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技术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技术发展史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人机交互;产品设计;网络虚拟;多通道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85-031 概述

人机交互技术,又称为人机互动技术(Interaction Design),它为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沟通渠道,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到今天数字媒体技术普及盛行。人机交互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仍在广泛使用的图形图像用户界面,在操作直观性上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仍是在外部观察和操作。以计算机为中心,让用户适应计算机的这种传统的交互模式并没有改变。多媒体技术被认为是在智能用户界面和自然交互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的一种过渡技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多媒体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它能提高用户对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控制能力,同时,在表现形式与人的逻辑创造能力上高度结合。因此,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完美结合,传达信息的多样化和通过多种输出、输入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是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多媒体人机交互设计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产品设计在企业品牌争夺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市场上的产品也越来越智能化、复杂化,功能不断的累加和集成,消费者因此产生了很多认知上不必要的错误,当人们感觉到简单的界面不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时候,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阶段出现。早期的多媒体人机界面主要是通过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拓宽计算机到用户的通信带宽,在此之后,人机交互设计开始备受关注。人机交互技术既可以理解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也可以理解为人与包含计算机的产品之间的交互。现在,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新的交互技术直接影响着产品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有助于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用户友好性,将产品设计和产品展示引向更高的境界。

2 产品设计领域中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人机交互的过程是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再把结果反馈给用户的过程。为了使人机交互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更人性化,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输出、输入形式,这也大大地丰富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从早期的面板开关、显示灯和穿孔纸袋等交互装置,到今天的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具有多种感知能力的交互装置,从发展史的角度上来说,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种交互方式,它们分别是:手工操作、命令语言、图形用户界面、网络虚拟的人机交互、多媒体(多通道)的智能人机交互,但从介入产品设计的领域来说,在其中起着辅助设计和产品展示作用的是网络虚拟的人机交互方式和多媒体(多通道)的智能人机交互方式。

2.1 网络虚拟的交互方式 目前,在网络上广泛应用的虚拟交互方式就是广告和网上购物,通过网络上提品信息,可花费很少的额外投资,加强现有广告的功效。向在线的产品目录和产品介绍中添加一些多媒体内容,可以使用户对产品产生兴趣,从而增加销售量和产品知名度。[1]

篇2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1

The Application of and Development Tre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Zhao An

(Muping Radio and Television,Yantai264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multimedia advantage by virtue of its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unwittingly affect many aspects of our liv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ed,on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made a general summary.

Keywords:Multimedia;Multimedia technology;Development prospects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就是适应于这一需要的产物。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念

所谓多媒体,就是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动画(animation)、音颇(audio)、视频(video)。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各不同。但都为数字化形式存在,即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一)多媒体信息表现与交互。在多媒体平台下,多种媒体并存,各种媒体在空间如何进行组织,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描述和解释,在时间上怎样安排,都是多媒体在表达信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交互的作用和影响在表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成份。

(二)音频采集技术。音频采集通常将模拟信号采样生成数字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再现或存储到数字介质上。VFW。技术和DirectShow技术都能实现Windows平台上多媒体信息实时采集,但DirectShow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WDM硬件驱动模型,不仅支持比较早的VFW方式的驱动,而且解决了采集设备性能的差异以及兼容性问题与多媒体本身数据量巨大的问题,是目前音视频采集开发的首选技术。

(三)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是面向数据、文本、语音、图像、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的处理。为了得到满意的视频画面质量和听觉效果,必须对音频和视频信号实时处理。数字化后的视频和音频信号的数据量是非常巨大的,如一幅640×480mm分辨率的真彩色(24bit/象素)视频图像,数据量为7241Mbit/帧,1000MB的硬盘只能存放1000帧未经压缩的图像。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在PC母板上或芯片内装入多媒体和通讯功能。Intel公司推出NSP(Native Signal Processing),它基于奔腾处理器实现音频、视频和通讯处理功能。Motorola公司将阵列处理器和POWER-PC处理器放在一个芯片上。

(二)研究视频、音频算法,开发芯片产品。例如C―Cube公司推出符合MPEG-1标准的CLM-4500和CLM-4600;IBM推出符合MPEG-2的编码和解码芯片等。

(三)研究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交互电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智能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技术领域,是多媒体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多媒体通信是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能同时处理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多种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网络通信技术打消了人们之间的地域限制,提高了信息的瞬时性。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多媒体通信技术把计算机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及电视的真实性有效地融为一体,成为当前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多媒体在编著系统中的应用。多媒体编著系统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和音频等信息,使之在不同的界面上流通,并具有传送、转换及同步化功能。目前,市场上的多媒体编著系统很多,主要应用于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软件出版服务。

(三)多媒体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家用PC机市场掀起风暴后,又开始进军工业应用领域。一些大公司通过应用多媒体PC来开拓市场、培训雇员,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现代化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都离不开对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监视、存储、传输,以及综合分析处理和管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四)多媒体在医疗影像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以现代物理技术为基础,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医疗影像进行数字化和重建处理。计算机在成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临床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一代具有多媒体处理功能的医疗诊断系统。

(五)数字音乐。声音是多媒体的又一重要方面,它除了给多媒体带来令人惊奇的效果外,还最大限度地增强展示效果。声音可使电影从沉闷变得热闹,从而刺激观众的兴趣。在多媒体中声音有两类,音乐和音效。

五、结语

由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了,但是对于图像和音频的压缩编码规范还很混乱,有些压缩编码规范已经公开,有些对外界还是秘密,这对整合音视频压缩编码很不利。在资源共享,开源的思想占社会主流的当今的技术界,多媒体技术这部分也需要把各种音视频的压缩技术整合起来,是对媒体技术更加的规范和成熟,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趣求知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引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创造良好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而多媒体教学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兴趣中最有效的辅助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不但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增强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信息的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强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声音图像、文字并用,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体系,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使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中感官进行学习,唤醒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例如,在讲解《春》这课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四幅图画有了整体感知,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花草的画面配上和谐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样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入课题,使原本在自然界中才能享受到的美景搬到了课堂,在感觉和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视觉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优化朗读训练,提高审美能力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唤起学生爱憎的情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童话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现课文中各具特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读出真情来。例如,教学《冬日看海人》一文,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看海人如何去看海,而是先写他二十多年前去看电灯的经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份敬业的精神?所以,先投影出那所破烂不堪的学校,再运用抽拉片演示“看海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紧接着又演示电话,电视,电熨斗等,直到学生头顶上出现那盏明亮的电灯和“冬日看海人”眼中的泪光。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看海人”的举动和精神已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读出了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敬业精神。一个人只有对工作无限热爱,才会积极工作,看海人正是凭借着对事业的这份热爱,才有冬日看海的不寻常的举动,他的行动缘于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动心、动情,同时也读出了真情。由于利用了现代技术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以形象促感情,而且以读促学,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入境生情,以情育德,润物无声。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

3.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加强了学生对语文问题的想象和理解,打破了教师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上课的局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有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尤其是书中的插图,它是静止的,只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和瞬间,而事物变化的过程不能说清楚。如果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景,并以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声音、活动的画面把变化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那么既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又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效果,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主要特点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如何解读?这对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虽然平时学生对云彩的形状有一些观察,但留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是断续的,在短时间内要全部回想起来并去想象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形状的云彩,的确有些困难。在教学中,首先在资料库中提取的各种云彩的图片自制VCD以及配上音乐的范读录音,课堂上再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得到直观的感知,形成形象思维,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的作用,突破了重点、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知识的记忆

按照人的思维规律,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信息,如果是强烈的思维刺激,那么这个知识信息将永远经久不忘。反之,第一次的刺激是平淡的,那么这个信息在头脑中会瞬息即逝。多媒体辅助教学,它能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维,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在大脑中形成多个兴奋点,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强烈刺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第一感知。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强化知识的记忆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要运用好多媒体,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制作配乐朗诵、配乐散文,查找与教材相对应的录音、录像等等。在这些工作中语文教师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但也从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拓宽知识面。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师;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56―02

在当前信息技术浪潮不断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所凭借的根本手段。如今,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直接介入和广泛应用,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内容与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高校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评价一所高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标准,特别要看其是否拥有获取现代信息的各种设备和技术、教师是否具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进行科研探索的能力。

一、理论依据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e―tivism)作为一种能更充分解释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就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近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无论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还是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明确指出“学习者应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掌握他无法单独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提出要利用各种信息来支持学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并将其视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最有效工具。而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源来引导、支持学习者进行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监督和促进学习者准确作出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开展相关的各项科研探索。

二、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表明,它的主要技术内容产生于本世纪,它含有对人的心理诸因素较多的研究,也含有对学习者日益增加的重视或尊重。当然,它也广泛采用了物化形态的技术成果,如幻灯、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作支撑,其结构已较为复杂,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现代教育技术至少涉及以下领域的研究或实践,即基础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教育系统的开发研究、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教育环境的相关研究、教学管理研究。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特点在于,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其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参与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人类接收信息是通过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官进行的,其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大量图像中得到的;心理学家Treicher也曾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94%来自于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关于人类对其所接收信息的记忆持久性方面,Treieher的实验进一步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鉴于以上研究和实验,人类在接收、记忆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视觉和听觉感官的依赖程度之深令人毋庸置疑,这与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高度一致,故成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科研的有力佐证。

但是,必须指出,多媒体这种通过多样形式营造非凡表现力和强大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的固有特性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如降低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力持续度的实验表明,如果一堂课投影播放超过20分钟,学生就会由于视觉疲劳而引发习得知识能力的下降。因此,为了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下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图像必须要辅以教师的说明性语言或文字,才便于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兴趣,促使其长时间的关注与记忆,保持其思维的活跃状态,进而维持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就评估教学效果而言,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点使其自身无法监测并评估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材料的反应和习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同师生之间的呼应与关系的和谐程度高度相关的。综上所述,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固有特性在客观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适度、有效地利用并驾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科研探索中调整研究策略与理念。

三、多媒体技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策略

在多媒体技术视角下,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别是基于任务设计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协助并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来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并且在如何接受学生对课程核心思想的建构方面有所不同。除了灵活的主题知识是必要的以外,对教师的教学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们要努力于具体的教学技巧(如讲课、讨论、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如何适合于多媒体环境中构建的建构主义模型。同时,由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这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所致)要有引导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如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的多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作出陈述和讨论,引导其进行思考、联想和创新,进而形成其知识建构。此外,教师有必要减少甚至抛开纸笔的客观测验,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评估方式,这种新的评估可以包括学生创作新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模型,或者以戏剧、舞蹈、辩论或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x教师素质”。笔者认

为,其中的“教学质量”是指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水平,“环境”指应用多媒体等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质”则涵盖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观念存在多方面的冲击,对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等具有创新意识观念的形成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基层执行者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能,塑造创新人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只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意识是前提,思维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动力,人格是保证,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成为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不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条件。

参考文献:

[1]Donald,J,C,&A,M。Sullivan(ends),Using‘o 5m,prove teaching[M]。San Francisco:Jossay―Bass,1985,

[2]Murry,H,c,,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urs relatedto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M],Ⅱn J,c,Donald&A,M,Sullivan(ends),1985,

[3]陆 扬,MCALL模式下英语教师角色动态发展的实证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1),

[4]庄智象,黄 卫,王 乐,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7,(5),

[5]张迎红,沈阳体育学院多媒体英语教学申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6]朱甫道,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J],外语界,2004,(!):48-53,

[7]吴小玲,周 黎。计算机多媒体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8]胡保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7)。

[9]李绍全,潘艺林,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C,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1)。

[10]张兴扬,杨林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J],未来与发展,1998,(2):53,

[11]何克抗,建构主义一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国画 高校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2

中国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其历史悠久,经过历代画家数以千年的探索,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艺术瑰宝。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在我们高校艺术教育中,中国画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今天,信息技术和信息也被应用到我们的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国画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广大学生提供绘画素材,促进学生们绘画能力的提高。

1 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我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文本、影像、声音、图形以及数字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相互传递。它既有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也有电视的真实感。简单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而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表达和记录的教学内容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也是以数字的方式传输、存储、调配和加工信息,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传输的信息量很大,传输质量极高且速度很快,样式多,关联也强等诸多优点。多媒体教学不同于我们传统的书本、黑板这一比较死板单一的平面教学模式,它能够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当的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多媒体技术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我们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文字与图像上的信息进行相互传递,使教学的内容更形象直接。尤其是教师面对中国画教学中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难以阐述的古代画论等,利用多媒体软件通过多彩的视频、动听的音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生动化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们的视觉与听觉,激发学生们对中国画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

第二,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中国画教学的空间。现代高校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同学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手机,微信、QQ等通信手段在高校也受到热捧,对于我们传递生活、学习信息提供大大的便利,如果我们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网络技术,将是我们的潜在教学资源。比如,高校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以往中国画的优秀教学视频、课件收集起来,再根据教学需求编排成新的多媒体课件;再比如,高校老师可以把与中国画相关联的各类画展或者学术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共享到网上,这样给学生们拓展了大量中国画教学的空间,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

第三,多媒体技术能提高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就是摒弃以往刻板的板书教学,通过选用质量高的图片、价值含量高的文本信息制成幻灯片以供投影教学,这样不仅节约了我们教师的大量时间,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国画教学深受影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给我们的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的教学需要我们的老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我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成熟起来。由于中国画教学的特殊性,在实践应用环节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如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还是具有一定的潜力的,本文也是基于对此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改革传统模式,应用多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美术学院还未进入全面应用多媒体进行教授美术的时代,中国画教学就是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模式,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教师课堂讲授、个别辅导和技法示范等传授模式。但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改革传统模式,应用多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方式才是中国画教学的新出路。以往教师一般都是侧重以传授技法训练为主,使学生对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缺乏认识,在传授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内容陈旧,学生接受的知识受到限制,而且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们很难找到表达自己情感以及生活体验的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我们在中国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它能够全面打破传统教学思想,营造具有教学互动、真实再现、信息处理便捷等优势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拓展的更加灵活多样,这对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非常有帮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绘画中的概念理论、图片资料以及文字进行加工和编排,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中国画的探索欲。

第二,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中国画教学中临摹课的教学。所谓临摹就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或者绘画作品的过程,这是初学者学习传统绘画的最佳途径和有效的手段。临摹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我们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汲取前人艺术创作中的精髓,为以后深入学习中国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临摹课的教学,把临摹的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再编辑处理,通过深入组合分析制作幻灯片。同时我们还可以配以优美音乐旋律当作背景,让作品的画面与旋律结合起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给我们留下美的感受,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画教学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们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临摹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完善临摹课教学体系。

第三,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可以丰富中国画素材。由于中国画的特性,在我们进行这类绘画的学习和创作时,我们是需要大量的素材来创作作品,比如山水、花鸟或者人物形象等。在我们传统的素材搜集中就是进行写生,但由于现实生活条件的诸多限制,我们的很多学生难以收集到各种素材,这样学生的创作也会受到阻碍。有了多媒体技术,我们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共享需要的各种绘画素材。况且网络里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学生们可以搜集鸟类、名山大川、花卉以及人物等众多图片、视频进行参考学习。比如,我们需要搜集花鸟素材,有时因为季节或者鸟类不固定的飞行这类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完成任务,自然就会影响到学习创作。这时,我们的教师就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花鸟的图片或者视频,在教学课程时把花鸟穿插在课件中播放,从而帮助学生们解决了搜集难题。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播放影片,定格片中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动作来供学生观察和写生,这也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也能启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

第四,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赏析课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国画教学中,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就是《中国名家名作赏析》。赏析的目的就是分析研究名作,领悟名家中国画的精髓所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我们以往的欣赏课程教学中,讲授内容枯燥简单。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的教师可将音乐视频、文字、解说、图片等进行综合处理,让学生全面地欣赏生动而形象的各种中国画。在我们的赏析课课件设计上,我们务必做到简洁美观、色彩和谐、主次分明。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我们的学生们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们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4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它作为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打破传统中国画教学理念。我们通过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精髓,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中国画的教学当中,让中国画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丰富多彩,让教学形式多样而生动,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内涵,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们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努力。

参考文献:

[1]谢百治.多媒体教材制作与设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4-36.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46-47.

[3]居.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巨大变革;发展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人类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设备。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信息技术发展有很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这就是最早期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应用还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科学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当然,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从此,图像传真也成为一项重要的通信方式。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这也为现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现在的一些应用成为可能。

21世纪是信息传播日益国际化的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为:

(1)将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如通过文本、图表、影像、声音、音乐等集成来传递各种信息,使信息丰富多彩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视觉与听觉等感官。

(2)使信息交互变的智能化。人机交互功能就是人与计算机等媒体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交互操作,特别是实时交互操作。算机随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借助计算机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3)信息资源的网络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网络所提供的人际间的信息交互服务,使得学习者在相同或不同时间、在相同或不同地点的个体之间进行动态信息交流。

(4)远距离传播与实时传播。计算机技术借助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技术,使数字化信息传播具有传输距离更长、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可靠性更高的优点。如网络教学中,教师授课通过网络传播,学生可以在异地实时接收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中互联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方便,可以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例如:互联网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舞台。当今,英语专业印刷版刊物相对较少,作者发表的难度很大。电子投稿和发表不失为一条极好的途径,它帮助师生通过互助共享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无限潜力。并且学会电脑写作是在21世纪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电脑写作,提高写作技能,并尝试在网上刊物上投稿,展示自己的学习作品。教师学习电脑写作、通过电子投稿发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是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且信息技术还将发展下去,会变得更好。

在今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必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实现并提供各种服务。但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也从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转变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服务的创新与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到:①技术上,网络本身朝着更快、更安全、更广的方向发展。依托于Internet网络一些新的、非技术的产业和服务也在不断涌现。网络上的动漫作品、游戏和各种增值服务更需要的并非技术而是创意。因此,网络作为一个通用的平台虚拟的社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创新的空间;②未来,我们将使用以数据为中心的全新信息技术,社交平台将演变成为催生商业智能的新渠道。技术的角色会发生转变,将不再局限于提供支持。相反,信息技术在数据成为支持应用服务的平台上为丰富人们生活方面发挥前所未见的重要作用;③由于包含了个人在社交网络的丰富信息记录“社会身份”可能具有更高的价值,超过了客户在企业网站注册这一传统方式所提供的孤立信息;④在技术上层面,信息技术正在从以服务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演进。企业正在迅速淘汰依托于单个或多个服务器的庞大系统,转向分布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精细化可再利用服务;⑤由于包含了个人在社交网络的丰富信息记录,“社会身份”可能具有更高的价值,超过了客户在企业网站注册这一传统方式所提供的孤立信息;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篇7

摘要:本文将对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3D、3G等技术的兴起对于广告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并对现今新技术与广告艺术的结合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技术广告艺术新媒介

自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网络等新型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使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有机结合扩大了艺术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也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得以在新媒介中更好地融合。2010年初,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和春节联欢晚会中3D显示舞美背景的出现,使人们更为关注新技术对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新技术手段的逐步完善,将艺术的形式美观直接扩大到人的各个感官,真正达到了可感触的三维至多维空间,而不再是满足于只靠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思维空间。广告艺术一直走在现代艺术的前端,其投入资金充沛,制作精良,富有创新精神,技术采用大胆,现今技术让人们对影视、舞台艺术惊叹,同样,在广告艺术的环境中也有精采建树。

1.新技术在广告媒介中的重要作用

广告媒介是广告艺术的重要承载体,纵观广告艺术发展史,技术的几次更新使广告艺术从原始的广告形态,——陈列与叫卖进入印刷、广播、影视、户外各个媒介时代,在网络等新技术出现后,快速进入一个互动的、信息高速发展的全新的广告时代。消费者面对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广告艺术如何能快速、高效的出现在目标消费者眼中,更加依赖于新技术带来的“点对点”式的信息传播的方式,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也将手机这个新媒介变成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一种媒介。这些新技术可以使广告针对每一个特定消费者进行传播,并且这种有效的方式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广告艺术效果最大化的梦想成为可能。同时,网络广告也变成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媒体广告,每季度的增长率都与网民的增加幅度成正比。未来中国网民数量可相当于一个省级卫视的覆盖率,这一数字相当可观,传统媒体的自身局限性越来越强,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介发展对于广告艺术来说,无疑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2.新技术在广告制作上的普遍应用

除了新媒介的发展,声、光、电、化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广告艺术在设计与制作方面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广告艺术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与广告艺术密切相联。作为实用艺术中被人熟知的一种艺术形态,广告艺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技术发展为主要基础,广告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广告艺术一直是多媒体技术最好的实践环节之一。就技术而言,在广告艺术中主要被应用于广告制作的诸多方面,包括广告的前期制作与后期制作。如何制作出更具艺术感、更符合品牌传播需要的广告,如何更好的升级制作广告的相关软件,如何在后期还原设计色彩、呈现最初的广告设计理念这些问题一直是广告艺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严格来说,广告制作的制约因素比较多,由此更体现了技术的重要性。从最初的广告设计上就离不开技术,各种多媒体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的提高,使广告艺术从平面到立体,二维、三维到多维空间,时间的跳跃与衔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各个感官的开拓,无限联想因素的展示。各种新颖的广告艺术形式,都将通过新技术一一展现。现今的平面广告和影视广告,其高科技元素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新技术手段被快速的展示在广告艺术设计中。

在广告的后期制作中,影视的后期合成技术,动画技术,广告材料的运用,喷绘、印刷,展示等各个环节,都无不考验新技术的应用性能。往往一些并非为广告艺术而创新的技术也能快速的在广告中使用,比如前文提到的影视3D制作技术,广告制作中也在使用,而且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些仅仅几十秒的广告已经完全可以和科幻电影相媲美。画面精美、色彩饱和度高、视听效果绝佳、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冲击力,随着3D电视技术的发展,蓝光技术播放家庭影院的出现,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这些精美的广告艺术作品将会在家庭中以完美的3D形式呈现。

3.新技术在户外广告上崭露头角

传统户外广告一直因其地域局限性,以及缺少个性化而不被企业看好,一些企业虽然也在体验式广告、公关活动的辅助下加强过户外广告的设置,但先天不足,形式传统,缺乏新意,确实制约了户外广告的发展。

3D显示技术的高表现性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声、光、影构成的多维空间将是一个吸引力十足,夺人眼球的展示方式,视觉形象的纵深感、立体感和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是传统户外广告和装饰艺术无法企及的目标。试想诗仙李白笔下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些充满着无限想象力的诗意文字真正鲜活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可以自由的感受,这是一个何其美妙的意境。3D展示技术就完全可以使其实现,并且是可以用接收者的视角来改变这种呈现和感觉,这都是新技术带来的一次发展飞跃。随着这种新技术的成熟,户外广告以此可以迎来一次发展新契机,对消费者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对于广告艺术来说,一方面,既要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为广告艺术带来了美好和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的迷恋于技术手段的应用,如电影《阿凡达》也有非常多的人性角度的争议,春晚的眩目舞台也有人探讨节目的内涵弱化于形式。技术永远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广告艺术内涵的完美体现。这就要求,新技术在广告艺术发展中起到一个重要的时代划分作用和制作工艺上的提高,而不是扮演一个判断广告艺术优秀与否的决定性角色。而广告艺术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要善于利用,敢于使用,并考虑到广告艺术自身的复杂性,多方面的去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今的消费者审美需求、物质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篇9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世纪。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在很多领域,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方面,对通信能实现资源共享及相互交换信息方面有了更大的促进发展作用。如果说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通信技术发展的很多发面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1]是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分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通信以及计算机接口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包括: 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

    2.1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有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计算机出现的初期,主要是应用于工程技术和科学计算方面,比如人造卫星轨迹计算,导弹发射的各项参数的计算,房屋抗震强度的计算等。

    控制器:计算机控制器是计算机的心脏,控制器就是控制部件,而运算器、存储器、外围设备相对控制器来说就是执行部件。控制部件与执行部件的一种联系就是通过控制线。控制器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操作控制器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指令寄存器用以保存当前执行或即将执行的指令的一种寄存器。

    存储器: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计算机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和计算机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从功能上把内存储器分为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两大类。计算机外部存储器一般有硬盘、软盘、光驱。

    计算机输入设备:简单来说就是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部的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头等都是输入设备。计算机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内存中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能为人或其它设备所接受的形式输出。输出设备种类也很多.计算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各种打印机、凿孔输出设备、显示设备和绘图机等。打印机和显示设备已成为每台计算机和大多数终端所必需的设备。

    2.2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它包括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文档。

    计算机程序: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1]。计算机程序是有一系列机器指令组成的,指令的功能就是要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计算机文档:在计算机软件中,文档就是文件。一般将word、excel等文字编辑软件产生的文件叫做文档。

    3 通信技术

    到目前为止,通信业务的种类繁多,通信工具与日俱增。但是,通信就是的目标却一直不变:穿越时间、空间实现无失真的信息传输,通俗地理解为,通过通信网络准确、快速、方便、安全地把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发信点传输到接收点。

    3.1 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2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用户也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随着移动电话迅猛发展,用户增长迅速,传统的通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通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GSM通信技术,该技术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针对GSM通信出现的缺陷,人们在2000年又推出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GPRS,该技术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在这之后,通信运营商们又将推出EDGE技术,这种通信技术是一种介于现有的第二代移动网络与第三代移动网络之间的过渡技术,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二代半”技术,它有效提高了GPRS信道编码效率的高速移动数据标准,它允许高达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充分满足未来无线多媒体应用的带宽需求。在上述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无线通信技术最终将迈向4G通信技术时代。

    4、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发展

    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技术上,对现代通信业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更好地诠释了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作用。

    4.1 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出现,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2]。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情报检索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属于通信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各个层次、TCP/IP协议,等有关计算机辅助通信的东西,计算机通信属于更细一层的划分,但也比较抽象。简单的计算机通信,只需通过计算机或终端设备的串行口或并行口,用电缆将其联接起来,就能进行数据传输,这通常是近距离的通信。而远程的复杂的计算机通信则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中进行,多台计算机和通信联接设备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通过不同的通信介质(分组数据交换网、电话线路、卫星信道等)来完成数据的传输。一个计算机通信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通信设备(DCE)、传输信道及通信软件几部分组成。

    4.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信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摄像等)。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

    4.3 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发展前景

    在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中,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信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3]。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方面,通过通信技术能够把分散的信息更好地集成起来。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进展工程中,计算机技术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在传递图像、文字和声音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

篇10

关键词: 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 科学素质 影响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现为人才的激烈竞争,当今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科学素质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的科学素质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国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要求: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学物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领域重要的学科,理所当然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本世纪以来,我国各省市许多中学都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物理教学会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影响

通过本世纪初我国与欧盟15国、美国、日本进行了公众科学素质比较,我们发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中国名列最后,这些数据说明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则可能突破这些问题,因此我国许多地方都广泛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我们应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激发认知冲突,提供学习资源;形成认知表象,建立理想模型,创设物理情境,通过科学思维形成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扩展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弹簧振子、单摆、机械波等概念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感到枯燥无味。再比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往往是老师费心尽力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仍然感到深奥难懂。我们可以巧妙、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分位置、分时间段的讨论分析,使得物理教学生动有趣,补偿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形象、更直观地揭示物理规律,展示物理分析探讨的逻辑过程,从而为学生掌握概念、认识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影响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巴甫洛夫曾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远比掌握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把物理学知识作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习物理学知识,通过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类比法、假说理论构建法等科学思维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大量的生活实际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薄透镜、单摆、匀强电磁场等实物理想化模型,也可以抽象出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简谐波、完全弹性碰撞等过程模型。类似这样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理想模型化训练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三、对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学科。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学的应用俯拾即是,很多都可以成为物理学习很好的素材,这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然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一个人的身边的科学教学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展现远离学生生活,但却真实存在的科学资源,一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很好地选题,并控制好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事件及其对东京等周遍地区的水污染和蔬菜污染等来引入《核能利用》一节课的教学中,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资源拿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开展学习活动,符合国际物理教育一贯提倡的STS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到物理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是从生活实际来,可以到生活实际中去的学科。

四、对学生探索未知事物能力的影响

任何一个探究过程是由问题来引起的,而每一个问题提出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步骤去确定和解决,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明确了物理问题是什么之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已有的知识、概念,生活经验,查阅资料,向教师、同学或他人寻求帮助,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我们在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要求电源不能短路,电流表、电压表接线柱不能借错,也不能超过量程等。类似的要求其实在一部分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如果让学生在真实环境摸索又担心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采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操作,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把许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再现。如果组装错误会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自然会促使学生总结操作要领,从而加深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的精神。也只有在反复的探索过程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中,在经过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发现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生活现象,理解现象的本质,冷静地分析实验数据,主动地思考,查阅资料,求师问友。有经历困难的焦虑,有失败的懊悔,却毫不气馁,勇往直前,并获得努力后的喜悦,这才是对一生所有益的探究能力。

五、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影响

中学物理课程是中学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门重要学科,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物理教学的高级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时优美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利用信息技术再现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发展史,便于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助于激发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有助于扩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如果结合我们的生活,那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尊重科学,形成可以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例如类似于尖端的科技成果,如果只是用语言来描述这些科技成果,学生大多会一头雾水,如果在文字之外,还需要图片、动画、录像、模型、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些展示手段可以分为照片类、图解类、海报类、互动游戏类、非互动影像类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问题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