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资源的特性

篇1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外部环境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确保外部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之间能相互协调;针对空间环境设计,其主要强调的是确保人类有着健康的生活质量,并且基础的设施能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及循环利用的功能。依据生态的基本特性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包括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是指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资源等模式,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由于资源短缺,应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其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的布局结构及配套设施设计上,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生活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其体现在多样化的物质产品设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这样满足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也避免了浪费资源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其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中消耗的物料及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原理,对其进行分解及再利用。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其具有独特的基本特征,生态理念是在一个自然环境的生态空间里,各种生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又相互排斥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生态理念的特性,遵循自然性、独特性、艺术性、生态性,从而形成一个绿色环保的环境空间。

(一)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生态理念的自然性。自然性是生态理念最基本的要素,若设计者追求的是精心雕琢、虚实的美,而不是自然的美,这就偏离了生态理念的特性,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是融入自然的特性,强调的是与自然相互协调、亲切自然、舒适的艺术美感。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其主要表现在遵循源于自然、体现环境自然、研究环境生态规律的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是从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设计者应融入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体会和领悟大自然的生态特性,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设计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使人们能融入到自然的环境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对于设计者,遵循艺术性是必然的,设计者应根据生态理念的特征,设计出具有艺术本身的意义,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们的生活中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篇2

 

绿色经济又叫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是新型工业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目标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效益目标共同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有五个转变,即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生态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双重目标,消费需求的单一目标转变为消费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的双重目标等。要实现这5个目标的转变,就要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产品,同时,要解决好生态保护、生产与资源、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等问题。

 

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做好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就要做好产品的短、小、简、轻、薄等方面等工作。

 

(一)初始化时间和过程短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短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效能,减少产品使用时的初始化时间和过程,进而实现节省材料、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速效充电、速效冰柜、速效空调等新产品。

 

(二)体积小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小是指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或工艺创新,缩小产品的体积。体积小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可以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同时也能缩短产品生产时间,进而实现节省能源、减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如掌上电脑、微型耳麦等新产品。

 

(三)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简是指产品的结构、构件和数量的简化。在确保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简约化是提高产品构件或数量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也能延伸到下游生产共计和生产设备的简约化组成。产品容易组装、拆解、维修,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能减少生产时间、简化生产过程,简化生产复杂性。

 

(四)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轻是指产品的重量具有轻型化特点,在保证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能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生产设备的轻型化。轻型化产品具有能耗低、耗材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五)薄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薄是指产品的薄型化,此类新产品有利于集成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如液晶显示器、微型电子仪器等新产品。

 

(六)新产品的综合研发与生产

 

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有些产品难以小型化,如钢琴、办公桌椅、冰柜等产品,但研发过程中可在其内部构件和使用持久性上做好工作。不一样的产品具有不一样的使用性能,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分别对短、小、简、轻、薄中的某些特性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绿色工业经济目标对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要求。

 

二、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特性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除具有短、小、简、轻、薄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特性。

 

功能特性主要是指产品短、小、简、轻、薄的工业与生态设计的最优组合,工业与生态技术的最优组合,产品功能与生态效能的有机结合,产品功能、消费特点与环保特性、生态特性的最优组合。造型特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性和外观构成的视觉情况,能使人快速意识到产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有产品外型、产品功能与绿色环保的统一,产品材料、色彩和生态环境三者的视角统一。色彩是人们对商品的认识,是人们审美的标志,对产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的判断;不同的色彩结合产品的质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绿色品位。绿色工业质量的特性主要有五个,一是资源利用率高、生态保护性强;二是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可再循环,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利用也可再循环;三是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使用化学物品,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材料;四是生产过程清洁,不使用能耗高、污染重、耗材多的材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五是营销过程构建了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和用户反馈,随时调整产品生产与使用的环节,使之与生态环境等相适应。绿色工业质量主要是指工业质量与绿色质量的有机统一,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产品按照绿色工业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对环境的保护,进一步适应生态经济目标,符合安全、卫生、健康等指标的达标要求。

 

三、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经济效益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除了要符合其特性外,还要将工业经济有效的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体现其经济效益:

 

(一)产品的市场需求

 

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要以市场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如果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产品就失去了商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具有相互拉动的特点,只有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产品的生态设计和工业设计结合

 

生态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周期的各个环节的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能力,相对缺乏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构建能力;而工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产品的生产技术、使用价值和功能,相对缺乏对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手段。二者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生态设计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相对于工业设计都比较大,但所产生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属于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因此,企业要通过设计整合和资源与材料的分析与整合两种途径提高两种设计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三)产品的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经济性

 

产品清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消灭污染、提高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率,在整个过程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适应性。企业一部份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原材料使用和降低耗能所实现,企业的一部份经济效益被社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共享。产品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生产,给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因此,企业要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整合、采用先进工业和设备、优化配置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要素来提高两种生产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绿色工业经济的目标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效益目标共同协调发展,我们一定要遵循目标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以生态适应性和环境保护性为出发点,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与设计,全面实现绿色工业经济的目标,将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付诸实现。

篇3

关键词: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森林保护

秦岭冷杉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常绿乔木,常分布于秦岭,生于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多数植株常不结实,仅在光照较好处的成岭植株能正常结实,但有隔年结实现象,种子易遭鼠类啮食,天然更新较差,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由于秦岭冷杉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且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对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也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秦岭冷杉的濒危状态与多年的过度采伐利用有莫大关系,不仅分布面积日益缩小,很多地区的冷杉林也都出现了退化现象,还有一些地区甚至已经消失,这些裸的事实无一不提醒着我们濒危植物保护行动迫在眉睫。

1 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

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群落、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是种群恢复与保护的基础,对植物生殖特性的研究也有助于植物保护与推广种植。球果和种子作为物种繁殖系统的重要特征与存在,是我们研究秦岭冷杉特性必备的参考之一。秦岭冷杉喜温凉湿润气候,幼苗耐阴,10年生以后不耐荫。喜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耐寒耐旱性较差,开始结实年龄在30~40年,间隔期为3~5年,花期在4月底到5月中旬,果始熟期在9月下旬,种子散落期在10月上旬到下旬。秦岭冷杉生殖过程中主要障碍是有效结实量少、种子生活力差。尽管单株产种量较高,但其种子生活力仅为45%,在自然状态下萌发率仅有6.1%,再加上幼苗实现定居过程中的死亡率,能够真正度过环境筛选发育成幼苗、幼树的个体数量更少。生殖过程是种群生活史中最脆弱的环节,植物产种量低,种子质量差,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更新。因此,秦岭冷杉种群生殖能力低下是导致其走向濒危主要原因之一。

2 物种濒危状态的根本问题

评价物种濒危状态的根本问题是看其所处的生境是否有利于种群生存,其种群数量是否增加。秦岭冷杉苗期个体生长缓慢,结实量不高,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差,在保护难度上本就高,且由于前些年的人为破坏,不仅生存面积大幅度减小,幼苗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即使后来保护问题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冷杉生殖能力地下,生长周期长的情况下,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对于特殊植被的保护,应尽量根据植被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进行规划,比如秦岭冷杉幼苗喜欢生长在阴湿、散射光相对充分的地环境,那么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就要依据植物的这种特性进行栽植与防护。在秦岭冷杉的保护过程中应该以就地保护为主,对现有环境与资源的利用要细致谨慎,通过对环境的调控抑制不利因素,从而达到促进种群生殖过程的目的。冷杉作为生长周期比较长树木,在保护过程中,对于成年结实的树木个体要加强防护,促进结实,冷杉种子产量低且不宜采收,致使人工繁殖实验备受掣肘,因此,在母树的保护上就需要加大力度,多促进自然繁殖,然后进行人工移栽,辅以人工培育与管理,提高育苗的成活率。除了自身成活率低,环境影响之外,对于冷杉的防治病虫害工作也要加以重视,2004年发生在鲁山县石人山地区的秦岭冷杉大面积死亡事件使我们看到了病虫害防治不利的恶果,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是必须引以为戒的。秦岭冷杉除了宝贵的研究价值外,还能固土保水,是高山上段重要的造林树种,在经济价值、观赏价值与药用价值上也形势喜人,值得我们大力推广与栽培。秦岭冷杉只是我国森林资源濒危植物中的一种,我国还有其他不少濒临灭绝的宝贵植物,对秦岭冷杉的保护经验与模式可以推展到其他植物的保护工程中去,依据不同植物的特性与生态特性,有的放矢,选择最适宜最经济的保护方法。

3 森林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

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可避免要提到森林的保护状态,森林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它不仅维持着生态平衡,同时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它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缓冲器,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可靠障壁。但是,近年来,我国森林破坏程度严重,加大保护森林力度与步伐就成为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森林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林护林,这就需要我们在森林砍伐上抓好限额管理,严格监控珍稀植物砍伐,切实加强林地管理,严格防治病虫害,做好森林火灾预防与抢救工作,最终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文辉,祖元刚,刘国彬.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2(9)

篇4

一、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研究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是发现和利用优质基因资源的前提。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评估基因资源的选优以及引种栽培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信息。对鱼腥草种质资源及遗传变异研究的结果表明,鱼腥草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通过对鱼腥草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在细胞学、同工酶以及分子水平等几个方面对其遗传多样性进了验证,表明鱼腥草遗传特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基础所决定。另外,鱼腥草的遗传变异不但在种间、群居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还在药用成分、构件养分含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证明鱼腥草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具有广泛的时空特性。至于鱼腥草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花授粉有较大关系。另外,鱼腥草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这也可能使其形成比狭域种具有更高的多样性。

二、土壤养分适应性研究

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普遍存在,影响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效率,最终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作为与生产最为密切又易人为操作调控的生态因子,土壤养分的异质性研究常常成为学者探索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重点和热点。在对鱼腥草的土壤养分适应性研究中,普遍认为有机肥对鱼腥草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养分都比较充足的土壤上种植鱼腥草,大量施用有机肥能使鱼腥草获得高产[1]。在鱼腥草栽培中,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脲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形成,促进植株长高和分枝,并能明显提高光合速率,促进鱼腥草叶片氮代谢。另外,秸秆发酵后的有机肥,也可促进鱼腥草生长发育,增加株高、分枝数、地上茎直径、地上茎节间长、地下茎直径、地下茎节间长等生物性状。研究结果也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着提高鱼腥草叶片的碳代谢,并明显提高其产量。但施用人粪尿不利于鱼腥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

三、光照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与土壤养分和水分等一样,光照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光照通过调节方向、强度和种类等特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进程及体内的次生代谢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控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因植物特性而不同。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而耐阴植物更喜欢在荫蔽环境中生长,在完全或强烈光照条件下,生长会反而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对喜阴植物而言,可通过调控光照的强弱促进植物增产、增益。研究结果表明,遮阴条件下,鱼腥草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不遮阴处理;遮阴更有利于鱼腥草产量、地上部甲基正壬酮含量、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调控光照强度可有效促进鱼腥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四、土壤水分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植物必然通过其表型可塑性对土壤水分条件作出响应。在土壤含水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境胁迫和生理响应。对鱼腥草的土壤水分生态适应对策研究表明,在应对土壤水分条件变化时,其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CAT、POD、SOD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膜伤害率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在重度干旱、重度湿润或水淹条件下,尽管鱼腥草能够维持生长,但已经处于胁迫状态。综合各种因素,栽培鱼腥草的水分条件可以控制在轻度干旱和湿润之间。应用于山区自然生境中,退耕还林的林下潮湿、低洼、积水地带和水沟的边缘及林缘等地均可引种鱼腥草。

五、重金属污染修复

篇5

关键词:本土植物 生态 城市景观

随着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景观建设也逐步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的一重要课题。城市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不少生态问题,所以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尤为的重要。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的象征。植物以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改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在景观建设中有着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对植物的利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量的引进外来植物,忽略了本土植物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导致一些城市生态问题的出现,这也使得人们的目光落在了本土植物上,本土植物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本土植物的优势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特定的自然选择的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本土植物凭借着独特的生理特性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1.1 生态优势

    本土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一个本土植物群落能更好的吸引其他自然生物,从而使生物更具多样化。在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外来物种极易破坏一个生态环境的稳定,给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本土植物比外来物种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能更好的保证自然群落的稳定性,使城市生态景观更接近与自然生态景观。

1.2 生长优势

植物有强烈的地域性,植物的生长受气候、土壤、海拔等等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到热带,还有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各地的环境差异非常大,也造就了我国物种的丰富性。本土植物是产地或起源在当地的植物,经过漫长的选择与适应,其生理性状、遗传性状等已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有其独特的生长优势,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稳定性。本土植物已经成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3 文化优势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在景观建设中大力运用本土植物更能体现该城市浓郁的本土气息,实现景观的本土化。本土植物在常年的生长过程中已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本土植物形成的自然群落也有较强的标识性,现在相当多的大中城市拥有自己的市花、市树。比如代表香港的紫荆花,代表佛教文化的榕树、莲花,这些植物都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标识成为了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寄托。

2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利用本土植物原则

本土植物往往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其地带性植物群落表现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自然植被景观,是实现特色园林绿化景观的元素之一【2】。为了形成自然的生态景观,我们在选择和配置本土植物时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2.2 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2.3 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2.4 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3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利用本土植物方法

3.1 考察本土,带来灵感

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自然的城市生态景观,首先设计师要寻找到创造的灵感,而通过对当地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进行考察,往往可以给设计师带来不一样的灵感。考察的对象包括了当地的气候资源、水文资源、地质地貌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细致的调查当地的自然生态群落,分析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以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于在城市中创造出合理的,稳定的生态景观。

3.2 深入当地,带来文化

本土植物有着强烈的标识性,通常人们看到一种植物都会联系到某一地区,甚至是某一城市,所以我们在创造城市景观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当地,了解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传统民俗和民族特色,充分利用本土植物来体现植物的象征性。利用本土植物配置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塑造当地的文化特色。在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要让人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

3.3 模拟自然,表达意境

在深入当地,调查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特色后,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在城市中模拟出适宜本土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在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宜的本土植物进行植物配置,表达意境。充分利用本土植物的生态优势,创造出物种丰富、群落稳定,同时又充满艺术美感的自然生境。

巧妙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特殊的意境,也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北方大连市绿地中模纹花坛,多以海波、浪花、海鸥为构图母体,充分展现了海滨城市的特点【3】。

3.4 加强观念,注意养护

在现在的城市景观建设中,设计师普遍存在着重洋轻土的观念,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景观,盲目的引用外来物种,导致部

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呈现不稳定的特性,对本土植物的生长习性缺乏认识,导致本土植物在保护力度上也较弱。环境日益破坏,本土植物在日益的减少中,从而导致景观设计中可利用本土植物缺乏,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在现在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本土植物的

利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加强对本土植物保护和利用的观念,提高对本土植物的认识,灵活的掌握本土植物的习性,注意栽植后的养护和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土植物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工程中有着生态、生长和文化优势,所以我们把握好本土植物的地域性,掌握好本土植物的运用方法。利用本土植物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长期发展。以本土植物为主的生态景观建设将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 

篇6

相比较而言,以森林、湿地、荒漠三个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依托的林业生态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持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1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森林建设缓解了资源过渡开采对会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部分地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培育植被,土壤荒废沙漠化,对区域建设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破坏严重的地区指定一项长远的造林计划可有效保护原有土壤,并且逐步改善现有的沙漠区域,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建设林业生态文明可将环保理念灌输在城市发展计划中,对群众起到一个教育引导的作用。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林业文化可促进这一观念在基层中的落实程度。

1.2培养生态文化意识。

林业生态文化源于自然,亲和力强,传播效果显著森林孕育了最初的人类文明,人与生俱来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但现代社会人类的这一自然天性或多或少地迷失于繁重巨大的生活压力与脱离自然的生存环境中,造成了其生态感知的缺失和生态意识的淡薄。而立足自然环境、依托自然资源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则针对性地弥补了人与自然之间架构的空白,提供了山水林田花草等人类可以亲而近之的绿色空间,也提供了观山看水赏林等人类可以触而感之的自然环境,构建起人类、都市、自然之间的纽带,唤起人类爱自然天性,根植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借助于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的自然认识与自然教育,其能够通过实物式的示范以最直接的方式增强人对于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够通过自然化的氛围以最感官的方式加深人对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能够通过生态性的活动以最亲和的方式形成人对于生态行为范式的共识。

1.3增强生态实践力。

林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公众容易接受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以人为本与因地制宜的两个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以人为本这一特性层面上说,其以受体人的思维为角度,探求实践主体最能接受的载体形式和更好地吸纳其承载文化的途径,规划设计最切合与最合理的方式,实现生态文化向人心的内化过程。从因地制宜这一特性层面上说,其以建设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融合与反映地域特色,规划建设最符合当地背景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工程项目,引领社会主体以最佳的实践方式外化生态文化,形成适于当地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力。

1.4带动社会发展、形成生态文化。

林业生态文化作用综合,辐射面广,间接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所带给建设地社会发展的辅助力与生态决策的时效力两点上。从社会发展的辅助力角度,其能够助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林业生态文化载体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实施管理能够提升建设地的综合环境,能够吸纳建设地的部分劳动力,能够扩宽建设地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起到改善建设地民生状况的辅助效果,民生状况的改善,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的体现,生态文明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其使社会主体能够更好地接纳与外化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摒除因经济制约力而导致生态实践力滞后的障碍。从生态决策的时效力角度,其能够带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林业生态文化物质载体项目建设的实施与非物质载体项目建设的展开,为建设地其他相关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提供了着力点与切入点,使其能够通过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的规划与实施过程加以融合和落实,为社会主体付诸落实其他相关生态文化决策提供了平台。

2总结

篇7

一、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3) 郑建宗,刘黎明.柴达木地区劣等农用地科学利用分析 [J].草原与草坪,2008(3).

篇8

关键词野生观赏植物;开发与利用;浙江天台

中图分类号S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38-01

野生观赏植物又称乡土植物,这些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发展,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物种。野生观赏植物在当地自然植被中,观赏性状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是城市园林植物开发利用的基础,在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1自然环境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E。总面积1 420.7km2,其中山丘占82.3%。为中亚热带季风区,具有盆地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8℃,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9℃,无霜期234d,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1 600mm。山地土层厚度在30~100 cm之间,呈酸性,pH值为4.5~6.0,土壤含钾量较高,含磷量低,湿润肥沃。由于水热条件好,野生植物生长茂盛,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且在部分地方发育保存较好[1]。

2调查方法

根据野外观察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具有2种以上观赏内容或园林用途,或者文献资料记载有观赏价值定为野生观赏植物原则,对天台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和天台山进行了外业调查,采集标本,记录其生境,野外拍摄观赏植物形态,通过内业标本鉴定,文献资料查阅,编制天台县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3调查结果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统计,天台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共有87科142属173种(含种下等级,下同)[2],这些野生观赏植物具有广泛的园林用途,按其观赏特性、在园林中的用途和应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大类[3-4]。

3.1林木类

此类植物树体挺拔,树冠葱笼,常成片栽植以构成森林之美。主要有木荷(Schima superba)、杨梅(Myrica rub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甜槠(Castano-psis eyrei)、灯台树(Comus conlroversa)等。

3.2荫木类

含庭荫树和行道树。庭荫树冠大荫浓、树形挺拔,可植于庭园或公园中。主要有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大叶冬青(Liex latifolia)等。行道树树姿幽美,树体健壮,耐修剪,可给行人车辆遮荫并构成街景。主要有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a)、杨梅等。

3.3蔓木类

也称垂直绿化植物,此类植物在美化建筑立面、高架桥、棚架、拱门、廊柱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有紫藤(Wis-teria sinensis)、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忍冬(Lonicera japonica)、爬藤榕(Ficus sarmentosa var. impressa)、薜荔(Ficus pumila)、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等。

3.4观花类

此类植物花色多姿,有的还芳香怡人,并招蜂引蝶。主要有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野山茶(CamLlia cordifolia)、石蒜(Lycoris radiata)、萱草(Hemerocallis fulvac)等。

3.5观果类

此类植物的果有的以奇、巨、丰取胜,有的色彩艳丽,还可招引鸟类,带来生机。主要有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金樱子(Rosa lacvigata)、木通(Akebia quinata)、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紫果槭(Acer cordatum)、蓝果树(Nyssa sinensis)等。

3.6绿篱植物(9种)

此类植物耐修剪,可起功能分区、隔离和引导视线等作用。主要有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桅子花、山鸡椒(Litsea cubeba)等。

3.7地被植物(28种)

主要有薜荔、地稔(Melastoma dodecandrum)、络石、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蛇莓(Duc-hesnea indica)、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等。此类植物高矮相当、排列致密,可减免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

3.8盆景植物(13种)

此类植物或苍劲雄伟,或秀丽清新,或优雅如平,或高耸静谧。主要有朴树(Celtis sinensis)、雀梅藤(Sageretia the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等。

4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

4.1加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了解资源状况

除调查清楚野生观赏植物的种类外,还要对野生观赏植物的分布、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等进行调查与评估,为保护、采挖引种和推广提供依据和本底材料。

4.2协调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天台县的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广泛,如不加以保护或利用不当,这些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就可能很快枯竭,甚至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只保护而不利用,不但浪费了这些植物资源,而且因较多地采用外来树种而影响到当地的地方园林特色。因此,这些野生观赏植物要在保护其再生能力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采种或剪插穗,要尽量减少对周围植物及环境的破坏。

4.3加强野生观赏植物生态习性和繁殖技术研究

野生观赏植物一般对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应加强生态适应性研究,确定各植物的适宜栽培区域。重点开展扦插育苗等技术研究,扩大野生观赏植物种群,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5参考文献

[1] 金则新,郑林友.浙江省天台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1-14.

[2]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篇9

摘要阐述了雌性败育野生稻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其不育的可能遗传模型,指出其可利用的优良性状,以期为水稻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雌性败育野生稻;生物学特性;遗传模式;优良性状

2007年春,江西一枝花新品种培育室引进了一份“雌性败育野生稻资源”种植于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试验地中。雌性不育野生稻,属于普通野生稻类型,一般其雌性败育特性极难利用,但该种质作为改良性状及抗性的资源,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此,探讨雌性败育野生稻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价值,对促进该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

1雌性不育野生稻生物学特性

雌性不育野生稻有强大的须根系,具不定根,多年生。茎直立,长度185 cm左右,直径约40.0 cm,地下茎明显、发达,节部生根并着生地上茎,分蘖力强;叶披形,狭长,叶耳黄绿色,叶枕无色,基部叶鞘绿色,光叶;圆锥花序,穗枝散生,穗颈较长,枝梗少,几乎无二次枝梗,每穗20~60粒,小穗较小、短,长宽比约为2,花药肥大,挤满颖壳内部,柱头紫色、肥大,羽状分枝多,几乎100%外露,极度向下弯曲,花粉量巨大。稃尖无色,结实率极低,极易落粒,花时较粳型品种晚约1 h;柱头自交异交均不育,花粉镜检与杂交均表现育性正常;偶有白叶枯,无稻瘟病、纹枯病,抗飞虱、抗螟虫[1]。

据3种野生稻表现对比[2-3]及该种质的植物学性状分析可知,雌性不育野生稻多数性状同普通野生稻相似,但地下茎不符合,可能是雌性不育后自然选择造成的,但仍应划归为普通野生稻类型。

2雌性不育可能遗传模式分析

2.1核变异

2.1.1显性基因控制。雌性败育野生稻作父本,与普通水稻杂交,后代仍雌性败育,若育成雌性败育不育系,无法配制组合,作恢复系,自身无法繁殖[2-3]。

2.1.2隐性基因控制。作父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杂种1代可育,杂种2代出现雌性败育株,以此选育雌性不育恢复系,只能通过雌性不育基因杂合选择法保留后代,制种时因存在同型可育株,达不到免割父本及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只能以无法繁殖保留后代,实践技术难度极大,且成本过高。

2.2质变异

雌性作母本与野生稻杂交,杂种1代永久败育;作父本,杂种1代与2代均全部正常发育。大量实际测交表明,作母本极难杂交。本型也只能以无性繁殖保留后代,实践技术难度极大,且成本过高。

2.3质核互作型

因为细胞质的参与,与质变异一样难以应用。

2.3.1显性不育。作父本与野生型杂交,杂种1代雌性败育,无后代。

2.3.2隐性不育。雌性败育野生稻作父本与野生型杂交。假定隐性不育基因为fr,恢复基因型为FrFr或FrFr,保持株基因型为frfr。Frfr出现1/2的杂合后代。FrFr正常生殖,不能产生雌性败育现象,frfr雌性败育,不能生产雌性败育不育系种子,Frfr中只能用可育株给不育株授粉[4-6],后代不能应用。

2.4生态型不育

反应类型应与光温敏核不育系相似,在三亚应该有较明显的转换期,但雌性败育野生稻在三亚周年完全雌性不育,属生态型不育的可能性极小。

2.5化恢型不育

只有在筛选到化学恢复剂时才能应用,实际上,在已有不育系类型中未发现化学恢复剂。因此,此类工作开展将十分艰难。

在现有的推测中,雌性败育均不宜利用。既不能用其研究混播种制种,又不能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手段,同时不能作为一种杂种优质利用的途径,因此雌性败育特性目前在水稻育种中较难应用。

3雌性败育野生稻可利用的优良性状

一是本资源柱头外露率极高,且柱头极大,可用于改良现有不育系的开花习性,提高异交率。二是该资源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挖掘抗性基因的重要资源,但因远缘杂交及其自身性状较差,需用回交及大群体选种的方法才能利用,同时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较有效,但工作量很大。三是花药肥大,花粉量巨大,可用于改良恢复系的花粉量,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

4参考文献

[1] 程式华,李建.现代中国水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38-39.

[2] 应存山.中国稻种资源[M].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11.

[3] 高一枝,曹兵,雷新民,等.雌性不育、雄性可育野生稻的发现和初步观察[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01-102.

[4] 张金伟,谢建坤,万勇.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015-5016.

篇10

关键词:调试生态位;分析模型;影响因素;Entropy-Topsis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01-05

Analysis Mode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YIN Hang1, 2, ZHU Jian-xin1, GUO 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2.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this paper finds out sequentialevaluat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including concept design, R&D management, the debugging,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nd market ecological niche. Through analyz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evaluating indexes are set up to measure evaluating status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Seventeen innovation projects information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are collected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evaluating status can be measured and theory model can be validated based on Entropy-Topsis method.

Key words: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analytical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Entropy- Topsis method; empirical research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中全面地阐述了产品创新理论。此后,众多学者对产品创新的内涵[1~3]、产品创新模式[4~6]、产品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7~9]、产品创新能力 [10~12]以及产品创新绩效[13~15]等学术主题深入探讨。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本研究从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出发,阐述产品创新过程的演进序列、分析产品创新过程中研发生态位的影响因素、构建概念设计生态位演进状态的测度方法,并以17个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项目为分析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力图丰富产品创新的过程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阶段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研究框架设计

1.1 生态位概念引入与产品创新生态位

生态位高仿真度地契合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不同执行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渐进整合的演进过程。学者们基于生态位理念,在虚拟企业产品创新的动态过程机理[16,17]、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演化机理[18,19]、企业间的竞争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20]等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产品创新通过战略规划与组织协调,对资本、知识、技术和人力等创新资源采掘和利用,创新环境、顾客需求与价值导向等多变敏感要素的引入,衍生干扰并增加复杂性。产品创新生态位是描述顾客需求、价值导向与所处创新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呈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诱导新需求产生的循环状态。产品创新生态位反映着创新主体通过特定需求、特定价值导向,驱动技术、人力、知识以及资本等资源要素的博弈与整合,是由不同子生态位按照组织关系博弈、整合而成的独特创新链条,是注重环境的创新模式。

1.2 生态位与产品创新过程演进序列之间的关系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概念设计、研发、调试、工业生产以及市场交易五个管理阶段构成演进序列,是不同且相关子生态位的演进过程,受到内外部资源及环境的共同作用,存在着序列、重合、重叠、相邻和分离等生态位关系。本研究以全创新产品与重大革新产品为对象,划分为概念设计、研发、调试、工业生产和市场交易等子生态位,参见图1。

1.3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内涵界定

调试生态位是依据当前试制品市场需求的反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促使创新产品的功能与顾客需求的匹配度达到预期状态,参见图2,包括如下关键环节:

(1)试制品市场需求反馈分析。企业通过对顾客体验感受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确认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如果契合度高,仅针对外观、包装、安全性、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与调整即可;如果契合度较低,则需要对创新产品的方向定位详细剖析进而做出及时、到位地调整。

(2)创新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调试。生产工艺技术调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功能技术参数的达标程度、不同生产工序之间的协调程度、创新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创新产品的合格率等方面的指标。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创新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反复的测试与调整,以达到生产工艺技术最优化。

(3)生产人员培训与生产设备调试。培训主要是围绕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对生产设备进行熟练的操作并提高对生产工艺的熟练程度,保障企业拥有专业的生产人员进行创新产品的生产活动。此外,生产人员还要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突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如对生产设备出现的偶然性小故障给予及时的排除。

2 制造业企业调试生态位的维度结构分析与演进态势测评

2.1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维度结构分析

(1)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整合。从技术角度分析,企业对内、外部环境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转化的过程,为创新产品的技术储备夯实基础。从非技术角度分析,技术整合是以提高生产合格率和生产效率为主要目的,对创新产品生产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经验互补融合的过程,继而实现技术整合的整体效应。

(2)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产品创新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对生产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对生产工艺的熟练程度,提升不同生产工序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生产设备的操作能力与产品合格率,并使生产人员对遇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提升生产线设备的运转率。

(3)生产设备的工艺调试。关注的重点在相关生产设备的调试上,使创新产品生产流程获得优化调整。生产设备的工艺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对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功能技术参数是创新产品功能获得实现程度的量化标准,而生产设备的工艺水平是直接影响因素。

(4)试制品市场需求的信息反馈。企业需要以试制品为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再次反馈,以此对创新产品进行批量化生产前的最后调整,尽可能地降低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顾客会对功能、外观等方面产生更清晰的需求诉求与更实际的意见反馈,使企业更加明确市场需求状况,继而增加创新产品成功进行商业化的可能性。

2.2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指标

2.2.1 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与技术配套

(1)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判别标准如下:① 生产效率达到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的协作性程度很高,试制品功能技术参数达标,不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调整即可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② 生产效率接近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的协作性程度较高,存在少量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品,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适度调整才能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③ 生产效率低于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存在协作性较差的问题,存在较多的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品,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较大调整才能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④ 生产效率与期望水平差距很大,生产工序间的协作过程频繁出错,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重构。

(2)试制创新产品生产质量达标比例。合格的试制品数量占试制品总量的比例,反映出设备之间技术与工艺配套的程度,数值越接近1表明生产工序技术配套水平越高。

试制创新产品生产质量达标比例=合格的试制创新产品数量试制创新产品生产总量

(1)

2.2.2 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水平

生产人员技能培训程度是指企业是否具有技能培训机构,为创新产品的生产输送合格的生产人员。判别标准如下:① 企业具有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拥有大量能够熟练进行生产的生产人员,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很高。② 企业具有专业的技能培训人员,多数生产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从事生产工作,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达到一般生产要求。③ 企业缺少专业的技能培训人员,需要从外部聘请专业的培训师或者雇佣熟练工人,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较差。④ 企业不重视对生产人员的专业培训,生产人员在试生产阶段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操作,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无法得到足量的生产人员支持。

2.2.3 生产设备的可获性与协调度

(1)先进生产设备的可获性。判别标准如下:① 拥有或者可以通过自主研制获取具有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的生产设备,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② 需要通过合作研发或者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取具有相对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的生产设备,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③ 拥有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生产设备不具备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低于平均水平。④ 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实现创新产品功能特性的生产设备,试生产阶段频繁出现生产系统停滞的现象。

(2)生产线设备运转率。它是指生产线设备正常运转时间占有效利用时间的比例。有效利用时间是指不包含生产线的维修、维护与保养的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数值越接近1表明正常利用率越高,数值大于1表明设备超负荷生产,严重小于1表明利用率较低。

生产线设备运转率=生产线设备运转时间生产线设备有效利用时间×100%

(2)

2.2.4 试制品的市场满意程度与功能认可度

(1)试制品综合满意度。判别标准如下:① 功能特性获得了顾客的认同,外观设计优美且实用,顾客愿意付出较大经济成本来获取创新产品卓越的使用价值。② 功能特性能够基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外观设计简洁且实用,创新产品的性价比高。③ 功能特性不具有显著优势,顾客对于创新产品外观设计的关注度较低,创新产品主要以低价格吸引顾客购买。④ 顾客对于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不认可,试制品的顾客满意度低。

(2)顾客对功能特性差异化的认可程度。判别标准如下:① 试制品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且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高,功能技术参数具有绝对优势,顾客的购买意愿很强。② 试制品与主要竞争产品共同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功能技术参数相对于行业内多数产品具有相对的优势,顾客对包括创新产品在内的几个主要品牌认可度较高。③ 试制品的功能特性不突出,与同类产品对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顾客购买意愿较少受功能特性差异化程度的影响。④ 试制品与同类产品没有功能差异,难以挖掘出吸引顾客的功能特性。

2.3 基于Entropy-Topsis模型的测评方法建立

2.3.1 应用熵值法(Entropy)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有m个评价对象、n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将决策矩阵进行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R,具体步骤参照相关学术文献[22]。第j个指标的熵值为:Hj = -k ∑ fij × ln fij; j = 1,2,…,n, fij = rij/ ∑ rij(i = 1,2, …, m)。第j个指标的熵权dj定义为:dj = (1-Hj)/(n - ∑Hj);对dj作归一化处理,获得指标标准化权重:wj = dj / ∑dj (j = 1,2, …,n), ∑wj = 1。

2.3.2 应用Topsis模型综合测评产品创新过程的演进态势

对原始决策矩阵A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21],可以获得规范化决策矩阵B。结合使用前文阐述的规范化决策矩阵B = [xij]m×n(i = 1,2, …, m, j = 1,2, …,n)和标准的权重向量W = (w1, w2, …, wn)T,可以构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Z = B × W,并确定理想解S+和负理想解S-,进而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S+和负理想解S-的欧式距离:d+i= [∑(zij – z+j)2]1/2(i = 1,2, …, m), d-i = [∑(zij – zj-)2]1/2(i = 1,2, …, m)。分别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d-i/(d+i+d-i)(i=1,2,…m)。根据综合评价数值C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明确当前创新生态位的进化态势与理想生态位态势之间的差距,C数值越接近标准值,表明调试生态位的进化态势越好,反之亦然。

3 实证分析

3.1 测评对象的说明

本研究实际选取25个行业中的167家制造业企业作为测评对象,其中西部地区28家,占16.77%,东部地区77家,占46.11%;中部地区62家,占37.12%;民营企业61家,占36.53%;国有企业89家,占53.29%;外资与合资企业14家,占8.38%;其他企业3家,占1.80%。调研工作从2010年10月开始,通过电话、E-mail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3份。本研究以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为实证分析对象,验证理论模型并从实践角度对企业产品创新过程提出指导意见。

3.2 产品创新过程中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过程

(1)收集相关统计资料,并参照相关文献计算规范化决策矩阵[21],依据熵值法求解17个实证分析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获得如表1所示的过程参数和指标权重。

(2)以表1为数据分析基础,参照前文阐述的应用Topsis方法综合测评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具体步骤,获得如表2所示的过程参数和综合评价结果。

3.3 产品创新过程中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结果分析

(1)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调试阶段,应该高度重视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在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对象中(17个产品创新项目),9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呈现出生产效率低于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协作性较差、较多的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产品等问题,必须调整甚至中止此类产品创新项目。

(2)在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中,大部分项目以购买核心生产设备为主要获取方式。其中,7个项目在试生产阶段制造的创新产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低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一方面未能及时对购买的生产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和针对性改装,致使核心生产设备的适用性差且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未能将核心生产设备迅速地运行起来以提高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滞后的核心生产设备运行效率严重影响创新绩效和产品竞争力。

(3)在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中,6个项目在试制品的市场满意程度与功能认可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为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不具有显著优势、顾客对于创新产品外观设计的关注度较低、难以挖掘出吸引顾客的功能特性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顾客满意度和产品创新效益,企业有必要在上述方面做出改善。

4 管理启示与研究不足

4.1 管理启示

首先,产品创新是一个强调过程的系统工程,不应该片面地割裂创新过程的不同环节,严谨地界定创新过程的不同管理模块及演进序列,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调整,进而提升产品创新的成功率。此外,企业应该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迅捷整合资源以把握商机的能力。随着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态势,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将成为产品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

其次,为企业相关管理者提供了对企业产品创新方向选择和创新过程中管理问题进行诊断的着力点。例如,通过监测获取、把握、重构企业内外部技术经验、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等资源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发现概念设计生态位、研发生态位、调试生态位、工业生产生态位以及市场交易生态位等子生态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对产品创新生态位的变动来预测或解释产品创新成功率及风险的变动。

最后,有助于企业更加合理地对制定产品创新方向、管理产品创新过程,进而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考虑到产业技术变革的高频率和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到建立专门的监控部门和适应性的调控机制,是提升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率的关键所在。若忽视这一点将可能使管理者偏差地关注短期的技术环节而忽视产品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4.2 研究不足

第一,本文只采用截面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这会局限对理论模型及测评方法的检验。未来的研究将应用纵向数据来探讨理论模型中子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因果关系,获取更大规模的样本对不同创新生态位进行理论检验,增强研究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第二,本文的经验研究是在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进行的,这与那些处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市场响应能力、初始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中小型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检验理论成果,特别是那些欠发达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对比研究。

第三,本研究仅考虑了概念设计生态位、研发生态位、调试生态位、工业生产生态位以及市场交易生态位等子生态位之间简单的线性演进关系,这是出于研究的需要和现有研究阶段的局限。未来的研究将探讨存在于这些创新生态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深入解释产品创新过程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dwin Mansfield.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Business Horizons, 1989, 32(2): 48-53.

[2]Cooper R G, Kleinschmidt E J. Benchmarking the Firm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26(12):171-185.

[3]Miguel P C, Jorge F S. Order and Disorder in Product Innovation,Model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12(3):122-125.

[4]R Rothwell, C Freeman. SAPPHO Updated-project SAPPHO Phase II[J].Research Policy,1993,22(2):110-117.

[5]Nabil Amara, Réjean Landry, Namatié Traoré.Managing the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Research Policy, 2008, 37(9):1530-1547.

[6]Cristina Chaminade, G Roberts. Small Country Innovation Systems. Globalization, Change and Policy in Asia and Europe (2008)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1):186-187.

[7]Amabile T M, Regina C,Heather C,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96, 39(5):154-184.

[8]Barclay I. Organizational Factors for Success in New Productdevelopment[J]. IEEE, 2002, 149(2): 105-112.

[9]Garrett T C, Buisson D H,Yap C M. National Culture and R&D and Market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Aement,2009,38(3):293-307.

[10]D L Barton.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1):111-125.

[11]Sahota P S,Lemon 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Knowledge Repository for Increased Innovative Capacity [J].Technovation, 2008, 28(3): 483-498.

[12]Fan P L.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equipment Industry[J]. Technovation, 2010, 30(9): 359-368.

[13]Narver J C, Slater S F.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21(5): 334-347.

[14]Frishammar J,Horte S. Managing External In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4(2):251-266.

[15]Theoharakis V,Hooley G.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Differing Roles in New and Old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11, 28(12):69-79.

[16]薛晓芳,等.虚拟企业的知识创新机制及其知识生态位研究[J].情报杂志. 2008(8): 73-76.

[17]Yang S L, Li T F. Agility Evaluation of Mass Customization Product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9(1): 640 ~644P

[18]何巨峰.基于生态位的技术能力演化模型[J].工业工程,2008, 11(3): 32-36.

[19]Dore D L. Wellsp 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Bost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