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jury related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chen yanzhen, li jiandong, nie jun, chen qing, yu shouyi.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basi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prevention in these students. methods 171 injury students and 171 normal students as controls were evaluated by youth selfreport (ysr), and mean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y t test. logistic regression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jury student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results the rate was higher in injury group (15.79%) than in control group (8.19%). the score of injury group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thar of control group (t=2.942, p=0.004); the score of injury group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thar in control group (t=3.766, p=0.000).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tentiondeficit (or=5.376),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or=3.672), social problems (or=2.204) and friendly fellows' action was a risk factor. conclusion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fellow students on the injury to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ounds an injuries; behavior; casecontrol studies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伤害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除生物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外,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伤害的发生[1]。目前对于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同伴行为等行为因素与伤害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这些行为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识别伤害预防的高危对象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影响中学生伤害发生的相关行为特征,为进一步制定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1 样本来源 位于广东西部某市城乡结合处的某中学的全体学生2 323名,收回有效问卷数2 166人,占93.2%。以2007年11月~2008年4月期间发生3次及以上伤害的学生171名作为伤害组(病例组),选择同期未曾发生过伤害,性别,班级相同的学生171名作为对照组。伤害界定标准[2]:①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损伤;②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 一日以上。凡具有上述一种情况者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1.2 方法和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学生一般信息、伤害发生情况及同伴好友的相关行为。填写2007年11月~2008年4月期间的受伤种类和次数,描述受伤情况,包括地点、自伤或他伤、伤害原因、伤后处理和休息时间等。学生行为特征采用青少年自评行为量表(youth self report,ysr)进行评定,该问卷问题部分共有112个条目,按0~2三级评分,归纳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注意缺陷、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等8个因子,其中前三个构成内向性行为,后两个构成外向性行为,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越严重。
1.3 质量控制 利用班会或自习时间由各班主任组织进行统一填写问卷,填写前对问卷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问卷调查建立了核查制度,实施过程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逻辑审查。在现场调查后两周,随机抽取10%的班级进行重测。
1.4 资料处理 所有调查表在输入计算机前先剔除未应答或不合格的表格,然后将全部有效资料用epi data 3.0版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和行为因子的诊断 参照ysr量表achenbach推荐,以标准化样本ysr总分的第90百分位数及各综合征得分的第98百分位数作为分界值,符合此标准者伤害组有27例,检出阳性率为15.79%;对照组有14例,阳性率为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p<0.05)。
2.2 两组学生行为因子比较 伤害组男生在躯体主诉、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攻击行为及内向行为6个因子;伤害组女生在焦虑抑郁、躯体主诉、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攻击行为、内向行为及外向行为8 个因子中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害组男生ysr平均得分(71.50±30.36) 与女生(70.75±24.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69,p>0.05)。见表1。表1 两组学生行为因子得分(±s)比较note: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rank test u value
2.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上述行为因子和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为因子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8个可能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注意缺陷、思维问题、社交问题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无上述行为问题中学生的5.4、3.7和2.2倍。好友有吸烟饮酒、同伴关系差、常去网吧、结帮成派、过马路常横冲直撞行为的中学生发生伤害的危险性分别是好友无上述行为中学生的8.9、2.6、2.3、1.9、和4.1倍。见表2。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儿童青少年作为伤害的主体,心理行为因素是伤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伤害青少年较一般青少年更容易存在行为问题,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等心理行为特征。
本研究采用ysr对伤害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伤害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伤害组的行为问题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行为问题因子中,注意缺陷、思维问题和社交问题是伤害的危险因子。这些行为因子与伤害的发生呈正关联。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具有注意缺陷问题的学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等行为表现;具有思维问题、社交问题的学生常因与同伴合不来,被人戏弄或被人认为行为幼稚而易造成心里紧张或自卑,会通过自我伤害来发泄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抑郁焦虑、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及外向性行为这些因子却没有纳入回归方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4~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考虑与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偏倚有关,②此次研究使用ysr来筛选学生的行为问题,让学生自己评述近半年来的状况,与以往研究使用cbcl(父母问卷或教师问卷)不同。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期,此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不稳定,思维单纯,模仿性强,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与外界接触逐渐增加,与父母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在减少。所以仅通过父母或老师来评估其行为问题是不全面的。
本文还发现同伴的健康危害行为均纳入了回归方程,提示同伴行为对学生自身行为方式有较大影响。同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多数少年具有群体观念,他们的言行、爱好相互影响,信任同伴胜过信任父母和老师。在某些场合下,青少年会在同伴压力下采取一致的行动,有时明知某些行为不健康,不安全,但迫于同伴压力也会去做,如吸烟喝酒,过马路横冲直撞,沉溺于网吧。当然这些行为的发生还与环境诱惑、个性、及家庭背景、教育有关[7,8]。所以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同伴教育中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引导同伴压力,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方式,减少伤害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由心理过程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反映。学生所处的环境、精神、性格、生活方式等各种心理因素在伤害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当中,应强化心理卫生教育、纠正不良个人心理行为、培养健全的个人行为特征, 促进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声氵勇,林汉生. 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王声氵勇. 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 [j]. 疾病控杂志, 2005,9(1):96.
[3] 胡利人,陈观进,刘君澜,等. 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0,27(2):154157.
[4] 蒋昭伦,杨琼,邵景明. 意外伤害儿童心理学特点的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1):3538.
[5] 金会庆,李迎春,陶兴永,等. 事故倾性儿童行为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33(6):880881,886.
[6] schwebel dc, brezausek cm,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ld behavior patterns and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unintentional injury risk [j]. j pediatr psychol, 2004,29(2):93104.
篇2
关键词:医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1],虽然属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但是许多知识点与临床专业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故在我们给学生搭建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然而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抽象,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升华能力有较高要求,学生学习难度大,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理清教学思路,做到线条清晰、明确,正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2],才能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这几年医高专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后,专科学校多数课程学时明显减少,病理生理学也不能例外。如何保证在紧缩的时间内更好、更完善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难题。所以在理论授课之前根据教学大纲整理教学思路至关重要。就医学专科教育而言,我们是初级医学教育,需要严格把控教学时间和教学深度,故对部分教学内容应作适当调整,应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做好“加减法”,尽量化繁为简。具体来说,比如酸碱平衡紊乱这一章节,四个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概念需介绍,重点应放在代谢性酸中毒机制的讲解,余下的三个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可交予学生自学。还有部分内容和知识点可合并讲述,比如说水肿和心功能不全,缺氧和呼吸功能不全等等,@样既能保证教学时间又能凸显教学重点。我们还应考虑多数专科学生的接受情况,确保教学进度合理和教学深度难易适中。就病理生理学而言,作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我们的教学定位是讲清机制,构建桥梁,注重病理生理学与其他关联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与医学本科教育不同,专科教育应适当降低深度,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比如在介绍到病生与临床防治方面的联系时,介绍到防治原则即可,具体防治方案和用药原则可以忽略。
二、细化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大纲,构筑恰当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专业需学生掌握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讲到休克一章,临床专业关注的是休克的机制及如何用药解决微循环功能障碍,护理专业重视的是微循环改变引发临床变化及如何通过护理工作缓解病人症状,药学专业则以临床用药纠正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为重点等等。细化的教学内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需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备课,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授课进度。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多举一些有专业侧重点的病生--临床案例,加深他们对自己就读专业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医学专业学科学习铺平道路。
三、梳理教学线条
我们要提高处理教材的水平,可以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归纳教材内容,提炼出有特色教学线条和相互关联的版块,并绘制出各种线条图。从而,随着线条展开,既能有效地将整门学科拆分为学生易吸收的版块,又能将拆分的版块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病理生理学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并能随时保持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整体病生内容可分为总论和各论两条主线,总论主线上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休克、DIC,各论主线上有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等,梳理每条主线可知: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属于机体内环境紊乱,休克与DIC存在密切的关联,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内在的联系。除此之外,总论、各论主线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水平衡紊乱与心、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与休克等等。授课时都需一一给学生解答,以便将书本知识上下贯通,纳为己用。
四、丰富教学手段
上每节课都应进行缜密的课程设计,除制作精美的课件之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教学手段进入了“电化教育”阶段,微课、慕课等进入师生的眼帘,翻转了课堂教学的“先教后学”的理念,学生可利用各种闲暇时间预习、复习各章节的重难点,教师的课件也能与学生共享,让学生随时能浏览教师授课内容,弥补了PPT一放而过的不足。QQ群、微信朋友圈也可与学生随时交流教学内容、课外知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毕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另外,案例教学与PBL教学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3],教师应多收集、整理身边的事例,提炼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更好的服务于教学,通过分析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学激情,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鲁迅先生曾说:“思考,使人变得睿智、深刻。
总之,医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应当根据学生专业、层次、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授课方法和顺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教法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采纳多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为相关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陈命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
篇3
Mi Wensheng; Lei Meijuan;Zeng Zaogui
(长沙医学院,长沙 410219)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19,China)
摘要: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Abstract: Pathophysiology is a bridge connecting preclinieal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In teaching process, it can associate theory and experiment contents. The interest in study has beenstimulated,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ilities have been improved. The theory knowledge can be consolidation and superduper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gained.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机能实验学 教学 改革 探究
Key word: pathophysiology;functional experiment;teaching;reform;prob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74-02
0引言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它的理论性较强,同时也和临床联系非常的紧密,是从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一门学科。病理生理学是和药理学、病理学在医学领域都属于一门“桥梁可”,它把医学基础课和临床科目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对医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正基于此,几年来,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特点,我们在具有鲜明的桥梁学科特色的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针对不少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难懂难记的问题,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何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关键在于教师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验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可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实验引入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在机能实验中与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实验内容有很多,比如:小白鼠缺氧实验、家兔肺水肿实验、家兔氨肝性脑病实验等等,学生在实验课中往往由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忘记,而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和预期结果并不十分清楚,导致整个实验过程的盲目,起不到在实验课中来验证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在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知识内容繁杂,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抽象,繁锁,因此,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样也起不到理论教学应有的效果。根据病理生理学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必须具备有高超的临床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法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种种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同样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理论和实验如果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话,就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成为21世纪的新型临床应用型人才。
2实验教学引入理论教学的实施方法
将实验教学引人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就是在开习新的章节之前,同时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针对该章节内容首先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告在动物身上进行相关的模型制备,在动物身上及时的来验证刚刚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生动的迎刃而解,实验做完之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根据动物身上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在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就以家兔氨肝性脑病实验来具体介绍实施方法。
3实施方案
3.1 确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在肝功能不全这一章节,首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肝性脑病中发病机制有四种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最为重要,因此重点介绍氨中毒学说。氨的来源、去路以及氨对脑的毒性作用。使学生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理论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掌握的内容;并明确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它的实验原理和需要观察的内容。
3.2 指导实验教学①动物模型的复制:在家兔身上复制三种动物模型即:肝功能不全模型、肝性脑病模型和氨中毒模型;②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1)称重、固定、剪毛、局麻(皮下浸润局麻)(1%普鲁卡因7-8ml)。2)上腹正中切口(8cm)游离肝叶、肝大部分结扎(示图)(扎肝反应:迅速变色)。3)十二指肠插管,关闭腹腔(血管钳对合夹闭)。4)注药(3ml/kg每5`注药一次);③实验观察项目:兴奋反应出现的时间、抽搐出现时间、角弓反张出现时间、死亡时间、存活时间(min)和注药次数注药总量(ml/kg)。
3.3 实验后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指定内容进行自学讨论,以实习小组4~5人为单位,带教教师跟班辅导启发。例如:自学讨论氨在肝性脑病的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表现。让小组成员根据在兔子身上所观察到的表现结合相关章节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待一切就绪,小组成员约定时间内进行讨论。可先让1名学生作主要发言,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原则及防治措施等几方面来谈,重点是如何正确及时地观察肝性脑病的病情变化以及氨对脑的毒性作用;小组的其它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使不理解的方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3.4 教学效果我们对5个小班共150名临床本科学生进行此种教学法尝试后,学生对机肝功能衰竭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合格率达100%,理论考试平均达98分,优秀率和综合评价优良率均达100%。结果表明,此法优于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对150名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进行民意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反映此种教学模式新颖、灵活,印象深刻,感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使所学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表示赞成此种教学模式。
4教学效果
4.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一些抽象的问题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经过在实验中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把课本上的抽象的东西在实际中模拟出来,进而学习和观察它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由此,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吸引到课堂学习活动上,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学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并有效地运用实验学教学程序为学生提供整体知识,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2 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传统教学方法是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负责讲解、示范,学生只需听、看,这一过程,往往使学生缺少自主能动性,也较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此种教学模式则把以“教”为重点转移到以“学”为重点上,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平时对学生的理论提问及考核,可看出无明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各专科知识的错误,平均成绩比往届学生为高。
5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实践表明,把实验教学法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收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部分学生不适应实验和理论同时教学的模式,更习惯于传统教学形式;②此种教学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原来一个大班的学生只需要一个老师进行授课,而现在由于要在理论课中融入实验教学,因此只能小班授课,所需要的老师人数要大幅度的增加;③病理生理需理论教学课程和章节很多,不可能每一个章节内容都有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比如凝血于抗凝血平衡紊乱、酸碱紊乱等章节暂时没有对应的动物实验,因此,此种教学方法比较局限,但可以考虑在无法进行动物实验的章节进行相对应的临床病例分析[1],这样也可以很好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如此,此种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机械地套用这种教学法,而应根据国情、校情、医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遵循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这样一条认识途径,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达到最佳的效果[2~3]。不断加强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探索出一套具学校个性和特色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文斌.结合临床促进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J].2010,09(12).
[2]黄亚玲,郑孝清,金,等.七年制医学生对基本问题教学模式适用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J].2006,26(4):45-46.
[3]王爱萍,张晓春.医学本科生PBL教学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J].2008,15(11):1625-1627.
篇4
摘要:分析我国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并通过我校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总结教学改革经验。而且提出目前留学生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外国学生到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医学专业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每个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与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所以掌握好病理生理学知识,无疑对留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病理生理学》一直被国内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那么如何使用全英文授课,使留学生全面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我国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30余所医学院校招收自费医学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于印度、尼泊尔、南非、肯尼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尽管这些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口语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与“美式发音”及“英式发音”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发音差异非常大,从而增加了师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有时甚至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更为自信、独立、活跃。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旦有问题会随时提问,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被动地听,教师是“填鸭式”灌输,缺乏引导、启发,导致了留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容易出现思维混乱,接受错误信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入学时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了他们对新教授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针对以上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各大院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如在讲课之前,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在授课时逐渐渗透临床知识,通过病理生理学使基础与临床有机地衔接起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中实践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来源于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入手来掌握所需的基础医学知识,这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留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针对留学生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特点,教师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利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意见,因势利导,保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除此以外,各院校在正确认识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也均从语言、备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我校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
我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可以实施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开展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也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授课教师从未踏出国门,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师资力量条件下,帮助留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教研室每年承担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任务较繁重,每学年总学时数为89,其中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34学时。通过近几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就如何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1精选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建枝、陈国强教授主编的《Pathophysiology》,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目前较新的研究进展,并且已有与该教材配套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复习自测教程《PathophysiologyReviewandSelf-Assessment》,便于学生自我检测和课后复习。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实验获得,所以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版的英文版病理生理学实验教材,我们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了大量国外教材和参考书,自行编写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反应良好。
由于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让留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内容有个直观地认识,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实验课内容的安排尽量和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因此在实验课和理论课时间安排上,我们的授课顺序是先理论后实验,在我校学生多、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特为此做了精心的调整,以更好的有利于留学生的学习。
2.2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提问式教学、PBL教学、科研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同时我们适当地采取赏识教育,当留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以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如“good”、“verygood”、“excellent”等进行鼓励,这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实验,每次实验课除了主讲教师以外,均配备一名辅助教师,不断巡回指导,全程监督实验过程,与学生一起分析
各种实验现象,及时指导和纠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每次实验的成功率,这也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逻辑推理,有的难点部分尽管教师充分备课,努力讲解,但是有的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所以我们正在研究开发英文版的“常见疾病病理生理模型模拟系统”,拟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生命过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留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通过该模拟系统自学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的内容是按照医学留学生本科《Pathophysiology》大纲要求,包括酸碱紊乱、肺水肿、高钾血症、缺氧、发热、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共12项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以病人和动物为模型,采用精彩的动画及逼真的图像,以动态过程展现疾病完整的病理生理演变,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室每位教师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教学,把留学生教学看作是一个学期的重点工作,每人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备课,所花费的备课时间远远多于中文教学。有资料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例是5:1,而英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是20:1,据我室统计,为了上好1节留学生课,平均每人需要2-3周的备课时间,而且一般都提早3个月开始准备。正式上课前,授课教师均参加学校组织的全英文教学培训班,通过试讲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给留学生授课。平时,各授课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经常观看国外的教学视频,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且本教研室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也积极地听其它教研室的留学生课程,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全英文教学水平。有的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沟通,比如积极参加留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参加“英语角”活动,使双方不断磨合,以熟悉对方的发音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进行。
3.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们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3.1学生方面;由于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也各有不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比较大。据观察,大约1/3学生基础扎实,治学严谨,勤学好问,而且比我国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很强,甚至让有的授课教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向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国外的原版参考书,如VishwanathRL等主编的《PhysiologicalMedicine》、ChrisEK等主编的《EssentialsofPathophysiologye》等,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另有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不大爱动脑,也不经常提问,学习比较被动;还有约1/3的学生基础较差,纪律松散,经常旷课,实验课操作也很盲目、极不规范,学习非常被动,一问三不知,有的纯粹是在混日子,因此,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实行分班教学。
3.2教师方面;教师和学生自如地交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留学生的一些提问得不到及时解答,这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但是授课教师用英语口头表达能达到自由发挥的程度,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交流还是不够的,希望学校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
3.3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因为对大部分留学生而言,他们学成回国后主要是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所以他们获得中国学位之后,更主要的是要回国参加本国的医生资格考试,因此他们普遍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有的学生也担心某些教学内容被删除,会影响他们的医生资格考试。这就要求我们共同探讨,制定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计划。
因此,如何上好留学生的病理生理学课程,还需要我们任课教师不断的探索、交流,以及教学双方不断的磨合。相信只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将会总结出一套适合留学生的全英文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舒婷,张玉平,姜华,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6(3):76-77
[2]李晓霞,钟启平,訾自强.PBL教学模式是留学生教学的发展趋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80-382
[3]黄艳,李跃华,李菁,等.PBL模式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第4期:43-44.
[4]唐俐,骆云鹏,段红,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43-245.
[5]卢新亚,付庆,李敏,等.留学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4):303-
304
篇5
《病理生理学》涉及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难教”、“难学”、“难考”的课程。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目前《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框架一直保持20年前甚至25年前的状态,长期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明显滞后于我国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医学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2)长久以来,病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忽略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极易形成依赖性的思维方式,使之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失去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及动力;(4)缺乏实践、互动环节,造成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培养目标,教研组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2调整培养方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
3.1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探索
4.1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4.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篇6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基础医学概论是中医药院校高职医疗美容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1]。其内容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概论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及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然而,美容专业技术性较强,教师照搬临床医学类学生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授课显然不太合适。
关键词 医疗美容;高职;教学
对于如何既满足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需求,又突出美容专业特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突出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
高职医疗美容的专业培养核心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美容诊疗能力医疗技术人才。因此课程讲授时,应以围绕专业培养核心为原则,弱化学科体系,做到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教学时精简授课内容,明确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应重点讲授,哪些是该简单介绍的内容。笔者认为人体解剖学是美容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特别是与美容技能操作有关肌肉骨骼要重点讲解;讲解组织胚胎学时侧重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的讲解;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部分内容为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治疗、物理美容技术等多门美容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授课时采用与临床病例结合重点讲解。而遗传学、生物化学,这部分内容抽象,机理和计算公式复杂,可结合科普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宣教。因此,合理分配教学重难点,将繁杂的知识点整合,化繁为简,既减轻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压力,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模式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知识面广,在有限课时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繁杂的知识点使学生记忆困难;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或产生挫败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授课时应用生动事例和简练的语言说明抽象复杂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时引用巴甫洛夫刺激狗产生唾液经典案例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在讲解重点难点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添加图片、音频、视频、动画flash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为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讲解呼吸解剖生理病理时,我引用科普短片或教学视频,把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生动的展现在课堂。此外,教师尝试以系统为专题讲述人体结构功能。遵循认识的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目前,滨州医学院对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采用系统教学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从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 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效果[3]。笔者将问题导入法、作业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更好的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网站链接,多方面、多角度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本门课程。
3 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教师之间学科交流
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书面汇报、座谈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例如交谈中学生反映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专业术语多,内容抽象难以记忆,希望老师多增加教学视频,例图表等形式加深理解。积极听取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既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是多个学科的整合,在内容上难免存在知识点交叉。为避免知识脱节或重复,各学科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就尤其重要[4]。我校每周二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安排集体备课或讨论会等形式集中交流,这种形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和才能,促进优势互补,能及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存在问题。同时,各学科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保证知识框架系统性、完整性,避免教学资源浪费。笔者团队根据教育部关于“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精神,结合高职高专美容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大纲和对应内容的练习题库,由课程教学秘书汇总编辑成复习指导手册,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通过练习试题库检验学习效果及巩固重点知识,在复习指导手册的辅助下学生期末考试心理负担减轻,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立足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医药院校开设医疗美容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技能型中医美容人才。基础医学知识实用性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验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采用案例法、互动模拟练习、标本模型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理解授课内容。例如讲到胸骨角、阑尾麦氏点、墨菲征等,先用多媒体放映多个图片,要求学生选择对应术语正确的图片,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扪及。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应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革新。除了可以整合理论课,也可以将实验课整合配置。笔者认为解剖学和组胚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安排1次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整合为人体功能学与药理学安排2次实验,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安排1次实验,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安排1次实验。多安排些演示性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部分实验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外学习。
5 结语
高职医疗美容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学方法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并加强授课教师培养及团队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光主,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晗,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72-1173.
[3]李笑岩,曲洪林,金昌洙.《基础医学概论》系统化教学效果评价[J].科技息,2012,22(86):122-123.
篇7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篇8
90年代后,美国等欧洲国家的医学院也采纳了PBL模式,使得PBL教学法得到医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医学教育领域较好的评价。在我国,PBL教学最早是1986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首先引进的并被逐渐推广,目前,我国愈来愈多的医学院校开始使用PBL教学。本人在医学本科生基础教学中参与泌尿系统PBL的教学,本文将谈谈PBL教学在医学泌尿系统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1PBL教学中案例角色问题
PBL案例在PBL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PBL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PBL案例要尽可能模拟病例真实的诊治过程,要进行分阶段写作,而非一次性将全部病例资料提供给学生。撰写病案时应注意多个要点,首先,PBL案例的撰写思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该案例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重要基础知识;其次,PBL案例的撰写要注意将基础医学的多个学科知识进行交叉和整合,保证该PBL案例能够有效贯穿整个泌尿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PBL案例的病案情节要真实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好奇心,并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再次,PBL案例应该控制好难易程度,保证学生能够和现有的知识链接起来。如果难度太大,完全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反而忽略了重点。如果难度太小,在最初提供的发放资料中学生就明确了诊断,那么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鉴别诊断内容就不会被学生提及,降低了学习目标和教学效果。本人基础医学泌尿系统PBL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是“小张肿了”,本案例中以水肿作为最初的就诊症状逐步展开,整个案例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泌尿系统,特别是肾脏的解剖和组织学基础,肾脏产生尿液的生理学过程;水肿的分类,特点及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型及各型的病理学特点以及常用利尿药的作用原理。该案例围绕泌尿系统,引导学生掌握了泌尿系统涉及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内科学和诊断学相关的临床知识。
2PBL教学中学生角色问题
传统LBL(Lesson-BasedLearning)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方式。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PBL学习中,学生轮流、推荐或自荐“组长”、“讨论记录员”、“病例报告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对案例开展有序而充分的讨论。在PBL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需要比较充裕的自学时间。学生知识的获得途径多元化,不再仅局限于书本,学生除了借助书本之外,还可以来源于网络文献、视频材料等。在PBL教学中,学生们分工协作,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意见,充分准备并准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学习成果。学生紧密的合作和积极的团队精神在PBL学习中非常重要。笔者多次参与的基础医学泌尿系统PBL教学中,学生小组成员均为8个,均是由学生推荐了组长和记录员,组长能够进行有序的课程组织并顺利完成讨论内容。但是多次基础医学泌尿系统PBL教学发现,同一个PBL案例,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PBL内容讨论的方式和风格不尽相同。有的年级学生喜欢对PBL案例进行逐句分析,按照案例内容前后顺序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类学生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方式和结果大同小异,但提出的问题比较全面。有的年级学生喜欢抓住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可疑问题进行突破分析,然后综合前后内容进行解释和发现问题,这一类学生往往容易遗漏知识要点,但是问题针对性强。此外,学生成员组成也会影响讨论的方式和风格,如小组成员性格迥异,那么整个讨论过程中火花不断,讨论很热烈。相反,如果参与讨论的学生中性格都比较内向,那么整个讨论过程就比较中规中矩。因此,在学生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成员组成,男女搭配,性格相辅为宜。
3PBL教学中教师角色问题
PBL模式与LBL教学方法不同,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代替传统LBL教学的单一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主角的模式代替传统教学的教师为主角的模式;传授的知识以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课程代替传统单一学科的基础课程;学习方式以学生小组讨论制代替班级集体授课制;在PBL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和适应,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够胜任PBL教学。教师在PBL教学中不再是领导者和主角,教师以课堂引导者的身份代替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再充当传统教学模式中“内容专家”的角色,也不直接参与案例讨论,更不提供问题答案,其主要是作用推动PBL案例讨论的顺利展开。教师在PBL课堂中的具体作用包括:适时地提供情节病案、鼓励每位学生进行平等讨论、引导并保证讨论顺利进行、认真观察学生表现,课后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总之,教师在PBL课程中扮演的是角色是资源提供者、学生评价者、课程促进者,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和对课程的积极引导是PBL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4泌尿系统基础医学PBL教学实践的思考
篇9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在组织《外科休克》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图片、视频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PPT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临床医学专业供全国高职高专教科书必修《外科学》专题五《外科休克》中的《概述》。本节是以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中所学的《生理学》、《病理学》(同时开课)、《诊断学》(同时开课)、《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未学或同时)、《药理学》(同时开课)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对简单的引起休克的相关疾病的病案提问学生所理解的或所见到的关于休克的表现引入课程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外科学》后续相关知识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烧伤等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外科学总论部分学习的重点。
关于本节知识体系,从休克本身的概念谈起,通过对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的分解理解,从而抓住休克的本质,由休克的本质作为基础展开相关的知识理解。在这一节中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是讲解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休克的难点。课程的安排由休克的概念导入休克的本质病理生理过程休克临床表现休克的诊断休克的治疗;(以上内容以红色字体为本节教学重点)。休克是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有表现,在临床上也较容易遇到,让学生体会休克与临床关系密切,引起研究休克的欲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对休克曾有过一定的关注,对其表现有着类似的理解,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但对引发患者出现如此表现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贫乏。客观上来说,学生已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薄弱,而有些课程与《外科学》同步开设,学生可能对相关知识还未熟悉和理解透彻,另外,如:《病理生理学》学生未学习过。而本节想要完全掌握休克这一知识理论,又无法避开这些基础课程的铺垫,这也为学生在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一定困难。但学生对休克并不完全陌生,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对本节内容的讲述是一个好的前提。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本课中休克患者所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都与患者的疾病相关性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有密切关系。由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学生知可推导出患者休克时的外在表现(临床表现),这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休克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的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四、学习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五、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WebQuest教案。本课题知识点要求较,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学生论坛(bbs)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次数和质量能反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效果。课件设计上图文并茂,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篇10
关键词 病理学 改革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06-02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医学教育的改革自然也势在必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能否学好病理学,近则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临床课的学习效果远则影响到将来的临床工作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求
改变基础医学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删减与其它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最新的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学科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如,病理解剖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 、 基本机制及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而各论阐述的是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后期专业课结合,临床专业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病理变化决定临床表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手段;护理专业则开设有外科护理 、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等课程,病理生理学内容侧重的是病理变化与生命指征的关系,根据对生命指征变化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做出恰当的护理措施,达到更好地服务患者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病理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复杂、各种病变形态描述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法和板书已明显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目前仍是普通大专院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发病机制推出病理变化,最终用病理变化去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互动教学,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灵活运用问题提出的方式,然后方能以问题为基础顺利展开教学过程。比如通过导入式提问导入新课,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独立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发言能力;小组讨论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的能力;各组辩论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辩论的节奏活跃起来,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授课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辅导,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逐步分析,对比学生的分析结果加以评价,同时确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方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保证让其不至偏离正常轨道过远。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系统可以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变静态画面为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我们能够形象直观并且生动有趣地表现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先是让学生观看渗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对渗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入问题讲解渗出的概念。提出问题:血液中的物质渗出的机制是什么?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逼真的动画效果与视觉效果的结合,配合教师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记忆深刻。
(四)病例教学法
在病例讨论课前,由教师精选出一些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并要求同学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和学习,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字切片系统的推出及应用
数字切片(Digital slides)又称虚拟切片(Virtual slides),是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高精度、无缝拼接,生成全视野的数字切片,生成的数字切片可用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倍率观察(如10祝?0祝?40祝?00椎龋⒖稍谝欢ǚ段冢?一X)进行无级倍率连续浏览[3]。它没有传统玻璃切片易碎不易永久保存的缺点,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切片可以帮助我们动态观察各种病变的发展过程,直观的演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数字切片还能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的位置关系。
三、改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
(一)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时增加正常对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对以往教学切片的制作进行了改革,即
在普通病理切片上加贴相关组织的正常组织切片制成复合切片。针对我们的现状,学生在观察大体标本时 ,如能同样增加与正常组织、 器官的比较,在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时 ,增加与正常组织切片的对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直观并迅速的找到病变部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强化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Motie显微形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
这种新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对学生观察的病理变化实施同步观察,学生也可以通过配套的语音装置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教师均能及时给予解答或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一些疾病模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医院提供的临床标本,开展综合性实验,除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崭新的标本更直观更精确的掌握人体脏器的病理变化,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病理实验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是通过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不良后果。合理的病理学考核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加实验考核。而实验考核又可分为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组成部分。只有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测评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做到这样,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我们要多向资深教师请教以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必要的进修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先进的思想、端正的教学态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宁淑玲.病理教学中病例教学法[J].中等医学教育,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