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乘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乘专业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集群产业转移 空间结构模式 组织结构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一)梯度转移模式

梯度转移模式(见图1)是指在经济发展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转移。其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等级极化、等级扩散以及作为等级扩散特例的跳跃式扩散(马海霞,2001)。本文仅研究梯度扩散的行为。产业梯度转移模式理论基础源自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aymond Vernon,1966),该理论认为产品发展经历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品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弹性以及要素组合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区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随后一些学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式(刘茂松,2005;魏敏等,2005),认为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称为梯度。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总是从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国家或地区转移。梯度差的存在是这种模式转移的主要原因。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基于不同要素组合的产业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收益,不同时期要素组合方式不同,即使同一时期,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要素组合差异,因此要素组合方式与区域梯度水平的密切耦合,促进了产业在不同地区间进行着动态的转移过程。而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梯度差最小的区域往往并不是相邻的,这时产业往往在大范围区域间进行跨区域的跳跃式转移,也称“飞地”转移。

(二)核心-转移模式

核心-转移模式(见图2)主要是指要素、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地区和周围地区的流动过程。这一空间结构的形成主要源自佩鲁的增长极理论。Perroux(1950)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场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向心力和离心力,所谓的离心力是指与经济活动空间集中背道而驰的力量,向心力是指促进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力量。当向心力作用比较强时,经济活动会从周围向某一中心集聚,达到某一临界值,则离心力作用超过向心力,则经济活动从核心区域向四周扩散。随后,一些经济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解释要素、产业流动的空间结构现象。缪尔达尔(1957)提出“回流效应”和“传播效应”等概念说明经济发达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作用关系,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克鲁格曼(1997)利用D-S模型解释了这种经济地理的二元结构,提出了“核心”和“边缘”的要素流动的空间结构。胡学勤、李碧宏等采用“中心辐射”概念描述这一现象(胡学勤,2003;李碧宏,2009)。

核心-转移模式其实质是由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相互间产生“引力”、“推力”和“吸纳”、“辐射”,促使要素在其间的流动,在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二元结构的空间特征。在要素、产业的转移过程中,其强调空间的邻近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如目前正在推行的广东珠三角向广东东部、西部及北部边远地区的产业转移,长三角向边缘地区的转移呈现出来的具有这种空间组织的特征。

(三)邻域渗透转移模式

邻域渗透转移模式(见图3)是指要素、产业等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两个地区之间流动的过程或现象。构成这种关系的主要因素为外部环境的连续性和内生资源的互补性(陈建军等,2003)。相邻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由于相邻地区交通便利、语言文化背景相似及各种关系网络比较紧密,再加上要素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些构筑了各种要素在两地区之间流动的主要通道,促进要素流动在两地区之间的频繁流动。如在珠三角内部相邻地区、长三角内部相邻地区之间要素的流动则具有这种空间组织的特征。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中一些产业环节向江门地区的转移也属于这种类型。中山和江门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是很大,两地区毗邻,交通条件非常便利,由于地缘的接近和文化信仰及语言背景的相似,人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网络,随着中山灯饰产业的发展,毗邻中山古镇的江门承接了大量来自古镇的同类灯饰企业。两地区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一步推动了灯饰产业集群的壮大。如果相邻地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一般会产生流向的不对称和非均衡现象,高级要素流向核心地区,而低级要素流向地区,这种“邻域渗透”则会进一步演化为“核心-边缘型”(张敏等,2002)。

集群产业转移空间组织模式比较

(一)转移的地域特征

梯度转移是按照严格的地域等级体系推进,表现出按位势差梯度方向进行转移的空间指向性。在转移过程中,地域间的梯度差成为决定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等级扩散还是跳跃扩散都是在吸纳能力差异最小的区域间进行。而核心-转移和邻域渗透型均遵循区域作用距离衰递减法则,即随着距离的扩大,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随着要素、产业在两区域的流动和区域合作的加强,核心-边缘的二元空间结构和邻域渗透型的空间特征可能逐渐演化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集群。

(二)转移的成本和调节手段

梯度转移、核心-及邻域渗透型产业转移的空间实施范围不同,因此转移的成本也有所差异。跳跃式转移由于涉及的距离比较远,这里距离不仅包括空间距离,同时还包括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等。因此在转移过程中,相对实施成本比较高,同时对交通信息通讯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此之外,由于在我国地方区各自为政,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如有些地区通过行政干预实施产业在区域内部的转移,避免产业的流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的跳越式梯度转移。如边远欠发达地区为了促进跳跃式转移的实现,政府则在转移中应起着主导作用。而对核心-、邻域渗透型转移来说,由于转移的距离比较近,区域之间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语言交流方便,人们之间的信任度高,人脉关系密切,这些构成的网络关系为产业转移提高了便捷的通道,节约了转移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在转移过程中,市场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呈现的区域产业分工

以梯度差为基础的梯度转移模式符合了产业要素组合与区域梯度水平间的耦合,各产业要素为了获取区域比较优势,具有不同要素组合的产业按照纵向垂直顺序在不同的梯度水平区域进行分布,对于初始原料资源和劳动要素进行开发利用的产业更接近在低梯度生产,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产业更接近在高梯度生产,由此所决定的不同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呈现梯度产业间垂直分工模式。同时,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一行业各个部门或同一企业不同的零部件、产品工艺环节可以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利益的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梯度产业内垂直分工特征。产业间(内)垂直分工成为梯度产业转移的主要分工表现形式。

核心-型产业转移强调空间临近性及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和专业经济,为了追求产业的集聚效应、专业化效应,产业分工更细,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当产业集聚效应比较大时,由此产生的向心力促使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在一起。随着产业链条环节的增多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减,为了追求更多的边际效应,产业链上一些加工、生产和装备环节逐渐扩散到区域,核心区专门从事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高端服务,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模式。例如长三角与地区的产业分工。

邻域渗透型产业转移强调的是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两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区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同一产业可能选择在相邻的不同区域发展,且呈现双向流动,最终产业可能在这两个区域共同发展,合而为一,成为高度融合的产业综合体,即集群式的产业区。如果在转移进程中,各区域也有可能均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每个产业链的价值特性呈现一定的差异,但产业链的核心内容即产业价值链却将随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使产业内处于不同生命或技术周期的产品、或在消费偏好上具有异质性特点的产品在区域间呈现不同的分工态势,由此形成区域产业间(内)水平型分工格局和分工模式。

(四)转移的空间合理性与局限性

由于梯度转移模式中梯度差成为决定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因素,距离将变得不再重要,尤其是跳跃式转移摆脱了距离的限制,这就使产业转移跨越梯度差过大的区域,而向梯度差较小的区域扩散。产业区域转移的空间不连续性,有利于使距离高梯度地区较远的欠发达地区接收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局限,跨越式转移必然使一部分地区成为转移空间上的盲区,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不利于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核心-转移和邻域渗透型转移则在转移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的约束,限制了产业转移的空间范围,因此,在转移过程中空间上和时间上是连续的,不会出现转移中的空间盲区。但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离核心区较远的区接收产业转移的速度比较慢,这就对多中心的转移提出了要求。

集群产业转移空间组织模式形成机理分析

(一)集群产业转移空间组织模式形成的内部作用机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空间网络制度安排,对产业区域转移空间组织特征具有内生的决定作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复杂的空间中间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表现为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类型,即包含集群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关联方式、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大小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差异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特性,也影响着产业转移的空间组织模式。

1.集群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但不同组织结构的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着差异。在产业链结构中主要包括垂直准一体化(等级)式、扁平的模块式及混合的网络式等关系,其中垂直准一体化强调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线性的等级关系,扁平模块式和混合网络式都属于网络式的形式。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不同组织结构的集群产业链,存在着不同的企业交易关系和组织形式,进而对影响着产业区域转移空间组织特征。如由于垂直准一体化式更强调产业链等级结构,在转移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在不同梯度水平的地区进行布局,因此,更多地呈现为梯度转移模式。

2.集群产业链中企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集群产业链企业的关联程度越高,表示企业间的关系越密切,企业之间的容易形成凝聚力,为了获取集群效应,在转移时往往在集群周围进行核心-式的转移。相反,如果产业链企业间的关系不密切则容易跨区域梯度迁移。

产业链中企业间的关联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种:有形的物质关联和无形的产业关联(包括技术的关联和社会资本的关联)。不同的关联方式,决定着集群产业链企业间的分离距离的远近和要素流动的难易。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贸易壁垒的减少,那些显性技术知识和根植于材料、产品等的知识更易于流动;而隐形技术知识和由当地人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知识是很难转移的。从产业区域转移的目标来说,一般来说,有形的物质关联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中,以有形的中间产品为媒介,更多强调产品的物质知识特性,这也就决定了物质要素特性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追求具有要素资源禀赋的优质区域成为转移的主要目标,因而更多地表现为区域梯度转移模式。而对无形的产业关联来说,知识技术或社会资本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追求技术创新溢出和社会资本效应成为产业链企业转移的主要目标。

3.集群产业链中企业规模的大小。在集群产业转移过程中,集群产业链上的企业成为转移的主要微观主体。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着转移空间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同。规模大的企业资金实力比较雄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比较强。同时转移到承接地后,同当地机构的讨价还价能力比规模小的企业要强。在转移过程中,相对来说,追求价值最大化,选择合适的地区成为主要迁移的目标,而对距离的考虑相对比较小。对小企业来说,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其转移除了获取低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获取外部经济,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倾向地区转移或尽量减少转移。二是企业整合资源能力不同。对资源进行整合成为大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大企业倾向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进行跨区域梯度转移与网络转移并存。三是大企业影响力和控制力强。规模大的企业往往在产业链中拥有比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转移过程中也容易带动上下游其他企业的追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大的企业空间选择的主控力更强。

(二)集群产业转移空间组织模式形成的外部作用机理

1.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产品工业流程、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产品生产工艺的可分离性增强,产品的分工更加细化,进而影响着产业组织模式,由简单的原子式链条向复杂的模块式网络组织模式发展,改变了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方式和流动轨迹。同时,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产业要素的空间流动方式及流动成本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流动时空阻碍性大幅度降低,突破了空间摩擦递减规律的限制,改变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以及传递的方式,进而影响要素流动的空间轨迹。尤其为跳跃式转移和网络扩散提供了可能,但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区域空间关系的改变,如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阻止要素空间流动的特征。

2.追求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经济的差异。产业链要素追求专业化经济或比较优势经济的差异,使产业区域转移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由于区域资源、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区域间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施舍及产业发展水平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带来区域间比较利益的存在,促使产业、要素向适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进而可实现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相对节约、市场规模的相对扩大等。因此,各产业部门为了获取不同的区域比较利益,把产业链或链环转移到经济利益最大的地区,从而也会影响着产业区域转移的空间组织特征。当产业转移的最优目标表现为追求低梯度地区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及市场的扩张时,区域比较优势的注重则会促使产业、要素可能跨越空间盲区实施跳跃式转移。目前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在转移过程主要注重区域比较优势的利益,在转移过程中实施跳跃式梯度转移。而当产业要素更多注重产业的规模经济或专业化经济时,要素的迁移空间的选择可能选择邻近迁移,形成核心-结构和邻域渗透转移模式。

3.政府的推动。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在调配资源配置过程中也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也不例外。政府作为地方经济产业政策的主要决策者通过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影响着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尤其是在我国地区“强势政府”的模式下,各地区政府具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再加上分条状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促使各区域政府追求地区或政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制定产业政策和提供一些优惠措施,促进一些产业集聚和发展或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转移。当政府提供一些鼓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时,则会有利于减少当地产业生产的成本,相应会吸引一些企业转移到本地区,产业的转移在空间上既可能表现为跨梯度转移模式,也可表现为核心-转移模式或邻域渗透转移模式。

产业要素在空间流动过程中呈现多种空间组织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在地域特征、调节手段和区域产业分工等方面具有一些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转移过程中,究竟会呈现哪种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产业集群产业链结构特征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同时外部影响力量如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转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产业区域转移的这些空间规律特征,把握产业区域转移模式形成的作用机理,这对推进当前正在进行的产业区域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海霞.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比较分析—兼谈中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1(2)

2.刘茂松.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发展道路[N].湖南日报,2005-2-13

3.魏敏,李国平等.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

4.胡学勤.经济辐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J].经济经纬,2003(6)

5.李碧宏.区域传递的方式、障碍及对策研究[J].开放研究,2009(1)

6.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空乘专业;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54-1

空乘专业是目前所有专业当中就业率最高,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专业,也是很多帅男靓女梦寐以求的职业。空乘专业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机场服务人员。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从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等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

一、我国空乘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前中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巨头”――国航、南航、东航,还是新兴的各家民营航空公司,无不具有机队规模扩大的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民航乘务员的招聘人数在12000名左右。特别是我国将在2015年实现低空开放,民航系统的人员需求量将在现有基数上增加一倍达到80万名。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乘务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未来航空市场对于空乘人员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这让空乘专业报考热进一步升温,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则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笔者认为,目前空乘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空中乘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学生沟通,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与形式;注意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能结合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以及更深层次的培训,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主讲课程,使老师们能清楚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有所转变,模块式辅导教学模式中突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交互,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使他们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

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并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教材,并且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的长短来编写培训模块教材。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部分特色鲜明,能满足航空乘务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般航空公司招聘空乘人员需要的素质和条件包括: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具备高水准的服务方向和责任感;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友好的风度和整洁的外观;跨文化的能力;独立、积极、主动的性格等。因此,要做一名好的乘务员,比人们通常想象的难得多。根据这些要求,高校培养目标必须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一)注重人文素养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高校空乘专业教学要加大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专业化形象及礼貌用语、美容化妆、团队建设等素质培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实用案例教学的力度,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修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空乘现代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综合性的乘务与旅游、商务公关、文秘等专业人才。可从事空中乘务、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现代商务社会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其他证书,拓宽自身就业的门路。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法该着重培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及压力管理能力等软件教育,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质,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三个层次来设置、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知识结构来龙去脉的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位置,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结合航空公司聘用人才的标准,空乘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追求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确保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是今.对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2]双建萍.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胡成富.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篇3

当前对空乘人员职业素养的界定比较模糊,业界并没有达成共识,在相关资料中了解到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特点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例如教育背景、社会实践经验、个人自我素质等等,职业素养的形成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通过个人学习积累形成职业素养

空乘人员在进入大学前经过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考试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在经过大学课程的全面学习,为形成个人良好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1.2通过专业课程的职业培训形成职业素养

在校期间学校通过安排各种专业课程对空乘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例如空乘形体训练课、形象塑造、商务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实践,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与巩固;另一方面为空乘学生走向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全方位的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形成。

1.3通过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促成职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拥有良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切实走进企业进行实践操练,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在实践中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

2形体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塑造

形体课作为空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培养效果,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职业塑造。

2.1审美情操的形成与完善

形体课程的专业训练能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符合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又使学生通过训练纠正自身的不良体态,也让学生认识了美与美的体态对空乘职业以及空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还丰富了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增强了对自己仪容仪表仪态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2.2职业化技术能力的专业性训练

空乘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礼仪训练,形体训练,在校期间学习仪表、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学生礼仪、职场礼仪、部分国家的习俗礼仪常识等。除了良好的形象外,他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处理应急事件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达到形体内外兼修的最终目的。2.3良好人格的形成空乘专业的培养本质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化职业性教育,为航空运输和客舱服务提供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学生毕业后在一线为乘客服务时,会面临各种困难、不适应、甚至危险,通过形体课的综合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宽容、坚强等人格素质,在遇见各种困难和危险时,运用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沉着、冷静、及时的为乘客解决各种困难,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锻造出好的性格,更好的服务乘客。

3形体课程教学对其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思考

当前,形体课程教学对职业素养形成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应与职业特点相结合,笔者通过对6所高校分管形体课教师和教研室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参加形体训练、师资情况、教学方式等有关情况,整理出目前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多数教师没有航空领域的从业经验,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大多数形体教师来自高等院校科班出身,他们所接受的是专业的舞蹈教育,即使想进入航空公司进行职业体验,由于受到行业限制可能性也较小。因此多数教师还是按部就班的选择专业院校的教材,只是降低难度让学生接受。对学生的职业特点理解较少,从而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2)注重舞姿训练,职业体态训练较少。多数学校对教师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丰富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大多数时间学习各类流行舞蹈,和舞姿组合,忽视了体能和形体基本功的训练,航空公司在选拔人才时对学生体态、体能要求较高,因此必然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3)多数时间用在对动作的模仿和讲解,缺乏对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引导。在形体课堂的教授中,对于动作的模仿和讲解时间较长,没有触类旁通的与文化和职业素养相结合,让学生对职业意识模糊,更没有标准约束和矫正不良形体。(4)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下降,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课堂运动量大时,面对困难都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对于职业素养的养成也不能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4理性认识形体课程教学对职业素养的促成

(1)深入企业调研。调研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文化背景、抓住行业特点、提炼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运用于形体课中。空乘形体教师走出教室了解各个航空公司的特点,搜集有特色的特殊肢体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面试和就业也有重要影响。每个航空公司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塑造,各个公司的制服和服务流程都可以经过艺术加工用于课堂,笔者经过国际航协IATA的培训后,了解了航空公司的服务流程,其中对客舱服务、机上急救、安全设备、安全演示、人事管理、服务礼仪等学习后,对航空公司的环境以及工作的熟悉,结合专业知识,再进行备课会更加符合职业特点,更会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快速提升。(2)需要注重文化背景以及职业素养意识的养成。在传统的形体课堂中为了短时间内看成效,我们往往忽视了作为教师真正应该传达的是什么,教授的组合和舞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很积极地记动作,仔细模仿老师的动作,最后达到老师的标准,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能在舞台上表演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动作很快会遗忘,留在记忆中的可能不多。教师如果把更多形体动作的形成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在课堂中进行生动的讲解,学生会更加记忆深刻,同时内容也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增加,形体训练才能做到真正的身心相结合。(3)在课堂中加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镜面教学法、示范讲解、观摩视频,还有现代时尚的教学法,美感体验法:挑选优秀的从事空乘职业的学长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法:通过视频或者某一张具有职业特点的图片提问,让学生回答如何做出这个动作,并用一段话来形容这个动作,在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符合职业特点。还有观摩法、归纳法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为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4)设置主题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在学习形体训练时,设置有意义的主题活动,能够增强团队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学生进入航空公司后首先要融入集体,对他们性格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集体舞动作的编排和队形的调度,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在这种磨合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包容心、耐心、爱心,也是航空公司挑选人才最为关注的,学生同时会在活动中学会成长,增强自信心和审美能力。(5)提高教师素养,增进教学水平。形体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并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最新的教学内容,研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提高了教学效率。

5结语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航类院校;艺术教师

作者简介:龚婷(1984.8-),女,重庆万州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与艺术教育。

胡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提高民航服务质量,提升对外窗口形象应该从民航院校开始抓起,而艺术教育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民航类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民航类院校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院校,如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一种是综合类大学所开设的民航类专业。这两类大学在开设艺术类课程情况从师资、教材、科研等教育资源上是完全不同的。现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进行说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大多数行业院校一样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光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上有一定难度,在公共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上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是建立在空乘专业所拥有的师资上的,而空乘专业的教学从以前的服务为主转向客舱安全,课程设置主要有客舱安全管理、航空英语、口语、形体、语言等构成。首先是形体,从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与舞蹈艺术是有区别的,形体是以塑形,保持体形、体态、体貌为主,以正确的坐立行走为教学内容。由此看来,这和舞蹈艺术还相差甚远,正确坐立行走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协调的肢体是舞蹈艺术进入情感表达的基本条件,舞蹈是通过肢体表达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

再者语言艺术,语言在空乘专业的学习中分为了上下两册,上册为普通话,下册为客舱播音技巧。标准的普通话是得以顺畅交流的前提,是表达的基础,仅有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艺术中是远远不够的,在下册的客舱播音技巧中,对于播音中的内在表达技巧和外部表达技巧要求简单,只是对客舱中常用广播词进行讲解和练习。而当播音成为播音艺术的时候,是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二度创作当然是对文章进行加工,而不仅仅是读字,是要让平面的字立体为有声语言,在播音中融入情感和播送者的理解。空乘学院的相关艺术课程的教师,是接受本科或研究生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限。教师长期所教授的是基础的、循环往复的课程,因为空乘学院特殊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除节假日外,正式行课只有一年半,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半时间,这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最多的教师一周有30余节课。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教师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教学上失去了原动力。空乘学院相关艺术课程教师面临的问题一是上课负担重;二是教学内容基础;三是因为上课负担重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和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时间。教师自己本来的课程任务难以完成,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就更加困难。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有几个特点:

1.学生部分是艺术爱好者,也有部分是抱着修学分态度的,在课堂上形成的氛围是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程没有兴趣;

2.上课时间为晚上,白天的课程紧张,教师不愿晚上继续上课;

3.学校为工科类院校,在科研上对于艺术类课题不够重视,教师对于理论研究失去了兴趣;

4.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大量为鉴赏课,理论课,在备课上不同于平时上课,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让平日工作量本来就大的教师更是不堪重负。

二、民航类院校解决艺术教育困难途径

1.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要开设艺术课程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师资问题,教师是课程开设的基础,是艺术氛围的营造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类教师的艺术造诣决定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类教师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师:实践类教师和理论教师,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不同,实践类教师,如形体教师,对于自身的形象、形体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而理论教师则是能将艺术史、艺术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自身的理解进行传授。

篇5

【关键词】航空服务 职业素质 性格 亲和力

近几年来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汉航空市场也快速持续升温,客货流量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尤其是去年10月武汉成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又设立了航空发展引导的专项基金,更使武汉航空市场成为了各家航空公司眼中的“焦点”,纷纷在武汉增大运力投放。但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非常少。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本文综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在我院进行的专业面试过程和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展开讨论。

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面试状况

众所周知,面试主要是测验应试者的社会意识和反应能力。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任何素质,但由于人员甄选方法都有其长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则事半功倍,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人员甄选实践中,业内人士并不是以面试去测评一个人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用面试去测评它最能测评的内容。各大航空公司对航空服务学生的面试,在程序上基本都达成了“共识”。对航空专业的面试主要分初试和复试。一般来说,初试阶段,主要对应试者的身体(身高、体重)、身体姿势进行目测,评价应试者的总体印象。评价应试人员的站姿、走姿要求。站姿高雅,两眼永远凝视对方,走时身体挺直,面带微笑,保持与考官的距离。航空公司面试人员根据参加应试者简单的几个动作,对应试者的身体比例、气质、五官进行测试,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应试者,进入下一轮的面试。每轮面试后,应试者都要求在考场等候下轮面试通知。在第二轮面试时,面试官会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姓名,特长等,对应试人的声音、吐字是否清楚做出判断。第三轮面试,由考官对应试者发问。面试内容包括英文对话以及和行业相关的问题,内容较为详细。考官根据考生的回答衡量应试者的亲和力、说话技巧、应变能力、求职动机和英语能力等。

二、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从各航空公司考察应试者的面试过程直接反映出航空公司对于航空服务员这一职业的要求。首先飞机客舱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姐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民航地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仪表仪容、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基础、服务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也体现了服务质量与展示企业形象的作用。作为一名专业的航空服务人,职业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杨虹女士曾说过,航空服务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当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的空姐生活被现实工作的辛苦打破后,要能一如既往地主动、热情、周到、有礼貌,要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好工作,面对任何环境的诱惑,依然能坚守岗位。

2、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民航企业最关心的是旅客和货主,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旅客,就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后逐渐形成的,是不能用规则来保持的,它必须融化在每个航空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

3、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空姐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4、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一名航空人,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空姐首先要掌握中国和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基本内容,还要了解航线飞越的国家、城市、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

5、学会沟通。语言本身代表每一个人的属性,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作为一名乘务员要学会沟通的艺术。不同的服务语言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服务结果。如对老年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掌握。在空乘服务中,一句话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方向

根据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课程要素,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并召开企业专业顾问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的岗位工作分析座谈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由此分析得出的工作过程特点,显示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区别,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企业专家指出,在地面、空乘各岗位,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确保安全、提供服务和展示企业形象。公司对员工有较高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在个人形象举止、礼貌语言运用、服务行为、异常和突发事件处理时符合公司服务标准中的职业要求。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依照民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作为一名后备民航企业员工初步养成符合未来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1、礼仪素质的学习。主要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训练。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的整体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既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优秀的民航服务礼仪技能;既注重养成良好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的塑造;注重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

基础训练部分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个人礼仪为主。例如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要求、着装要求等。在这部分的训练中,主要通过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民航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树立服务意识。模拟实训部分主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服务礼仪技能水平,在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对民航服务的正确认识,培养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以及对问题和事故的处理能力,以满足服务性行业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2、性格和品格的培养。航空服务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机场、飞机上要接触上千名旅客,所以她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一个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同时,空中服务员的工作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活动多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的组合采取轮流组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让同学学会与其他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开朗、坚强、容忍他人的性格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3、亲和力的培养。亲和力指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相容的一种感觉。对于亲和力的培养可以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于是人们把微笑比作人际交往的油。在面试中,微笑能表现你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他人感到愉快和温馨。微笑反映自己的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轻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微笑看似很容易,可是要求在校的独生子女们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这一点却相当的不易,他们往往是对待自己不乐意的同学“冷眉冷眼”,连正眼也不会多看一下,但航空服务员的职业又要求他们对各式各样的人都要真情友善,让人感到愉快、温馨。在教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对在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主要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教学时更应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也就是交谈能力的培养。空乘口语有别于普通的英语交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来补救),它更加强调航空服务人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技巧。例如把普通高校口语课所注重的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观点的培养转化成对某些机舱内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上来,或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时候,侧重放在一些常见的面试英语的问题上。具体的做法可以由专业英语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此外,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表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概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在丰富学生知识之余,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内在修养、行为习惯也不同,航空人要以个人良好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形成一种非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风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在校期间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本身性格的培养和自身的修养,使他们将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相结合形成航空人特有的气质。特别是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通过系列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来锻炼自己,在参加岗位实习以及面临企业选聘时,更加要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蓝天梦。

【参考文献】

[1] 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6).

篇6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篇7

【关键词】《沟通与客户管理》 课程教学探究 困难与解决 展望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内外旅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极大促进了民航业的发展。在各大航空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民航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来自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来自他与外界的交际能力。可以看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民航从业人员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值得好好学习并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拥有了职业所需的沟通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途径的拓宽,

在这种架构下,长沙民政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专业课程《沟通与客户管理》,旨在牢固树立学生的沟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理念和技巧,并灵活运用到民航事务当中,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行业过程。

二、课程构建的难处

由于这门课程是本专业全新开设的,缺乏前期研究资源,几乎没有同事经验可以参考。在经过网络资讯搜索等途径进行综合了解之后,发现全国相似课程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是太多,很多同类课程也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如何确立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执行过程和课程考评标准等方面都存在难处,这些给任课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留下了一定发挥空间。

三、课程指导思想

本课程将在长沙民政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空中乘务的岗位特点和职业需要,以培养空乘人员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及管理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构建沟通意识和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课程名称涵盖了沟通和客户管理两个概念,而考虑到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操作性,本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走向决定了绝大部分人首先接触的是服务性质的岗位,需要具备更多服务类的技能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实际设计当中,充分展开了客户服务的内容。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使其充分了解民航情境中的沟通技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解决民航地面和客舱服务中常见问题,有效而巧妙地运用各种沟通和交际技巧,提升个人交际魅力,从而塑造成功的民航从业人员职业形象,在课程设计上做了如下安排。

1. 课程内容全面围绕沟通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民航服务与沟通》,将课程内容大致规划为基础沟通认知、构建亲和力、了解知人力、加强表述力、提高促成力、具备异议化解力,同时掌握各种民航沟通技巧。内容编排上,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相结合,结合大量的情景活动和案例分析,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所需的特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固有的结构,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良性结合,在内容上也突出了基本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充分考虑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培养民航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课程手段充分结合ISAS模式

ISAS是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的简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分析、整理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考验了学生ppt课件制作的水平和公开发表演讲的能力。同时,这种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彼此协调、共同进步的精神。

本门课程引入ISAS模式作为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手段,充分考虑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和实操性。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角色的转换。对于本专门学生而言,课程过于理论化将意味着枯燥程度的上升,这对于他们的学习质量是打折扣的。而通过这种模式,把主动权转移给他们,实现师生的全面互动,特别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比例,能极大地丰富这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也毫无疑问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民航沟通事务认知的直观程度。

因此,将所有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出组长负责全组的事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主题,搜寻资料,分析问题,总结自己经验,再在其他学生面前演示。这样不仅让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强化,也使他们的沟通能力经过好几轮的检验。

3. 课程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除开ISAS模式的实施,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引入各种教学方法。首先,案例教学法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各种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具体化,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素质点,体会案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供他们思考和折射日后工作当中可能碰到的难题。其次,情景训练法给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模拟,让他们充分代入自己的思想,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彼此配合扮演不同角色,来模拟解决各种沟通当中的不畅,从而强化所学的内容。再次,任务驱动法突出了空乘各个岗位的任务需求,包括员工内部沟通、上下级之间沟通,对外旅客沟通等,各种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外,

4. 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平台

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能强化资源共享和信息共有。这个平台能够无线拉近师生之间和同仁之间的距离,通过互联网使信息互动实现及时性和一手性。《沟通与客户管理》课程也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将平时教学的信息进行一手、供学生查阅学习,同时验收学生的所有产出,还开展作业审查、ISAS模式互动、期末考核等项目。

教师和学生利用大学城空间,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方式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缓解了很多课程的枯燥程度。此外,还

可以利用空间的其他互动功能,比如留言板、群组、私信等途径,实现师生双方的全面互通。

五、课程考评标准

课程实施是根本,而课程考评则关系到课程实施的顺利完成与否,也是考核学生所学所得的唯一途径,还是检验老师课程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反馈。那么,建立起多元化的良性循环的考评体系,对于本门课程的日后不断改善至关重要。

在考虑职业院校学生能力本位的前提下,弱化了理论知识的考评,强调了职业能力的模拟;弱化了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机制,强调了学生评定的综合性和多元化。具体考评方式如下。

将整个考评分为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平时形成性考核具体内容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度、作业评定、大学城空间互动、ISAS教学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占到总评成绩的70%,而期末终结性考核摈弃了传统试卷,要求学生在撰写沟通为主题词的课程小论文和情景模拟设计方案两种模式中任意选择其一形式完成,占到总评成绩的30%。

这样,就将考评机制进行了细化,既考虑到了多样性,避免单一考核给学生的负面引导,又结合了实践性,检验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由于接入了ISAS模式,实现了全程互动和考评。

六、结语

虽然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不断的充实修正,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包括经验不足和资源配备的限制,本门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障碍,包括学生的基本沟通水平的欠缺和配合程度的不高,导致师生互动的开展产生某些不畅通。但我们对这门全新课程会出现的问题也有心理准备,将会继续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教训,多多结合民航行业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断交流和完善,通过这门课程真正强化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走俏,播音主持类、编导制作类、影视表演类、空乘模特类等艺术专业考试在2006年前后兴起,不到十年时间迅速成为高考升学的一条新途径,一改家长以往认为艺术专业仅仅是体育、音乐、美术类专业的认知。这类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采用提前批次录取,如未录取不影响考生按照普通文化课身份报考,加之本科分数线又比普通文化课分数线低100——150分,学习这类专业的高中生逐年增加。郑大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禹州分校(以下简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便在2010年8月应声而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更是创建品牌学校最有力的保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品牌。

三尺讲台锒嵌师生情深

艺术专业的教学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学生走进学校时选择是否适合的专业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空间。首先,严格按照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来选定专业。其次,艺术专业的教学在于启发和让学生学会领悟,每个专业配备的教师都拥有本专业艺考经历,善于把握考试的动态,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教学中严禁出现死板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现象,尽可能把专业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灵活的方式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生考核上,每个专业组织定期测试,严格按照该专业考试中的题型出题,保证学生长久处于艺考备考状态。再次,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成立教师研究组,定期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享优秀教学方法,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实现学生意见的反馈,便于更好制定下一步课程计划。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每一个专业老师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专业的延伸,把学生的未来当做是自己的未来,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负责教学主管工作的尤昌甫认为,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锒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在艺术专业之路上的理解,鼓励和陪伴。

营造出家的气氛

学生辅导员李远,在进行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的同时,将郑大艺校打造成学生的心灵归属地,让学生有存在感,营造出家的气氛是他的目标。用心做教育的同时,也要用心做学生管理工作。

来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这里的主角,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生日Paty、微电影拍摄、社会志愿服务、“高考爱心送考车”、月末Paty、爱心慈善捐助等等举措,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力争让每位同学都融入到郑大艺校的集体里面,进而成为学生的心灵归属地。其次,学校还会定期给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艺校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让学生、艺校和家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用心换心,把学生当亲人,学校把学校当家”这便是郑大艺校的管理举措。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

挑选好的艺术培训机构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艺考机构和优秀的艺考教师都过多的集中于省会郑州,造成了省会以外的地市和县市的考生因得不到很好的师资培训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考试中竞争力不足。

禹州分校开设第一年的时候很困难:只开设播音、编导两个专业、距离专业考试时间紧迫、竞争对手无休止的排挤、学生和家长对这几个专业的陌生感等问题接踵而来,让他时常感觉到挫败感。但到2012年,分校成为禹州市招生人数最多的传媒类艺考学校,并在当年的考试成绩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禹州市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当初预想一样开心,反而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这份信任让我感觉到任重道远,担子依然沉重。于是在2013年增开空中乘务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并力邀省内编导教学方面权威的尤昌甫老师全面负责禹州的教学工作,力求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更贴近专业考试内容,更全面、更权威是分校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当年,禹州市播音主持、编导制作、影视表演专业的禹州第一名全部出自分校,并且本科上线人数远远超出禹州市其他培训机构的总和。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创业心,这是该校校长桑帅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学校的发展当做长久的事业去做,才可以对学生一直保持关心呵护。

篇9

关键词:高校;特色教学;体育教学;合作性学习

受到传统思想和大众传媒影响,国人的对于体育的理解还仅限于一些奥运项目、流行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只要一提到“体育”二字,不少人头脑中浮现的都是竞技体育项目,随之会联想到十分辛苦的训练,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刻板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学校忽视了休闲体育课程的开设,比如说体舞、跆拳道、健美操等课程都没有开设。而这些偏重于艺体类的课程正是一些专业以后工作所必须的,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选择一些健美操课程来学习,而文秘专业学生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并且应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学习一定的舞蹈体育舞蹈也是有好处的,建筑工程的学生则可以学习跆拳道等项目来强健自身的体魄,以应对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步入今后的工作中之后,由于职业的特点,很容易产生一些职业病。不论是坐姿工作、站姿工作、运动姿工作都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使得其颈椎、腰椎、心脑血管等产生一定的疾病,从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然而,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强健体魄,从而减少以后职业病的发生,缓解职业病带给人的痛楚,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除此之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属于某些专业的技能范畴的,职业学校就更应当开课,使得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的岗前培训,能够有针对性的为其工作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同学时刻的表现能力,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1)参与意识强的学生主导了合作学习导致“搭便车”现象产生。学生性格各异,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不一,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参与意识强的 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统领了整个小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但因为其合作意识差、占有欲望强导致其他队员无法享受到“合作”,甚至只能“旁观”,搭便车现象就此产生。这是教师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实现每个个体发展的教学原则进行引导与疏导。首先教师可以迅速转换角色加入到这些小组中,以身作则积极将那些较落后的同学拉入到合作学习中,不给他们压力而是鼓励,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特别是要抛弃因为不规范动作导致嘲笑的心理。如通过小组足球、篮球比赛,尽可能给那些技术基础较差的同学传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保持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不怕献丑。另外,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当小组较多时,要尽可能加入到每一个小组中,不能对某个小组或某个成员有过分的关注,公平对待每一个小组和学生,客观说也起到了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的作用,尽可能避免“搭便车”行为的产生。(2)“小权威”导致“搭便车”现象产生。所谓小权威就是技术相对出众的同学控制小组。这种现象比第一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生能力较强,其他人员特别是内向、文静、能力又较长的学生不好意思也不敢“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权威还体现出独断专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小组想法,忽略教师的存在等等。懒惰的学生也乐于在“避风港”出工不出力,但又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各自为政、开小差、耍小聪明、说闲话,还有的学生因为关系好而抱团并排挤他人的加入,或者在对抗中故意使坏、报复对方等。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加以制止,必要时对其考试成绩进行降分甚至不及格处理。因为他们的存在事实上影响了其他同学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确实不愿意集体活动,可以尝试让他们单独活动,但通过小组竞赛、对抗比赛将其纳入其中。

课程编排是基础,教学内容是关键,那么建立一支体现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师队伍就是实现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化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多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专业项目有一定的造诣,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然而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并不了解,对于其今后的职业特色、职业需求更是缺乏理解,因而使得课程的开设缺乏职业特色,因此,打造一只体现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师队伍迫在眉睫。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从体育教师的招聘上把关,在梳理本学校的专业以及体育教学组的人员之后,要对于本校体育教师的水平和特点了然于胸,从而在招聘过程中寻找一些资历比较丰富,具有一些其他行业职业背景的教师。比如说有的体育教师曾经在医院工作过,那么担任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师就再合适不过,有的教师可能自己就是兼职的模特,那么他们去教授空乘专业、模特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程就再合适不过。其次,对于招聘有困难的高职学校来说,开展培训和学习,让在职教师不断了解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情况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满足各专业同学的需求。最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学生一般对于自己的专业比较了解,对于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善于与学生相处,在互动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的需求,可能其中就会产生很多“金点子”,在采纳之后就会给体育课的专业化带来很多新鲜的元素。总而言之,在高职学校体育课程特色不明显的现在,必须以体育教师为主导来带动体育课向着突出职业特色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与肩上的职责,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不断的向职业化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专业改革 旅游管理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摸索中发展前进。该专业曾在2006―2009年发展到了高峰,学生就读人数稳定,基本维持在2到4个班。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专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结合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化改革,构建长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根据开放式办学理念,以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为导向,考虑到旅行社行业的特殊性,采用小规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导师制”形式,即一个专业教师和一个企业师傅一起培养一批专业学生。我们称之为“订单式”+“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其中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校内教学和校内实训,企业师傅主要负责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针对性强,既能解决企业急需人才,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2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导游岗位考证这一主线来设计的,学生的能力培养有限,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职业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能力递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多方共同设计开发课程体系。围绕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四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高职旅游管理课程的综合化能力改革。首先,对每个岗位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形成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其次,对于非智力的态度,即素质、道德领域,从实际出发,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形成拓展课程模块;再者,经验及活动的反馈,则通过实践实习的三大部分,即课堂操作、实地见习操作、顶岗实习这一模块来培养。同时,学生、专兼职教师、用人单位应该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并且,应该加大实践实习模块的比重,改变原来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5:5左右。

3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单一的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新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当中。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和研讨达到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使学生对各种技能和相关能力充分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长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征订的绝大部分教材都是服务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实际联系少,很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主要依托地方旅游资源,并且要服务地方经济。未来长沙会展经济和空乘产业发展势头强大,新的旅游形态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些发展形势都为我们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契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不断更新教材也势在必行。比如说和企业合作开发《如何创办旅行社》、《酒店接待服务》、《湖湘文化》、《会展策划与管理》、《地方曲艺》、《空乘服务礼仪》、《旅游创意策划》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材。同时,每门专业课程教师要常下企业,收集教学案例,每两年更新一次案例,不断更新完善教材。

5完善校外实习基地

由于旅行社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安全性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对口到旅行社进行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基本上都是安排到酒店进行实习,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没有相关的旅行社工作经验,影响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和就业。因此,将真实的生产性旅行社搬进学校,与大型的旅游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门市是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创新之举。我们可以和在长沙发展迅速的宝中旅游集团合作,在学院成立门市,对外真实开展各种与旅游相关的业务。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了解了企业文化,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毕业后业绩突出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快速成为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最终达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的局面。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从企业引进一批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同时,积极创造机会,每年都要让专职教师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自我,增加实践经验。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导游、参与地方性的旅游接待活动等方式广泛参与到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和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