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1)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知识与技能并重。从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出发知识被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语义知识、言语信息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程序本质上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过程。陈述性知识能被直接陈述而程序性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当学生习得了程序性知识并具有运用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时就认为学生具备了某种技能。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而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由此可见,(狭义)知识与技能统一在广义的知识概念中,技能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广义的知识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所教知识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指出“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重要性。
(2)认识不同性质的生物学知识,区分事实与概念。按照知识的性质可将学科基本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将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两者的分类大致上是对应的。事实性知识是“点滴信息”的知识如描述生物体的各种具体细节和现象及有关的生物学术语,概念与基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原理在一个层面两者构成了概念性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学说、理论、模型等。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观察事实和现象的各种生物实验方法及类比、演绎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价值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在生物学中应用性知识是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各种传统的或现代的生物技术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应用性知识的提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特点。
区分事实与概念对于教学很有价值但是事实与概念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事实不等同于现象事实是理性直观。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因此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思维是主观的东西。
(3)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在文献检索中发现有人将生物学概念视为陈述性知识而有的将之视为程序性知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认识呢?上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为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现根据上述两种知识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都可以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述即所谓的言语信息。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表述或记忆这些言语信息表明只是发生了低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陈述性知识。当学生能够使用事实得出概念并回过来运用概念解释事实、解决问题时才能说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表明发生了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层进的学习要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以生物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为例其学习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习得概念的表述(即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也可被视为程序性知识。
还可以发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时都可达到“陈述性”或“程序性”等不同层次的水平。例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并非就是简单的识记从低到高的水平依次是“说出事实”、“辨别事实”、“使用事实”和“解释事实”。又如方法性知识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是知道并能说出某种方法(即仅习得陈述性知识)而高层次的学习是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方法在实际中选择和运用方法并对自己运用方法的情况作出评价(即掌握了程序性知识)。
二、基于知识分类知识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思考
(1)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含应用性知识),教材主要呈现的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即生物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视为概念性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应用性知识表明更深层地理解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蕴含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中有的会在教材中直接呈现如显微观察法、介质转移法等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而有的不一定会直接呈现如思维方法。
篇2
关键字:技能;获得;训练
近几年,我院对五年制师范类学生都加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尤其在毕业前夕,每一届毕业生都进行了微格教学活动。从考上特岗的、通过招教的、在各私立小学见习的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路子是对的。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我院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情况,总结一下我们在对我院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我们坚持的训练原则。
第一、分项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基本教学技能被分成了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等多个子技能。这些技能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只能用针对性的方法去习得。比如板书技能和解说技能的练习方法就不同。在粉笔板书练习中,主要靠手拿粉笔在黑板上练习,板书设计的理论讲解只起到点睛的作用;而解说技能就可以在练习本上反复写作讲解的思路、方法、内容,到讲台上讲解只起到点睛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练习各项教学技能时,要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去练习。练习板书技能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粉笔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认真练习。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习惯表现在板书上就是设计草率,字体潦草。这些毛病老师平常是见不到的,只有集中训练检查时,老师才能看到。这时老师就要针对黑板上的字体和板书设计进行讲评,对优点进行表扬、对不足给出建议、对毛病进行批评,做到有褒有贬,奖罚有据。针对学生书写毛病的批评,学生没有理由去狡辩。黑板上的字体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不得推诿。
第二、平时一般性训练和毕业前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平时的一般性训练只是一个能力的逐步积累过程,要想进一步提升还要有一个能力的提炼升华过程,这个提炼升华过程,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我们学院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它是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使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练习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基本技能。有责任的师范院校基本都开展了这项活动,它对教法课中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进行了有效地强化。这样做就能松紧结合,学考结合,效果很好。因为能力的取得通常需要日积月累,一个练书法的人不能一日练成书法家。但是平时慢慢地训练,对于学时有限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是学生就有毕业的时候,毕业后就要找工作,现在的学校招老师或教育局招老师都要求试讲或面试,试讲或面试都涉及到教学能力的考核。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好坏,对他们找工作影响极大。教学能力是有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两部分组成的。平时的一般性训练积累不足以满足毕业生找工作的需求,必须对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集中强化。有了平时训练的积累,又在毕业前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这些准毕业生的教学技能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满足试讲或面试的需要。
第三、单个辅导和集体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为教师进行有差异的单个辅导提供了客观依据。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人能从优质环境中学习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创设良好环境,进行集体训练,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提高,这也成了老师该做的事情。例如对提问技能的训练,老师可以在课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识、能力、性格状况,设置不同的问题,研究出不同的提问方式。
是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还是开展游戏时的集体提问法。性格开朗的学生讲课时用一种提问方法;性格比较含蓄的学生上台讲课时又要用另外不同方法。同样一种提问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恰当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选择恰当的人来回答是对提问者的基本要求。当你要检查新课预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你又不能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方法。这时你就要选择随意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们注意老师的要求,督促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问一个,警示一片。这种提问方式又是有技巧的,需要老师进行单独辅导
第四、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要求相结合。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要想学会一门技术,只靠师傅的单方面努力,或者学生自己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最佳效果。但是,如何做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呢?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就当今的教育状况来说,引导学生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在学生的学习上、技能的掌握上、心灵的发育上做好引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技能的掌握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方法进行引导,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要求。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刻苦的努力,争取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也不能变成卖老族,什么事都要提要求,什么样的作业都布置。抓住关键,恰到好处,是老师引导学生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学生个人努力也要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同,接受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异。就拿语言技能来说吧!老师要求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或者标准英语,一字一板地清晰说话。学着把自己明白了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别人解释清楚。不能说半截话或者说话吞吐,逻辑混乱,让听者听不清、听不懂。
篇3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12-02
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才曾是大多数高校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曾是被高等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条人才培养的“铁律”。然而,笔者多次参加校企合作论坛,与用人单位接触后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希望高等学校改变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思路,压缩不必要的课程,针对企业实际培养企业岗位设置所需的相关人才。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尺度归根到底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主要是高校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也是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这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机构精简,往往要求一人身兼数职。因此用人上要求知识结构多样化。同时,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较高的人力资源投入,因此用人上还要求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即“拿来就能用”。
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社会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需要具备经济学综合知识的高端人才。现实的困境是,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因为没有必备的基础技能,尤其是财务技能,因而在就业时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也认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不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然而,到了一定层次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遇到了缺乏扎实的经济学综合知识的瓶颈,无法上升到高端人才序列。为使以理论见长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具有实务动手能力,培养方案设计时应改革经济学教学内容,增加财务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比重,提出了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建设方向。为使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功底不因加入财务管理课程而减弱,我们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课内不足导师弥补。为此,我们提出了经济学专业改革的“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一、改进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作为复合型人才,在坚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学知识,为未来能够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的财会专家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应具备未来财务总监应具备的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数学、会计学、财务学、审计学、外语和人文知识,具备应有的社交能力。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要求改革传统的“理论型”、“宏观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学术和实务前沿,构筑动态的“财务管理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税法等专业和专业发展课的基础上,逐步设学科入门指导、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专业案例研究、ERP软件操作、ERP沙盘模拟实验、税务筹划、管理咨询、财务分析、风险管理、财务危机管理、资本运作、资金筹划、公司治理、智力资本会计、作业成本管理、反倾销会计等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结合的选修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实务技能。
二、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的在校课时是有限的。当财务管理类课程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后,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课的课时势必减少。为避免“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变成“财务管理专业”,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加强多媒体授课频度,提高授课效率,减少各科的课时。二是课内不足课外弥补,对于可以通过自学的基础性、理论性科目,尽量采用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学模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夯实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功底,也有助于这些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跟随导师亦步亦趋地掌握实务技能。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实务导师制。实务导师制保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导师联系,随时解决学校学习与实务前沿的结合问题。实务导师可以不定期、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实习性指导、业务性指导以及创新性指导。实务导师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对所学的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应用专业知识协助实务导师做一些具体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在培养计划中设创新学分,鼓励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各类经济管理方面的竞赛,开展“竞赛教育”。“竞赛教育”一方面促进参赛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使导师及时了解所指导学生的水平,完善导师对学生的培养。
三、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同时也是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成为导师课题的子课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与优秀率。导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为所指导学生讲授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为本科生做好“写”的准备。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应推广“设问式”教学,改革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设问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迁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课程综合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整合作用。管理会计使学生利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服务,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课程综合设计是将学生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非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雄鹰式人才”。日常教学管理中应开展教风、学风调查与反馈,保证“教”、“学”关系良性发展。每学期开学第三周与第十四周进行教风学风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和促进“教”、“学”关系良性发展。为“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教学互动基础。
四、结语
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外乎服务地方、联系行业、面向全国,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了寻找适合该目标的培养模式与途径,解决高校大众化教育引发的种种问题,比如,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对专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较差等;我们结合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定位设计了“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经济学本科专业为对象,以“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开设学科入门指导、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专业案例、课程综合设计等课程和增设创新学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方案改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广“设问式”教学方式,开展竞赛教育。“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相对于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在专业意识、专业思维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快速融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真正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在低年级时,以本科生导师制来培育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宽口径”。在高年级时,以“财务管理型”定向深化经济学专业深度,并通过实务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应无限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如此,“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促使一专多能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全才”,解决了人才培养宽口径与专业深度的矛盾,并使人才培养无限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要求 方法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一、学好高中生物课的要求
(1)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好高中生物课的方法
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学好高中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篇5
生物科学的专业有:动物生物学专业、植物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专业、细胞生物学专业、遗传学专业、发育生物学专业、神经生物学专业、分子生物学专业等。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和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发育的学科。生物科学经历了实验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科学等发展时期。生物科学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篇7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协作能力,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情境和指导作用,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在我校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建构主义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改革的对象
目前我校设置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八年制招生,这个专业的特点是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以促进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首先我们对该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对我校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入学之前均为理科生,在高中学习过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我们课堂上只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会使他们觉得大学的医学生物学和高中的没有多大区别,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2)均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生物学很好的和中医药相结合。
(3)均为硕士毕业,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对医学生物学教学现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特点的综合分析,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照,以基于教材基本知识教学为指导,结合学生自主课堂、知识竞赛等方法,进行医学生物学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设计及安排: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医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医学生物学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讨论,将每个教学章节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挑选出来,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学习情境”,如在“细胞膜基本特性”一节中提出“细胞膜的基本特性如果出现问题细胞会怎样”,“有机体会有如何的改变”等问题,然后请大家去查阅相关的一些文献,看看何种过程改变会对细胞及机体造成哪些影响。
(2)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自由分组,每组6个人,分成5组,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期刊和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资料,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自己查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进行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
(3)学生自主课堂过程:每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抽出1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讲解、提问及归纳总结。然后学生从不角度进行评分包括:讲解的过程、讲解的内容以及资料的前沿性等方面。
(4)知识竞赛:学生自己就课堂所学内容及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后,每组出一份知识竞赛题目,教师进行监督管理,组织知识竞赛。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了改变了他们思考科学问题的方式,很多同学因此申请了大学生科研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医学生物学教学后,课堂效果较好,实验班级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高,随时会有同学举手提问,在老师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也会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并接着提出问题及质疑,有不同意见时,课后学生会主动查询相关文献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及学习气氛较好。此外,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在文献检索、获得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增加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了解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及时了解目前生物学发展的动态,主动抓住前沿知识,培养其科研兴趣。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护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目前,在微生物学课堂上部分学生机械记忆,应付考试,教师灌输式教学,学习效果差。
1 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教学的责任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查阅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任课教师首先应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1.2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更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会给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Flash制作简短录像,例如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病毒的复制过程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1.3多样化教学手段,加深理解
1.3.1 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种病原体存在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体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较容易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3.2 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3.3互动引导法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与归纳。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1.4 加强微生物学教学与临床的联系
病原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病原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又与各临床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
2 护理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我校护理本科现使用教材是第八版“医学微生物学”这本书和临床医学等其它普通本科专业一样,其它本科专业的课时数为30学时,而本专业课时数仅有20学时,此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教师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从而教学效果较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条件,要适当的增加课时数,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护理专业学生都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与他们以后的护理工作关系不大而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微生物学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实用性”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踏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为患者服务。
(通讯作者:马海梅)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知识
能力
能力培养
现行高考理科综合考试是处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一种选拔性考试,它对人才的选拔,一方面通过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综合性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来体现,但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2007、2008年高考理综生物学部分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而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对考纲最深的感受却是:它把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一个更高、更不容忽视的层次。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新课程下高三复习的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重视课本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松对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知识在中学阶段的地位永远是不容动摇的,能力的形成建立于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1,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
课堂上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思考的空间,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明白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某些关键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尤其是教材中的图示,从中提炼出重点、要点……,如2009年高考中,全国II卷32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图表化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变化之处,这样的变化只有老师教,学生才会知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更何况生物学科的不少是专业术语,字面上丝毫马虎不得。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上很忌讳的一点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地写,这只会促进学生的依赖心理,忽视能力培养。
2,重视课本知识的归纳
在复习完教材一个板块内容后,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与罗列,也不是单元复习,而是一种源于书本而又高于书本的知识概括: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知识串联起来,既使知识贯通,又对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如蛋白质代谢: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氨基酸的运输――氨基酸在细胞内的转变――代谢终产物的种类――废物的排出;根据知识普遍联系的规律,把知识连成网络,生物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内在联系的程度可总结成--网络,如以染色体的变化为线索,可将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等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在理清知识的同时,使书本变薄,在知识归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生物学上很多重要理论、定律的获得,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实验,高考非常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如要求学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验证及探究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等。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有疑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我也这样想。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诱导学生得出结论、掌握知识,这不失为―种能力培养的方法,而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阅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探求知识,则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实验内容的教学中不能“按方抓药”,然后期待一个已知的结果,而是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探究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及各步骤间的联系,既要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某实验失败后如何查找、分析失败的原因等等,在实验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特别是要使学生感悟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规律,经过几个实验的复习,学生对“观察并提出问题――分析并提出假设――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讨论一得出结论”,这种研究过程在学生眼中已不再只是一个公式。
3,在实验后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的结论
生物学科是门实验科学,作为教者,我们不仅要领学生设计、实施实验,更重要的是合理分析结果,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们国家的研究事业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之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重视主体性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充分引入新课程的理念,联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不断地展开思维,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训练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能力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和创造欲,将学生的思考引向“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特别是引向实践的方向,将现实问题的解决引入课堂,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切不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将知识框死,而否认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在某一实验题中的最后一小题,它要求学生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而课堂上学生各持己见,最后经共同分析,将各种方法略加改进,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且让人信服。在得到我的充分肯定后,马上又有学生提出能否在“u”形管中加入碱性条件下的焦性没食子酸,根据其遇氧变色的原理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你们说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
“不可以,装置中有空气,没法证明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使其变色。”同学甲发言。
“也可以先作黑暗处理,除尽装置中的氧气就行了。”同学乙通过前面的分析显然已深受启发。
“还是不行,这儿用的是u形管,即使除去了里面的氧,u形管的另一端不是仍与外界空气相接触吗?”丙同学的思考往往比较严密。
通过师生积极的讨论,同学们终于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当我给同学们介绍疯牛病的爆发时。有同学马上举手站起来诧异地问我:“既然这种朊病毒只是蛋白质,它的遗传物质也是蛋白质,那我们的课本上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这句话不就是错误的吗?”
“是的,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
篇10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生物的三个小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X、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学生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3.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
高中生物四种学习方法,精学精用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 上一篇: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方案
- 下一篇: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