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施工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施工总结

篇1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电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的。但近年来,世界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产生矛盾。如今对于小水电建设项目是否“环境可承受,社会公众可接受”日益成为相关各部门研究其能否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小水电建设在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小水电工程体系”,并指出“小水电科研必须广泛涵盖生态工程,并与环境结合”。目前,国内小水电站建设发展快速,小水电站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本项目研究区域内一些水电站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需要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的修建存在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现需全面整改,在整改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现需保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经过对研究区已建小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发现研究区小水电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1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引水式水电站的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首尾相连,致使整个河流存在较长的减水河段,导致河流下泄流量减少,河床,甚至导致河流断流,不满足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需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将会存在极大的影响。2.2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研究区还存在一些年代久远、运行管理存权存在争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后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态破坏。经调研发现,研究区一些建设中的水电站,由于施工组织的不利,施工弃渣场处理不当、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或者水生态破坏。如不及时进行相关施工组织措施的修正,水电站建成后会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4对周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破坏。水电站工程的施工,特别是引水式电站需修建相应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弃渣对周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山体,植被消失,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及作用

3.1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本项目根据研究区小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区水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对象、影响的范围等,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缓水电站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工程措施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为后期小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不同地区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参考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和避免生态问题对小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水电站生态修复,使小水电站建设达到水利防洪、发电灌溉、保护生态、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为发展我国的小水电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3.2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作用。3.2.1减少自然灾害。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保护,在水电站周边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水电站周边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长,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电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适时的对小水电站进行生态修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3.2.2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小水电站的建好后,随着水电站的运行,以及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电站周边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这样河流水资源就会持续减少,而应用生态修复后,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会使水电站的使用寿命有所增加,也会大大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4生态理念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应该在水电站开发设计时就引入生态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在水电站开发建设运行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环保意识,采用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水电站建成运行后要及时对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使水电站工程可持续长久发展。4.1加强水电站工程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是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边坡防护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喷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护坡的方式,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不利于对植被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可在边坡防护设计中采用喷混植被混凝土护坡方式,即达到边坡的防护,又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可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此外,还可将边坡防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增加水电站工程生态景观的观赏性。4.2保持水电站工程周边水土。水电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引水式小水电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区域较长,施工时间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表进行防护,避免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地表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应采取洒水等措施,以减少扬尘等风蚀危害。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4.3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传统的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小水电站过程,一般采用土石坝。但修建土石坝会对地表产生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优化工程结构。例如,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可采用混凝土坝,或者橡胶坝,或者挡水闸门等,以此减少土石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结构围堰代替土石围堰;引水式小水电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结构优化,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水电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4树立环保意识。在小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应该从工程的开发建设到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行,自始至终贯穿环保意识,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小水电站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加入生态环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电站修建对生态的破坏。其次,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对于施工地表要及时进行覆盖,施工结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在运行盈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最终恢复水电站建设之前的生态环境。

5已建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措施

5.1退出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退出类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实现水电站所在流域的生态景观恢复;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时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坏以及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5.2整改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未拆除的水电站,但是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对于研究区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的水电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态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确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研究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站,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研究区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生态破坏的水电站,通过对水电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质化验分析及底质化验,研究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环境及水生态得到改善;对于研究区对周边山体存在严重破坏的水电站,需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修复。5.3保留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电站,需要监督后期的生态流量问题。提出一些生态流量监管设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态流量是否会导致水电站发电效益减少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研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电站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使得河流流量不满足生态流量,对水电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水电站周围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此可知,当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来降低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逐步实现水电站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存。针对研究区域小水电站工程的现状,对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水电站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的优化措施;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进而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我国水电站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昌红.邱静.刘达.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浅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0(10):33~35+39.

[2]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侯涛..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42+44.

篇2

关键字 生态河道河道生态整治生态护岸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GongQi gradually revealed. And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human activities of the interference and damag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t present, damaged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riv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people gradually extensive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iver, the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related theory, method and progress are analyz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huangpu river of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being part of the river regulation,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for the town and management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river ecological riverbank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而长期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胁迫。传统的河道施工方法,对天然河流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自然河流渠道化、横断面呈规则几何型、河床材料硬质化、筑坝等水利工程导致的非连续化等。破坏了河流原有的天然和生态特性,生态河道的概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态河道,是以修复受损河道为目的,通过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形成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不仅包括结构稳定等水力学内涵,还包括生态健康、生态安全、景观协调等生态学内涵。

2 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对河道生态整治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河流水体污染严重的事实,在河道整治生态水工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方面,研发了一些生态型护岸技术和产品,如开建设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生物格栅等,并提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生物膜处理、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修复受污染水体[1-3]。

也有学者从河岸边坡的角度对河流治理进行了探索[4-6],王超、王沛芳[7]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中的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构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河道断面的基本形式,生态河床构建和修复的手段,生态型护岸的种类、具体结构形式及新型生态型材料。万勇[8]通过生态型护岸在观澜河综合整治中的应用,论述了生态护岸的结构、形式、材料选取与水力条件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分析了生态型护岸的特点和应用原则。

近几年各地媒体相应出现了有关生态河道治理的报道,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绍兴护城河以及苏州金鸡湖等国内治河的成功范例,均是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有机结合的实现。

3 研究实例

3.1研究概况

上海市闵行区三友河位于浦江高科技园区中部,北起立跃路,南至友谊河。三友河居于浦东片水利分片中间偏西位置,北连周浦塘干河,南通友谊河,在水系分片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拟整治的三友河河段水系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拟整治的三友河河道段水系位置图

三友河河道整治工程是以解决河道达到规划要求(规划河口宽30.0~42.0m,目前拟整治河段河口宽约20m左右),同时能改善沿河周边环境为目的的水利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拓宽河道,使水流通畅,提高整个水系的排涝蓄洪能力,为浦东片防洪除涝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较大程度地改善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当地景观;做到河道整齐,水清岸绿,与工业区高起点的要求相适宜。

3.2河道断面布置

考虑到河道生态性要求等,仅有对水流冲刷部位及桥梁的上下游连接段采用一部分硬质结构挡墙,其余均按生态河道进行考虑。沿河道水面线附近采用生态石笼护岸的挡土结构,水下及吴淞高程2.80m以上均采用土坡边坡断面,人工修坡。吴淞高程2.80m以上坡面上种植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设计河口宽33.00~42.00m,河底宽8.00~14.00m,河底高程-0.50m。边坡采用1:2.5。

该方案断面生态性较好,挡土护坡,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河道岸线,施工方便,将来的河道管理也非常方便。此断面适合于城市化地区的河道,虽然增加了部分工程造价,但为将来河道的管理维护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而本设计方案中采用此断面形式。

3.3河道护岸设计

为满足现代城镇对景观及生态河道的要求,充分体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特点,本实例护岸设计采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护砌结构,通过方案比选,选择生态石笼护岸结构。基础采用20cm厚碎石铺垫,分上下两层垒砌石笼体,石笼宽0.75m,高0.75m,石笼长度方向尺寸根据施工能力及市场上采购的材料来确定。下层采用两箱石笼结构体并列,上层基层采用一箱石笼结构体压顶。石笼施工时横纵向均要求骑缝垒砌。石笼结构体顶吴淞高程为2.80m。吴淞高程2.80m设1:2.5的土坡,土坡上种植绿化。水下河床也采用1:2.5的土坡。

该种护岸能适应于地基基础不是很好的河段。能解决底板前局部冲刷问题,也能解决墙后水平压差作用下而影响到临河土坡等安全的问题。护岸施工时进行河道开挖,待河道开挖完成后再进行护岸结构的施工。采用生态石笼护岸,结构及施工极其简易,生态性极好,与钢筋混凝土L墙(仿木式装饰)、M10浆砌块石结构相比,生态性好,施工进度快。

3.4 植物生态修复

结合生态断面和生态护岸工程技术,考虑到水土保持,净化水质,建设环境的生态需求。沿河道护岸岸边、坡面及坡顶均采用便于管理的麦冬作为地被植物,点缀瓜子黄杨及柳树和香樟树等。水生植物则种植黄菖蒲、玉婵花、水葱等,以达到地被全覆盖,避免水土流失,兼顾景观要求。

4 结语

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要在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只重视防洪抗旱的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就上海而言,作为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城市,在城镇河道整治设计施工中,应该有更生态更经济的方案。使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和保证岸坡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做到既保证河道的稳定、满足河道行洪排涝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能力,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

[1]周德培,张俊云.植物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2003,7-11.

[2]应聪慧,韩玉玲.浅论植物措施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5,9(5):49-53

[3]李睿华,管运涛,何苗.河岸混合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现场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

l(6):60-64

[4]吴义锋,吕锡武,陈杨辉等,生态护砌改善河道水质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1):6.

[5]夏继红,严忠民.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2004(3):1.

[6]赵良举.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D],2005.

篇3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生物学知识是在近几年的施工设计中运用的,通过对水利施工环境中生态环境的平衡建立,保证水利各项施工内容的长期稳定性建设,并修复传统的水利施工环境,保证水利工程在科学化施工管理中持续进行。针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原则进行分析,总结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水利建设;设计应用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开发中,只是针对经济建设需求设计工程内容,没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重视,造成了对水文环境的破坏,改变了原有的河流的宽度、深度和流动性等,对动植物和水中鱼类的栖息环境带来了影响,破坏了水利工程施工区域的生态平衡。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必要性

传统方式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对河流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两大方面的影响和破坏,一是,导致自然河流逐渐变成沟渠,这其中主要包含把天然河流建设成直线的人工河流。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流起到拦截作用,从而增加了河流的蓄水量,除此之外,也增加了上游河道的宽度和深度,也会淹没更多陆地;二是,自然河流逐渐出现非连续性。一般由于筑坝都是顺着河流方向建设的,从而导致出现非连续性,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张和增加,使得更多的流动河流以及生态系统逐渐变为不动的人工河流和湖泊,促使流动水文、速度、边界以及水深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已经适应原本生活环境的动植物,又要开始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动植物出现淘汰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仅是可以满足功能需要,但是很容易忽视生态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逐渐衰退,降低自身净化功能,从而损失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利益。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在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基本含义主要为:一是,应该遵从对生态系统破坏和影响力最小的原则来进行选址,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应该遵照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和组织原理,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时候,必须完全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当做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当做制约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度和健康过程,确保水利工程可以保证生态平衡;推崇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生态破坏问题,降低环境成本。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为了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资源保护和工程建设相结合明,确水利工程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地位,不断改变观念,逐渐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以及优化水资源的作用。为了完美实现水利工程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水安全体系,因此,就要建立防洪工程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来保证水利工程的水安全。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就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重视,不断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从而改变水资源承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应该切实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工程中围垦滩涂,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

2.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是指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兼顾到工程建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保证相关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需求的一种理念。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水利工程选址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小化原则,力求在工程开始阶段就尽量减少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利开发前期的生态系统自组织原理,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发的初期阶段,应当充分研究论证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把工程区生态系统平衡过程的维持作为工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水利工程设计的制约因素,使得水利工程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即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过程,保证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大的生态破坏、地形地貌改变等巨大环境成本代价的付出;水利工程运行期实际用水量应当遵循河道生态需水规律,保证河道正常的水量输送和河道生态系统平衡。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当实现以下应用:

1)空间异质性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若要进行生态型构建,就必须对生物的多样性进展进行重视。而生物的多样性分布与空间结构具有较大的联系,可以通过空间异质性的建立,维持原有生态中生物的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是针对有机物环境和无机环境而言的,当无机环境中的生物空间的异质性越高,有机体分布的种类也就越多,在自然生态圈中就会产生稳定的生物链结构,促进动植物的平衡发展,在水文环境中也是如此。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尽量保证建设后的空间异质性与原来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一致,避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建立人工运河中,可以适当的进行非连续施工,保证空间异质性的存在,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分布结构,并容许有更多的生物物种进行栖息,保证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平衡发展。

2)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安全施工协调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满足人类社会对于河流综合治理(包括蓄水、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航运、旅游等)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工程区(河道、河岸、河流上下游等)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生态水利工程从选址到设计,从施工到建成运行都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学、生态学、水文学、工程力学等相关学科的规律、原理,充分考虑到河流自身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掌握河流泥沙运移规律、淤积规律及河流侵蚀、冲刷等特性及河势变化规律,确保建成的水利工程安全、有效、经久耐用。

3)流域尺度及整体性应用。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中,不仅要对新建设工程进行设计应用,还要针对以往的水利施工环境进行修复工作,促进整体水利工程的生态化水平提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在修复规划中,避免由于资金、人员和技术的缺少进行局部地区的环境改善,这种能修复方式不仅徒劳,还浪费了资金的使用,需要从长远的生态修复角度分析,对整个流域环境中的生态化构建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通过护岸林的建立,保障流域附近的水土稳定,通过森林树木改善气候,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场所,进而影响了水环境的稳定,促进了多样性鱼类水产的分布。既合理的使用的资金,又为下一次修复奠定了基础,并逐渐了向平衡的生态系统方向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还处在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阶段,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给社会带来了资源保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理论,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减少水利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辉 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水利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园林、生态保护、施工建设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从实践来看,园林工程建设多由各方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然园林施工质量的优劣关系着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绿化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强对园林施工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目标管理是指集体中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实施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行为科学,借助人们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因此,目标管理是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现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标管理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是主动的、系统整体的管理,是一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参与性和自主性的管理。由于它确定了人们的努力方向,故是一种可以获得显著绩效的管理。管理的绩效=f(工作方向×工作效率)。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成功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措施和主要任务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协调是指疏通、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

四、在生态保护的理念下,园林施工的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该项环节是关系到整体园林能否确保生态保护的关键,因此,应将其作为核心管理环节。首先,在确保园林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施工技术人员应从施工细节入手,进行科学的土壤处理与场地平整,积极联系土建方与其达成共识,进而合理避免误工反攻等不良现象。同时,还应依据施工现场状况,总结合理的平整次序与平整方式,以提升施工效率。在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环节,技术人员应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园林植物后续的良好生长,因此,应对其进行不同理化性质的实验、化验分析,从孔隙度、酸碱度、透气性、透水以及持水性等层面进行测试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施基肥、消毒、培客土等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培育。施工环节中各类客土质量、翻挖深度与基肥施入量、腐熟度均应符合相关环保标准要求。再者,对于苗木的选用应严把质量关,在满足种植要求标准前提下,遵循植株健壮、规格标准一致、苗干圆满通直、组织充实、枝条茁壮、木质化程度水平高等原则。同时,应确保乔木的主干清晰明确、花灌木则应均匀分支,绿篱个体应呈现出上下均匀一致状态,且下部不应出现脱裸现象,球形苗木应有茂密的枝叶,且根系完整发达,乔木种类主根应在三十厘米左右,并且包含较多须根与侧根,在根系部位不应出现劈裂现象,应包含健壮完整的顶芽,不应出现病虫害或机械性损伤、失水现象,应确保各类苗木具有旺盛生命力,并采用圃地进行苗木栽植。在清理场地环节,应注重将园林工程施工位置清理干净,不应遗留对苗木生长有害的各类建筑垃圾,且清理阶段应尽量避免对种植地进行大面积的不良踩踏致使苗木损坏,从而确保园林施工养护的同时,保护园林的生态环境。

五、园林工程施工与生态保护阶段的技术问题研究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工作,不仅是单纯的将设计绿化图纸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观赏景物, 在施工进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涉及较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原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保护。在生态保护阶段,首先应注重对施工前期原有生态状况环境的维护,应依据实际状况对原有草地、树木等植被细心呵护,尽可能降低对其生态系统的不良破坏。即应确保本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持原有生息地,建立新一轮生息环境,满足现代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再者,在园林工程施工进程中,还应针对生息地、本地生物进行全面建档,便于检测保护与跟踪调查。生态环境是植物、人类与动物等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因此,应对其再生能力进行保护,一旦园林工程施工对其造成了不良破坏则较难再次创建并予以修复,需要再投入的成本也会极其可观。在城市区域施工中,应合理保护各类野生动物、乡土丰富植物的半自然与自然保留地,在城市建设与整体规划中,不仅应满足高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应高度重视社会大众对生态、生存环境的丰富要求。在实际施工阶段,经常会遇到灌丛、荒坡、河川、森林、洼地、湖泊、废弃矿坑等自然地理环境,该类区域在保护多样性生物层面内含巨大潜力。因此,施工阶段不应仅简单的依照图纸进行施工,而应树立保护生态基本原则,对于各类内含利用价值或保护效能的区域应及时同技术人员、规划建设部门与施工人员展开全面交流与沟通,在不对整体园林工程效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创设出全面保护该区域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施工方案。另外,应注重对各类湿地生态环境系统、野生植物、动物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科学保护,一般来讲水塘、湖泊、沼泽、洼地等均包含于湿地生态系统之中,较多生物物种均长期生存于上述自然环境, 倘若其丧失了生存环境空间势必会导致各类野生植物、动物物种濒临死亡或灭绝。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期对各类生态自然环境进行过渡的利用与开发, 欠缺对其必要的保护与修复,令自身陷入了全球范畴的生态危机之中。为有效缓解这一危机现象,应在园林工程施工环节中充分考量各类生物物种生存要求,尽可能保护日益降低的湿地环境生态系统,为各类生物物种的延续保留创造优质和谐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条件。对原有土壤条件我们应适时进行修复,完善植物生存生长的有效空间,注重对土壤养料与表面的修复补充,进而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在栽植树木阶段我们应注重各类不同物种的生长周期,遵循其成活客观规律,并进行个性化、适应性的培育栽植,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效益。

六、园林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

园林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适时的监控是促使园林施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园林施工隐患的排除及处理。例如,新栽乔木的养护过程中,栽种植物需要在新环境经历一段时期才能逐步适应该环境的生长,所以,需要依据当地的季节特征,对灌水、遮阳防晒、根部培土、喷雾等防护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并确保乔木根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填充微酸沙质土壤、土壤肥力适中并适当的进行施肥,才能促使移植乔木成活率的有效提高。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重要性,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施工中期严格控制管理、注重后期养护,全面保护各类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才能真正为其营造良好、优质的生长空间,在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真正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成:《园林施工及养护改善措施的探讨》,《吉林农业》,2011年03期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水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条件,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能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为了使人们使用水资源期间满足最大的发展需求,在施工过程中,就要避免相关物质以及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能改变地质变化以及地貌的发生,特别是一些规模性比较大、施工范围比较广的工程,不仅会造成地质严重破坏,还会给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灾害。主要是由于该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影响地壳变化,在断层中能够增加水压,从而形成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现象[1]。施工建设必然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生存能力,并缩小物种的生存空间。例如:城镇在建设交通线路过程中,就会侵蚀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还给各个物种的生存带来较大生存影响。

(二)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影响水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大坝施工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堤坝能对河流进行截滞,不仅会影响农业的耕地现象,还会减少物种种类。水流在堤坝中会减少流动的速度,并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成长。由于堤坝河流中会淤积泥沙,并阻碍了河流的正常输送,对水生生物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因为在水体中生存的一些生物在河流堵塞、阻碍下,不仅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迁移,还会减少水生生物的生存种类,更严重的是,还会出现物种灭绝现象。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人口、土地以及文物的影响

水利施工能影响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由于工程在修建过程中会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一些名胜风景、土地耕种以及人们的经济发展都带来较大影响。一些工业在该形式发展下,也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营,并降低经济力量的发展来源。工程施工还会破坏一些自然名胜古迹,特别是一些具有文化价值与考古开发价值的建筑,不仅淹没了这些因素的发展,对社会环境也产生较大影响。

2.不良疾病以及灾害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在水生环境下形成的,它是在破坏原有的水生系统中建立的,也带来了一些疾病与灾害的发生[2]。例如:陆地形成沼泽地的过程会生成各种有害生物,并给人们带来一些疾病与灾害。而且,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形成复杂的环境变化,不仅会影响社会环境的规律发展,还会给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水利施工工程中利用的工业废水、废弃物的排放以及毒气的排放等,都会给社会环境带来较大影响,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一)保证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出工程实施的科学计划,无论在工程施工的地址变化、施工条件等方面,都要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3]。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污染性比较高、高端技术的使用要尽量控制,保护好当地的名胜古迹以及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还要减少一些天然河流的开发与污染,保证该河流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自身清洁。只有维护一些自然性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我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开发科学性实施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耕地、占地以及移民等现象,并出现一些赔偿等问题,会加大该施工期间的运行成本。为了减少该现象的发生,施工过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就要开发科学性的施工项目,不仅要选择正确的开发位置,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还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对项目进行开发。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要保证地下水的有利供应,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这种形式发展下,不仅能实现生态平衡建设,以全局的发展眼光进行优化,还要合理调整水域建设施工条件,禁止在中下游水域开发堤坝,从而实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

(三)调整水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调整,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修复[4]。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紧密联系,它对水资源的合理布局、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都能产生条件。所以只有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安全性,才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多种河流的存在,实现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在对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的实施技术,还要保证水生态系统调整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并实现水生态系统建设期间的和谐发展。

(四)科学安排受众迁移

为了减少对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还要对移民现象进行合理安置。不仅使他们能在受灾过程中享受补贴,还要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合理投资。在工程建设工程中,要对居民的房屋、土地等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补贴,使人们群众能促进工程施工建设的合理发展。

三、总结

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能促进我国经济力量的稳定提升,还能改善我国的洪涝灾害现象,并使我国在利用水利设施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经济效益,完善保护生态生境工作,还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工程形式,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建勋,李佳超.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17):108-108.

[2]王克勤.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3]智来姝.浅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4(11):221.

[4]王茂华,王泽.浅谈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4(2):51,78.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绿化;反季节种植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建立自然和人类永生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未来环境建设的主题。无疑,反季节种植的存在满足重点或大型市政工程的绿化美化要求,以致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1反季节栽植的内涵

反季节栽植,即在不适宜绿化的季节进行苗木栽植。常规绿化施工的季节,是在树木的休眠期进行。东北地区栽植的适宜季节是早春和晚秋,早春即3月的下旬至4月中下旬,晚秋10月的下旬至11月中下旬,在这两段短暂的时期种植施工,操作容易、成活率高。 而反季节栽植往往容易造成苗木成活率低,形态复状慢,施工、养护难度大等局面的发生。

2反季节栽植的可行性

园林绿化工程是实现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反季节栽植工程有效的管理方法的确定是确保景观效果呈现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绿色生态城市实现的唯一途径。为尽快加大绿化进度,加强绿化栽植技术,体现绿化效益,彰显适宜人居森林生态景观效果,而正常季节的栽植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迫使园林行业从业者突破常规,在非正常季节下进行绿化施工,反季节栽植有利于快速实现景观效果的特殊要求。

3反季节栽植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3.1 自然、绿色、生态的种植定位

秉承自然、绿色、生态的理念,遵循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在东北地区绿化工程建设中,以场地基础环境为依据,以节能、环保为先决条件,选用乡土树种为主要基调树种,确保提高反季节栽植树木成活的可能性。应用科学的生态修复的策略,将植物适应性与成活率控制到有效的区间之内,模拟自然,扶助并修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2 延展、连续、沟通的施工思想

反季节栽植遵循植物配置的基本基调,强调将建筑、道路、水、植物等基本环境要素强烈的互动性加深,并且可利用的辅助手段提高植物成活率,满足布局形式,使绿地指标、功能平衡的实现在短期可达。

3.3适时栽植的原则

反季节苗木栽植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多了解气象信息进可能满足随起随栽,及时修剪、浇水、扶正。植物的起运应注意天气的变化,一般应选择阴湿天起苗,最好是傍晚起苗,通过适当的药物处理连夜运置到种植地。尽量减少实施反季节栽植的损失,确保移栽植木的成活率和正常生长。4东北地区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应用

从植物生存、生长的客观规律出发,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适时合理地安排好反季节栽植工作,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季节栽植的成功经验,注重科技新成果以及先进园林机具的应用,总结出如下方式与方法。

4.1苗木选择

苗木选择时,除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规格外,还应当选择生长健壮,形态良好的苗木。 反季节栽植的苗木规格较大时在适宜的季节带土球挖掘好,并适量修剪树冠,可用木箱、砌砖、编织袋等半埋于地下,高培土,正常管理,需要种植时苗木根系基本不受伤害,树冠可以不修剪,保持原状,能达到某些临时特殊要求。水生植物的根、茎发育应良好,植株健壮,无病虫害。

对于没有提前挖掘的大规格苗木,绿化工程建设又迫切需要栽植,苗木应做好提前断根处理,全包扎覆土浇水,15-20天后土球内已新生根系,再吊装、移栽,加强管养措施,移植苗木的形态、生长势都较好。 4.2运输前的修剪

为了使树冠的蒸腾作用减少,运输前即起苗前对苗进行粗修剪。一般要减掉全部枝叶的1/3~1/2,同时剪去枯枝和病虫损伤枝,切勿将顶端优势明显的树木顶梢剪去。另外,对裸根苗的根只短截无须根的主根,促其发须根。植物在运输前的圃地中,应先进行疏枝摘叶,剪口需平滑,较大的伤口要用伤口愈合剂涂抹防止感染。

4.3运输

苗木的运输应选择有棚架、能遮荫挡风的车辆。大苗装车应前根后干,依次排列。小苗要求直立装置,打单包,中间设隔层,分层装置。如果苗木长途运输,裸根苗要作根部蘸泥浆处理,再用湿草包裹。大树在车上要冠向车尾倾斜放置,并在树与车帮接触处,用柔软材料衬垫,防止磨伤树皮。4.4栽植

在苗木运到之前,要事先把地整好,树坑挖好,最好是随到随栽,来不及栽种的苗,也要及时假植好,遮荫处理。种植坑应比常规大,在坑底先回填加有基肥的好土。植株入土前,应对植株进行整理、复查。种植时,将苗在坑中扶直,确定位置后,可将土球的包扎物小心解除,土球经初步覆土捣实,随后填土分层捣实,待覆填土达到植株土球深度的1/3时,边填土边灌水,浇足第一次水,完成整个栽植填土工序,覆土层高于种植地2~3cm成围堰。花灌木栽植时应稍高于栽植土10cm左右,以便于排水。栽好后再根据整体对苗做精剪整形。

水要随栽随浇,浇透,浇后就扶一次苗。根据苗木胸径,确定苗木的土球规格,应把种植穴加大、加深(通常比土球要大30cm左右),并做好渗水层,保证在高温期反复浇水、保湿,不积水。 4.5 科学管理,精心养护,保证成活

在东北土壤干旱的地区,可以在种植时使用保水剂,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易日灼时段,应用草绳缠干,并在草绳上适当喷水。反季节施工的管理,重要环节就是浇水,通常要紧跟“三水”才能确定成活。浇水次数要较正常栽植的树木多,枝叶根据不同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通过喷洒发芽抑制剂和蒸发抑制剂,抑制发芽,减少叶面蒸发水分。灌水时可混入发根促进剂,促进发根。对于老树、贵重的大树或生长不太好的树,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做断根处理。最理想的断根时间为第一年春季,第二年春季或第三年春季进行移植。在阴天或遮光条件下移植有利成活。

还要经常对地面和树冠喷水,增加空气湿度。在炎热的夏季,还应对树苗进行适当遮荫。在冬季,还应采取地面盖草或土,树侧设风障等,对不耐寒的树种,要用稻草或草绳将主干包起来,高度不低于1.5m,或用石灰水对主干涂白来减少树体受外界温差的影响,避免树干裂致死。植株栽植后,用三角支撑防止倒伏,并打好遮荫网,遮荫网要高出植株顶端1.2~1.5m为宜。

5 总结

反季节栽植技术不仅仅关系到绿化施工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城市绿地环境效益功能的发挥,在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使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既有特色又能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切实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玉君,邹志荣.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关键技术探讨[J]. 北方园艺. 2009(10)

篇7

关键词:可持续;水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DF466文献标识码: A

1 水景合理性设计

严格遵从宜地造景的设计原则

景观营造的基本要求就是宜地造景,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景观搭配。尤其是水景的设计更是要严格遵从此原则。首先就要考虑基地适不适合做水景。水源能否解决并保证水量的可持续供给;地形、地质是否满足水景的营造要求。

选择合理的水景类型

统筹考量地形、地理自然条件、小区规划布局、住宅类型等多要素合理选择配套的水景类型。如:开阔湖面、潺潺流水小溪、顺势跌水瀑布、点式动感喷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局。

2 水量

目前居住区水景不可持续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水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简言之“无水可用”。解决水量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分析水量得不到保证的原因。原因多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水源问题处理不到位---水量得不到很好的补充。第二,防水防渗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水流失,水量得不到很好的保持。针对以上两点原因可以总结出如下四个字的解决方案“开源节流”。开源,可以理解为广开水源,增加补充水源途径。节流,节约、控制水的流失。

2.1开源

开源,广开水源。目前常用的水景水源有:自来水、引用天然水体、钻探机井抽取地下水、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循环再利用等。我国的水资源相当匮乏,在景观水的水源选择上一定要要坚持“节能、环保、生态、低碳”的基本原则。

鉴于我国水资源现状,在考虑水景水源时应依照下面的优先顺序进行合理选择。引用天然水体为首选,其次为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在以上条件都很难实现的前提下再选择抽取地下水,自来水的利用是以上条件都不能实现时的无奈选择。在无自来水以外的水源时尽量不要考虑水景尤其是大型水景的设置,或者尽量选择需水量较小的小型水景。

2.1.1 自然水源

自然界中天然的“江河”“湖泊”“溪流”等为常见的自然水源,水量有保障是自然水源最大的优势。但是其利用也有诸多的注意事项。其利用流程中有很多技术性、安全性条件需要满足。

(1) 水源检测

在水源引用之前要对水源的基本水文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水源的洪水位、常水位、水量、水质等。分析洪水位与小区设计标高的关系从而选择合理的引水方法。水量是否满足水景的设计需求,水质是否适合引入小区。一旦发现相关参数不适合引水应选择其它替代水源或修改水景设计方案。

(2) 征得许可

我国有些水源属于特殊水源保护区,如大型饮用水源、国家级生态保护水源地等都属于国家严禁引用水源。在征得相关主管部门许可后方可进行水源引用的设计方案报审。

(3) 引水方案设计报审

根据待设计水景标高与水源标高、水源特性等关系选择合理的引水方案。常用引水方案有:直接开挖引水、铺设涵管引水、水泵抽水饮水。

(4) 相关引水设施设计施工

引水设施的合理设计与施工质量都对水源的顺利引用及安全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及施工环节进行把控。常见引水设施及布局见下表:

2.1.2 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系统,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多数由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雨水源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

(1)屋顶雨水。屋顶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排入蓄水系统,进行处理后使用。

(2)地面雨水。地面的雨水杂质多,污染物源复杂。在弃流和粗略过滤后,还必须进行沉淀才能排入蓄水系。

各不同的雨水收集流程都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处理不同汇水面的雨水。既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又可以合理节约成本兼顾系统的雨水预处理、雨水蓄水、雨水深度净化、雨水供水、补水和系统控制,全面科学。采用大量新型专利、专业装置,材料,可以方便地解决雨水收集殊问题,如弃流、蓄水、供水等。收集设计中尽可能避免电气设备的使用,更多利用雨水自流的特点完成雨水的自动汇集、收集,做到真正节能、环保、高使用寿命、低成本的特点。整套系统都由雨水控制器进行控制,完成收集、净化、供水、补水,安全保护等功能。

雨水收集能够成为水景水源的第二大选择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其可以有效地利用雨水补充水景水源这么简单,雨水收集利用是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 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 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高调提倡“环保生态”理念的今天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2.1.3 中水回用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与下水(排水)而言的称呼。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西部水资源匮乏地区有效地利用中水作为水景水源其经济与社会意义都显得尤为重要。

中水与其他水源相比的优势:

(1)水源稳定

(2)取用便捷

中水与其他水源相比的劣势:

(1)地域受限

(2)水量受限制

2.1.4 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容易想到的景观水水源,其施工方便、水质优良、即时效果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但是自来水的使用成本在交楼后直接转嫁给小区住户。造成住户较大的经济负担。往往容易出现纠纷引发业主与物业的利益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水景停用。也就是说此方法是即时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差。

自来水也有其独到的优势。对用水量较小的水景自来水无疑是最便捷的水源。如:小喷泉、小型流水墙、小叠水、小体量镜池等。此类水景一般都处于比较重要的景观节点,作为景观的门面存在。所以其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对即时效果的要求也最高。而且其需水量较小,此时去考虑引用其他水源反而显得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2.1.5 抽取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鉴于地下水作为水源有施工方便、使用成本低、水质优良等特点,在需水量不大的居住区水景中可以考虑抽取地下水作为水源。

2.2 节流

开源节流是一个有效地整体,只考虑开源而不结合节流进行统筹考量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无谓浪费。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治标治本。对水景的水量而言进行有效地节流考量就是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防止水的流失。而且要加强此意识从设计到施工直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有效落实。常见的水景流失多出于“漏水”“渗水”两个原因。“漏水”指的是能找出非常明显的水体流失位置,“渗水”指的是很难找到水体流失位置水体属于缓慢渗透性流失。防水防渗工作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设计考量”“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后期维护”四大阶段。

在水景施工过程中对防水防渗的处理手段有很多,包括主体混凝土浇捣、砖砌体等刚性结构防水与防水涂料防水、防水卷材防水、膨润土防水等柔性防水。接下来我们将对各种防水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防水手段中结构防水属于最可靠、最基本、最重要的防水手段。

2.2.1 刚性防水

所谓的刚性结构防水主要是指建造水体容器的结构实体。常用的材料有砖砌体、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其中砖砌体多用于侧壁的主体施工。

对于水景的结构需要采用那种材料,主要取决于水景的基底性质。基底性质可分为填方、挖方、架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底搭配不同的结构做法。对于挖填方而言又根据基底土质情况分为多种类型。

2.2.2 柔性防水

所谓柔性防水是相对于刚性结构防水而言的其他防水方法。柔性防水通过柔性防水材料(如卷材防水、涂膜防水)来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建筑防水的目的或增加抗渗漏的能力。使用最广泛的柔性防水材料是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常见柔性防水材料有“防水剂”“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

2.2.3 防水与生态修复

防水材料的铺设,在保证水体不渗漏的情况下同时也阻止了水体与原土层生态元素的接触与交换,尤其是刚性防水结构的设计最容易导致原有生态的破坏。与我们进行水景设计布局要满足生态的首要原则不符。所以不论是否有结构主体,设计中都会设置部分措施来尽量对原生态进行修复。

除泳池、涉水池等参与性非常强的水景外,其他水景都应该在结构层或防水层之上再增加一层土层。常用的方法是回填河泥或土壤约200-300mm,便于水生生物的生长修复原有生态系统,营建新的生态体系。尽量减少生硬结构池底的出现。

3 水质

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当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设计合理性”努力做到了“水量”的保证。那我们就要考虑影响水景可持续的第三大因素―水质。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情况。为了对水质作出评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标准。对于景观娱乐用水我国有具体的标准要求。

3.1水的自净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很多,如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水温和复氧能力(风力、风向、水体紊流状况等),以及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等。

废水进入水体后,污染与自净过程几乎同时开始,距排污口近的水域以污染过程为主,表现为水质恶化,形成严重污染区,而在相邻的下游水域,自净过程有所加强,污染强度逐渐减弱,水质渐见好转,形成中度至轻度污染区域,在轻度污染水域下游,则以自净过程为主。

景观水的水质自净能力收诸多因素影响,水量、水的流动性、建设水景的生态体系完整性、污染源的性质等。居住区水景多为非流动性的死水,水量一般不大加上部分硬质池底的结构设计不利于新的生态体系的建立,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当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满足景观水质的要求时就必须考虑外力的水处理措施。

3.2辅助净化

篇8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O 前言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1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内涵

1.1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学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为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水资源的利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或行为。水利工程最初主要用来为人类:

1.1.1 解决防洪问题(如修建防洪堤、水库);

1.1.2 提供稳定的水源(如修建水库、打井);

1.1.3 减缓或去除农作物旱涝渍灾害f如修建提水泵站、排水沟、灌溉渠道等);

1.1.4 提供清洁能源(修建水电站);

1.1.5 提供水利旅游景点(如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经济与社会性。

1.2生态水利工程学的概念生态水利工程学(eeo-hydrauliceng)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它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1.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1.2.2 生态水利工程强调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防止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巨大的环境成本付出:

1.2.3 生态水利工程更强调基于生态需水规律的运行管理。如水库要有效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可能需要一个符合下游生态需水规律的水资源调配方案与制度:

1.2.4 生态水利工程选址或布局,强调工程生态负面影响最小化原则。这可能是生态工程最难以操作的一个内容,但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需要基于系统多目标决策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比选。

2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则

2.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稳定性。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投入最小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的原则。

2.2 保持和恢复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spacialheterogeneity)存在正相关关系。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程度的退化。

2.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与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衍的种群。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1/2。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2.4 流域尺度及整体性原则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在流域尺度和长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而不是在河段或局部区域的空间尺度和短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工程设施系统。

2.5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呈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一执行(包括管理一监测一评估一调整”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河流健康的评估体系,用以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水利工程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外.还要满足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3.1 以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为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将生态水文学应用于工程设计在当前还较少见。这可能与从事生态水文的科技工作者不从事实际水利工程的设计有关。但今后应当高度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比较广,往往同时涉及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社会生活用水,所以弄清楚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2 应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给予充分考虑。但当前在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很少或没有对流域生态敏感点加以考虑。又如三江平原早期实施的防洪治涝工程中,有的地方出现了跨流域排水。

3 .3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的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可能使得其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缓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对于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充分利用其生长季节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其实,人工沟渠在蓄水状况下,如果沟渠两坡生长有水生植被,对水质处理效果较为明显。所以,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来源于水污染的自然稳定塘处理理论与工艺。所以.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以后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暴雨;警示信息;解读;天气信息

生态环境治理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面积大、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等特点,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区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将需要五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去完成。笔者通过阅览和分析水土保持相关标准规范和专家论文。根据设计原理和技术原理。结合勘察设计经验。提出把筋体材料应用到治理生态环境中的理论(设想)。在材料上更新和替换,能更好的为生物治理打造成长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提高治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1 筋体材料概念界定。

什么是筋体材料?它是运用槽隼结构原理、结构力学原理,使用高科技复合材料或合理应用材料,打造的结构型材,它具备优化组合造型,快捷的安装方式,穿插链接的增强结构的特点,。在构件上分筋骨/链接件/支撑件和面体。从材料取材上分它可分筋骨、面体两方面取材。筋骨取材分单质材料和复合材料。单质材料是指以一种材质制作的筋骨(例:钢纤维材料、砼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是以合成树脂、硅酸盐等为基材,以高性能纤维或适用纤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岩棉等)为增强材料,以硅酸盐、泡沫砼、滑石粉、木粉、粉煤灰微珠、植物纤维等为填充料,具体实型根据具体技术指标选择配置。再加以分类,制定规格。支撑件表现形态为多边形体和球型体、拉杆(锚栓)。支撑体的多边形体设置在框架边缘部位,起到承载力和分解力作用,球型体大多设置在框架中部空间部位,起到转载力和分解力的作用。拉杆(锚栓)起到加固和链接作用。面体材料特性有分钢性材质和柔性材质的特点。它起到加固结构和整合外形的作用。面体取材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栅格和网格布;改性塑料、植物纤维等栅格和网格布;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

2 筋骨材料在环境治理上应用的意义和发展。

2.1 在治理生态环境上,前人在积累大量科学数据和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出很全面治理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筋骨材料依据相应标准规范的原理和案例。提出了通过更新或替换具体应用部位的应用材料来提高治理、管理的效益。为(填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提供新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相关章节详细论述)通过筋体材料的的应用,可以对实际地形进行矢量规划。根据实际地形的复杂程度,内、外营力对该地形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数据,再运用筋体材料来设计治理具体地形的实型框架体系(含抗击和平衡各种营力的科学分析计算公式)。按施工流程,工程材料、机械设备、人力投入相互配合,完成具体项目工程,达到治理效果。并可以三维软件建造筋体材料各种构件及组合模型,输入相关信息参数,(筋体材料材质;风、水的流向、动能;土壤结构及冻胀、暴晒和风化影响的土壤)观察具体工程现状地形实际情况动态模拟。用观察到治理前后;在各种营力影响下产生的效果及施工流程、管理措施等来加以说明。实型框架体系又可为生物治理打造良好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加快自然生态修复速度。

2.2 筋体材料在治理沟壑发挥的作用。

2.2.1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防护工程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华北)高塬区、丘陵区、漫岗区和土石山区。

2.2.2沟头防护工程治理分蓄水型沟头防护和排水型沟头防护。

2.2.2.1 蓄水型沟头防护:

a围埂式防护:根据来水量、围埂断面与位置要求,本材料可设计围埂框架体系并且可以快速形成围埂框架。密实填充土壤等填充材料,(减少分层夯实碾压土壤工序)结合面体材料。起到拦截来水作用,防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坡面植草,埂外种植合适树种,加强土质结构。形成综合生物治理防护体系。修复自然生态环境,

b围埂蓄水池式防护。除设置栏蓄来水的池塘外,原理同上。

2.2.2.2 排水型沟头防护:

跌水式防护:是由陡坡(单层或多级跌水)、消力池、溢流坝、出口海漫组成。跌水是减小地势比降,缓解水流动能设施。本材料可在各级阶口处设置拦网即可起到消能作用,有可拦截水流中的土壤,起到淤地坝的作用。

悬臂式防护:是由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设施组成。

运用筋骨材料构件可以形成多层框架防护体系。完成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设施的功能。它的造型和支撑功能可以使这些工序“[1]挑流槽应置于沟头上地面处,先挖开地面,深0.3m~0.4m,长宽各约1.0m,埋水泥板,将挑流槽固定在板上,再用土压实,并用数根木桩铆固在土中,保证其牢固。水泥桩等下部扎根处,应铺设浆砌料石,石上开孔,将桩下部插于孔中,加以固定,扎根处应保证不因雨水冲蚀而摇动。浆砌块石应作好清基。座底(0.8m×0.8m)~(1.0m×1.0m),逐层向上缩小。消能设备(筐内装石或铅丝笼装石)应先向下挖深0.8m--l.0m.然后放进筐石。消能设施应与沟道内植物和谷坊设施结合利用,不应产生破坏”相对优化。

2.2.3 谷坊防护工程治理,[1]谷坊工程应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也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坡崩塌、滑塌、泻溜等)

2.2.3.1 根据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设计及施工原理.运用筋体材料造型结构特性。可根据具体地形按设计编制谷坊实体框架体系,它是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的复合体所以可以通用。填充物可为土、石、砾砂、植物等。密室填充后,可坡面植草,加固坡面因为它具有矢量化特点,在施工时有标准的参考和约束。合理规划溢洪口。完善谷坊功能。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垃圾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

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被人们忽略的垃圾处理问题越发严重,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新农村健康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重大阻力,逐步引起各界普遍关注。本论文中所提出的农村生活垃圾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适生植物的筛选找出一条适合农村垃圾场的生态恢复之路,“希望通过覆土掺拌淤泥,沼气回收等方式,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恢复体系,基本上解决垃圾场的二次污染这一状况”。

1.国内外的研究总结

1.1国外的研究总结

相对国内来讲,国外对垃圾场的关注和认知要更加提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垃圾渗透液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国外针对垃圾场的生态恢复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早期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生态恢复,筛选出适合垃圾场种植的植物,然后对垃圾场进行简单的植物种植,品种要选择根系发达、材质坚韧、抗贫痔、抗有害气体的植物,如香樟、大叶榕、合欢、大叶紫薇、垂柳、杨树、广玉兰等。一些国家还种植了育苗基地,不仅改善环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了防止渗透液渗出,在垃圾填埋堆上都覆盖了一种保护膜,然后在膜上覆盖了一定的泥土层,这不仅形成了一个隔离层防止渗透液的流出,而且泥土还可以防止保护膜被破坏。

1.2国内研究总结

在垃圾场的生态恢复研究方面,国内也做了一些实地研究,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吉喜、沈英娃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中的填埋物经过长时间的填埋所产生的甲烷是抑制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通过覆土不仅改善土壤环境,为树木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阻挡甲烷的溢出。在对垃圾覆盖堆体进行绿化时,要根据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尽量选择本地和易生存的植物。经过四季的更替,垃圾场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这时可以尝试种植观赏性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垃圾场的生态环境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还没有具体深入,大部分只是局限在适生植物的筛选,还没有解决渗透液和甲烷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恢复所造成的困扰。

2.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种植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3.新农村社区垃圾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新社区不断出现,从而导致农村垃圾不断增加,村中没有垃圾堆放地点,也没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村民都将垃圾随便丢弃,让其自然销毁,导致村头、河边、路边垃圾成堆,严重损毁村庄形象。垃圾问题使昔日的田园风光被乌烟瘴气的现状代替,处理方式更是简单粗放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的不当处理造成了土壤、水和大气污染,使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生产力下降,环境越来越恶劣,从而影响了附近的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纷至沓来:一是影响村容村貌;二是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4.农村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

4.1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4.1.1减量原则除必要建筑景观构筑物。不规划设计其它建筑类项目。园内尽量减少对水、电及其它能源的使用,避免大的施工项目,场地内植物配置中以草坪为主,使用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待植物自身成长繁衍,可大大节约能源。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既是加速废弃垃圾场达到理想景观的有效手法之一,又是植物景观的构成基础,在景观生态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场地内废弃的材料,使用原有的植被、砖石、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形成新的空能空间节点,一些废弃的建筑改造为开放的休闲场所,废弃的植物群落改造为田园娴静的小道,利用借景手法将周边的村庄、树林引入到设计中,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的耗费。

4.1.2循环与再生结合。现场条件进行土壤覆土及改良,通过植物再生和覆土重建场内地下湿地系统,促进场地内良性循环的水系统。人工湿地将经中水处理过的水进行净化流人人工湿地塘床系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达到国家水质安全标准。其作用是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亦对广大游客进行了自然与生态保护教育。

4.2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4.2.1自然式。农村景观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先去完善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根据垃圾场周围环境调整和构建景观,形式上以自然起伏的地形和植物群落来营造自然式景观。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2.2乡土化。对现场进行勘察调查不仅要了解场地的现状,对于其周围环境也要进行调查,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既符合场地的条件,也反映当地的景观特点。垃圾场内植物配置选取抗旱、适应性强的本地品种,让其自然生长与周边形成景观带。

4.2.3保护性。垃圾场起伏的现状为造园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好现有的地形对其进行合理改造,节省投资资金。

4.2.4恢复性。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4.3垃圾场的生态恢复方法

4.3.1恢复。恢复frestoration)是将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对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现实中有很多的案例,杜伊斯堡公园细部的恢复就是一典型的案例,根据现场条件给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对场地进行土壤覆盖,覆土厚度设计为1m,使场地库容土方就地平衡。植被恢复的短期目标是控制水的流失以及土壤的侵蚀。

4.3.2重建。重建是人为对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结果最终形成人们所期望的特点,而自然特色景观减少。硬质景观为人造景观的主要特点之一,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植物配置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考虑四季变化,对植物进行定时修剪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格局。

4.3.3改建或修复。改建或修复(rehahilition)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并使恶化状态得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