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建环,建筑环境,设备工程

中图分类号:N04;H059;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38—04

引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下简称“建环”)是一门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学科。近几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环这一学科也在迅猛前进。社会的需求和海外留学的浪潮更使得专业名称英译成为实现与国际专业对接和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交流的一大问题。在接触留学文件英译,或查阅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时候,经常发现建环这一学科名词的英译五花八门,有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或者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machinery engineering。学科名称没有正确的统一命名,不仅会因为专业无法对接给留学专业申请带来困难,还会由于不统一的译名在译者、译员之间传播,在信息交流上造成误解,不利于学术传播。而学科名词的对外翻译的口径不一也势必造成传播障碍,不利于该学科术语的发展。本文立足现有建环学科名词英译混乱及其可能造成的问题,分析其成因,通过对国外大学相关专业的名词比对,综合运用语意集合比较法为建环专业提出英译建议。

一造成学科专业名词英译异同的原因

1. 专业的更新换代赋予专业本身不同特色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前身是“暖通老八校”①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将专业覆盖面扩大到了人工环境、人居环境、工农环境等。至2010年,国内开设建环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40所。1

在这些院校中,建环专业也有不少是大学专科或高职层次的“房屋设备安装” “房屋设备工程”等升级而成。而在专业设置上也很大程度地与开设院校的优势专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如高校内同样的外语学院可能因为学科优势的不同而被翻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或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同样,开设建环专业的院校也可能根据院校的科研实力和师资情况在教学中可能偏向环境工程、暖通或水电工程,偏重工程管理的院校还有可能将建环学科与工程造价相结合,但专业名称仍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往往就因为这些专业上的偏重或者与学校的优势科目相结合,使得译文的内涵小于原文,甚至出现错误。

2. 缺乏统一术语英译

“建环”专业名称得不到统一,译者发挥的空间就相当大。由于译者们对该学科的理解存在差异,加上该学科名词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译文五花八门的情况也就出现了。笔者就曾经遇见过一些译员在即兴口译的时候,将“建环”译为“HVAC”,而在后面谈到暖通、制冷的时候仍然是“HVAC”,完全将两个不同的语意集合混为一谈。可以说,学科名词的对外口径一致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更方便译员的工作2。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名词分析

要为建环这一学科找到正确的译名就必须找到该学科的课程要求。关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其前身的“暖通老八校”的专业介绍中就可以了解到,该专业涉及的课程除了HVAC相关专业,还包括制冷、建筑环境、给排水、电气设备、自动控制、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可以说,建环学科包含三个部分:环境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工程,属于三个学科的交集(如图1影部分所示)。从字面上分析,建筑是作为环境和设备的定语使用的,即可以理解为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设备工程。建环这一学科中的设备工程涉及的是相关设备在建筑物中的设计、安装工作,以期达到与人居环境相协调、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目的。

图1建环学科属于三个学科的交集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建筑环境;设备工程;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给现代工程建设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简便化和形式化的需要,而且建筑环境的变化也带动了现代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例如:供热通风与管理、天然气管理、中央空调技术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也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例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产生,以下我们就以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意义和主要实现办法为思路,关于建筑环境和设备的分析探讨。

一、分析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的主要意义

1.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当代的建筑环境就是在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中使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得到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使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给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当前市场化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充分对现代化自动科技的研发和运用,才能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的存在前提就是把科学技术和先进发明进行全面的利用,从而带动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进一步完善。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相利用,带动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因为建筑环境管理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建筑环境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设备工程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也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绝对不是引进就能利用的,还有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先进技术才能够和本地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地肯定了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主要基础条件。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只有相对专业的人才才能够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施最本质的技术改变和创新保障,因为只有专业才有职业,建筑环境和设备的工程专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人才的大量涌现,从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建筑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关的建筑环境管理和设备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实施掌握,把整个城市建设中的现代化先进技术得到发展,从而使未来的人才能够科学的掌握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的主要方法

1.加大对建筑环境节能工作的投入资源。环境建筑和设备工程的发展就是对城市建筑工程的节能工作的全面投入,现代推广的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对节能减耗工作的全面肯定,为了给居民减少过度的资源浪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发展就是为了节能工作的目标要求能够被快速的实现,我国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存在着过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不光是对城市居民的直接经济资源节约,更大的程度上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居民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于是就促进了建筑环境管理和设备工程的发展。建筑环境节能才能够把城市经济的经济收益提升上来,而且环境的节能使城市进一步向现代文明发展过度,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城市建筑的环境和设备工程的科学搭配放在了城市开发建设有效进行的首要位置,而且城市的节能设施的增多能够减少大气中的空气污染、地面上的地质水文污染,全面的把建筑环境打造全新的面貌。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的乡村地区也开始推行建筑的节能建造,所以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必然能够带动社会经济一定层面上的发展和建设。

2.确定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不管是未来的国家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还是城市之间的相互综合排名,都要把节能和低耗放在首位,因此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更要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城市的未来主要竞争点就是城市的建筑环境管理和设备工程的科学结合,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总体上,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集合到实际中来,从实践情况中总结城市未来的发展理念。

城市未来的发展面貌就是需要先进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相互配合,从而把城市发展的主要样貌做好规划,因此城市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建设要被重视起来,是对自身城市的发展建设的最基本保障,而且建筑环境使城市的总体面貌呈现出科学的分布和规划,因此掌握好专门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技术和实践要点,就能够把城市未来的发展理念进行全面的定位。

3.提倡对专业人员的全面培养。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显示要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从字体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和实现,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设计、安装、电气工程的调试工作能力的全面体现,所以我国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将会发生改观,为社会着重的培养建筑环境管理人员,以及把设备工程管理能够落实到位的专业人员,因此高校的专业课开设就要体现在对课程更深层的研究和加强。

人才是一切技术和科学发明的主要带动者,而且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培养方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反思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的全面落实,而且也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全面的利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给社会居民带来最便利的服务,从而全面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科学技术手段,所以建筑环境管理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就是为了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建设。

三、结束语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够带动我国高校专业相对分配的均匀和更加具有科学性,而且建筑环境管理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就是要求专业人员的实际设计、动手、施工建设能力都有具体的锻炼作用。随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电气自动化将会是我国就职岗位中最热门的专业,所以该研究既反映了当前实际情况,又为城市将来的发展建设带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利设计;生态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简述

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是指在水利设计的同时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关系,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降低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要发挥出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的作用。水利设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水利工程有效发挥防洪抗灾、蓄水灌溉、发电等作用都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因此,重视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合对于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污染,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对于水利工程的实施和规划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进行水利设计中充分重视生态理念的融入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不足

1、水文资料的匮乏

所谓的在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实际上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水利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前,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充分的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融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水文资料的匮乏,使得工作人员根本无从下手,自然难以实现生态环境在水利设计中的融入。水文资料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记载,从中能够准确地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然而水文资料的缺失,使得水利设计者很难对当地的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发现水利设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当水利工程完成后,才发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破坏,但为时已晚。

2、水利设计人员生态理念不足

水利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尽可能地提供较为便捷的供给。现今,多数的水利设计人员一般都将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过大,不得不采取后续补救环境的措施,不仅对企业形象有影响,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破坏给水利工程带来阻碍。

三、如何将生态理念合理应用到水利设计中

1、水利工程建设是间接地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为了让资源合理配置。将丰富的水源有效地配置到干旱缺水的地方,或者是采用科学技术的手段,挖掘可利用的水源的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储存、分配、再利用的循环过程。那么,在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到人类的需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水利设计的初衷。

2、河道改造工程

经过对实际水利工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河道是水利工程中占地面积及影响力最广的组成部分,它在一方面对水利工程引水、蓄水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有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对环境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时对水利工程河道结构建设的改造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河道建设的设计中应用生态化理念,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其对人们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对于生态化河道建设,我国已经存在了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延河道的人们生活与生态问题。在水利工程设计环节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在河道整治过程中,生态理念在工程中的运用要因地制宜,在进项规划之前,要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相关调查,继而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最终实现人与水道流域环境的和谐统一;结合当地所独特的自然特征,对护坡断面和定位河道岸线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要坚持河道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的原则,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利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水利设计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真正造福于民。

3、科学、合理的进行水文分析与计算

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很多,不仅要满足供水,同时还要满足绿化的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前要弄清水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满足更多的服务对象。资料显示,浙江省的一个水利设计研究院,在承担一个湿地生态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就是从生态水文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实施工程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提出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时间为湿地补水和利用灌区尾水给退化湿地进行补水的生态水利设计方案。这是最近几年很典型的一个生态水利设计案例。该方案有很多方面的好处,既满足了施工附近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需求,在湿地的补水方面也起到了恢复生态良好的作用。

4、将生态理念植入设计人员心中

现在,大多数水利部门的设计人员都具有高学历高水平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对环境保护意识匮乏,不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就可能导致他们设计出来的工程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和破坏。作为一名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质量和设计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理念不仅是可以带来环境的保护,可以在提高水利工程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保护环境,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所以,要让这种有益的生态理念深入每个设计人员心中,让他们时刻谨记生态建设立足于经济建设之上,只有好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5、在设计当中充分分析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对一些环境因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要想让这些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就需要进行水利设计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对这些生态目标进行准确识别,这些所谓的生态目标也就是关键生态敏感目标。这一个观点在很多生态水利设计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关键生态敏感目标,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只有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对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给予非常高的重视,并把这些考虑融入到设计当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所居住的环境。

四、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方面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促使水利部门建设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水利工程作为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设施,不仅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供给需求,也起着对自然灾害的抵挡和预防的作用,对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进行水里工程施工时,事先设计阶段并没有对实地进行过勘测和考察,那么,在施工时候必然会对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不仅不会给水利工程带来好处,反而可能由于施工导致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经常发生。

为了更好地利用水利工程,更合理地设计出完善的水利设施,实现人类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战略,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将生态理念带入到水利设计之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为合格质优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水利设施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设施协同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国家提倡的人类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策略。

结束语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影响,尤其是水利系统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在水利设计中加入生态理念,使得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雅,邓丽,王展.如何在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J].河南科技,2014,02:28+31.

[2],董文斌.在水利设计环节中生态化理念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3:155.

篇4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从建筑的内涵及形象来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反映特定的文化,校园建筑群在满足校园育人环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校园建筑所体现的意蕴及精神来发挥其隐性建设功能.本文将从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载体出发,就其所反映的学生居住、学习场所,以及隐性的建设功能展开论述,并从校园建筑文化品位、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上来表现建筑的亲和力,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隐性建设;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TU244.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3-02

高校建筑工程是实现校园建设的基本场所,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校园景观设计上,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及价值,都是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陶独特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因此,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建筑的隐性建设功能,并从校园建筑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上来承载其使命,发挥其积极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座建筑是由其内部结构及功能所呈现的,而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通过建筑物及其构筑物的综合表现来形成.一个时代的建筑与其特色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文化世界里,对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一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是有文化的,其所彰显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对于人的身心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建筑是以外部轮廓及内涵空间为统一体的,既有物质空间,又是文化载体.建筑文化是通过价值的本质特征来体现,如环境设计的文化、背景文化,以及建构的发展空间技术等,所有这些文化都是融合了社会意识形态及技术规范准则等,并通过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来进行感知和反映.所以,对于建筑文化所存在的历史积累与延续,都与设计者的思想眼光息息相关.如法国学者雨果说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的环境设计所营造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对建筑文化所反映的意蕴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前对于校园建筑来说,如一些雕塑、纪念性雕像、以及一些碑刻等建筑构件,通常是以校园文化精神为承载体,并从中来隐喻特定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如果在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风格的配比及搭建中注重环境的多元结合,则难以发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因此,从建筑工程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及建设功能上,积极地从建筑结构的布局及协调上,以象征、抽象等方式来融铸文化,并从中来体现校园的意境及意蕴.具体来说,高校建筑工程在文化及建设功能传达上,应该注重四点:一是注重整体性及历史性,尤其是校园文脉的传承;二是要注重设施的现代化及功能的合理化,能够提升便捷性;三是材料使用朴实、高雅、大方;四是充分利用自然特色,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思.

2 高校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建设功能

2.1 校园建筑工程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来说,既要从物质性上体现文化,又要从精神性上蕴涵文化,而对于建筑工程文化的建设功能,则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和应用思路,在特定条件下来表现出建筑所特有的精神意象.对于建筑文化的精神性,则是建筑结构所承载的形式美,对人所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情绪的改善功能,如利用建筑结构的形式美来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调理人的环境情绪,增强对人的情感熏陶与愉悦等.建筑工程所记载的建筑史,以及对时代文化的记录,则是通过其横向而宽广的岁月历程来表现,并在纵横交织中形成建筑工程的独特个性及审美情趣.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文化性,还需要从物质环境中来渗透,依托物质环境来渗透校园的精神文化,从而达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对于某校园建筑工程来说,其独特的吸引力及表现力,能够从形式美学上给人带来精神、品格、涵养的升华,从而营造出神圣的艺术氛围.如对艺术韵律的展现,对科技文化的表达,对大学价值的传递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建筑物或标志物,能够从文化的感染力上发挥育人功能.如北大校院的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等,其精神内涵所展现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自身的物质意义.

2.2 校园建筑工程的激励功能

对于高校校园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赋予了深刻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精神品行来传播其思想内涵.诸如大学校园里的雕塑、各主要功能建筑,镶嵌校训的建筑空间,以及文化亭廊等都是文化标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求真创新的有效思想动力.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雕像,其对学子的激励功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另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宽大的平台,超强的稳定性结构,以一种雄浑的力量来折射出建筑的刚劲与挺拔;学校内的教学了欧,蜿蜒的姿态,贯通的长廊,既要从便捷性上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从建筑物所彰显的优越感、自豪感来强化师生的内心,激活师生的向上气质.

2.3 校园建筑工程的引导功能

从高校校园建设来看,校园群体建筑文化具有显著的规划特征,尤其是在群体建筑布局上,既要满足校园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还要能够从文化环境的构建上彰显精神氛围.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建筑群,其显著的秩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向往,也能够从建筑群中体会到校园建筑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远大抱负,肩负其为祖国勇做栋梁的决心.另外,从校园建筑群的特色文化渲染上,还能够从适当的色彩及几何结构中发挥引导作用.

2.4 校园建筑工程的审美功能

建筑审美是通过建筑形式美来传递,其美感主要有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建筑物内部各结构的比例、建筑物所体现的对称性及均衡性,以及建筑物外在色彩、质感及装饰性等方面.总的来看,建筑物的轮廓能够彰显建筑的总体风格,并从中来表达壮阔、华丽、宏伟及秀丽等等,并由此与周边环境构成统一的建筑景观.建筑物的美感具有正向性,积极的美感不仅可以创造美的环境,还能从建筑作品的美感上来赋予人的精神愉悦,从而打动人的内在心理,创造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在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当前高校各建筑群在建设上赋予了时代精神,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人文进行全面结合,以体现建筑工程的科学与人、科学与环境的和谐.

2.5 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建设功能

人文性是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硬件支撑.在高校建筑工程环境设计上,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对环境认知、审美的主体,在体现环境对人的审美意义上,环境所赋予的持久的身心感受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就是说,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性是满足人与建筑、人与历史、人与校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优势载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 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建设功能的举措和对策

3.1 注重科学规划,强化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在设计及规划上,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能够从建筑空间及环境保护上做到统一,既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还要从建筑区域整体发展上保持和谐性.如对于大学城等项目建设及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使命及文化精神,能够从决策上把握正确.作为区域重点建设规划项目,对于建筑群的构思与实施都要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上加以体现,避免太宏伟的蓝图超越自身的发展实际,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3.2 重视校园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适当发挥建设功能

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是首要任务,也是校园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建筑工程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既要从建筑中体现人文,又要从人文中构设建筑.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建设与设计,其使用功能是基本的,也是正确解读校园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前提.因此,对于当前人文思想持续发展的今天,某些高校建筑规划过分强调规模及投资,在人文性不强的条件下,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的建筑规划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还对其建设功能的意义带来了抑制.教学科研建筑工程是由其作用和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如对商业性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高校建筑规划中,使得高校建筑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缺乏一致性,不利于建筑工程所传递的思想引导意义.凸显建筑工程的地位及作用,从大学价值整体功能的发挥上,积极体现其文化功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3.3 注重对建筑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和谐

人文环境是高校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建设功能的展现上,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上,引领师生从校园建筑工程中增强审美理解和审美表现,以达到艺术美的水准.优秀的建筑工程所折射的人文价值,好像是一部立体的诗歌,无声的绘画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愉悦之美.因此,在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文化功能赋予上,更应该从建筑学的审美思想出发,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文化源流及特色,引入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采用独特的审美品质,锻造沉稳雄健的建筑艺术特色.

4 结语

现代建筑学及建筑功能学的发展,对于建筑的建设功能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高校校园建筑工程设计上,对于校园建设功能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广泛,如自然化风格、人情化风格、形式美、色彩美、几何线条美等格局精彩纷呈,也为优化校园整体美感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对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在校园建筑工程建设功能上应用日益增多,如利用建筑工程与环境所营造的心理效应,新技术、新观念所蕴藏的健康设计理念,都将人与自然、社会实现了统一.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校园扩建工程已经成为校园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文化环境塑造上,要从人的作用来构设积极健康的校园建筑布局,强化校园建筑的文化心理,促进高校建筑环境的科学设计,为渲染和培育建筑文化艺术功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翔.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篇5

【关键词】绿色工程项目管理 注意的问题 实施建议

环境问题日益被人类重视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它要求人类以全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人类文明,保证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以至全球各国大多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作为社会发展的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势必造成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全球各国提出节能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工程即是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下所提出的。

一、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在传统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中融入绿色的概念,在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这一主导原子,采用一系列有效并可操作的评价、控制、分析实施等方法,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通过节约资源和控制污染使每一个实施的项目能在科学、实用、合理、系统和集成的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来确定的,即绿色规划职能,包括在项目立项以及可行性分析中制定与环境中可用的资源和人力相一致的项目组织目标,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同时考虑实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3)相对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势。同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不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有着很多独自的特点,在各个环节都融入绿色理念,使得绿色工程项目的管理与传统建设工程有着巨大的区别,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质量的实现。

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绿色工程实施的意义。绿色工程的实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营造宜居住和就业的城市环境。首先,实施绿色工程,可以更好的保护城市发展必须的硬件基础。其次,绿色工程可以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绿色工程有利于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明确绿色工程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相对来说,传统工程项目所需要消耗的资源比绿色工程项目多出很多,并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现象,绿色工程存在着节约性质,但并不是抛弃使用价值和经济意义层面的节约,而是合理的节约,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在整个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传统工程会产生并可能持续产生大量的污染,而绿色工程相对来说污染较小甚至基本无污染,其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通常采用化学处理或回收利用的方法进行。

(3)了解绿色工程存在的人为制约因素。我国目前依然维系着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对绿色工程项目的支持态度,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项目内部作为经济利益直接关系人,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会增加成本,容易造成负利润现象。因此,项目内部极容易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上出现较多的分歧。

三、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1)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多的环境保护法律处于空白。环境立法还有待加强,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及政府的政策法规将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政策的引导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产生有益的影响。

(2)采取经济手段促进绿色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组织是理性的经济人,采取经济手段推进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意义重大。政府应尽快建立能够体现环境与资源价值的绿色价格体系,从而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产品价格层面上使外部费用内部化,即将社会与生态成本纳入产品的生产或消费成本,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加强绿色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最终承担者,引导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观念对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意义重大。我国公众绿色消费起步不久,仍处于初级阶段,绿色认知度不高。政府要加大宣传,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提高公众购买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的意识,让他们树立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利己、利后代、利国家的观念。

四、总结

在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由于工程建设会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而绿色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必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方向。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深入分析绿色工程的特点,排除绿色工程实施的制约因素,寻求利益和效能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篇6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金周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牛凤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张文尝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康 培

高速公路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人民论坛记者:高速公路企业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金周英:在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前提下获取经济利润,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郑石高速在规划、设计到施工过程中,得益于其勇于挑战的领导班子,坚持高举“和谐工程”的旗帜,通过大量硬技术和软技术的解决方案,实践了优质、高效、守法、环保、利民、安全等理念,在建设能源、生态、景观、旅游大通道的过程中,为公路工程如何履行“三重责任”树立了好榜样,打造了公路工程新商务模式的雏形。

比如在员工和工作场所方面,郑石分公司认识到全体企业员工及6万多名建设者是最直接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公司不仅努力保证员工的优良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还为切实保护民工权益专门设立机构,保证政策的切实执行。 在社区关系方面,公路处于农业大省境内,通过节约用地,改地造田,减少征地,缓解了公路建设与百姓争地的矛盾;通过“三改”工程,不仅改善地方路网,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产、出行和生活。

在公司治理方面,实行全程“阳光作业”。在招投标机制方面采用“分项模拟合成法”确定标底,防范违规,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在履行生态环保责任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面,郑石高速通过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努力做到了自然环境与交通环境的和谐,坚持把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到最低。可以说他们时刻铭记着企业在改变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使命。

人民论坛记者:展望未来,以郑石高速公路为样本,同类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挑战,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金周英: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单位从事业部门转变为企业,如何不断推动创新,在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跳出单纯收费、广告等传统经营模式,创造更多的商务利润,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我国广大企业来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新的商务价值的机会来主动创新,而不是单单作为成本、形象工程或政治任务来被动应付,这需要观念上更彻底的转变。郑石高速刚刚胜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其第二次创业和创新任务在于其作为“公路企业”的经营管理,仍需继续探索。

人民论坛记者: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意义何在?

牛凤瑞:高速建设中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举措。

郑石高速很好地实现了这三个创新,其经验具有普遍价值和示范意义。

郑石高速通过优化完善设计,确保过程精品,强化施工管理,确保工程优质,严守基建程序,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加强廉政监督,把廉政建设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打造廉洁工程,守法工程;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施工,及时兑付补偿、维护占地农民权益,优化方案,尽最大可能方便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确保工程利民;优化绿化景观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全面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加大过程管理,切实做到环保施工和工程环保,打造出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和谐工程。

高速公路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

人民论坛记者:高速公路企业在便民利民方面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文尝:高速公路也应当是利民工程。郑石高速公路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支援沿线乡村和农林牧业。如:为沿线农村改路、改沟、改渠――“三改”。将同高速路交叉的大量乡村土路全部修建成水泥路,使沿线乡间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改善地方道路网;节约用地,改地造田等等。

人民论坛记者:郑石高速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特殊意义?

牛凤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报告还提出要“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郑州是我国东西南北大通道的交汇点,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省会,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郑石高速的开通,进一步增强了郑州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凸现了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地位,不仅对于强化郑州作为中原区域发展龙头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为郑州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中原地区发展的功能增强了动力。

交通闭塞是制约豫西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郑石高速建设不仅沟通了豫西南与中原城市群的联系,对于促进豫西南的开发与开放,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富裕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建设与生态文明

人民论坛记者:施工单位在建设中应当怎样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篇7

[关键词]: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是是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必备的水资源条件,为提高农田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不强,“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协调资源供给,防范自然灾害,进一步保障农业生产与生态循环的有利发展。

1 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内涵

1.1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越发严重,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河流和田地被污染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的高效发展,而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遵照了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坚持了我国的保护以及修复生态环境的原则”,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缓和这些不利因素,把这些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现今,我们国家不断地在提倡生态环保,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当中对于生态理念的应用,为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实行起到积极作用,其综合功能不会因此而被破坏,这不但满足了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而且全面和持久地保证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生态理念充分尊重了灌溉工程所在的区域的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并坚持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二者和谐为本的原则,可以有效地处理好农田灌溉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和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协调发展[6]。

1.2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水利是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实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生态水利”是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并遵循生态平衡法则和要求,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是通过经济健康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生态工程理念,以建立生态循环体系为基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农田利用与农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此项工程的特点在于其以节约、生态为原则,以合理、科学为标准,以农田改造与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实现增产、增收为短期目标,以优化农田结构、实现生态健康发展为长远目标。生态化水利工程是农业建设的新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

2 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2.1 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存在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灌溉面积的不断上升和灌溉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我国农业的发展稳定,粮食产量也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3]。

2.2 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2.1现代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相结合

建设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需注意将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工程养生物,以生物护工程,达到“土蓄水,水养林,林固土”。同时要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注重改善农田小气候,以及小型农田生态圈的形成[5]。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认识不足和资金短缺影响生态化水利建设。在坚持节约原则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把控工程各环节,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2.2.2兼顾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

在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某些施工管理者或负责人缺乏具有战略性的目光,缺乏足够的安全观念,不注重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最终损失了长远的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使全体人员熟悉安全施工的相关准则,注意平衡水利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可顾此失彼,应本着安全和效益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施工[4]。此外,节约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着重控制农业污染源,科学合理施肥,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化。

3 结语

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再初期的工程设计以及后期的工程施工中都要坚持节约的原则、以生态化为核心,“约”与“生态”应贯穿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全过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要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环境为基础和代价,在水利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灌溉功能发挥到最大,更好的实现工程效果,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的目的,才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赵丽丽. 论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J]. 才智,2014,27:317.

[3] 吴向东. 浅谈生态、景观与传统农田水利的融合[J]. 工程与建设,2011,v.25;No.7402:188-189.

[4] 鱼淼. 论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J]. 科技资讯,2015,v.13;No.39401:108.

篇8

1.1进行系统化管理工作

林业工程管理不是单一的某项工作,而是需要许多复杂的程序及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系统化原则,将各项工作及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人员分工、机械设备、各部门的管理有序进行,从而实现管理的系统化,避免由于安排不当而造成的混乱局面。

1.2利益相协调原则

林业工程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生态资源的平衡发展,从而惠及子孙。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切不可为短时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林业工程建设获取经济效益较慢,如进行的树苗移栽护理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其经济及社会效益,但也不能忽视对其的管理。林业工程管理具有阶段性,只有每个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每项短期计划实现,才能促进长期利益的实现。

1.3整体化原则

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一项单一工作,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要遵循整体化的原则,将其放置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中,来进行方案及规划设计,这样既能够考虑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又能使林业工程建设不会破坏局部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宏观意义上的社会效益的实现。

2现阶段我国林业工程管理采取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强化技术管理。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管理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进行创新管理研究。一方面,重视造林技术。目前我国在造林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为造林设备的选择及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其技术,在之后的造林过程中,要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来选择恰当的设备,以此避免由于设备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优化技术管理。造林管理技术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经济、适用、先进的准则之下,进行科学管理,降低设备成本,从而实现提升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人力资源在促进林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一环,甚至在很大程度下,其决定了林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要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在造林工程中,各项工作的具体展开及机械设备的使用,都离不开专业的操作人员,因此其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林业工程操作人员整体素质都较为偏低,专业化及现代化操作意识不强。因此要定期组织其进行技术培训,与其他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以此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引路人,其是否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及整体协调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林业工程的流畅度。因此,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要定期参加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员来单位开展知识讲座,从而提升其管理水平,合理进行人力、物力的安排,是林业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展开。最后,加强资金管理。每项工程的合理进行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对于林业工程管理工作来说,其利益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因此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合理的资金管理与预算,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实现。结合具体实践,在资金管理方面,主要要做到这几个方面:(1)扩大资金支持。林业工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专项的林业支持及相关的国家财政补贴,因此在积极吸收这些资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提升资金使用率,避免资金浪费或者私自挪用等情况出现;(2)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工企共建。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林业工程建设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发展带了了经济效益,在合作中达到了互惠共赢的局面,从而共同促进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3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意义

对于林业工程管理的意义来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其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但无论是何种角度,其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从环境建设方面来说,进行林业工程建设,可以净化空气,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的实现,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经济方面来说,进行林业工程建设,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资源,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紧张的情况,从而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国资源的依赖,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进行林业工程管理,有利于绿化社会生活条件,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从现代管理方面来说,进行科学的林业管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整体生态平衡。总体而言,林业工程建设是一项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建设,因此必须不遗余力的提升其管理水平,使其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4结语

篇9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力的不断增强,上世纪末期各类矿山无序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及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两侧各种建材厂及矿山的开采形成大量高陡掌子面,基岩直接,无植被覆盖,而其周边植被发育正常,从而导致掌子面基岩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宛如一个个伤疤分布在青山绿水中,整体形象极不和谐,严重影响视觉效果。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⑴、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和水位的下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岩层出现松动,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已造成边坡的不稳定,在外力的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

⑵、矿山废弃物问题

矿山废弃物的治理是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压占土地、破坏植被,影响了原有地貌景观及周围水环境。另外有的矿山废弃物长期受阳光照射、雨水淋滤、空气的风化,废弃物中存有的重金属对矿山周边环境会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强对废弃物的治理。

2、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方法

⑴、矿坑回填

合理利用废弃矿渣进行矿坑回填,可以极大地降低矿坑回填资金的使用。通过废弃矿石与沙石的合理配比进行回填,一方面减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带来的资金与物质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废弃矿渣有了很好的处理。

⑵、水资源治理

矿山环境治理中水的治理非常重要。应加快矿山选矿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投入,选矿水重复利用,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同时,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法恢复矿山植被,防治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疏排,造成水资源的减少,甚至会造成地表河流及泉水的干涸、植被的消失。另外矿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恢复,影响植物生长,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终使矿区土地石化和沙化。这种情况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水资源治理、植被治理,逐渐恢复矿山周边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矿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的意义

矿业的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与保护,这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⑴、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国土资源部下达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44号国土资源部令;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期学习班,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与学习。

⑵、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⑶、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⑷、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对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项目的体会

⑴、亟待建立灾害治理项目预算标准体系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工艺复杂,采取治理措施形式较多,本人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过程中发现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只能借鉴参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发改委、建设部)等相关标准。不同单位、不同项目采用标准不一,亟待有关单位出台统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及施工、监理等相关收费标准,对地质灾害治理行业收费进行规范。

⑵、要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要通过采取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等多种手段,查明形成的机理、根源及影响和控制要素。

⑶、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所有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根源要依靠勘查工作去查明,作为设计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等条件采取不同的勘查手段。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治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科学可行。

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相结合

在灾害治理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措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样也要考虑到施工措施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要做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18.55+1.1;S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45-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天然林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藏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1]。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天然林进行保护,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有效地恢复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并提高天然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2]。

1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意义

天然林是未经人工栽培的,与人工林相比,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林地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资源,是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其内部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构造也更加复杂,因而具备了优良的生态功能。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维持我国的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江河的源头及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为田地和草原提供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天然林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自然作用,抵抗力稳定性较强,对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在出现自然灾害时,天然林的存在能够明显降低环境变动对周围地区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起到保护作用[3]。但是与抵抗力稳定性相对的,是天然林较弱的恢复力稳定性,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原本的状态,其生态功能也会被大大削弱,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我国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该工程的实施是为了减少天然林的破坏现象,为天然林的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我国现有的天然林中,处于基本保护状态的占据了天然林总面积的20%以上,分布较为零散的天然林占全部天然林面积的1/5,而亟待保护的天然林则占到了我国天然林总面积的50%以上,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任务重大,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的大量砍伐给我国的天然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大部分原生林已经消失,转而成为经过人工恢复的次生林,导致物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雪线上升、林缘回退、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4]。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巩固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进一步促进天然林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天然林的生态保护不到位

天然林的生态功能是衡量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等方面,而忽视了天然林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大量被砍伐的原生林在经过人为修复后成为次生林,导致天然林的生态功能退化,降低了天然林的防护功能,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2.2 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

天然林是我国木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意味着天然林的采伐工作将受到严格限制,从而降低了木材的产量,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而当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营机制较为单一,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造成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尴尬状况。

2.3 尚未建立完善的后续补偿机制

我国的天然林禁伐区十分广泛,其中部分位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是当地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此类地区人民的经济来源,导致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补偿机制又尚未完善,缺乏必要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难以实现天然林的永续利用,当地人民不得不采用多种方法来维持生活,其中也不乏私自采伐天然林的现象,令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2.4 天然林林分质量呈下降趋势

在我国的天然林中,经过人工恢复的次生林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经过人工栽培的次生林,其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均无法完整地复制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原生林。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次生林常存在整枝不良等现象,阻碍了树木的生长,导致天然林总体的林分质量逐渐下降。此外,人工恢复的次生林树木品种单一,乔木与灌木的比例远远高于原生林,导致树木密度过大,在影响树木正常生长的同时,也提高了森林的火险等级,一旦发生火灾,便会对次生林乃至相邻的原生林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对我国天然林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3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策

3.1 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创新力度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天然的森(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林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单纯地依靠禁止商业性砍伐的方式来保护天然林,只能够在表面上缓解森林资源的破坏问题,想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化与多元化。为此,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时,应当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将天然林的经营与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区经济,促进天然林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林下经济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在对天然林进行保护的同时,充分地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培植木耳、蘑菇、灵芝等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真菌,不仅能够使天然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还能够起到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作用,使居民认识到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性,自发地爱林护林,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2 科学规划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时,根据天然林种类和特点的不同对受保护地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天然林保护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低空遥感以及网络技术也逐渐地普及开来。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积极发挥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天然林资源进行精确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对林业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减少人工操作引起的误差,提高天然林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完成天然林的区划后,依照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对原生林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对次生林进行恰当的调整与合理的开发,将天然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营和后续补偿机制

要从根本上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仅依靠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工程配套的经营和补偿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地调动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天然林的保护工作,才能够将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到实处。因此,在进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过程中,应当逐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充分挖掘天然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降低天然林保护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真正还利于民,使人民从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获得实惠。同时,还需对天然林进行分类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天然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到科学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马雪勇.大力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J].中国林业,2011(11):30.

[2] 李长有.论述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