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论述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问题论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农问题论述

篇1

[关键词]三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阶段“三农”与基层农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1.1“三农”建设的现状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促进整体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然而,现阶段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产模式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种植、产业经营、劳动生产处于分散状态,生产水平较低。在我国,农民生产大多采用分户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的管理生产结构,导致现代化技术的普及成为建设难点;其次,农业产业机器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投入较大。目前,农产品的供需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对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区域化农业发展的特性,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产品过剩,价格低迷的情况。

1.2在基层建设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基层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体制的专业化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仍旧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乡镇组建的农业科技部门大多参照上级县政府单位农、林、畜牧业等部门进行建设,是县级农业相关部门的延续。这使得乡镇农业部门以双重管理为主,其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上级部门进行指导,人力、财政等管理工作则主要有乡镇政府负责。双重管理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推广工作的灵活性,保证县级单位对乡镇基层政令执行的有效监管。但在另一方面,人权、事权的归属不同,不利于乡镇基层专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建设,降低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时常被其他单位抽调,发生“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分散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人才流动性大。

1.2.2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强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阶段农业技术的分类逐步细化。新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的培育、土壤成分的配比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然而,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问题及财务、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政府专业化人才储备匮乏。一方面,农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实际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推广人才的流失,导致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断层、先进技术的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实践阶段,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相关经验地情况下,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时进度缓慢。

2在基层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议

2.1深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农业在产业结构类型划分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现代化技术的管理、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程度不深。为此,深化农业领域技术改革,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创新技术引进方式,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尝试。首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合理地将科学技术引进到农业发展建设中来。提升农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发展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为农业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深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保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大范围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行业。在农业领域深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现实生产中起到桥梁作用,应当改变目前过分侧重种子供给、播种培育指导等产中领域的现状,把服务领域前推后移。一是加强对本区域农业、农民需求的调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研制培育更适合土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生物肥料、动植物疫苗等,提高农业整体科技化水平;二是把农业推广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向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业技术推广纳入法治轨道。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各地各部门应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力度,确保把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参照其他项目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评价成熟的做法,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管理、使用、评价一整套流程,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充足、使用有效果。

3结语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引用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还能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相关政府部門应从基层出发,通过改革技术推广管理机制,运用创新推广模式,提升员工专业化技术推广水平,强化政策扶植力度等方式,深化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适用范围,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作者:李红芳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经济学课程,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科的兴趣,因此需要改变其教学方式,运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难度适中的三农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际的三农问题。

关键词:经济学 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 三农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的目的是举一反三,利用诱因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怎样把启发式教学法融入到发展经济学的开放教育教学中来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了本文讨论研究的重点。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1.1 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并与之相互斗争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到了近代,一些改革者也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提出了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在西方,最早推崇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倡导的是“问答法”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

本质上,启发式教学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它的应用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和转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2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视,特别是对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知识不是靠老师教学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和他人的帮助以及对资料的查阅,然后对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而得来的。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前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在三农问题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2.1 对我国现存三农经济现象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而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当教师在讲述三农问题时,可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其思考:

为什么现在我国粮食问题成为三农主要解决的问题?

给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思考就会非常积极,会联系实际来分析解决这个三农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就会说明这是个三农经济问题,如果不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就不可能正确回答出来。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讲述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全球10亿人口在饥饿中挣扎”, 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论述完饥饿问题后,让学生回转头去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分析和剖析这一问题。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就问题情景中的主要问题给予分析、解答。这样学生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积极、深度地思考问题,只是应付式地来回答。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解决具体的三农问题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2.2就三农问题,以探究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进行探究式研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如当教师在讲述财政资金政策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我国的财政资金需要大力度投向“三农”以此来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近年来,政府却又不能与把重点投入其中,这种极度的不对称是怎么样产生的?

问题提出后就会引起学生讨论。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立刻给予鼓励,回答不完整教师加以补充,再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不断提出其他相关问题。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不断思考,发表观点,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经济学并不抽象,而是非常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自我探究和学习的意识也会增强,掌握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从本质上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通过创设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再通过讨论,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践性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跟经济现象相关的实践性考察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加强其切身体会,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在2010年的4月我们专业所做的对贵阳市周边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此次抽样调查农村一家人中的主要5个成员。其中2个文盲、2人仅受过初等教育,只有1人受过高等教育。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以至于其掌握科技的本领低,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也让学生从中明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本次的调研考察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分析调查报告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实践性考察的目的在于把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逐步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安排和引导。

3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者。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既要重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讲解,更要注意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开展各种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极大地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 2006

[2]何克.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陈锡文.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中长期展望.未来与发展 1(1 988)

[4] 张凤荣,陈焕伟,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篇3

关键词:农广校教育;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2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100

在我国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中,应坚持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推进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按照产品的生产责任标准来保证经营生产方面的规模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设一种更加宽广的教育实践环境。而对于此,农广校教育能够更直接地把这些信息推广到基层的农业工作操作人员身上,以保证有效地完成这一历史建设目标。下面针对农广校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简要论述。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服务形态

在新时期,我们可以三农问题作为主要突破口来进行多层次的改革教育,从基本的设施建设入手实现对科技兴农政策的贯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新型农民服务形态,从根本的设施建设上,完成对操作形成的有效调控,并以选择性、针对性的设施教育结构来实现农村实干性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加强对农广校教育中师资力量的培养

为提高农广校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应当从教师角度来进行全面的转变性提高。这其中,就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而言,应当结合社会实践来实施有效的改革教育。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效培训实践,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提高。我们要真正实现基层教育抓实干,从现场实践方面促进田间理论的发展。教师既是教育的专属人才,也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人员,要做到以真知求事干。

三、在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全面灌输。针对技术培训工作,我们选择在农闲时节进行集中授课,以便让农户在下地之余学习到更多耕种的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如何时浇地受益最高,出现旱涝灾害该如何应对等,都应当在闲暇时提前做好预备工作,以免出现病情时无法及时处理。

四、培训工作应做到因人制宜

在进行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过改变教程,来实现对材料性质的有效编写,并借助对三农实际问题的认知,更进一步地了解农户的需求,做到心为民所想,事为民所急。

五、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要做好农村的实际生产教育,我们应当突出实际的技术需求,以便让农户学员在毕业时能够拥有真正的实用技能。在这个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十一条操持。

第一,集中培训和分散一对一培训相结合,了解实际的农务问题,并及时作出反应。

第二,做好培训的后续教育与实际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从教育的先后性入手进行全面把握。

第三,将长期与短期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让农户了解到更多实用的疾病预防处理方案。

第四,抓好骨干培训,在群众中做好人才培养基础,从根本上抓实践。

第五,做好理论培训与科技示范的结合,以此提高农户技能学习的热情。

第六,做好当面受教的相互配合工作。

第七,结合科技发展观,促进群众思想觉悟的提升。

第八,依据三农需求进行内外的素质培养,并定期找专家讲解课程。

第九,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富余的动力转型。

第十,以农牧科技作为培训基础,结合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来实现整体教育结构的合理构建。

第十一,将汉语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从根本上完成对汉语知识的全面普及。

六、落实好干部的培训工作

在实施对村干部的学历教学中,应以培训为契机,加强对现有教学制度的管理,全面、科学地实施科技兴农的教育建设,落实好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根据教育制度,实施科学化的考核验算方法,并依据已有的教学纪律管理理念,实施对科技资源的推广应用。

要在建设中抓好科技兴农的发展总方针,并结合实践完成对基础信息的贯彻,从根本上完成对整体三农建设的有效实施。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民 城乡差距

当下欧债危机不断演化,美国经济危机回复异常缓慢,世界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世界的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我国经济不断在疲软,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慢等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产生。基于世界的经济不确定因素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把视角放在国内,应尽可能的用内需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然后要加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考虑城市需求和农乡需求,城市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已经接近饱和,但农乡需求却迟迟落后,因此我们就会研究农乡的消费需求,进而回去考虑农乡农民的家庭收入情况。

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经济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探头的文章数不胜数,但那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宏观战略的视角对农村经济进行研究的的,如: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建同志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农村经济问题》一文中论述,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经历增长方式由轻转重的重大转变开始的时候,面临着来自农村经济中三个矛盾所形成的巨大障碍,即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市场需求萎缩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停滞问题;农业生产由于出现投入报酬递减而后续增长乏力问题。可见其主要是对农村经济的总体问题的抽象概括。【1】其次就是对农村经济问题的某一具体方面或产业类进行系统研究。如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黄志文的《我国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一文是通过信息化的角度对农村经济来进行研究【2】;从金融视角对农村经济来研究的文章也较为普遍,如:王大为; 郭清马的《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金融的回顾与展望》【3】;再者就是对于农村的某一地区特色进行产业方面的研究,如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从乡镇成教服务的视角来发展农村经济等等类似从单个产业或视角方面来对农村经济发展来进行研究。【4】

正文:农业部农研中心《2011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今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5.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4∶1缩小到2.77∶1。打开相关农村经济网页此类的新闻铺天盖地的充斥着整个页面。然而我们在看到这些令人兴奋的数据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去思考、去关注现实中的微观的农村经济就会让我们不如此的乐观。下面我们从一份来自中部省份(安徽省)宿州市某些被调查村的家庭收支具体情况分析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实状况。

一、该调查村的单个家庭年收入情况。

1.该调查村的农业年收入情况。该村是位于安徽省份最北部的宿州泗县管辖下,该地由于气候原因一年以两季种植为主。多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粮食产品。人均拥有可耕土地是1.5亩(约960m2/亩*1.5=1440m2),在此假设是六口之家(两位老人、年轻夫妻和两个孩子)。单个家庭拥有可耕土地总计9亩(960m2/亩9=8640m2)。现在假设天气一直都很好,不会对粮食产生任何影响,则每亩可耕土地在秋夏收收购小麦可产粮食最大量为1200斤/亩,在秋收收购玉米、大豆最大量分别为800/亩、500/亩(多是套种,在此假设各半).用小麦、玉米大豆当前价格(小麦2000元/吨、玉米2140元/吨、大豆1920元/吨)来算得单个家庭年农业毛收入Y00=1200*9*1.0+800*4.5*1.07+500*0.96*4.5=16812元(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家庭青年夫妻放弃土地耕种,而只留老幼在家处理,农业收入远达不到这些)。

2.其它的收入。由于农忙只是在六、七月份和九、十月份再加上春节一个月和其它节日(中秋节及其它亲戚朋友嫁娶等事情)去掉一个月故调查村的青年夫妻会用其它六月份外出务工或其它方式来增加收入。显而可见这些青年夫妻只能对临时工或短期工,而且由于当地没有工业厂矿、交通也很不便(不易自己在当地做小生意),他们只能多工业相对好的地方,(大都是到长三角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普工而且还是短期的,故其工资不会太高,大都在上为1800元/月上下。可见其一年青年夫妻用在务工上的收入为Y01=1800元/元*2*6=21600元。

通过上面的简单调查可以得到该村的单个家庭年总入为Y0=16812(农业)+21600(务工或其它)=37312元。需要说明白的是该家庭的老人是留在家看护孩子和偶尔看下庄稼,并没有什么其它收入来源,而且政府的补贴很少,只是在旱涝是会有些,在此也忽略不计。

调查村单个家庭的年支出情况。

1.生活必需品所用支出。在此生活必需品只是之维持日常生活所用,经调查可得该村民的生活所需都是经商店买的(无论是面粉、米还是青菜肉蛋,当然偶尔会有几户有自己种些小菜,但这些小菜只是节省很少的开支),单户省吃检用的家庭一天要平均消费至少20元左右(现在的物价一日比一日高,而且一年中有六个月年青夫妻是在外的和老人、孩子分开吃,再加上春节等节日要加大支出,故多些时候还不只这些)。可得出每年单个家庭用在生活必须的支出总额为Y10=20元/日*30*12=7200元。

2.家庭的人际交往支出。每个家庭每年都要用一定比例的收入在家庭人际交往上,而这些支出多是支出在家庭的亲戚朋友的嫁娶丧送及相互“串门”上(按当地习俗亲戚朋友嫁娶丧送都要去给“红包”,而且都最少不少于50元,多是在一两百左右要是有血源关系亲戚家的要在500元以上,在此假设是200元每次(当然在此也包括用在亲戚朋友之间的拜访所需开支))。假设每户每年平均都要有6次这样的开支,可以计算出每年用在人际交往的开支Y11=200*6=1200元。

3.用在农业成本的支出。每次播种都要需要化肥、磷肥等原料和在对成苗的农药等开支,而且这部分开支还是不小的数目。经调查可知夏粮的播种需要肥料化肥和磷肥开支总共平均每亩大概150元,秋粮播种肥料总开支要每亩最少200元(因为秋粮在玉米成苗时还要上肥)。农药多是用在玉米、黄豆等秋粮苗上,平均每亩要开支30元。由此可计算出每年用在农业成本的支出总额为Y12=150*9+200*9+30*9=3420元。

4.其它方面的支出。除了以上生活必需支出,农业成本支出,家庭人际交往的支出外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支出很难进行统计计算,而且这些都是开支很大的相对来说。如家庭医疗开支(虽现在该村有农村医疗服务,但小病可以再村医疗规定医疗所看下,严重点的就要到大医院医治,因为村医疗所大都是以前的赤脚医生在医改时花钱买上做的,看不了严重的病),农用机械、工具开支,交通工具,家庭生活用品(家人四季衣服购买等)。由于这些在该村村民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统计。在此对其汇总约为Y13=2500元。

综合YI0、Y11、Y12、Y13得该家庭年支出总额为Y1=Y10+Y11+Y12+Y13=7200+1200+3420+2500=14320元。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讨论的支出并没有包括用在住房上的开支。因为农村建房是农村家庭的一大工程。还有就是本文所说的农村家庭是假设他们的孩子只是就读当地小学或中学还没有就读高中、大学、私立小学或中学的阶段。

我国部分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该调查村的收支情况窥见我国部分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的显性和隐形问题。

1.耕地应用效率低。从调查中可知该调查村的青年男女多数时间是用在外地务工增收,(留在家中的只是老幼)他们只是在农忙时再到家中收种,甚至有的家庭青年男女干脆就放弃耕种让家里老幼处理,当然有的就让给别人耕种。该村的调查也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些年被舆论放在前沿的关于农村留守老幼及耕地浪费的现象。

2.当地的政府不作为。调查中的该村的青年男女都是到外地去谋生增加收入,而不能就地找工作或做些小生意。可见当地政府的不作为,没有做到政府用尽的义务。没有为村民做引导,没有在招商引资上下足够的功夫,更没有为当地村民找到更适宜的致富的思路。这在我国很多农村这些问题是很普遍的。

3.国家制定出的三农政策没有得到相应应用。虽国家这些年做了很多努力在三农上面,但是从这个村子的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国家对其制定出优惠政策来,可见政府的宣传不到位或解读不到位,更或是监督执行不到位。

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通过对调查可轻而易举的看出类似的这些农村百姓是很难有出路的,仅是看现在收支相抵后得出每年家庭净收益Y=Y0—Y1=23092元。别光看着这个数字是个五位数就忘记思考这个家庭将来将要面临的巨大的教育支出和房子支出了。孩子要读高中、大学,家庭要建房子,这些都是一笔笔好大的开支。所用我们必须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1.国家应调整对农村基层官员的任用。这些年推行大学生做到基层做村官的政策就很好,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因为过去的农村基层官员大都是不作为的,村民没路不知修,不愿上报,更或是有些村官上面拨款下来修路的却被他们给私吞了。再来就是过去的那些村官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应用当前科技的能力,很多不会应用现在网络来获取外面的信息来更好的为村民服务,来招商引资,来为村民找到更好的致富之路。还有就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或执行力不够来领悟和执行国家相应的三农政策。

2.地方基层政府官员应该有所作为。作为农村的父母官,地方基层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要充分的发挥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第一战场所拥有的责任。如引导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使耕地更有效率的被耕种;多为村民着想,尽一切法子为村民提供好的基础设施;进行招商引资和带领农民与农业科技技术站合作开发特色农业等。

3.村民自身要积极需找致富之路。做为三农的核心主体农民朋友自身也要积极探索致富之路,要敢于学习应用新的科技知识,要相信科学。有可能的话要争取继续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对于农民朋友的思路也要打开,除了种庄稼和打工之外也可以去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和搞立体养殖;农产品产销联盟;也可以去组织联合去进行肥料生产厂直接购买肥料,从而跳过经销商去减少成本。

总之为使我国农民朋友早日富起来,从而使我们国家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使农民真正增收从而更好的加大消费,使我们的经济结构得到实实在在的调整,发展方式得到实实在在的转变。我们不仅要关注宏观上所取得的成绩更要切身实际的对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农村经济问题[J].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1994,2

[2]黄志文.我国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J].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2011,(1)

[3]王大为; 郭清马的.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金融的回顾与展望[J].华夏银行投资银行部,北京农商行工商企业授信风险管理部,2011

[4]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J].山东沂源县南鲁山镇成交中心,2011(4)

篇5

关键词:农机管理;基层;问题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28-Ol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实现这个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力,以机械化手段代替人工作业,减轻农民的生产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体面耕作的现代农民生活方式,农业机械化是这种方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的农机监理顺应时展的要求,对农机工作有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全面改进现有的管理体制,适应新的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应对当今高速发展且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水平,真正做好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监理工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思考。

1、正确认识农机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三农问题,即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关于农村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重点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依靠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其中农业机械化工作是重点。而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农机监理,其重要性不用多说。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工作,负责农村的农机管理、农机安全监理和新机具、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工作。还要组织农机人员培训、指导农机具的作业和维修等工作。帮助农机手实现跨区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当前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现状

2.1 技术人才缺乏,体系不完善

很多地区的农机部门由以前的县管,变成现在的乡镇管,期间有很多因素使然。农机人员工作变动或兼职,使得他们难以承担起本职工作,更别说为“三农”服务了。甚至有个别乡镇的农机站有名无人,机构被撤销合并现象普遍存在。专业人员流失严重,在岗位的农机人员的素质又亟待提高,一部分农机人员对新型农机具和使用推广技术掌握不多,甚至未受过任何培训。仅存的农机服务网点简陋且设备陈旧,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

2.2 服务内容单一,工作范围狭窄

目前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机构,还有一定的业务范围和工作内容,具备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否认的是,服务的内容、范围单一、狭窄。和县级部门比较,乡镇一级的就更差了。以前具备一定规模和人才的部门机构早已无存,缺少或者根本没有大型的服务机构。

2.3 专业人员不专业

目前工作在乡镇农机部门的人员老龄化、业务素质偏低的局面普遍存在。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农机知识难以更新,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农机服务质量,阻碍了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对农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以及对新产品的跟踪服务工作,和农户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加强基层农机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对农机管理和完善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的农机服务机构是三农工作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关键所在,是新时期农村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农机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将产生极大的作用。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化作用,认识农业机械化工作和农业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并且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

3.2 对基层农机人员搞好培训

乡镇一级的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只有业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普及和推广工作才能在广大农村全面铺开,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作用,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只有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好监理工作服务于“三农”;只有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加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增长他们的专业知识,加强他们的服务观念,努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知法懂法的基层农机管理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

3.3 完善各项制度

完善工作分配制度,细化任务、量化指标。使工作有目标、职位有职责。健全考核制度,区别分工,责权不同,百分制考核,年终评奖。提高农机人员的办事效率和为农民服务的质量。内练素质、外强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总之,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个重要职能部门,也是实现农业机械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措施。优化机构、规范管理、确保安全、尽心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祁兴国,谈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当代农机,2007,(02)

篇6

关键词:农业建设;匹配工程;措施意义

1前言

对于农业系统来讲,水资源的意义更是无法取代。由于我国农业版图相对广阔,水资源存在着较严重的分布失衡[1]。但农业系统的灌溉及相应生产,对水资源存在着严重依赖。这就需要针对水资源开展相应的工程建设,从而使水资源得到均衡配置。但在水利工程的系统建设过程中,也突显出了相关的问题。只有明确相应问题并解决,才能推动农业进步。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建设的现实意义

2.1资源长久利用

水资源深度关联着人们的生存需要,牵动着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如果水资源出现整体枯竭的情况,人类不仅将停止发展的步伐,而且将面临严酷的生存威胁。由于水资源并没有无限的来源,因此在具体利用环节中需要做到适度和得当。同时水资源还存在着严重的易污染性,如果污染在水资源中进行了渗透,将会形成大面积的深入危害。面对以上两种情况,就需要借助水利工程的作用,来对水资源开展相应的污染隔离,并控制利用的尺度[2]。在水利工程的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控。不仅可以隔绝污染,同时还能够做到深度利用。这样一来,水资源的系统利用就能够长久持续,极大的规避了资源枯竭的状况。

2.2稳定社会发展

在我国的系统产业组成中,农业以较大的比重存在着。对国民经济开展全盘规划的过程中,农业始终是重要指标。只有农业得到全面系统地建设,才能为国民经济创造稳固根基。如果农业的匹配性建设之后,将会拖拽整体产业的发展脚步。在此基础上,牵连到相关的行业,从而成为影响全体经济的制约因素。

2.3影响农村经济持久良性发展

农田主要分布于广大基层农村之中,并且是衡量农村整体经济的主要指标。而水利工程作为农田的命脉,对整个农村的生产存在着全面又深远的影响。只有水利工程能够发挥相应的功效,农业才能稳中有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民的系统经济状况方能显著改善。在经济条件整体充裕的情况下,农民方能形成高昂的劳作积极性。这样一来,农村经济才能在整体上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持久的发展下去。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系统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强化资金管控

在针对市场经济开展全盘建设的过程中,资金资源相对有限,政府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整体投入也只能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现有的资金条件基础上,开展科学的资金管控工作。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庞杂的项目,具体建设环节将会耗费大量资金。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管控,来保证资金用在整体建设上。首先,需要遏制资金挪用情况。针对水利工程投入的相应资金,是作为农业专项资金存在着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设单位做好资金具体应用的汇报工作,使主管的相关领导能够深入掌握项目现状。在此基础上,与财政机关建立深度沟通,确保相应工作能紧密衔接。另外,水利部门还可利用资金开展相关人员的业务训练。以短期培训的基本方式,拓展人员业务能力。不仅可以进行人员派遣学习,还可以聘请资深水利专业人士开展业内培训。这样一来,水利工程系统中的相关人员,就能够规范化的开展相应工作。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利工程的系统建设工作,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应用奠定稳固根基。

3.2采取规范化的管理

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相应的内容,只有这样管理才能相对规范。首先,开展安全管理。在这一管理环节中,需要以《水法》为核心,开展大力的宣传以及针对性普及工作。另外,需要围绕业内资料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使资料包含的内容整体完备。其中不仅要涵盖工程管理标准,同时还需要有工程管理规定,最关键的是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其次,管理好工程涉及到的经费开支。确保经费的利用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减缓后期管理环节中的相关压力。最后,将节水系统结合进农田水利的整体建设过程中,使喷灌带能够在农田灌溉环节得到普及。同时,还需要针对渠道以及相关的河道开展针对性的浆砌防治工程,只有这样水资源才能被进一步的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以节水理念为核心,开展后续的针对性研发工作,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制定出阶段性用水计划,规避水资源发生浪费。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性约束,使节约用水工作能够得到强制执行。同时做好辅普及工作,使农民意识到节水的作用。

3.3强化政府投入

第一,农田水利的全面系统建设能够从根源上提升农业经济,并有效促进“三农问题”得到系统改善。如果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小康社会的整体建设就拥有了决定性前提;第二,当“三农问题”已经深度遏制了农村建设,并对农业经济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影响,这时就需要社会中相关行业的辅助,强化农业领域的系统发展;第三,由于农民本身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相关的负担已经挑战着农民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将水利工程所有的资金负担都转嫁给农民,会存在很难的操作性,不利于农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在以上背景下,就需要相应的政府强化针对性的投入力度,对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系统的扶持工作。并且能够做好全盘的投入规划,使财政资源能够在农业系统中均衡分配。从战略的角度开展具体的扶持工作,使财政投入能够有效到位,从而改善农业领域水利工程系统的局面。

4结语

农业领域在市场经济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历经了相关的扶持建设行动后,水利工程系统逐渐完善。这样一来,农业得到核心建设,从而使得整个农业系统的局面大为改观,并形成了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只有开展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面建设工作,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得到推动,从而使国家系统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月.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175~175.

篇7

关键字: 三农问题;新农村;商业资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人多,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至20万亿元人民币。仅仅靠国家财政来支持农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上存在许多游离的商业资本,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商业资本在高利润的农村产业诱惑下不断向农村渗入,根据农业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利润率为10% ,商业流通的利润率为15%,而农业的利润率已经从1978年的5%提高到90年代的60%,成了经济部门中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商业企业资本的进入将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原因分析

当前商业资本涉入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新现象,但他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有其特定的内外因素:

1、外部因素分析

从企业的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我国农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变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农业的发展面临了新的契机。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了我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已经把全面实现小康作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从原来的数量型向质量型消费转变。农产品的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传统农业领域一些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凸现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商机。与农业相关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如花卉苗木、城市园林绿化、绿色有机食品,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这些行业近年来的扩张势头良好,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点。这正是商业资本进入的脸好时机。

农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大宗农产品粮食的农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速、农业领域的开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政策不断放宽。尤其在一些市场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实现市场化的粮食供销。粮食市场完全开放意味着农产品短缺时期以产量为中心的政策结束农业生产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要素等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为商业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优惠政策的引导、推动。商业资本涉入农业是当前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建设新村的前提下,纷纷出台了鼓励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在土地使用上商业资本投资的种植场、养殖业可以使土地的使用权不低于30年,用地面积也给与支持;在资金上国家可以在相关配套措施上给与支持;在税收税率和政策时间上放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资本进入成本。

2、内部因素分析

从内在因素看,主要在于目前一些商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比较,自身在资金、管理、技术和经营规模上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当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优势。

资金优势。投资农业的商业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多的资金,他们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运用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起点高、投资高、产出高的企业生产,构建资金充裕,又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企业,这是普通的农业生产者所不能达到的。

技术优势。与农户相比,工商企业相对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经济效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达成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的合作协议,或者直接引进技术人才,确保技术优势。

经营管理优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运用工业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的经营方式经营农业,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通过加强管理是农业生产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使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效果。

规模优势。相对普通农户家庭经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规模化优势也非常突出,各类投资均较为注重规模。商业企业投资者他是按照企业的方式经营农业生产,克服了小农生产的弊端,能够形成规模。

二、企业商业资本的进入形式

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就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力量不足,一方面农村资金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资金的趋利性又导致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进一步扩大了“缺口”。近年来中国财政投入,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讲,还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但是丰富的企业商业资本却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空白,大有作为。

科技研发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的农业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企业通过深入农村,针对不同的农村气候、土壤条件研发适应性很强的产品品种和生产设备。特别是在种植上,应该培育优良的产品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在科技上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农村新型企业基地。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通过不断努力研究,不断改良水稻品种,提高产量,然后广泛种植,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直接投资建厂。无商不活,要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就要把我国传统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变,这就要许多企业扎根农村,建立富有现代气息的农业企业。商业资本在农村投资建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即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又可以针对当地的资源或文化特色生产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通过各种优势的耦合可以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只有农村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够搞活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东部沿海的温州地区许多农村就是在许多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发展起来。

构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前的农业合作组织基本上是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的,很少有外来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业资本可以在农户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贸易性质的农村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组织在经营上各守其责,农户重产品生产,农业组织重市场,在功能上对内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对外收集市场信息和开拓市场,进而实现效益最佳化。这种方式在农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法国常见,很少的合作组织却能在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可见农业新型组织的作用非常巨大。

建立农业融资体系。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农民在使用资金的上没有一定的没有来源,没有保障体系。商业资本可以在农村建立金融和融资机构,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对于国家的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或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金融机构发行、,按商业原则运作,将筹集的资金运用到农村,增加“三农”投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建设物流中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也是农产品不断增值,走向市场的关键。通过建立物流中心,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减少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之间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加附加服务,完善产品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不断延伸。现在许多物流中心在农村已经开始建立,如花卉业、中药类的物流中心不断涌现,他们不但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而且成为农产品的展览品台。

三、商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效应

社会投资经济效应。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再给企业自身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商业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资本乘数效应,许多相关的资金也涌入到农村,促进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

投资结构效应。在农业投入方面,改善了农村投资的结构,弥补了去他的投入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农村信贷资金、农户自身积累的投入,从总量上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融入大量的商业资本,优化传统的投入结构,弥补农业投入的不足。

农村结构调整的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结构调整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商业资本的投入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商业资本投入农业既能够大规模的从事种植业的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名优特产品和优势产业又能够充实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并且资金的投入使用基本是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又能够增强优势产业或产品的优势地位,对一般的农户起到了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且随着商业资本的进入与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会得到较快发展,这样就加快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顾一夫.农业利用外资:风景这边独好.外向经济,1997,10:31-47.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篇8

一、抓好日常教学工作,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中考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从起点上不输给别人,就必须把备、讲、批、辅、测落到实处。

首先,做好“三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把握知识点、知识结构。“备课标”,研究课程标准、对这一章节知识的要求、深度。翻阅近三年的期末及中考试卷,这一知识点是以什么样的题型、方式来考察学生,以及出现在近三年考试中的次数。通过这一准备,准确把握好考点和重点以及难点。“备学生”,根据以上五个环节提供的信息,如何把知识点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在“备学生”方面下功夫,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我校是山区学校,农村学生听的少见得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找大量的信息资料,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列的切身感受来领悟教材,课表要达到的目标。

例如,初三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学生在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时,教师就可以把团结镇“农家乐”,谷律办事处“造纸厂”这些个体、私营的发展,解决了我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如,初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人们崇尚公平主义,“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教师可准备好农村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挂怀下而实行一系列措施,如:“三农”问题。我想苗族村寨大平地村成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政府投入经济帮助少数民族加强基础建设,修路、安装太阳能、推广烤烟栽培技术,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免征“农业税”,爸爸、妈妈在家种地都再也不需要交公粮。“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压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三免一补”是农村的学生再也不为上学发愁,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通过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好知识点。这一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为第二环节讲课做好铺垫。

教师储备好的信息资料如何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巧妙地传授给学生,这又需要教师在教方法上下功夫。我的做法是:对教材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案例为背景,根据教师课前准备的信息资料,通过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讲,就算学生说错,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让其他的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归纳。切忌,怕学生说不对,抓不住要点,教师面面俱到,包讲包说,扼杀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一句话,一定要讲效率和实用,而不是教师精彩的表演。

其次,“批和辅”光讲不练,纸上谈兵。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不要贪多,批改要及时,往往好多学校的教师,学生的作业批改过于简单,仅仅是一个“阅”字,一个日期就完事。在我的作业中,99℅的学生作业都要认真批改(特殊情况除外),通过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该批住的就批注,该修改的就修改,把同一问题的学生归成一类,把普遍存在的为题找出来。普遍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次巩固。其他同一类问题的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辅导。采用“合格制”直到过关为止。同时通过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插缺补漏。总之批和辅一定要及时,趁热打铁。

再次,“测”。测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我校每月一考,要求各科认真制卷、监考,批阅。由于所教班级(3个班),我充分利用好这一检测时机,认真出题,严格依照期末和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题量来命题。每一道题,精挑细选,紧扣考点‘重点,具有针对性。每一题目的分值都要标注给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月考,不断历练,学生在考得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总结考试的经验,教师不断地指导,如何把握好时间。答题一定要看题目所给的分值,2分的题目,一般看来不会长,抓住最关键的要点来说,切忌长篇大论。4分以上的题目,要点要答全,每一个要点不宜过深的论述。6分以上的题目,既要点要全,而每一个要点做适当的论述,这样才能做到时间不浪费,得分率又高。如何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整合知识回答问题。尤其是分析说明题中对某一观点的评析、评价、看法或对某一事件人物的行为进行评析,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教师应做重点解题指导,保证学生在做题漏答观点。一般这一类题解题思路,应遵循三步:第一步回答是什么?第二步回答为什么?找出是对是错,是赞同不赞同的理由,第三步,怎样做?二、三步的回答往往教材的知识点和观点紧紧相连的,特别是第三步,学生在表达时回归教材找知识点(政治观点,术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不能漏掉。否则拿不到满分。例如,去年的期末题第18题,这一题是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考察。第一问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就可得出: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二问,针对上述问题,谈谈你对“环境、资源是全社会的,是公共的,作为”自然界的主宰着,我们可以任意使用。这句话的理解,按教师指导的(是什么?)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按这个模式来回答问题,只要第三步的知识不要漏掉,一般都可以得到满分。这样从每次的月考一直练到中考,学生的应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知识的连惯,整合复习

初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总复习,每一轮过教材,我在每一轮的复习中,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以上讲的“备,讲,批,辅,测’五个环节,教师的把握和渗透,学生应该注意的好多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渗透,为下学期总复习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在第一轮的复习时,除了帮助学生温习知识点意外,就可以进行册与册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的有机整合,复习并进行相宜的作业练习。例如,关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它涉及到初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初二年级下册(第五,六七,八单元)初三年级第六课等知识,教师在复习时就根据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把握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气氛和认识,从而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进行相应的配套作业练习时,教师一定精挑细选,面对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教师不能盲目的使用,精选的题目要紧扣考纲(考试说明)以及历年来的期末,中考考试题型,学历提升,进行综合编制。否则事倍功半。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反反复复进行练习,一定要落到实处。

篇9

关键字: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的实现创造条件

从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的形成和生产价格的分析可见,有诸多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利润平均化过程。首先,商品生产社会化到达一定高度,各部门生产间由于有机构成的差别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异。其次,竞争是利润平均化的直接条件。竞争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直接原因。随后,平均利润的形成要求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完全归因于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不存在部门封锁或者垄断的限制。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资本自由流通,平均利润在这种流出和流进中得以形成。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市场秩序是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应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的实现创造条件。财政政策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创造条件主要在于保证自由竞争机制。竞争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产生的直接原因,部门或地区垄断将导致竞争不充分,出现壁垒,资本在进入和退出中出现障碍,同时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因此,财政政策应消除限制竞争因素,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2财政政策应以利用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为媒介实现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或政府)通过包括税收、财政支出、预算等财政政策手段达到和实现的。从历史的范畴来看财政政策目标不断变化,实现财政政策的手段和效果也随之调整。因而财政政策也是一个不断顺应客观环境变化的结果。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是财政政策的一个有力媒介,财政政策手段根据财政政策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各部门的利润率,引导社会资本流动,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具体的财政政策手段来完成,特别是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形式。不同的拨款有着不同的影响。税收的优惠会提高商品生产者的利润,税种的开征和税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商品生产者利润的下降,税收因素会直接影响商品生产的生产和销售,这种改变会影响资本的流动,低税收高收益会引导资本流入,高税收低收益会导致资本流出,这种调节是立竿见影的。

由于政府对部分部门的集中投资,同时加以税收等优惠政策,改变了部分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新追加的社会资本和市场内流动的社会资本就会收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影响部分部门的平均利润,调节社会资本流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应用很多,国家对农业的补助和税收的优惠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当然,财政政策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对平均利润的调整过程中也要警惕政府失灵的隐患。财政政策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例如,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中最为脆弱的一环,三农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因而有侧重的财政政策改变农业或者农村地区产业的平均利润,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选择。

3财政政策对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的补充

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范围在“私人消费”部分,在马克思分析的“社会需要”部分难以发挥作用,因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是没有交换价值或者不是价值的使用价值。但是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公共产品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关系到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必须得到有效满足,然后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其余部分的个人分配。所以“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也应该得到,并且首先得到满足。

篇10

[论文内容提要]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观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嗤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经济思想是陈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亮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其中,农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陈亮受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浙东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核心重农思想、农本思想和富民强国思想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陈亮认为保护农民,稳定封建经济,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为此,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概括地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以农为邦本思想为指导,提倡积极的赋税、土地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经济。陈亮认为,重农才能立国,富民才能强国。因此,他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经济,“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对汉文帝的“不求富国而求富民,故为治之先,勤于耕农是劝,今年以开藉田先农,明年减半租勉农,又明年以除租税赐农,野不加辟有诏,亲率农耕有诏”的重农政策极其推崇。他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上升到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古者农自耕其田,其力与相若,其食与其口数相称。上之人劝之有其诚,董之有其官,赈之有其政。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天下无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发展农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还有赖于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陈亮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赋税政策,免除各种苛敛之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官俸开支巨大,军费开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统治者的恣意挥霍,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种名目,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达到“不可以偏举,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连传统的夏、秋二项正税,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增加了剥削。最有力的举证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远不如北宋,但其赋税收入却超过北宋。如北宋赋税最多的熙丰年间,年赋税收入约6000余万贯,而南宋淳熙时年均赋税收入达到6570万贯。对此,陈亮强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放弃现行的苛敛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岁不过三日,什一而税。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上下有制,未作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时,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则“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唯此,才能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稳固国家。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王朝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经营的绩效,才是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和提高封建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关键。陈亮从南宋时期土地兼并的现实出发,着眼谋求国家富强的目的看待农业发展问题,有区别地看待和妥善处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一方面,倡导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这是封建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陈亮生活的乾、淳时期正是南宋土地兼并最盛时期,许多官僚地主占据大批良田,形成“阡陌绳联,弥望千里”,相反广大农民无地可耕,沦落为佃农,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朝廷真正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广大农民仍然难免破产流亡,成为流民。这不仅对封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因此,除积极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外,还应限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和制止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土地侵占。同时,作为事功学派代表的陈亮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看到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官僚地主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还是有才能的人用合法手段的土地经营,其结果都将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因此,陈亮立足现实,为稳定农民生活设计方案。他认为,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是地主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来源的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作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反对笼统的、不分具体情况的“抑制兼并”和“打击豪强”,主张要区别看待和妥善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他认为,那些靠自身才能,以合法手段获得土地、诚实经营的地主土地,应给予保护和支持。他倡导保护富民,反对一切“折困天下之富巨室”的行为,反对封建朝廷恣意向豪强增加赋税的做法,“时朝廷令两浙、江东人户田一万亩者,籴米三千石,抑配度牒,关子之属。公(指章服)以为:事类科敛,无体民经国之意。”在他看来,因经营有方而致田产巨大的豪强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引导人们走向富裕的榜样,起着榜样示范作用。 

发展农业,要重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陈亮认为,发展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关键。陈亮指出,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管理的不善、信息的不了解,经常导致所建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出预期效果,有些农田水利建设甚至于既劳民伤财,也无避免灾害之利,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他指出要科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为此,他希望年轻人去从事农业,潜心农田水利之法的研究,造福百姓,“使实利及民而惠足以政”。 

发展农业,就要重视发展商业,强调“农商一事”,“农商相籍”,这是是陈亮农业思想最为突出和最闪光的地方。历代众多思想家大都主张“重农轻商”、“重农抑商”,认为重视农业生产,必须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实现“利出一孔”,使农业生产成为人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推行“驱民归农”措施,传统农本思想将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来看待,发展农业和繁荣工商业两者被对立起来,这种农本思想使整个社会经济严格地限制在自然经济的范围内,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法宝,但并不能真正实现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对此,作为浙东事功学派核心人物、永康学派代表人的陈亮,对传统农本思想的狭隘性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赖商而行”的新农本思想。 

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农桑相籍”。国家要以农为本,教化要以农为先,天下无浮食之民,则民力常裕,国家富强。但发展农业,并不是以抑制商业的发展来实现的。相反,农业只有与商业协调发展,才能“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行而乐其生”。他从当时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实际状况出发,主张朝廷不应守旧,一昧死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放,而要农商一事,农商互利,以此为目标调整改变政策,使农商相互为用,协调发展,所谓“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农商协调则为两利,相互损害,则为两病,“农与商不复相资以为用,求以自利,而不恤其相病”,则“郡县困匮,而其弊日又甚矣”。陈亮认为,农业和商业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是联结其它经济要素的核心纽带,两者并无高低轻重之分。他强调:“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无相通过,民病则求之官,国病则资诸民。”农商之间有行业分工,更有紧密联系,两者不仅是非对立、排斥的,相反是互利、促进的。农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而商业的繁荣又能反过来成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农业发展,就必须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只有发展商业,才能畅通农产品物流贸易,促进农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只有协调发展,社会才能走向全面繁荣,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任何歧视、压制、打击商业发展的举措,不仅不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它还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由于农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生产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商业的发展,既可在丰年避免谷贱伤农局面,又可在灾年互通有无,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陈亮虽然公开批判与否定了千百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重本抑商观念,倡导重视商业,发展商品经济,但并没有走向贱农极端,对于重本思想,不仅没有否定,反而一再给予强调,把重农劝农作为治国之道的一项基本内容。综观陈亮的有关论述,不难发现,他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是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在他看来,从根本上讲,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商业的持久繁荣,并进而发挥其职能。他强调“治具之綦大者,不过数端已:制度也,时令也,养老而乞言也,崇儒而重道也,厚本而劝农也”。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农商并重的思想,但有学者指出,“只是为了纠正传统的重农轻商偏见,才较多地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的核心是农。对商业的重视,一方面表现为一种逻辑关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商业之所以要重视,关键还在于其服务农业的功能,能为封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更好地实现富民强国。从这一角度讲,只能说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商人阶层的代表。“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这表明,陈亮在体察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农本思想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农本狭隘思想的束缚,是对传统农本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是一种新农本主义思想,一种开放的农本思想,是传统农本思想发展的顶峰。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推动商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实为明代思想家公开倡导“农商皆本”思想铺平了思路、开了先河。有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陈亮的见解对后来明代思想家正式提出‘农商皆本’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农业的经济地位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形成了牢固的农本主义思想,并导致封建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上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从本质上讲,农本思想则是重农思想的一种极端体现形式,重农思想本身不仅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是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中,在重农思想、农本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各种重农政策,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在今天,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农业发展可极大地提升农村购买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还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等。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在现实中国,农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强农业,全面振兴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陈亮丰富的经济思想,蕴含了许多重要的价值,就其农业思想而言,也不例外。如果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的话,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义就显露无遗了。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做好“三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要立足实际,放眼世界,认清和研究各种新形势、新实际和新变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要注重挖掘历史,努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提取、吸收有益的东西,并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 

 

[参考文献] 

[1]《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 

[2]《陈亮集》卷二十《汉论•文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