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一、引言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开放的、公共的合作型实训基地,它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并且在本域内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意在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校主体”三方互动式实训基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利用最大化,实现行业管理部门、企业、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发展新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共享三方需求

 

1.政府共享。自2008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由建设部划归交通运输部以来,辽宁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作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着辽宁省内各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辽宁省沈阳、大连两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其中,沈阳地铁运营里程54公里、沈阳浑南有轨电车运营里程60公里;大连地铁运营里程38公里,轻轨104公里,有轨电车23公里(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底)。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日益扩大,轨道交通事故近年频发,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所以,政府部门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实验研究基地支持。

 

2.企业共享。目前,国内较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有上海申通地铁培训基地、广州地铁培训基地等少数几家运营公司。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座城市。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沈阳浑南现代有轨运营有限公司;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大连金马快轨运营有限公司。

 

辽沈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均没有成立完善的培训基地及培训体系。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企业培训功能。

 

3.院校共享。辽宁省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中职类)等。

 

原铁路直属职业院校铁路培训系统成熟,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系统,部分非铁路直属职业院校虽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但面临着设备缺乏的情况。所以,辽宁省内相关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教师、学生培训功能。

 

三、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交通厅《辽宁省交通运输主干专业及专业群“十二五”建设方案》和《交通运输主干学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岗位要求和设备使用、维护要求为基础,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已被辽宁省交通厅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入手,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实现涵盖行车、乘务、站务、机电、通号等五大岗位群技能培训,包含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室、PLC控制实训室、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车站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车站业务实训室、票务实训室、AFC拆装实训室、屏蔽门拆装实训室、转辙机实训室、联锁设备实训室。各实训室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四、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三方共享方案

 

1.政府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建设、辽宁省轨道交通企业设备维护标准、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准入资质、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等行业管理支持。

 

2.企业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提供相关岗位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校企共享培训教材体系开发、运营企业相关岗位专业技术改进支持。

 

3.院校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相关高、中职业院校提供师资技能、学生实习培训服务,也可举办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大赛。

 

三方共享方案图如图1所示。

 

五、结论

 

实训基地开放和共享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也可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本地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篇3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培训和技术辐射作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朱集镇四新现代生态农业园为依托,坚持“立足本地,服务农村”的原则,围绕农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使基地成为培养实用人才的摇篮、辐射科学技术的源头。

第二章基地的基本标准和功能作用

第三条基地建设标准

(1)有良好的理论培训和实习实践场所。有不少500平米的固定场所和宿舍;有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及实习设施;自有或合作有不少于500亩可供实习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基地。

(2)有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年培训人数不少于4000人次,其中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要占20%以上。通过培训,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等方面效果明显。

(3)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建立以兼职为主的教学队伍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

(4)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技术跟踪服务体系,为学员和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依托农村生产基地和专业协会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网络。

第四条基地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人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努力成为农村人才培养和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

(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农村各类人才,大力开发农村资源;

(2)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基层组织的新要求,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3)农村实用人才评价鉴定基地。根据农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探索建立农村人才评价鉴定体制,激励农村人才发挥作用;

(4)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和服务基地。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开展农业科学技术试验、推广、服务、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党员干部带头带领作用,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第三章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职责

第五条组织领导。区成立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基地办公室挂靠朱集镇党委、政府,受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委组织部领导,日常管理由朱集镇委负责,工作人员由朱集镇从在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调剂。

第六条基地办公室职责。研究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落实各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推进基地建设与改革,检查基地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负责编制基地年度各类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方案及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负责教学、人事、计财、设备、后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为基地建设服务;组织专家定期对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和基地建设完成后的年度检查验收;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第七条基地培训工作在区委组织部指导下,统一组织安排,其它培训任务由基地管理办公室上报区镇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管理

第八条资金来源。省、区农村实用人才创建专项资金;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的培训费用;区直有关单位帮助的各种资金、物质;基地自创收入。

第九条资金使用范围。基地管理人员工资;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津贴;种养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基地水、电等日常维护使用经费;培训学习各种经费;帮助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费用;基地建设发展费用等。

第十条资金使用管理。基地资金管理要在财政部门设立专户,由区委组织部和镇政府统一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年度审计。日常财务支出由基地负责人把关,5000元以上支出报区委组织部、朱集镇委同意。

第五章基地资产管理

第十一条基地所投资固定资产产权归朱集镇政府所有。

第十二条所有固定资产全部登记造册;对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一般不得对外出租、出借,严格按照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章教学培训和学员的管理

第十三条基地年度培训规划由区委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区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安排,基地管理办公室具体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培训教师由区委组织部和组织培训单位统一安排。

第十五条发挥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训、教学实践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把基地建成具有品牌效应、有特色的农村人才实训基地、农业技术改革成果的示范中心、农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等。

第十六条基地要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才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基地要为学员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强基地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与管理,向基地学员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工作,每期都要安排1—2场知名教授、专家的讲座。

第十八条基地要加强对学员考勤考核管理,学员要自觉遵守《学员管理制度》。

第七章部门帮扶

第十九条建立部门帮扶制度。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扶持。

第二十条帮扶单位每年至少要到培训基地开展工作1—2次,指导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同时帮助解决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及相关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第八章附则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84-01

目前国内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教师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双师型”教师在职校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化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问题

根据去年就业学生调查情况分析,对120个中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企业调研,其结果令人担忧,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满意,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还需要“二次培训”即:恢复师傅带徒弟、企业提出“半成品”教育。

(二)分析原因

1.职业院校的师资实践能力差

我们对经济技术发达国家进行调查,国外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3-5年的企业实践经历,而我们国家没有要求。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用企业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培养高质量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不可能的。

举例(以数控模具专业为例):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他们没有设计过模具、生产、制造过模具怎么能培养出胜任企业工作的学生呢?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问题

我们到现代化生产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技术水平发展非常快、高科技运用非常广,而我们的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很陈旧差距5-10年。

(三)“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理解

1.什么是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既能在学校教书,又能承担企业生产任务和科研开发项目,但目前没有确切的定义。

2.工程师≠技师,技师是指技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工程师属于复合型人才,实操、理论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等,2者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通。 3.“双师型”教师分类

3.新形势下模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如何定义呢?对双能力、双职称、双成果三类教师进行比较,结果:最接近“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是“双能力”教师,但是又有所不同。

二、实施“质量提高工程”的有效办法

(一)解决专业课程设置落后问题方法

首先,对行业有知名度的现代化的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依据现代化企业的新技术――“中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创新专业,科学合理的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必须有企业参与,制定能力标准、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

(二)解决中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实践能力差方法

1.校、企、行联合结盟

目前,我国有各种师资培训班,大多数是理论培训,出于形式,不能根本解决培训师资内在的水平问题。我们聚集国内行业技术专家、职业院校的教育专家,省市区职教集团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组成强大的团队――“现代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联盟”,并计划校、企、行联合打造中国第一批的“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厂中校”或“校中厂”的模式)。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各专业协会、全国职业院校研究会等单位为龙头,联合各职业院校,各中等职业院校并与知名模具企业结成联盟,建立中国“双师型”模具师资培训基地。

(三)“双师型”模具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1.培训基地的建设本着全面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服务,培养掌握综合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原则。产品造型与创意―模具设计与开发成型零件加工模具零件测量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试模与成形模具修模与检验等依次培训。基地引进先进模具成形零件的加工设备,与国际先进模具制造水平接轨。实现设备覆盖面广,梯次配套,以满足特殊实训和培训以及生产和科研需要。

2.师资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学生技能培训为一体,集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一体,以培训为主,兼有生产任务。发挥结盟企业、大专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师资培训基地的企业技术优势,为职业院校服务。师资培训基地将配备各种国内外先进造型、设计、制造和开发软件,承接专业范围内的各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模具专业方向的高级培训班或研修班,解决社会紧缺人才培养问题。

3.遵循“制件到制件”现代模具教学理念,实现项目培训。在基地培训的教师实训以设计制作中小型模具为主,也承接精密模具的设计制造任务。从而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将师资培训基地建成,国内独特的“双师型”模具师资基地,成为现代化“厂中校”或“校中厂”模式的基地。

(四)、建立“双师型”模具师资培训基地理念与模式

“双师型”模具师资培训基地总体布局要根据基地建设制定的“制件到制件”的理念以及现代化“厂中校”或“校中厂”模式建立。

1.与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中国第一批 “双师型”模具师资培训基地。

①制定“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标准(就是基地培养的教师达到的标准);②制定基地装置配备标准; ③制定师资培养方案; ④制定管理制度; ⑤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等等。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①经基地培养的教师应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水平,建立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分级,分出教书和动手能力的高低水平)。

②只有真正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与企业需求“零对接”。

③目前各职业院校规定,专业教师每3年要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所以,教师培训时间半年――一年,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提高工程。

参考文献:

篇5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模式

构建

论文摘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必然。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建设重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取得的成效。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由纯粹的学校形态来完成,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必然。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南车集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全方位、全过程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校企合作的建设,点

1‘依据企业需求设1专业

成立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与开发。在其指导下,学院先后改、并、新设专业21个,确立了“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和“数控技术应用”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前者针对轨道电力牵引的终端产品—电力机车,后者针对机械制造行业,两奢既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急需,又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机械加工、自动控制装备维修、模具制造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空间。

2.按照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每个专业的课程,并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内容来自生产实践,如将株洲电力机车厂新型高速、重载电力机车的最新科技成果纳人多门专业课程,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人课程体系中,并与株洲电力机车厂等企业合作,编写了《牵引电器》、《牵引电机》等专业教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采用一周在企业、一周在校内,课堂和实训基地交替上课的方法。电机与电器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多门专业课程提供教学场所。

3,共建国家级实训基地

一是依靠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建设国家级实训基地。我院实训基地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行业为实训基地建设先期拨付专项建设经费300万元。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实训室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建造,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均为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型设备,学生可参与产品加工。二是依靠行业投资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南车集团投人500万元,在我院建立了数控演练基地;实训基地还辐射周边职业院校。三是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将株洲电力机车厂、长沙机务段等39家单位作为我院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无偿接收学生实习近万人次。

4.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一是不断完善“订单式培养制度”。企业为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学院商定培养方案。如软件技术专业与NIIT公司合作进行模块式教学,学生毕业即可获得该公司资格认证,可直接上岗。二是全过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制度”,做到“师生与企业技术、生产人员相结合,教材与产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三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院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对18个工种进行中、高级技能鉴定,近两年2 800人次的鉴定通过率达93%。四是稳步推进“师生科技创新制度”。教师与校办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6项,其中9项获国家专利、2项国内领先、1项部优、1项填补电力机车配件空白。同时,每年举行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教师辅导学生开发出巧种新产品。如教师袁罗根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开发的电力机车新型齿轮罩,解决了困扰本行业40多年的技术难题,并已累计创造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五是着力强化“主动服务企业制度”。树立大职教观,将为行业、企业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学院既是株洲电力机车厂培训中心,又是集团公司“三高”人才(高级管理、高级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近三年为株洲电力机车厂办班30个,培训1 802人次,为集团公司培训高级技师、技师、技术骨干364人。

5.借鉴企业文化理念,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引人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树立学生是顾客、教育教学与职业培训服务是产品的观念,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编写了学院《文化手册》,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营造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借鉴企业经营理念,学院管理从纯粹的行政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谋求办学效益最大化。电气系与企业联合举办以学生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腾飞科技文化节,信息系学生的黛蓝电脑俱乐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四个市场、四股力量和三种机制组成。其中,四个市场是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四股力量是人才培养的推动力、三种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途径和保障。他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四个市场

我们定期开展对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产品市场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立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制汀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引领校企合作并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将这四大市场的需求纳人学院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了48字质量方针、9大质量目标并层层分解,制定了《质量手册》,25个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文件和记录表格。通过教学督导、“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和四大市场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先后采取了”3项纠正和预防措施。

2.}股力量

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形成合力,协调同步、齐抓共管高职人才培养。

我院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湖南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株洲市的再就业培训基地。

省市政府对我们的校办企业给予政策和土地优惠,使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办企业顺利进人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在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行业、企业、省市教育行政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主动参与了国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和各项目建设。 3.三种机制

我们对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由组织机构、运行、管理、评价、反馈五个要素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院、企业、学生“三威”。

首先是组织保证机制(图1所示)。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学院领导组成,是机制的决策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训、培训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由企业、学院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教师组成,是机制的执行层。

其次是运行管理机制(图2所示)。明确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管理制度,建立了由学院、企业和学生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八通道”的信息反馈途径。

篇6

关键词 酒店专业 校企深度合作 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719-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校企合作也越来越多的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和推进,并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怎样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始终是校企双方不断探讨及持续改进的问题之一。

1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双方利益不均衡

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的利益驱动不同,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期望通过酒店获得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在满足学校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后,期望能够获得企业优秀人才,将来为酒店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校企双方的利益实现存在着时间差及很多变故,企业期望获得的利益是在未来才能够体现的,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选择。学生未来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由于对职业发展规划的缺乏、个人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等,酒店培养的学生最终却没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特别是对于高流失率的酒店行业来说,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更加慎重。

1.2合作协议实施存在难度

校企深度合作中需签订双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在推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规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才深入课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等内容,然而在实施中,往往存在问题:一方面,协议中的内容难以确定具体的时间、执行标准及要求,双方的约定只能停留在协议上,而难保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在协议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协议签订人的离职流动促使校企合作培养的既定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1.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

目前,校企合作层次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与考虑,校企双方更多的是兼顾各自的利益,没有真正做到学生职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就业方面的合作,而真正的校企深度合作应该是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真正把学校办成企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2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2.1组建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搭建实训基地群

为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需成立校企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主要负责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协议的细则协商等。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学校可以综合选择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长期校企合作的企业,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实施。

2.2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力量

要确保实训基地的作用得到发挥,需要有强大的实训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在共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共同培养师资力量。学校应对实训教师进行培养、进修以及实践,企业需派遣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能人才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同时,加强与同行的经验交流,建立起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

2.3建立校企双方长赢机制,促进实训基地群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使校企合作协议的有效实施,在坚持校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建立校企双向兼职的合作模式。职业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深入酒店企业实践锻炼,获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丰富课堂实践经验;企业职业人员选择一定的时间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加深学生对酒店的印象,获得酒店人才资源的积累,为酒店储备人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需求。为确保酒店的利益,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如通过指派学生参与酒店大型宴会、活动等餐饮工作或客房工作,一方面,解决酒店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得到锻炼与实习的机会。但前提是,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制定培养计划,向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2.4共同构建职业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共同构建融合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实习为一体的培训基地,按照酒店职业岗位要求与标准,构建企业文化,在生产性实训室中营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职业环境,并不断建立及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的教学做一体化,完成学生职业人的培养。

2.5以国家政策为引导,探索校企股份制办学模式

为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赢,改革校企办学模式,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扶持,促进校企股份制办学,形成校企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的办学模式,实现深度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宿翠萍,王伟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8).

[2]薛兵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平台――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3).

篇7

关键词: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39-02

一、项目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电力的发展,电网规模和单机容量迅速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发电企业要清洁、高效、安全的生产,对机组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

高职高专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要服务企业是电力建设公司、火力发电厂、核能及新能源发电企业等。该专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电机组运行方向和发电机组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方向,主要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安装、运行、维护、检修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现在发电企业中主要生产岗位人员多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专科生因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倍受发电企业欢迎,只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科学生在发电企业主要岗位就业机会仍然很大。但由于发电厂运行、安装与检修岗位要求高技术人员,专科生仍将是在大型电站就业的最低学历。所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专业群仍应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档次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深化,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行“双证书”制度。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立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强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知名度。

二、项目具体改革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本项目的具体改革内容是:改革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火力发电仿真培训基地,完善并向学生开放技能鉴定室,深化“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师资力量显著增强,涌现一批名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科研教研工作取得突破;把我校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2.本项目改革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借助企业办学的(学校隶属国网公司)平台,围绕热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课岗结合”的“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大体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3个“一致”:生产现场与仿真实训设备一致,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企业评价与课程评价一致,形成了“课―岗―证”融通的“双证书”保障机制。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力争通过2年的建设,建成有突出电力行业特征的专业教学优势和特色、较强人才培养水平的品牌专业。2014年8月完成了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与全面规划,建立了项目实施保障制度,确定了项目建设组成员与任务分解,各项任务全面按照计划开始推进。2015年5月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总结,修订了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继续推进各项建设任务。2016年5月按时完成所有建设内容,并对整个建设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完成的建设内容有:①建立了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课程体系。③校企共建了专业核心课程。④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全面推行了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改造了传统教学模式;紧贴现场实际,将企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价方法引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发电机组仿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⑤经过几年的建设,2015年1月,本专业即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建设团队的荣誉称号。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了真实与仿真实训环境。近两年加大火电厂仿真培训中心投入力度,建成5套不同型号的火力发电机组仿真机,满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火电仿真培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新建汽轮机状态检修实训室,使本专业发电设备检修实训提高一个层次;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机制;加强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⑦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与服务功能;大力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活动。

四、项目的成果和效果

1.主要成果。①完善“校企合作、课岗结合”的“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力行业考核体系与职业能力培训,围绕行业“双证书”制度,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立体化教材,实施工学结合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②取得一批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果。项目完成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应取得一批成果。届时将完成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制专业核心课程8门,建成网络课程6门。在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建设共享型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教材建设方面,完成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项目制电力规划教材5部。③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引领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基层顶岗锻炼、培训学习、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相应电力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多种措施,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水平高、具备承担较高水平技术研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带动专业教学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建成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团队。④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高专热动类专业教学基地。项目完成后,将建成拥有5套不同类型火力发电仿真机的仿真培训基地,推进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实训项目开发,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四位一体的专业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以火电厂运行与检修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教学、科研需要,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高专热动类专业教学培训基地。

2.项目实施(应用)范围。本项目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能方向实施,也可供动力工程系其他专业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参考。

3.项目受益学生数。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或其他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每年预计300人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建成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先进、人才定位准确、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团队优秀的特色专业,为同类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届时将形成以下明显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工学结合”构建了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和重构了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校企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校企双向合作更加紧密。

篇8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等有不错的基础,因这些工作多在学校内部进行,管理和操作较为容易,而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受到多因素的制约,探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也不多。因为校外实训基地的运作缺乏管理机制的保障,大多只是签协议;另外有些院校不能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人才和技术服务,企业投入后没有较好的收益,因此没有积极性来支撑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甚至最后不愿继续合作,不能发挥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正常功效[1]。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现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八年的建设过程中,与通信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基础较好。学生入学后很快就能体会到专业知识与通信行业最新技术的结合,因此学生毕业后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据麦可思2012年数据显示,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薪酬以及对母校满意度均名列前茅。但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专业通信设备投入资金多,企业的实验设备不足。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里有较多专业课,比如通信工程监理实务、通信工程质量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必须到通信施工现场授课,因此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需求量大。但除了合作办学的达安公司,其它合作的通信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热情不高。找到适合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把校企合作形式挖深、扩宽到解决实训条件、师资共享、课程改革等,保证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赢”的良性发展成为了难题[2]。(2)很多大中型通信企业适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不了解,而且校企双方管理模式和机制各有不同;因此校方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及达成双方适用的管理机制来规范校企合作,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3)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非常成熟,但是未必适合我国的高校,因此国外的校外基地建设实践我们不能生搬硬套。(4)国内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与管理通常带有“任务性质”,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3]。

3通信工程监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的策略3.1设计并实施基于“校企共建,共建共管”的通信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在广泛而深入的企业调研基础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通信项目管理龙头企业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通信行业培训基地,引入企业培训机制和师资,并把企业的岗位培训转移到学校内,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提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良性进行,通过签订详细的校企合作协议来保障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及保障制度来保证共同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充足的通信工程监理专业人才[4]。这样,既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广受企业的欢迎,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成为通信专业群的共享资源,为行业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经验。3.2开拓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几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举办通信工程监理国培班、通信企业培训、工信部通信行业年会、走访知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等方式与行业对接,指定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让校企交流更有效,同时对拟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进行考查评估,选择技术对口、管理较好的企业,增加了更多优质校外培训基地,如广东公诚、广东电信规划咨询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既扩大专业影响力,开拓通信工程监理人才培养基地,弥补校内通信实训基地的不足,同时解决企业对监理人才的需求,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3.3建章立制,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广东省通管局、广东省通信协会、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等有关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力发挥通信行业协会和通信企业的优势,定期召开主题会议,让他们参与审议专业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等工作,与学校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对通信工程监理专业的实训、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进行开发和监督,比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资源库、考核体系等[5],保证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同时,还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6],如学生入学有《达安新生奖学金制度》,专业实习有《专业认知实践制度》,寒暑假有《学生假期企业实践管理制度》,顶岗实习阶段有《学生员工管理制度》,并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保证校企生三方权益,这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用制度来规范和细化,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7]。其他如《企业工程师兼课制度》、《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良好而长效的运作机制,为创新和改革通信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3.4开发与改革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通信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监理专业课程的特色和实训条件情况,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导向的实训课程开发和资源库建设[8]。我校与广东达安深度合作,合作期间该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广东省教改项目3项,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通信工程监理实务》等3本,还共同开发了《通信工程实训指导书》、《通信工程管线实训指导书》、《3G移动平台实训指导书》等配套实训指导书。共同开发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统》已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一套适合高职的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并以此带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等专业群的课程改革[9]。

4总结

篇9

为综合利用分公司关停的机组,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进一步扩大技能鉴定站的培训规模,拓展培训项目,将机组技术改造成火电综合培训基地,特到**电厂进行了前期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2021.6.15——6.18

调研单位:**电厂培训中心

调研人员:公司培训处相关人员

二、调研情况:

**电厂培训中心,位于**,起步较早、培训项目和设备完善,管理规范,成规模、有亮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此次考察调研重点是依托关停机组打造检修实训基地,建成的国内首台200MW整机培训系统。

该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关停机组的系统、设备,改造建设成国内首台200MW整机培训系统。共分锅炉本体、汽机本体、电气、管阀、热工等检修基地,可对新入厂员工、检修人员及电力学校的学生进行现场培训,是集团内部重要的检修综合实训基地。

三、机组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通过这次调研考察,对下一步公司机组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现将建设方案汇报如下:

从系统隔离、设备管理和投入资金等方面考虑,建议优先将机组进行设备改造。改造将分为发电流程现场培训和检修实操现场培训两个功能板块。

发电流程现场培训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和新入厂员工,通过现场直观的认识、零距离接触电厂燃料输煤、制粉系统、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发电机和升压站等系统设备,全面掌握火力发电整个流程,对电厂的主辅机设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锅炉本体方面计划从锅炉12.5米喷燃器平台开孔进入炉膛,在炉膛里转圈焊接平台和步道,利用光电效果,向参观人员展示炉膛内部震撼的视角效果,同时在大顶开孔,可以延步道上至汽包平台。汽轮机本体方面计划揭去汽轮机大盖和上汽缸部分,将汽轮机整个剖面横向展示出来,结合发电机部分进行实体展示。

检修实操现场培训针对的是机电炉、热控专业检修和运行人员,利用现场电机、水泵、管阀等辅机设备,可开展燃料、热控和机电炉主机检修方面的培训。具体项目如下:

(一)热控专业

1.DCS系统

#4、6机组DCS系统相对于系统设备逻辑组态,其软件已不适应当前时代。但可以从点的生成,控制逻辑搭建,画面组态,到卡件控制就地设备等一体化培训,包括后期的故障原因分析、判断、处理。

2.测量专业

现#4、6机组就地、变送器小间测量设备如压力、差压变送器,压力表、压力开关以及相关测量取样的表管、孔板喷嘴等均未拆除,完全可以利用,实现技能化培训。

3.程控保护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程控保护技能专业化培训。机侧主保护为飞利浦MS6000系统,炉侧安全门已做改造,对热工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下来就是灭火保护。只不过是200MW机组较小,还有些保护设备及系统没有,可考虑酌情构建。

4.自动调节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自动技能专业化培训。现有各类执行器。仅电动的就有6种型号,气动有调节型及两位式。

5.烟气CEMS系统及其它脱硫仪表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烟气CEMS系统及其它脱硫仪表技能专业化培训。现有各类脱硫类仪表。

(二)电气专业

1.高低压电机检修:包括电机解体、抽转子、定转子检查、轴承检查、更换、测振动、测温。

实施方法:现场检修,电机与本体对轮解开,电机电源引线拆除后,完成电机检修,需测振、测温时,连接电源引线,和运行人员沟通送电测振、测温。

2.6KV开关:SN10-10型、ZN28-10型、ZN73型)检修(包括开关解体检修、机构检修、二次回路检查、特性试验。

实施方法:在6KVⅣ段或6KVⅥ段、脱硫6KVⅣ段或脱硫6KVⅥ段选择停运的开关进行。

3.励磁系统的检修:包括刀闸、灭磁开关、整流柜。

实施方法:#4机或#6机十米励磁柜均可进行。

(三)汽机专业

1.汽轮机轴承及油档检修

通过现场解体,全面认识汽轮机支持轴承和推力轴承。掌握支持轴承的拆卸程序,检查步骤,回装要求。认识了解油档的安装调整方法。

2.高中低压缸揭缸检修

全面了解掌握汽缸检查清理内容,滑销系统的检修,隔板与隔板套的检修,隔板中心测量,隔板中心调整;汽封拆卸、清理,汽封间隙测量调整,全方位的学习汽轮机的通流间隙测量调整知识。

(1)前箱揭盖学习主油泵检修,滑阀检查清理,危急遮断滑阀杠杆间隙调整,飞锤解体检修。

(2)高中压自动主汽门、调门关闭器解体检查,门体解体测量检查。

(3)给水泵检修,通过轴瓦检修,掌握乌金瓦研刮方法,质量要求,学习轴瓦间隙、瓦口间隙、瓦盖紧力测量方法,测量转子总抬、半抬、总窜、半窜的方法,掌握技术要求,通过拆大端盖,抽芯包,芯包解体,中段检修,转子小装测量晃度,密封环镶配,回装后中心找正来学习给水泵的检修方法和步骤。

(4)通过现场不同类型的水泵、油泵培训单级泵、多级泵的检修方法,掌握技术要求。

(5)现场不同的高压电动阀门,低压阀门通过解体培训学习检修步骤,技术要求,还可研磨阀门来达到修复阀门的目的。

(6)系统隔离,培训办理热力检修工作票。

(四)运行培训项目

1.汽机专业

熟悉DCS画面、掌握DEH系统控制原理,对汽轮机本体、主蒸汽、再热蒸汽及旁路系统、汽轮机抽汽系统、辅助蒸汽系统、凝结水、除氧器系统、给水系统、加热器疏水系统、汽机轴封蒸汽系统和汽机疏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开闭式水系统、汽轮机油系统、凝汽器和抽空气系统、汽轮机调节保安系统、氢冷定子水冷、密封油系统进行实地观看、培训、学习,掌握各设备、系统巡检内容、作用、原理、结构及其系统、设备投停操作方法及故障处理方法。

2.电气专业

实地了解和掌握电气一次设备发电机、励磁机、变压器、电动机、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UPS、厂用系统、直流系统等设备的作用、原理、结构及故障处理方法;能进行6KV、380V系统接线方式及停、送电的操作;能熟悉所有电气二次设备及控制、保护、测量、信号等二次设备的作用、结构、原理;能熟悉和掌握机、炉动力配电箱、热力配电箱各负荷的接线方式、停送电操作方法、操作要领及故障处理方法。

3.锅炉专业

实地对锅炉本体系统、汽水系统、旁路系统、风烟系统、制粉和燃烧系统、给水减温水系统、吹灰系统、疏水和排汽、除灰除渣系统相关设备进行直观了解、学习,掌握其作用、原理、结构及故障处理方法;能在DCS画面熟悉锅炉各引、送风机、热一次风机及制粉系统的启停逻辑,启停方法及相关联锁功能;熟悉掌握FSSS控制系统,特别是锅炉吹扫的作用及其逻辑,熟悉点火逻辑,掌握就地手动门、电动门、调整门作用、结构、型号、操作方法;掌握各油箱油位计、水箱水位计、轴承油位计的作用原理及故障处理方法。

改造费用需生产技术部相关专业进一步进行评估。

篇10

一、健全机构,明确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任务

根据卫生部要求,为加强我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年10月18日我厅成立了以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小玲同志为主任委员,由省中医药管理局、厅机关职能处室、部分地区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社团组织和医疗机构代表及专家组成的**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明确毕业后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任务,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开展全省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规范的研究;协调、指导全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

二、积极参与,成为国家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认真组织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的申报工作,全省申报了612个培训基地,经过初审合格的438个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向卫生部申报,占全国申报总数的1/7,向卫生部推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436名,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年11月,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组对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9所医院153个专科、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了评审,137个获得通过,达标率为89.5%。鉴于我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取得的经验以及在专科医师基地评审中取得的成绩,今年3月经卫生部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批准,我省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三、总结经验,确定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思路

2007年5月16日召开了**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小玲同志亲自主持会议,传达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的精神,总结我省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经验,讨论修改我省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有关政策性文件,研究部署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

(一)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自1996年开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了《**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对象,统一培训要求,培训与职称晋升、聘任挂钩,把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作为中级职称晋升考试的报考依据之一,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省住院医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完善基地建设。1996年开始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可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225家医院的1553个二级学科被认可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的学科有22个。

2、实施公共课程统一考试。按照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原则,为保证培训质量,我省从2000年起,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课程统考,对医学统计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三门课程进行全省统一考试,目前已有5万多人次参加了统考,合格率达到70%。

3、规范培训证书发放与晋升挂钩。1999年经卫生部授权,由省卫生厅发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为规范申领程序,采取了住院医师本人申请、培训基地申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等形式,严格把关,把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与职称晋升、聘任、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等制度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展。

4、创新机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从200年开始,**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等单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将住院医师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经过三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后,实行二次择业,初步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激发了医院和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培训质量,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确定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思路

1、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建设。为了做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我们正在密锣紧鼓地研究制定**省专科医师培训的相关管理制度,目前正在起草《**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法》、《**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和《**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和考试考核工作,把优秀的医生作为专科培训师资,保证培训工作扎实、健康的向前推进。全省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招生办法、统一考核考试办法、统一保障,统一发证,保证培训质量和本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经卫生部的实地评审,我省9所医院137个专科已经成为普通专科或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今年开始启动专科医师培训招生工作。同时,在全省三级医院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扩大我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基地申报以自愿为原则,不作硬性规定。通过专科医师培训试点,逐渐形成一种要当高水平的医师,必须参加专科医师培训氛围。

3、加强专科医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科医师导师培训制度,明确导师条件,严格导师准入关。准备对全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指导老师要进行培训,学习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学习相关管理制度,使指导老师明确责任,明确带教程序,注重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相结合,严格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4、加强专科医师能力培养。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中,紧紧围绕“加强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服务水平”这一核心,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精心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强化临床技能训练,加强对培训对象的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德医风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良医。

5、加强指导与监督。充分发挥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研究、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职能,积极开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研究,逐步制订完善各专科医师培养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成立由管理专家和专科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加强督导,省医师协会协助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做好专科医师培训的事务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