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会计环境论是现代会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指人和事物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人和一切事物,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一定的平衡关系,才能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人虽有一定影响或改造周边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向自然或社会强取豪夺,必然遭受严重的惩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要得到生存和发展,也必须适应其客观环境,与其相关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相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对会计环境的重要性,当前人们已有认识,但对它的地位,尚有不同认识。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开端;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处理会计事务的一个客观条件;也有人认为会计环境不应包括在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之内。为了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以取得共识,本文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地位与作用作以下探讨。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
研究会计环境论,必须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与会计模式的关系做一些分析。
(一)会计结构体系
会计环境是会计模式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会计模式一般指会计活动诸要素及其基本结构的有机组合,又可称为会计结构体系。对其组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会计管理体系等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基本框架。②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职能结构、会计行为的基本特性、会计管理体制及其诸因素综合表现的总称。③会计结构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工作方式、会计组织三要素。④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会计主体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帐务处理方式和方法。
以上四种表述方法,前两种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后两种主要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但对会计结构体系中所包括的内容要素,也是各不相同的。笔者认为,会计结构体系和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虚实两个方面。会计结构体系既有宏观的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又有微观的企业内部的会计结构,还有中观的一个部门或地区的会计结构。如果把会计结构体系分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和会计管理体系三个部分,虽然在理论上说得过去,但把它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则难以分别表述其结构要素的内容。因此,可以把会计结构体系表述为: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会计方法、会计技术和会计对象有机结合形成的会计模式。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
1.政治环境。在各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政治体制的不同,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区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很少有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占有权,政府成为企业所有者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规定的会计任务就是企业的会计目标。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企业会计目标自行决定,但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政府法规为前提。
2.法律环境。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也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设置会计组织和配备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我国西周时期的会计规范都规定在《周礼·天官篇》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官吏的职掌之内。我国历代王朝的会计规范,均散见于政府的行政法规之中。进入民国以后,才制定颁布了单独的会计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秩序靠法律来规范,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群众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也要靠法律来保护。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有些国家还颁布了商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以及投资、保险、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企业的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法、政府财政部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的需要,拟定企业会计制度和内向型的管理会计制度。会计人员还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律来维护企业权益。如果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还要熟悉国际法和外国有关经济法规。
3.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没有经济业务活动,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起来的。会计既反映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要求,又反映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经济愈发展对会计的要求愈高,这已被会计发展历史所证明。所以,会计人员特别要注意和关心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企业制度,而不同的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不同的企业会计模式。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就要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提供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向社会公众。商业秘密与会计公开的存在,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境外分支机构的创办,多种形式的投资保险业务的兴起,房地产事业的开发,科技开发区的出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在扩展经济业务领域,都要求会计人员去学习,去适应。
4.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设备和收款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使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有了很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工作予以适应。因此,现代财务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而现代管理会计,则是电子计算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断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会计信息输入、传送和使用方法的深刻变化。
5.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由于长期孤立地上建设项目,很少考虑水源、大气、废物或噪声等环境因素,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环境保护法规纷纷出台,环境会计、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自然环境虽然和会计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对企业投资效益会产生巨大影响。推行环境会计已成为国内外会计界的共识。
三、研究会计环境理论,搞好会计科学体系建设
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如能顺应环境变化规律,抓住机遇,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变小利为大利。反之,如果逆境而行,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目前对会计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国内外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1. 要正视会计环境与会计的关系。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把会计视为一种应用技术,或称管理经济的工具,会计环境常被忽视。事实上,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是不能脱离社会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企业是会计的主体,没有企业和其所从事的经济业务,也就不需要会计。以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中,起基础作用的是经济,它是企业、也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会计搞不好,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制约经济的发展。如企业违法经营或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或破坏,就会被关闭,会计也因而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所以,要求得会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运用整体观,处理好与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2.要从发展观点分析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法制建设的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际交流领域的扩展,必将引起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运用哲学观点,关注会计环境,采取正确措施,搞好会计工作,当好领导参谋,促进企业发展。
3.要以人本观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为国内外管理学、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所共识。会计部门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必须依靠会计人员处理好各方人际关系,做好会计公关。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必要时,还要调查了解企业经济往来单位的经济实力和信誉状况,密切会计人员与各部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单位的关系,和企业全体成员一道,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
篇2
一、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并且会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眼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开创了一片新的天空
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政治性,教材内容理性的多、感性的少,说教内容多、趣味性不足,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授课往往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演示受到极大限制;学生们往往是一支笔、一本书、一个笔记本,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容易引起疲倦。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讲倒”一大片学生的情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使文字性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能够通过色彩、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用这种强化刺激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厌倦情绪。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材往往涉及很多概念和原理,怎么才能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种生动、直观的感受,这一直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的难点所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生动化,把一些年代久远的内容现代化,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就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比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的评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到贵州山区支教的视频,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的评价应该坚持完善自身和奉献社会相结合的道理。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实践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社会调研
思想政治课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了解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3)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育无局限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课下时间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的逐步完善,学校的很多课程都建立了网站,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站进一步学习。此外,也有许多老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通了博客,把很多教学内容和时事资料都放在上面供学生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不坐班,学生有问题找不到老师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产生的问题
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人的因素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者是人——教师,思想政治课的受众也是人——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因素会影响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效果。
(1)教师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不高,对多媒体课件质量和数量把握不好
很多人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的工作变得简单了,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对学生的一种简单刺激的层次上,很多内容只是对课本知识简单图解,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对资料、视频的选择上也只是以娱乐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思考。一些老师的课件功能上与投影片类似,只是增加了电子翻页。
思想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调动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如果教师过多地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形象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造成学生对具体形象思维方式的依赖。
(2)资料选择随意,课件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多媒体课件效果怎么样,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料的选择。一些老师对资料的选择很随意,针对性不强,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紧密。比如,在讲到“人生价值”这一内容时,有些老师就选择“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播放,一放就是100分钟,其中没有任何的讲解。学生们虽然看得很带劲,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自己的课件。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往往拿以前的课件来上课,很多资料都是几年以前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听着也没有兴趣。
(3)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产生了对课件的依赖性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怎么导入,怎样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播放视频,什么地方应该插入什么样的音乐,这些都要在课前有一个整体规划。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在一节课上,如果一会儿音乐、一会儿视频、一会儿动画,就会造成对学生的过度刺激,冲淡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造成教师依赖。教师的思路往往会被课件所牵制,课件里有的内容教师就会讲,课件里没有的教师也不容易想到。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物的因素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环境硬件设备主要有:中央控制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动屏幕、视频展台、音响设备和话筒、多媒体讲台、网络连接等。当前,大多学校基本上配备了这些硬件设施。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硬件问题。比如,有时候电脑会死机,投影机颜色暗淡,网络连接速度慢等问题。学校的网络中心人手有限,不能及时地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同样,在课下的实践教学中,老师也会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通过QQ、微博等形式来加强交流。但是,现在的校园网络速度缓慢,经常出现断线、连接不上的问题,影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前景
1.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已经进入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片新的天空。多媒体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提炼整合,以多媒体、超级连接、网页等形式制成教学软件,在互联网中应用的一种网络教学形式。
网络课程的开设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弥补了思想政治课内容不足、实践缺乏、时间有限的缺陷,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的开发适应了现代学习理念的要求。现代学习理念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更容易掌握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即使将来毕业了,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接受继续教育。
2.双向视频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双向视频模式是指通过网络或卫星,将远程双方的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互相传递,以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一种模式。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是基于会议电视技术或桌面视频会议技术的面向教学的应用系统。教师通过一定的设备将教学内容实时传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远程听课室现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向教师实时提问。这样就可以远程监督学生的学习,回答学生的问题,如同面对面教学。
双向视频模式可以实现实时授课,打破了距离和空间的限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给不同地区的学生授课,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双向视频模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交流,特别适合实践教学的分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组的成果大家都可以一起分享,并发表评论,最后教师总结,实现面对面教学的效果。目前,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这种教学模式多在广播电视大学应用。从发展前景来看,这种双向交互视频模式最终会发展为多方视频模式,并且在未来师生可以通过3G手机来实现沟通交流。
3.实践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本主义课程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课程设计要突出情境,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尽管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已经实现很大突破,但是老师还主要是通过文本、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等形式来开展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关注还不够。
实践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它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灌输式的方式,有点类似网络游戏的情境。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查找和创作典型案例,再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动漫的形式进行情境模拟,通过设置多重选择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进行道德体验,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方式上,这种模拟实验和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改变了原来沉闷、枯燥的灌输和说理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教学内容融知识性、思想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宝荣.当好助手 演好配角 做好仆人——看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中国电化教育,2008(10).
篇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19-02
前言
从时展的背景来看,新媒体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一种潮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必将给社会结构的其他关节带来必不可少的改变,在高校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面向社会工作岗位,这种衔接的关系就把社会中存在着的脉搏变化迁延到学生群体中间。学生在思想的开放性以及社会事物的接受度上高于其他事物,正是这层关系将学生以及高校课程和新媒体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主动参与者都为其方便而实现与他人间的互动,将这种媒介引入到体育学教学环节中也将产生合力的作用拉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人才与社会标准的对接。
一、新媒体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种由技术引发的潮流,在信息手段的更新裹挟下,信息实现爆炸式的扩散,群体在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同时分散化的信息汇聚也给群体带来信息盲症,即群体在信息真伪的甄别上出现误区,群体在信息的读取上也出现选择的恐慌。如在社会上有关身体体质锻炼的信息多样化,个体在对信息建议的采取中如果悉数纳入实践活动就会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个体并未在信息建议下获得益处。
当然新媒体也给社会塑造一个有利的氛围,就高校而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课程的改革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点线面的扩展。而在新媒体的帮助下,信息交流扁平化,高校可以及时的获知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并及时的汲取经验教训,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了解同专业学生练习的状况,新媒体环境下个性的表达平台载体将学生的情感尽情地表现出来。
新媒体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个体知识的给养,而体育学教育则从身体素质上为健康把关,两者对于人的生存以及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学需要正确的信息引导,也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途径。两者作用于学生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权衡新媒体所带来的利弊,驾驭新媒体所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上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功能,将其技术嵌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学在学科结构安排中实现区别对待,即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受体育锻炼的程度不相同。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类别,课时安排上必修课的学生能够享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详细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学现状上必然会出现不均质化的分布。
(一)教师自身言行不规范
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是积极的主体,如果教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就会在教学中失去参与的动力,所以说作为核心人物的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无论在言行上还是理论素养上都能成为学生进一步发挥其自觉性成为的模范人物。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因为没有主动的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重要性不在于教学中,教学的本质在学生自己日常的体育锻炼,所以对理论的讲解以及体育锻炼上都不是很重视,在言行上给学生以误导,导致体育教学效果改善不是很明显。
(二)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协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取体育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课外文献的阅读,这种接受知识的途径狭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但是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却会出现瓶颈。学生在接受理论上的教学时间较之实践课程时间要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考虑到新媒体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还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以及教育方式的安排。
(三)教学考核不科学
作为外力因素推动教学质量改善的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以及客观测评。教学考核数字化形象化的让人感知教师在教学中的效果,学生测评方面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期望,通过新媒体手段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效果的考核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特别是在一些高校中,学生的选课资格以及成绩与对教师的考核挂钩,学生不得以参与考核评价中,学生权衡自己的专业成绩并未认真地对待体育教师教学的考核,这就造成考核成绩的不真实性。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考核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设计的合理性也关乎教学的真实性是否得到呈现。
三、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模式还是延续着历史的惯性,对传统的课程设置继承较多,在时代环境变化的现实性情况下,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有着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也有着课程结构与国际学科设置标准相比矮化的倾向。
(一)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而定,教学依据书本来扩展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在教科书的编辑中缺乏与前沿理论的融会,所以大多的书本教材没有反应出最新的体育理论,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因此而出现迟滞。同时,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来安排,而社会工作需要的人才又有一套自身的逻辑体系,两套机制不能协调,也就是说课程培养的人才是没有反应出未来工作的需要。高校在教学中趋于保守,传统性的课程较多,培养的卓越目标较少。
(二)课程内容标准不一
高校在自身的课程设置上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较大,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体育项目教学有相似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感觉的差别在于教师的系统化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来授课,脱离教材的现象出现表明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很难被教师的授课产生兴趣。在非专业性的学生授课中,学生自主的进行体育活动,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课程内容标准。
(三)课程内容比例失调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开,首先在意识方面就会造成对必修课的重视,在选修课上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以及体育实践课不予重视的现象。专业学生在接受必修课中将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素养方面要比其他学生更具优势,但是同样作为体育受教育者,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偏向某一模块将会给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营养不良”的现象发生。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优化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利用技术平台丰富体育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学生可以将现实中的交往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中,学生利用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播,通过互动来营造学习的氛围,同时将信息的最大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整合主干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过多将会导致学校教学精力的扩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的利用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日益普及化以及获取渠道广泛化,经济发展与知识获取的速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利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最多的知识才是最佳的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课程间的联系,对传统课程发展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定位,剔除不合理的内容,打破知识结构的固化现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教学任务及目标。
(二)重视边缘课程的设置
经济的发展将各个学科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传统的学科分类在进一步细化中实现精细化。学科间的差距变得愈来愈模糊,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体育用品以及体育健身等深入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感触到体育的影响,作为一个学科设置,在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的体育训练教育还有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的开发新的课程门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在工作中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
篇4
【关键词】课表编排 教务管理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2-02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推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一些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这都给排课工作在量和质双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排课是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高校相关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开始运用教务管理软件进行课表编排工作,然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排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情况都不同,要靠一个算法或一套软件排出高质量的课表是不可能的。于是,各高校近年来又开始走软件辅助编排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二 课表编排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跨校区上课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完成了多校合并历程,合并后高校进行了资源重组、学科优化,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有些高校又建了新校区,很多高校都存在多校区问题,有的校区之间甚至距离很远。石河子大学目前就有中区、南区、北区、东区和五家渠校区五个校区。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我们在课表编排时,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避免学生课间因上课地点变更长距离的跑动,然后尽量满足老师的需求,缩短老师因上课地点变更的跑动距离。然而,由于师资或教学资源的约束,一些跨校区上课的情况还是在所难免,尤其是我校地处西部,冬天漫长而又寒冷,考虑到广大师生的安全,避免耽误上课,学校充分研究教学规律、借鉴兄弟高校的做法,提出了大课间的解决方案:即把原来的一小节课50分钟压缩为了45分钟,两大节课课间改为30分钟,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又提高了课表满意度。
2.师资不足及课表稳定性的问题
由于扩招和教师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因素,高校部分专业某学期就会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果缺乏合理的计划安排,到时候就会出现调课多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石河子大学目前还鼓励小班上课,个别课程师资紧张,一个教师一学期要带十几个教学班,这时若再有教师外出,课程的安排就会出现问题,要么其他教师临时代上,要么让任务很重的教师再加新的担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先是采用学期全学程教学任务计划表(主要包含以下字段:课程或环节代码及名称,总学时或总周数,学时分布,任课教师,周学时安排),让学院、系部、教研室、课程组、教师有个大概的计划,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样课表相对比较平稳,也有利于督导,同时也便于后期的工作量核算;鼓励小班上课,相当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我们在落实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公共课交叉落实,专业课按顺序落实,以便给行政班级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合班上课。对于调课,我校采用领导逐层审批制度(教研室学院教务处),严格控制调课率,发现随意调课后则追记为教学事故。执行此方案后,我校调课率比以前同期降低了50%左右。
3.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新开了不少专业,由于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新开专业普遍存在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学生课程多、自由时间少等情况。我校根据实践经验,发现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上述不足,结合市场需求,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多开课,压缩课时,开短课程,精讲课程,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自学、多实践。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课表编排工作人员借鉴其他高校四学期制的做法,摸索出上半学期—下半学期的排课方法。即:学时多的课程全学期上,短课程半学期上完,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把这些短课程均匀地分布在上下半学期,或者根据专业需要全部安排到某一个半学期,另一个半学期学生集中实践。这样老师也可以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时间。
4.英语分级教学、体育选项选课上课问题
多年来,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和体育选项上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随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问题和困难也不断显现。其中大学英语分级和体育分选项上课与排课之间矛盾最为突出。我校新生入学后英语即展开分级教学,体育选项更是多达10项。为了给其他课程让出尽量多的时间,我校采用了分组分级法进行这两类课程的课表编排,排课前,把这两门课程的负责老师召集到一起,根据教学规律,进行统一调度、协调,避免冲突,并且优先排这两类课程。考虑到理工科的学生实验比较多且多是每次3~4学时,下午尽量不安排体育与英语课,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实验。
5.公共选修课、辅修、二学位及艺术类小课课表的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觉得公共选修课不重要,就是混学分,所以不少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也不好好教。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观念,我校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之外,在排课时,一改原来公共选修课全排到晚上的做法,重视选修课,采用交叉排法,淡化选修课的概念。例如:我校把周三的7~8节、周五7~8节等时间设置为公共课选修课时间,同时周三的晚上、周五的晚上也允许安排必修课。我校艺术类小课采用一对N(N通常为1~8)的方式上课,课头特别多,时间点不够,以前都是手工排,比较混乱,调整也困难。目前,结合教师意愿,我们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在课表中设置11~12节,排在11~12节的小课中午上,提高了课表的精准度。另外为方便管理,我们把辅修和二学位的课表统一放到周末,避免了课表杂乱,提高了管理效率。
6.节假日的问题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针对节假日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现行政策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民族生和汉族生统一休息),且要精确化排课的需求,我们的做法是:空排法,具体示例如下:若五一劳动节是第五教学周要调休三天,我们就将第五周先空出来不排课,这样第五周还有四天可以安排课程,等课表排完后,再把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假日的课程整体调整到第五周空闲的时间,由于第五周原先没有安排课程,就避免了冲突,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课表的精准度。
7.教室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教学场所普遍紧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我校采用了容量接近原则与学生就近原则。容量接近原则,就是如果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接近某个教室的容量,就把这个教学班安排在这个教室上课;就近原则是同一上课班级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时间上课不一定非要在同一地点上,而是相邻的两大节课尽量安排在一个上课地点,或者邻近,这就缩短了学生课间的跑动距离。
三 总结
在学分制和信息化环境下,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本校利用教务软件进行课表编排时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旨在抛砖引玉,高校管理人员应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遵循既定的工作原则,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经验,不断追求最佳的排课效果。
- 上一篇:法治建设考核实施方案
- 下一篇:节假日景区重点工作安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