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02-01
文物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所以做好保护工作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文化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参考价值,而且还具有不可再生性,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如:人为因素和自然的环境中,许多文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破坏,其文化遗产的影响 扮演一个角色。这是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的需要共同做文物保护,博物馆的工作,使文物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简介
云阳历史悠久,保留遗存丰富,三峡工程的启动使这些文物得以大量发掘,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博物馆的陈列择其重要器物展出,根据不同内容分类采用最先进的陈列技法进行陈列,使展览更有吸引力、感召力,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云阳县博物馆,建筑总面积6021.9平方米,使用面积3447平方米,内部装修展陈投入1300万元。包括三大功能分区――游客接待中心、基本陈列“a忍流芳”与专题陈列“三峡移民”。
二、博物馆文物面临的安全问题
1.文物安全意识淡薄。目前,面临着保护工作的博物馆的主要障碍是有关文物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基层保护工作并没有提到关注的博物馆,文物只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蔑视博物馆的保护工作,无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甚至认为资金使用的文物保护是一种浪费。
2.博物馆突发事件危害文物安全。文物博物馆安全往往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危机和灾难,重大诚信危机。首先,这一事件造成的灾难危机,包括事故,灾害和重大治安事件,危及文物博物馆安全。当火灾是最常见的安全隐患文化博物馆事故灾难。从长,防火和耐火等级博物馆的一般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比较低,消防救援大困难的情况下,最终危及文物安全。而部分原因是一些博物馆的收藏本身是易燃品。其次,这一事件造成的信用危机,主要是指由于导致不满,参观者服务或误传质量的日常服务过程中的博物馆,从而引起服务纠纷,也可能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实,事实,其他垃圾博物馆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间接危及文物博物馆安全。
三、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措施
1.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力度。对于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政府不仅要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而且还增加文物的博物馆经费的保障,以保护文物的保护工作进展顺利。首先,提高所需要的博物馆保护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博物馆的库房条件,从而有效防止文物因造成损坏的存储位置的问题,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以提供保护对于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其次,应加强对博物馆文物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为不同类别的遗产,而且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以避免应用软件带来的风险优化的硬件设施升级,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适宜性博物馆文物信息系统,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
2.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 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文物的保证。首先,提高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一步岗位责任制一步的安全性,明确责任和相关人员的义务,所以文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增强安全意识和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文物安全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严格按照系统,并检查了博物馆的保护工作,真的很不错的防空。
3.做好博物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要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必须做紧急处理,以确保文物的安全。首先,危机造成的紧急救灾,博物馆应建立和完善预防和治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应急演练。当灾难发生紧急情况时,要清除事件的严重程度,按照应急预案,协调的全部责任,劳动分工明确,统一指挥,接触良好,疏散,报警,救援等应急相应级别操作,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其次,以备急用博物馆面临造成治疗的信誉危机,首先必须给咨询Q&A,使之迅速满意的服务,使突发事件得到较好的控制,减轻突发事件的扩散程度。此外,馆内的态度,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公众,以避免各种无端猜疑公开的,以维持博物馆的良好形象。为防止信贷危机造成的文物博物馆的安全构成威胁。
四、结语
总之,博物馆的保护工作要做,首先是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文物安全意识,政府也应该明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相关设施,提高保护的相关制度文物,除了最重要的是做博物馆应急处置工作,既有效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安全性,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安全生产是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领域极为广泛,例如工作人员、机械、脚手架、环境以及消防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这一系列安全问题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虽然这项工作比较艰巨,但只要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主题,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便可以得到最合理化的解决。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无法落实,管理责任脱节,是当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虽然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但相关的领导和部门不落实责任,普遍存在只说不做的现象,安全问题没有真正引起员工的高度重视,在事故发生之后,虽然对责任单位的处罚不断加强,但是对相关责任人以及相关责任部门的处罚明显不足,导致安全责任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严
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标准要求较低,对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善,导致安全隐患: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到位;施工现场的不规范用电;井字架的搭设不符合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使用不够规范;施工安全资料造假,不按规范标准建档。
3.施工作业人员并未树立安全保护意识
目前国内房屋建筑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足,参与作业的人员基本上没有进行安全培训,加之大部分施工作业人员更多的是考虑赚钱养家的问题,而在作业过程中忽略了自身安全问题。此外,生产安全事故(如职业病)的存在有很大部分都发生在进城打工的农民身上,他们从农村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工业环境中,其精神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很多农民工都是没有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直接上岗,甚至还有很多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他们都不具备安全保护意识。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是由房屋建筑施工企业自行编制的一项不可忽视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所有职工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一方面可促使企业领导树立明确的安全生产辨证的统一思想,在生产活动的同时考虑安全问题;另外,可以将广大员工组织起来,以安全目标为中心开展各类生产活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出台实施之后,需要保持其稳定,同时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2.安全预防措施与对策选择
1)做好相关安全设置和保护设施
施工作业现场应当根据施工平面图来设置临时设施,在指定的位置堆放各种材料,安装各类施工机械,禁止占用施工场地内的安全道路。施工现场需要的电力线路以及用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都应当满足于施工用电规范和安全操作规定,同时根据实际的施工设计来进行架设,避免存在私拉电线的现象。施工作业现场应当设置夜间照明设施,对于一部分潮湿场地必须予以照明,配置手持照明工具。
2)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当展开全过程的管控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不合格设备不予使用、不合格材料不予放行、不合格过程不予通过,努力开展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安全管控工作。事前一般是对施工方案以及安全防护对策进行分析评估,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事中指的是对建筑工程施工各个流程以及施工作业各工序进行安全监察与管理;事后指的是对施工工序结束后的再次检查,确保将安全隐患彻底清除。
3)努力做好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
按照施工作业现场各个方面的危险点,可以使用行政措施,强化安全宣传教育以及安全检查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方案,确保各个岗位能够将安全责任贯彻落实,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对于事先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坚持奖惩分明,利用严格的激励和惩处机制来约束作业人员的行为,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行为以及不安全状态。
3.加强人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项目品质的好坏,两者存在着正相关。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整个房屋建筑企业的质量水平。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升员工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练,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如果部分人员素质低下,整个团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毫无组织性和纪律性可言。人员变动就会经常发生,自然无法展现工程管理的功能。企业要关注岗位责任制,利用绩效考核来实现最佳效果,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惩制度。同时,企业还要关注员工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要提升道德水平。
4.加强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的巡检工作
加强巡检工作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人员规范巡检制度,做好巡检记录,对于发现的工程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反应,并要求相应的部门进行整改,例如在混凝土施工中,一旦发现施工流程不科学导致混凝土硬度不足时,要严令施工人员进行重新施工,避免出现施工事故。再者巡检人员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检验以及工作参数测评,对于运行参数达不到施工要求的设备进行安全登记,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监理部门在工程施工之前进行体系和生产条件的测评,检查相应的建立制度是否完善,监理人员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面安全评估,排查安全隐患,整理和登记工程质量管理档案。
5.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为提高抵御工程施工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映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要建立安全事故救援预案体系。选派骨干力量设置通讯组、抢救组、交通治安组、救治组、物资供应组、善后处理组,备齐如车辆、担架、氧气袋、止血带等救援物资,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迅速有效地组织抢险救援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不但关系着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为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要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指导方针,不断建立和完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实现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进而实现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盛涛.探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门窗,2012,09:278-279.
[2]张务奎.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130.
篇3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通过各种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隔离要求的实验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经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实验室空调系统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系统?问题及对策
一、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设计人员对生物安全的概念不清楚,造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气流组织不合理,死角过大
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气流必须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室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使气流停滞的空间降到最小,并且室内排风口应设置在最危险区域,单侧布置。但是,有些设计人员对有的工程送风口的设计采用对着生物安全柜吹的做法,使送风气流和生物安全柜工作窗口的保护气流互相干扰,加重了致病因子的泄露。
(二)实验室围护结构和空调通风管道的密封性差
围护结构的密封性差主要是在门窗部位,也有些隔墙的连接处密封性差;空调通风管道的制作过程不符合要求,密封材料不合格。这些都违背了高度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密封性好的基本原则。
(三)排风系统的过滤器安装位置不合理
把高效过滤器安装在排风机的正压端,不能满足污染的排风段必须负压的要求。
(四)排风系统不加高效过滤器,而是采用高空排放
排风系统不加高效过滤器,而是采用高空排放,这是不允许的。有些设计人员或施工单位对高速排放的理解有误,他们认为高速排放就是排风管中的风速要超过13m/s,结果排风阻力大,达不到要求的排风量,室内很难保持要求的负压。由于排风机压头加大,噪音和电耗也同时加大。有些工程已经由于排风噪声超标与周围居民引起矛盾。
(五)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更换和检漏问题
排风高效过滤器更换前必须首先消毒灭菌,设计和安装时必须考虑消毒问题,同时便于更换。为了确保环境安全,排风高效过滤器也应考虑检漏的可能性,或采取其他确保不泄露的措施。目前国内很多实验室没有做到这一点。
(六)不允许在生物类洁净室内安装分体空调或立柜式空调器
空调器中的换热器事实上是一个容易孳生微生物的装置,严重污染实验室环境。有些施工单位不把分体空调或立柜式空调器安装在实验室内,而是安装在邻近房间,用风管进行送风。由于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采用直流风,而普通空调的换热器是按室内循环风设计,达不到直流风要求的大焓差,再加上为了降低造价,设备容量没有富裕,室内温度根本达不到要求。实验人员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穿特制的防护服,有时需要穿多层,如果温度达不到要求,他们的感受可想而知。
二、施工存在的问题
生物安全实验室综合性强,技术新,建造费用高,因此需要在各方面积累经验,尤其是在施工技术方面。在其空调系统施工时,应把握好两个关键问题:清洁和密封。然而在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施工单位由于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特殊性不了解,或是为了偷工减料,或是为了赶进度,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好。
(一)清洗工作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通风施工应在建筑施工基本完成,如门窗装好、地坪做好、吊架预留好,并且都做了清扫工作后才能开始,而且风管成型前必须对板材进行清洗,去除板面上的油污,揩拭干净后再用吸尘器吸去浮尘,再将风管开口处用塑料纸封好。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施工进度,往往在条件还未具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还有的甚至干脆省掉了风管的清洗工作,导致风管受污严重。另外,对于高效过滤器的安装,按照常规,必须在室内清洁,系统空吹12小时以上,并安装空调机组初、中效过滤器,再空吹12小时。在此期间,对空调机组至少要进行3次清洁,然后在室内清洁后马上安装。但在调试中我们发现,有的施工单位在室内很脏,甚至空调箱也很脏的情况下,就安装了高效过滤器。这势必降低高效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二)风管密封工作
由于生物安全实验室洁净空调系统的特殊性,其对风管严密性和不易产尘有更高要求。净化空调系统内因为增加了三道过滤器,系统阻力几乎比一般空调系统的压头大很多,一般达700Pa。这就导致系统投入运行时的漏风量比一般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大,而当系统停止运行时,风管系统可能会因为密封不好而跟外界连通,对实验室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风管的严密性显得格外重要。风管的漏风主要存在于风管咬口、法兰间和法兰翻边处,对这些地方如不采取密封措施,漏风将相当严重。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机组送风口的风量同实验室高效送风口的风量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风管漏风引起的,施工单位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三)围护结构密封
生物安全实验室原则上不设置窗户,只设置观察窗,墙上有安装插座等。由于相邻周边的区域有较大的负压差,且相对室外大气的压差一般大于—40Pa,所以,墙面上的插座、观察窗、照明灯、对讲机等开洞处的密封处理得不好,会导致实际需求的排风量同设计计算的排风量有很大的差异。
(四)高效过滤器安装
高效过滤器是洁净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由于滤纸非常精细,易损坏,因此只能现场安装,安装时现拆高效过滤器包装,而且取出时要十分小心。安装高效过滤器时,施工人员除了要避免将其损伤外,还需要注意安装时须将压紧螺栓拧紧,施力要均匀,在边框搭接处应尽量打入足够的密封胶,否则一旦泄露会降低室内洁净度并对外界造成污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工程存在的问题很多,设计方面存在着失误,施工工艺不够精细,相关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等。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监督管理,使设计、施工、净化产品的选择等均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以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 ??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谭立国,陈希勇.生物安全实验室给水排水设计[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6(3)
[2]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J].暖通空调,2011(4)
[3]潘红红.“生物安全实验室用无破损扫描检漏排风装置的研究”科学成果验收会召开[J].暖通空调,2011(8)
篇4
[关键词]物业 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58-01
一、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物业服务企业重经营、轻安全,重眼前、轻长远,重修补、轻维护,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多放在物业经营、费用收取、环境卫生、治安防范和普通的水电维修等方面,忽视了对公用消防设施日常维护和消防安全日常检查,造成物业服务企业内部消防安全制度不完善、机构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消防值班、巡查、维护失位、缺位,隐患频现。
(二)主体意识不强
有的物业管理公司过分强调为业主和物业使用者“服务”,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不想管、不敢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的物业保修责任不明确,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和维护保养单位的依赖性大,对业主、经营场所的自治自律和行政部门的指导干预期盼值高,造成对业主进场装修使用把关不严、跟踪服务管理不到位,对消防设施故障损坏发现维修不及时,出现问题推、拖,乐见“责任不清”状态,不能主动实施管理、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承担责任。
(三)管理水平薄弱
当前,物业服务企业从事消防管理的多为消防控制室值班、保安和水电维修人员兼职较多,除消防控制室值班员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经消防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外,其余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门消防培训,导致从事消防管理的人员没有掌握基本消防常识,不能发现火灾危险性,不懂得建筑消防设施功能和检查、维护、操作的基本方法,加之由于物业服务人员工资低、责任心差,消防管理几乎成“空白”。
(四)维护资金缺乏
作为业主,往往采用拒交物业费作为自身的维权手段,长期积压、欠收的费用给物业服务企业造成较大压力,不得不缩减开支、压缩管理项目,造成服务质量降低,产生恶性循环。另外,商品住宅、售后公有住房住宅等虽有专项维修资金,可用于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但其使用条件和程序较为复杂,能够成功动用使用的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没有资金,物业服务企业对一些隐患问题的整改也是有心无力。
二、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政策层面的因素,又有商品经济下社会管理方式的原因,涉及物权制度、合同关系、行政管理和业主自治等各种法律关系、各个环节。分析其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业管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2)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的职责定位不明确。(3)法律责任追究和纠纷争议解决渠道不畅通。(4)政府介入和干预方式简单而效率不高。(5)物业消防维修费用使用不透明、不畅通。
三、加强物业消防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完善业主自治组织,提高业主自治水平
应当广泛宣传物权和物业管理法律知识,发挥自治自律作用,理顺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由业主自觉维护好公共消防安全秩序,同时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消防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当然,要抓好此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出面牵头才行。
(二)明确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的职责与标准
在现行消防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可以由公安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联合出台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部门规章,明确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的具体职责和责任追究办法;制定行业强制性或指导性标准,确定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的具体标准;制定物业服务消防安全管理合同示范文本,或者在通用示范文本中专节或专条列入消防管理范围和质量的内容。
(三)大力提高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主体意识与管理能力
要多方位、多渠道监督、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消防管理,使其充分确立管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将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能力纳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审查的内容,将消防知识和技能纳入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认定、保安培训的内容,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员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直至发展为要求物业消防管理人员必须经过消防安全专业培训上岗。
(四)切实加强物业服务企业消防管理质量监督检查
将相应的物业服务企业作为被检查对象和责任主体,列入监督抽查范围,防止产生失控漏管。把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作为重点内容,严格查处物业服务企业在公共消防管理中的消防违法行为。同时,对于物业服务企业在维护公共消防安全秩序中遇到的业主或物业使用者的无理阻挠、拒不配合行为,要对相关责任人履行消防宣传教育、监督执法等职责,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同时对公众进行教育和警示。
篇5
当前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自我防范意识较弱
由于部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直按照自我保障模式组织伙食,多数官兵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食品安全知识知道不多,认为食品安全就是。吃得卫生”,具有相对较高的耐受能力,缺乏自我保护,微小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与我国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还不相适应。
人员编配不够合理。业务人员技术不精
军、师服务中心没有编制,旅、团服务中心属附加编制,平时服务中心人员除干部编配较稳定外,其余人员都是占用连队编制,编制体制的“不稳定性”造成人员流动性大,所需技术骨干难以保持相对稳定。当前服务中心配发的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很高。由于技术兵员调换频繁,不能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保证食品在加工,储藏等过程中的安全。
检测手段相对落后,检测制度落实不严
目前,服务中心虽然配有相应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但由于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多数只是摆摆样子,尚未建立食品检测制度,食品检测还停留在传统的感观检测水平,很难防止有害食品流入。
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从监管机构看,目前卫生和军需部门都有对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但因为具体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导致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从监管制度看,对军队食品安全管理尚未形成完整配套的法规体系,仅有一些规章制度也只停留在食品卫生管理的层面上,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相去甚远。
食品卫生把关不严,有害物依然存在
由于许多单位没有食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食品安全检测不到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检测危害因子,不能随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更新检测项目和试剂;在贮藏过程中,部分单位贮藏环境不良和贮藏设施不到位,导致食品交叉污染和残留在食品中的细菌加速生长繁殖;在加工过程中,有的单位初加工和深加工不够彻底,导致泥土污物,寄生虫卵,农药残留和病菌继续生存。
当前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服务中心人员要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要借助军内报刊、广播、闭路电视,军网,通过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会议、演讲等形式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搞好食品安全管理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严把人员选配关。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严格按照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食品检测条件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服务中心食品安全检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设食品安全检测室,购置必需的食品检测防疫设备,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水质理化检验箱等,并设置专门卫生检疫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能力和检测水平,以保障食品的安全。
落实食品安全法规。明确部门、人员职责
一要建立日常卫生管理制度。根据《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和《军队伙食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制定符合服务中心实际的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对制作,清扫,消毒等过程进行规范,使食堂卫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要明确各部门职责。理顺关系,明确卫生,军需等相关部门在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查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要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制定各个重点卫生岗位的人员职责,使各职各类人员都知道自己在饮食卫生管理中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让每个人都处在卫生监督管理这个大系统中,都有卫生监督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一是做好决策监控。即对服务中心食品选购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控,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军营。二是做好行为监控。即对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定期进行检查,督促炊事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就餐官兵情况监控,引导就餐人员养成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三是做好过程监控。即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标准对农副产品进行检疫,不合格产品坚决退回;对炊事人员的烹饪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按程序规范操作;对餐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餐具消毒完全彻底,符合卫生要求。四是做好责任监控。从团(旅)主管领导到炊事员层层明确责任,逐级签订卫生监管责任书;要坚持每餐留样制度。并建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确保一旦有事能及时应对。
突出重点环节,制定有效防控体系
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来看,服务中心食品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于相对开放的采购环节;从食用品种来看,外购的蔬菜,肉蛋等副食品易受到外界不安全的影响。因此,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副食品采购上,同时加强对农副业生产和主副食加工,储藏,食用等重要环节的安全监管。对重点环节与重点品种的安全监管应充分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引入HACCP、GMP等先进食品安全控制理论的方法,加强对食品供应链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的监控,进一步做好服务中心食品安全防控工作。
加强生产环节管理,堵住食品污染源头
篇6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东韶关
近几年韶关市政府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受污染的无公害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但在利益的驱动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因食用有机磷、“瘦肉精”等有害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韶关市的农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韶关市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际工作,对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发展现状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2007 年全市蔬菜、优质稻、水果、黄烟播种面积分别为9.99万、9.33万、3.31万、1.72.万hm2,合计24.35万hm2,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5%,其中优质稻增加1.01万hm2。并形成了以曲江马坝油粘米、大塘火山粉葛、新丰黄礤佛手瓜、小正镇小白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初具规模。目前共有52家企业、7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覆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认定产地49个。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跟不上,认知程度不足。由于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是一项新工作,加上宣传力度跟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无公害农产品了解不多,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程度不足,只是粗浅地认识到施用化肥的蔬菜味道不好,刚喷施过农药的蔬菜不能吃。在利益的趋动下,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化肥和农药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成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一大障碍。二是生产成本较高。与常规农产品相比,无公害农产品在产量、质量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制约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1个因素[2]。三是资金缺乏,品牌意识薄弱。据估算,每成功申报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品标志约需1万元人民币。缺乏资金投入成为制约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对申请品牌认证的积极性不高,树立自身品牌的意识相对薄弱,阻碍了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四是市场开发滞后。韶关市虽然已有几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无公害农产品流通市场尚未形成规模,营销网络仍不健全,削弱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后劲。五是重申报轻管理。一些企业和农民误认为申报时的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和规程,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导致产品受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检测水平不高,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3对策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推广、产品监测、市场监督与开发等工作。同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制定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建设高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认识。在相关部门的带动下,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农产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使农民真正的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我国现行的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已很难满足和支撑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都应积极申请认证,树立自身品牌,使自已的农产品在市民及海内外人士中形成一个质优印象,争取扩大市场。四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占有市场份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在政府给予扶持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差距,提升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购买欲,达到占有市场份额的目的。五是通过监督检测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品质监测、检测手段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极为关键的技术环节。通过监督检测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管,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4参考文献
[1] 陈生斗.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新成效新机遇新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5-9.
[2] 丁国皊.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65,367.
篇7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66-02
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机构,发挥着社会公共机构的众多重要职能。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方面,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可以说处于关键位置。针对博物馆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一、博物馆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章制度不完善
博物馆管理工作并非简单的收纳展品、展出展品和服务观众,而应该是一项系统工作,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每个博物馆保管的文物复杂多样,这就需要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然而,据笔者了解,许多博物馆并没有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且,许多博物馆管理工作者缺乏系统逻辑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喜欢临时发号施令,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我国博物馆目前实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政策,这样一来,博物馆的参馆人数必然增加,甚至在节假日出现爆棚的情况。许多博物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容易手足无措,馆内一片混乱。这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后果。
(二)安全隐患颇多
博物馆承担着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的职能,是国家重点安全保护单位。但是,我国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年丢失和损毁文物的新闻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自建国以来,已发生过五起失窃案,我们最为熟悉的是2011年5月8~9日发生的失窃案。在这起失窃案中,香港一家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临时展出的部分展品失窃,价值数千万,损失惨重。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故宫博物院都难免被盗事件,其他较故宫博物院规模小的博物馆的安全隐患问题更不用说了。
(三)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并非简单地收纳藏品、展出产品和服务观众,而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博物馆藏品包罗万象,服务受众也具有多层次、需求不一的特点。但是许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藏品没有深入研究和鉴定的能力,不会分析判断会对文物产生损坏的物质。服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会。
(四)文物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的博物馆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手段仍然相对落后,还停留在人工管理层面,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比如许多博物馆陈列和展览手段就十分落后,缺乏先进的电子管理系统。
(五)资金短缺制约发展
我国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长期以来许多博物馆都是依靠国家拨款来维持发展。但是,由于博物馆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根据国家规定,博物馆中许多场馆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这样一来,一方面没有资金收入,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最终导致了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者,不能让博物馆的管理制度沦为空架子,可以说每个博物馆都应该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当地实情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当然,一方面,国家要从宏观角度搞好制度建设,要积极完善有关文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我国新闻媒体将这些法律法规广而告之,让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每个博物馆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应该涉及文物收集、文物陈列、文物展出、文物保管、参观管理,以及紧急和突况应对措施等。同时,必须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可行性。以参观管理制度为例,在实行免费参观、游客增加的情况下,博物馆管理人员就需要考虑尽可能避免文物和观众发生安全事故,要做好服务工作,可以考虑实行观众“免费不免票”政策,限制每天参观人数,以合理地控制观众流量,并确保观众、文物和场馆安全。
(二)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文物损坏和文物失窃事件,博物馆亟需强化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博物馆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文物安全管理意识,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这就需要博物馆管理层下大力气做好文物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强调安全责任。其次,完善文物安全规则制度。博物馆要加强文物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文物登记和档案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人员尤其是新入职和离职人员加强教育和监督,以防患于未然。针对馆内的濒危文物要花大力气进行抢救或保护,引进熟悉文物的日常养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性人才。最后,要确保安保人员的充足性,配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安全技术人员,加强文物保护的人防工作。同时,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参考故宫博物院充实犬防,做到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统一。
(三)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队伍
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才管理,要做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懂知识、通业务的管理和服务队伍。首先,要对博物馆的在职人员更新专业培训、加强业务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与时俱进性,确保服务人员业务熟练、服务水平优秀。其次,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可以设定职业准入制度,通过社会招聘和高校招聘,不断引入优秀的、专业对口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同时,要确保竞聘的公开公正,择优录取,避免不合格者浑水摸鱼、确保优秀人才流入。最后,要制定奖惩措施。通过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优胜劣汰、奖惩分明,以达到稳定人才队伍、留住人才、淘汰庸才的目的。
(四)引进和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一方面,国家应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确保博物馆购入电子管理设备和引入系统设计的人才。另一方面,在购入设备、引进人才之后,博物馆管理人员要将电子管理设备充分运用。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建设,对文物录入设备进行分类录档管理,同时通过设置专门的网站将藏品的种类、陈列、展览、布局,参观日程安排、其他活动等博物馆的日常信息进行公布。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文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便利,又可以精兵简将、节省人员开支,从而完成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同时,要对博物馆内的空调、照明、电梯等设施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检修,增设电子指示牌、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电脑等设施,在博物馆内进行电子监视器的全面覆盖,并配备专门的监察人员,从而实现全方位地现代化管理。
(五)拓展经费引入渠道
由于我国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长期以来许多博物馆都是依靠国家拨款来维持发展,所以常常面临经费短缺、难以为继的情况。立足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应该拓展经费引入渠道,实现多元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在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人数剧增的现实情况下,博物馆的配套管理和服务也需要得到相应的升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日常运行费用的大幅增加,这就需要增加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保障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博物馆吸收合理的社会资助。比如,政府可以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发展博物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也让博物馆得以接受社会资助。当然,博物馆在接受社会资助时,应该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博物馆与资助方的关系,避免因此损坏博物馆的道德标准和奋斗目标。最后,博物馆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增收、创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博物馆的游客数量也大幅增加。博物馆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大力发展博物馆的相关产业,比如成立文物商店,生产和出手文物图片、文物复制品和特色纪念品等。此外,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的方式,利用冠名、广告招租等多种手段实现创收。
三、结语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博物馆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隐患颇多、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文物管理手段落后和资金短缺制约发展等。作为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者,要针对博物馆管理工作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并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必须牢记,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全面把握,逐步推进,具体突破。
[参考文献]
[1]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3).
篇8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保护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6-01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信息,如生产、资源、民俗、文化、科技等方面,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很可能造成文物损坏,使之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降低。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探究有效的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良好的保护文物,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直传承下去。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1.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自1992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就是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就是见证历史,并且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传承下去。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需要制定与时俱进的、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良好的展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损[1]。
2.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透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各方面发展历程,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文物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将其予以科学的运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具体来说,将厚重的历史呈现在国民的面前,激起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将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呈现在国民的面前,让国民深受熏陶和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将科学呈现在国民面前,让国民透过人类智慧结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进而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良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利用,可以创造较高的利益。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的确,博物馆做好文物保o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文物收藏和陈列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的设置标准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如湿度标准、温度标准,很少有博物馆能够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物收藏陈列环境标准予以研究,提出适合的、合理的保护标准,致使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并不是非常适合放置和存储文物,这会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粉尘、毒气等充斥在空气之中,即便博物馆文物保存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容易受到侵害,致使文物发生物理变质的可能性较大[2]。
2.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和修缮的任务,需要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来负责。而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一些博物馆内并没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构建,致使博物馆内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或专业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或专业素质较低、或修缮技术了解甚少等,致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能专业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文物保护和修缮,这同样不利于长久的保存文物。
三、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思考
针对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不佳,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提出的建议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要想真正改变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提高文物保护有效性,首先就要注意极大财政投资力度,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搭建良好的文物收藏陈列环境,从而保证良好的保护环境;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修缮技术研究,提高修缮技术水平,科学的进行文物修缮,良好的保存文物[3]。
2.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
上文已经提及文物保护队伍不佳,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效果。基于此,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需要积极构件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也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相关培训活动,包括文物保护认识及重要性方面的培训;修缮技术的培训;素质教育等,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构件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执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3.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
近些年,文物收藏热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文物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不法分子意图盗取文物,进行文物贩卖。为了良好的保护文物,避免文物受损或者被贩卖,博物馆还要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也就是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文物的陈列、展柜安全性能标准、展厅管理等方面予以严格的规定;制定员工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以便员工能够从责任出发,良好的执行工作;加强科技防范,也就是积极的引用先进的安保技术,不断强化博物馆安保,防范盗取现象的发生。
结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良好的保护文物很是必要。但是,近些年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等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向菲.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的若干问题思考[J].华章,2014(17):338,348.
篇9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4-01
众所周知,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增加旅游资源,提高文物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因此,作为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正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保护与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文物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1.硬件建设不足。毋庸讳言,基层文物管理经费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仅保证人员工资,甚者连人员工资都难以保证。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缺少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费短缺导致文物保护不能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经费短缺也使业余保护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经费短缺致使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经费短缺使得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2.软件建设不到位。基层文物工作人员结构复杂,专业知识参差不齐,部分工作人员对自己所肩负的工作使命认识不足;加之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难以适应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需要指出的是,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等问题,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不够,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
二、科学改进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以为,新时期要正视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科学改进,加强使命感,贯彻执行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不可否认,现阶段基层还有不少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加大对《文物保护法》、《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入更大的热情,将文物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强化自身监管职能。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文物纯粹的保护没有意义,片面地进行开发有危。因此要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要结合实际,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出适合本地发展要求的路,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加大文物经费投入。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可以通过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
篇10
关键词:文物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对策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履行职能、实现整体目标而设立的一个管理体系,也是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目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文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落后,文物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也迫在眉睫。
一、 文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文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单位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基建项目和合同等方面控制制度。由于领导或是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全,甚至还有的文物单位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文物单位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各部门、各阶段不能很好地统筹联系,单位内部控制缺乏,各方面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开始,文物单位陆续实行免收门票,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文物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对原馆舍进行大规模改扩建、新建馆舍、展陈布展装饰等工程。由于文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从预算到经费支出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缺乏专业性强的队伍
文物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人员配置相对薄弱,不重视培养财务专业人员,有些基层文物单位财务人员是从非会计专业人员来兼做财务的现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再加上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求不高,许多是走形势,没有把内部控制的内容提到重要的位置,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只停留在形势上。另外在主动学习方面意识不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积极主动以及对新形势下存在的风险缺乏应有防范意识。还有个别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职责分工不明确,会计、出纳、文物资产管理人员等职位存在一些不相容职务由同一人兼任现象,如办公室人员同时兼任财务人员和库房保管员,保管员又是保卫人员等,还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是设立了机构,但是没有得到编制部门批准配置从业人员,许多机构存在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机构形同虚设。
(三)无完善的审计和监督机制
监督制衡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大部分单位没有在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账务审计和检查,基层单位还存在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在内控规范的实施中,有的单位虽然有设置审计部门,但往往是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监督部门往往没有设立,或是由文物主管部门承担,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监督机制也没能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实际得到监督检查。
(四)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近年来文物事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从大规模基建、布展装饰、陈列展览、文物征集、正常运行各个环节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文物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文物事业单位经常会发生因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而发生的各种事故,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发生风险事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文物单位在基建、陈列展览过程中预算控制、政府采购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等方面存在风险;馆藏文物在陈展过程、进出库房、库房保管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风险等。
二、加强文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机制
文物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是强化内控意识,要单位全员参与,特别是领导或负责人要重视,全员身体力行,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的顺利实施与推进。其次是对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因为人员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人才选拔培养配齐管理人员,有效解决机构薄弱、人员不足等问题。实施严格的人员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再次,各单位要按照内控规范的统一要求和权责明确的原则,根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和业务需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严格明确机构的权利责任,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形成一个权责明晰、制度管权、责任到人的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职责
在文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要按照平日业务活动的性质和功能类型,由于文物行业具有特殊性,对工作岗位进行划分,应强化岗位职责配置和岗位人员配置的科学性,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职责和岗位人员的分离操作、独立配备,规定操作规程和检查标准,同时,保证不相容的岗位相互分离,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机制,防范舞弊行为。鉴于各级文物事业单位缺乏财务人员,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首先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行业素质,上级文化文物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在文物系统开展财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培训,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学习和指导。财务人员是制度的执行者对单位业务进行初次审核,把好资金使用的一道重要关口,单位领导是最终的决策者,领导重视程度决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程度和执行程度。其次加强绩效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绩效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完善以文物单位运行状况评估为重点,以保护宣传展示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文物单位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审计和监督机制
文物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建立长效内部考核监督责任制。将内审部门从财务部门中分离,重视内审部门及其人员职责的独立性,定期开展专项自行检查,年度终了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对下级文物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彻底检查,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不定期抽查,开展调查核实,及时掌握文物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其次,应加强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可以通过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方式向群众公开相关信息。再次,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参与到内部监督工作中。
(四)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文物事业单位根据行业属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到地方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发展文物事业,从基建、陈列装饰、征集文物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防范要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措施各个环节把控。风险防范应作为文物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认真识别单位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避免风险发生或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停滞不前。目前文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各单位应结合行业性质和单位特点,构建适合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单位内部各项资产安全完整和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及社会公众效益的重要方面,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推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庞飞.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年第2期
- 上一篇:班级管理培训总结
- 下一篇:参加校本研修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