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篇2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防火 策略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形势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有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才能确保社会森林资源的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今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我国森林防火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要加强防火宣传力度,同时要引用现代化科技成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同时,我国技术研究专家,还需要不断整合森林防火技术和设备,提升扑火能力,及时保护有限珍贵的森林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友好发展。

1气候条件对森林防火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在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对包括林业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加大了那些极端高温干旱地区火灾频发及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引起森林火灾的气象因子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力。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特点不一,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带,进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带,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林火发生区。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形成了森林火灾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这些都明显受到当地气象因子的制约。

2基于气候变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的意义

据调查研究显示,自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生物灭亡种类不计其数,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气候变化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比如引起瘟疫、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国度消失、引发自然灾害等等,这些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森林资源恰恰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问题,有利于为人类营造合适的生存环境。森林生态系统是调节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在调节气温、改善环境、保护生物物种、降低自然灾害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可以通过森林资源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殊功效来控制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缓解气候变化,维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3气候变化视阈下森林防火的预防对策探讨

(1)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林区天气和可燃物来影响林火动态。中国的气候长期变暖变干趋势与全球一致,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易导致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对森林火灾的增加将构成严重威胁,需引起高度关注。为了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应从林火发生机理和气候变化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2)大面积、高强度的森林大火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的天气系统造成高温、低湿伴有大风的天气情况下发生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森林火灾危害呈上升趋势。了解当地林区气候变化机制,重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加强森林火灾气象等级研究,依据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划分森林火灾气象等级,在火灾多发期天气预报时,同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3)降水量越大,连续降水日数越多,森林火险等级越低。较大的林火绝大多数是由自然降水或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以后被扑灭的。要充分认识到人工增雨在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业,努力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增加森林地表水,支持森林火灾扑救。

(4)加强森林火灾的预报及预报的准确性。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主要是依据天气的变化及气候的湿润情况,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它不仅是森林防火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而且能够有利于对于火源进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和主动性。森林火灾的预测主要分为火险天气预测、火灾预测、林火预测、可燃物湿度和大气要素等。森林火险的预报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气象站观察林区实际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形成更为可信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从而利用电台等方式进行火险等级通报。

(5)加强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森林火险的实时监测是尽早及时发现森林火情的关键。因此,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通常利用地面巡护、了望塔、飞机巡护和卫星监测4个空间层次进行监测。地面巡护主要由林区的管理员和护林员进行周期性巡护,其方式主要为骑马巡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排查非法入山人员,依法监管和排查火源,发现火情及时汇报,并积极组织森林扑救。了望塔主要是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护,对火情利用罗盘了望镜进行监测,及时定位森林火灾位置,并及时通报。地面巡护和了望塔巡护要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充分利用飞机巡护、GPS定位和卫星监测等手段,加强森林火源的自动监测。同时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数据信息库,进行地球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森林火险等级的实时自动监测,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和及时的决策。

(6)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森林防火通讯网络的建设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火情的有效监控。目前森林防火通讯主要有有线和无线通讯,其通讯工具主要采取超短波和无线电台手段。而在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时,不仅要使各部门、各地区、各局间形成森林火警信息网络,还应有效的利用防火网络进行防火调度,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建成有效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的互通和传递。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森林防火工作过的开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能够促使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森林火灾会导致水土流失并对农业和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新的形势下,加强林业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力度,尽可能消除森林火灾隐患,能够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进而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3

一、碳足迹、碳标签的意义与基础

所谓碳足迹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国际贸易领域的碳足迹是由贸易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两个环节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国际贸易运输环节来看,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耗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远距离航空运输。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4 年由运输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从国际贸易生产环节来看,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一般都统计在出口国名下,与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无关。实际上,进口国在消费进口产品的同时,相当于间接消费了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导致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有近1/4的碳排放来自于出口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产品往往出口到不再从事相关产品制造的发达国家。这些消费国被指控“洗碳”――将高污染的行业外包给生产国来发展本国经济,所以发达国家应为其进口商品中的“隐含”碳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所应承担的责任。

碳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即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国际贸易中碳标签的实施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具有理性,他们必须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并愿意支付因碳标签的实施导致的加价。二是核定国际贸易品的碳足迹要方法简单,并且要标识统一、试点推广普及。碳标签体系也同样能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给他们带来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标签体系应能够兼顾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并且简单、透明,交易成本低,小国家和企业都能承担。

二、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鼓励向英国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现在,如果企业的产品想在英国超市上架,就必须贴上“碳标签”,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是英国,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加入到“碳标签”的行列。中国是出口大国,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延迟行动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碳标签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厂商难以承担的。我国出口主要是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产品,本来利润就很微薄,如果再增加碳标签等认证费,将导致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

(三)碳标签或许成为潜在的市场准入障碍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

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之时,强制加注碳标签,很容易滋生“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是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在短期内引进和采用。假若碳标签像其他标签如生态标签一样普遍应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中,就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或商家滥用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使之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三、我国应对碳标签的策略

(一)加强环保理念,提高低碳消费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和环境。当前面临全球气候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要媒体舆论、政府组织的宣传引导,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中,甚至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中国的企业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效率的研发投入,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

碳标签工作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鼓励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积极追踪碳足迹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国际标准,形成合理的碳足迹核算方案,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先在部分商品上加注碳标签,看实行的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我国应积极参与开展相关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业务,抢占国际碳标签市场。对于国外设置的碳标签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方式来进行规避,对出口商品做严格的碳排放量方面的规定,对进口商品也同样实行一定的标准和认证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

(四)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篇4

蒙代尔:欧洲应推财政一体化

尽管欧盟峰会在上周出台的一揽子措施有利于缓解欧债危机蔓延,但是仍不能根除希腊违约的风险。欧债危机的解决需要欧洲内部做出更多的体制性改革。欧债危机的根源并非只是来自于欧洲内部,作为一场国际性危机,其主因在于汇率的波动。他呼吁将中国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体系内,建立一个新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以确保汇率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邓浩志:房价跌50%,预测准确率低不可尽信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比较复杂,从一两个简单的指标(比方说国外房地产走势)并不能判断楼市后续的走势,后市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严厉调控政策打压之下,短期内楼价下跌已经成为趋势,并且也将延续一段时间,但短期内下跌50%似乎并不可能。许多经济学家都对经济或楼市走势有预测,各自的看法不单基于各自理论,而且也为所代表群体的利益所驱动,所以不可尽信。

袁:CPI不是物价总水平,房价才是关键

1.可能是成本高,不一定是价格低。2.绝对价格下降之后,国家应该有对冲调节措施,不然的话,等于直接对接下一个供应不足的涨价周期。3.CPI不是物价总水平,房价才是关键。据悉,10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滑,鸡肉出现了同样的降价趋势,部分地区鸡肉价格甚至已跌至成本线以下。

孙明春:国内宏观政策宜先松后紧

中国宜降低经济增速,在降低投资增速的同时,降低货币供应增速。从宏观政策方向看,今年可能稍微放松一些,否则明年的实体经济很可能出现问题,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鲁政委:希腊公投令欧债救助陷入两难

要求被救者裤腰带勒得太紧,被救者觉得屈辱老百姓不答应(想想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救国对IMF的反应),勒得不紧,实施救助的国家觉得被骗国内选民不答应!眼下,两难还无解!

论文集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问题研究

作者:刘久彪杨晓东

《当代经济研究》 2011年07期

【摘要】:在我国金融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跨区域经营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其中存在着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单一城市经营制"致使城商行隐含着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制度性的改革。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域经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接近尾声之际,作为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下一阶段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目标。在我国现有的高度寡头垄断的银行市场结构中,城商行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易中的新课题:碳标签与中国的对策

作者:尹忠明胡剑波

篇5

关键词 世界银行 气候变化 清洁能源 碳基金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keep emerg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encies in the world, the World Bank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World Bank at first and then analyzes and makes a prospect of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uture combining with the main ways of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the World Bank; climate change; clean energy; carbon fund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世界银行作为一家国际发展机构,在推动世界减排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和掌控世界银行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向对各国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规划和实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大型项目建设有重大意义。

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开始营业,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组织之一,其设立之初主要是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其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繁荣,消除贫困。世界银行由两个机构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①与国际开发协会(IDA)。世界银行与世界银行集团(The World Bank Group)的概念不同,后者除世界银行外,还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是联合国系统下的多边发展机构。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问题,对世界各国都会产生深远和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对于较贫困的国家,因受自身技术、资金、以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形势更为严峻,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将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因此,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后果的过程中,世界银行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实现自身的宗旨和使命。同时,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行业投资方向的决策特别是煤炭行业的政策将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建设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银行第十二届行长金庸在2013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记者会上指出,2014年是气候变化的行动年,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为适应气候变化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努力。关于气候变化,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碳价格,他认为政府必须给污染(例如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定价,应该尽可能早的通过税收或以市场为基础工具给碳定价。二是呼吁逐步淘汰对有害化石燃料的补贴,将补贴资金转移到清洁能源的投资上。三是对金融监管机制的期待。与碳相关的系统性风险需要通过经济上的价格信号解决。由此可以看出世行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而且主动的。

世界银行主要通过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的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除了从战略上对气候变化提出合理建议,在实践中,为了抑制全球变暖过快增长的势头,世界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对具有减排能力的国家和企业进行投资,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他们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世界银行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中包含了对今后行动的一些规划和展望:技术方面需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开发和完善新型低碳技术,如促进CCS技术的成熟;资金方面不仅要拓宽融资的渠道,更多的发挥私营资本的作用,而且要规范融资市场,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政策方面要形成一个全民共识,领导层制定合理的气候行动方案,各级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积极响应落实等。

当前,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严重影响,有两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仍在持续上升。为了应对能源需求和碳减排的双重挑战,清洁能源将是能源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银行在投资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将每年增加20%的投资资金用于促进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亟待发展的低碳技术以及投资激励都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流作支撑,世行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框架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之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增加经济和就业机会的目的。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重点,加速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世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重要战略。

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上可选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气候投资基金(CIF)、国际发展协会以及2010年国际金融集团(IFC)发行的2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也称绿色基金)。其中,气候投资基金(CIF)的影响面相对较大,它的资金来源是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欧洲建设发展银行、美洲发展银行四大银行,通过赠予和贷款两种形式,对非洲、亚太地区、欠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南美和中美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气候投资基金由清洁气候基金和战略气候基金组成。这里,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战略气候基金,该基金是为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现存项目的扩展及新的试点项目提供融资。②这对清洁技术和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例如,CCS项目的商业化。(为了实现2050年二氧化碳排量减少50%的目标,CCS项目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它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战略气候基金对CCS大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可以加快CCS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利用。)

世界银行一方面可以协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能源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从各种渠道获得资金,包括碳融资。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这些资金被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额交易活动。在世界银行的清洁技术基金的支持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14个中等收入国家将大幅增加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主要在太阳能、风能或地热开发方面寻求可靠的补充能源。2014年2月7日,世界银行气候投资基金对萨摩亚的气候适应试点项目(PPCR)资助1460万美元,气候恢复项目正式启动,主要用于加强沿海资源和社区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世界银行认为,应对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帮助发展中国家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变。具体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节能行动、提高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等;第三,防止滥砍滥伐,土地管理不当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达到大约20%。此外,滥伐森林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贫困地区人口的自然资源都造成极大威胁。目前,世界银行正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建立“森林碳基金”,帮助国家运用碳融资信贷,有力地打击滥伐滥砍行为。第四,应对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天气变化使得洪水和干旱等灾害频发,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世行首度提出气候风险机制的概念,并最先在拉美、南亚等地区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方案。这些经验今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建立全球性的碳减排机制是今后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必然选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个别责任,它跨越了国家和的限制,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课题。世界银行正在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减排行动,在防止地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随着世界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活动的不断开展,必然会带动更多的国家和组织投入到这一事业当中。

注释

篇6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碳汇;碳源;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31-03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都加强了应对政策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直接减少排放源意味着减少国家工业、交通和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或者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提高能源效率。这样的做法,或者阻碍了经济发展,或者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二是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1]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CO2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CO2,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森林碳汇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作用

(一)森林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CO2合成有机质, 并以森林生物量的形式贮存有机碳, 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是大气CO2的碳汇。同时森林植物的呼吸作用、枯枝落叶凋落后回归土壤, 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解后会向大气中释放部分CO2, 另外森林如果遭受火灾、病虫害和毁林等破坏后也会向大气释放出已经固定的碳, 成为大气CO2的源。即森林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又可能因毁林、森林退化、火灾等,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坏,森林正向大气释放它过去储存的碳,成为大气CO2的一个主要排放源。在过去20年中,全球森林资源锐减,全球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已经下降40%,不但减弱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5%至20%是毁林导致的碳排放,因此森林反而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森林碳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越性

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公众参与程度高,综合效益好,特别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农民增收等优势。

1. 潜力大,见效快

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均可以短期内大量增加生物固碳量,甚至增加森林土壤的固碳量。阻止全球现有森林减少趋势,就是较大量的减排,如果把全球每年毁林面积减少一半,就相当于每年减排CO2 24亿吨。造林就是固碳, 护林等于减排。

2. 森林碳汇技术简单,易传播应用

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已是现成技术,也早已被广大的森林经营者和林业管理者掌握和应用,只需要简单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推广,在森林碳汇政策支持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森林碳汇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就能够迅速在世界各个国家传播应用。

3. 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2]

研究表明,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固定CO2,其长期单位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森林碳汇对经济增长影响小。采用森林碳汇减排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是近些年森林碳汇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影响森林碳汇的因素

(一)森林采伐和毁林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目前森林破坏(主要是毁林和采伐)已成为继化石燃料燃烧后致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第二大人为排放源。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伐森林,获取木材资源。另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巨大。很多研究表明,当林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其他类型用地后,其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会显著减少,减少的强度和速度主要与转变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发生的时间及转变区域的气候特征有关。

(二)森林面积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固碳潜力的发挥主要是靠不断增加森林造林面积、提高经营水平,同时避免原有森林的破坏来实现的。但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迟早会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因此,当造林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通过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管理来增加森林碳储量,促进森林对大气中CO2的吸收、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但这样也存在着一个瓶颈的问题,森林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森林碳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森林灾害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常遭受火灾、病虫害、风暴和雪崩等干扰。森林火灾是各种干扰中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因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全球每年森林火灾面积约为0.1亿hm2,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0.2%~0.3%,排放的CO2量约为3,135×106吨(碳),占全球所有源排放量的45%。森林病虫害是继森林火灾后对森林资源危害的第二大干扰因子。

三、我国森林碳汇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森林碳汇潜力难以发挥

经过近10年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我国的森林面积快速增加,从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等统计指标来看,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我国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森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仍然严重。天然林破损严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不够,全国约有1亿亩人工林为低产林,生态脆弱、生产力低下,通过森林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难以发挥。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偏低

在我国,针对不同所有权的森林,国家实行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而且无论是什么性质所有权的森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都较低,根本无法对森林保护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根据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相同的,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国家补偿标准却是统一的,难以适应实际情况,无法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公众对森林碳汇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气候变化已逐渐被公众所认识,并亲身体会着气候变化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但是森林碳汇、碳汇林业、《京都议定书》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贸易等诸多新名词和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还是鲜为人知的。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义务植树造林很多年了,但如果人们能更深地了解植树造林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定会高。

四、完善森林保护管理,增强我国森林碳汇能力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收入之间可能会出现近似倒“U”型曲线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曲线的爬坡阶段,而基于这一情景假设,即便选择“强化低碳”情景,中国的碳排放也需要在2030年~2040年始达到顶点。这意味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上中国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3] 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会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森林碳汇能力,是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实施科学的森林管理措施,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1. 碳保护

通过控制和减少森林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改变现有采伐收获方式,提高木材利用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如病虫害、火灾等的预测预报及应对,保护好现有森林的碳储量。

2. 碳吸收和贮存

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延长轮伐期,改变疏伐方式和林分密度等措施增大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密度,保护和改造次生林及其他退化的森林,增加经久耐用的木材产品,从而增加森林碳储量。

(二)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较少的背景下,必须以可持续森林经营为指导,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从森林的培育、管护到采伐的过程管理,提高成林率和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主动性。森林经营工作制约因素很多,资金、限额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激励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林业保险制度降低生产风险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降雨、闪电、极端温度、火灾、病虫害、洪灾、旱灾、飓风、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使森林的碳贮量部分或全部发生逆转。因此,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自然灾害对森林影响的严重性,有必要通过建立林业保险制度来降低生产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林业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促进林业发展的制度,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应走政府主导,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

首先,政府要对林业保险制度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对于参保的林业生产实体尤其是林农,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而且参保标准越高,给予的补贴越多;对于从事林业保险的经营实体,政府除给予适当的补贴外,还应通过再保险业务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与率。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林业保险市场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行为,造成林业保险市场的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因此林业保险必须走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道路。强制性表现在只要林业生产达到某一面积标准,林农或经营实体就必须参加保险。自愿性则体现为保费标准、赔偿方式的选择上是自由的。

(四)其他森林管理措施

通过森林管理措施增加森林生长量和碳密度,使森林表现为碳汇功能是新形势下对森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延长森林的采伐作业周期,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间伐管理,使森林具有合理的林分密度, 促进森林生长,可以增加森林的实际生物量和碳储量。加强林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延长各种木制品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对森林采伐的需求,也可间接增加森林的碳吸收,延缓空气中CO2浓度的升高。

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管理,提高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的预测预报能力,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损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增加森林碳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地、有目的地调整森林的树种组成和龄组结构,运用科学的抚育措施,稳步提高森林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培田,李 峰,杨素清,王立刚.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暖[J].防护林科技,2010,1(1):73-74.

[2]黄 东.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J]. 林业经济,2008(10):12-15.

[3]王 岩,李全修.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J]. 广东社会科学,2009(6):57-63.

[4]王 见,文 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建构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2008(3):27-3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arbon Sink

Xie Jun'an, Wang Aixia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篇7

发达国家应取消贸易壁垒,以便灵活回应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应增加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机制建立方面的中短期投资, 以取得农业的长期增长。

全球粮食供求平衡所面临的强大的、新的变革力量,正在改变着粮食的消费、生产和市场。与过去几十年的情形不同的是,当今的全球农业系统主要由需求方驱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深入以及新兴经济体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并且这种需求将转向高价值产品。

生产环节反应迟缓

在供应方面, 全球生产环节的反应一直较为缓慢。农业总体生产力增长水平过低,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在2000至2006年间,谷物供应量仅仅增长了8%,库存量下跌到很低的水平。

其他致使农产品价格猛烈上扬的重要因素还包括“生产休克”(例如澳大利亚的旱灾)和谷类库存量低。这些因素使市场更加不稳定。另外,那些热衷于商品价格上涨的金融投资者们,也将其投机资本转入了农产品市场,导致食品价格更加不稳定。在许多国家,价格上涨引发了贸易限制,这进一步缩小了全球市场。

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的确相当剧烈。2000年是一个“低价年”。但自2000年以来,小麦的价格增长了四倍,玉米的价格增长了三倍多,大米的价格增长了两倍多。如果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上涨幅度会低一些,但仍相当剧烈,已经给贫困人口的购买力带来了严重影响。

能源与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的生产是改变世界粮食供求平衡的另一个“元凶”。目前,生物燃料的生产所导致的价格状况,价格波动以及一些设计存在缺陷的生物能源项目已经对贫困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今,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有很深的关联关系。

令人不安的是,这意味着,能源价格波动将转化为剧烈的粮食价格动荡。一些国家的政府对生物燃料和能源作物实行了补贴政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对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的生物燃料实施补贴实际上是对基本食品的隐性税收,而基本食品占了贫困人口支出的一大部分。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也存在负面影响。由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差,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量遭受的损失将会最大,食品安全问题也将更为严重。

当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也存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但是,须首先克服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全球必须谈判制定出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后京都”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允许碳排放交易的公平规则也是必备的。

穷人将会成为受害者

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对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纯出口国家将从更优惠的贸易条件中获益,纯进口国家则将苦苦挣扎,竭力满足其国内的粮食和饲料需求,或提供高额补贴,保护消费者免遭涨价的冲击。由于所有的非洲国家几乎都是谷类食品的纯进口国,所以他们所受的冲击将会最大。

粮食价格的暴涨和不稳定对穷人以及面临不安全食品威胁的人群影响最大。少数销售粮食的穷困户可能会从高价格中获利,但是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穷人都是粮食的“纯买家”,他们将成为受害者。

自2007年年初以来, 30多个国家因粮食价格上涨引发了社会动荡。

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

为尽量减小粮食涨价对国人的影响,许多国家正在采取紧急措施,这反而可能导致政策的失灵。

目前,阿根廷、玻利维亚、柬埔寨、中国、埃及等国已对粮食出口进行了限制,或引入了价格控制措施。一些国家两种手段并用。例如,中国禁止大米和玉米出口;阿根廷抬高了黄豆、玉米、小麦和牛肉的出税;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禁止出口主要谷类等。

其他国家,包括粮食纯进口的发展中国家,降低了进口限制。

这些政策反应也许能在短期内降低粮食短缺的风险,但是,这可能会使国际粮食市场进一步缩小,粮食价格更加动荡,最终产生“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需要的政策措施

粮食涨价目前在通货膨胀增长中起了主导作用,同时,也在许多国家引起了生活必需品和粮食安全的问题。用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应对这次通货膨胀是不能治本的政策误区。相反,需要的是于市场和生产力紧密相关的具体政策, 来应对粮食涨价的具体成因和后果。这种情势要求在五个方面实行有效的协调一致的政策:

发达国家应取消贸易壁垒,以便灵活回应价格上涨。虽然发达国家在减少贸易扭曲政策方面有些进展,许多扭曲政策仍然存在,穷国仍然无法与之抗衡。新的粮食状况正在改变许多国家的贸易制度,这必将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产生重要影响,而多哈回合谈判也应该完成了。

发展中国家应增加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机制建立方面的中短期投资,以取得农业的长期增长。新的贸易扭曲政策致使国家之间利益互相损害,因而应予终止。政府的干预和投资应有良好管理的措施予以支持。

需要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以解决促进农业生产的长期问题。制定一个全球的研究与发展动议(R&D),加速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经济意义,并且有利于贫困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粮食安全。

需要全球行动迅速稳定市场。 这应该包括提高商品交易所里期货交易的成本,制定适当的交易规则;制定如上所述的临时禁令, 禁止生产由粮食或油菜籽提取的生物能源;设立一个全球公共粮食储备系统,负责协调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承诺,再建立一个由主要粮食生产国组成的“关注粮食联盟”(包括在粮价过度增长时,协调一致地从这个储备中将粮食投放市场)。

需要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以及粮食及营养动议,以解决由于粮食来源减少、价格高和收入增长的机会有限使贫困人口面临的高风险。世界粮食计划署需要增加粮食资源,以随时作出它的响应。涉及粮食和现金支付的社会保障网络应以最贫困的人口为服务目标,重点尤其要放在保证儿童早期营养上。

篇8

    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开发新能源技术和新的减排技术。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决定近期关注的重点在减低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上来。从远期来看,应该是关注太阳能发电、核能等高科技的等。我国要极力抓住自主创新这一步调,同时要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集中所有科技力量,最终提升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科技来减低能耗等目的。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要极力推进能源节约,对环境污染进行重点预防和治理,从而让能源与环境进行充分的协调发展。今后,我国要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低碳生活。具体做法是可以提高出口退税率,让竞争优势逐步向低碳产业集中。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增加低碳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要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再生能源。同时要开放一些新型的洁净性能源,比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要让那些平时依赖性较大的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逐步退出使用市场。但是,在能源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样就要对当前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这些用能部门开展标准建设,提高相应的能效标准。

    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要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成效进行大量宣传,同时要对国际媒体与公众进行游说。并且要与合作国家进行深化和发展相关业务,要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大力支持,从而提高这些国家应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要形成相应的道德制高点。要对话语主动权进行掌握,通过谈判,大幅度地降低我国的碳减排压力。同时,我国要团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谈判形成较好的合力来解决气候问题。

    5、继续增大内需,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增强经济实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还将依然表现在出口上。所以,要努力实现亚洲地区一体化。同时将内部潜力挖掘出来,从而发挥东盟的合作机制。并且,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加强基础实施建设,从而提高各国投资贸易的方便。这样会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6、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新兴市场

    要制定多元化的市场策略,从而将新兴市场发展起来。当前,发达国家依旧是我国的主要贸易市场。但是,这些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要建立新兴的贸易市场,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篇9

一、清洁发展机制的运作方式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附件I国家)明确规定了2012年前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为了帮助附件I国家降低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市场或基于项目的合作进行“海外减排”,并引入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这三项市场机制。I-ET是指附件I国家之间针对配额排放单位(Assigned AmountUnits)的交易。在《京都议定书》实施初期,附件I国家都分配到既定的AAUS指标,之后可以按照自身的排放情况来决定购入或卖出该指标。JI主要涉及附录I国家之间的减排单位(EmissionReduction Units)交易,主要形式包括低排放技术的应用、植树造林等。CDM与JI机制相似,但是仅涉及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易。在这一机制下,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或直接购买的方式获得核证减排单位(Certificated Emis-sion Reductions)。

《京都议定书》对清洁发展机制的原则、性质、范围、参与资格、管理机构等问题做出了基本的规定,为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对清洁发展机制的具体操作细则并没有做出规定。2001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马拉喀什协议》对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具体细则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至此,清洁发展机制在实质上得以建立。

根据《马拉喀什协议》的相关规定,参与CDM项目的国家必须满足以下三条资格标准:第一,自愿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第二,建立国家级CDM项目主管机构;第三,批准《京都议定书》。同时,《马拉喀什协议》也对CDM项目的必要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必须获得项目涉及到的所有成员国的正式批准;第二,必须促进项目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产生真实的、可测量的、长期的效益,也就是说,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必须额外于任何“无此CDM项目条件”下能够产生的减排效果。从CDM项目的参与者来看,只要经过所在国的授权,各种法律实体,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商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都可以参与CDM项目的开发与合作。由各国批准的CMD项目须提交联合国CDM执行委员会(CDM-EB)审批登记,经核准后由CDM-EB签发CERS。

由于《京都议定书》限排的目标覆盖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碳(SF6)这六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只有针对这六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才有可能成为CDM项目。具体而言,清洁发展机制将包括如下部门的潜在项目:改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供应方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能源替代、农业、工业过程、碳汇项目(仅适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从实践效果来看,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互利的双赢机制。对于作为买方的发达国家而言,通过CDM项目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低成本的减排机会,并从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得减排信用,可以减少需要在本国境内完成的减排量,从而降低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成本。对于作为卖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渠道筹集的资金有助于实现它们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减少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的消耗,降低空气和水资源污染,进而改善水资源供应,降低土壤侵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为目标区域和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并改善当地能源的自给程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洁发展机制为各国综合处理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地方性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透视

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质是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益既是一种发展的代价,也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当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作为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就能利用经济杠杆来推动环保。因此,我们可以用排污权交易理论来解读清洁发展机制。

排污权交易体现了一种环境管理思想,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显而易见,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治理环境污染,利用价格机制来引导排污者做出可以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

从主要类型来看,排污权交易可以分为排污信用交易和总量控制型排污权交易两大类。排污信用交易是指污染源或污染设施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自愿削减了自身的污染物排放,经许可后就可以进行排污信用的交易。由于没有总量的上限,信用交易体系也被称为“开放市场体系”。与之相比,总量控制型排污权交易的特点是预先为一个区域内的污染源设定总的年度排放上限,因此又被称为“封闭市场体系”。在这一机制下,要求首先掌握一定地理区域或企业的排放清单,然后确定排放水平的上限。年度排放的总量上限以许可或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污染源。参加的企业应通过控制排放,使用分配的许可或是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许可等方式使拥有的许可量至少等于排放量。

就清洁发展机制而言,由于《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降低大约5.2%,这就等于设定了排放上限,所以清洁发展机制在性质上是一种总量控制型排污交易。但是,与传统的排污权交易相比,清洁发展机制还体现出几个不同的特点。首先,传统的排污权交易双方都有排放限定,为了完成许可量至少等于排放量这个目标买卖许可,双方都有可能成为交易的买方或者卖方。但是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减排量必须由非附件I国家卖给附件I国家,而相反却不成立。其次,传统的排污权交易主要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交易,不涉及别的国家。而《京都议定书》是由各缔约方签署的国际协定,并以国家为单位计算减排量,所以CDM项目是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国家间的合作。第三,由传统的排污权交易引发的技术转移也主要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而清洁发展机制作为一种全球合作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技术或资金,从而有助于环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

三、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现状

作为发展中排放大国,中国将清洁发展机制视为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实施了数量众多的CDM项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组织管理方面,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是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相关重大政策的审议和协调机构,下设项目审核理事会,理事会的联合组长单位为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副组长单位为外交部,成员单位为财政部、农业部、环保部和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是我国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下设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中国CDM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设计和表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和认证CERS、签发CERS这七个主要步骤。就项目参与者而言,中国境内的中资、中资控股企业都可以对外开展CDM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CDM项目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具体的分配比例如下:重点领域以及植树造林项目等类型的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氢氟碳化物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65%;氧化亚氮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30%。如果项目在报批时还没有找到国外买方,因而无法明确价格信息,那么该项目设计文件必须注明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将转入中国国家账户,并经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核准后才能将这些减排量从中国国家账户中转出。

2004年6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联合签署的《CDM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随后,中国的CDM项目正式启动,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卖方市场。从CDM批准立项数量、在CDM-EB注册项目数量,以及获得CDM-EB签发CERS的项目数量等指标来看,中国目前都居世界首位。

从批准立项的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到2941个,在CDM-EB注册成功的项目达到1379个,占注册项目总数的44.61%。其中,已有455个项目获得CDM-EB签发的CERS,折合减排3.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CDM-EB签发总量的56.71%。

从我国CDM项目减排类型的构成情况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在批准项目、注册项目和签发项目中都跻身前三位。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型的CDM项目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批准项目、注册项目和签发项目中所占比重分别高达70.96%,80.15%和77.58%。相比之下,造林和再造林、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的CDM项目相对过少。事实上,造林和再造林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垃圾焚烧发电则和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领域开展CDM项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从我国CDM项目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在西部省份开展的CDM项目数量远远多于东部。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的减排成本大大低于东部,在西部实施CDM项目会给投资方带来更可观的收益。但是,由于东部拥有更多高层次技术人才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远远强于西部。因此,CDM项目西多东少的格局并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建立与发展前景

在积极开展CDM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我国推进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又一新举措,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1月9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正式建立。在性质上,清洁发展基金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政策性与开发性兼顾的社会性基金,其宗旨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管理机构由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审核理事会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组成。其中,基金审核理事会是关于基金事务的部级议事机构,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科技部、环保部、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的代表组成。基金管理中心是基金的法定管理机构,是财政部的部属事业单位。在基金存续期间,基金管理中心开展基金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负责基金的收取、筹集、管理和使用。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在CDM项目国际合作中收取的国家收益。与此同时,基金积极发展与各方面的资金合作,广泛筹集资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政府投入、国际援助与合作资金和社会资金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参与和协同。具体而言,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从CDM项目收益中按规定的比例取得的收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其他合作资金;基金管理中心开展基金业务取得的营运收入;国内外机构、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其他合作资金;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来源收入。基金的使用采取赠款、优惠贷款和其他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其业务活动涵盖四个主要领域: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基金可持续业务运行的金融活动。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吸引绿色投资,对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为我国环保技术的创新带来新机遇。同时,CDM项目数量和减排量的增加也可以使清洁发展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据预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规模到2012年可以增加到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支持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应该成为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一项优先工作,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发展。

五、中国推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对策

首先,应面向国内企业加大清洁发展机制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企业具备参与CDM项目的意愿和常识。除了向企业完整地介绍CDM项目的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之外,各级政府还应尽快出台针对CDM的经济效益、经营风险和如何依靠CDM项目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关键问题的指导性文件,使国内企业不仅熟悉CDM项目的操作流程,而且对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形成客观、充分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碳交易;碳金融;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42-12

一、碳金融溯源

“全球和地区各级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并可能已达到临界点,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就有可能出现迅速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是由于人类在日益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世界上从事活动,导致货物、服务、资本、人员、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的流通不断扩张造成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08年发表的评估报告《地球气候系统的引爆点》(Tipping elements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对影响未来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关键临界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严峻的未来气候变化挑战,提出一旦气候变化突破“引爆点”,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更为严峻的气候系统变化,并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科学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危机的严峻形势,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国际行动必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经济、金融等市场经济手段,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同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一)环境金融的产生

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所进行的金融活动,除资金融通外,还包括非资金融通的活动,如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的保险活动等。联合国统计署有对金融及相关服务的统计,该项目大体上包括:金融中介服务;投资银行服务;非强制性的保险和养老基金服务、再保险服务;房地产、租借、租赁等服务。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金融服务附件(Annex on Financial Services)规定,金融服务包括所有的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所有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为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引的发展路径必然需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寻求成本效益的均衡点。当经济手段通过法律的确认而广泛应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以资金融通为核心的金融因素顺其自然地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了。

按照1993年创立的美国环保局环境金融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Finance,CEF)的理解,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在迅速增大,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脆弱,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口巨大。因此,国家需要制定长期的环境筹资战略,以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规制环境问题。CEF通过金融专业人员的工作,通过环境财务咨询委员会(EFAB),以及环境金融中心依托的8所大学,寻求降低成本,增加投资,并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与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协调解决环境问题对金融的需要。美国传统英语词典(American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00)将“环境金融”解释为:“旨在应对环境危机的诸多问题,以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Sonia Labatt和R,R,White在2002年出版的《环境金融:环境风险评估及金融产品指南》一书中认为,环境金融是由金融机构主导的,将环境因素引入金融理论和实践中,开发“为转移环境风险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全球惟一的环境金融杂志(Environmental Finance magazine)则将范围广泛的涉及金融的环境问题,概括为天气风险管理,可再生能源证书,排放市场和“绿色”投资等内容。Sonia Labatt和R,R,White更从金融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金融问题,认为环境金融研究所有为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设计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有:包括绿色抵押在内的银行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社会责任投资市场中的绿色基金;可交易的排放减少信用;巨灾债券;以及基于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而开创的金融产品。

(二)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

随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市场经济模式一体化的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之后,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设计了以市场为基础的3种灵活机制。使得市场化手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为提高“气候公共物品”的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发挥作用。由于《京都议定书》对各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限排和减排义务的规定都是用CO2减排量来计算,所有其他5种温室气体(CH4、N2OHFcs、PFcs、SF6)的减排量都要折算成CO2的减排量(CO2当量)。因此,基于温室气体减排而产生的信用即可统称为碳排放减少信用。随着碳信用的产生,碳市场和碳交易开始发展。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640.35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6倍,碳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同时,与碳交易相关的贷款、保险、投资等金融问题相应产生。可以说,由《京都议定书》规制的碳排放减少信用而开发的金融衍生工具,属于上述环境金融的组成内容,但具备了碳金融的独特内涵。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环境目标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碳金融问题,需要从经济、金融、国际法的多个层面综合考量,为进一步研究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认为,碳金融提供了各种金融手段,利用新的私人和公共投资项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碳金融可以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碳金融发展必须依托全球碳市场,目前这个市场由京都机制下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交易系统组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国际金融公司(Intem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下设专门机构Sustainable Fi-nancial Markets Facility(SFMF)开展“可持续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服务”。IFC

还专设碳金融机构,直接为合格的买家和卖家提供碳融资服务。该机构指导并支持私营部门参与不断变化的碳市场,通过碳融资项目的碳信用额度,创建长期信贷风险的新兴市场。IFC开发的碳融资产品和服务包括:碳交付保险、销售碳信用额度现金流的货币安排、富碳产品与营业的债权和资产安排、与气候中介机构与政府合作以各种资本运营手段促进碳信用的实现。

二、碳金融的国际法基础

UNFCcc规定发达国家(附件二缔约方)。必需提供新的和附加的资金来源,以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履行(《公约》。为推动这一议题,《公约》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分配资金的融资机制。该机制由公约缔约方会议(COP)指导下的全球环境基金(GEF)运营。除了上述原则性的规范融资机制之外,《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灵活机制为碳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一)uN Fccc和《京都议定书》

UNF CCC作为一个造法性条约,定义了“气候变化”、“气候系统”、“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等法律概念,并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的目标、承诺、研究和系统观测、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缔约方会议、秘书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附属履行机构、资金机制、信息交流、争端的解决以及公约的生效、保留等诸多问题。《公约》在附件一。和附件二列出了发达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的名单,明确规定了各附件所列国家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具体承诺。1994年3月《公约》生效。1997年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议定书附件B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限制;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可以采用成本效益最佳的方式来削减排放温室气体开创了灵活机制;允许工业化国家通过造林和再造林等成本较低的活动来折抵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履约所需资金而设立资金机制;为确保缔约方履约,减少或杜绝不遵约的情况而设立遵约机制。《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以1990年确立的排放量削减水平为基线,将于2008~2012年间把6种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减少5.2%。参与《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已同意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5%。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截至2009年3月31日,共有191个缔约方,其中附件B国家39个。

《公约》缔约方会议自1 995年至今已经举行了14次会议。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谈判包括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两方面内容,核心议题包括资金和投资方面的激励、技术开发和转让等。2008年底波兹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COP14),由于分歧巨大只启动一个帮助最贫穷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基金。各发达国家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12年减排目标,都迫切需要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替代协议。因此,2009年将是繁忙的碳外交谈判年。2009年3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会议旨在为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新的减排协议铺平道路。与会代表希望能在波恩制定出新协议的第一个谈判草案文本,而协议草案应明确解析4点问题:首先,工业化国家的责任,及其如何通过各自设定的目标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第三,融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顾虑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让它们参与减排却不提供资金支持是不合理的。第四是治理。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机构,管理用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资源,给发展中国家平等的发言权,并确保它们自由地使用为其清洁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如果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没有达成一份包括所有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协议,就会对UNFCCC进程及其取得成果的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灵活机制”创立的碳信用市场

《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灵活机制”包括第17条规定的排放贸易机制(Emission Trading,ET)、第6条规定的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以及第12条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统称为“灵活机制”。。前者是基于配额的交易机制,后两者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机制。《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灵活机制”又称为京都机制。

1 京都机制的基本规则 排放贸易机制仅限于议定书附件B国家才可参与,因为议定书附件B国家被分配了“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的基准年或基准期百分比,他们可于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进行“分配数量单位”(Assigned Amount Units,AAUs)的交易。所谓AAUs是公约附件一国家根据其在《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可以得到的碳排放配额(一个AAU等于1吨CO2当量)。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任何此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该条规定的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之目的而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基于排放贸易机制的确立,一种以排放减少或消除量为形式的新的商品被创造出来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如果需要超过其被许可的排放量,可以从拥有富裕排放量的附件一国家以现货交易的方式购买AAUs。由于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此类交易被统称为“碳交易”。由于“碳”成了和其他商品一样受人们关注和交易的对象,“碳市场”就自然形成了。

儿和CDM被成为基于项目的交易,是因为这两种机制需要公约附件一发达国家或其国内企业到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益的项目。东道国将项目产生的GHG减排量卖给投资方,而投资方以其折抵在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只是基于东道国是公约附件一中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还是公约的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而分别设计为ji和cDM。联合履行机制下的项目减排量称为“减排单位”(Emission Reduction Units,ERUs)。其第一个起算期从2008~2012年。因为项目发生在附件B国家(有排放限额)之间,它们不产生新的排放单位(不同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项目可视为交换减排单位(ERUs)的投资。就批准程序而言,JI项目分为两类。如果项目双方均实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各自排放义务,项目需得到相关政府的批准。如果一方或双方尚未履约,则必须由认证的独立机构使用类似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所用的评审程序进行评审。清洁发展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协助非附件一国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并协助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之减量承诺,所获减量单位称为“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其第一个起算期从2000年开始。

在上述碳贸易市场中,还包括一种称为清除单位(removal unit,RMU)的排放单位,可以通过来自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的方式履行承诺,比如植树造林。RMU也是《京都议定书》下的一个单位,一个清除单位等于一吨的二氧化碳当量。附件B缔约方通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产生

清除单位(RMU)。只有附件B缔约方可以使用清除单位(RMU)帮助实现其《京都议定书》承诺。

2 京都机制创建的碳信用市场

京都机制是由美国代表团将巴西申请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拨款建议书改变而成的补偿机制。美国代表团根据美国1995年《美国酸雨项目(u,s,Acid Rain Program)》以及《清洁空气法案(Clear Air Act)》规范的二氧化硫排放交易计划,希望在《京都议定书》大范围采用交易机制。发达国家相信,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拨款而要求他们减排温室气体,会比改进发达国家本身的能源基础设施还要便宜。OCDM和儿允许发达国家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以换取在国外抵消排放信用。其中CDM预期将在2012年前年减少二氧化碳当量达515亿吨。清洁发展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协助非附件一国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并协助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之减量承诺。清洁发展机制通过一级市场的建立,完善了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一项限制或降低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项目,如果被CDM执行理事会(CDM EB)批准,可获得碳排放信用。项目活动产生的部分收益(最初1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每核证减排量(CER)0.10美元;之后每CER 0.20美元),可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并对减排信用征课2%的费用创立一个适应基金,协助特别容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行动。

京都机制利用市场手段,以实现高效率的基础广泛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这些新兴市场从污染源交易中创造新的财富。通过确立包括成本、价格等因素的碳交易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配额和排放减少信用,为各经济体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并赢得竞争优势。AAUs、ERUs、CERs等都属于可交易的碳信用范围,由于其归属分配和实际使用并非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使得碳信用具备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某些特性,为国际金融充分介入碳交易奠定了基础。

(三)碳金融的国际法制度规范

1 联合国国际交易日志(ITL) ITL是法定的碳交易的中央注册系统,与各国注册系统和欧盟排放独立交易日志系统(CITL)相链接,用以记录京都承诺期间排放配额的发放、国际转让和注销。该系统还能确保每个缔约方注册系统在每笔交易上遵守《京都议定书》。2008年10月16日实现了与欧盟排放交易登记机关的对接,使得欧盟企业进口经联合国认可的碳信用额成为可能。联合国方面称,除了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之外,欧盟各成员国的登记机关以及共同体交易日志都在ITL于欧洲中部时间8:00重启后实现了与ITL的成功对接。这两个登记机关的对接使得欧盟各成员国能够进口CDM项目产出的CER,帮助欧盟企业降低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

2 国家注册系统 《京都议定书》每个附件B缔约方必须建立一个国家注册系统,以说明该方及该方授权实体的排放配额持有情况。该系统还包含各种账户,以留出供履约之用的排放单位并从系统消除排放单位。各账户持有者之间及各缔约方之间的转让与购买交易将通过这些国家注册系统进行。国家注册系统与联合国国际交易记录系统相链接,后者监督注册系统之间的配额转让情况。注册系统包括电子数据库,将跟踪、记录《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GHG)

贸易系统(“碳市场”)下的和各种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所有交易。

3 CDM执行理事会(CDM EB)10位成员组成的执行理事会根据议定书/公约缔约方会议(cOP/MOP)的授权和指南,监督CDM项目的实施,并负责批准新的方法、认证第三方审定和验证机构、批准项目并最终为CDM项目签发碳排放信用。在2008年10月的第34次会议上,CDM EB否决了8个CDM项目,其中的5个能效项目可望在2012年之前产出400万吨CER。其中有5个项目是挪威船级社负责审核的,而受影响最大的是英国交易排放公司,被否决的8个项目中该公司参与了5个。CDM EB成为调控CDM项目二级市场泛滥的关键机构。

4 联合履行监督委员会(JISC) JISC是负责实施联合履行项目的委员会。其中有10位来自《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成员,3位来自附件B缔约方,3位来自非附件B缔约方,3位来自经济转型国家(EIT),一位发展中小岛国家(sIDS)。符合资格要求的缔约方,可遵照一个简单程序进行减排单位(ERU)的转让和/或购买。不符合资格要求的缔约方,必须接受由联合履行监督委员会执行的核查程序。

5 额外性规则 《京都议定书》关于联合履行(儿)(第6条)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第12条)的条款中规定,把减排单位(ERU和CER)授予基于项目的活动,但条件是这些项目达到了以其他方式产生的附加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额外性规则为碳交易的审查设置了严格的标准。

6 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和全球环境基金(GEF) SCCF是通过马拉喀什协定建立的基金,旨在资助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及经济多元化项目。该基金由全球环境基金(GEF)管理,应该是对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其他融资机制的补充。发达国家在里约峰会期间为履行其在各种国际环境条约下的义务而建立的一个联合基金计划。全球环境基金充当UNFCCC的过渡期融资机制,尤其是支付非附件一国家的报告费用。当一个国家级、区域级或全球开发项目也将全球环境目标(如应对生物多样化的项目)作为其目标时,该基金支付非附件一国家发生的额外的或“同意增加的费用”,从而提供资金以弥补传统发展援助资金的不足。

(四)国际金融组织参与的碳金融

1 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CFU) 世界银行成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使用OECD国家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购买以项目为基础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排放量由碳金融部门的一个碳基金出资购买,同时,也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或联合履行框架内进行。与世界银行其他发展产品不同,碳金融部门不向有关项目贷款或赠款,而是采用类似商业交易的模式通过合同进行减排量的交易。同时,这些交易将定期核实,并由第三方审计。减排量交易(或称碳融资)不但可以增加项目的资金融通能力,还能降低纯粹商业贷款或赠款的风险。因此,碳融资提供了一种手段,利用新的私人和公共投资项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确保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新兴的碳市场中扮演主要角色。世行碳金融部门的工作则是促进全球碳市场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支持可持续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受益。另外,世界银行还通过“碳金融援助计划”来确保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能够充分参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灵活机制,并受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同时,世界银行集团的“清洁能源投资框架”(Clean Energy Investment Framework,CEIF)通过投资致力于扩大能源服务,探索选择低碳增长,增

强适应气候变异与变化的能力建设。2007年,世界银行集团还发起了“碳伙伴关系基金”(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CPF),并在2007年末开始发展一项名为“气候变化与发展战略框架”的计划。

2 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 IFC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它为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的项目提供多边贷款和股本融资。国际金融公司致力于开发碳市场,通过设立专门机构Sustainable Financial Markets Facility(SFMF)开展“可持续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服务”。IFC认为:气候变化特别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风险。国际金融公司应帮助他们应对这些风险,并确定融资方案,以减轻气候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大量新兴市场可推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超过400个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ries,FIs),IFC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定制金融和信贷额度,帮助中小型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升级,投资于清洁生产技术,将可持续性标准纳入供应链,并加强公司治理标准。促使小型排放者在这些市场上发挥关键作用,既实现减排,又解决他们的融资问题。IFC为此专设碳金融机构,直接为合格的买家和卖家提供碳融资服务。该机构指导并支持私营部门参与不断变化的碳市场,通过碳融资项目的碳信用额度,创建长期信贷风险的新兴市场。IFC的碳融资产品和服务包括:碳交付保险、销售碳信用额度现金流的货币安排、富碳产品与营业的债权和资产安排、与气候中介机构与政府合作以各种资本运营手段促进碳信用的实现。

三、国际法框架外碳金融的发展

(一)碳信用国际市场的建立

“碳交易”市场机制基于《京都议定书》规范为国际法之后,大量碳交易是通过各国在京都机制之外单独建立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一级和二级市场进行的。并且在“配额”和“项目”两个框架内依据不同方式发展起来。

1 碳信用的配额型交易市场 除《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产生的碳交易市场外,英国于2002年启动了排放交易体系(the UK Emismons Trading Scheme,uK ETS),英国排放贸易体系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金融手段进行的温室气体交易体系。其目标是双重的,不但要使英国企业从碳交易中获利,还要协助实现英国的减排指标。该体系建立早期,计划使伦敦金融城建成全球排放权交易中心。为了协调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关系,该体系于2006年年底结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A CT)于2003年建立。设立了为期10年的州一级温室气体减排体系。通过分配一定数量的许可排放量,实现碳信用下的实际交易。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 ate Exchange,C CX)和气候期货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Futures Exchange,CCFX)建成了全球第一家规范的气候交易市场,是合法约束温室气体减排、登记和交易的机制。CCX吸引了200多位跨国会员从法律上联合承诺减排温室气体。2004年CCX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欧洲气候交易所;2005年在加拿大建立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目前最大的碳交易系统是欧盟于2005年建立的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应对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8%的减排承诺,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大规模点源都设定了排放限制。欧盟每个国家各有一个国家分配计划(NAP),向所属部门的设施分配可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也允许拍卖配额。通过对每一个排放实体分配“欧洲排放单位”(EAU,相当于每吨CO2当量排放权),在超额排放和富裕排放实体之间进行碳信用的交易。目前,温室气体减排量全球交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作为超限排放需求方的企业为减少今后的减排费用也开始筹建各类减排资产项目组合。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度已经达到640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920亿美元。

2 碳信用的项目型二级交易市场 项目型交易基本规范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中的一级市场上。项目型碳交易的二级市场是由大量碳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引发的,使得法定的一级市场之外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不受国际法约束的碳金融市场。自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创立以来,与可持续性相一致的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这类投资基金已经从环保项目的二级市场投资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这并不是国际法应对气候变化的灵活机制所预设的情景。此类市场的交易模式是投资基金与发展中国家项目业主签署合同后,将购得的碳信用转售给公约附件一国家。二级市场的建立属于纯粹的碳投机行为,但是作为碳金融的一种形式,适度发展将推动CDM机制的迅速发展。目前的碳投资基金数量庞大,从世界银行1999年的“原型碳基金”、生物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伞形碳基金、框架碳基金到国家层面上的荷兰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荷兰欧洲碳基金、意大利碳基金、丹麦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欧洲碳基金;从商业金融机构瑞士信托银行的“排放交易基金”到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美国碳基金组织”再到私募碳基金“复兴碳基金”,投资基金的大量出现和运作在推动碳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增加了虚拟经济过度炒作而带来的巨大风险。

(二)碳排放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碳信用在不同市场上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特性。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例,欧洲的期货市场是该体系运行的主要市场。虽然欧盟碳信用交易的3/4是场外柜台交易和双边交易,但半数以上的场外柜台交易都是通过交易所结算的。这个期货平台引入标准格式的碳减排权合同,使全世界的买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欧洲的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都可以同时对碳信用期货和碳信用期权进行交易。以买卖碳信用远期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使得碳排放交易市场越发成为减排温室气体无关的金融组织获取利益的摇篮。《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生效之后,国际法确立的碳交易制度从侧面推动了国际金融类碳排放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NYMEX Holdings,Inc)宣布计划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还将牵头组建全球最大的环保衍生品交易所“Green Ex-change”。Green Ex-change上市的环保期货、互换合约,将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的各类环保市场。其初始交易品种,有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下发放的碳排放额度(EUAs)、联合国按清洁发展机制发放的碳排放信用(cERs),及通过美国Green-e认证发放的可再生能源许可额度(RECs)。NYMEX还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的新交易所,在

2008年一季度开始交易,2009年后开始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香港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新西兰在2008年中期引入了排放权交易机制。。2008年8月5日,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虽然两交易所计划最终实现碳排放交易,但目前两地交易所都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还在探索中。因此,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之外,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方将能有更多的场内市场可供选择。

四、结语

碳金融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然而其运行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宏观上囿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后京都时代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微观上则受制于碳信用、碳交易乃至碳金融本身的缺陷。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减排额的权属分配问题;当2009年12月交付的cER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由去年9月的21欧元跌到了8欧元之下以后,缺乏国际法约束的巨大违约风险如何应对的问题;欧盟和中国这样掌握碳金融市场供需方话语权国家的单边行为对碳金融机制的掣肘问题,例如根据欧洲议会2008年10月7日的建议书,经联合国认证的减排信用额有1/3无法为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三阶段中有减排目标的企业所用,直接对联合国认证的碳信用额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通过严格的检测、报告和验证制度建立完全可互换的碳信用额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碳金融的国际化走向;而CDM的运行机制存在项目登记进展太慢以及项目渠道存在各种瓶颈的弊端需要尽快改革;另外,如何加强监管并促进项目的审计、验证与监测机构的工作效率问题也相当迫切,因为世界上最大的CDM项目审计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对不符合CDM的相关规定的项目签核放行,CDM执行理事会2008年11月终止其碳减排项目审计资格后致使大量的项目积压待审。总之,碳金融的发展是应用经济金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需要在既定的国际法框架内运行才能为其科学发展确立方向和目标。因为上述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国际谈判并确立国际法规则才能解决。

①2010―2013年中期战略:环境促进发展之全球环境的现状和主要趋势[M/O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与发展网[2008-5-25].

http: / / unep . org/gc/gcss-x/ download, asp ID=470.

Tipping elements in the Earth' s climate system[M/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11-28].vcvcw.省略/cgi/reprint/105/6/1786.pdf.

③韩龙.金融性与国际性:国际金融法本质特征之所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4).

④韩龙.国际金融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⑤美国环保部(EPA)的环境金融中心援助公共和私营部门探寻创新性方法和路径,以促进环境项目和活动的融资。该中心有3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面向机构客户及相关单位提供金融推广服务。包括:金融环境咨询委员会(EFAB,联邦特许咨询委员会);环境金融中心(EFC)网络(网络覆盖9个大学,以美国环保部划定的8个地区为基础)。环境融资信息网(EFIN)~通过网络或电话服务浏览EFIN图书馆;

⑥美国环保局环境金融中心网.

[2009-2-25]. http // epa. gov/efinpage/index, htm

Sonia Labatt & R.R. White (2002),"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2, pp viii of IoreworO.

Environmental Finance,Fulton Publishing,22-24 Corsham Street,London N1 6DR.

⑨发达国家的许多银行已经把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一般情况下,环保企业凭借其“绿色”即可获得绿色抵押贷款,一些银行还会给予有很好环境记录的客户以更多的优惠。2003年7个国家的10个主要银行还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即由这些银行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新标准。

⑩利用天气衍生品对天气风险进行控制以避免天气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始自1997年,目前天气衍生品市场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场。美国、欧洲、亚洲、拉美的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

11类似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一起,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这类基金总体的投资收益将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

12排放减少信用是指若排污者治理污染而使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者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即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已立法确立了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地位,并可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可出售。

13巨灾债券于1997年推出。巨灾风险证券化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使资本市场的充足资金应用于保险业,并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资金的负担。

14Sonia Labatt & R.R. White(2002),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2,pp10.

15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d Sess., U.N. Doc. FCCC/CP/1997/L.7/Add.1 (Dec. 10, 1997).

16"Carbon Market at a Glance, Volumes & Values in 2006 07"[M/OL].World Bank Institute. [2009-1-28] .省略/docs/State Trends_FINAL.pall

17Labatt , Sonia., White , Rodney R. John(2007), "Carbon finance : the 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Wiley & Sons, 2007.pp12.

18 "About 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 [M/OL].World Bank Institute.[2009-1-28].wbcarbonfinance, org/Router, cfm Page=About&ItemID=24668

1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二列出了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根据《公约》第4.2(g)款,这些国家必需提供财力,协助发展中国家履行其义务,例如编制国家报告等。同时期望附件二国家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2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列出的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以及“经济转型”国家、中欧和东欧国家(不含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

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序言和第3条第1款等多处首次明确使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的概念,并通过规定相应的原则性措施实践着这一原则。22附件B国家指《京都议定书》附件B列出了同意在2008年至2012年承诺控制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发达国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欧和东欧国家及俄罗斯联邦。

22UNFCCC,[2009-1-28].http://unIccc.int/parties~and_observers/parties/annex_i/items/2774.DhD

23UNFCCC于2006年的COPl2上通过的“气候变化适应基金”,用于支持缺乏资金、技术和人力瓷源的穷国应对气候变化。该基金最初将由全球环境基金管理,后者是由各国政府捐资于16年前建立的,用于资助环保项目。世界银行担任托管人,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富国和穷国中间还将选出16个成员作为理事会成员,管理该基金。资金将来源于清洁发展机制收入的2%。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工业化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产生的碳额度,用于实现他们自身的排放目标。2008年12月COPl4决定启动“适应基金”,并通过了2009年工作计划,这标志着2009年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正式启动。设立“适应基金”是为了在《京都议定书》下资助发展中国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项目和计划,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存在分歧,该基金一直迟迟没有启动。启动这一基金并同意给予“适应基金委员会”法人资格是COP14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25联合国网站:[2009-3-11].省略/chJnese/News/fullstorynews.asp newsID=11413.

26灵活机制的中文翻译以《京都议定书》的中文文本为准。

See: UNFCCC. Text of the KyotoProtocol. [2008-10-10].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27UNFCCC[2009-1-28].unfcec.int/kyott protocol/mechanisms/emissions trading/items/2731 .php

28Oberthtia S. and H. Ott (1999)."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limate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 Springer, Berlin.

29Sonia Labatt & R.R. White(2002),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2.pp vii of forword.

30Burtraw, D. (2000) ,"Innovation Under the Tradabl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Permits Program in the US Electricity Sector."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31"CDM Pipeline Spreadsheet", [M/OL]. UNEP Risoe Center. [2008-11-01] . 省略/publications/CDMpipeline.xis (estimating CDM projects reduce464 MtCO2e annually: see Table 2, Totals for 1000 CERs). JI projects reduce approximately 51MtCO2e annually.省略/ji-projects, htm.

32“ITL实现与CITL对接”,pointcarbon,CDM及儿追踪,2008年10月29日

33“8项目遭CDM EB否决”,pointcarbon,CDM及JI追踪,2008年10月29日

34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2008-08-22] .省略/Router.cfm Page=About&ItemID=24668

35WRI ISSUE BRIEF.. "Correcting the World' s Greatest Market Failure:Climate Change and the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2008-12-O5].pdf.省略/correcting_the_worlds_greatest_market Afailure, pdf

36国际金融公司,[2008-12-05]

www, ffc. org/fms.

37在清洁发展机制下,CER的项目开发商,投资者和购买者都需要减轻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风险。联合

国环境署、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GSDP)和瑞士再保险公司“温室气体风险解决方案”于2004年年底推出了一个碳金融工具――“碳交付保证保险”。它是一种保险产品,由保险或再保险机构担任未来核证排减量(CER)的交付担保人,当根据商定的条款和条件,当事方不履行核证减排量时,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此项金融工具将减小核证减排量下买家的风险。该保险的设置主要针对合同签订后由于各方不能控制的情况而使合同丧失了订立时的基础进而各方得以免除合同义务的“合同落空”的情形,例如政治风险保险(包括支柱产业破产,卖方破产,政治和国家风险)和营业中断。合同不能履行保险则为东道国政府违背或拒绝履行合同而使投资者产生的损失提供补偿。如果在规定的时限内,投资者因东道国政府的原因没有收到付款或争端解决机制未能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将支付赔偿金。

38作为碳交付保险的补充,此金融工具的创制主要为销售碳信用额度的现金流提供夹层融资。夹层融资是一种介于优先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根据企业融资理论和发达国家企业融资实践,企业融资的顺序一般为:内部融资、外部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夹层融资作为一种介于优先债务和股权融资之间的融资创新安排。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满足特定企业或项目的特殊融资需要,也能满足特定投资主体的收益和风险要求。从资金费用角度看,夹层融资的融资费用低于股权融资,如可以采取债权的固定利率方式,对股权人体现出债权的优点;从权益角度看,夹层融资的权益低于优先债权,所以对于优先债权人来讲,可以体现出股权的优点。这样在传统股权债券的二元结构中增加了一层夹层融资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作为股本与债务之间的缓冲,夹层融资使得资金效率得以提高。最常见的夹层融资形式包括含转股权的次级债可转债和可赎回优先股。

39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09-3-01] . 省略/textbase/work/2003/ghgem/uk. pdf

40吴向阳.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快讯,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