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案例分析心得体会

篇1

2015年9月21号到25号期间,我参加了辽宁省团委举办的高校KAB创业指导培训班。这是我今年第二次报名,第一次由于一些原因没有报名成功,所以我对这次的机会特别的珍惜。虽然只有短短五天的时间,但是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改变了我原有的思维方式,收获到了很多感悟。

一、转变了对创业的认识

之前看过一期《财经郎眼》,郎咸平对创业这一项持一个基本反对的态度,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对创业都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创业是一项很冒险的事情。但是通过五天的培训,我发现创业却是一件特别能够使人具有激情和冲劲的事情。尤其是有一节学员示范课中,我和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创业项目,我们当时给定的名词是T恤,最后我们的产品是宠物亲子装,那一刻特别有真正去创业的冲动。

二、理解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通过五天的培训,我认为KAB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KAB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不仅使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佣,更是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KAB的创业培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许多优秀品质的职业人。

三、掌握了KAB讲师的基本能力

这次五天的培训课程有三位老师为我们授课,有理论介绍,也有情境模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我了解了作为一名创业培训师需要掌握的培训原理、培训方法和培训技巧。

1、创业教育培训原理

学习是改变通过经验形成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通过创业培训,需要让学员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要让他们有参于控制学习过程的渴望。在培训过程中,要把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和学员进行交流,并且要经常得到他们的反馈。

2、参与式培训方法

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还有一天半的案例教学,每个学员都参与其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知识。创业培训的方法主要有有头脑风暴、讲授、游戏、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自我分析等培训方式。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也基本掌握了这些培训方式如何使用以及这些方式的优缺点。

3、肢体与语言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语言表达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所要求的,要讲解通顺,有重点和难点,做好总结。通过控制讲话的音量、音调、节奏、停顿等交替变化,比如老师所讲的身体微微前倾等方式,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些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表达,这些肢体动作或者采用道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说明要讲授的内容。

四、发现自身的不足

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很好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模拟帽子加工厂时,我作为第二个谈判代表,依然没能根据第一位谈判代表的经验及时调整策略,没能发现更好的沟通方法,使得最后我们工厂的盈利为负值,这是由于自己对形势观察不明确造成的,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改正的。

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连锁经营与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连锁经营形态是零售企业普遍的组织形态。连锁经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普遍理论知识相对丰富,而实践操作管理能力较差,不能满足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就业市场结构矛盾较为突出。2014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安阳师范学院是转型发展的重点院校之一。笔者以安阳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连锁经营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从两个方面实施,分别建立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1.选取合适教材,引入项目训练和案例分析,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前期的企业调研,选取了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教材《现代连锁经营与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汤伟伟主编,隶属于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保障了教学材料的先进性与适应性。同时编写新的理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摒弃了原来纯粹由教师讲授的课堂模式,而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团队项目训练的形式布置学生市场调研及案例分析任务,学生在学期中进行小组调研展示,要求小组成员展示调研问卷、调研过程、调研视频;并要求其他小组对演示小组作业进行评价、讨论,考查学生用所学理论设计问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及学生对连锁企业经营战略思考的深度。项目训练主题包含:连锁经营企业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状况、选址分析、门店经营管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采购体系建设、门店配送管理、财务管理体系等。调研连锁企业选择范围:医药连锁、餐饮、娱乐、零售超市、酒店、家电连锁、连锁物流企业等。

2.知识模块与项目训练顺序及学时安排根据选取的教材及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对课程知识模块进行了学时分配。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以企业实习实训为主,以实验模拟为辅,建立了专业实验实训室,引进了连锁经营管理实验软件;另外,深化校企合作,与多家连锁品牌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意愿,部分学生开始在企业实习

。1.引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验软件,学生分组模拟企业经营(以上表为例)实验室购买了专门的“流通之道”——连锁经营与管理实验实习软件。根据实验软件功能及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模拟进行门店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等操作模块,熟悉连锁经营业务流程。另外,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企业角色分工,组建了虚拟连锁经营企业。利用创业之星软件,模拟连锁企业整体运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操作模拟心得体会,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予以物质奖励,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深化校企合作,扩大院系实践基地范围教师积极与连锁经营企业沟通协调,目前已经与顺丰速运、苏宁云商集团、丹尼斯达成了实习合作意向,联合制订了三个月到一年的实习实训计划,签订了实质性合作协议;期望通过轮岗制度,实现教学现场化。

三、课程教学考核内容与方法改革

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设置教学考核标准。期末成绩按照学校要求以理论占比60%、实践占比30%、课堂出勤占比10%,进行最后计算。其中理论部分成绩由“学生撰写的市场调研报告+小组项目训练PPT汇报”两项组成,分别设置了评分标准;实践模块以“学生实验模拟操作软件经营业绩”进行成绩评定,参考软件自动打分进行小组评判。期末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群众意见收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得出:80%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形式较好,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先进;但有20%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方案占用了他们太多时间,认为课程应设置在大二下学期。这是教学改革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颖.连锁经营课程“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2,(2).

[2]王青.基于IGA零售校企合作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大学教育,2014,(1).

[3]夏黎.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中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4).

[4]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

[5]魏蕾.以就业为导向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创新[J].管理学家,2011,(9).

[6]张波,李斌宁.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7]马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8]谢琼.以两个结合为抓手,创新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篇3

一、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我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软技能”等等。“核心能力”被称为“关键能力”,意为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但与一般的职业能力相比,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

1998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企业来说,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企业也意识到录用职业核心能力较好的劳动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填补职位空缺,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非常注重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核心能力。

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具备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他适应就业需要,帮助他在工作中解决难题,帮助他适应更高层次职业的要求。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70%学生在工作后的两年左右更换工作,那些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善于沟通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适应新岗位快。职业核心能力成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策略

经过几年德育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和实践后,笔者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深化在德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理念

德育教师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完成德育课教学的历史使命?笔者不断思考着,最后决定坚持做好一件事:在德育教学中用心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本校德育课主要包含《经济与政治》、《道德与法律》、《就业与创业指导》、《哲学》等课程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些德育知识模块都可以很好地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笔者大胆设想:把德育课堂当企业,变学习任务为工作项目。坚定在德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理念,使德育课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德育课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行之有效

笔者在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中主要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有很多方法,其中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头脑风暴法等等。笔者把德育课堂当企业,变学习任务为工作项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现在这种德育教学模式实践了几年。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团队组织中学,在环境情境中学,在角色扮演中学,在分析案例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使学生参与过程体验。

(三)在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根据德育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很适合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等四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下面介绍本人如何进行培养操作:

1、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讲演、朗诵、心得分享、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锻炼交流能力。在讲授《职业道德》的时候,笔者安排学生查找大国工匠的案例,在课堂上分享大国工匠事迹,并说说工匠精神带给我们感动和启发。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校园生活,感悟身边的“工匠精神”,让大家当场“寻找校园最美丽的人”,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认识到“匠心筑梦、行行出状元”,明白即使在平凡岗位,也可以做到极致。在讲授《家庭美德》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让同学们结合当时比较火热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说说自己喜欢的爱情画面,谈谈自己的爱情观,然后在卡纸上写出自己的爱情宣言,并大声宣读,最后把大家的爱情宣言贴在班级成长墙上。通过充分地交流,一堂课下来,树立怎样恋爱观,学生心中有数了。

2、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第一次课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学习能力等因素组建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拟定组名、自选组长。 以后每堂课都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及时在得分区记录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激励。给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分配具体的任务,要求各小组成员经常变换角色,大家都得到较多机会的锻炼。在讲解《宪法》知识时,要求各小组预习并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撰写一份提案,在课堂上展示提案,最后由全班投票决定提案可否通过。在讲授《抵制不良侵袭》时,开展“网络对技校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提前两周各小组抽签决定正反方,收集资料,选出主持人、辩手和 4位评委,双方积极备战,课堂上进行精彩辩论。在讲授《社会公德》时,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照片,课堂列举十种不文明的行为并制作排行榜,然后由各小组代表上讲台点评。以上这些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合作,课堂由老师、德育课代表和学生评委共同商议,根据各小组全体成员的综合表现,科学地给出各小组的得分。

3、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高速运转,信息快速轰炸,朋友圈迅速扩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于高效工作与生活。笔者坚持每一次德育课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的“每周要闻回顾”节目。要求学生坚持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一线、法治在线等节目,关注人民日报等公众号,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最有借鉴意义的新闻或案例,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概括提取主要信息,并归纳总结出一两点心得体会。每周德育课讲新课前用五分钟邀请各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每周要闻”。其次,有效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每个课题都提前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项目任务。在讲授《走好人生道路》一课的“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课题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并观看 “我的中国我的梦”、“辉煌中国”、“时代的先锋”等特别节目,筛选出最受感动的案例,课堂上和大家分享。有的组选取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事迹,有的组选取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孙权科的故事,有的小组选取浇筑中巴友谊的港口的总工程师孙子宇的故事,将人物事迹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没想到同学们的信息处理的潜能那么大,真是令我惊讶、令我感动。

4、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准确把握发生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在“共享经济大潮下的共享单车的利与弊?”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共享?纬档挠攀坪妥饔茫康诙?个问题是共享单车的缺点和劣势?第三个问题是各个品牌共享单车的现状?第四个问题是共享单车的前景如何?要求每小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这四个问题较好的把道德修养、经济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自己探索问题,比老师讲解更有吸引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形式。这种考核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知识考试,而是从评价项目、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等方面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全程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相关比赛等纳入评价体系,这样更科学。选用开放式考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正做到了突出能力,注重过程。上学期《道德修养》课程期末考查笔者就大胆选用开放考评形式,学生可以单独或组合,通过说、唱、跳、演、书写等任何展示形式,尽情发挥。最后学生们有的独唱,有的合唱,有的乐器伴唱,有的歌舞组合,有的诗朗诵,有的表演小品,有的书法展示,有的手抄报,还有的PPT演示等等,真是百花争艳啊!

篇4

论文摘要:把高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职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把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三个创业要素统一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等途径,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议程上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业型人才,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开展晚,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对,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关系不大,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创业漠不关心,也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连续十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在0.3%-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

1.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内容和目的都不明确。创业课程或者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把企业中创业培训课程复制过来,同时,大多数创业课程都是选修课,或是以课外辅导的形式出现,没有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3 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现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并且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形式大都是创业讲座,或者是创业大赛。只有学校单方参与,与企业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呈现出创业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1.5 政策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但政策的普及和落实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自发组织实施。现有的商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还有学生创业风险等。

2、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创业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按照创业的三个要素来开展。

2.1 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要素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创业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把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驱动力,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所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灌输于大脑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的需要和冲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2 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的进一步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向创业能力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创业所必须的硬件。创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创业风险的规避与创业能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知识不是简单的讲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应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所需法律知识,创业所用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等。创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点。

2.3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要素的最高层次,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等。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上述三个要素是相辅形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会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3、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受重视,理顺创业教育的三个要素,按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其融合的途径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探索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制定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把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2.1 深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目标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做法上,可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法、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坚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2.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大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投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的考核,最后的课程成绩评估要给予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并按照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增长逐步加大比例。

最后,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

3.3 建设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创新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团队。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4.1 要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增加创业的热情。

3.4.2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既可在新校区建设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建设"创业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让学生增加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3.4.3 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引入创业孵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5 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园网创建创业教育教学网站和创业互动平台网站,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创业知识提供资源。通过网站,大学生也可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创业好友,彼此间可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及时了解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避免大学生创业常常出现的“盲人摸象”的状况。另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创业课程主讲老师之间通过QQ群加以联系, 以便老师更快捷的对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惑加以指导。

3.6 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6.1 高职院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用创业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参与有关创业的学术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6.2 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学生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支持大学生建立创业协会,安排老师参与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给予适当的创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形成适合学生创业的良好教学环境。

4、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于进一步创新学生就业与择业的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友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 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比较教育研究, 2007(4)

篇5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17-02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北京市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实际调研结果,总结了朝阳区近年来创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培训对象与培训目的分析

(一)性别情况

朝阳区委党校的基层干部需求调查涉及基层党员干部2 808人。从性别比例看,男性1 138人,女性1 670人,分别占40.5%、59.5%;从工作单位看,机关、街道1 002人,乡(地区)1 518人,分别占35.6%、54.06%;从职级看,科级干部240人,科级以下2 568人(其中村主任、书记140人,社区干部1 002人),分别占8.5%、91.5%。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单位和职级,覆盖朝阳区43个街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年龄及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看,30岁及以下398人,占14%;31-40岁796人,占28%;41-49岁846人,占30%;50岁以上768人,占27%。调查对象年龄超过半数(58%)为31-50岁,说明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流年富力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同时,50岁以上人员占调查对象总数的四分之一。从调查对象的学历看,高中(中专)及以下690人,占24.6%;大专1 048人,占37.3%;本科938人,占33.4%;研究生以上132人,占0.47%。61.9%的调查对象受过高等教育,说明朝阳区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较高;而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占到将近四分之一,研究生以上人员偏少,表明今后朝阳区的基层教育培训对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看到,朝阳区基层干部的年龄水平普遍偏大,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多集中在40岁到50岁的区间内。同时,基层干部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出现了群体高年龄、低学历的极端化的特点。

(三)教育培训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75.07%)、提高工作能力(70.44%)和更新知识(65.67%)。

二、培训内容/课程分析

(一)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培养

统计数据表明,“政治理论知识”(68%)、“法律法规知识”(67.3%)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52.4%)是基层党员干部最需要培训的培训项目。而“组织协调能力”(76.4%)、“学习能力”(73.9%)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58.3%)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管理类作为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能够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组织和配置因素;而对现实法条、政策的模糊理解也制约了基层干部的实务性操作力度,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很多政策性的法规和程序化的办理手续存在理解偏差,这会引发被服务对象抱有不理解和质疑的态度,易导致矛盾产生。因此,这两个方面也是基层党员的典型需求项目。“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管理知识”是基层党员的重点倾向获取知识类型。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同时,通过调研结果对比,也可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群体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自评应具备与自身已具备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民众,而在等突发事件较多的现状下,基层干部的应对经验不足容易激发已有矛盾,因此,需要在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中,加大应对、处理公共事件方面的培训。

(二)注重塑造创新意识

调研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表现出较强需求(67.4%),而“前瞻性”(71.6%)与“挑战性”(68%)则是其参加培训的重要动机。这就要求今后的培训需进一步加大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内容繁多,要求细致,多属微观性事务。而在调研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素养表现出了较强的需求性,“前瞻性”与“挑战性”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动机。针对本群体的状况,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加大逻辑思维培养等思考方法方面的培训,以及目标意识树立等长远战略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基层干部在重复性与细致性较强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明确工作思路,树立目标、改进方法。

(三)夯实基础能力

在基础技能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对“口头表达”能力(82.6%)、“公文撰写”能力(70.1%)和计算机应用(69.8%)能力的提升意愿比较强烈,说明这些能力应是今后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基础技能方面,“公文撰写”是基层党员需求较强,但具备情况仍需提高的一种能力,从写作格式要求等外部规范要求,以及写作立意等内部要求两方面来说,基层党员都有很强的提升意愿。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式、专题式的培训给予基层人员讲解。

三、培训方式方法分析

基层党员干部对案例教学(50.9%)、情景模拟(46.1%)、体验式教学(35.8%)等新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但传统的课堂讲授(45.9%)仍然必不可少。

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需要纳入新方法,体现多样性。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是近年集科学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各级培训课堂上都有推广,这两种教学方式能够融合教师的理论性、学员的实践性,对于基层党员来说,通过情景再现和案例观点分析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由此这两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基层党员的认同。

四、培训师资队伍分析

在5种师资来源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区委党校教师”(31.41%)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28.85%)表现出明显认同,表明这两种师资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最符合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

在本模块中,基层党员对于相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以及“区委党校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同,这一方面与基层干部希望提供自身理论水平的培训目的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党校开展的分校教学活动具有影响力和实用性。

五、培训组织管理分析

(一)时间合理适当

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工作忙、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38.2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最大因素,不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培训在“三天之内”(24.2%)和“一周”(30.6%)比较合适。调研对象对“脱产”培训(82.2%)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

培训时间过长是制约基层党员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更多的基层党员选择了明显具有短期时间特点的“三天之内”和“一周”,并对过长时间的培训表现出明显的不赞同。调研对象对“日常脱产”选项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结合时间段综合考虑,基层党员的培训时间以一周之内的脱产学习为最优时间组合。

(二)科学考核方法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事业励精图治,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热闹非常。此番景致,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会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和走向做深入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测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泼型还是内向稳重型,自己具有哪些特长和爱好,面向未来,自己对哪些行业怀有兴趣,如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还是想做报社记者或出版社编辑;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到银行上班还是想做职业理财顾问;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想从事城市雕塑制作还是园林景观设计?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一番对比,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估,就能在大学期间逐步增强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为大学四年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准备,从而在从事的行业内做出成绩,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为学好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性,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求学阶段。作为教师,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强化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坦然应对各种面试,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目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