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的重要性

篇1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篇2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

转贴于 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 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 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

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篇3

[关键词]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风险基础资本

一、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大都采用多种保险投资方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为五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保险基金进行投资组合。

在投资多样化的前提下,各国政府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投资方式设定了严格的投资比例,美国在这方面的限制更加严格(详见表1)。

以美国纽约州为例,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股票及债券投资不得超过总投资的20%,房地产投资不得超过10%,海外投资也不得超过10%。由于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它们对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不同,投资结构也不相同。寿险资金由于其长期的特点,以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股票类资产比重较大;非寿险资金投资则主要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例如,1995年英国寿险资金46%投资于本国股票,13%投资于外国股票,2%投资于国外债券;非寿险资金投资本国股票为26%,投资外国股票7%,投资国外债券10%,投资本国公共部门债券21%。

图1描述了1992年-2003年美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情况。债券投资是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方式,虽然每年投资比例起起伏伏,但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3年高达66.34%;股票投资为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二大投资方式,投资比例一直高于10%,2000年高达30%;抵押贷款也是重要的投资方式,1992年投资比例达15.6%,但近年来其投资占比一直下滑,2003年降为0.28%;短期投资近年来重要性日益突出,2003年美国财产保险业的现金及短期投资占比达9.3%;美国财产保险业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一直不高,1992年的高峰期不过2.5%,后来占比不断下降,2003年仅为0.81%。

总的来看,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非常谨慎,2/3的投资资产是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市政债券、高评级公司债券和美国国库券。图2是1999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债券投资的构成情况。在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所投资的债券中,短期(5年及以下)、中期(5至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三分天下,其中短期债券占比最多,并且呈现不断增加趋势,2004年估计占比达45.5%左右。

就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投资策略更加稳健。表2是1996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股票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占比情况。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6年—2004年,2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票投资占比从未超过15%,2004年仅为8.93%。另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房地产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4年以来,在上述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中,有10家公司基本上未从事过房地产投资。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

(一)1995年—2004年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及其波动情况

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总投资额不断增加,平均增长率达9.62%,2001年达到最高值19.66%(详见图3)。总投资的不断增加,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入的持续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看来,由于种种因素,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比较明显。图4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情况。在此,投资收益率二利息和投资收人/投资资产。10年间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整体收益率波动起伏,最高时曾达到7.51%(1998年),最低时仅为5.53%(2004年)。这说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还比较大。

表3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财产保险业整体水平,各家收益率均值及其波动差别也很大。从投资收益率情况看,1995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平均值达6.72%,而同期20家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均值高于这一行业水平,而其它16家公司都低于这一水平;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收益率偏低的状况,是与其投资谨慎策略息息相关的。从20家公司的具体情况看,投资收益率均值差别很大,10年均值最高的第一美国(faf)达14.76%,而最低的保罗·旅行者(sta)仅为5.39%。从投资收益波动情况看,20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波动也普遍较大,且情况各异。1995年-2004年,20家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均值为1.62,大大高于财产保险业的整体水平(0.66),其中有14家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高于1,有5家公司标准差超过2,第一美国(faf)高达5.63。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成因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投资收益变动的风险。利率的上下波动直接影响证券价格,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特别是国债)面临的主要风险。美国市场利率一直变动不定,使利率风险成为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风险之一。图5是1980年—2004年美国市场的利率变化情况。从1980年-2004年,美国的短期利率(3月期票据)、中期利率(1年期票据)和长期利率(10年期票据)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年起伏不定,给上市公司的资金运用带来很大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是债券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不同债券因为其信用等级不同使其信用风险各异。一般而言,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小,其它依次为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而投资回报率正好相反。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普遍投资谨慎,一般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的证券,故信用风险较低。例如,在丘博集团的资产组合中,70%以上的应税债券是由美国财政部或美国其它政府机构发行的、或者是由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评级的aa级以上债券;90%以上的免税债券为aa级以上债券,大约70%的债券为aaa级;只有不足2%的债券低于投资级别,因此丘博集团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很小。

3.汇率风险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化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当投资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以丘博集团为例,2004年底,其财产保险子公司共拥有非美元投资资产约45亿美元,这些资产的品质和到期日与国内资产相似,主要以英镑、加元和欧元计价。当英镑汇率、加元汇率或者欧元汇率下降时,丘博公司将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

4.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指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和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收益损失。保险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现金流运作业务,保险公司是资产和负债的集合体,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就是某个时点资产的净现金流小于或大于负债的净现金流,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产损失。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暂时的不匹配,只会影响保险公司日常赔付、投资的减少和财务的稳定性;而长期的不匹配则会导致保险给付危机,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相联系的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产损失。如果出现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情况,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套取现金而急于抛售手中的资产时,流动性风险就产生了。

5.股票投资风险

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相对较高,加之股票市场变化原因复杂且动荡不定。图6是1990年—2004年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走势情况。总体上看,美国股票收益率变化幅度很大,股票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很高。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最高曾达到40%(1996年),而最低时为—20%以下(2002年)。因此,股票投资占比较高的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往往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率波动偏大。

三、投资风险对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投资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基础资本的影响很大

风险基础资本(risk-based capital),是指保险公司要求等于或超过与其可能出现偿付无力风险的具体风险特性相适应的最低资本要求的一种制度。在风险基础资本制度下,将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量化为所需的净值。这种方法从保险公司的风险构成出发,根据保险公司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有弹性地衡量该公司用于支持业务经营所需的最低资本,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的盈余低于其要求的风险基础资本(或风险基础资本的百分比)就会受到监管行动的约束,如加强监控、限制新业务的增长、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以免被接管等。

从整体情况来看,美国风险资本与净保费的比率在1994年—1998年猛增,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增加(见表4)。1994年—1998年,在美国的保险投资组合中,股票占投资资产总额的比率由17%上升到23%;股票的投资风险占净保费的百分比由40%上升到62%,大约2/3的风险资本的增加是由于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增加引起的。

篇4

一、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较早,开国之初,就成立了全国性质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后来在政治动荡的起伏中,保险业整体发展放缓,直到改革开放,保险业才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通过数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逐步积累,我国的国民经济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人均财富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建设的日益繁荣,在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广大民众的保险保障意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保险业的兴盛和壮大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现状。

就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财产保险极具发展潜力,以车险为例,车险在当前的财产保险企业的主营业务中占到了接近半数以上的比例,因此,车险无论是从保险种类还是保险明细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消费逐年上升,结合我国在交通法规上的补充和完善,以交强险为代表的交通保险措施的出台使得汽车保险业逐年出现利好,从新车购买、车辆年检、车辆保养维护到车辆报废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保险业始终参与其中,更遑论企业中盛行的五险一金、贷款风险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等,这些都不一而足的反应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险业垄断现象突出,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几大行业巨头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门份额,国内的中小型财产保险企业和外资财产保险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2)缺乏专业有序的保险企业管理,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仰仗于对担保行业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预估、成本控制等,我国的保险企业管理还停留在行政管理的单一模式上,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发展环境。3)保险人制度尚需完善,保险公司和人是一种关系,但是现在的人行业普遍存在良莠不齐、缺乏审核机制和专业素质地下的现状。4)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财产保险公司要从公司竞争力、盈利分析和保险收益等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二、国内财产保险发展的方向研究

针对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整体问题,可以相应的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的发展尝试:

1.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的市场机制

财产保险是一个涉及面广、时间周期长而且处理流程十分复杂的系统管理项目,因此,从立法上予以保障和规范,是确保财产保险行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当前来看,《保险法》的出台以及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下,日益发展的保险行业的整体态势,针对不同的保险险种、保险业务、投保方式、投保范围、保费收取规范等,应该出台详细的法律指导意见,结合保险专业理论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整体的财产保险市场逐步正规化、法制化、公平化和良性竞争化,同时结合规范化的保险制度和保险经纪人制度,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这将是我国保险行业和财产保险企业应该着重关注的未来发展重点所在。

2.财产保险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发展,保险行业的全球化进程也在逐步铺开之中,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的国际保险业务量逐年上涨,可以预见的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将和国际上的财产保险公司出现更多的合作和竞争的机会,这既是机遇也是新时期下的挑战,财产保险企业在保险经营方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保险技术发展上的技术含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也将逐步引入到财产保险行业,各企业必须具备科技嗅觉,让新技术为自己服务,可以预见的是财产保险行业巨头垄断的格局将会被打破,财产保险行业的未来将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三、新环境下保障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的策略

以发展现状为根本,着重分析自身存在的发展瓶颈个发展问题,立足于财产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下,财产保险企业应该制定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际入手:

1.狠抓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改革

财产保险行业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转折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由单纯的追求发展速度到追求发展质量转变,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其本身也到了深化改革的节点,这就需要财产保险企业首先要自上而下的看到改革的重要性,贯彻深化概念的整体理念。通过建立符合企业现状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承保能力和实行保险收费规范等等措施,将大力开展全方位的企业改革,与此同时,更要看到财产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之间的发展关系,立足于双赢共进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财产保险行业的新局面。

2.提升产品优势、打造企业品牌

保险业的根本在于承保行业的风险预测和风险评估,这也是保险行业作为风险控制的最有效手段的存在的主要意义所在。而影响这一风险评估水平的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集中在财产保险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上,缺乏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很难实现企业优势资源的合理使用,使得企业难以实现快速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风险识别、控制和风险预估的全流程的一体化业务。这也将直接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的自身产品的价值和吸引力,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之外,财产保险企业还需要在风险预估这一点上实现加成和附加值的体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打造强大的产品研发体系,构建门类齐全的产品群、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优势保险业务模块、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的领先产品代表,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这将使得财产保险企业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都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拓展,这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3.完善保险人机制

在国外的财产保险的发展历程中,通常是由专业的公司和中介公司来承担保险企业的产品的销售和服务,这是一种产销分离的市场模式,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环节的自身优势,但是在中国,人或者中介公司往往是从财产保险企业这个母体中剥离的一个附属机构,其独立性和竞争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财产保险企业在看到人机构为企业创造巨大销售利润的同时,也必须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通过建立健全保险人的管理机制,提高保险人的准入门槛,逐步规范人市场的专业素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保险人市场的整体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解决掉现有的保险人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提升保险人在保险业务推行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为深化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细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执行力。

篇5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 分支机构 内控监管 政策

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财产保险公司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能够依法经营和稳健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保险监管部门对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各项监管措施的条件。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公司本身和保险监管部门都需要协同合作,各尽其责。

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管理的特点

首先保险公司总公司具有完备的制度作为前提,绝大多数的分支机构都要以总公司的制度为基础,在本机构中设立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则,包括理赔、客服、承保、保全等各领域的各部门和岗位,都要有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管理职责。其次是分支机构应将总公司的战略目标和相关制度落到实处,或将其分解或转化成符合本机构的考核指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总公司的制度。第三是分支机构应建立起内部稽查体制,使公司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支机构要加强稽查力度,并且逐步构建机构内风险预警系统的框架,进一步保证本机构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二、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现状

尽管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管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就其整体现状来说,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财产保险是一门经营对象为风险的行业,也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险行业的风险是无法控制的,保险公司也是一种负债经营,所以保险公司建立有关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都不够强,还未设立专门的机构风险预警系统,而且没有分析和评估机构经营管理每一个环节的风险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风险无法及时提出应对办法。也有一部分公司虽然对已存在的分支机构加强了风险管理,但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就开发新的分支机构或者新业务,给公司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第二,虽然陆续了一系列的内控监管措施,并且所涉及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活动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严密,但是我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总公司。对于分支机构的内控监管工作主要交给派出机构,即各保监局,保监局一般都是按照保监会所指定的内控监管原则来开展工作。而实际上我国各个地区的财产保险市场情况各有特点,甚至一个保险总公司的各分支机构都是各有差别的,所以保监局在具体实施内控监管时要对保监会的原则予以细化和深化,使其适应当地的财产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的具体情况。

第三,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无法达到保险监管部门提出的内控建设标准。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都认识到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顾虑到机构的市场竞争力等,总有很多保险公司或机构不在内控建设上真正下工夫,自然就会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出现漏洞,甚至出现违法违规现象。所以说,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虽然是公司内部的事务,是一种自律行为,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市场问题,离开了外部的监控和约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监管部门要给予公司正确引导和规范,制定各项内控监管措施以推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三、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原则

要完善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首先要明确的是内控监管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公司的内部控制,其目的是促进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所以在制定内控监管制度时要注意以引导公司分支机构加强内控建设为主,监督公司严格执行预期内控制度标准。其次是要在内控监管中坚持实际出发的原则,要结合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其中科学有效的措施,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内控监管和内控建设的方法。第三是要注意全面性和预见性原则,这就要求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找出其薄弱环节和风险大的环节,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同时还要对整个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监控,以全面系统的内控监管来推动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四、完善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对策

(一)明确保险监管部门对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职责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本身的内部控制薄弱问题,才是引起内控执行力层层减弱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本性因素。所以保险监管部门只对市场上已发生的问题进行查处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查处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才能真正规范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运营,并且规范整个保险市场和保险行业。具体来说:

1.保险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区域性的内控指导文件和监管准则等,使区域内产险公司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能够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发现本机构内部控制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和改进的方法。

2.保险监管部门还可以制定出具体经营行为的最低行业标准,以强制性的方法促使产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达到这一标准,否则就以信息披露或行政处罚等手段来督促各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对本机构薄弱环节的改进工作,以保障投保人的权益,维持区域内保险市场的秩序,促进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此外,保险监管部门还可以作为财产保险总公司与其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将总公司内部控制不当对分支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和分支机构对总公司决策的疑问和矛盾等,反馈给财产保险总公司。

(二)加大保险监管部门对财产保险总公司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对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监管不能与对总公司的监管分离开来,保监局在完善对产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监管时,要多寻求保监会的指导,并将保监局的工作经验上报给保监会。同时保监会要加大对财产保险总公司的监管力度。

1.促使总公司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只有总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分支机构才能做好机构内的管理工作。为此,财产保险总公司可以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垂直管理和分类管理等模式,使各级分支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清晰,并且能灵活变动,形成安全高效的管理结构。在核保、核赔和财务工作人员中开展切磋、沟通、竞赛、上下查、互查、联查等监督活动。

2.促进总公司建立完善的分支机构考核指标体系

首次要转变以往单一的业绩考核指标,从效益、规范和诚信等方面综合考虑,不仅仅只反映保费的规模变化,还要把赔付率、应收保费率、投诉率、人员留存率和理赔服务效率等内容全部反映出来。其次要综合考虑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比如说在分支机构领导团体不变的情况下,业绩考核指标可以包括上一两年的业绩情况。

3.促使总公司提高内部稽查的独立性

分支机构的稽查工作应该由总公司垂直管理,可以在各机构设置稽查部门,并由总公司统一考核稽查部门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稽查部门人员要有一定的流动性;总公司制定明确的稽查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分支机构稽查部门能够依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鼓励分支机构创新稽查方式,以提高稽查审核的效率,对于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给予处罚,保证稽查工作的实际效用。

(三)确保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有效性

有效性监管是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在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相关制度基础上,对其市场行为的重要监管内容,监管部门要将有效性监管完全融合到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工作中去。

1.完善分支机构内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监管机构要安排出专门的检查人手来对每一个产险分支机构进行记录和监测,并根据不同的分支机构的规模、诚信、效益等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区域内分支机构的内控效果。

2.提高内控信息收集技术水平

首先建立分支机构定期上报内控建设情况的制度,分支机构要把内部审计等报告定期上报给监管部门;还可以召集各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负责人定期召开报告会、座谈会、专项调研等活动,掌握各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内控建设理念和执行情况等;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收集投诉,或者进行现场稽查等,准确发现公司内控中出现的问题。

3.探索创新内控监管制度

监管部门要不断探索创新对分支机构的内控监管制度,比如说建立分支机构分类监管体系,灵活运用内控效果评价指标等评估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对内控体系出现问题的机构加强监管,加大保险监管的透明度,实行监管信息披露等制度,运用行业自律和公众的监督力量来促使公司改进内控工作。

五、总结

总之,针对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在遵循内控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明确监管职责、加大对财产保险总公司的监管力度、重视有效性监管等方面来完善对产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监管,杜绝违法违规现象,促进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积极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慧霖.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0(1).

[2]马旭东.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甘肃金融,2012(2).

[3]张波.浅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

[4]宋志伟.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关系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监管现状的讨论[D].北京交通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销售费用管控;财务管理;精细化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金融与财务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发展迅猛的财产保险行业销售费用管控现状,探究实现其财务管理精细化过程中,加强销售费用管控的重要性。

一、财产保险行业销售费用概念及管控意义

销售费用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的名词,财产保险行业的销售费用指的是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宣传、广告等方式吸引投保人购买财产保险,为投保人提供财产保险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公司广告费、产品宣传费、人员的手续费、活动经费、赠品费用等等与财险产品销售有关的费用,财产保险行业的销售费用一方面是变动性销售费用,包括费、产品宣传费等,他们随着财保业务销售量的波动而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则是与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销售额无明显相关关系的费用,是销售之中不可避免地的花费。

加强对销售费用的管理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便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当前经济高度发展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企业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重视各个环节的费用管理,将销售成本尽可能控制在最低限度,保障公司经营利润,加强销售费用管控势在必行。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1.细化财务管理的内容,拓宽管理范围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指在具体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各财务人员的分工。在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规范和指导,拓宽财务管理的范围,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各部门、各项目协调发展和进步。

2.制定明确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公司企业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节省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常常将企业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通过分工合作明确各方责任从而提高公司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节省企业的资金等。

3.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规范财务管理

在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从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企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将制定一系列细致的运作框架,明确和细化财务人员的工作,尽可能减少职责不分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推动人治向法治的迈进。

三、当前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管控存在的问题

1.销售费用管控意识落后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公司行业遭遇的竟争愈发激烈,使得销售费用管控对财务管理以及公司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但财产保险公司行业普遍存在对销售费用管控不重视的现象。财产保险公司行业在销售费用管控上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经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预见性等都很差,参与程度也很低,从而致使销售费用管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销售费用管控手段落后

财产保险公司行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老化,特别是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仍还在采用传统的管控模式,在销售费用管控上很多新兴的科学管理方法几乎没能得到运用,在处理和应对迅速变化的信息上能力欠佳且远远不足。以往旧的销售费用管控措施手段逐渐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财务管理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当前的销售费用管控也必须走上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落后的问题。除此之外,财产保险行业在销售费用管控的手段以及控制系统上没能够做到有效整合,管控的手段的落后与陈旧,尚不能满足财产保险行业在高层管理层面的决策需求。

3.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千差万别,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认真、严谨和务实等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素质,对投资资金的支出和费用资金的拨付等不具备合理的盈亏分析及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力。甚至于,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责任观念。财务管理人员各方面素质的问题使得这些专业人员不能有效控制公司企业的资金,从而财务安全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财务保险公司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组建,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决杜绝造假账及腐败等各种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为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强企业销售费用管控,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

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部分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财务管理道路,加强销售费用管控,实现财务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1.树立销售费用管控的新的理念

树立销售费用管控新的经营理念,即是要充分把握好资源合理配置的理念、市场经济的理念以及最优化效益的理念。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重视财产保险公司行业范围内的发展态势,也要充分关注和掌握财产保险公司行业之外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要将财产保险公司行业的各种经济要素与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相匹配,充分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确保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到成本的最低化。

2.创建销售费用信息化服掌教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搭建信息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方式的运用可以极大的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压力以及工作强度,从而完成和实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共享性、准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等。

3.全面提升财产保险公司行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在提升财产保险公司行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上,要强化对财产保险公司行业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培训。而且在培训结束之后要对这些接受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只有能够通过考核和评估的工作人员才能继续在财务管理的工作岗位。而对于在考核和评估中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要继续对其进行培训。在当前财产保险公司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上,只有能够在考核和评估中达标的工作人员才有资格参与到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4.构建以全面预算为前提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销售费用管控运行体系

财产保险公司行业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构建出以全面预算为前提,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充分重视注重公司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销售费用管控的运行体系。全面预算是公司企业未来发展的的规划部署,对公司企业以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公司企业的全面预算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营业预算。各项的预算之间是彼此是相互联系的,且彼此之间存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财产保险公司可通过长期的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观测,来编制全面预算。成本管理是依据公司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的。财产保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成本来对公司的各项部署和发展做决定的,因此对成本的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要构建保险公司行业以全面预算为前提,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销售费用管控运行体系,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文.精细化财务管理全方案[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2]李光.谈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1).

篇7

财产保险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自20仍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实施从而签发第一份电子保单以来,揭开了国内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序幕。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已有超过80%的保险公司建立或筹建电子商务网中,其中46%的保险公司建立了电子商务网站,22%的公司正在建设之中。人寿、人保、平安、太保、泰康等保险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或专业渠道部门,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建设成效逐步显现,2009年网络保险保费收人约为万O亿元。其中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电子商务建设成效较为明显,2009年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为21.4亿元人民币,有效支撑了短期信用险承保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小保险公司也逐步加大了电子商务建设的投人,作为开拓市场、提升营业收人的重要手段,预计中小保险企业的电子商务将在未来的三年至五年内逐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建设的财险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已基本能够覆盖保险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主要侧重于宣传、查询,并逐步完善投保、核保、支付、保全功能。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短期意外险的保险卡激活、对个人用户的车险、意外险、医疗健康险以及针对企业客户的货运险、出口短期信用保险等,及面向人和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管理和查询功能。保险公司稳步推进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以此为契机逐步改进内部管理体制和流程,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创新渠道建设,丰富在线保险产品,提高在线保险市场份额,努力为保户提供较为全面更加便利的保险服务,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财产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对财产保险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作用。保险电子商务具有创新性、高效率、虚拟化、交互性等特征,是技术创新融合业务发展的产物。以信息和通讯技术特有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有助于解决保险行业发展的顽疾—高投人、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三高一低”问题。二是保险电子商务同其他领域电子金融产生互动和协同,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整体效率,也为保险公司混业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银行业和证券业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和资金往来。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商业模式总体上具有很多的共性,具有高度的趋同吐,在此环境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趋同吐的信息平台,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平台,有利于促进和强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模式。

篇8

这一现象表明,长期不太受关注的非寿险业务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并且已经初步显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非寿险保险市场的潜力一定能够完全释放出来,因为潜力释放还需要许多外部条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保险公司――特别是那些以此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依靠非寿险业务,一定能够将增长潜力转化为实际业绩。只有那些充分重视并且为此做好准备的保险公司才能抓住机遇。

五大趋势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和财险公司的未来发展将受到以下五大因素影响(见图1)。

第一,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能够转变为对保险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保险公司如何加深对车险之外的零售业务(比如个人险)和商务业务(如农业、工程险)的渗透。

第二,销售渠道。随着在财务上更加自由和消费更加理性的人口数量增长,在经济更繁荣的沿海城市,已经看到直销渠道的出现,保险人数量减少,伙伴关系以及网络和电话销售渠道迅速发展。

第三,竞争态势。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态势取决于企业规模、销售渠道以及潜在的价格放开的影响。

第四,资本要求。作为保险行业监管者的中国保监会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和资本水平向国际要求靠拢等方面的监管思路。

第五,融资能力。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保险公司需要在公司内部资本生成(通过经营利润和现有股东的资本支持)和外部资本生成(股权融资,发行次级债)以及进行再保险之间取得平衡。

车险仍是财险之王

在当下中国市场,车险占到所有非寿险保费收入的75%,在国际范围内来看,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由于车险保费的上升以及汽车销售市场的火爆,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了上升态势。

然而,就财险市场整体而言,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保险行业整体收入的强势增长,但是财险保费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过去十年中却在下降,即便在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摧毁了50万座房屋后亦是如此。

这意味着,从短期看,车险仍将占据中国非寿险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的推动力仍然是汽车销售。然而,如果研究一下财富增长与车险占非寿险比例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尽管不同国家之间有差异,但整体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对汽车之外财产保险需求的增加,车险保费占非寿险总保费的比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财富水平增长而下降。基于上面的趋势判断,中国的车险占非寿险保费的比例未来5至10年将会呈下降趋势。

由此预期,在中期发展趋势上,车险之外的财险业务的增长将会快于车险业务。事实上,很多财产保险产品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只是尚未转化为可观的保费收入。

在整体增长方面,我们看到以下机会:

直销渠道对于标准化非寿险保险产品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理性消费人群占比较高的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一方面,一些成熟的客户不愿意在购买一些简单保险产品时和保险人打交道,他们愿意通过更便利的渠道购买。另一方面,对于保险人来说,仅通过销售简单保险产品想要在大城市发展业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佣金越来越低。基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的原因,直销渠道对于富裕客户群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由此可以带来业务不断增长,并有助于做大财险业务的蛋糕,这对于有能力在新型销售渠道上发展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机遇。

在产品线多元化方面,对于那些能够承担和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农业和工程领域保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拓展业务的良机,可以成为他们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点,并且保持可观的利润率。但是由于这些领域的专业性很强,因此能够利用这一机遇的保险公司数量有限。专注于农作物保险的只有5个左右专业性的保险公司,我们预期数量有限这一特点也会在其它商业性产品线中出现。

最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渗透率目前还比较低。和大部分国际市场甚至亚洲其他市场比较,中国财险消费占GDP的比重非常低,再结合庞大的人口群,这些因素为保险供应商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前景,这一点对本土市场相对饱和的外国保险公司尤其具有吸引力。不过由于公众购买保险的意识以及这方面相关教育还非常有限,低渗透率不一定会自动转化成保费的增长。保险业界可能需要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大量投资,才会慢慢把诱人的前景转化为现实。

看到机会的同时,也需认识到车险目前仍然是财险之王,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应对这一险种所包含的各种挑战,包括应对监管当局对这一市场的干预。

车险的利润率在过去十年间有巨幅波动。2003 2006年间,保险公司被允许在车险价格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结果各家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争相降低保费,导致了2007年和2008年的大面积亏损,一些保险公司甚至面临偿付危机。在2008年,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规范车险市场,这些措施将车险产品保持一定的价格水平和利润率上,在避免保险公司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方面起到了效果。从2009年至今,车险的盈利大幅提高。但是,如果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目前的市场状态就无法持续。

其他国家的市场经验显示,车险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使在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如英国)也是如此。驱动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销售渠道的演变。在英国,第一波的渠道改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保险人转向电话销售。最近,网络销售所占的比例开始快速上升,包括通过比价网站(见图2)。

由于比价网站可以让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保险,因而已经迅速成为网络购买车险的主渠道。价格几乎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而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价格只相当于传统渠道的60%。

这也增加了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家保险公司想尽办法增加网络销售的竞争力,盈利率也因此发生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保单低价在网上销售,以保持它们在比价网站上的竞争力。

所有这些的发生是趋势性的,不以保险公司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在中国市场,车险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激烈竞争和渠道变化的影响。

中国的财险公司过去曾为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非常激进的策略,而目前市场正在经历类似英国保险业过去发生的渠道变化,一些走在前列的保险公司(如平安),其直销和电话销售(DMTM)

所占的总销售额比例已经达到10%或以上。

虽然目前非寿险行业仍然是“汽车为王”的格局,但是这一细分险种的收入和利润容易受到监管政策的严重影响。而保监会正在考虑放松对车险费率的管制(目前车险企业在产品定价上并没有多大自)。放松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制性地共享承保数据以及增加企业在定价方面的自由度。但是,如果实施时机不当,这些措施可能会对财险市场的整体发展带来挑战。目前财险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时期,财险企业肯定希望保持现在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自然期待价格能保持高位。但实际上,竞争压力的增大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下降和利润率的降低。这种变化在2006年印度放开财险税率管制时期十分明显,结果印度财险行业高价格的时代被终结,保险公司为了保住这块业务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展开激烈竞争,保险产品的价格如自由落体,印度保险企业经历了痛苦的时期。

所以,尽管财产保险行业在2011年上半年创造了历史最高利润,但是未来前景很可能是,随着销售渠道的转换和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的自由度更高,保险产品价格会逐渐下降。

与上述趋势同时发生的,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资本的要求可能会更趋严格。按照现在的形势估计,保监会将增加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加对偿付准备金的要求,以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保监会很可能会引入一个更先进的基于风险的资本需求监管模型,这一模型会根据各个保险公司的投资和负债(所卖的保险种类)风险情况量身定做。这些要求和财产保险行业长期资本密集程度上升的发展趋势一致。

资本密集度的上升,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当局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会更高,以避免发生不能偿付的情况;另一方面更多的对资本要求更高的财险产品会出现。同时,随着中国保险公司的不断发展成熟,其理解自身业务所蕴含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会更合理地储备资本。

图3为股东权益与净保费比率,这一比率数值越高,运营所需要的资本越多。长期来看,美国保险业的这一比率在提高,现在的数值差不多比上世纪70年代高出三倍。图表右下方灰色的线是中国财险行业的股东权益与净保费比率,比较接近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从图表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车险“战争”对这一比率的影响。随着保监会干预措施的实施,这一比率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升。从长期来看,预期中国财险业的这一比率还会继续上升。

评级公司标准普尔今年7月份的《中国保险市场近况和展望》也佐证了以上预期。这份报告估计中国的财险公司未来三年需要补充8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资本金,其中400亿元用来满足保费增长对资本的需求,400亿元用来使偿付水平接近更成熟保险市场的水平,即股东权益/净保费比率达到40%,也就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保费收入的高增长、利润率的压力和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三个因素合在一起,意味着仅靠保险公司运营产生的内生资本很难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那些雄心勃勃、想要保持高速增长的保险公司来说,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未来几年很可能会增加。

就中国市场而言,保险公司可以考虑通过几种途径进行外部融资。首先是现有股东,主要是非金融机构。为了说服他们投入更多资本,应该让其对公司业务发展前景有更清晰认识,并且让他们相信这种投资比其他投资途径更有利可图。

然后是利用其他的外部融资渠道,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或通过公开上市发行股票。这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发行费用比如投行承销费通常占到融资额的2%

6%,不可小视;第二,更重要的,一旦上市,就要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比如增加信息披露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也有一个副作用较小的选择,那就是引入一个新股东作为长期战略投资者。新股东可以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是某个正在寻找新途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传统上,外资保险公司多是通过和国内企业合资来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一模式目前来看并不成功,合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过去10年来仍非常小,而且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迹象。

最后一种选择是利用再保险公司作为满足资本要求的途径。通过将一部分保费收入向再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而不必考虑从外部融资。由于再保险合同通常每年更新,通过这种方法,给管理层和股东带来很大灵活性,不用顾忌资本充足率而限制增长速度。

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一旦出现灾难进行大量理赔,由再保险公司提供的这种资本充足保障就可能一次耗尽,因为整个行业都面临理赔要求,再保险公司也自身难保。不过,幸运的是,即使发生了日本地震海啸及新西兰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全球再保险公司目前的资本充足水平仍然处在高位。

中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很复杂。一方面,其增长很快。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强调,目前财险产品对消费者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因而市场潜力无穷。但如前文所说,如果保险行业希望将潜力变为业绩,可能还需要在教育和启迪公众的保险意识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且业务模式同

质化较严重。最大的三四家保险集团所占市场份额很大,然后是所谓的第二梯队保险公司,最后是很多分散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多数财产保险公司中,车险都占据统治性地位。除了少数具有鲜明业务特征或者聚焦于某个渠道的保险公司之外,大多数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都高度同质化,而且它们的首要目标一直是尽可能地快速增长。

我们相信,在前文所讨论的趋势的作用下,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将会发生改变。

除非外部环境发生意外(包括政策变化),中国最大几家保险集团的地位不会被后面的公司超越,但预期将会有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因为第二梯队保险公司需要更加量身定做的商业策略才能取得更大发展,而小型公司仍需为获得足够资本而挣扎或不得不进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有赖于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战略和执行力:

替代传统人渠道的新型销售渠道的建立是关键;

利用规模优势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能够以较低价格获得市场份额增长,同时保持合理的利润率;

产品组合的多元化,降低对车险的依赖;

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本,以支持目前业务的正常发展,并为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可能发生的更激烈车险竞争未雨绸缪;

篇9

关键词:商车改革 条款 费率

2015年2月3日,中国保监会了《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再次开启了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费率市场化的序幕。2015年6月1日,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保险业选择最合适的时间点,以灵活透明的保费和对汽车产业的精准把握,让车型定价与车主定价一起开启,引领汽车消费者走向理性消费、安全驾驶的新时代。

对中国车险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研究表明,车险保费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基础。车险是我国财产险的第一大险种,2014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5516亿元,占财产险的比重为73.11%,2014年,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车险市场。在2014年的车险业务构成中,商业车险占比74.28%,交强险占比25.72%。

作为一大亮点,本次改革通过引入车型定价模式,对安全等级低、零整比高、工时费高的车型厘定较高的保险费率,对安全等级高、零整比低、工时费低的车型厘定较低的费率,使保费和车型风险更为匹配,以保费价格这一用车过程中最灵敏的触点引导社会公众理性消费。同时,本次改革还对不同风险的车主厘定了不同的费率,不出险或少出险的车主保费有不同程度降低,出险频率高的部分车主保费有所提高,通过保费的“奖优罚劣”,引导车主安全驾驶,降低出险频率。

商车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保险价格将由车型决定,一款车的保费价格将更多地取决于这款车的零部件更换价格标准,而不是新车购置价格标准。同时,风险与费率的相关度将更加匹配,长期不出险且安全驾驶记录良好的车辆将会享受到更低的优惠价格,而经常出险的车辆则可能面临保险费率的一定上浮。车辆连续3年不出险,车主在投保时仅无赔款优待系数一项,即可享受6折优惠;再加上其他优惠系数,最低可以享受4.335折优惠。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保险业早已成为推动汽车生产厂家不断提高汽车安全性能、降低过高零配件价格、制定合理维修工时费标准、提高汽车易维修性以及培养消费者良好驾驶习惯、减少人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借此,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费浮动告诉客户汽车安全和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商车改革对中介市场影响较大,从博弈利益角度看,中小公司应该是拥护者,因为斩断过长的销售链条有利于推动中小公司直接面对客户,真实、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掌握风险信息,降低外部销售交易成本,提升获得客户的能力,打破与车商等兼业渠道合作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利局面。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对渠道有严重依靠倾向的中小公司,在市场化改革前反而逆势加强了对渠道的依赖。一些中小公司还没找到离开渠道直面消费者的竞争手段,多年来形成“放费用、靠渠道”的惯性做法,割断了与客户的天然联结,忘却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保险保障本质。商车改革对于中小公司来说是一剂猛药,对于做好准备、战略清晰的中小公司来说,是助力成功崛起的发展机遇,而对于仓促应对、碌碌无为的中小公司来说,则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本来就比较困难,而此时施行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费率改革对主要以车险业务经营为主的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也将无疑是雪上加霜,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费率改革对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品差异化

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后,机动车商业保险在各保险公司将实现差异化经营,这种差异化包括条款的差异和费率的差异,条款的差异体现在保障范围上存在不同,而费率的差异则直接体现在保费价格的不同。产品的差异化特别是费率的差异化将直接影响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保费规模小,服务水平一般,本来就无法与保险市场的大公司抗衡,如果在费率上再存在差异,将更难与大公司竞争。

2、竞争更激烈

由于产品的差异化,特别是费率的差异化,将直接影响机动车商业保险的市场竞争,进而影响车险市场的竞争,再进一步将影响整个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保险产品的费率厘定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不可能随时调整费率标准。因此,主要依靠车险经营的各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费率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其他方式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是依靠提高中间成本的方式争取市场份额,这将直接增加经营成本,给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更大的负担。

3、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后,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也会因费率厘定和市场竞争的原因而趋薄,甚至亏损,这将导致保险公司在短期内发生支付困难,经营状况也会因此出现恶化。保险公司如果仅通过增加竞争成本的方式,试图改善恶化的经营状况,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的经营进一步恶化。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局面,保险公司的经营将出现长期性的恶化,进而只能被收购或者兼并。

面对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费率改革对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严重影响,中小财产保险公司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影响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在应对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费率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注重挖掘战略渠道,发挥后发优势。此次车险改革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设置相应的车险系数。相对于大公司而言,中小保险公司摊子小、负担轻,相应的渠道调整和转置成本小,更加便于有针对性地锁定目标客户群,在推进产品定价标准化和业务管理自动化等方面,有着“船小好调头”的独特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策略的后发优势。

第二,要注重差异化经营,获取细分市场优势。相对于大型公司而言,中小保险公司往往存在机构较少,偿付能力充足度不高的现实。在传统销售模式下,很难快速打开市场局面。当前,互联网金融对大众生活的渗透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变革,正在将“大一统”的保险市场分割为“小众”市场,市场细分维度将不再局限于客户细分、区域细分等传统方式。同时,市场细分和识别更加便捷、透明,这就为传统保险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中小公司快速成长提供了一个契机。中小公司完全可以依托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快速响应市场。通过全面应用差异化战略,推出“量体裁衣”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中小公司绕开区域局限、品牌价值不高、话语权不足等市场壁垒,为寻求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第三,要注重利用行业知识溢出,创新盈利模式。目前,车险行业主流盈利模式都是基于对终极赔付率的预测。在“大一统”的监管模式下,终极赔付率用于研判车险业务的可负担费用及业务盈利情况,确保保单质量和保费充足。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把创新车险盈利模式作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小公司研发能力薄弱,对盈利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如果有效利用行业先进盈利模式的只是溢出和知识转移,辩证运用各种模式的实践成果,并根据自身的业务规律,不断校验调整,去伪存真,完全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投入和更少的资金投入,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这将对中小公司突破业务增长瓶颈、破除增长路径依赖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第四,重点提高精算水平和自主定价能力。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后,精算工作将真正形成从产品开发、费率厘定、责任准备金提取、回溯分析、费率校验、偿付能力管理的精算循环系统。能否立足精算技术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将是中小公司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公司尤其需要推动精算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融合,积极寻求柔性定价,提高客户体验。

在商车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中小公司存在竞争力弱的现实情况,建议监管方给予中小公司一定的政策性引导。首先,在非车险创新型业务资格准入方面,优先考虑中小公司,推动中小公司将非车险业务发展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其次,加大对中小公司创新支持力度,对于中小公司创新支持可以由低风险到中等风险逐步过渡。再次,加快推动交强险市场化改革,尽快出台交强险制定区域费率厘定机制,充分考虑我国地区风险水平差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地区差异化费率。

总的来看,商车改革对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公司只有在商车改革的推动下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打破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苦练内功、培育核心能力,才能最终在改革中成功突围,实现小公司大发展。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家庭保险;问题;误区;建议

课题项目:中华女子学院2015年度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我国家庭保险规划现状及投保策略研究――基于北京、重庆和亳州的实证分析”(编号:1100049911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0日

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明确把商业保险定位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在家庭医疗、养老等风险防范方面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本研究以家庭投保策略为研究对象,旨在解析家庭保险的重要性,投保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家庭保险的功能

(一)保险的分散风险功能。日常生活中,自然灾害和一系列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损失范围也是不确定的。而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行为,选择保险就是一种选择主动管理风险的方式。保险把集中在某一单位或个人身上的因偶发的灾害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分摊给所有被保险人,起到了转嫁风险的作用,即投资界的理论――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

保险机制产生的真谛,是针对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损失,无论是人生的疾病、意外还是死亡风险,还是财产的损失、责任风险,保险都能通过相应的产品给予保障。所以说,保险是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将人生风险转嫁给商业保险,仍然是现代人“最划算”、“最安全”的一大途径。

(二)保险为家庭人身财产提供保障。对于一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健康平安地成长、生活,那么这个家庭就会持续稳定地存在下去。一个家庭或个人一生辛苦劳作用来支付庞大的生活支出、子女的教育费、婚嫁费、医疗费,都想赚钱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说一辈子不遇到点什么难事。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无事时风平浪静,有事时危机四伏。尤其是家庭支柱受到风险,若一个家庭的家庭支柱不幸病故,主要经济来源就会缺失从而导致家庭破裂。因此,进行家庭保险规划是解决后顾之忧的最佳选择,对发生人身危险的人及其家庭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按不超过家庭收入的20%比例购买保险,编制合理的家庭保险规划,为家庭构筑起安全的心理防线。

(三)保障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一个家庭是由多个成员构成的,又因年龄段的不同、家庭责任的不同,每个人需要的保障是不同的。30岁以前,处于求学、就业、结婚的阶段,意外发生率较高。可以选择保费低廉的纯消费型定期寿险。30~50岁,孩子的增加加大了家庭生活开销,教育经费、房屋贷款使责任更加重大。作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应当为自己提供充分的保障。中年人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压力和责任,要考虑家庭、家人健康的双重保障,根据家庭状况选择适当的寿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意外险,再配合住院险和津贴型保险,万一发生意外,可使孩子和家庭得到经济保障。

(四)分红保险兼具理财防通胀的功能。由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可知,2012~201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显著提升。把钱存入银行是一种储蓄方式,但存取方便的优点并不利于储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进程日渐加快的背景下,家庭对资产保值、增值有了更强烈的需求。有效的家庭保险规划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分红保险或投资连结保险,投保人除了可以得到传统保单所规定的保险责任外,还可以分享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取得超额收益。从长期看,分红险具有较稳定的收益性,可以帮助投保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有效抵御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的不利影响。

(五)保险隐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保监会和各省区政府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保险密度为1,766.49元/人(271.77美元/人),同比增长19.44%;保险深度3.59%,同比增长0.41个百分点,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态势较好。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从我国保险市场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的指标看,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家庭财富不断增加,百姓的理财观念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业将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从金融业稳定,还是增加社会就业,都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二、家庭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家庭保险分为家庭财产保险和家庭人寿保险。家庭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力,也是保险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当前家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现在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二是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三是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

家庭小型化使家庭作为传统的风险自保和抗风险能力下降,促进风险保障的社会化,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合力,形成风险转移和保障。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调查显示:我国计划生育家庭约占全部家庭的七成,从统计来看,计划生育家庭一旦“失独”,将面临生计、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我国已有100多万“失独”家庭,每年的新增数据高达7.6万,60岁以上“失独”老人的规模日益庞大。由此可见,家庭保险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发挥的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的作用日益凸显,家庭保险的市场需求上升,发展空间巨大。

尽管国家密集出台“新国十条”并加大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国家庭保险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由于历史和行业原因,中国商业保险的推行之难依然如履薄冰。保险市场发展还存在制度障碍和体制机制的问题。

(一)保险运行欠规范,保险理赔能力有限

1、我国居民保险意识滞后、薄弱。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继而带动了消费者现有财富的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了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不少居民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认为风险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严重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保。因此,我国人民的风险意识相对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长期并且重要的问题。

2、早期保险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对保险业形象影响深远。在长期的保险业经营中,形成了经营粗放,再加上保险人员误导客户的时间偶尔出现,从公众的角度,保险被误认为有“欺诈性”。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重庆、亳州三地的样本中对保险业务员表示不满意的样本比例达到了20%。另外,据调查,一些保险业务员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其严重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在家庭财产保险的宣传推广中,保险业务员侧重说明其投资的收益率,从而淡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对消费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因而从总体来看,在保险业形象不好、信誉遭受质疑的情况下,整个保险业形象的不佳对家庭保险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财产保险的普及率不高,保障范围狭窄

1、居民对财产保险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在保险经营机构高度集中、保险推广十分频繁的“北上广”也存在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的居民就更不了解家庭财产保险了。

2、家庭财产保险投保面小,家财险业务面临的风险高度集中。如此一来,保险公司不愿意拓宽保险责任范围、增加险种、提高保险金额,造成的结果就是小的表面覆盖的形成,家财险赔偿条件苛刻,高风险集中。加上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缺乏了解,家庭财产保险的投保率较低。

3、家财险险种偏少,险种设计不合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产权结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家庭年收入、家庭财产的数量、流向结构等。因此,人们对家财险的需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目前家财险险种偏少,没有很好地去适应各类家庭的投保需求,从而也就限制了人们的投保意愿。并且现已初具规模的险种还在费率、保险责任等内容方面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对居民投保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人寿保险遭遇诚信危机,产品同质化,人才短缺

1、家庭人寿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严重。我国家庭人寿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为降低保险费用、谋求最低消费、更高保障等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对自身的家族遗传病、既往病史以及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虚报隐瞒,甚至是捏造事实欺压保险人,造成保单质量与预期质量不符,在后续的赔付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2)在保险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有部分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人为了追求保险公司规定的销售目标,夸大保障性产品的保障功能和范围,吹嘘投资类产品的保值功能和盈利水平,误导消费者做出决定,在后续履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经济纠纷。

2、产品同质化,创新动力不足。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升,居民储蓄余额也不断上升,加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即将到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的寿险产品在销售市场上却出现了“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的不足在于已有产品的种类与人们的需求类型存在着差异。纵观我国寿险公司的险种,各家保险公司产品严重同质化,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因自身和家庭情况不同所提出的具有一定差异化的保障需求。

三、保险业发展分析

(一)投保人提高保险意识,避免投保误区

1、提高保险意识,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家庭保险相关知识,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正确对待风险,消除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保险行业,虽然保险行业曾经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一个朝阳行业,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期待。

2、保险误区的避免。家庭投保的`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保险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保障;(2)保费越多越好。保费不是越多越好,总的保险支出额度应严格控制在其年收入的10%以内才合适;(3)先保小孩,再保大人。大人是家里的收入支柱,应先保大人;(4)有社保就不买商业保险。社保是最低保障,商业保险应作为社保的补充。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讲

1、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各保险公司应重视目前在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上面的同质化现象,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创新、优化自我的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具有特色的家庭保险产品,扩大业务范围、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责任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才能有效地发展家庭保险业务。

2、为投保人提供专业的后续服务。保险公司应该把服务质量摆在第一位,不管是保单营销过程中还是后期售后服务中,都应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健全驾驭培训体系,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三)从政府角度来讲

1、增强保险宣传,提高社会保险意识。首先,要改变社会对保险业的传统认识,提高社会对保险业的正确认识。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业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对保险知识的正确宣传,充分灌输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正传统对保险业“坑蒙拐骗”的错误认识,提高保险业的社会诚信度;其次,要使居民了解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意向,同时要通过让居民认识家财险的特殊保障功能、改革政府救灾方式来促进居民参保意向的提高,以此促进居民家财险需求的增长。

2、加强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保险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我国保险体系的有序进行。完善保险监管体系,首先要职能分工明确;其次完善保险监管工具;再次加强保险体系中法律法规的建设。

四、对家庭理性投保的建议

(一)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应了解保险公司的历史情r;了解保险公司的诚信度;了解公司的规模;了解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

(二)因人而异配置投保产品。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家庭结构、风险状况、收入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规划,既要能负担得起,又能得到较好的保障。总体而言,保险主要是为了应付意外状况,不是储蓄更不是投资,不需要投入过多,一般而言保费应该占据家庭年收入的10%。

(三)合理搭配险种。在选择保险品种时,应该先选择终身寿险或定期寿险。通常而言,一个城市的三口之家,保额大约在50万元比较合适。在寿险之外,家庭要考虑意外、健康、医疗等险种,通常健康大病保额在10万~20万元之间。大病保额在实际中建议30万元起步,最好是5~10倍的年收入。总体而言,寿险及意外的保额以5年的生活费加上负债为较合适。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再买一点储蓄理财类保险,如子女教育,或养老、分红类保险。

投保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保险产品的组合,如购买一个主险附加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险,以得到全面保障。但是要注意综合考虑,避免重复投保,使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不同生命周期的保险规划,如表1所示。(表1)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保险在家庭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家庭保险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储蓄的余额也不断攀升,加上我国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例如政府“国十条”政策的颁布使得保险公司服务不断改善和每个家庭投保观念的改变,家庭保险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李丞北.保险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3]孙大维.怎样做好家庭保险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詹朝学.保险理财重规划[J].晚晴,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