减低环境污染,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
以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道路,通过高质量信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介入,在提高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能力的同时,保持改善生存环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信息化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江西信息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缺乏整体规划的宏观调控,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盲目追求高速化倾向;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开发利用能力薄弱,忽视信息化空间布局,导致信息化发展失衡,整体效益低下;由于处于信息化初期,较少考虑信息化本身产生社会危机和环境问题,缺乏超前意识和预防措施,存在传统工业悲剧在信息社会重演的可能。因而,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江西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首要原则,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指导信息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沿,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作用,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和策略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帮助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以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为例来探讨江西信息化建设。
二、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以教育信息化为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回首过去的几年,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基本延续着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主要体现在:
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错位,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仍然是普遍现象;
2.教育信息化无用论甚嚣尘上,其应用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等级评比检查上,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状况之中;
4.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5.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只做局部优化,但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
这种教育信息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使江西信息化建设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三、走出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导致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一个行业的成熟,绝不仅仅是满足当前浅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应用创新,推动行业业务模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高效率地运转。假设微机行业只停留在最初做一些简单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后来的电子办公、大容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媒体娱乐、网络应用等推动行业发展的革命性应用,那就不会有现在的PC产业。教育信息化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只有能够真正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管理的变革,真正推动管理与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才会有持续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意识,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管理活动;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形成;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我们把“信息生态”这个产生于社会学领域的比喻式概念迁移到了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借用其生态观和系统观,构建了学校信息生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认为,通过对教育信息生态内涵的解析,有助于启发解决江西高校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新思路。
1.对教育信息化工程进行系统化规划。学校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社会监督等多个角色组成的人的网络,也包含由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课室环境、办公环境等组成的物质环境网络,还包含由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等组成的实践网络。那么教育信息化要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架构、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并要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其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而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
从系统观点出发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的变革问题。“重硬轻软”的现象会阻碍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发展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何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硬件方面的投资效果往往最显著、快捷,而软件、应用、培训等的投资则往往见效较慢且不易评估效果。如果不以系统观点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长期的规划,仅从短期效果来衡量,则很难真正改变教育信息化投资“重硬轻软”的现象,很难为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技术培训、运营服务、标准研究等投入充足的资金。在系统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物质环境网络、实践网络产生变化,人的网络也必须改变。因此,实现组织机构的变革将不再是一件难上加难而又无法预料的事情了。可以通过硬件环境建设、核心示范性科研项目启动去带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初步组织变化,在示范性项目中逐渐促进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更广范围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2.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以“人”为本。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强调人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系统的“关键性物种”,而人的发展则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当地使用甚至判断技术运用能否对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等的决定因素都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动态、开放、多样的系统,决定了“技术”能在该系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了这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将能如何实现。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先进的技术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有开放教育理念的教学人员。
3.促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消融”。教育信息生态强调“多样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样的群体元素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普通传统教室,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络教学资源和粉笔黑板,网络社区和真实的班级社会并存,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群体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是生态学中所说的“栖息地”,多种角色和群体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彼此不断调整和适应。同时每一个群体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情境,从教育信息生态“多样性”和“情境性”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诸如“教育信息化是否就是要用电子文稿代替粉笔黑板、是否就是要用网络代替教师”的质疑——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并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学校,也不是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合适的、恰当的、能促进教育信息生态核心价值实现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提出“让技术回归教育的幕后”,“影响力最大的技术是那些已经消失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将自身编织在了日常生活的网络之中,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4.适应教育信息系统动态进化与互联。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它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内部都努力保持平衡。但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又必然处在不断的动态演化中,它允许新事物的进入,在与系统内部原有元素互相适应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毕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要实现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就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在较小的成本下实现软件的升级;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强调以服务为基本粒度的、功能之间松散耦合、新的系统架构方便低成本的软件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和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并在监管机构、标准研究专家、从业人员、产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各种教育系统采用的通讯数据格式符合统一标准、通讯方法与平台无关、通讯机制足够简单安全,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整体聚合,推进管理与教学的整体优化。
5.突破体制制约,实现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的应用,会触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来逐步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实质仍然是“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化”上做文章,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同体制、制度、应用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教育管理,还必须要有管理理念、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人员和制度的突破,要处理好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流程调整、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与现行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江西要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场,首先就需要打破目前教育信息化采购与使用分离的现象,要让教学实践的使用者直接参与采购选择,这样才能促使教育信息化的从业企业追踪一线教学,能在开发的产品上实现“以应用为本”;其次,教育信息化市场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主”而非行政力量的参与干涉,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广泛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形成企业之间互相合作的产业链,打造大型诚信的教育信息化企业。
江西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含义远超越发展信息产业本身,因此必须从社会全局高度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协调多方关系,注重整体功能,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加强信息化质量潜力的建设,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江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两大战略性趋势:一是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二是主要从资源和环境角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以往发展过程与行为后果的冷静反思,体现了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与目标模式的理智抉择。
一、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多集中于传统意义上人口、资源与环境,沿袭物质能量的条件和方法。在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信息化有效减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物流、人流负担,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减低环境污染,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
以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道路,通过高质量信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介入,在提高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能力的同时,保持改善生存环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信息化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江西信息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缺乏整体规划的宏观调控,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盲目追求高速化倾向;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开发利用能力薄弱,忽视信息化空间布局,导致信息化发展失衡,整体效益低下;由于处于信息化初期,较少考虑信息化本身产生社会危机和环境问题,缺乏超前意识和预防措施,存在传统工业悲剧在信息社会重演的可能。因而,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江西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首要原则,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指导信息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沿,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作用,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和策略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帮助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以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为例来探讨江西信息化建设。
二、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以教育信息化为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回首过去的几年,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基本延续着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主要体现在:
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错位,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仍然是普遍现象;
2.教育信息化无用论甚嚣尘上,其应用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等级评比检查上,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状况之中;
4.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5.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只做局部优化,但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
这种教育信息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使江西信息化建设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三、走出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导致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一个行业的成熟,绝不仅仅是满足当前浅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应用创新,推动行业业务模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高效率地运转。假设微机行业只停留在最初做一些简单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后来的电子办公、大容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媒体娱乐、网络应用等推动行业发展的革命性应用,那就不会有现在的PC产业。教育信息化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只有能够真正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管理的变革,真正推动管理与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才会有持续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意识,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管理活动;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形成;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篇7
[关键词] 教育空间;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学科平台; 未来教育空间站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子石(1973—),男,广东高州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
一、引 言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提高教育水平的战略性选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必将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教育资源强国产生重要影响,也必将为教育技术学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012年9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则是未来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是本质的核心点。因而特别要求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名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将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完善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城乡学校同步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各地大力支持、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可以预见,未来教育空间平台将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创新性平台,为学生、教师甚至全社会公民提供全功能的教育学习空间,帮助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二、教育空间的概念
空间,很容易被人感知和使用,但提及其概念,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在辞海里,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从词源意义来说,英语中空间(Space)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Spatium”,是指“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老子在2500年前就对空间的“空”和“无”作出了精确描述,人们对于空间本身的认知之所以感觉到难以琢磨和无法预测,就是因为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空”和“无”的特征。然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自然科学与哲学便赋予“空间”更为抽象的含义。16世纪布鲁诺清晰地界定:“空间是一个连续的、三维的自然之量,物体的量值被包含于其中,它在本质上有着相对于所有物体和一切存在的优先性。”牛顿进一步奠定了“空间”在现代科学中的主导地位,使“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被运用于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他认为空间是绝对的,空间能够借助三维格被精确地界定。在近代的空间观念中,空间是一个静止的概念。20世纪以后,空间观念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除地理空间外,空间的范畴与意义得到了不断地扩张。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71-02
一 成人高等教育
1.成人高等教育形成的条件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成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一些个人因素的影响,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即使是具有高学历的人员在行业兴衰变化的大背景下,也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掌握除专业知识以外的更多信息技术知识。因此,高等教育的兴办为他们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花费在提高自我的修养上。相对来讲,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是生产性的投资。所以说,高等教育的兴办在当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是最具有潜力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成人,这部分人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工作经验,这部分群体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较强,他们会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成人教育也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很多高等院校都办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针对当今就业对学历要求高的现象,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的基础上来看,都迫使很多成年人对学习的欲望更强了,从而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六五”计划期间,我国陆续建立了多所高等院校。之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管理也越来越趋于规范化。进入21世纪,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又提出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也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做出了重要保障。
二 成人教学的信息化模式
1.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概念与校园数字化的概念相差不多,是伴随着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理念是美国人克林顿提出的,之后教育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的教育信息化也由此加快。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2.高等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信息化的程度上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问题。首要的就是人才问题,尽管目前我国每年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但在IT方面毕业的人才并不多,满足不了国家的需求,希望能够在几年后从事IT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第二,在IT领域中培养的人才质量同比国外相对较差。中国的学生普遍都很优秀,但在IT界顶尖级的人物却少之又少,这应该主要与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思维,开发的主观潜能差,对多元文化的了解甚少有关。另外,在远程教育的标准性上较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标准化建设也相当重要。第三,在培养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现在接受网络教育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在严出的程度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后,目前在许多成人高等院校中的老师在教授课程中,过多地借助于网络,课堂中的很多内容是从网络上下载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师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三 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它的领域涉及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许多方面。目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那种以老师主讲为主、学生负责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最新的知识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将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运用到高校改革中,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另外一些学者提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还表现在成人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从而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运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等来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信息化。目前,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可看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体,侧重于通过信息技术在技能、设备、知识上的提高来影响教育教学的进程与质量。但不能片面地理解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它不仅仅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为科研、管理、知识等领域服务。要通过改善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水平,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3.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手段与基本形式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普遍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化。这些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技能、设备以及知识面上来提升教学的进程与教学的质量。学生可以在老师创设的情景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老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帮助者。学生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件讨论。
4.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在68所高等院校中开设了远程教育的试点,从整体上看,我国远程教育还处于最初的起步阶段,起步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走势。针对这一现状,很多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起步提供国际经验以及交流学习的机会,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知识经济、信息化潮流涉及世界的每个角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较庞大的信息系统工程,从广义上来看,它包括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管理、科研、教学等领域,从微观上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管理涉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结构的建设以及一些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蓝图。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一方面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可以解决现代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又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要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良好结合也是目前成人高等院校中面临的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往往会成倍地增加工作量,相应的工作量与所得到的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采用的积极性也就在不断减弱。另外,我国在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后所得到的效果,缺乏客观性的评价。
近些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朝着“远程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许多成人高校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增加成人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以信息化为手段,创建了适应成年人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并主要体现在精品教学视频课程的教授中,由此可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改革,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很多高校举行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研讨会,以便高校管理者提升教学能力和扩展视野,促进高校管理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变革,带动了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发展。与此同时给许多高校也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冲击。挑战就是机遇,许多高校管理者借助潮流变革的机遇不断地提升教学中的手段、方式、思路,使成人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水平在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贺、裴士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3(16)
篇9
摘要:广东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进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层次设计。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形成了“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其均衡化发展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关键词:区域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普及、建设阶段发展到深入发展和全面应用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基础教育不均衡现象有所加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广东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大省,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制度以及实践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全国借鉴。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为教育公平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现差异,并进一步导致贫富分化。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4]相关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的基础教育差距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进一步拉大。21世纪以来,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广东区域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现状
“均衡”这一概念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常常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系统状态的基本量在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分布均等,如热力学系统内部的热力学平衡、热平衡、化学平衡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教育系统均衡主要指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广东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17%,是广东省西北两翼及山区生产总值总量的3.8倍,而东西两翼及山区仅占20.83%;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更加明显,其中人均最多的珠三角地区是最少的东翼地区的3.55倍。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愈加明显。《广东统计年鉴1990-2011年》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以及山区在受教育机会均衡发展方面(包括学生入学率、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男女入学率差异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学校校舍面积、图书资料仪器、教师合格率的测算等)以及教育均衡的结果方面(包括学生毕业率、辍学率、巩固率、教育普及率测度等)存在差异,而且有些指标如教育资源的投入、师资配备等差距在逐步加大。
(二)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与我国其他区域一样,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也呈现阶段性的特征。第一,机会均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追求信息化教育机会均等为主要目标。广东提出了实施“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程,实现信息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资源配置均衡阶段,以追求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为主要目标。广东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粤教云”计划,建设一体化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在全省的均衡配置。第三,人才培养均衡阶段,以追求人的培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广东先后实施了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和以统筹、投入及督查为内容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能力建设,从而保障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第四,高水平均衡阶段,以追求教育现代化理想为主要目标。
二、广东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践
广东省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进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制度层次设计:一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从教育供给与需求方面实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二是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力图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力图实现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信息化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信息化教育评价的均衡。广东省在制定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始终紧扣国家发展命脉,依据国务院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政策展开。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广东首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全省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战略规划,并将教育信息化设定为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首先,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到“十二五”规划结束,广东必须实现基础教育学校宽带全接入、多媒体教学班级全覆盖、基础教育网络学习广泛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到2015年,广东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国领先的目标。其次,以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实现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条件建设层面的均衡化发展,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加大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网络“校校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多年的建设,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全省粤东西北及珠三角地区朝着各具特色的“高位优质均衡”方向发展。再次,深入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是“十二五”期间广东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举措,旨在加快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深入广东乡村学校,将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免费供农村中小学校师生使用。最后,实施“粤教云”计划。“粤教云”计划是广东为构建统一数据、彰显地域特色、实现全省数据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而推出的信息化试点示范性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省已基本建成一体化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对完善的全省教育数据规范和标准。“粤教云”计划在全省基本建成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100所智慧校园和100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在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途径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形成了广东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区域规模和品牌效应。
三、广东经验的启示
广东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大省,其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多年来,广东省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制度以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率先形成了“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值得全国借鉴。第一,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应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是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基本理念,对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各个维度进行内涵和层次的设计:一是通过微观层面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实现个体教育发展权利与机会的均等;二是通过中观层面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三是通过宏观层面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实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均衡。第二,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多维度构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层次。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协调互动是实现我国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广东多维度协调个体、学校和社会互动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必须调动个体、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以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第三,通过多维度改革和实践,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制度设计和实践应该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实现“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从而促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教基一〔2010〕1号)[A].2010-01-04.
[2]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22.
[3]胡钦太.信息化视野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命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9-34.
[4]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5(2B):7-13.
[5]田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4-5.
[6]林君芬.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6-18.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学;意义;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28-02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滚滚扑面而来,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乃至师生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因此,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并将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
3、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对农村初中教学的意义
由于我们的工作单位在农村,虽然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但是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和设施还较为简陋、简单,目前,只是建成多媒体课堂,因此,我主要谈一下利用教育信息中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意义。
1、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时一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很难讲清楚,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书本呈现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课堂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好的课,创设情境非常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联想。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多媒体教学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活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里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许多探究性活动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但是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这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4、多媒体教学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生物复习阶段,老师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课本前后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加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构建知识网络,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既生动形象,又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列表、画图、擦黑板和用一大堆语言来描述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以看到,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将带给农村孩子最新鲜的知识信息和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过去,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教育资源,加上农村孩子受环境制约,无论是在家庭或在学校,接受知识和学习的空间较狭窄,而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逐步渗透,甚至普及,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资源匮乏的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农村学校师生与城里师生一样能够通过网络或教学光盘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同样能够接受先进的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