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

篇1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了诸如石油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张梅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时表示,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过去汽车是稀缺商品,进入不了家庭,油耗问题、排放问题也引不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亿辆,我国已经达到1亿多辆,汽车已经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汽车在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空气环境污染、能源价格高攀等诸多不利影响。

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的排放。尽管,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是中国也已经感受到了汽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应该再追求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是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良机,实现汽车产业新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

张梅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其实质是直接通过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取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内燃机搬下来,安装两块电池上去那么简单。纯电驱动是对燃油动力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点,彻底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能快速拉动相关领域如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机、电控系统、基础设施及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将来的带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不仅拥有生产电动汽车关键原料锂和稀土的资源优势,电动汽车全球刚刚起步,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而且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制订,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先入为主”、“快者通吃”是产业竞争的特征。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去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造成许多内耗,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张梅颖强调说,我国的汽车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年产不到20万辆产能的汽车厂家,既在生产乘用车,又在生产商用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各个领域,每一样产品做都非常粗糙,每一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呢?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将有限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集中攻关。国家必须以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尽管电动车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难近期盈利,满足各级领导的当下政绩要求,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优势来分析,争夺产业未来领导地位,将决定中国汽车发展前途。

李毅中: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带动上下游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十年是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汽车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兼顾谋划发展。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一方面,实施以纯电驱动为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从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第二阶段标准,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从2005年的每百公里9.5升,用了六年时间下降至2011年的7.5升。新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油耗要下降到6.9升,比第二阶段标准又加严了2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再进一步下降至每百公里5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乘用车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的核算管理,将新能源汽车也统一纳入核算。研究建立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创新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电池、电机、电控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而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如锂电池的现有水平,能量密度只有0.1千瓦时/公斤。一次充电行驶150公里,电池重量超过200公斤,离产业化、市场化尚有较大差距。事实说明。必须组织行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集中各方力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组织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控技术的攻关、交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三是坚持标准先行规范发展。要高度重视发挥标准法规的先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了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制修订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充换电站等多项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别是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检测等方面,早日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市场培育带动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8千辆,建设和安装各类充电站、充电桩1万多个。在市场培育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由于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组织措施不够落实,实际推广数量未实现计划目标。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发展。为支持和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对购买1.6L以下以使用内燃机动力为主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乘用车给予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鼓励节能汽车消费。截至去年年底,已补贴推广近460万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示范试点的新能源汽车按节油率和电池能量比进行补贴,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了《车船税法》和《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减免车船税。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引导作用,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张相木:理性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起步比较早,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正因为这样,一段时间,业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心浮气躁,甚至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有人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跟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有人认为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还有人说可以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应该更理性,也更冷静了。但是,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最近推广应用示范也好,还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也好,效果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说核心技术不掌握、配套体系不健全,另外,在实际试运行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杭州的自燃,深圳的碰撞起火等事故。本来作为新的事物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其实美国也出现过电池起火的事故,其他国家也有,我们关键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出现有的人在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热情上有所减弱,有的企业甚至知难而退了,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更紧迫。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现在基本保持稳定,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占全球的10%,但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会再翻两番,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排放和油耗还会翻两番。所以,对中国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是跟潮流,也不完全是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但是,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正视差距、正视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推进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何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包括电池隔膜的工艺,生产隔膜的装备等,对我国是保密的。所以,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成为,才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赵玉海:发展电动汽车的四大挑战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汽车工业的主产国都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政府把电动汽车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和自主发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篇2

关键词: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根据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本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传统能源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在能源不断消耗下也正向着日渐衰落的趋势发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结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开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稳定目标。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分析

2.1 深刻认识能源消耗经济现状,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针对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以此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4 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能源消耗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也是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3 注重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更多的依赖于招商引资以及高新科技企业落户,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这类企业的落户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注重自身招商引资以及政府机构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工作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能源开采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针对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的现状,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市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利用城市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山西省;转型发展;战略措施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素有“煤炭之乡”的称号,煤炭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山西省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但是从前高强度、大规模的粗放生产模式使山西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面临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务。近几十年,我国煤炭企业加速战略转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同市和孝义市两大煤炭产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山西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阶段。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74.6万,辖11个地级市,119县市区。从山西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煤、焦炭、电力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长期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任务,但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突出,实行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优化,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矛盾、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能不足。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山西的产业发展都是以煤炭为主开展的,导致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结构明显。由于资源产业枯竭,且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山西省的煤炭技术装备落后,发展速度放缓,利润率下降,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不利的区位因素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转型难度大。煤炭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成本,转型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再分配,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地方财政短缺。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无法给产业转型提供后盾,导致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3)资源长期粗放开采,资源枯竭不断加剧。煤炭资源一直以来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长期的不科学开采,使得资源枯竭速度加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的枯竭不可逆转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极低,经济价值极高的伴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如煤层气等。山西的煤炭生产基地将在十几年内资源枯竭。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煤尘污染造成大气环境恶劣,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受到重度污染;采空区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造成耕地破坏和植被受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中出现的大量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妥善处理,长期以来对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改进生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不仅如此,在环境遭到破坏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没有法律作保障,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时无所顾虑,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以及尾矿、矸石带来的土地和林地破坏也十分突出,随之产生的地质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5)煤炭市场不景气,社会问题严重。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延续下行态势。数据显示,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接近70%。煤炭市场仍旧延续自去年开始的“寒冬”:国内外经济形势导致国内煤炭需求不旺,进口煤冲击愈演愈烈,过剩的产能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煤价下跌、煤企效益下降的状况在并未好转,煤炭行业悲观情绪蔓延。从历史来看,山西的煤炭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而且规模都十分庞大,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可避免的会精简人员。但是煤炭企业曾经承载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分配,而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再就业困难,不仅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定。山西省长期对人才的不重视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二、山西省转型期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山西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做长远的规划,不仅要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实际出发,吸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创新为导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把煤炭相关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知识、人才、管理、体制方面重视不够,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实现三类产业协调发展,尤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推广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附加值大的替代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是实现传统型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工业循环体系建设的同时,与农业循环体系和社会生活循环体系密切相连,通过三环体系的交叉组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完成煤炭城市的彻底转型。

(3)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原则。山西省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从前只重视第二产业导致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来源少,针对山西省主要煤炭城市城乡交错、市矿伴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市矿联动、统筹乡村、矿村、城市发展,改善乡镇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4)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市场的原则。在转型期的重要时刻,政府应该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向多样化、可持续、高收益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的改革,同时政府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选择,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为市场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煤炭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对策

(1)延伸产业链,发挥传统优势。山西省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提高选煤洗煤技术,努力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利用重点企业,核心产业带动整体发展。实行煤炭深加工,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电厂、焦煤厂、水泥厂、砖厂等,促进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产业化链条做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新型生产道路。依托煤电资源优势,重点延伸电――工业硅――硅橡胶,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电――预焙阳极――超高功率电极等几个产业链,建立镁产品深加工基地、煤质活性炭、高岭土加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山西焦煤集团与山西焦炭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原化肥厂、潞安集团与天脊煤化工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化集团的实质性联合重组,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工程项目。

(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山西省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必须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和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为外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关于高新技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重组,积极利用外资,实现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2014年,山西省围绕“综改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前5个月,全省新批外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同比增长五成以上,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从外商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看,包括机械制造、电力燃气供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等,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高达80%以上,外资结构明显改善。从投资方式看,合资企业10个,独资企业6个,合作企业3个。其中,仅5月份新批外资企业13个,投资总额3.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亿美元。

(3)发展新型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实现与国际能源格局接轨,探索出一条国际化、生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新能源技术储备、新能源城市建设、金融资本资源相结合。近日,国内首个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山西省国新能源寿阳县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正式投产运行。这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现状、带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山西省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山西省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4)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美丽山西。山西省必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区域的综合治理,对供水、供热、供电管网进行改造,优化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内部公共绿地的比重来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对采空区,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今后,山西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山西。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

四、结束语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必须制定科学的,详尽的计划,以产业的转型为发展动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的发展,营造生态绿色城市。借鉴其他省份发展的经验结合本省自身特点,发挥已有的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吸引外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国家发展中部地区的大好时机,积极提升自己,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美丽山西。

参考文献:

篇4

 

12月12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这一“双碳”目标,可谓“压力山大”。

 

因为中国碳排放体量大、任务重,且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很紧张。此外,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高碳化石能源占比过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都对目标的完成造成阻碍。

 

因此,中国按照之前按部就班地推进碳减排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

 

一、增加与碳减排相关的资金投入

 

“双碳”目标提出后,势必将通过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地方政府成为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和必要条件。

 

中国自2010年以来陆续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地方积极性不高。

 

研究结果显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万-3.6万亿元。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亿元,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资金需求量巨大。

 

但从中国政府财政资金来看,除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国家收入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外,目前没有直接与此相关的公共资金收入。

 

因此,未来中国需要不断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来源和对地方的财政投入,助推地方“碳达峰”和“碳中和”。

 

二、设立低碳转型或“双碳”相关基金

 

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有成本和代价的。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不一样,不同的地方、行业、企业将面临不同的约束与挑战。

 

例如,低碳转型会加速“去煤化”,就会有大量的职工要从煤炭等高碳产业链中转移出来,这对于山西、内蒙古等传统的煤炭富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来说,影响大,成本高,转型阵痛更为明显。

 

这就需要借鉴欧盟的公平转型机制,由国家设立低碳转型或“双碳”相关基金,通过专项资金,对这些地方、群体进行倾斜,帮助和支持这些地区传统能源产业工人的培训和转岗,尽量避免出现因低碳转型而导致贫困化等社会问题和不利影响。

 

三、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横向对比,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人均碳排放也要超过部分发达经济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才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从而实现“碳达峰”,并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预计未来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4.73%以上,届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要达到5%左右才能抵消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增量,从而实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

 

如果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话,未来4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要高出约1倍。

 

四、降低煤炭直接消费

 

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57.7%,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水平(30%)。

 

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幅削减煤炭直接消费,特别是散煤消费,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逐步摆脱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电力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占比最高。因此,在电力供给侧,未来需合理控制燃煤电厂的总规模,提升清洁电力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在消费侧,则要持续推进交通、供暖、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电能替代工程。

 

五、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能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性投入之一,能源成本、价格的变化对经济、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有代价的。在与低碳能源体系相耦合的新技术、新业态尚未成熟甚至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如果不计“外部性成本”,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以及清洁低碳能源的利用,势必会导致整个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

 

此外,“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传统能源类企业将面临高昂的成本,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能源品价格中去。

 

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一定要算经济账,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效率,设计有益于提升清洁能源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等方式,努力实现低碳能源规模化,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六、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

 

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和必然选择。

 

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延续当前政策、投资和碳减排目标,现有低碳、脱碳技术是无法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因此,必须要有革命性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来支撑,并加快成熟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例如,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广;重点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和扩大示范规模;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部署;研究重点区域、行业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形成全口径温室气体管控技术方案,等等。

 

七、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绩效,同时碳排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工业产业既是传统用能大户,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3,又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左右。

 

工业产业中,钢铁、化工和石化、水泥和石灰以及电解铝等四个传统产业的能源密集、碳排放相对较高。

 

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严格控制上述几大传统高耗能、重化行业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推动其进行节能改造,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

 

此外,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增长,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降低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

 

八、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

 

目前中国有近10家能源央企,数百家从事煤炭、油气为主要业务的国有大型化石能源企业。“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倒逼这些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进行深度变革,加快转型步。

 

一是将碳排放纳入到绩效考核、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等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实现生产运营过程各个环节的低碳化。

 

二是加速调整企业未来经营战略,加快布局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等零碳新能源,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能源技术服务的提供商,而不是能源资源的提供方,实现提供能源产品服务的低碳化。

 

三是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创新来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适应与引领“双碳”目标的实现。

 

九、深化电力与碳交易两大市场建设

 

“双碳”目标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零碳新能源发电进入规模化“倍速”发展。新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又依赖于两大市场建设。

 

一是电力市场建设。受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等影响,中国新能源发电一直存在限电、弃电等消纳难问题。

 

因此,未来应继续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电力中长期电力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可能的容量市场等,使各种电力资源都能市场交易中实现其经济价值,以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全电量市场化消纳。

 

二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励功能,即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约束功能,即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环境污染。

 

应在总结此前碳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企业参与范围、产品定价机制等作出系统性的安排,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气候风险、发现排放价格,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十、树立新能源安全观

 

目前中国能源安全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风险,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因对外依存度较高,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地缘政治等外部环境风险更为突出和敏感。

 

二是技术层面风险,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风险。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由于零碳新能源大规模、大比例进入能源电力系统,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将发生重大变化,即能源安全从担心国外供给转为担心国内供给,从能源供给风险转为技术层面风险。

 

一方面,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油气占比将有所降低,其对外依存度过高所带来的外部风险将逐步降低,能源供给从油气过高依赖国外进口转化为能源自主供给比例加大。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新能源大比例的发展和进入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一旦出现大面积、持续性长时间的阴天、雨天、静风天,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

 

十一、避免出台激进措施

 

“双碳”目标尤其是“碳中和”是一个远景目标。因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

 

有些地区的民生还依赖于高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在压减高碳能源的同时,各地要有配套的社会政策,避免这些人群陷入困境。

 

此外,还要防止各地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出台激进的、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措施,互相攀比,搞碳减排竞赛,大幅度减少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产量与消费,导致出现因能源转型力度过大、化石能源投资不足而带来的能源短缺,损害经济的发展。

 

对此,国内外都有过经验教训。

 

国外,2020年夏天美国加州分区轮流停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该州在大幅提高新能源发电比例、推进能源转型的同时没有实现正确的能源组合,最终导致缺乏充足的电力资源。国内,2020年为完成当年能源“双控”目标和“减煤”工作任务,浙江义乌市、温州市等地推出措施,在一定条件下限制机关单位、公共场所、部分企业等用电。

 

十二、坚持系统思维,打破壁垒和藩篱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这要求坚持系统思维,打破各种壁垒和藩篱。

 

一是打破能源企业、种类之间的壁垒。传统能源体系下,煤电油气核等各类能源相互割裂、各自为战,能源体系整体布局还停留在单一、少数能源种类上,造成能源综合效率低下。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国情现状决定未来不可能发展单一能源,需要进行多能互补,实现各类能源融合发展,提高全社会能源整体利用效率。

 

二是打破能源与其它行业之间的壁垒。能源行业虽然CO2排放量最多的行业,但建筑业、工业、交通等排放量也不少。所以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能源一个行业部门的事,而是包含其它众多行业在内的事。不仅是行业生产领域的事,也是行业消费领域的事。

 

三是打破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壁垒。立足全局,统一谋划,统筹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突破区域壁垒,形成“全国一盘棋”,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篇5

[关键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098-01

一、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山西省素有“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山西省的煤炭产业长期以来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能源供给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煤炭)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结构。前些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猛增以及国际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使得质量上乘、价格相对合理的山西煤炭日益受到青睐,从而让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量资金投入到能源、重化工建设中,而第三产业、新兴产业、轻工业产业投入不足发展

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出过度依赖煤炭的发展现象。因而,可以用“黑色”、“一煤独大”等字样来形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以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 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市场普遍低迷,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使得山西省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山西省也因对煤炭的长期依赖和过度依赖一直处于经济发展中的被动位置,为了突破对煤炭的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刻不容缓。、

二、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1、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发展己日趋成热,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都有一定的承接经验,山西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抓住国家给予的有利政策机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一级。一方面,通过积极改善创业环境,破除思想障碍,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氛围。另一方而,建立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通过加强和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流,加快构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机制,制定出整体规划,建立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实施。通过对比选出条件好的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通过主动承接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企业,以外力来增强山西省经济结构升级能力。进一步深化,让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不只停留在承接简单工业制造方而,而是延伸深化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积极承接具有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技术知一识密集型的产业转移。

2、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型经济发展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山西省应进一步培育壮大成长性良好、竞争力较强的接续替代产业。第一,山西省可以继续壮大发展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第二,继续加快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底蕴,提高配套建筑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集约化水平,树立品牌效应,形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金融业对农业的重点项目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支持。第四,优化现代物流发展,建立起山西省煤炭交易平台,继续大力加强第三、四方物流建设,对山西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层次、水平和规模进行提升。

3、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建设

第一,继续完善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前提下,加快各地区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互利合作等手段,不断加强产业集聚。第二,继续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在新、特、精、群等条件下,依托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发展壮大资源低消耗、低污染、有市场、有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第三,提升相关项目在区域内的集聚度。对相关项目施行组团发展,实现区域内集聚。通过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加快产业集聚、改变原有经济增长模式。

4、鼓励各方资本投入制造业和加工服务业

山西省拥有充裕的民间资本,尤其是煤炭行业集聚了大量的闲置资金,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在资源型厂‘业经济效益下滑和煤炭企业需要另寻出路的背景下,以推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再创业,引导民营企业把资金投向非资源型产业,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继续完善创业政策和信息提供,提供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咨询、有关投资信息、市场行情变化、优势项目推荐以及劳务供需等信息。完善政策支持,对资源枯竭衰退产业实施转型发展的接续产业,应给予税收的减免、信贷采取低息或贴息等。对资源型企业接续产业设立专项基金,井建立起相应的转型发展补偿机制。

5、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全面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新型产业体系。

从供需结构、技术升级、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工月等多方而肴手,打破原有对资源型产业过度依赖的局面,递进产业要素与层次,促进演进产业关联和组织,让原本的产业结构缺陷得到弥补,继续推进产业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捉升产业支撑能力,继续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综合使用效率,产业结构追求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6、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进行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资源集约型和建设起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加快推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绝不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的治理与修复,完善市场机制中有关环境保护这一块,通过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恢复山西省的秀丽风景。

7、完善资源节约机制

山西省要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通过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促进完善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深化价格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3.

篇6

在近期最新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 山东能源集团继续入选,而且位次前移,列第373位,利润居于304位,成为中国煤炭企业的翘楚。

尽管继续蝉联榜单,但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的总部,整栋大楼却安静如常,没有标语横幅,没有气球彩带,没有任何庆祝活动,跟记者想象中的场面完全不同。

在煤炭行业整体形势下行,未来可能继续深度调整的当下,山东能源如何做到这一成绩?又如何看待和应对今后的煤炭市场?对此,我们专访了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卜昌森。

成绩来之不易

《能源》:2013《财富》世界500强近日公布,山东能源集团不仅蝉联榜单,而且位次前移多达87位,您如何看待这一成绩?

卜昌森:只有山东能源人最清楚,这个成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是在遭遇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环境中顽强自救的结果,也是山东能源人不断超越自我的结果。但是,我们不庆祝,相反要头脑更加冷静,因为目前煤炭行业只是处在深秋,行业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煤炭企业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

《能源》:煤炭行业形势急转直下,您如何看待煤炭价格向低位回归?作为企业掌舵者,应当做好哪些准备?

卜昌森:煤炭价格的理性回归,要求我们必须回归理性。回归理性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客观心态的过程。从当前看,应对危机需要练内功挖内潜。但从长远看,加快转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启动全新经营机制

《能源》:您曾提出煤炭企业“冬泳论”的观点,目前山东能源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卜昌森:去年初我们提出,变过冬为冬训,变熬冬为冬泳。当前,深入挖潜、节支降耗在山东能源所属企业中一浪高过一浪。总部机关出台了《纸张等办公用品领用管理办法》等规定,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做起。

集团深化内部市场化改革,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全新经营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实现由“领导发工资”向“自己挣工资”的转变。在劳动力配置上,由过去“人多好干活、增人就增资、处处都是人”转变为“人少收入高、增人不增资、处处求精干”。在经营和效益理念上,由过去“靠矿井提产、靠煤炭提价、靠条件好转”转变为“向管理要效益,靠创新增效益”,真正做到市场无处不在,活力无处不在。今年上半年,山东能源集团吨煤成本同比降低19元,降幅5.5%,降本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在投资方面,我们坚持项目建设有保有压,按照保一批、控一批、缓一批的原则,今年上半年,我们对112个投资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暂缓了伊犁二矿、亿和输送带、正基煤矿等17个投资项目,压缩投资50亿元,减轻了资金压力。

打响转型突围战

《能源》:煤炭行业进入调整期,煤炭企业面临着转型,您如何看待企业的转型?

卜昌森:煤炭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时刻,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苦练内功,尽快找到转型发展之路。成功的企业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回头看一下,今天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昨天的措施不到位,如果抓不住当前的机遇、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明天将会更困难。因此,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能源》:在企业转型上,山东能源集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卜昌森:我们要求集团总部层面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抓大事、促协同;各权属企业则强化扭亏增盈工作,加强企业运营诊断,坚决消灭亏损源。加强成本控制,确保价格降成本降。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建项目在不超预算的情况下早投产、早见效,同时强化煤质管理,通过强化生产源头控制、煤炭洗选等措施提质增效。

篇7

中国政府已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这甚至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按“十二五”规划,中国将实现从“保增长”到“调结构”的重要转型,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疑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先头引导作用。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的刺激下,中国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超前思维和布局意识的新能源企业。譬如总部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这家始于燃气分销的企业,在经历主动创新转型后,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围绕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新能源企业。

新奥的绿色进化论

如今,业界仍然延续对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燃气大王”的称呼,似乎稍有不妥,毕竟,他掌舵的新奥集团正依托系统能效理论、泛能网和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1989年成立之初的新奥,在别人眼中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卖煤气罐”的。新奥用了20年的时间,从单纯的城市燃气分销转型为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如今又再度升华到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向“轻资产”的战略方向转化。

新奥从一个资源类公司,转变成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公司,其战略转型的背后,是新奥管理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机遇的前瞻与把握。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天然气下游的行业政策开始“松动”。王玉锁敏锐地嗅到了燃气市场的巨大潜力,果断站位城市燃气分销领域。待业内竞争者意识到燃气市场的商机时,新奥已率先完成了城市燃气的全国性布局,奠定了城市燃气运营的事业基础。

在新奥如日中天的时期,王玉锁仍具备警醒的企业危机的意识,并保持着对产业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不得不令人钦佩。其时,新奥俨然已是香港联交所的明星股,并且面对着内地即将井喷的燃气市场。当大多数燃气企业坐享30年特许经营权时,王玉锁提出了如今被新奥人津津乐道的“三问”:随时可能受到资源制约的新奥,10年之后卖什么?处于公用事业领域的新奥,没有自主品牌,20年之后是什么?经营权合同到期后的新奥,30年之后干什么?

这三问针针见血,直指新奥未来发展瓶颈。王玉锁认为,转型之于新奥,已经势在必行。对于新奥这样一家在传统能源行业浸多年的公司来说,转型具有极大的风险。

但新奥管理层最终达成共识:不转型风险更大。与成品油不同的是,天然气的运输依赖于管道,这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垄断性肯定比石油更强。而国家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并不允许民营企业染指上游资源领域,这意味着气源总有一天会卡住新奥的脖子。再加上中国“贫气、少油、富煤”的能源结构,会使天然气在未来会稀缺得可怕。新奥人意识到,唯有打通产业链,向上游能源生产领域拓展,才能获得稳定的气源供应。基于此,新奥依赖上市后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其时拥有未来的清洁能源产品所需要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决定进军煤基清洁能源领域。

在这样的战略下,新奥开始了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转型。其间,新奥致力于煤基清洁能源的生产,硅基薄膜太阳能、微藻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循环生产,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向上游领域拓展的转型之旅。

这次转型引发了新奥人对未来能源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国内乃至全球的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都是孤立、封闭与单一的,且存在行业竖井与企业围墙,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在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新奥人认为,未来能源的发展应该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平衡永续的状态。于是,新奥再度开始向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致力于改变单一的、竖井式的能源利用方式,建立基于系统能效最佳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化应用中,实现能源的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

如果说新奥的这次转型取得了成功仍为时过早,用数字似乎能够很好地说明新奥此次转型的进展:仅从2008年到2010年,新奥的“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始不断显现并有所落地,新奥相继承接了常州低碳示范园区、长沙黄花机场公用设施、上海智城项目、唐山古冶园区等十数个清洁能源服务项目,并为国内六十多家工业企业提供了工业节能改造服务。

新奥的绿色能源观

新奥人对于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带有浓重的中国哲学味道,这一点在新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得到了印证。

第4届美国国家清洁能源高峰论坛上,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这样阐释新奥的能源观:“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按照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类智慧来系统解决能源问题的时候了。而‘用我所能,善待明天’则完整地诠释了新奥的新能源观。”

在这样与自然为善、可持续、绿色的能源价值观之下,新奥凭借多年的实践与系统思考,总结出新的能源发展理念: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二者融合循环发展;能源生产从以开采资源为主,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制造”能源为主,让当前的资源为王变为技术为王;能源应用从以孤立、封闭、线性的简单利用,转变为基于系统能效最优的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应用。同时,能源技术以系统能效技术为核心,贯穿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其中在生产环节可全价开发多品类能源,在应用环节可自动匹配用户的个性化能源需求,在储运环节可在储能的同时利用环境势能,实现能源转换和提升,在再生环节可收集余能再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4个环节之间的全流程协同,整体上提高系统能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体系,它包括全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和能源应用等方面,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变革的“能源新常态”。在业界和专家看来,新奥集团的“能源新常态”以及泛能网的管理平台,因其系统能效运行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标之一。

新奥的绿色技术体系

“在能源新常态下,能源生产将从传统的资源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造’能源。除了美好的愿景和共同的信念,使自己腰板硬起来的还是技术创新,这才是合作的硬资本。没有自主研发,就不知道技术的未来。”王玉锁说。

在“能源新常态”的能源发展愿景下,新奥凭借着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专业的科研中心,在系统能效理论的指导下围绕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创新了系统能效技术和煤基低碳能源循环技术。

截至2011年底,新奥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300项。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新奥还搭建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实验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其中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试验中心已升级为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篇8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形势下,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已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发现培育华池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全县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华池县工业发展现状

 

华池县位于甘肃东部,总面积377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人。2013年全县GDP(含油)为91.9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2.1亿元。原油产量194万吨,油田工业增加值70.3亿元。

 

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不含油)21.6亿元。地方工业企业89户,其中,建材类30户,农畜产品加工类19户,装备制造类4户,生物化工类2户,其他企业34户。地方工业增加值1.8亿元。悦乐工业集中区被庆阳市列为县级重点工业集中区之一。目前共有黄酒、胡麻油、荞麦香醋、沙棘枸杞口服液、糠醛、PDC钻头等工业产品30多种,形成以石油装备制造与维修、新型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

 

二、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工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地方工业增加值仅占地方经济比重的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6户,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庆阳市1.3%。

 

(二)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原油生产占全部工业增加值97.5%,占全县生产总值76.5%。风能、天然气、小杂粮、玉米等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产业优势,整体链条较短,工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三)工农融合发展程度低。高原圣果、盛力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来自于周边地区,“企业+农户+基地”的原料基地模式还未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三产融合程度不够。

 

(四)融资困难现象仍普遍存在。风险投资规模偏小,多数项目(企业)用地以租赁为主,无法以抵押形式得到银行贷款,也无法申报争取贴息资金。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繁杂,审批严格,导致企业放弃银行渠道。

 

三、转型发展形势

 

(一)具备五大优势条件。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属陕甘宁蒙毗邻经济发展区,国道309、省道202从境内穿过,打庆高速公路列入发展规划;二是能源资源富集,已探明储油面积2200km2,储量8.6亿吨,探明天然气1200km2,预测储量3000亿m3,有效风速小时较多。储煤面积3573km2,储量110亿吨;三是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被称为“白瓜籽”之乡、“小杂粮”之乡。建成沙棘林基地30万亩,山杏面积50万亩。紫花苜蓿面积达到50万亩。肉绒羊饲养量52万只。全膜玉米25.38万亩,年产玉米10.38万吨;小杂粮面积20.66万亩;洋芋面积20.1万亩;四是生态环境优良,适宜甘草、黄芪、柴胡、金银花、大黄等120多种中药材生长;五是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红色南梁”影响力深远。

 

(二)面临五大发展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华池工业转型升级;二是“一路一带”建设提供新的开放合作机遇;三是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机遇;四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农特产品提供稳定市场;五是庆阳市千亿循环产业链拉动华池县工业发展。

 

(三)面对三大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华池工业增速放缓,水资源匮乏将长期制约工业发展,节能降耗刚性约束趋紧。

 

四、工业转型升级方向

 

(一)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打造特色富民产业。加大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间接带动农民致富。重点发展小杂粮精深加工、草畜精深加工、沙棘产业、饮品开发、中药材加工等。

 

(二)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做大做强能源首位产业。稳定石油生产规模,开发煤炭、天然气、风能新能源,实现能源生产多元化。使石油产量稳定在250万吨,煤炭总产能达到3000万吨,日处理100万立方米天然气,风能发电场装机总容量达到500MW。

 

(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转型配套能力。围绕庆阳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引进装备制造和维修服务项目,打造庆与资源开发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四)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业,提升资源循环化利用水平。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型节能产品。重点在塑料建筑模板、节能环保砖、新型墙体砖、保温板材等领域取得突破。

 

(五)培育能源新化工产业。围绕庆阳千亿循环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产品。

 

五、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加强悦乐工业集中区建设,同时做好重点项目配套服务工程。

 

(二)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申请国家贴息贷款、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等。协调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交流。加强行业信用监管,培育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省市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户口、购房、子女入学入托、就医等方面享有与华池县居民同等待遇,开展与西安、兰州、西宁及沿海城市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建立科学合理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四)建设信息支撑平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面向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快门户网站建设,支持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生产业发展。

篇9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有着重大影响。电网营销部门直接面对用户,承担着客户服务的重要职责,是电网企业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2015年3月,中央“9号文”出台,标志着以“售电侧放开”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售电业务市场化,极大提高了营销部门在电网企业中的重要性,也催生了业务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电网企业管理者不断反思该如何有效适应电力体制改革新时期客户服务工作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提升营销工作的整体水平。

2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网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重塑着电网企业的业务形态和经营观念。进行电网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升级,需要深刻理解电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2.1售电侧改革要求电网企业更加重视客户需求。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将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介入到电力供应服务中,势必对电网营销产生业务压力,需要不断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

2.2经济新常态驱使电网企业强化管理精益化水平。

新时期新环境下,宏观经济趋势总体上呈现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和促内需四个特点。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结构调整,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

2.3新型能源消费者对能源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型能源消费者具有能源认知多样化、全方位参与、个性化、以社交为中心、产消合一、精通科技、互联互通、为将来付出和能源多样化等特点,这就要求能源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设计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升客户服务的精细化水平。2.4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网营销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沟通方式,重塑着商业形态和营销传播方式。电网企业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思路和手段来不断完善业务形态和沟通方式,提升对客户的认知深度和服务支撑。

3新时期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电网企业需要持续挖掘新的价值杠杆,在培育企业新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加快推进营销业务转型,在公司营销业务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保持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增强,实现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1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长期属于垄断地位,因此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不足。而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这种企业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电网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构建全新的、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电网企业应当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在一个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就是知识。对电网企业来讲,电力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电网企业更应当建立学习性组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2努力融合“互联网+”。

能源供应商通过将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无缝地移植到互联网上,为消费者提供灵活的产品组合选择,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个掌握能源变化趋势、理解需求、快速响应并值得信赖的、时尚的企业形象。“互联网+”帮助能源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通过消除双方在信息获取时间、准确度以及关联度等方面不对等的情况,提升双方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电网企业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营销推广中的应用,重新梳理客户和企业的关系,明确客户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定位,进行营销业务重构,提升客户服务的整体水平。

3.3实现服务传递的迭代更新。

技术的发展使得和客户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更为客户需求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提供了便利。电网企业从客户需求出发,在同客户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服务产品的迭代更新。在服务产品上,应该积极延伸价值链,拓宽业务范围,打造集电能产品、服务产品于一体,由保底服务、普遍服务和增值服务构成的组合模式,形成立体化、差异化的产品形式,产品范围更加广泛、梯度更合理、针对性更强。在服务渠道上,努力打通各个渠道平台间的藩篱,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在统一的客户服务数据支撑下,实现服务传递的无缝对接。在服务策略上,企业应全方位探索、考虑客户用电服务需求,根据客户偏好,提供贴心服务。

4新时期电网企业营销业务转型思路

电网企业营销业务的转型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公司战略出发,将转型落实到具体的业务中去,并以系统的方式固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因此电网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进行管理模式的设计,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明确业务转型的方向;其次进行业务模型的设计,从业务实操的角度落实转型的方法和成果。

4.1管理模式设计

管理模式设计的目的是明确营销业务转型的方向。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业务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因此,转型需要具备前瞻性和整体性,需要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估转型的方向和衡量标准。

4.1.1营销业务全景图营销业务全景图是对营销业务的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描述,是在综合了目前业务状况和未来业务机会情况下对营销业务的全面描述。营销业务全景图从业务的视角探讨了未来营销业务的潜在发展潜力,为拓展新的业务、优化现有业务指明了方向。营销业务全景图是营销业务转型的第一步,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环节。

4.1.2营销业务价值链营销业务价值链是对营销业务的抽象提炼,将营销业务划归为采购、销售和服务三个板块,并以这三个板块为依托来梳理营销业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市场营销核心业务关系,以及与其他电网核心业务的关系,实现市场营销各业务之间,以及营销与其他业务的有效协同。营销业务价值链是对营销业务全景图的延伸和解释,阐述业务之间的逻辑管理,为确定特定的业务定位和梳理业务流程奠定了基础。

4.1.3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依托于公司的营销战略,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营销业务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指导企业的营销业务转型实践,为营销业务转型提供方向性的指引。营销业务价值目标需要在公司营销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进一步落实为能够直接指导业务的具体行动指南。价值维度必须是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行动中去的,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员工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4.1.4客户价值取向客户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客户在企业价值维度上的侧重点的区别。为了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公司有必要对客户进行分群,但是不同的客户对公司价值目标的取向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差异化为营销业务转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差异化的重要切入点是不同客户的价值取向的差异。

4.2业务模型设计

在对营销业务转型进行宏观设计后,需要将宏观设计的成果落实到业务模型中去,基于营销业务转型的宏观设计进行业务模型的设计。由于不同客户在公司中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应该采用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设置不同的服务标准,根据客户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

4.2.1业务定义和定位业务定义和定位是业务模型设计的第一步。根据营销业务全景图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板块,然后基于营销价值链,明确该业务在业务全景图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营销业务或者外部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明确业务定义和业务定位是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4.2.2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的目的是确定同一个服务的高、中、低三个服务标准。在确定了业务定义和定位后,还需要了解该业务应该如何开展,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标准。分群客户营销服务工作标准矩阵根据营销价值取向的五个维度来分解业务,并基于高、中、低三个层次来确定不同的服务标准,为接下来制定差异化服务策略提供依据。

4.2.3差异化服务策略差异化服务策略是落实营销业务转型的关键。在明确了业务的不同标准之后,需要确定为哪些客户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务。进行差异化服务策略设计首先要明确不同客户群体在特定业务上价值取向的区别,然后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明确了差异化服务策略后,营销业务转型在概念层面的设计基本完成,接下来需要将业务转型的成果落实到业务操作上来。

4.2.4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优化是将营销业务转型设计的成果落实到具体业务上来。在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依据营销业务全景图和营销业务价值链,勾勒营销业务应用场景,重新梳理业务逻辑,以营销价值目标为指导,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时,标明关键环节,明确需要IT支持的业务内容,为接下来的系统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4.2.5系统设计企业的业务转型就像汽车转弯,不只是转转方向盘就行,对业务其到支撑作用的IT系统也需要全盘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明确了营销业务转型的概念设计和流程优化后,需要进一步将转型设计成果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将营销业务设计的成果落实到系统设计中去,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要求,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管理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命题。营销业务转型要充分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入分析对电网企业营销业务的影响,深刻理解营销的时代内涵,依托企业的平台优势,在同客户的不断互动中实现价值共创,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电网企业管理精益和服务精细水平,最终提升我国电网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引用:

[1]丁民丞.能源消费者更新换代了,能源企业呢?[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12).

[2]黄华.当前国企改革的四大关键点——对《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11).

[3]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5-17.

[4]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5]卫海英,冯伟.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研究视角[J].管理世界,2007(11).

[6]余乐.电网企业经营营销的战略转型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2).

篇10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SWOT分析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为国家提供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但由于对资源的依赖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始呈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单一的产业结构、环境压力等;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太原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终将面临衰退,进行经济转型不仅可以解决资源困境的局面,同时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等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太原经济转型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SWOT分析

1.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

(1)太原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太原作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其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太原市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业基础,也对山西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太原市在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有色金属、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等有也较好的基础、技术条件和产业工人队伍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太原市具有产业资源优势

产业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有“煤海”之称,太原地处山西中部,储量居全省第七位,煤炭资源丰富。此外,太原具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有锰、铁、铜等金属矿以及硫磺等非金属矿,铁矿储量也较为丰富;太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3)太原具有区位及交通优势

太原市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太原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这些优势将推动太原经济发展,实现太原跨越式的发展。

2.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劣势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炭、钢铁、炼焦、化工、电力占到了65.2%。这种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将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太原主导产业主要以传统基础性产业为主,产业链短,缺乏下游产业支撑,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下降。第三,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不利于太原接替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2)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太原市的资源型为主的企业比较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然而以资源为主的企业多以上游产业为主,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第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城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匮乏,现有的劳动力大都来自周边农村,教育水平低,技能单一。

3.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机会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第二,中部崛起战略为山西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第三,国际新一轮结构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我国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等形势的变化使资源型城市面临新的机遇。

4.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威胁

能源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对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首要选择。这对于传统资源型城市太原造成了影响和威胁。同时,太原与周边一些城市在区位条件、资源上多有相似,所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上会存在一定的相似,这必然会和周边地区在引进外资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三、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1.做强支柱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第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利用相关政策支持,大力改造传统生产装备,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要充分抓住发展的机遇,发展支柱产业的相关产业,进行深加工,发展接替产业。第三,要顺应能源需求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技术研发。

2.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利用太原市现有的产业和基础,及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首先要考虑发展有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包括机械装备制造业、冶金行业、轻工行业等行业,它们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所以可以不断培育壮大这些产业。其次,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太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对太原市今后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具有优势。

3.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第一,依托高教园区培育区域人才。加强与高教园区内各高校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雄厚、设施先进、培训方便的优势,重点建立若干个制度完善、设施齐全、力量雄厚、布局合理的培训骨干基地。第二,企业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赴高校、科研机构去考察培训和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四、结论

太原市经济转型是太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通过运用SWOT方法对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得出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要发挥优势资源,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善于同机会相结合,通过做强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太原经济转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吕宁.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资源与产业,2012,14(2):15~20

[2]郝东恒.中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以邢台市为例.资源与产业,2012,14(2):3~7

[3]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