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率 通货膨胀率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对证券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创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利率、税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参数的变动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显。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作一探讨。
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负相关。根据现值理论,证券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预期收益和当时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并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折扣率(无风险利率)成反比。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利率上升和下降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将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利率上升,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跌。使投资者不能对其业绩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从而公司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下跌。
利率上升将改变资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资金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利率下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调低有可能使证券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从而抬高证券的投资价值,吸引投资者从银行抽出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调低通过游资释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形成一轮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着银根的放松,企业借款规模的扩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得益尤甚。
对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指数波动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但是,对于一个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而言,其波动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诸如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政策变化、资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上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导致证券市场与利率的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颖(2003)对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与上证综指之间的关系以及降息前后预期和后果对股市的冲击作了实证检验,认为利率变动预期与股指存在更强的相关性。投资者将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积极入市购买股票,从而把股票价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场已对降息作出反应,市场过度反应现象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表1列出了我国1996年及以后的历次利率调整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股市利率预期的反应还比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应的有6次,占67%。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3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由负转正,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的稳定增长受到威胁,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投资趋于茫然,投资者心态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如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会使股票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受到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很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使新投资停滞不前,这会使股价上升缺少实质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进而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价上涨。在通胀后期,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即将结束,如果通货膨胀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工资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货膨胀便有可能促进投资和企业盈利的增加,这又会使股价上升。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理论上来说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主流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都会带来影响。
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证券价格上扬有推动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经济政策结果。旨在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行业、产业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价格有明显的上调,销售收入也随之提高,促使其证券价格上涨。但是,严重的通胀则是非常危险的,政府不能长期容忍通货膨胀的存在,又必然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其结果是置企业于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中,这又势必在短期中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资金进一步离开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价格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下跌。
我国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影响的检验
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走势的一般刻画 通货膨胀率作为系统风险中的市场要素,其变动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股票价格也会受到影响。王宏利(1999)对1991-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场资金量少,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股市扩容速度不断加快,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显现出来。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具有极高的负相关性。
我们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货膨胀率作图1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时间段可以基本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对应相关性如表2所示。
虽然自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它的走势比较平稳。而股票价格几经波折,说明股票价格不但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股票市场固有的特点。从整个走势图可以看出,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还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观经济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价格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经济指标。
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我们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胀率进行拟和得到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较平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频繁的股票收益率。
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进一步检验。其中上证综指取月末收盘价,数据来源为中国证监会网站;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得到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关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 α+βtINFt+μt
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为通货膨胀率,μt是残差项,α是常数。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货膨胀率,Index代表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费物价同比指数,t表示时间,μ是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但统计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性。
本文通过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预期有过度反应。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股票市场更多地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
2、亚洲
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1~10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0.26%.
中国香港自1999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7%,跌势持续47个月,且创下27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4、中国
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7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所以,“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胡鞍钢,2002年)
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
二、历史上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
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以下简称“股市”)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1932年6月,以S%26amp;P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
(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
(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
(4)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
(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
(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2、日本的通货紧缩
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
(1)物价下跌。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
(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
(4)就业形势严峻。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
(5)资产价格下跌。“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
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1928-1929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一共5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3)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1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4.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7000万户。尤其自1991年以来,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高达8000多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证指数达到2245点之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调整之中,2002年1月达到最低点1339点,近期则始终在1500点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与我国的宏观面的现状发生了严重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的上升势头。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2年1~10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727.06亿元,同比下降32.22%;投资者累计交纳印花税97.62亿元,同比减幅达62.95%.
根据现代消费理论,消费不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人们对未来持久收入的预期也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极易使投资者形成消极预期,并可能扩散而导致公众对物价产生持续下跌的预期,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费屡屡搁浅,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一个反例证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发后,我国股市曾一度冲高;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弹等因素的作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的基础上回升0.2点,达97.3点。由此可见,保持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稳定发展,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货紧缩的趋势,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2、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银企经营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更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较上市前明显提高。当然,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相比,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过去十年我国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近八千亿元,但银行贷款却增加了八万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全社会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存贷机制来循环扩散。其结果是,企业过份依赖间接融资,使银行的职责和压力太重,同时由于很多企业在客观上没有偿债能力,或在主观上逃废银行贷款的不良意识浓厚,使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很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占GDP的25%左右。出于对贷款难以回报的恐惧心理,银行惜贷一直是近年来银行资金运作最大的痼疾;银行资金宁可投放到国债和交纳央行准备金,赚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给企业放款。同时,2002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8万亿,存款增长速度快于贷款,存贷差不断增加(2002年6月末银行存贷差增加到3.65万亿元),银行经营雪上加霜。因此,通过法律规范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对于提高社会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现“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是大有帮助的。
3、利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扩大社会需求。
证券市场存在“财富效应”,当投资者的虚拟资产(如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呈现不断上升时,投资者可支配的财富增加,其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都会增强,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增加,将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上升,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最终带动GDP的增长;而GDP的增长又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理,如果虚拟资产价值下跌,证券市场将产生“负财富效应”。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我国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场价值总额约为5.4万亿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场价值只剩4.4万亿元,整整“蒸发”了近1万亿元。股市市值的蒸发意味着股民财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户投资者在我国以中上等收入阶层为主,是我国最有活力、也最具潜力的消费阶层。目前股票资产的大幅缩水,必然会压缩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费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因投资亏损已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影响的占48.11%.同时,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股票的资金损失,产生财富缩水,造成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和企业投资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将是因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
4、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调整和改善社会供求状况。
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大量短缺和无效供给同时并存,是政府垄断和体制障碍下供给和需求双向不吻合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证券市场是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而影响社会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一方面,通过聚集和利用社会资源,疏通储蓄及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渠道,使之朝着调整和集中的方向改变分配,促进投资,推动消费,改善供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易数量、价格与收益率,既对微观主体经济运行产生鼓励或抑制作用,又对产业调整、组合及其恰当选择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企业竞争,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促进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成熟,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证券市场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起步和建设的,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一个规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动资源配置的证券市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A.加利。西林。通货紧缩[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罗振宇。通货紧缩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编着。中国通货紧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小安。通货紧缩论[M].商务印书馆,2000.
[5]胡鞍钢等。中国挑战通货紧缩[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宁。对日本当前通货紧缩态势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1,(4)。
[7]李晓超,马岩。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N].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华工商时报社;2002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17.
[8]高峰,肖冰,刘兴祥。辉煌的乐章-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纪实[N].证券时报,2002-10-21.
[9]李正信。通货紧缩威胁美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2-10-17.
篇3
所谓非系统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即某种因素变化只对某个公司或者个别行业产生影响的风险,其特点是该因素比较特殊,与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存在系统、全方位的关联,影响和牵连的范围只是局部。非系统风险主要分为:
1.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企业或者公司违背信用而不能按照约定支付给证券投资者应有的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这两者之间是契约关系,由于证券发行者的财务状况很差,导致证券发行者不能履行对其债务所承担的义务。2.产品风险。其指某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化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可能性。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细分为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投资者所面对的风险是不同的。3.技术风险。即技术开发方面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其包括关键技术预料不够,技术无法突破等等使得产品质量及档次不高,没有竞争力。
二、风险规避的措施
(一)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基金管理人就是通过组合投资这个方法来规避非系统风险。尤其对于大笔资金的投资运作,在没有系统风险出现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组合投资将资金分散到多种不同的有价证券品种上,当非系统风险出现时不至于所有资金均面临风险,所以该方法是分散非系统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在通货膨胀期内,关注在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大的产品,选择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中经营能力强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进行投资。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保值是最主要的目标,要是可以购买到保值产品的股票,就可以规避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贬值(购买力)风险。
(三)降低利率风险利率变动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导致证券需求变化而致使证券价格变化的一种风险。证券投资者在投资时要了解掌握一定企业的资料,尤其是企业的营运资金中自由资金的比例情况。在利率趋高时,通常情况下要减少购买或者不购买借款较多的企业股票,反之亦然。现实生活中,利率的波动变化是很难把握和难以掌控的,所以在投资时要优先购买那些自有资金较多企业的股票,尽可能地避免利率风险。
(四)采用灵活的投资策略投资者一定要根据证券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来运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且注意策略之间的关联,全面发挥策略的作用,以此来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
(五)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证券市场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尽相同,所以政府必须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政府的监管部门必须将风险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利用各种媒介宣传风险观念,以此来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REITs;新加坡;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01 -02一、REITs的定义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于1960年诞生于美国,REITs随着美国政府颁布《REIT ACT》而成为美国市场最重要的一种金融产品。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协会对REITs的具体定义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组织形式为商业信托或者公司,资金来源为大众投资者的零散资金的集合,为房地产进行融资或收购并持有收益型物业,且分享房地产投资收益的信托方式。世界各地的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对REITs的一般性定义是:一种通过发行受益凭证或基金份额来集合大众投资者的零散资金,交由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相关的投资经营与管理,并在时点将投资的综合受益按照比例分配给基金持有人的信托基金。新加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REITs的法案,只是在《联合投资计划规范》(Code on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中规定在S-REITs市场中REITs可以采用商业信托或公司的形式,投资于房地产或房地产相关的贷款。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在房地产市场特有的投资信托方式,它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定义和形式各有不同。总的来说,REITs实际上是将房地产投资基金证券化,它的基本原则是分散风险,通过公司或商业信托的形式经营管理,汇集社会投资者的资金,由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相关经营与管理。REITs通过投资各种不同的房地产项目或证券的组合来实现其分散风险的原则,并且按照比例将综合收益分配给股东或基金持有人,所以实际上,REITs是一种内含信托关系的主要投资于房地产相关权益的共同基金,且其是标准化和可流通的。
二、REITs特点
REITs是通过采取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各种形式从事房地产管理、租赁、投资等业务活动的集合资金投资计划。一般情况下,REITs会选择较为成熟的物业组合进行投资,比如工商业地产。REITs一般会将收益(以租金为主的部分)90%以上的比例通过分红分配给投资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有着两重的特性,一方面REITs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这使其拥有了股票的特征;另一方面REITs是投资基金产品,这使其拥有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特点,比较典型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被强制要求进行高比例的分红并且严格限制了它的投资范围,这使得REITs具有平稳成长和高分红的特点。在有效市场的假设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期望收益与投资风险和股票、债券相较而言:股票
(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长期收益和其投资物业的租金收入及价格、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具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在通货膨胀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值作用。另一方面,REITs的长期收益与其他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市场中的各种指数)相关度比较小,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集合投资者的零散资金进行投资,降低了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过高的房地产投资对管理经验和资金方面的门槛,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获得了一条便捷的渠道来分享房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三、S-REITs简介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审核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地发展其国内的资本市场而于1998年7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为促进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增加投资品种而设立REITs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7月新加坡首只上市的REITs嘉茂商产信托基金(Capitalistic)――由嘉德置地发行,募集了折合约为9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于2009年的第一季度开始明显复苏,相关资产价值和物业租金都比金融危机时增加了60%左右,增幅非常显著。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2012年的收益率约为37%,而同时期,日本、美国和英国REITs的收益率平均约为19%,仅为新加坡的二分之一,此时的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在全球各地的REITs市场中表现最为出色。国际研究组织指出,新加坡REITs市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表现出色是因为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例如优良的国内金融环境、离岸金融政策比较宽松和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有利的宏观经济因素催生了很多亚洲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例如凯德集团和丰树投资等等。
四、宏观经济对REITs收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研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具有不同于其他投资产品的运作与交易形式,在对其收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其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对其进行区分研究;同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流动性高,市场价值比较稳定且现金回报率比较高,是一种很重要的金融产品,对其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资产估值和机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借鉴。目前,已有数只不同类型的REITs在国内上市交易,分析研究国外成功市场REITs的收益影响因素对于我国REITs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与价格,与其他的一般有价证券相同,宏观经济对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影响往往具有长远性、深刻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出现幅度较大的变动。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水平的波动情况。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或趋势良好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基础资产可以在较为繁荣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于市场中发现更多的优良投资机会并获得更多的运营收益,这将促使REITs价格的稳定上升。与之相反,当经济处于衰退或调整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需求随之降低,REITs价格下降。
(二)通货膨胀水平
与上述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水平会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生不同的影响:1.当通货膨胀水平维持在适度水平(温和的通货膨胀)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会因此增加派息与分红并使得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价格上升,这会导致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时,因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好,投资者为了防止其资产因通货膨胀而缩水会选择投资抵抗通胀能力较高的产品,这就使得市场对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需求不断上涨,进一步的提高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2.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证券价格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份额的价格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当货币当局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放宽银根时,证券市场会吸引大量的游资进入,这就会导致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价格的上涨;当货币当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收紧银根时,流入证券市场的货币会减少,这会使得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价格的下降。我们选用短期利率I 来表示货币政策,当短期利率I 上升时,投资者会减少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而将其资金转向储蓄,这导致证券市场的需求下降,REITs的需求水平也会因证券市场整体需求的下降而下降,REITs的价格和收益水平随之减少;当短期利率I下降时,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会减少储蓄增加证券市场的投资,REITs的市场需求上涨,其价格和收益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另一方面,汇率水平也会对REITs的收益率产生一定影响,例如REITs所在市场国家货币升值,会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需求增加,REITs的价格和收益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REITs的价格和收益随之下跌。但若汇率盲目上涨也会对REITs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汇率太高会影响贸易出口,出口受阻,不利于经济发展,进而证券市场受影响。
(四)财政政策
篇5
关键词:黄金生产企业;黄金价格;股票价格;波动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影响黄金价格波动的因素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不仅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财富积累。就目前情况分析,由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普遍偏低,而市场上股票、债券以及黄金现货的投资收藏等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致使在财富的积累和增值方面,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一些拥有过多财富的持有者就资产的进一步增至和保值,开始尝试不同的金融产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推陈出新,金融项目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的逐步完善,现货黄金以及股票市场等都因此而有了一定的发展[1]。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可以说在近几年来是风生水起。然而证券市场的大规模扩展使得众多投资者并未获得较为满意的收获。而近年以来,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各项经济制度越来越宽松,致了全球多个国家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状态,而此时,换货黄金就成为各国争抢的对象。
自2008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虽然在不停的大幅度变动,而在中国国内市场上,黄金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势头。因此,现货黄金已经成为现代人理财投资的首选。而在2013年春开始,国内黄金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如何去把握黄金价格的走向,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哪些,是人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研究现货黄金的金价与黄金生产企业的股价的内在关系,对投资者把握黄金价格的变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供给因素,也就是市场的需求因素。地球上黄金的总储备量、黄金年供应量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的需求量和央行的黄金抛售量等都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供给因素。此外,市场的需求因素也是影响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的投机性需求、保真需求以及黄金在饰品工业等市场领域的需求和变化等均是属于黄金的需求因素[2]。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黄金的价格,对于金价有直接性的作用。此外,美元汇率的影响、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国际政局的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等都会对黄金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汇率的降低,使得国际金价一直处于走高的势态。
二、黄金价格波动对黄金生产企业股价的影响
股票市场中,决定股票价格的是供给与需求因素,此外,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对股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除去上市公司自身在经营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政治、军事、经济决策、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股票的涨跌造成影响。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经营状态是公司股价的基础保障。经营状态越好的上市公司相应的股市价格也会越高。此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等经济因素也对上市公司的股份也有较大的影响。其次,战争、国际形势以及政权的更换也会对股市价格又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然,人为的操作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价格的浮动。因此,对于黄金生产企业来说,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股价的上升和下跌。而现货黄金价格的波动也会对黄金生产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黄金的价格波动和黄金生产企业股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制于政治、决策、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产生的基础上,对于黄金生产企业股份的波动来说,就不仅仅受制于黄金价格本身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黄金市场有不同的金融政策影响,因此,黄金价格对于黄金生产企业的股价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是这并不能忽略黄金价格对于企业股价的重要影响。黄金价格直接影响了黄金生产公司的原料价格[3]。因此,对于黄金生产企业的股市价格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证券市场的指数变动也会对黄金生产企业的股价产生影响,证券市场反映着宏观的经济市场状态,因此,这对黄金生产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影响。
黄金的价格直接关系着黄金生产企业的收入和最终利益,影响着企业对黄金的投入使用量,尤其对黄金极其敏感的首饰行业,受黄金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其次,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情况而定,而这不能忽略黄金价格对于黄金生产企业股价的影响。因此,对于黄金生产企业来说,如何在黄金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去稳定企业股价,成为黄金生产企业的重要课题。首先,黄金的价格不是黄金生产企业股价的唯一影响因素。因此,合理的调整各种因素的制约,加强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对于黄金企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黄金市场和企业资本以及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一般而言,黄金的价格波动相比于黄金生产企业股份价格的变动要滞后,黄金的股价低迷也就预示着黄金价格的走低。因此,黄金市场的影响因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财富积累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的资本去投入到黄金市场上去增值和保值。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汇率的变化,导致了黄金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起伏,这对于黄金的生产企业的股票价格来说,无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黄金的价格并非黄金生产企业股价的唯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把握黄金价格和黄金生产企业的股价成为现今各个黄金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翟敏,华仁海.国内外黄金市场的关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02):15-16.
[2]刘浩然.黄金价格影响因素和投资策略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19-20.
篇6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
一、引言
进入2013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纽约商业地产市场已经开始接近2007年的市场高点,部分商业地产的估值甚至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点,从事投资和运营商业房地产的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价格也随之飙升。
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也引起境内投资者的关注,国内金融机构纷纷瞄准了美国房地产复苏和商业地产趋于繁荣的时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迎来扩容。国内市场开始发行以国外REITs为标的金融产品,如:鹏华美国房地产、诺安全球收益不动产和嘉实全球房地产。因此,本文以美国目前发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的经济因素,探讨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投资人是否将房地产信托基金纳入其资产配置组合提供参考依据。
He(2000)[1]发现公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回报率和新房价格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Glascock等(2000)[2]研究了权益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非证券化的房地产之间的协整关系,还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股票价格、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Goodman(2003)[3]使用1976年至2001年的数据,发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但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较高。Ewing and Payne(2005)[4]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影响因素,时间跨度为1980年1月至2000年9月的月度数据,自变量为联邦基金利率、同步指标指数、通货膨胀和违约风险溢价四个宏观经济变量。他们发现,货币流动性紧缩,同步指标和通货膨胀指数的上升导致REITs收益率下降,而违约风险溢价上升会增加REITs的收益,但是,他们没有将房地产价格作为自变量纳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中使用的数据包括以下5个变量: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指数、房地产价格、证券价格、长期利率和通货膨胀指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指数(LREIT)来自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协会,用公寓REITs指数表示;房地产价格(LHP)用平均新房销售价格表示,来自由美国人口调查局;证券价格使用的是道琼斯工业指数(LDOW);10年期利率(US10)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通货膨胀指数使用城市消费价格指数(LCPI)衡量,来自劳工统计局。除利率外,所有变量使用自然对数形式,数据区间是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值。
(二)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前,需要对所有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每个变量的原时间系列都是非平稳的,非平稳的假设不能被拒绝。然而,一阶差分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非平稳假设可以被拒绝。因此,我们所有的五个变量,LREIT,LDOW,LHP,US10和LCPI被认为是一阶单整的。
(三)协整检验
所有变量同阶单整后,可以进行Johansen(1990)协整检验,此检验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通过两个检验统计量称为迹统计量和最大值来确定协整向量个数,结果见表2。协整方程的阶数根据赤池信息标准(AIC)确定,从表2可见两种检验都说明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被拒绝。然而,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不能被拒绝,表明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探讨了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房地产价格、证券价格、利率、通货膨胀是否具有相互影响的关联性,使用VECM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这五个变量之间的短期及长期关系,在协整检验中,我们发现这五个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明这五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首先,REITs收益和房地产价格正相关,房地产价格上涨1%,REITs收益率增加1.39%,这说明REITs作为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金融产品,其收益率水平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有重要关系。第一,它可以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投资和管理持有型物业的专业性。第二,它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可以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REITs交易获得的资金能够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开发企业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从结构上调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第三,可以为哪些没有能力买房、炒房的广大社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与房地产投资的渠道。同时,它也会疏导住宅的投资需求,有效地避免了过度投机的行为。其次,REITs收益和通货膨胀负相关,其调整速度跟不上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反应滞后。在高通胀期间,债券实现的收益明显的高于REITs的收益率,经济状况使得人们普遍对通胀有较高的预期,美国国库券收益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可以随着CPI的增长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此时REITs的收益调整无疑落后了,短期内抗通胀性失灵。最后,REITs收益回报与证券价格和利率相关度较低,可以为资产组合提供资产分散的选择。
REITs产品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品种。通过对美国REITs收益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REITs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房地产融资方式。从中国目前的房地产融资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房地产业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银行债务融资在资产比重中过高,因此,在中国发展REITs不仅能够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降低房地产企业和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而且能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因此,中国发展REITs对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市场流动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巨大的资金供给和有限的投资渠道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投资者急需新的稳定、高回报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满足需求,这为中国开展REITs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REITs可以有效地拓宽投资渠道,为中小投资者提供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储蓄存款转移到投资领域。
最后,国外发达国家的REITs发展比较成熟,拥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通过对这些国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等进行比较,为中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美国REITs收益的实证研究,可以为中国发展REITs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He,L.T.(2000)“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partment REIT stock returns andunsecuritized residential real estate”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Management 6(4),365-372.
[2]Glascock,J.L.,Lu,C.,and Raymond,W.S.(2000)“Further eviden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IT,bond,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177-194.
[3]Goodman,J.(2003)“Home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stocks”Journal of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MayAugust.
[4]Ewing,B.T.,and Payne,J.E.(2005)“The response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turns to macroeconomic shock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293-300.
[5]Pesaran,M.H.,and Pesaran,B.(1997)Working with Microfit 4.0:Interactive Econometric 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7
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通货膨胀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以来,我国CPI一路攀升,在2008年2月达到最高值8.7%,并在2011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虽然中国政府数次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利息率等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但是收效甚微。这主要是因为本轮的通货膨胀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大幅影响,即是一种“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通常,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传导途径,分别是国外商品的“总供给—总需求”传导途径、货币供给传导途径以及价格传导途径。
首先,从“总供给—总需求”传导途径来看,如果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国外商品价格的增加会刺激我国商品的出口需求,同时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国内替代商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引起通货膨胀。第二,从2008年9月到2011年7月,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共注入2.3万亿美元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与此相关,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从2007年初的11047亿美元激增到2011年末的31811亿美元。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引发价格上涨。第三,近年来,国际原油及铁矿石等资源类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化工类及钢材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进而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提高。
二、数据选择及实证研究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除了外部因素外,自然还有国内因素。为了计量分析的全面性,本文选取国内外多个经济数据作为解释变量。本文首先采用OLS回归对当前通胀原因进行静态分析,然后使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当前通货膨胀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各自的贡献率。
本文选取的数据中,被解释变量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国内解释变量选取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CHNR),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EA)及上海证券综合指数(SHA),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外解释变量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国际铁矿石价格(IRON),外汇储备(FER)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本文采用的是从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60个月度数据。计量模型检验及分析使用的是Eviews6.0数据分析软件。
(一)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出现异方差性,在此对各个变量进行对数处理,随后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得到原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对原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所有经济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
(二)OLS回归分析
以CPI数据为因变量,其他经济数据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OLS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2.53%,F统计值为105.49,同时F统计量的概率水平远小于1%,表明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其中,利率、人民币汇率与国际原油价格的t统计值概率均小于5%,说明显著性较强,而其他几个变量的显著性则较低。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的系数为正,说明其变化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人民币汇率升高导致热钱的流入,而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导致进口油价的高涨,都推动了CPI的增加。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由于OLS回归分析只对当期变化有解释力,并不能解释变量的滞后信息,因此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选取相同的变量进行VAR估计。对各个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数据是一阶稳定的且数据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从VAR估计的结果中得到,各子方程的拟合度均达到90%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四)方差分解
利用方差分解可以分析各变量对CPI的影响程度。对CPI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得到,在滞后10期时,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及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升对CPI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到了22.93%、19.95%及20.09%。
把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铁矿石价格四个因素的贡献值加总得到国际因素的贡献值为45.49%,而国内因素对CPI的贡献值为30.71%。因此,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为输入型通货膨胀。
三、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当前的通货膨胀为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铁矿石价格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及人民币汇率升高导致的国际热钱涌入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2.在货币政策上,我国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规模,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来使资金回笼,减少贷款规模。但如果单纯提高利率会造成投资成本的升高导致投资的减少,因此还需配套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避免出现经济的滑坡。
3.我国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阻止国际过剩流动性流入。同时应从长远视角解决美元储备过剩及汇率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51-56.
[2] 杨珍珍.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决策与信息,2008(4).
[3] 王虎,陈峥嵘,冯彩.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检验[J].证券市场导报,2008(3).
篇8
一、引 言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自2006年11月以来,粮食、肉蛋、油脂、鲜菜以及奶制品等价格轮番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涨幅不断走高。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不仅大大推动了整个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而且对居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强化了居民通货膨胀预期。2007年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逐季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居民价格预期指数也逐季走高。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4.8%的被调查者预期2008年价格将继续上涨,为有调查以来的历史最高。[1]自1996年之后,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从未超过4%,1998年、1999年和2002年消费价格指数同比还出现负增长,2004年消费价格指数3.9%的增长也只能算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而2008年2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创11年以来新高。消费价格指数的新高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在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答记者会上,总理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隐藏的风险是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
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及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此次价格上涨的形成机制更为复杂。从国际方面来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生物能源发展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增加了粮食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这些使得我国产品价格有上涨的空间。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比上年末升值6.9%并有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这导致外汇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央行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在2007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流动性过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消除。从国内方面来看,虽然2007年翘尾因素和2008年初雪灾造成的短期价格上涨因素已经消除,长期来看,土地资源总体有限、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工业用粮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上涨的趋势。而不断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会进一步推动职工工资、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形成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引发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针对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中国人民银行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从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加快的势头有所减缓,但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2008年1月份,在上年末严格数量控制下的新增贷款需求和春节期间的贷款需求作用下,当月新增贷款额超过8000亿元,创下了月度新增贷款额最高纪录,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是否过度增长?中央银行是否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信贷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现在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二、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国际比较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我们不能采用信贷总量对各国商业银行信贷直接进行比较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其实体经济的发展,以信贷规模和实体经济规模(这里以GDP来代表)之比来进行考察,这里称信贷规模比。由图1可见,从1985年到2004年,除了韩国,其他国家的信贷规模比都高于弦国。
1985―1997年,日本信贷规模比处于6国中最高的位置,且远远高于居于第二位的美国。1998年贷款增幅骤然下降,此后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济泡沫下日本的银行信贷规模较大,泡沫破灭后,为了缓解危机,银行信贷规模高增长一直持续到1997年。1998年信贷规模比大幅降低,一是由于泡沫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需求减少;二是日本政府加快处理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同时银行加强贷款回收,提高了放贷门槛,贷款发放额减少。日本经验表明,超过200的信贷规模比是比较危险、不可持续的。
美国信贷规模比处于较高位置,1998年后,一直处于6国中首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信贷危机,储贷机构倒闭、海外信贷产生大量坏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并没有使其银行信贷规模比大幅降低,整个九十年代信贷规模比依然稳步增长,而同期美国实现了九十年代长期低通胀、稳定增长的经济奇观。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银行信贷增幅放缓,但由于9.11事件,为防止经济下滑,银行信贷又再次增长。美国经验表明,信贷规模比在100―200之间是恰当的。2003年和2004年的信贷规模比大于200,这可能为2006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打下了伏笔。
英国银行信贷规模比保持在100―150左右,德国自1987年后也在这一区域波动,2004年突破150。两国经济没有出现像日本与美国的经济衰退与繁荣。
1986年后,6国中韩国一直保持最低的信贷规模比,但是,其经济体同样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国民经济大幅下滑。这表明,信贷规模不是影响经济重大波动的唯一因素。我们也可以看到,危机后,韩国银行信贷规模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以降低大量外资撤出的不利影响,帮助经济复苏。
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管理手段开始从行政式的数量控制转向市场化的比例管理。1997年前信贷规模比在100以下,1997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上个10年,在100到150之间。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信贷规模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远比不上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达,我国企业的融资绝大部分仍然依靠银行信贷这一单一渠道,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并不高。流动性泛滥或通货膨胀的出现不能简单归因于银行信贷。
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与宏观经济的协调
1998年前实行信贷规模控制,规模不能体现出银行对经济的判断,所以我们观察1998年后。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幅度降至5年来的最低,通货紧缩使得企业贷款需求减少,银行虽然拥有自主决定发放贷款的权利,但是信贷增幅依旧下降。直至2001年,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国民经济已经从低谷回升时,商业银行才加大放贷力度,2002、2003年银行信贷规模出现了较大的增幅,这表明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也展示了银行在信贷管理中的合理性。虽然1998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1999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但是只有在外在经济环境确实好转的时候,商业银行放贷的愿望才增加。2003年为了防止银行信贷增幅过快,局部经济过热,货币政策改为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004年又提高1.5%,经济增长得到了控制,银行信贷也应声而落,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2006年后的经济走势似乎有所矛盾,2007年GDP增长继续回落,却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紧缩政策,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5.5%,6次调整利率,贷款利率共提高0.81%,但是银行信贷增幅却仍然攀升,年终重新采用了数量控制。
从信贷增幅上,2007年的信贷增幅和1998、2002和2004年接近,应该说没有太大异常。如此严厉的紧缩政策,是由于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创下了6100点的新高、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物价指数迅速上升。有观点认为,银行信贷扩张和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流动性泛滥,是造成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银行信贷与资产价格关系如何,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结论。[2]从我国银行信贷与证券市场价格来看,股票价格的最高点的时候并非是银行信贷增幅的最高点。其次,尽管央行曾试图在银行信贷与股票市场之间建立一条正规的资金融通渠道,即股票质押贷款,但是股票质押贷款总量并不多,实行分业经营下的银证之间资金渠道并不顺畅。从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来看,纷纭的房价之争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房地产价格的变动,既要从资本品价格考虑,也要从消费品价格考虑。房地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定阶段的一个重要产业,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加上中国以前的福利分房制度导致的房产建设的空缺,这些都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导致银行向房地产行业多发放一些贷款并不能证明银行信贷造成了房价的过度上涨。为了考察CPI价格指数和银行信贷的关系,本文检验了1997―2007年CPI增幅、GDP增幅、本外币贷款增幅、货币增幅、外汇储备增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只有GDP增幅和外汇储备增幅之间通过相关性检验,相关程度达到0.817,其他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上分析表明,2006年前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都比较协调。2006年和2007年的一些不合拍主要是由于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了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两个因素,而它们并非由传统的银行信贷可以轻松调节。银行信贷的控制不能减少流动性过剩,不能控制CPI,并不表明银行信贷规模本身的过度和信贷决策的失误。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下,我国货币政策不能轻易实现目标,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货币目标中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二)与自身条件的吻合
1.商业银行存贷比。1998年后,制约银行信贷的一个根本因素是存贷比。1998年银行存贷比为90.41%,2004年降为74.48%的合理范围,2005年进一步下降,2006年为最低的68.47%。2007年存贷比上涨0.82%,低于75%的比例控制。从存款和贷款的趋势线可以看出,两条趋势线之间的喇叭口越来越大,也就是曾经非常关注过的银行存差问题。本文认为银行降低存差,将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毕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银行是绝大部分企业资金供给的唯一方式。如果银行不进行实物投资而偏好证券投资,表明银行不具备风险判断的能力,或是虚拟经济中证券收益偏高,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存贷比的小幅上升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存贷比也处于信贷规模的合理范围。不仅中国银行如此,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以82.8%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幅领先于信贷市场。[3]
2.商业银行信贷质量。表1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39%,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直至2007年降为6.17%,不良贷款占GDP的比重也降至5%,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正逐步好转。这段时间,2004年前不良贷款率的迅速下降,很大部分归因于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核销等政策性措施所致。如仅2004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共核销坏帐1993亿元,工商银行核销坏帐700亿元。[4]2004年后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可以认为是商业银行的自身努力带来的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一定的控制资产质量的能力。但是,2007年没有做到“双降”,虽然不良贷款率下降1%,但是不良贷款额有所上升,值得警惕。表2进一步表明,我国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完全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614.6亿元带来的,其他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都比上年继续下降,这表明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水平正逐步提高,而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系列改革并没有很快取得成果。
四、结论及建议
1.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处于适度状态,银行信贷决策合理。国际比较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增幅与其实体经济发展是相互匹配的,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比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和国际趋势相吻合。即使我国控制商业银行的主动信贷发放,也会由于国际资金流入增加商业银行外汇存款,商业银行为了资产负债的平衡,也不得不发放贷款。国内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时期顺应经济周期发放贷款,表现出较好的信贷控制能力。2006年开始出现的逆周期不能简单地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的失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贷比适度,信贷资产质量处于历史上比较好的状态,表明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信贷决策能力。
2.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提高调控技巧。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仅仅通过银行信贷控制,已经不能实现其目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使得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协调,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技巧要求提高。针对本次通货膨胀的复杂性,既要合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抑制总需求膨胀,也有必要继续加强供给管理。货币政策选择中,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平衡增长中的作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短期内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为不同需求的企业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汇率避险产品。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体系。如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重要资源物资、放宽居民用汇额度等都是货币政策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选择。
3.坚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强银行业监管。银行信贷在适度范围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没有达到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银行贷款太多,更不能采取数量控制,这是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后退。如果央行要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银行信贷的规模,通过减少银行负债或不增加银行资本,从而减少银行资金来源的市场化管理手段更为妥当。为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监管者可以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惩罚力度,增大违规的成本。
4.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下降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反弹造成的,这表明引进战略机构投资者、银行上市后的工行、中行和建行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占信贷市场份额50%以上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股权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中国人民银行,pbc.省略/。
[2]Rosen, Richard J. (2002).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Asymmetries and Persistence in Bank Deposit Rat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1 (3).
[3]《2007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pbc.省略/。
[4]高杰英.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Bank Loan Scale upon Inflation Concerns
Gao JieyingAbstract: The excessive liquidity and the rise of CPI make us worry about inflation. Bank loan is paid so much atten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relauches quantity control. First, the article compares Chinese loan scale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n, the essay analyses elements having influence on making loan decision. The articl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loan scale is reasonable and the decision is rational. So we should not use loan scale as the direct tool for monetary policy regul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continue with the banking marketization reform.
Key words:Inflation; Loan Scale; Ratio of Deposit to Loan; Loan Quality
[ 收稿日期: 2008.3.19
篇9
回顾2011年,通胀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年底物价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态势。相反地,证券市场一路震荡下行,股指较年初跌去了20%。市场不好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迟缓,对国内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受到四万亿投资的影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在经历着考验;三是证券市场扩容过快,加上限售股解禁大大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明显的供大于求。在去年的信中,我认为股票价格,是受市场股票供应量影响的,不管宏观经济多么向好,货币政策多么宽松,资金流动性多么巨大,但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都会受制于供求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其他牵强附会的解释不能说服人的原因之一。
据WIND资讯统计,2009年下半年IPO重启,沪深两市半年内发行新股111家,再融资143家;2010年新股发行347,再融资186家;2011年新股发行275家,再融资191家。两年半时间,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累计9614亿元,再融资11900亿元,从中不难发现,证券市场的扩容速度有点太快了。每年几百只新股的发行及再融资,还有持续不断的大小非减持(2009年解禁股数7067亿股、解禁市值约5.23万亿元;2010年解禁股数3812亿股、解禁市值约5.82万亿元;2011年解禁股数1750亿股、解禁市值约2.21万亿元),对股权分置改革结果的市场消化,让本已脆弱的二级市场不堪重负。
2011年底欧盟各国签订了旨在拯救欧元、缓解欧债危机的新条约,但欧债危机能否有效缓解还有不确定性,美国经济能否有效复苏,新兴经济体国家能否遏制通货膨胀、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中国来说,多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在2012年越发显得迫切,努力扩大有效内需,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动力,将继续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之一。
总之,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蔓延,美国经济复苏也将会步履维艰,新兴市场经济体更是面临通胀压力,世界经济形势下行的概率较大。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由于中国加入WTO已满10年,其经济越来越开放,这样就很难独善其身,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如影随形,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有预见性的顶层设计和高超调控能力。2012年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是关键的一年,有许多人担心经济是否会陷入“滞胀”的困境,对此我有同感。
篇10
现今更多的投资者把资金投资到证券市场中,在于证券投资的方式灵活、收益较高。但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会造成不同类型的风险。本文着重分析证券投资风险的原因,得出投机行为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个人投资者盲目投资扰乱环境等造成了投资风险,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证券投资;投资风险;风险防范
一、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
证券投资风险就是投资者在投资期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证券投资的风险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主要由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1)政策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调整为0.3%,两市股指跌幅均超过6%。同时一些间接的政策变化也会产生一系列风险,如房地产市场调空政策的出台会影响两市房地产股票的波动。(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影响证券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从而导致证券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利率的调整与股价的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给股市带来了很大的利率风险。(3)购买力风险。物价变化导致资金实际购买力的不确定性,称为购买力风险,或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较高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使整个经济形势变得不稳定,风险增大。通胀还会直接降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证券投资活动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行情势头的变化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周期循环、资金的供求变化、市场的季节变化、市场预期等都影响市场行情走势。
2.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指由非全局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市场销售、重大投资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公司的股价走势。(1)经营风险。企业内部项目投资决策失误,不注重技术更新,竞争实力下降;不注重市场调查,不注重开发新产品,满足现状;销售决策失误等,引起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相对下降,使企业产生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个别的、可以规避的风险。(2)财务风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利率变动风险,利率变动增加成本风险,再筹资风险等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到企业的收益。(3)信用道德风险。上市公司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隐瞒公司经营状况或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尤其是虚假财务数据的编报等,来达到发行上市或骗取投资者投资的目的。
二、防范证券投资风险的对策
根据上述证券投资风险及其成因分析,系统性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产生影响,不能进行回避和分散,而非系统性风险是某个产业或企业独有的风险,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分散这类风险。下面主要针对非系统性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个人投资风险防范。在证券市场上,庄家如大鲨,散户如鱼虾,稍不小心就会被庄家吃掉,个人投资者经常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此,在防范风险上,个体投资者(即散户)尤应警戒,不断充实自己。(1)要量力而行,理性看待高风险。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借入资金进行投资。另外还应理性看待高风险。当一些个股在短期内以涨停板跳跃式上涨时,投资者就一定要注意风险,若有投资者在高位追涨,定会被套牢。(2)运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应遵循如下分散风险原则:a.所购证券的发行单位要分散;b.公司所属行业要分散;c.证券种类要分散;d.证券投资期限要分散。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根据证券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则,做到四个“分散”,定能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保障投资利益。
2.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人在股票发行与交易中的行为,督促其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批露公司的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主要内容是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资料,是投资者分析的主要依据。临时报告包括常规公告,重大事件公告,收购合并公告,股东持股变动公告等,主要是在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向公众投资者批露相关信息。
3.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立法、执法。要规范证券投资市场,从客观上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严格的监管法规,规范上市公司、监督过度投机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我国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各法之间衔接性很强,且奖罚分明,既体现了对经营者的监管,也体现了对监管者的行为进行约束;(2)突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增强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3)针对性强,突出了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市场服务机构等进行分行业监管的原则;(4)证券法规的形成超前于证券市场的形成,防患于未然;(5)法规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严肃性,又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增强其适应性。
三、总结:
通过对证券投资风险的剖析,我们对投资中所要面临的风险有了具体深人的了解。在投资中我们将这些防范风险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未来的投资活动中摸索出一套更加完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一定会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子云,费秀婧.证券投资如何做好风险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4).
[2]鲍添茂.证券投资风险与计量方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6).
- 上一篇:电商营销的优势
- 下一篇: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