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为了使自身仍然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内控制度逐渐变成对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成败与否的衡量准则。企业出现的不合法经营、会计信息偏离事实以及经营失败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内控机制或者内控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由于进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对进出口公司内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进策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即企业自身为了确保业务以及经营活动行之有效以及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时发现、防止或者纠正舞弊以及错误,力保会计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而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内部所制定并且执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标即将虚假会计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确保资产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内控之基本目标是尽其所能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公司治理旨在确保公司按照正常轨道高效运行,防止经理或者董事等人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够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构成一个完整的内控机制的要素应当和管理者对企业所采取的运营方式紧密相联,并且和管理过程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包括控制活动、内部监督、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以及沟通。实施内控的基本途径为: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审计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控制、授权批准以及组织规划控制等。

二、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能够对财务以及进出口业务环节里特别摘要的控制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公司运行、经营以及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内控机制还不够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袭着以往的习惯做法,并未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规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学的流程。而各种制度以及条例是使内控机制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够完善、科学、可行,内控机制就仅仅是一纸公文,成为摆设而无法发挥内控的实效,这对企业长足发展以及日臻完善无疑是一种障碍。

(2)内控观念较为淡薄

由于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为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得以稳步发展,有力预防金融风险,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制度。但是有些进出口公司会计人员却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业务操作并未遵循应有的规则,缺乏责任感以及事业心,轻易相信他人,认为同事之间应当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讲原则,将自己业务上对应的各种密码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间都对彼此的业务以及公司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使得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对应的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更有甚者使得内控机制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形同虚设,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现象较为严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视内部控制,并未建立对应的机制,使得业务流程无章可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内控意识,这样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内控制度并不严格,并未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司内控的氛围。上述种种情况都可能使公司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3)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进出口贸易公司对应的业务流程主要涵盖进出口前相应的准备、对进出口合同进行商讨、报验以及备货、信用证的改正、审证以及催证、租船订仓、办理报关以及保险、议付等一系列环节。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进出口贸易公司并未针对上述流程制定相应的内控规则,难以对这些流程进行有效、准确的控制,不仅不利于交易顺利完成,使经营目标难以按照预期实现;甚至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利用对方国家严苛的法规条文造成贸易壁垒,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额赔偿损失。进出口贸易公司相应的业务流程控制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单证管理较为薄弱。单证管理决定了索赔、议付以及进出口合同相应的履行方式等环节能否顺利实施,是公司对应的进出口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当前很多公司对单证管理并不严格而且非常松懈,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传递不快、职责不明、报关不严、流程不畅、处置不当等问题,造成业务流程缺乏应有的控制,给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风险。

第二,业务人员全程包办整个流程。进出口业务自身对应的整个流程和那些制造业有所区别,制造业各个环节分别对应着各自的操作人员,而进出口业务往往是将所有业务以及整个流程全部交由相关人员,这些包办行为使得公司流程、订单、客户等资源载体日益呈现出个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过分依赖业务人员,而缺乏对业务流程应有的约束以及控制。

第三,对国际结算方式缺乏严格的控制。进出口贸易中,国际上常见的结算方式为银行保函、汇款、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证为举足轻重的方式,由改证、审证以及催证等环节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对上述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因此难以觉察订立信用证过程中对方设置的某些陷阱条款以及软条款,使进出口公司时常蒙受信用证欺诈带来的损失。

(4)风险控制缺失

很多进出口公司对风险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现为风险信息滞后、分散、缺失,风险决策的方法以及机制落后,且交易决策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缺乏科学、积极、可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对应的措施,财务、经营等部门之间互相冲突、互相脱节。因为管理措施滞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进出口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在公司各级工作人员中,审计人员对内控占有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地位。公司内部审计作为内控机制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内控机制其他环节进行监控之重要作用。现代公司管理中,内部审计者肩负着新的使命以及职责。所以,审计部门对应的工作不再仅限于监督公司内控是否得以落实,同时还应当协助组织经营软控制环境,协助内控机制设计。管理者应当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促使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自觉向职业道德以及办事标准看齐。进出口公司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完善其内控制度,对境内外相关结构经济管理以及财务活动定期的监督、评价以及检查,建立重要经济指标对应的偏离预警报告机制。为了使财务监督切实有效,对境外机构对应的管理人员的离职,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对应的审计,而对某些对外合作项目以及合同等,实施单项审计,监督、评估机构所设立的内控机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圆满完成其预期的目标。

(2)对业务流程加强控制

强化对业务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机制是否行之有效。业务进出口业务持续时间长、环节复杂并且风险大,所以,公司必须强化对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所有业务都有业务人员全程包办的局面,减少交易决策不科学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如,在出口业务中,针对出口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办理保险、租订船舱、签订合同、报关储运、收汇核销、合同磋商、安排生产等环节,公司应当将其所对应的责任层层落实,明确规定其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责任部门以及不同环节间互相协调以及衔接等事项,如对逾期却未退税或者未核销的报告和相应处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汇、逃汇、骗汇以及骗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交易进行井然有序,摆脱公司对相关业务者过分依赖,对交易实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内控制度

制定内控机制旨在确保公司内部相应的经济业务能够依据既定计划顺利落实,防止公司内部易于出现的舞弊行为或者差错,使会计资料保持完整与真实。第一,使凭证流转流程规范化,加大内部牵制力度。财务管账时,对审核、开票、记账、经办以及审批收付款等财务工作进行严格分离。对于收款凭证,财务人员应当开票之后再审核,之后收款,最后记账和制单。对支出凭证来说,应当报批之后再经办,经审核以及审批之后付款,最后将其交由会计人员进行记账以及制单。第二,对授权批准进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必然会对所有经济业务予以相应的授权,尤其是在货币资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许超出审批权限,必须得到领导审批才能够允许那些大额资金以及货币支出,使资金以及货币流动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内部会计机制必不可少。对会计记录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会计凭证予以明确规定。对内部会计职责、具体分工、权限以及组织形式明确规定,规范报表、复核账簿、审计凭证的方法。

(4)强化风险管理

进出口公司对应的风险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且渗透于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风险控制对进出口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对风险控制点予以准确确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一是为客户建立资信档案,甄别优质客户,保证交易安全,为进出易打好基础;二是为业务交易建立跟踪档案,规范审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再次,主动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风险,重点在于对合同予以严格评审,对合同条款中的细则进行推敲,对其理解进行理性评审。

参考文献:

[1]欧秀英. 中小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8,(16) .

[2]桂未名.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国际商务财会, 2008,(12) .

[3]郑兴铎. 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01,(10) .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中欧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44-02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一直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论。亚当・斯密从国际贸易带来国际分工的角度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卫・李嘉图从贸易对一国利润率的影响来说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古典经济学家中对外贸易发展理论阐述最完整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应。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则着重从技术扩散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支持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然而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备受争议。经实证分析,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阻碍经济增长、不一定对经济增长有作用。佟家栋较早地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但总体上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杨全发将巴拉萨建立的模型代入中国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中欧贸易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和欧洲贸易的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欧洲贸易的发展。2005―2006年间,虽然出现纺织品争端和皮鞋反倾销案纠纷,但是中国欧洲贸易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友好的阶段。2009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开始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中国出口严重受阻。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其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作用。因此研究中国欧洲贸易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中国欧洲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欧洲作为中国较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之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对欧洲进口、出口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分析是近来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分析工具,主要研究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在协整分析之后本文还对时间序列经济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三个经济变量,y代表中国GDP指数(按1978年为基期,价格等于100计算),x1代表中国向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x2代表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在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1986―2008年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数据均出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以上数据取对数,变换为lny、lnx1、lnx2,变换后不改变原来的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式。实证分析所用软件为Eview 5。

(二)平稳性分析

直接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可能会存在谬误相关或谬误回归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为了从理论上准确的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判断差分的阶数,本文对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lny、lnx1、lnx2 的ADF 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 这三个时间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lny、lnx1、lnx2 序列的ADF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1 %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即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一般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和E-G 两步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对两个或多个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时,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比E-G两步法效果好,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y、lnx1、lnx2进行协整检验。

表2 Johansen检验结果(滞后期为3)

*注:该检验只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有零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拒绝了lny、lnx1、lnx2三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三者之间肯定有协整关系。而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至少有一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接受了原假设,即三者之间有1个协整关系。所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长期均衡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不能说明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因此,本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对欧洲进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x2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是lnx2的格兰杰原因而非结果。这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进口和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中国对欧洲的进口。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额、进口额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尽管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都是非平稳的,但是他们的差分都是平稳的,并且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这说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基本符合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国情;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实现对欧洲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

因此,中国要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结构优化升级,多元化出口,确保中国欧洲之间的贸易健康有序进行;中国应加大对欧洲出口的支出力度,同时保持进口的同步的增长。由第三部分检验可知扩大对欧洲出口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中国对欧洲出口和进口相互影响,所以在扩大对欧洲贸易出口的同时要保持进口规模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原洪.欧盟的困惑于中欧关系 [J].国际问题研究,2006,(4):20-23.

[2]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10-12.

[3]张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12-14.

篇3

一、黑龙江对俄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俄中国商家的经营风险问题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虽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距根本好转还相差甚远,再加上俄政策多变,治安环境欠佳,使中国商贩的经营带有较大的风险性;俄金融形势严峻,货币频繁贬值;中俄之间尚未形成银行结算机制;俄警方及移民局人员时有刁难勒索中国商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经营活动。

(二)市场贸易秩序问题

市场贸易秩序混乱已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一般贸易程序来看,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贸易协调和管理机制,而这些机制是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经营秩序混乱,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等行为,这种混乱的贸易秩序延伸到对方市场。

(三)贸易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俄两国的海关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俄方海关估价的一些方法有违于国际规范,对中国商品存在明显的歧视偏见。俄罗斯海关通关时间长,手续复杂,有的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更加大了贸易成本。俄罗斯商品质量标准制定的比较高,两国质量标准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同时,俄方在商品检验检疫程序和中方企业申请质量认证方面手续繁琐、时间较长,常常延误正常的贸易活动。且俄方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检验采取歧视性待遇,经常提出正常检验之外的特殊检查要求,形成对中国商品设置的非关税壁垒,不利于扩大我方商品的出口。

(四)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在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虽然很高,但大多属于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服装、纺织品和鞋类商品。上述商品中属于黑龙江省的地产品比重较低。这些产品的出口形式主要只是包裹运输、旅游和进出境购物的携带。只体现了本地的口岸和通道优势,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在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例过高,原木、化肥、原油、钢材、纸浆等商品的进口额占全省对俄贸易进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种单一的进口结构,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性过强,如果俄罗斯调整出口政策或出现其他变化,势必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主要贸易主体和重点商品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黑龙江向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品、家电等;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原油及成品油、钢材、水产品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贸易服务水平较低。要在继续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木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物资的进口,把资源性产品进口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

(二)重点发展对俄贸易龙头企业

要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引导黑龙江在俄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尽快调整经营策略,规范贸易活动,拓宽营销渠道,利用俄方资源开拓市场。对有较强实力的对俄贸易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等政策扶持,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扶持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城市的对俄进出口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对俄贸易的龙头作用,带动黑龙江对俄贸易快速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积极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对俄贸易领域,特别是要大力吸引南方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到黑龙江投资兴业,使其成为黑龙江对俄贸易的新生力量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俄贸易市场主体。黑龙江省应制定有效措施鼓励、扶植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者组建对俄投资集团对俄进行投资,吸收大公司、大企业及金融等部门参加,积极引进省内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与俄罗斯大型企业对接,发挥黑龙江省煤炭、机械、林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优势,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占有率高的大项目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开发。

(三)建立和完善对俄出口生产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以优质的产品规范的渠道拓展市场。针对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研究对俄出口生产体系的布局。在哈尔滨、牡丹江、黑河、绥芬河、东宁等城市发展对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轻纺工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应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立加工厂,口岸地区要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梯度开拓俄罗斯市场。绥芬河市要加快物流园区和进口木材加工基地建设,推动对俄互贸区发展,使之更好地发挥全省对俄贸易龙头口岸的作用;东宁要加快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使之不断提高木材及水产品加工出口产品质量,并建成对俄汽车配件出口基地和自俄进口机电产品基地;黑河要加快新兴基础原材料出口等加工园区建设,扩大自俄电能产品进口贸易,充分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资源。同江要加快机电产品批发市场和出口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最大的对俄机电产品组装出口基地。还要指导口岸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并不断研究俄罗斯海关进出口政策,指导东北企业及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保证黑龙江对俄贸易稳步增长。

(四)鼓励企业在俄罗斯建立工业园区

篇4

【关键词】经济贸易 反倾销 应对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反倾销对于我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反倾销削减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基于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我国的经济贸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维护我国企业正当贸易的重要方面。

二、反倾销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削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渐转战国外市场。进而,基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这就势必增加了经济贸易国之间的竞争程度。而且,我国的贸易产品已手工制造业为主,凭借产品廉价的优势,对进口国的同类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因而进口国的反倾销的情绪更加地突出。并且进口国为了稳定国内市场,往往采取反倾销的举措,来削减我国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扰乱了我国贸易市场。我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基于各领域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造成进口国对于我国贸易的诸多限制条令。尤其是欧盟为了对我国贸易进行限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尤其是采取反倾销举措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因而,面对国外市场的反倾销压力,国内的企业在进行产业调整或贸易中,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进而扰乱了我国正常的贸易市场。

(三)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我国企业面对进口国的反倾销举措,往往显得很“无助”。企业为了产业的发展,往往以接受或放补贴的方式,进行贸易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且,基于市场价值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产业调整上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

三、造成我国反倾销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于多变的国际市场,我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于反倾销的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进而在反倾销事件的处理上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我国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不完善。我国的经济贸易起步晚,因而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反倾销预警机制是对于国家经济贸易的一种保护手段,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贸易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然而,我国在经济贸易中,反倾销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因而面对国外的不正当竞争时,往往以“默认”或反补贴的方式,进行企业的组我保护。因而,造成了我国贸易企业的反倾销问题的频繁出现。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我国加入WTO,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尴尬”的贸易身份。欧盟在对待我国的经济贸易时,以非经济市场的身份对待我国的经济贸易,因而,以诸多的反倾销举措,来限制我国的贸易出口。

(三)我国贸易产品的薄落性。我国的贸易产品仍是以廉价的手工制造为主,而且规模庞大,因而容易造成进口国的反倾销举措。我国的贸易企业在对待国外的反倾销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维护,进而“滋长”了国外的反倾销活动。尤其是我国中小贸易企业,海外维权意识的薄落。因此,基于薄落的贸易产品结构,以及我国薄弱的维权意识,造成了频发的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

四、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有效措施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我国的经济贸易存在诸多的阻碍,尤其是基于反倾销事件的频发,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因此,需要基于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保障我国企业的正常权益。

(一)完善反倾销的预警机制。在多变的国际市场之下,企业的经济贸易需要基于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贸易权限的维护尤为重要。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是保护企业经济贸易的重要举措。国家应该以企业利益为中心,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基于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经济贸易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产业的宏观调控。在预警机制的完善中,还需要对于法制的完善,进而实现法律的管理与服务的双重机制。

(二)增大贸易市场的占有率,尤其是市场地位的提升。我国的贸易出口主要以手工制造业为主。因而,在经济贸易中,需要增大贸易市场的占有率,尤其是基于市场地位的提升,是杜绝反倾销的基础。我国政府在对于国际贸易交涉中,做到合法权限的维护。同时,虽然我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欧盟并未真正的承认,这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市场地位造成重要的影响。因而,我国需要加快贸易市场的产业调整,进而提升我国的市场地位。

(三)规范我国的经济贸易市场。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诸多的中小企业也纷纷进军国外市场。因而,需要规范当前的贸易市场,稳定我国的贸易秩序。对于国内的一些“取巧”的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的进行整改。在对于市场的规范中,需要强调企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强化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与对话,进而确保贸易过程中,企业的贸易合作效率。

(四)加强企业的海外交流合作。我国贸易产品主要集中于手工制造领域,因而容易成为反倾销的对象。因而,我国企业在经济贸易中,加强企业的海外交流合作。这样,把企业的利益和进口国的经济相连接,这是我国企业在经济贸易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自我保护措施。

五、结语

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然而,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反倾销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是保障我国企业海外贸易权益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徐鹏杰.浅谈我国经济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J].中国商贸; 2010(16).

[2]李泰山.倾销的渊源与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演变[J].消费导刊; 2010(04).

篇5

对于加工贸易负面作用的认识,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由于看待问题角度的失误,存在夸大甚至强加于加工贸易之嫌。无论如何,看待像加工贸易这样重大的事物,关键要从大局出发,比较其利弊得失。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是为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定加工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引导加工贸易更好地发展。因此,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分析。

一、关于加工贸易“飞料”走私问题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以加工贸易名义进口的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对于采用部分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应该说,这是在当前我国增值税率和关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一个明智之举。正是实行了这些政策,才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犯罪活动。不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进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高报单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三假”手段,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1997年开展严打走私运动以来,连续几年破获了大量以加工贸易之名进行的走私犯罪活动。据海关统计,1997年查获30万元以上的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计案值33.3亿元,分别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总数的36%和总案值的54%。1999年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计案值28.7亿元,分别占全国查获走私案总数的39.5%和总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第82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2000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亿元,虽然案件数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数的7%,但案值比例高达42%。2001年上半年,海关调查部门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贸易的案值,仍达到总案值的42.7%;海关缉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贸易的案件呈明显上升势头,共立案148起,增长48%,案值12.5亿元,增长76%,擅自倒卖保税料件、成品、甚至减免税设备是走私的主要形式。

从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看,利用加工贸易走私案占较高的比例。但是,能否据此认为加工贸易就是走私最重要的渠道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据国际经验,查获的走私案值,一般约为实际走私案的10%,甚至更低。在查获的走私案件中,不同方式的走私,被查获的难度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已查获的走私案件中的比例,来推算不同方式在全部走私案件中的比重。加工贸易走私,由于必然在海关留下有关单据,因此,与那些“闯关”走私案相比,以加工贸易之名走私的案件,事后仍然可能查获,所以,当大规模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时,对以往的案件,加工贸易走私更易被查获。因此,我们尚不能从近几年海关查获走私案中加工贸易走私所占的比重来推论其在全部走私渠道中的比重。也许所查获的以加工贸易方式走私金额占较高比重,只是说明这种走私更易被查获。

走私活动的猖獗,不是因为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而是由于过高的关税和增值税造成的巨大利益的刺激,以及监管手段的落后和官员的腐败。只要上述诱发走私的原因存在,不管是否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都是不可避免的。

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以来,海关加强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监管,同时,通过保证金台账“实转”等方式,试图防范加工贸易走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的监管手段降低了通关效率,对正常的加工贸易活动,特别是交货期很短的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说明,沿袭这种传统的方法加强监管,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必须探索新的监管思路与监管方法,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更加方便加工贸易进出。

二、关于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磨擦问题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发展,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二是所谓的贸易磨擦问题。

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我国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大幅度向中国转移了生产制造能力,这些企业原本就是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移到中国后,由于充分利用了我国生产要素低廉的优势,很多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对美出口进一步增加。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贸易”关系:中国从日本和“四小龙”进口料件,在华组装后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突显出来。按照美方统计,2000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深入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中国对美贸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实际上是取代了以往东亚其他经济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的企业。例如,1986~1988年间,美国鞋类进口的60%来自中国台湾和韩国,中国大陆只占2%。到1999年,这两类产品进口国的位次完全颠倒过来,美国从中国台湾和韩国进口的鞋类仅占2%,而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鞋类所占份额上升至60%。玩具和体育用品的情形也相类似。1985年,美国从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对该类产品的进口占60%以上,中国大陆仅占6%,到90年代末,所占份额数刚好相反,中国大陆占60%,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减少至6%。(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第二,由于香港的转口贸易,中美两国对双边贸易的统计都出现了误差。在美国的统计中,经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被统计为对香港出口,而非对中国大陆出口;而中国经香港对美出口的产品,按原产地原则,仍然被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中国的统计恰好相反。因此,美国统计的双边贸易逆差夸大了实际情况,而中国的统计则低估了贸易不平衡状况。有关研究表明,中美贸易逆差应介乎两国统计之间。第三,中美贸易不平衡,并非中国保护市场造成的,实际上,近10年来,中国市场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1990~2000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几乎增长了四倍,1990~2000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出口市场,到2000年,中国成为美国在全球的第出口市场。

但是,不管原因何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使我国在对美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一些美国政客出于政治动机,夸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以期在对华交往中取得主动地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并不是像一些论者所宣称的,影响了一般贸易的对美出口,实际上,美国借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中国出口产品直接采取的限制措施并不多,除少数纺织品受配额限制外,绝大多数产品并没有直接受到限制措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只是转移了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贸易的顺差,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企业。而且,很多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对美的出口,本来就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或者美国企业在华的“代工”企业的产品。这种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以贸易不平衡为武器,要求中国加大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加速了我国市场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场开放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方面的问题则是贸易磨擦问题,或贸易伙伴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不正当保护措施。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遇到的反倾销问题。目前,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已经超过500起,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不少国家将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措施,使我国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不少学者与官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对华反倾销,是因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但是,国家经贸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最近完成的一项反倾销研究课题的调查表明,我国被反倾销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10%。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出现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这一研究成果显示,以往对加工贸易的评价,夸大了其导致贸易磨擦的负面作用,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三、关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关系问题

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挤压了一般贸易发展。在进口方面,对加工贸易设备与中间投入品进口实行保税政策,使我国进口纳税产品比重很低;在出口方面,加工贸易挤占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份额。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关于加工贸易与进口关税收入的关系,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第一,对加工贸易进口免征关税,是合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最终会包含在出口产品之中,如果对加工贸易进口征收关税,就会扭曲进口投入品的价格,使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第二,关税对总税收贡献的下降主要是由降低关税水平引起的。我国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从1985年的44.3%(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下降到2001年的15.3%,降幅为66%,但同期关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只从10%下降到5.5%。

第三,关税比重降低的原因还在于其他方面的减免税。我国有四大类产品不纳关税,一类是加工贸易进口,二类是外资企业设备进口,三类是技术改造等进口减免税,四类是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馈赠。1998年我国进口应税品比重只有19%,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比重为48.9%,外资企业投资项下进口占10.3%,二者合计为59.2%,通常馈赠进口不到1%,因此,技术改造等免税进口占到20%。也就是说,在应该缴纳关税的一般贸易进口中,政策性免税进口额达到一半以上。关税收入比重的降低,这类政策性减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工贸易挤占一般贸易出口市场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第一,加工贸易出口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性市场,即使中国不发展加工贸易,这部分市场也不会自动地留给一般贸易出口。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在其他国家,如东盟国家加工出口。因此,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并没挤占一般贸易市场,只是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第三国的市场。从过去10多年来中国和东亚其他经济体的不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增减,可以看得很清楚。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1.出口非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3]。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4]。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2.进口非市场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对外贸易不断降低关税,意图缓解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项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进口自由化,并没有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对一些取消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数目限制,且进口产品时需得到政府的批准,且中国进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得到了高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使生产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5]。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四)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对外贸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贸易间的摩擦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随着反倾销金额的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反倾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严重打击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与我国政治、经济有关,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日益强大,借口制裁中国[7]。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有部分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因素,价格策略相对单一;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对反倾销认识错误;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为1:9,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4.2,美国为1:2.6。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此领域对劳动素质要求不高,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仍发展滞后;(2)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8-9]。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3)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无同意的协调管理部门;(4)服务贸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此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颁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体。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在企业的经营中导入环保概念,研制和生产更多的环保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不要的对策和帮助,积极与国外沟通,了解国际化标准,尽快是本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使科学技术含量升高。加强对认证市场的控制,规范认证行业,完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树立产品质量认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2)企业方面:①树立标准化意识,并逐渐强化,采用国际化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各项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②企业适当增加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使产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产品”,表面对外贸易争端的出现。一旦出现贸易争端,应积极寻求政府帮助,通过政府交涉,尽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②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④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①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10];②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1]。(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8 (09):35-37.

[4]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4):143-144.

[7]徐晓勇,雷冬梅.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生态服务逆差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7-61.

[8]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169-171.

[9]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2):90-95.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山东省在确立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也在逐步地增强。从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代表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者赫克歇尔和俄林,这些理论学家都在自身的经济环境下探讨国际贸易与经济间关系,并且这些学说为我们当前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经济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对二者间的关系论证观点不一,主要存有三种观点:即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会促进、阻碍亦或毫无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通过对非平稳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来分析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计量模型理论分析

(一)经典理论

正如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增加一国金银的财富,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明确指出:“确定国家经济进步的原因属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这些传统理论论述了国际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随后,在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末,H-0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因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而成为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典范。随后众多经济学家们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国家间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各种新现象以及探讨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某种利益关系。在市场条件下,理论学家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都探讨了国家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经济现象等都会促进一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二)山东省实际情况分析

改革30多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飞速。截止到2011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245361.85亿元,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5343.2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为7117.84亿元,出口总额为8124.40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212倍和168倍。山东省近些年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利用绝对的临海优势促进了山东省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加快山东省经济制度改革以及产业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步伐。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依据1984年到2011统计数据,选取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用出口总额(EX)和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发展状。本文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软件。为使模型趋于合理,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

1.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以美元计量的进口、出口额分别乘以当年汇率中间价,即计算公式表示为进口、出口额(人民币)=进口、出口额(美元)×当年汇率中间价,换算成亿人民币为计量单位,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汇率带来的数据本身的误差。

2.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给数据带来的影响,本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1984=100)对所取数据进行平减,以此得到实际条件下的数据。

3.为增强数据存在的稳定性,避免异方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所取数据分别取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OG(GDP)、LOG(EX)、LOG(IM)来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均有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图二的数据是经过一阶差分以后的序列,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这些序列是平稳的,可见LOG(GDP)、LOG(EX)、LOG(IM)都是一阶单整数列,说明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

图1 LOG(GDP) LOG(IM) LOG(EX)的趋势 图2 LOG(GDP) LOG(IM) LOG(EX)一阶差分

在研究对外贸易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前,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首先要检查变量间的非平稳性。本文选择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 ADF检验①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得知,原有的时间序列在1%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在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本文主要使用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为分别研究进口额、出口额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本文共有两个协整方程,涉及解释变量也有两个即为LOG(IM)、LOG(EX),被解释变量为LOG(GDP)。得到的协整方程如下:

(21.03388) (26.71264)

R2 =0.96 DW=1,.88

(34.58004) (62.76792)

R2=0.99 DW=1.14

从协整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进口与GDP之间的可决系数R2达到了0.96,即有96%能被样本解释,DW值大于临界值(=1.30),消除了误差存在自相关可能性。然而出口与GDP之间的模型虽然拟合度较高,但是DW值小于临界值(=1.30),说明该模型的误差存在自相关,对此需对原变量做广义差分变换。

有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回归方程如下:

表2 LOG(GDP)与LOG(IM)间的广义回归方程

则原方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是:

(19.41169) (35.93999)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较高(=0.98),虽然现在的0.98比修正前的0.99稍低,但是DW值大于临界值,消除了误差存在的自相关。下面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EG检验,就协整理论而言,当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而由于存在一个残差序列,即为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这个部分序列,是对非均衡误差的估计,这个残差序列应该也是平稳的。AEG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协整方程的两个残差序列均小于1%/和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通过检验,可见估计的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表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这些变量可能是非均衡的,所以需要误差修正模型予以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所以,我省对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示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我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系数均为负值,符合误差修正的负反馈原理。这说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趋势,且短期内也有均衡的发展趋势。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向的发展关系。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出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0.82个百分点;进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省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76个百分点。在误差修正模型下,当进口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非均衡误差将以0.016的调整力度影响下一年的经济增长;同样的,在出口的短期波动内,将以0.18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三、对策

综上所述,对于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协整检验表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发展的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进口和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发展关系,并且,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略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省继续坚定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企业要不断加快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切实提升跨国投资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支持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创立经济平台鼓励企业与跨国集团的合作,从而强化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

(三)由于相对出口而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略低于出口,所以应对进口贸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应当适度扩大进口,进口国内短缺资源或高新技术设备,通过增加进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等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稳发展。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与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缓解因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四)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山东省在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地优化进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切实贯彻十中对外贸易发展策略,推动外贸进出口从扩展市场规模向追求高质量产品方向转变,从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从注重贸易顺差向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方向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从而不断促进我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ADF检验由SIC和AIC准则确定。(*,**,***)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D表示一阶差分算子。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出版社,2006(0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9).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

[4]何剑.计量经济学实验与Eviews使用[M].中国统计出版,2010(04).

篇8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强调出口对一国经济的重大影响,而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往往只关注和分析贸易开放度、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少注意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的经验研究文献也因此陆续出现。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以贸易利益的形式来把握的,根据古典学派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贸易利益主要是指进口利益,出口是获得进口的手段。罗默(Romer,1993)利用76个发展中国家1960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机器和设备进口对生产的影响。科等人(Coeetal.,1997)考察了通过机器设备进口而流向欠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刘遵义(Lawrence,1999)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业中国际竞争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些文献还探讨了普通进口和技术扩散之间的可能联系(CoeandHelpman,1995;Keller,2001)。康诺利(Connolly,2003)用75个国家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代表这些国家的模仿与创新,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针对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我国有不少经济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普遍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刘晓鹏,2001;张亚斌,2002;熊启泉、杨十二,2005;廖进中、邓海滨,2006;张亮,2006)。熊启泉和杨十二(2005)的“重新审视进口再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文虽然应用了计量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了进口贸易对GDP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杨全发等(1998)运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陈家勤从进口依存度和进口GDP增长弹性分析,得出我国进口的增长在GDP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王建峰等依据已有的有关研究结果、数据、现实和历史经验提出对我国现行出口政策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重新审视出口导向政策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对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当前适当增加进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view5进行协整分析来检验进口对GDP增长的作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性的战略政策,不遗余力的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这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据统计,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在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下,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一味追求产品出口创汇则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过去,我国外贸政策主要放在规模与速度的增长上,追求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使企业片面强调多出口,多创汇,少进口,节约使用外汇,从而导致出口商品供给的急剧增加,价格迅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以往的出口策略将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破坏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就要转变对出口的态度,适当的增加进口。依据很多国家发展经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各国宏观政策的实施依据国情进行,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情来正确看待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认为,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同时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

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D•H•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认为资本品的进口使该国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斯•科登提出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大量进口投资品,会使国内投资品相对价格较低,投资成本下降,而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将经济增长引入这一分析框架,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技术通过中间产品的投入产生扩散。如果一国的R&D活动产生新的中间产品与现有的中间产品不同,或比现有的中间产品更好当这些中间产品出口时,进口国的生产力就会通过其贸易伙伴的研发效应和技术扩散得到提高。

2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

分析所使用的样本选取1985~2006年的有关数据,数据来源于2007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按进口(M)、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传统的多元回归或其他方法对数据平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变量之间没有关系,也会由于非平稳的序列带有趋势而显现一定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伪回归”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以多元回归方法为代表的实证方法是事前假定,即先假定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而协整分析则是事后假定,即先判断单整阶数,只有变量间单整阶数相同,或不同阶数的变量经过组合后,理论上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才可以假定方程式。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取我国1985~20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计量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GDP按当年汇率折算成美元。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这可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为考察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采用GDP、M的自然对数形式,分别记为LnGDP、LnM。

2.1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从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对数图(图1)来看,在1985~2006年,我国进口贸易成上升趋势,LnGDP也呈上升趋势。序列表现不平稳,即序列使非平稳时间序列。LnGDP、LnM一阶差分后,由图2表明,新得到的数据序列没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调整后的时间序列趋于平稳。

2.2样本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Dickey-Fuller)检验。

由于ADF=-1.739381,大于1%临界值,所以LnGDP是非平稳的,ADF=1.737057同样大于1%临界值,所以LnM也是非平稳的。进一步检验变量一阶差分序列以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在一阶差分中LnGDP、LnM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因此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LnGDP、LnM为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D-W值在2附近,表明时间序列是非自相关的。

2.3Granger因果检验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经济计量方法检验可得。将LnGDP、LnM数据调入Eview5.0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进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即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所以笔者在做协整分析时可以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将进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来分析。

2.4协整分析

前面的单位根检验表明,我国GDP和进口贸易总额数据都是一阶单整的,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LnGDP、LnM之间有长期稳定关系。根据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确定LnGDP、LnM两者之间的方程。

LnGDP、LnM之间协整回归方程:

其中括号内给出的数字是t值。根据t值、R2值,可知回归方程解释能力较好,残差项有较强的一阶自相关性,进口每增长1%,GDP就随之增长1.123%。

进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其检验方法就是采取单位根(ADF)检验。假定方程的残差表示为e。

在做单位根检验时,一般在5%拒绝零假设,即序列平稳。从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看,e在5%、10%的置信范围,其ADF值均小于置信值,接受零假设,说明e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明e时间序列平稳。进而说明LnGDP与Ln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结论

通过对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分析,以及根据GDP、M因果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整分析,可以看出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LnGDP与LnM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进口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进口增加1%,会引起经济增长1.123%。当前出口导向的政策不仅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很多问题,而且大量的出口初级产品导致我国资源外流,降低了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适当增加原材料、设备、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及资源使用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缓和我国收入分配恶化的趋势,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当前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增加进口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因此,要对我国的进出口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能一味的强调出口、强调顺差、“重出口轻进口”,要认识到进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保持进口与出口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我国在实施出口型对外贸易战略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具体形式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在战略选择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适当的改进型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选择;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是十分快速的。高速的增长直接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机。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了明显的变革,已经转变为以出口型为主的战略导向,但就出口产品的结构而言,作为主要产品的工业产品资本技术含量十分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内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样就导致了当前贸易摩擦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对外输出的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数量所占比例较少。

(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由于中国制造在价格上更加低廉,在质量上更有保障,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就使得有些国家内部的同行业产品出现销售上的困难,因此有很多国家建立起对于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这对于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三)国内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形式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出现“手足相残”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一)战略调整的主要思路

1.进出口并重的贸易策略

传统的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在拉动国内的生产以及吸收国外的资本上,但是我国当前在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国内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高,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缺少了竞争的优势。通过进出口并重贸易战略的实施来看,应该更加重视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同时还需要重视进口,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

2.实现对于内部需求的重视

从外需导向到内需导向过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减弱我国资本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重视对国内需求的拉动,增强我国经济的内部动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削弱出口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应对当前国外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等情况的策略。

(二)战略调整的具体对策

1.改善出口结构其一,减少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鼓励出口政策,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内部改造。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都是采取鼓励的政策,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主要原因所在。根据当前的国际贸易情况,应该减少这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政策,让这些企业自主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优胜劣汰,从而促使产业内部的升级。其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创新,既可以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这些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三,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能够很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就会在出口量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较大利润,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2.改善进口结构其一,减少贸易壁垒。我国加入WTO以来对于进口关税进行了三次大幅度的调整,但是由于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原因使得我国进口的关税水平依然很高,这种高额的税收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因此进一步地降低关税税率对于缩小我国的贸易顺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优化进口产品的结构。在对国外产品进行引进的时候,需要按照当前我国内部所缺少的基本消费品和技术来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内部短缺的资源以及技术,加强对于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三、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发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十分有必要,需要根据当期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引进以及产品输出。

参考文献:

[3]刘富英.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1).

篇10

【关键词】进口贸易 进口定价权 进口地区结构 进口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进口政策的结果。例如,《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3年)等政策都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进口规模。因此,为了使进口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需要对我国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进口贸易规模。在2001年~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243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499.9亿美元,2013年大约是2001年的8倍,我国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11.7%,增加了大约8%,进口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进口大国。

进口国别结构。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贸易主要来自亚洲,我国进口贸易的一半都来自亚洲,2013年,我国56%的进口来自亚洲,16%的进口来自欧洲,9.12%的进口来自北美洲。从具体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趋势整体都表现为增加的态势,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韩国超过日本成为我国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韩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9.39%,日本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8.32%,美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7.82%,澳大利亚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07%,德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4.83%,俄罗斯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2.03%。

进口商品结构。如表1所示,在2001~2013年期间,中高技术产品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商品;中等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三大进口商品;高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目前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最少的,历年所占份额都小于3%。

表1:2001~2012年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

进口贸易方式。从所占份额来看,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一直都是最大的,而且,整体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在2001~2007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45%左右,在2008~2013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55%左右,加工贸易进口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25.6%,其他贸易方式进口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基本在16%左右浮动。

进口贸易主体。在2001~2013年期间,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一直是最大的,但是,我国进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私营民营企业的进口份额日益上升。目前,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是最大的,私营民营企业进口超过国有企业,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主体(见表2)。

表2: 2001~2013年中国进口的企业性质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其中2013年为1-8月数据。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口地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严重依赖亚洲,我国大约3/5的进口来自亚洲,我国进口在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地区结构最为失衡。从区域来看,我国在欧盟的进口过度依赖德国,在拉美的进口过度依赖巴西。经过测算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在亚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优化速度最为显著,其他所有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但是,优化速度比较缓慢;我国在非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表现为恶化的趋势。

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依赖过大。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一直是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是对我国出口的第二大商品。总的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国,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对日本、美国、德国的依赖程度很大,这三个国家占我国高技术进口的半壁江山,这种格局在近十年基本没有变化(见表3)。

表3:发达国家占中国进口份额的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其中,LT(低技术产品)、LMT(中低技术产品)、MT(中等技术产品)、MHT(中高技术产品)、HT(高技术产品)。

进口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我国对进口商品定价权的提升,相反,我国进口商品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商务部的报告指出: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存在“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全球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定价权,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进口价格大部分都保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作为最大的国际买家,在定价权上的缺失,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进口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经过测算发现,2011年,在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土耳其、越南等13个国家中,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巴西,后三位为新加坡、中国和印度。针对中国来看,2000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位居第3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而2011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到第11位,仅高于新加坡和印度,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下降幅度在13个国家中最大。可见,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急需提升。

应对策略

提升进口定价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急需从外部进口各类不可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或者是半制成品,这些产品的进口对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至关重要,但是,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般具有卖方垄断的特征,资源能源等产品出口国凭借资源禀赋垄断、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凭借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向我国索要高价、垄断价格,作为买方的我国企业就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话语权。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来看,我国在今后的数年将继续大量进口农业型初级产品、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中等技术、高技术产品,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说,由于不同类型商品属性不同,影响进口价格的因素也不同,我国政府必须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价格实施“分类治理”,即针对不同类型商品制定有差异的政策。

具体来看:第一,针对非农业型初级产品,我国要想提高进口商品的定价权,必须降低国际运输成本。第二,针对农业型初级产品,必须完善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提高期货交易规模。第三,针对高技术产品,由于发达国家对高端技术的控制日益严格,发达国家对出口高科技产品到我国的出口限制越来越多,我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术是很困难的,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必须依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加自主供给。这就要求我国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培养大批高端研发人员。

优化进口技术结构。近年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其原因是:第一,国内原因。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特点都是依靠规模扩张,而不是依靠质量提升。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进展不大,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较高技术的进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期”或者“高生产成本时代”,大大压缩了一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企业具有“去实业化”、“去制造业化”倾向。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微利企业可能就会进行多元化投资,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而是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把资本投向金融业等新的行业,放弃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转而从事基金、证券等虚拟经济的运作。另外,为了应对高生产成本,一些企业还会选择把产业转移到国外。这些都会影响国内对国外高端技术的进口需求。第二,国际原因。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高科技出口实施限制政策,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进口特别进口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是利用后发优势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都主要进口中高技术含量制成品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技术结构优化问题,急需制定国家层面的进口战略,规范进口秩序,防范进口技术水平下降、进口技术结构恶化的倾向,提高进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优化进口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工业强国。

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冲击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从而出现贸易摩擦、中国、贸易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我国至关重要,是我国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战略性进口以及进口市场多元化便是一个很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增加从与我国贸易逆差国家的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失衡问题;增加从具有中国言论国家的进口,可以让这些国家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共享型的发展;对于某些特殊的进口商品,例如,不可再生资源(铁矿石、石油等)、高技术产品等,虽然这些产品只有少数既定国家出口,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进口市场地区结构、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提升我国进口的话语权。总的来看,与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样,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新战略。

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目的是降低进口对部分地区过度依赖的风险、通过多渠道进口提升我国在进口中的话语权、增加从特定国家的进口以加强两国的关系等。基于进口贸易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新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推动进口地区结构多元化,适度降低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源、高技术商品的进口市场集中度,降低由于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带来的贸易中断风险,改善由于进口过于集中缺少定价权、进口利益过低的局面。

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即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因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一些产品特别是部分高技术商品、中高技术商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也出口相同名称的商品,但是,产品的质量有本质的差别,二者之间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因此,所谓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应该是:优化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提高同类商品进口来源国之间的相互竞争;我国进口商品中的非高技术类商品、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可替达国家的部分产品,可以从发达国家进口转移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针对高技术类商品的进口,我国必须从技术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增加进口规模,并重视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另外,对于消费性而非生产性产品来说,特别是与我国国内已有产品具有水平性差异而不是垂直性差异的产品,我国要发挥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从“金砖国家”、我国周边国家的进口,提高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从而进一步形成我国发展带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的局面与现实,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这既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