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开展“管理基础年”活动的工作总结
2005年是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正式运作的第一年,全处以积极参与“管理基础年”活动为夯实管理基础的平台,以“严密、科学、规范、效能”为主题,落实制度建立,规范工作程序,进一步开拓思路,大力开展群众性工作,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按照分公司关于开展“管理基础年”活动的安排意见》,制定了较为周密的活动计划,做到了任务明确,目标清楚,自查、自检、总结分阶段。全年围绕“基础管理年”活动,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八项制度”理顺内部管理程序。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从理顺内部管理抓起,注重基础建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岗位责任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处务会议制度》、《公章管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八项制度。
这些制度明确了处室人员岗位职责、岗位权限,建立了科室、领导之间的定期通联机制,对处室内部工作(资料台帐管理、工作派差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要求,约束了劳动纪律,避免了办公用品、设备的损耗、浪费,明确了内部管理程序。使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业务流程清晰。
二“四个到位”,落实内控体系建设。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认真落实内控体系建设要求,控制部门风险,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建设到位。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虽然没有设立专门内控办公室,但是明确了工会副主席徐国安为内控小组组长,副处长王华、团委副书记余有金为副组长,各科室科长为成员的内控小组,并设立专人负责内控建设的协调和日常事务工作。内控建设工作落实到人,明确了内控小组内各人员的职责。处室虽然人员少,但是内控建设组织到位。
二是方案切实到位。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充分考虑处室实际情况,制定了包含工会、团委、宣传、企业文化全面的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分别化提出了切实内控体系建设目标,对各部门职责等进行统筹策划、合理安排。处室虽然包含了分公司工会、团委两个大组织,但由于内控建设方案制定考虑得当,切合实际,有效保证了内控体系建设顺利完成。
三是工作细致到位。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认真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认真对各岗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管理流程,完成了岗位描述、工作流程描述等等基础工作。在进行这些繁杂的工作时,细致到位,不遗漏、不夸大。特别是在建立岗位描述时,当时处内人员尚未到齐,处内人员兼职工作内容繁多,为了划分好岗位职,处内领导几次碰头商议,最终完成了对空缺人员岗位的描述工作,并对后来上岗人员起到恰当的工作指导作用。
四是测试配合到位。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积极支持内控测试工作,一是派人参加内控测试小组,参加其它单位的测试;二是认真按照测试要求,组织了一次自主的测试自检工作,查处问题4个并整改;三是认真股份公司聘请人员测试,主动出示相关资料台帐,积极参与测试抽样调查,积极向测试人员解释解答。由于配合测试到位,使测试人员全面的了解到了处内内控建设工作情况,及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对处内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由于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与,团结协作,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按计划在下半年顺利通过了内控测试,对于在内控测试中暴露出的小问题,也落实整改,成功完成了内控体系初步建立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划远景,逐步规范党群工作。
由于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去年年底才成立,所以没有进行企业文化类制度的收集。但全年下发、转发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方面的制度七项,并建立制度登记。下发了《企业文化手册》、《职业道德手册》,编发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对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等进行了规范。团委对以往制度进行了清理,编发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共青团工作制度汇编》。工会对财务工作方面的下发制度进行了清理,并增加收集相关工会财务法律法规,编发了《工会财务制度文件选编》。同时还下发了四川省总工会的《〈劳动法〉法律法规汇编》。同时工会今年还新发了《劳模管理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文件的编制,对二级单位的党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还编制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十一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规划中除对精神文明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长远部署外,还对制度建设专门拟定了计划,计划最终完成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
一系列的建章立制,以及对今后的工作规划,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逐步将完成对处室职能工作的规范管理。
四深化“基础管理年”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成效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积极参与“基础管理年”活动,并在深化活动方面开动了脑筋。处室一向认为,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立足实际,再取进步。在加强基础管理的同时,工作效果不断提高。
(一)“重点抓两头,中间不放过”,宣传工作进一步。
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注重在进行“基础管理年”活动,强化基础管理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工作。2005年宣传工作“重点抓两头”,一头是领导层,一头是基层,把握领导活动指导基层、基层情况反映领导层管理实际的思路,宣传工作又取得明显的进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系列宣传,“劳模事迹”系列报道,“增强信心、加快发展”专题报道等等宣传工作,对鼓动分公司员工积极上进、为“52135”目标作贡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宣传工作更上台阶。
(二)开拓思路,工、团互补,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显实效。
篇2
1.文化培训。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的综合,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具体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如何在员工的脑海中形成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是企业完成企业文化升华的关键所在,所以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必须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进来。
2.人资部门自身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有自身工作的特点,是比较特殊的岗位,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有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情商和智商;其次,要能够及时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再次,要能够与各种员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最后,要能够将员工的正能量向员工所在岗位工作方向上引导。可见在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中必须包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身的培训。
3.岗位部门培训。企业拥有众多的不同的岗位,如果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对象、不讲求个体特殊性、笼而统之地进行统一化的培训,必然会导致员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办法将培训的成果加以利用,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我们必须在人资管理部门中将具体岗位的特点纳入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措施
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专业的、有经验的、勇于创新和不断学习的人力资源工作团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从如下几点出发:首先,要加强对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新型管理系统,如ERP,OA等管理软件的培训,并不断强化他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和信息的获取能力;其次,对于工作经验不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强化他们的工作思想,让他们深入企业每一个岗位,了解所有在岗职工的工作情况和部分生活情况;最后,要强化对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企业高层要加强对培训管理的重视。企业的高层要认识到,员工的成长和关键知识的储备才是企业最终实现盈利并需求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和核心工作来抓,做到上纲上线,这样才能够为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扫清障碍。
3.对人力资源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技能的培训。很多企业并没有尝试过培训体系的建设,所以企业有必要选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到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和研讨,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专业的进修,在不断掌握人力资源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强化在培训管理方面的技能。
4.科学制定培训科目。每个企业的经营内容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如果采用死板的、固定的、统一的培训方案进行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的开展,将与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思想相背。相关人员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深入到具体岗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的思想状况,最终确定好合适的、适合本企业的培训科目和培训内容。
5.向员工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很多员工认为只要做好院前的工作就足够了,然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更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在必要的时候想员工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帮助员工形成企业发展、自我成长的理念,推动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设。
6.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促成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高度契合企业的职工文化也十分重要,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职工队伍长期形成的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涵盖到职工的工作、生活、娱乐、休闲、医疗等诸多环节,企业是所有职工的企业,职工是企业的职工,我们在进行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求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契合点,保证积极地、向上的职工文化。
篇3
1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与国家、企业、社会需求零对接的学生素质教育五化体系(工作体系化、教育课程化、活动项目化、文化企业化、服务网络化),形成和完善具有带动作用的全员覆盖、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的校企合作共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模式。
2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2.1 优化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运行体系
(1)建立校企融合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人才共育、标准共设、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基地共建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等校内外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对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评价及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计划、校企共建方式等进行决策。
(2)构建人人育人、课课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2]工作格局。改革思政课成绩评定方式,形成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测评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细化量化每个岗位、每节课、每个地点的育人职责、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案。
(3)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综合素质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综合素质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为原则,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分专业群分年级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实时、动态的网络测评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测评结果与学生择业、就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导向功能。引入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2.2 开发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都是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从制度层面、工作层面进行规划。首先要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其次要完善教材体系,要组织编写《综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形成具有学院特色、专业特色、企业用人单位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构架,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进入学生课表,在年度预算中拨付专门资金予以经费保障。
2.3 创新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载体
(1)开展三百工程,形成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实施百家企业进校园,建立100家主要用人单位企业文化展示区,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文化、就业岗位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和认同,强化职业意识。实施百位导师进校园,以双导师建设为基础,聘请100位优秀校友、企业精英担任学生导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指导,助推学生取得职业成功。实施百项文化进校园,每年举办企业文化论坛、创业者论坛、名师学者论坛、成功论坛、学子论坛等讲座100场,多维度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企业文化。
(2)依托主题教育活动,夯实综合素质教育基础。开展品牌引领人生大学生文明修身、春华秋实学风建设、梦想起航大学生创新创业、阳光人生心理健康、诚信感恩、我和我的祖国核心价值观、我爱我家宿舍文化、关注就业关注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教育,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活动平台。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建设双创导师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234N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和创业两项能力,学校、企业、社会3方联动,合作搭建课堂学习、课外拓展、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验室4个平台,开展SYB培训、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N)学习实践活动。
(4)建设富有企业特色的宿舍文化,营造职业素养氛围。在宿舍工作中推行8S企业管理模式[3](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建设宿舍企业文化展示区,开展一方四线五不文明达标宿舍建设。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方向感、急迫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强化宿舍服务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宿舍文化育人作用。
(5)实施榜样的力量引路工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动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在校各类优秀学生的挖掘、报道,加强优秀校友成功案例收集和宣传,以榜样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2.4 建设综合素质教育专兼职队伍
(1)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按1∶10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班级导师,按1∶50聘请校内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班级导师,指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等,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设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立辅导员职称单列工作机制,为辅导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为稳定辅导员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建设特色成长辅导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心理咨询、职业礼仪、就业指导等辅导员团队,提升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专项能力。
篇4
关键词:医院管理 科室文化建设 实效性 可持续
目前,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是医院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一个有力的补充。随着机构不断扩大,医院需要面对的就是新员工大量涌入而导致的企业文化被稀释、冲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医院的宣教、考核等,已经不能使医院文化在全体员工当中得到广泛的理解与传承了。所以,随着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与成熟,科室文化建设工作也应该随之建立和规范,并要贯穿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下面,就科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科室文化,做一些个人见解分析:
一、科室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1.正确的科室文化建设推动全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科室文化建设是以医院文化建设为基础,将宏观的医院文化具象化,将医院文化结合科室的专业特征,落实分解到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岗位,从而使医院文化有了行为的标准,和适合本科室、本专业的实际性行为指导,使医院企业文化得以落实和贯彻执行,并加以传承。如果医院的每个科室都能够依据医院文化的核心,建立起自已科室的文化实践体系,那将会推动整个医院的文化发扬光大并加以持续性传承。
2.健康而科学的科室文化,可以帮助基层员工建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科室文化能够更加直接而且有效地指导基层员工的工作思想,通过科室文化引导,让基层员工了解医院发展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进而在医院发展的进程中,找准自已的位置,建立个人正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尤其对一些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一个积极而完善的文化环境,对其个人的工作成长与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
3.科室文化建设的推行,是科室负责人管理科室的有效手段
如果能在科室建立起完整的科室文化系统,并加以推行实施,一方面可以加快新员工的文化培养——系统而有重点地将科室文化融入新员工培养系统,使新员工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理解医院的文化,从而帮助新员工建立正确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提升新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新员工的带教工作可以事半功倍,达到新员工培养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整合、分解医院文化的过程,以及科室文化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质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科室管理者的工作成熟度,可以作为考察科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建立与推行
1.高层管理者思想认知是科室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首要条件
一项管理工作的普及与推行,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应该对科室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指导和协助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行。这是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
2.中层管理者的思想认知与整合能力是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关键条件
中层管理者作为科室文化推行的主要带动者与体系建设者,首先要对科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具有推行此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明确该项工作推行的目标,以便于在建立科室文化系统时能够不偏离医院文化主线;同时,还要具备对医院文化深刻的理解能力、对科室工作的整合分解能力。只有这样,方能制定出正确而又行之有效的科室文化系统。
3.科室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实施步骤
(1)制定科室文化建设工作进程的规划及目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依据医院文化理念,制定出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进程规划,包括:设定科室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对中层管理者的认知宣教;科室制定出具体可实施方案;科室试运行阶段;反馈整改阶段;最终方案确定;正式投入使用实施执行。在制定规划时,还有一项重要环节,就是要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整改计划,以利于此方案可以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适时做出合理化调整。
(2)对中层管理者的思想认知教育。作为本项工作的主要推行者,必须对此项工作的实施意义、实施目标有正确而深刻的了解,并具备对科室工作整合分解的能力。首先可以先听课,学习科室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再参观,参观文化建设较好的(医疗)机构,了解实施的效果及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再召开专项工作讨论会,讨论该项工作的意义与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的交流。以此做好此项工作推行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3)初期科室文化建设方案制定阶段。依据理论基础及讨论结果,由各科室负责人限期制定出科室文化建设的可实施方案。
(4)科室试运行阶段(以3-6个月为宜)。由科室负责人执行,在科室推行即定方案,并将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及其他不妥之处进行记录,并可对部分问题做出微调,使之更加具有实效性。
篇5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 自主化管理
所谓“自主化管理”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实施HSE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采取引导的方式,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及全体员工在HSE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规范运行,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充满底蕴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形成HSE工作“自主化管理”模式。
那么,该如何营造“自主化管理”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呢?
首先要做到“思于脑”。各级管理人员要立足岗位职责,认真谋划HSE管理体系推进思路、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思于脑”是实现企业“自主化管理”的首要前提。
决策层面,要本着对企业发展和员工切身权益负责的态度,设身处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岗位权益出谋划策。要具备战略思想和大局意识,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HSE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剖析分管业务的HSE管理水平、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加快体系推进步伐,站在企业发展的宏伟背景中去谋划,放在与同行同业竞争的格局中去审视,放在打造一流HSE管理水平企业的目标中去定位,积极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做好各项HSE工作开展的方案,最终绘制出整个企业HSE管理体系推进的发展蓝图。
管理层面,既要正确领会企业领导的意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部署,又要有创新意识,进行发散思维。要在具体业务上制定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监督考核办法,确保各项HSE管理工作部署在短期内有起色、有成效、出成绩、出亮点,取得让人耳目一新的工作业绩。
执行层面,站在企业日常工作的最前沿,是最终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践行者,是搜集基层动态、发现管理漏洞的侦查员,更是排查隐患、开展日常工作的排头兵。要在工作中做到“知不足,不知足”,认真思考工作过程的责任、规程和技巧,注重总结和积累典型经验,学会和同行交流,倾囊相授,互相砥砺,促进HSE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要认真思考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找到解决措施;要做好各种基础信息的传递和汇报工作,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参考依据。
其次要做到“循于制”。即确保员工的所有行为要遵循企业通过各个层面集思广益的“思”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岗位职责。
一是必须维护规章制度的尊严。企业的HSE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长期探索形成的管理精髓,是任何部门、员工必须遵循的行为安全准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制度的特权。各级领导必须带头遵守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企业制度的尊严。
二是必须逐步完善制度体系。目前,企业的HSE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各项HSE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企业企业规模的壮大和业务领域的延伸,规章制度仍然需要逐步更新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操作,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因此,各职能部门要在企业大力推进HSE体系管理的实践中,尽快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确保建制优化。
三是必须加强制度的宣贯学习。要让全员都理解制度规定的要求,懂得制度与工作的关系,提高大家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增强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按原则办事的思想意识,坚决纠正麻痹大意、不严肃、不认真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要做到“践于行”。即努力提高队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狠抓执行力建设。要做到更新观念,讲求务实。对待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HSE工作任务,不能找借口,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执行不力的习惯,使其想领导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狠抓执行结果审核。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奖惩措施,建立HSE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全员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确保执行到人、考核到位。
最后还要“固于心”。即引导和帮助员工将企业精神、HSE理念和制度规范等企业安全文化进脑入心,固化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企业在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和制度后,不能只是流于口号和形式,而要使之真正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将“为”潜移默化于日常工作中。因此,“固于心”是推进企业实现“自主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是强化培训体系建设,统一员工思想。要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员工的心中,要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为此,企业需持续加大力度,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宣贯和培训活动,让每名员工清楚地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标准,知晓违规、违章、违禁和碰触红线的后果,使遵章守制成为员工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二是创新多种载体,营造学习竞争氛围。要坚持宣贯与引导相结合,借助“亲情助安全”、“安全里程碑”等各种载体进行有效传播,使企业文化真正体现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篇6
电网企业当今面临的大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和各网省公司纷纷提出了建设和谐电网、和谐企业的口号。和谐电网企业是指将企业内外部所有涉及企业发展的元素,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考虑,确保其协调与和谐,达到满足社会期望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发展模式,因此要对企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
一、确立企业长期奋斗目标,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目标是企业凝聚员工斗志的有效手段,个人目标是激发员工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国家电网公司已提出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和谐电网企业”的目标,基层电网企业也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定位,设计适合本地区和本企业历史人文环境的长期发展目标,并在全体员工中不遗余力的灌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建立包括企业管理规划在内的企业发展整体规划
在企业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上将各个专业规划进行统筹平衡,有机衔接,避免各专业规划上的各自为政和脱节。
同时,针对目前管理资源匮乏,各专业横向衔接较差,数据资源等利用效率低,整体管理水平不佳等问题,电网企业应考虑制定企业管理规划,设立和谐企业管理的目标框架,分析目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管理体系和规划实现的具体步骤,为和谐企业建设提供管理机制方面的保证和基础。
三、建设适应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强力灌输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信仰,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应包括企业目标、战略、任务、凝聚员工的导向、机制和方式方法等一系列内容,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起码要求,一是企业要有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文化必须灌输到每个员工,使人人都非常熟悉,三是应建立起企业内鼓励信仰企业文化的机制,四是应建立企业文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
四、建立和谐管理体系,促进电网和谐发展
严密高效的制度体系、简洁科学的流程设置、清晰制约的责任体系,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预防为主的风险抵御体系,是和谐发展的环境保证。
1、制度再造,重塑内部控制体系
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约束,一个企业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注重发展不管内部黑洞的防范,再大的企业也可能垮掉。目前有的电网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一个在企业目标指导下的总的要求,各专业各自制订本专业制度,各专业制度间的衔接是否无缝、是否有矛盾、是否堵住了所有漏洞,没有谁能说清楚;二是制度体系本身缺乏一个随时更新的机制,制定新制度的时候很少有人过问是否与老制度有冲突,是否与其他专业制度有衔接,企业内部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是否是最合理有效的;三是规章制度缺乏一个有效的灌输机制,即如何使这些制度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如何确保他们都按制度办事,如何做到奖罚分明。
2、流程再造,高效制约的业务闭环设置
业务流程设计目标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就是要达到完成工作目标的目的,效率就是要高效快捷的完成目标,关键环节要精细化,次要环节应简明化。同样的道理,流程再造不是要现有流程重来,而是要实事求是的考虑流程中的环节和要求,流程再造可与流程同业对标和标准化建设结合考虑。流程同业对标是指将本企业流程与先进电网企业相同业务流程设置对比,改进本企业流程设置;流程标准化管理是指通过一定周期的流程改造,使企业内所有基层单位都执行统一、高效的流程,在业务环节设置上逐步达到标准化。
3、清晰制约的职责体系建设
职责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设置。
清晰制约的职责体系建设,一是要及时对新增业务明确职责,避免机构和岗位职责一经设定,几年不变;二是实事求是的配置管理资源。在电网规模扩大,业务量剧增的情况下应合理考虑资源的配置;三是将一系列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岗位职责,融入岗位日常管理中去。职责体系设置还应考虑业务效率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4、建设通畅的开发和利用员工智慧的渠道
企业发展中,人、财、物和管理机构是几项有机结合的元素,而员工智慧的开发是一切资源元素中最活跃、最关键和最具潜力的元素。一个能开发利用员工智慧的企业,其前景是无限量的。员工智慧体现一是管理创新,提出管理方面的新点子,创造管理效益;二是指出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减少企业损失;三是技术创新;四是集合所有员工智慧,为领导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领导思路。
开发和利用员工智慧渠道建设,一是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对员工发表新点子和技术创新给予鼓励、倡导和奖励;二是要给予员工表达看法的场合,如网上论坛,领导邮箱,在网页上发表管理类文章,电话书信等各种渠道;三是对员工的新点子及其他智力成果进行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的形式可以是公布员工的姓名等等。
5、建设集合的数据中心,实行资源共享
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已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如统计、财务软件,调度SCADA系统,生产技术系统和可靠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同业对标软件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些系统一是没有形成共享,各用各的数据,比如一个售电量指标,可能会在统计系统、FMIS系统、调度系统、同业对标系统中同时要求录入,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这些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往往是系统的录入者才能访问,而企业内其他大量的潜在使用者却不能访问这些资源。国家电网公司已以“SG186”工程试图建立企业整体信息平台,地市级电网企业应了解该系统的深度及广度,是否能覆盖本企业今后的整体信息系统,如果不能,则应及早规划适合自身的信息建设。
在企业整体信息平台尚未建设起来之前,可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可公开的所有指标,企业精神、企业目标、战略任务、年度目标要求等由专门机构及时动态在网页上,使全体员工方便的获取数据共享资源和其他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6、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电网企业风险比较典型的体现如下:(1)人员法律意识较弱,对外业务控制严密性较差,电力法规与其他法规冲突,社会各界和公众法律意识增强等等,使电网企业法律风险加大;(2)电网建设资金没有稳定来源,运动战式的电网建设,造成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风险加大,运动式建设使电网薄弱的问题周期性存在,不能满足公众和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电网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3)有限的服务资源与公众无止境的服务需求增长间的矛盾,使优质服务风险加大;(4)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覆盖所有环节。
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建设,电网企业应按年度形成外部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的清单,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按轻重缓急排序,对突出的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并形成常态机制。
7、新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现状有序推进
目前系统内提出了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问题是部分电网企业管理基础和人员意识距离这些先进理念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所有先进方法和理念一并强制在企业内推行,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这些管理方法都是好方法,关键是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领导重视、加强培训、员工提高认识、改善基础管理、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好的管理方法,目的是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益,因此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方法。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或任何改变时要做到两点,一是本企业以前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提高的可能;二是其他企业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学习的必要。目前由于环境限制,大部分电网企业同业对标还停留在指标排名以及大量的数据重复报送、空喊口号、形式会议等方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同业对标还有很大差距。
8、确定各专业、上下级间的衔接机制
这是保证和谐发展的常态机制,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持续过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问题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常态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才能达到和谐要求。这种动态机制分两个层面,一是定期的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二是横向专业间的定期衔接机制。
9、确定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的常态工作机制
员工对企业的激励需求也是一种持续增长的过程。不断的激励才能激发出员工聪明和智慧。对员工激励的方式有货币、物质、荣誉、精神、关心(经常表扬或谈话甚至批评)、组织活动、归属感、教育机会、晋升等等。企业应考虑适合本企业员工的激励方案组合,并督促有关方面持续改善的实施,以获取员工智慧的最大回报。
篇7
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工作重点,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从指导思想上把握发展观、工作思路上体现发展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监察工作、用纪检监察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始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纪检监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纳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之中,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二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从企业发展、改革创新、内部稳定等方面找准纪检监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不良作风,切实纠正和解决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护职工群众的利益,保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促进企业和谐建设。三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严肃党的纪律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要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和群众纪律。对妨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要坚决纠正,依法依纪作出处理,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
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充分发挥教育在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从业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党纪国法教育,以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党纪国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规范廉洁从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要制定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廉洁从业实施细则,通过开展廉洁承诺、述廉评廉、诫勉谈话等活动,形成有效管用的自我约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把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四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注意把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深入贯彻《实施纲要》,积极构建惩防腐败体系
要认真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把改革和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惩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一要做好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和特点的具体实施方案,从加强领导、组织协调、任务分解、责任到位等方面,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条件的落实,不断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二要始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用制度和监督保证教育效果,用教育和监督推进制度落实,用制度和教育提高监督功能,形成有机互动。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各项工作,用发展的思路解决深层次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三要实现构建惩防体系与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机互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作用,着力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考评体系等方面,落实和推进构建惩防体系的各项工作。四要按照构建惩防体系的实施方案狠抓落实。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工作方案及时加以调整,使构建惩防体系工作更切合企业实际。
篇8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由于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不难,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模式,既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也不能干预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除了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无任何联系。这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实习既是工作,企业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培训,没有兼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学生实习这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要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师资共陪、学生共育”的目标。
篇9
关键词:风险预控;安全工作;落地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85
1 传统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关系
(1)发电企业生产环节较多,设备种类繁杂,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温高压设备、易燃易爆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传统电力安全管理是以安全目标、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规程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的综合性安全管理,其按照“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和“事后调查处理”三个维度进行管理,并通过安全检查和安全奖惩实现安全管理的闭环控制。
(2)随着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以往安全管理模式已经逐渐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发电企业对安全绩效的更高追求,导致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改进出现“瓶颈”,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发电企业必然选用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基于“本质安全”理念和“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思想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体系,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的精华,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方向一致,没有对现有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全面性地颠覆,不需要做全面、大幅度的转变。
(3)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是以风险管理为灵魂,以闭环管理为手段,以持续改进实现体系的不断更新,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措施管控风险,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而实现人员无违章、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环境氛围好的目标。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是在传统管理体系基础上的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补充与完善,实现的是管理的提升。
(4)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就是实现“人、机、环、管”的和谐统一和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不仅指人的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包括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择与任用机制,基于人的生理、技能等因素,搭建稳定的人员结构,以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其次,开展长期的人才综合培训战略,一方面是业务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和思想的引导与培养;其三,实施人文管理,将人员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向情感管理、文化管理转变,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策略。
设备的本质安全就是质量的可靠性。设备质量是关乎安全表现的最基础条件,设备质量直接影响生产管控的策略与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质安全的进程。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设备改造和设备替代,提高设备和系统可靠性。
环境的本质安全就是应用科学的、先进的隔离闭锁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同时,使人员能够远离危险源,不承担风险,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可靠。
管理的本质安全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枢纽,是将人、设备、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统一协调的纲领。管理是多层面的,包括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等。开展科学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深入认识企业发展全过程中人、设备、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等要素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建立和完善发电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使之具备本质安全的特质,达成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均衡发展与协调。
此外,对于发电企业的生产系统,生产技术认识与技术控制是伴随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工作,安全的最终绩效是要以技术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技术的本质安全就是组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条件下,应用科学的安全技术,运用系统理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管理,对隐患进行技术认识和超前的技术控制和消除,保证安全局面的稳定。
2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不能有效落地的原因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作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在哈密煤电有限公司大南湖电厂推行三年以来,还没有完全和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有效结合,呈现出“两张皮”现象,成了一种管理上的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被动运用了体系,没有主动去做。
(1)个别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学习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相关知识,不能把风险预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理念灌输到员工中去,致使部分员工一方面认为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是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内容繁杂而难懂;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重视,把体系建设当做一种负担,甚至认为只是安监部或者是安全员的事,没有将体系建设和日常生产工作有效结合。
(2) 职责划分不够清晰,造成体系建设任务分工不能有效落实。首先,安全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职责分工不明,两个体系在职责履行、执行中还不能完全到位,特别是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设备管理、定期工作、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缺陷分析、事件分析等工作不能有效纳入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当中;二是职能处室之间存在推诿扯皮,针对体系建设过程中新的管理内容和要求,没有结合实际工作去学习、理解、消化和吸收,反而推三阻四,致使体系建设不能有效推进。
(3)职工素质参差不齐,新老安全管理文化还不能有效融合。一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职工,对新的安全生产管理念不易接受,加上不能有效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影响了体系建设和落地;二是一些年轻职工,工作时间短,对存在的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对现场较复杂的故障不能及时进行分析解决,技术技能不能满足现有的安全生产需要,不具备承担体系建设的重任。
(4)规章制度杂多,制定随意性大,造成体系文件不能有效落地。集团公司下发的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制度本身比较多,加之企业本身的补充规定和细则更是又多又长,延长了记忆和掌握的过程、遵循和落实的时间;而有的部门在编写体系文件时,没有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直接套用其他单位的管理制度,导致执行上扭曲和不到位。更有甚者,随意制定规章制度,产生了一个将军一个令的现象,使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员工无所适从,体系建设相关制度无法有效落地。
3 解决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不能有效落地的方法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解决了传统电力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但是如何在大南湖电厂有效落地,如何与传统安全生产管理融合在一起,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每一位职工都应该认真思考、努力完成的工作。
(1)公司领导分别挂帅,任务逐级进行分解。制定年度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将风险预控体系各项管控要素分解、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工作目标,落实到各级领导、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和员工岗位。同时,将体系建设情况与干部职工绩效奖励以及年终评先相挂钩,使各级人员能够高度重视风险预控体系的建设,营造企业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干部员工人人重视的氛围。
(2)加强各级人员培训,提高对本安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聘请专家讲课,驻厂指导以及到其他单位学习等方式,让全体员工知道并且做到风险预控体系的各项要求,对照《火力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级标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将安全生产工作全部纳入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生产各系统、安全管理各环节、工作各岗位更加完善可靠,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为风险预控体系落地提供保障。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要按照风险预控体系建设要求,把技术监督工作贯穿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技术改造、运行、检修、试验工作的全过程,从源头控制隐患和危险源;通过修订、完善技术监督标准,健全技术监督台帐,提高各项技术监督现场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根据设备、技术发展和岗位变动,及时修订运行规程、检修工艺规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技术管理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篇10
关键词:县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21-0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要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必须做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1]。这一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责无旁贷;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普遍参与,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优质高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县域图书馆又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文试粗浅探讨。
一、整合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每一县域都有自己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各类纪念馆等等。它们是分散的、独立的、缺少联系的,各自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为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特别是整体作用,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级图书馆作为县域文化单位的老大,必须主动负起它应有的历史作用。如由它牵头全面整合其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并归类和整合,形成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相应的平台,实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再就是要整合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健康文化,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整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用以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整合历史文化、环境文化,用以提高文化的品位[2]。我们还可以在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方面下工夫。采取编印本县公共文化服务地图、编制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只要一册在手或者通过网络点击,就能掌握公共文化建设情况,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知晓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联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监督。
二、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基层中心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总体目标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致富增收、适用技术、技能培训、防病治病、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质培养及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等为重要内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运用网络传输、卫星转播、移动硬盘/光盘、镜像和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多种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少于100TB,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3]。县级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到2010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实现县县建成规范化的县级支中心,使之具备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县级支中心要与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公共上网场所建设,建设完成配置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为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担负起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管理、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职责。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到目前为止,有的县级支中心已经建设完毕;有的虽然时间已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尚没有完工,对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积极配合予以完成。
三、加强指导,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底子薄、摊子大、服务面广,必须大力加强建设。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业务指导单位,县域图书馆要发挥自己在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指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社区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加快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巩固和壮大城乡基本文化阵地。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有阵地、有经费、有专门人员的基本要求,以社区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和基本阵地,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各县、区、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思路,形成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丰富社区居民和乡镇农民、农村的文化生活。
四、加强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比较丰富,如果县级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可解决高校图书馆部分资源重叠、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可以打破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封闭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面向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开展信息服务。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中,明确了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县级图书馆是政府的重要文化单位,各地政府对提供面向全社会的文化信息服务、发展文化信息产业有责任也有积极性。县级图书馆与高校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会受到包括社区组织、居民及企业的欢迎。县级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广泛而密切,高校自身需要从社会获得的各类信息,通过县级图书馆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而高校馆通过县级图书馆也可将社会文化部门的各类文化要素直接引进大学校园,在加强大学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高校馆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展高校馆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县级图书馆作为地方图书馆,其馆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通过共建共享,这些资源可成为高校师生方便利用的“准自有资源”,实际上也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同时,县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充分发挥了它的社会价值[4]。
五、学习与借鉴兄弟市县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兄弟市县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们应该积极加以借鉴与学习。深圳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对于文化建设,深圳市一直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早在1999年深圳市就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在中央要求加强文化体系建设之后,深圳市第一个出台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又一次领跑全国[5]。该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该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方案提出了9大方面共71项具体任务,它也是测量各有关部门实施情况的标尺。深圳把公共文化服务以基本指标制定下来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当然,由于各地的财政收入不一样,各地不可能都做得像深圳一样好,但在某些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值得我们县域图书馆学习与借鉴的。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省一级建设容易受到政府重视与关注,投入也大,建设速度、规模与标准都比较高;而县一级文化体系建设由于历史基础薄弱,政府资金投入也不大,相对来说建设困难比较大。然而,它面对的是社区、乡镇,是社区、乡镇下面的广大居民与农民群众,所以,它的建设具有了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县域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了,我们广大的居民和农民群众才可能享受到更好更便捷的文化服务,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又向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2011-10-31]http://省略/content/
2007-10/25/content_688223.htm.
[2] 欧建华.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县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97-99.
[3] 张彦博.创新思路 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8,(2):1-3.
- 上一篇:酒文化概述
- 下一篇:交通安全方面的演讲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