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的案例

篇1

摘要 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实践的关注点已经从原告资格问题转移到了环境公共利益的救济问题,多起生态修复案件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探讨。2014年12月,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广州市白云区鱼塘污染公益诉讼案虽然是一件小案,但该案也集中了环境公益诉讼诸多核心问题。本文通过该案,分析了污染转移过程中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承担,污染事件中公共利益的认定,生态修复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等问题。文章认为,生态修复作为新兴的、复杂的法律救济手段,司法实践在运用这一手段时面临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生态修复法律责任: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共利益:污染侵权责任:侵权连带责任

基本案情梳理

2014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法院钟落潭法庭审理了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本案看似普通,实则隐含了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诸多核心问题,法院对相关问题的考量反映了司法界对环境利益及其法律保护认识的发展过程。

2011年,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白土村村民方某将其向村委会承包的两个鱼塘转租给太和镇石湖村村民谭某。从当年9月1日起,谭某用车辆运送不明固体污泥约110车,并将污泥倾倒至鱼塘,污泥散发出阵阵臭味,周边村民纷纷投诉。经村委干涉,倾倒行为停止。

同年9月14日,广州市白云区环境保护局在接到举报后,到鱼塘现场检查取样,委托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和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分别对污泥和底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和锌超过相应限值,达不到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已经对池塘造成污染。

随后,白云区环境保护局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该鱼塘倾倒污泥的环境损害和治理成本等问题进行评估。2012年8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出具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报告》认为,本次事件中,污泥在鱼塘内经阳光照射后散发出臭味,对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池塘属农用地,用于水产和禽类养殖,污泥排人池塘,影响其养殖功能的发挥。要恢复池塘养殖功能,必须清除倾倒的污泥,并将底泥挖起清运,同时对池塘内被污染的塘水进行处理,达到农用标准。该鱼塘倾倒污泥环境污染损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监测分析费用4660元,污染物处理费用4092432元,共计4097092元。

根据群众反映,白云区检察机关启动民事责任追究机制,并推动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公益诉讼。2014年12月,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原告,对上述两名被告提起诉讼。

被告方某的律师认为,被告方某在签订合同时不清楚被告谭某所倾倒的物质,在知道被告谭某向鱼塘倾倒的是污泥后,已经进行了阻止,在阻止不了的情况下,还要求村委员会来制止倾倒。所以方某对于污染的发生没有过错,此外,他本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也希望找到谭某来承担清理污染的责任。鱼塘在经过石灰处理后污染已降低,包括被告一家在内的人食用鱼塘饲养的鱼后未发现身体异常,被告方某不应该承担污染环境责任。

法院认定,被告人谭某、方某的确对污泥倾倒入鱼塘造成污染事件负有责任,判决他们6个月之内共同修复受污染的鱼塘,使其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功能,标准由环保部门审核。过期没有修复,由环保部门指定一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代为修复,修复费用由两名被告共同承担,并负有连带责任。

案例启示

民事合同掩盖下的排污行为的责任承担

近几年来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查处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显示,一些工业企业为降低治污成本,将大量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化工废液及固体废物等通过不法中间商低价售给无处置资质的公司或个人,再进行非法倾倒、处置的事件越来越多。将废弃物通过合同交给他人处理或者处置,使得与污染物相关的链条不断在延长,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

一是防治污染的法律责任是否可以通过民事合同而转移,防治污染的法律责任是否可以随着污染物的转移而转移的问题。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企事业单位防治污染的责任属于公法上的义务,所谓公法上的义务,是对公众、社会及国家承担的义务,一般不随着民事合同关系转移。但是随着环境治理社会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排污企业将污染物交付给第三方处理越来越普遍,当污染物经合法的程序转移给符合资质的企业处理时,污染物处理产生的法律后果已经转移到污染物的实际处理企业身上。然而,这种责任的转移是有条件的,即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尽了法定的管理和注意义务。实践中,一些排污企业没有尽职尽责地审查受托方污染物处理资质和能力,有时甚至明知对方既无资质,又无处理能力,仍然将废弃物交给对方处理,更有甚者与受托方签订虚假合同违法转移废弃物。这都会使得这些排污企业对污染物异地产生的污染具有过失,也有因果关系,不能免除法律责任。2014年社会广泛关注的泰州1.6亿元生态修复案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本案中,造成污染的物质是由别处运至,其处置方式和场所都违反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单位首先应该承担环境治理修复的责任,由于本案将污染物运送到鱼塘的第一被告谭耀洪失踪,无法找到污染物来源,因此暂时无法追究污染物排放者的责任,由第二被告承担责任是合法合理的。

二是物业产权人对于物业管理不当而产生的污染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物业产权人既非污染物的产生者,也非污染物的处理者,原则上称不上是污染者,但他们是污染实际发生场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对场所的安全负有管理义务和注意义务。如果他们疏于职守,未尽注意义务,就场地对他人产生的危害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本案的第二被告方某是受污染鱼塘的承包人,将两个鱼塘转租给第一被告谭某倒泥,他存在如下过错。首先,方某将鱼塘用于倒泥不符合鱼塘的使用功能;其次,尽管方某可能一开始不了解第一被告所倾倒的物质,但是他在签订合同时并未进一步进行了解,即第二被告方某未尽到鱼塘承包人的管理义务,对于污染的产生负有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主要针对直接排污者,而非排污者的其他人员承担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仍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本案的重要启示之一是,不仅排污者要承担污染侵权责任,污染场地的产权人、管理人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承担环境污染侵权连带责任。在广东以及东部沿海各省,很多当地居民以出租物业为生,他们很少能意识到承租方不法行为可能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旦有违法事件发生,承租方往往一走了之,但是出租方是本地人,逃不掉,责任很有可能最终落到出租方身上。所以,不能因小失大,为一时的利益而承担沉重的法律后果。

污染事件中环境公共利益的认定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救济环境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往往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来,能够满足共同体中全体或者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经由公共程序确定并以公权力为主导所实现的公共价值,具有公共性和不特定性等特征。环境提供给人们各种利益,总体上称为生态服务价值或者功能。任何功能和价值的发挥都需要环境整体及其各要素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维持在一定的标准以内,这些环境品质和条件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即环境公共利益。维护这些环境品质和条件就是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当环境污染和破坏发生,环境条件被改变后,会出现各种损害,包括自然资源、财产和人身的损害。哪些损害属于公共利益损害,哪些损害属于私人利益损害,对于不同损害又如何救济,是司法实践中必须厘清的关键问题,本案的争议点之一是鱼塘污染所损害的公共利益体现在哪里。

本案受污染的区域是鱼塘,第二被告反复强调,作为鱼塘的承包人,他自己才是直接受害者,他也想找第一被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财产权的角度看,主要的受害者是财产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但是鱼塘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环境的其他要素有紧密的联系,如鱼塘的水和底泥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捕鱼干塘时,水会流进河流、湖泊,这些生态联系使得鱼塘的污染物影响周围的环境。最主要的是受到污染的鱼塘一直在养鱼,受到污染的鱼流人市场,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都可能是受害者,这是对不特定公众的损害。本案中,所救济的环境公共利益包括鱼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受污染的鱼对不特定公众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受污染的鱼塘存在以上不良影响的情况下,不能因为第二被告是鱼塘的承包方,就可以由他自行决定如何处置鱼塘,或是否需要修复鱼塘环境。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环境污染事件都存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损害,这是由环境本身的共享性、公共性、相互关联性所决定的。如在水污染事件中,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导致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农作物减产、养殖水产品损失、健康损害等属于私人利益损害;水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处于循环状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水污染对不特定公众人身健康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害等属于公共利益损害。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房屋价值下降,健康损害属于私人利益损害;土壤污染造成土壤生态系统损害,地下水水量和水质改变,土壤污染给人身健康造成的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等属于公共利益损害。两类损害通常会同时存在,但是在救济方式上,司法途径不是唯一的方式,一些情况下,损害救济是通过自力救济和行政救济的方式进行的,尽管如此,在更多情形下,公共利益损害救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救济的空白,由此,再次突显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意义。

环境公共利益损害责任与被告私人利益损益的关系

在确定被告承担损害公共利益的法律责任时,对于是否要考虑案中被告人私人利益的损害情况及被告人的获利情况的问题,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被告获益与其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关系。本案第二被告转租鱼塘给第一被告,原为获得3万元的租金收入,实际上只获得4000元的收入。鱼塘受到污染后,根据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作出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报告》认定,本次事件向鱼塘倾倒不明固体污泥约110车,要恢复鱼塘的养殖功能,必须清除所倾倒的污泥,将底泥挖起清运,同时对池塘内被污染的塘水进治理,达到农用标准。污染物处理费为4092432元。从法院判决的情况来看,并未因被告获得的利益远远少于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可以免除他的部分生态修复责任。财产权和环境权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权利,一般不能相互抵免。生态修复方面责任的大小由生态修复的复杂程度及成本决定。由于我国的民事处罚是以补偿为中心,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确立惩罚性赔偿,所以民事赔偿额大小与违法行为的程度、违法行为获得的利益没有关系。

其次是被告私人利益受损与其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关系。本案中第二被告人自身也是受害者。其私人利益应受到保护,并可以依法向第一被告追偿,但法律并不会因此而免除他对公众承担的责任。基于前面提到的理由,第二被告人的私人利益因财产污染而受到损害,但这不能成为他免于承担修复受污染财产责任的抗辩理由,因为他对于污染的发生也有过错。

生态修复案件审理的法律适用

环境污染和破坏发生后,必然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环境功能和价值的破坏,这也是环境损害,救济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生态修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经过多年的发展,关注重点已经从原告资格转变为实体权利的救济,诉讼主要围绕着救济环境损害进行,以修复生态(或者环境)为核心。然而,生态修复作为新兴的、复杂的法律救济手段,司法实践在运用这一手段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法律依据问题。目前法院关于生态修复的判决基本上是以《民法通则》或《侵权责任法》有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的规定为依据。但是这些法律责任主要是救济民事权益,是一种私权的救济方式,而环境损害主要体现为公共利益的损害,生态修复主要为公法上的救济。所以在追究恢复原状这一责任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的程度,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基准,环境中公众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需要一系列公法和技术规则的补充。本案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同时适用环境保护立法和侵权责任立法的规定,根据环境法的规定来确定法律责任是否成立,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来确定承担责任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法律适用的割裂,例如《侵权责任法》中无法找到救济环境损害的依据,而《环境保护法》中找不到生态修复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制定环境损害救济特别法和相关技术规范等。

其次是生态修复责任的承担方式的确定。法院判决承担环境修复责任的方式包括行为责任和经济责任。行为责任是指判决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完成生态恢复的任务。这种方式下,金钱责任和行为责任合而为一,行为人在专业机构或者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有权决定具体的修复技术和措施。无锡中院的经验认为在环境评估还不完善,经济成本难以核算的情况下,判定责任人按照一定的要求承担修复责任可以避免许多难题。经济责任是指判决责任人承担生态修复的成本费用。当责任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拒绝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没有能力或者无正当理由不能完成生态修复责任,可以由他人代为履行环境修复责任,但费用由责任人承担。昆明、广州等地法院的案例倾向于将修复责任核算为一定的费用,责令责任人支付费用。这些费用或者打入环境保护基金,或者上交国库以待将来修复使用。

确定生态修复责任后,要求责任人承担行为责任还是经济责任的问题,表面上看似是技术和能力的问题,实质上与伦理和公平也有关系,两种责任相互替代,看似平等,但是在本案中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案的第二被告已经70多岁,经济条件一般,身体状况不好,中过风,行动不便、思维有一定的障碍,在法庭上多次失控大哭。400余万元的生态修复款显然超出其偿付能力,若法院判决被告支付修复款,此案基本无法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法庭宣判本案的第二被告承担修复的行为责任,这虽然也会面临行为人没有专业技术能力等难题,但是他可以通过争取他人的帮助,争取社会的救援来解决这一问题,留给了被告更多的选择,也留给社会各界帮助解决此事更多的空间。

再次是案件的执行问题。法院判决两名被告在6个月之内共同修复受污染的鱼塘,修复标准由环保部门审核。过期没有修复,由环保部门指定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代为修复,修复费用由两名被告共同承担,并担负连带责任。由此可见,法院将监督判决执行的责任主要交给了当地环保部门,这也是不少法院的共同做法。生态修复的周期长、过程复杂、技术性强,法院跟踪执行有诸多的难题,而环保部门是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主管部门,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也是监督他们履行职责。当然,法院不能对判决的执行完全置之度外,否则会影响司法的威力和公信力。在案件执行的各个关键环节,法院都应该进行监督,发现执行偏离轨道,要加以纠正,对于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则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强制措施。

主要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环境修复的司法裁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20-27.

[2]奚晓明.试论环境资源案的特殊性及专业化审判的实现[N].珠江环境报,2014-11-22.

篇2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工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我国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将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进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即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等,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复。此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所拥有的基本属性,我们只有尽可能将其掌握到位,并对其加以运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恢复。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态修复。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大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积等特征,这些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各种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也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案例来对其他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保证生态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自我修复。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植被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是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等一些偏远地区,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重视起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针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态移民或者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治理、恢复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格局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建立系统的生态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态修复工作产生在在破坏现象,从而促进我国生态修复的长远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通常情况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为方面却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的,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来产生一系列的人为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心中缺乏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他们认识不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常常在监督较为宽松的地区,由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让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做那些伤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事情,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2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用。为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除了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外,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较高端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将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关的技术,进而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绿色化。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也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技术引进等各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苏江 宁何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6):33-34.

篇4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理论研究

1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过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和北京朝阳公园以及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的案例分析,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的规划改造方面可借鉴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造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场址现状,对于局部地块的保护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保留了对自然的记忆。通过这种手法为使场地重建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且还能够降低规划改造的成本。

(2)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让那些废弃工业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场地内的所有废弃工业设备材料都被改造成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

(3)在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比如:大面积的沙滩草坪、日间的宿营场地、定期举办的音乐节甚至是其代步的游园方式,废弃地改造的同时也满足娱乐需求。

(4)大规模的生态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还整合了场地内部的各种资源,形成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把生态效益发挥到了最大。

(5)实现区域的综合价值,结合周边地块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湿地的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带动了区域的综合发展。

2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

(1)生态修复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污染的环境得以修复,同时促进生态系统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在最终能够构建新的平衡。

(2)废弃砖瓦厂的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运用景观规划和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已经被污染和破坏的废弃砖瓦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土壤、植被等)进行修复,从而使其重建正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景观。

生态修复实际上是希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人工手段,增强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作为生态修复本身的含义是并不一定要把现状场地恢复到被污染和破坏前的初始的样子,生态修复的深层含义在于满足场地现状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再选择或是人工的努力为生态系统构建新的平衡。生态修复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科学的人为干预尽快地实现被破坏生态系统的优化进程,并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3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特征

(1)特应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实际现状,对该地区内的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具体需求、利用现状条件;同时要对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砖瓦厂本身的景观特色有所体现和表达。

(2)避免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规划实现了生态与景观的融合,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从而避免了景观规划改造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再次污染。

(3)经济性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采用经济可行的设计方式或措施并在规划过程中遵循3R原则,对废弃的工业遗迹实行再利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与地貌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规划面积900亩。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州市为邻。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跨越全县大部分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武城成为德州和山东的“西大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武城县郊地段,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地势单一,缺乏变化。但该砖瓦厂烧砖挖土均为没有规划的就地取材,这使得原来平坦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形状、大小、深浅不一的窑坑。砖厂废弃多年后,原来因肆意取土所形成的窑坑内已经蓄满雨水,其中最大的一个窑坑已经形成了一片面积约为300亩的人工湖面。

2土地利用现状

砖瓦厂在废弃期间,场地西南侧的地块由于地形平整,被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小,因此,恢复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作。其他的区域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场地内东侧遗留有两处废弃的砖窑,一座高达38m的烟囱以及随意堆砌在路边的废旧砖瓦。

3植被现状

园区内植被量少、种类单一,只有当地野生地被和少量灌木,基本上没有大型乔木;在岸边、浅水地段有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园区内未能形成任何稳定的植物群落,整体呈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初级阶段。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原则

结合马良庄的实际情况,以废弃砖瓦厂的生态恢复和绿化为基础,以综合农业开发和景观营造为提升的规划策略。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尊重场地现状,尊崇充分利用、适当改造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人工措施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让规划改造后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中,尽量减少景观对环境的负干扰;传承历史文化,注入场所精神为园区的规划注入灵魂,在园区内打造科普、文化和环保教育基地;整合生态、景观和休闲旅游资源,形成资源、环境、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废弃砖瓦厂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布局

针对废弃砖瓦厂的现状,规划布局的重点主要在砖瓦生产区,包括废旧砖窑、设施、烟囱等;取土坑区域,由许多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窑坑组成,且大多总体范围也没有规则可言。但是,正是废弃砖瓦厂这种特殊的地形和肌理,蕴含着特色工业景观的潜力。

在总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上,重新整合废弃砖瓦厂内部结构、组织内外部地块的关系,为场地构建有序的景观格局。具体来说,园区的规划方案是在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部分就是构建人工湿地,因此规划的总体布局围绕园区内水体进行,且其中最主要的南北景观轴线就贯穿了园区内的各部分水体,连接入口广场、酒店会所与生态餐厅、光明塔。东西方向的一条景观次轴控制全园纵向景观,平衡整个园区因与城市干道斜交造成的倾斜感。并将生态有机农业、观光休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在南北向将园区划分为三区(酒店会所区、娱乐休闲区、农业生产区)、多节点的总体布局模式(图1-4)。

2植物景观规划

2.1配置原则

适地适树,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或是适当引进一些适应性强、耐瘠薄的优良植物品种;自然美观,突出季相变化,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思维空间作用;经济适用,注重植物群落的形成,降低前期投入及后期养护费用。

2.2配置模式

废弃砖瓦厂场地的植被重建工作还考虑土壤的各方面水平,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植被的重建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期和适应期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乔灌草模式具体的种植模式要结合景观的空间布局来进行,可以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乔草、灌草模式废弃砖瓦厂中的土壤条件会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土壤肥力较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块,可以先采用乔草、灌草的种植模式来快速恢复植被,改善土壤条件,同时还可体现简约、粗放的植物景观。

2.3植被分区

对场地内的植被进行恢复与重建是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规划设计中将植物景观总体规划分为六个区、两个种植带,即入口种植区、文化广场种植区、湿地景观种植区、认知花圃种植区、农业生产种植区、疏林草地种植区、滨水休闲种植带、防护林带、应用的植物种类。

3生态修复规划的具体措施

3.1构建人工湿地

武城县马良庄是降水充沛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废弃砖瓦厂内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洼地。通过对地形的整理,将其规划成人工湿地,结合不同的水体形式来形成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并利用构建人工湿地的生态工程措施对废弃砖瓦厂场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后的人工湿地的水深控制在2-4m。规划中不对湖底采用防渗措施,保持水位的季相变化。在人工湿地中还规划了一些小岛,意图利用这些人工的小岛来对湿地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形成开阔、封闭、半封闭不同的空间效果。结合不同的湿地空间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主要分为水生植物景观设计、岸边植物景观设计、岛上植物景观设计三个部分。

3.2驳岸的设计

根据现状条件驳岸的改造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原驳岸堤顶高程,同时减缓驳岸坡度。通过竖向设计,适当降低场地内水体岸边的高程,拉近人们与水面的距离,有效改善人们站在岸边时的空间感,形成亲切、自然的局部空间。

(2)减缓驳岸坡度,在局部修建两级驳岸。适当拉长堤顶到岸边的水平距离,构建一个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区域。在这些过渡区域中还可以栽植湿生或水生植物,使其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变化丰富的季相景观,同时软化驳岸,构建以植物为主的自然护坡。一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6-22.5m,第二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2-21.9m。

(3)以软质驳岸为主,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生态型护岸工程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在岸坡上合理引入植被,包括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等。软质驳岸有着保持水土,护岸固坡的生态功能,还能展现自然的植物景观。

(4)增强亲水性,在局部修建硬质驳岸。充分分析大众的行为心理,对水体进行整合性设计,选择行为发生的合理区段,进行水体空间的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水岸线设计,在满足人们亲水愿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不同的水体空间。例如,修建亲水平台为人们进行亲水休闲活动提供适当的场地;结合种植设计及路网设计修建木栈道,形成特色的水上游憩线路等。同时采用以下五种驳岸形式:驳岸形式一:驳岸的纵向坡度较缓,在这段过渡区域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恢复场地内植被的同时还能为湖岸营造出自然植物景观空间(图5)。

驳岸形式二:结合人工湿地的构建,维持控制水深。在岸边种植湿生、水生植物,充分展现自然的软质驳岸和丰富的季相变化(图6)。驳岸形式三:结合沿湖道路建设护坡护岸,让人们能够时而穿梭在密闭的林下,时而走出树林来到开阔的水面边上,领略不同空间变换所带来的乐趣(图7)。

驳岸形式四:结合亲水平台形成的硬质驳岸,满足了人们进行亲水活动的愿望,结合景观小品、运用乔灌草的种植模式来为这一区域打造极具观赏性的亲水景观(图8)。驳岸形式五:文化广场上中局部的硬质驳岸。此驳岸形式也应用于码头部分,在岸边也不再种植水生植物,而是将驳岸完全硬化方便船只停靠(图9)。

3.3废弃烟囱与砖窑的规划改造

首先对烟囱的基础进行加固,解决其安全问题。规划中保留烟囱最原始的外观,也就是保留了历史对这座场地所留下的印记。而对于烟囱的改造主要围绕其周边的环境来进行,根据测量结果显示烟囱高度为38m。那么对这一空间环境的改造主要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一是在烟囱周围设计一些景观来削弱烟囱的高压感,另外就是加强烟囱的控制力,烘托显现烟囱厚重壮观的景象。在规划中选择了后者,烟囱北侧的文化广场正是用广场开阔的景观视线效果来烘托烟囱的立体感和它的主导性(图10-12)。

通过实地考察,废弃的砖窑已经不再具备使用功能,局部的窑墙和窑顶的已经坍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规划中将其拆除。但在原烟囱的东北侧规划了一处滨水的文化广场,用以向人们展示制砖的历史、工艺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

3.4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在场地内堆放着砖瓦厂停产前留下的,大量的废旧砖瓦。设计中将其作为特殊的施工材料,而对于这些废弃砖瓦的利用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利用这些砖瓦设计出具有特色图案的铺装,应用在入口广场和文化广场上,穿插在道路的节点上;利用砖瓦砌筑的景墙,结合文化展示来体现砖瓦厂的历史痕迹;或是设计一些以这些废弃的砖瓦为主题的景观小品、设施。这在规划设计中,不仅实现了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价值,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还能在细节上体验到原砖瓦厂留下的痕迹。下图为利用废旧砖瓦作为施工材料的景观小品,砖瓦作为面层镶嵌在小品的立面,以及利用废弃砖瓦设计的景观小品的立面图和铺装平面图(图13-14)。

4.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协调、循环(良性—、再生”,是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的运用。

(1)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塑料大棚增温系统

根据研究表明,该系统具有明显的白天蓄热、夜间放热的效果,并且还具有长期蓄热的潜力,有效地满足农作物在连续阴天时的地温需要。

篇5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outstanding landscape cases and ecological design cas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as the thesis.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popularized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humanistic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liv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racticality us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three aspects.

关键词: 生态学;景观设计;高校校园;可持续;人文特色

Key words: ecology;landscape design;the university campus;sustainabl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028-02

0引言

校园景观设计是当代商业区与住宅区产生本质区别的景观设计。它承载的是多年高校人文历史的文化底蕴。校园是学生们接受知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的公共性场所,培养学生的智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校园也是供学生在其中生活、娱乐、休闲的服务性场所。而生态设计,又是当代景观设计行业所竞相追捧,却又让众多设计师望而却步的词语。生态设计这四个字已经被众多设计师在方案设计中平凡使用,但是却很少有设计的内容中真正做到“生态”二字的。生态不等同于多种树,不等同于绿化,更多的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保护、修复或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才是生态设计中最基础的任务。

1生态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发展生态型景观的意义

当代社会,生态设计不再单单是一种商业的噱头。而是整个人居生态链条所必须的标准。因为它决定的是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品质;关系着所有人的安全与人类的持续生存。面对现在日益加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与河流的污染问题。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景观设施。不需要让其孤立的成为城市中心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它寓于整个城市的循环链条之中,这种设计融入于每个人类家庭之中,让其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重新体会到自然所给予的关怀。这一切,也就归结于我们的最终话题――生态设计在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中发挥的作用。

现如今,生态设计早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它有其特有的广泛性。不单单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就能将其完全涵盖的。它是一种协调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方式,其运用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没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帮助我们重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态度。让我们重新观察与发现城市,景观,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对于曾经的破坏及浪费进行保护与修复的反思。

简单地说,生态设计就是与原有自然规律相结合,将每一个设计寓于自然生态链中,从而使其符合自然生长消亡规律。

对于每一个设计,都需认真思考:它是否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是否可以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如今的城市存在很多的问题,规划的失败导致很多原生湿地、森林的消失,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强行消灭了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环境,将溪流、山川、动植物、微生物赶出了这片土壤,甚至将土壤也埋藏于混凝土下。自然的痕迹在城市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都是一片钢筋混凝土丛林,象征式地在其中点缀一些花木并美其名曰生态。土地不再涵养水源,空中的雨水降到地表,不被地表吸收,流入肮脏的地下水管线,通过管线直接白白流入海洋,城市里面的地下水源因此不断减少,每年城市都在不断沉降。河流被人为渠化、截断,曾经的母亲河都成为人人厌恶的臭水沟,五颜六色的泡沫和油脂漂浮其上,水中再无鱼虾,甚至连基本的水生植物也全无生存可能。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儿童不知道动物原来可以野生,不知道水的颜色原来是透明无色,不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变成的,不知道星空到底是什么样子。

2012年,北京一场大雨,淹没了半座北京城,人们遭遇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威胁。这样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很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城市设计不合理。而合理的城市设计必须结合生态设计进行。可见,生态设计是现如今所需要的,更是迫在眉睫的。

2校园景观的特殊意义

“校园”一词,最狭义的解释就是:[campus]大学、学院或学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学校内供学习、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顾名思义,它是一个供学生们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校园景观与文化性市政景观、商业景观、住宅区景观有诸多不同,它有更多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拥有丰富的功能各异的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从而诠释校园的精神内涵。需要反映校园的多元、自由和兼容并蓄,记录校园发展的脚步。校园空间的营造需要更多的结合内外空间,让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交融,从而拓展空间的交往性。除了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这些职能外,校园也是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场所。景观设计通过形式美、色彩美以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校内师生甚至校外人员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以舒缓人们的压力、放松身心,通过一些具有参与性的公共景观设施或者设计让师生一起体验并参与,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是校园未来的“场所精神”。

3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的意义

景观设计面对的是城市化、全球化、唯物质主义向人类提出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性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而利用生态设计则能更好地帮我们找寻生存下去的出路,解决实际生存问题的同时,重新构建我们的信心和精神信仰。

篇6

【关键词】旅游地产;城镇发展;协调联动;生态优先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万元,较2013年增长9.0%。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促进居民出游率的增长,从而推动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201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我国旅游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已基本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这为旅游地产发展带来空前的机会[1]。

旅游地产是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的,融合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于一体的开发项目[2]。随着旅游市场的主体日益庞大,人口流动的增加,使得都市圈内城乡之间的文化得以交流、传播和互相吸收,这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因而,旅游地产开发也成为诸多城镇发展的主要道路之一。

二、国内外旅游小镇发展案例

(一)国际旅游名城――坎昆

位于墨西哥的坎昆,原为一座只有300多人的小渔村。然而,1972墨西哥政府在这里进行巨额投资,依托其海洋景观及玛雅文化等资源,以保护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地产开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坎昆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二)深圳东部华侨城

而在国内,旅游小镇近年来也发展迅速,东部华侨城是著名的成功案例之一。东部华侨城位于深圳东部海岸,是集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等多个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山地主题休闲度假区。它营造了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吸引人气,推动深圳城市东部的发展。

三、西安星耀秦岭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在旅游风景区叠加都市休闲消费功能的新型旅游度假开发背景下,以西安大都市为中心的1-2小时车程旅游度假黄金圈正在形成[1]。在秦岭北麓旅游生态休闲带,汇聚多种类型的旅游度假地产,以此带动西安大都市周边乡野游憩地带的发展[1]。

西安星耀秦岭项目的基地位于西安西南地区,户县县城南端,离西安约18公里,临近高新创业园区和长安大学园区。基地为天华山森林公园和朱雀山森林公园的北入口,综合大秦岭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及户县的人文景观资源,为以旅游带动城镇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规划用地西临西汉高速,南邻环山公路,总面积约1217.87公顷。

通过承接上位规划的功能和定位,借助西安高新产业往西南发展的契机,本次规划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依托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以休闲旅游度假开发推动城镇发展,将基地打造为集人文居住、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风情生态小镇。规划由初期的旅游业推动地区发展,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从而发展成为服务于高端产业的新兴地段。

四、西安星耀秦岭项目规划方案特色

(一)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先行,聚集人气。

根据《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对环山公路1公里范围内以生态保护为主,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旅游度假带,丰富大秦岭区域旅游度假项目,聚集人气。本规划方案首期启动区以温泉度假中心、高端会议中心、酒店、企业会馆等为主要内容,建设环山旅游带的服务中心,引入异国风情及多元化元素,激活该片区,提升区域知名度和户县旅游区南门户的形象。结合地域文化,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以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游客。

(二)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适当的开发进行环境保护,从而保障景观质量。

特色的景观元素是旅游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予以保护,以激活旅游区的生命力[3]。此项目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便是秦岭,沿秦岭脚下的环山公路进行以生态为导向性的旅游开发,应当寻求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以开发进行更好的保护,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

涝河是项目的另一主要景观元素,但其涝旱之季水位相差较大。规划根据防洪标准,沿着涝河两岸堤坝各退50m作为公共岸线,同时考虑涝旱之季的不同水位,设计可以淹没的台地和河滩绿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两岸公共空间利用的最大化,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

(三)利用规划建设的契机对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

在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保护生态景观资源,还可以借助发展的机遇对被破坏的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西安星耀秦岭的项目巧妙的运用场地处理,对基地内挖沙遗留的沙坑进行修复利用。中部大面积沙坑结合地形重新整理,形成人工湖面及景观叠水,同时建设特色高层酒店,营造别有风味的建筑及景观;沙坑较浅,将来可为高层地下空间所用;另外,将高差较小但较为集中的沙坑改造成极限运动场地或阶梯形的休闲广场。

五、旅游地产与城镇联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与城镇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与城镇发展方向协调统筹,这样有利于旅游地产项目建设齐全的服务配套,为游客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从长远来看,旅游地产只有与城镇的发展联动,才能保持项目的活力,两者互惠互利,提升项目价值。

(二)特色景区打造,树立城市名片。

旅游地产的开发应结合当地的文脉,这样才能张扬项目的个性,同时打造城镇的特色,如丽江古镇,俨然已经成为丽江市的名片。有特色的景区,才能保证项目在巨大的旅游市场中,稳住脚步,保持竞争力;否则,项目将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丧失其带动城镇发展的能力。

(三)以生态为导向性,保护环境。

旅游地产项目切忌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以环境为代价的建设,只会降低项目质量,不利于效益的最大化。相反,以生态为导向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打造融于自然的高素质产品,增加项目价值。而城镇也可通过旅游地产的项目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目的,两者共赢。

结 语

旅游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途径之一,游小城镇的开发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同时可增强城镇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城镇的吸引力与消费力[4]。要获得旅游地产及城镇发展的双赢发展,关键在于要挖掘城镇独特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建设特色的城镇风貌,设计旅游吸引力的动力机制,将旅游地产的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4]。

以旅游带动城镇发展已在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地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高服务水平的旅游启动使区域能够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为发展核心,向外辐射,逐渐扩散到与旅游业、文化产业、娱乐业等相关的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产业链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附加值,从而以城乡互动休闲体系构建中国式的旅游小城镇[4]。在未来的城镇发展道路中,旅游地产仍是重要的角色之一,在此道路上必须坚守城市的特色,生态的原则,防止盲目过度开发。

参考文献

[1] 董欣,张沛,段禄峰.西安大都市与旅游地产发展互动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11,(1):145-150.

[2] 白浩.中国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北港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流域概况

北港沟小流域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过渡地带的燕山脚下,属太行山余脉。流域面积16.92 km2,流域主沟道总长度6.02 km。北港沟小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8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

流域土壤类型主要有碳酸盐褐土、褐土等,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m以下的低山区,此类土壤发育较差,土体中粗砂、砾石及石块较多。土层极薄,以15~25cm居多,土壤肥力较低。流域内植被为阳坡荆条、酸枣灌丛为主;阴坡以鹅耳枥、荆条和绣线菊灌丛为主,零星分布有山皂荚、黄栌等。经济林为柿子、核桃、杏树和近年发展的李子、桃树、枣树等。

2 存在问题

2.1污水

流域内居民居住相对集中,日常的生活污水都采取就近排放的方式,未设置统一的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冬季污水排放后,在路面迅速结冰,不仅影响周边环境也不利于村内道路通行。

2.2 垃圾

通过对小流域的调查,流域内所属村庄中无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同时村内无垃圾桶,存在垃圾弃置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村庄的美观。

2.3 水土流失严重

北港沟小流域总面积16.92 km2,水土流失面积7.41 km2,占总面积的43.8%。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重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小流域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为部分道路两侧缺少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大面积表土,一方面容易形成土壤流失,同时也影响流域内发展旅游业。

3措施设计

按照“生态优先、治污为本、保护水源”的原则,以水土资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小流域五同步治理,采取二十一项措施,统筹布局,因地制宜,并结合小流域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特征、特色资源禀赋,拓宽小流域治理规划思路,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增强小流域生态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引导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小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根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况,将小流域按照三道防线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结合本小流域现状产业定位,打造为生态游憩型小流域。

3.1生态修复区措施

流域生态修复区内的植被较好,但部分高山林地由于山高坡陡,土层浅薄等原因,植被覆盖度较低,且植物生长不易,极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封禁治理,为了做到自然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不在封设置拦护措施,但是为了提醒村民,防止无意的破坏,需要在进山入口的显眼位置安放封禁标牌,标牌经过比选为木质、石质标牌。标牌内容明示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界限和保护措施,并详细介绍生态修复区“六不准”的管理目标的规定、封禁年限。标牌设计可以采取自然山石和木质标牌的形式。

3.2生态治理区措施

北港沟小流域生态治理区位于近山坡面、农田、村庄及道路周边。该区域建设方向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美化,主要措施包括:梯田整修、节水灌溉、坡面清理及综合护坡、村庄美化、田间生产道路和生活垃圾处置等措施。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整修石坎梯田,同时将地块内的的部分土坎梯田改为石坎梯田,以利于稳定田面,保水保墒,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作物生长条件,为发展采摘创造条件。石坎全部采用干砌石结构。

流域内现有经济林种植田面局部有坡度,且苗木根部无围挡,不利用保水保墒,遇到大雨会产生水土流失,影响经济林的培育生产。设计采用土质树盘保持坡面水土,提高苗木的水肥利用率,提高经济林产量。

利用现有水源通过水泵泵送水源对经济果树进行灌溉,铺设输水管道和更换泵站等措施,解决水源问题。

流域内村庄部分道路周边存在地面现象。现有部分空闲地,不仅不利用保持水土,而且影响村庄整体的村容村貌。设计在原混凝土路侧的空闲地建设停车港湾,同时配置石桌凳等供游人休憩;同时对新修道路路侧进行绿化设计。

生产田间道路较多为土路,整体道路缺乏完整性,为方便农业生产及运输,需对现有道路进行修葺。根据现有路基及地形条件,设置两种型式道路:地势较平坦,宽度3m左右的现有路基采取路面硬化措施;地面起伏较大,宽度不足1.5m的现有坡道采取台阶步道型式进行处理。在人群集中点,设置垃圾桶。

3.3 生态保护区措施

流域内主沟道结合矿山整治进行综合治理,村内排洪沟按照坡面来水的过流要求和防护标准,进行水文分析计算,确定过流断面和防护形式,现状有部分生活污水汇入,结合村庄排污整体规划将沟道恢复为单纯排洪沟道,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后排放,设计村内污水管道系统,沟道进行整治和边坡防护等措施。

结语

本治理方案以构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目标,根据水土流失、水污染规律和因害设防的原则,通过综合治理,在生态修复区采取封育保护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自我修复;在生态治理区采取梯田整修、经济林内树盘建设、护坡工程、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处置和田间生产道路建设等完善农业生产保护措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小流域治理可以实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三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进怀,吴敬东,祁生林,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7(08).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垃圾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

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被人们忽略的垃圾处理问题越发严重,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新农村健康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重大阻力,逐步引起各界普遍关注。本论文中所提出的农村生活垃圾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适生植物的筛选找出一条适合农村垃圾场的生态恢复之路,“希望通过覆土掺拌淤泥,沼气回收等方式,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恢复体系,基本上解决垃圾场的二次污染这一状况”。

1.国内外的研究总结

1.1国外的研究总结

相对国内来讲,国外对垃圾场的关注和认知要更加提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垃圾渗透液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国外针对垃圾场的生态恢复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早期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生态恢复,筛选出适合垃圾场种植的植物,然后对垃圾场进行简单的植物种植,品种要选择根系发达、材质坚韧、抗贫痔、抗有害气体的植物,如香樟、大叶榕、合欢、大叶紫薇、垂柳、杨树、广玉兰等。一些国家还种植了育苗基地,不仅改善环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了防止渗透液渗出,在垃圾填埋堆上都覆盖了一种保护膜,然后在膜上覆盖了一定的泥土层,这不仅形成了一个隔离层防止渗透液的流出,而且泥土还可以防止保护膜被破坏。

1.2国内研究总结

在垃圾场的生态恢复研究方面,国内也做了一些实地研究,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吉喜、沈英娃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中的填埋物经过长时间的填埋所产生的甲烷是抑制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通过覆土不仅改善土壤环境,为树木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阻挡甲烷的溢出。在对垃圾覆盖堆体进行绿化时,要根据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尽量选择本地和易生存的植物。经过四季的更替,垃圾场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这时可以尝试种植观赏性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垃圾场的生态环境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还没有具体深入,大部分只是局限在适生植物的筛选,还没有解决渗透液和甲烷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恢复所造成的困扰。

2.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种植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3.新农村社区垃圾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新社区不断出现,从而导致农村垃圾不断增加,村中没有垃圾堆放地点,也没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村民都将垃圾随便丢弃,让其自然销毁,导致村头、河边、路边垃圾成堆,严重损毁村庄形象。垃圾问题使昔日的田园风光被乌烟瘴气的现状代替,处理方式更是简单粗放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的不当处理造成了土壤、水和大气污染,使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生产力下降,环境越来越恶劣,从而影响了附近的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纷至沓来:一是影响村容村貌;二是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4.农村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

4.1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4.1.1减量原则除必要建筑景观构筑物。不规划设计其它建筑类项目。园内尽量减少对水、电及其它能源的使用,避免大的施工项目,场地内植物配置中以草坪为主,使用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待植物自身成长繁衍,可大大节约能源。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既是加速废弃垃圾场达到理想景观的有效手法之一,又是植物景观的构成基础,在景观生态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场地内废弃的材料,使用原有的植被、砖石、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形成新的空能空间节点,一些废弃的建筑改造为开放的休闲场所,废弃的植物群落改造为田园娴静的小道,利用借景手法将周边的村庄、树林引入到设计中,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的耗费。

4.1.2循环与再生结合。现场条件进行土壤覆土及改良,通过植物再生和覆土重建场内地下湿地系统,促进场地内良性循环的水系统。人工湿地将经中水处理过的水进行净化流人人工湿地塘床系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达到国家水质安全标准。其作用是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亦对广大游客进行了自然与生态保护教育。

4.2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4.2.1自然式。农村景观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先去完善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根据垃圾场周围环境调整和构建景观,形式上以自然起伏的地形和植物群落来营造自然式景观。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2.2乡土化。对现场进行勘察调查不仅要了解场地的现状,对于其周围环境也要进行调查,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既符合场地的条件,也反映当地的景观特点。垃圾场内植物配置选取抗旱、适应性强的本地品种,让其自然生长与周边形成景观带。

4.2.3保护性。垃圾场起伏的现状为造园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好现有的地形对其进行合理改造,节省投资资金。

4.2.4恢复性。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4.3垃圾场的生态恢复方法

4.3.1恢复。恢复frestoration)是将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对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现实中有很多的案例,杜伊斯堡公园细部的恢复就是一典型的案例,根据现场条件给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对场地进行土壤覆盖,覆土厚度设计为1m,使场地库容土方就地平衡。植被恢复的短期目标是控制水的流失以及土壤的侵蚀。

4.3.2重建。重建是人为对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结果最终形成人们所期望的特点,而自然特色景观减少。硬质景观为人造景观的主要特点之一,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植物配置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考虑四季变化,对植物进行定时修剪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格局。

4.3.3改建或修复。改建或修复(rehahilition)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并使恶化状态得到改造。

篇9

论文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专业特色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 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 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 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 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转贴于

5 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 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 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市区河网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为打造 “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市区河道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围绕“河道管理让水更洁净”的主旋律,建立“三分三统”工作机制(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分片引水、分河配水、分级运行),加强水面、河岸保洁,强化水质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河道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道生态系统,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一、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案例分析

2009年随着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将钱塘江水引入杭州西部河道,西部“四港四河”(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莲花港、沿山河、冯家河、益乐河、余杭塘河)水质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2010年对沿山河支流东穆坞溪、小紫金港、王家坞溪、石人坞溪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下面对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1.溪流概况。工程实施位置位于留下镇留和路西侧,河段全长约440米,总面积约2850平米。东穆坞溪属典型山溪性河流,具有集雨面积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洪水暴涨暴落,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推移质和悬移质多的特点。该河上游水土流失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影响下游珊瑚沙的引水。

2.生态治理方案论证。通过对东穆坞溪河道沿线调查发现,东穆坞溪流域的留和路与留泗路均建有雨、污水管道,沿线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已经截入污水管网。目前仅东穆坞村内尚有部分临溪村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溪沟,以及溪内洗涤衣物、拖把等污染源。根据水质监测情况,该河道水质除氨氮和总磷有所偏高外,其它污染物指标较好。

设计方案选择化学脱氮除磷法、人工湿地法、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法等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鉴于溪流携沙及水质情况,本项工程内容主要为河道护沙固沙,同时兼顾考虑氮、磷的去除,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最终确定采用地表漫流处理系统的实施方案。

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是将水流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缓和、土壤渗透性差的多年生牧草土地上,污水以薄层方式沿土地缓慢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达到净化目的。本工程主要为植物种植与防冲刷石笼的安装设置,包括河床杂草的清除、场地的平整、防冲刷石笼的制作与安装、植物的种植等,通过坡面上种植植物起到减缓污水沿地表流动的速度,增加水流在坡面的滞留时间,促进悬浮物的去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项目实施经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总结如下经验:一是植物群体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效,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二是植物群体具有活性,不怕埋压,能自动跟踪地表高程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和扩展能力。广泛繁殖的大批植物群体,能有效的涵养水分,减少地表径流,滞流削峰,增大土壤的抗冲性,大大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三是该项目采用的聚草系多年生漂浮型兼陆生型的水生植物,一年四季常绿,能耐零下5℃的低温,是园林水景中绿化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植株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及过剩营养物质,可在湿地或岸边作为地被植物推广。

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水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河道生态治理作为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功能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促进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系统治理原则。除了对河道本身的治理和修复,还应系统考虑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如流域内污水的有效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以及垃圾的收集处理等。四是协调统一原则。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三、关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是打造河道管理精品亮点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实现河道面貌换新颜的重要手段,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态整治,截污配水并重。实践证明河道治理必须是综合治理,多种手段和措施共同开展。首先通过截污控制入河污染,消除了外部污染负荷。再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减少河道硬质护砌,恢复两岸植被,形成植物群落,恢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进行河道配水,促进河网水体流动、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