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针刺;超激光;星状神经节;失眠症;心理护理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63―02
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症状以精神紧张、睡眠障碍为主。给予针刺理疗结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辅以心理护理,取得满意疗效。为探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我们做了如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为20~62岁,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按就诊先后选择60例,随机分为2组,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辅以心理护理组(研究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42.3±5.9)岁,平均病程(5.9±1.9)年;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辅以心理护理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41.8±9.1)岁,平均病程(6.1±2.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睡眠障碍量表(SDRS)总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两组病例在研究前停止所有治疗药物1周,然后研究组针刺理疗Bid;每日双侧星状神经节超激光各照射10分钟。对照组每日双侧星状神经节超激光各照射10分钟,两组治疗过程中均辅以心理护理。治疗疗程2周,治疗期间不合并应用其它催眠药、镇静及抗抑郁药等。
1.3 疗效标准:采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1天、治疗第7、14天各评定1次。疗效的评定用SDRS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100%)≥80%为痊愈,50~79%为显著进步,25~49%为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
根据SDRS评分减分率评定,针刺理疗复合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痊愈13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2例,无效1例,有效率90.0 %;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痊愈1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5例,无效1例,有效率80.0%;两组间差异明显(P
3 讨论
失眠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1],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目前失眠的治疗主要是集中在促眠药物的使用上,这些药物因为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及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局限。本研究采用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针刺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功能[3],对失眠症有很好的疗效。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是由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1988年研制成功的,其扬红外线及激光疗法之长,避其之短,以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疼痛治疗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偏振光疗法还可有效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调控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特别是在失眠焦虑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失眠的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认证[4]。
针刺理疗以及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都能治疗失眠[4,5],两者复合使用更能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针刺理疗复合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2周后的有效率90.5%,特别是睡眠充分和醒后不适感方面有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总之,针刺理疗复合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失眠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展旺,雷夏燕.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3):33-34.
[2] 赵忠新,张红菊,黄流清.失眠的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11(26):851-856.
[3] 徐美钧, 顾红, 张慧敏. 针刺在颈椎病治疗与护理上的应用[J].针灸护理杂志,1999,15(3),19.
篇2
服装设计与市场需要以及商业价值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色彩的应用是服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设计作品中包含美感和艺术感才能创造出商业价值。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之前一定要对色彩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优秀的服装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应用,如果服装设计中缺少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设计整体的质量。学生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来加深对色彩含义的理解。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色彩都是需要学生不断实践总结而来,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主要是色彩带来的极大冲击感,色彩能够第一时间影响到人们内心的情绪,例如亮色能够带给人温暖、积极、热情、生机以及华丽的感受,而暗色带给人消极、寒冷、朴素、冷漠的感受,色彩的应用会直接改变人们情绪。所以要想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吸引注意,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色彩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作品传递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精湛的设计工艺,而是色彩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色彩来审视整个作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等等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随着色彩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院校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引进彩色应用教学,让学生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色彩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提升设计水平。高校的色彩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处理好色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色彩与布料的关系
服装材料的色彩是由织物、肌理、图案等等元素组成,但是不同材质的布料对于色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布料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丝绸面料能够很好地吸收色彩,色彩反射率也很高,所以一般的丝绸面料的色彩比较鲜艳;棉麻布料相比较丝绸的色彩吸收力来说很差,不能将色彩的光泽很好地呈现出来,一般棉麻材质的衣服会尽量使用暗色。
(二)色彩与人自身条件的关系
人的身材、年龄、肤色以及性别都与色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自身条件来设计,什么样的色彩适合什么类型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来应用色彩,这样才能让穿着者更显魅力。例如皮肤较黑的人不适合穿亮色、偏胖的人应该设计深色系列、年龄较大的群体设计使用沉稳的色彩,通过肤色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人的魅力。
(三)色彩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冬天深色系列的衣服更深大家的欢迎,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亮色,特别是不吸热的白色。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代表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地域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产生变化。北方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和干燥,风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北方人偏爱深色;南方地区天气湿热,风雪天气比较少,夏天比较炎热,所以偏爱亮色。学生根据设计服装的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色彩,冬季服装选择深色,夏季服装选择亮色。
(四)色彩与场合的关系
人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婚礼以及节日庆典上应该穿着颜色比较鲜艳、喜庆的衣服,与所处环境的氛围相符,但是像葬礼这样的场合严禁穿着色彩抢眼的衣服,尽量选择深色系列,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悲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衣服,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具体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服装 模特表演 体现 设计师 理念
中图分类号:j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394-01
服装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人们的穿着习惯,更是一种重要文化交流的符号。而作为其中中介的模特,只有将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表演中充分展现出来,才可以让整个服装得到大家的欣赏,进而推动服装文化的交流,让大家对服装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我国服装模特的历史发展历程
我国在服装模特表演这一方面要比西方国家晚很多。直到一九七九年,皮尔卡丹带领着八名法国模特与四名日本模特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一次时装会,这才在一定意义上打开了我国在服装模特表演这一领域的大门。此后,我国在服装模特表演这一方面渐渐发展起来[1]。服装模特们的表演不仅要让服装与自身融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接受身上的服装,对这些服装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在无形中创造市场,夺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影响服装设计师的理念与服装模特表演完美结合的因素
在服装模特的表演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模特们发挥失常,从而造成服装设计师的服装理念没有完美的表现出来,十分遗憾。为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并防止再次发生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观众方面造成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大家对于服装模特的印象往往是漂亮、好看。但对于他们的表演却不是十分的理解,更别说他们身上的服装了。为此,只有将观众这一方面进行完美的处理,才可以让大家真正欣赏到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设计理念。在进行服装表演之前,主办方需要对观众进行一些了解(在不涉及观众隐私的前提下),在确定受众面的情况后做出下一步:如果观众们不是很理解这次服装表演的意义,可以向他们派发一些宣传单或是在开场之前进行一次减短但有重点的解说,这样就可以让观众对这次的服装表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到服装设计师的理念[2]。这种做法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在无形之中将设计师的理念深入到观众的潜意识内,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市场。
2.临时怯场的因素
对于选择进行服装表演的模特,一定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服装模特们的心理状况。对于那些临时怯场的模特们,需要有相关专业的辅导人员及时发现并在旁进行耐心的疏导,慢慢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切记不可大声呵斥。如果这样做的话,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模特们的不安情绪加剧,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实力,导致表演效果大打折扣。耐心的安抚会让他们慢慢的平静下来,最终恢复其自身最佳的表演水平,表演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服装设计师的理念与服装模特表演完美结合的方法
服装设计师的理念与服装模特表演完美结合可以保证演出的效果达到预期,但如何做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双方都进行一定的交流。下面,我们就此进行相关的分析。
1.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这是服装的精髓所在,只有将其充分理解,服装模特们才可以用最佳的表演形式展现服装独特的设计理念[3]。为此,服装设计师要将其设计的理念认真的告诉这些服装模特们,让他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找到自己最适合表现这个服装的表演形式,让观众们都可以领悟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服装模特在进行表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一些服装表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下面这种情况:一些服装模特的自身条件是相当好的――身材比例完美,走台也十分自然;但就是表达不出服装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服装理念。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服装模特们在进行表演时,过于突出自身的优势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表现服装才是走秀的重点;自身的先天优势作为一种载体也是为了表达服装的特点起到烘托的作用。这样的服装表演很难让观众们对服装产生深刻的印象,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某一方面来说,这种服装表演已经算是失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对这些服装模特们再次进行较为专业的辅导,包括在表演时的由远到近、由动到静的展示意识、向观众表达服装设计师的服装设计理念的方法。
3.在表演时的技巧
服装模特们在进行表演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展示服装而进行动作的,包括摆臀、扭胯、胳膊的摆放位置等等,在做这些动作时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如何将服装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可以真正的让观众领悟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完美的实现表演。
结语
服装模特们在进行服装表演时一定要将服装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理念充分展现出来――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可以真正的算做表演成功;双方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完美。我国当前在这一领域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需要相关的负责人担负起责任,定期与国外的相关组织进行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计划,帮助服装模特们更好的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表演过程中真正融入到一起,给大家创造出更多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俞霏,田宝华. 论中国服装模特发展中的不足与提升途径[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4(02)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涉及元素;研究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使得服装企业也开始注重其品牌所带来的影响。很多服装企业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都通过设计一些元素,以此来彰显其品牌的风格。但是,虽然很多企业在设计过程中都采取一些设计元素,但是很多企业对于“元素”的理解上并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对元素的使用较为浅显,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同其他品牌趋于相同。对我国服装品牌的了解发现,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元素的使用上仍不够重视,且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而在国外一些知名服装品牌的影响下,我国服装设计元素何去何从,如何进行应用,则是更多服装品牌所要考虑的问题。
1.服装设计元素对服装品牌的影响分析
因服装在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元素是其彰显品牌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在服装产品设计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到元素的使用,或者在元素的使用上较为模糊,无法使大众有效的将其品牌同其他服装品牌进行明显的区分,那么大众对于此品牌的认可度上则相对较低。反而言之,如果服装品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在元素使用上较为鲜明、个性,能够使大众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其服装品牌所使用的元素则是具有其独特风格。以国际服装品牌为例对其服装元素进行了解,发现很多服装品牌都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仍然存在,并且较好的保留了其服装品牌所具有的独特设计元素。[1]如迪奥、爱马仕、香奈儿等等品牌,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具有鲜明的服装品牌特点,并且被更多的人们所青睐和喜爱,这与其设计中所使用元素具有一定关系。
2.服装设计元素的应用分析
对诸多品牌服装进行了解,其在国际上较为知名、且得到较好发展的原因是其在服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品牌特色,并且在服装设计中包含其设计的元素,既能够符合潮流,又能够代表其品牌。而在服装品牌中可以有多种元素,可以是几种主要元素搭配一些次要元素进行组合。以国际诸多大品牌为例,在服装的设计上基本都以其独有的主元素在搭配当季的次要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其中主元素是服装品牌独有的元素,而次元素则是衬托主元素的点缀作用。如国际品牌迪奥服装,其服装中所彰显出来的设计元素是迪奥品牌的Logo,以及蝴蝶结设计,其中千鸟格在迪奥服装设计中应用也较多,无一不彰显迪奥服装的风格。每个服装品牌都会有其独特的设计元素,如果一个服装品牌中没有鲜明的设计元素,那么其产品必然不能被人们更好的记住。并且每个服装品牌中都会存在几种设计元素,因为单一的设计元素并不能构成服装的设计。所以,在服装设计中利用设计元素才能构成品牌独特风格。服装品牌在确定设计所用元素之后,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这些元素彰显出来。但是,所有的元素在服装中进行应用并非易事,只有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碰撞,才能达到更好的应用。[2]在设计元素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方法对设计元素进行应用。
2.1重复与单纯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在设计元素的使用上进行重复应用,那么其所彰显出来的风格也较为独特。单纯则指所用的设计元素较为简单,并且在服装设计中所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并且所应用的各种设计元素也较少。
2.2强调与弱化
在一些服装品牌中,往往会通过一些较为夸张的设计元素强调品牌的设计,这部分元素在服装元素应用中较为凸显。而弱化的话则体现在服装设计的细节上,以此将所应用的设计元素进行弱化处理,降低服装中设计元素的凸显性。
2.3完整与割裂
完整性在服装设计元素中使用较为频繁,且所应用的设计元素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能够较为准确的了解。而割裂则是通过设计师对元素的处理,再应用在服装设计中,能够通过割裂的手法将设计元素抽象的感觉表达出来。
2.4原形与变化
原形则指的就是设计元素之前的形状或者状态,在服装设计中可直接进行应用,只在量态上进行适当调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设计元素所具有的原生态,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也较多。
3.设计元素与产品面貌分析
很多服装品牌在设计中都会融入部分主要元素,并且赋予其生命。在服装设计元素使用上,根据设计元素不同,所彰显的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而如果所使用的设计元素过多,或者经常进行更改,那么则对服装品牌风格的形式非常受影响。
3.1设计元素的人为
服装设计本身就艺术的完成,设计师将其具有的灵感充分的融入在元素应用中。并且除了一些实物的设计元素之外,很多设计元素都是通过人为的创造而产生的。而对设计元素人为的理解,则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来说,设计元素的人是基于人们对设计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或者创新,能够通过单一的元素或者组合变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元素。[3]而对主元素进行确定之后,就要对次元素进行选择,以此能够将主元素同次元素进行组合搭配,或者说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则对服装产品最终的设计元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3.2设计元素的集中
对设计元素集中的使用是基于设计元素之间组合应用效果进行的。如果所选择的设计元素在应用中较为分散,则大众对于此服装品牌的认识上就较为缺乏。而如果设计元素过于集中的话,那么也会显得服装品牌在风格上较为单一。
3.3设计元素的代谢
部分服装品牌都会有其经典的设计元素,但是对次要元素上经常会进行变动。如果长时间不变动、不更新的话,则会引起人们审美疲劳,所以在设计元素上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变化,以此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赖蒂.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6(11):147-152
[2]陈霞,高益峰.仿生服装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10):20-25
篇5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学习服装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乃至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认同度。
关键词:
综合能力;培养;服装设计大赛;嵌入式教学
一、背景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如何将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平台,对学生而言,参加服装设计大赛需要将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原理》、《服装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饰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编排与导演》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目前,我国每年有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大赛达二十多项,依据其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各地方服装协会等行业权威机构组织的大赛。第二类是各个服装企业冠名举办、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协办的大赛。第三类是各服装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承办的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的主题与内容通常包括创意装、男装、女装、婚纱礼服、针织服装、裘皮、职业装、童装、内衣等等。所以说,组织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身就是一次全面检验,对学生更是一个施展才华、充分展示对时尚的独特理解的机会,是对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与考验。同时,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认同,拓展了学生就业渠路。
二、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以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解题和立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备战服装设计大赛的第一步是破题,需要仔细研读征稿启事,从分析征稿启事中的详细条目以及往届比赛获奖作品,了解比赛的性质,以辨明竞赛主题的定位,是注重创意性或是实用性。首先,可以通过分析大赛所设置的奖项来做初步判断。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凤凰卫视主办、海澜之家特约支持的《穿越这一刻,中英文化交流年全球男装设计大赛》时,大赛的征稿启事对于协办企业的推介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等奖项的设置,均说明此项赛事是偏重实用性的;其次,还可通过分析大赛冠名或赞助单位来做预判。若大赛由企业冠名或赞助,说明此次大赛服装的实用性与推广度是评判的要点,如“真维丝杯”中国休闲装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等等。若大赛由地方政府冠名,暗示了大赛以提高该地区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为目标,需注重创意与地域性、文化性的结合,如“虎门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大赛、“织里杯”中国童装设计大赛、“大朗杯”中国毛织服装设计大赛等等。其次,从设计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是影响设计方案的关键。“创新活动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相统一的过程。”[1]一份设计作品想要从成百上千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需要有突出的创意来打动评委。从众多服装设计大赛的入围作品来看,作品都具有新颖的立意、深刻的内涵与艺术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寻找灵感时,要格外关注和分析当下国内外流行趋势,分析未来一年的廓形、面料、色彩、风格等。要准确理解与把握一个时期的风格并非易事,学生在准备阶段需要大量收集、查询与解读各种渠道的流行资讯,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学会跨界、跨学科地寻找设计灵感,从其他艺术门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寻找灵感及设计元素,如建筑、雕塑、绘画、电影、音乐、舞蹈等,尽管其艺术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正是创意迸发的源泉与动力。在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后,还需要对概念进行解析、提取与筛选设计元素,用艺术手法进行转译,将时代背景与流行趋势融入设计主题,对灵感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完整的表达出设计的独特创意。
(二)方案生成和表现———培养手绘能力
手绘是设计方案酝酿、生成、深化与表现的基础技能。手绘是设计资料收集的最方便与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手绘记录、整体设计素材与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提高手绘能力,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资料搜集的广度与深度。设计草图的绘制则是学生迅速捕捉设计灵感的重要手段,灵感与思路的来源往往转瞬即逝,黄叶飘落、飞鸟掠过,这类瞬时的景象与闪现的灵感需要通过熟练的手绘快速记录与绘制出来。设计草图可以是完整的服装廓形,也可以是服装的局部细节设计,甚至可能只是一些能表达出设计感受的线条。草图的勾勒是思维图解的形成过程,因而表现技法与制图规范在这一阶段并不十分重要,反而更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简要的构思草图,阐释并传达出他们迸发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在从设计方案草图到定稿的反复调整与深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手绘推敲,相较于在实物上进行修改,“笔头”的思考,无疑更加直观、便捷。教师与学生可就各阶段、各发展方向的草图共同进行讨论、比较与修改,并快速绘制呈现出修改后的效果,也使得方案的讨论与深化过程更为高效。在方案表达的阶段,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不能一味强调独特、另类的风格,因为效果图是设计本质与内涵的外在表现,如果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分割、比例、省、褶与细节,这样的服装效果图难成佳作。唯有将形式、材质、色彩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才能完美呈现服装的最佳状态与传达设计意图。因此,恰当、准确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在参赛过程中至关重要。服装设计大赛的海选是通过效果图投稿与筛选的过程,最终评定出入围决赛的选手。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表现技法,方能从众多参赛设计稿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在指导学生参赛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并不是画得漂亮就一定能入围,这也并非设计与参赛的预期成果和最终目的。服装效果图的意义在于呈现款式造型的设计特点,需要清晰地表达服装的整体造型与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线、装饰线以及工艺制作要点。因此,效果图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服装的结构表达是否合理、完整,以及结构工艺的实现效果与可操作性。服装款式图的绘制也是方案表达的技能。款式图,也称为工程图,它为服装裁剪、制作提供具体尺寸与参考依据。服装设计大赛通常要求提供完整的服装正、背面款式图,然而一些参赛者为了便捷或图纸效果,直接把服装效果图线描稿的人体形象去掉作为成服装款式图,由于服装效果图表达是动态、扭曲的人体穿着效果,这样的款式图并不能直观、准确地表现服装的款式细部以及结构线的处理。对服装结构的充分了解,是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服装款式图是对服装形式的一种精确、写实的平面线描图,准确地画出服装各部位的比例,并清晰绘制服装的结构与细节设计,如省道的位置、长短,褶量的大小,以及明确区分结构线与装饰线,如有特殊的工艺还需要在款式图旁注明,切不能马虎。可见,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能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三)材料的创新与制作———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服装是“做”出来,而非“画”出来的。通过手绘呈现的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只是比赛的第一个阶段,而后,还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系列服装的制作,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需要完成面料采购、打版、裁剪、缝制以及装饰,一些特殊的形式、结构或细节还需要进行立体裁剪、面料二次设计和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平面打版或立体裁剪来实现设计方案的效果,这也需要综合运用服装结构设计与材料学等课程知识。纸样设计完成后,则进入动手制作系列样衣的关键步骤,样衣要尽可能达到与设计稿一致的效果,这也是多数设计大赛的要求。确定版型后,需开始选择制作成衣的面料。要想在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面料的创新也是制胜的关键之一。市场上的面料多数是常规百搭的成衣面料,要获得符合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的面料就需要学生对较为普通的面料进行二次设计。面料的二次设计可以是二维平面的创作,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创新,唯有基于学生对面料特性与可塑性的深入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方能制作出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外观质感的新型面料,更好地诠释出服装设计的创造精神。裁剪与缝制服装能极大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服装设计与纸样设计合理性的一次检验。制作过程可提高学生对不同面料的缝制技巧,便于反复校核省转移、放褶等工艺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视觉效果,并可立即做出调整。在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制作后,还要进行整体的服饰品设计。服饰品需要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协调搭配,并为主题服务。市场上可购买的服饰品很难满足参赛作品的要求,即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四)目标沟通与协调———培养掌控与应变能力
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是对学生协调与应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核。在模特试衣过程中设计者要及时与模特沟通服装的长短、肥瘦、鞋子的大小是否影响到模特的正常走秀,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使模特理解所展示服装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这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模特在舞台上的神态、步态,有利于模特更准确展示设计的理念。决赛场上,模特更换服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设计者要很麻利地协助穿衣工把一系列(通常为四套)服装穿戴好,整理好服装的形态,佩戴好所有配饰,这必需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如服装拉链损坏等突发问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服装整理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找到大赛现场的感觉,在心理与应急策略上均有充分的准备。总而言之,优秀的设计、精致的工艺,参赛者的全面掌控力加上模特的准确演绎,方能把服装最精彩的风貌呈现给观众与评委,达到极佳的展示效果。
三、结语
笔者通过把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达到了预期效果,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成绩斐然。实践证明,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组织并指导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是一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心态,享受大赛的设计过程为重要目的,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平台,全面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本文以《服装设计美学法则》第一课时《统一与变化》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本节教学目标,运用阅读、思考、议论、启发、引导、设疑、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学生圆满掌握“统一与变化”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 :中职校 服装 设计与制作 目标教学法 探究
本文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服装设计基础》中第六章中《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为例阐述笔者在中职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中初步实行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探索研究。
一、课前预习
课前几天布置学生预习《服装设计美学法则》全文并做思考练习题:一是你是如何理解统一与变化关系的?试用图加以说明。二是平衡有几种形式?参考课本上的图分别试用每一种平衡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三是如何运用黄金分割比例进行服装设计?运用比例法则设计几款符合比例的服装(设计3~6款,用效果图表示)。四是根据分割种类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练习(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五是运用节奏的4种表示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完成,并交给各学习小组长检查登记。各小组长将检查登记在名单上,在上课前一天晚修上课后交给任课老师。
二、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四个部分,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活动。以第一部分内容《统一与变化》为例,第一课时的教学分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把握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把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使设计的服装造型展示出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感,给人以统一和谐的整体美感。
首先,教师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统一与变化是恒久不变的重要法则。请大家翻开课本104页,认真阅读6-2《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中统一与变化的课文内容。阅读时请大家思考并在书上分别找出统一的概念、统一的作用、统一的主要表现及服装整体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问题,并对学生关于概念、作用、主要表现等问题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随后师生共同鉴赏书中6-29彩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彩图中得出结论,服装构成的统一与和谐是服装整体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回答思考题:在服装设计实际运用中应注意哪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统一是必需的,它有什么具体标准?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评议:“同学们回答都很正确。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在服装设计中强调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我们在服装设计中要注意设计造型、线条变化、色彩明暗、材料搭配的合理运用,使设计构思形成一种有序的章法,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这其中的‘合理运用’‘循序章法’‘目的’三个词我们必须反复、深刻理解、体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精益求精使服装整体造型更显和谐美。”
然后师生共同鉴赏课文彩图6-30和图6-3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前幅彩图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整体造型显出和谐之美;后幅图虽然绝对统一,但显得呆板、单调、毫无生气。从对比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中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相对的,是在多种形式形态的造型、色彩、材质的和谐对比中产生的,因而统一是相对于对比而言的。”
随后教师再提出思考题:“你是如何理解统一与变化关系的?(试用图加以说明)。”学生听到问题后纷纷举手踊跃要求发言,教师最后归纳大家的发言,统一认识:从彩图6-30、图6-31及彩图6-32对比中可以看出,在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中,强调统一的秩序与章法,虽然会使服装设计造型在产生稳重庄重之感时略显呆滞,但抛弃了统一的原则又会使服装设计造型杂乱无章,毫无美感。服装设计既然是一门艺术,设计者对美的追求自然是首选。要使学生们认识到服装设计一定要把握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只有把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使服装造型展示出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最后,由教师对本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布置课下作业。继续完成预习作业中的二、三、四、五题。
三、小结
篇7
北京服装学院与东华大学及大连轻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都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省内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电力大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取得突出成绩,获得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已经在上海、杭州、武汉等服装业发达地区开始流行,上升势头明显,数量也是越来越多。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开设了从寻找灵感、绘制设计效果图、成衣结构制作、市场营销完整专业课程,并通过各种探索性实践,培养学生对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解,挖掘学生独特的设计才华。研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服装设计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随着服装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国际每年专业的服装展会较多,如国际五大时装中心时装与订货会,国内北京、上海、广洲等发达城市举办的时装博览会与时装周及多种形式的展会众多。这种形势下要求服装类毕业生应具备较全面的综合设计能力。
2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应该是集艺术性、科学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改革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和协调的问题。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将有效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通过设计整个服装教学课程,将有利于构建能够为现代化服装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新型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课题研究顺应服装产业化的需求,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为目标。也为我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宽教学研究领域,向深层次、系统性发展。
2.1发挥较强的逻辑思维
服装设计课程为该专业主干课程,128课时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二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64学时《服装款式设计学》基础理论课注重其深度,以逻辑思维为主,发挥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中侧重逻辑思维方法来讲解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如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进行设计训练时,教师首先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观察、收集与整理创作素材,从中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可选择大自然中的花卉、植物或动物为设计主题,通过写生学生对蝴蝶翅膀上丰富的构成纹样与梦幻般的色彩产生兴趣,经过对蝴蝶的写实到写意、夸张与变形、打散与重构等一系列概括归纳,构成新的装饰图案用于服装设计上,设计的作品既时尚又实用。这种设计手法是以蝴蝶特点为表征是有目的创作过程,是一种锁链式、递进式的逻缉推理思维方式,通过对蝴蝶纹样系列设计而寻求必然的设计效果,是一种有规律严谨的逻辑思维设计。课程中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优势,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寻求服装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可见,逻辑思维在服装创作过程中成为一种理性方法或工具,以减少由感性认识局限所产生的偏差,指导服装设计创作与实践。实际教学中工科院校学生易于接受,有助于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基础原理,教学效果反馈良好。
2.2“专题创意”设计工作室模式
《服装设计》64学时服装设计实践课注重其广度,加强学生形象与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经过联想、组合、移用、类比与变异等创新思维方法,重新组成新的形象,采用师生互动专题研讨、专题设计学等授课方式,创建“专题创意”设计工作室模式,克服学生思维单一,采用多样化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适应现代服装设计多元化、小众化、快时尚的需求,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后续课程3周《综合创作设计》进行实践操作,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与社会招标,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3结语
篇8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范围很大,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艺术理念和艺术载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概念,更不具有定义自身的能力,而是一种思潮。在缺乏有效概念形态描述(这也属于后现代主义的特色)的前提下,后现代主义的目标却是很明确的。它基于历史的、现代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行批判,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社会逐渐表现出人类社会基于文明领域的两个极端:理性和混乱。从发展历程上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确立与上世纪70年代,但所包括的精神本质却来源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是一种自由、叛逆、快乐、道德的精神综合体,骨子里体现出对人性的推崇,但在形式或含义上并没有一致性的说法。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很大原因是理性主义的面对异化。哲学领域把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理性是指能够帮助人们脱离愚昧、物质、恐惧、落后的人文精神,其二是指人类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理性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越来越强,并逐渐掩盖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人们在社会上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业法则”才能生存,换而言之,就是牺牲精神自由去换取物质回报;当工业文明出现衰退迹象之后,针对科技、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逐渐兴起,并借助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和抵制。如早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完全颠覆实用主义的建筑理念,以一种混乱、奇特、混乱、讽刺的形态出现。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说明,不具备现代社会所形成的一切艺术观点或技术能力,人类社会依然可以正常的运行。
二、后现代服装设计的特征分析
后现代服装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的一个方面,也属于国际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设计在衣着装饰方面的表现。设计者以传统的设计理念为目标,主张以装饰的手法来实现视觉上的冲击,使消费者产生心理满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隐喻和装饰特征
装饰是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分于其他设计的典型因素。设计师未必会对服装主体进行太多的改造,甚至在原有的服装基础上进行装饰设计(这也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表现之一)。表面上看,装饰的功能满足了视觉冲击的效果,在有限的视野里显得更加丰富。但潜在的心理影响部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满足,而不局限于服装的功能。
2.想象和情感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本质是对人性的崇拜,因此在情感方面的表达也很丰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或许不使用,但它可以把人们重新拉回生活的本质当中,一切出发点以人的情感为基线。具体到服装设计层面,并不需要人去适应设计,或企图让设计满足人的需求,设计者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中挖掘可用的因素,而消费者则利用情感去判断。
3.仪式和强调特征
后现代服装设计中所表现的仪式性,是针对过分理性或僵化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抗、批判。通过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代表标志,提醒人们真实生活的重要性,宣泄情感的意义,对一些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不以为然的事物加以强调。
4.轻松和快乐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表现出强烈的玩乐心态,快乐是高于一切的,自然、诚恳的面对物质享受,而拒绝严肃的生活态度。例如很多非主流服饰的设计中,很好地表现出对严肃生活态度或严谨学术的讽刺和嘲弄。
5.爱心和忠诚特征
后现代主义中表现的忠诚、爱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的“犬儒主义”,有爱心是一种功能主义,而忠诚则表现出混乱状态中的目标性。后现代服装设计中所彰显出的挑衅、放浪特点之下,是一种分明的情感,认定某一理念之后不再改变。
6.潮流特征
后现代服装设计与时代潮流结合紧密,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现象,都可以被借鉴,并打破传统的认知束缚,将这种文化形式推向。如上世纪90年代哥特文化流行以后,服装设计的风格以冷峻、阴暗的特征为主,同时出现很多配合服装设计的饰品。
7.卖点设计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之所以能够出现、发展并繁荣,并非仅仅存在于精神层面的尝试,更重要地是它存在很大的市场。世界的开放导致文化的多元性,新材料、新技术、新问题、新现象等不断被引入服装设计,存在大量的消费群体,持续推动后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三、后现代服装设计的语言解读
后现代服装设计领域所呈现出来的混乱、纷杂状态,恰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真实表现。其中不乏明星的推波助澜,以及毫无意义的市场营销行为,传统美学的底线一再被挑战,社会公众也对服装设计所谓的“时尚”、“潮流”所不解,甚至有人提出,后现代服装设计只属于表演、属于走秀。这种说法虽然与现实不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夸张的外部造型、功能的严重缺失、低级的露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后现代主义对理性工具的批判作用,单纯地成为一种“任性”。但无论如何,后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已经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对现实穿着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后现代服装设计进行语言解读,有利于指导我国的服装设计针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1.混杂性
混杂性也可以称之为“含混性”“混搭性”,等等,后现代主义在服装设计上故意模糊了时间、空间的概念,将历史和现代混合起来,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去考虑逻辑性、合理性,取材的随意性看起来如同随意的摘选。而对于后现代服装设计师而言,需要在摘取素材片段的时候,考虑不同取样的关联性。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或者装饰会出现在服装上,这就是公众对后现代服装穿着的最大迷惑。如西装上印上中国传统云雷纹,青花瓷瓶造型的裙装,鸟笼头饰等。大量的元素混搭,随着后现代服饰的逐渐增多,已经见怪不怪了。
2.解构性
狭义地说,解构性即解构主义,是相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的。这一理论的基础论调是反对整体,提倡符号本身的真实性,注重研究分解后的象征意义。解构主义出现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表现为艺术家对设计对象的分解,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符号或集合图形,放进整体中很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部分,同时通过随机组合、随意堆砌、解构抽象等方式,在服装设计中得到体现。解构性在后现代服装设计中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对服装传统观念的解构。传统观念中,服装的基本作用是用来穿着,并实现保护人体的功能。而后现代服装设计中完全颠覆这一观点,完全当作一种“艺术品”进行展示,例如,以青花瓷瓶造型的裙装,在现实中是完全不可能传出去的,它只属于T台。其二,对服装完整结构的解构。传统服饰如西服、休闲装、帽衫等,通过切割、重组、拼接的方式,完成一个在功能部分都具有的服装整体,但某些部位经过特殊的改造。其三,对图形的解构。就现代社会来说,咨询的丰富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海量的可借鉴图像,设计师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拼接改造后,以印染、缀补或印花的形式展开组合,造成一种混淆的感觉。其四,对材料的解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质。后现代服装设计师会引入各种不可理解的材料,加入服装功能中,如铁、塑料、木料等,其目的是为了阐述设计理念或思想,并不考虑服装的舒适性。
3.破坏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破坏性”很符合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而且具有相当强烈的目的性,即破坏现代主义所建立的建设方式、审美标准、艺术风格。作为设计师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的特点,虽然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初具有前瞻性,并形成了现代美学的基础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主义中缺乏对自由的肯定也是很明显的缺陷,它有着固定的审美模式主张。后现代主义则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审美主张,表现出即为自由的态度,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只要个体觉得“美”,这一元素就可以存在,并被认为有价值。很明显,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的“中心思想”,把已经认定的标准摧毁,以一种名不经传的个体行为去挑战权威。例如,在服装设计中创造出来匪夷所思的造型、结构、穿着方式,甚至完全不具备服装的功能,无论以哪一种审美标准去判断,都与人们理性中认识的审美标准不相符。“破坏性”在后现代服装设计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是牛仔布料的磨损,如破洞、开线、毛边等处理,甚至采用不同的颜色布料“拼接”,被称之为“乞丐装”;一些衣服从穿着方式上进行改变,如内衣外穿。
4.游戏性
游戏性也可以视为游戏模式,在近代以后,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服装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都可以和游戏中的情节一样,进行拆除、复制和重组,使原本的整体变成一种支离破碎的形态。同时,“游戏性”也用来描述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心理,即设计和玩游戏的心理是一样的,而不管游戏的情趣是高雅还是恶俗,很多让人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元素也被引入服装设计中。就国内而言,最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图案为骷髅,甚至一些看似很柔美的服装表面也存在这一元素,让人匪夷所思。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创意;服装;设计;灵感;实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56-02
一、创意服装和灵感的概念与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实用性是服饰的基本性能,随着时展,服饰逐渐被赋予了文化色彩,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美化生活的一种途径,因而,服饰的创意也就日益显得重要了。对于时尚产业而言,创意服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意服装是时尚产业的灵魂,具体到服装领域,打板、制版、生产流程等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元素,而惟有创意,是抽象的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要实现创意服装设计,往往是寻求灵感的启示,并将其恰当的表达而实现的,灵感和灵感的表达对于创意服装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创意服装是指带有一定主体性和文化性的时装,是在服装构成或设计上的富有创造性的意念,它包含着不断地创新、创造的过程,是依据素材的形象或内在的精神加以变 化的一种全新的和具有时代感的时装造型设计。从主观上讲,它是设计师个人思想、个人情感、情趣的体现,也是对知识、前人经验及自我实践等长期积累的感悟。在创意设计中, 设计师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构思,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从广阔的天空中、浩翰的宇宙中寻找题材、 挖掘灵感,在表现形式上, 还可以走出面料的束缚, 取自然界任何物品, 如木头、树皮、竹叶、竹根、骨类、塑料、金属等等。服装造型上也可 以尽情夸张, 达到表现意境和艺术情感的效果。从客观上讲,它能提高消费者审美意识,倡导时尚流行,开辟服装更新发展的新境界。将创意运用于服装设计之中的含义,就是 设计者发挥其创造潜能,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服装语言赋予作品艺术化、功能化、个性化及情感化,以此达到设计作品的创意灵性。它把人们对服装的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通过作品传达设计师对于服装文化、传统美学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它以一种强烈的视觉艺术形式,引导人们反思、反叛固有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把服装变为艺术品的升华。这一切的创意都来自于灵感的启发,有了灵感,才能产生创意,因此,灵感在服装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把灵感解释为神力的驱使和凭附。灵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突发性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是艺术创作殊思维方式,是创造者的生命。没有灵感的启发,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些优秀的创意作品,帮助我们选择正确道路和最佳方案。当逻辑通道受到障碍时,灵感思维常能打破框框,能直接地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然后再想办法把思路通过逻辑联系起来,使认识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具有经常性、普遍性、不可或缺性的作用。因此,创新需要灵感的启发,设计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捕捉灵感,记录灵感,并将其巧妙的运用于服装设计中。
二、创意服装灵感的来源及其实现过程
(一)灵感来源
创意服装设计灵感来源是不尽相同的,它可能来自设计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一种 情感,一个他熟悉的人,一个特殊的地方,一次人生经历等等,或者大自然中存在的某种颜色、肌理或形状,甚至一种味道或声音都能够带给设计师灵感。所以灵感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
其一,大自然是人类创作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有如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珊瑚贝壳、岩石砂砾等,都是可以作为创意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数千年前,在人类有图案设计行为时,很多大自然的造型就被应用于设计上,如陶艺、壁画、布料等大量的取用了自然界的纹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曾经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同样也激发了设计师强烈的创作欲望与无限的创作灵感。
其二,社会活动与文化思潮。社会活动包括庆典、节日,还包括一些如环保等公益事业,还有一些大事件,如全球性会议、奥运会等。文化思潮指的是文人思想,如曾经的解构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等。这些社会活动与文化思潮为人们提供创作的动因,影响到社会各行业以及不同层面的人们。
其三,新科技。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和经济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新一代设计师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科技激发灵感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为主题,新材料和新工艺。高新技术、电脑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航天探索等等是世纪末的新景象。这一切都需要设计师具备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意识,设计师是时尚的先锋,他的职业是给公众传递最新潮的社会时尚。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运用金属亮褶面料进行服装设计,以此来表现当今高科技发展,在世界时装界被推崇为典范。
篇10
服装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追求舞台呈现的整体感,与全剧的演出风格统一,除了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文学修养外,还得全盘考虑与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
一、服装设计与导演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导演是总体把握创作风格,达到预期艺术效果的中心。服装设计的创作就应包含导演的创造思想,在创作过程中要接受导演对服装创作的指导,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导演从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出发,去考虑问题,把握人物形象,这很可能与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构思发生矛盾,以至给设计师的想象画上一个圈子,限制着我们的创作思路。服装设计师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以取得与导演保持一致,或与导演据理力争,但不管导演采纳与否,最终还将服从导演的。其实,高明的导演总是让不同部门自由地发挥其独创精神,然后控制在共同的艺术轨道里,使全剧具有统一的风格、色彩和调子。
二、服装设计与制作
服装设计的任务及目的不仅仅是构思、出图,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制作这个环节。服装设计常受困于精心构思之设计得不到完整体现,主要是制作者工艺水平达不到,其次是制作者不能充分了解设计者意图,还有服装设计监制不利。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对设计者乃至整个演出无疑都是极为遗憾的。服装设计与制作人员共同研究具体的制作方案,必须将其制作置于自己有效的把握之下,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才能及时解决。在制作中遇到的确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酌情修改设计图纸,以期达到可能的最佳效果。
三、服装设计与演员
戏剧服装是为演员增强自己的信念感,是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演员的动作提供适合人物的“角色包装”,是帮助演员创造角色的媒介和桥梁。服装设计除去应对演出情况有足够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之外,还应注意听取来自演员方面的意见,因为,演员从表演实际出发的主意往往可能是高见。在设计时一步到位,设计制作完成后,给演员试穿,一次成功,各方面没有问题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但在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问题是出在成品服装与演员身体条件的矛盾上,主要表现在服装或大或小和服装是否为弥补演员缺陷有所帮助上。服装的大小不仅仅关系到服装的外形,还关系到是否对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妨碍。服装设计要巧妙地调动服装设计的诸多手段,从色彩、装饰和款式上对角色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但是,并不是所有方案在实施的时候都会一帆风顺,艺术创作之难有时并不来自创作主体的头脑,而是来自客体方面意料不到的矛盾上。有时应剧情要求而特意设计的特形服装如演员出现了不适应,又不能轻易修改设计的时候,就得同导演、演员一道,通过协调到意见一致为止。
四、服装设计与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