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焊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焊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焊技能培训

篇1

劳务输出首先和主要改变的是输出者的就业场所和就业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熟悉农耕劳作的普通农民想要获得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降低这种改变的成本,选择以劳力需求为主的行业;二是增加成本,学习或者掌握所在行业或工种的一些技术或技能。对于前者而言,过多的从业者会将本就因劳动单一而廉价的收益进一步摊薄,而后者却会因稀少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持续地增加收益。因此,这将是两种命运,对人如此,对一个产业亦然。

大名县的选择是增加这一改变的成本,并且不遗余力。

“培训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并使其工作更加稳定,同时,对培训者自身而言,也是一笔财富。”大名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马庆爱告诉我们,大名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二十五万人左右,“我们有25%的人接受过专业技能的培训。”

马庆爱说,培训后的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月工资一般在800元左右,比一般就业工资高60%。目前,大名县的培训涉及电气焊、服装裁剪、电子元件组装等二十余种,其中大名“电气焊”和魏县的“实打实”一样,是邯郸劳务输出的一大品牌。

大名县劳务输出的培训工作开展得很灵活,除了通过县培训中心和职教中心,他们还把市场开放给一些民办职介机构,对他们采取鼓励的态度,即所谓“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规范”;同时,还引进资金,与山东等地区一些培训、输出发展比较完善的机构展开合作,联合办学。

在大名县劳动就业服务局附近,大约有二十余家中介和培训机构,这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中介机构报名后,穿过马路就去“上学”,非常方便。

中原职介所是大名县的“名牌”职介,两年时间已陆续输送了两千余名务工人员,墙上贴满了学员毕业的合影和在工作场所的照片,看起来很是红火。工作人员张英告诉我们,这里的培训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一般由7天至一个月不等,长期则是3至8个月,培训的项目主要有电工电子、数控机床、电气焊和模具等,输出地主要集中在苏州、上海、北京和深圳。

职介所的老板张优贺是山东冠县人。在对用工单位的选择上,张优贺的要求很苛刻,他制定了一份十分明细的表格,把对招工企业的要求按照重要性一一罗列,层层筛选,综合考虑。其中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是否适合员工发展、人文环境、距住所的距离、吃住的水准、企业效益、产量、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等十多个考核标准。问及原因,他说,这是我的信誉所在,外出打工的孩子们工作稳定、满意,就是对我最好的宣传。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省“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及《临沂市“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围绕全县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消防基层基础工作,深化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化消防工作,夯实城乡消防安全基础,切实提高全社会火灾防控水平,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发生,全力维护消防安全形势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消防安全监督和管理

(一)强化政府责任制落实。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云湖生态区要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府任期工作目标,落实部署、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实行消防安全“一岗双责”,逐级签订《年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对消防安全履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定期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检查考评。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对依法报请挂牌督办、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相关部门要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并组织督促整改。

(二)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部门工作会商、执法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消防职责;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严格依法审批,凡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行政许可证照。要适时组织联合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并视情依法暂扣或吊销相关许可证照,形成消防工作合力。

(三)强化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疏散演练,切实提高员工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四个能力”,年内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推广利用科技手段督促通过“四个能力”达标验收的单位全面建立“三项申报备案”制度(即消防安全自评申报备案、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变更申报备案、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申报备案),巩固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成果,推动社会单位自觉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四)强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推行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定位、领导定点、全员定责”,以乡镇(街道)为“大网格”,以行政村和社区为“小网格”,明确各“网格”的监管责任人、监管职责和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分包各网格的工作机制,对网格中的社会单位和下级网格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管,督导工作落实。年内全县90%的乡镇(街道)及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乡镇健全完善消防机构,建立消防组织,并明确职责。

三、强化基础建设,提高城乡火灾防控水平

(一)完善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加强对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评估结果的应用,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乡消防规划,及时修订完成乡镇(街道)消防专项规划并加大落实力度。年内要按照与县政府签定的《2012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完成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车辆、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旧城拆迁改造或城市新区开发要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消防站。乡镇消防规划要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乡镇驻地市政消火栓建设应达到规划要求;乡村消防车通道、消防通讯应保持畅通;已通自来水的村庄应当安装消火栓。同时,要落实城乡公共消火栓的维护资金和养护责任,及时增建、补建、维护修缮,保证正常使用。

(二)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工作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大力发展企事业单位、乡镇专职消防队伍,强化联训联勤机制建设。2012年,垛庄镇、常路镇和山云景区要建成专职消防队,其他乡镇建成专(兼)职消防队,并达到“一镇一队一车”的标准。各社会单位、社区、村庄建立完善志愿消防队,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器材,具备灭火救援能力。推动消防员队伍健康发展,切实解决合同制消防员流失严重、部队执勤实力不足等问题。大力发展消防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消防应急救援机制。

(三)强化城乡社区消防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通知》和省地方标准《城市社区及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进一步依托综治、安监等机构加强农村(社区)消防组织和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等协调配合机制,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年内,90%以上村庄达到“六个一”要求:至少有一支志愿消防队、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一处消防水源、一套灭火设备器材、一块消防宣传阵地、制定一份《村民防火公约》。9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五个一”标准:至少有一支志愿消防队、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一套灭火设备器材、一处消防宣传阵地、制定一份《居民防火公约》。

四、强化专项整治,狠抓隐患排查治理

(一)全力推进“清剿火患”战役。深刻汲取“12.18”火灾等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清剿火患”战役工作,并建立完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网格化”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确保逐条街道、逐个村庄、逐家单位排查到位,并建立明晰台帐。对已排查的单位要定期组织“回头看”活动,巩固排查整治效果。各部门、行业、系统要组织内部消防安全普查,督促所属单位自觉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各乡镇(街道)要广泛发动社区、村居和辖区单位进行消防安全自查,加强管理,严防小场所发生大事故。

(二)开展安全用火用电用气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违规动用明火发现、报告、整改、督办制度,坚决整治违章动用明火、违章电气焊作业、违规安装易燃可燃广告牌等违法行为。公共建筑在营业或使用期间不得进行外保温材料施工作业,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作业期间应撤离居住人员,并设消防安全巡逻人员。严格分离用火用焊作业与保温施工作业,严禁在施工建筑内安排人员住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外保温材料一律不得使用易燃材料,严格限制使用可燃材料。要严格落实电气焊作业“五个必须”:必须经过消防培训、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履行动火审批手续、必须远离可燃物、必须落实动火现场安全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要联合执法,依法行政,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凡发现无证进行电气焊作业、作业时未落实现场安全保护措施的,一律依法从重处罚,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全力做好消防安全保卫工作。以高层和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等消防安全高危场所及城乡接合部、城市老街区、集生产储存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场所、“城中村”等薄弱环节为重点,集中整治重大火灾隐患。充分发挥治安联防、巡防和保安队伍在防火巡查、消防宣传、扑救初起火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社区企业、出租屋和规模较小场所等消防安全治理。定期分析研判火灾形势,对重点区域和行业实施重点指导,对涉及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的设施和单位进行重点检查,为党的“十”胜利召开创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五、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强化社会消防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组织开展“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全面发动家庭、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和单位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行动,注重加强对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消防安全教育。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社会消防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安排专门时段、版块刊播消防公益广告,强化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消防安全提示,提高消防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校要落实消防教育相关课程,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的全员应急疏散演练。居(村)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每年至少组织居民开展1次灭火应急疏散演练。

(二)加强社会消防安全培训。贯彻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科普和普法教育、义务教育内容。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及保安、电(气)焊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积极推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人员的消防技能培训,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开展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干部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三)积极开展消防公益活动。完善消防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引导消防志愿者参与消防宣传培训、查改身边火灾隐患等活动,开展评比表彰“优秀消防志愿者”、“优秀消防科普工作者”、热心消防工作记者、企业家、社区工作者等活动。积极开展消防公益广告宣传,组织新闻媒体走基层、消防卫士评选等系列活动。推动建立地方性消防公益基金,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关心支持捐赠消防事业。

六、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推进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机制,推进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中心建设。规范发展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评估、咨询、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督促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偏低

目前,农机教学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的是接班顶替、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转业军人安置的,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农机校无上级业务对口领导部门,广大教职工每年不能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影响了其业务知识的更新。

2、与相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

如农机部门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农机系统内部学校与监理、推广的关系,这些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3、领导和机手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够

一般都认为农机是在农田作业,作业环境不复杂,驾驶操作简单容易,只要会开就行,机手没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培训只是个形式而已。

4、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一是农机管理部门本身不健全,从省、市(地)、县(市)3级农机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监理部门,从县(市)到省都有相对应的直接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而农机校却没有相对应的直接的上级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化学习的财力支持不够。大部分农机化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70~80年资建设的,存在教室简陋、陈旧、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应有的电教化教学设备等问题,跟不上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措施

1、加大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农机化科技培训的作用和成效,进而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2、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这些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必须抢抓机遇、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3、加强配合协作,拓宽培训范围

农机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安全管理是农机管理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机推广脱离了培训,新机型、机具、新技术就不可能被人们了解和掌握,更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农机安全管理脱离了培训,农机的安全应用就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因此,农机科技培训与监理、推广要密切配合、全方位发动、宣传农机科技培训政策、规定、要求和好处,保障培训生源。在推广新机具及办理购机补贴手续时,必须要求办理的对象具有拖拉机驾驶证,同时结合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机手进行跟踪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培训办理驾驶证。

4、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将农机科技培训经费真正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同时,农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农机校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出色的成绩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为开展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坚持对教职工进行经常性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采取定期组织听课、举行教学观摩会等方式,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授课水平。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课时,确保培训质量。

6、推行组合式培训模式

篇4

关键词:农机科技培训;问题;解决方案

农机培训工作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主要的业务职能之一,其与农机管理,监理,推广构成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机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丞待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政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1)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学习培训的财力支持不够,大多数乡镇农机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资建设的,教室简陋陈旧,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先进的电教化教学设备,缺乏高文化学历,高素质的培训老师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才能使农机学习跟上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需要。(2)农机管理部门本身不健全,从省、市(地)、县(市)3级农机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监理部门从县(市)到省都有相对应的直属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而农机培训学校都设有相对应的直接的上级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由此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缺乏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职工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农机教学培训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例如,有的是接班顶替人员;有的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转业军人安置等,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由于农机培训学校无上级业务直接对口领导部门,广大教职工每年不能定期参加新技能培训、接受新知识,影响了其业务知识的更新。

3、领导和农机手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机是在农田操作,作业环境不复杂,驾驶操作简单容易,只要会开就行,农机手没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培训只是个形式而已,无关紧要。

4、与有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例如农机部门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劳动部门的关系,农机系统内部学校与农机监理、推广的关系,这些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等促进法,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和农机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中央及各地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这些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增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步上新的台阶。

2、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实用技术培训班、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农机化科技培训的作用和成效,进而提高农机科技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科技培训良好社会氛围。

3、努力争取资金支持和舆论支持。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视,出台规范性的文件,突显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经费正式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经费及时到位。与此同时,农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另外,农机学校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以优质的服务、突出的成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信誉和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开展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

4、切实提高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质量。一是坚持对农机培训学校教职工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学校应采取定期组织听课、举行教学会议等方式,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农机科技培训质量。

5、推行组合式培训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对农机工具驾驶员开展培训,取得驾驶证的同时,开展农机维修、农机焊接等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受训者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农民就业压力。

6、加强配合协作,拓宽培训范围。农机科技培训、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管理是农机管理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机推广脱离了培训,新机型、新机具、新技术就不可能被人们了解和掌握,更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农机安全管理脱离了培训,农机的安全应用就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消除安全隐患。因此,农机科技培训与监理、推广要密切配合,全方位发动宣传农机科技培训政策、规定、要求和好处,保障培训生源。在推广新机具及办理购机补贴手续时,必须要求办理的对象具有农机机具驾驶证,同时结合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机手进行跟踪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科技培训,办理驾驶证。

农机科技培训学校要适应新时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人才、设施和社会知名度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同专业学校和劳动部门等联合办学的力度,拓宽农机科技培训的专业范围,将培训工作延展到农机维修、电工、电气焊工等其他专业,充分发挥农机科技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电科技培训上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当代农村2008(9)

[2]马龙武,陈渊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

篇5

一、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着力解决农民收入低问题。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近两年,针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光明区立足区情,把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放在全区发展的大局中一体化推进,以财政补贴为引导,以劳动力培训和就业保障为突破口,实施“三个倾斜”,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坚持职业教育向农村倾斜,引导农村中考落榜生参加职业教育,尽量减少产生新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结合园区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和农村中考落榜生在城区就业的强烈愿望,光明区把职业教育作为桥梁和纽带,努力让更多的农村中考落榜生转化为技术工人,实现在城区就业。目前职校学生就业率基本达到了100%。二是坚持劳动技能培训向农民倾斜,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帮助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实现就业。采取“政府补一块、办学单位让一块、农民自己出一块”的办法,以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培训为重点,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分期分批地举办电子操作、电气焊等“短、平、快”技术培训班。对被征地农民,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各项补偿的同时,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优先推荐他们就业。近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农民近千人,就业率近100%。三是坚持就业服务向农村劳动力倾斜,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为确保农村劳动力有序顺畅转移,光明区专门设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协调机构,一方面积极开展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推荐就业服务,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指导学校制定教学计划、调整培训专业。同时,对接受培训后合格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实行就业“三优先”服务:优先联系工作单位,优先参加企业应聘,优先办理就业手续。

二、实施医疗保障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为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光明区全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多项得力措施的推动下,光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再上新台阶。2017年全区参合农民达到15.9万人,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038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239万元,参合率达到91%。截止到6月底,参合农民已报销医药费560万元,受益农民9467人,人均报销592元。

三、实施农村养老工程,着力解决养老难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功能的日渐弱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破解广大农民养老难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光明区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对农保财务、业务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基金运营动态管理档案并健全相关台帐,及时监控基金的动态和流向,确保基金在科学化轨道上健康运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大功能,光明区充分借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制度的经验,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调整提高”的原则,于今年年初出台了《2017年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级财政补贴办法》,对全区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适龄农民,按不同年龄段给予财政补贴。在财政补贴“杠杆”的撬动下,光明区保费收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区农村养老保险保费上缴总额达到2694万元,完成市计划指标的245%,保费收取比去年同期增加1834万元,增长213%;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完成市计划指标的161%。通过区镇两级补贴政策的同步实施,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已有五个镇街先后出台了镇级财政补贴办法,农民的投保积极性空前高涨,投保总量明显提高,投保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个人缴纳保费达到2332万元,新增参保农民10289人,投保100元以上的达到94%,1000元以上的达到9%,分别比去年提高74%和4%,人均投保额达到669元,比去年增长了一倍。

篇6

[关键词]校外农村青年;学习培训;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87-03[作者简介]张红霞(1975―),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社会问题。

一、问题提出

农村青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农村青年更新观念与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一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依然较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农村居民具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现念与公民素质。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十几岁就离开了校园,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大部分农村青年的学历水平在初中左右,这种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农村发展的需求。他们通过在城市务工,体会到自己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体会到现代文明需要的科学、理性,从而对继续学习有了一定的向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校外农村青年的学习培训状况及制约校外农村青年培训发展的因素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对于促进农村青年的发展、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注:本文的校外农村青年是指已经离开学校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农村青年。)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Y村是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36人,人均土地2亩左右,农业方面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中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近年来,随着所在县经济的发展,在靠近该村2公里的公路及附近区域被划为该县的经济开发区,公路沿线新建了一些包装机械厂之类的工厂,主要从事简单的生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该村一些青年人外出务工,大部分在北京、天津等地,其余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主要在农闲时到附近打零工或做建筑工等。Y村90%的青年文化程度为初中,一部分甚至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读到高中的很少。从2000年至今,Y村上过大学的人只有8人,这些人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户口也迁到了外地。

本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来获得资料,通过深入访谈了解校外农村青年学习、培训的状况。本次调查共访谈Y村校外农村青年13人,这13人中5人初中毕业,7人读到初二或初三辍学,1人读过1年高中。调查的13人年龄处于18~30岁间。

三、校外农村青年的学习与培训状况

(一)与现实存在差距的学习、培训意愿

调查发现,Y村的校外青年走上社会,尤其是外出务工以后,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而在农村包括附近的县城,能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很少。一些稍大的城市有培训学校,但Y村人了解到的信息有限,对这些培训学校知之甚少;而且一般学校的培训费用也比较高,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了,真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习。在咱这好像并没有合适的培训、学习机会。”(C1,男,20岁)

“现在也想学点什么,我都20多了,还有这样的学校吗?”(C2,男,21岁)

“我去年去过一次天津。到城市才发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太低了,没知识真不行。现在去上(学),人家也不要我了。”(C3,男,25岁)

“我也想去培训一下,学点技术。咱们这培训学校特别少,即使有,一些培训学校学费都特别高,都在5000元以上。这在农村根本不现实,父母也不会同意。”(C4,男,23岁)

“也想再学习一下。可惜,哪有针对农民的培训呀?即使有也要交很多钱,根本不可能。”(C5,女,20岁)

从以上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部分校外农村青年通过外出务工,发现自身文化水平与城市社会的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了解到知识技能在谋生方面的重要性。为自身的发展考虑,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培训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校外农村青年能获得的培训机会很少。有关培训的信息大多来自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所介绍的培训项目种类较少,大多数属于美发、电气焊之类的项目,并不适合农村的现实。这些培训项目大多并没有政府资助,培训费用也比较高,很多农村青年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参加培训。

(二)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条件不具备

校外农村青年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在离开学校以后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们有一部分人参与农业生产,大多数则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在Y村,按照当地的风俗,男青年在20岁左右要盖房子、娶媳妇,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旦辍学,家里就开始为其寻找打工挣钱的地方。在农村人看来,男孩挣钱是硬道理。女孩结婚之前也要为家里做点经济贡献,想办法打工挣点钱,结婚以后则要生育孩子、抚育后代。所以这些校外农村青年并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

“现在家里主要希望我能在外多挣点钱,好盖房子、娶媳妇。”(C6,男,19岁)

“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工作、挣钱,也没时间更没机会学习。”(C7,男,27岁)

“我已经结婚了,不可能再向父母要钱。结婚了就要养家糊口,自己在家也没时间看书,一天干完活,很累,就想休息一会。”(C8,男,26岁)

篇7

____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外出务工年均6.5万人左右。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城市一些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的企业陆续停产或倒闭,在外务工人员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为影响我县当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于发达城市企业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三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四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资源限制,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不能容纳,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就业;二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许多农民从高山搬迁到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原耕地无法耕种,为这一部分群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三是我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原本就近务工的农民必须寻求新的就业岗位。

(三)农民工就地创业人员增多。调查表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不愿再外出,希望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寻找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想再务农,由于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想在家乡自主创业,搞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各镇涌现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种、养殖的农民工,以传统养殖业养猪、鸡、羊为主,也有部分从事梅花鹿、孔雀、野猪等特色养殖,这部分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积极关注市场和信息,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多给予扶持。

二、目前我县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复杂就业形势,我县采取多项举措,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已初见成效。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劳务合作和交流,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强化信息搜集和工作,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洽谈会、启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县共举办8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1580名求职人员与企业和用工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就业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返乡人员就业。借助“十大工程”、狮子山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的机遇,搞好本县企业和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供需对接,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与农民工供需对接,以项目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就地转移就业近1.3万人。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按照“新增劳动力一个不少”、“返乡人员一个不闲”的要求,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解决目前岗位需求和劳动力技能不相匹配的问题,优化劳务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2236人。

(三)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证照办理、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县上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创业就业和劳务经济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从项目论证、项目孵化、项目落实、开业指导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指导、帮助返乡农民工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今年全县已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615万元,扶持创业423户。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节后返城、返厂的时间都比较规律,但近两年不少返乡农民工对节后出行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还处于观望状态。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扩大,但农民工的工资需求与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务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乡。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小,即使失业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术单一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只能回家观望。从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返乡农民工对政府给予就业方面的支持表现出较高的期待。通过走访调查,在就业问题上,一是农民工期望政府在就业门路上予以帮助,特别是提供就业岗位。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更直接的就业帮助。二是在自主创业上提供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调查显示,考虑返乡留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期望“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是农民工自主创业时最希望政府能给予的帮助。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规程简便、资金周转较快等特点,对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意见》〔安政发(20__)9号〕,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从20__ 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 万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1000 万元、每县不少于4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以不少于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逐年补充,到2015 年年度预算达到1 亿元以上,并从财政贴息、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税费优惠、用地保障、培训补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意识,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困局,才是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培训方向,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一是对技术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回炉培训,提升新一轮输出人员择业竞争力;二是组织没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择业,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对有志于回归创业和有一定创业基础的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对有意继续从事农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愿再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科技种养增收。

(三)深挖市场,拓宽农村转移就业渠道。一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构建农民工输出转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劳务输出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跨区域协作,为劳务输出寻求新的途径,引导返乡农民工实现跨区域转岗转业。四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水利、生态移民、新农村、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就近就地转移一批。五是支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规范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六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配合,及时沟通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周到的就业服务。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城市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广泛收集、筛选和劳务信息。积极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短信等媒体向农民工传播劳务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

篇8

山东省安华瓷业有限公司

2004年以来,我公司在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度,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总体推进”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安全生产这一根本主题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于安全”为中心,确保了2004年度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产量、质量、效益都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公司领导班子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公司成立了由一名分管副总为组长、企管部、保卫科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我们充分利用安全培训班、班前班后会、黑板报、宣传栏、安全警示语、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正规培训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安全操作规程与新进、转岗人员安全教育相结合。根据年初工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的员工培训计划,现已开办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班5期,出安全黑板报6期,上墙警示语15条,从而提高了主管及员工在消防工作上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在对保卫科义务消防队员培训演练的基础上,利用全体会每年对全体职工进行两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学习训练,现在大部分职工都能掌握使用方法,发生紧急情况能及时得到处置。对窑炉操作工、电气焊工、电工等特殊工种人员每季集中学习和考核,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培养和树立了职工十个意识即:全员重视安全生产的意识;安全生产就是效益的意识;对安全工作真抓实干的意识;安全生产无小事的意识;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意识;安全生产“吾日三省吾身”的意识;对发生事故的预防意识;不伤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的意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意识;对待安全工作要当包公不当菩萨的意识。为做好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夯实基础、落实安全责任

为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公司与各车间、各岗位工种签订2004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下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各车间还将责任书的内容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生产班组、岗位,细化各岗位操作规程,使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把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心的职工调整到班组长行列,筑牢基层安全防线。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职工,人人有安全责任、个个有安全目标,使安全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生产车间由生产型向安全生产型转化。每天早会,公司领导都必讲安全内容,并严格安全奖惩制度。

三、加强巡查,有效防范、狠抓现场管理

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现场,为确保生产安全,公司规定分管安全、生产、设备、技术的负责人每天要有2个小时的时间在生产一线,我们公司常年有夜班生产,为了确保夜班生产安全,我们坚持做到每天都有一名公司领导夜间带班值班,对生产车间出现的安全等其它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从而消除了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有一天晚上,一位值班经理在查夜时,听到原料车间设备运转声音不对,便仔细查看,发现是由于机器运转时间过长,造成超负荷,他立即叫来值班人员停机,避免了机器的损坏与事故的发生,并对值班人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公司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检查安全工作,找出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设备隐患和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点,真正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隐患消除在现场,较好地解决了安全中“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严格安全检查制度,狠抓隐患的排查与治理,采取安全自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不断消除生产中人、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公司规定各车间每周最少一次对本车间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报公司安全生产检查领导小组。

四、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确保防火安全

公司重视加强生产车间和库房安全工作,在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及对广大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的同时,在配齐消防设施的基础上,2004年公司又投资安装了各种防火、防盗器材,安装了2台立体摄像镜头,对重要部位实施二十四小时监控。对防火部位,重点对原料车间球磨机、大碾等设备安装了漏电保护器、对粉碎机安装了旋风分离器等除尘设备。对烧成车间天燃气隧道窑安装了自动几即电保护器,即电保护器遇到问题将自动全部关闭,有力保障了安全生产。根据包装物存放的特点,增购灭火器6个。为杜绝厂区抽烟,我们在厂区门口设立烟火存放处,每月安全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戒烟专项检查。规定凡在重点部位确需动火的,必须经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同意并到场、分管领导签字、防范措施到位方可动火。有效地提高了防预火险的能力,保证了公司生产安全。

篇9

关键词 西北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城乡差异;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28-05

职业教育是为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而接受的教育类型,包括各种职业资格教育与培训[1]。在教育制度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职业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迁的重要体现。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针对弱势残疾群体的特殊教育,是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改善其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基于2007年在甘肃省19个“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调查点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旨在探讨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揭示影响残疾人群体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因素,为残疾人群体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企业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主题十分丰富。就社会学领域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功能[3]、公平[4]、阶层差异[5] 以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6] 等问题。Toni Cavallaro等对澳大利亚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统计分析表明:1998~2003年间,残疾人参加职业教育的数量大幅增长;男性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高于女性残疾人;残疾类别不同,人们获得的职业教育有所不同,视力残疾者获得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比例最高,占14.6%,其次为肢体残疾者,占14.2%,最后为智力残疾者,占7.5%[7]。James W. Ainsworth等从地位获得与再生产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社会分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显著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差异,即使考虑学业成绩和教育期望,上述差异也仍然存在。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就人们参与的职业教育课程而言,白人和男性更有可能参与农业职业教育,黑人和女性则更有可能参与蓝领职业教育。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业成绩好和教育期望高的学生都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8]。Karmel等发现,残疾类别与职业教育的参与之间存在关联,精神残疾和肢体残疾者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9]。Cain Polidano等通过对澳大利亚家庭、收入与劳动力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性随着残疾等级的增加而降低[10]。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更注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11]与发展[12][13][14] 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强调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极少数研究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模式[15]、现状与对策[16] 等微观层次的问题。笔者以“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1979~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1979~2012年间,以“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共计26067篇,而以“残疾人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仅有30篇(以上结果均为“精确匹配”结果)。就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而言,甘昭良分析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模式,认为残疾人职业教育可采取“学校—工作单位”、“学校—自由培训机构—工作单位”、“学校—双元培训体系—工作单位”、 “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工作单位”等四种模式[17];邢淑琴对大连市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存在残疾人对职业教育有所倾向且认知度低、工作体系不健全、资金扶持力度小、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力量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18]。显然,国内学者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的欠缺,既与残疾人群体本身的弱势地位直接相关,也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足间接相关。本文以实证调查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二、研究策略与指标选择

(一)研究策略

根据以往研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受到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力量薄弱。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处于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影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的影响力如何?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二分类logit嵌套模型,考察了社会人口特征、教育期望、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等因素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残疾人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只有0(没接受过)和1(接受过)两种选择的二分类变量。

2.自变量

自变量是性别、年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在业状况、教育期望、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变量描述的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变量的定义

三、数据分析

(一)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城乡差异

1.近半数残疾人不知道其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

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教育学校体现了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状况。在被访的1117位残疾人中,知道家庭所在地有职业学校者占27.44%,没有者占30.92%,不知道者占41.64%。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

表2 残疾人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2.大多数残疾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

关于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在被访的1117位残疾人中,接受过职业教育者仅占17.19%,没有接受过者占82.81%。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

表3 残疾人有无接受职业教育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3.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多因经济条件不允许

在被访的920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中,因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没有接受职业教育者最多,占29.67%,其次为不知道有职业学校者,占18.37%。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4.接受的职业教育类型多为维修、电气焊、服装裁剪等技术教育

在192位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中,接受维修、电气焊、服装裁剪等技术教育者最多,有88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44.2%,应答总人数的45.8%;财会、工艺美术等专业技术教育居第二位,有46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23.0%,应答总人数的24.0%;美容美发、按摩保健等服务性工作教育居第三位,有43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21.5%,应答总人数的22.5%,详见表5。

表5 残疾人接受的职业教育类型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二)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表6的模型给出了对被访残疾人职业教育进行Logit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和模型2之间具有嵌套关系,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城乡地域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模型2中,自变量城乡地域的纳入使得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变得不显著。从两个嵌套模型的卡方统计量(LR chi2)来看,模型2的卡方值(226.27)远大于模型1(170.68),说明模型2中纳入城乡地域改善了模型的适应性,城乡地域是预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效因素。

模型2中,从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含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有性别、残疾类别、教育期望、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等因素。

性别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女性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男性残疾者下降65.82%(1-e-1.073)。

残疾类别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言语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5.67%(1-e-1.413);智力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4.29%(1-e-1.358);精神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0.39%(1-e-1.217);多重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6.49%(1-e-1.447)。

教育期望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教育期望为高中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文盲者的3.27倍(e1.184);教育期望为大专及以上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文盲者的4.94倍(e1.596)。

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所在地有职业学校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不知道者的1.48倍(e0.392);家庭所在地没有职业学校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不知道者的1.71倍(e0.535)。

城乡地域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城市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乡村者的5.57倍(e1.717)。

四、结论与讨论

总体而言,甘肃省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这既与残疾人对职业学校的认知度较低(近半数残疾人不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经济失衡,乡村职业教育力量薄弱直接相关。

就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而言,除了城乡地域,性别、残疾类别、教育期望和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等因素也对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年龄和残疾等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考虑城乡地域的情况下,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有显著影响;考虑城乡地域后,二者的影响消失了。说明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由城乡差异引起的。

James W. Ainsworth等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劣势,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性别不平等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James W. Ainsworth等的研究中,教育期望对职业教育有显著的负效应,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越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本研究表明,教育期望高的残疾人更有可能参与职业教育。对此,这可能与残疾人这一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对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的认知部分解释了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情况,说明对职业学校的低度认知已经成为影响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明显障碍。Karmel等认为,精神残疾和肢体残疾者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发现,与视力残疾者相比,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者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性更小。本研究还发现,残疾等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显著效应,这与Cain Polidano等提出的残疾等级与残疾人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负相关的观点相矛盾。这可能与文化和制度因素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针对上述发现,本文认为,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促进其就业,首先需要强化残疾人对职业教育及其机构的认知。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宣传,加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着力将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残疾类别结合起来,举办各种类型的特殊学校,引导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接受适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点倾向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清连,张社字.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2]Jean-Pierre Jallade. Recent Tren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 Over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9,24(2): 103-125.

[3]Keep E. The Roles of Evalu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in Talk on the Field of Dreams[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2001,15(1):202-203.

[4]Taylor G. How do We Tell the Workers? The Soci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Work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2000,14(2):410-412.

[5][7]Ainsworth JW., Roscigno VJ. Stratification, School-work Linkag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Forces,2005,84(1):257-284.

[6]Hillmert S., Jacob M. Social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Vocational Training a Pathway Leading to or Away From University?[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19(3):319-334.

[8]Toni Cavallaro,Paul Foley al.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Statistical Compendium[EB/OL].http//ncver.edu.au.

[9]Karmel T., Nguyen N.Disability and Learning: How Much Does the Disability Really Matter?[Z].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Adelaide,2008.

[10]Cain Polidano and Kostas Mavromaras. Participation in and Comple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J]. The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2011,44(2):137-152.

[11]李益生.要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6):18.

[12]张立松,何侃.从就业现状看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1):56-61.

[13]李 .云南残疾人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14.

[14]万春华.亟待加强的残疾人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90(9):42.

[15]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2-36.

[16]沙澄深.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残疾人,1997(4):18-20.

[17]甘昭良.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64-65.

[18]邢淑琴.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教育状况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7-38.

[19]冯世平.西部残疾人口的教育与培训[M]//朱雪明,等.中国西中东部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On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in Northwest Chin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isabled Group in Gansu Province

FENG Xue-lan

(College of Society and Population,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es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at the individual accepts for obtaining certai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redentials.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isabled group is conductive to raising their skills for new jobs, promoting their equal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life and is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author’s survey on the second national disabled samples in 19 situations in Gansu province in 2007, using contingency table and logit regression, the author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s the disabled group’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disabled are differentiated by gender, disabled type, education expectation, vocational school and urban-rural area.

Key words northwest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urban-rural difference; Gansu province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1、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施工现场的环境、施工技术的合理性、施工的方法等等,而且不同的施工周期,其安全隐患也不同。建筑施工是一个由手工劳作参与的动态过程,这也使其工作中会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建筑工人身体素质、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地质天气等主客观原因的变化,都会给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而正因为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才要求施工企业将其列为重中之重。

2、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推动建筑工程不断向多功能、复杂化、规模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施工的难度与风险;同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工程建设生产方式的变化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目前,建筑现场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还停留在突击性的检查上,而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做到日常的防护与维修。只重视表面,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会拖延对安全隐患的发现,最终酿成恶果。

二、建立安全保证管理体系

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于事前要防范并不是事后在处理,企业本身是一个本身安全型企业,即要实现运行本身安全、设备本身安全、人员本身安全、环境本身安全、管理本身安全。

1、在明确目标、遵循理念之后,施工企业必须抓好安全生产具体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安全生产对国家来讲是财富,对企业来讲是效益,对个人来讲是生命。要坚持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营造人人要安全、想安全、保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坚决贯彻上级指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定,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总要求,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把握安全生产规律,严格安全生产要求,遵守安全生产纪律,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畅通安全生产渠道,发挥安全生产网络作用,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安全管理人员要管理到位,即提高人的素质、意识、执行效果、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等。从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两方面,实现施工人员行为的本身安全。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机动灵活的宣传、教育方式,强化安全理念教育、完善安全制度和加强安全培训,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

3、设备管理要抓源头,如采购阶段的选型和安装;抓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维护;抓动态管理,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抓技术监控,建立技术档案和积累技术资料,对施工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状况进行控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抓标准化式、抓专项治理,发现设备的隐患用技术手段及时消除;抓技术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实现使用设备的安全。

4、建立完善的制度,即预防因制度缺陷给安全工作带来的隐患,完善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手段创新,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生产管理的本身安全。

5、做好事故预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使事故应急预案更加合理,使突发事件预案更加严密,达到“严、细、全、实”的目标;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优化监管机制,强化监管力度,注重监管实效,杜决各类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可控。

6、做好防护,规范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实现施工生产环境的本身安全。即通过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加强现场危险源的控制管理,从技术层面上最大限度的防止事故发生和产生职业病。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管理措施

1、基础施工阶段

基坑施工前应认真研究勘察报告、设计文件,确定基坑支护防护方式、土方开挖方案、基坑支护方案。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基坑检测,预防坍塌和塌方突发事件发生。事先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程要经过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

2、主体施工阶段

主体施工节段是建筑工程中工作量和劳动力最大的节段,安全控制工作特别重要。除要作好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对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机械如塔吊搭设等应编制单独方案,并严格落实方案;方案实施后应进行严格检查验收;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和看护,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3、外装饰装修工程

外墙交叉施工应做好作业层间防护,外架及时检查安全状况,防止物体打击事故发生;作业场所临边防护应完善,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应齐全有效,防止发生高出坠楼事故;电气焊作业应做到严格动火审批、人员持证上岗、防火措施到位、看护人员到位,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4、内装饰装修工程

操作架应牢固,设爬梯,作业人员站立平台应防护严密,临边防护完善,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并正确使用,防止操作架倒塌和作业人员高空坠落事故发生。

5、安装工程和临时用电工程

电气、水暖、给排水、空调、电梯等按错工程,作业人员使用的移动操作架应稳定牢固,并设上下通道或爬梯,作业平台临边防护、遂平防护到位,个人劳动保护用品配备齐全,正确使用。

施工现场、办公区、加工区、生活区用电工程应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原则设置,使用过程必须满足“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供电原则。使用工程应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定性、定量检查,确保用电装置灵敏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临时工程搭设应远离建筑物,避开高压线、基坑、山坡等可能发生其他发生灾害的部位;应杜绝生煤取暖、电气取暖等做法,所有电线应穿阻燃管或线槽敷设,防止火灾、煤气中毒事故发生。

房屋建筑施工涉及面很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措施、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每一工程项目确定,都有它不同的地点和环境,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影响因素多,尤其是安全保证体系建立的不完善,更容易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就更显得极其重要。

四、结束语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企业项目部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做出相应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从而使房屋建筑施工和谐、稳定的完成。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每承建一个项目,必须对这个项目的质量做好控制、施工安全做好组织设计,只有好的工程质量、保证安全才会树立良好的信誉,也才会获得好经济效益。建筑工人是工作的实施者,企业领导才是掌握建筑工程命脉的人。因此,当企业领导具备安全意识时,才会重视对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愿意在安全管理上下成本。安全的设备与投入打折,就表示其防护措施上也打了折,企业不能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安全是为工程保值增值的。倘若施工现场出现大的事故,势必会延误施工的进行,还会牵扯一些工人赔偿等问题,不仅损坏了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要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就要在源头上斩断一切不安全因素,将安全施工为意念贯穿于企业上上下下在施工过程中遵纪守法,防止违规事件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