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3]刘建玲,陈文强,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8-90.
篇2
关键词:马尾松;微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S154.1 文献标识码:A
马尾松(Pinus massonuana Lamb)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丰产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数量众多、分布较广[1]。是一种作为恢复退化土地的首选树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土壤健康是陆地生态系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笔者以马尾松人工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下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建立土壤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退耕还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样地点
位于湖南省衡山县紫巾山林场。选取2a、10a、15a、20a及25a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划分为幼林、中林、近熟林及成熟林。其土壤类型均为黄壤,其胸径分别为3.27cm、4.25cm、7.39cm、9.56cm及26cm,其树高分别为1.65m、3.62m、6.63m、9.72m及16.2m。地被物多为铁芒萁、芒草、桃金娘等。
1.2 取样方法
在同一样地内,设置上、中、下三个面积为100m???2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设置5个样点进行对角线法取样。土样混合后按照不同林龄分别装入封口袋以便带回实验室。分为两份,一份放于4℃下冰箱中,另一份摊开自然风干。
1.3 实验方法[2-3]
细菌培养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Ⅰ号培养基(pH为7.2~7.4);真菌采用PDA培养基;解磷菌采用Pikovskava解无机磷培养基;固氮菌选用阿须贝氏培养基以及解钾菌选用硅酸盐细菌培养基。
测脱氢酶采用三苯基四氮唑氯化物还原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脲酶采用G.Hoffman和K.Teicher法。
测定微生物生物量C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呼吸作用采用碱式吸收法。
1.4 数据处理
上述实验均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微生物在对土壤的调节功能和协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敏的感反映出土壤的健康状况,是土壤健康评价中重要评价指标。
从表1中可知,近熟林的各种微生物数量多于其他林龄下的微生物数量,其由低到高的排列为幼-成-中-近。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放线菌、真菌。近熟林处于最高峰,原因为近熟林拥有的地被物较厚,创造出的生境利于微生物活动,增加不少的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表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及温度息息相关[4]。固氮菌数量高于解磷菌、解钾菌。其功能菌数量由低到高排列为幼-成-中-近。
2.2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着一切的生物化学活动,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土壤肥力的一种生物学特性。土壤酶活性越高,越能体现土壤的健康状况。即土壤具有了同生物体相似的生命体组织代谢能力[5]。
由表2可知,不同林龄马尾松土壤中,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随着林龄的变化,体现的趋势与微生物数量一致,由低到高的排列为:幼-成-中-近。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土壤酶主要是以物理或化学的结合形式进而吸附土壤中有机和无机颗粒上,或与腐殖质进行络合,根系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庞大,根系分泌物和细胞的脱落促使酶进入土壤,使酶活性增强。
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呼吸作用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具有对土壤的新鲜有机物和原有有机质的降解和矿化,植物养分的循环释放、积累等作用。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质量、肥力及透气性的指标,反映着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与方向。
由表3可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上述指标随着林龄的增长多呈现为幼-成-中-近分布。土壤表层凋落物的积累随着马尾松林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厚,同时有机质含量随着也增高,带来了较充分的营养源。良好的通气状况,适宜的水热条件,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良好生境,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有利的活动生境,微生物更为旺盛,各指标的量也随之增加。
2.4 土壤微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表4可知,土壤微生物数量、各种酶、微生物量C、呼吸作用、qSMBC、qCO2之间的相关性呈现显著相关、极显著相关或不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大部分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7**、0.944*、0.918*、0.885*等。说明,细菌对这些指标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土壤中细菌数量占优势有关。其次是有机C,真菌,其真菌相关系数为0.997*、0.942*、0.909*、0.944*,有机C的相关系数为0.944*、0.944*、0.923*、0.914*、0.939*、0.934*、0.892*。由此相关来看,说明真菌、有机C跟其他生物学指标都具有相关性,对这些指标具有较大的贡献值,其他指标表现出的相关性,相对来说贡献值较小。由此表明,土壤三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呼吸作用、有机C、代谢熵及微生物量熵之间的关系都极为密切。
3 结语
3.1近熟林的 各种微生物数量多于其他林龄下的微生物数量,其由低到高的排列为:幼-成-中-近。细菌数量远远高于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数量高于解磷菌、解钾菌。功能菌数量由低到高的排列为:幼-成-中-近。
3.2不同林龄 马尾松土壤中,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随着林龄的变化,体现的趋势与微生物数量一致,由低到高的排列为:幼-成-中-近。
3.3马尾松人 工林土壤的微生物量C、有机C、基础呼吸、qSMBC及qCO2随着林龄的增长多呈现为幼-成-中-近分布。
3.4土壤微生 物数量、各种酶、微生物量C、呼吸作用、qSMBC、qCO2之间的相关性呈显著相关、极显著相关或不相关。其细菌数量与大部分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7**、0.944*、0.918*、0.885*等。其次是有机C,真菌,与众多指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性关系,其真菌相关系数为0.997*、0.942*、0.909*、0.944*,有机C的相关系数为0.944*、0.944*、0.923*、0.914*、0.939*、0.934*、0.892*。
参考文献
[1] 周政贤.中国马尾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53-60.
[2] 张学利,杨树军,张百习,等.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对比[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1):1-4.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吕秀华.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3.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工学结合;任务型教学法
为了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工作实践”,强化“以实践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工学结合”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以微生物课程为突破口,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方法,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积极探讨,努力研究和实践,并开发出相关的教学资料,希望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的问题,因此,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认识“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判断教学的成效等都是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改进课堂教学、培育优秀学生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科学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当前中职教育系统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中职学校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微生物课程是中职学校生物技术类、药物分析检验类、制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主干基础课,为专业课提供微生物方面的知识。为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查阅文献发现,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新教学理念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实验实训课是微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内容和课时按适当比例分配的情况下,切实围绕教学大纲,力争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适当舍弃一些内容,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柯乐芹等提出从学生的特点和专业以及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性质来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精简讲授内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黄秀玉通过加入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在进行“细菌形态显微观察”时,向学生介绍新发现的直径达0.5 mm的肉眼可见的细菌,使学生对“微生物是肉眼难见的,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一大类生物的总称”这一传统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学习的紧迫感。
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进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手段。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让老师教得轻松,而且能让学生学得高效。靖江卫校采用PBL+LBL双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燕琼等通过强调实验前的预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的教学中去,规范实验报告的写作,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莆田卫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量化评分标准,严格考试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评分内容有平时成绩50分,包括操作和结果40分,提问5分,纪律5分(迟到早退、旷课、环境整洁等),实验报告20分,期末考试30分(包括操作考试和口试)。还有一些老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提出最终只有实验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参加最后的理论考试。实验总成绩=预习报告成绩+实验操作准确性+实验报告+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4.新教学理念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
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相关行业对中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行动导向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等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中职学校在一些核心课程上做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项目教学法或工学结合模式、中职、微生物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目前为止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微生物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献资料比较少。查到《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程新梅运用项目教学法课程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以上关于中职微生物教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分析微生物教学的思路,侧重点不同,论述比较详细,有的文献梳理,有的微生物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也有贴近实践教学的例子,但未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中职教育系统中比较薄弱的状况,提高中职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坚持贯彻“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原则,根据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需求,邀请活跃在一线的“行业专家”,在“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和“课程专家”的组织引领下,对微生物学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以及“课程分析”,从而确定微生物学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方法,改革创新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设计,设计与编写各专业的微生物学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具有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践教学工作页。
3.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践对比实验。
4.完善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学习评价方法并进行教学反思。
四、研究的主要对象
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强,对家长和教师往往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所以逃课、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中职生在行为特点上有个明显的长项,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虽然他们厌学文化理论课,但对于实践课、实验课以及其他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往往兴趣浓厚。而这正是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如何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中职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职课改的重要任务。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并参照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微生物课程为突破口,经过了这样的工作途径:“行业情况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分析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工作页创设学习情景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完善学习评价方法”。
1.微生物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
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的中心是:让学生通过工作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对所经历的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因此,本课题组首先通过了解学生,了解企业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2.微生物课程教学资料(工作页)的编写与应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学效果,本人尝试以教学工作页取代传统的实验报告。并拓展它的功能,使其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工作页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材料,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将来的工作,促进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发展,为学习者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学工作页的编写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就业方向和企业的需要来设计,编写时重点把握两个要素: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即学习任务,并以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为一个课业编写,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学习准备、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实际应用参考、拓展知识等。
3.创新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改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因此,本课题以“工作实践”或者说“技能实践”为逻辑核心,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方法,通过做好分组分工,赋予学生各种角色,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来学习,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并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4.进行教学对比实践工作,检验教学效果
为了通过不同途径来检验教学改革效果,本课题以制药技术专业和药品食品检验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实验组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并采用了本次课题新开发的教学大纲和工作页。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在微生物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发现最为关键的是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本课题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主要在“工学结合”等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微生物课程在医药类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开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进行。
2.本课题开发了微生物学实践教学工作页,主要经过这样的程序:“相关学生、学校、企业调研制订计划开发工作页相关教学人员和企业专家的研讨教学实践反馈修改”。工作页的编写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就业方向和企业的需要来设计,编写时重点把握两个要素:学习者和学习的内容,并以学习任务为一个课业编写。在工作页的使用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实施教学,并应处理好角色转换。
3.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因此,本课题以“工作实践”或者说“技能实践”为逻辑核心,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方法,改革创新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设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并完善教学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法主要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实施:学习准备;问题导入,接受任务,学习研讨与解难,制订实践计划;实施与记录;分析与总结,探究与拓展;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中可加入探究等元素,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有效的教学不仅学生能够有收获,教师也能有所提升。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们深深感受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性。教师适时的、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应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是充分的。这些都将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同时也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2]柯乐芹.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J].现代技能开发,2003(1).
[3]丹.中职《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1(36).
篇4
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强;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大多数学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善于硬性记忆,不喜欢概念和重要理论,更看重理论及技术的实践应用[1]。国外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具备这些特征[2,3]。
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兽医微生物学》的编写以提高学员、素质、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又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考虑到成教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区别,《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理论难度比本科生的教材难度要小,对知识应高度概括。另外,减少概念的描述。
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亮点
由于动物科学专业成教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兽医免疫学的课程,本教材中将兽医免疫学的内容包含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作为一部分出现,这种编排方式屡见不鲜[4,5]。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兽医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兽医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介绍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第四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书后附彩图及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每章统一了结构,包括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基本内容、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等六个板块。“基本内容”、“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均为正文内容的阐述。在“案例分析”板块中,采用夹叙夹议、提出问题的方式撰写,所举案例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案例选择不仅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细菌的结构中谈到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存在周质间隙,周质间隙可给蛭弧菌提供繁殖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自身的裂解,因此在细菌部分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案例分析:“某公司用蛭弧菌作为淡水和海水的环境改良剂,据称对引起虾蟹红体、红腿、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海洋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30多种细菌)有极强的裂解作用。试分析其机理。”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如下分析:“蛭弧菌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细菌,有鞭毛,比通常的细菌小,可通过细菌滤器。蛭弧菌可以通过鞭毛的运动攻击细菌细胞壁,进入革兰阴性细菌的周质间隙中繁殖,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随着蛭弧菌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h。子代蛭弧菌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周质间隙为革兰阴性菌所特有,所以蛭弧菌裂解这些菌的能力比对革兰阳性菌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意义。对于某些内容不适宜放在正文中叙述讲解时,则使用“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对病毒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描述中,提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等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基本内容的结构,本书在病毒部分的末尾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接“PCR技术、核酸探针杂交以及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浅显易懂的描述。
在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更突出了实用性,现在许多教材上对某种细菌或病毒的鉴定写了一大堆,可是照方抓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实验鉴定该细菌。本书的各论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突出介绍鉴定该细菌的步骤及每一步的判定标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本书直接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鉴定思路,先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对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触酶试验,对触酶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如果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就可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也列出了其他的辅助指标,如甘露醇发酵、耐热核酸酶的检测等。
实训指导部分突出介绍了畜牧兽医领域普遍应用的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适合基层应用的方法。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本教材中的实训指导部分不再介绍实验原理,只介绍目的要求、仪器及材料、方法与步骤等内容。重要溶液的配制在本实验后的相关链接中介绍。
鉴于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部分彩图,例如对细菌α、β、γ溶血现象、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双层溶血、肠杆菌科细菌在三糖铁高层斜面上的反应、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时形成的卫星现象等内容,由于彩图比黑白图片更逼真,通过这种手段能加深成教本科生对微生物的印象。本书还链接了优秀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三、本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学校对成教品牌课程建设的指导下,配合《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教材的使用,我们建设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等内容。网络课程涵盖了85%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交流平台支持网上答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兽医微生物学的授课录像,并将录像剪辑处理后上网,力争通过优质的音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
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的授课方式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敖玉文.成人教育的特点与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32-34.
[2]容东林,徐宗顺,李俊杰等.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12):94-96.
[3]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91.
篇5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网络教学 研究性教学模式
1.现状分析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20余年来,基本形成了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同时不断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和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精品课程、一类课程硕果累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加大了第二课堂力度。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奖;在大学和自治区的创业大赛活动我院学生也多次获奖;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显著。另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身也建设了3年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硬件条件也得到了补充,这些都为《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形成了一些优势学科,本专业引进和培养的一批思想活跃的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都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深知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院在有关教学改革方面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获奖,这些有利条件为《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食品微生物学》网络教学的优势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的挂图、幻灯和投影一般是静态的、无声的,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的动画,与文字、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集于一体,充分表现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直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本课程组制作了大量的动画,增强了学习效果。如由于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复杂而微小,又以菌落的形式存在,用显微镜也不易看见单株菌的完整形态,所以学习者难以理解,而将放线菌生长及繁殖的过程制作成Flas,用鲜明的色彩生动地将“单株链霉菌”从基质里长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到孢子丝及孢子的落下都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际上需要若干天才能完成的过程。此外,还制作了细菌的形态、细菌鞭毛的类型、细菌的繁殖、衣原体生活史、T4噬菌体的装配过程等一系列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动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网络教学的方式
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网络教学: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型网络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利用网上资源、搜索工具等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师生通过教学网站,解决问题。(2)教师提出拓展性专题,各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成果写成论文。(3)各小组用演示文稿,汇报专题的学习成果。(4)学习成果提交教学网站展示,并录入本课程的资源库。(5)进行在线练习和在线测验。该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第二,多媒体教学:采用人机结合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通过计算机,教师展示各种多媒体教学材料,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师生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提问、回答、设疑、讨论、练习、测试等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2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
(1)教学资源网络化:网络教学资源主要以网络课件、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等为主。与传统教材相比,这些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点。(2)教学方式探究性:网络教学教学强调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完成学习过程,实现意义建构。(3)教学评价实时性:网络教学评价打破传统教学纸笔测试的局限,强调无纸化、实时性、动态性,关注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能力与表现。(4)构建《食品微生物学》网络教学体系。(5)优化教学内容,确实体现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实验内容;全面实现软件、科研、生产实践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2.3网络模块的组成
主要模块有: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资料;网络资源;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教学论坛;授课录像等模块。其中的“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是重要的模块,“教学资料”模块有授课录像、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练习题、相关课件、参考文献、专业词汇查询、书籍介绍等栏目。“课程资源”含有多种网络资源,如视频资源、图片资源等,方便学生学习时使用。该网站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如设计了“教学论坛”,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导航栏显示在网页的顶部,导航方便。由于网站形式简洁,内容丰富,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功能。该教学网站已经成为我校微生物学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
3.网络教学设计构成
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业中对建筑蓝图的准备,而教学实施过程则如按照蓝图建造这个建筑物的过程。微生物学网络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学生特征的分析、网络教学环境的选择、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评价的设计等七部分构成。
4.结语
教学网站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基础,它给学习者提供大量资源,以及协作和交流工具,它对于共享教育资源、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设计与开发的微生物学教学网站,注重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分析,注重学习模式的设计,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促进学习,同时也注重协同学习环境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该课程已经,并将继续为农产品的生物转化、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安全生产作出巨大贡献。《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必须由原来的只懂得工艺技术的单一型人才向着懂工艺、会贮运加工、善经营管理,以及安全检测的综合型人才转变。目前现代化教学设备已开始在我校普及,许多课程应用上了现代化设备,但网络教学在我校才刚起步,因此,网络教学的运用可充分利用我校的设备资源,同时设计该课件可将抽象的、纯的理论和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葡萄酒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葡萄酒微生物学是研究葡萄酒微生物的理论、应用与控制方法的学科,是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基础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葡萄酒微生物的代谢、葡萄酒微生物生态学、葡萄酒微生物的败坏以及菌种的选育和发酵剂的生产,除了理论知识外,各章节还与实际应用――葡萄酒的酿造相联系。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葡萄酒微生物的分类、资源、生态、选种和育种,有效进行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更好地为葡萄酒生产服务。可是以往的葡萄酒微生物学中并没有涉及实验环节,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实际实验操作的锻炼,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发现必须对葡萄酒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
1 改革葡萄酒微生物学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改革中新的培养方案中加设实验课程16学时,针对课程设置和行业需求,安排设计性实验2个,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酵母及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技术,从自然发酵的葡萄酒中筛选酵母及乳酸菌,并鉴定出其中的酿酒酵母和乳酸菌。课程设置内容范围专业性强,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国内外进展与发展趋势;熟悉相关的基本内容与关键知识点;掌握酵母菌及乳酸菌的主要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终使学生具有葡萄酒微生物分类的能力;葡萄酒微生物代谢分析的能力以及葡萄酒微生物菌种选育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葡萄酒微生物学科研工作者的素质和以微生物的视角分析葡萄酒工艺的素质。
2 接触葡萄酒微生物学前端科研,增强挑战意识
在借鉴国外葡萄酒微生物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基础实验,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和单一实验,联系生产实践和生产实习,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把一些验证性、基础性的实验内容改变、提升或拓展,改革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考核淡化结果,注重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掌握进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形成“以训练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系统综合实验为核心,以学生实验设计和过程为重要考核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挑战意识。我们把葡萄酒微生物学前端科研介绍给他们,增强其挑战意识。根据以上情况,设计两个设计性实验,旨在使学生学生在进行葡萄酒微生物学实验的同时,参与了学院一些科研成果的验证,转化自己的实验成果,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方式,增强其挑战意识。
3 制定合理的授课方式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可采取“问题学习法”,授课教师提前把实验内容和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和自己准备试验方案,以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然后课堂教学要力求创新。
在课堂教学创新方面包括:
①课堂研讨法,教师将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一致结果,只求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的科学性;
②案例教学法,葡萄酒微生物的许多内容操作性很强,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基础概念与基本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尽可能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带入课堂,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与方法;
③课堂答辩法,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本课程组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余时间,事先准备一些专题,让学生了解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就学生所不清楚的地方进行现场回答和辩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探讨专业理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在答辩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葡萄酒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对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动手操作能的提高及视野的开阔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中探讨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葡萄酒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76-78.
篇7
关键词: 环境专业 微生物教学 案例教学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变成了时代向教育事业提出的课题。只有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才有能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社会必须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是有创新方面的兴趣,其次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团队精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重中之重。创新型人才要具备的素质还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探索精神、勤奋的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交流能力等。
我在多年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竭力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前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目前,这种教学手法已经在各个高校的法律、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将这种方法更好地应用于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实践,由此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广大理工科教师值得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环境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在介绍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微生物的生理、遗传与变异,以及其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特别是微生物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新开发的研究技术和工艺比较多,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知识更新的速度就会很慢,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大学二年级时,学生接触微生物学,接触大量的微生物,内容多而又很杂乱,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很难记忆。同时由于学生未接触过实践,对一些技术和工艺的认识很少,对于利用微生物为本专业服务的理解很不够。因此,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零散、难以记忆,同时感觉不到本学科与自己将来工作的关系,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图书与丰富的网络资源提取大量新近的研究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在环境专业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准备阶段
(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相关知识,方便提出问题,并具有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学生经过对案例的了解,结合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温故知新,给抽象的理论赋予形象客观的诠释,训练思维能力。
(2)选择合适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选择与实践关系特别密切的重点内容和一些难以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如:在环境检测领域如何检测水体中的大肠杆菌?最原始的方法是什么?涉及到微生物培养基研究领域的什么问题?研究者在传统方法应用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怎样解决?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快速的大肠杆菌的检测技术有哪些?根据你已经学过的各种技术加以总结,等等,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2.实施阶段
(1) 提出案例和问题
此阶段的教学时间控制在十分钟,教师在全面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之后,在“微生物在本专业的应用”的教学中引入案例,让学生能够应用已学的微生物学知识来分析对照,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案例中可能涉及到的尚未学习的知识的浓厚兴趣。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要提出和本案例相关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原该案例的研究全过程,从发明者的灵感来源到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从原理的知识基础到实际解决的环境领域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想象,假想自己是研究者,回到案例里面提到的新技术的研究现场,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边听课边思考。
(2)组织讨论
在提出案例和问题以后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帮助学生还原研究现场,组织学生讨论,根据问题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假设每个学生都是该案例研究组里的一员,教师帮助学生找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十分钟之内找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3)问题总结
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总结。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简述给老师和同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先由学生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和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学生回答的问题与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归纳总结,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忆。
3.实施要点
(1)由于案例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新近研究技术或工艺,学生无法完全通过材料了解案例的全部背景与内容,因此教师应仔细解释说明。
(2)若小组在研究问题时思考方向与训练内容有误差,教师应及时修正。
(3)各组讨论出解决方案时,如果教师发现各组提出的方案没有新意应加以提示,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4)在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教师要鼓励其他几组提出质询,并阐明与自己观点差异所在,以相互激发灵感。
(5)教师在挑选案例时,应根据课程的目的和时间找出案例的重点内容,要在45分钟内完成一个讨论和总结,所以问题不宜过多。
三、教学效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首先,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非常浓厚,经常主动提出问题,在95%的课时中学生的出勤率达到100%。
其次,在微生物领域,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越来越浓厚,从2008年开始,我院的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学生的申请率达到15%。仅微生物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已经有三项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两项获得学校的资助。
篇8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群落;遗传物质;口腔
【中图分类号】Q781
【文献标志码】A
宏基因组学认为,生命研究的对象应是生物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的基因组,即特定环境下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总和,微生物主要包括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因此,宏基因组学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也称为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或生态基因组学。
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口腔微生物,无需单一分离培养某一种类的微生物,即可直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口腔微生物,包括可培养和不可培养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从整体微生物群落水平来研究口腔微生物,揭示口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口腔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研究,从中筛选到新的功能基因及其产物。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全面地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组,为深入探索口腔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口腔微生物资源提供可能。
1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是从特定环境中直接分离所有微生物的DNA,选择合适的载体用于克隆DN段,将DN段克隆到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根据某些生物活或基因序列筛选有价值的克隆并进行其功能分析。
1.1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1.1.1环境微生物DNA的提取 环境样品DNA的提取是基因组文库构建中最重要的一步,不仅要尽可能地将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DNA提取出来,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DN段长度和完整性。根据提取样品总DNA前是否需要分离细胞,可将其提取方法分为原位裂解法和异位裂解法。原位裂解法可直接破碎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而使其DNA得以释放。原位裂解法无需对样品微生物进行复苏,黏附颗粒上的微生物细胞亦能被裂解,所得DNA能更好地代表微生物的多样性。由于原位裂解法所提取的DN段仅为1~50kb,故其通常用于构建小片段插入文库(以质粒或入噬菌体为载体)的DNA提取。异位裂解法则先采用物理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然后以较温和的方法抽提其DNA。此法提取可以获得长度为20~500kb的大片段DNA,而且纯度高,但却容易丢失微生物物种信息。该方法适用于构建大片段插入文库(以黏粒或细菌人工载体为载体)的DNA提取。
1.1.2载体选择 目的基因能否有效地转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高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通常用于DNA克隆的载体包括质粒、黏粒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等。质粒一般用于克隆小于10kb的DN段,适用于单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黏粒又称柯斯质粒或柯斯载体,用于克隆大片段的DNA分子,其克隆外源DN段的极限高达350kb,远远超过质粒载体的克隆能力。BAC用于克隆150kb左右大小的DN段,最多可保存300kb个碱基对,转化率高,而且其以环状结构存在于细菌体内,易于分辨和分离纯化。另外,构建能容纳40kb外源DNA插入片段的fosmid文库也有报道。
1.1.3宿主选择 目前,常用的宿主主要有大肠埃希菌以及链霉菌属或假单胞菌属。一些缺陷型突变体细菌也可以作为宿主进行宏基因组文库的功能筛选。宿主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其转化率和宏基因表达以及重组载体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目标性状的筛选等。对于任何宏基因组来源的基因来说,大肠埃希菌依然是最理想的克隆和表达宿主。也可以用其他宿主菌,例如被用来鉴定与新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浅青紫链霉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也可以用穿梭黏粒或BAC载体将构建于大肠埃希菌的文库转入其他宿主,如链霉菌属或假单胞菌属中。根据不同微生物产生活性物质的差异和研究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宿主。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新宿主的选择,基因筛选率和功能基因检测率得以提高,进而宏基因组文库的目标基因的表达也得以提高。
1.2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根据研究目的,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通常有功能筛选和序列筛选两种方法。功能筛选最常用方法是根据重组克隆产生一些酶蛋白功能活性,采用各种检测手段,挑选活性克隆子,得到完整的功能基因和带有目的基因的基因簇,发现全新的基因或活性物质。功能筛选首先要求功能基因或带有目的的基因簇在宿主中表达,但因其受到检测手段的限制,往往是在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重组克隆子中才能检测到有用的活性克隆。序列筛选是依赖于目的基因的保守DNA序列,以序列相似性为基础,执行某类功能的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基因序列,根据已有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或杂交筛选阳性克隆子。序列筛选一般只能获得结构基因的片段,而不能获得完整的功能基因;但是,它可以将扩增产物进行标志并将其作为探针筛选宏基因文库,以获得完整的功能基因。用这种方法有可能筛选到某一类结构或功能的蛋白质中的新分子。
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除了功能筛选和序列筛选法外,还可以采用底物诱导基因表达法(sub-strate-induced gene expression,SIGEX)。SIGEX是以代谢相关基因或酶基因往往有底物存在的条件下才表达,反之则不表达的原理来筛选目的代谢基因的。SIGEX的优点在于它为高通量筛选提供了保障,而且不需要对底物进行修饰。
2 宏基因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口腔是一个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口腔中寄居着大约700多种细菌。人类口腔适宜的温度、湿度,丰富的营养来源,结构的复杂性和理化性质的不同,为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因而也就造就了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口腔微生物大部分可以相互关联并形成生物膜,抵抗机械清除力或抗生素治疗,但是在环境变化或其他口腔情况(如个人口腔卫生质量)变化触发时,它们也可成为致病微生物。
菌斑指示剂和传统培养方法以及常规的PCR特异性扩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不适合用其研究复杂的口腔微生物群落。此外,在难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当中,可能也有致病菌匿藏其中,因而也不能有效地用其研究与病程相关的微生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宏基因组学这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宏基因组学是继发明显微镜以来研究微生物最重要的进展,将为微生物世界带来革命性的突破。Turnbaugh等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胖人和瘦人的内脏中有着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当胖人减肥的时候,他们内脏中的细菌群基因也同样发生变化,更加接近瘦人内脏中的细菌群。
基于常规的口腔细菌培养方法和细胞学显微镜检查,目前公认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是引起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随着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有关龋病是由单一细菌引起或是由生物膜中的多种细菌引起的定论面临质疑。目前普遍认为,龋病并不是仅由变异链球菌或其他任何一种菌斑中的细菌单独引起的,而是由各种产酸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Aas等在对51名龋患者的1285个菌斑细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50%的细菌不能识别,一些新的细菌菌种与龋病的发生有关。Keijser等在用焦磷酸测序法分析健康人涎液和牙菌斑中细菌群时发现,口腔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即他们从98名健康成人口腔中取得的牙菌斑就由1万个微生物表型组成,其种族数远远超过之前报道的通过培养或者传统克隆和测序技术定义的700种口腔微生物表型。
Zaura等在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了3名健康高加索人口腔内5个部位的微生物组后发现,在健康人的口腔中微生物有3600种独特物序列,超过500种不同的分类单元或“物种级”表型和88~104种高级分类群,每个单独的样品平均藏匿有266种分类单元。从这3名个体微生物组的测序结果分析可知,高级分类群、分类单元和独特序列都有一个较大的重叠,即84%的高级分类群、75%的分类单元和65%的独特序列至少在这3个微生物组中的2个组中存在。这3名个体的总共6315个独特序列中有1660个相同序列,这1660个相同序列,即“核心微生物组”贡献了66%的测序内容,重叠的分类单元贡献了94%的内容,而几乎所有的内容(99.8%)都属于共享的高级分类群。
研究证实,在不同的健康人的口腔微生物中,大部分微生物组是相同的,提示可能存在健康口腔核心微生物组。Kanasi等在对80名患龋和无龋婴幼儿牙菌斑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克隆分析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139种不同微生物。Gross等通过酶促法测序技术对无龋和患龋年轻恒牙牙菌斑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进行分析后认为,龋齿中产酸菌除了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外,月形单胞菌、奈瑟菌和缓症链球菌同样是潜在的产酸细菌。Willner等等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19名健康人口腔咽部的病毒宏基因组序列后发现,口腔咽部是一个潜在的被噬菌体T3侵蚀的肠道菌储存库。另外,他们还发现了编码血小板凝集因子PblA和PblB的两个寄生于变异链球菌中的噬菌体sm-1基因,而之前有研究称在心内膜上发现了变异链球菌。这说明,口腔中的病毒与心脏疾病存在潜在的联系。
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避开传统的培养方法,在DNA水平来探讨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多样性在基因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目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化学组成的多样性和某些特异性序列的差异。宏基因组技术为研究口腔微生物复杂群落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快速可靠地获得口腔微生物中各种微生物的菌落指纹和特征性核苷酸序列,以系统分析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类地位,发掘丰富的口腔微生物资源。
2.2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的新型基因筛选及其功能
宏基因组学除了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外,还可用于发现新的基因和开发新的微生物活性物质。Jiang等构建土壤宏基因文库,成功地克隆和鉴定出一种新型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该基因包含一个由151个氨基酸编码组成的多肽。该研究对深入挖掘土壤未培养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资源和该基因功能具有的重要意义。陈春岚等从富集培养物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一个表达木聚糖酶基因umxyn10B,该基因大小为999bp,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该酶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造纸和纺织等行业。Yu等利用宏基因功能筛选发现的两个新型低温活性酶脂EstM-N1和EstM-N2,属于细菌脂肪分解酶Ⅷ家族成员。这一发现将推动生物催化剂的应用。
当前,宏基因组学技术已经在微生物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方面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但是,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索口腔微生物的新的功能基因尚处于起步阶段。Warburton等对口腔细菌群体中的耐药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个新的耐四环素基因tet32能够使四环素失活。虽然对口腔微生物新的功能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还太少,但依然可以借助宏基因组学技术发掘新基因,以利用这些新基因在口腔医学行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晓;需求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70-03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卫生服务发展的适宜模式[1-2]。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完善与发展,对满足我国高校师生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其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当前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大约有200所高校医院加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4]。大学生是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程度影响其服务需求与利用,而服务需求与利用又影响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基于此,定性定量研究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与需求,探寻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并形成适宜改进策略,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健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下半年,在我国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
为成熟的北京与济南两市随机抽取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10所,按照每校40~60名的规模,通过偶遇法抽取在校大学生,使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8%。选取部分大学生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医务人员进行定性访谈,按照信息饱和的原则,共访谈大学生40名,管理者与服务人员20名。
1.2 方法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文献阅读、专家访谈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参照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需求相关研究自行设计“高校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需求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及需求情况,并通过预调查修改问卷;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个人深入访谈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定性资料主要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归类、解释等一系列步骤,对资料进行解读。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505名调查大学生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数为446名,知晓率为88.3%,其中较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62名,占总人数的12.3%;听说过但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384名,占总人数的76.0%;从没听说过的有59名,占总数人的11.7%。对本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为了解的有68名,占总数人的13.5%;知道但不了解的有336名,占总人数的66.5%;从没听说过的有101名,占总人数的20.0%。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和本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知晓状态。
不同人群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情况,见表1,经x2检验,不同城市和对学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不同利用状况的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间的差异应与样本中医科大学学生数量差异有关,剔除两地医科大学学生后,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半年内在本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过利用的大学生知晓情况略高于没有利用的大学生,但差距不大。
2.2 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途径分析
由表2可知,在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的知晓途径中,学校宣传处于第一位,其次为电视和网络,而通过本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的比率处于第4位,构成比为23.4%。各知晓途径的构成比皆不高,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缺乏一个集中的信息渠道,而作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
2.3 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需求分析
表3所示,调查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需求中,占首位的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有75.5%的学生选择,其次为健康体检,有46.5%的学生选择,另外传染病防控、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与保健服务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但选择上述项目的大学生构成比皆小于35%,可见预防保健服务是当前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访谈发现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不多,而能获取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服务也相对不足,其所接触到的服务也以诊疗为主。而大部分医务人员提出根据大学生的健康特点,他们更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健康管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健康相关服务。
2.4 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方式需求分析
通过定性访谈发现,调查大学生希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大学生特点提供主动性、连续。他们认为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作息时间类似于高校教师,应适当延长。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可根据大学特点,以选修课等事宜方式提供,并且能够深入大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主动提供服务
3 讨论
调查505名大学生中,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为88.3%,与相关研究中其他城市大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基本接近[5-7]。但研究结果显示76%的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处于知晓但不了解的状态,而且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基本停留在医疗层面,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与内容的全面了解。学生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较为分散,缺乏一个集中的渠道,其中经学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的仅占23.4%,经学校宣传知晓尽管排第一位,但也仅占38.3%。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了解,而当前高校相关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宣传的主动性不足,此种状况将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利用,这与本课题其他研究结果高度契合。
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面,也有一部分调查对象有健康体检、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与保健服务需求,但所占比例皆不高。分析其原因,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其健康状况整体较好[8-9],加之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宣传不足,健康教育服务开展不够;其次,本课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容仍显单一,大学生可接受到的预防保健服务不足。在服务方式上,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大学生提点提供主动性、连续。高校社区卫生机构息时间应适当延长,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可根据大学特点,以选修课等事宜方式提供,并且能够深入大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主动提供服务。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不高,需求相对狭窄,缺乏健康管理与预防保健意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应根据高校特点,采取适宜方式,整合相关部门资源,采取适宜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课堂、宿舍等场所,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发现和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卫生服务需求,尤其注意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等需求的引导与满足,并且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满足大学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的保障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10]。
[参考文献]
[1] 杲强.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形式内容及具体做法[J].卫生软科学,2003,17(4):14-15.
[2] 陈建.高校医疗机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策略[J].中国校医,2008,22(3):357.
[3] 郭洪伟,尹文强,李伟,等.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72.
[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第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96.
[5] 李艳芳,王培席,王家骥.广州市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及知晓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A):2881.
[6] 朱金楠,王川,朱磊,等.南京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及满意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43.
[7] 严雅琼,刘俊毅,刘新会,等.武汉市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3):185-186.
[8] 王琼波,石晓,魏永义.大学生健康状态及常见疾病调查[J].调查研究,2009,6(26):121.
[9] 冯培明,曾东,刘钢,等.北京市居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与满意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17-118.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优势;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43-01
在农村的一些中学,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生物教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对生物学科重视不够,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生物学科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境地;教学手段守旧落后,教学设备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生物教学发展的难题。这样,就使很多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生物学科由于不是中考科目,不能受到中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特别被农村的一些学校往往视作“副科”。如何在农村中学将生物课程更好地加以实施,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每节课设计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成了广大农村生物教师所面临的普通问题,这也是提升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优化现有农村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跃的“杠杆”。学生只有对生物课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所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本人从事生物教学数年,认为生物教学备课要精心准备,特别是设计课堂导入要科学化,才能调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欲望。
农村的孩子接触到的大自然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大自然中的各种树木花草、还有各种小动物等都可以做成中学生物教学用的生物标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标本进行教学导入更加直观,能使生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强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能力。如在上中学生物课“开花与结果”一节时,事先,我让学生准备好自己喜欢的花,然后带到课堂上来,并且给学生一定的简单介绍的时间,由此可以让学生知晓自己对花的了解并不是很多,甚至他们只知道花的香味、花的鲜艳的色彩这些特征。在课堂上,学生们互相观看他们带的不同种类的花,会发现不同的花的雌蕊、雄蕊、花瓣都有所不同。很多学生会感到惊奇,提出疑问,我们由此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困惑一起走进新课程。
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善于发现周边的事物,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给学生增添学习生物学的趣味性。
二、以实践为生物教学基础,发挥农村特有教学优势
首先,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新的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很多色彩丰富的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知识,但是相对于亲身实践相比,有些内容还是不容易理解,对于有的概念还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有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师对于有的生物教学内容讲起来感觉吃力,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现在的农村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多一半的内容是关于动植物、生态及人口、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这些知识大多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紧密相连。我们农村生物课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平时多多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用心领会。
其次,发挥农村优势,用做实验代替讲实验。由于办学经费等原因,一些农村中学可能没有很多的实验器材,这可能是导致农村中学生物课教师常常用讲实验的方式取代做实验的缘由。但是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的生物现象应该通过教师与学生亲自动手、细心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我们教师可以发挥农村的优势,将做实验搬回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更直观,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最后,以活动为基础,打造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孩子的天性就是爱活动,这也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动力。因此,要打造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就要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将学生活动与生物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素材、调查报告、分组讨论及个性展示、编排小品、角色扮演等,都可以打造出快乐、活泼的生命课堂,让师生更好地进行互动,进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学生当中组建一些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各种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生物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中学组建生物兴趣小组是有非常有优势的,可以在很多方面开展活动。比如,可以发动学生走进农村的广阔天地去采集生物标本,可以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写生物日记,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报刊上摘录一些生物科技知识或动态等。
四、让游戏走进中学生物课堂,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游戏是农村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可缺失的活动,在游戏中学生能体会到身心上的愉悦与放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和特点,将游戏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爱学、乐学、主动学,做到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游戏,不但能够活跃课堂,还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