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41-02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LU Yu-guang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volving a wide range,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the decis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ill encounter some problems. Necessity for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has discussed. Discuss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sk-Driven; teaching reformation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又存在着地域和能力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如何弥合这种学生间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如何给“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正确地定位,如何在精减课时情况下既能保证课程正常开展,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系列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也使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在学生大一第一学期统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二是实践部分,重点是介绍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大部分学校基本采用一次理论教学、一次上机操作的学习模式。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

“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广而散、概念多而杂,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多方面内容,而且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又“一个不能少”,要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不得不进行“满堂灌”,时间一长,有不少学生就认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很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从而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水平也差别很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差异在计算机的实践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计算机教育开展规范,学生入学时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而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没有用过电脑,这种差异使整个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时,有些基础好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觉得这是重复内容,浪费时间,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又会因为学习内容多、速度快、上机内容消化不了,而产生抵触情绪,自我放弃。

3)教学方法陈旧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加上现在基本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被动的看、听,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系统地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笔者所在学校原先该课程总学时数为56课时,理论和实验各占28课时,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随着高校精减课时、优化教学改革的实行,该课程总学时数一下减到32课程,压缩43%,面对同样的内容,压缩近一半的课时,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行不通,所以,对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1)优化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有限的课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对知识点系统地讲授,事实上针对很多相关的基本知识也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即可,知其然而不用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属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作重点保证,而对覆盖不到之处让学生自学,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当然教师也要充分担当好学生自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明确学习要求,适当地施压,布置相应的习题,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2)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构建起以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开放式辅导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平台。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可以课堂讲授结合网络资源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段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而实践环节也可通过安排课下固定的上机时长来弥补机房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3)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设置不同要求的任务来解决学生入学前存在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性。具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写明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形式的小“任务”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同时对于那种即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按照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另一种以问题的方式提出任务的目标,但不给出具体步骤,学生必须在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知识点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相关的任务。最后,还可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一些具有提高能力的综合性“任务”以满足一些有能力也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高性学习。当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从而比较轻松地掌握相关的操作点。

3 结论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只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开设,但是它也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也在不断翻新,如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和提高,解决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通存在的难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赵尔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10) .

[3] 单桂军.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讨[J].镇江高专学报,2005,18(4).

篇2

一、走出计算机认识的误区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受学校教学条件及家庭条件的限制,有的同学可能是初次接触这门课,有的则在前些阶段已有一点基础,还有的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相当熟练,所以每年的新同学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总是不齐的。要学好它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出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计算机很神秘、很深奥。事实上我们所要掌握的只是如何使用计算机,而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的专业人才。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来说并不深奥,关键是要敢于去尝试和使用,一旦学会操作就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另一种是觉得计算机除了打游戏、上网、打字没什么大的用处。实际上计算机已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日益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还有一种是认为计算机简直就是全能的,什么都会。这种看法也不对,我们只能说计算机在很多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但绝对不能代替人。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走出这几个误区,认真地对待这门科学。

二、理论基础要扎实,上机实践更重要

大多数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会认为多上机就可以学好电脑,学一些理论术语没什么实际用途,误导一些同学上机时聚精会神,上理论课时无心听讲。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无论其操作性多强,都不能离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有的同学在电脑面前可能弹指如飞,但一些常见常用的术语名词他却未必能说明白,也就会在理论测试这一关上大打折扣。但我们又不能像学习语文、数学那样去学习“书本上的电脑知识”,因为这些理论大多数还是针对实际中的电脑操作而设计的,对于中学生如果不上机实践可能无法看懂那些文字的意义,有时看完一大段教材可能需要几十分钟,但在电脑上操作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学电脑就如同游泳一样,不下水的人永远也学不会。

三、明确学习重点,不要什么都学

由于计算机课程国家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让学生使用的教材不断地在变换,有当地编写的,也有从外地邮购的,所以所教的内容也千差万别;有的学校整天让学生练习指法,从“智能全拼”到“五笔输入法”,好像在培养打字员,而学生自己也盲目地认为不会打字就不能进行计算机操作;有的学校总是让学生学习古老的DOS系统,这样的计算机课只能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比较主张初学者不要什么都学,要抓住学习的重点。比如在现行教材中,Windows的基本操作是基础,也是重点,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软件都是在Windows系统中运行的,如果连鼠标单击、双击等都不明白,如何能进一步掌握软件的操作?有的同学什么内容都想学,其实这也很难做到,计算机知识范围很广泛,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变换,我们的教材知识选取了几类有代表性的内容供大家学习,目的是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我个人认为,在不明确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得时候,就多参考教材要求进行。不要去问“现在学习程序设计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学Windows2000/XP而要学Windows98?”软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就可以自学更多更新的东西。有很多同学向我提出“怎样才能对计算机快速入门?”我觉得除了多看书多实践以外,最好的老师就是电脑本身―我指的是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可以说我们要学习的各种软件都带有相当详细的帮助系统。(有的甚至比教材详细得多),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和不善于好好利用。在什么都不会之前,建议一定要学会使用帮助,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专用名词弄不懂时可以问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还有就是要学会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要学会从网络上寻找答案,所以还要学会使用网上搜索引擎。

四、善于自己设计任务并完成

在对电脑有了初步了解后,在课堂上要对老师所讲的操作进行一次模仿并不复杂。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操作步骤,老师可能会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实际上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如果对老师设计的任务不感兴趣,也可以自己设计。比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时可以自己考虑设计一份报纸,或者完全模仿某份报纸的版面自己尝试一下;学习电子表格(EXCEL)时可以把某次考试的成绩用电脑来分析;学VB程序设计时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计算器。这些都可以强化你所学到的操作,有时还会激发你找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技巧。

五、多阅读适合的电脑读物,开阔视野

篇3

关键词: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Discuss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bout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college

Chen Yan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eaching hours gradually reduce in our institute, but the form of requirement of grade test basically unchang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odes at the first week of each semester. Analysis of how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se of practical teaching hours in a week, ensure that students access to the skills certificate, at the same time,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odes

2004年,我院首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规定全院各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此课程的学习,修完课程的同时参加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并且与学生毕业挂钩,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随着我院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大幅度削减,由原来的140课时减少到90课时,再由90课时减少到现在的60课时,然而等级考试的要求并未降低,这给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此,学院从领导到师生均非常重视,经过多次教学研讨,最终决定于每学期给各班增加1周的实训教学课时,希望教师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的同时,培养实际综合应用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训内容,规范考核标准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训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取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各专业对掌握程度要求的不同,在确保学生能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从体系结构上看,教学内容既涵盖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又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和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和教学课时,对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我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专业涵盖了理工类、艺术类、轻纺类、工商、贸经类。以往实训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与专业的结合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同一门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理工类的学生应该强调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工商、贸经类的学生应该强调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在开学初,每位教师必须规划出1周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制定适应本专业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制定客观、公平的考核标准,有利于调控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教学成绩应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来决定。

所谓“结果性”考核就是在整个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结束以后,以最终“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的成绩为标准;“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通过考核结果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结果性”考核能反映学生对实训课程整体性的掌握情况,而“过程性”考核更能确保阶段性实训的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内容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含多项操作技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最后一次的等级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过程性”考核,如上课出勤情况、平时实训作业成绩、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因此,可以采用两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实训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保证学生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如何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也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改进:

2.1 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的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用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设计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放在首位,可以实行层次化分阶段的技能培养,将实训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技术实践,属于能力应用型范畴,强调的是学生使用基础理论解决课程外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层是综合性训练,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课外专业社会实践,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策略,如对工商、贸经、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课外继续学习,以解决以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内容更新快、知识量大、实践性强,并且学生的基础差异大,面对这些问题和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一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点,采用模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模仿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是使学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技能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实践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网站设计和数据库使用的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Office2003软件的使用。使用模仿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生以互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理论部分知识点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案例教学法能创建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将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依据学生的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利用资源,相互支援、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幻灯片设计环节中,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位学生分工负责一项任务,合作完成最终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的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实际情况。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铭,丁雨辰,于雷,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8~60

篇4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好似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但通常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学生的90%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呢?学生总是对今天所学知识明天再说起时总忘却的太多呢?就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彼人作以如下小议:

(1)      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学”即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应努力做到一个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候,不因有教师的引导在思维上有太多的禁锢,学生就会对课本的上的操作有所探寻,会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无形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一些所谓的重点,在这里就可以放弃了。

(2)      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是达到学生所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上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而某一固定的教法和学法往往有一定框架结构,于是教师常常提醒学生进入相应的“目标”,而为实现教师所谓的目标,课堂就会一下子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45分钟短暂的时间就会一下被教师占用完。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要求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的所有细节做以深刻的思考,以应学生不时之需。例如:某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上机操作,然后将两节课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专门的一节课中解决,学生操作了,有了许多发言的权力,教师则成了其学习的顾问,当第四节课学生上机操作时,学生就会及时的对教师的解答进行验证。当POWERPOINT学完之后,回头我让该学生替作了一节课的课件,学生能够运用自如,而且有些方面,是我使用常规教学法所教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的。

      以上小小见解,在我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次,而许多人认为:此教学法无轨可寻,课堂太乱,让人看了好似一团乱麻。固本人在此只是让大家去尝试一下,感觉一下,是否有价值还请各位同事指点更正。

篇5

1整合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

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信管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将计算机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算法综合设计,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用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及C语言编程;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综合设计,开设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让学生学会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建议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开发技术,在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必要知识储备之后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高级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术,与就业崗位无缝对接。这十一门课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信息学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

2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研究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核心课程为主导(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以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为导向,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部分较好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的规划”,课前由任课教师在吉医在线学堂上建立班级,布置在线教学内容,学生在线观看视频,将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班级讨论组中,然后教师总结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反馈的疑、难点,在线下课堂中再次进行剖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后学生完成在线知识点测试,教师根据吉医在线学堂的成绩分析统计功能再次总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其带到线下课程中强化练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教学,虚拟和现实教学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在线学堂的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组中的反馈及线下课堂的交流,及时地梳理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Web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学院积极组织开设与信管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各种软件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层次,初级实践。主要指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任课教师依据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近两年信管专业学生在吉林省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层次,中级实践。主要采用课程设计模式,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选用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实用性的小型系统为课题,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每学期两周的综合实践周,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反思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高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兴趣小组、与公司合作软件开发和参加学科竞赛,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和“互联网+”等赛事,意在历练学生的量化执行能力,算法分析能力,设计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竞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层次,专业实习。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北京、成都、沈阳等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途径,让信管专业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基本技能和职场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及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41教学活动方面

一是注重备课制度,每学期开学课程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根据所讲期班学生特点和专业培养需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二是坚持听课制度,同行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定期的教学研讨会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便于及时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坚持观摩和试讲,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试讲,要求教师一方面熟悉课程的知识脉络,更好地把握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加强课程设计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观摩活动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42教师培训和进修方面

加强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将教师派到专业建设较好的高校去学习,到专业对口企业去进修,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引进校企合作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授课,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43建立“传帮带”教师培养机制

为了延伸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成果与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课程组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教研室实施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青年教师跟班听课,积极参与到高职称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中,使青年教师在不断的历练中各项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5搭建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

整合了课程中的各种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站中包含了计算机开发技术类所有课程,分别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样题、经典程序算法动画、重难点知识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在线学堂,供学生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讨论组中,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请教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共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调试优化的方法,形成分享合作的在线学习环境,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以往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期末试卷内容占到60%,个别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占20%,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之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期中考试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包括实验课堂的电子档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参加竞赛获奖情况),而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要求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期的表现进行量化,使其成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广庆,翁苏湘,方胜吉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5)

[2]李广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编号:JGJX2015C84);吉林省教科办(项目编号:GH150419)。

[作者简介]李莹(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教法研究;李广庆(198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篇6

一、计算思维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2016设计、计算与创新思维培养高峰论坛”中,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已经将计算思维纳入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中,作为信息技术学科需要注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由此计算思维的培养必定是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教育的部分,其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属于一种信息技术的直观教学。而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其思维正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因此在此时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计算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实际中的更好的应用思维逻辑及科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及解答,使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问题时更富有创造力,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被动式学习思维转向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术运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2.信息素养

根据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在高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是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活动过程可以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生活中具有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及学习信息技术的及能力。并且还需要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两者的异同

“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具有相似之处:首先,两者均为一种人们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能掌握的能力;其次,这两种能力均与计算机相关;最后,两者都重视能力的内化。同时应该注意到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信息素养”更强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本身的能力,而“计算思维”则更注重人们如何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1.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高中教学中其最直接面对的就是高考的压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在高中课程中更重视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非考试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高。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一种途径应在实际中开发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避免造成课程开展不理想的情况,并且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顺应了未来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加高的教育价值。

2.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要局限于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符合信息技术内容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并注重开发出不同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作用,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计算思维理念中其强调了人的思想作用,并且现今素质教育也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锻炼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避免过多的教学干涉,保证学生可以自由的发展,拓宽其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新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3.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高中生在校园生活中需要面对较大的课程压力,并且在校园中学生多数时间都需要投入到学业中去,为此其校园生活总体来说较为枯燥、单调,因此在信息课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丰富校园生活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融入生活还可以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途径,并扩展其所获取的资源量,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形成计算思维。

篇7

应注重计算机科学思想的指导

在现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科学思想的指导,注重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技术背后蕴涵的计算机科学思想。这样才可以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单纯软件操作与技术训练的课程,使课程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所普遍重视的观点。

在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就强调了中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学习阶段,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很多具体设置上都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思想。在很多州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描述中也同样注重了这一点,如夏威夷州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就提出了“计算机科学的指导性学习”(Directed Study in Computer Science)。国际文凭组织(IBO)更是直接将计算机科学设置为计算机方向的两门课程之一(另一为信息科技)。

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课程部分虽然没有直接申明计算机科学思想,但在其各个部分都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思想。从在选修课程部分中设置“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计算机科学内容的模块,到多次重申课程要体现科学性,以至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列为课程的目标之一,都实际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计算机科学思想的概念及指导性

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范围得到承认是在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美国计算机科学家Brian K.Reid称计算机科学是“第一工程学科”。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统计,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个学校开办了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30万人。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

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呢?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也就是面向机器的科学。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尽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科学主要的可见特征,但是将计算机科学描述为仅仅研究机器是片面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阿兰・图灵(Alan Turing),公认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在1936年提出“图灵机”的理论时计算机还没有诞生。同样的,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也并不研究机器本身。21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已被定义到更广泛的领域――计算机科学是关于计算的研究。计算机科学越来越成为计算科学,其核心是计算方法,即算法。因此,在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界普遍认为,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

以算法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从“能不能被有效地解决(计算)”,到“如何解决(计算)”,即包括算法的能行性、分析、设计以及执行。

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科学思想为指导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在高中阶段适当加入计算机科学的相关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二是在小学、初中阶段更多地融入计算机科学思想,即算法思想。具体说,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能够解决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及生活中的相应问题,具备利用算法解决问题及其向生活中的迁移能力。应该说,在高中阶段学习计算机科学相关内容和在小学、初中阶段渗透计算机科学思想,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

由一项调查想到的

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科学思想的普及状况如何?教师和学生计算机科学素养如何?前不久,笔者对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年级的4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颇能引发一些思考。

笔者调查的第一个内容是关于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可和了解程度的。出乎意料的是只有27.8%的教师和22.5%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是一门科学;而表示不清楚什么是计算机科学的在教师中占76.8%,在学生中占81.4%。

第二项调查的内容是请他们写出10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文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的名字,结果在计算机科学家的填写中没有一名学生写出2位以上计算机科学家的姓名,教师中最多的只填出了4位计算机科学家的姓名。学生填写最多的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大公司及大网站的CEO,在学生心目中,只有他们才是计算机界的精英,却说不出冯・诺依曼、图灵以及那些获得图灵奖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的姓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在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文学家的填写中,却能轻松填出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华罗庚、陈景润、鲁迅等大家的名字。

2006年是图灵奖诞生40周年,这项被称做“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的奖项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者无一例外是半个世纪以来推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大师级人物。在问卷中也涉及了图灵奖的问题,但令人吃惊的是只有9.8%的教师和6.7%的学生知道图灵奖。此外,在图灵奖诞生40周年之际,笔者未发现任何一本信息技术教育类杂志发文以示纪念及揭示其给我们的启示,不能不说是遗憾的,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计算机科学在公众中的认可程度。

当前计算机科学思想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科学思想缺失的原因来自多方面。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长期以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较杂,相对学历较低,且有不少“半路出家”的情况,教师队伍的相对庞杂造成了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高。虽然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有调查表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遍布各个学科:物理、英语、化学、科学、教育技术、计算机,其中以计算机居多,较早开课学校的教师基本上为专科以下学历。可见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情况仍不乐观,计算机科学思想较为缺乏,这也是造成课程科学思想缺失的主要原因。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学习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1-0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的普遍应用,社会生产和生活效率也因此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小学课程中就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我国新世纪人才和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深远教育战略,我国教育界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和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并且在两千年以后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和进步,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国少年儿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养成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取得长远和高效率的进步,从而为我国的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良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行为活动,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然而教学效果却有比较大的差异,综合来讲,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缺乏学习目标,自我实现感较差。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素养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重要的培养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只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副科来对待,对其中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语文和英语等,自我实现感较差。

2.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参差不齐。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和城市地区普及率高、农村地区普及率低的特点,因此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小学生就具有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和素养,以城市为例,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对于基础的Word和绘图操作并不陌生,而农村学生却要从头学起[1]。

3.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打字和浏览网页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整体性观念,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性,不理解对于打字、绘图编写以及信息检索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学习方法拘泥于被动接受式教学,学习方法落后[2]。

4.小学生对于信息网络的自我控制力不高,因此有沉迷网络的倾向。大多数小学的网络微机室都实现了对于因特网的接入,这样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操作时都倾向于接入网络,对于教师的课堂知识接受程度低,这其中既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影响,也有学校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部控制不力的原因,学习氛围缺乏约束。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改革

针对前面分析的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在源头上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加有效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也会更加有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加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期末的成绩比例,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学习态度,在每学期期末和小学毕业考试中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和数学、语文、英语和思品等一样成为较为突出的“期末小才子”评比内容,在学习态度上对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态度进行纠正。

2.有针对性的安排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生和差生参与不同教学安排下的班级编组;目前小学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平均在短时间内难有改观,因此对于所有学生实行“大锅灶”式的学是效率非常低的做法,这样对小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就非常有必要,突出发展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信息技术初学者加大基础知识传播,实现“比较优势”创新。

3.加大辅助课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在一个侧面开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教学活动;为了改观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表面感性浅显认知,要在相关学科例如数学、语文、英语、科学课中加大信息技术宣传和利用水平,让学生理性对待信息技术学科,从战略层次去对待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3]。

4.严格控制小学生的自由上网时间,同时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切实预防小学生的网瘾形成,将上网活动同信息技术教学严格区分开来;针对小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约束力低下和心不在焉等情况,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纪律,对于偷偷上网而忽略课堂知识的同学进行教育和限制处理,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规范课程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改进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进步的,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对于此学科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新的学习特征也要不断进行总结,突出和发扬提升学习兴趣和内部小组竞赛等学习形式,对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要及时出台政策进行修正,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更好的为小学生适应未来更高年级的学习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京东.试谈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2011.( 3): 71-73.

篇9

关键词:导学软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教与掌交互;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72-03

1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指导思想

1.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覆盖面广。

(1)理论(知识)教材部分: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数字媒体中100~200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知识。

(2)实践(操作)教材部分:实践课程通过导学软件和自学的方式,完成7~9个单元的大约20个实验,使能掌握Windows、电子邮件、IE、Word、Exed、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软件的功能与操作。

1.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2)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3)培养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1.3江苏省一级B考试

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2.1交互式实训教学理论依据

2.1.1交互

教育学范畴所谓的交互,往往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媒体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人之间的互相交流。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一种教学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

2.1.2交互式实训教学

交互式实训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学生、实训环境等信息交流、活动交往、位置交换、更大范围的交际来进行教学。实训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确定的,而是多向不确定的。教师、学生、实训环境等彼此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2.1.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形式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典型的交互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2.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2.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导学软件在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1)借助《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导学软件,营造情景教学氛围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教材配备了导学软件,明显降低了实际操作入门的门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实训课题模块任务,有选择性的播放导学软件,同时进行实训操作。导学软件的动感和可操控性,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度膨胀,此时也恰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模仿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前期知识相联系、富有实践性、有教学意义的课题,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等激发学生参与实训教学交互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课题任务。

(2)运用导学软件,采纳激发引导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大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都被大学选择走,学生自主学习意思明显缺乏,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接受。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技能操作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首先抓住新生第一次上机实训,结合学科特点,介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今后工作的密切关系和联系。从历届学生中挖掘具有实用价值、能激发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学生兴趣。

(3)运用导学软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能力

重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导学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摆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导学软件在实训教学中的位置,既不能完全依赖导学软件而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对于操作难度较大的实训课题模块,在上机前教师应作演示,并在学生上机时进行巡回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导学软件进行时,遇到问题反复实践、相互探讨。使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2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有利于实现有效交互控制策略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三种交互形式并存,使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训过程中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明显增大。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具有如下常用功能:教学功能;教学管理功能:维护功能;频道设置功能等。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作为一种媒介其控制权主要集中在教师手中,能方便有效的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架起桥梁,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有效交互控制策略。

(1)创设问题,组织有序,课题策略

教师在实训课开始时,根据实训任务模块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任务大小要适中,既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实训课一开始,借助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课题任务文件到每台学生机,让学生明白实训课题任务。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又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调动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课题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当学生独立完成,兴奋不已时,及时表扬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战胜自己,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当学生激动的情绪趋于平静时,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显然,学生处在一种循序渐进的体验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2)交流对话,网络监控,讨论策略

交流和沟通是整个实训教学活动的核心,而“对话”则是交流和沟通的基本途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生实训不认真,常常情不自禁做与课题无关的事,比如玩游戏、QQ等都是网络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实训教学管理功能加以辅助。首先,要建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对话关系。一方面要转变师生角色,营造自由、民主、协商的交流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富有亲和力、温暖感的文字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态度、情感。其次,为促进对话中意义的生成、流动和交换,对讨论的主题、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要精心规划:讨论的主题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或可讨论性,而非已成定论的知识;讨论的主题既可由教师专门设定,也可由学生在讨论中自行产生。采用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可进行双向对讲:指定某两个学生或者教师与某个学生之间,进行语音交流;或多人会话:指定多个学生(可包括教师)之间进行语音交流。

(3)项目抽查,对比评价,考核策略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采用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跟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训课题作品进行对比评价。在评价时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使其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感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坚韧的意志,这种经受挫折、克服挫折的教育潜移默化中也是帮助学生增强信心的重要一环。这把“双刃剑”用好了,将会让学生获益终生。

2.3《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将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式归纳如图1所示。

3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和省一级B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双赢。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教学实效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逐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辅助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并且在各学校广泛使用。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信息技术课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而计算机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利用计算机为同学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内容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这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向同学们讲解,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对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一些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和不同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核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学生互相讨论得多,老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动向,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耐心解答,并予以鼓励和表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鼓励合作学习,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广泛学习兴趣。学校安排的一切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因,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教育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同时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等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几乎遍及各行各业。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革,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边远落后地区实际情况,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教学中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保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需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保持师生之间的沟通,做好交流,把握教学进度,控制不良情绪,做好新课程项目检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重视这样的机会,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高尚社会责任的调整。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同学们创造一个享受快乐学习、适宜趣味化学习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