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资源共享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是国内外普遍关注并积极推进的重要课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呈现出跨地域、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医学信息资源建设是通过医学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医务工作者或医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理解、认识与分享[1]。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医学信息服务机构的核心工作内容,随着医学信息的不断更新,其内容繁多与重复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2]。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是指当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采集、开发、组织与整理的与医学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依托互联网存在的医学信息资源,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信息资源[3]。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经采集、整理与加工,可存取并满足人类医学知识的各种医学信息的集合,是依托互联网存在、与医学相关、可下载存取、可编辑整理的信息集合[4]。

1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特征

1.1医学信息急剧增长,资源类型多样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相关文献显示,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占全部学科文献的第一名[5]。医学信息资源载体类型逐渐增加,包括中文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等)、各种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等[6]。1.2医学信息内容分散重复、交融渗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形成医学信息学、医学文献学等新的学科。医学信息学是指医学科学与信息学相互渗透交叉的结果[7]。1.3医学信息代谢频率较快,半衰期较短相关文献表明,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半衰期约为4.8-7.7年,最短则仅为3年,而其他学科信息的半衰期为5.0-16.1年[8]。

2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2.1完善医学信息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检索手段更为灵活与简便,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充分感受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下载与利用期间所带来的方便性,从而提高了医学信息服务的水平。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需不断完善检索体系与下载速度,并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信息系统机制[9]。2.2重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促进图书情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运作提供信息环境的重组,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研究机构、医学信息交流环境、医学信息服务商与图书馆等机构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Elsevier,Springer,JohnWiley等出版商逐渐成立与完善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字化文献数据库,并向用户提供免费检索服务[10]。部分出版商将集成数字化文献服务体系逐渐替代文摘索引数据库,其中集成数字化文献服务体系通过融合检索传递系统与全文期刊数据库,改善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质量[11]。UN-COVER,EBSCO,ProQuest等文摘索引或书目服务商建立并完善了全文数字文献数据库,提高了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文献检索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检索工具日益丰富了医学信息资源,不断改进了集成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检索技术与信息组织能力[12]。医学科研工作人员通过项目网站大量学术信息资源,并在数字化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指利用互联网,医学工作或学习群体共同享用医学信息资源的行为,有助于医学信息资源较为方便与经济的运用。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期间投入与产出的比值[13-14],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是指利用、采集医学信息资源所付出的人力、费用、资源与医学信息资源被利用后所带来的有益于社会的广泛结果的比值,体现在新服务产生的经济收益、新信息产品产生的经济收益、节省时间产生的经济收益与节约资源产生的经济收益[15]。与其他市场经济效益相比,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是服务于大众,以产生社会效益为主,并产生间接性的经济效益[16]。因此,对于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的监测是医学学术界与医学理论界的研究难点。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是以医学院校与医学信息研究所为依托,并以上述机构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全国信息中心开展信息服务,同时,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建立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17]。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医学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参与文献传递、国家科技文献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CALIS)服务,参与国家科技部关于“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项目,构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从用户角度分析,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效益可表现为信息用户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采用较低的投入成本采集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信息资源[18]。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近几年建设了广东医学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省内现有的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资源库,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采用“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提供一站式自主检索及全文获取、远程医学查新及引文咨询、参考咨询、深层情报分析及推送、原文传递等专业权威服务。数字图书馆与各地医疗机构图书馆(室)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形成以广东医学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中心馆)、各地医疗机构图书馆(室)为节点(地方馆)的星状结构。中心馆与地方馆免费共享数字图书文献资源和文献服务,地方馆像访问本地一样方便地获取中心馆的资源与服务。医学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是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活动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成功构建外文医学全文分类数据库、医学古籍数据库、医学导航数据库、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医学视频多媒体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作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产品,其主要投入为技术成本,包括信息包装成本、信息传递成本、信息更新成本、信息日常维护成本与信息技术装备等。文献传递服务还包含文献发送成本、用户搜寻成本和等待成本3个经济成本组成部分。用户所需文献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用户,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户搜寻成本和等待成本,是目前文献传递服务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通过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统一为全省医务人员提供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各基层医院的采购成本,减少了重复采购的损耗,为政府节省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同时,基层医疗工作者将获得适合其自身的丰富医学信息资源,减少了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费用。

4结语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云计算;医疗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对于医院而言,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直线上升。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传统医疗服务方式难免不堪重负,以人员劳动密集的服务方式,在越来越便利的信息技术面前,越来越相形见绌,这就为医疗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现实压力。本质上而言,医疗信息化就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各方面优势,提高患者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提取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从而缓解医院医疗服务压力。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一种,依托于云计算,可以针对性开发医疗信息化所需的软件,从而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助力医疗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实现医疗服务长远发展。

一、医疗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

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上升,大趋势是积极向好的。但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只是起步较晚,而且数据采集共享,病患服务智能化功能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要追赶。总体来说,医疗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1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

医疗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需要特定的系统支持,这就需要使信息化标准趋于标准统一,不止局限于一家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也应如此。当前社会环境下,有些医院科室应用的系统接口,依然未能统一,为信息数据的集成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难以收集并整理患者信息,对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医疗信息化发展。

1.2未能足量投入资金,影响平台建设

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相对隐性,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基于云计算技术优势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管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日常业务的处理效率,令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直线下降。可以说,云计算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对日常管理的积极影响,促进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但是一些医院受限于资金条件,往往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并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从而无法搭建发挥云计算技术优势的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1.3系统不具备较强的可拓展性,安全性同样存疑

一些医院尽管在信息系统的组建上有所投入,但是却没有提高信息系统集成性。医院内部的一些科室,因为工作性质和内容存在差异,因此在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数据传输协议存在不同标准,无法统一院内应用系统,进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难度极大。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流水平,无法达到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求,使系统可拓展性进一步受到影响。另外,系统本身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建立,可能会带来安全性问题。最后,医院往往业务繁忙,可能会因为庞大的业务量,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安全防范机制上投入过少,进而难以达到医疗信息化发展要求。

1.4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

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需要人才力量支撑的,每个医疗机构都应当正确看待人才的作用。但是一些基层医院日常工作繁忙,信息化服务需求较大,仅靠十几个人员,往往难以达到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要求。这同样值得广大医疗机构,引起充分重视,从而动用更多力量,为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信息化发展,配备一支专业的人才团队。

二、云计算极其应用价值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类计算模式,可以完成对信息的动态部署,可以理解成虚拟化的计算机。云计算可以通过应用软件,实时完成医院信息数据存储,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效率,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云计算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成本投入。由于云计算采集、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异常庞大,计算能力也十分惊人,因此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弥补人工方式的工作效率弊端。每个医疗机构都可以基于自身需求,针对性定制供应商的云计算服务。其次,数据扩展性相对理想。云计算存储和交换数据,具备较好兼容性,可以接入多种类型的数据。因此,即使医疗服务压力较大,但是云计算还是可以达到不同的服务要求,进而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整合医疗资源的目的,加强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后,云计算可以通过在线迁移的方式,令日常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在系统报警之后,可以从速向其他硬件设备迁移报警应用,可以节省出大量系统重装时间,令系统风险降至最低,进而令业务间断。

三、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

3.1构建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可用管理与服务两方面进行区分。其中,管理主要表现为云管理层,可以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传输数据,通过数据中心对运行计算能力进行协调,从而提高计算中心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后台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存储能力如何,并不是终端医疗机构的关注重点,信息化资源并不会出现短缺现象。而从服务角度出发,则可以保证中端医疗机构对于服务的需求,服务主要包含SaaS、PaaS和Iaas等形式,都是在云的基础上衍生的服务形式。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宏观层面,主要集中了医疗保障、档案管理、药品管理、影像存储共享、病例存储分类、远程诊疗等服务。

3.2提高疾病分析系统智能化水平

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很多病毒和细菌都在不断变异,这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难题,值得医务人员为此不断加强学习,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在疾病分析工作中,如果依照传统方式进行,则医务人员需要依据计算机存储的临床经验,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无疑极大影响了研究效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计算功能,基于大规模计算方式,展开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找出相关的规律,从而深度提取出有用的医疗数据信息,保证数据信息的全面性,真正对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较大参考价值。

3.3加强多机构共享

如何加强各级平台,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上保持同步,是医疗信息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云计算技术可以立足于共享机制,完成各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满足综合管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形成共享云,融合业务网络、卫生应用系统、信息平台、数据库等,提高医疗资源共享程度。

3.4创新工作模式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机构的立足之本,基于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也可以方便不同医疗结构之间,集中优势资源,对病患的病情集体会诊。这种工作模式,在HIS、LIS、PACS转诊系统的支持下,通过SaaS软件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就诊模式,可以提高医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将远程医疗作为重要方式,促进医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加强医生同仁之间的交流,由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医生,指导其他医生,实现医疗机构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间接为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另外,在系统维护上,云计算技术可以令同一片区域的医疗机构,加强数据共享平台的连接,从而方便一家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交换资源,这样便可以省去单独购买系统这一环节,从而使系统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最后,云计算技术同样会对医疗管理决策模式产生较大影响。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对服务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及时记录患者就诊情况,提高院内管理的科学性,为决策提供较大参考价值,从而有利于医疗结构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对于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通过构建数据库的方式,提高疾病分析系统智能化水平,并进一步多机构共享,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创新。整体上看,云计算可以极大提升医疗机构工作效率,未来开发潜力较大,但是需要注意相关系统的维护,并扩充信息化技术人才数量,从而真正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价值,助力医疗信息化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马力,李娜,王韬,白波,王晨.医疗联合体内基于云计算系统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4):462-464.

[2]缪姝妹,王忠民,刘云,张昕,景慎旗,朱一新.基于云计算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1):24-27.

[3]张新超,王永峰,张盛源,陈益洲,谢磊,卢世坤,许璐.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省级区域协同医疗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7,38(2):18-22.

[4]薛以锋,陈一君,马锡坤,韩雄.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9):112-114.

[5]闻海,胡广宇,孟月莉,严晓玲,赵菲,翁丹虹,吴旭生,邱五七.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问题与建议[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4):9-13.

[6]王乐子,母健康,朱翀,王思圆,弓孟春.国外医疗信息化领域隐私数据保护现状及其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2):40-46.

[7]葛伟.从数据角度探讨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5):159-160.

篇3

【关键词】医院;档案;数字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85-01

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必然结果。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

1 医院档案数字化的必然性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投入使用,组织管理已经开始转变为面向流程的管理,特别是在医院,档案的范围由当初的文书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技档案、病理切片档案、计算机数据档案等。由于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进行管理;而引入信息技术对传统医院档案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医院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使得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在电子时代得以继续,是实现医院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

1.2 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工作社会地位的需要。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落实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HIS)的普遍应用对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医院档案主要涉及病案和行政档案两大内容,因此应当把档案管理划归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的HIS将管理信息系统细分为门诊管理系统、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病案管理、医疗统计、人事工资管理、财务管理与医院经济核算、医院后勤物资供应、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院长办公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支持等若干子系统。HIS软件当中大都为病案和文档管理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初步解决了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问题;另外,随着各类内部办公网络平台的建立,以及“电子病历”法律地位问题的逐步解决,逐步实现文档、病历的电子化只是时间问题。

3 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3.1 基础建设的问题? 数字化档案系统作为网上信息资源新的管理模式,具有高投入、跨学科、资源共享等特点,建设速度较为缓慢;技术力量、技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这给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添加了难度。

3.2 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存问题:数字化档案室只是一个“信息空间”,要靠传统档案的信息资源相互联接才可以构成,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因此实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制”,是纸制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3.3 电子档案的安全保护问题:由于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有时可能会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文件被偷盗、被修改,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的情况,现阶段难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绝对安全,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员不但了解档案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还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保密和反黑客任务有充分的认识。

4 对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4.1 改善硬件是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以后医院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

4.2 要为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资源保障和人力保障:加强数字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加强环境改造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购置、开发一定数量的应用软件,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满足社会各界广大用户的需求,使数字档案正常运转,保持旺盛生命力。

4.3 医院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前提条件:医院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两个方面的工作;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医院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就是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2]。

4.4 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档案、图书、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多方面才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才,这要求我们调整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从而保障各种专业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快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

4.5 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解决数字化进程中录入与检索、保密与开放、资源共享与资源权属关系等问题,正确处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关系,纸质档案的信息内容附在纸质载体上,与纸质载体密不可分,因此真实性和原始性容易鉴别,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也就比较强;但受载体形式限制,纸质档案信息密度比较小,所需存储空间比较大。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通过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附在磁盘、光盘上,不能在载体上直接读取,必须通过计算机等专用设备的再转换,虽然存储量大、节省了贮存空间,但在信号转换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贮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因此对电子档案真实性的鉴别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积极实行“双套制”保存电子档案,既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保存对应的纸质档案。

总之,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是相铺相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而且也使工作准确性大为提高,在高度信息化环境中,文件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量极大,传统的文件和档案分开式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采用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将是我们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疗案管理;信息化;电子疗案

疗案管理是疗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涉及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法律、统计和社会保险等诸多方面[1]。随着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使用,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疗养院疗案的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疗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1疗案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疗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1.1.1疗案首页计算机管理我院现在使用的“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开发,2005年9月在全军各疗养院运行,其中电子疗案子系统在计算机管理疗案方面主要限于疗案首页的录入与管理,以疗案首页中的各项内容对疗案检索查询,在疗案查询和信息利用上有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较大局限。一是疗案检索仅限于首页上的项目,检索范围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各类人员对疗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二是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以前的疗案还必须依赖手工查询,工作量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疗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没有实现全疗案计算机管理和全面意义上的电子疗案,即不能解决大量疗案的存放问题,也不能更好地解决疗案资源共享问题。

1.1.2电子疗案电子疗案是将现代化数据处理手段应用于医疗实践工作之中,也称计算机化的疗案或基于计算机的疗养记录。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疗养员在疗养过程中的记录,取代手写疗案[2]。它包括了纸张病案的全部内容,如声像图文等各种信息,其功能涉及到信息存贮、数据处理、网络传输、诊疗支援、统计分析等各个方面[3]。

我院现阶段使用的“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疗案子系统所形成的电子疗案,仅仅是真正意义电子疗案的初级阶段,只提供了文本方式的疗案,在资源共享与信息利用上有一定的进步,但缺少对医学图像信息,医学检验信息,甚至病人的心音信号的采集、存储、管理等功能。这种电子疗案是无法完全替代纸质疗案,疗案统计室必须实行双轨制的疗案管理方法,即:在保管纸张疗案时,同步收集、管理电子疗案,这无疑加大了疗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了疗案工作者的工作量。

1.1.3疗案借阅的管理我院现阶段使用的“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疗案子系统在计算机管理疗案方面仅限于疗案首页的录入与管理,以疗案首页项目内容为条件检索疗案。对于信息利用的重要环节――疗案借阅的计算机管理还未涉及。我院疗案室在疗案借阅工作中,有许多繁杂的手续如各种疗案借阅与归还登记、借阅查询、催还登记等,还完全依赖手工操作,在疗案室人员少的情况下,操作过程复杂而繁琐,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错漏、丢失等问题。

1.2疗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1.2.1疗案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疗案资源的需要疗案在疗养院管理、科研和教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我院为例,我院是一所面向全军师以上干部的疗养院,疗养人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主要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疗案库中所积累的历年相关疗案已有相当数量,如能有效利用这些疗案资料,对于我院开展有针对性的专病疗养,制定相应的疗养计划,提高疗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一个高效的疗案信息管理系统,医生在面对疗案库中浩如烟海的疗案,不能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疗案资源,疗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可用性就大打折扣。

1.2.2疗案管理信息化是疗案资源管理的需要以我院为例,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疗养院,共有床位300张,下属若干个疗养科、创伤康复中心、门诊等临床科室。以半月疗养期计算,我院每年满负荷的收容量在7 200名疗养员左右。疗案室现存有历年疗案资料8万份左右,并且每年都在不断的增长,存储空间已显不足;另外,纸质疗案集中存放,安全隐患多,容易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还有就是纸质疗案保管和查询费时费力,而且仅能满足一般性的单个调阅,无法实现疗案资源共享。

因此,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管理为手段的高效的疗案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新的疗案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具备疗案信息资源存储的功能,实施对全疗案科学有效的管理,满足疗养院管理、医疗、科研及教学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另外,新系统还应实现疗案借阅电子化,减轻疗案室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疗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电子疗案管理信息化的展望

2.1全疗案计算机管理通过缩微技术和光盘存储技术实现对疗养院疗案的全疗案计算机管理。缩微技术是通过光学影像拍摄技术,把需要保存的文献拍摄到较小的胶片上,以便保存[4]。查阅疗案时可在阅读机上直接阅读,如须借出,可利用还原复印机制出复印件。光盘存储技术是将纸质疗案通过扫描仪转换为图像,经过压缩后存入光盘中。查阅疗案时可在光盘计算机上直接阅读,或利用疗养院管理系统在网络计算机上直接阅读。如果需要,随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与纸张病案一样的打印件。全疗案计算机管理解决了疗案海量存贮与信息使用频繁的矛盾,检索查阅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同一份疗案可同时供给多人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共享,避免了借阅原始纸质疗案所导致的疗案破损和丢失,大大提高了疗案信息的使用率。

2.2电子疗案电子疗案是现代疗养院疗案管理发展的方向,它是将传统的纸质疗案完全电子化,通过电子设备储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疗养员疗养记录。它应该包括全部的临床资料,如:心电图、彩超的动态图像、CR等,甚至包括声音、形成完美的多媒体资料,可以非常方便的提供给临床对于疗养员既往住院资料的查询,临床科研、教学等,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疗养院医疗管理和控制医疗质量的作用。

2.3疗案借阅电子化疗案借阅是疗案使用的开端,也是疗案信息利用的重要环节,疗案借阅电子化使疗案借阅中许多繁杂的手续,如各种疗案借阅与归还登记、催还登记等,变得简化、不易出错。通过开发以计算机网络管理为手段的高效的疗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疗案借阅电子化,其中包含的疗案流通条形码管理子系统与疗案跟踪子系统,实现使用疗案条形码与借阅卡条形码办理借阅手续、追踪疗案去向、分类打印各种借阅登记、发送催还通知等功能,可大大提高疗案借阅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疗案的利用率,使疗案能够更好的促进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发展[5]。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疗养院发展的方向,疗案管理电子化对疗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疗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疗养院的卫生信息资源将得以更加充分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信息化条件下疗养院疗案管理的几点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3):380.

[2]邱婕,王丽伟.疗养院电子疗养档案的管理与应用[J].中国病案,2005,6(2):21-23.

[3]赵卉生.推进病案管理电子化,开发卫生信息资源[J].中国病案,2004,5(2):22-24.

[4]吴亚杰,潘珩.医院病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2003,16(7):349-350.

篇5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建议措施

1.农村地区居民医疗健康档案概述

1.1 医疗健康档案的意义

健康不仅是人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更是人生财富的一种体现。狭义上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没有疾病,而广义上的健康则包含了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伴随人的一生,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覆盖了多方面动态信息的有机整合。当疾病发生时,能够依据人的综合健康状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1.2 档案信息的主要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涵盖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高血型、病历病史等诸多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个人的一种卫生服务记录。从建档日期开始,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涉及到所有发生过的重要卫生事件。不仅要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还应保证其科学及可用 [1]。个人健康档案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各种存在或已发生的健康问题记录,二是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实施记录。

2.乡镇卫生院档案信息化概况

2.1 档案信息工作现状

我国的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建设工作,已经从最初的纸质化档案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电子化模式。一些大型医院的信息管理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从采集、存储到管理、传输的一体化服务。乡镇卫生院由于起步晚、基础设施差,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医疗卫生改革的力度,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2 信息化基础设施缺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医疗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一些的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由于乡镇卫生院大多地处农村地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尽管目前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而到了乡镇一级却难以贯彻到底。整体而言,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档案信息电子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不仅与城市大中型医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东部和中部经济交往发达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往往有着较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甚至远程治疗。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长期停滞不前,极大的限制了医疗水平和环境的发展。

2.3 主观认识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从主观上来看,一些乡镇卫生院由于观念落后,对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乡镇卫生院的经费本身就相对有限,大部分经费又用于到硬件设施之中,真正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同时,档案信息的建设工作涉及面较广,从管理权限、到工作量分配、再到利益均衡,使得医疗系统内部存在着重重阻力。对于管理软件本身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意识方面的滞后,对于信息化的安全存在颇多担忧,信息化之路更加任重而道远[2]。

医疗信息电子化起始于财务收费核算管理,逐步发展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以实现区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成熟标志。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手工输入的方式普遍存在,不仅效率低下,且数据的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信息在医院内部缺乏有效流动,部门之间难以做到互联互通,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现象,使得资源共享举步维艰。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偏低,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改善,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2.4 标准规范不健全,人员素质不匹配

实现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基于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言的。由于开发和使用主体的不同,不同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往往局限于某一家医院或某一个专业。不仅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难以做到全面推广。既不利于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一些地方仍然沿用纸质化时代的标准与模式,与电子化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任何工作的执行,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现代化的医疗信息档案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掌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而现有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是在乡镇卫生院,很多都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从一线岗位退居养老的职工。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操作能力,都与医疗档案的信息化要求相去甚远,即便拥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依然难以发挥作用。

3.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建议与措施

3.1 提高认识,转变意识

医疗健康档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程度,积极转变工作意识,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卫生服务工作来抓。从医院领导来的层面,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从资金、政策、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适度的倾斜。在深刻理解档案工作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主动服务的观念,加强自身业务和技能的学习,遵循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要认真落实好关于各级政策和文件的精神,因地制宜的找出加快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方法,不断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电子化办公能力和水平[3]。

3.2 加大资金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确保资金充分由于医疗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之中,以及经费的连续性。酌情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补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物资供应保障,尤其是涉及到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按照相关标准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引进技术条件较为成熟的软件管理系统,对现有的档案存储条件进行改善,从根本上确保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水平。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云计算服务为例,无论是功能系统还是网络存储,都有着强大的功能和应用价值。不仅简化了设计与开发的环节,更加提高了系统的更新和升级速度。

3.3 提高信息安全共享,深度挖掘业务潜能

工作的开展,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和标准而进行的,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的质量。各级主管部门和医院本身,还要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对标准和制度进行协商讨论,形成合理的、具有权威性的书面规范。应当从法律、制度等方面予以约束,对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评估,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以提升医院整体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水平。充分发掘现有基础设施的潜能,加强对计算机等设备的开发使用,努力提升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加强部门之间、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认与共享,提高数据的对接与分析处理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接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软硬件建设,促使乡镇卫生院的档案信息电子化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琦,赵根明.我国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

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医药卫生 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R-012 【文献标识码】A

城乡统筹医疗保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到我国未来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北京大学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城乡医疗保障的实际,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进行整体性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调研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科学抽样,抽取了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和黑龙江、山东、河北、辽宁、陕西、山西、贵州7个省30个县(区)、60个乡村和城市社区,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开展实地考察,力求调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调研发现,整体上看,3个直辖市、7个省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民众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近几年,各地又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将医疗费用超过规定额度的患者纳入大病保障范围。有些省市的大病统筹政策内报销比例达到75%,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受访民众对医疗保障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但调研也发现一些地方的医疗保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城乡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民众对医疗保障的获得感不够高

城乡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尤为突出。其中主要不是医疗基础设施差或医疗配备少,而是缺乏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尽管各级政府每年对于卫生经费的投入有大幅度增长,但大多用于保需方,即增加医疗保障资金,直接投入县(区)医院的经费不仅数额少,而且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医务人员薪酬等日常运行经费仍要靠医疗服务收入解决,导致医院采用过度检查和多用自费药品等手段以增加收入。尽管医保基金最终都要补偿到医院,但由于大医院能力强、水平高、治疗疑难病症多,获得的医保基金补偿就多,医务人员薪酬标准也就高;而县(区)医院由于能力弱、水平低,治疗疑难病症少,获得的医保基金补偿也就少,医务人员薪酬标准也就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由于能够开设的诊疗项目少、能力差,获得的医保基金补偿较少,医务人员薪酬只能靠财政支付,标准更低。利益导向使乡村卫生技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有些乡镇卫生院空有新建的服务楼,而病人却寥寥无几,主要是缺少优质人才。

民众对医疗保障的获得感不够高。在调研中,很多受访群众反映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与政策公布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大。医保规定政策内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而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0%左右。究其原因,是医保制度规定了报销范围和目录,纳入目录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0%,另外还有大量的药品、检查费、床位费等,未列入报销目录,全部由患者自费。由此造成政策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应当看到,由于目前我国医保筹资水平比较低,财政拨款以及企事业和居民缴费也难以快速增加医保基金,医保费用的报销比例不可能很高。问题在于,很多未列入报销目录的自费药品和医疗项目,也是治疗疑难杂症不可缺少的。而且越是大病、重病患者,自费比例越高,负担越重。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公立医院使用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疗项目,缺乏规范的限制,致使一些重病患者意见较大。

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不适应患者就t需求。不少民众反映,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药物品种很少,常备药物数量很小,给社区民众特别是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作用的发挥。北京市大型医院平均常备药约1200个品规,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220个,差距较大。适应社区民众日常用药需求,适当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备药品种和数量,是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对于社会药店的经营行为缺乏严格监管,有些定点药店不仅直接刷医保卡销售药品,也刷医保卡销售化妆品、食品、清洁用品等非药商品。这些行为虽然使未患病的民众得到了实惠,却违反了国家医保政策,侵蚀了医保基金,实际上损害了民众健康利益,应当引起政府医保部门和经办机构的高度重视。

居民重复参保与异地报销难问题并存,有些医保政策不适应民众的实际需求

居民重复参保与异地报销难问题并存。调研发现,有些外出农民工既在老家参加了新农合,又在打工地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城乡居民医保属于两种制度、两套经办机构,信息相互分割,存在一些漏洞。尽快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医保经办机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此外,城乡居民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外出农民工及随迁老人、子女,在原籍参加新农合,到打工地就医不能报销,得自己先垫付费用,年终再回家报销;导致有的不能及时就医,耽误病情。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层级比较低,有的是市级统筹,有的是县级统筹,各省没有建立结算中心,省与省之间没有互联互通的医保信息网络。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加,跨县(区)、跨省市的异地就医数量越来越大,应尽快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并研究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医保费用报销结算制度。

有些医保政策不适应民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医保制度是,根据居民的户籍和身份分别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不符合变化了的新情况。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受访民众希望参加其他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险。有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城后希望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些城镇下岗职工因原有企业难以缴纳医保费用,希望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也有些收入水平较高又患病的自由职业者希望加入城镇职工医保。这些都是随着居民的就业、居住、收入等客观条件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如何适应这些居民的合理需求,建立起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维护公众健康权益,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面前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完善我国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秉承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一座平台,组建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联合体――由一家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二级医院,一家二级医院联合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家县级医院联合若干乡镇卫生院。在医疗联合体内,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医院的优质医疗人才在隶属关系不变、原待遇标准和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定员、定岗、定期轮流到联合体内的下级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基层的医务人员也需要定期轮流到医院培训、进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给予一年的补习机会,仍不合格的应予辞退。今后,三级医院原则上不应从医学院校直接招聘医务人员,而应从联合体的二级医院中选调,二级医院应当从基层医疗机构中选调。在联合体内,上级医院的科室领导应当与下级医院实行转岗任职。

扩大报销目录,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建议政府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医保报销政策的研究,逐步调整和扩大报销目录,凡是与人民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药品和医疗项目,原则上都应列入报销目录,并对医生的用药行为实行严格监管。扩大报销范围可能会降低一些报销比例,但从公平角度看,更容易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药品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当实行特殊的监管政策,建立全国统一、规范、严格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药品价格审核制度,以药品出厂价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商品流通费用,确定中标价格,遏制药品流通暴利。对于一些用量小、价格低的特殊药品,政府采购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保证其生产和供应。同时,对于定点药店应当加强监管,严肃查处用医保卡销售非药商品的违规行为。对于居民的医保卡,应当建立保值制度,明确当年用不完的可以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医保卡积累的费用额度,归参保者个人所有,可用于日后的医疗个人花费,但不得挪作他用。

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角度考虑,应当尽快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整合,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基本医保实现城乡统筹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需要提高农民个人的缴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城乡医疗服务有着较大差距,如果城乡居民统一缴费而不能享受同等的医疗服务,则不够公平。解决的办法是,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务农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采取差别化缴费政策,允许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低于城镇居民;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因有较稳定收入且享受城镇的医疗服务,应当与城镇居民同标准缴费。对于城镇下岗职工缴费困难者,应当允许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实现省际医保互联互通,解决异地报销困难。目前各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大多以县、市统筹为主,统筹层次低,不仅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给异地报销带来了诸多困难。我们建议,国家应当积极推动各地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到“十三五”期末,全国实现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同时,各省之间应当建立医保信息网络,包括医保报销政策信息、医疗服务费用信息等,并实现互联互通。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看病费用,可以去就医地即时报销,并通过省际结算平台定期结算。这项措施适应我国人口流动的新形势,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各地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方便民众就医、维护人民健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协调、大力推进。

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中心环节,对于治疗疑难重症、创新医疗技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权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破除逐利机制,维护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对公立医院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为医院运行提供基本经费保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医疗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并对医院医务人员的服务绩效进行规范审核,改变公立医院“自收自支”的状态。近几年,公立t院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现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大力推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面向城乡医疗卫生的现代化标准体系》,使标准化、网格化的电子诊断结果和病历可在不同医院使用,减少重复检查,实现资源共享,并推动远程诊疗,提高医疗水平,降低诊治费用。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医保体系建设的参与感和支持度。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和亿万民众的安康,参保民众既享有保障的权利,也承担共济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参保民众认识到,医保体系关系民众整体健康,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也要关注基金的安全,保证医保基金真正发挥互助共济的作用。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应当成为参保民众之家,对于部分民众的意见,凡是能够解决的,要尽力研究改进;对于暂时做不到的,应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广大民众成为参与医保、关心医保、支持医保、维护医保的骨干力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篇7

2013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加快推进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借以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

卫生部于2011年7月的《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1]中明确提出优化布局和结构、统筹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并于同年9月份在全国选取14个省份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工作。

本文希望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国务院所提出的医疗信息服务。

2 系统概述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有线通信的补充与延伸,可以大大加强基于有线网络的医疗信息系统的移动性和便利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将借此摆脱台式终端的物理位置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移动和漫游的康复医疗信息的快速介入,借以提高医疗的时效性。本系统通过移动网络运营技术与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结合,构建广覆盖、功能齐全、畅通安全的网络系统,服务于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康复诊疗管理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云数据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实现康复机构的病区查房、医技沟通、决策支持、双向转诊、医疗咨询、预约诊疗等应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实施方案

根据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引入云计算概念,将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整合起来,打破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应用中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计算资源分配与管理的动态化。该系统采取数据分布式应用结构,以移动4G TD-LTE网络为纽带,开发多个系统版本及App应用。在个人层面,患者可通过手机传感器采集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自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亦可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预约诊疗等服务。在医疗机构层面,系统采用数据接口控制器结合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既可满足本地康复诊疗需求,又可通过移动4G TD-LTE网络实时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本地数据上传至云端。在需要发生双向转诊事件时,转诊前医疗机构只需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患者的个人病历信息权限开放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即可,患者就诊信息将自动由云端传输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

在信息安全方面,本系统自动获取各级医疗机构的本地信息,任何中间环节都没有权限修改数据,可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信;并采取网络多层次多区域设计原则,建立安全边界及防火墙,确保病人信息等医疗数据的安全性,促进双向转诊的及时性、可靠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拓扑具体见图2。

4 系统功能

4.1 云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区级的云数据库,存储区域内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部署和运行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康复服务信息云数据管理平台,以移动TD-LTE网络为传输通道,建立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在云数据管理平台中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为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提供可靠、高效及可扩展的云数据库、云搜索引擎、云存储及分布式并行计算服务。

(1)基础数据库

建立区域内就诊人群基本档案数据库,实行“一个患者一个标识码,具备区域内的唯一性”,建立覆盖区域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人群数据库,为每一名患者建立唯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形成“综合三级医院-综合二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纵向一体化的康复诊疗的基础数据库。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慢性病情况)、失能分类及等级、失能原因、康复需求等。

(2)患者诊疗信息库

保存患者在不同医院的结构化的病历信息、康复诊疗方案、康复治疗信息(包括康复设备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等参数)、康复前/中/末期评估及分析、后期随访等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中该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中,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3)数据挖掘系统

云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云搜索引擎提供了分布式的索引系统,通过和云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和访问实现数据挖掘功能。该子系统通过使用Map Reduce技术,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及分析,支持临床科研工作,可实时调整决策支持管理模块模式库,使决策支持更趋精准。它亦可挖掘区域内康复需求、康复疾病类别等数据信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其原理见图3:

图3 云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挖掘系统

4.2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

(1)康复临床管理门户

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应用决策支援技术上,开发了医师工作模块、治疗师工作模块,针对康复科的整体管理而研发,以使临床康复诊疗更加规范、科学和人性化。该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级康复医学科,通过康复诊疗过程的决策监控,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匮乏、资源薄弱、患者不愿就医等现实问题。

医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医师的临床工作,实现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初步诊断病人疾病,提供快速有效的康复评估和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套餐,并即时通知治疗室该病人的新治疗医嘱项目。在医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功能根植于医师临床诊疗的各流程,按照康复诊疗规范设计运行模式,辅助医师分析临床资料,预测、推理诊断及治疗方案。

治疗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医师的患者基本情况接诊患者,查阅病人康复治疗医嘱项目,并对患者本治疗室的康复进行详细评定,核对康复治疗医嘱项目;若发现不合适之处,可向医师提出质疑。在治疗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技术可辅助治疗师制定合适的治疗参数,并提供禁忌症的系统默认取消功能。

(2)康复决策支援系统

决策支援管理模块构架主要由模式管理单元、资料库管理单元这两部分组成,因其后台服务于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自动辅助其他模块临床诊疗过程。其中模式管理单元[2]是决策支援系统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针对不同的输入、输出级运算,整合各类临床资料,通过模式来提供预测、推理、分析、创造可行方案。而资料管理单元是决策支援的基础[3],通过将临床病历资料(主诉、病史、查体、检验检查结果)等内容条目化,完成主观性的病历资料数字化、标准化。决策支援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康复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参数的临床决策,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

4.3 双向转诊管理平台

(1)康复转诊信息管理门户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康复诊疗信息管理门户,利用云数据库集成各级医疗康复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服务。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转诊情况及病情,通过此门户实时调取患者区域内个人信息及就诊信息,保障患者区域内就诊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2)双向转诊应用门户

主要服务于“康复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三级康复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医疗,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回归家庭的完善康复诊疗流程,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系统。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系统会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评定自动进行综合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即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平台期),制定明确、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辅助医师进行病人的双向转诊,建立完整的现代康复供应链体系,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期、联系追踪管理。

5 系统功能架构

康复服务信息系统采取“区域建设,三级应用”的方式,即在海珠区内建设运行环境,物理部署于全区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建立患者康复服务基础数据库。整个系统包括三级应用系统,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见图4)。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社区康复中心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

6 系统设计原则

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规模庞大、信息量大、安全性高的综合信息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工业标准,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扩充性。

(2)科学性和先进性

系统设计与开发采用先进成熟的思想、概念、方法、技术和平台,在理解用户的各项需求后,进行科学的建模、功能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以指导系统开发建设;同时在系统建设上适应未来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系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易维护性和扩展性

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以适应系统需求的变化,如专题应用、数据更新等方面引起的变化。同时系统的升级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各应用系统的版本兼容问题,尽可能保证系统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4)安全性和保密性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防止病毒入侵、非法用户访问、恶意更改破坏数据的功能,并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可以进行各种权限级别的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5)高性能和稳定性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

(6)方便实用性原则

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康复医疗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做法,做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7 结束语

区域性康复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部分,具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特征,即以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康复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信息共享为目标,使有限的康复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移动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诊疗流程都在严密的网络管理中进行,并接受质量抽查和阶段性考核,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医疗、康复经验可以互用,能够加快康复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成奇. 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6): 494-496.

[2] Maris G Martinsons, Robert M Davis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support systems Comparing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managemen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43): 284-300.

[3] Pekka Korhonen, Haim Mano, Sari Stenfors, et al. Inherent Biase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SS on Choice, Affect,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8(21): 45-58.

篇8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养老服务;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技术进步迅猛,人口寿命得以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和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8.1%和1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高达4000余万人,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的养老还是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家庭中医疗器械缺乏,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知识相对不足,老年人定期体检意识薄弱,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到位,可能导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继续上升,加重社会养老负担,而我国家庭小型化、无子化倾向明显,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家庭养老支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独居趋势增快,代际空间距离持续扩大,子女照护老年人的难度日趋增大,给社会养老事业带来极大的挑战[1]。

一、智慧健康养老概述

智慧健康养老是一种运用新型高科技信息化产品,依托于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能的衔接和改善消费者、家庭、社区(街道)、养老机构(中心)与健康养老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尽可能地去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日新月异,供给量日益增加;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势头迅猛,系统功能不断丰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和高效能的行业体系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性得以增强;网络建设和人工智能化水平逐年进步,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2]。当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的形式集中体现在社区(街道)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虚拟养老,服务形式基本体现为“系统(平台)+服务+老人+终端”。其中,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搭建管理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帮助服务,开办老年餐厅、适老化娱乐活动室等场所,提高老年人生活乐趣,家庭配置居家医疗设备和远程智能监护系统,老年人使用智能监护床、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实现健康管理的需要。机构养老模式下,机构配置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系统,老年人随身携带定位芯片,机构工作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对老年人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和监控老年人信息动态。医养结合养老则是将医学治疗、日常护理、功能康复和健康养老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具体表现在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传统医学治疗实现医疗康复、专业照护、医养结合功能,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实现居家检查、治疗的需求,应用移动终端实现居家巡视、远程诊疗的愿望。虚拟养老模式下,政府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老年人通过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服务终端提出服务需求,平台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安排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能够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外出,降低老年人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该模式受时空限制较小,服务范围广泛,更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3]。

二、智慧健康养老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发展飞速,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这些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养老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有效减少了养老服务人力投入,养老服务费用大幅下降,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满足了部分老人家庭养老的夙愿,但面对庞大和特殊的老年群体,当下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不足。

(一)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测设备、智能机器人、远程管理系统等科技产品是智慧健康养老中必要的照护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传统养老中的人员不足、监护困难的问题,使得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智慧设备的设计、研发与信息通信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息息相关,芯片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等技术的掌握是智慧健康养老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芯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远落后于国外相关企业,对智慧健康养老高端化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4]。

(二)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受阻。受个人阅历、文化习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智慧健康养老的认知仍处于初浅阶段,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尚未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本质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至关重要,也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下智慧健康养老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服务平台的数量虽逐渐增多,但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导致数据孤岛化严重,尤其在人口、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和认证对接,导致大量信息资源及数据整合难度大,全面智能化实现的动力不足[5]。

(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养老是一项伟大的民生事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外溢效益和拉动作用也较为显著,在成长初期,仅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忽视技术认证和产业监测等必要内容,难以实现快速高效发展,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相关技术企业、养老机构都在进行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但对知识产权、检查检测认证、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体质指标评估服务、养老产业监测等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对智慧健康养老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6]。

(四)政府与市场作用模糊。在当前“9073”的养老格局下,养老服务总体上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但在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上表现为市级政府部门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建设发展统筹规划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区县级政府部门对养老服务进行指导的定位不清,缺少推进的有力抓手,社区(街道)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和养老驿站功能交错,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混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

(五)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较低。智慧健康养老相关技术虽然逐渐发展和改进,但实用技术与核心技术仍相对较弱,与广阔的市场需求相比,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作用也不够突出。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产品的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养老产品为提高产品的功能,信息技术使用较多,操作繁琐,产品的适老性和操作友好性不足,导致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经济性降低,老年人及其子女购买意愿减退,产品普及率较低[8]。

三、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可以在前期智慧健康养老企业、街道、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教育支持和科研经费投入,逐步优化和完善智慧健康养老必要的核心技术,考虑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征、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突破高精度传感器、5G通信、智能可穿戴芯片、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并积极布局机械外骨骼、基因工程技术、养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应用,切实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而服务。

(二)加强跨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立足实际,以养老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体系,渐渐达成政府间各部门、各结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协同,共同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合作。例如在养老服务方面,由工信部、民政部联合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在机构、家庭、社区中主动、高效、可持续的应用;在医疗康健方面,由工信部、卫健委联合制定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优化服务机制。

(三)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应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建设成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平台,集聚产学研医等综合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并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检测认证等服务,设计和实现多门类、分层次、跨地区、全方位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建议平台整合养老政策、资本运作、共享共性智慧技术、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老年教育资源、智慧养老产品以及养老通用服务,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协同与创新发展。

(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工程的大力发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出台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延展性政策和制度,引导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标准的完善,建设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纳入远程看护、网络健康咨询、心理慰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等系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有机衔接,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提高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提高智慧产品普及和服务市场占有,需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及时升级迭代相关产品和服务,结合5G技术、人工智能服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可穿戴、便携性好、灵敏性高、智能交互、容易使用的高科技产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将科技的精度和人文的温度有机结合,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产品,生产养老机构和老年人认为有用、好用、爱用、用得起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时,积极宣传智慧健康养老理念,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针对老年人熟练使用智能终端相对困难的问题,考虑通过线下实体店、无介入传感器等方式,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便捷地链接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和服务。智慧健康养老的诞生和发展开拓了养老服务的范畴,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养老服务的广度,为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先进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建立综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统一养老产品、系统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参数,让养老智能化、规范化,有效突破传统养老难题;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畴和内容,让养老便捷化、人性化,让智慧健康养老深入人心,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张巍,吕芯芮,吕春华,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现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9):261~267

篇9

【关键词】涪陵;医患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52-02

一、涪陵区政府解决医患关系新探索

(一)加快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2016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9个,其中医院2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精神病防治机构1个、中心血站1个、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1个,居重庆除主城九区外各区县的第2位及市规划的4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第2位。

(二)实施五项卫生计生民生工程

2016年投资187.4万元,免费为3.2万名农村妇女开展“两癌”检查;投资203.47万元,免费为4 500名孕妇提供唐氏综合征筛查、免费为2 377计划怀孕夫妇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投资6 600万元,实施医改惠民工程,实现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投资1.81亿元,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 400万元,为3万名计生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

(三)实施计生惠民工程

结合“世界卫生日”等宣传活动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将宣传资料和政策解答传递给群众。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日常临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各医疗卫生机构常年在大厅、病房、轮流室播放国家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广告、市级宣传视频等。

(四)开展医疗行业损害医患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开大处方和过度检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消费透明度;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抵制商业贿赂。2016年各医疗机构收到表扬信31封,锦旗23面,拒收红包35 200元,解决医疗纠纷13件。查处损害医患利益问题案件42件,问责42人,为患者挽回经济损失39 500余元。

(五)严厉打击“医闹”行为

通过依法治理各类“医闹”,近3年医疗纠纷案件数年均下降76.5%,没有发生1起较大“医闹”事件,“逢死必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医疗秩序进一步规范,稳定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涪陵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涪陵医患纠纷、医疗投诉率为10万分之1.78,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急需完善

涪陵中心医院、区儿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足,离相应等级医院建设标准差距较大;全区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较同是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万州区分别低0.36人、0.50人、1.14张,固定资产和医疗设备总额只有万州区的44.7%、35.91%。部分医院基础薄弱、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较低、作用和功能发挥不完善等问题还没得到根本改善。

(二)高端医学人才缺乏

涪陵区目前正高、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3%、5.5%,缺少一批技术精湛、水平一流,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导致科技力量不强,国家级、市级重点专科创建较少。近年公立医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人才支撑问题突出。

(三)应急急救体系需健全

全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急诊急救管理体系,在整体功能划分、人员设施投入、急救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急诊急救网络还没有形成,急救车辆、设备、医护人员都紧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接纳能力也有限,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医患关系。

(四)医生的工作环境不好及人文素养需提升

医护人员执业环境有点差,医院缺乏有效负责的保安系统;医生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尤其面对暴力及恶性伤医事件,只能自寻自保;一些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医生为了自保安全,不敢去冒险研究,医学不能进步。个别医生安排给病人的时间少,有时三言两语就把病人打发走,患者十分不满意。

(五)患者医疗知识需普及

由于对医学科学缺乏足够认识,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不少患者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病,只要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绝大多数患者对心理疾病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对患者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5.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需求。

三、涪陵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分析

(一)医患关系已部分异化为一种万能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患者逐渐已将医学万能变为对医学的要求,而医生的能力与患者的期望永远存在一段距离。这种对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就会引起不断发生的“伤医”事件,而这类行为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医院把患者越推越远。

(二)医患关系已部分异化为一种金钱关系

近年来,涪陵区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15次。医患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已部分异化为一种金钱交易关系。病人觉得花了钱就一定要把病看好,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总体的费用增大,心理压力也就大,容易导致心理焦躁。医患关系产生纠纷后,不少人选择“闹”,最后医院花钱买平安,客观上造成“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后果。

(三)医患关系已部分异化为一种不信任关系

患者对医院而言是弱者,信任必须是前提。医院只考虑收费而不严格坚持专业诚信,那就是自掘坟墓了。部分患者给医生施加很大压力。一个不信任的社会是不能认同现代性风险文化的,这也是当下医患关系难题的内在死结之一。

(四)医患关系已部分异化为一个博弈关系

医生想治好患者的病,患者想得到优质的医生护士服务,双方从医患关系产生开始。但是患者是医患关系博弈的弱方。假如医疗腐败,患者任性,患者带着防范心理被迫向冤家对头祈求服务,这样一种博弈的紧张的医患关系,小错可能归因为罪过,矛盾自然会升级。最恶劣的是,在误解和不可沟通的前提下,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可能性,无错也会被冤枉,正常行为也会成为被过度责难的悲剧主角。

四、涪陵医患关系改善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医患服务环境

加快涪陵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将涪陵建成具有地级服务能力、辐射周边、比肩主城、享誉全国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医院收治的区外病人占比达50%以上,健康服务培训、卫生职称考试及医师资格考试的区外人员占比达80%以上。2025年,至少建成8所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6个;全区每千人拥有病床8.5张、执业(助理)医师3.8人、注册护士5人。

(二)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好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工作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规模设计、网点布局、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医保政策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工程。要制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基础好,有一定实力的学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孵化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学科。创新实施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在全区建立区域性智慧医疗卫生服务云计算平台。建立起覆盖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和教育网络,集中构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居民在全区所有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互联共享。

(三)正确认识医患双方权利义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方必须站在广大患者的立场上,针对医院服务病人、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重大弊端进行清理和整治。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投诉平台,并纳入医院评级、医生晋升或暂停处方权、吊照等考核指标,促进医院与医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患方,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人类对生命、对医学、对健康的认识还是有限的,要理性对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治百病,医生也不是神仙,都能手到病除,所以医患之间大家要互相理解。

(四)严厉打击“医闹”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要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对医疗机构的报警求助,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出警;对正在实施伤害医务人员行为的,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要依法从严从重查处打击,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零容忍”,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坚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号贩子和医闹扰序等涉嫌构成犯罪的,坚决予以立案查办,并加强与检法机关的联系沟通,依法追究组织、煽动等为首分子和积极参与者的刑事责任。

(五)健全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加强医患矛盾预防化解

要推进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促进医疗纠纷多元化解。要深入医务人员和患者群众排查掌握相关动态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要积极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做好医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群众反映的医患矛盾,要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矛盾,通过法治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大力推动源头化解。在处理纠纷时,除了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外,还要注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把它作为纠纷的最终解决方式。相关部门要对暴力伤医、恶性伤医案件“零容忍”;建立高度责的安保机制;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规范新闻媒体行为,报道客观事实,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大平.医患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医学与哲 学,2005,(4).

篇10

1APP学习软件的结构要素

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是传统学习活动中的三要素。这里研究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学习活动,是脱离课堂、以医学生自学为主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APP的构成要素。

面向医学生的APP学习软件,主要依托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医学知识。我们设计开发的APP由医学资源、医学生、医学共同体和学习支持四要素构成。

医学资源是APP为学习活动提供的数字学习资料,医学资源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这些资料是经过分类组织的专业资源。医学生和医学共同体都可上传保存学习资料。

医学生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进行学习的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其他要素都是为医学生的学习服务。

医学共同体,是为实现共同的医学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社会群体,在这里具体指医学生和教师,他们以学习为核心思想和主要活动,通过自主、协商、共享的形式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促进医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的。

学习支持,是指APP提供的学习辅助功能,诸如笔记、会话、学习痕迹,它让学习过程更完整,起到查漏补缺、辅助学习的作用。

上述四要素构成以医学生为中心,以医学资源为基础的半循环体系,相互关联。医学生可以直接在医学资源库中学习相关资料,同时运用学习支持所产生的笔记记录、学习痕迹亦可作为学习资料重新纳入医学资源库。医学生和医学共同体在交互体验中完成学习活动。

2APP学习软件的架构

APP学习软件架构可分为三部分:服务器、医学生、医学共同体。图1为系统结构图。

服务器,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包括资源共享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即时通信服务器。资源共享服务器主要将医学资料上传,供医学生及医学共同体使用,或将在学习过程中交互产生的学习资源暂存在资源共享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根据医学生或医学共同体的请求自动将流媒体实时编码为适合相应移动终端要求的流媒体数据流,并将其实时发送到移动终端;即时通信服务器用来响应使用移动终端的医学生和医学共同体的协作请求。

医学生和医学共同体在整个体系中扮演使用者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器查看需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流媒体服务器播放视频、音频,通过即时通信服务器实现互动与交流。

3APP系统功能分析

APP学习软件分为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资源库、交互中心、支持中心、测试中心、公告板、用户管理。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同时与其他模块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功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图2为APP功能模块图。

资源库是整个APP最主要的模块,它为医学生提供各种医学资源,支持文件资料和图像共享,能够实时播放视音频学习资源等。该模块的医学资源是经过专业梳理的,将庞大的医学知识体系按专业学科分类,创建导航列表供医学生快速查找所需知识。视音频播放功能,采用微课程的形式,提供学科知识重难点讲解。值得一提的是,此模块纳入了医学专业中的实验实训项目,将专业操作技能用动画实验的形式呈现,使医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操作加深理解,更加形象化。

交互中心主要用于医学生和在线医学共同体学习过程中进行移动视音频通信、文件传输、文本消息的实时通讯。医学共同体列表的实时显示,有利于组织和提供医学资源的管理者了解APP实际使用情况。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医学生和医学共同体通过多种形式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支持中心主要提供学习痕迹记录功能。包括收藏资源、公开笔记和私人笔记3个模块。收藏资源,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精辟的知识点、资料直接收藏,也可以收藏医学共同体的言论看法和专家老师的见解。公开笔记,是把自己对知识的观点见解公开发表,分享给医学共同体。私人笔记,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编辑、修改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其他医学共同体是看不到的。

测试中心,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测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此APP提供了简单的测试题,用以检测医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公告板,充分体现APP应用程序的即时性,以列表形式呈现医学领域每一个学科的最新动态。每一个医学共同体成员可以在此模块自己了解到的学科新知识、新现象。医学共同体更新公告,主要显示医学领域的专家、教师、医学生的最新动态。

用户管理,是医学生的个性化设置,包括系统设置、用户信息和用户登录。系统设置,医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设置个性化的APP界面,设置圈子限制、登录方式等。用户信息,包括昵称、职业、年龄、所学专业等,相当于医学生的个人名片,方便与医学共同体的互相了解。用户登录,需要注册设置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且可以自动保存登录信息,以便查询登录历史和自动登录。

4结语

面向医学生的APP学习软件,是依托移动终端设备的个性化学习工具。本文设计开发的APP,充分考虑医学生的需求和用户体验,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基本都是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存在,从细节上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指尖上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便捷。

参考文献

[1]甘阳.移动学习在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01):108-110.

[2]叶忠海.学习共同体生成的若干基本问题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3(02):9-10.

收稿日期:2016-08-03

课题来源: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对分课堂与移动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016B-GZ006。

作者简介:刘月娟(1983—),女,天津人,软件工程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庞津(1976—),女,天津人,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通讯作者:徐健(1979—),男,陕西延安人,医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