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学期信息工程系组织部分综合考评成绩排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每人写了一份关于责任认识的文章,同时与部分成绩靠后的学生针对成绩落后的原因、家庭情况等进行了交流。通过对这七十多份有关责任的文章以及学生心态的分析,反映出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方面的弱化。这种责任意识的缺失让大学生丢失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蓬勃,丢失了青年人应有的激情和追求。
理想和追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渴望,责任则是一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能否实现其理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伟大的人生来自于伟大的责任,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爱国志士无不用责任诠释着他们壮丽的人生。人生因责任而美丽,生命因责任而不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面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深入、系统地思考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一、责任意识缺失问题调查分析
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七十多份责任认识文章的阅读分析,结合这些学生的综合表现,我们把这些学生对责任的认知、学生的表现划分成四种情况,如下所示:
1.综合表现优秀的问卷5份,所占比例7%。对责任的认识:清楚个人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及对社会责任,对人生有追求,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2.综合表现良好的问卷16份,所占比例22%。对责任的认识:能感性地认识到个人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有一定深度,与个人表现结合不多。
3.综合表现一般的问卷33份,所占比例46%。对责任的认识:对个人责任、家庭责任认识比较简单,部分内容只是简单借鉴,不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4.综合表现落后的问卷18份,所占比例25%。对责任的认识:不理解责任,缺少责任意识,简单借鉴他人的认识,不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以上所述的综合表现是指对交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新定性分类,包括成绩、平常表现等,与每学年学生年级综合考评排序基本对应。应该说该抽样调查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大学生的心态。可以看出,表现优秀或较好的同学对责任都能够有所认识,并能够针对大学生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而大部分学生更多地只谈到作为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所谓学习责任,并且没有深刻的认识,表现非常一般。少部分同学对责任没有认识,严重点说没有责任感,个人表现不理想,不及格次数多,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自律,缺少作为。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从情理上说应该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但是,调查结果没有体现出这个事实。
通过与部分落后同学的直接交流,感觉到他们确实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人生观也很不成熟,加上大学相对于高中在管理上的宽松,以至于部分缺少自控能力的学生过于放纵自己,沉迷于游戏或其他影响学习的行为。
总体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不深刻,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才这样的称谓是不相匹配的,也令人遗憾和忧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如何培养、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能够支配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是关键。
二、责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责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中自我表现的内在驱动与约束。不同的行为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单位有单位的责任,个人有个人的责任,同时不同行为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各自的责任关系,比如政府与市民、领导与下属、社会与家庭、学校与学生、父母与子女等等,彼此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
责任不像法律那样,通过法治条文强制行为主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责任是通过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约束其各种行为,指导行为主体自觉地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与法律的外部约束相比,责任的内在驱动与约束是影响个人追求及其社会表现的关键要素。
我们从与大学生相关的行为主体的责任表现角度来进行分析。父母对子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及责任感,使得天下父母无私奉献,他们不辞辛苦、省吃俭用为子女积攒学费,呵护子女的身体,关心子女的成长,盼望子女能够有“出息”或“出人头地”。再如,教师担负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了人类的将来培养人才的光荣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让教师呕心沥血、勤奋耕耘,用全部的身心教书育人,也正是教师的付出,换来了“神圣的天职”这一光荣而骄傲的称谓。
如果大学生能够体会到对父母的责任,他们就应该增强感激与回报的意识,刻苦学习;如果大学生能体会到对社会的责任,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成才;如果大学生能认识到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就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健康地成长。
良好的责任意识将从根本上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他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且事实也已经证明,只要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必将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并付诸行动,促进他们学习水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如何从社会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研究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研究责任教育的内容,从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设计责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于个人责任,我们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通过对名人、爱国志士等榜样事迹的讨论、分析,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的现实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家庭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家人的辛苦与爱心,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由感恩转化为报恩,再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报恩,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对于社会责任,我们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祖国的需要、就业的压力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美丽来自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并让学生懂得和体会责任在构建精彩人生过程中的意义。另外,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树立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研究责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成功人士的报告、互动讨论、结合大学生现实表现的案例分析等等多种方式制订具体的教育计划和活动。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思想意识领域一些负面的影响,追求利益、拜金主义、经济犯罪等各种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腐蚀和影响着人们的追求,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侵蚀到他们的灵魂。我们针对现代大学生年轻、幼稚、敏锐、活跃、自由等共性的特点,寻找丰富、详实的事例帮助他们了解、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端正态度,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
最后,为了责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我们要对责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要系统地设计一些典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在工作过程中采集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和改进,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套持久的责任教育体系,探索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责任教育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作为教育者本身要作出表率,建立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只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追求的内在动力,责任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活动,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信仰,树立为社会发展、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只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还有责任意识。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走向成功的阶梯。
责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让我们关注责任教育,为了责任教育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高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高中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四、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体系:
主题: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社会讲奉献。
1、学生发展的“五个阶梯”目标:
目标阶梯之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目标阶梯之二: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目标阶梯之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目标阶梯之四: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目标阶梯之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责任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序列和操作载体:
第一层次: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它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第二层次: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现实都能早道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第三层次:欲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形态。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位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第四层次:在对“二期课改”的思辩中,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开展“二期课改”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第五层次: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根据学生是毕业班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第六层次: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高年级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更重的责任。毕业班特色教育活动。
五、责任意识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21世纪的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教育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即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即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篇3
摘要:中职学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将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笔者尽力为学生服务,使学生能在学校成长起来,主要从生活、学习、责任意识、人际交往上的培养着手。
关键词:中职;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时面向的是社会,踏入社会之前,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只有独立才能有所作为。
(一)生活独立。
生活的独立,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每一位社会工作人员要必备的首要素质。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就读,可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是笔者培养学生生活独立的良好机会。为了学到一门技能,学生远离家乡,离开父母亲,一切生活都必须靠自己独立解决。又因为当前的中职生,生活条件宽裕,吃的苦头较少,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笔者以宿舍为单位督促学生尽快走入独立的生活阶段,由宿舍长检查监督本宿舍的值日情况和关注学生的生活隐居情况,学生生病时,笔者吩咐学生陪学生出去看病,渐渐地,学生已经成为生活独立的中职生。
(二)学习独立。
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应用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方向是小学教师,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育人,本身还要会学习,平时要有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充实自己。又由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标准,高要求,学生在学校只靠课堂教师的讲学是不够的,在平时必须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在学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关系到社会、学生、家庭和个人的发展。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而当前的中职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责任意识不强,这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作为小学教育的班主任应该极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型人才。
(一)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它体现在个人履行义务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当前,中职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缺乏一些社会责任感,这表现在社会责任感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在集体利益面前只考虑个人利益。为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笔者开展学雷锋教育、献血教育、爱国教育等的主题班会。其次开展课外活动,如到敬老院为老人奉献爱心;参加植树活动,做志愿者。社会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爱社会的素质体现。
培养职业责任感。
中职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偏远地区的地方和工资低的地方不愿意去,“干一行怨一行”的现象也很多。作为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荣辱感,使“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明白在职场中要以职业行为和能力赢得社会的赞许。
培养家庭责任感。
当前的中职生有很大部分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行为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家庭责任感严重缺失,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家庭责任感,自觉地对家庭负起责任。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班主任,笔者主要培养学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这对学生全面形成负责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四)培养个人责任感。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是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生的个人利益加强,但是个人责任感明显减弱。中职生中不努力学习、不珍爱生命、对自己的行为不敢承担,他们对自我责任的认知是不清晰的。如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纪律散漫,晚寝私自外出。又有些学生爱偷懒,教室的值日、保洁区、宿舍的保洁等,不认真执勤,推卸责任,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技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周国平曾经在他的《论教育》中说:“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是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可见周国平先生快乐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有内涵,更有深意。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对书籍极不感兴趣,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热爱书籍,让学生享受中职学校的读书时光。
利用课余时间,勤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课程安排的时间不满,学生在白天有很多的自习课,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质要求学生多读书,利用图书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做一名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其他丰富的知识。然而,当前的学生只是初中毕业的水平,并且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成绩都只有3百来分,是属于下层的水平,如果在工作前都无所学习,那么拿什么去教学生呢?督促学生多读书,让她们在校学有所成,成为笔者重中之重的任务,另外受当前的社会潮流所趋,学生急功近利。在求知欲望强烈的同时,又要求快餐文化,而不知道知识的熏陶其实是细水长流的过程。在这畅销书横行的时期,笔者引导学生应该把时间花在名著经典上,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宋词等。
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职学生所受的教育有很大部分是职业教育,一切宗旨都是围绕就业,笔者的重点是教导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在社会上更快的发展。于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人际的好坏决定着事业的成功与否。
(一)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并加以指点。
中职学校有很多的社团,专门为学生锻炼服务,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可以锻炼一个人能否合理的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的能力。学生在社团工作中既能认识更多的同学,又能与学校的老师和领导打交道,使自己的人缘更加广泛。笔者作为班主任,经常地对本班的学生说:“在外面做事,特别要注意礼貌,要守时,要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争取在社团中作一个学生干部。”经过教导,学生们都很争气出,深受同学的欢迎和学校领导的认可。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有展示才华的空间。如大型活动:五四青年节,迎国庆、庆祝元旦等。小型的有:诗歌朗诵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样的比赛,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感受比赛的过程,体会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的艰辛与喜悦, 体验团体竞争生活的刺激与意义。学生既能增加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为自己的校园生活留下美好的一幕,为在舞台上的自己而喝彩。
参考文献:
[1]刘培新.浅谈中职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国传诚.浅议中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周旭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教育[j].南方论刊.2010.05。
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烈与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安设者和主宰者,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下面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提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当前某些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多项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方式较为幼稚,社会责任感缺乏;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低,心理脆弱,个人价值偏离社会价值,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对物质追求、享乐的欲望膨胀;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功利目的太强等。龚为纲对武汉市4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是否支持慈善事业、奉献意识的强弱、参加过何种爱心活动等视角的分析发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态势。西南大学裴婷婷对重庆八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7.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只有4.8%的大学生选择“为他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刘飞对安徽几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选择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生活的更好”。南华大学苏玲老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另外在当代大学出现的一些其他消极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已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缺乏。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目标模糊,表现出明显厌学情绪,上课迟到、旷课成了经常,把学习目的认为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取得毕业证书,缺乏积极向上的劲头,甚至还沉迷于网络,造成网络成瘾等现象,都是社会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诱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建立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全方位培养网络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
1、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而当今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一切生活和学习基本上与父母包办,对他们的关心往往是无微不至。但正是这种状况长期的延续一直到大学,许多大学生虽已成人,仍然把父母的辛勤付出和责任看成是天经地义的的,而看不到自己对家庭应尽的家庭义务。对于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何谈社会责任。因此进入大学,即以成人,家庭教育首先应让他们懂得他们对家体、对集体、对国家和对他人应尽的义务。首先,不能在经济上过于放纵,能量要让他们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如今许多大学生学业上不关心学习,终日上网、谈恋爱虚度时光,就是与经济上过于放纵有直接关系。其次,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相互理解、善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帮助别人,这些在无形中对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第三,家庭也要一些朴素的生活常识实施责任意识教育,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在相大学校园里度过,学校应成为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1)优化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培养学生的愉悦情绪,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责任感。如学校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校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起到正确的引导、启迪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和提高师德师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多元化环境下,教师自身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高尚是道德水准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以自身的行动起表率作用对学生责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更显重要
(3)学校亚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因此,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通过实践学习责任。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形成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学校和家庭在相关教育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多以鼓励、表扬和肯定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5)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必要的约束,对于不接受正面教育和严重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必须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对不负责任行为根据规定进行惩罚,同样对于积极负起责任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惩罚和奖励往往能到达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秋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篇5
[论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社会责任 路径难题 出路
随着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社会的高涨,承担社会责任也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在目前理论界所探讨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路径中,并没有真正可以促进高科技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本文拟从社会责任问题自身出发,探讨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行出路,为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
一、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而进入到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专家、佐治亚大学教授卡罗尔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1]在我国,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2005年我国《公司法》第5条在世界上第一次以立法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为了落实《公司法》的要求,我国许多机构颁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9月25日颁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其第2条规定,本指引所称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其后,相继颁布的社会责任指引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7年12月29日颁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在2008年9月9日颁布《外资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性意见》等。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大量以实现高科技商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成长发展的同时,其背后的社会责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高科技企业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生产高科技产品,提供高科技服务,一方面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营利、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首先,一些现代技术的发展超越了人们的预先设想,成为一种破坏力量,新技术的应用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如核电技术带来的核废料污染问题,而自然界已经难以再容纳新技术特别是工业技术在应用中产生出来的大量废物,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也难以再弥补工业技术对自然造成的损害;其次,由于高科技企业追求通过技术创新赢得超额利润,对利益的追求使营利成为最关注的问题,而在疯狂追求利润的同时使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置社会于不顾,置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不顾,技术的发展失去了道德的约束,直接导致了现代技术被滥用、误用。“瘦肉精”、“毒奶粉”等产品的出现正是技术活动缺乏理性约束的结果。最后,不少高科技企业“只重技术不重人”,在技术设计、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员工利益的保护,导致技术事故频繁发生。总之,在现代社会中,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像一把双刃剑,不断提醒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技术的功利价值而忽视技术的社会效应。这些问题也表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经营活动,不仅对一国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一国的社会生活、市场、自然环境等领域都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组织体。由于外部法律的缺陷,高科技企业如果以最大化的营利为惟一目标时,往往就会以牺牲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为代价追求盈利,其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鉴于此,需要检讨、反思以营利最大化为技术创新目标的弊端,高科技企业不但要对投资者负责,为股东赢取利润,还要对社会环境、社区居民、消费者、员工等受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利害相关者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源于其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在各种理论学派看来,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存在的应有之义。企业公民理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企业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因此企业在营利的同时,要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而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包括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环境负责、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社会,企业也有责任回报社会,企业的目标要受到社会利益目标的约束。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利益理论相关者理论提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股东只是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本,贷款人、供应商也为公司提供了专用的资产,相对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雇员等也对公司做出了专门化的特殊投资如雇员投入的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定的专用性资本后,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参与创造者,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因此企业必须保护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
二、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难题之一
对于高科技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不少学者提出,企业是由经营者管理的,科技创新是由企业科技人员完成的,因此,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经营者来承担社会责任是必由之路,并提出了诸如“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以下简称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以及“董事、经理的社会责任”等主张。比如,针对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学界认为科技工作者的行为目前具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属性,这也意味着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学家在引导社会发展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问题”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各个层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一般科技工作者,内容包括了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科研伦理、科学传播等诸多方面。针对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一些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最终要通过董事等企业经营者实施,为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董事仅仅对企业利益、股东利益负责的传统立法应作必要调整。董事不仅仅是股东的人、受托人,而且是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的人、受托人,董事在经营中应主动考虑并维护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利益。
然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更多是针对科技工作者作为自然人个人的责任而言的,其中主要的内容是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虽然对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本身有一定影响,却难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应用与经营活动。如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所包涵的社会责任包括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参与科技创新、把握研究方向、遵守职业道德、影响科学决策,其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参与科技创新、把握研究方向、遵守职业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责任,难以延伸到企业,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责任大部分通过道德自律来约束,而企业作为一个法律技术塑造的主体,只是为了简化法律关系,避免全体成员以自己的名义去行使权利义务而引起不便,企业本身没有道理伦理感情,企业也难以通过道德伦理责任约束其行为。“影响科学决策”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中唯一可以影响企业科技活动如科技应用的环节,然而,“影响科学决策”只是通过对科学家的咨询,参考科学家的合理建议。其影响仅仅局限于咨询、建议,是否能够真正推动企业在科技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不具有可依赖性。
如果期望高科技企业董事等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主动考虑并维护环境保护等社会利益、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利益,这与董事等经营者在企业治理中的职责又是相矛盾的。企业的经营者本身来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现代公司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及大众化的投资,促使股东把企业的经营委托给经营者代为管理,经营者接受股东们的委托,在股东们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管理,因此在两权分离下,经营者来源于股东的委托,其行为义务就是促进企业最大化的营利、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如果要求企业董事对社会利益、消费者、债权人、员工等诸多利益主体一体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不仅与其在企业治理中的职责相违背,而且此时董事该以什么标准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模糊和开放性概念,要求董事对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负责,最后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要求董事对谁都负责却导致董事都谁都不负责。
三、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难题之二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治理模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实现,因此企业要为利益相关者进入治理决策提供参与机制,使利益相关者群体都能够有自己的代表共同参与企业决策,从而影响治理结果和企业的行为。共同治理模式提倡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参与人策略互动的自我实现机制。换言之,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公司组织领域控制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工人和经理)相机行动决策的自我实施规则(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公司组域(联结组织和金融交易两者的相关域)由三类策略互动的参与人组成(也许还有其他的参与人,视情况而定):提供资金的投资者,投资组织专用性资产的工人和在无法签约事态下被授权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经理。……公司治理是治理参与人策略互动的自我实施机制。共同治理模式在理论设计上看似完美,但除了职工参与治理得到了实践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似乎都难以操作。首先,如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治理,董事会必将效率全无:企业从事公益活动会遭到要求分配利润的股东代表的反对,企业把利润用于环保科技创新又会遭到急于收回贷款的债权人代表的反对等;其次,如何确定环境保护、社会利益、消费者、债权人代表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利益相关者代表没有成熟的可以遵循的程序得以选出,实践中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要求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本身是为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维护环境保护等社会利益,但与此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科技企业治理却不现实。受高科技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无限扩展,但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企业治理。
四、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行出路
(一)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从经营战略转变入手
高科技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出现,是企业经营社会环境变化后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而企业社会责任本身也是为了反思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为了解决企业经营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但“解铃还须系铃人”,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自身来完成。因此,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从企业自身经营战略转变入手。
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刚刚出现时,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无视社会责任,践行越少的社会责任比如不考虑环保要求、不考虑企业利益之外的社会效应,企业就越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日益高涨,企业唯利是图的行为包括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不考虑社会影响的行为,不仅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政府的干预,而且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做法会遭到利益相关者的抵制,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这种短期行为,实践已证明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以某著名房地产企业为例,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企业第一时间宣布捐赠220万元,而后由于被网友指责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该企业的形象受到影响,并导致该企业股价连连下跌。此后,该企业不得不及时作出公关应对,在2008年5月20日宣布追加捐赠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因此,在社会责任运动背景下,现代高科技企业要意识到,一个肆意污染环境、无视消费者利益等社会责任的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无论如何是不能在市场经济中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相反积极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却能获得消费者、商业伙伴、员工、政府的信任、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承担社会责任,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无疑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激励和团结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动转变经营战略和治理模式,将履行社会责任渗入经营战略中,才能为企业带来战略性收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迈克尔·波特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兼容论,认为应从战略性角度来考量企业的公益行为,企业可以利用社会责任行为来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兼容,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与其面临社会各种压力不得不承担社会责任,高科技企业还不如积极应对、主动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提高公司形象和公司声誉、赢得利益相关者支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发展的双赢。总之,转变经营战略是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出路。
(二)构建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
篇6
近日,绍兴诸暨的一位老人将自己的儿子儿媳告上法庭,要求归还当年自己给小夫妻买房时垫付的购房款136万余元。
这可能是一个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民事纠纷案件,小夫妻俩在2013年结婚,当时男方父母为其购房和装修出资136万元。因为彼此是家庭成员,所以当初谁也没有明确说这笔钱是赠予还是借贷。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家人之间,很多民事法律关系没有约定的那么清楚很正常,如今反目到了打官司的地步,双方各执一词,又都没有证据,让法官如何决断呢?可是这个案子的判决很有意思,两审法院都认定了,父母的出资是借贷而不是赠予。法院的理由是,子女成年以后,父母的出资,在无法证明是赠予还是借贷的情况下,就认定为借款。法院的判决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大多数网友还是力挺法院判决。
家庭与法律处理纠纷的原则完全不同。家庭关系是靠亲情维系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助行为,都是基于情感。情感在,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可以解决。可是情感这种东西很微妙,有的时候它坚不可摧,可以战胜一切;有的时候它又很脆弱,稍一触碰就会变成一面难圆的破镜。就像此案,情感已经败给了金钱,这个时候只能由法律出面。
而法律关系是靠权利、责任、义务来调整的。此案中法院的判决完全立足于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它不会去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问题,而是确定谁的责任就要由谁来承担。结婚当然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与父母无关,所以因结婚而产生的经济问题,比如买房、买车、办酒席等等,当然就要由子女自己来承担了,父母对成年子女的资助,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被法院推定为借款。在这个时候,无论家庭中父母子女相互之间的责任义务有多么混乱,法律都会帮你分清楚。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巨婴”,就是指那些无法脱离原生家庭,无法承担自己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成年子女。而这种“巨婴”在中国社会中很多,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有一些陈腐的东西依然存在,老一代人认可自己必须要为子女无条件付出,承担所有的责任;而年轻一代也同样认为即使自己成年以后父母依然对自己有责任,且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付出。
篇7
论文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通过挖掘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铸就当代高职生的道德责任精神:墨子思想中忧己、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观念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生活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高职学生出现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引起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加强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及使命感的培养。其中,墨子人格精神中蕴涵丰富的忧患意识内容,可为对高职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其以一种基调贯穿于民族精神显性内容的各个方面,并以隐性的形式积淀于民族精神的最深层次。这种忧患意识通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表露、历史的反复积淀、文化的不断升华,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定势与一种文化意识,而且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并时刻警惕历史进程中出现危机、问题和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感,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忧患意识与责任是息息相关、相互包含的。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大地,促进了治道的精神和责任的规范形成。当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忧虑与思索时,则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反映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要求个体对他应该而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和自主选择的行为负责,即选择对社会有利的、舍弃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责任意识教育作为提高高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也是当今高等教育育人工程的当务之急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墨子匡时救弊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墨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出墨子对当时个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人民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忧己一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主张强力而为,表现为“上强听治、下强从事”(墨子·节用)的奋进精神
以德为先,把立德及自我修养作为治道核心,这是中国传统仁人志士所特有的一种治道精神,墨子也不例外。墨子始终关注人事努力并反对“天命”,强调人力对社会的支配和控制,主张“强力而为”,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命下》),“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则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在墨子看来,社会治乱,国家安危,天下之治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个体“强力”的作为,在“强”的品格内涵支持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上强听治”、“下强从事”的奋进精神。
墨子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把人的生存、发展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个人在行为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精神。因此,墨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墨子的忧患意识不是停留在感情和认知范围,而是必须将认识化为实践,这种实践性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墨子忧己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被弟子及后世仁人志士所接受,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而进行临摹和实践。
2.忧民一一关注时代与社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墨子·兼爱下》),做到“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表现为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
墨子指出体恤民众疾苦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平民生活处境,并避免战乱祸患。由于统治阶级的荒无度,加之频繁的战争,使老百姓饱受苦难:“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厚葬久丧……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墨子·辞过》)。因此,墨子提出了爱民主张,并将这种爱民的品质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动,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在政治和道德行为方面通过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方法来制约统治者;对百姓来说,其实质就是要保护百姓的生命和物质利益,从而实现“万民之食之所以足也”(《墨子·兼爱下》)。同时,墨子更关注民众的政治权力,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人人政治地位的平等,为此提出“尚贤”的主张,这种“忧”体现了将民众生存权的自然平等提升到政治权利的平等,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墨子这种从自我走向社会,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甚至努力改变民众命运及意图,整合失序的社会,探索新出路的使命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责任,是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3.忧天下一一“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天下)的匡时救弊精神,表现为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
救世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理想,以救世为己任的墨子,对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比任何学者都来得积极、强烈和执着。墨子认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非儒下》)。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读书治学,四处游说。但是,其目的不是谋求利禄,而是匡时救弊。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精神,是对社会的关注和追求乃至献身必然诱发出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政治践行的精神。可见,墨子的责任意识更为浓烈,在忧患感中发现危机,有危机感中才能意识到重任在肩,责任感又引发出忧患感,忧患感再次激发责任。因此,墨子具有高度的救世热情和奋斗的精神,突显墨子高度热诚的爱国责任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深重的责任意识。
三、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被戏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了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无兴趣”是指部分高职生对什么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在行动中表现为情绪淡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持这类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成为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当然也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无所谓”就是学习、工作、生活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无意义”指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只看到黑暗一面而没看到美好的一面,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从无兴趣到无意义的过程中,心态渐渐变得淡漠起来。
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四、墨子忧患意识对于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代价值
墨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向内发展是人格品德的培养,向外的延伸则是现实与政治的实践,由此出发,忧已、忧民、忧国体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其积极价值对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
1.墨子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及清醒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彰显道德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实际是蕴含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墨子的忧患意识,首先表现为自我关怀即忧己,自我关怀就是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其对人类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这不仅是个人对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还是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与实现自身完美人生价值的途径。因此,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时,从清醒的危机意识中渗透出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忧己意识是道德主体深化和拓宽了自我意识的特定内涵。当前部分高职生由于自我关怀的缺失,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一种奋进精神与坚定的意志,这就需要提高高职生自我意识及忧己意识。当代社会,忧患意识就是要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去应对不确定性,因此,高职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意味着高职生对个人行为责任感的增强,行为趋于自觉化,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提高、完善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去应对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潜伏着的不同的危机意识,把责任认识转化为责任行为。其中,就业问题就是高职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职生应当汲取墨子忧患意识所蕴含的昂扬的奋进的忧己精神,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出路与危机共生的社会中寻求出自己的出路。
2.墨子的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
当前的部分高职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降低,责任感下降。尤其是面对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或公益劳动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单纯强调回报,偏向个人主义发展。造成其责任感脱离社会价值导向,缺乏自觉履行责任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缺乏对现实的责任意识,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在自我关怀的同时,墨子更强调对群体的关怀。提出“民利第一,民意至上”,即对平民阶层的关怀,渗透出对时代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可见,墨子的患有所忧,是对社会之“患”、人民之“患”,是出于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现实价值看,墨子的忧患意识正是现代高职生所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它不仅要求高职学生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也要求对民族、国家、人类承担责任的明确清晰并且具有深刻理性的意识,它要求高职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承担一系列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
3.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和执着的信念,有利于高职生拓展时代视野,培养时代进取精神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通过历史意识的思维审度社会,并带着坚定的信念,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对当时社会和现实局限性否定外,其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对社会忧患的超越就意味着社会的跃进。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与信念的执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与传承,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忧患意识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等亟待解决,形势严峻。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 把握时机 明确责任 小学数学
合作,已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占有知识和有较强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展开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每一项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绝不能单纯传授数学知识,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心理上讲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大胆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又由于学习任务是大家共同承担,学生的思维处于全开放状态,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配合,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使小组成员共同提高。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积极配合,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在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当前合作状况的调查
合作能力如此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小加强培养、努力形成,以适应时代需要。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却处于被我们忽视的境地,家长、学校、社会都没能给合作能力以应有的重视。学生方面,现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排他性强,从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很多人长大了就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直奔成绩、分数,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间的交往多表现为敌对,只顾自己好,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中,过分认知自己而忽视认知他人,过分强调竞争而夸大脱离团体和社会责任的个人成功,过分重视自己及自己所属团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共同协作的精神,这种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看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现象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见三尺讲台上惟我独尊,难见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教学不民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不到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与我们今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相悖的。
二、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使学生能合作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合作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的缩影,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精心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愿意合作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合作式学习,教师要准确把握住合作时机。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要注意问题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不能过高,也不能太简单,没有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动手实践操作的好习惯。
1.在学习的重难点处引导合作
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掌握,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成果;相互质疑问难,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师生总结概括。
2.在学生单独实验遇到困难时倡导合作
对于有些实验,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我便设置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相互合作,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
3.在学生独立尝试后设计合作
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四、明确小组个人责任,使学生会合作
“会合作”即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合作,必须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特别应解决组内学困生的陪客现象,使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以4人小组为例,1名同学可担任表述员,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表述和汇报;1名同学可担任记录员,主要负责整理小组成员发言的记录;1名同学可担任检查员,主要负责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1名同学可担任组织员,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对于每个同学担任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五、结语
合作学习正是要让学生懂得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懂得完成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共同协作,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均是如此。目前,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特点和趋势,切实行动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适应新世纪,适应当前我国需要的人才,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孔企平等.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活动;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实践研究
责任意识也称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曾有人说过,责任感是我国道德中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将道德压缩简化,那么剩下的就是责任感和自尊心。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将“责任”作为校训的内容之一。只有使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意识,则无法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任。
然而,职校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表现得不尽人意。尤其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亦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更是淡薄。调查显示,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情缺失、监控缺位、自我要求较低、没有远大理想,在小学、初中期间普遍成绩不理想,中考之后大多进入职校学习,在宿迁地区,职校生中留守学生比例高达77.6%。他们责任意识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笔者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究,在总结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为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寻出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感受现实,增强个人责任感
大多留守职校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文化程度又不高,家庭教育跟不上,成绩不理想,一直处于被忽视、漠视状态,因此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与一些初三学生(大多成绩不佳)进行交流,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80%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二是70%的学生对未来没思考过,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追求;三是还有30%的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得过且过。而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不能步入社会,中考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大多又进入了职业学校,成为留守职校生。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这些学生因长期的压抑、挫伤,在自尊方面已无较高需求,而这些将严重影响他们作为社会人的健康成长。
作为职校的教师,如何唤醒他们久违的自尊?如何让他们重拾自信?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笔者通过系列团体心理活动,让他们在诸如“轻柔体操”、“滚雪球”等热身活动中开放自我、增强自信;在“接受现实”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意识到敢于承认错误是自身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在“这是谁的错”等几个情景表演中让学生分析体验良好的责任心,激发学生自觉修正自己“推诿责任”和“过分控制”的强烈动机。最终,学生达成共识,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1)“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愿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同样的,“我”不能代替别人去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我们都不能代替他做决定。(2)“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后果有时是人们热切期盼的、有益的,有时却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有害的。我们需要接受的是: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不能与后果相分离,不管它是什么,都是“我”应担负的。(3)“我”要为“我”学习工作中的态度负责。“我”的工作,“我”的学习,“我”积极努力去做,还是消极被动只赋予一点关注,这是“我”自己决定的。如果“我”能切实负责,那么“我”参与其中的乐趣和积极性都将有很大提高。(4)“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要为自己许下的诺言负责,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5)“我”要为自己如何优先分配时间负责。如果一方面我觉得学生学习时期应加强学习,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又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并乐此不疲,此时我们就应该正视自己的矛盾冲突,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原因与后果。(6)“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二、从小事做起,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调查显示,留守职校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等等。这些将成为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大障碍。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要想成功,人脉至关重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将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这些单凭滔滔不绝的灌输肯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通过热身活动“鸡崽闯天涯”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无常,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启示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再设置重重障碍,组织参与心理活动“盲人旅行”,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进而意识到:
(1)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首先就得承担责任。即使犯错误,我们采取的方法不能是逃避与推卸,我们也一样要承担责任,我们的勇气也应跟我们的责任感一样强烈。(2)建立彼此的信任,需由自己先做出对对方负责、使对方信任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感。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沟通会有误解及扭曲,需要彼此调整,多去体会和反馈,沟通才能顺利进行。(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够心中有他人。
三、感恩父母,感激生命,明确生活责任
作为家庭成员,学生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保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美满幸福,父母愉快健康。而留守职校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监控力度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过度消费等现象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如何撼动他们坚硬的外壳,拨动他们内心的那份柔软?笔者进行了以下专题辅导:
首先,课前组织参加“护蛋行动”,一方面让他们在一天的活动中学会坚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责任感,体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进行心理测验—“森林旅行”,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放弃与矛盾和挣扎中,体验生命的不易与可贵,感悟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再通过歌曲“天亮了”、“感恩的心”的来历讲述和深情演绎,击溃学生心中的防线,使学生认识到:
(1)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应当备加珍惜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2)理解父母外出打拼的不易,要多分担家务,孝敬父母。(3)不能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浪费性的消费要求,这也是对父母、家庭应尽的责任。
四、走进集体,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职校生集体责任感比较薄弱。有72%的学生表示,班级干部的换届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不关心这样的事情;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发挥特长主动为班级服务。由此可见,他们缺乏自觉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还没有真正融入集体,还没有形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集体荣誉感还比较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以下团体心理活动:
首先组织参加热身活动“无家可归”,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信任后仰”,让学生体验在一定的风险中,学习如何信任及支持他人,从活动中建立个人在团体中的责任感,培养团体成员彼此间的信任感;再组织活动“同舟共济”,使学生感受集思广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成员靠团体的力量克服困难达到目的;“解开千千结”“人椅”一方面通过共同活动中的身体接触,增进团体的情感融合,另一方面则让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
通过系列活动之后,学生一般都能感受到:(1)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大事的。(2)作为集体的一员,只有心中时时想着集体,事事以集体为重,处处为集体着想,融入集体,才会真正快乐。
五、走向明天,增强学习责任感,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包含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处仅讨论狭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个人、家庭、学校之外的,对与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各种灾害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
调查表明,留守职校生在对自己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乱丢废弃电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时也不会把垃圾带回去;有7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扫马路、植树造林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甚至有2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应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以上数据是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访谈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考虑个人将来的生活状况,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社会还需要自己贡献些什么,自己还应为社会留下点什么。笔者在此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热身活动“所做非所说”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坚持不懈完全可以做到;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填写卡片——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名片”、“讲述——洪战辉、丛飞的故事”、“情境再现——汶川地震”。此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体验到:
(1)人生必须有目标,能够自觉地反思过去,努力地把握现在,切实地规划将来。(2)如何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3)今天自己起码的责任是学好本领,以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4)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对家庭来说是好儿女,对学校来说是好学生,对社会来说是好公民。(5)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有责任感,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次研究针对留守职校生的现实状况、心理特点,通过五大主题、二十个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在活动中成长,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验证了团体心理活动在职校留守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了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新模式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 张金宝,孙维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兴奎,张大均.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篇10
摘要:文化传统是制度设计理念的基石。一个社会的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实践的影响力比具体技术更为突出,因为它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出发点和发展路线,而且影响着制度的运作和变革。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某种启发。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社会保障实践;香港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6501
1建立在个人和家庭的道德责任之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制度逐渐瓦解,传统的宗族制度在保障功能方面也有新的演化。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福利观念,开始认为个人在照顾自己及家庭之余,有责任为社会上其它不幸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开始鼓励个人和群体积极投身各种性质的志愿工作。可以说,东方社会各种团体和个人的慈善活动背后的价值根源是家庭责任观的一种演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应该包括一下几个部分:(1)强调个人的责任,提倡自立自强和对家庭成员的负责。(2)强调家庭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家庭为中心的。(3)从“小家”引申到“大家”,强调社会互助。
2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2.1政府未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香港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的是华人社团和宗教团体,如1870年成立的东华三院,1878年建立的救助妇孺的保良局等。港英政府对此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态度。政府功能的缺失,使得个人和家庭成为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主体。而“东华三院”等民间团体承担某些社会救济功能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同一地域的“族人”的照顾。可见,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在此阶段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2.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的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在战后经济萧条和大量难民涌入的情况下,救助任务空前繁重,华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香港政府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提供的的社会保障是为了“救火”的紧急援助,而非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的责任,其理念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评论,“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这一阶段中,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还是家庭和民间团体弱。
2.3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无法完全负担起个人的保障需求,各社会团体纷纷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为协调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当局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工作。1971年,港英政府从志愿机构手中接过了现金援助的责任,正式实施以“公共援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标志着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家庭功能弱化、政府责任扩大,但此阶段的社会保障是低标准、低水平的,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据显示,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5%,到20世纪90年代也仅为8.4%,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2.4改善民生福利、支援弱势群体的时期
21世纪以来,香港政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福利支出在过去十年里增幅超过一倍。但总体而言,香港政府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走上高福利国家的道路,而仍然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持,审慎而稳定的进行改革。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指出:“福利服务是社会福祉所依。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让人人进展所长,社会维持繁荣安定。我们的福利制度着重支援个人及家庭,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可见,福利制度的重点仍然以自立自强为特征,看重个人和家庭的责任。
3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的启示作用
一个国家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香港依托于其东西合璧的文化背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背景、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背景,确定了以中国传统的个人、家庭负责制为主,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政府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对世界各国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强调了个人责任,有利于避免社会依赖。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一直强调自力更生,这对于减轻社会保障制度的负担、减少高福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
(2)有利于巩固家庭的结构,维护家庭伦理。对家庭责任观念的弱化,只能进一步激化了家庭结构的分离。如果认为是制度性社会保障而非个人对家庭成员负有主要责任,那么传统家庭得以凝聚的元素缺失,聚合的必要性减弱,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护。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将家庭摆在了提供保障的核心地位,强调个人对其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维系。
(3)有利于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权利,易造成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观念异化。以“权力”当作“权利”,以夺得社会救济资源为荣,从而导致富人争夺属于穷人的那部分权利,进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念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志愿,有利于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的社会风气。
(4)维护受助者的人权和尊严。强硬的政府政策容易忽略对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顾和支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以关爱为核心,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向扶持,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它注重发挥家庭的特有功能,从亲情关系入手去培养社会关怀与互助,使得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以一种平易、温和的方式贯彻下去。它既调节了基层社会――即家庭内部的关系,又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与归依;既使得为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目标得以实现,又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与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
[2]樊平.试论香港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M].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