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篇1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教育的理念,要让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二中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不断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步伐。学校通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学校不断拓展和开发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真正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愿景。

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

“互联网+”的出现,必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上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自主学习转移,由封闭校园走向开放教育,教师也将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应该改变已有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虚拟实验室、同步课堂等新技术,不断拓宽教育的资源和空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要不断增强学生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借鉴和推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新的课堂形态,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凸显和尊重。

做好全员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如,学校通过“国培”计划、英特尔培训、网络工程师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能等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网上论坛等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场所;通过建设“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等途径,形成以技术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加速教师教育手段信息化;建立教育共享联盟和公共资源交流平台,深入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有效促进全体教师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并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自主选学培训机构,通过增设摄影课、制作专题片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

优化资源建设,共享优质资源

学校要树立“建网就是建设学校、建网就是建师资、建网就是建课程”的理念,重点抓好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为了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教案、大纲、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好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学空间,建立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学校启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同时,学校实时更新和充实教育资源,形成师生共建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建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馆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学校还通过开办学生信息化社团,组建班级QQ群和微信群,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微信平台,创立学校文学专栏,专门发表师生的作品,并会把作品分享到朋友圈,促进学校文学事业的繁荣。

改善和优化网络管理

采用适宜的网络管理软硬件,可以优化配置局域网,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为了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更新了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同时,学校加快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满足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重点加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监控、校园广播、录播教室、校园网络电视系统、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构建数字化智慧校园。

篇2

关键词:网络资源;多媒体;考核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使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成功。教学中实行信息化教学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通过信息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教师通过信息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在教学中,信息教学很重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学也很重要,只有教师专业能力强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前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一、利用好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只要你打开网络就可以收集来自各个地方的信息和资源,多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课题的内涵,并且了解到更多的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到更多的有关课程的知识,有助于教师的备课和学习;在教学经验方面,网上也有很多名师分享的教学经验或是教学录像,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教学的专业性。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社会的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网络资源,用网络信息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授课

在现代的教室里大多配备有多媒体,多媒体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师在授课中遇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或是事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地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讲细胞或是讲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小视频或是图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多媒体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个助手,在声音和图像方面都给予教师配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既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又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多接触新知识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变得知识渊博、思维宽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触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拓宽知识面,多读报了解国家大事,使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读书、看报、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就是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就要多鼓励学生多接触知识,只有学生多接触知识才能从知识中获得信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缺点,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和学生交流、合作,还要学会和自己的同事交流、合作。和其他的教师一起交流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或是在教学方面自己的心得就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会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体味到教学时的正确方法。教师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会彼此借鉴、彼此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五、严格对待教师的考核

很多地区都存在教师教学不专业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些学校对教师要求不严格,有些教师并非是这个专业却半路出家从事此专业的教学。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对于所教的课程都是“一瓶子不满”,那怎样去教给学生知识呢?所以学校一定要严格抓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文凭和专业知识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使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就是专业人员,只有首先在知识上拥有专业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教学水平更加专业。

教育的信息化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对知识还有社会都有更深的了解,而且教育信息化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好身边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或是器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当然,教育信息化也需要学生自觉吸收信息,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也去自主地收集信息。

教师的专业性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带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道理,所以教师自身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方面都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学校也要做好对老师的考核,监督教师走向专业性的教学,监督教师的教学,对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负责,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江.论教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一句话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2)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通过努力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的职业进步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同理而言。这一过程并不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个体或者是教师整体学会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和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

(1)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现如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教育事业的发展横沟更上一个阶段,出现质的飞跃,那必然得抓紧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打破时空局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2、在现代远程教育框架下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在现如今的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之下,可以很好地将教师教育体系与信息化载体――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将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突破以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传达到受教育者的身边,只要受教育者想学习,就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程度、更全方位的受教。

(2)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公开、民主的选拔制度

拥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顺利地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就必须要经过公开、民主的招聘和选拔。

例如,在英国和美国,如果中小学中有空缺的教师职位,学校就会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的社会招聘,有意向的求职者需要把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各种资料打包发给学校,随后,学校会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合格的人,就通知他们来面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面试的评委不仅仅只是需招聘教师的学校领导,还包括该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学区代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职位选拔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2、完善、充实的教师进修制度

在美国,教师的在职进修是由教育部拨出经费补助,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学区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教师进修计划。教师进修的方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到大学或研究生院修习,也可以参加州和学区开设的进修课程,还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研讨会。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美国教师的进修制度是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升级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和保证教师进修的质量和效度。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1)教育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不高,对教师职业培训的要求仅为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课程都一直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师培养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而如今进入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适应信息化的这一趋势,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说白了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转变的想法和观念,有了这一想法和观念之后,就得有意识的去关注与之相关的事物。

(2)提高教育者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都只是以教室、教室和书本为中心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永远都是依照书本,依靠黑板,依靠教育者已有的思维,使得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一直都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着显著地发展与提高。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当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将自身的专业化提升与信息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之后,这势必要求教育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升以上所谈到的那些能力,就能很好地将之前所转变过来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3)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主要依赖的都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总是在不断地强调教师应该如何从自身角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升。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培养受教育者使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能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只有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同时提升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实效,促进自身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 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加强基础教育网络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战略思考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的思考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6大趋势及挑战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推进教学信息化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建立教育信息化“三大机制”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与思考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 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DB/OL]. .

[3]“关于印发《南宁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Z].南府教[2011]57号.

[4]关于印发《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指导纲要》的通知[Z].甘教技[2010]20.

[5]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6]郭绍青,杨晓健,余学军.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26-32.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也被提及出来。教育信息化包含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一系列的改变和变化。教育心喜欢不同信息化和网络化,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性,关系整个教育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发展教育现代化,意在希望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了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主要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最近几年,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某乡镇中小学的调查报告曾显示,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的配置都不高,而且并不是达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大多三五人公用一台,更甚者十几人共用一台。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当前,学校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主功硬件建设,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弱一些。学校在空间管理方面,大多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例如图书元以及实验室这些公共的地方,还处于没有计算机配置的状况下。时间管理方面,一般情况来讲学生只能在计算课的时候接触计算机,很少独立使用。现如今,教育信息化管理重要有连个特点,一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充足,使用的也不合理化,另一方面,投资比例严重失调,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

二、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相对而言农村的中小学经济状况较为薄弱,所以一定要依靠国家政府、教育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士等力量来筹组紫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小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信息教育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若想更好的做到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换的建设,就应拥有数量较多、素质较高,而且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团队。与此同时,也要选择激励的方法政策,积极主动的容纳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他摁吸引到农村的中小学中来,投入到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去。在这同时,教师爷要加强自身的能力,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结合。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式最为重要的过程。开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更为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且摇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去。

所谓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在将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视为教育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尝试运用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孩子们自助学习,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当前,在新课程的配需当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课程的内容设计与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培训的内容大多呈现“有思想没技术”或是“有技术没思想”的情况,很少有做到整整将两者进行整合的。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就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若想在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之上,给与每个学校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以资鼓励学校开展校园网的建设,没有充足条件的中小学就必须满足设备的需求,开设多媒体教学,增设多媒体信息设备,降低教师的资源共享教学,定时更换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增设各区域间的资源库,以便鼓励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更具乡镇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建设资源库,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省时省力,这样农作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将会更强。

(五)切实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等,这些现象都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切实将强孩子们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孩子们能够正确的去分辨是非黑白,懂得识别真善美;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及欣赏,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欣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最后一方面,注意强化法制教育的责任感,让学生们了解到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虚拟社会,也是要为自己的言行服法律责任的,如若不严,将会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应有的责任。

三、总结

在某种程度来讲,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充满适应性的社会过程,这也就表明一定要和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清晰的了解和明确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去改变和创造教育当中的奇迹,它可能会促进教育的改革,也可能有利于教育系统的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不是单一的教育资源的传递,是一个双向的智能化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

[2]刘东波,李祥贵.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段宝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投资问题探讨[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网络安全评估;投资效益;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已具雏形。河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从技术平台建设、系统运行、产品研发、团队建设、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客户服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扎实的基础,取得很大的成绩。目前,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源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资源库,河北远程教育网信息网站信息量和总访问量居全国教育网站之首。然而由于投入保障机制缺乏,管建运营体制不完善,会员制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学校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不到位,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不明显等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河北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组就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与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求能够有效解决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使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过程。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高等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又涉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更新、教学设计和方式的变革等。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使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信息化包括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技术层面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的应用;教育层面指整个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包括教材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管理自动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

二、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分析

1.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河北省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对全省20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占40%,其次为软件经费预算16%,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12.3%,人员类经费预算9%,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6%。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并由此导致了校园网软件、技术支持和服务投入不足。问卷调查显示,85%的高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72%的高校认为,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高校对技术维护和用户支持方面的不到位,已经严重影响了网络在教学、科研中的正常使用。

2.现有高校资源库有量无质

问卷调查发现,众多高校的资源库多强调数量而不重质量。许多资源库容量动辄上百GB,但这些资源并不完全是针对教学优化筛选的,所以有许多资源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其次,资源库的价格动辄上万元,但学校购买后却发现资源陈旧或者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学校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问题。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

3.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后于学生需求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应用能力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调查发现,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们未能有效利用。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在大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目前高达80%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利用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72%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贴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40%的学生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和进行交流;这些情况都说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要远比教师积极和充分,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应用能力较低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羁绊。

三、实现河北省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1.建立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四位一体投入保障新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影响面广的系统化工程,如何减轻信息化的投资压力,保护原始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投资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否进一步深入推广下去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都要积极开辟资金筹措渠道,建立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四位一体投入保障新机制,多元化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开辟以政府投资为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IT商家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投入保障新机制。另外,为提高国家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益,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近年美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有所削减,为减少经费支出,在一些美国高校中出现了“外包”现象。通过向外部服务商承包校园服务项目的方式,高校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和服务成本支出,提高国家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益。这种方式对于解决高校信息化经费不足和减少开支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2.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分别建设了自己的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政务库等,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与网络共享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比如同是一所高校,经常是人事部门维护着一个人事数据库,财务部门维护着一个工资数据库,这两个系统中的人员信息,本应该是一致的、共享的,但往往是因为开发单位不一样,数据结构不一致,系统之间无法交互,形成两个部门的“信息孤岛”,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多媒体教材、电视教材、网络课程的开发依然没有跳出“课本搬家”和“课堂搬家”的圈子,存在着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制作、效益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不足、缺少评价和反馈等问题。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另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经验;将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分开,课程的设计必须考虑绩效,并能提供在线指导;网络课程设计标准应统一,方便交流;网络课程必须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能力水平学习者的需要;建立全球教育资源吸收体系,不断扩充教育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可以借鉴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要进行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步骤、过程及一般原则,树立信息化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强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能够并且善于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设备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4.建立规范、高效的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以便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统一规划、指挥和协调。所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应该认真贯彻“校长负责制”的原则,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垂直领导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本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和管理。各个高等学校要在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指导下,依据统一的规范、大纲和程序开展本校的信息化建设,以期达到系统的整体化和规范化。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建设等,均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实施细则,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河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如何突破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是河北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提出了“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期能为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提供新的视角,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

参考文献:

[1] 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

(2).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中心;机构设置;教育信息化;S-P分析法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概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学校而言,信息化能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真正提上各学校的议事日程不过是近几年的时间。虽然很多高校从“十五”时期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还是经常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诞生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其基本职能和任务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其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其自身的建设也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西部开发计划的开展,西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即是从西南地区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机构设置情况分析西南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二、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本质上看,教育技术中心是主体,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者,信息技术是被利用的对象,且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如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普及传播先进教育理论和理念,倡导先进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教育技术硬件大环境的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多功能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调频广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等;精品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至整个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教学网站的开发;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如教育技术理论普及、先进教学模式的倡导、教育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教育技术教学实验研究,如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网络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资源库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等。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了西南地区的九所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的方法了解所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下设机构设置情况,并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划分了九个科室作为研究的问题项(如表1)。并将研究的几个学校分别编号(如表2),根据访问网站所了解的信息,每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该机构就填“1”,没有就填“0”,由此创设了S-P数据源表(如表3)。事实上,S-P表原本是利用学生的问题得分表进行教学情况分析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一种表,S代表学生,P代表问题。但是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这种表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机构设置的分析应用中,S代表样本学校,而P就代表设置的机构,由此,形成的S-P源表中“1”和“0”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即“1”代表了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此机构,“0”代表了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没有设置此机构。经过数据采集得到如下S-P源表(表3):

四、结果分析

将以上S-P数据源输入到程序里面,运行得到以下S-P曲线。

分析结果图1:

由以上S-P曲线可以反映出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1)从这几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属机构设置的全面性来说,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的机构。其中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属机构设置的全面性是最高的,各个部门的划分比较详细,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新项目的研发,并通过公共课的教学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推广开来,再通过培训部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起到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带动了全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而像西南科技大学、曲靖师范学院和重庆交通大学,可能由于对机构职能的界定不同,其对下属机构的设置就不是很全面。

(2)从机构设置的种类来看,每个学校都设置了网络中心,都重视校园网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作用。而且有77%的高校都设置了公共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有半数的高校设置了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对整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33%的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研究教育技术的伦理与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将之推广开来,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职责,并没有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由上图我们还可以看出,只有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培训部,西南大学设置了校园卡管理中心,其他学校没有把这两个机构单独列出来,而是并到了其他的机构,说明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办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论如何,这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疑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从S-P曲线的形状来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般而言,S曲线表示学生的得分情况,曲线越靠近右侧,表示学生的得分越多,反之亦然。S曲线通常是一种变化比较缓慢的S型曲线。如果在S曲线的中间出现水平部分,则称为S曲线的断层。断层的出现表示学生对测试中的某些问题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或者是对问题中的解题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扩展到本研究中,S曲线的断层部分即现代教育技术部和教学服务部的设置方面出现了偏差,很多高校将教学服务部直接合并到现代教育技术部中,也有的将其并到其它机构中,并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区分了不同的职能。与S曲线相对应的P曲线则表示学生对每个问题应答时正答数的分布。P曲线的断层表现为P曲线中间出现的垂直的部分,此现象是由测试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具体到本研究中,则说明相邻的两高校对两个机构的设置出现分歧。

五、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南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虽然起步晚,但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这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也是因为各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

由于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展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在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划分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3 50-52

[2]柯和平,郭向勇.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27-32

[3]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子林,胡志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和任务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6月

篇8

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方位认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我们拟从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建设过程、发展模式、应用成效、主要结论、效果反思和对策建议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梳理和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发展背景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教育信息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萌芽起步、2000年到2009年的初期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的深入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轨迹与世界相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累积,整个信息化建设从形象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技术应用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在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通过有效的问题解决,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向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的转变。

发展思路

海淀区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采取的是统一规划、统一配置、步调统一的“一统化”建设思路,起初在实践中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这种区域“一统化”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很大困难,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原有的工作思路暴露出很多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海淀区教委毅然决然地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要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学校自主、区校互动、协同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学校自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照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开发应用的学校信息化发展道路。区校互动则是指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学校共同研发和建设学校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协同创新是指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自主设计是学校依据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形成具体发展思路,制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过程。自主建设是按照学校信息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针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和困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信息中心指导下的试点运行、校企合作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完成信息化环境建设。自主开发应用是学校根据信息化发展需求和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原有软件产品和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深入探讨资源应用的层次结构,进行创新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本区或本校特色的软件系统平台或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区域上下的协同创新发展。只有有了区校两级的互动作为保证,自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没有互动,自主发展可能会变成盲目扩张、无序发展;没有协同,互动也会变得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没有自主,协同可能就会成为消极应付、惟命是从。因此,“自主”、“互动”和“协同”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保证了海淀区教育信息化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设过程

在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创新促发展、以实用促实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走过了探索起步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和实际应用阶段,顺利走向了个性化建设阶段。在这一时期,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研发了“海淀教育网、行政办公网、英语口语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视频点播直播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教委可视平台、教委经费预算系统、教育博客网、终身学习平台、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校园IC卡管理平台、综合资源统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15个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大大提高了海淀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首先,学校在投资取向上以需求为导向,支持学校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构想,向信息化主管部门上报发展计划,申请项目支持,也可自筹经费,用于急需项目建设。

其次,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逐年进行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的试点推广工作。实验项目由区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其中,区教委负责实验项目的审定和实验学校的确定,区教委财务科负责经费保障和管理,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实验项目的设计及实验的组织,试点校负责按要求完成实验项目并提供实验报告。

最后,为信息化发展设立特殊经费政策。海淀区鼓励学校信息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因此根据学校的需求报告,按照一定的流程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自2006年实行新的经费政策以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各校根据需求,设计配备了包括数字录播系统、数字化闭路电视系统、数字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学生IC卡考勤就餐系统、电子宣传显示屏系统在内的各种新设施,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信息技术更全面深入地整合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回顾海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正如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所言:“硬件设备是基础,网络平台是支柱,软件开发是核心,综合应用是根本。”这是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自主发展路径的基本特点。

发展模式

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是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具有学校信息化建设专业化的设计、研发和建设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区信息中心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室”,将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引入海淀区,通过建立信息化“样板教室”的方式,达到“展示引导、示范建设”的目的,向学校推荐先进信息化教室建设理念,展示最新的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引导、指导、示范和服务等功能。

这种区域“先研发、先建设和先培训”的工作思路,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质量监督指导和技术设备保障,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沿着科学道路发展。另外,为了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区教育信息中心还通过建立试点学校的方式,让部分学校率先发展、率先实践,及时总结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形成学校精品的网络和课程资源,再在专家充分论证和研发的基础上,向全区学校推广。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方式的不同、学校发展思路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方案。校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助推了各种发展模式的产生。各类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立体地呈现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多样格局。通过具体的学校案例分析,目前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建设的学校自主发展模式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

1. 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前瞻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探索新工具的教育应用。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最后全面铺开,立体呈现。

2. 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类运作模式的学校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这一转变为解决教育教学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等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以重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重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通过技术的支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3. 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规划,以应用为核心,统一规划软件、硬件、资源、培训等,围绕师生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是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决策与应用是学校自下而上运作的两个方面,教师根据技术设备应用的效果和应用需求来选择技术设备,只需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应用的申请;学校具有完善的信息化决策机制,教师的信息意识很强,决定技术应用的权力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4.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关注需求,强调服务,走符合学校教育功能需要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5.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应用成效

信息化在海淀区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变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应用等方面,教育信息化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初步形成了海淀区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有力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

1. 实现了高效便捷的教育信息化管理

区域层面,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借助网络开通了20多个平台,从行政办公到区校联络和学籍档案管理,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送无纸化、网络管理有序化,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区教委及直属机关的所有通知都通过行政办公网发送,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账户,每校都有专人登录行政办公网查看相关通知。学校信息化管理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应用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校管理模式。例如,海淀区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用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应用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利用校园“一卡通”保证了校园管理的安全与高效;应用手机和上网本等小型移动终端,实现泛在管理;应用CMIS系统实现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加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同时,借助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丰富和拓展传统教研管理,发挥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和生动形象的优势,补充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建构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海淀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后,教学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理念及其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

首先,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海淀区中小学应用互动反馈教学系统辅助课堂练习、构建互动教室开展课堂教学等,信息技术不但能帮助教师设置情境、呈现知识,而且还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具、交流讨论工具、表达工具、知识建构工具等,不只是学生训练的巩固器,最重要的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内化。

其次,凭借技术实现网络化自主学习。海淀区中小学应用的学生成长在线答疑系统、空中教室支持的网络点播和网上授课系统,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不再限定于教室,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阅读了更多的资源,增大了课堂的阅读量,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再次,借助网络平台实施跨校学习,增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深度学习。2012年,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实行跨校网络选修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每所学校都提供了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和评审机制。

3. 建设资源,实现共享

数字资源便于传输与交流、存储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这类资源有了单纯量的追求。其实真正的优质数字资源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以满足需求为基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制作的特色化资源、个性化资源,这就需要建设方对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盲目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也是有条件的,不同资源共享的基础不同,即使相同的资源为实现不同目的而达成的共享意愿也不尽相同。海淀区在这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1)区校互动、校际合作,共同提升资源建设质量。在信息资源共建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获得大量资源的许可权,伴随学校教育对优质数字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区校互动、跨校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如海淀区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管理平台的系统应用,以及软件开发基地校的设立,为满足全区中小学数字化资源需求提供动态保障。

(2)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实现优质资源区校共享。已有的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做项目、为了树口碑,人们往往只重视资源的自我开发,而忽视了应用,或者只应用校内资源,忽视与其他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校园环境的升级换代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提供了保障,如信息中心制作的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精品课程录像,都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数字校园环境特点,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同时,注重共享和应用。如中关村中学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提供丰富的视频文化节目、温泉二中的学生作品和微课程展示、田村中心小学的教师教学视频录播与回放等,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有效共享。

(3)依托国家网络平台,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名校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兼具共和个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多渠道地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这种将优质资源与社会其他学校分享的活动,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缓解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

主要结论

基础教育信息化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强调网络,越来越强调交流和资源共享,越来越强调方便实用,越来越突出个性化需求和特色建设,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和能力培养。

1. 探索了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别强调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海淀区的学校信息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很难对一个地区所有的学校用一个统一标准限定它们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区域层面的规划指导应该是对各学校未来发展应达标水平和应用特征的定性描述,而不是对发展指标简单作量化要求。

2. 合理地把握了区校两级的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

海淀区由于学校间差距较大、个性化特征鲜明,完全实现区域层面的资源共享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进,校内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在鼓励学校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区教育信息中心也整合力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资源供学校分享。此外,在学校内部共享的基础上,海淀区也有一部分学校义务地把自己建设的资源上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2008年6月,人大附中联合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其宗旨是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名优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促进教育公平。

3. 实现了区域内的“上下联动、协调发展”

海淀区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形成了职责明确的三级结构:第一级是区教委,作为决策层,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方向、统筹领导。第二级是区教育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工作的规划者和组织者,为全区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整体发展方案,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框架,负责管理区级教育信息化的正常建设和运行,并为所有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理念和技术指导服务。第三级是中小学,作为直接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建设者,构建和运行与本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相适应的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与设施。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规划、自主设计,然后制定建设方案,自下而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由上级部门论证审核后,上报区教委财务科,由区教委财务科组织专家评审后报送区教工委教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向区财政局提交经费使用申请报告,由区财政局批复后,统一下拨各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海淀区自2006年实施新的经费管理政策后,学校按照区财政的有关财务管理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建设的自主性,实施更加符合个性需求的建设。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新的转移,由原先全面组织学校信息化统一建设转向全面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和服务。

效果反思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自主发展模式,虽然已经满足了不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要求,但目前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着不断深化的区域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变革,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模式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1. 经费预算和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制约了学校信息化自主建设的步伐

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加强财政经费监督管理,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年度统计报告制度。但是由于资金的审批周期过长,下拨速度过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信息化自主发展模式,需要区域财务管理部门充分“相信学校”、“相信校长”、“相信每一位工作人员”。假如“三不信”,那必然设置障碍,延长经费使用审批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因此,区教育信息化经费拨付需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经费支持,否则学校信息化建设道路将会困难重重。

2. 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缺乏,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生力军,由于待遇不高,没有专门编制等问题导致这部分人力资源流动性过大。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应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这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在政策层面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克服困难,将政策落实到位。

3.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人员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作用发挥的大小和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直接相关。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技术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但由于教师数量大,每一轮的培训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网络与现场学习、专题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技术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依然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

4. 信息化设备维护成本过高,学校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落实经费投入。在《规划》制订过程中,曾经提出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教育投入经费的8%,后因争议,这个数字并没有出现在正式规划文本中,但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参考指标也给我们不少启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教育经费的支持。从设备投入到人员培训、从简单应用到系统规划、从重点实验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

5. 由于经费投入方面问题,优先发展与兼顾公平之间的矛盾加剧

海淀区名校、大校和一般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不单纯是软硬件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应用方式和人的观念的不同。突出个性与公平发展似乎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大校、名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国际交流时,一些山区的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按生均投入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显然难以满足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建设需求。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的学校,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维护成本就要高很多。一些名校和大校由于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超前的信息化应用规划,对经费的要求水准也要高一些,这就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倡导的教育公平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随着经费支持力度的加大,这种矛盾也在加剧。

对策建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伴随应用程度的加深,新的困难还会出现,针对现有的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1. 基础建设与超前应用相结合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注重基础建设的同时,必须有超前应用的心理准备。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人瞪目结舌,适度超前是必然的,坐等技术的成熟推广与应用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应该主动引入,积极尝试,目的是通过这种尝试帮助学生更早地感知新技术,了解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要求。

2. 规划指导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投资本身是为了帮助教师获得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尽管很多资金投入到了资源库建设中,而资源的评价以专家评价为主,这种资源却并不被教师认可。为了促进教师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把资源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把政府的资金转移给教师,由教师来支付资源的使用费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由资源建设方转变为提供资源的服务方。最简单、最省钱也最好的方法就是每所学校靠校长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由专家组提出建议,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决定应该怎么做。只有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像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亓效军主任所说:“统一采购、统一购买,根本就不适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批计算机、服务器可以统一采购,但是涉及某一个教室、某一个学校特殊的需求时,就不适合统一采购。国内教育信息化专家提倡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要体现“化大为小、自治适用”的原则。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适合他们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特点,无论是互联网上浩瀚无比的资源还是区域内提供的各级资源,都偏向于“通用性”资源,仍需经过本土化和个性化处理才能使用。

3. 政府资助与自我筹措相结合

有专家指出,以前是政府主导,现在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未来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将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现在缺乏的不是政府主导机制,而是市场机制,即目前大部分学校作为使用者无权决定买什么,下一步需要把这种购买权和购买力同时交给学校一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既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的过程,也需要与社会其他行业、企业、组织密切合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

4. 技术人才引进与应用人才培养相结合

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比例来看,人才培养的投资比例占到信息化投资总量的30%,而目前国内的做法是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仅占总投资额的5%。显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取向偏重于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专家建议,要想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应该转换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信息化成功应用的前提和保证。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主要包括技术建设和技术应用两类人才。信息技术建设人才是偏重于信息设备组建、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则偏重于信息设备功能探索、应用及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待遇问题悬而未决,信息技术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人才待遇方面有所改善,如评级、升职时要对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有所考虑,确保“区、校”两级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保障体系高效运行。学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要不断探索应用技术的方法,提高应用效果。在区域层面,教育信息中心要为教师的应用创新提供条件,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畅通无阻,同时,也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效能,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速度。

5. 数字校园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相结合

在未来几年中,数字校园建设将更为普遍。教育信息化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数字校园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全面、便捷、高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广泛,课堂效果更加明显;校园环境更加安全有序,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方法更加轻松,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泛,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等。

在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一般而言,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可触摸的显示设备、电子化课程、在线互动学习、电子课桌、移动授课、虚拟(3D)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监测等,都可能走进我们的视野,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这应该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流工作。

篇9

天津市编制并认真落实《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综合投资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依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要求,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项目步伐,天津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最终要建成全方位、多层次、有互动、自我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网络环境

历经十五年的建设,天津市教育科研网成为了天津市教育行业独立自主的光纤城域专网,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近年来的改造提升工程,使得天津市教育科研网主干设备性能及线路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IPv4骨干网络万兆互联、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千兆光纤接入, IPv6网络承载,构建了以中国教育科研网作为主要宽带出口、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作为辅助宽带出口的教育城域网(如图1所示)。

通过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投资的推进,天津90%的高校完成了IPv6网络建设;80%的高校建设了无线校园网,在此基础上构筑的高校校级无线联盟平台,实现了用户校际无线漫游,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网的服务能力。通过基础教育“校校通”项目的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所有学校实现了光纤宽带接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超过80%,为我市全面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二、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天津教育管理信息化市区(县)两级平台建设既是天津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三通两平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市级平台在全方位满足教育部“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的同时,要为本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度广泛应用提供全面支撑,确实起到统领天津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发展的中心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文件的发展目标,建设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建成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和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任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开展基于课程资源的学生人人通学习系统、基于国家课程教材的教师备授课系统、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平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二期)、网络教研平台(二期),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等项目。建设了教师研修网络课程、中小学“名师课堂”资源、高中学科优质课程资源、特级教师资源、空中课堂资源、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等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天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部署了十余个国家和市级应用系统;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动各区县和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典型和示范,实现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遵循市级公共建设―区县集中建设―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模式,我市构建了天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框架(如图2所示),搭建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级各类资源,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共享机制、统一资源检索,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教育管理服务;搭建起了市、区县(高校)两级数据交换平台,建立了各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我们以国家及天津市教育管理的数据和信息需求为起点,逐级进行区(县)、学校数据库规划和建设,设计了面向教育机构、学生、教师等教育管理对象的基础数据库;逐步向形成面向教育机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教育管理与服务需求的数据体系扩展,支持数据交换、报送、共享与服务;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形成了从市到区县及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趋于扁平化的天津市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与管理体系。其中,天津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数据库涵盖了教育部部署的各个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基本数据,既是天津市教育管理及科学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数据支持,如:中、小学学籍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基本信息库,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信息库等。天津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共享数据库则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数据交换中心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的空间,在共享数据库中建立相应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为数据转换中心的抽取、清洗、过滤、转换、等服务提供支持。

天津市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非常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在数据管理与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系统建设上逐步走向系统与数据的集成和集中管理,系统应用逐步走向综合应用、深度分析与决策支持。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教育质量

天津市高校均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了统一认证、数据交换、信息门户等公共平台及网站群、教务、科研、人事、学生服务、后勤保障等系统,完善了信息标准规范、运维和安全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高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变革。

天津市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也在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的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点实验仿真实训基地工程”的建设,创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开发虚拟流程、虚拟生产线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果。“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高职专业知识库”、《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培养合作服务平台》等多个市级应用的搭建,大大加强了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学院管理的融合,推进了信息技术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定位、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4个,国家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54门,2014年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4个。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在进一步加强,“开放学堂”的建设,实现了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实践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课程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有效地探索了学习模式的变革。“天津教研平台”的建设,以网络教研的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的人人通。基于国家课程教材的教师授课、备课系统和基于课程资源的学生人人通学习系统的建设,落实了教育部提出的建成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和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任务的要求,促进了天津基础教育向“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目标迈进。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和课堂管理当中,以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积极化,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建设信息化教学,主要包括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建O。硬件环境主要含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软件环境主要指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系统软件、多媒体素材等,是将传统的书本内容与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学校的教育方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接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学生从知识的获取到知识转化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完全体现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而通过建设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赋予职业教育更深刻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1.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传统教学中,学习资料主要局限于书本教材和课堂练习等资料,更新迟缓、存在方式单一,无法积极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互联网搜集最新的教学材料,制作成相关的课件和练习,通过视屏演示、课堂互动等环节,给予了学生更多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现代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理念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原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寻者。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主动寻求和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独立完成知识过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思考,逐步完成从被动灌输知识到个性化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3.新颖的学习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强调学生以学为中心,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确保学生在职业过程中,能够熟练操作、维护硬件设备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时,提高实践过程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种类涉及广泛,需求量较大,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支撑。而在目前情况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尚属于起步阶段,部分教学资源库内容单薄,教学资源来源单一,无法提供给信息化教学平善的教学资源支持。

2.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后台支持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软件与硬件设备的双重支持,缺一不可。由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中采用的教学资源多样化,面对的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所以需要有力的后台支持运作,但目前的设施环境发展参差不齐,在设备的更新、设施的配套以及维护上有所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发展。

3.缺乏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培训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新引入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对于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还依然缺乏技术培训规范,导致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的应用和发展缺乏动力。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发展中问题解决措施

1.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教学资源库的支持。在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之前,应该完善教学资源库内容,建成相关专业的精品网络课程和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完成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建设。

2.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后台支持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主要依靠现代化科技,因此需要实现软件、硬件的配备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匹配。对职业院校已经拥有的计算机、服务器以及软件等设备资源,需要及时维护以及更新。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要加强资金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创造一个优良的设施环境,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培训规范

职业学校在建立培训机制并且督促培训工作落实的同时,需要建立完善培训之后的交流沟通制度,通过进行定期培训,设置专职指导人员,定期同教师之间沟通,为他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指导帮助。

综上所述,职业教学需要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与助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发展,大力加快信息化教育的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从而可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