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篇1

事实上,民众的公共意识是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公共意识的培育不是市场经济应该和能够承载的职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仅仅是民众利益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利益主体意识并不必然带来互利共赢的公共诚信意识,如果没有能力及时在全社会构建起诚信的社会体系,这样的利益主体意识越膨胀,最后很可能带来的是一个有民众无公民的社会,是一个残酷无序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可以带来民众民主诉求意识的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科学的政治制度安排,这样的政治诉求越强烈,所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可能反而会更大。

所以,GDP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国民公共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的成长。三者之间要形成正比的关系,有赖于社会建设中执政党的领导智慧、动员能力和组织艺术,有赖于政府的高度负责和职能更新,有赖于中国社会各种积极力量的相互协同,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

而其中一个需要执政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担当的重大责任就是,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公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建设基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基。当然,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近现代中国制度的变革和嬗变所带来的很多纠结和焦虑,从根本上说几乎都缘于中国人公共意识的缺失,缘于中国国民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缺失。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痛心疾首的教训。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所有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当今的社会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体系做支撑。一个经济强大而公民教育落后甚至缺失的国家,一个绝大多数民众公共意识淡漠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

公民教育,不是民生意义上的教育普及,不是仅仅让孩子们有学上,更不是简单的升学率,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接受这样的教育。公民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目的、内容到具体的教育形式,所关注的不仅是在国民教育中让孩子们掌握一般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公民人格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更要紧的是给孩子们开辟可以仰望的星空并教会他们如何对照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是让孩子们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义务,并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担当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能力、负责任的成熟政治公民。当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个体,经过公民教育的培育和洗礼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时,中国的社会建设才有希望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获得持久的社会发展动力。

一句话,没有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有合格的成熟的现代公民个体,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建设、治理与创新的美好愿景。

篇2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 关系

一、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及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无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生产价格理论,都以价值这一概念为基础。价值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坚持和发展经济学,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于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争议,其中怎样理解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一个重大问题。价值的量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所以,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内涵,是正确理解与应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劳动的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3)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5)资本及资本的运动。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断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资本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运动及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认为,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其他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

二、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是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采用的两种表面上有差异的表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称“第一种劳动时间”。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另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按照市场需求的商品总量应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称“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社会需要角度说明的,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三、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数量关系上看是统一的。

马克思双重表述这一概念的主要差别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论述了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并准确定义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在这里“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是指现时社会上同一生产部门内绝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已经达到的生产条件,包括原材料、设备等,最重要的是指生产工具。理论界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定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社会需求可以改变社会劳动在某个行业中投入的总量,即第二种含义的劳动时间,从而改变某种商品的社会产出总量。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任何生产行业无论其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利润率都将趋于一致,而决定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正是“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单位价值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讲到社会需要对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分配的决定意义后,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中补充指出:“但这不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同一规律。”这就是说,无论社会对某类商品的需求量有多大,都只能改变社会投入到该领域的总劳动量,而不会改变商品的单位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的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平均利润规律会使全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因此,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某部门生产单位商品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按比例分配给该部门的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论》中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价值规律及《资本论》整体逻辑的必然要求。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某商品的单位价值是个量、抽象、微观的形式,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构成该商品的社会总价值,是总量、具体、宏观的形式,它们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个量和总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积累,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从两种必要劳动时间的传导机制来说,它们的含义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观察的角度而已。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因为劳动量总是在一定时间内投入的,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时间越长,所投入的劳动量越大。因此,商品价值量是一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增函数,商品的价值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但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生产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投入该商品生产全部生产企业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投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商品的价值越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段话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但据我看来,它实际上是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来含义的进一步引申。就是说,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诙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即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的商品上。那为什么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的商品上呢?就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某一类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时,看出该类商品在生产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所占份额。其问题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同类商品中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时间,另一个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不同类商品中某一类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从而可以看出该类商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所占的比例。这正像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同类商品中的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可以比较出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在该类商品生产时所花费的总劳动量中的比例一样。由此可见,所谓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二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是因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生产商品时消耗劳动的不同对象引起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只有这本来意义上的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说事实上只有这一把“准尺”度量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因此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达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总之,马克思说价值规律在个别商品和社会总商品的生产中同时发挥作用。作为“平均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数值来源于某行业不同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的加权平均,它形成某个商品的价值。作为“总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数值来源于该商品的生产总量。前者形成某商品的单位价值,后者则构成该商品的社会总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积累,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篇3

关键词:花卉园艺;现代化城市;建设

1 花卉园艺的现实应用价值分析

花卉园艺主要是利用花卉及各种植物来营造景观,以便充分发挥花卉植物的特点,并通过合理配置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借助于花卉园艺可迅速实现城市的美化及绿化,并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形象及其品位。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花卉及园林景色的欣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此,如何实现花卉美同园林艺术间的相辅相成,并有效掌握花卉及植物色彩的规律与奥妙,从而配置出一幅幅美丽、新颖的图案,为城市居民布置出更多同时代气息相符,同现代化城市建设节奏相适应的现代化花卉园艺景观,已经成为摆在从事花卉园艺相关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2 花卉园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花卉植物是一种绿色植物,绿色常被称为长寿之神、健康之神,并被颂为生命的摇篮。首先,花卉园艺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消耗空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氨气及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其所分泌的挥发油可将空气中的肺结核、白喉、伤寒、流感及痢疾等病菌杀死,还能够大幅降低空气中的悬浮粉尘、飘尘等。其次,花卉园艺能够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及其所带来的放射性危害。测定发现,花卉植物绿叶层至少能够减少γ射线剂量的50%~75%,并能够有效减少太阳照度及其辐射强度,并吸收紫外线,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安适的环境中。再次,花卉园艺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噪音,噪音会使人疲劳、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并降低其工作效率。据测定,绿篱墙等能够显著降低分贝。此外,花卉园艺还有助于生活及工业污水的净化,据统计,污水流经30~40m的绿地可减少氨1/2~2/3,减少细菌1/2~7/10;经过芦苇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其氯化物、悬浮物、有机氮、氨、磷酸盐分别可减少30%、90%、60%、60%、20%及60%,而总硬度可减少33%。花卉园艺能够有效调节城市温、湿度,并降低风速,绿地较公路地面可有效降低10~17.8℃,并能够使暴风减速50%。最后,花卉园艺有益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花卉等绿色植物能够产生大量负离子,不仅可以抑菌,还能够调节大脑的兴奋及抑制状态,使其恢复正常,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具有药用功效的花卉高达254种之多,因此,可利用花卉植物所具有的特殊生物场对某些特殊病症进行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意外的疗效。

花卉园艺还彰显了一种文化,发展花卉园艺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各国、各地区人民都喜欢以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历史、风俗及花卉植物等情况为依据,将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以此来象征这个国家及城市的文化特征。利用市花的象征意义同其他花卉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可赋予整个城市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可对青少年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花卉园艺还具有十分独特的科技价值,对于研究该城市考古、生物进化、地理及气候变化、信息及传真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普意义,园艺花卉可以有效反映某一城市及地区的科技水平及其文明修养,因而间接体现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而拥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园艺花卉进一步延续了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世界上还没有哪种力量可以将花卉同生活分开。

3 我国花卉园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 城市街头小品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也在逐步加强,无论是街头、高架桥,还是天桥上均增添了立体的花柱、花墙及花球等,并形成了城市的立体景观带。例如,某市在工业路及街头纷纷布置了花箱,并种植了矮牵牛及三角梅等花卉,在省委大门两侧进行了花墙景观及花柱组合景观的配置,以粉色矮牵牛、红色一串红及黄色孔雀草为色调搭配出了一条色带状的景观。

3.2 绿地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在绿地中进行花镜、花丛等形式的布置,通过花卉丰富的色彩、形态彰显一种自然美。例如,某市利用分车带花镜,采用非洲茉莉球、海芋、鹤望兰、三角梅、朱蕉、孔雀草、一品红、西洋鹃及矮牵牛等进行布置,总体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相互协调、斑状混交的景观。

3.3 人行道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对于主干道可铺设“花箱”立体绿化带,例如,某市在主干道旁所摆放的花箱经多组连接形成了带状的景观,花箱高出地面,因而装饰效果十分突出,外形轮廓呈规则性,植物配置的株形相对较矮,有铁树、非洲茉莉球及山茶花等,在构图上形成了饶有趣味的装饰小品,使得“花箱”中的花卉更加饱满,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社会问题和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几乎每到毕业季都会被称为“最难就业季”。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想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我们的大学生势必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目前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开展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才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其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动力,将来在就业、创业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陈凤、吕王勇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当企业被问到在招聘人才是否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多达92.30%的企业是比较看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雷启洪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必要性,其中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是高校就业创业的需要,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如:建立良好的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等。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众多企业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的一项能力。我国的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接受的最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差。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措施。2015年7月,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英山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在学习公司网络营销模式的同时,他们积极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探讨,根据自己平时知识的积累,对于该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整理成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英山的社会实践结束之后,团队并没有随之解散,他们利用学习所得参加了全国“互联网+”比赛,取得了湖北省银奖的好成绩。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

1.2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学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的专业进入社会后到底能干什么心存疑问,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不是很明确,所以他们制定的规划大多是自己的模糊想象。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真正深入到了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知道了专业方向,明确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1.3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团结合作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会把应聘人员分成几组,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可见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少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项任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和同事相磨合,就能培养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1.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跟其他员工一起工作,没有特殊待遇,使他们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他们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校的最大疑问就是学的知识最后能在哪里得到应用,除了老师上课教的知识之外应该自学什么内容,所有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迎刃而解。这样大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实践能力提高了,步入社会时的胜算更大。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校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但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只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对于学生参加的结果并无反馈,大部分学校都是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有单位盖章就可以了,学生有没有真的参加实践并不追究。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找单位盖章,抄一份报告交差,使社会实践失去了意义。另外,大多学校主要精力都放在校级、院(系)级社会实践小分队上,为小分队联系单位,组织考察。但这种都会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跟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力上提升不大。

2.2学生的认识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以后会对应什么样的工作,大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就造成他们本身对社会实践不重视,只是把它当作学校给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亲身经历过实践就不懂得它的重要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认为社会实践就是为了挣钱,在工作中怕吃苦受累,使社会实践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3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到实习的学生身上。企业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时同样会担心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多的情况是企业想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身上获取更多的价值,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在车间里挥汗如雨,不但学不到知识,更会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失去信心。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措施

3.1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度

在思想上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介绍专业前景。定期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交流一下他们社会实践的经验,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校外的比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了知识在哪方面应用,才会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2与校友企业合作,联手开办社会实践基地

校友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资源,一般情况下他们的企业与学生的专业对口,校友既有对学校的热爱,又有对学弟学妹的深切关怀。可以与校友企业合作,开办社会实践基地。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学院充分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校友企业冠名在学院开展比赛,为同学们提供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完善对社会实践的考评体系

假期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绝不能让其流于形式。学校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社会实践的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除写社会实践报告外,还应要求学生附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图片、视频等,并且由学生实践的企业单位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打分。此外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是保证此项活动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条件。

作者:康玉超 杨守鹏 陈健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凤,吕王勇,屈婷.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与就业关系的探讨[J].理论前沿,2015(13)

2雷启洪.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有效途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7)

3常愉,刘茂灿.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篇5

1、社会实践报告的涵义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社会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的实践成果。

2、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

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

2)针对性。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实践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调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4)系统性或完整性。实践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的,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

总的来说,实践报告要做到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3、社会实践报告的语言风格

实践报告可以叙事为主,也可以说明为主,或者叙述和议论兼有,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原貌。在语言风格上,虽然讲究辞章,但以准确、简练、平实、生动为本,一般不用或较少使用比喻、夸张、含蓄等修辞方式,也不采用华丽的辞藻,避免一切浮词虚言等语言表达方式。

4、实践报告的撰写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篇6

在刚刚过去的xx年暑假,我有幸进入到淄博移动公司的淄川分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从二月十三号开始到二月二十四日结束,为期十一天,获得的收获很多。

众所周知,移动公司是国内最知名的大型企业之一,是我国移动通讯业的龙头老大,而我所学的是学院通信专业的邻居——计算机专业,自然也能在此处得以施展所学,锻炼能力。

我所从事的任务主要有三项:宣传、暗访、回访。

宣传就是发小广告,移动每月都会有很多新的优惠活动和业务,需要以最快的手段进行宣传,仅仅靠电视广告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借助传单是一种经济方便的方法。我们选择的地点是淄川区汽车站,这儿人流量很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了解信息,我们十人在此处作了一周,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们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终有回报。

暗访相对来说是一项比较刺激的任务,由于移动的商较多,难以一一管理,这就导致有些商家“顺便”也了其他电信运营商的产品,这是公司不允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扮演普通购卡的顾客,探出他们的底细,这项工作是喜欢谍战的我最热衷的,短短的两天,我与搭档查出了近十家违规店铺,可谓“劳苦功高”。

至于回访,它是最清闲的工作,我需要做的就是坐在桌前用电话挨个跟客户联系,询问他们关于新业务的使用感受及意见,这也算是移动公司服务客户的人性化一面。起初干起来并不太累,可干了一天发现真是不轻松,口干舌燥不说,腰和腿也麻了起来,竟然有点怀念那几天的户外工作了。

以前的自己只知道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当自己真的踏上了工作岗位,才知道工作有多么的艰辛,更何况,自己所从事的公司里面相对较为轻松和简单的工作,倘若自己从事了其他繁重又复杂的工作,还真的难以适应,可见,处在象牙塔里的我,离踏入个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实践报告

1.大学生移动话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3.大学生洗车工社会实践报告

4.暑期电子数码公司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国家农业基地社会实践报告

6.社会实践意义

7.关于公共医保暑期实践报告

8.大学生手机销售顾问社会实践报告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多媒体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涉及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点去开展。然而当前中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对知识的感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学习知识不够深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必要。

一、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学生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一个人知识的学习与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同志曾经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中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直接关系到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只有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

1.运用视听型实践与课程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对于学生行为价值的教育,运用多媒体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呈现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实际发生的事物。通过视频、音频、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带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和多样的视角去感知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用正确的行为观与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多媒体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认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讲到《知识让人生更美丽》这一课时,我播放边远山区学校现状以及渴望学习的孩子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且与自己实际生活环境做出比较。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边远山区的贫困与教育的落后,体会到山区孩子学习的不易,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的珍惜。还可以开展捐赠书籍、衣物等公益活动,举办诗朗诵、征文写感想等活动,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感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行动上坚定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信念。

2.在社会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实践活动,并付诸行动。比如参与调查式、小组竞赛式等适合中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讲到《法律的基本特征》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旁听少年法庭,参加展览、讲座等,使学生了解法律。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法律效力,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制定“小法官”评选和任免制度。以近期表现为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庭”的机会和可能,不断拓宽学生整体参与的范围,扩大影响面。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设计参与模拟法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法律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实践形式设计法律流程,将模拟法庭展示出来,最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拍成照片,写出感想,并以海报形式在全班展示。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审理”发生在身边的案件,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锻炼行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将知识具体化,并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教育

社实践的进行场所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因此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要预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力度,平时教学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进行。掌握意外事故的自救常识,迅速冷静地处理意外危险,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学校要采取安全措施,明确责任义务,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和思想品德课程只有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作用,才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知识点教学,进而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以发展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实践课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最重要和最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

四、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1、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既要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内容,更要注意根据当前大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让“三生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热点,探索生命价值,学习生存知识,奋斗幸福生活,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构建起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5]。

2、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求真的精神。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有效载体,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实习培训基地等等。以这些集体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另外,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环境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有人从旁指引,加强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避免安全隐患等其他问题,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也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加强“三生教育”工作,将“三生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6]。

篇9

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日常化和常态化的特征,这同时也是校报鲜明的个性特征。校报有自己的采编队伍。校报的采编队伍不如媒体的采编队伍专业,它显得有些业余。然而,相对于校报来说,这个采编队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从业人员不论是政治道德品质还是心理素质以及从业素质都须较高,这是从业人员必须满足的一项基本能力。针对业务素质而言,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对文字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还应具备选题、策划和语言控制能力。因此,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校报的实践工作中来,在上述几种能力中都能得到提高。高校校报广受大学生的欢迎,因为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适用性强,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高校校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的内涵

高校校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每期报纸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主要形式有周报、旬报和月报。报纸出版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娱乐和出版导向,重视社会利益,贴近社会生活。校报丰富了学校教师和老师的精神生活。高校校报作为大学生校内社会实践载体的具体内涵,是由它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的。

2.1校报的出版工作。校报的出版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的。校报的出版流程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的,分别为:(1)收集稿件。对来搞进行收集,同时通过联络员对外界进行约稿等;(2)审稿校稿。对所收集的稿件进行校对;(3)电脑排版。编辑部负责对稿件进行排版设置;(4)校对和修改。对打印出来的版面进行校对;(5)签付印;(6)出版发行。高校校报工作同社会上的其他岗位一样,需要有才华的人参与。高校校报的出版和发行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来从事。大学生在校报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积累校报工作的一些知识。

2.2校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报的运行模式和它的发展现状,使得它具有成为大学生实践载体的可能性。如何将校报打造成为学校校内的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这是学校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校报人才的选拔工作基本上由学生干部负责,他们自行管理,建立学生通讯录。每年招新后,对新进的大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之后让他们参与实践。除校报的正常工作之外,校报会定期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校报的影响力,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

3、高校校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效果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高校校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校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校报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大学生提前感受毕业后的工作状态。同时,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努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校报实践工作,培养了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结语

篇10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munity-oriented;social practice;mod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57-02

0 引言

作为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我们获取知识和发展认知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思想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但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新鲜事物”变成“常态事务”之后,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据河南日报记者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实践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占85%,但认为“暑期实践大多是马马虎虎、走过场”的大学生占56%,认为真正实现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目的大学生仅有25%,同时,认为内容陈旧枯燥、没有创新、吸引力明显下降的大学生达38%。基于此,笔者从多年指导本校绿色绿环协、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1 社会实践社团化模式构建策略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团队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的专业背景,也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范围更广、意义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团化模式就成为一个操作上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需要走一条具有“制度化保障、项目化途径、专业化支撑、基地化承载、科学化保证”的道路。这其中,必要而合理的制度是基本保障,过程完整的项目是有效途径,贴近实际的专业知识是必要支撑,运作良好的基地是有效载体,科学管理是必要保证。

1.1 制度化保障,建立学生社团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即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选)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规范与流程,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制度,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指导教师应是该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可以增聘1-2名指导教师),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教师积极深入基层,在以个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个人专业业务水平,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机制,在社团管理规范中,结合社团的性质与类别,规定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致方向与频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开展效果好、辐射范围大、社会反响好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的学生社团在社团评比中给予倾斜,以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1.2 项目化操作,促进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内容的持续更新

项目化操作是指将学生社团在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之初,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向团组织申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遵照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较为完整、科学的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等。这种操作方法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式的管理办法,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实施。如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开始引入了项目化,至今已成功实施了10年,累计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和院校社会实践团队近200项。

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将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揉入到实践过程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性,可以使开展教科研的社团指导教师受益,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论证、中试等工作,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大学生在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四是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满,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避免了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真正使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的尝试,发挥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开展项目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科学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3 专业化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打造精品活动

依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要紧扣社团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提供活动层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分类,各类社团应根据个人特点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应充分利用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既可以让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巩固专业思维,提升专业归属感;也可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协会到农村开展农机维修,电子协会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英语社到偏远山村开展英语支教,街舞协会开展老年舞培训等等。

1.4 基地化承载,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

社会实践基地有别于我们理解的活动场所,基地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物质平台和场地资源。近些年,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00余家,其中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0余家,为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的思想性,具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能够提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思想消极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实践基地方与学生双赢,应在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基地的利益,强调双方利益最大化。此外,在众多社会实践基地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精品基地、优秀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评比。地方政府也应该响应高职院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方的诉求,为社会实践基地在税收、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通道,是整合大学生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大学生尽快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即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1.5 科学化管理,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坚持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管理的原则,科学化管理社团社会实践,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额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实践类社团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二是加大社团社会实践的总结制度,把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与升华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常抓不懈,在常规工作中寻求亮点,不断创新;三是围绕精品社团建设,开展“一社团一品牌”活动,加大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将活动重心由“内部相对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由“自娱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高度重视社团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活动时间上进行外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拓展,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力争社团社会实践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