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团队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辅导员;360度考核法;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08-02
1绪 论
现今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晋升制度及相应激励手段缺乏,从而导致辅导员对其工作出现缺乏激情,消极怠工的现象。本次研究通过调查辅导员具体工作量出发,结合辅导员个人素质、学生反馈情况、绩效考核制度等切实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从辅导员的定期绩效考核作为切入点,研究高校绩效考核中的相关标准和方法及与考核结果相关的奖惩制度,分析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制定出更全面的评价方案。
2 辅导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高校辅导员团队现有绩效考核的制度流程,并进行相关分析,了解辅导员自身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看法和建议。针对调查出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并制定出一个新的绩效考核方案。
2.1 绩效考核
绩效是指员工或部门的行为状态及行为结果。绩效考核可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改进工作,绩效考核同样也是员工改进工作及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绩效考核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MBO)、360度绩效考核和要素评定法三种考核方法。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就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对高校辅导员品质能力以及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行综合评定,以便准确掌握高枝辅导员团队工作情况。并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
2.2 辅导员绩效考核的难点
2.2.1工作对象的特殊。辅导员工作的客体是大学生,而他们正处在身心不断成长的阶段。辅导员需要成为大学生的导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正面影响,使其受益终生。
2.2.2工作内容繁琐。辅导员工作内容极其广泛。从新生进校开始,直到毕业离校,甚至离校之后的一些学生事物,凡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课外活动相关的事情,都要找辅导员。因此,必须要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时刻准备着帮助和引导学生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
2.2.3工作效果滞后。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但这需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可能在学生毕业后甚至毕业若干年才能得以体现,反馈周期很长。
2.2.4辅导员绩效考核分析。
(1)缺乏操作性。长期以来,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指标缺乏操作性,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将考核内容一概定量化,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辅导员的品德、人际关系较难量化,不能准确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情况,不尽合理。所以容易带来考核的片面性。
(2)考核内容不完善。在制定绩效考评时,仅侧重考核与工作结果相关的几个简单的硬性指标,比如所带班级是否有学生违纪闹事等,而忽视对工作投入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因此造成了短期内辅导员工作多做少做一个样的假象,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辅导员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3)结果缺乏反馈。辅导员绩效考评结果未能得到合理运用。考评结果应作为辅导员奖惩、晋升、培训等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必须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如同虚设,辅导员事业发展渠道不畅,培训机会稀缺,这些因素客观上导致考评结果与待遇挂钩成为一句空谈。
3 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案构建
3.1 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法构建
基于我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上的几大问题,我们提出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来进行完善。同时,根据素质冰山模型来确定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内容指标。将冰山素质模型具体化,得出相应指标,分别为五大模块(学术水平、带教水平、道德人格、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每一模块下根据各学院具体情况进行细分。
选用360度考核法的意义在于360不仅能强化团体关系、提高辅导员参与高校管理的程度,而且强调了全方位、多角度(自己、同事、学生/家长、上司)的评判,有助于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增强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辅导员培训的依据,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
3.2 辅导员绩效考核流程构建
3.2.1准备阶段。
一是成立评价机构。下设绩效评价小组,负责绩效评价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各院(系)。各院(系)成立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学院其他领导、学生干部为成员的专职辅导员工作考核小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对辅导员进行测评,根据辅导员本人完成的工作情况、日常收集的辅导员工作的信息资料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绩效评价结果,并将结果上报学生处,同时将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本人,进而确定本院(系)辅导员需努力的方面和发展的方向。
二要进行动员与培训。让评估人员熟悉设置的工作目标、评估反馈、收集反馈意见的方法、要求与流程。
3.2.2实施阶段。
首先,以班主任和同学反响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学期,由各学院随机抽取各班级一定比例的学生和班主任,组织匿名填写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问卷。
其次,重视所在学院领导、同事对辅导员的考核,结合辅导员的个性,从辅导员工作态度和绩效、工作能力、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学院评价。
再次,每学期学校下发辅导员考核表,有辅导员做出自我评价。通过辅导员对自己一学期工作的全面总结以及特色和工作亮点的重点介绍,促进辅导员队伍朝善于总结规律和科学开展学生工作的方向发展。
在综合以上360度评估法的基础上,工作小组给出辅导员评价等级,而后由学校领导牵头,各院(系)、组织部、人事处、团委等一起对辅导员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最后一定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辅导员,使评价结果得到有效的运用。
3.2.3总结与反馈阶段。
在实施完评价工作之后,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校应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具体的激励、惩罚措施,使评价结果与被评价者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结合实际岗位工作和被评者个体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绩效的建设性意见,以提高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凌峰,张红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6(6):116-117.
2 吴海麒,介俊,谷敏.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8(4):208.
3 漆小平,王自成.学生工作的绩效与评估[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
4 王秀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篇2
关键词:MOOC;SPOC;在线教育模式;团队构建;开放式在线课程
目前全球的高校课程教学正面临着一个网络全球化以及大数据化的历史性变革。在21世纪的信息化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那么,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部分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限制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此问题在电子信息工程类相关专业中尤为突出。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以满足日益更新的行业技术变革。目前,以团队为建设内容和采用新手段的实施方式,是突破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有效手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如何有效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创团队,成为了国内外高校提高自主学习、深度挖掘的又一重要分支之一。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组建和发展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团队,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发展人才战略的值得进一步深究。本文将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在线自主学习模式下本科生团队构建模式。(1)基于团队建设目标与MOOC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2)cMOOC与xMOOC对团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模式构建关系;(3)基于SPOC模式和SOOC模式与团队构建关系;(4)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团队构建契机。
一在线远程教育模式概述
1948年,路易斯维尔大学开了通过无线电广播为传播形式的远程教育。早期的远程课程主要采用声音和视频的磁带的形式完成的。随着电视网络的推广,网络视频作为远程在线服务,其中麻省理工于2001年提供公开课影响力最大。2007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提供的开放学习行动,并可获得大学学分,使得在线开放式学习进一步推广。2012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元年”开启全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以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弥补传统教学不足。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单一市场需求的变化形式,成为工程问题中重要的突破口。MOOC具有规模大、在线以及开放三大特点。所谓的规模大主要指的是一门MOOC可以实现上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斯坦福的人工智能课程一次提供1.6万学生注册学习[1-4]。所谓,在线指的是通过英特网不分地点时间进行传播;所谓的开放指的是MOOC课程部分对象等级面向所有注册对象开放。伴随着MOOC的推广(我们通常称之为经典形式MOOC),xMOOC和cMOOC也出现在线教育的舞台。前者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后者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关联cMOOC[3]。两种MOOC形式是相辅相存,充分发挥了在不同条件下,满足客体需求的学习模式。与大规模在线课程相对应的是SPOC----SPOC是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的概念,旨在面向小范围的学员开展私有在线课程。与之对应有SOOC,即“小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两者都是在线的小范围的课程,与大规模MOOC正好相互补充[4]。传统教育正面临更在线教育新模式冲击,也在逐步随之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
二基于团队建设目标与MOOC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
目前,针对本科生专业化团队的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本科团队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构建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相同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构建相应团队。1993年,乔恩•卡曾巴赫在《团队的智慧——创造绩优组织》中提出:“团队可以采用队员的技能互补,实现一个共同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那么,在高校里构建本科生的团队就需要不同知识背景学生,共同去构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是大学单一专业和单一课程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自主学习不同知识和不同知识背景形成自主互补构建,共同实现目标。MOOC作为一个远程大规模教育平台可以低成本为团队构建必要目标提供知识储备。不用采用基础集中化构建知识体系而完成团队的建设。那么这个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应用型的研究方向。虽然,高校中构建的团队,团队功能不一样,但是整体的构建目标是一致的,即在通过团队建设实现团队目标和培养人才。基于我国MOOC课程开放式平台,团队可依照既定发展目标,规划出团队学习培养计划。在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课程学习,阶段性测试和选拔,最终筛选出符合团队建设目标的队员,从而完成团队建设目标的学习MOOC体系构建。以本科生的“双创”团队将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孵化。通常,在课前,团队学习目标和规划资料,让队员了解知识点,通过在线学习,组织分组讨论,然后完成线下验收等环节。这样团队的领导者可以根据团队的目标、学生的基础、项目的需求,自由设置课程和调控课程进度,而且地点和时间相对灵活,只需要在关键节点和评价系统下就可以完成团队的整体目标构建。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团队是将个体利益和目标与整体利益和目标相统一,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整体工作的团体。
三cMOOC与xMOOC对团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模式构建关系
cMOOC是教师根据单个独立的课程,利用线上平台的多元化传播方式,进行个性化方式课程。那么,团队领导者可以借助cMOOC这种独立开放课程的方式进行远程组织团队建设。一个本科生的团队可以雇请毕业的队员形成顾问组,对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独立的课程与技术支持。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技术、知识水平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cMOOC有各自的课程内容,团队组建人可以根据团队需要在团队网上进行组织和实施,利用网络平台的多样化,队员可以根自己的条件或喜好,进行自由选择和自主构建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在既定目标之外,但是对团队成员的培养是关联的。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其强调个体行为受环境刺激学习而决定,即学习是外界机理与行为反应关联的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强调的是视频演示、实践测试等传统方式反复强化的过程。这种方式适合于团队结合自身发展目标,规划队员通过在线课程网站进行开放式课程资源学习。这种学习机制有利于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构建团队目标化监控与信息反馈。例如,构建一个本科生电子竞赛创新团队,该团队主体目标是要实现各种电子电路的制作,实现团队协作完成具体技术攻关。那么团队队员的训练过程,需要通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构建,反复检测电路板指标以及完成练习情况,实现团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足够的练习。那么这个模式是相对单一,没有向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构建那么宽泛,问题也很具体,解决构建问题方式也很明确。
四基于SPOC模式和SOOC模式与团队构建关系
SPOC是哈佛大学为代表提出的“后MOOC时代”,它主要开展线上规模小范围的课程,针对小范围的学生准入条件进行审批。那么,这一范围的限定适合团队基本初期建设与队员培训。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SPOC可以大大降低团队教师早期投入成本。传统模式下,团队培训采用的“导生制”和“导师制”,即为学长带学弟,导师带学生的传统传帮带模式。最后是学生每年更换,但是导师还是继续重复的过程,这给传统团队教学模式下增加人力成本。那么,团队如何高效率建立小规模的SPOC,有利于队员的培训,降低培训与管理成本。针对西南交通大学萃思团队建设,部分采用了这种构建模式。团队将电子设计竞赛的内部培训分为低中高三等级,其培训对象分别对应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其中,SPOC模式培训主要应用该团队大三学生,通过团队多年积累的硬件开发环境以及软件标准化进行继承,通过逐年修订和丰富SPOC课程内容,达到团队知识更新与培训的目的。例如,团队中建立了FPGA与单片机控制硬件平台以及无人机自动控制软件控制平台,这两个平台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在线教育的模式掌握团队核心技术。通过结合线下实战演练,团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组件规模和数量可观的队员数量。总之,SPOC模式下构建主要强调课程创建、培训的创造性、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促进学习者在人-机-人的团队交互网络下激发深度学习,结合线下实践模式,形成高层次团队构建。
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团队构建契机
团队初期建设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将会花费团队创立者非常多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线信息资源浪潮掀起后,在大学课堂、在线论坛、在线社区以及在线讨论组等多种灵活在线教学模式得到推广,这些模式不但被国内企业和高校所采纳,而且可以发展为一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先后展开了实践相关探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团队建设也在不断尝试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整合。线上资源整合了社交网络的连通性,实现各个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和先进技术在线集合,团队可以根据需求获取知识和技能。线下模式可以采用局域搭建网络服务平台,结合导生制和导师制传统团队建设欧式相结合的团体性教育模式,从而构建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管理的综合模式构建团队。总之,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通识性、易传播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每个新生团队成员成为生态系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根据团队目标自主学习相应专业知识知识背景,同时也兼顾团队目标与属性。充分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两线资源”,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团队的构建是可行的,而且团队的构建有利于本科生创新模式实现传统高等教学模式向创新高等教学模式的转变。
六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本科电子设计竞赛相关创新创业团队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初探,分析了在线课程MOOC、cMOOC、xMOOC、SPOC等对团队构建模式关系与影响。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强调了供给侧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通过团队成员在线自主学习模式,构建团队目标,结合线上线下管理模式共同实现团队的构建。当然,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在线教育模式下本科生创新团队的构建,该研究部分已经在高校中采用,并且相关数据分析有利于,高校针对未来MOOC的建设的新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等.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85-88.
[2]厉兰洁.cMOOCs与xMOOCs的比较研究[J].远程教育,2015,37-41.
[3]祝智庭.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11).
[4]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2):9-12.
[5]李忠建,周丽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108-110.
篇3
关键字:群体凝聚力;团队建设;诱导;工作绩效
一、群体凝聚力理论基础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被称为群体的内聚力,由于群体对各个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密的程度综合就形成了群体凝聚力,它是使群体成员忠诚于群体的内聚力量。我们所说的群体凝聚力,并不是等同于日常所说的团结概念。内聚力不但可以使群体内部团结,同时也可能会有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而团结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还包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1]
2.群体凝聚力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群体凝聚力归纳为:
(1)自然凝聚力
自然凝聚力是群体最基本的凝聚力形式。相对于社会而言,作为个体都是渺小的,要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就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自然凝聚力决定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群体。
(2)任务凝聚力
群体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存在的。在现阶段人们必须依赖相互协作而求得生存、发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使个体凝聚力在一起,从而产生巨大的任务凝聚力。相比于自然凝聚力,任务凝聚力有显著的进步。
(3)情感凝聚力
个体由于生活中群体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情感的吸引力,形成情感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是分层级的:表层的传递丰富、肤浅并且直接的情感关系,比如悲伤、同情或愤怒;中层的价值凝聚力,即群体成员对共同活动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深层的依靠信仰建立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内化在每个成员心中的意识,因此是最牢固可靠的。
这三种不同的凝聚力代表了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当然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依存的关系。
二、群体凝聚力在营销团队建设中应用
1.群体凝聚力影响营销团队的人际关系
提高团队凝聚力可以使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这样就会使群体更容易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可。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内,能够激发个体成员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如果群体凝聚力过强也会产生“小团体意识”。在决策过程中,这种趋势将导致由于片面的、过分追求一致的错误决策。这种倾向会使得由于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强行通过的不正确决策。由于群体成员把保持群体统一和创造和谐气氛的目的放在首要位职,因此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影响决策质量。
对于组织的领导者而言如果对这种“小团体意识”引导不好,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导致偏离组织目标的结果。团队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可取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冲突。例如: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先用一个小组讨论,思考和独立的意见,并要求他们听取和考虑其他人认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把不同意见大家汇总,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做出决策。
2.群体凝聚力在生产率方面影响营销团队
群体凝聚力高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集团追求组织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内聚集团将为企业带来高绩效。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对组织绩效有利;反之则对组织绩效不利,导致低绩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的实验研究清楚表明了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验以凝聚力和诱导方式为自变量,以生产率为因变量,形成了四个实验组。在积极诱导情况下,高凝聚力群体和低凝聚力群体,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高凝聚力群体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更大些;然而在消极诱导情况下,高凝聚力群体和低凝聚力群体的生产率都下降,但高凝聚力群体的生产率降得更低些。
群体凝聚力提高可以使工作的效率提高,但是同时也可能导致群体工作效率下降。对于组织的管理者而言,意味着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应在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同时,引导群体形成积极的群体规范,并努力把群体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引导到相一致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体凝聚力成为提高生产率的动力,而不是阻力。[2]
3.群体凝聚力影响团队的领导方式
群体凝聚力对领导作为发挥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团队只有有好的领导方式才能愉快的工作。卢因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关于领导风格和团队气氛之间关系的长期研究中发现,领导风格的不同,直接影响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强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反之较强的凝聚力对于选择适合的领导方式也有指导作用。能够提高决策的质量,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通过不同角色的组合,团队可以更加完善。由于不同的背景和个人组成的团队,从成员彼此的生活经验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看问题的广度变得不同。因此,团队能集中大家的知识和智慧,形成更多创新性的思想,决策的质量也会更高。[3]
4.群体凝聚力影响奖励方式
实践证明群体的凝聚力越强,会促使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最佳奖励方式的产生。同时使群体成员的任务目标更好地结合,增强集体观念和群体凝聚力。在群体中,不同的激励方式影响群体成员的情感和期望。个人奖励会导致竞争,而群体奖励则会加强合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的正确的激励,有助于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利于团队合作;而尊重员工的需要,能促进支持和帮助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使工作更有趣,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参与程度。从成功的合作中,分享工作带来的乐趣,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5.群体凝聚力影响内部的协作
群体凝聚力提高了,这样就会使得队员彼此产生好感,频繁交往,群体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合作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对别人也有用。由于群体凝聚力增强,内部会密切协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团队掌握适应快速变化的技能,增加了组织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内部协作紧密的团队相对于传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团队,可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团队成员互补这点,能够使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1+1>2的结果,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和工作绩效[4]。
三、对管理者的启示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着眼于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团队凝聚力高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关和谐;成员之间不感觉压抑;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团队成员愿意承担团队的任务并以团队目标为自己个人的目标;团队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团队成员经常保持沟通和协作;团队为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较高凝聚力的团队具备较高的团队绩效。因此为了提高团队工作的绩效,从团队凝聚力的角度来管理团队不失为好的管理策略。在实际中影响团队运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领导者风格,团队目标以及团队激励方式。领导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因此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会直接影响团队凝聚力。如果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一致,团队则有吸引力和号召力,此时团队对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也更强,但是反之,凝聚力则会下降。而关于奖励措施,如果团队不适时对团队的成员进行奖励,势必会降低成员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奖励不当,会造成团队内部成员的竞争。因此如何从这几方面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绩效是经营者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本文的结论只是为经营者如果管理团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即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来提高团队绩效[5]。
四、结论
高效团队建设的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很多方面,我觉得大学生团队建设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得到的帮助和集体成员的支持,影响高效团队的建设因素,涉及很多方面,我认为群体的凝聚力对高校团队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得到集体中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个人不仅能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魅力,更会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集体中,人们不仅获得各种各样的需要,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集体每个成员都,对集体负责,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的时候,集体才真群体凝聚力能促进成员之间的自信与安全;控制和调整成员之间的关系;保持完整和协调的小组。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将使群体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形成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向心力的团队。从而使群体更容易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同。同时,群体内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群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激发群体成员的潜能,从而使员工更有效率。高凝聚力对实现组织目标更有帮助、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引用李永瑞等著《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张小林,王重鸣.群体绩效和团队效能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心理学,1997,2
篇4
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是社会实践活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积极组织和推动学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不断磨练意志的同时,完善自我人格,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的同时,不断地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充分自我肯定,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意志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周围环境,发挥创造力。
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探索“学分化”的社会实践工作思路高等院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社会实践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和时间安排,在人才培养成本中要体现社会实践经费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学分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联合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办法将对在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完成预定任务且时间在2周及以上、实践成果详实、取得优秀成绩者,给予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学分化”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学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提升了老师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制定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教育目标依照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从社会实践角度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认真分析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倡导“一个主题、多个专题”,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参考和选择;在形式上,形成了社会调研、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系统化社会实践模式;在类型上,根据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一新生主动“接触社会实践”,大二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实践”,大三、大四学生积极进行“目标社会实践”。这种有效的设计方式,从整体上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收获很大,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实践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找准“三点”、整合资源,确保社会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方式在工作中,校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找准地方需求点,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逐步形成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由单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化,即将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找准企业结合点,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长期开展实践合作,这样既提高企业的信誉,又为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其自身的发展切入,找准学生兴奋点,与专业特点结合,依托和利用专业优势,分析社会现象,解决技术问题,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就业准备结合,使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就业市场行情和本人就业单位状况,也使用人单位更好地考查学生,增强双向选择的客观性。
(四)组建团队、创建品牌,打造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支撑体系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组建好团队,细致策划与安排品牌项目,以品牌项目为依托,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水平和层次。在每年社会实践之前,学校都会建立团队,形成团队数据库,根据相关的指标要求,确定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重点团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发挥重点团队在“点”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抓住一点,带动一片,分层推进,全员参与,出现了“专家教授主动加盟,博硕士生志愿组队,本科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学校鼓励和支持各团队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难题。在社会实践项目选择上,采取学校资助、各院系牵“线”的方式推进,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至少参加一个“面”上的实践活动,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参与项目。鼓励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有效的调研活动,通过“三下乡”、走访企业、参与社区活动、假期实习等多种形式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来开展活动,更好地为地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篇5
“你得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你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断地去挣脱某些束缚、不断地去创造某些条件、不断地去把不利的条件变成有利的因素,最终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之中办好一所学校。”
近几十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之下,我国以占世界教育支出的百分之五,教育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并没有把对人的启蒙和人的发展,当做最根本性的事业在做。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去谈减负增效、素质教育等则是没有找准问题的症结。”石室初中校长何建明说。
当前,有一些专家、学者习惯单方面地批判国内教育、赞誉国外教育,“国外样样佳,国内样样差”已经成为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不能不说是片面和危险的。“我们的教育没有大问题,教师没有原罪。不能一开始就下结论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大问题。”何建明说,实质上,中华民族是民智开发较早的民族,五千年来,民族历经诸多磨难,仍在向上发展,若是教育真有大问题,那么支持中华民族根本性、基础性的东西早就应该无法支撑。
“我们应该要反省的不仅是教育本身,更要反省我们的社会。”何建明认为,“在当今教育大环境下,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从部分到整体,从方面到全面,直到整体发生大的改变,最后一定会慢慢趋于教育本真,趋于理想的学校。”
“永远立足于现实去行使校长的职责,立足于现实去追求我们的教育理想。”在对大环境的宏观把握和清醒认识下,这位理想主义实干家的内心愈发笃定。
破解现实困局,从师本迈向生本
2009年5月,当成华区教育局和石室中学把这所屡改屡挫、日渐衰微的普职混办学校的初中部分交到现任校长何建明手中的时候,他的心中是完全没底的。“当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现状,心一下凉到了底。我无法想象,成都市一环路外侧两百米竟有这样一所初中!”何建明谈及当时的惊愕和迷茫。那时,学校共有108名教师,且严重超编,教师懈怠、学生消极、设备缺乏。2008年,升学重点率仅为17%。
2009年5月17日,何建明在担任校长后踌躇满志地对全校师生说:“让我们一起开创石室初中的历史!”
当时,没人相信他的豪言。有人笑他疯狂,有人说他狂妄。
育人必育师,育人先育师,这是何建明的治学信念。上任不久,他提出了“三维共济协调发展”的逻辑理念,以“育师”作为切口,通过发展教师,来引导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发展,来成就老师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共济发展,来实现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反过来会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平台。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了提升原有的教师队伍质量,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何建明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机构,建立教学科研处、教育宣传处、行政后勤处三大行政管理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实行以“教学组长责任制”“学科组长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薄弱学科和年级,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育老师,需要民主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成立那天起,过去的功过全部归零,何建明推行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与老师一起商量制定绩效工资背景下的考核评价机制。如今,石室初中实施以“立足团队、成就个人”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效率优先、彰显公平”的分配机制,提高了教师积极性,提升了整体办学效益。
培育老师,就要用好每一位教师。中考免考科目的老师容易因懈怠而无所事事。在石室初中,老师们各行其事,而又能充分发展,心理教育的老师负责设计入学教育方案,美术老师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老师负责校园电视台管理。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策划实施,通过立足校本的特色课程开发及组织,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充分发展、有所作为。
“只有个性化、多元化的老师,才可能有个性化的学生。如果老师自己的脑袋是格式化的,他不可能不去格式化学生。”何建明说。每周五下午,学校特别开设了一系列艺术、体育、科创等老师们自己开发的活动,把学生欢迎的、效果好的方案和实施做好了,编撰成册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石室初中“多元化发展,个性化成长”的教育特色。
嫁接高校微格教育,精细化治校
没有武器的士兵打不了胜仗。要优化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为此,何建明上任之初,多方筹措了300万元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率先实现了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由此,石室初中开始自主开发微格教学实验,走上了精细教研之路。
微格教学理论和系统,是由1960年代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学者提出的,19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该系统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全景以及多媒体使用进行全自动、全方位、全过程记录,通过多角度的资源采集、远程化的教学检查、网络化的教学反思、精细化的微格教研推动教师成长。
教师反思主要在自主反思和比较反思两个方面,教师个人或团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资源库,观察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比较,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在比较中汲取他人的智慧,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准确、快速地提升和进步。
“再差的学校,都有好的老师;再好的学校,都有不怎么样的老师。一个学校老师好不好,是看一个学校团队好不好。”基于微格教研系统,何建明创新了以学科组和教学组为主的团队形式,这在全国的中学里都是首例。
在具体的运行中,教学组依靠微格实验系统和教学研究,着力研究课堂,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同样的班级教学,对出现较大差距的班级,就要通过关注、研究、剖析来共同解决问题;学科组负责学科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及专业成长。例如,针对不同老师自身特点,将其培养成教学名师、学术名师、管理名师等。简言之,前者立足课怎么上,带动竞争关系;后者立足人的发展,推动团队合作。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微格教学系统立足教师团队建设,有效助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效能、建设效能以及科研效能,微格教研智慧共建共享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优化和专业精神的提升;学科组、教学组全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教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共同避免,课堂教学中的优秀策略大家共同分享。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创建,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全员参与的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领办学校教师专业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为学校微格教研的开展提供了科研指导。
目标在前,追求永无止境
石室初中作为“石室中学教育集团”领办层面的成员学校,经过四年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成华区的初中优质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要把教育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学校办好,目前的方式都有一定的问题。借助商业模式比喻,连锁店是最有效的优质资源覆盖方式。”谈到对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引领问题时,何建明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连锁经营,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人和原材料的资源整合,并且能够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如果我们要探索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方式让更多人受益,那这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何建明说,优质教育集团的建设,关键在“三出”,出标准、出队伍以及出条件。政府作为财政的支撑,让新增的学校首先在硬件上优质配置;龙头学校通过整合资源,队伍上按照“连锁经营”的标准带领,基本上就能够保证优质资源承袭下来。
篇6
论文摘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智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旨,分析了艺术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的独特功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全新范例。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抉择。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可以开启心智,发展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的思维能力,塑造“生活的艺术家”,培养具有开拓性、新颖性、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理论上清醒地认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艺术素质教育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启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把理性美与感性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科学性又不脱离自然的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阐述过艺术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可塑性、模糊性,这些特性使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具有无际遐想的空间,为大学生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比其他学科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他们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使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音乐欣赏作为艺术培养的重要手段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音乐塑造人类品德的价值,这是历来中外哲学家、教育家乐于谈论的话题。我国古代的《乐记》就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认为:“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
音乐教育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瓦格纳就指出:“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音乐的表现是永恒、无限和理想的”。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展现的人类平等、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大同理想;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以及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表达了光明必将代替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中国文人琴曲中抒发的超越物欲心累的自由渴望,都会影响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使之具有更高的道德理想。
(二)艺术欣赏与实践能够培养与提高整体把握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艺术不以局部细节的模仿与真实来反映现实,不追求与客体的形状来展现对象,它更深入到生命的内核和客体的本质来完整表现它的内在精神。因为艺术运动的本质与世界运动、人类运动的基质有内在的联系,艺术与外在客体、人类主体的同构关系,就在于艺术的动力结构与一切事物的动力结构有相近的形式。艺术的形式美也集中地体现了科学美的规律。基于艺术的上述性质,人们从艺术美的欣赏入手,可以通过把握影响动态结构与特征,从而提高把握客体整体结构与动态规律的能力,激发进一步探索宇宙结构和谐美和物理世界有序动态美的需求。我们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及敏锐的感受力,可以转化为追求真理和探索规律的动力、对直觉的把握能力以及科学的创造力。
二、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后续勃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颁布实施以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科学、快速的发展时期。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和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结构与内部状态、艺术教育需求与艺术师资匮乏等矛盾逐渐凸现,越来越多地引起高校和艺术教育部门的关注。早在2003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为:“一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二是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艺术教育课;三是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还不到位,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时过境迁,以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上述概括提到的两个问题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中心”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大都由学校团委主管,其职能包括“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个主要方面。担任主管角色的学校团委相对偏重于艺术活动开展和学生艺术团队建设的部门职能要义;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体现的是对艺术课程的形式需求,个别高校就连团委主管下的艺术教育(部门)的“身份”定位(教学部门或行政单位)仍悬而未决。在此现状下,学校艺术教育、艺术教学过程中的无序管理、多头管理或管而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布局结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学与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还明显存在着薄弱环节,处在“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的状态,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艺术教育需求与艺术师资匮乏的矛盾凸显,教育资源亟待优化。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长久以来,多数高校艺术教师配备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此,一些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方面,仅是依据艺术教师的专业和特长设置课程,“以人设课”、以教师“专长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以教师专业特长设课、以教师兴趣爱好设课”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模式,背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主旨,“按需设课”变成了一句空话。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艺术教育视野的片面和狭窄,不利于实现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完全发展。
2009年9月1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介绍: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去研究艺术教育的“大众化”,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新课题,深入学习和领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主旨,以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否则高校的艺术教育必然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局面,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三、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艺术素质教育质量
(一)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大学生心理特点有别于中小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和要求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兴趣是学习创造的基本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同样需要兴趣,充分发挥学科优点,在听听、唱唱、动动、敲敲、画画、写写、演演中进行教学,创造轻松、和谐的艺术环境,激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中学习,使学生把学习视为自觉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快乐艺术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体验艺术作品。
加强艺术课的愉快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采用讨论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艺术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形成重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风气。
艺术教育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鼓励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不受作者的束缚,不受原来结论的影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是引导者,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思想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艺术教育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不要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鼓励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敢尝试,大胆创新。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个综合性的学科,在内容丰富的艺术综合课里,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把学生带进一个情趣盎然、色彩斑斓的世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试“飞”,成为勇敢的探索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在听、视上得到满足,身临其境的体验情感,触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艺术的美。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用语言、用表情、用歌声、用眼睛、用双手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艺术画卷,大胆创新表现美。在实践中发现,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到了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在主动大胆的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在艺术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利用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艺术团体,如成立声乐小组、舞蹈小组、器乐小组、欣赏小组、管旋乐队、合唱团、绘画小组、书法小组、京剧小组等。让非专业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各种音乐学科,满足非专业的学生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修养,拓展想象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强他们的活力。定期举办文艺汇演,经常开展活动,如艺术节、歌手大赛、绘画大赛、合唱比赛、书法比赛、新年文艺汇演等活动,让艺术感染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他们创设取得成功的条件,使他们体验到在舞台上表演获得成功的乐趣,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沉醉在艺术的海洋中。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宰者,在实践中陶醉、振奋和满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他们的个性、天赋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璀璨的光芒。通过实践,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为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遇到了与其他同类大学相似的问题。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电信学部,更加注重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开拓性人才的过程中,提出了“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的全新概念,通过对学生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理工科的学生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艺术课程,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并由此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反馈于理工科的学习上。这样既培养了人文素养,又促进工科学业的发展,达到了双赢。
(一)实验班培养模式
该实验班自2009年5月成立以来,共有80多人在实验班中接受了音乐、美术的熏陶与培养。实验班的授课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以知名学者的讲座为主,并配以课下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两年来,实验班请来大连理工大学齐东海、何熙文教授为同学们分别带来《交响乐欣赏》、《京剧名段赏析》,还特别邀请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和第一位中国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郑小瑛教授为同学们就艺术与创新、艺术与人生的话题展开谈论。实验班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同学们广开途径,尽量多的感受艺术的魅力。课下,同学们还积极组建了绘画班、钢琴班和声乐班,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专业老师义务授课。绘画班的同学多次参观名家画展;钢琴班的同学们来自二、三个专业,在专业课的课间,同学们的双手不自觉的在课桌上练习起了指法;声乐班的同学们已有多人入选校合唱团,并代表学校参加多场演出。
一位学生在接受了实验班的教育后,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写到:“曾几何时,能在乐曲里陶醉,寻找心灵的共鸣,梦想浪漫的未来;曾几何时,能在经典名画前驻足,感受抽象的思维,咀嚼墨色的写意……仰望艺术圣殿,出身理工学科的学子神往于斯,期待有一天艺术的感染能启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灵魂可以弥漫艺术的芬芳……”
根据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广大学生的反馈,接受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同学们较之普通同学,在科技竞赛、学科竞赛、专业成绩、人际交往、生活态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积极的因素。1人获得全国创新性大赛银奖;18人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实验班中有75.8%的同学获得过各类奖学金。
(二)实验班发展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的学生,在进入到大二、大三之后,专业实验课陡然增加。实验课完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在专业实验室里完成,这对于实验班的培养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的。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实验班的讲座环节和实践环节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再者,理工类的课程越往高年级,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这对于没有做好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对于课外时间的利用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些都是理工类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艺术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亲自去体验美、欣赏美、发现美、实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把课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1).
[3]初蕊.关于普通高校创新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2009,(12).
[4]许梅华.科学发展观与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初探[J].青年文学家,2009,(7).
[5]张绪培.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J].青年教师,2010,(7).
[6]马磊.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