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对新闻内容真实性的把握
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媒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条件,这一方面导致了新闻媒体发展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的就是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的市场化操作也越来越明显,为了赚到足够的人气以及关注度,新闻媒体在对新闻内容把握方面松开了很大的口子,新闻本来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但是现在很多新闻媒体人在挑战新闻媒体的底线,有的新闻编辑不顾客观的存在,虚拟某个新闻事件,或者对某些新闻事件进行改造,虽然这样子新闻能够的关注度和人气能够得到一段时间的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新闻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以及引导大众正确的价值观,随着大众在认识新闻事件上面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假新闻已经不能欺骗不断进步的大众,这就造成了新闻发展的尴尬的局面,说了瞎话谎话立刻就能被网友或者是观看新闻的人所察觉,目前我国新闻编辑对于新闻内容真实性的把握做的不到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提高。
1.2新闻播报的形式单一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与品味也在不断的提高,以往的新闻播报节目一个主持人呆板地说一大堆的新闻事件,不免有些枯燥。现在很多电台都在为了自己的收视率而革新节目,尤其是现在的综艺节目,各种形式是层出不穷,尽管已经突出了限娱令,但市场信号还是刺激着许多的电台转变形式,从而赚得收视率。新闻播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新闻上能够了解大事小情,我们能看到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满足我们对国家的关心之情,但是现在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相比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平静的时间来观看一般都相对较长的新闻,所以在新闻的形式上还是需要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1.3新闻编辑要提高创新意识,模式比较刻板
现在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很多我们所关注的一些东西都少有提到,比如我们关注廉租房的情况,但是相应的跟进报道却很少,我们想知道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但是新闻媒体上也没有,相比之下,这个企业有什么突破了,发现油田了这些内容充斥的比较多,其实新闻也应该进行创新,现在的纸媒的销量不是很好,相比之下电子媒体可能越来越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并且其内容的丰富性要比纸媒强很多,很多在纸媒上反映不出来的内容,我们都能在网络上在电子媒体上看见。新闻编辑的创新就是实事求是,贴近生活,反映大众关注的一般问题,而不是总是高屋建瓴,新闻媒体既要输送新闻信息,同时也应该让人们情有所感,心里温暖。
2 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其编辑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综合的,各方面都必须协调发展,不能简单的要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相应文化方面的建设,加强新闻媒体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有用心搞好新闻媒体的创新,提高新闻媒体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新闻编辑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新闻编辑要知识面广阔,对社会生活感同身受。学识以及对社会的敏感度是编辑所不可缺少的,而创新也同样离不开这两方面,只有深知各个阶层的生活,体会过生活的疾苦,对弱势群体抱以强烈的同情心,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使命的人,才会有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来展现社会的现状,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带来希望。其二,新闻编辑的创新还包括,新闻编辑的思维的维度、视野的广阔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新闻编辑能够看到此事相对于彼事的重要意义才能够统筹文字资源,对需要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提高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以及能力
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一个为了将一个信息给效率给为有用的传递给更多手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事实的尊重是起码 的基础,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的真实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对于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应该有起码的要求,新闻编辑必须能够对事实负责,而不能为了所谓的“政治声誉”以及碍于“面子”等社会和历史的附产物而把报道新闻事件这个历史的主流的重要性忘记了。一个新闻编辑在有了基本的素质的基础上,就是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没有人天生就全知全能,也不会有人无所不能,但是一个人的水平确是在不断的学习提高的,新闻编辑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见解,这一方面就需要新闻编辑不断的学习,另一方面就要求新闻编辑要能对社会生活切身经历,到处走到处看,才能知道该反映什么,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新闻。
3 结论
新闻编辑的作用不可小觑,新闻媒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以及价值导向,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而且作为有效的监督手段,新闻媒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正确发展有着一定的纠正作用,所以新闻编辑要心怀社稷,能够真正关系国家和人民,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与时代接轨,及时的转变思维,提高思想境界和对文字对生活的更高层次的理解。真正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新闻人。
参考文献
[1]杜江毅.浅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新闻天下,2011,2.
[2]郭冬梅.浅论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J].新闻世界,2009,11:32.
篇2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科研 实践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edic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QIN Luning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bridge of school and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 need extraordinarily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quality. The medicine discipline, based the practice,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ry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medical education
1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中的涵义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大趋势,这种学习方法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学研即科学研究,强调高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实践,则要求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和理论完整地结合起来。说到底,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要求,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知识活化从很大程度上讲,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科研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医学的需求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高校中做起,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亟需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而努力。
2 学研与实践结合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2.1 实现知识本身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融合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意义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去,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更加注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底;从另一方面来说,实践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的知识活化,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实行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是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丰收。医学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从理论和知识两个环节加以重视,更快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向社会研究人才的流动。
2.2 增强高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最首要的是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创新性,其最主要的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医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要切实地将学研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做到位才能够实现医学教育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学习尚未摆脱中学的学习方法,只注重了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核,这对于培养高校人才是很不利的。因此正确地认识科研与实践的关系和重要性是十分关键的。高校要为学生的实践和学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促进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
医学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才的支持,所以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医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高校加快推进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推进,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研究人才,对于加快医学事业改革的脚步是至关重要的。医学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果医疗事业上不去就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全面地做好各个环节,保证高校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现方式
3.1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互通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企业在开发产品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或其不精通的领域,往往希望将这一技术难点委托给有此技术的高校进行攻关。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受委托高校在一定时间内拿出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这个方式对于双方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得到了自己所需,同时高校也获得了更多的科研的机会。医学的教育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医院或医学研究院交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3.2 共建实验室模式
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在医学的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加盟到相关医疗机构的研究中去,与之形成“人才+资金”的学研实践的研究模式,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这种研究模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受益的,高校和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既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同时通过合作的方式也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因而是十分有利的。
3.3 共享学习资源模式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在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但是由于创新所需要的资本很高,企业往往很难做到。而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实行共享学习资源模式在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风险,双方只会受益。比如说,相关医院可以到高校中借助于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大大减少了由于购买相关的设备而不必要的资金上的浪费。对于高校来说,应多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满足对于实践能力的需求,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丰收。共享学习资源模式的推进对于人才的学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人才的潜能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到基地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实地的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校来说,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科研训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医学等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科中,实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在实际的实习过程在,学生要善于找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突破口,然后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宇.浅谈医学科研方法教学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9).
[2] 周政华,刘振中,吉渝南.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认识及需求调查[J].现代医学卫生,2013(4).
[3] 白东艳,官坤祥,谭少明,李渊,姚丽芬.注重传统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创新临床科研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2009(1).
篇3
(一)风险社会下社会稳定是任何类型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在风险社会下,人民对于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刑事案件中不同主体的处遇也有着极高的期待。刑事被害人作为司法制度下应该着重保护的群体却常常在刑罚执行中遭受冷遇。这也正是在现实社会中被害人频繁上访,涉诉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维护司法的有效性,在对被害人的利益保障上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司法效力。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管理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风险社会下的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犯罪
对于刑事被害人的犯罪预防是提出并建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法律的目的在于犯罪惩治与对于潜在犯罪行为的威慑。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的威慑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控犯罪的发生。因此,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从根源上阻却被害人在寻求私立救济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的预防被害人犯罪的发生。在对被害人的事后救济方面,建立完备的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被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因此此项制度能够达到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的完美契合,有效降低社会风险,减轻社会管理压力,实现社会创新管理目的。
二、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民和以解决刑事被害人利益问题
国家的安定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民生活的稳定和谐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目标。因此,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给被害人的损害赔偿提供了保障。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立法和完善刑事诉讼法,只有在法律层面上对被害人提供保障才能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因此,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全面恢复被害人受损权利的重要措施。
(二)有助于维护民权以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在社会的法治管理进程中,由于在刑事被害人法律保障上的不完备,使得在对被害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方面的保护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刑事被害人委托人权限的规定不明确。2.被害人申诉的条件过于严格。3.没有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对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与诉讼权利缺陷的弥补。在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方面,被害人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的委托人的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放宽了被害人申诉的条件,保障了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利。
(三)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实现
篇4
关键词:低碳社会;低碳经济
一、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是相对高碳社会而言的,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为低碳经济提供保障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依托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民众四大主体,主要表现在发展和建设低碳政治、低碳文化、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等方面,以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先导,以社会制度的创新为保障,最终达到社会各主体价值观的转变,实现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日本
日本低碳社会建设计划经历了三个过程:(一)在酝酿期,明确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第一,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促进全社会对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逆性的认知形成共同意识;第二,摆脱大量消耗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费模式,倡导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型富裕社会;第三,保护矿产、木、水源等自然生态资源及环境多样性,促进资源再生,延续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在确立期,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发表了《低碳社会与日本》(2008年6月)即著名的“福田蓝图”: 202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的25%的水平(中期目标),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长期目标),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三)在执行期,成立《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2009年),进入“后福岛时代”,核电危机影响着野田内阁的能源政策,但历届政府在节能减排、构建低碳社会的根本国策上从未改变,这表明低碳社会理念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共识。
从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计划确立之后, 2004年4月提出 “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2008年5月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6月日本政府提出的“全球气候变暖新对策”,标志日本的低碳战略的正式形成;7月,出台 “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正式拉开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帷幕;2009年4月,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
三、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SWOT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中,对煤炭的消费比较大,且这种能源结构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当前中国,最能引起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因此要建设以低碳社会为中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很困难;不可持续的社会结构制约了持续有效的低碳社会建设进程;在对于下一代关于低碳社会构建的教育问题上仍然存在缺失;对于全社会低碳社会的构建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而现今社会还未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中国低碳社会的建设存在很多劣势,但是我们也有一些优势。
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后发优势;引入新的低碳技术、低碳理念,把中国农村建设成为低碳农业和相关产业低碳化的低碳区域;社会环保组织的发展对低碳社会理念的宣传、教育和推动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有着强大的推动力,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启动、推动、引导作用,协调好企业、低碳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二)机遇与挑战
现今世界以发展能源、经济的“低碳化”为趋势,中国对于构建低碳社会的探索也符合这一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有益于将中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新能源的开发,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于低碳经济的探索,有利于我国技术的创新,并与国际上低碳技术资源的交流与借鉴。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想要发展经济的同时构建低碳社会,我们仍面临很多挑战。中国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工业部门耗能水平高,生产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政府宏观管理不足、能源管理职能分散、能源价格调整滞后、法制管理效率不高;能源价格政府管制、企业节能减动力不足、节能减排缺乏市场化等,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四、政策建议
我国想要构建低碳社会,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促进低碳社会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低碳经济模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应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发展技术,寻找新能源,努力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指引的作用,指出低碳发展的方向,制定低碳政策;对于企业某些非低碳行为进行干预,督促企业实行低碳政策;对于已经在实行低碳行为的企业和部门做好监督工作。具体而言,在低碳社会构建中,就发展低碳经济而言,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定战略高度、后发优势、完善法律体系、顶层设计;把握城镇化机遇,把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城市作为重要着力点;低碳社会指标体系改进建议;明晰产权,构建碳汇权制度体系。
(三)引导低碳社会意识和行为,构建市场型低碳社会
我们应该广泛树立低碳意识,构建社会低碳文化。提倡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低碳意识,崇尚低碳生活,低碳生产,通过各种途径构建低碳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2050 Japan Low -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eam. Japan Scenarios and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LCSs)[R].2008.
[2] 齐哗.中国低碳发展报告: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李士,方虹,刘春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蓝虹.日本构建低碳社会战略的政策与技术创新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12,10:72-77.
[5] 何建坤.我国“十二五”低碳发展的形势与对策[J].开放导报,2011,8 ,4 :9-1.
[6] 鲍健强,王学谦,叶瑞克,陈明.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目标、方法与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7:136-142.
[7] 王新,李志国.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10:96-98.
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06-01
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阶段,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是主要的人才来源。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发展才会得到保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问题,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质;第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创新素质;第四,心理素质。在大学教学中,对学生不仅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需要服从老师就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只是纯粹受教育的对象,教师进行简单的教书、育人工作,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权益很少受到重视,忽视学生的潜能,教学不能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
2、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
我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的环境比较平稳。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于政治不大关注,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强。
3、存在拜金主义
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相应的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各种不良的思潮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一些学生重视物质享受,不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部分学生把金钱权利看的很重,不注重理想的追求;有些学生自私自利,只愿意索取不愿意付出。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比较高,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4、诚信意识缺乏
受市场经济、利益分配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学习考试中,作弊;第二,在进行助学贷款时,逃避还款;第三,在进行择业时,缺乏诚信意识;第四,在缴纳学费时,拖欠学费。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打架、偷窃的现象常会发生。
5、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社会实践环节,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欠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学生的成绩,这样,学生会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知识,对于课外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欠缺。
二、分析大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上述内容已经提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人本的思想,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可以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的发展。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生,使学生坚持正确的道路方向。从新生开始,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能够对就业有大致的认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经济的贫困,这些因素使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高校通过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加强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注意培养人际关系,以客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自信心,并且承受住挫折的考验。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大学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人生理想的教育。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于以后的生活大有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创新的概念提出疑问,教师要告诉学生,创新不是在穿着或者言行上标新立异,而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相当于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实力,用科学的精神武装头脑,使自己成为创新性的人才。
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相对复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结合现阶段我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工作的基础,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列举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蓉.试论大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篇6
【关键词】生态理念 室内装潢设计 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58-02
人类社会在高度发展的进程中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人的生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当这种物质基础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显得越来越迫切。选择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是现代人的一种全新需求,这对室内装潢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达到对空间更合理的利用,如何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以及环境宜人,都是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生态理念被运用到室内装潢设计中,能够为室内装潢设计带来更好的面貌,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室内装潢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找到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使用的领地,从而也能开拓出室内装潢设计的新天地。
一、室内装潢设计面临的新困境
室内装潢设计包括领域较广,也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所选择,这其中必然是包含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室内装潢设计需要对房间的空间形象进行设计,满足人的活动需求;进行装修设计,从而将空间进行局部更好的组合与分割;对室内的物理环境进行调控,创造适应于人体机能所需的舒适环境。然而,室内装潢设计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一)风格多样,却缺乏艺术性
在国内目前的装潢设计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各类风格的选取,欧式、美式、中式、复古式等风格都被不断提起,人们似乎多了更多适合自己心意的装修风格,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许多室内装潢设计风格中,户主对于风格的选择只是简单依附性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会进行一些模仿,没有对室内实际环境进行设计结合,对艺术观赏性的注重也不够,从而使得风格众多,但具有个性化以及艺术性的室内装潢设计缺乏。应该说来,这种局面的造成是多方面因素所致的,首先,是国内装潢设计本身理念的不成熟所致;其次,装潢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带来了室内装潢设计的艺术性缺乏;最后,人们对于自身所需风格了解不透彻带来了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的迷茫。
(二)装修材料健康性不够
绿色环保健康的材料越来越多被人们所提起,但在目前国内的室内装潢设计中,能够真正做到较为健康的装修材料选择的却不多。在进行装修材料选择中,人们往往会对比价格、性能等方面的因素,虽然环保材料越来越被提起,但由于这些材料本身的价格以及市场环境不成熟等问题,使得真正选择时对此因素较为忽略。装修材料的实用性盖过了人们对于装修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这是由于人们观念上的滞后所致,对装修材料健康性选择的缺乏对于人们常见的居住是十分不利的,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降低居住标准,不符合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这种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面貌应该得到较大改变。
(三)受老式空间布局所影响
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对于空间布局的要求和设计是重要的。进行室内装修就是为了通过相关空间的分割和组合达到人们居住的更多要求,满足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多方面所需。受传统装修思维局限,在进行空间布局中,多采用一种固定思维,缺乏空间组合上的灵活,并且一些地区还受到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响,讲究风水等问题,从而没有达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个人对于空间的渴求更加迫切,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出最大性能是许多人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这种传统僵化的设计理念,在对空间的处理上没有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观念,将室内装潢设计作为一种框架填充到人们的生活所需中,这是不利于室内装潢设计的长期良好发展的。
二、生态理念的相关概念
生态理念是现代社会中发展出来的新要求,涉及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人的居住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达到人在进行生产和生活中的良好舒适度。生态理念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创新,涉及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也带来了人们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改变,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理念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社会在不断的前进和改革中,面临了诸多挑战。人类社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所依附的生存环境。对生态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让人类自身尝到了恶果,社会发展如果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损害基础上的,那么这种发展必然是一种短视的、具有较大危害的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社会需要建设健康、积极以及友好的秩序,对环境的肆意损害是十分错误的,也会带来诸多社会发展阻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就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而科学发展观更是主要阐明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的重要性。注重生态理念的影响和灌输,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个人生存的具体需求
作为组成社会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是促成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个人需求的注重才能带来社会的较好发展。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高的满足,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对个人生存环境等精神需求方面的漠视,这种长期的漠视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带给个人愉快积极的心理反应,也能够保持个人的身体机能良好,从而发挥个人的最大创造力。生态理念将个人的这种需求提出来,将环境对人生存的重要性提出来,并且采用相应的行为来达到对个人身心健康的保障,从而带来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因而,生态理念是个人生存的具体要求。
(三)时代精神的具体阐述
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在新的时期中,既有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也有对自身时代所需的观察,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时代精神。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时代精神更加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倡人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各项基础建设中,对于生态理念的注重逐渐增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时代精神带来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和所需的全面思考,而生态理念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注重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是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个人需求的反应,时代精神的变化反映了人类价值目标的不断纠正。生态理念是对时代精神的具体阐述。
三、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
在人们进行生活以及工作环境的选择过程中,对于房屋的地理位置、户型布局、房间环境等越来越注重。现代人已经将室内布局和设计融入了个性化的需求、艺术观赏性以及美观实用性等多重理念,在这其中,生态理念的注重就是对一系列所需的总结和发展。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改变了传统室内装潢设计的面貌,带来了室内装潢设计的新面貌、新思维。
(一)运用最新科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生存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技的运用带来了便利性、实用性等特征,在室内装潢设计中运用最新科技能够更好地进行空间布局,将室内的环境结构处理得更加合理,是对生态理念多方面的贯彻和落实。一些新型科技带来了对人所需室内环境的更好体现,能够达到对空间的多重利用。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装修材料上的改变,一些绿色、环保、高效的材质被制造出来,这些材质更加无害,也能够达到室内整体装修的要求。这是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一个较大体现,也是由于生态理念的实际推动才带来了科技的与日更新,带来了室内装潢设计的新天地。但在目前来说,一些环保、高性能的材质往往还存在价格较高的因素,从而阻挡了人们选择的脚步。这就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人们生活观念等的影响,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存环境。
(二)以人为本
生态理念强调了个人所需,也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现。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是真正将人的需求放置到社会发展的考虑因素中,也提供给个人表达的充足空间,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全新精神理念,对于生态理念是一种践行。室内装潢设计将人的起居以及工作需求充分结合,考虑各个居住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对局部的设计进行优化改良。要充分认识到,室内设计不是越复杂越好,也不是越精致越好,本来室内设计就是为了服务人的生活所需,如果没有较好地达到这种需求,就是一种较为失败的设计。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还需要做到对潮流的理性追求,不是进行一些单调的风格模仿,而应该是注重较高的艺术理念以及生活实用原则,带给居住的人更加美好的空间享受。
(三)打破传统的设计
由于传统思维的限制,带来了进行设计理念创新的阻碍。比如在进行室内空间绿化以及环保设计时,往往进行一些绿色植物等的引进,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植物实际的作用效果以及对整体风格的影响。在对室内物理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不是为了简单的达成目的而采用措施,而是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各个设计环节中,不局限于传统设计实例,对设计理论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总之,生态理念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个人生存的具体需求,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具体阐述,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室内装潢设计中是十分必要的。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应该是不断运用创新科技的,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从而使得室内装潢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丁翠.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
[2]陈佳妮,王宇靖,侯鹏程.浅析节能减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3]李军.基于生态理念下室内装潢设计的应用优势[J].华章,2013(6)
[4]黄清苗.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优势与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10)
篇7
摘 要 在当前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也正处于改革的特殊时期,其中,事业单位中工会的作用日益凸显,有助于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工会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现状,工作创新路径亟待完善。
关键词 新时期 事业单位 工会 创新路径
工会工作是事业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工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工会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如何促进事业单位工会工作实现创新发展,促进工会自身建设取得新成就,这是当下摆在事业单位工会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当前事业单位工会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广大工会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工会建设的新途径,促进工作工作实现新发展。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中工会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一)工会工作创新是十精神得以践行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想促进十八的精神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工作贯穿事业单位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有着工作方式灵活、与职工接触密切、群众基础好的诸多特点,加强工会建设,促进自身工作方式创新,对于有效地贯彻落实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二)工会工作创新是实现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事业单位工会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工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工会工作传统的模式已然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因此,工作方式创新成为工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工会工作创新是事业单位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国为数众多的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特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事业单位也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革新工作方式。需要看到的是,工会工作创新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实现事业单位工作方式的创新,就必须以工会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工会建设的新突破实现事业单位自身建设的新发展。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会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事业单位对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同志存在忽视工会的重要作用的显现,对工会促进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观念上存在片面认知,从而导致在工会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将工会工作落到实处。
(二)工会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会的职能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工会工作者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对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估计不足,对工会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对工会工作进行钻研和分析,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三)职代会职权难以有效落实
事业单位中职代会是其民主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对于工会工作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职代会的职权难以发挥,各项工作不能够充分落实,职代会形同虚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自然不能够难以得到维护。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实现工会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事业单位要重视工会创新工作
工会在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上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对于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首先,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状况要有科学全面的认知,充分意识到工会组织对于党建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对于单位出现的问题与状态有所了解,对于职工群众的真实想法与诉求要及时把握并上报上级组织机构,从而能够得到上级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适时加大工作力度,进而形成一种支部重视、上级部门支持、全体职工参与、工作有效运转的良性工作格局[2]。
(二)充分发挥工会的参谋性作用
在当前事业单位工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强化调研力度,充分了解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各级工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调研工作之中,深入基层民众了解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搜集亟待解决的关于民生的一手资料,并将其作为事业单位工会创新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点,对于广大职工群众的基本诉求要进行归纳整理,正确能够把握问题的指向,寻找问题根源与规律,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注重工会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性
在事业单位中要积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发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为共同开创事业单位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营造人心齐、同荣辱的良好工作氛围,切实把握新事物、新问题的发展动态与指向,实现事业单位工会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提升,在工作中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对于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及时予以汇报,将工会上级领导精神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广大职工群众,进而力求工会工作的创新性进一步提升[3]。
综上所述,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工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事关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凝聚力的提高,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广大工会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研究工会工作的实质,认真分析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挖掘工会工作的潜能,不断完善工会职能,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不断促进事业单位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姜莉.如何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2013(03).
篇8
针对传统机制的创新,由于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全面进行,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综合管理的方式正在逐步的处于转变的进程之中,随着当前政治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与之相对应的,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政府监督和指导服务机制,确立起正确的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去了解实际的情况,并且广泛的推动相关民主机制的创新,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展。最后,社会管理综合管理创新性工作还体现在方法的创新之上,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以刚柔并进的方式,促进整个社会治安工作的转变,通过社会暗示以及舆论等形式,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一种良性的氛围同时加强内部的组织和控制,使得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当中,促进整个社会平衡性的增强。
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研究
当前我国全面的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着多个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社会的安全面临着非传统以及传统性安全风险的威胁。当前的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种存在着高风险的社会,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不确定因素都对社会的工作形成了影响。而要想转变当前的局面,就应当全面的推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以健全的政策和制度,加强社会对财务风险、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危机、能源危机以及社会治安危机的控制,加强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另外,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突出政府的职能以及增强公民的自我安全意识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之内,不仅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步凸显的时期,所以还应当加强对犯罪的控制、加强对各个行业的管控,同时还需要扩大社会管理管理和治理的范围,政府的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发挥出执政为民的工作效应,合理的把控当前的局面,为今后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综述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从明确职责权限、创造多种不同的工作形式、扩大公众参与程度以及加强监督指导等几个方面来同步的开展与进行。首先,对于政府的工作来讲,需要全面的明确基本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在当前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大环境之下,需要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转变,明确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也应当找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与社会各界和相关组织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加强不同模式的运作,进而将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社会各界共同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还应当加强社会管理综合之列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各方面之间的协作,广泛的吸纳社会各界的成员和民众参与至社会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和社会安全性日趋个性化的根本需求,逐步的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重点的对社会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当夯实相关的基层工作,为公民的活动提供基本的保障,确定相关的危机指导方案、加强警察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另外,还应当强化相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起社会责任为先的工作理念。
最后,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当中,还应当扩大民众的参与,努力的形成一种警察民众相互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一点对于当前形成良好的社会结构有着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普及安全知识、加强社会团体建设、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为民众提供安全信息咨询、随时掌握民意。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人本理念;企业思政;管理;运用
0.引言
思政管理中的人文因素是影响思政工作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由思政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所决定的。本文就通过企业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本观念的建立对如何根据企业的情况构建基于人本理论的思政管理体系。
为此我们要对人本理念的重要性提出说明。
1.人本理念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指导意义
1.1人本理念是构建企业思政管理体系的基础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思政管理就是思想政治管理的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带领大家向既定的目标更加团结地前进。而对于企业来说,思政工作的开展是能确保企业员工在思想上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统一,让大家的劲儿往一处使。
思政工作开展的热潮拉开序幕是在2012年十之后掀起的,十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在面对经济、文化、政治更加开放环境的情况下,在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思政建设中。所以作为承载“中国梦”的当代社会企业,必须要在思政宣传中,体现出“人”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人本观念在思政教育中核心位置的不变,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
“人本理念”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企业以及各种小团体对于人的重视程度,最早是从人文主义中衍生出来的,推崇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理念面临着不断滋生的功利主义的打压和排挤,我们同样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从历史来看,我们的人本理论是早就存在的。这可以从《论语》中得以体现:仁者人也,仁者爱也。而同样,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屈原,也是在不满于社会对于人的重视程度,投江自杀。这些都是我国人本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着悠久的历史。
1.2人本理念对于企业思政管理的指导
企业中面对的思政管理对象相对较少,因此企业中能够很好做到以人为本:帮助我们的员工树立符合企业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创造自己发挥自身作用的空间,进而不断加深员工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在新的历史和社会大背景下,在提高思政工作效率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2.1人本理念是企业思政管理核心体现
从思政工作的目标来看,我们不能抛弃企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而一味地将思政工作变为思想灌输,思政工作的指导意见变为空话、套话,这样是毫无意义的。而我们更应该依据每个人员工的具体情况,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和策略,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所以人本理念是企业思政管理核心的体现。
1.2.2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的支撑要素
作为社会主义下的企业,科学发展是使得我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将人本理念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要素,只有尊重每一位员工,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才能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员工安心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将才能运用在工作中,为企业更好发展做贡献。
1.2.3人本理念能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动力
创新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下非常需要的源动力,而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有创新的思维和想法,才能让企业有创新。而人本理念就为我们每一位员工开动脑筋为企业的发展做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动力。
2.思政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思政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从企业的硬实力中无法能够看到思政管理的业绩,但是思政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催化剂,能够起到调节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首先,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实情去发展和壮大,而通过企业思政管理,能够及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行掌握。
其次,企业的思政管理工作能够很好地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的是企业的软实力,而企业的软实力同样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人本理念如何在企业的思政管理中运用
3.1充分认识人本理念重要性
尽管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思政教育已经改革和好多年,但是我们在不同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社会的影响因素,从而会让企业的思政管理者对人本理念在思政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削弱。譬如在当前社会,充满了功利主义,我们一旦在思政管理中松懈了人本理念,而以更多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为主,去破坏了企业员工的利益,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打击。因此,我们思政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本理念的重要性。
3.2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体现员工权利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属于每一位员工的,也是企业思政管理工作于员工建立的桥梁。所以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能由企业去制定,让员工们去在违背个人意志的情况下去学习和传承,这样对企业是没有好处的。我国一直以来以为人民服为宗旨,而企业文化同样如此,只有建立了每个人都认同的企业文化,才能让企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企业有一个很好的归属感,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3.3做好人本理念的与时俱进
如果单一地去制定一套在企业思政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实施方案,是不可取的。我们人本理念在每个企业中都需要依据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规模开进行制定,同业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在思政工作中保持一成不变,这样会被社会淘汰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企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新出现的难题和发展的困惑,所以人本理念的实施也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加强建设。
企业作为整个社会希望的承载,一定要将时展的任务落实在自己的身上,不断贯彻和实施党对于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企业中的每个人做起,共同去促进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企业还需要在思政工作中建立一套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宣传机制和规范,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能在保证自己权利的基础之上,履行企业发展中员工应该履行的职责。不断完善思政工作。
3.4企业需要做好人文关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有一群曾经为企业奋斗,但不幸丧失一定能力的弱势群体,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企业要做好人文关怀,不能因为他们现在不能为企业做出贡献而放弃他们,这样才能让企业的人本理论深入人心,同时也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3.5企业要加强思政管理先进性建设
企业要想保持自身思政管理的先进性,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改进机制,让企业能够实时地吸收到社会中的新鲜元素,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再依据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政管理工作,做到每个人都有章可循,对企业中能够提出和发掘问题的人多鼓励,而对破坏思政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应惩罚,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思政管理的先进性。
4.结语
总之,对于企业来讲,在开展思政工作中,人本理念作为核心的体系是不能改变的,它能够从根本上为企业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是在面临转型问题的企业中,一定要抓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思政管理中贯彻企业发展思想,才能在大潮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礼光.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结构[J].福州大学学报,2010(03):10-11.
篇10
关键词:大学;教育;公民社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51-02
当前我国经济虽高速发展,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速度却没有跟得上经济的步伐,导致现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问题严重,而公民社会目前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对公民社会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1]大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只有从大学时期开始,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大力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
一、我国公民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重要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很大问题,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西方的社会结构和形式,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解决我国的社会问题,公民社会的理论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我国。[2]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公民社会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美国学者提出的三分法基础上,三分法将社会分成政治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和经济分离,应该是独立于政治和经济。我国的学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民社会应该是政府系统、市场和企业之外民间组织和关系的总和。在公民社会中,普通大众可以参与改善现实的境遇,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公,而我国的国情刚好需要公民社会。社会是国家和政府的真实写照,在公民社会里,普通大众的参与性更强,能够很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与传统的社会相比,公民社会可以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对于促进法治社会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作为西方思想的产物,显然无法完全适应我国,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和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虽然具有了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工会等多种公民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些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组织建设、社会责任等都不够完善,公民社会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不是国家的一种行政手段。各种形式社会组织的存在,不是为了对抗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住在一起市场经济的一种写照,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世界范围内著名非政府组织数量超过了八十个,这些组织的存在,对于世界和平、健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括能源环境、女性地位等各种问题。这些组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很好地折射出了社会的一些问题,相比之下,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较差,公民意识是个人在自己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宪法赋予每个人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足够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公开参与精神和规则意识,而公民社会强调的是人本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公开性和开放性。大学的教育中,注重人自身的解放和完善,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同时大学的思想自由,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自由追求真理。大学教育的包容性很强,倡导多元文化,学生可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去探索未知的社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大学无疑是先进理念的汇聚地,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加入到社团中,这些社团采用学生自治的方式,自我进行管理,与公民社会中的社会组织非常相像。将人从完全的自然状态变成社会状态,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社会状态就是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具有相应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懂得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和制度,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公民社会追求人本主义和多元主义,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公民社会是要满足每个人的利益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民社会是很多个人的组合,其追求每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刚好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根本,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臣民是主流的思想,中央集权和专制是主要的社会形态,普通人民大众无法保证自己的基本权益,很多人都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更无法参与到社会的治理等。而公民社会中的人本主义,认为公民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政府部门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实现和保护这种权利,政府需要得到公民的认可,政府行使权利也需要相应的法规来约束,不能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社会中的多元主义,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多样化,每个领域都有可能出现代表性的社会组织,由这一领域的人自愿组成,或者具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大家可以同时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国外的学者认为,基于多元利益结构的多元价值观,是社会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公民社会比如是独立于国家、市场的,具有足够的自治能力,能够为个人提供精神归宿。[3]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点,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组织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成员之间没有任何的壁垒,组织活动时间和空间都不会受到限制,当然公民社会中的自由也要在法治的基础上,人们需要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相符,良好的大学教育,可以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只有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意识、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才能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采取实际的行动,勇敢追求公民社会,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
三、大学教育对公民社会构建的作用
(一)宣传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学主要有民办和公办两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民办和公办大学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大学内部都有很多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学生的数量基础很大,给社团组织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社团组织的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大。这些社团组织在日常运营中,难免会与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有一定的阶层,作为学生社团的参与者,也是公民社会的实践者,如在校外所做的一些志愿活动,都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对公民社会的宣传,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引导普通大众公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提供人才
大学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人才,公民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只有真正懂得公民社会的内在意义,充分理解公民社会的重要性,这些未来社会的主人,才能够投身到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很多大学都开始借鉴西方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科研组织,每所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人文社会学科或者自然科学等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些人的素质较高,对于公民社会有着至关的感受很好地推动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大学要想培养出符合公民社会需求的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及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变革精神,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最后是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让学生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只有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能够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三)通过网络建设公民社会
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到互联网中,而在网络中人们的身份相同,没有地位上的差异和贫富的差距,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无疑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缩影。相关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影响力较大的舆情,基本都是通过网络爆料引起的关注,而网络用户群体中,学生所占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对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建立,显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如果能够将这种力量持续发扬下去,学生进入到社会中,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就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
大学教育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础,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特殊,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理论,要以我国公民社会的特征为基础,借鉴国外公民社会发展经验,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公民社会的道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人才,年轻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具有足够的认识,亲身投入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相信这样大量的建设者进入到社会中,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俏.论大学教育对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性[J].青年时代,2015(14):129-13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