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科学应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挑战,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念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提高,盲目向自然索取,不尊重自然规律,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长期忽略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成为社会多数人的共识,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严重恶化。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生物栖息环境被破坏,物种大量消失,生态系统趋于崩溃。尽管国内外生态环境方面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根本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改变社会的发展观念,尽快形成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加大社会的监督力量是成败的关键。
体制的挑战。在社会还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之时,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社会自觉行动之时,建立完善的法规体制约束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执法力量不足,生态红线还没有划定,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为追求各自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尽快形成严密的社会监管制度、有力的奖惩制度、有效的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是当务之急。
技术经济的挑战。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对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善,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操纵,都需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保护和修复技术。无论是研究也好,修复也好,都是非常花钱的事情。净化1立方米水要几元钱,处理1立方米的污染土要几百甚至上千元,解决大气污染也要巨大投资。钱从哪里来?建立稳定的、合理的资金渠道才能实现目标,避免纸上谈兵。
篇2
2006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报告”。历时6年,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主要类型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特征及其风险程度,建立了全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目前,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
修复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1/5左右,总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从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土壤修复的重点领域将集中在城市污染土地开发及污染农田两大板块。
城市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分历史遗留和新开发污染土地两大领域,治理责任主体单位通过治理工程招标,中标修复公司通过土壤置换进行异地修复,修复经评估达标后从开发商获得收益。这也成为城市土壤修复的主流运营模式,项目投资收益率一般可达10%-20%。目前,城市污染土地土壤修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目前全国范围内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时间已逾10年,技术种类达近百种,除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方法外,生物治理已渐渐成为未来适应国内土壤污染治理需求的主流。
土壤修复市场包括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前的化工矿产企业逐渐从城市中心搬迁至郊区,目前对城市中的污染场地修复需求最高。由中国环境修复网的统计得出,目前全国风险场地有42处,其中已修复13处,待修复11处,已搬迁16处。全国待搬迁场地约200处。平均一个场地修复项目的资金规模在一到两个亿。据中信建投研报,假设只考虑已知的污染场地,对待修复和已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2年内完成,对待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3到5年内完成,并且平均修复场地资金为1.5亿,则未来两年我国场地修复的市场规模在40亿左右,未来3到5年的市场规模在300亿左右。
中国农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头是化工、农药、焦化等类企业。
换土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一种土壤修复技术。就是一种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它包括异地填埋和异地水泥窑焚烧等。这种技术通过大规模挖土换土,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表面的污染问题,但是并不彻底。而植物修复效果彻底、绿色环保,成本相对较小。但植物修复所需时间与土壤污染的重金属浓度直接相关,重金属超标不高的土壤,3年到5年可见效;如果超标严重,修复的时间则需翻倍。
我国采用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面临开发周期短的压力,通常能分配给修复土壤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因此只能动用土方工程将污染土壤挖出。二是目前大部分原位修复技术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较少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三是我国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污染土壤修复法在约束土壤修复的后续污染问题,因此企业大多会选择异地填埋焚烧这种造成二次污染但周期较短的方式。
千亿市场
就在土壤修复市场逐渐热闹喧嚣之时,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开始纷纷进军土壤修复这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产业,但是由于土壤修复市场门槛较低,甚至一些简单的土木转移填埋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同样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缺少技术实力的企业仅仅将修复工程变成土方工程,污染场地的土拉出后,只是进行异地堆积而非处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异地扩散。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随着近几年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链既包括调查评估、咨询和修复工程,也包括第三方检测等行业。目前形成了以环保部门的监测机构为主、商业检测机构为辅的市场格局。
一些比较成熟的污水治理企业,也开始延伸自身的产业链条,涉足水体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因此,它们可能会成为潜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都正在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渗透。
最保守的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也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据知情人士则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将达数千亿元,其中,仅仅是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就达595亿元。
缺乏监管
污染土壤修复作为新兴环保行业,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暂时没有技术壁垒;而且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也都在制订过程中,因此,在环境修复市场逐渐成熟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从事其他环保产业的企业涌入到环境修复行业。
在今年五月末举办的2012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陈同斌研究员指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理论探索十分活跃,技术发展不断完善,规范的工程实例和产业发展经验尚少。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混乱;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合作亟待解决,这些因素很大程度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基本都是将“毒地修复”流程简化成两个程序——挖干净“毒土”,然后转移至别处,而一些承包修复场地的企业也不需要申请资质,有几台挖掘机就可以成立一个土壤修复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国纷纷制定了土壤修复计划,投巨资用于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经验。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可以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产业相当成熟。
而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修复企业,尚未构成以修复企业为主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修复工程、规划开发的良性产业链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篇3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难点;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3-02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课程的诞生和建设的原因是:1)严重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当前水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发挥我国的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水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进行现状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了必然[1];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的有力途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2009年开设的新课程,2012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目前还没有公开出版的课件。该课程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问题为目的,实现水生态文明而设立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实践应用性。针对各种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的措施及方法,并与实例相结合。课程的内容会随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程而发生改变,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充。本课程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课程,适合于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以让使用者更便捷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时代,适应大学课堂教学时限性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网络课件建设的需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均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必要性。课件的建设不仅可以让河海大学的大学生受益,也可让想学习该课程的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受益。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重点
1.确定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课件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2.典型案例素材的收集,突出课件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突出特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此课件的目的就是会制定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如何把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包含的内容(生态概况介绍、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恰当的实例相结合,让此课件的学习者可以模仿,可以成功地按自己学习的课件理论,为自己关心的区域制定一个完美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以解决当地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与水相关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扼制并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渐修复。
3.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文字、声频、视频素材,充分利用来自Internet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在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中,既体现课本知识,如主要知识点、典型区域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宜保护及修复方案的制定等的讲解与交互操练的设计,又驾驭于课本内容之上,突出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解Q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4.课件的后评估及完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使用本课件的意见和建议,汇成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以学生和使用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网络课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难点
1.内容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是好的课件的特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流域生态修复及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共7章36万2千字的内容要在32学时内以课件形式展现,以水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也需要言简意赅。
2.案例及时更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对象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加大,如何在案例上体现这种影响。当前全国各大流域和省市都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问题会解决,新问题会产生,相关案例也会及时更新。例如南京市母亲湖--玄武湖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每年六月份左右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受到重视,通过清淤疏浚、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水道改造、城市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和城市绿化带的建设等修复方案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性的加大,宠物的放养概率加大,以及中国节日放生的习俗和人们对放生的误解,水生宠物的放养将给玄武湖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的另一潜在的生态问题――生物入侵问题,玄武湖生态系统生物入侵问题及其如何修复成为了需要更新的案例。
3.及时补充前沿知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好多问题还没研究透彻,得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比如:生态修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概念和分类体系;生物修复的分类体系还不健全;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胞饮作用的机制还没被公认。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分类的生态修复研究仅限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工程生物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及其风险问题等等,都是有待通过未来的研究来补充的内容。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涵盖内容很多,但课件要在整体框架下突出重点,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及用途学习和掌握最需要的。而且目的人群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对于河海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南方水多但水质差的地区,他们关键需要掌握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但也需要了解总体的思维过程,在课件中如何体现是一大难点。
论文中已讨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但还有以下方面没有提到:1)某一区域在进行生态修复之前如何设立生态示范区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了解决定生态物修复技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既是合理地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短期内要达到显著的修复成果是不容易的,因为生态系统对于修复的措施要进行消化,做出反应,得花时间,另外,大气污染的干湿沉降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是无法短期内彻底消除的,只有每个国家、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产业及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均采取节能、节材的生产方式,进行水土保持,不乱砍乱伐、不乱猎乱捕、不随意排污,才有可能保持整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生态修复不是靠个人的努力,或靠某个专门部门,而是要靠全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同时为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型地球而努力才行,因此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的挑战,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本书中阐述和贯穿这种思想,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内容。3)当前是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有,关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只是国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仅只在国内,完全有可能在国外就业,这也要求进行双语化的教学,因此也要进行课件的双语化建设。
篇4
1 当前阶段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分析
1.1 重金属类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土地污染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土地污染,而在这些种类较多的污染之中,重金属类型的土地污染是现阶段土壤污染之中的主要类型。经过调查显示,重金属类型的污染主要成因是工业生产之中所产生的废水,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往往会含有数量比较巨大的金属离子,虽然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开展污染治理行动,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乱排污的情况,这些未经过科学处理的废水直接流入到土壤之中,在积年累月的污染之下,就会给土壤之中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进而使得土壤失去原有的肥力。为了能够全面的处理好重金属类型的土地污染,现阶段治理人员主要通过化学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在保证不破坏土壤生态结构的基础上,使用能够和土壤之中重金属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元素,让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在和化学元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被氧化或者还原,从而达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目标。
1.2 化学类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除了重金属类型的污染之外,化学类型的污染对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并且相对于说其他污染来讲,化学污染的情况略显复杂,导致化学污染出现的成因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化工行业产品种类上具有多样化,并且相应的生产工艺也在升级,这也就导致了其生产过程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在往往也就会使得废水对于土壤的污染更加的严重;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产量,农业工作者一般会使用相应的化肥以及杀虫剂,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土壤出现污染的情况。化学元素对于土壤产生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当这些化学元素进入到土壤之中的时候,会对土壤之中的酸碱性造成影响,使得土壤酸碱性失衡,最终造成土壤之中的肥力下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目前的措施主要有2种,一种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元素含量进行能够吸收或者是反应的元素利用,使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减少或者消失;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降低化学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目前的土壤防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t就是整体优化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注重的是土壤防治的整体性效果,因此在利用此原则进行土壤污染防治时,主要进行3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污染效应要最小化,也就是在整个治污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体效应的最大化,将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其次是要进行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因为要考虑到整体最优,因此一方面进行治污,一方面进行清洁生产,投入和产出两不耽误。最后就是要做到整体环境效益的最佳。通过整体优化,实现土壤对环境的最小化污染或者是零污染,将土壤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生态恢复原则
之所以要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其根本原因就是要恢复土壤的生态作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土壤污染治理时要本着恢复生态的原则来进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土壤生态作用的恢复,首先就是要协调这种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做到元素的综合利用,通过综合效益实现土壤的生态型特征。其次就是要积极利用农家肥料进行对土壤的肥力改造。农家肥料的生态效益比较高,利用农家肥可以使得土壤快速恢复原始属性,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3.1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工业点源污染由于具有固定的污染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适当的技术投入,就较容易得到治理。相反,农业非点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往往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而是不容易得到有效地控制的。正因为如此,英美等发达国家最近几年来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及肥料和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也将受到应有的重视。
3.2 环境生物技术与土壤生物多样性
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十分活跃的领域。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安全的问题,并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生物技术副产物的合理处置。在处置之前,应评价其潜在危害性,包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3.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近年来,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修复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固化修复、玻璃化修复、热处理修复、冲洗修复、泵出处理修复、动电修复和植物修复等。在植物修复技术中,植物抽提作用、根际过滤作用和植物固定作用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野生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和有目的的应用比较引人注目。可以预料,随着1997年全球土壤修复工作网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分中心在南京的成立和正式启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将成为中国今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篇5
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等外部压力下,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围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目标,本文从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四个维度提出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的实现路径,旨在为煤炭企业生态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煤炭企业;生态发展;路径
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一)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煤炭产业链进行了多次重组与调整。过去的煤炭产业只是单纯的开采,经过多次调整,现在已经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目前煤炭产业链较短,我国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实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企业还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资金和技术力度不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水平不高。
(二)从业人员多素质偏低
我国的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众多,文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整体的人员素质偏低。煤矿的产量逐渐下降,造成一部分的人员下岗,这些人员的特点就是年龄大、整体素质不高,经过培训再就业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这些煤炭工人的分流比较困难。
(三)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安全生产理念已经基本形成。煤炭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瓦斯事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煤炭事故主要有顶板事故、水害事故、瓦斯事故、运输事故、机电事故等,其中瓦斯事故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最主要问题,严重威胁着从事煤炭开采及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比较旺盛,因此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责任依旧重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技术的限制,煤炭的生产和开发引发了一些环境问题。开采煤炭资源会引发土地塌陷,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每采一万吨煤会造成0.17公顷的土地塌陷。并且,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会引发水资源破坏问题,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造成破坏。除此之外,煤炭的开采还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为煤炭开采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达到22亿立方米。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煤炭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维度
(一)制定科学规划
第一,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期望,应分析企业的资源,优化发展战略,更好地配置资源。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完善监控、反馈及决策体系。煤炭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企业的规划进行协调,建立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战略规划协调机制,形成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系。不论是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论是组织机构的调整还是重要政策的执行,都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自上而下有效率地执行。第二,实施动态化规划。在发展规划不断落实的工作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再进一步地落实推进。首先,将阶段性的目标准确地划分,煤炭企业根据分解目标实施。在实现分解目标时,要注意考核目标的实施情况,调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力求完成每项阶段目标;其次,各部门的职责应当明确,业务流程应当规范;再次,国家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变化时,企业的规划也应该进行修订,以应对变化的环境,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优化企业战略
对煤炭企业现有的战略进行优化,就是要发展。根据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产业链。第二,推广低碳运行示范项目。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低碳运行的生态矿山。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核心,依据企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展望,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在变化的经济形势中保持不断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科教兴企战略。
三、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维度
(一)加强资源勘查力度
对煤炭资源进行详细的勘探,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由于煤炭地层中具有多种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若不一起开发利用,就会被当作废物丢弃。这样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可以对其共生、伴生的资源进行勘探,形成以煤炭资源为基点的大循环。在煤炭资源勘探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形成自动化管理,改善管理质量。立足于矿井资源的实际情况,坚持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资源的管理。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合理布局,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优化开采工艺,提高回采率,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在煤炭洗选过程中,优化洗选工艺,对开采的煤炭进行集中洗选,减少洗选工艺重复次数,节省能源。在煤炭加工过程中,推广煤炭清洁技术,开发煤炭的附加产品如甲醇、二甲醚和活性炭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综合利用资源方面,将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岭土、铝土矿、耐火黏土、陶瓷黏土、铁矾土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形成一套循环系统,减少资源浪费,加强资源的重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严重耗费资源的生产方式,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模式,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利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机理,让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使得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使资源的再利用和再生化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应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炭的衍生产品及下游产品。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相关联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链。煤矿产业链的延伸也表现在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展开。例如洗选煤炭时,通常生产高质量的煤炭去除原有的杂质,在此过程中高效地利用资源,并且可以减少成本避免无效运输。同时对伴生矿进行开采,深加工附加资源,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煤炭企业绿色高效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维度
(一)强化环境保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煤炭企业应寻找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排放污染物,实现清洁生产。在煤炭开采区,实行绿色开采绿色建设,保护植被防沙固土,保持水土。实施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煤炭开采的新技术,并将绿色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将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区环境保护机制,建立环境检测系统,以便了解煤炭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学习先进的经验,借鉴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实现环境保护技术升级,加大科学技术基金投入,确保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的作用,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
(二)推进生态修复
我国对矿区的生态修复的工作明显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对矿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力求把生态修复贯穿于煤炭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加强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意识,从我国矿区的实际生态环境出发,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在修复生态方面,水资源循环利用逐渐被重视,实施矿井水、自来水等设施的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水资源消耗最小化,能量利用最大化;治理土地塌陷,治废还地;种植树木,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耕地和林地。生态文化是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形成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的内涵就是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从各个层面作全面的规划并进行大力推进,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五、人才开发与创新驱动维度
(一)加大人才培育引进
首先,应营造健康的人才培养氛围,改善办公环境,宣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与忠诚度。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利用高薪、补助、奖金等物质福利奖励员工,另一方面利用鼓励、关心、信任等精神奖励激励员工,共同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推动员工在职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员工专业能力,挖掘员工发展潜力,同时组织开展员工考核工作,提高员工竞争意识,增强员工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培养满足煤炭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全面推进创新驱动
在技术创新方面,第一,煤炭开采加工技术创新。创新煤炭开采技术,减轻对地表结构的破坏,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充分利用煤炭伴生资源,减少煤炭及其共、伴生品的浪费,争取以最低的开采成本与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革新煤炭生产加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煤炭附加价值,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机械设备的污染和损害,延长机器的使用年限,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促进绿色清洁生产。第二,废物处理技术创新。推动废物处理技术的改革、创新,绿色化处理煤炭生产加工形成的废渣、废气、废水,减少环境污染,积极研发新工艺,改善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各阶段产生的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情况。第三,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进程,解决当前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修复矿井土地结构,加快土地复垦进度,净化空气污染,治理水源污染,促进生态循环,复原生态系统环境,保持生态系统良好活力。在管理创新方面,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为导向,实行管理创新建设,利用多种企业发展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发展,推动企业全过程动态管理,融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的重要观点,改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其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书伟.河南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技术,2011(1)
2.李堂君等.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论坛,2003(3)
3.聂政纲,张麟.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黄奂果.谈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刘元明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构建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3)
6.杨磊等.生态文明矿井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矿业,2011(6)
7.唐恩贤,王怀平.探索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创建绿色矿山[J].国土资源情报,2013(9)
8.胡娟,徐亮.关于煤炭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中国煤炭,2010,36(10)
篇6
【Key words】Electroplating industry soil remediation bioremediation combined remediation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1 前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电镀行业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由于电镀行业使用了大量强酸、强碱、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化学品,在工艺过程中排放了高毒物质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危害。尤其是重金属镍污染后果相当严重,镍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直接进入血液的镍盐毒性较高,胶体镍或氯化镍毒性较大,可引起中枢性循环和呼吸紊乱,使心肌、脑、肺、肾出现水肿、出血和变性,长期接触、吸入或注射镍化物均有致癌作用。电镀企业关闭后遗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如何针对性地有效进行修复治理,是人类面临的又一大问题。电镀厂污染场地属于重污染行业污染场地,急需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与土壤修复[1]。
本文通过对某电镀厂厂区土壤样品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和修复治理方法的探讨,为进一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工作以及合理规划和利用该场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改善和提高当地城镇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2 企业基本情况
该电镀厂于2003年3月投产,厂区面积约3500m2,主要从事各种五金件产品的来料电镀加工。全厂共3个电镀车间,8条电镀生产线,其中7条半自动电镀生产线、1条全自动电镀生产线。主要镀种为镀锡、镀镍、镀铬、镀锌。电镀加工产品方案见表1。
使用的主要原辅料有金属镍板、硫酸镍、氯化镍、电解铜、硫酸铜、硫酸、盐酸、铬酐、氰化钠、氰化亚铜、氰化钾等。产生的电镀废水经废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根据当地电镀行业环境整治要求,该电镀厂已停产待迁。
3 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解该电镀厂所在地土壤污染现状,委托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对其厂区土壤进行了监测。
3.1 监测项目
pH值、总氰化物、锑、砷、铍、镉、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等。
3.2 监测地点
厂区废水处理站边和电镀车间旁各设一个采样点,编号分别为Z1、Z2。按0~20cm、40~60cm、80~100cm采样深度各采一个样品,对应样品编号Z1-1~Z1-3和Z2-1~Z2-3。
3.3 监测结果
厂区土壤样品监测结果见表2和图1。
表2 厂区土壤监测结果
图1 土壤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图
土壤样品监测结果表明,除镍指标外,其余指标监测值均符合《浙江省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33/T892-2013)表A.1部分关注污染物的土壤风险评估筛选值中的住宅及公共用地筛选值。
土壤监测结果镍超标原因主要为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镀镍等工序,生产废水和废气中含有镍等重金属。车间地面、排水沟渠等没有按规范进行防渗处理,镀镍废水没有进行有效收集容易渗漏到地面,等等,各种因素导致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根据《浙江省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33/T892-2013)以及有关文件要求,企业场地需要进行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4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较多,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3]。生物修复方法因其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和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被公认为是生态友好型原位绿色修复技术[4]。生物修复方法主要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
4.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稳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等类型[5]。植物稳定是利用植物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但是随着时间或环境的改变,可能仍会发生渗漏和扩散,这种方法并没有减少重金属的含量,只是改变了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植物提取是指利用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超积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重金属转运储存在地上部分,然后通过收获地上部分进行焚烧,来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吸收、转运、积累、挥发来去除土壤中一些挥发性的重金属[6]。
4.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以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毒性。某些微生物能代谢产生柠檬酸、草酸等物质[7]。这些代谢产物能与重金属产生螯合或形成草酸盐沉淀,从而减轻重金属的伤害。Siegel等研究表明,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来溶解重金属以及含重金属的矿物[8]。微生物修复的局限性在于:微生物有些情况下不能将污染物全部去除;微生物对环境的变化响应比较强烈,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大大影响微生物修复效果。
4.3 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
鉴于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各自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不足,植物与微生物联合技术通过发挥植物和微生物各自的优点,最大限度弥补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不足,有效提高植物修复的效果。土壤中许多细菌不仅能够刺激并保护植物的生长,而且还具有活化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能力。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培育出一种耐重金属污染并保护植物生长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够在Zn、Ni、Cd和Co存在的条件下产生抗生素细菌的细胞不具备稳定的基因,但是位于染色体外能够自动复制的环状DNA分子,可以有效阻止重金属离子进入细胞,同时能够刺激并保护植物的生长[9];Ma等成功地从Ni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耐受重金属污染的细菌,并发现这些细菌在较高水平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能够促进植物生长;Idris等在遏蓝菜属植物Thlaspigoesingense根际分离出大量对Ni耐受性较强细菌,包括Cytophaga、F lexibacter、Bacte2roides等,这些细菌可以明显提高Thlaspigoesingense对Ni的富集能力[10]。虽然菌根化植物抗逆性强、吸收降解能力强,但不容易获得,因此,菌根与植物修复体系的选择与建立有非常广阔的应用价值,也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恢复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1]。
5 结论与展望
篇7
“毒地” 修复再利用并非孤例。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过程中,原先处于市中心或者市郊位置的化工厂、造纸厂、矿场等相继迁出,为了达到地产开发的环保测评要求,这些受到污染的土地首先要经过一番“解毒”手术,尽管耗资不菲,但后续的土地增值效益更加可观。属于复合型重金属污染的沈阳冶炼厂地块,治理难度高,当时由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全权负责,根据其提供的数据,一共治理修复污染土壤15.2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修复后场地实现土地增值约7.3亿元。土壤修复市场价值魅力凸显,引得众多企业涌入掘金,并初现产业链雏形。
城镇化撬动千亿土壤修复市场
在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受到污染的土壤面积有多广?目前并没有权威部门披露相关信息,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是这一问题的表征。环保部曾联合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耗时6年时间对全国的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摸底,然而最终这一调查结果被束之高阁,未能公开。中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不言自明,但真实情形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从而给土壤修复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有机污染(以农药污染为主)、化肥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其它污染。原环保总局早期调查显示中国大约90%的土壤污染为重金属污染。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化工业和矿山开采、各类制造型工厂,以及近年兴起的IT产业供应链都是重金属污染的原凶。据公开报道,IT配套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其中10%属严重超标。土壤污染具有延时性、隐蔽等特点,当土壤所受污染超过自身净化能力时,如不及时修复,重金属会不断累积,说其为定时的化学炸弹并不为过。
“毒地”规模庞大,但具有商业修复可能性的则相对“瘦小”许多。由于受到修复资金短缺等限制,污染地块必须要具备后续开发价值,地方政府才有足够的动力与资金去修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紧张,原工业、矿业用地,市郊的生活垃圾用地,或其它特殊用地(如危险品生产、贮运、处理处置等用地)都可能变身城市新区的一部分,污染地块必须经过治理方可再规划,而这部分治理成本通常都能够通过地块拍卖或升值收回。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区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三种土壤修复类型中,污染场地修复成为掘金焦点的原因。
污染场地修复的具体价格取决于受污染的程度及修复时限长短。从各地披露的信息看,一个大型污染场地的修复动辄耗资过亿元。2011年,武汉市环保局对口区化工企业搬迁后腾退的土地进行了初步调查,4118亩土地中,污染土壤面积为1260亩,占比30.6%,而后期的土壤与地下水详查及土壤修复工程总投资预算约24亿元。2013年,苏州、常州、无锡等地也相继推出了五六个上亿规模的项目。
据中科院地化所估算,目前中国城市受重金属污染地块共有七八百块,以此推算场地修复市场规模不下千亿元。而在未来,随着环保立法的跟进,矿山污染、耕地污染等更严重的问题或可解决资金难题,土壤修复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容。事实上,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在环保行业中的产值份额高达30%-50%,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当前还不到1%。 “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行业总产值将在2015年达到4.5万亿元,庞大的基数效应加乘规模占比的攀升,可以预见,现在还稍显冷门的土壤修复产业在日后将攫取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本的关注。
40%高毛利集结产业资本
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2011年,有20多家以“环境修复”为关键词的新公司注册,现在仅北京地区就已增加到100多家。行业前景看涨,传统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受前景及高利润率诱惑的企业一同涌入,共同塑造着现下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行业格局。
从程序上看,土壤修复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污染土壤的环境评估、修复方案的咨询设计、修复工程的实施,及修复后的验收测评。不过,由于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目前主要服务于房地产开发,且无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具体如何操作还是由开发商说了算。各地环保局科研所及相关院校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由于具有专业知识上的积累,主要参与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咨询设计及验收测评这三个环节。在政府立项的重难点示范工程中,由于具备政治资源及地缘的优势,也会出现由科研机构全面负责的案例。但科研机构在产业中面临着施工资质缺乏、需借助外力修复施工以及实施效果好的修复技术因耗时长而难以进入商用市场两大竞争劣势。
相比科研机构,专业的土壤修复企业凭借资本和技术引进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其优势在于具有更好的市场敏感度,且能更方便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国内第一例农药污染场地、焦化场地、石化场地修复项目均由其完成。纵观其发展历程,一方面是积极与传统科研机构的合作成立修复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借助外部知识力量提升自身技术;而另一方面,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团也为其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凭借“立足北京”的区域优势抓住了北京城市改建的机遇。目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已基本成长为全能型选手,业务也扩展至兰州、武汉等地。而在长三角等地,以杭州大地环保、北京高能时代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则在分食着中小型土壤修复项目。
资本同样已悄然入驻。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得到了红杉资本、北京国资部门及中持环保等的增资入股,而德丰杰基金也在密切关注这一产业中的投资机会。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高毛利是实业及资本捧场的重要因素。从创业板上市公司永清环保(300187)2012年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毛利率高居所有业务之首,达到40%,且201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2.6倍(表1)。
在市场规模扩大,而现存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的情况下,不少相关企业将土壤修复列入了转型扩张的新方向。通过巨潮信息检索发现,从事餐厨垃圾、固废回收处理的环保企业如江苏维尔利、桑德环境、铁汉生态等,均在积极储备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技术和人才,而园林景观类企业如东方园林,也毫不掩饰对生态修复市场的垂涎之意,在其二次创业的新发展战略中,计划以景观为切入点,整合流域治理和土壤修复技术,进军生态修复板块。
与土壤修复相关的土壤质量检测是另一大商机。引入第三方来评估场地污染情况及修复后的效果,将使修复过程更加透明。不过,土壤检测作为环境检测中的一个分支,目前只要取得CMA资质认可的机构,就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因此这一领域的掘金者是现成的,竞争也已相当激烈,科学院所下辖的检测中心如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专业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如华测检测等均已覆盖这一业务,并可实现网络下单、异地送检等一站式服务。
同样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拥有着成熟的环保产业,海外环保巨头在中国污水处理等领域占尽技术及资本优势,不过在土壤修复行业则受到政策掣肘。因为土地污染数据的敏感性,目前外资企业主要参与方案咨询设计环节,而未能进入修复施工领域。不过巨头们并不甘心就此蛰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潜伏其中,如比利时DEME集团与中方对半合资成立了大连德泰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成为老东北工业基地上的第一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的专业公司,大化老厂区成为其示范工程试点。而国际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伊世特(ESD)收购了一家名为中环循环境技术中心的中资企业,曲线进军中国市场。日本的土壤改良公司JEM则和曹妃甸开发区合作,试验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效果明显,销售额有望从3亿日元摸高至100亿日元。
总体来看,专业选手正在积极热身跑步入场,非专业选手满天飞则是当下的尴尬现状。由于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暂无具体法规,对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资质也尚未有明文定规,在有的地产商那里,土壤修复工程简化成两个词—“挖走,埋掉”。只要不影响自己开工,是否造成“二次污染”不用理会。在地产商偏好于以价格高低决定项目权的大环境下,专业的土壤修复企业抵不过挖土方的工程队也是常有之事。中国环境修复网总编高胜达就评论道,根据他们的统计(2012年),100多家企业在做土壤修复相关的事情,但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不足10%。
法治与环节独立:
成熟市场的修复经验
巨大的掘金价值伴随着法律空白下的无序竞争,是没有“裁判”的必然现象。虽然中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法案的起草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缺乏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法律法规。作为立法组的首席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曾于2013年初透露,酝酿多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久将出台,该法将最终确定以“治”为重点,“防治兼顾”的立法方向。
从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外市场来看,有法可依将是产业发展的有力催化剂。日本在上世纪经历“四大公害事件”后,先是于1970年颁布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2002年又出台了主要针对城区工业迹地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据日本环境省土壤环境中心的初步计算,仅《土壤污染对策法》就催生出13.3万亿日元的行业产值规模,其中调查费用2.3万亿日元,净化费用11万亿日元。该法的实施还刺激了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调查对策工程中介,以及与土壤污染有关的保险业务、金融业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法律的“定责机制”无疑将保障修复资金来源。不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取舍平衡,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自筹污染修复的资金,一步到位并不现实。国家专项基金援助也必不可少,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而德国在1995年一年之内就投资了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中国也已开始初步尝试,在“十二五”规划中,土壤修复工程成为重点规划的治理项目,国家初步投入的专项资金将达300亿元。
篇8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篇9
关键词: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技术;相关应用
1现行的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所带来的问题
(1)破坏自然环境问题。在以往的矿业开采中,落后的开采技术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效果,并且在开采之后不注意对环境的修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例如一些井下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被破坏,采空区垮塌造成小型地震,威胁地表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在矿业开采中,一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严重的甚至引起雾霾等等。(2)对农林业带来损失[2]。在露天开采地表资源的过程中,对于地表树木丛林是极大的破坏,甚至危害到农业的发展。在进行山林挖掘中,对于树木的覆盖面积是最直接的影响,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会因为开采变得光秃秃,据统计因为山林开采,对于土地的污染占50%以上,如果在开采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会造成更大的损失。(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进行采矿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土地、水资源以及大气都有污染,这些污染对于生存在矿区周围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危害,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有一些动植物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于环境和生态都是很大的破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2绿色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意义
在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想要逆转非常的困难,环境质量想要修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时候,绿色开采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1)绿色开采减小对生活环境的伤害。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应用绿色开采技术,要持续研究与经济开发相适应、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实践中,减少排放到空气、水体及地表中的污染物,重复利用开采中的废弃物,在矿业全生命周期内提前设计和施工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积极复垦山林,改造利用最终矿场,实现绿色开采。(2)绿色开采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不可取。因此,在矿产资源开采中采用绿色开采技术,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既可以使采矿行业得到发展和创新,也可以改变采矿行业产业人员旧有观念,加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3目前一些绿色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1)绿色开采替代技术的应用。绿色开采替代技术主要是指在矿业领域中,不断对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进行研发,替代落后的能源、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①保水开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新技术,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时候,可以有效提升开采的产量,同时减少因为开采而对环境和水资源造成的污染。②露天开采工程陡帮开采技术相对于目前应用广泛的缓帮开采技术,具备基建工程量小、资源采出率高、建设成本低、实际开采效率高等优点。(2)绿色开采节能技术的应用。绿色开采节能技术主要是指在采矿过程中,通过降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率,在确保既定的生产目标实现的同时,达到废物排放的最小化,既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污染。①共伴生资源共采技术,如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就是通过设计煤炭和瓦斯的合理科学的开采方式,先进行瓦斯抽采,利用瓦斯能源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还使得开采煤炭时更加安全。②通过节能降耗技术、用电避峰就谷策略、高效回收技术、高效无害药剂、废水循环利用工艺等手段,实现节能降耗、高效回收、无毒无害、废水循环等目的。(3)绿色开采再利用技术的应用。绿色开采再利用技术主要是指在矿业项目运营中,通过对生产原材料进行循环使用或重复使用,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达到资源消耗降低的目的。如下图为治理后的深陷区。该公司在进行改造中,将矸石填沟造地,使沟壑变良田,坡地变平川,累计填沟造田50余亩;投入5000余万元,开展采煤深陷区地表治理,共完成生态恢复治理5000余亩;在沉陷区及矸石山构建绿色开采的“立体式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规划五年内建成1000亩林业示范区和1000亩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推动土地复垦工作。①工程孔综合利用技术就是多利用地质孔、探水孔、注浆孔,少布置探矿孔,采用一孔多用钻探工艺,通过节约投入、集中施工等措施,结合井下物探技术,提高资源储量,节约工程孔施工量。②矿井水疏干水利用技术就是采用洁净化、资源化技术和工艺进行合理处置,矿井水疏干水处置率达到100%,不但可以供应矿井用水,还可以如神东集团锦界煤矿将疏干水供应该煤矿配套电厂及周边化工厂使用,甚至可以供应农田绿化使用,降低周边工农业正常用水消耗。(4)绿色开采资源化技术的应用。①煤泥水重复利用技术就是通过先进的煤泥水处理设备进行脱水处理,生成相应的煤泥产品,再将处理过的水重复利用,即获得了煤泥产品,又节约了水资源。②尾矿充填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陷,保护地表建筑不受破坏,既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新矿集团通过开展“矸石充填置换煤炭”技术研究处置矸石山7座,开滦集团唐山矿自2012年开始通过充填煤矸石置换出煤炭71万t,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绿色开采系统化技术的应用。绿色开采系统化技术主要是指在矿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基于系统工程的原理,通过矿业领域的代谢分析,实现项目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优化配置,属于一类软科学技术。①超期地质预报技术是控制地压的有效措施,从而达到高效回采。地压控制需要对预报、预防、快速回采、动态监控、后处理等先进技术进行整合优化,超期地质预报技术既保障了矿区回采安全,又提高了矿区回采效率。②矿区综合降尘技术,如枣矿集团高庄煤矿为解决粉尘污染,在采煤工作面采取注水开采等措施,减少工作面粉尘,通过封闭式传送带将煤炭运输至洗煤厂,改善公共环境的同时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③矿区复垦综合治理技术,如唐山市南湖采煤沉降区综合治理项目将曾经的唐山矿采煤塌陷区通过改造,建成城市生态公园,参观人数超过千万人次。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的万亩生态园也是对公司塌陷地进行改造,建起了新型农村社区和生态园,提升了企业生态文明形象。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旧建筑;改造
一、可持续理论对旧建筑改造的影响
可持续理论在建筑领域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际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人们不断在建筑实践中对可持续理论做出运用尝试和研究,从早期的绿色建筑观、生态建筑观,到现在被国际建筑业推崇的可持续建筑观,都是国际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人们对可持续理论的一种积极回应和探索。这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最终形成一系列关于可持续理论运用于建筑领域的理论成果,并对旧建筑改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建筑领域对可持续理论的早期探索成果。麦克哈格在书中提出把可持续的生态学的观念应用于建筑设计。
可持续理论在这些设计原则中被充分体现。前人研究揭示了运用生态学原理求解其共生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 5 点生态设计原则:1)设计结果应来自环境本身;这个原则要求生态设计应当首先从了解建筑场地环境及其周围环境开始,设计者们应当考虑环境能够承载什么,即允许我们做什么,这样才能保证设计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2)评价设计的标准——生态支出;在生态设计中必须对设计进行评估,应当认真考虑建筑对于生态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此来评估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生态设计的可行性。3)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同时还应该要通过结合自然,以满足其他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需要。4)公众参与设计;反对建筑设计的“精英主义”,生态设计应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其中,使公众意愿得到表达和实现。5)为自然增辉。生态设计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使人类关注和爱护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可持续理论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研究,同时为旧建筑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原则,使旧建筑改造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可持续理论与旧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关系
节省城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旧建筑是城市历史记忆的主要承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或历史价值,因此对旧建筑进行一味的拆除重建,不仅是对城市历史记忆的一种破坏,还是对城市资源的一种浪费和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污染。在这种情形下,将可持续理论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提倡对城市中的旧建筑尽可能地进行合理保留和改造,使建筑重新获得生命力,从而减少了因对旧建筑大规模拆除重建而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资源的浪费。
使旧建筑改造形成全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缺乏可持续理论指导的旧建筑改造不能很好地维持建筑改造后的成效,并有可能会对旧建筑产生重复伤害,如重庆市在召开第三届 AAPP 会前期开展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旧建筑改造活动,仅在两年后,重庆市又在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前期开展了一次同等规模的城市旧建筑改造活动。由此可见,重庆的两次大规模旧建筑改造活动成效的维持时间较短,不仅对良好城市建筑风貌的塑造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的质量问题,对旧建筑形成重复性伤害。因此,将可持续理论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活动,通过对可持续理论的借鉴,对旧建筑改造进行改造前、改造中及改造后的系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加旧建筑改造后风貌的持久性,对塑造良好城市保持旧区的固有特色。
1)集中资源对市区优先重建区域进行整治
对优先重建区域的划定需要以规划署、屋宇署、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及土地发展公司的楼宇楼龄及状况资料为准,先对区域建筑状况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重建的需要。
再进一步研究地区及策略规划、运输、社会人口以及环境等因素,藉以划定市区重建地盘。并且,许多优先重建地盘集中在旧区的局部范围,对此可以采取以目标区为本的方法,将优先重建地盘集中的部划为目标区,然后以整个地区为基础着手解决市区重建的问题。
2)制定市区旧建筑的系统整治
市重建局通过重建策略研究,认识到市区旧建筑老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建筑没有妥善保养,建筑物残破失修的问题将会迅速恶化,单靠拆卸重建最终难以解决建筑的老化问题。因此,对于市区旧建筑的修复成为了市区重建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对于市区旧建筑的风貌整治工作,市区重建局也制定了一套贯穿旧建筑整治全过程的策略,即在修复前,由建筑业主或通过重建局邀请建筑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或机构来对市区旧建筑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建筑整治工作的等级;在修复实施过程中,市重建局首先联合香港屋宇署推行了一项公众自愿参与的楼房安全检验计划,并辅助实施了一项改善楼房安
全问题的贷款计划,从而鼓励业主主动地对其建筑质素进行维护和改善,避免建筑结构及其它部分过早出现老化的情形;在修复后,鼓励业主对建筑进行定期的安全、节能检测,保证改造后的旧建筑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具备良好的建筑状况。
总结:
建筑风貌能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建筑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有机更新必须依靠建筑的有机更新与发展。我国在早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念引导,对城市中旧建筑总是采取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忽视了旧建筑作为城市资源的重要性,使城市更新建设进入了机械更新的阶段,对旧建筑进行大拆大建的短期更新行为严重破坏了城市文脉的维系,浪费了建筑资源。当人们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以旧建筑拆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时代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来引导旧建筑改造活动,推动建筑更新的有机发展,可持续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活动中,通过对可持续理论的指导,可以使旧建筑改造活动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有新更新过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支文军. 对策:中国大型建筑设计院[J]. 时代建筑. 2004(01)
- 上一篇:参观建川博物馆策划书
- 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