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

篇1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的双重属性。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概念,它还广泛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属性。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依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壮大。二是作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衍生属性。金融从出现伊始就存在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动,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回报。马克思曾经对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做了详细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导下西方国家经济的致命问题与悲观前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给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使金融回归根本属性,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泡沫化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处理好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非意味着要把虚拟经济一棒打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国民财富的逐渐增长,必然要有一部分财富从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配置和管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经营活动,而作为“另一种核心动力”的投资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固然有当时我国金融资产还不够壮大有关,但也和对投资活动、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有关。不管是过去单纯的“银行”概念,还是后来的“银证信保”概念,对金融业的认识都是着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强调“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处理好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另一种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投资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多元化、灵活性、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支持。

篇2

关键词:部署金融工作

中国政府网(2012-01-07):中国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五个坚持

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四、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

五、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首要原则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诸首要位置。之所以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不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提及,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效果仍显现的背景下,金融工作会议又着重提出这一思路,无疑极具指导意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出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一些国家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诱发了金融海啸。这既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推进改革

改革是中国金融业的动力源泉。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一系列改革,这意味着金融改革仍是今后金融工作一条贯穿主线。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金融业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就不单是金融部门的事,还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同时还有国际协调、合作的问题,每往前迈一步都不容易,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因此,要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就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坚定不移的导向。

防范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对于我国而言,防范国际、国内的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警示,金融衍生品非常复杂,风险管理要非常审慎。防范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

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既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也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今后,一方面需要防范欧债危机产生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内部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完善体系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状况下,确保金融调控的灵活有效,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极为关键。因此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货币政策必须更具前瞻、针对和灵活的特点。加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确保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会议提出要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等措施,这都是加强货币政策灵活性、针对性的体现。

提振股市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表现疲弱,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明显不相符合,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提振股市信心将成为今后金融工作的一个看点。强调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就是强调投资者与筹资者利益的协调。 “重融资、轻回报”已成为当前中国股市的一大顽疾,此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强调完善分红制度,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将有利于提振股市信心,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八项部署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

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险业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分类监管制度。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五、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信贷模式;基金

去年以来,深圳金融业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7.85亿元,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速7.8%,居国内主要金融城市首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5.8%。简单说,金融业贡献了深圳全市1/6的GDP和1/4的税收,深圳也跻身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之列。下面本文主要从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区如何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两个方面来为各位汇报。

一、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本文认为深圳金融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民营经济受益良多;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尤其注重对民营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的中小企业寸步难行。对深圳来说,民营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它们得到金融“活水”的灌溉滋养,也是实现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末,深圳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同时,深圳金融业始终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忠诚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0余年来,金融业为深圳基础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深圳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深圳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高效务实服务实体经济。在深圳,金融从实体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引导资金“活水”的流向,信贷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从信贷结构相关数据来看,去年9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8511亿元,同比增长14.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9.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558亿元,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围绕深圳现有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更新改造升级”,以便于将“金融资本”引导推动实体经济高质发展。从以下两个实例来了解:例一:工行科创中心围绕原创新药行业特点,通过“科创企业债权类投融资风险限额测算模型”为企业核定了风险限额,并按照药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推广的不同阶段设置了分步提款的方案。这也是深圳工行首个原创新药企业的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在特殊时间节点的用款痛点问题,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助力。例二:农行深圳分行创新推出科创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票据,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开拓出科创企业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新渠道。3月,由该行牵头主承销的“深圳易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ABN)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为6亿元。不仅如此,农行深圳分行还联动农银国际、投控资本等机构,发起设立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各方资本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深圳科创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采用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以股权直投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科技项目。此外,深圳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要在银行间直接发债融资,往往由于信用评级不够达不到发债要求,因此要不断通过证券化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投贷联动等方式,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的突出特点,银行正在淡化传统授信审批所倚重的资产、盈利和担保的“老三样”,转变为对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新要素”的考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深圳新增A股上市公司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显现,深圳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深圳企业124家,数量居各大城市第一。上半年,深圳辖区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合计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在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方面,深圳大力引领价值投资文化、提升大宗商品定价效率、发展私募股权市场。深圳是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它注重发展、规范和优化私募股权市场,为更多产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深圳拥有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更好地服务此类企业主体深圳一直在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打造完整的资本服务链条。特别是对处于创意期或者种子期且更加需要资本扶持的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发展出以深交所为“链条”龙头,牵引更多的创业资本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其创新驱动的背后站着一支庞大的“创投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深创投——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专业从事创业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是国内最耀眼的“官办VC”,投资企业数量位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其曾在2007年与苏州政府对接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而后在十余年期间覆盖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四个层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基金覆盖网络。由于深创投的创投基金背景,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中充当了双重的角色。特别是在探索阶段,与全国各地政府合作设立政府子基金,深创投作为子基金的管理者参与其中,为财政资金获取收益的同时,摸索了保本+固定收益、特殊奖励、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选择回购等不同的引导基金模式。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由深圳市政府与深创投合作,该引导基金的运行架构是:由政府独资成立引导母基金,深创投作为受托管理人全面负责母基金的管理工作,母基金再联合社会资本投资专项子基金,进而投资于企业。整体而言,深创投运营基金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角色淡化、投资行业广泛且面向全国。

二、探索我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区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受担保圈、恶意逃费金融债等不良因素影响,整体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区内企业上市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阻力较大;区内现有园区产业基金未能真实有效运转,政府引导基金整体发展未有实质性进展等等。对此,借鉴深圳发展金融经验,本文总结了对我区如何引导金融服务经济高效发展的几点思考。1.进行金融信贷模式转型升级目前,为处理银行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恶意逃费金融债等问题,政府大多处于协调引导角色,如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做好重点风险企业化解工作,市县两级合力推进银行向上争取处置资源,向市法院集中推送重点不良贷款,加快司法进程等等措施。效果是:1—10月份,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59.94亿元;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80.83亿元、不良贷款率5.39%,提前完成全年不良贷款率压降目标。但仅靠政府引导,政府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借鉴深圳经验,“解铃还须系铃人”,将银行与企业的问题交还于银行、企业来处理,建议从市场化的角度处理此类问题。具体来说,引导支持银行创新其业务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吸收其现有“不良信贷”问题,效仿深圳农发行、工行等上述做法,创新自身模式,真正“围绕各种产业、不同规模企业所需”量身定做金融产品,而不是固守“重资产、重担保、重规模”的信贷老套思路,创新业务模式,更加贴合经济实际发展所需。2.探索先进金融运作模式,激活区内产业基金目前,我区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各类园区公司也成立了产业基金,但面临着可投项目少、基金平台不成熟、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点是缺少实质运作的动力,建议可尝试深创投使用的利益绑定机制——跟投机制。跟投机制,是指在基金运作开展过程中,由参与决策、运营的核心层和骨干成员与企业一起共同投资,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一种机制,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但由于其有足够强的收益且风险对赌锁定,激励约束统一,实现了有效的激励效果。据了解,深创投的强制跟投项目投资额的1%;项目激励机制,公司净利润的10%奖励给全体员工,净收益的4%奖励给团队;投资制度十分完善,从项目挖掘—立项会—各类尽调—预审会—投委会—投后管理—决策退出;投资退出机制灵活,能投能退,能退能投。以深创投为例,373个项目已退出,其中:196家已上市,177家非上市退出中有16家并购、112家回购、27家转让、22家其他方式退出;资本活跃,投资市场成熟,国企主动让利,社会资本活跃。而这套成熟流程中,有一个我们值得去尝试的环节,用它来撬动整个基金运作的突破点——“跟投”机制。实行项目激励,投资收益按比例奖励投资团队;投资制度,完善投资制度,探索市场化投资机制,尽职免责,充分利用直投、基金投、租金换股权等投资方式;退出机制,重点做好投后管理,全方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视投资周期、企业业绩等择机退出;寻找开发区的让利模式,激活社会资本,提高投资意愿。3.加快内部潜力挖掘,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我区目前已有20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其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今年我区新增7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目前累计已有18家企业报至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上市后备资源整体占比偏低,在区内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威玛、新大上市挂牌也是进展整体缓慢。可以说,我区资本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圳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将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对此,建议我区进一步深化引导区内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改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今年9月初,书记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要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我们更应顺应这种金融发展趋势,全力支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机制,也可为私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创投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可投资项目退出渠道,助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结语

篇4

1.1新金融产生的积极作用

新金融业务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用于满足经济发展下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需求,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来源,以跨行业的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为客户提供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新金融产品、服务形式及渠道多样化的信用创造形式,为互联网金融业务、证券基金、保险业务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新金融业务具有专业性,与传统金融形式相比,突破了传统的金融思维,与实体经济、市场运作结合的更为紧密,极大的提高了金融效率,以合理有效的金融创新形式为企业分散风险,对业务实施风险控制。同时新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创新机构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商机,如上海硅谷银行、上海再担保公司、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及当地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专门针对当地科技企业提供的一种信贷服务,该业务由四方根据各自的业务优势,以四方分别负责贷前、贷后的风控管理,市场开发,为贷款所提供政策性担保,对相关企业提供补贴等工作的形式,建立起全新的信贷途径,为企业提供资金供给,向企业提供新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还有目前备受关注的网络金融形式,阿里巴巴推出的新金融业务“支付宝虚拟信用卡”,该业务通过支付宝为每个用户提供“虚拟信用卡”,根据用户的网上交易和消费记录,向用户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该业务将直接挑战银行现有的信用卡业务,为用户透支消费提供便捷的渠道。还有以为小企业提供专项金融融资、汽车金融公司等形式出现的新金融创新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新金融业务以为企业提供适应自身发展需要,能够抵御企业经营风险的产品为最终目标。通过新金融创新促进国内金融机构利率管制逐步放开,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信贷模式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合理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更有效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新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1.2新金融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新金融为形式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新金融业务关联着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公众,其业务金融风险有很强的传染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业务链条内快速蔓延,破坏整个金融市场的信用链条,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新金融业务具有多样性、特殊性,金融机构多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加以体现,经营状况未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容易造成金融统计数据的缺失,增加了金融监管当局评估和监管的难度。同时,新金融的信用创造途径的多样性,造成融资行为托媒,降低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性、控制力,采用传统的货币统计指标,很难准确统计新金融业务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增加了金融管理的难度。

2新金融下对金融监管的要求

随着金融业务的日益深化,新金融创新形式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一方面推动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内的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概率不断提高,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完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没有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新金融业务就有可能绕开金融监管部门,成为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工具,增大了实施金融监管的难度。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要结合国际金融形势和国内金融市场实际制定适宜的金融监督政策,调整、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政策、体系、方式和方法,具体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收集金融数据是研究和制定金融政策的前提,要完善现有金融信息搜集、处理系统,建立统一、完整的金融数据平台,增加新金融相关业务信息的透明度,便于金融监管当局准确、及时的获取金融数据,加强金融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实施金融监督提供基础保证。同时要结合新金融业务变化,及时完善金融业务指标的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新金融业务风险监测和控制。

2.2要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监督体系、沟通机制,采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形式,在政府部门对新金融实施监督的同时,可以鼓励来自市场的监督形式,如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为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提供有效的补充。同时监管机构要加强对重点金融机构的沟通机制,促使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管理层沟通常态化,促进信息在横向和纵向的准确、有效传递。

2.3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更大,所以对从事新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多样,操作形式灵活,容易脱离央行监测,存在引发金融不稳定因素的风险。在不违背市场原则的前提下,要制定事前干预、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的措施,加强对其新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市场准入、市场运行、市场退出的监管力度,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2.4新金融的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复杂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监测性,弱化了央行通过银行准备金方式调控金融市场的功能。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交叉经营、混业经营的范围在扩大,分业监督形式与金融市场运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因此要完善现有金融业监督协调机制,加强现有分业监督体制中中央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三方的协调和配合,同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划分,加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间的监管协调,共同组成国家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规则,协同实施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

2.5新金融业务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在金融监督方式的制定、实施方面应采取审慎、合理、适当的原则,对面向公共服务性质的业务,如小额贷款等,既要有效控制相关业务风险,又要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业务环境,采取合理、有效、适度的监督措施。

3处理好新金融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新金融是迎合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需求推动的结果,是金融创新、金融发展深化的突破口,在金融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依据金融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金融业务活动实施合理、适度地限制,对新金融发展既有推动作用,也有约束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新金融相关知识的宣传,肯定新金融在金融创新中发挥的积极主导作用,把握好新金融业务创新的尺度,鼓励支持积极的新金融创新,抑制消极的新金融形式,促进新金融业务发挥业务活力,为新金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适应金融发展,建立正确的金融监督思维,及时掌握金融创新动态,妥善处理新金融和金融监督的关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对新金融业务实施适度的、有效的监管,适时调整金融监督措施和方法以适应新金融的发展变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维护金融市场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篇5

之前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最深刻启示是: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繁荣发展的根基,离开了实体经济,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就变成了脱线的风筝,继而又会损伤实体经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确保更多的资金用于实体经济,这不仅是立足当前提振经济信心的有力举措,也是着眼长远夯实金融业发展根基、助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

日前闭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这一明确提法,无论是对做好当前金融工作,还是对把握经济发展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记者就金融导向与发展实体经济的相关问题,专程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记 者:实体经济投入下降、非实体经济特别是各种金融产品和房地产投资比重越来越大,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这反映了怎样的深层问题?

金 碚: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越来越具有“金融依赖”性,即实体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不足,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刺激”和“宽松”政策,实质是货币本位的腐蚀和财政纪律的松弛,以应对实体产业乏力的窘境。发达国家经济的高度“金融依赖”必然对开放的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融依赖”的趋势:例如,政府增大流动性供应以保持经济增长、银行和股市向企业输血、企业靠非主营投资,如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获得盈利、金融活动的获利性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活动,而实体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却感觉越来越困难,当陷入严重困境时又不得不依靠金融输送来挽救,而且金融输送必然产生副作用。所以,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产业能够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记 者:当前中国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遇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将来得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金 碚: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体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未来至少10至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领域。中国现阶段,无论哪个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化的推进,都首先要依赖于工业的支撑。中国的资源、环境、民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也都要依靠更发达和强大的工业。而且,中国工业自身的每一个产业都还有很大的升级和精致化发展的空间。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以显著高于第三产业的速度增长,而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将在三个产业中居首。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第三产业一些领域的价格上涨,而第二产业产品的价格下降,才会在以现价计算的产出比例上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显著上升。

总之,应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但这必须以更发达的制造业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必须以高技术的工业为物质载体。

记 者:我国实体产业发展应该说一直领先于其他产业,发展至今,似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要想进一步突破您觉得出路何在?

金 碚: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资源约束和环境标准提高的压力,但是,要应对这些挑战又必须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改革30多年来,工业率先改革开放,而其他领域改革开放长期滞后,这致使制造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恶化。当前表现在工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大多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开放相对滞后所导致。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更大的压力。有些地区发生“去实业”和“去制造业”现象,主要是由于产业间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制造业的不利影响和实业经营环境不善所导致。

所以,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是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路径必须改变工业“单兵突进”的局面。做扎实、做精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夯实先进制造业,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应加快改革,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记 者:改革要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的确非常重要。您认为改革的方向和步伐应该怎么把握?

篇6

(项目编号:15JGC1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与信贷可得性研究”

(项目编号:BUCTRC201512)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42-04

摘要: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融资不畅一直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问题,虽然近几年该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有所缓解,但融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此,文章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和融资困境的三个表现入手,围绕着实体企业自身、政府、金融中介机构等主体,深入剖析了出现融资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实体经济 融资困境 金融与实业

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前进的重要推力,即使是在虚拟经济和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实体经济仍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的广义货币M2达116万亿元,力压美国,超过日本,是全球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罹患资金饥渴症,特别是实体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出台了包括“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久未解决。前几年浙江温州地区爆发的因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倒闭潮”和“跑路潮”就是这一问题的生动写照,2016年的“钱荒”现象,也是实体经济面临困境的现实表现。实体企业为何屡屡缺水,如何利用金融之源给养实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企业所需、经济所需、时代所需。

一、实体经济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贷与社会融资增长较快,货币投放量超过经济总量的200%,中小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数量达4 300多万户,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辆马车。但是,实体经济却频频遭遇融资之困、资金之难。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国内,自有资金占经营资本80%以上的中小企业有30%,三分之一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缺口达1 000万元到5 000万元;另外,由于高额的借贷问题,70% 的中小企业利润率下降,36% 的中小企业更明确预期未来毛利率下滑,而随着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收紧,很多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时间问题上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为了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实体企业的融资现状,本文统计了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年份的融资总额并计算出了单位融资利息比,如下页表1所示。但由于数据统计的限制,在年份上,我们选取了数据相对完整的2012―2014年三年;在企业类型上,我们选取了大型国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私营企业三类。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国企融资数量远多于私营企业,但单位负债利息比却比私营企业小,实体企业信贷资源分配不平衡,小微企业及私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实体经济融资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第一个是融资难,第二个是融资贵,第三个是融资慢。

(一)融资难

所谓的实体经济融资难,主要指的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狭窄。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自筹、民间借贷、政府扶持等。对于直接融资而言,我国的股票证券交易市场还不完善,作为主板的沪深交易所对企业的进入设置了很高的T槛,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入成长期及后期阶段、相对成熟的、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只有大型上市公司才能满足其进入条件,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虽然现在创业板市场开板了,其主要服务于广大进入成长期的成长性企业,可以低门槛进入,但由于其监管、效率问题等无法保障,目前上市的不到600家,创业板市场力量薄弱。在自筹方面,大部分实体由于企业底子薄、原始资本积累不够、经营规模小、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自筹资本难度大。对于民间借贷来说,民间借贷利率过高,一般的企业难以承担。在政府扶持方面,虽然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政府的补贴对亟需大量资金发展的企业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正在简政放权,进行职能转换,企业从国家得到的注资也将日益减少。所以在这许多条路径中,只有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才是实体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实体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融资贵

所谓的实体经济融资贵,主要指的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体企业经营风险大等原因,又加之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和成本效益的压力,在外部借贷方面,实体经济的成本一直处于高位。从融资利率来看,在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基准上浮20%,甚至到30%,在隐形成本方面,登记费、公证费、财务顾问费、资产评估费、担保费等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此一来,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在10%以上,远超过企业的一般毛利率。对于民间借贷来说,由于其利率高达20%,且条件苛刻,只能临时救急,不能作为长久之计。债券收益率也一直居高不下,Wind资讯数据显示,BBB+级企业债券收益率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见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降低融资成本问题作用有限,融资贵难题痼疾依旧。

(三)融资慢

所谓的实体经济融资慢,主要指的是实体经济融资耗费的时间长、效率低。正常来说,只要符合贷款条件、贷款资料准备齐全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仅需3―6天,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也就20―30天。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存在虚假做账的问题,在评估和审核方面,银行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延长其信用审核时间,无法满足企业实时的资金需求。

由于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三大融资困境,我国实体经济获得的贷款比重偏低,增量也趋缓。正如表1企业融资数量及成本比较表所显示,大型国企的融资有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等多种渠道,且融资数额巨大,而中小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只有法人资本金和个人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在单位借贷成本方面,中小实体企业却比大型国企高出许多。我国的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渠道窄、抗风险能力差而在多重压力的席卷之下困难重重。为破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我们亟需找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的原因,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实体经济融资困境的原因

实体经济融资困境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实体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基础薄弱、资本积累少、财务制度不健全、存活率低等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不够,有关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金少、效率低也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融资方面,存在中小企业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的中间流通环节过多,银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从哲学的观点来讲,内因是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有诸多表现,而内生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实体经济规模小,风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具有不稳定性、成活率低等特点,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大型国企及外资企业竞争时很容易被淘汰出局;其次,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其他资料,又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难以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基于风险管理和盈利的需要,银行难以为此类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再者,大部分实体经济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其贷款规模小、频次多、要求急的特点,且普遍缺乏抵押品,这些使得银行贷款成本加大,银行的支出和收益不对称,降低了银行信贷的积极性。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政策和法律原因。2002年我国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后,又相继制定了多项支持实体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加大了扶持实体企业融资的力度。2011年 10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九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同时,“非公经济36条”出台,《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也在修订完善,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正逐步走向健全。但是,政策和法律保护范围仍然不够,一方面是国家严重缺乏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即使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由于政策的落实不到位,资金错配问题严重,政府也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发展环境和融资待遇。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信贷资金流入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这些企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外部注资来生存,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却霸占着宝贵的信贷资源,成为大而不倒的“僵尸企业”,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说,法律法规实施的不到位也是制约实体经济融资的一大关键原因。

2.银行方面的原因。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互促共生。金融之于实体,犹如水之于土地,水之足,则土之沃,进而万物生息。银行业始终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结构上。从信贷数量上说,企业融资的总额在逐年增长,但是中小实体企业获得信贷数量却远远滞后。从信贷结构看,信贷结构不平衡,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大型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金融等领域。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也意味着在进行信贷交易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首先考虑大型国企,而较少地考虑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支持传统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越来越少,实体经济信贷资源被挤占的现象比较明显。银行贷款结构的失衡,究其原因,是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企业,这样的改革,使得银行的业务更多的和自己的利益挂钩,而较少地考虑社会责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在这样的利益链下,银行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违约责任,会将更多的钱投到信誉好、偿还能力强的大型国企,而忽视了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银行的《商业银行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条件非常严格,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财务报表不规范,达不到规定条件而得不到贷款。而且,很多实体企业具有贷款数量少、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又由于其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差,甚至存在虚假做账的问题,这就给银行的审核和评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得银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贷款管理成本。另外,银行贷款注重抵押物、担保物和第三方担保等,而部分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起步低、资本少、成功率低、信用低等原因而得不到贷款。以上种种限制,使得银行降低了对于实体经济的信贷偏好,是实体经济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其他原因

当前金融机构不健全也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沪深市场的高门槛使得大部分实体企业可望不可及;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措施,又由于公司债券具有高风险的特性,这使得实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在信贷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型国企,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三农”,而地方商业银行的实力偏弱,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巨大的资金需求,专门针对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中介机构匮乏。

三、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一)实体企业自身方面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成功率低,所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发展。

1.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方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实体企业积极通过改组优化企业结构,发展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同时,要鼓励实体企业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向智能制造转型,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向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以此全面优化实体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

2.抓住全球技术革命的新趋势。科技是企业发展的`魂与动力,我们要抓住全球技术革命的新潮流,加快新技术在企业的研发应用,改造传统创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新优势。同时,企业要在传统的厂房、设备、生产、销售的基础上创新商业模式,整合整个行业资源,整合分散的资源,也就是通过一个模式将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环节进行有效的组合,努力将价值链向研发、标准制定、销售服务和品牌建设拓展,打造一个轻资产、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3.注重人才的培养。正如我们所知,传统实体企业是人才的洼地,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大约有几百万人,但是这里面比较优秀的人才的去向大多是出国,去国企、外资企业、上市公司、互联网企业,考公务员,最后真正愿意留在传统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少之又少,这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实体经济无法发展的关键原因,因此,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4.实体经济要想解决融资问题,除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还要规范财务工作、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财务体系,定期公布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通过的财务报表,增强财务透明度,完善财务制度,杜绝财务中的弄虚作假的行为。

5.企业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使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减少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审核评估成本,使其对实体企业的发展环境及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建立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

6.企业要注意完善信息资源,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企业要加快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政府等有关机构部门纳入公司的信息化体系,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信贷政策,提前想出解决之策。

(二)政府方面

近几年,政府围绕着金融服务实体,解决实体经济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些方面出台过一系列措施,包括用金融给养实业、鼓励创新创业等,但是,由于政策体系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市场结构失衡等影响,效果甚微。为此,从政府方面,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企业抓住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使其尽快融入上市挂牌的良好氛围。以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实体企业赖以成长的重要依托,国家要对挂牌上市的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并且加大对于上市挂牌企业的追踪服务,鼓励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将其做大做强;降低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门槛,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中小企业,使得更多有潜力、有能力的实体经济得到发展。

2.利用当前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的形势,鼓励政府利用债务工具筹措资金。政府债券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他机构为筹措资金,以政府名义发行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债券”或者“国债”发展良好,但地方政府债券却远远滞后,要大力提倡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试点,促进政府债券多元化、多层次发展,降低融资成本。而且对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等工程,鼓励政府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PPP等方式筹措资金,以拓宽融资渠道。

3.支持创新创业,大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社会资金不断流入创业投资领域,充分发挥创业投资的基金引导作用,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鼓励国投、城投及各镇、园区重点平台公司以参股等形式,设立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创新创业型实体企业,打造金融聚集区,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4.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实体企业发展路上的一大障碍,企业若要贷款,就必须背负高额的利率,还要使用担保和质押,承担贷款项目没有任何回报甚至亏本的风险,若不贷款,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工程项目就无法开展,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使部分实体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利率泡沫的虚高增长,引导借贷利率合理发展,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

5.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体系。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继续完善实体经济的政策性担保体系,通过政府出资、社会筹资等途径,大力发展信贷担保和再担保结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要充分利用保单在信贷融资方面的促进作用,利用保单增强企业的信誉,减轻银行的压力。同时,构建实体企业的信用体系,提高信用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信誉情况,以利于中小企业及时获得信贷服务。

(三)银行方面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实体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的营养,实体企业就会严重受压,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基础平台。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优化金融结构,减少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环节,多平台、多途径、多角度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

1.对于解决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除了银行贷款外,还要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比如在直接融资方面,鼓励支持发展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以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账款、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提高不活跃资金的流动性,使更多的实体企业能够取得资金支持,让惰性资金更大地发挥其应有力量和价值;要多途径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手机端金融服务等,开辟更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加快以服务实体企业为主的专业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在当下的现实经济中已不存在大银行服务于大企业、中小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严格市场分割;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大银行可以利用来自于抵押品或企业主个体信息的硬信息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各个层次的金融机构,包括大中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使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信贷服务。

3.传统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银行工作人员注重大客户的培养,并且与之形成了固定的长期双向合作机制;而对一些小客户,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热情甚至果断拒绝。要解决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不匹配问题,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改革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使业务人员能够公平对待大客户与小额信贷客户,从而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困境,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实体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追本溯源,找出制约融资的根本原因。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入手,对症下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根本,鼓励政府大力支持实体企业的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要求,拒绝资本炒作和金融暴力。J

参考文献:

[1]南存辉.进一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N].中华工商报,2015-03-09.

[2]周茂清.“宽货币、紧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N].中国经济时报,2008-12-03.

[3]卢文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学,2010,(3):98-101.

[4]刘B.融资难根在实体经济困局[J].IMI研究动态,2016,(4):1-33.

[5]吴银萍,罗传健.金融业规模结构、信息披露质量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171-173.

[6]景春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在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服务[J].全球化,2013,(32):10-13.

[7]凌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2,(26):194-196.

[8]赵亚明,卫红江.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56- 59.

[9]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带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Z].新华网,2017-2-18.

篇7

中图分类号: DF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金融创新涵盖了对金融制度、机构、产品、市场结构等方面,其中产品创新是核心,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是银行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力决定了客户和市场的占有率。

一、金融环境现状及其风险分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多变,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租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

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任务艰巨。

(一) 金融凤险含义及分类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现在金融风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涉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包括一、二、三产业,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筹资、投资,都会涉及到金融领域,所以财务风险不可避免。一般是我们所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

(二)我国目前的状况

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的经营扰乱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谋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

所以防范金融风险在我们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防范措施就是通过信息的公开和披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会计的能动性作用,做到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披露。

(三)积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它隐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有了战略性上升,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在未来 5至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当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依靠银行、政府、监管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见效。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在如今紧张的金融竞争环境下,银行产品的创新要着重于产品的先进性、组合性、个性化和操作简易化等方面。

先进性。金融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对金融新产品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商业银行最近推出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渠道、新方式有力的促进了个人金融、对公业务的全面发展。组合性。产品组合是指将银行的金融产品进行跨条线、跨部门的组合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例如交通钳子提出的“一个交行”

的理念,就是强调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不要区分不同的业务部门,而是要将交行各种业务,不论是个人业务还是对公业务、不论是存款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全盘的呈现在客户面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产品营销。另外产品组合的另一个特点也体现在业务期限的组合上,在宏观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客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固定的融资期限,而是偏向于短期和中长期的多层次组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其发展的融资组合方案。

个性化。客户是银行发展的中心,服务好各类客户也就是银行工作的重点。比如,交通银行在个人金融方面推出了"交银理财"、"沃德财富"、"私人银行专属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在对公业务方面推出了"展业通"专门服务予中小企业的发展。操作简易化。现如今爆炸式的信息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直观易懂、操作简单的金融产品就显得比较容易被客户接纳。比如美联银行将十分复杂的理财、证券、保险衍生的产品进行简单化处理,并且将"简单"作为其产品市场宣传的一个亮点。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创新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的大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是回归到金融最本质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经济实体。

国务院总理在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各类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这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金融机构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失向虚,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只有扎扎实实的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国家的发展才有实力、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和局部性的调整,而是长期性、全方位的调整,既要解决目前信贷资产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解决信贷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要解决信贷客户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信贷业务的规模、范围、品种、方式等都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事商业银行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46-02

山西省在“十三五”期间,需要加快建设民间金融体系,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为此,深入剖析山西省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影响,探析山西省民间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中的优势、机会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以便有效地寻找调整改善的切入点,更好地发挥民间金融在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民间金融(informal finance)的概念界定

国外一般把民间金融定义为“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它是指被政府批准的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以外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我国中央银行将民间金融定义为,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它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一般来讲,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是相对而言的。民间金融一般是指在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农村信用社之外的?济主体所从事的融通资金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官方金融是指纳入国家金融监管机关管理的金融活动,属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之内。

二、民间金融相关研究现状

在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上,张宁(2002)认为,民间借贷是指没有获得法律、法规及其它正式形式认可的金融活动,它不仅包含犯罪金融、违法金融、地下金融等,还包含正规金融主体没有被法律、法规正式认可的金融活动以及暂时没有被法律、法规认可的金融行为。王龙锋、肖云、郑畋(2006)认为,民间借贷一般是指个体、家庭、企业间通过避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它是还没有纳入政府监管的、没有获得合法地位的金融组织形式。

在有关民间金融的作用方面,丁一淼(2010)认为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化融资制度安排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体制外金融资源支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与正规金融各有其比较优势。他分析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路径,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引导,实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对接。陈青青(2011)认为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其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她利用公共利益理论,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我国民间金融监管存在法律缺位和监管主体缺位问题,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亟待完善。谭正航、尹珊珊(2011)认为阳光化是民间金融健康和规范发展的前提,金融权、公平竞争、金融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奠定了民间金融阳光化的权利、正义、安全和利益法理基础,法律是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基本保障。为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我国应承认民间金融的正当法律地位,修改严格管制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建立激励民间金融阳光化与民间金融经营约束法律机制,完善民间金融组织,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王忻怡(2012)认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有着互动发展的关系,如果民间金融积聚的风险一旦触发,存在着潜在金融风险的威胁,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单纯依赖商业银行体系,更要依靠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在民间金融的案例研究中,支大林和孙晓羽(2009)通过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农村民间金融利率的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呈现低、中、高三种利率共存和利率逐年走高的特点,并从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模型和金融供需模型来分析其成因,最后归结为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高彦彬(2012)在详细介绍和比较河南民间金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河南民间金融发展的优选方案与政策建议。何春和丁昱文(2013)以东部发达地区的代表省份浙江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省份河南为例,分析比较了民间金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一些规范两省民间金融发展的建议,包括规范国家监管,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等。

三、山西省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较小

从山西省金融业增加值变动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大体一致,其增加量持续提高;第二阶段(2005―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总量日益增加,增长趋于平稳;第三阶段(2010至今),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2.91%上升到2010年的4.9%,到2015年末的8.91%,年平均占比为5.46%,然而同时期其它省份的比值却超过8%以上,金融业对山西省经济的贡献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截至2016年末,山西省共有38家境内上市公司,其中主板31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65家;上市公司数量仅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29%。2016年没有新增上市公司,新增33家三板公司。上市公司总股本743.22亿股,流通股本614.60亿股;总市值5629.70亿元,流通市值4568.50亿元,总市值仅占沪深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3%,在全国排19位。截至2016年末,山西省在证监会排队等候IPO审核的企业中仅有申报主板的壶化集团和紫林醋业2家,在山西证监局备案的拟上市企业也只有7家。企业整体规模和融资总量较小,2016年全年辖区上市公司共通过定向增发股份和发行公司债实现再融资236.99亿元,较2015年的再融资300.07亿元下降21.02%。2016年,山西省直接融资规模2553.18亿元,同比下降2.32%;银行间市场融资1607.2亿元,同比下降8.04%。

(三)地方金融实力较弱

山西省金融法人机构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资产规模不大,发展速度偏慢,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据统计,2016年地方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3953.98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0.6%,存款余额占全省余额的27%,贷款余额占全省余额的28%。2016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资业务收益下滑,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从事投资类业务,在人才队伍、投资经验、风险把控等方面与?簧獭⒋笮蜕桃狄?行存在明显劣势,随着债?皇谐≌?体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加大,投资风险显现。

(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的融合度差

一是山西省资本市场规模小,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度差,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不足;二是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本实力弱,创新业务发展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受限;三是国有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能力不强,整体上对资本市场平台利用效率不高,与国有企业占据的先天政策优势不匹配,优势发挥不足。

(五)金融要素市场发展缓慢

交易平台发展滞后,市场活力不强,与金融服务相配套的会计、评级、咨询等中介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各类产权交易中心、信贷资产交易中心发展滞后,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和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业缓慢发展。

四、山西省民间金融SWOT分析

(一)山西省民间金融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民间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具有借贷手续简便、期限长、借贷利率较高等市场特征。低成本互助、高利诱惑和自发激励机制是民间金融的显著特征。此外,民间金融的一次性、习惯性、多样性和分散化的特征,以及民间借贷的方便快捷、自发契约行为体现出纯市场交易特征,促成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民间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正规金融的辅助融通资金上。

(二)山西省民间金融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民间金融由于实力不强,与正规金融无法正当竞争,只能采取某些非正当竞争手段。民间金融通过高息揽储的方式聚集资金,但由于这种借贷最终必须依靠实体经济产生效益,一旦实体经济经营上发生问题,就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并最终酿成一系列事件,民营银行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发生破产等危机。而民间金融在融资过程中的非法集资、高息放贷容易给社会带来危害,触犯法律法规。

(三)山西省民间金融发展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提倡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鼓励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合法有力的保证,并将促进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2013年初,山西省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2013年6月,山西省成立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晋中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探索引导民间借贷活动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运作”。从2014年7月1日起,山西省金融办下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部分审批事权,为山西省民间融资发展进一步松绑。民间金融已经开始从隐形走向显性,发展民间金融是大势所趋。2015年初,山西省了《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以及先后出台了《加快山西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立起促进山西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四)山西省民间金融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民间借贷合法存在与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制度框架,但是在金融法规中,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间借贷行为与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活动交织在一起,游离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近年来,央行加大了对地方经济的货币政策倾斜和窗口指导力度,但一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管制力度难以适度把握,市场的自发调节不能紧密协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正规金融机构占据优势地位的银行业,民间金融的成长发展会受到其带来的竞争压力,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市场发展占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五)加快发展山西省民间金融的对策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设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企业资本形成机制,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扩大上市公司市场规模,增强资本市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力度。同时,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境外上市,通过培养和推进企业上市,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通过综合利用资产证券化、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2.创新金融方式,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一是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方式减轻并购重组企业的债务压力;二是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通过发行永续债、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股权融资等筹集兼并重组资金;三是通过整体上市或产权交易平台加大推进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放大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培养出组织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和股权多元化的新型企业。

3.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抓住资本市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机遇,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相关部门应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首发上市,做好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辅导和验收工作,推动企业新三板挂牌;支持企业境外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可转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实现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助力产能化解和存量盘活;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篇9

一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二是坚持市场经济的金融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三是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首要任务,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四是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生命线,建立健全科学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管理体制,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朱小丹同时强调,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发挥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着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首先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力争在金融综合经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区域金融市场建设等国家金融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其次要加快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金融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引领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三是要统筹规划布局,推动城乡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抓好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新机制,增强东西北地区金融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广东省仍欠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省属金融控股集团。

未来广东需以粤财控股、粤科风险投资集团等为平台打造各具特色的金融控股集团,支持广发银行、广发证券、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东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巩固发展优势、加快做大做强。要加快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综合服务。

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一方面要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动债券发行主体、发行机制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壮大保险在金融业中所占的比重。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广东还将出台省农信联社进一步深化改革方案,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或股权改造,做好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积极探索组建农户资金互助社;与此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争取率先开展“社区银行”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首要任务

第三,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首要任务,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要以提升金融创新与服务水平为重点,积极利用金融杠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争取银行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坚持“有保有压”,鼓励银行机构制定配套信贷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二是要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打造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新平台;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保险等试点;力争我省9个国家级高新区全部纳入“新三板”上市扩大试点范围,拓宽非上市公司股份流通渠道;继续推动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国有企业到沪深主板市场和境外上市。

三是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优势,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开展海洋金融、汽车金融、网络金融、碳金融等特色产业金融创新,支持开展专业镇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继续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要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创业的信贷支持,构建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第四,提高金融服务社会民生水平,着力支持幸福广东建设。

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引入商业保险等现代金融机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策执行透明度,加大财政资金监管与约束力度,为幸福广东建设提供更好金融保障。

接下来,广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责任保险促进我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导各地主动与保险公司合作,支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

通过总结推广“湛江模式”,争取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医保新路子。鼓励保险机构为城镇、农村社会养老提供经办服务,积极发展医疗、养老、意外伤害、教育等民生保险产品。总结推广梅州、郁南等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在县域建立征信中心和为农户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加强社区金融网点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广通存通兑等金融服务便利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

第五,全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着力构建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广东要推进CEPA框架下粤港澳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利用与港澳直接对接的优势,推动三地金融市场融合发展,促进金融资源自由流动。要牢牢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与香港合作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广东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等重要试点。

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的金融理念,加强与港澳合作建立高端金融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推进珠海横琴国际金融大学建设,大力引进港澳高端金融人才,加大对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

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金融城、福田中央商务区,以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作为发展国际金融的重要平台,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作为发展后援服务的重要基地,积极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深入开展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的战略合作,打造国际水平的金融商务平台。

此外,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支持广东金融机构设立境外网点和拓展境外业务,加大跨国投资力度,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汇率避险、信用担保、保险保障等服务的同时壮大自身发展。

第六,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新机制,着力维护金融稳定。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省各级政府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一方面,加强地方金融部门与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中央驻粤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

另一方面,强化地方政府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建立健全全省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地方金融风险事前预判和防范。

同时,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服务和监管,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严厉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等活动。加强金融行业自律自建,进一步发挥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投诉、社会监督和金融纠纷仲裁等机制,规范行业秩序。目前,广州正在通过民间金融街建设,率先探索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的新路径。

篇10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大省,浙江的民间资金总量之多几乎难以计数,曾经将民间资金比作水的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恐怕最为深知“水”的厉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水”就曾经令赵书记愁得日夜难眠。去年因温州借贷危机引发的“跑路潮”不仅对浙江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给浙江民营经济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阴云。如今温州“金改”已经实施近两个月了,赵书记已经从“民间资金这池水”中看到了使浙江再上新台阶的契机。他对记者强调,金融改革创新给带来浙江再次振兴的新历史机遇。

金改给浙江带来历史机遇

记 者:赵书记,您认为国务院将温州设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我国的金融产业发展乃至整个浙江省的综合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赵洪祝:将温州设立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浙江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等方面工作,努力建设金融强省。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浙江区域金融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弥补地方金融业的“短板”、农村金融创新和破解金融发展“瓶颈”上取得新突破,开创浙江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记 者:那么浙江省将如何利用金融综合改革的契机,加速全省社会、经济的可续发展呢?

赵洪祝:我们结合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将温州及浙江省打造成“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设想,并将以此为契机,把浙江省建设为“金融强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产业,是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将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加快形成中小金融创新能力强、融资便利、金融交易活跃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财富管理机构全、投融资渠道多、财富管理服务优 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并初步确立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地位。

记 者:浙江省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配合全面构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艰巨的任务呢?

赵洪祝:要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金融强省目标,着力增强金融保障服务能力、金融产业竞争力、金融抗风险能力。要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切实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总部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加强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增强金融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扎实做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金融发展“瓶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经济金融工作的能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金融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营造有利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构筑稳健民资流通渠道是金改的关键

记 者:金改实施至今已近两个月了,您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开创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赵洪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这一重要任务和积极防范化解风险这一永恒主题,做好规划、通盘考虑,把握大局、防范风险,统筹兼顾、夯实基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温州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我们要从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改革方向,精心设计改革路径,扎实推进改革试验,争创金融创新发展典范。要积极稳妥、步步为营,以破解“两多两难”问题为突破口,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推动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快“金融强省”建设,着力强化金融保障、做强做大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区域金融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促进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以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着力点,落实责任防风险,完善机制防风险,突出重点防风险,优化环境防风险,加快构筑金融安全网,确保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平稳健康发展。

记 者:浙江省在全面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赵洪祝:我们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12项主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四个“先行先试”,加快地方金融立法、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村镇银行行业标准。将选择民间融资活跃的市县区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引导融资的备案登记。同时按照“疏堵结合、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投资类机构以及网络贷款服务机构的监管。

记 者:那么“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在兼金融产业方面有怎样的规划化呢?

赵洪祝:我们将鼓励新设和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各类法人总部机构,鼓励发展各类创新性法人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组织和股权投资机构。“十二五”期间将力促省内主要的3家金融机构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他们分别是浙商银行、浙商证券和永安期货。此外,还将以“杭甬温”为重点,构建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基地,打造“中国私募股权产业基地”。

记 者:您认为实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要想得以真正成功,关键点在哪里呢?

赵洪祝:金融综合改革的关键,是为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搭建稳健管用的融资渠道,有效破解“两多两难”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的融合互动、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重点“实现在民间融资的规范化上先行先试;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上先行先试;在多渠道破解“两多两难”问题上先行先试;在信用建设和风险防范上先行先试。”这四个“先行先试”的策略。温州金融改革将彰显民营特色,在推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民营、民资、民力和民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把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未来要促进民间金融与高端金融的嫁接,形成完整的金融生态,提升金融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

记 者:大家都说民营经济看浙江。这充分表明了民营经济在浙江总体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程度。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省委、省政府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怎样的位置呢?

赵洪祝: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23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72万户,平均每18位浙江人中就有1位个私经营者。目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外贸出口的60%和税收的50%。

今年春节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提振民营经济,科学谋划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蓝图,突出的工作基调是“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明确的总体思路是“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整体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记 者:有舆论认为,浙江的民营经济正呈现空心化趋势,当前的大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您认为此时全面提振民营经济的意义何在?

赵洪祝: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更需要以科学的思路谋划民营经济,自加压力,加快转型,扎实推动民营企业大发展大提升。

要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就必须着力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鼓励民营经济坚守实体经济,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记 者:民营经济毕竟不同于国有企业,它的决策权并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请问省里如何有效引导民营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呢?

赵洪祝: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创二代”企业家队伍。

要着力促进“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拓展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开展海外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大力引进急需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端技术、装备、人才,吸引和鼓励省外浙商回归兴业,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