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篇2
一、知识产权融资的概述和必要性
知识产权融资是债务人和第三人用自己合法的知识产权出质,向债权人做出担保债权实现,获得贷款的融资方式。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见于:《担保法》第75条第3款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并签订合同,相关本门登记自登记起生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的融资需求大,而信用低,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价值少并且未被充分利用,而银行和中介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传统的负面影响,知识产权的未来使用费的风险大,贬值高成为了其担保的障碍和观念的误区,并且法律的相关漏洞使融资得不到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占总量的65%,新产品占8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国民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占税收总额53%。所以知识产权的融资的市场和机会很多。并且加强知识产权的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减少政府的负担,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高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我国现存知识产权融资法律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不清,权利界定过于笼统
我国虽然有相关的《担保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出台,但是对如《担保法》:
第七十九条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条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权利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人所得的转让费、许可费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规定过于笼统,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并不能完全涵盖。但对于专利、商标、著作权之间的交叉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也没有完整的规定,质押融资事件中面对复杂问题更无所适从。并且其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商业秘密权,商号权,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并没有包括在内,也没有专门或集合立法,导致很多权利的真空和争议侵权的产生。还有担保法与物权法的衔接性较差。如《担保法》第79条对知识产权质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物权法》第227条则规定: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从严格的语义角度解读,设立与生效是两个法律后果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相互矛盾,不利于法律的适用。
(二)知识产权融资的评估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的是整个融资担保的核心和关键,知识产权评估的内容包括:所含权利及限制、知识产权的价值、确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是否明确和规范三个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的评估水平较低,标准的不统一,形式的不一致,并且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又没有使用不同类型的评估,使得评估并不科学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
(三)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不成熟
由于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主要是它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而知识产权本身的变现的难度大,风险和贬值的可能性高,而公开的市场交易规则不规范,其融资成本高。并且专利的时效性使得很多专利可能濒临浪费和报销,而且没有市场的交易的统一规范,是知识产权的交易秩序十分混乱,风险上升。还有就是知识产权难以转化,或转化条件高,例如专利权很可能依靠大的机器和设备进行,使得成果转化的效率很低。
(四)知识产权融资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内控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使得银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了解和信息甚少,自身的信用等级很低,很多的银行不敢把钱贷给中小企业,而又缺乏相关的调查和咨询,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并不紧密。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提高融资的门槛和费用,并且对于其的流动性和用途进行细致而有限定性规定,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五)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混乱
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程序十分复杂,难度极大,有数十个部门进行监管,而且权力过大,费用过高,有些担保重复,而有些担保没有,不允许未来财产和数量浮动的财产作为担保物,使得登记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并且不同的知识产权种类,如专利和商标进行双重的质押,其流程和所经和部门就更难以操作。加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著作权因交易而移转或设定质权时,因缺乏公示机制。使情况更加复杂。
(六)知识产权的担保形式单一
对于专利的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实用性来说,专利的质押不利于整个专利的使用和专利的升级,其的价值被大大限制,而且,知识产权担保物的担保价值不完全基于担保物的转让,更多地基于知识产权的预期现金流量;知识产权担保价值更接近于抵押价值,而非转让价值。因此,知识产权质押是值得质疑的。
三、对于知识产权融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对于政府未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建议
1.制定详细全面的法律规范和权利界限明细
首先体现在,对于一些其他的知识产权的抵押担保,我国也应做出相应规定和规范,例如《商号权抵押登记的暂行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担保条例》。并且统一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理念确定消除法律之间的不一致和逻辑的不统一。银监会要尽早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章,规定相应监管标准、专门的质量管理要求,设定特定风险容忍度,出台特别操作规范、明确免责范围的规定,为银行贷款提供参考。以及《信托法》对于著作权担保是否要求登记和私募基金的限制做出新规定。
2.对于地方的试点进行相应的推广,推出特有的地方模式
对于我国的地方模式,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已经对于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做出表率,例如展业通将融资限额做出规定,并且鼓励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的加入,政府并且对于企业的资质和相关的资本金做出相关的规定,规定其的用途和贷款的期限,并且鼓励和接受混合的质押,要求知识产权要有一定比例,使得即使是坏账,也还有一部分的资产可以得到清偿和拍卖。
3.政府政策辅助促进金融机构职能转变
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信用管理部门,专门对于知识产权的交易进行处理。对于知识产权进行担保和风险的分摊,对于银行可以以一部分的资金进行先期一定比例的担保,使得银行没有后顾之忧,提高银行的承贷的积极性,政府成为最后的追偿人,对于知识产权权利人进行追偿和诉讼。
4.对于无形资产的登记制度进行简化,加强电子公示
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去除多个行政部门的登记,效率是融资登记的主要追求的价值,减少多单位的登记也可以减少权力寻租和可能性,对于多个知识产权打包质押于一个单位,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通过电子公示的方式来进行登记的公示,既方便又廉价,可以银行可以通过电脑就可以进行担保和相关的查询,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二)对于金融机构的未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1.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规范和推出鼓励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办法
大力推广知识产权的证券化的建设,破产隔离制度很好的减少了一部分风险,减少ABS发行的相关费用,对于提高信用评级水平,政府进行担保和支持,对于SPV,要其资本金要求进行降低,加强对于SPV的监管的控制,发挥知识产权的融资杠杆的作用,提高融资效率,运用公共保险为其未来的使用费作担保,提高其的信用等级,并且创设独立知识产权板的方便其上市发行。尤其是倡导知识产权的债劵融资一方面可以减少税基,有税盾的功效,与股权相比,不会降低对于公司控制的影响,稀释股权。
2.制定多层次的估价标准,估价定位科学性
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的通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相关评估业务的准则建设和自律监管,促进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规范执业,进行建立统一而又规范的资产价值评估标准,使银行敢于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而对于不同的知识产权我们要根据其特点,类型,条件进行不同的评判,不能笼统的归为一类。做出一手的数据,整理出相关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资源共享,要对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评估机构进行管理,颁发相关的资质的证明,构建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师资源管理信息库可以让金融机构和权利人清楚明晰的做出选择。
3.鼓励多方金融机构的参与,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还有大力加强保险业的配合和发展,因为知识产权的自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侵权的发生等情况,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提供诉讼费用和因此耽误的损失,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摊的机制,有利于整个的运作。还可以加强仲裁庭等高效的方式解决。
(三)未来对于国际的借鉴和接轨的建议
1.借鉴国外模式,加强无形资产融资管理
国外有100多个国家承认应收账款的信贷,并且国外的知识产权担保已经十分传统,而对于知识产权的界定已经十分明晰,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制来,从而也好和国际接轨,与英美法系的公司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管理理念、设立信托、证券承销、信用增强、证券管理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的信托和保险等等。例如引进美国业界发展出知识产权融资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机制和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两大类: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
2.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加入国际合约,融入世界
对于国际知识产权的担保,要认真学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公约上相关的条约的规定以及对于trips是关于国际贸易有关的规定,要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利益,对于外国的侵权的现象,要联系国际知识产权局加以制止,对于同一缔约国加以管制和赔偿。鼓励国外的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实现资本国际化,从而方便未来企业走向世界,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 法律环境发展形态 制约因素 运作模式
本文强调要不断加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建立一系列市场监管制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搭建电商信用管理体系,整合电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扶持第三方支付业务,探索跨境电商政策创新等多种举措,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再上新台阶。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指不同国家的交易双方,借助电子渠道完成要约邀请、发出要约、达成承诺、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一系列法律行为。具体来说,即通过海淘、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现产品的展播、买卖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达成意思一致以电子形式签订合同、买方依约付款、卖方依约发货等一系列商事行为,主要包括交易主体达成买卖合同、跨境电子支付、报关、跨境物流运转等环节。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特征
交易成本低。跨境电子商务能减少供应链环节及商品流转次数,大幅降低交易主体的成本和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产品,对经营者来说,大幅提升了利润率,吸引更多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的洪流中;跨境电子商务还可通过推特、脸书等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精准营销,有效提升品牌形象,降低营销成本。准入门槛低。传统进入跨境交易的企业必须是专门从事外贸交易的企业,且需取得专业准入资格,而跨境电子商务则为所有的企业、个人提供了近乎零准入条件的门槛。除外贸公司、生产商等传统跨境商务主体外,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式小厂主、经销商、商均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参与者。交易多元性。传统跨境交易一般为双边贸易,而跨境电子商务远超过双边交易,呈现更加多元的特点,如在中国生产制造的A产品,在美国国内的电子交易平台销售,使用英国的银行卡支付,通过西班牙的物流公司流转,最终消费者是身在法国的顾客。如此一来,跨境电子商务购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竞争激烈化。传统外贸交易基本集中于江浙闽沪等占据先天沿海地理优势、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然而,跨境电子商务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内陆地区也获得了参与外贸交易的机会,地区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对消费者来说,商品或服务质量、使用体会和物流效率才是决定购买的关键。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因进出口增速连续放缓,一大批传统企业将目光瞄准在电子商务的新契机,转而投身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当年交易规模达3.1万亿元,2017年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含零售及B2B)达7.6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有望增加到9.0万亿元。在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注重品牌的“新消费”观念及消费升级潮流的冲击下,并随着供应链的逐渐完善和物流水平的有效提升,未来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扩大。B2C模式发展潜力尤其巨大。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B2C因模式更加灵活、更容易突破国境的制约、产品更具有市场针对性、更加能吸引客户眼球、直接与消费终端接触减少营利环节等优势,使得其增长贡献较B2B模式更大。跨境电商在外贸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从国际形势看,全球产业正在从加工制造业向全产业链延伸,为外贸交易提供了无穷动力。从国内来看,出口优势正在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大幅提升、中西部开发带来的贸易环境日趋完善都为外贸提供了内生动力。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更加多样。自2010年9月和12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17号令颁布以后,结算方式由传统跨境收入结汇方式和跨境支付购汇方式,变化为主要利用非金融机构创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电子支付,这种更加迅捷方便的结算手段有效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扶持政策更加有力度。2012年3月工信部颁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商务部的《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前者通过电子通和无纸贸易等手段,改变跨境电子商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后者提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对外贸交易的支持力度,实现了政府主管机构与电商经营者、物流承运者、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数据共享,有效解决了传统信息不对称、通关效率低等问题。2013年的7月份,国务院出台“国六条”,明确将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通税服务和通关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提供了坚决的政策支持;9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为支付宝、财付通等17家企业颁发了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业务试点资格,在支付保障方面为跨境电子交易主体扫清了障碍。现有的跨境电商贸易模式。总体来说,分为B2B、B2C、C2C、O2O。从成交金额来看,由于B2B为大额稳定交易,故占据绝对优势。从发展前景来看,B2C由于成本低且直接与最终消费个人接触,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从商品品种来看,跨境电商企业销售产品大到汽车、大型家居,小到服装服饰、珠宝首饰等均在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必然会催生出更多的各类产品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障碍性因素
(一)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仍显不足
法律体系不健全。仅《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定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了调整;直接对跨境电子商务作出规定的行政法规仅4篇、部门规章仅18篇;除此之外,均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保护,不少部门以通知、部门规范形式了相关规定,但法律位阶较低,在立法效力层级上仍有不足,且因相关规定制定主体不同,难免会出现规定冲突或不尽一致的情况。跨境电子商务在合同载体、证据形式、隐私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界定、争议解决上仍有不足之处,急需改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显不足。跨境电子商务准入门槛低,相对自由度大,价格拼杀是主要卖点。从市场情况来看,B2C模式中很大一部分商品都是技术含量低、批量生产的中低端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警觉性不高、法律认识不深、攻关手段不利、对竞争对手的专利权了解不够,极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二)跨境物流业发展仍然滞后
跨境物流的主要形式和优缺点。物流速度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再者物流也直接影响了电商资金流的快慢,只有消费者最终确认收到货物或合理时间到达后电商平台才会将相应款项转至电商账户。因此,物流质量决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空间。当前跨境出口的物流渠道主要分为五种:邮政小包、国际快递、专线物流、国内快递的跨国业务、海外仓。邮政小包在价格上有优势但时效上难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需求;国际快递尤其是UPS、Fedex、DHL、TNT在时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证但费用较高;专线物流价格适中,时效性基本也能满足需求,成为大批量发往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首选;国内快递的跨国业务,国内顺丰、“三通一达”也开始进入跨境物流市场,但成熟度还未达到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要求;海外仓自身具备物流速度快、商品成本低、售后服务有保证等特点成为最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跨境物流方式,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始在销售终端国家建立仓库,提供存储、发货、物流、退换货等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流时效和物流成本难以平衡。五种跨境出口物流渠道都难以完全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对物流时间快、成本低的要求。以出口到俄罗斯的首重商品为例,国际快递一般一周内可以到达,运费高达300元;因此邮政小包仍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电商卖家选择的物流方式,但路途中的流转时间长达15天甚至30天,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二是物流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国际物流从收件到客户签收,至少需要四五次以上的转运,导致国际包裹丢包、污包、损包的情形时有发生,除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外,卖家还要承担货品补发、运输成本及可能的客户流失等风险。通关和退税服务体验差。跨境电子商务常适用传统通关手续,检验检疫等程序繁杂,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效率。目前实践中物流多以快递、邮递小包的方式逃避关税及监管。海关总署采取的“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模式及进口商品方面采取的网购保税进口及直购进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关和退税服务质效,但以上模式仅适用零售服务业,B2B模式仍然没有享受到这种优待,时效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再者,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在海关的监管、税收、商检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具体的管理多采用传统贸易方式,增加了我国跨境检验检疫和征税的难度,直接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三)支付环境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跨境电子商务较普通电子商务的资金交易环节增加了结售汇环节,对资金交易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201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为支付宝、财付通等17家企业颁发了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业务试点资格,能为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但还是会出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客户信息安全性的问题。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发起攻击,容易造成客户交易、支付信息泄露,甚至是财产安全隐患;二是对个人外汇管理政策有冲击。电子结汇一般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客户名义代办结汇模式,但是在代为办理业务过程中未按《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提供委托书和相关证明材料。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下以自己名义为客户办理结汇业务时,银行则无从了解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为办理的情况,如此管理难以完全杜绝有心之人甚至犯罪分子利用跨境电子支付平台转移资金;三是备付金管理监管有难度。跨境交易中,由于涉及环节多、物流时间长,部分资金置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控制中,支付机构违规使用资金则极易发生支付风险,危害电商利益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建议
(一)创建良好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环
境从国际经验来看,完备而良善的立法是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建议在构建良好的跨境电子商务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应着重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市场主体自治权利。在给予必要充分的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应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过度监管,扼杀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自由空间;二是提高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保护的整体性。相关法律应适合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把制定新法律法规、修定旧法律、出台司法解释等有机结合,提高立法层级效力;三是充分考虑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化的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时,应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充分考虑立法的可适用性,尽量避免因法律冲突导致法律适用严重打折甚至危害法律权威性。尤其是应该多研究我国跨境贸易交易相对集中的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做到在法制建设上与相关国家无缝对接。
篇4
[关键词]自贸区;事中事后;信用建立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作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后如何做到“宽进严管”的重要配套措施。能否探索建成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政府简政放权、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市场开放、加强金融创新等改革开放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的探索与成效
(一)宽进方面
1.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该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清单之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这是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GDP总量约占全球的60%,对外直接投资占到全球的50%,金砖国家中的其他四国都已接受了负面清单制度。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以及负面清单的公布,标志着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形式在自贸试验区试行。2015年4月,国务院公布新版负面清单,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试验区。新版负面清单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划分为15个门类、50个条目、122项特别管理措施。清单之外的领域,在自贸试验区内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并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实施指南,做好相关引导工作。负责清单在自贸试验区的试行为我国今后全面实施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前,已经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对外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以及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继续扩大了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广东、福建两地也分别推进与港澳和台湾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服务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聚集,不仅直接提升了产业结构,也有助于倒逼境内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提升自贸试验区乃至所在省市的产业发展水平。
3.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
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进了政府的简政放权,创新了不同部门协同管理的模式,培育了“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政府服务理念。以福建自贸试验区为例,2015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除需全省统筹规划、跨设区市行政区域、涉及国家安全以及需报省委、省政府研究的审批事项外,80%以上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已下放至自贸试验区实施,基本实现项目审批不出区、企业办事不出区。这些行政许可事项包括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企业核准登记、广告许可审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等,涉及工商、卫生、医疗、教育、文化、海洋渔业、农业等领域。福州、厦门、平潭三片区也设立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审批备案事项。企业设立由原来分别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压缩到1套12份材料,时间由29天缩短到最快1天。厦门片区实行“多规合一”和项目审批“一张表”,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由原来的180工作日缩短到49个工作日。
(二)严管方面
1.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积极推广形成“三清单”覆盖“三阶段”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编制数据、行为、应用清单,建立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制度机制),并将在全市推广该模式。
2.建立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制定公布了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办法和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并于2014年9月公示了首批1467家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经营异常名录实际上是与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相配套,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举措。
3.逐步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率先开通了市信用平台子平台和服务窗口,作为建立社会信用“负面清单”的试验窗口;2015年2月进一步开通了综合查询窗口,可以同时查询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借助该平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可以对区内企业及企业高管进行信用核查。福建自贸试验区根据已出台的福建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共享管理试行办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进一步强化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避免各部门相同信息库的重复建设,实现自贸试验区工商、质监、海关、检验检疫、海事、金融、税务、环境保护等部门监管信息的互通、交换和共享,目前省公用信息共享平台已有27个省直部门运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已链接19个省直部门,正在推动增加15个,基本覆盖了涉及事中事后监管的所有职能部门。
4.建立市场竞争秩序监测体系
福建自贸试验区重点关注自贸试验区放宽行业准入、开放领域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可能出现的风险,已梳理出监管风险点55个,提出88条防控措施,着力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福建自贸试验区立足于现有工商一体化平台获取基本的市场竞争信息数据,创新推出了“市场公平竞争指数”,该项举措通过相关数据的聚合、对比、关联、因果分析,对主体行为及市场竞争秩序作出判断和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事中事后监管效能的不断提升。
5.初步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和反垄断审查制度
四个自贸试验区的条例都已经明确提出要依法履行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的有关职责。上海自贸试验区反垄断审查和反垄断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出台,将探索建立反垄断机构在自贸区内会商协调机制。同时,也制定了试验区安全审查办法,明确了外资安全审查的范围、内容、工作机制和程序。
6.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第三方检验机构、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已分别在自贸试验区内发挥更大的市场监督作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已设立自贸试验区仲裁院,制定了自贸试验区仲裁规则。福建自贸区的福州、平潭、厦门三个片区也全部设立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自贸区仲裁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仲裁在多元化商事纠纷处理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营造国际化、市场化的自贸区营商环境,在推进自贸区法治建设、创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7.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
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都设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福建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工商局、版权局与福州海关、厦门海关建立了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海关保护协同协作机制。福州片区和平潭片区已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三法和台胞法暂停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自贸试验区虽然暂停了外资三法和台胞法,但暂停后的先行先试政策措施仅以“总体方案”形式公布,而且很多条文仅为“支持”“鼓励”等意向性表述,但是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修订未到位,对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扩大开放事项,实施过程中还受原有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限制,企业仍然按照原有法规、规章办理相关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导致一些体制机制创新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延缓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相关职能部门对“宽进”的放权力度不够
从自贸试验区改革的进程看,是中央和地方两头热,中央部委和地方部门则相对冷,改革出现了“中梗阻”的病症。对此总理在2015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严诉此现象,其实这就是改革受到相关利益集团抵触的现实反映。部分部门无法忍受改革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对改革持抵触情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质是削减行政机关的审批发证权、收费罚款权等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力。因此,审批事项的取消,就直接影响到部门的利益。当既得利益因改革而受到损害时,某些部门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阻碍行政审批改革。
(三)职能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各自为政
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后,各相关部门也相应开始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由于缺乏顶层的统一协调,各部门的监管体系五花八门,覆盖面宽但部门分置、缺乏联系,法律制定、执行、识别、监管、授权等缺乏整合,而且系统各不相容,如果长此以往,将会再次出现“一证一码”改革时用哪个“码”的问题。各部门监管体系的分化不仅造成建设成本的浪费,而且也容易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领域。
(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很广,涉及部门也很多。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探索“三清单”覆盖“三阶段”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但整体而言四个自贸试验区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首先,尚未建成一个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各个片区、各个部门都有局部的信息平台,但仍需要进行整合。其次,诚信的评估体系仍不完善。由于相关社会中介组织仍不成熟,市场信用评级、信用咨询、资信调查等业态仍不发达,对诚信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能力不够。最后,失信行为的预警能力不足。由于信用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善,各部门仍未完善联合的惩戒机制,社会失信行为的成本太低,惩戒刚性不足。
(五)社会力量参与面不够广、层度不够深
从现有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的举措看,仍是政府唱绝对的主角,社会力量虽有所涉及,但角色很轻。主要原因:首先,目前相关社会中介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接政府部分职能的转移。其次,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的动能不足,不仅如此,政府还“越界”承担着不少社会职能。虽然各地均已出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关办法,但机制仍不完善,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项目不多。再次,社会力量参与事中事后监管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政府对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监管的调动、组织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媒体乃至群众个体在监管中的作用,社会主体参与监管的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参与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可复制可推广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建立健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作为“宽进”后进行“严管”的配套制度,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完善。主要的经验有:一是要有完善的立法保障;二是既要有独立的监管部门,也要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三是要有强力的社会监督力量;四是要有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五是要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和严厉的事后惩戒机制;六是要有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七是对竞争领域和垄断领域进行分类监管。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启了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的重大改革,实现从“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事中事后监管的经验,从自贸试验区开始试点,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监管体系。
(一)推动管理思维向“轻审重管”转变
1.改变“以批代管”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按照负面清单进行准入管理,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批,保障企业投资自,促进企业依法自由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2.改变“重批轻管”
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界定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和责任,既要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制定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明确监管权限、监管行为的实施、监管责任等,防止,也要将已审批和未审批的均纳入到监管范畴,杜绝“监管真空”,实现监管职责的全覆盖,推动由事前审批向全过程监管转变,全面规范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二)推动管理重心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
1.建立健全分级监管机制和黑名单机制
根据区内企业营运能力及自律程度进行分级,建立“一户一档”信用主体责任追溯体系和“红黑名单公示制”,赋予信誉良好企业较大经营弹性,可以对信誉佳的企业实施较为宽松的监管制度,对信誉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
2.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机制。对违法市场主体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依法实施吊销营业执照、吊销注销撤销许可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惩戒措施。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工作中,将信用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3.建立综合监管快速反应机制
借鉴德国自由贸易港“全通关”综合体系以及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在监管范围上,不仅涉及口岸税务、航运、外汇、空运等,还应涉及金融、仓储、运输等中介机构以及生产企业、进出口企业等。要通过信息公示、抽查、抽检等方式,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强化对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的事中监管,及时化解市场风险。要针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强化事后监管,依法及时认定违法违规行为的种类和性质,组织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共同参与处置。要普遍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
4.建立前导预警机制
对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判断识别、鉴定分类,逐一追根溯源,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风险监测预警,以强化事前、事中的风险防范,实现事后监督由简单操作型向分析预警型的根本转变。相关监管部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抽查抽检、网络市场定向监测、违法失信、投诉举报等相关信息,加强研判分析,掌握相关领域违法活动特征,提高发现问题和防范化解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三)推动管理方式向强化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转变
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制度
成立社会参与委员会,由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理事长,并由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代表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引导企业和相关组织表达利益诉求、参与试点政策评估和市场监督、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推进行政职能转变。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保密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加强对公众参与市场监督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能力。对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2.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机构的自律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培育,行业协会会商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将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作为制定法规、重大政策及评估执行效果的重要参考。要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间的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支持会计、税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等依法对企业行为等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明确政府监管职能转移边界,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将可以转移的职能强制性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转移。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培育、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支持开展信用评级,提供客观公正的市场主体资信信息。
3.探索监管外包模式
借鉴香港国际机场的监管外包做法,更多发挥企业力量,让被监管者相互监管。香港国际机场共有两个自由空运货站,分别由亚洲空运公司和香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两家私营企业管理。香港机场管理局与这两家公司签署经营合约,对其日常管理不作干预,两家公司分别经营各自的监管业务,互相监督,同时还接受公众监管。
(四)推动管理技术向信息化监管转变
1.打造诚信共享公示平台
将分散在工商登记部门、市场主体公示信息以及各监管部门“碎片化”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监管信息集中起来,以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唯一识别号归集到各个市场主体名下,方便政府职能部门使用和社会公众查询。
2.科学配置市场监管资源
随着“宽进”的实施,市场主体会更多,活动会更活跃,这就需要监管要更具效率。要在时间、空间上优化监管资源和执法队伍的配置,要依托GPS、电子监控、电子追踪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能力,要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消除监管空白,形成监管合力,做到无缝隙监管。
3.探索“互联网+”行政服务新模式
以互联网“注重客户体验”理念推进行政服务模式变革,为进入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和个人配置专属网页,主动提供“一网揽尽”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在线申报、审批管理标准化。推出政府服务的APP手机应用,打造移动互联网上办事大厅,与其他网上办事大厅深度连接,建立与省市联网的行政审批监察系统,做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项网上办理、政府效能网上监察。
(五)推动管理作风向勤政有为、敢于担当转变
1.加强思想教育
当前已经进入反腐的高压期,很多领域和干部借此开始懒政、惰政,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所增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是利益的斗争,也是思想的斗争。要加强思想教育,让广大领导和干部始终着眼事业发展,把为民务实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导向,时刻心中装着百姓,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领导干部身处“清水衙门”“艰苦岗位”不埋怨、不懈怠,做到爱一行干一行,让基层干部安心长期扎根群众,在一线展现大作为,成就大事业。
2.加强宣传引导
各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事中事后监管各部门职责、措施、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宣传勤政有为、敢于担当的干部典型,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
3.加强督促检查
效能、纪检等部门要加强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监督,要建立督促机制和奖惩机制,促进相关领导和干部树立勤政有为、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促进群众和企业反映的意见能及时吸收并反馈到相关部门,并限期整改。
作者:庄锡强 单位:中国海峡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课题组.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手段和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4(12):43-53.
[2]雷奇峰.落实四个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J].机构与行政.2015(6):15-17.
[3]孙福金,华金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管理转型[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12):23-25.
[4]闫明.上海自贸区发展与事中事后监管实践机制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5):123-127.
篇5
关键词:质检工作;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主要做法;经验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32-02
一、加大打击力度,提升执法威慑力
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逃漏检多的特点,2007年,义乌局党组审时度势,经研究组建了专业的执法稽查队伍,增加执法经费投入,配备了两辆执法稽查专用车,以外贸仓库为重点,开展执法稽查工作。自成立专业稽查队伍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3204起,涉案货值2.03亿,其中查处案件数占浙江检验检疫系统总量的60%以上,有效震慑了市场采购商品出口逃漏商检以及其他违反商检法律法规行为。2011年共查处案件822起,涉案货值4653万元,比成立专业执法队伍前的2006年分别增长了198%和190%。加强与海关、工商局、质监局、市场主办单位――商城集团等部门单位间的协作,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违法行为。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协作,查获大案要案,2011年与公安联手,赴深圳开展追查,捣毁义乌、深圳两地制售假证窝点两个,现场查获伪造印章20余枚,伪造的检验检疫证书4份,并查获大量的空白原产地证书和检验检疫证书。涉案13名案犯除一名在逃外,其余全部受到法律应有惩罚。加强与兄弟局的协作,2011年共完成协查案件16起,罚没款41万,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执法合力。
通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出口主体法律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报检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2011年共受理报检106275批、货值27.23亿美元,比成立专业执法队伍前的2006年分别增长了198%和247%。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执法行动力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由于“品种杂、外贸主体多元”,给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了提高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有效性,我局积极创新手段,针对“违法行为夜间高发”的实际,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稽查机制;为了提高查处的有效性,加大了《义乌检验检疫局举报出入境货物违法案件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宣传力度,拓宽案件来源,鼓励群众参与检验检疫监督,2011年共接到群众举报线索17条,全部做到及时处理,查实立案处理的11条、简易处罚的1条,并对一名查实重大案件的举报有功人员一次性给予了5000元的奖励。为了提高协查案件的处理能力,制定了《义乌检验检疫局外来移送案件管理规定》,对外来移送案件的责任处室、立案、调查及信息反馈作了详细规定,确保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建立了由局长、法制工作分管副局长、法制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组成的案件审理委员会,实施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理,提高了行政处罚的公平公正性,在处理的众多案件中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生。
三、借力科技手段,提升执法公信力
近年来,义乌局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助力执法监管工作、提高执法效率,自主研发了多项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了拓宽案件来源,畅通投诉举报途径,自主研发了案件信息举报投诉平台,通过网络举报投诉,改变了过去举报投诉只能靠电话、邮箱,互动性差的不足,引入交互式理念,交流方式更加灵活,为检验检疫举报信息的报送提供了新途径,并积极配合做好12365的开通运行工作;针对辖区普遍存在的“高价低报”现象,建立了涵盖15万种商品的价格数据库,对每种商品设立了稽查涉案货值、检务报检货值、中国小商品价格指数和义乌海关报关数据,核价人员可以根据商品描述进行归类,以这些数据为参考进行基本准确的核价,大大降低了检验检疫规费收取、输非监装商品核价、涉案货值认定的随意性;组织构建了知识产权产品信息数据库,收集整理了8643个国内及世界知名品牌,为外贸流通领域以假充真案件的认定提供了重要支撑。研发了案件自主处理平台,做到了执法文书的自动生成,在降低工作差错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配合浙江局执法稽查软件的投入运用工作,建立了行政执法综合信息实时管理平台,实现执法稽查人员将执法现场照片、查获案件信息现场录入,提高执法公正性、透明性。
四、落实党风廉政,提升执法战斗力
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直面外贸企业和行政相对人,做好党风廉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义乌局党组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一岗双职,层层抓落实,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线检验检疫人员向企业述职述廉,企业执行廉政情况与检验检疫便利措施相挂勾,警示企业若向我局工作人员行贿就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聘请社会各界人员担任我局的行风监督员,不定期地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及时听取社会各界的反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发挥检验监管本的功能,对检验检疫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对行政处罚重大案件实行领导督办制,积极推行处罚案件事后回访制,构建了党风廉政全社会参与的立体监督管理网络,全局未发生一起违法违规事件,在每季一次的满意度调查中,党风廉政满意度更是达到100%。
五、助力综合改革,提升执法服务力
积极投身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把检验检检疫法制建设与“抓质量 保安全 促发展 强质检”总体要求相结合,着力解决广大进出口企业和外贸从业人员密切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探索,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监管难度大的特点向总局争取制定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出货急的特点进行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创新前置检验模式,在出口商品报检之前,由检验检疫部门实施出口商品预先检验,把检验服务工作做到前面去。积极参加市政府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建设,把检验检疫信用信息及时传输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平台上,同时把其它部门采集的信用信息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了一处失信,处处受控的立体信用管理平台。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贸易主体多元的特点引入了组货单位信用管理机制,建立覆盖检验、监管、稽查、放行等环节的信用管理体系,实现了正常出口的工业企业和组或单位分类管理覆盖率达100%,运用评分评级确立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行监管,分别实施信用放行、验证放行和检验放行模式,引导企业规范管理、诚信经营。为了提高监管有效性,制定了新形势下的稽查工作制度,把法制稽查工作与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关要求及义乌检验检疫工作实际相融合,运用科技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手段为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管得住,通得快“提供保障。制定了工作评价制度,对市场采购商品预检验工作制度、监管工作制度、放行工作制度、稽查工作制度、风险管理规定、信用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制度、抽批工作制度等制度以及其他的有关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检验检疫改革措施进行评价,确保各项制度行之有效。
1、上级指导是动力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工作缺少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在总局、浙江检验检疫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大胆创新,认真研究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规律和特殊性,形成了一套适应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检验监管机制,制定了一批指导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较好地适应了义乌市场需要。尤其在义乌市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后,总局、浙江检验检疫局领导多次莅临我局指导工作,多次召开专题研讨,对进一步创新义乌市场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
2、普法宣传是基础
义乌局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普法宣传工作,将普法工作作为推动检验检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做好对内、对外普法工作。对内坚持和完善集体学法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党组中心组学习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倡导全员学法。在今年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中,全局有86名同志进入全国前万名行列,其中包括局党组四位同志。积极动员法制工作骨干总结案件查处业务,提升办案能力,并要求每位干部职工将出具的每份单证、报告视为“法律文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和法治工作研究,召开法制探讨会,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在对外普法工作上,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做到“处罚与教育”并举原则,坚持“处罚到哪,宣传到哪”的工作方针,确保宣传效果,拓宽法律宣传的普及面,提高稽查工作的社会教育作用。
3、队伍建设是保障
近年来,义乌局不断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法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局共有法律研究生1名,本科生4名,法律专业聘用人员5名。除每年开展多层次集中普法培训外,各处室结合处室业务工作,开展多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和交流。并针对执法岗位党风廉政风险较高实际,定期开展执法岗位风险排查,2011年共对全局执法岗位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执法风险排查工作。共排查行政执法风险点 70个,对重点敏感岗位制定了防控措施。开展15项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提出整改问题10项、改进建议4项,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4、地方支持是关键
篇6
摘要:本文在总结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商务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如何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电子商务;高技术服务业;思路
1、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2年,天津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单位实现增加值约360亿元,同比增长22.4%,形成了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培育了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生物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研发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左右,占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的55.5%,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其中增加值过亿元企业近40家,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72家,从业人员总数约10万人。
(2)集聚水平日益提高
近年来,天津已初步形成了滨海高新区软件产业园、武清区软件创意园、兴业创意园、天狮科技研发产业园等一批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技术和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材料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安全服务、航空航天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科技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集聚优势。
(3)技术创新基础雄厚
天津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吸引国家级大院大所、建设高端信息技术平台等10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高新技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0个)和企业技术中心(410个)等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培育一大批科技“小巨人”,形成了一批创新主体,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高端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先后出台《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认定暂行规定》、《天津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等政策文件,市发改委联合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技术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初步制定了天津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信息制度,这些政策文件的落实实施,为加快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有待提升
从目前天津高技术服务业规模来看,虽然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北京市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达到11.9%,而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还不到10%,相对偏低,高技术服务业还没有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缺乏龙头企业
虽然天津已有1000多家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但天津高技术服务业起步相对较晚,多数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对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3)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天津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投融资支持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还缺乏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4)专业人才不足
随着天津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人才供给缺口进一步凸显。一方面,行业高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高技术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仍不健全,基层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上,人才的行业分布、专业结构、年龄和层次结构等方面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电子商务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本身就具有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并且具有“效率、协同、便捷、快速”等优势,其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深化应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天津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模式创新步伐加快和增强发展潜力。
2.1 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
随着天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服务业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技术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不断增长。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在服务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将有利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改造提升,形成更多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此外,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能够进一步催生更多专门从事高技术服务的交易主体,增强有效竞争,为进一步扩大高技术服务业整体规模、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供支撑。
2.2 加快高技术服务业模式创新步伐
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使高技术服务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网络和远程系统完成服务交易,打破产业结构和空间限制,缩短服务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高技术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
2.3 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有利于打破高技术服务领域行业壁垒,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技术服务业开放水平,有利于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同时,加快促进天津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高技术服务业“走出去”和开拓国际市场,抢占新兴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发展制高点。
3、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发展载体
一是加快建设产业园区。依托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园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园区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制定和完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出台相关扶持措施,集聚要素资源,促进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培育壮大企业主体。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制定天津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在项目安排、资金融通、人才引入和企业上市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加快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中小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鼓励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服务主体之间的需求对接,利用电子商务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和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结合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优势以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在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精选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完善产业链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好项目,重点推动、分步实施。
3.2 强化支撑体系
一是健全支付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天津设立运营中心和分支机构,开展各种类型支付服务。积极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发新型电子金融及其衍生服务,增强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安全易用的支付平台。深化高技术服务交易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应用,加快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在通关、结算、退税等方面政策标准,培育相关服务企业,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天津金融创新优势,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融资方式,探索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技术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面向高技术服务业的在线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的高技术服务业融资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建设交易保障体系。建立高技术服务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鼓励专业机构开展网上安全认证技术开发和应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数字认证、数据恢复等安全服务功能。加强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相关电子凭证等方面技术创新。建立交易保障机制,为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提供在线交易纠纷处理服务,逐步形成安全、可信的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交易保障体系。
四是探索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密切关注高技术服务领域前沿动向,加强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化协会、标准化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
3.3 深化重点领域应用
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天津新能源汽车、大飞机、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工业设计领域,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建筑设计领域和物联网、高性能计算及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讯等高新技术研发设计服务领域优势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研发设计服务采购及外包,通过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信息技术服务。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提供线上免费对接服务以及金融配套、技术服务招投标、集成解决方案定制等线下增值服务。鼓励有实力的高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促进转型发展,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提高服务价值增值能力。依托东疆保税港区、武清区等区域,建设具有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和通关、退税等功能的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对外贸易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出口规模,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
数字内容服务。依托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发展载体,整合数字内容服务领域上下游企业资源,建立数字内容服务集中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深化数字内容服务领域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相关企业建立数字店铺、数字作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数字音乐、在线电影、电子图书、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网上交易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扩大信息消费规模。
总结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由商品贸易领域不断向服务业领域渗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将有效促进服务业规模壮大和结构升级,从而推动天津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 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16-21.
[2] 李勇坚,夏杰长.中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1年6月,5-10.
[3]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电子商务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N].经济日报,2013年4月22日第016版
[4] 李荆洪.电子商务中新兴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J].现代物流,2011年第4期,30-31
[5] 王江,李郁璞.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三期,57-62.
篇7
[关键词] 上海 会展行业 监管 建议
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中心的上海,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把规范会展业放在突出位置。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的颁布有利于规范展览经营行为,对进一步完善本市会展业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展览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上海会展行业监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如不尽快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着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一、上海会展行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对加强展览业法制化管理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较高评价。主要起草者之一、上海市外经贸委吴根宝副处长指出,在起草过程中,不少本应做出规定的问题由于找不到上位法,只得放弃。六省(市)的同志一致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展览行业法律法规,明确展览业的管理部门、市场主体资格、依法限定展览会的冠名,展会评估、品牌认证机制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加强对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展览主办单位和场馆等发挥自律作用,为经营者创造一个法治的、可预见的市场环境。
2.会展业管理手段落后
上海会展业仍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对会展业的过多干预,违背了会展业的发展的规律,长远来说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摆脱“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制定宏观政策来规范整个行业。
目前,上海会展业行业管理比较分散,外经贸委管理国际展览会、出国展,工商局管国内展览会,会议与节事活动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况。管理分散造成的后果是信息不对称,虚假广告、代报批等现象严重。
3.审批管理机构缺乏,重复办展严重
上海缺乏统一的审批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导致了低水平的会展重复举办和会展行业统计的不便。“你很难统计上海到底举办了多少个会展和会议,就是因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领导,需要向不同的部门报批。”很长时间以来,上海会展业的审批主要涉及三个部门:国际会议由市政府外办审批;涉及国际经济方面贩展览由市外经贸委审批;涉及科技方面的展览由市科委审批。于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基本上明确了展览业的归口主管单位为上海市外经贸委,但仍未对展览项目的审批单位做出明确界定: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委)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均有权审查展览项目。这种多渠道的审批制度以及审批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缺乏,造成会展低水平重复举办,会展吸引力不足,参展商分流,造成市场混乱的局面。
4.保护与监管制度缺失
第一,无专利保护,这导致任何人都可以随便选择办展主题,主题冲突严重。第二,优质项目没有有效机制保护,导致很多品牌会受到非法冲击。第三,信息无人监管,导致虚假广告、骗展现象时有发生。
5.现有从业人员、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二、上海会展行业监管的发展策略建议
1.理顺政府在会展活动中的职能定位
会展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因而,对会展业不能简单地提出“政企分开”的政策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政府在展会活动中的职能定位,根据展会活动的特点处理政企关系。在处理会展业的政企关系上,必须坚持“分类管理”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而那些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公益会展”,如建设成就展、计划生育展等,由于是非经营性的,仍然需要政府主办,但具体的运作方式,如展馆场地租赁、展台设计等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投招标方法等;对具有明确营利性目的的“商业展会”,政府必须提出,“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以维护行业的自由公平竞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建立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
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根据展会性质和规模实行分类监管。审批制取消分阶段、分种类进行。根据不同的标准,展会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而对于不同种类的展会则应该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必须承认会展审批制度在会展业发展中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它存在的必要和应有的历史地位,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应尽快改变会展活动多头审批的现象,以免给会展业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必须通过“审批监督一手抓”的方法,提高会展审批工作的公平性,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会展审批后的后续动态监督过程,形成会展项目的长效监督机制。
3.梳理和完善会展法律法规与管理办法
从目前涉及会展业的有关法规、通知、管理办法看,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贸促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建设部等都从不同侧面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尽管这些办法对规范和发展我国会展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管理办法太多,管理办法解释单位过多,而且不同管理办法之间存在冲突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国会展业比较混乱的宏观发展局面。由此看来,为了确保政令统一,规范市场行为,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以建立系统、统一的会展业法律监管体系。
目前,要在已颁布会展法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会展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会展市场准入准则、会展市场管理、会展业反不正当竞争等会展监管法规体系。逐步制定《展览法》、《会展市场准入条例》及《会展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规范;并且政府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充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
加强会展立法,建立和健全上海会展业监管的法规是政府实施监管的法律依据,正是各种法规纵横交错组织成一国的会展管理制度,它是会展监管规范化的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会展监管规范化研究的重心就是如何合理制定和有效推行会展监管的各种法律规范。会展监管的法规体系是渗透和贯穿会展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政府只有依法实施管制,才能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持续性和统一性。
4.确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
通过会展行业协会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就会展立项审核、业务规范、数据汇总、资料统计、岗位资质等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全市会展业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展会准入资质评定标准、评估机制、展会动态跟踪体系,确保会展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为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支持会展业的发展,行业协会必须加强自律。
应充分发挥市会展行业协会对会展业协同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协调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第一,建立评估体系。建立中国品牌展会的认证体系有利于会展业的良性竞争,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会展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国品牌展会的发展和壮大。行业协会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项目评估的开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建立统计体系。一个行业要发展,要树立品牌,必须要有具有可信度的第三方统计数据予以支撑。会展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服务者,应该承担起这一职责,建立一套科学的展会数据统计体系,这是推动展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第三,制定行业标准。上海会展业核心企业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主承办会展的企业;二是场馆企业;三是直接为会展配套的,如设计、制作、搭建等企业。上述三类企业通过会展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委员会,由专业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保证会展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5.建立一流的专业化会展监管队伍
再好的机制也是由人来落实和完善的,如果没有与制度相适应的监管队伍和监管干部,纯粹在制度上寻求突破和发展是不现实的,即使实施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究竟实效能有多少?因此关键还是在人,只有一流素质的监管队伍才能落实一流的监管机制,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样,对会展行业的监管也是如此,会展行业是监管中全新的行业,对监管工作者提出的一次考验。
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全面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业务知识,使其具有基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结构。除此之外,以下各条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 加强对展销会合同的监管。可依法保护其知识产权。第二, 严格监管招展和办展广告;第三, 加强展览会现场的监管管理;第四, 运用经济杠杆及企业信用管理手段,建立展览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第五, 建立办展企业保证金制度。
参考文献:
[1]杨顺勇曹扬:会展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周利方沈全:会展政策与法规[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6
[3]龚维刚曾亚强: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20**]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研究开发,防止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由科技部牵头负责,并会同总装备部组织实施(科技部和总装备部以下简称组织实施部门)。组织实施部门设立**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办),同时按领域设立领域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域办)。
第五条**领域内设专题和项目,专题下设课题,项目由课题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组织实施部门部门预算管理。
第六条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七条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八条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应当事先报经项目总体专家组或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审核同意。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九条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条领域办在组织研究提出本领域专题设置以及提出项目立项建议时,应当同时编制概算。
第十一条在对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建议进行综合审议、审核时,应当对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决策,以及各专题、项目总预算控制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经批准的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建议时,应当包含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组织实施部门结合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对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进行独立论证,作为组织编制课题预算的依据。
第十三条各专题、项目在选择课题承担单位的同时,应当组织课题申报单位编制课题预算。课题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四条课题预算按照有关要求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组织实施部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五条组织实施部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提出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经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七条组织实施部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预算书。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组织实施部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牵头(主持)单位。
第二十条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课题),其经费预算的确定按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预算执行
第二十一条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三)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五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课题,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报表中编制反映。课题决算报告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报告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第二十六条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课题实施期间出现课题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组织实施部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组织实施部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项目(课题)完成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组织实施部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课题)验收的前提。组织实施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项目(课题)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组织实施部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五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组织实施部门对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七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组织实施部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9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准格尔旗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诚信力低
受体制、机制、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在竞争中存在压价、虚假报表、价格陷阱、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这些做法对企业的诚信构成严重损害,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部门对民营经济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支持力度不如国有企业,再加上企业的公信力不够,对一些中小企业,银行担心对他们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无法收回而不予借贷。
(三)人才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生存,靠的是人才,但现实条件下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实的“资本雇用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和雇用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的培养。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管理,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管理水平、设备科技含量低下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加上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此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五)政府管理体制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
在体制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管理重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政策不够到位,信息渠道不畅;行政审批不快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部门,统计口径不一;有些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不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
二、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准格尔旗的民营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各种障碍,也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缺乏民营企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势必将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问题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准格尔旗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二)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结合准格尔旗实际,尽快研究出台该旗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政策的实施意见,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融资、土地、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对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重点筛选一批优势企业,帮助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品牌创造、科技创新等方式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类园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乐园。四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在落实职责、强化服务上进一步下真功夫,为企业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开辟民营经济专栏,重视对企业家的关爱和培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重企重商文化”氛围。
(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五)健全诚信体系,改变歧视观念
建立健全符合准格尔旗实际的社会诚信体系,当务之急应该抓好三个机制的建设。一是信用公开机制。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全旗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单位等,在保护单位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信用公开,扩大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透明度。二是信用产品供求机制。社会诚信体系的运行需要好的信用系统,信用系统的服务。要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增强用户意识来培育和形成市场需求。市场中的各种交易行为通过信用产品的辅助决策,达到规避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目的。三是信用褒扬机制。信用管理部门通过管理,严格关注有失信的市场、单位和个人,为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减少因诚信缺失而提高的交易成本。
(六)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篇10
2006年底,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延安、榆林等地,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结果显示,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陕西中小企业一般都是自生自灭,生长周期短,各领三五年。是哪些“瓶颈”因素影响了陕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呢?
瓶颈一银行贷款难
长期以来,陕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目前贷款难是最大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据调查,陕西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只占银行贷款总额度的10%~20%,这与中小企业对陕西经济的贡献很不相称。
西安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民营企业老板介绍说,他的企业成立两年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前景非常好,年产值在400万元左右,利润在100万元以上,如果资金充足,年产值可以做到3000万元。但是竟然没有一家银行愿意给它贷款,所有资金均为自筹,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至于那些效益差的企业,大多更是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而银行也有其为难之处。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西安分局局长许兆龙解释,银行贷款有双向性,从银行本身的经营体制上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现在有几家银行已经上市了,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不能否认的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银行完成一个大的贷款项目,相当于好几笔小贷款项目,因为银行每笔贷款无论大小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没有什么区别,银行在考虑自身效益时自然会选择大项目,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而对于信用等级高、具有创新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银行当然会给予资金支持。
瓶颈二 担保难
多项调查表明,担保难是导致陕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2005年陕西中小企业因为无力提供担保而放弃银行贷款的数量大约30亿元左右。
由此看来担保规模太小。近两年陕西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专项资金为2000万元,仅为广东的1/50、江苏的1/45、山东的1/40,与邻近省份的差距也很大。目前陕西有信用担保机构44户,批准注册资金22亿多元,实际到位只有60%,累计担保贷款不足30亿元,难以解决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
从企业自身原因来看,陕西的许多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经营不稳定,投资风险大;一些企业的抵押物或担保物足值性和有效性较差,财务管理混乱,经营信息不透明,内部管理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设有两三本账,这种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要得到贷款当然很难;资金周转慢,陕西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天数为341天,比全国平均高出了107天;信誉水平低,根据对246户中小企业的调查,资信等级在A级以上的只占31%,而且内部条件变化快,资信持续性差。
同时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为别人担保,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向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
瓶颈三 上市难
陕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手段微乎其微,像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用得太少,绝大部分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深圳中小企业板块已经上市两年多了,而陕西目前唯一通过上市审批的只有陕西建设机械股份公司一家。
原因在哪里呢?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郭建雄认为:“中小企业板块,应该说对于每个企业都心向往之,但上市标准太高,令人望而却步。”
根据《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何雁明解释:“当前,中小企业板块发行上市的标准与程序,与主板市场完全一致。陕西能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
同时其上市费用较高,也对企业的选择有相当影响。据一上市公司某部门负责人算的一笔账:“上市前企业至少要拿出400万元左右的‘运作’资金。主要支出律师费、会计事务所审计费、评估费、辅导费、投资项目可行报告费(一项约20万左右)等,这些只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支出。还没有包括这些人员的差旅和招待费,更重要的一处是公关费。而且更多的费用是上市后的支出。”
对于正在急于寻求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讲,这笔资金应该是不小的数目。更何况这几百万元仅仅是通过证监会审批前期所需的支出,还不能保证一定能被通过。即使被通过,也需再等候约一年时间才能上市,中小企业哪里有更多实力和精力去等待。
探究中小企业上市难的原因,何雁明教授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资金市场的改革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现在社会上钱很多,银行有钱,很多企业也有钱,居民个人手中也有钱,但为什么中小企业还是融资难呢?这就是资本市场不发达造成的。银行收了很多存款贷不出去,老百姓手中的钱也投资不出去,因为中间缺少通路,企业需要的钱拿不到手,而社会上有钱却用不掉。应该有很多种渠道能使钱流转起来,但我们缺少这种机制。
瓶颈四融资渠道单一
从陕西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融资情况来看,自筹资金约占65%;银行贷款约占20%;股权融资约占3%;风险投资约占1%;存量变现约占8%;通过其他渠道融资约占3%。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对全省246家中小企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每年流动资金需求量约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量约500亿元,合计800亿元左右。但是目前陕西全省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每年不足300亿元,仅为需求量的1/4,资金缺口达500亿元。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自筹和存量变现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手段太少,90%以上中小企业还是依赖银行贷款。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财政融资、政策性扶持资金都很难靠上。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需求问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既需要国内的市场,还需要借助国外的市场。
除以上瓶颈之外,从整个金融环境来看,何雁明教授还认为我国银行结构不合理,过于单调,大银行多,小银行少,社会上的钱绝大多数集中在大银行手中。从世界范围来比较,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业也不发达,仅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台湾有100多家商业银行,香港有1000多家,连澳门都有40多家银行,中国大陆小银行实在是太少了。这就导致了银行之间竞争不强,服务理念差,比如有的地方的银行小企业去开户,存款金额低于50万元的都不予受理。实际上银行也是做生意的,做生意就应该不管大客户小客户都一视同仁,这才是应有的服务理念。
对此,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协会副会长王治国认为:我们的社会缺少一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与氛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能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对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服务于中小企业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是一种社会责任。
如何逾越融资困境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既要疏通现在的银行贷款渠道,又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在解决银行贷款问题时,既需要银行的改革创新,也需要企业自身的规范,还需要政府、协会的推动。
为此,陕西有关部门欲出台《陕西省关于开展中小企业联合贷款业务的实施意见》,若干协作银行分别提供一定数量的信用贷款,与定点担保机构组成贷款联盟,并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按照严格的评审程序确定优秀扶持项目,联手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联合贷款全部为信用贷款,由定点的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贷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陕西省内依法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重点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首期联合贷款暂定为100亿元。
如果信贷出现风险,则按照责权利对等和风险共担的原则,由合作各方共同承担相应责任。陕西省政府将以财政拨款形式建立联合贷款风险准备金,专门用于对联合贷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经济补偿。
这种联合贷款就是要创新金融服务形式,沟通银企关系,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信贷安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以及金融机构放贷难、收贷难等问题。联合贷款业务年中首先在西安、咸阳、榆林等地进行试点,计划于年底前全面展开。
陕西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锋表示,从目前陕西的信贷环境来看,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除了组建再担保机构外,还将建立风险准备金,化解担保风险,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股组建担保机构,力争三五年内使全省县以上地区有担保机构,形成省市县三级担保网络;建立政策扶持性专项基金,对已经设立的专项资金争取追加额度,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法人产权交易试点,加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西安分局局长许兆龙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首先要制定中小企业的行业标准,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方法;其次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与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办法和优惠措施。
2.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首先在贷款投放上要淡化企业属性,真正以效益为行为准则。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做到“不管大中小,只要效益好”。其次,要调整信贷结构,在新增贷款增量中使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在贷款投向上,要体现重点扶持政策,相对集中于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帮助它们加快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引导其向“精、专、特”方向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贷款办法,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注意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一是地方金融机构较为容易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有较强的活力和约束力;二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地域跨度小,客户接触频繁,拥有地缘优势、人缘优势、资产监控优势;三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规模小,经营成本低。
陕西省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呼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会。他们认为目前陕西中小企业中有不少既有市场前景,又有技术含量,但苦于没有资金,应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会,以大资金带动小项目良性发展。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于中小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素质。陕西省工商联副会长何建民认为,中小企业应在内强自身外树形象上下工夫,打造诚信企业,并注意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信用,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取信于银行。
何雁明教授建议,中小企业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分流融资需求。具体说来:一要敢于利用企业内部股权融资,在我国资金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渠道能迅速筹措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有效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二要善于开展表外融资,这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反映的筹资行为,即企业在融入资金时,无须改变原表中资产、负债的现状,例如租赁、应收账款出售、应收票据贴现等;三要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例如采用融资租赁方式。
2007年7月1日,对于所有陕西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经过两三年的调研总结,终于在这一天正式出台《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其目的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经营和财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相信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久将会得到缓解。
相关链接
陕西出台四项措施破解融资难
2007年3月29日,由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牵头,联合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证监局、陕西省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企业,通过会议、座谈、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寻找突破口。经过多方协商,确立了服务于企业的以下四项措施,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发挥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积极性,设立陕西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促进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和上市。
二是建立“一体两翼三层次”的担保网络体系。即:以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担保为两翼;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的包括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并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