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学常识

篇1

一、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启发学生思维

1.教师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开启绿色通道,让他们把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真正学懂弄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能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所以教学效果较好。

2.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应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情景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提高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生物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生物的学习。如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回忆家里的蔬菜、水果放置久了失水成萎蔫的状态,再举许多生活中的事例“炒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我们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动感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视频录像,展示欣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或多媒体动画从多个角度演示生命现象、生理动态,把抽象的生物概念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如《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时,播放影像: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悠扬婉转的鸟鸣声中,一幅幅精美的自然画卷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生机勃勃的早春季节,绿孔雀闪亮开屏;梁上双燕不辞劳苦地衔泥筑巢,三五雏燕在巢中嗷嗷待哺,母燕在晨曦中精心哺育雏燕;织布鸟精心筑巢;雌雄翠鸟缠缠绵绵;母鸽尽心孵卵;橘燕妈妈舐犊情深……这样感受着大自然的洗礼,惊叹着生命的鲜活。品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考着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4.教师运用实物、教具,给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观察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相关的图片、模型、各种生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维,创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直观性强,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此外,实验课时,我们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等教学手段渲染气氛,使其如临其境,把知识由静态化为动态,由抽象化为具体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鸟的生殖和发育》中观察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个熟鸡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外到内观察鸡卵的结构,进而了解各部分的功能,通过实物的观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创新设计生活化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1.巧用游戏、竞赛,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如游戏、抢答题、知识竞赛、表演剧等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不仅学得快,而且也愿意在上面多花时间。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常采用竞猜游戏、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创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输血与血型》教学时,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以抢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自学情况。如“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你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发现血型吗?常见的ABO血型分为几种类型?献血时为什么先要检查血型?输血的原则是什么?”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小组抢答加分,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教师运用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1)开展探究实验,加深理解。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时,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有的认为需要水分,温度;有的认为需要阳光、空气、养料等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介绍豆芽的萌发过程,进一步问学生:这些条件真的都需要吗?在提示下,学生开始积极争论起来。有的说不需要阳光,种子从土壤里萌发长成幼苗后才有阳光的照射;有的说不需要养料,因为夏天,他家的绿豆浸泡久了,就发芽了;还有的说没有养料就没有能量,种子怎么能发芽呢?在争论中,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2)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实践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内外,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模拟小肠内部结构的模型、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2

受力分析是在解决力学问题过程中,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物体隔离出来,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分析其受到的外力的一种方法.受力分析的结果通常用受力示意图来表示.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处理力学问题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和方法,是解决高中力学问题的关键.为了了解高中理科学生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对受力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我们用一道经典的高考力学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Ⅳ)在广州市某重点中学高三理科班中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择其中3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归纳总结了学生在“受力分析”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利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把解决问题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问题表征是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用我国教育界流行的术语来说,问题表征就是审题,即了解题意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解决物理问题,问题表征是极为关键的一步.Dermott & Larkin(1978)在研究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时,提出按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问题表征分为4步,分别为文字表征阶段、朴素表征阶段、科学理论表征或“物理”表征阶段、数学表征阶段.文字表征阶段是关于问题文字描述的理解,通俗讲就是读懂问题;朴素表征阶段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征和生活经验对问题整体结构和框架的理解;物理表征阶段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阶段,将问题与物理原理、规律联系起来,是对问题深层特征的把握;数学表征阶段是用数学公式表征物理规律以及运用它们进行数学推导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学生认为,猫与木板的加速度是一样的,该学生已经将问题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这是属于物理表征阶段,关于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理解,用文字描述就是猫相对于木板的位置不变.也就是说在文字表征和朴素表征阶段,学生将题意中“当绳子突然断开时,猫立即沿着板向上跑,以保持其相对斜面的位置不变”的这一段文字描述理解为猫相对于木板的位置不变.这说明了,这名学生在将题意中的文字表征转化为物理表征的过程中对问题中某些信息做了错误的分析和理解,造成对题目的认知错误,通俗讲就是没读懂问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不仅仅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物理本质,也要培养学生懂得警惕问题的文字描述,比如:“向上跑”与“保持其相对斜面的位置不变”、“左移”、“平衡”、“移动后”、“缓慢地”、“光滑”等等.

2.2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过程的缺失

根据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有一个对信息加工的执行控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监视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解决问题,评估所选策略的效果,并通过改变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而这个过程称为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是元认知的关键.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过程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缺少对问题解决过程、方法的反思,而是得过且过.

该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没有选用恰当的解题策略,以保证有效的解决问题,只在对问题有了表层的理解之后就选择自己的答案,也不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和评价,及时对自己的解题策略进行自我纠正,而是得过且过,这说明该学生在对信息加工时缺少对解题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节的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过程.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这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反省”.皮连生提到,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对解决过程进行反省,选择最佳解决方法的习惯,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评估采用不同策略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把不同学习成绩归因于采用的策略不同;引导学生运用他们从实践中习得的策略效益的知识进行未来的策略选择.

2.3物理概念、规律的错误理解

J・W・Santrock说: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经常被比喻成科学家,是因为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经常强调因果机制,比如,针对这道题,学生会如此考虑,假如猫没有沿斜面向上跑,猫将会从静止开始沿着斜面向下运动,其加速度为gsinα,而猫由于要保持与斜面相对静止开始踩着木板向上跑,由于其静止,加速度必为零,因此木板给了猫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gsinα.学生的这种解题思维是比较严谨的,每一次的思考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还是针对这道题,木板给了猫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gsinα,由于相互作用,猫也给了木板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gsinα,这样的因果关系貌似也十分的合理,很符合学生所强调的因果体制,然而学生所认为的相互作用是加速度的相互作用,而非力的相互作用,这显然与牛顿第三定律相违背,那是因为在学生印象中,教师经常反复强调相互作用的三要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而很少强调是力的相互作用,致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三要素,而忘了去思考相互作用的主体是力还是什么.

教师反复强调相互作用的三要素,这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或圈出重点等.心理学家对划线的作用做了许多研究,经研究发现,学生对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效果会好一点,然而复述策略有利有弊,研究还发现,学生在无关信息下划线,降低了他们对重要信息的回忆.也就是说,教师在将某一部分知识设定为重要知识进行讲解时,另一部分知识却已经被学生归为次要知识放在一边了.就好像当三要素被定为重要知识时,产生相互作用的是力早已被忽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可能会忽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比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两辆空中运输车在空中轨道上相撞,一辆是静止的轻型车,另一辆重型车冲向这辆轻型车,每辆车上都安装了力量探测器并与显示器相连.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预测相撞过程中是否一辆车会比另一辆车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两辆车的加速度是否相同等等,并将预测记录下来.基于学生的经验,他们可能会预测移动的重型车对静止的轻型车产生更大的冲击力,而两车的加速度大小是相等,因为相撞那一瞬间,两车是想接触的.通过教师进行演示,学生会从屏幕上看到力量探测器在碰撞过程中探测到相等且方向相反的两个作用力.这就能更加深化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避免了教师反复强调相互作用的三要素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知识.

3对教学的启示

3.1教学离不开心理学

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有三个: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不成为教学,可谓最具教学本质属性的要素.可以看出,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这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经验就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心理的相关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认知情况的分析,能帮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何时受阻”、“为何受阻”,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篇3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加强。所以,备课、上课时我很注重运用提问的策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当时海狮的精彩表演煞是吸引学生。身旁的同学好奇地问我:海狮怎会“听懂”人的话?训兽员为什么不停地给它投食?我说,这是经训兽员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投食是不断强化它。对此,学生是比较迷惑的。但当时被海狮的精彩表演一闪而过,一笑了之。不久,在学到“脑的高级调节机能——条件发射”时,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同学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是什么道理。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我校初中部有一患白化病男生,头发白、眉毛白、阳光下眯起双眼,在校内煞是引人注目。认识该生的高二学生问我:患者的父母均正常,为什么会生出白化病孩子?在学遗传之前,我当初的回答“这是遗传的”,想必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学遗传规律时,通过生活中这一实例的引入,同学们感到,遗传规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这一实例过程中,课堂上提问很热烈,纷纷列举出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来。

当然,同学们列举的例子,其遗传机理不尽相同:有的属伴性遗传(如人的红绿色盲);有的属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症),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问题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不再苍白地唱“独脚戏”,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2.注重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实验外,我还设计用5%、10%、15%Nacl溶液;35%、40%、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如,“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鉴定”、“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原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3.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4

一、以定义变式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变式教学是再创造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定义变式就是从已知概念定义出发突破原有定义,充分发挥想象力,重组信息变换方向以新的视角重新定义,甚至生成并定义出新概念。物理学科中众多的概念大都是可以进行定义变式的。

如速度概念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即相同时间比路程),变换角度定义变式1:“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叫速度”(即相同路程比时间);拓展变式2:“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叫角速度”。又如“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密度”,定义变式1:“质量与长度的比也可叫线密度”;变式2:“质量与面积之比也可称为面密度”;拓展变式3:“能量与质量之比也可称为能量密度”。还如比热容概念定义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定义变式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1J的热量所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再如电阻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电阻的倒数(电导)大就可表示导体导电能力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变式为电流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等。

物理学中比值法定义的概念较适合利用定义变式。定义变式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梯度有层次展开,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变式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变式后的内容,而是通过变式触发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本质和灵活运用概念的意向,触发学生将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并迁移建立其他新概念的联想,最终触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二、以问题引发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猜想”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问题引发就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寓理于境的问题情境引发有效问题驱动教学。情境+问题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而且可以使物理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如在进行磁体和磁场教学时,可以先制作一个抽奖转盘,转盘表面设置各种大、小奖项,请学生转动转盘进行抽奖,但总是抽到小奖或抽不到奖品,为什么抽不到大奖呢?抽奖转盘内部有什么机关吗?又如进行电阻教学时,教师展示一调光台灯,接通电源打开台灯,旋转灯座上的转钮,灯的亮度逐渐变亮,反向旋转,灯变暗,灯光亮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转钮内部是怎样的组成呢?再如进行压强教学时,一个学生站在一个气球上,气球破裂,站在多个气球上气球会破裂吗?进行浮力教学时,展示一乒乓球(内部粘有铁块),乒乓球一定浮在水面上吗?放入水中却下沉,这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学生体验或感悟大气有压强后,提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如何将声音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弹力由物体形变产生,如何将微小形变放大?缺少电表,如何测量电阻或电功率等。

问题引发开展教学的要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物理特征的问题情境,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用物理的方法和手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自主为主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能训练学生对给出的已知条件做出迅速反应,能迅速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多通道、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以探究开放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实验探究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究开放就是在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增加开放度,改变器材和条件,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多角度并灵活多样地进行实验探究。

很多老师应该做过这样一次尝试,在完成“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提供如下四组实验器材:

(1)电压表2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2)电流表2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3)电压表1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4)电流表1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共用器材为待测电阻,电源,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开关(单刀或双刀双掷)、导线若干。请根据不同器材设计实验测量待测电阻。

这样的探究开放,学生不是面对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这样的探究开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需要强调的是探究开放不以深化知识为目的,而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扩展及方法的灵活应用,重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四、以方案评价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先行设计实验方案,不同的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甚至多种实验方案。方案评价就是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判断、比较、整合和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方案优化的过程,也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的过程。

笔者曾经开过一节《估测大气压强》实验专题探究拓展课,提供多种器材自主设计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学生从理论和实验探究的角度设计了十余种估测大气压强的办法,摘取其中比较典型的设计原理图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在各种方案的原理是否科学,实验过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器材的选择能否完成实验探究,测量过程需要注意什么,会有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并如何改进和完善,如何减小测量误差,所得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等。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动机,特别是通过对多种方案进行自我判断、比较和评价,优化方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方案评价以方案的设计为基础,以评价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为目标,在设计和评价中触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意识。

五、以模型建构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物理模型的建构是以实验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后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新的物理形象,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其实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物理学科中模型的建构随处可见,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实物模型、模拟式模型、理想化模型及假说类模型等。

比如:采用缩小与放大几何尺寸并简化繁杂部件,突出工作原理制作出的内燃机模型、发电机模型、电动机模型等实物模型;用光线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用粒子排列展现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模拟式模型;在原型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杠杆、斜面、作用点、点光源等理想化模型及过程理想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假说类模型主要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地心说和日心说及宇宙爆炸理论等。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旅游景区;个性化服务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旅游需求欲望强烈并且闲暇时间较多,周六周日适宜于短途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黄金周也会有大量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摆脱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每年的寒暑假,更是大学生出游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大学生的特点及自身消费能力所限,旅游的花费与一般的成人旅游市场相比,资金较少,购物能力差,利润较低,且操作困难,目前的旅游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旅游路线。大学生旅游的普遍模式是到同学所在的城市里去,吃、住、游由同学安排。这种旅游模式费用低、游览灵活、安全性高,为大学生所普遍采用。

武汉大学旅行社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做过两次面向4所高校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一家大型旅行社也两次面向重庆市4所高校进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黄金周有出游意愿的达到90%以上。

这些调查说明,大学生对于出游有相当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和特质的限制,致使大学生对于旅游的需求有异于其他群体。同时明确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出游意向远远大于旅游行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服务,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悬殊差距,而这个差距,不仅是大学生对于旅游行业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空间,也正是我们需要弥补的,旅游行业需要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二、旅游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活跃性能够为景区的经营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国现在大部分景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大学生价格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游客来弥补景区的空泛时期,这是其他顾客群做不到的。不同的景区对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景区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有的对大学生而言有研究意义,所以,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势在必行。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主要限制是景区的宣传不够以及景区的距离限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景区的选择,所以,针对景区开发的不足和大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景区顺利开发大学生市场。

三、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景区推出参与性内容

旅游目的地是学生考虑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景区已经开始在观赏性的内容上添加了不少具有可参与性的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客源。例如,2007年浙西大峡谷在景区内铺设了一条长约120米的花岗岩溜山旱滑道,游客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溜着滑梯下山,这既可缓解登山之累,又可在呼啸而过的山风中捕捉一份童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告别童趣的年龄,所以,对于这样的设计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二)景区推出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推出其实早在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时就已经得到确立,并且主题乐园的地位也同样得到旅游行业各细分行业的认可,景区也同样可以发挥这样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锦绣中华,它通过对中国不同节日的理解,推出不同主题的景区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对不同节日的兴趣,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去,而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的游客也同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三)景区的学生优惠价格

这是景区针对学生推出的最为重要也最为见效的促销手段,旅游出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价格,所以,景区针对大学生推出优惠的价格对于吸引和抓住大学生市场具有不小的作用。

景区对于大学生推出的优惠价格主要有学生价格、团体票还有学生折扣等。

四、旅游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个性化服务建议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首先要对大学生市场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一)树立景区主题理念

大学生对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大部分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需求,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景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主题理念,它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是欣赏性的,也可以是休闲性的。当主题确定之后,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进行分类,选择自己最理想的景区目的地。

(二)价格服务突出景区优势

因为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即时间的自由性和出行需求强烈两种特性,景区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列为常客。同时,景区应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尽可能的价格优惠措施,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景区带来效益。

(三)加强在大学生市场内的特色宣传

景区的宣传大部分只是靠旅行社的连带宣传,没有自己单独性的宣传,所以,旅行社能做的宣传只是对景区的一般性的介绍,不会将景区的特色和优势凸显出来,所以景区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渠道对景区进行宣传。在宣传时应该注意将景区的特色分类,以便吸引不同需求的大学生。

(四)丰富景区内容,做好景区规划工作

不仅仅针对大学生市场,对整个顾客市场都应该如此,景区如果只是空有宣传口号而无实质内容就不会有顾客,更无口碑宣传。所以,想招徕游客首先要丰富自身,做好景区内的清洁保护工作,还要做好景区的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分阶段完善自身,这样才能让游客看到不同时期的景区的进步和改变。

通过《旅游学刊》蒙睿的《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建构的初步探讨》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方面,80%即308人选择“自然风光”,12%即46人选择“人文景观”,8%即31人两者兼有,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在青少年旅游产品设计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个特点,旅游景区可以有针对性的抓住这个吸引点,突出景区的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做旅游景区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

篇6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旅游服务 市场开拓

残疾人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近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聋哑人由于肢体健全,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较小,对旅游活动需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残疾人游客中聋哑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2]。肢体残疾游客和视力残疾游客受制于身体条件,相对于聋哑人游客来说所占残疾人游客比较小[3],而听障大学生是听障人群中受教育程度最高,对信息的收集和接收能力更强。旅游既可以满足休养生息,放松心情等补偿性消费需求,又能满足累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水平等发展性需求,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娱乐锻炼等方面的需求,对听障人士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学院的听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5份,有效率94%。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及障碍的调查,分析听障大学生旅游服务市场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听障大学生旅游需求及制约因素分析1.1 旅游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尚未开发,在调查中有很多听障大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旅游休闲活动,残疾人的活动空间大都仅限于学校及市区的部分地方。有60.4%的学生表示旅游应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比较重要,但仍有40%左右的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旅游能给自己带来的功效,而认为不一定是必备的。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环境中,部分残疾人仍未认识到旅游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1.2 旅游花费及经费来源

据调查,75.3%的学生在一次旅行中的花费在300元以下,64.9%的学生的经费来源于自费和亲友支付,10.4%的学生的旅游经费来源于社团活动。

1.3 无障碍设施的评价

调查发现只有8%的人认为景点内无障碍设施是非常完备的,而且有29%的人认为只有个别处景点有无障碍设施,另外有9%的人认为以往游玩的景点内没有无障碍设施,旅游景点内的无障碍设施是残疾大学生旅游的关键。其次旅游住宿中的无障碍设施在残疾大学生旅游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发现只有7%的人对住宿中的无障碍设施表示很满意,另外有16%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1.4 听障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现在信息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听障大学生知识较普通残疾人更丰富,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更丰富。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是网络、亲友介绍,同时旅行社宣传和残联等相关社团的宣传也是他们获得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见表1).

1.5 听障大学生出游过程中最关心的要素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所以他们对外界有戒备的心理。从对他们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2),他们更关注出行安全性问题,占45.5%。同时游览环节是否能满足其要求也是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1.6 制约听障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因素通过从听障大学生的角度对目前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和个人制约因素的调查发现,环境因素中,51.5%认为政府政策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其次是旅游业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占到44.8%;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残疾人旅游的关注度还是不高,没有出台相关残疾人旅游的优惠服务政策,忽视了对于残疾人旅游事业的长期发展;旅游行业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也是有限的,不能更好的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无障碍旅游设施尚不健全,景点景区内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这就导致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不良发展。从残疾人自身因素来看,更重要的制约在于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这也是政府、各级组织在发展残疾人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残疾人去克服的问题。

表3 听障大学生出游制约因素

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服务水平 市场环境 经济条件 身体状况心理状态陪同人员百分比 %33.8% 51.9% 44.8% 41.6% 35.6% 30.4% 29.7% 15.3%2 听障大学生旅游服务市场开拓建议2.1 树立正确的旅游权利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提到: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4]。旅游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却越来越忽略了旅游的权利理念,而功利性地把发展经济作为发展旅游的单一目的,形成了旅游的不公平现象。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各级组织、旅游服务企业树立正确旅游观,同时应该通过立法、物质投入等手段保障人们的旅游权利,尤其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的旅游权利及其旅游愿望的实现。

2.2 建设完备的无障碍设施

针对听障人士的无障碍设施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有良好的配备,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明显落后。建议我国可模仿国外的成功案例,从一些旅游城市试点进行,有点带面以实现扩展。

2.2.1 交通无障碍设施

交通方面主要指交通工具及乘坐交通工具配套设施中建设无障碍设施,比如针对听障大学生,在机场大厅设大屏幕的显示器提供航班实时信息,提供有助听系统、可调节音量的电话和聋人电信系统(TDD)等设施。地铁内安装可不停闪烁的指示灯来提醒有听力障碍者列车的到发)友好服务。同时在服务上对听障大学生提供多种照顾,如优先办理出入境手续,优先搭乘,代送行李等,从而使他们通行更便利,在安全上也有了保障。

2.2.2 住宿无障碍设施

国际知名的酒店都设有一定比例对残疾游客无障碍的客房,并提供有无障碍客房内设施的简要说明。并针对听障游客安装了可视化的提醒系统,如对敲门声、门铃声、电话铃声和警报声给予视觉提示;部分房间还为有听力障碍的残疾游客准备了聋人电信设备等[5]。此外,在对残疾游客的接待服务上态度友善、服务周到。

这些服务和设施基本只能在世界一流的酒店中体验,而对于收入相对较少的听障大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建议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也能在部分客房内提供此类服务,这样才能提高残疾人团队出游的可能性。

2.2.3 景区

可首先在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进行试点,针对听障大学生,景点能在现有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加上景点和活动的手语解说或手语解说员即能买足听障大学生的需要。

2.2.4 提供无障碍旅游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美国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无障碍旅游出版物,包括各种指南和杂志等。这些指南详细介绍了相应旅游目的地对残疾游客无障碍的交通、住宿、餐馆、游览胜地、主题公园和购物中心等。但中国尚未出现这一类的杂志,可以由政府出资鼓励残疾人自身参与到杂志的创办中。

从调查中发现,网络是大部分听障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建设专门的旅游网站能更好向他们做好宣传,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出游率。

2.3 设计合理可行的旅行线路

2.3.1 开拓重点听障大学生旅游市场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在开发的时候找到正确的突破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残疾人大学生旅游市场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重点市场有二点:一是寒暑假以及节假日市场。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寒暑假或者节假日外出旅游,不占用学习时间同时可以愉悦身心。二是近程市场。听障大学生的出游花费普遍不高,近程市场花费相对较少,比较能让其接受,使出行成为可能。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9%的人选择去苏州游玩,有25%的人选择去上海游玩,另外有7%的人选择去杭州游玩。

2.3.2 机动灵活

残疾人大学生同当代大学生一样思想活跃,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项目分别列示,供残疾人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残疾人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

2.3.3 行销策略

虽然听障大学生旅游市场尚不健全,但其所需特殊服务较其他残疾人士相对要少,成本增加不高,且其群体人数众多,往往会团体出行。旅游企业要想开拓这个细分的经济市场,并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才能激发市场,实现规模开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凯,王莹.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 宫斐.残疾人旅游障碍分析及其市场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 祝玲丽,卢松.国外残疾人旅游的研究综述[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3).

篇7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 英语学习 常犯错误

一、前言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他们的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开始的。其语言知识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母语思维的烙印。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诸多差异,这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犯一些错误。

二、由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错误

1.从形合与意合看过渡词的使用

意合指的是句中各句法成分通过语序和内在逻辑发生联系,比较少用介词、介词词组和连接词。汉语形态比较稳定,没有定式和不定式;几乎没有数、时态、语态等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句法上常常动词连用。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比较松弛,由于含义清晰,其内在的主从或并列关系靠读者自己去体会。而与汉语相比,英语则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这在语言学中称为形合。形合指的是句中各语法成分表现在句法形式上,即语句之间的联系方式上,名词、形容词、分词、句子通常要靠相应的介词、连词、关系词、功能词和词组来表达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和想象空间。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使汉语强调综合性、整体化思维,而英语则注重分析性、个体化思维。不同思维方式导致语言处理方式的不同,英语修辞学要求文章必须具有连贯性,即文字间的逻辑联系,一段语篇以适当的衔接手段连接在一起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就满足了连贯性的要求。汉语则更注重内在含义,不受形式的约束。汉语句子往往只要达意就行。也就是说,英语更注重段落的衔接、句子间的过渡。而确保文章合理衔接和过渡方法是使用过渡词,用过渡词把读者引向段落展开的方向,过渡词能把句子连接在一起,而且能使读者明白作者的思路。无论一个段落是对单一的主题展开的,还是对几个相关主题展开的,段落的连贯性都离不开过渡词。一般来讲,一个段落包含的内容越多,用的过渡词也就越多。英语中的过渡词很多,诸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可以是单词,如:thus,therefore,moreover,nevertheless,however。也可以是词组,如:in fact,to conclude,on the contrary,for instance。代词经常作为过渡词指前面提到的词。一些形容词也可以作过渡词用,如:first,second,连接代词如and,but,for等位于句首时可用作过渡词。

正是由于在汉语中不需要用太多的过渡词,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在英语写作及口语表达时经常忽略连接词的使用,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文章衔接不够紧凑,逻辑性不强。

2.从主体性思维与客体性思维看主客体的倾向

西方人重视客体思维而中国人重视主体思维。西方人的客体思维方式表现在英语句式中就是物称表达法比较普遍,英语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无灵主语)。相对而言,汉语思维形式的主体性体现在汉语表达重人称,有灵主语占绝对优势。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往往从自我出发来理解、解释、描写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使语言表述带有种种主体性特征。因此,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多用主动语态及主动形式被动句,即使用被动语态,动作的施事十有八九需要表明;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英美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因此,英语中多用被动语态,动作的施事十有八九被隐去,而且多用物称代替人称作主语,以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客观性。试比较:

(1)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er.

(2)人们迄今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过彻底探索。

The issue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用I estimate,we predict,I think,we must,someone said,you should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表达,也惯用“I”、“we”等人称代词作主语。这样的句子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在西方则会给人感觉很不舒服。如:I was unable to 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exam because my illness.若把这句话改为“My illness prevented me from the English exam.”就会更加地道。

3.从归纳型与演绎型看主题句的写作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评价,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他强调演绎法,把演绎看作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导出未知的思维方式。此后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为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型与演绎型的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即为语篇结构上的归纳式和演绎式。收到演绎型思维的影响,英文的段落中都有主题句。主题句表达该段落的中心思想,清楚地提出要讨论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主题句置于段落开始,使读者一目了然。与英语写作不同,由于受到归纳型思维的影响,汉语写作不太重视主题句。只要段落或篇章的中心思想清楚,作者就无须以主题句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段落中即使有主题句,它也是出现在段落的末尾。汉语文章中,最后一段要对前面论述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于以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喜欢在切入正题之前做一些铺垫。谈话的开始句不是主题句,因此它不能使读者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因而英美国家的读者会感到困惑,认为这是在毫无必要地兜圈子,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要的信息将在段落的什么位置出现。因此,从汉语的思维来看,这样的表达毫无问题,但从英语的思维来看,这样的表述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

三、教学过程中的对策

1.加强英语思维和文化内容的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反映英语思维习惯的材料输入,在英语教材中导入西方思维方式的内容,并且与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纳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善于总结其特点以克服母语负迁移的作用,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介绍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中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这种不断的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沉淀,使学生对英语运用自如。

2.加强语篇分析教学

语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重要的帮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英语教学,通过课文分析,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重点是主题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比较、因果、转折、让步等过渡词来衔接展开的各个层次及内容,以此来揭示文章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英语的连接方式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重理性所致。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应用很广泛。其中,大量抽象名词的使用,不仅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特点,而且形成了与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区别。例如,要表达“没过几年我把英语全忘了”,大多数人会这样表达:“In a few years I have totally forgotten English.”而实际上更符合美国人思维的说法是这样的:“In later years English have totally escaped my memory.”显然,抽象名词的表达更具生动性和简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学英语,如果不掌握抽象表达法,特别是抽象名词的表达和使用,是很难真正学好英语的。

4.提高学生的客体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客体、主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比如对于习惯主体思维方式、频繁使用主动语态的中国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主语,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英语表达和思维习惯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中西思维差异客观存在并且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从中西思维和文化导入入手,使学生从根源上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熟知英语语言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掌握英语运用技能,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尽量排除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刘必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5]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肠道致病菌 综合性实验

前言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改革, 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2]。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肠道致病菌检测”这一综合性实验为例,探讨了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及效果。

1.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直至今日,实验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学科实验教学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通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试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过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综合性实验是用3个或者更多的知识点来完成实验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教学类型,通过对系统设计的几个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较广泛知识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得出较全面的结论。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综合性实验是目前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国内报道,综合性实验能明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体思维模式的引导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较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4]。另有同行对微生物学及其它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设置进行过研究,结论是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5,6]。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对于其它院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也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实验设计思路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课前就将实验所需仪器、试剂等实验物品准备好,课堂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定的程式来进行模拟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尽管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关实验,但是对实验过程无法形成整体的把握,如实验设计、实验标本的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开设的肠道致病菌检测不同于以往的验证性试验,其设计思路简述如下: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任课教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包括肠道致病菌检测时标本该如何采集,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选择致病菌检测,哪些实验可以检测致病菌,如何鉴别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等等。每位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以PPT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预实验结果等内容,并绘制技术路线图)。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修正。第二阶段,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实验,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第三阶段,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一条成熟的技术路线,课堂组织全体同学操作。

3.基本实验流程

选取新鲜粪便标本,首先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做初步鉴定和进一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组织学生配制30%甘油缓冲盐水;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制备枸橼酸盐培养基、伊红美蓝(EMB)培养基、SS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

3.2 实验方法

3.2.1 标本采集

采取标本时应注意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标本,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选取粪便脓血或黏液部分。取材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中。

3.2.2 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粪便标本,以分段划线法接种于SS平板或EMB平板,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平板上的菌落,依据其大小、透明度和颜色等特点,初步识别可疑致病菌菌落和非致病菌菌落。

3.2.3 初步鉴定

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中,经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培养基变化。此方法可以用于鉴别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沙门菌。通过IMViC实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和产气杆菌。

3.2.4 明确鉴定

利用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明确诊断粪便中致病菌类型。留取可疑标本,以便将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亚型诊断。

4.实验效果评价

课后通过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表明,本项综合性实验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小组自由讨论,制定技术路线,形成实验设计报告,然后预实验,最后根据预实验结果在全班范围内实施教学,这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过程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所学习的微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普遍感觉受益匪浅。

5.讨论

高科技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腹泻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症状之一,肠道致病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本实验项目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并且问题的设计涉及了微生物学中无菌操作、标本采集、生化实验等等多方面的知识,涵盖面广,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认为最后选定的实验方案有以下三大优点: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技术无过高的要求,可行性强,易于实施;②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③综合性强,能学到多项实验技术。因此适于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

以上是我们在新增设计综合性实验中的一些方法与体会。实践证明,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本实验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查阅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时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挖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问题的解决时学生们不仅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又学会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亲身感受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科研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芳,沈浩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与改革 [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6) : 762-764.

[2] 何浪,,宋海星.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重庆医学, 2010, 39(8) : 1011-1013.

[3] 王志强. 医学微生物学常见问题探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27(1) : 780-79.

[4] 唐深,冷静,樊晓晖. 关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24 : 225.

篇9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上来讲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主要指医患之间的沟通不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双方不能够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讲,可以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患者对医学科学都不甚了解,更甚者认为“现代医学可以解决患者所有问题”。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很多疾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人类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还很多,科学技术条件也限制医学难题的攻克。但患者及家属并不了解,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实际的治疗效果与期望不符,势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严重的医患冲突。其次,即使获取到有限的医学信息,因各人文化素质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在具体治疗过程当中,仅凭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主观评论医生的诊治行为,甚至过分干涉诊治行为。从医生方面讲,技术至上的观念源于旧的生物医学模式。

医务人员过分强调生物因素而忽略其他致病因素,造成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困难。医务人员仍坚持生物医学模式的诊疗观并未转变,而患者又要求医务人员按照现代医学模式进行诊治。医患之间的期望差距较大,必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继而引发医患矛盾。其次,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充分理解、同情和尊重患者是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欠缺的,只解释病情结果而没有分析过程,造成患者一知半解的状况。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予高度的关注,强调医学决策首要考虑的是以患者为主体而不是疾病本身。缺乏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是诱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宏观方面,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现行的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功能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解决医患的途径主要有:医患双方协商和解、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诉讼这三种,各有利弊。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与病人及家属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调解医患关系中可以发挥传统调解途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问题,作为医疗团队的成员,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协助医生帮助患者早日痊愈,达到身心平衡,并使患者因疾病的产生之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对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也有很大帮助。具体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当信息提供者,提供咨询服务

医务社工要深入社区、医院广泛宣传医疗常识。让社区居民、医院患者多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普及常见的医疗常识,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等。此外,医务社工也要普及医疗鉴定等信息,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提供投诉途径、医疗鉴定途径等,让患者通过正式的维权途径维护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属采取非法途径和手段处理医患纠纷。

(二)提供心理辅导,疏解情绪

对患者而言,心理状态和情绪也是影响病情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医生往往只注重患者生理层面的疾病而忽略心理和社会因素,这就使得诊疗过程中患者感受不到人文关怀。患者对于自身患病已经情绪低落,冷冰冰的诊疗过程更加剧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更有甚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甚至选择自杀。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疏解不良情绪。对医生而言,繁重的工作使得医生倍感压力,自身的情绪也无处排解,又怎么苛求医生时刻对病人微笑关怀。医务人员也需要医务社工对其情绪疏导,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医患双方各自的情绪有渠道予以疏解,从另一面来讲,也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的冲突。

(三)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

篇10

一、医学图书馆员再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医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医学文献量急剧增长, 各学科之间交叉重复且高度分化, 如何科学地收集、系统地整理、及时有效地提供医学文献信息的重担就落在了医学图书馆员的肩上。而当前医学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现状导致其很难挑起重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馆员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存在偏差, 缺乏忧患意识。部分馆员认为图书馆员就是负责借借还还, 没有什么新东西, 也不需要主动服务。当然也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带来的深刻变化, 因此不接受新事物, 不学习新知识, 不能认识到新时期医学图书馆员的新使命。

2.缺乏复合型人才且学历偏低。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医学图书馆员虽然是图书情报专业毕业, 但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 有的人毕业于医学院校, 但又不懂得图书情报学知识; 有的是“半路出家”, 基本不具备专业知识; 最令人担心的是馆员里本科以上学历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所占比重小, 专科以下学历仍占相当部分, 本科学历中图书情报及医学专业的人数离要求相差较大, 并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偏少。严重缺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人才和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科研能力差, 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因为图书馆员整体学历偏低, 导致馆员科研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馆员尚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甚至不会科研; 二是馆员整体发表和出版的高质量的论文、论著少; 三是很少有馆员承担省( 部) 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可以说, 距离知识型、研究型馆员的要求尚远, 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综上所述, 医学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既是图书馆现代化及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又是由当前馆员队伍的现状决定的; 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因此, 必须抓好医学图书馆队伍的建设, 进行必要的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医学图书馆员再教育的措施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