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仓储管理知识

篇1

一、仓储管理的功能与原则

仓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仓储应该融入到供应链上下游中,根据供应链的整体需求确立仓储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功能。物品储存、流通调控、流通加工、交易中介、配载、质量管理。仓储活动、或者说仓储的基本功能包括了物品的进出、库存、分拣、包装、配送及其信息处理等六个方面,其中,物品的出入库与在库管理可以说是仓储的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传统仓储的基本功能;物品的分拣与包装已经与物品的出入库及在库管理相结合、共同构成现代仓储的基本功能。

1.先进先出原则。即是先入库的货品先出库的原则,该原则一般适用于寿命周期短的货品。

2.面对通道原则。即指将货品的标志、名称面对通道摆放,以便让作业员容易简单地辨识,这样可以使货品的存、取能够容易且有效率地进行,这也是使仓库内能流畅作业的基本原则。

3.重量特性原则。即指按照货品重量的不同来决定货品在保管场所的高低位置。一般而言,重物应该保管于地面上或货架的下层位置,轻的货品则保管于货架的上层位置。如果是以人工进行搬运作业的时候,人的腰部以下的高度用于保管重物或大型货品,而腰部以上的高度则用来保管轻的货物或小型货品。这个原则,对于采用货架的安全性及人工搬运的作业有很大的意义。根据这个原则,该公司的仓库备货就采用了摘果式。这种方式,对于该公司对仓储要求的现状来说,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很方便的。

4.形状特性原则。依据物品形状来保管也是很重要的,如标准的商品应放在托盘或货架上来保管。 保管的重要一条是对于易变质、易破损、易腐败的物品;对于机能易退化、老化的物品,应尽可能按先入先出的原则,加快周转。

二、ABC管理法

ABC分类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 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图分析、主次因分析法 、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法、巴雷特分析法,平常我们也称之为“80对20”规则。 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一般地,是将曲线累计频率分为三级,与之相对应的因素分为三类:A类因素,发生频率为70%~80%,是主要影响因素。B类因素,发生频率为10%~20%,是次要影响因素。C类因素,发生频率为0~10%,是一般影响因素。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找出主次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具体步骤为: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制ABC分析表、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关系、绘制ABC分析图、案例分析。要想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就要对存货进行分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货物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原仓储设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对货品进行ABC分类而实施管理。这样可有效地利用原仓库的空间和货位。即通过对货品的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根据巴雷特曲线所揭示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在管理中加以应用。因此,可按照产品价值、销售量、缺货成本或订购提前期等指标来将产品进行分类。在运用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的仓储理论知识更适应与我们的实际操作。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将我们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三、物流信息系统的知识概要

物流信息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从物流决策、业务流程、客户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对物流进行科学管理。物流系统包括运输系统、储存保管系统、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其中物流信息系统是高层次的活动,是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涉及运作体制、标准化、电子化及自动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现代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的关系型数据库、条码技术、EDI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活动中的人工、重复劳动及错误发生率减少,效率增加,信息流转加速,使物流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的互动,既要根据自己的物流管理流程来选择适合的物流信息系统,也要通过物流信息系统来优化和再造自己的物流管理流程。选择合适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

①提高企业物流综合竞争力。

②内部运作效率提高,能够从容处理各种复杂物流业务。

③通过与客户的实时信息共享,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④在对大量的客户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使得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成为可能,并挖掘出巨大的销售潜力。

⑤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以及与股东单位、合作伙伴、支持资源的信息沟通、业务合作,向管理层、决策层提供实时统计分析数据,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四、仓储空间合理利用的方法

篇2

第一条为了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规范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管理与操作,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下同)为解决粮食经营企业在仓储设施建设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

第三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发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执行政策。贷款支持的项目应当符合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和区域粮食经济政策与建设规划要求;

(二)控制风险。根据申请贷款企业经营和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调控能力强、经营效益好、有还款来源、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予以扶持;

(三)专项管理。贷款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

(四)按期收回。贷款实行期限管理,落实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定期结息,按期收回贷款本金。

第二章贷款对象、用途、种类和条件

第四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对象(简称借款人,下同)包括:

(一)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

(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加工骨干企业;

(四)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及粮食物流企业;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农发行贷款范围、从事粮食经营和交易的其他企业。

第五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专门用于借款人从事粮食仓储及市场设施购建的资金需要,主要包括:

(一)粮食仓储设施购建与维修;

(二)粮食烘干设备的购建;

(三)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

(四)粮食运输专用工具购置及专用交通设施建设;

(五)车站、港口粮食专用货场建设等。

第六条借款人申请粮食仓储设施贷款,除应具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区域政策和建设规划要求,需要审批的,应持有政府有权部门的审批文件;

(二)借款人信用等级(农发行评定或相当于)在A级以上(含A级)、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下(含80%)、参与项目建设的自有资金比例在20%以上(含20%),或者政府为了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对贷款本息予以全额保证担保;

(三)借款人经营效益良好,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原承借仓储设施贷款本息偿付正常或落实了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

(四)项目布局合理、预期效益良好,规模适度。

第三章贷款期限、利率及方式

第七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参考借款人每年固定资产折旧、经营利润和其他资金来源等情况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一般在5年以内,最长不超过8年。

第八条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应当在贷款到期20个工作日之前,向农发行的开户行(简称开户行,下同)书面提出贷款展期申请,包括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和还款计划等。担保贷款展期还应当由贷款保证人(抵押人或出质人)出具同意展期并继续担保的书面证明。仓储设施贷款只能办理一次展期,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借款合同确定的贷款期限,其中,原借款合同确定的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展期期限不得超过5年。

由上级行审批的贷款,开户行办理贷款展期后,应报贷款审批行备案,备案要说明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展期人及展期贷款的风险情况等。

不予办理展期的贷款,应从贷款到期次日起,纳入逾期贷款管理。

第九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法定贷款利率或经人民银行批准的相关利率。

贷款的展期期限加上原期限达到新的贷款利率期限档次时,从展期之日起,执行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贷款逾期或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使用的贷款,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

第十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一般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对信用状况特别好的借款人也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第四章贷款程序

第十一条办理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应依次经过贷款申请、贷款受理及调查、贷款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的监督和收回等程序。

第十二条贷款申请。借款人向开户行申请仓储设施贷款,应当按要求填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申请书》,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贷款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借款金额、期限、还款付息方式及来源、担保方式等;

(二)申请担保贷款的,需要提供借款保证人、抵押物、质押物情况;

(三)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环保评价报告及有权部门的审批文件;

(四)自有资金到位方案及落实来源的证明材料;

(五)开户行需要的其他资料。

初次向农发行申请借款的借款人,还应按规定对借款人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第十三条贷款受理与调查。开户行接到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及有关资料后,应审查借款申请人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对象范围、所申请贷款使用意向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用途规定,并根据审查情况及时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对同意受理的贷款申请,应及时确定贷款调查人。

贷款调查人应首先审核借款申请人所提供的证明具备贷款条件的各项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资料不完整或存在疑义的应要求借款申请人补充或说明;其次对借款人借款用途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调查,对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贷款调查人对证明材料和调查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对申请额度较大的贷款项目,可成立贷款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贷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区域政策和建设规划要求,贷款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

(二)借款申请人及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的品行、业绩、能力、信誉等诚信状况,是否有不良记录;

(三)借款申请人、保证人近期至少两年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以及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四)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是否满足按时还本付息的要求,项目预期效益情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五)已借贷款本息清偿情况,分析没有按期清偿贷款的成因,并督促借款人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六)借款申请人自有资金来源情况,按期到位的可能性,借款申请人内部员工缴纳的上岗风险抵押金、外来投资等可视同自有资金,除此之外的负债资金不视为满足贷款条件中的自有资金要求;

(七)申请保证担保贷款的,调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担保资格,是否具有相应的担保能力;

(八)申请抵(质)押担保贷款的,调查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

(九)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应对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意见,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明确提出能否贷款以及贷款种类、金额、期限、利率和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对意向性贷款支持项目,连同相关附件递交贷款审查人。

第十四条贷款项目评估。凡申请农发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单一新建项目贷款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意向性贷款支持项目,应当首先由贷款审批行组织项目评估或委托下级行组织项目评估。

第十五条贷款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策性评估。主要评价项目是否符合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和区域粮食经济政策与建设规划要求,判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借款人资信评估。主要评价借款人法定代表人和领导班子的品行、学识、信誉和诚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及历史业绩;

(三)项目建设条件评估。主要是对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施工条件、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论证分析;

(四)项目内容、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分析。主要是对项目内容的完整性、投资概算的准确性和资金来源的合规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五)财务及现金流量分析。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有关规定,测算项目财务效益指标,分析项目的预期收益和清偿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七)贷款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综合指标的测算、分析,合理、科学地评价和判断项目贷款风险程度;

(八)形成评估结论,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由名称、封面、扉页、目录、正文、附表、附图、附件和封底组成。正文主要陈述项目背景、项目及项目业主概况、组织管理机构、投资计划、市场分析、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结论、建议等内容。特别要对项目实施与否、怎样实施作出有理有据的论证。评估报告应简明扼要、有叙有议、全面翔实、规范标准。

第十六条贷款审查。开户行信贷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负责初审,报本行行长(经理)审定后,以正式文件向二级分行上报贷款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资料。二级分行组织审查并签署意见后上报省级分行。贷款审查人应对调查人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借款申请人与贷款调查人提交的有关原始资料和调查材料是否完整;

(二)调查人对贷款的合规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调查认定意见是否准确;

(三)调查人提出的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贷款方式等意见是否符合有关贷款管理规定;

(四)评估报告、调查报告中所采用数据、资料是否准确,初审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等。

第十七条贷款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原则上集中由省级分行审批,贷款审批人一般由行长(经授权的副行长)担任,承担贷款审批决策的责任。审批行接到贷款审查意见后,应首先由信贷部门或贷款评审委员会(小组)负责对贷款调查、评估和审查内容进行查验评估,并提交书面查验评估意见,报贷款审批人。贷款审批人收到查验评估认可意见后应在总行下达的粮食仓储设施贷款计划和授权的范围内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期限、利率、方式及批次等。

对超出省级分行授权范围的贷款项目应上报总行审批。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贷款发放和使用。

(一)签订《借款合同》。对已经审批的贷款项目开户行要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使用总行统一制定的文本。提供担保的还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需要登记的应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用于质押的动产和权利凭证还应及时交付开户行占有或保管。

凡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借款合同》文本各条款未提及或不一致的签订《借款合同》时借贷双方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补充约定或更改有关条款。

(二)填写《借款借据》。根据《借款合同》填写《借款借据》。

对同一借款人一次性审批、分批次发放的贷款,应分批次签订《借款合同》和填写《借款借据》。

(三)贷款使用。借款人要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使用仓储设施贷款,开户行及信贷人员要按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贷款的收回。开户行应在贷款到期30个工作日之前,书面通知借款人筹措资金,准备按时归还贷款。贷款到期时,开户行应及时收回贷款。

第五章信贷监督

第二十条贷款发放后,开户行应对借款人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算,项目建设工程招标、建设内容、实施进度、运营效益、竣工验收,贷款资金使用等各环节实施全程信贷监管。

第二十一条资金支取的监督。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使用实行报账制。发放的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应与借款人自有资金一并存入借款人在开户行的存款账户,借款人可先支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作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以后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支出凭证定期向开户行报账,开户行信贷部门在对其实际支出凭证进行严格审查后,核准借款人按核实的支出凭证记载的金额从存款账户中支取资金,并通知财务会计部门。

第二十二条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信贷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核实企业实际支出的资金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规定的用途。对违规挤占挪用贷款的要按规定处以加息、停止新贷款和提前收回已发放贷款等信贷制裁。

第二十三条项目的跟踪监督。开户行应定期对贷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和总结贷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并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行。贷款项目竣工后,开户行要对贷款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写出书面评价报告报上级行。

第二十四条项目档案管理。贷款项目档案是在办理贷款业务和贷款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是记录和反映信贷业务的重要凭据,主要包括借款合同文本、借款人及贷款项目的基本资料、农发行综合管理资料等。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档案管理要做到分类科学、内容齐全、收集及时、保管完整、管理规范。按照一户一档、一项一卷和分级、分类、分区的原则进行管理存放,并按规定及时归档。

第二十五条贷款风险管理。建立贷款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确保贷款项目选择、评估、审查、决策和实施等各环节按规定进行,有效规避贷款风险。

第二十六条农发行及有关责任人违反本办法,应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油脂储存设施贷款的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同时适用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其它金融机构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管理。

篇3

关键词:低碳知识 知识管理 模式创新 策略

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知识传播与推广应用,需要中国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和普及宣传低碳知识,让中国经历一场深刻且广泛的低碳经济变革,降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模式。低碳知识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高校图书馆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的低碳知识资源,强化低碳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管理,为社会提供深层次的低碳知识的学习、传播、宣传、创造与推广应用等人性化服务。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高校图书馆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效用,这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显性与隐性低碳知识管理

自从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将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①。图书馆低碳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低碳知识和隐性低碳知识进行搜集、获取、整理、存储、推广应用、传播、宣传及交流等,并充分发挥低碳知识转化为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显性低碳知识管理,体现在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通过建立低碳知识的书目数据库、数字文献数据库、低碳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字的全文数据库,以供读者使用。二是图书馆隐性低碳知识管理,体现在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馆员对低碳知识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及其低碳价值观念和立场。馆员个人的学历、低碳知识结构、低碳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对低碳知识的兴趣特长、低碳愿景以及在工作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低碳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②。三是有效地挖掘、设计、组织、开发、整合及管理运营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包括智力资本,充分利用图书馆独特的低碳知识资源优势,构建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③。

二、低碳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

根据政府、企业及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需求变化,合理配置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各种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优势,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知识创造与增值效益④。如图1所示,根据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规划要求,实体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商业运作的需求,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获取、学习及掌握的渴望,充分理解用户对低碳知识的需求,按照需求拉动的理念重新设计与组织低碳知识数据库,以知识管理的科学方法对显性和隐性的低碳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分类、整理、融合和管理后,构建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五类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充分运营图书馆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公众读者提供宣传、学习、交流、传播及应用的公共服务,开发培养新型掌握低碳知识的各类优秀人才,传播与普及低碳知识,实现低碳知识创新、扩散以及增值过程。

三、低碳知识管理创新策略

(一)挖掘低碳知识需求

我国政府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制定严厉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纲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指引和鼓励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低碳产品。中国正在探索和尝试利用碳排放交易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温室气体激励方法与标准、市场运作规则、制度及其法律法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及公众读者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碳排放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法律、投融资等资本运作、投资研究报告等有关低碳的显性与隐性知识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趋势,图书馆努力挖掘对低碳知识有巨大需求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众以及读者,实时调整图书馆低碳知识结构,优化图书馆对低碳知识管理。

(二)构建低碳知识库

在充分理解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的需求基础上,按照需求拉动式理念重新设计和组织低碳知识库。构建低碳知识库可以积累、保存信息和低碳知识资产,加快信息共享和低碳知识流通,实现低碳知识共享。图书馆构建低碳知识库是把本馆拥有的内外部有关低碳知识和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加工,同时还要及时收集对本馆有重要作用的最新低碳知识和信息,以形成本馆特色并不断发展的系统性低碳知识和信息资源库。同时对图书馆线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系统地收集、整序、存储以及应用,建立显性低碳知识库和隐性低碳知识库。

(三)强化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企业需求拉动式知识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低碳知识库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有效地综合使用,推动实体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企业用户的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为保持企业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内容。在推动高校图书馆低碳工作方式转变基础上,⑤将传统服务、电子服务以及网络平台服务相结合,有效整合低碳线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努力挖掘隐性低碳知识在图书馆低碳知识管理中应用价值,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转化路径,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知识管理体系。

(四)低碳知识管理价值

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低碳知识库管理体系平台,促进企业、政府、公众形成低碳知识联盟,共同推动需求拉动式低碳知识创新模式,努力挖掘社会公众对低碳知识创新的需求,将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加强在经费预算管理、节约用电管理、节约用水管理以及节约纸张管理等工作方式创新⑤,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低碳知识库平台和知识管理创新理念,努力向社会公众、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积极宣传和传播交流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扩大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低碳知识推广和传播的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通过转变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积极宣传和传播低碳知识,弘扬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全民低碳知识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结论

在充分地挖掘和理解公众用户对低碳知识的需求基础上,按照需求拉动的理念重新设计与组织低碳知识数据库,以科学方法和先进理念对显性和隐性的低碳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分类、整理、融合和管理后,构建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五类低碳知识管理体系, 努力创造低碳知识创新、传播与扩散和增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低碳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①桂晓玲. 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J]. 图书馆论坛,2006,26(4):201―202

②杜也力.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与转化[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22―23

③夏萍.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J].情报科学,2003,21(7):718―720

④盛小平.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2―4

篇4

【关键词】仓储管理实务 微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56-02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流行,掀起了“微”时代的潮流,MOOC、微课也接踵而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教育的“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近年来,国内微课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也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中职教育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思考和研究如何借力微课,创新教学手段,适应中职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本文中讨论的微课是时长在 5-10 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教学中的某知识点、某专题、某实验、某实践活动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微视频。

一、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操作性较强,涉及仓储的知识面广,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课程体系,而且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很多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这门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从相关的管理类、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转型而来的,他们对课程知识一知半解,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从而制约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中职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考试课,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一是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布置的课堂活动往往缺乏情景导入,没有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二是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专业课,理论知识点多,合适的案例相对较少,课堂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缺乏,整体表现出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上,虽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例,但是学生很难去把握案例与脑海中的仓储概念到底有多大关系,也很难记住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技能水平欠缺,形成“在校学习两年,不如短期培训半个月”的怪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微课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仓储管理实务一直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良好的教学效果源于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能够大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微课往往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知识教学环节进行的视频教学设计,它对中职仓储管理实务知识与实践教学起到强化的作用,教学目标更明确,主题更鲜明,重点更突出,大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解决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能整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微课通过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能有效刺激学生右脑;同时让学习视觉化,趣味十足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制订属于自己的W习计划,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 5 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环节,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学习,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三、开发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

(一)确定中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知识点

确定教学知识点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组织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按照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分配好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单元,例如把货物的出入库流程作为一个教学单位,把适合录制成 5-10 分钟微视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选取出来,如货架的类型、堆码的方式、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都可以分别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且 5-10 分钟能讲授完。把这些知识点按授课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序,制订微课程的授课计划。

本文选取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入库流程)为案例,展开仓储管理实务微课教学。

(二)为教学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及制作PPT课件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货物的入库流程,教学任务主要为一批即将要入库的货物办理入库手续,重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验货和安排库位。教学过程包括任务、活动、评价、主题等环节,提出货物入库的教学任务(1 分钟),教师模拟操作货物入库活动(5 分钟),对本次操作活动评价(2 分钟),提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为入库流程(2 分钟)。

2.制作 PPT 课件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教学知识点的 PPT 课件,为后续工作做准备。入库流程的内容抽象,用计算机图形处理、 Flash、PPT 等软件技术,将入库的内容与过程转换为图形、图像,例如将收货员收货、卸货,验收员验货,上架员进行货物上架的详细过程通过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在图片中添加相应的介绍,为每张图片添加动画,就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录制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

录制每次课的视频是微课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依据微课程的授课计划、每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教学知识点的 PPT 课件、教学素材、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方式共同组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例如收集好入库流程的教学设计、PPT 课件、仓库设备、任务单等资源,借助手机、照相机、手持 DV、录像机、录屏等技术进行录制,将录制好入库流程的视频,通过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环节,最后形成完整的微视频。

(四)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投入教学中

将微视频、PPT 课件、教学素材等各种资源进行整理,并投放到教学中使用。例如讲到入库流程知识点时,首先,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实训任务,对本节课的验货、安排库位的关键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有选择地重复观看下载到手机或平板电脑中的入库流程的微课视频,学生有不懂的地方通过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解答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率和认知效率。

(五)建设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平台

技能的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应用巩固起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课后,学生依据微课资源不断实践训练,达到强化技能的目的。而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运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通过开发微博、微信、QQ 等信息化方式来建设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平台。例如建一个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学习的微信群,微信群的成员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和老师,把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知识点的视频、PPT 课件、动画、任务资料等资源放到微信群,供学生复习或预习使用。学生也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交流应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资源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学期即将结束时,组织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程”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师生推荐和展示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PPT 课件等资源,组织师生对微课资源进行点评、打分,例如观看堆码方式、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微视频,每位师生都对这些视频进行点评、打分,对评价高、打分高的视频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广大师生群中进行展示和共享交流,从而推进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生成。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教学探究,微课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找出更好的微课程服务于仓储管理实务教学,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黄 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经济管理,2013(5)

[4]程 岚,肖贵桥,王 英,朱 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篇5

【关键词】岗位对接;仓储管理;教学内容;实训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大部分物流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会和仓储管理有关。因此,研究物流专业与仓储管理相关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要求,提炼出“仓储管理”课程和实训教学内容,可以起到缩短知识外化为工作能力的时间,使学生少走弯路,提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一般来说,企业的仓储管理业务主要的业务有:入库管理、出库管理以及仓库的日常管理。

一、入库管理岗位及教学对接

1.入库管理岗位工作分析

以制造业为例,入库管理分为原料入库管理和成品入库管理。入库所涉及的岗位主要有检验员、仓库管理人员、理货员和负责现场工作的部分岗位等。岗位数量和人数的确定和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的繁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岗位可根据入库的具体工作设计。

原料入库管理始于采购执行部门将到货信息(一般是到货通知单)传递给仓库,仓库按照采购部门的到货信息清点货物并进行外观检查,待货物入库后再进行抽样检验,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并按规定的区域放置。最后,仓库部门将入库信息传递给财务和采购部门,并做好库存帐、库存卡和入库信息的录入。

成品入库管理始于生产车间开出入库单并将货物运到仓库,成品库管理人员对货物进行抽样检验,判定是否合格,并将检验合格的产品放入合格区、进行货位登记;然后根据入库产品数量,更新库存帐、卡。质检人员出具的不合格报告单由生产部会同质量部的人员共同判定产品不合格原因,并判断是否可以回车间继续加工至合格。

2.入库管理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根据入库管理岗位工作分析,对一个仓库管理人员来说,首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准确填写相关单据,明确、清晰表达货物信息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良好货位管理能力;最后,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管理能力。

3.教学内容设置

首先,在单据填写能力培养方面,应在实训教学设置各种单据填写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单据填写的内容、规范和要求,并进行各种单据填写的实际操作。

其次,货位管理能力的培养,应主要设置的理论教学内容有:目视管理原理、ABC控制法以及相关设备知识。

最后,仓库现场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的教学内容有6S管理法,目标管理法。

二、出库管理岗位工作及教学对接

1.出库管理岗位工作分析

在制造业,出库管理也分为原料出库和成品出库管理。同入库一样,出库的具体工作、企业规模以及业务的繁复程度决定了岗位安排和人员数量。

原料出库始于生产车间根据排产信息及配方开据领料单并将领料单与排产计划一起交给仓库安排领料,然后由仓库审核领料单(品种,数量)并由发料人员在系统内查询所需产品的可用库存,包括数量及批号,最后由仓库管理人员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确定发料产品的批号,填写出库单(出库单在发料完成以后需要报送财务部,物流部)将货物发出并更新库存帐、卡和系统的库存信息。

成品出库首先要得到经过仓库主管部门及财务审批通过的发货单、出库单,方可从存储区提取待发成品并将成品从存储区移到发运区以执行备货发货流程,同时更新库存帐卡,然后将将完成的发货单抄送销售和行政部门,并查看库存是否低于安全库存,最后在收到发货指令后,仓库安排出库。

2.出库管理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和入库管理相比,出库管理在货品外观、质量检验方面的工作较少,以制造业威力,出库工作主要是执行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指令,按时、按量和按质安排指定货物出库以及及时登记货品数量变化信息并进行分析。因此,对出库管理岗位来说,沟通和协调能力比较重要;其次,能够在多项指令同时到达的时候合理安排货物出库的顺序并保证整个过程衔接顺利,不发生装货错误和不必要的货损;最后,能够及时整理库存账卡,统计库存数量变化信息,并上报相关部门。

3.教学内容设置

从出库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设置简单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整理账卡方面的能力实训,其次,应安排基本的工作排序、装卸搬运的方法和技术装备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讲解并安排实地观察的实训项目。最后,讲授基础的生产管理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提高与生产车间和销售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日常管理

1.仓储日常管理的岗位工作分析

仓储日常管理的目标是高效低成本前提下保质保量的保管货物,主要的岗位工作有分为管理类和操作类两类。

管理类的工作有:仓库信息监控、库存不足或积压报警、采购物料和商品的质量及价格跟踪、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操作类的工作有:盘点、仓库之间或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库存移动处理及调拨汇总、退货处理以及、仓库领料和商品领料汇总与明细记账、库存货物的质量监控、火灾、水灾的应对和处理。

2.仓储日常管理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从管理类岗位工作分析,作为合格的仓储管理人员,首先应具备基本的库存管理知识,了解不同订货模型下物料或商品的数量限制,判断库存不足和积压情况,以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对物料和商品的市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主动对库存货物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判断,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发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灾害的预防和管理知识,以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严格监控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对于日常管理的操作类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保质保量以及预防和应对灾害三个方面。从保质上讲,日常管理人员应了解相关货物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理变化知识,以便在货物储存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保管货物,达到保质的要求;从保量上讲,日常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盘点知识和财务汇总和记账知识,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控制;在应对灾害方面,日常操作人员应具备防火、灭火以及预防各种事故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置

对仓储管理类工作,在库存管理知识内容方面,应设置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并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两箱法和三箱法教会学生定量订货法的应用技巧;在物料和商品的市场情况方面,应设置市场调查相关知识,并设计市场调查实训教学内容;在灾害预防和控制方面对操作类工作,应首先设置商品的物流、化学和生理变化知识;其次,应设置盘点的方法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的盘点和汇总记账能力;最后,应设置灾害尤其是火灾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和预防等知识,并设计火灾的预防和处理的实训教学。

总之,将“仓储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工作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接,根据职业能力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能够缩短知识外化为工作能力的过程,更好地培养高职物流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甘卫华等.现代物流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安西友等.中央储备粮仓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2(1).

作者简介:

王乐乐(1975—),女,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财务成本控制。

篇6

在伟创力担任仓库主管期间,主要负责仓储、物料的管理,对库存进行管控,组织仓库的盘点工作,合理规划仓库,节约仓储空间和成本,制定货仓的管理制度,参加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定期培训下属员工,组建团队等工作。这此期间本人带领的团队最多超过80人。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意义。

同时参与了伟创力公司每月的改善活动。主要参加的改善项目有,降低生产制造前置时间,提高库存周转率,仓库超市的流程改善,优化供应链管理,收货、来料检料流程改善,优化包装材料在产线的库存,降低过期物料的库存等。通过这些改善活动,一方面使我认识到改善在企业中是永无止境,改善活动在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每个月五个工作日的亲自参与,提升了个人管理能力,并接触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增加个人的工作经验。

在工作实践方面,伟创力公司有先进erp系统,十分注重物料、仓储、库存的管理,同时物料种类多,库存量大,仓储空间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增加物料超市和物料补充频率,增加供应商送料上线的数量,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另外还外租仓库由 第三方物流 公司进行管理,在缓解仓储空间压力和降低仓储成本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对贵重物料管理,专门建立贵重仓在保证物料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行了日循环盘点,保证了库存的准确性。通过这些管理实践,为公司仓储和库存管理作陈出了努力,贡献了个人力量,也使我认识到了伟创力公司在追求零库存和物资保管安全性方面不遗余力。

在人员管理方面,仓储部是服务性质工作单位,所以团队建设尤其重要。我带领的团队不论在工作绩效,工作质量,团队融洽度,合作性,员工稳定性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这主要得益于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运用和个人的敬业、民主、亲和的领导风格。双因素理论使我认识到作为管理者不光要关注激励因素,适时激励员工,提高效率,同时也要关注保健因素,经常和员工沟通,解决他们的困难,更有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凝聚力。

篇7

根据入库管理岗位工作分析,对一个仓库管理人员来说,首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准确填写相关单据,明确、清晰表达货物信息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良好货位管理能力;最后,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设置首先,在单据填写能力培养方面,应在实训教学设置各种单据填写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单据填写的内容、规范和要求,并进行各种单据填写的实际操作。其次,货位管理能力的培养,应主要设置的理论教学内容有:目视管理原理、ABC控制法以及相关设备知识。最后,仓库现场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的教学内容有6S管理法,目标管理法。

出库管理岗位工作及教学对接

1.出库管理岗位工作分析在制造业,出库管理也分为原料出库和成品出库管理。同入库一样,出库的具体工作、企业规模以及业务的繁复程度决定了岗位安排和人员数量。原料出库始于生产车间根据排产信息及配方开据领料单并将领料单与排产计划一起交给仓库安排领料,然后由仓库审核领料单(品种,数量)并由发料人员在系统内查询所需产品的可用库存,包括数量及批号,最后由仓库管理人员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确定发料产品的批号,填写出库单(出库单在发料完成以后需要报送财务部,物流部)将货物发出并更新库存帐、卡和系统的库存信息。成品出库首先要得到经过仓库主管部门及财务审批通过的发货单、出库单,方可从存储区提取待发成品并将成品从存储区移到发运区以执行备货发货流程,同时更新库存帐卡,然后将将完成的发货单抄送销售和行政部门,并查看库存是否低于安全库存,最后在收到发货指令后,仓库安排出库。

2.出库管理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入库管理相比,出库管理在货品外观、质量检验方面的工作较少,以制造业威力,出库工作主要是执行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指令,按时、按量和按质安排指定货物出库以及及时登记货品数量变化信息并进行分析。因此,对出库管理岗位来说,沟通和协调能力比较重要;其次,能够在多项指令同时到达的时候合理安排货物出库的顺序并保证整个过程衔接顺利,不发生装货错误和不必要的货损;最后,能够及时整理库存账卡,统计库存数量变化信息,并上报相关部门。

3.教学内容设置从出库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设置简单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整理账卡方面的能力实训,其次,应安排基本的工作排序、装卸搬运的方法和技术装备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讲解并安排实地观察的实训项目。最后,讲授基础的生产管理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提高与生产车间和销售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

日常管理

1.仓储日常管理的岗位工作分析仓储日常管理的目标是高效低成本前提下保质保量的保管货物,主要的岗位工作有分为管理类和操作类两类。管理类的工作有:仓库信息监控、库存不足或积压报警、采购物料和商品的质量及价格跟踪、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操作类的工作有:盘点、仓库之间或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库存移动处理及调拨汇总、退货处理以及、仓库领料和商品领料汇总与明细记账、库存货物的质量监控、火灾、水灾的应对和处理。

2.仓储日常管理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管理类岗位工作分析,作为合格的仓储管理人员,首先应具备基本的库存管理知识,了解不同订货模型下物料或商品的数量限制,判断库存不足和积压情况,以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对物料和商品的市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主动对库存货物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判断,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发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灾害的预防和管理知识,以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严格监控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对于日常管理的操作类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保质保量以及预防和应对灾害三个方面。从保质上讲,日常管理人员应了解相关货物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理变化知识,以便在货物储存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保管货物,达到保质的要求;从保量上讲,日常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盘点知识和财务汇总和记账知识,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控制;在应对灾害方面,日常操作人员应具备防火、灭火以及预防各种事故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置对仓储管理类工作,在库存管理知识内容方面,应设置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并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两箱法和三箱法教会学生定量订货法的应用技巧;在物料和商品的市场情况方面,应设置市场调查相关知识,并设计市场调查实训教学内容;在灾害预防和控制方面对操作类工作,应首先设置商品的物流、化学和生理变化知识;其次,应设置盘点的方法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的盘点和汇总记账能力;最后,应设置灾害尤其是火灾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和预防等知识,并设计火灾的预防和处理的实训教学。

篇8

摘 要 2012年煤炭市场发生急剧变化,煤炭销售难度加大、煤价持续下滑、企业盈利空间大幅收窄;为了生存煤炭企业不得不苦练内练,降低成本, 加强仓储管理是降低成本、盘活资金、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煤矿材料 仓库管理 对策

由于煤矿企业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 生产所需的物资种类繁多,使物资供应责任重大.物资供应质量、数量等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造成人员或财产的重大损失,仓储管理作为物资供应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如何加强和创新管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仓储机构必须要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一、煤炭企业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资采购计划随意性大,准确率低。各基层用料单位在填写使用料计划时,为了完任务、应付形式,不认真、不具体、不及时,不是填错规格、型号,就是不填数量、金额,甚至不与本单位实际生产任务结合,随意性大,易造成物资积压和急用计划增多。

2、库存结构不合理。仓库物资进货数量随意性大,库存结构没有整体规划,主观随意性较大,库存忽高忽低,备件缺货率高,补货不及时,库存周围不灵,无效物资存储多,增加企业采购成本。

3、积压物资多。由于生产作业计划改变、作业头面条件变化、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购进的物资不能及时出库投入生产而造成积压。

4、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现在仓储管理需要引入的现代化管理软件,需要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一部分管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仓储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影响无纸化仓储管理的进程。

5、仓库办公环境差,缺乏现代化的仓储设施。目前煤炭企业办公环境尚有待加强,大部分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都是在库房办公,库房存放物资散发的刺激性气味会对人员身体造成伤害,影响工作积极性。另外,没有现在化的仓储设施,大件物资摆放凌乱,库容库貌差。

二、加强仓库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计划管理,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计划考核力度。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提高材料计划人员责任心入手,责任到人实行奖优罚劣,来保证物资计划编造、使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由供应计划管理走向区队计划管理,规范了物资供应的计划管理,责任到区队、到个人。根据材料计划精确度和领用准确率等进行考核得分,并进行适当奖罚,从而实现物资供应的规范管理,得到物供应管理的全面提升。

2、合理储备物资,调整库存结构。对于那些多报不领或以领代耗的情况,应由需求单位和物资供应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创建一个对于双方都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加大平衡利库,避免积压风险,对配件、机电类产品等部分长线物资开展供代销业务,实行用后结算,减少储备资金占用率。物资供应部门应加强与用料单位的沟通,减少供需过程中的脱节和超额采购问题。对常用物资设置最高、最低库存限额, 科学确定进货周期。

3、积压物资的处理应制度化和常态化;严把物资验收关,确保物资供应质量。传统的方式认为仓储只是存储物资的场所,这是不对的,应实现对物资收、发、存进行动态管理,对仓储物资动态、周转天数等进行统计,及时反馈存储、积压和不合理库存物资信息,对积压物资进行及时的处理,形成制度,及时消化不良资产,为企业减负,减少企业成本。煤炭企业也可以发挥集团企业的优势,在各个子公司之间进行闲置积压物资调剂使用,减少材料浪费,加速资金周转。严把物资验收关,是实现高效优质物资供应的重要一环,质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采购物资进行一一验收把关,确保供应物资质量,减免影响生产节奏和新的库存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库存管理引进电子化管理,对库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管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有熟练电脑等现代管理工具的使用,要不断学习新材料、新设备的物资属性,还要会一定的统计专业知识,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各种数据,保管员不单单是看门人,更是管理人员,要提高其薪酬待遇,制定正向激励措施,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篇9

物流人才流向调查

调查从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一方面站在企业用工需求的角度,调查企业对物流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掌握人才需求的具体行业、岗位及需求数量;另一方面,站在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调查已走向岗位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对所学主要课程的认可度,从而获知现有培养方案下,教学内容对学生就业的推进度。本调查选取用工需求较为平稳的一个时点武汉及周边地区各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类别和数量作为调查样本。在用工需求岗位的样本选择上,考虑到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样本范围设定在中低端操作层面的岗位。在此前提下,所有提出物流相关岗位需求的企业中,非物流行业的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占总量的84%,物流行业内企业的供岗数量占16%。随机选取非物流行业的工商企业200条物流专业人员需求信息,用工需求主要集中于三类岗位,分别是:仓储管理人员(61.5%)、理货员(16%)和物流专员(8%)。

对理货员具有需求的企业及需求占非物流行业理货员总需求百分比,如下表所示。对物流专员需求较集中的行业有:批发零售业(2.7%),其余需求零星分布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生药及生物工程行业、原材料和加工行业、汽车及零配件行业。以上数据显示:物流行业用工需求当中28%的岗位为仓储管理类人员(具体岗位名称有: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文员、仓库统计、物流专员、理货员等);16.5%为货运及调度人员(具体岗位名称有:调度员、货运协调员、配载员、运作助理、现场监督员、跟单员等);11.5%为送货提货人员(具体岗位有:快递员、送货员、司机);11.5%为货运人员(具体岗位有:空船陆路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等);7.5%为客户服务与维护人员;13%为市场推广及业务人员;4%是物流配送中心操作人员;7%为物流行业内的质量控制人员、报关报检人员、统计分析人员以及要求较高的具有统筹规划和流程设计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麦可思研究院”出具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中,关于课程重要性的调查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上面的结论。调查于学生毕业半年后进行,通过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及总答题率41%。其中在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设计的有关课程重要性的问卷中,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其统计结果可以理解为:认为不重要的学生,是因为他在工作中无法接触到相关内容。除此外的几种情况在工作中或多或少接触到相关工作内容,并应用到所学知识及技能,只是程度不同。因此,认为仓储管理有用的学生占83%,配送管理有用的占73%,也说明了仓储类岗位是用工需求的主力。除此外,我们已毕业学生就业雇主类型的调查反映:68%为民营/个体企业,19%中外合资/外资企业,8%为国有企业,还有3%为其他形式。

用工需求分析及结论

对以上数据整合后,我们分析得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有四类:规模较小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的仓储管理类和理货类岗位;规模较大的机械制造、重工和汽车及零配件等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的仓储管理类岗位;民营物流企业的仓储管理类、货运类和营销客服类岗位;国营或股份制物流企业的仓储类、货运类岗位。

这四类流向的具体分析如下: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行业的民营个体企业一般来说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对仓储管理人员和理货人员的总体需求量较大。这一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起步和发展时间都不长,管理相对不规范,对在职员工要求也多元化。通过对这一类企业的用工要求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对在这一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的回访反馈,我们发现,工作强度大、管理不规范、岗位职责要求不明确是这类企业的通病。但这类企业设置的入职门槛低,行业专业性不强,因此,成为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目标。机械制造、重工和汽车及零配件等大型企业的仓储管理类岗位。

这一类企业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一般为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这一类企业用工需求量大,专业性强。在物流方面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于仓储管理类人员。这一类企业对于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求有物流管理知识,还要求有相关行业知识或从业背景。可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机制和传统,使得大多数毕业生难以同时掌握机械和物流两大类知识和技能。因此相对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这类企业的难度较高。同时这一类企业也难以在应界毕业生中招到合适的物流相关岗位人员。这一类企业一般倾向于招聘毕业于机械制造、重工和汽车专业的人才,经过短期物流专业知识培训后在物流岗位任职。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物流行业为社会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得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使得教学方案没有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就业时找不准自己的方向,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实践培训,其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间接地增加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阻碍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比如,学习现代物流的管理目的,是要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以信息为中心来提升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前两个目的,而错误地认为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物流过程,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培养和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结构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双师型”教师还比较欠缺,虽然有的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足够,但是其中的部分教师是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来获取证书的,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而事实上,是否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是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中是非常缺乏的,而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结构的设置中,部分教师是本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到企业正式工作,而是直接留在学院工作,其空有理论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在这部分教师的教育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便可想而知。还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并不是科班毕业的,有学经济学的,也有学管理学的,虽然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能融入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但在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度上终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物流教学与行业发展状况不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上需求的多样化与市场的一体化,物流行业的发展开始呈现新的景象。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物流设备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物理管理则开始向集成化转变,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项技术开始制定统一的标准,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物流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还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行业中,教学步伐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真正将物流管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难以意识到物流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比如,现代物流除了提供位移外,还会在物流过程中提供便利、加快反应速度服务、降低成本服务以及延伸服务等增值型服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仍然将物流局限于位移的改变,而忽略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学生学习物流知识,应以现代物流为主,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重视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某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家化”,其培养目标是“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新时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并掌握实施物流工程的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且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也是必备的。这样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交通运输业、物流企业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此外,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能促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在世界高职教育发达国家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只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方式,能够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则能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并获取人力资源、行业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比如,“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知识,高职院校不太可能为学生提供仓储管理的实训基地,这部分教学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仓储”就是利用仓库来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而“仓储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学生到企业实际开展仓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来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并且,现代物流的仓储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掌握仓储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模式能达到“三赢”局面,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使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资格证书考试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而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一方面,资格证书能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敲门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物流管理专业最基础性的证书,此证书是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其目的是要培养符合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国际货运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事务发展得比较迅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重视其他相关证书的考试。比如,国际货运岗位专业证书,这是从事国际货运工作需要具有的证书。目前,国际货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新形式,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货运行业可为货主提供质量、费用、信息等,完全自由化的选择,且国际货物运输公司的设立标准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国际货运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而在国际货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报关、报检环节,所以学生还应重视报关员、报检员的考证。这些证书能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比较依赖于物流的作用,所以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英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21):167-168.

[2]何岩松,王功玲,赵欣,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48-249.

[3]王英伟.“龙江丝路带”环境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8):167-168.

[4]黄丹莉,吴林蔓,吴元佑,等.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导论三———熟悉物流管理专业[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50-152.

[5]陈晓忠,陈榕利,颜汉军,等.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