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税收征管手段不断增强,促使企业必须依法纳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业务情况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样像以往简单仅靠某个部门(财务部)或某个人已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税收环境,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机制来控制税务风险,从而实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一、概念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支,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部分。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指企业未按照税法规定承担纳税义务而导致的现时或潜在的税务处罚风险;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因未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办理相应的手续导致企业丧失本该享受的税收优惠、税额抵扣等税收利益。

二、目的和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的是为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三、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管理目标、管理组织机制、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以及监督和改进机制,简称“一个目标五大机制”。

(一)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宗旨,对整个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起到总体指导作用。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及态度,以及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因素,对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设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因此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刚成立企业、小公司来说,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基本上是以符合税收相关规定和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作为管理目标,比如纳税申报、税务登记、账本凭证管理、税务备查资料等等。随着企业发展、税收风险增加,企业会逐步建立相关涉税处理规定、制度,制定涉税事务操作流程,这时企业会以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为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二)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的核心是明确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税务风险管理也不例外,必须建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制度,明确部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如何建立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需要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定岗位职责。1.组织机构设计遵从成本效益原则规模小的公司或刚成立企业,可以不需单独设立部门,只设税务管理岗位,甚至不安排专人只设岗位,这种设置并非不可行,只要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便是可行。说到底任何管理必须遵从成本效益原则,如果管理产成的效果不能弥补管理成本,那还不如不管。规模大、经营复杂的企业,可以单独设立税务管理部门和独立岗位。如图1、图2。2.建立制衡机制制衡机制,就是一种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制度。一般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制度,业务程序文件、控制流程,决策、执行和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等。3.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计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要求,遵从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控制衡机制,建立合适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一般从三个层次考虑: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具体负责部门、监督评价机构。由企业董事会及类似机构制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流程,具体涉税处理部门负责日常税务处理和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部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进行评价、考核、监检。

(三)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是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管理,也是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和监督基础。1.税务风险因素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很多,主要有:企业领导税务风险意识和对待态度、机构人员配制、专业水平、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制度健全性及执行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国家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外部环境因素。2.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一般有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和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等方法。企业结合二种管理方法建立起税务风险点管理清单,进行快速有效地税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点控制。(1)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通过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梳理方法来达到对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此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可以应对各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但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税收法规理解程度要求高、专业性强。我国现行税收种类,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已经取消)、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税收法规,建立起各税种主要的税务风险点作为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依据。税务风险点一般表现为是否及时、完整、准确的履行纳税义务。如增值税税务风险点:确定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确定增值税应税收入金额完整、确定增值税适用税率正确、确定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等,对其是否存在税务风险进行描述和规范。(2)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按企业业务活动情况,梳理出各种业务活动形成的税务风险点。如采购业务活动,及时取得合法票据、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销售业务活动,及时准确开具发票、销售收入确认、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税务申报作业,税据填报、审核等不相容岗位设计的税务风险点等。3.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和例外事项汇报管理税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结合业务特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筛选出具有影响公司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税务风险点,建立常规业务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对常规业务税务风险进行事先规范管理和控制。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将出现风险可能性概率大小、税务风险影响程度高低,划分为重要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如图3:4.建立税务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制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及相关程序制度,有序开展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可以由企业税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并制定评估方案,组建评估小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实施;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利用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改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指导工作。

(四)税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1.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将税务风险点融入企业内控中税务风险管理以控制税务风险为出发点,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结合企业程序文件、工作流程等管理制度,把各个税务风险点融入各业务流程中,这样达到税务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业务内部控制完美结合。2.建立税务风险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为确保企业涉税岗位、涉税行为和涉税事项处理规范、有序、合法,以达到最大限度遵从税收法规、降低纳税风险目的。企业应当结合企业内控机制,系统性制定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及办法,对涉税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以及税务风险预防性进行控制。针对企业偶发性业务,在发生时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查找相关税收政策或咨询外部中介进行涉税事项处理。3.重大涉税事项事先评估、报告机制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进行重大对外投资、并购或重组,发生经营模式改变以及签订重要合同等重大经营决策时,应事先由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涉税事项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企业因内外部税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把握不定时,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以便避免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五)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管理的另一角度理解,管理就是基于对信息变化的掌握与目标的对比,采取相应措施对变化信息做出的有效回应,如制度、措施、决策等。所以税务风险信息有效和沟通渠道的畅通,是确保整个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有力保障。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确保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之间、与各管理层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对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预防,对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多渠道税务信息沟通机制,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税务部门、企业与中介机构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有关税务政策沟通、交流。

(六)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角度来说,权利需要制衡,责任需要落实。因此企业税务管理机构应制定评价方案,组建评价小组,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持续不断的改进(见图4)。

篇2

    一、税务机关的管理

    《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各省级税务局是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委托各自所属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注册税务师执业情况的监督检查。由此可见,税务机关对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的管理责无旁贷,税务机关的管理应着重以下方面:

    (一)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级税务局作为注税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应从确定鉴证范围、制定执业标准、评定资质等级、惩处违法违规四个方面进行管理。

    确定鉴证范围。总局或省局根据我国或本省征管实践,确定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或重点涉税事项作为必须鉴证项目,要求纳税人在办理相关涉税事宜时必须同时报送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报告。这些项目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通过注册税务师的涉税鉴证,既能避免纳税人可能出现的重大错报,又能防止国家税收利益的流失。鉴证范围的科学确定,能够充分发挥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的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征纳双方最大程度的欢迎与肯定。

    制定执业标准。恪守“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执业原则是注册税务师从事涉税鉴证的宗旨,如果背离了这一宗旨,出具虚假鉴证报告,势必造成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泛滥,从而导致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执业标准体系,将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执业行为纳入制度化管理。注册税务师执业标准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涉税鉴证准则(含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第二层次为实务公告,第三层次为操作指南。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尽快制定、出台第一批执业标准,包括: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基本准则》;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财产损失审核》;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质量控制》;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企业所得税审核工作底稿》;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企业界所得税涉税鉴证报告》;

    《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具体准则第×号——涉税鉴证业务委托合同》等。

    评定资质等级。目前我国已有税务师事务所2900多个,但是各事务所之间业务规模、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等良莠不齐,有必要对事务所划分资质等级,按照不同资质等级规定可接受委托等级,按照不同资质等级规定可接受的范围,以保证涉税鉴证的真实、可靠与权威,避免虚假鉴证报告的危害。

    惩处违法违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七章专门规定了对注册税务师的税务师事务所的罚则,省税务局应对违法违规有依法严处,净化执业环境。同时。为了保证注册税务师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真正体现“独立、客观、公正”,必须坚持纳税人自愿委托的原则,严禁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参与、操纵或指定涉税鉴证业务,对于违反禁令的税务机关直接责任或其负责人应严厉惩处。

    (二)各级税务机关在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活动中,扮演着“裁判员”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扮演好两个角色,恰恰正是各级税务机关管理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业务的关键。

    做好“裁判员”。对注册税务师按有关规定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承认其涉税鉴证作用,这意味着在相关涉税事项中,税务机关应当以注册税务师的涉税鉴证报告为依据,直接作出行政决定。但这决不意味着税务机关放弃了对涉税鉴证报告真实性、合法性的裁判权,税务机关应对违反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鉴证报告退还纳税人,要求其重新提交符合规定的鉴证报告。

    做好“管理者”。按照接收执法责任制“具体人管具体事”的原则,应将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报告纳入征管流程,依法加强对其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注册税务师的审核工作底稿,并建立其执业质量和信誉度台帐。对于那些屡查屡犯、丧失职业道德的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税务机关应坚决对其说“不”,不能再从事涉税鉴证业务。

    二、行业协会的管理

    注册税务师协会是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组织,是注册税务师的“家”,因此 要从“做好家长”、“严格家规”、“培养教育”三个方面从事管理。

    “做好家长”。中税协和省税协应想注册税务师所想、急注册税务师所急,倾听广大注册税务师的诉求,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其意见,协调各方,构建和谐执业环境。

    “严格家规”。国有国法,行有行规,税协在涉税鉴证方面应当建立的行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定;鉴证从业人员自律守则;虚假鉴证惩戒办法等。同时,结合总局颁布的执业标准,开发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应用系统,将涉税鉴证业务纳入信息化管理。

    “培养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税协应当挑起注册税务师后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全面提升行业素质。其重点应该是:新财税政策、涉税鉴证实务、质量控制管理等。在人才培养方面,中税协可考虑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办“注册税务师”或“涉税鉴证”业务。

    三、税务师事务所的管理

    税务师事务所是注册税务师从事涉税鉴证业务的组织与直接管理者,重点应当加强质量控制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奖惩。

    质量控制管理。事务所涉税鉴证业务质量控制制度是以项目为单位,按照作业流程实施环节控制,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项目的取得:分为从税务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介绍取得和直接与企业联系取得两种形式,项目取得后,应首先安排考察或晤谈。

    2、立项:在立项负责人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收益评估后,决定立项或不予立项。决定立项的,与委托人签订业务委托合同,并予编号、记录在案;决定不予立项的,项目终止。

    3、项目经理产生:经立项的项目,采取所长考察与注册税务师个人自愿竞聘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项目经理,经项目经理候选人填制项目实施计划后,由所长决定项目经理人选;对于特别重大的业务项目经理人选;对于特别重大的业务项目,所长可自行担任项目经理。

    4、项目组成员组成:在项目经理候选人填制的项目实施计划中,包含对组成人员的选取一项,所长对项目实施计划签字批准后,项目组即宣告组成。

    5、业务实施:项目组应在项目经理领导下,按照计划具体进行审核并形成完整工作底稿。

    6、复核:所有涉税鉴证业务项目均实行助理审核人员、注册税务师(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所长三级复核工业制度,未经三级复核的项目,不得对外出具鉴证报告,也不得出具管理、筹划等意见书。

    7、报告:经复核无误的业务项目,项目经理安排出具鉴证报告,由所长签发,注册税务师签字盖章、事务所盖章后,一式三份,交给委托人两份。

    8、回访:项目结束后,客户对事务所的工作、注册税务师及其他做从业人员的服务是否满意,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必须通过回访来进行了解,以加强日后的管理。

    职业道德教育。在涉税鉴证活动中,注册税务师的形象代表着税务师事务所的形象,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事务所品牌,除了为客户提交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外,还应当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注册税务师为了税务师事务所的整体荣誉,注重个人职业形象。

篇3

一、it服务管理体系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电子税务是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趋势,也是优化纳税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的重要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进步,我国税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一个立体交叉、覆盖面广的综合税收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各类电子涉税系统为纳税人提供更为快捷、便利、公开、公正的税收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使征纳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也使税务信息化管理部门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办税虚拟化,信息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纳税服务质量

随着税收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发展,由管理控制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基层单位与纳税人的工作负担不断增大。只有通过切实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方能真正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信息化网络的存在,将税务征收大厅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纳税人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大部分涉税事务,免却了奔波之苦;纳税人提供的电子数据也减轻了基层单位录入数据等日常工作的压力。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实体交流转变为信息化虚拟沟通。因此,税务机关只有在虚拟世界向纳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方能满足纳税人的各类需要,提高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系统多样化,电子税务平稳运转亟需部门横向合作

信息化投入的增加使得各种涉税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整个电子税务系统从支撑的后台角色走上了独当一面的正面舞台,其作为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关注。信息系统的多样化使信息系统不再只是信息部门的“家务事”,而是涉及到了所有的税务部门。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照搬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虽然加强了纵向管理,但横向交流不足。所以要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为目标,大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和固有框框的约束,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增强信息化税务系统对外服务的合力。

再次,覆盖全面化,日常事务高度依赖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

为了进一步方便基层和纳税人,使其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必然要求将尽可能多的涉税事务电子化、信息化。只有全面覆盖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基层和纳税人的负担。尤其是纳税人在使用各种电子涉税系统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承担了一部分与税务机关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当系统出现故障或使用不便时,极易引起用户的不满情绪。所以说税务信息系统能否为基层和纳税人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影响纳税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要求采用相应的管理模式来确保其高质量的运行,it服务管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it服务管理最初是英国政府为解决“政府提供与获得的it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用户日常需要”而指定中央计算机与通讯局开发的一种管理方法。该方法用以指导英国公共行政机构高效、经济地利用it资源。在国际上,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简称 itil。

itil的整个架构分为六大模块、十个流程、一个职能和三个比较。整个itil体系体现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的实施思路。

国内外企业、组织对itil的实践证明,itil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管理流程高效化、自动化,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因此,将该管理体系引入税务信息系统管理中,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和纳税人对税务信息化的满意度,有效地推动纳税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具体而言,it服务管理体系的引入将从以下多个方面对纳税服务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以人为本,提升税务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原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一般立足于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转和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人作为服务受众的核心地位。而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最终以涉税用户为核心,向其提供便捷、高效的各项税收服务;并且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思路,完善it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纳税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化繁为简,规范、完善税务信息系统管理。it服务管理体系能够在现行税务系统条块分明的组织结构下建立另一种组织形式,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服务理念为先的组织形式可以跨部门、跨条块地对各种资源进行衔接和协调,推进纳税服务发展。这样的效果仅依靠个人自发行为是不能产生的,而必须以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为基础,通过组织行为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规范it服务管理的组织形式、运行环节、流程控制、资源配置等核心内容,系统建设it服务管理的服务台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知识库管理、变更管理、管理、可用性管理等具体项目。

第三,快捷高效,实现税务信息化的低成本、高效益。日臻完善的信息化征管体系的建立,必然要求税务机关的信息部门提供更为高效、科学的运维服务。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系统种类多、层次覆盖广、信息交流复杂的特点愈加明显,运维成本也成倍增长,系统间协调难度更是不断增大。信息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常在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后仍沦为各种系统故障的“救火队”。

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帮助信息部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流程,降低it管理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

第四,紧密协作,加强技术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 。在日常税务工作中,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各司其职,甚至信息部门内部也有可能分设了若干小型部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组织结构相关的各种问题。传统的部门划分有助于纵向职能合作,但遇到横向部门间的合作时易形成消极、推诿局面。信息系统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向基层和纳税人提供服务,又必然需要大量的部门间横向合作。因此,传统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有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的需要。而it服务管理体系中涉及的流程多为跨部门操作,也能够在建设过程中有效推动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管理,使所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提升it服务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将服务用户、提升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视为第一要务,必然有助于提高基层和纳税人对信息系统的满意度。规范、成熟的管理模式也为实现it服务管理的“低投入、高产出”提供了可能。因此,通过构建it服务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和谐征纳关系,为纳税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局在此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和组织已成功实施了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当然,任何先进理论的实践运用必须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我局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实际工作的特点,对相关实施步骤均进行了细 致入微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找准契机,即时切入

20__年,我局的“网上南京国税”一期建设顺利完成,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规范发展阶段。大量税收信息系统不断上线,使征纳双方都进一步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但随着信息系统愈来愈复杂,税收工作对各类系统依赖程度也愈来愈深,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高效随之成为所有用户的共同要求,我局信息中心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我局决定于20__年初正式开始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具有我局特色的it服务管理平台,从而使it工作步入有序、规范的层次,确保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业务部门、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二)详细规划,分步实施

由于it服务管理的复杂性,对于任何一个it组织来说直接套用整套的itil模式都是不现实的。我局信息中心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我局实际,从中选择了若干个能解决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矛盾的模块与流程先行投入建设,并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将整个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逐步尝试,形成共同愿景

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所有参与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我局一方面组织信息中心全体人员学习it服务管理基础知识,并通过大讨论的方式,使itil相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税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为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其成为整个信息部门的共同愿景,又为体系建设的成功提供了群众基础;同时精心挑选代表性模块进行尝试建设,为后期流程、模块的集中构建积蓄了技术力量,积累了技术经验。

本阶段建设主要立足于监控机制和服务台的建设。

首先,建立系统运行的监控机制。采用人机结合、软硬结合的监控方式,指定专人检查,确保每个系统在安全状态平稳运行。并进一步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主动干预,防患于未然。在实践充分检验后,最终将监控机制制度化。

其次,进一步完善服务台建设。服务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应答机”、“灭火器”和“传声机”,是用户和it服务提供者的首次联系点。它负责记录和尽量解决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事件和问题,实现被动管理,并在适当时候化解客户的不满意情绪,同时还应协调技术支持人员和客户间的联系,促成问题的解决。按照it服务管理体系要求改造后,我局的服务台负责统一对外交流,并协调各技术支持力量,为基层干部和纳税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谐了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事件和问题的解决更快速、顺畅。

为扩充服务台作用,我局还在服务台的基础上建立了774和12366的电话和网上在线支持,加强了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纳税人之间的沟通,使内部、外部用户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技术支持。截止目前,网上12366已经为纳税人解答疑问3500余个,网上774为基层解决各类问题1400余次,为我局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阶段:细化模块,架构初具雏形

在第一阶段顺利完成后,我局信息中心从itil中选择对系统运行维护影响最大的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两大流程投入实施。同时,为提高知识可重用性,提升技术人员整体水平,还适时进行了it知识库的建设。

事件管理的目的是在出现事件时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其造成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而问题管理则是尽可能减少服务基础架构、人为错误和外部事件等缺陷或过失造成对客户的影响,并防止它们重复发生。两者目标相同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建设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我局在实施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两大流程的过程中,对信息中心人员职责按规范重新分配,在现有行政职务基础上形成虚拟角色,使每个技术人员能各司其职,确保对外提供最为快捷、准确的技术支持,对内提供最为通畅、高效的技术协作。同时,还将信息系统台账建设、部门交流机制等均纳入进来,加强了部门协作,实现了流程的跨部门应用。

知识库是知识重用与共享的最佳方式。在我局的it知识库中,各个流程和职能模块均是知识库的贡献者和受益者,知识的继承性和共享性得以空前加强。随着知识库的不断充实,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人员的“单点失效”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也使每个技术人员都能获得最大范围的技术支持,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通过两阶段的建设,初步明确了我局it服务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工作职责、构建模式、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等,我局的it服务管理体系架构基本成型。

(三)完善制度,软件支撑

在it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局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国家税务局it服务管理体系一期建设相关工作规程》和《南京市国家税务局it服务管理体系二期建设相关工作规程》,分别规范了监控台、服务台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知识库管理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ibm maximo平台软件全面支撑it服务管理平台的运行。人员管理、软件支撑和制度建设同步进行,体现了整个体系运行的快速、高效,克服了itil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落地难”问题,也为今后其他流程和模块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样例。

我局it服务管理通过上述建设,带来了以下效果:

1、it服务管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示着我局it管理服务体系发展将迎来新的上升期。

2、系统运行稳定性得到提高。“网上南京国税”、网上申报、电话申报、实时征解等系统的服务优良率持续保持近100%,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

3、问题响应速度加快。通过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我局与内部、外部用户的沟通渠道扩大、规范了,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4、知识库系统初显功效。通过监控台、服务台建设,各类问题信息被记录到知识库中,类似问题请求发起时,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记录,立即获得解方案,极大提升了问题解决率。

5、服务台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相辅相成,服务台协调事件和问题,并提供技术人员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同时使事件管理能为问题主动发现提供依据,而问题管理能为事件支持提供技术储备。

6、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深入实施整个it服务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技术人员开始主动学习、认真总结,使整个信息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得到空前提升。

三、目前我局it服务体系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局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已完成一期建设,进入了二期建设阶段。全体信息技术人员均对itil相关理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我局各类信息资源整合、调整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所有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更为优化。

在it服务管理的实施上,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服务台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知识库管理工作规程等四个纲领性文件为各模块和流程的运转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建设中,我局结合自身特点对itil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目前,服务台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工作均已正常流转,用户反馈问题的解决速度得到有效提升。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已逐渐从原有的“救火队”角色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中去。例如:最近进行的数据传输网络改造和双机双网等一系列安全举措,将病毒从源头隔绝,技术人员不必再为解决病毒爆发问题而“疲于奔命”。问题管理中问题台账的建设,使每个问题的进展都被充分监控,问题解决 进度控制也更为有效。

我局信息中心根据it服务管理理论对软件、硬件、人员和制度全面调整和优化后,“网上南京国税”及其全部应用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我局实现省局关于“深化品牌创建,优化税收服务,建设高效诚信的服务型国税机关”的工作要求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平台。

四、完善、优化的途径及未来展望

虽然我局it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从各方面不断推动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纳税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但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进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加大已建立、已规范功能模块和流程管理的执行力度,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以配合整个工作的平稳流转。

其次,应根据我局实际情况,进一步引入其它流程和理念,比如变更管理等,逐步完善整个体系,使it服务管理平台更全面,让基层用户和纳税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使全局的信息化建设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系统的发展潮流。

篇4

(一)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水平不高

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益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内部的管理活动。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除了外部强制的执行之外,企业本身就主要靠内部控制,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用很少的成本资源来建设内部的税务管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税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上来,所以导致内部管理在税务方面没有建立起来一个高水平的基础。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就没有办法更好的解决,一个企业良好的税务管理的基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所以不能出现问题之后才想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就应该将其列入重点之中。

(二)税务管理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税务管理方面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层面上,往往只是按照时间的要求交税,并且很多财务人员想方设法地少缴税,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甚至会认为这样的财务人员才是合格的,实际则不然。这样行为在短时间之内看似为公司节省了一部分资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分析其不能把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做一个合理的统筹安排和规划,对于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所以得不偿失,并且在某些时候财务人员的此类做法甚至会违反税法的相关的规定,这样的违规行为反倒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所以一个企业相关的人员的税务管理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企业税务管理的主体虽然是税务本身,但是执行者确是企业内部的人员。一个企业想要使其税务管理得到有效的运行,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多相关人员缺乏税务风险的管理意识,并且对于税务管理的技术了解更是比较贫乏,即使想要采取一些措施去控制税务风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企业也没有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这样就导致很多企业的税务管理方面停滞不前。

二、改善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企业的税务管理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完善,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自身的不足。

(一)提高税务管理的基础水平

以上已经说到了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比较低下,这就导致了税务管理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税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把税务管理放到比较首要的位置去考虑。一个企业的税务的形成过程贯穿于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的各个环节,税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逐步的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效率,防止税务方面发生不必要的纰漏和损失。内部控制系统要分层分级别的监督,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的违法行为,从而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运用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生存。

(二)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的观念

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是相关的部门,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把税务管理提及到日程重点的工作之中来,要摒弃错误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处理企业税务方面的问题,依法履行缴税的义务,要在纳税的行为上做到依法诚信。企业要积极地进行税务登记,并且账目的记载要清晰,不能存在侥幸的避税心理,将企业的税务管理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之列,要避免税务管理的差错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提升正确的观念的办法还有就是可以多走访税务管理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去观摩效仿,看到依法纳税以及税务管理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取得的成效之后,可以促使观念落后的企业的管理人员改变思想。

(三)提高税务管理人员以及决策层的素质

企业税务管理主要是由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两方面构成的,首先管理层要对税务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税务风险的意识要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不能仅以企业的利益为中心,以至于对税务管理于不顾,并且定期不定期向财务部门要相关的税务数据,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而企业的财务人员是税务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无论是从业务的角度还是从意识的角度上看都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定期参加税务机关召开的例会,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税务动向。并且财务内部要进行税务管理的监督,财务主管要对税务事项直接负责,如果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需要设立税务经理的职位,此职位可以和财务主管共同合作降低税务风险。

三、结束语

篇5

一、高度重视财务

其一,领导高度重视财务工作,能大大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堤防现行的体制条件下,财务工作不仅要完成上传下达的各项任务外,还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积极组织收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充实单位的经济实力,以确保堤防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而在现行的财政供给为差额补助拨款、甚至不能全额到位的情况下,开展堤防管理工作,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实现堤防管理达标,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之下,财务人员及时并多与领导沟通,争取领导的支持,本着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工作方针,挖掘资金潜力,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其二,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财务会计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会计法》充分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单位领导重视财务工作,使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规范会计行为, 与相关部门更好地配合,使其不仅只局限于记账、算账的职能,而能参与单位经营决策管理活动,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参谋与助手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管理水平

健全会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实践证明, 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中专生同时从事一项财务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这与其综合素质有关。堤防系统属纯公益性事业管理单位,它一方面从事着堤防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另一方面担负着堤防机关自身建设与发展。 健全相应的会计机构, 按规定配备财会人员,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核算管理成本及工程成本,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参与经济各环节的管理,当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堤防经济健康发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堤防利益。历年堤防财务检查情况表明,部分单位存在一些带共性的问题,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所至。部分单位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有的票据不合规,不合法,原始凭证不完善, 而予以审批报销了。当会计人员审核发票填制凭证时,发现问题就感到十分棘手, 退回票据,当事人有想法,不退回票据, 财务审计检查是问题,不知如何是好。 如此情况的存在,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人员怎样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为单位理好财,出谋划策,及时提供出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 为上级领导决策作参考。因此,堤防管理单位应依据《会计法》及有关的财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以及财政部门内部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即:《收入舞弊的控制制度》、《支出舞弊的控制制度》、《信息报露制度》、《职务分离制度》、《举报投诉制度》等制度。唯如此才能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并予以从源头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营效益,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加强财务业务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业务逐渐与国际贯例接轨, 国家推出各项改革举措,并不断完善各项财经法规制度。堤防系统财会人员将面临新的工作领域, 新的政策制度, 新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创新管理理念, 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改变观念, 自觉遵守财经纪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应狠抓业务培训工作, 从财经法规到会计职业道德,内部控制规范到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概预算管理到工程建设法规等,培养业务能力强、知识全面、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提高理财能力。

三、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篇6

[关键词] 水利财务 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30-01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十分显著的绩效,原有的落后的水利财务管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迫切要求在水利行业进行改革,特别是作为水利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利财务部门,加强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的水利财务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有效的制度,管理制度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管理人员必须加大对管理方法和制度的研究并加大对管理的监管力度,以便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水利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仍然不够完善

水利财务管理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重要,要想取得一定的管理成效,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和制约,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水利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尽管目前许多单位或部门都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然而现有的水利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漏洞很多,内容不够全面详实,特别是在关于预算以及对财务的分析方面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指导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给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2.在财务预算方面管理不合理

财务预算是水利财务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财务的预算包括很多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资金的整体动向,影响单位和部门的收支状况,由此可见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目前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机构的财务收支不明确,难以满足相关预算要求和规定,一些收支不合理甚至出现严重失衡现象,使得资金难以正常进行流转,诱发单位及相关企业财务危机,给单位和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不能及时获取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信息化管理落实不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变革,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信息的筛选和使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水利财务通常对信息和数据具有很大的需求量,然而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极大的增加了对其的筛选难度。这就进一步给水利财务的管理带来了挑战。目前的水利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信息化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其对各种相关信息不能及时进行筛选和传递,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提高水利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

水利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水利财务管理水 平能否得到提高,是衡量水利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水利财务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财务方面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不断充实其管理制度内容,特别是在预算、收入以及对资产的管理和分析方面,以便使得财务制度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水利事业,促进水利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2.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提高对水利财务管理的认识和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水利财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落后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亟待变革。对于水利财务管理来说,不断进行变革和进行创新,抛弃陈旧的管理经验和办法,采取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对财务各个方面进行管理,提高对水利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可以极大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流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财政危机,为水利事业创造良好的资金支撑和资金环境。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不断加强对水利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监督管理也是水利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若对水利财务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就会使得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秩序出现混乱现象,同时也不利于财务人员的团结,甚至其风气不正给管理带来更大难度。因此,只有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才能保证机构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财务人员应该重视并认真履行其对财务的监督职能,对财务各项工作监督时,应该不断加强其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对重点水利项目要坚持原则性并进行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管理,而对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应该灵活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以便促进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使其具有操作性强,便于管理。全面提高财务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财务管理作为水利行业的关键环节,对于资金能否正常流通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加强对财务各个方面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提高水利财务的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水利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J].现代商业.2010 (27).

[2]林秋菊.如何加强水利系统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J].经济师.2007 (06).

[3]李棋.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 (12)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19-02

一、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1、水泥行业现状及特点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其产值约占统计口径建材工业产值的40%。水泥行业的上游相关产业包括能源、运输、采矿、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同时又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水泥是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城市设施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同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我国水泥工业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结构调整加快,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大型水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水泥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其生产销售也会有表现出一定的特性,比如其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的限制,通常不超过200公里,所以水泥行业的营销及发展地域性很强,在生产上,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一季度通常是水泥销售的淡季,所以一季度的产销量很低、成本较高。水泥行业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业,所以在财务结构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银行借款较多等等。另外,从水泥行业的相关产业来看,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诸多基础产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水泥行业的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水泥行业财务现状

目前,全国水泥企业5000多家,产能16.5亿吨,2009年企业平均规模仅35万吨,规模很小。2009年前十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0%左右,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不到35%。由于这种低产业集中度导致我国水泥行业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因此水泥企业的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较大,部分水泥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非常大,主要的财务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具体表现是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0%以上。

(2)项目投资分析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盲目,导致大量投资损失。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于是产生财务风险。

(4)赊销比重较大,应收款缺乏控制。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5)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超储积压。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费用上升,利润下降。

二、水泥行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总风险在财务活动上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及其损失程度,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资产贬值(或跌价)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本文主要以广义的财务风险为研究基础。

2、财务风险管控的范围及内容

针对我国水泥行业的财务现状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水泥行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1)筹资风险管理。由于水泥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周期联系紧密,所以水泥行业的筹资通常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而受影响巨大,因此水泥行业的筹资风险管理也异常的重要。筹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举债以及资本结构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筹融资工具的利用,使得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这个环节要重点监测企业的负债规模、银行借款的比例及结构、负债率等指标,在企业出现筹资风险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和防范,保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于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从微观上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上讲会使国家经济遭受损失。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家鼓励兼并重组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下,近几年,中国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发展,一些大型的水泥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投资新建等方式,很快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并尝到了战略重组的规模效益,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对于投资管理较为混乱,很多产权不清、法律关系不畅的项目依然冒险去投资,还有一些新建或者并购项目根本无法通过可行性论证或者对可行性论证只是走形式的通过,并没有充分去调研了解情况而冒然投资,最终造成重大投资损失而影响全局。

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投资风险:①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预测;②加强投

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及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③注重投资组合,以分散或降低风险;④要科学地对资金的投向进行预测和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⑤必须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效果要坚持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严防出现战线过长、资金分散的被动局面;⑥企业要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投资项目的质量管理;⑦企业要加强投资项目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3)资金回收风险管理。水泥行业因为其行业性质及产品特点,往往应收款项及存货余额比较高,这样企业在资金被占用的同时又承担着资产发生减值或者坏账的风险,继而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水泥行业加强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个方面实现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①对应收账款按照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事前通过对客户开展信用调查、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销售及客户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事中通过对客户建立信用及业务档案,定期对账及时催缴,对销售业务过程进行财务监控,实时掌握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状况;事后通过财务账龄分析,确定不同客户的收款政策,对不同时期的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催收方式,进行催讨工作,防止应收账款帐龄超过两年的时效,并按照销售及财务制度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实现责任到位,奖惩分明;②对存货要结合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建立科学的销计划体系,以合理安排采购、优化库存。一方面,要保证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原燃材料供应,避免出现采购与生产脱节导致的材料短缺或者囤积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快从存货结转到产成品变现的效率,也就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过程,这要求企业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4)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围绕利润分配政策展开,通过对影响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下,决定企业到底采取怎样的利润分配政策。水泥行业收益分配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四种因素:①法律因素,法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本保全、企业积累、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等四个方面的影响;②股东因素,股东因素对于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稳定的收入与避税和控制权的稀释两个方面;③公司因素,公司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盈利的稳定、资产的流动、债务问题、投资机会、资金成本及举债能力六个方面;④其他因素,如股东个人将股利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多少和所得报酬率的高低、国家的经济环境、通货膨胀的变动、公司股票价格走势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平均水平的影响等等。企业应积极面对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应该利用利润分配政策因素对企业有利的影响,使之与企业分配政策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限制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其危害降到最小。

3、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对于整个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说,财务预警体系是一个核心的系统,它是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识别、监测、评价财务风险的动态信息平台,在整个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预警的模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又分为单一模式分析以及多变量模式分析,针对水泥行业的特点和现状,可以采用定量分析中的单一模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可以按照时效性分为长期和短期的预警指标,长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主,可以继续将指标细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指标,短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现金流量表为主,反应企业的短期现金偿债能力以及收益的质量。另外,企业还需要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建立一套非财务指标。来判断分析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异常状况。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可利用其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总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目标的需要。根据预警的信息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案,从而控制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4、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支持

企业因内外部各种原因产生的风险,如企业诚信风险、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企业生产企业技术及产品创新风险等等,最终都会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确定管控范围、内容以及管控的模式后,还需要很多资源去支持、维护,以保障这套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转并发挥其作用,这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所以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也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务的基础是业务,只有在业务的源头上按照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控制了风险,才能最终在财务上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针对目前水泥行业的现状。企业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支持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3

[2]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6)

[3]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6

[4]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39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具体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publ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welfare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the public, there have been unprecedented chang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in budget management, asset management,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b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institutions should further emancipate the mind, deepen the reform, 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strictly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making it fully functional, work to a new lev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Keywords: Institution's financi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机构的分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益利发展的保障服务性机构,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那么,如何规范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目前事业管理机构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程序、手续,凭习惯、经验办事。(2)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经常有“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客观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造成乱账现象发生。(3)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大多数单位即使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主要有两方面:(1)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公款私存具体表现有:①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学会的会费收入等不入账。②租金等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应交存财政专户的收入不及时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③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置小金库。(2)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表现:①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②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3、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收支管理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虽然国家预算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发展的计划来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按预算的要求进行客观分析,而只是简单的采用增量预算法,即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导致了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不适应。部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不规范,预算外资金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但一些单位并没有将其纳入单位预算。有些单位对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对资金的用途随意进行改动,扩大了开支的范围,导致部分单位经费使用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不足

(1)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2)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3)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转贴

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2、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1)事业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恩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蠢制度的落实。(2)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3)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应加以奖赏和重用。

3、加强预算管理,对收支管理进行规范

为加强预算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对预算控制进行完善,严格执行各项标准。还应对预算方法进行改革,细化各部门的预算,利用预算的绩效来衡量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预算管理中的必要环节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即预算考核不仅是预算控制和纠偏的基础,也是下一年度进行预算编制的条件,因此很有必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总结。事业单位应将各项收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各项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及标准,同时要健全服务收入分配制度,在拓展服务和经营范围的同时,要处理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支出审批程序,应按实列支各项费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4、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保证财务管理科学高效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可以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以资金控制为目标,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可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高效理财为取向,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参考文献:

[1] 孙丽珺. 浅议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J]. 现代商业, 2010,(06).

篇9

关键词: 幼儿午睡 管理工作 幼儿成长

孩子在幼儿园的午睡是大部分家长都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午睡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午睡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对幼儿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日常学习状况。

一、幼儿午睡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入睡

一些新入园的幼儿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很难进行良好的午睡。经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入园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幼儿,最容易出现午睡不良现象。据统计,其午睡不良的数量高达70%。幼儿午睡不良主要表现在:老师要求午睡后,便开始哭闹,找家长,不愿意午睡;有些幼儿过于依赖老师,只有老师在身边才能安然入睡;有些幼儿因为对幼儿园有陌生感,常常产生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常常睡不着或者中途被噩梦惊醒。

2.睡姿不正确

在幼儿午睡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睡姿不正确。幼儿如果趴着睡,就对心脏有压迫作用,导致心脏的血管受到一些不利影响;有些幼儿张着嘴巴睡觉,导致呼吸变浅,肺部扩张,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漏斗胸”情况发生;一些幼儿喜欢蜷缩着睡觉,将头埋在被子里,使幼儿在睡觉的时候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二、幼儿午睡问题出现的原因

1.幼儿家长方面的原因

一些幼儿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没有限制的满足,幼儿在睡觉时,要求有大人陪着睡,导致孩子对大人过分依赖,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从而使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很好地午睡。

2.幼儿教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一些教师经验不足,在对幼儿进行午睡管理时方法不当,导致幼儿午睡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幼儿自身的原因

经有关人士研究表明,幼儿不能很好午睡,一部分原因是受幼儿身体形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例如,一些偏胖体质的幼儿,往往出现入睡困难的状况;一些活泼好动的幼儿,经常与临床幼儿疯闹、说话,或者午睡时习惯蹬被子,因此要花很长时间入睡。

4.幼儿园的原因

一些幼儿园对幼儿午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为幼儿安排的午睡时间均为两个半小时左右,其中包括冬天和夏天。但是,不同的天气,要求幼儿的午睡时间也有所不同。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午睡时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大的幼儿,所需午睡时间越短。因此,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幼儿的午睡时间。

三、如何进行幼儿午睡的管理

1.幼儿教师方面

(1)午睡前的准备工作

幼儿教师首先要做好幼儿午睡前的管理工作,对幼儿睡前的活动进行合理安排。首先,教师要组织幼儿餐后漱口;午睡前,教师可以安排幼儿读报或者看书,也可以为学生讲故事、听音乐,使幼儿处于放松、安静的环境下。然后,组织幼儿去卫生间,防止幼儿午睡到中途,出现起床或者尿床的情况。另外,在幼儿午睡之前要清点人数,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午睡;检查幼儿的衣物和口袋,避免幼儿携带具有安全隐患的物品,以此保证幼儿的午睡安全。尽可能保证幼儿午睡环境的安静,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还要科学调整室内温度和亮度,从而进一步保证幼儿的午睡环境足够舒适。

(2)加强午睡管理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儿午睡中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对幼儿午睡时的不良习惯和一些危险动作要及时制止;幼儿教师要进行午睡期间的巡视,帮助幼儿将被子盖好,协助幼儿整理衣物。最主要的是不间断观察幼儿睡觉时呼吸是否均匀,若有异常则要多加重视。然后,检查每个幼儿的睡姿,避免一些潜在意外事故发生,从而保证幼儿午睡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对幼儿的午睡状况进行详细记录,以此总结幼儿午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在记录中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最后,做好起床管理工作,提醒幼儿去厕所、喝水,协助幼儿整理被褥和衣物,还要帮助幼儿整理仪表。

2.幼儿园方面

(1)科学安排午睡时间

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幼儿午睡时间,首先根据幼儿年龄对午睡时间进行调整。其次,根据天气情况,对午睡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2)幼儿园要建立合理的午睡制度

幼儿园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幼儿午睡管理制度,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在幼儿午睡期间,不得让其他人进入室内。幼儿在午睡期间,任何人不得大声喧哗,走路要轻,保证午睡环境的安静。

(3)家长要配合幼儿园进行幼儿午睡管理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幼儿养成午睡习惯,仅靠幼儿园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督促幼儿按时午睡,保证幼儿在家午睡的时间和幼儿园的午睡时间保持一致。另外,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午睡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配合,从而强化幼儿的午睡效果。

幼儿有良好的午睡习惯,对于幼儿的身体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是幼儿夜间睡眠的一个补充,对于幼儿身体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天生好动,一个上午的玩耍和学习,消耗大量脑力和体力,良好的午睡可以帮助幼儿恢复脑力和体力,有利于孩子智力和身体发育。

参考文献:

[1]杜丛霞.幼儿午睡的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312:97-98.

篇10

一、基层税收档案的重要性

基层税收档案对于政府部门、税务部门和纳税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供应原始税收数据和分析资料,为政府宏观决策、各部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区域、行业经济税收发展趋势提供精准服务。

2.对税务部门而言,可以为各税种、各行业的税源分析和税源监控提供详细完整的历史数据,为税务检查和税务执法工作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资料、依据和凭证,为行政复议、诉讼和税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为纳税评估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原始数据和资料;3.为纳税人提供准确、详实、全面的历史纳税资料和相关凭证资料,便于纳税人在办理其他业务时查询。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税务人员对档案工作认识片面。一方面,随着“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国税部门工作量激增,人员力量则相对增长缓慢,人均工作任务繁重,存在一定的“重业务、轻档案”思想。一个县级国税部门一般下设6-7个税务分局,人员大多在6-15名左右,而每个分局管辖的纳税户少则二、三百户,多则上千户。另一方面,基层税务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在于对文书、会计、声像、实物档案的规范管理,而对业务档案,特别是对税收征管资料、稽查案卷等涉税资料管理却相对不足。税收征管档案在实行“一户一档”的管理方式后,大多只是将纳税人在一年中形成的包括申报、征收、检查、评估、发票领用存等全部资料作为一个整体单独保存,档案资料散落在各个部门科室,并没有纳入综合档案室的统一管理,对税收档案信息的价值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2.基层税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基层国税部门普遍存在“人少事多”的现象,加之税收工作任务等工作繁杂,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有的是一些临近退休的老同志。由于基层税务档案管理内容、环节众多,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档案管理要求,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税收征管知识,而档案员因接触档案时间短、接触面窄,没有时间专门学习档案管理知识,专业素质很难得到保障和提升,只能固守成规保证档案工作的基本运行,很难跟上档案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甚至有的无法保障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后续管理、查找、利用就费时费力十分困难。

3.基层税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围绕税收主业务工作,国税部门配有税收业务处理类、监控分析类、行政办公类几十个办公系统,信息化程度不断升高,流转的电子数据也与之俱增。加之无纸化办公和各类便民政策的深入推行,部分类别档案开始出现电子档案多于纸质档案的现象。与此相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国税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税收,政策、资源自然倾向税收征管工作。因此在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时,档案管理所占比重往往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国税部门为垂直系统,大部分信息化系统都是顶层设计、统一运行,具有便于数据交换、统计分析、后台维护等优点。基层国税部门无法单独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只能简单配备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综合管理平台,档案资料检索、信息共享、利用服务效率较低。手工管理档案已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铺开。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建议

1.提高基层国税部门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档案是国税工作开展的重要记录,是各类资料的集合,应当伴随着税收业务信息化建设而发展,着力打造信息化、规范化、综合化的管理平台。一是加快软硬件建设,依据实际情况和档案工作需求,优化基础设施,通过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投入来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全面优化管理。二是健全电子档案管理机制。不仅要完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制度,还要进一步明确统一电子数据信息格式,如基本信息类型、文件格式、数据归类标准等要求,便于挂接与后续管理使用。三是完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机制。电子档案是各类数据的归集,具有很高的价值性,必须做好身份验证与安全防护工作,推进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确保数据长期保存。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因硬件损坏、系统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

2.培养提升税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包含政治理论、档案专业知识、税收专业知识、保密常识、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一是要选取综合素质突出、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员,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岗位专属性。二是积极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当地档案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水平,将档案管理人员培养成熟悉税收业务、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