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一、步入老龄化时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老年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我国正在迅速地走进老龄化时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经历了最初几年一哄而上的养老地产开发之后,目前大量民营资本开始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产业布局。
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一)前景广阔
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缓解老龄化让中国面临的发展与民生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是人口结构的“畸形”。因此,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缓解未来护理服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思路。
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自从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进入养老领域的产业的资本总量超过2000亿元。另有数据表明,90%的老人未来将选择居家养老,7%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这个领域缺乏能把资源完美整合配置的细分龙头。“养老”是一个横跨金融、地产、休闲服务、医疗卫生、轻工业等行业的新兴的投资方向,现阶段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业态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所以,养老产业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大阶段,或将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速的变化,在203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
(二)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1.保险企业成养老产业的一大主力。泰康人寿投资20多亿建立了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一区项目。除了北京燕园已经开业,在全国已经有8个社区同时在建设,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三亚,总的投资现在已经将近200亿。欧美国家医养结合少一点,因为他有全科医生的体系、家庭医生的体系,医疗体系很发达,所以养老机构不需要自己建设很多的医疗配套,但是泰康之家是在养老机构里边建立了自己的老年全科的诊疗和设备齐全的老年康复医院。
2.医疗和养老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天津天同老龄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核心,具有丰富实战运营经验,专业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开发建设、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其下属的天同医养院围绕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医、食、住、行、乐五大模块开展工作。突出医养结合特色,重点为失能老人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都有氧气和输液设施,如同医院病房。完善的医疗配套极为重要,否则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太重,正因如此,医养结合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医疗服务可以报销。
3.养老产业同时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关注。IBG与红杉资本联合云锋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计划在未来10~20年,将打造一个生活自如、环境优美、医疗照顾以及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园区。
(三)国内养老产业市场情况
我国目前产业市场的供给主要以养老地产的开发销售为主。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1.产权销售模式。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较低。
2.“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以万科集团为例:占比80%的住宅为出售产品,其余20%为持有型物业,其中就包括养老型物业。
3.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综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收益,以上海的“亲和源”模式为代表。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鉴于开发企业投入巨大,目前的养老项目多瞄准高端养老客户。
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一线房企(绿地等)以及保险资金(泰康等)已开始涉入养老产业。
(四)我国养老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
第一,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较长。
第二,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
第三,主要的市场供应集中在中高端住宅销售,中高端养老社区和服务尤其匮乏。
第四,行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范。
第五,项目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
第六,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第七,项目实际运营不佳。
第八,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养老产业品牌。涉入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景下,预计到2030年,将诞生一批百亿级养老品牌,随着竞争格局形成,各主力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渐趋稳。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朱晟坤(1997―),男,山东章丘人,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篇2
窗外,还有上千万的家庭处于杨卓所面临的困境中。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初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30%。城市化加速了老人与子女的分离,快速增加的生活成本和不合理的制度鸿沟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随子女迁移的步伐。
尽管近年来政府试图解决养老服务业的短缺问题,但在九华兮秀董事长杨为民看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管是胡温时代还是时代,政府对老人都很关爱,政策很多,但就是没有细则,实施不下去。”面对前来采访的《中外管理》记者,杨为民显得有点惆怅。但这并未阻碍她继续推进自己的养老事业。作为中国养老社区模式的领导企业,九华兮秀从2008年开始先后在北京昌平、怀柔等地投资建设了数十家养老社区。
养老产业的重点是服务
由于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其中的一部分人必须摆脱家庭养老的模式。但问题是这部分老人离开家庭后去哪里呢?目前主要的去处还是传统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和敬老院等。然而传统的养老机构只是为老人提供了“一张床”,加上养老机构自身经营惨淡,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将老人送到这样的机构。
这让地产商看到了机会,近年来面向老年消费者的养老地产迅速兴起。地产商试图通过建设老年社区,配以老年人需求的各种配套服务和设施解决养老难题。但在杨为民看来,养老地产的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和文化问题。九华兮秀将传统养老院和养老地产的优势结合起来,创建了养老社区新模式。
养老社区基本包含两大特征:其一是医养结合,就是要求养老机构必须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医疗机构。九华兮秀所有的社区,都配了医疗资源,为每一位老人做服务。其二,老年屋的概念,就是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型住房,这些住房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和生活需求。“九华兮秀主要是做养老产业,与传统养老产业有着典型的区别,一是侧重服务;二是做养老社区。”杨为民说。
九华兮秀从2008年开始,通过兼并收购传统养老院和敬老院(公立养老机构)的方式迅速扩张。为了解决跨地区支付,九华兮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部合作,老人一旦入住九华兮秀,将享受社区的一切待遇和福利。为了解决人才的配备问题,每个社区除了社会保障专科医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上规模的实训中心。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娱乐开心等之外,人文关怀方面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九华兮秀养老产业护理学校有一个心理学专业,学习心理学,护理人员跟入住的老人聊天,让老人开心。九华兮秀做的比较到位的一项服务是心理服务,定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跟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九华兮秀每到一个地方投资,第一寻找的就是食品特供基地,有些是直接投资来解决老人食品的供应问题。
前景广阔,但现实也很残酷
作为一个在政策环境尚不明晰背景下运行的崭新商业模式,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就包括:如何打造养老社区这一新养老模式商业生态链条,如何保障投资的持续性,又如何梳理与政府的关系等。
养老社区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的行业,不得不面临多元化的业务考验。九华兮秀养老产业集团下属四个二级集团和两个中心,分别为医疗集团、养老社区集团、教育集团、营养集团、品牌运营中心、福利中心。分别负责每个社区的医疗保健康复、专业的日常护理、食品安全特供等功能的配备。像大多数开拓一个新行业的企业一样,他们必须深入了解自身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和诱因,清晰地把握养老社区各业务在公司业务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种类和形式、方向和途径、手段和模式,以及多元化的绩效与风险。
过去,养老机构都是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对人才队伍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作为一种崭新的、以服务为主的养老模式,其对人才队伍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通过一批优秀且稳定的队伍来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仍是这一模式面临的考验。
通过并购公立养老机构发展起来的九华兮秀,一方面必须处理与政府理不清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必须解决机构内部的双轨制问题。正因如此,商业资本迟迟不敢进入这个领域。杨伟民曾经想过让自己的企业上市,经过一系列的咨询后,她暂时终止了上市的想法。她说:“九华兮秀所有养老社区的老年公寓都是没有产权的,因为土地是划拨的,只有一个长期的试点权,这部分资产怎么做账,怎么进入我们的账面,这是最大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必要性;问题;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且高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密切相连
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10.3%,超出国际标准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国际标准的7%,说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近30%。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帮助,这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但是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高龄、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快速增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转频率明显加快,年轻人出行多,在家少,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为“4-2-1”结构,独生子女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也在逐渐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可见,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借助于家庭以外的力量养老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会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严重弱化。所以,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它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养老产业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必然对老年人用品及服务提出大量需求,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广阔,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领域广(如家政、医疗保健服务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并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但很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养老服务业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经营管理、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缺乏对相关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在法律或行业政策上的保护和监管,致使难以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使养老服务业处于无序状态。尤其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指导,使养老服务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虽然前景好,但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条件下,仍处在高度分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缺少成熟商业模式的支撑,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二)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她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持证上岗率低,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数量上,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使得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福利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设备简陋,目前还停留在单一的社会救助式的收容性养老服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和护理服务。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床位闲置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置偏,路途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因此,在逐渐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创办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项目,真正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涉及到民政、财政、税收、国土、城建、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致使养老服务业政令繁杂且缺乏统一的领导。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老年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等。这样不仅能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府参与效率,还能进行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保障机构和老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行业的正规化、科学化水平。其次,统筹发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政府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其灵活性,使其不断创新和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除了政策扶持,也需自身积极寻找成长方式,不断进行公益性创新,探索“社会企业”模式,持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总之,政府应使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托各类院校培养。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型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如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训,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培训上岗,以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城乡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全覆盖;在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努力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
(三)推进多元化进程,拓宽养老服务发展渠道
一是养老模式多元化。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模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应当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样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如,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同时目前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例如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国家应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多种养老方式共同发展。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消费补贴、引入保险制度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投入。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外合作,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的精细化服务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国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
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
[3]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篇4
“养老地产”模式各异
养老地产的概念最近几年才被业界广泛关注并提出。按照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解释,养老地产是“养老+地产”的一种开发模式——复合地产。这种模式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创造消费者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将房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与教育地产、体育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概念类似,我国养老地产更多依托于养老产业的发展。保利、万科、龙湖、华润、花样年等纷纷涉足养老地产。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冯雨峰称,“我们要盖更多比例的出租颐养公寓,但现在市场也有这样一些人,不愿意租,愿意买。绿城的观念是,把养老当做是上学,提供包括老年教育、老年医疗、老年生活服务。养老地产盈利模式包括投资者长期持有、出售、出售与持有相结合等方式,而运营模式中则分为两种主要方式,即住宅建设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住宅建设与社区管理相分离。专家指出,随着需求的逐步释放与政策的完善,未来十年养老地产有望真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长沙的康乃馨国际老年生活示范城是长沙首个老年社区,填补了养老地产空白地带,但是由于受限于资金压力,开发商采取了“销售+持有运营”的运作方式。其二期10万平米疗养型精装公寓和养生型住宅已全面启动,在这一公寓中,有带租约销售的商务公寓,也可以直接采取租赁方式。“未来养老社区模式一定是多元的。”其负责人表示,老年社区房产可能会采取出租、卖产权和直接买断等方式进行。而上海亲和源采取的是只租不售的运营模式,会员制是该公司的一大运营特色。当然,收费并不低。据亲和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洁介绍,上海亲和源的收费主要分两块:年费和卡费。其中,A卡光卡费即高达89万元,而且需一次性缴纳。中明控股的养老概念更大,度假、休闲、疗养等皆在其内,是以五星级酒店来做度假疗养。其负责人表示,集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有中明养生医院,老人可以刷医保卡。中明控股的特色就是精装修以及配套服务。把医院医疗、健康管理、酒店服务式服务的功能配套进来。医疗、物流、酒店整合成为他们的特色服务。
“适老房”难觅配套设施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养老地产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配套设施跟不上是一大软肋,也是世人诟病养老地产“概念多过内容”、“造噱头”的重要原因。目前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不仅硬件产品跟不上,软更是明显滞后。近日,零点调查公司公布了针对北京、上海两地3000名55—75岁市民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6.2%和66.7%的被调查者对现有居住环境中的医护急救条件、体育娱乐场所意见很大,半数以上对社区活动、空气、安全设施、环境安静度不满意,而居住高楼、周围老人少、和子女住以及居住面积的不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另外,家居市场上所售的适老化产品种类匮乏,在适老家居产品方面尚未形成专业和全面的产业链,因此产品类型较为单一。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多地建材市场调查发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建材、家居产品较少,只有座便器扶手。折叠浴凳等少数产品,而销售人员对老年人适用建材的知识匮乏,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营销意识。记者就“老年人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产品”咨询了多家瓷砖、地板、卫浴产品的销售人员,东鹏瓷砖销售经理曹宏伟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瓷砖时都强调家中有老人这一点,当前市场上没有主打的适合老年人瓷砖产品,而我们推荐的产品都是适合大众、防滑性比较好的。”马可波罗瓷砖家居顾问张惠也表示:“没有这种专门适合老年人的瓷砖,顾客来选购时,我们只是挑选一些防滑性能相对较高的产品。”此外,在其他商家处均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大多答非所问地向记者介绍产品采用的新技术、色泽匹配、性价比等。
“银发建材”将成好生意
篇5
价格方面,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城价格指数显示,2013年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1075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68%,同比上涨10.99%,已连续第12个月同比上涨。
不断上涨的房价却并没有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更多的利益。相关媒体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公布三季报的135家上市房地产公司,合计总利润为835亿元,行业利润率为17.9%,净利润13%,较2012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有悲观者认为,房地产未来10年将会呈现平稳下滑的趋势。一位房地产企业的高管向《英才》记者判断称,用不了10年,8年之内房地产行业必定会遭遇发展的瓶颈。
但在大中城市,房价的涨幅似乎不可阻挡。“北京的房价未来3年还会翻一倍。”一名央企控股房地产公司的高管这样告诉《英才》记者,而华远地产(SH. 600743)董事长任志强不久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的房价仍会保持上涨态势。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将继续推进,而这对一些房地产企业来说似乎是“最后的幸福时光”——按照西方国家的发展规律,城镇化水平达到七成左右,人口进入城市的速度便会急速放缓,届时购房需求的萎缩将是必然。
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如何抓住城镇化的机遇,在行业天花板到来之前“老有所依”,从社区细节的变化中已露出端倪。
便民插件
面对房地产投资的疑问,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英才》举办的第十三届年度管理大会上的回答很直接:“我觉得投资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都不看好。”
但更加切实的变化则发生在住宅行业的“领头羊”万科(000002.SZ)身上,2013年末,万科第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北京开业,近14万平米的建筑面积超过了北京诸多的社区定位购物中心。显然,“专心做住宅”的万科在探索多元化的发展。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万科此前入股徽商银行;几乎同一时间段,越秀集团宣布控股香港创兴银行。一时间,银行将成为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标准配置,毕竟开发商十分依赖银行这条融资渠道。
平安不动产董事长邹益民对《英才》记者表示,房地产企业入股或控股银行并“不会是大概率事件”,况且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有能力去这样操作。
万科方面给出的答复却不尽如此,“(入股银行)是为了更好满足公司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万科的目的是“提升公司在全面居住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此前,万科在社区中配套的食堂、菜场等小型商业设施已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万科北京公司总经理毛大庆将这些小生意看作是一种社区的“便民插件”,并将以此作为万科的特质。
“未来5年,我们要达到100万户。尽管房子卖掉了,产权不归我们,但是我们为这100万户客户提供管理服务,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郁亮曾这样说道。
邹益民称,尽管居住仍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但在每个项目中除居住之外的功能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养老型社区在未来有很好的前景。”
打功能牌
“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这段话用在大型开发商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涉足金融领域。
如果将便民生活类配套看作社区的基础选项,那在附加选项则为中小型开发商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除了养老社区这一火热的概念之外,诸如文化、休闲等主题类社区也成为了一些开发商转型的出口。
“房地产不只是提供房子,更是提供一种生活。”天鸿地产董事长柴志坤对《英才》记者说道,“总体来说,市场化的需求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教育配套,二是生活配套。”
由于行业内普遍认为养老地产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难以平衡短期投入和长期回报之间的矛盾,因此开发商在此方面也是谨言慎行。而一些精明的企业通过对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而打起了“养老牌”——比如将房子的电梯和楼道改成适合轮椅通行,或者配套老年活动中心等。
有专家曾表示质疑,称养老地产并不是新的模式,无非是在社区配套上增加一点功能而已,“房地产就是房地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卖房子。
类似于“养老牌”的,还有“文化牌”。在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郊县,有开发商凭借当地的自然风光,打造“文化村”的概念。
“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高纬环球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良军告诉《英才》记者,房地产企业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但180°的掉头对于许多房地产公司来说并不现实,而从社区角度营造一些变化显然更加划算。
篇6
在敏感的A股市场,与养老题材相关的房地产、医药保健股集体大涨。世联地产8月与著名养老产业集团恒安照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探索符合市场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9月份公司股价区间涨幅超过30%;上海三毛的“祁连山路-养老产业园”项目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在短短3个交易日斩获20%的涨幅收益。
在社会层面,“以房养老”概念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和热议。在公众普遍表达对养老金缺口扩大担扰的同时,也激发了投资养老地产和各种养老服务业市场想象。
由于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企业不能完全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一定程度存在“市场失灵”。企业因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大多不愿提供养老服务,导致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需求。因此养老服务业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和投资补偿政策。
庞大的养老服务业市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日益强劲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未来每年将净增600~800万老龄人口。数据还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9%以上。
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必将催生庞大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一个巨大的养老服务“银发产业链”呼之欲出。所谓养老服务“银发产业链”,包括养老地产业、养老保险业、养老医疗保健业、康复护理业、托管托养服务业、养老陪护家政业,以及围绕“以房养老”的金融服务业、房屋评估拍卖业、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整个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短板和经济结构转型重点方向。2012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4.6%,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四川省服务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养老服务业处于供需严重不平衡局面。保守估计,按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的基本需求水平,养老市场目前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甚至有机构预言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5%。
国际养老机构看好这一前景,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汉和同富房地产高级顾问布罗姆・科尔在新书《中国龙进入老龄社会》中提出,国际运营商或许可组建独资企业,经营专门养老住宅场所。美国养老护理住宅业龙头“魅力花园”在上海投资建设了首个合资养老项目,预计明年开业。
可以预计,养老服务产业链将成为我国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拉动就业的长期投资主题。
保守估计,养老市场目前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
“以房养老”方式:三大难点待破解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受到最大关注的莫过于“以房养老”方式。为此民政部通过官网公开回应,“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是“完善投融资政策”的措施,还只是开展试点。“以房养老”方式属于个性化的自愿选择,是市场行为,与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公共服务政策没有任何替代关系。
所谓“以房养老”,是指有房无钱的老人,自愿将名下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相当于将自有住房做反向“按揭”,待房主去世后,再将该房产出售用于归还银行贷款。从本质上看,“以房养老”是一种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是一种自愿的、可选择的、补充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外已有许多成熟作法,在国内10年前已提出,北京、上海等地还开展了试点。
但“以房养老”方式仍难以推进,无论金融业还是市民都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房产价值评估难。“以房养老”属于市场行为,价格因素对交易双方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房价涨跌趋势难料,房主担心未来房价上涨导致现价估值过低,银行则担心未来房价下跌造成损失,因此双方难以就房屋抵押现值达成一致。
抵押期限制约。我国城市居民房产土地使用期仅70年,还可能面临中途拆迁等不确定因素,而银行抵押期限不可能太长。老人担心早逝领款期短于抵押期,银行方则担心到期不可能赶走老人卖房收款。
成本高操作难。银行对住房“反按揭”必然要收取与按揭同样高的利息,其贴现率等于长期贷款利率,高昂的成本对于老年人或许难以接受。而银行方由于不具备对房产的直接处置能力,其额外的委托评估、保险、拍卖成本尚需扣除。交易费用过高,相应的保险、评估、拍卖市场机制不健全,都制约着“以房养老”方式的推广。而受中国传统观念制约,老人大多希望把自有房产作为祖业留给儿孙继承。
以上三大难点,使得“以房养老”方式现阶段只能“看起来很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试点“以房养老”方式,对房屋赋予养老功能,这对于房地产市场将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信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基本稳定,以及相关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健全,“以房养老”将成为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供老年人自主选择的新型养老补充方式。
养老地产:应鼓励开发普通养老社区
各行各界在养老地产上的动作
养老地产严格来说不是单纯的房地产业,而是包括房地产、康复医疗、文体娱乐等养老设施和管理服务在内的综合体系,存在着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投资风险较大等特点。近年由于国家对养老地产给予了低地价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了大批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商进行投资。
在金融界,保险公司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率先启动养老产业链商业模式,如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纷纷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衔接,是目前保险公司进军养老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崭新模式,养老社区向上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又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
在房地产业界,万科、保利、绿地、首创、华润等巨头近年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研发团队。但总体来看,还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成熟的运营模式。目前大多将目标客户定位于高收入者,热衷于打造“高端养老社区”,属升级版的养老机构。
应从高端住宅产品转向普通养老社区
保险公司和开发商都把养老地产视为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装饰标准,都接近于高端住宅产品开发。如养老地产项目泰康之家门槛就较高。美国养老住宅管理公司“魅力花园”在上海建设的养老社区,每月收费也高达6000元至1.2万元人民币, 服务包括家务管理和护理。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大多属于上述高端类型,适合普通人的养老地产或养老院却少有投资者。享受多重优惠的企业将养老地产推向高端化,引发了市场关于补贴富人的质疑。
篇7
《支点》特约记者 何勇 上海报道
“时间不一定造就一个伟人,但一定能造就一个老人。”
根据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新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5年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至2.21亿,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近年来,国家诸多政策多次释放明确信号: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养老产业欣欣向荣,众多资本纷至沓来。
“夕阳红”事业迎朝阳
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浦东新区康新公路上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迎来开业大吉。
兴建近3年的国际医学中心属于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它与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为邻,总占地面积约375亩,一期总投资约6亿元,是一家包括健康体检、高端养老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迈入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大理石地面,胡桃木家具,以及随处可闻的轻音乐,病房里的拖鞋、保险柜和洗漱用品一应俱全,竟让人有置身星级酒店的错觉。在医院的构架体系中,专门设置“客房部”实属罕见,实施“酒店式管理”,客户提包即可入住。
作为上海第一家由新医改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这里除了试点医生“多点执业”外,还将同时试点高端养老护理模式。
本刊记者看到,即将同医院一起揭开面纱的还有100套护理养老酒店式公寓,和普通的护理院不同,全部是居家式护理套房,资深医护人员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
这个集高端医院和养老酒店于一身的项目一推出,资本便紧追而来,投资主体更趋多元。
管理方面,国际医学中心引进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集团,目前有9家股东,其中,除了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0%外,其余股份由8家民间资本持有。
“我们公司旗下的九胜投资正展开对国际医学中心部分权益的收购,进展还算顺利,与几个股东的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已初步达成,眼下正推进前期尽职调查等工作。”上市公司运盛实业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此次收购,九胜共斥资2.38亿元,收购完成将间接和直接持有医学中心28%的股份,成为国际医学中心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运盛实业而言,其现有主营业务主要为工业地产开发,属于房地产大行业,此次进军高端医院和养老项目,也预示着公司今后将向养老地产转型。
“若九胜收购医学中心股权及本次资产重组顺利完成,运盛实业未来可通过这一项目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尤其是借此进军养老健康地产,能开拓公司未来地产业务种类和盈利模式。”运盛实业上述高管表示。
本刊记者还观察到,尽管国际医学中心尚未开业,但它的建造已带动了浦东新区周边的房产,不少房产商在医学中心挂起了养老酒店公寓的旗帜,主推对口这一优质医疗资源的养老房。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地产上市公司中茵股份也在2月10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进军养老产业。
中茵股份公开称,双方将先选择公司目前为其控股股东托管的酒店度假项目,拟建设成集健身中心、康复疗养中心、老年艺术中心、图书馆、影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养老项目。
积累项目经验后,中茵股份还计划将该模式复制到三亚、上海、丹东、西双版纳等地,打造迁徙式养生休闲养老产业链。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将养老产业带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养老产业有望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下一个十年的价值洼地。”中茵股份在公告中如是表示。
顶层设计释放“政策红利”
实际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这被视为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的“活水”,自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把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障碍减到最小。
去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些明确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在不断地刺激房地产业的神经外,也让正处起步阶段的养老金融业看到了曙光。
在《意见》出台两个月后,2013年11月,总部设在中部地区的独立保险法人机构——合众人寿,在武汉蔡甸区后官湖正式推出其首个健康养老社区,这也是第一家由保险公司投资建成的养老社区。
该养老社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启动区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张床位,2015年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床位1万张,目前已经开始接待老人体验入住。
随着首个养老社区项目的启动,合众人寿开始整合优质资源,将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定位于养老产业。按计划,公司10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26个大型养老社区,规模在千亿元左右,届时可容纳46万老人,直接解决约15万人就业。
从项目实际推进看,这一计划并非纸上谈兵。本刊记者了解到,除了已建成的武汉项目之外,全国多省市的合众人寿养老社区都在推进中:安徽、广西、辽宁等省的养老社区项目先后开建;与北京、山东、河南等当地政府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办理供地手续;杭州、苏州、上海、青岛、成都、福州等地的项目尚处洽谈阶段。
形势喜人的背后,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也有自己的困惑:“在国外,养老社区入住率可达95%,且老人从退休开始在养老社区的生活时间可达20至30年,所以国外的养老社区都是盈利的,而在国内,因养老观念问题,很多老人不愿意住养老社区。”但他同时对养老社区的前景表示乐观,随着“50后”老人和“421”家庭结构到来,养老社区的需求可能会被很快激发。
除了合众人寿捷足先登外,其他保险公司向养老产业布局也“不甘示弱”。
去年8月下旬,华夏人寿宣布将与青岛市政府、绿城集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在青岛崂山湾建设大型国际化健康养老产业园。按照四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项目投资将达上百亿元。
就在今年1月22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对外公告称,将出资4.95亿元设立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养老产业也是寿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的策略之一。”
市场热倒逼金融创新
养老产业火热发展除了为保险业、银行业激活新的增长点外,也在不断催生养老金融业的创新。
以合众人寿在武汉推出的养老社区为例,与市场上目前的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真正实现了保单与实物的对接。客户只要购买保险,就可以在养老社区入住,而不用考虑未来租金的上涨,且面向广大的中产阶层,床位充足,价格不贵。
一言要之,用房子的租住权替换传统养老保险产品的现金收益。据合众人寿不动产投资事业部刘岩萍总经理介绍,客户只要购买了相关养老保险产品,在保险期满后,如符合条件就可以入住养老社区,用现在的钱锁定未来的租金。
如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社区,保险期满后,客户也可以领取现金收益;保险期满前,如被保险人身故,返还已交保费,保险责任终止;入住后如想退出,按照入住期间社区公布的租金实时结算,退还剩余部分;而且,被保人的配偶在缴纳养老服务费后,也可陪同被保险人一起入住社区。
这也是合众人寿尝鲜的一种全新保险产品形态,是继“保障”、“保障+理财”之后,保险产品出现了第三种模式:“保障+理财+实物”。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教授认为,“保单+实物对接”模式引领了寿险产品的第三次革命。合众养老保险保障计划打破了传统保险产品的观念,从虚拟的预期收益保障向可见的实物保障转移,从单一的保单保障向有形保障(社区)与无形保障(抵御通胀的保值增值)双保障的形式转变,推动了中国保险产品模式的升级。
不难发现,养老金融业的这些创新措施也在倒逼政策发生改变。
上述国务院《意见》曾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
按照华夏人寿的模式,华夏人寿在青岛崂山湾的养老产业园采取“只租不售”,这是国内养老不动产的通行模式。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政策允许进军养老产业,首先就拉长了保险业务的产业链,险企可以从单一产品延伸到不动产领域,价值提升不言而喻。其次,险企可根据项目定制保险产品,项目所需资金和投资期限可及时反馈到产品前端,然后开发、设计、销售相应的保险产品,这种特定的保险产品在销售人群、给客户的价值回报等方面与普通保险产品存在差别,即“承保与投资互动”。
而以往保险公司介入不动产的传统做法是用收取的保费做投资,缺陷在于二者互不关联,投资领域和收益率也受限制。
对此,华夏人寿董事长李飞表示,青岛养老园区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华夏人寿全面进军健康养老产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且标志着公司经营模式的改变。
盈利难题仍待破解
养老金融市场的潜在商机日益凸显,但市场不乏谨慎者。
以合众武汉项目为例,投资主要为保险资金,预计15年才可以回收土地及建设的成本。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能否获取长周期的资金是关键所在。
“养老社区门槛不高,只要有长期的资金,不仅保险公司可以做,而且地产公司也可以做。如果合众第一步成功了,势必跟风者如众。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是否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稀缺竞争力?这是保险公司要考虑的。”有保险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
实际上,自从2009年颁布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之后,国内已有8家保险公司介入养老社区。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亦伴随着外界对保险公司圈地的质疑。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江生忠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把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与养老产品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给人的感觉是,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领域的角色大多等同于地产投资商,如何把保险的优势延伸到养老机构里面,包括责任险、护理保险和其他的医疗保险等在内的探索并不多。”
江生忠带领他的课题组去年底刚刚完成了一个保监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课题,他表示,中国保险公司对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20%之间,但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是3%,日本是5%,韩国是10%。“尤其是日本在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后,他们整个不动产投资在不断下滑,比例收缩,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目前,房地产资本涌入养老地产比较积极,同时也有观望者。万科于2010年宣布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并表示将采用租、售并举两种养老地产模式,为万科养老地产领域铺路。然而,在总规模达1226户的幸福汇项目中,作为养老地产试点的房源仅有146套,占比11.9%。
此外,早在2008年,保利地产已开始涉足养老地产。不过直到2013年,保利地产首个养老地产项目才在北京落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寓仅拥有200多个床位,仅114人入住。
一方面市场极具诱惑,而另外一方面是开发商们亦步亦趋,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现阶段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仍是各开发商尚未突破的瓶颈,盈利难题导致不少开发商停留在“卖养老房子”的阶段。
“养老产业对公司来讲,就像在中捕鱼。”朗诗地产养老事业部总经理郭亮此前曾表示,朗诗地产早在2011年便成立养老公司,不过直到2013年才真正成立第一个养老主体,体量仅有7000平方米。
“即便经历多年探索后,我们仍没有把握确定客户群,”郭亮指出,养老市场尚不明朗,现在主要靠试错的方法来探路,以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
篇8
关键词: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逐渐改善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到202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1] 。而80周岁以上的龄老人在2020年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的12.37%[2] 。所谓居家医养结合是指以社区资源为基础,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 、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兼有医疗和养老功能的服务形式。
1 建立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1.1 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需要
一方面, 机构数量不足。目前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孙小娅等[3]对苏州市7个区的养老机构和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4%。另一方面,服务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多为日常生活照护,仅有少数能够提供医疗服务,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设施条件差、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还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人员的流动性大的特点。
1.2 家庭结构转变使家庭养老必须转为居家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第二、三产业的兴起,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迅速减少,核心家庭快速增加,尤其是计划生育的施行,“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迅速形成。子女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以家庭为核心提供养老服务和养老资金逐渐被居家养老所替代,转而依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资金、提供养老服务。
1.3 老年人养老意愿仍以居家养老为主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特征以及“未富先老”的国情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下,多项养老意愿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老年人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田奇恒等[5]对重庆市1009名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有高达83.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在家养老”。董华蕾[4]对山东省7个地市3300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96.2%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1.4 居家养老必须走医养结合的道路
建立具有医疗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4.1 居家医养结合有利于社区健康管理和首诊制的建立
目前社会参与社区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居民服务需求理念滞后[5],制约社区健康管理的长效开展。设备简陋、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低、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是影响首诊制的主要因素[6]。在医疗服务融人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利于社区首诊制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可及性的服务 。
1.4.2 医养结合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和收益的过程。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7]。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日常照料,促进老年人身心、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各项活动,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而有利于实现健 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
2 建立居家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
2.1 文化传统的可接受性
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赡养义务,强调家庭、亲情等人伦价值。 “孝顺父母、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依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居家养老给予父母精神的关爱和情感上的慰藉,医疗服务融入居家养老中更满足其医疗护理的照料,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 。
2.2 政策环境的可行性
居家养老服务分为福利性与市场性两部分,福利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属于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市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则需要政府制定规则、行业监督、引导与扶持。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2013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规定子女以及社会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进一步明确老年人的权益。
2.3 卫生资源储备的可获得性
目前我国有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启动家庭医生责任制或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病床设立能够使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获得专业健康服务,并且为患者提供方便,为家属减少负担,切实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篇9
__市位于__省西北部,地处__山区腹地、__中上游,是__、__、__、__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市辖一市、四县、五区,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万,其中__城区人口82万。__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坝区、库区和核心水源区,是全国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8.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__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6元。我市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四县一市一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整体属国家新一轮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__山片区。20__年,全市贫困人口107万人。当前,__市正在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目标而奋斗,加快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基础设施的承载空间,丰富养老产业发展的服务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很大的差距,且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则相应加大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__.5%,其中__城区__.42万人,占城区82万常住总人口的17.6%,我市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我市城区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4%和33%以上。从老年人口结构来看,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28.7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56%;80岁以上老年人5.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0.2%;失能半失能老人8.5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60岁以上“空巢”老人12万人,城市“三无”老人2950人,农村五保老人3.23万人,全市老年人口城镇占26.1 %,农村占73.9%。全市有国办城市福利养老机构20个,其中:国办城市福利院12个,老年公寓8个,养老床位2640张;公办农村福利院123个,养老床位12496张;民办养老机构3个,床位500张。养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近几年推进养老事业的实践看,由于欠发达的经济能力制约,养老基础设施规模建设困难,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养老事业产业化建设困难,发展后劲存在不足;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困难,发展阻力普遍较大等问题,在短期内尚难得到很好解决。如何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仍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1、养老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__年12月在省内率先出台了《__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社会养老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人才培养、建设补贴等方面扶持优惠政策,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养老服务设施大为改观。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十件实事”、年度重点督办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近三年来,全市投入1.7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城市国办养老机构11所,新增床位数1780张,集中供养城市“三无”老人1__2人,占全市“三无”老人总数的38.7%,代养社会老人415人。全市投入2.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村福利院85所,新增床位517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11702人,占全市五保老人总数的36.2%。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建设公办养老机构3家,批准筹建民办养老机构3家,计划新增床位数900张。8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
3、养老改革试点初见成效。积极探索发展多种运营模式养老服务业,开展了以市__老年护理院为代表的公建民营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试点;以市第二老年公寓、__医院老年护理院、__和众养老会所为代表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试点;以__街办__社区养老院为代表的社区与社会组织、个人联合办养老院试点;以__老年公寓、__老年公寓为代表的引入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试点。同时,__公司各专业厂行业养老和__山、__区、__市旅游度假、候鸟式养老方兴未艾。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 1.03亿元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65个,总建筑面积77605平方米,总床位21__张,为4.5万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档案,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4.38万人次。探索开展了以__区__街办__社区养老服务站为代表,社区居民自发成立老年协会,实行会员管理,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社区老年协会管理模式;以市中医院__分院为代表,利用医院闲置资产,建设社区养老院的社医共建模式;以__区红卫街办王湾社区和界牌社区为代表,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养老与医疗一
体化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模式;以__区__镇__村为代表,村民委员会提供场地,老年人相互管理、相互服务、互相帮助,不计报酬养老方式的农村互助式照料养老模式;以__市__镇中心福利院为代表,依托乡镇中心福利院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模式。5、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我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市级“__”社会养老呼叫信息服务中心,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将200多家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吸纳为加盟服务商,通过信息平台“__”服务热线,将居家老年人与加盟服务商有效链接,加盟服务商安排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三年来,共接受养老服务咨询5.1万人次,接受养老服务呼叫3.2万人次,有效链接加盟养老服务组织2.9万人次,有效服务1.8万人次。
6、各类惠老政策有序落实。率先在省内推进全市范围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20__年全市为5.2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2072万元。全市1.7万名城市困难老人和1.9万名农村困难老人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市享受低保总人数的16%;全市35万名农村老年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近12万名城镇老年人中的95%以上享受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老年人持“老年人优待证”优先就医,进入各类场馆和旅游风景区享受优惠,__城区有近5万65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寿星ic卡”。
为使此次调研更加深入实际,调研组随机选取了__市城区__区和__区的3个社区40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年龄60-70岁25人,70-80岁11人,80-90岁9人。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老年人呈现以下特点:
1、收入水平偏低。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6人,1000-3000元30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5%),1000元以下4人;月支出在3000元以上6人,1000-3000元2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7.5%),1000元以下7人。我市城市老年人群体决大多数月收人和支出低于全国以及我省平均水平,农村老年人收入与城市差距更为明显,希望政府提供生活补贴19人,失能、高龄补贴11人,医疗费补贴2人。
2、身体状况不佳。失能6人,半失能9人,自理25人,失能和半失能占老年人比例接近五分之一。希望生活照料22人,精神慰藉11人,康复保健10人,多数需要提供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
3、养老观念陈旧。与老伴住26人,与子女住10人,独居4人;选择家庭养老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0%),社区居家养老8人,希望机构养老8人,老年人不到高龄、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时期很少会选择机构养老。
4、对于养老机构收费给付能力偏低。希望老年公寓收费(含床铺费、护理费,不含伙食费)收费在1000元/月以下2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7.5%),1000-3000元/月15人,3000元/月以上2人;希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收费(含床铺费、护理费、伙食费)在30元/日以下1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7.5%),30-60元/日__人,60元/日以上7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收费承受力在3000元/月以下,对于社区日间照料收费承受力在30元/天以下,养老机构处于亏本经营和保本经营的困难境遇。五是城乡差距大。目前全市老年人口中,城镇占26.1 %,农村占73.9%。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数量、质量远低于城市。
现阶段,我市老年人生活水平直接决定了和影响了我市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养老床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国家有建设资金扶持、运营经费补贴、政府规定价格等原因收费偏低,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然而,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主要以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为主,由于国家和省级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偏低,全市公办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小、床位少,难以满足养老需求。__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已达__.42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7.6%。但__城区现有公办养老床位总数仅有70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8张,远低于全国1千名老人拥有20.5张床位的平均水平。其中,市老公年公寓作为全市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仅有床位217张,入住率达100%,养老床位供不应求。二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注册为营利性企业或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但企业制民办养老机构自负盈亏,不能享受土地、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土地、水、电、气等方面优惠政策和一次性建设补贴及运营补贴,但不能以其房产抵押贷款融资,且利润只能用于扩大规模、提高护工待遇、改善饮食等,不能“分红”。因此,民办养老机构左右为难,既面临着登记的“身份”约束,也面临着与公办养老机构“不平等”竞争,导致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全市目前仅有民办养老机构3个,床位500张。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果不佳。受老年人人消费观念、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市场发育不足等因素制约,目前不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临推出收费项目难、保本营利难的困境,收不抵支、入不敷出,一个配备2名服务人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年至少倒贴水电费、人员工资等开支5万元以上。四是养老机构利润低风险大。受居民收入水平限制,我市养老机构对有生活自理能力老人每月收费约700--1000元,失能老人每月收费900--1600元。养老机构中老人一旦意外受伤,即引发责任及经济纠纷,常常使养老服务机构“伤筋动骨”,不堪重负。市老年公寓一位入住老人夜晚起床入厕时意外摔伤,老人家属索赔9.3万元>,!<,相当于收取10位老人一年入住费用。目前,为规避风险,部分养老机构与老人或家属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或通过相关渠道购买商业保险,但由于法规缺失和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标准低,一旦发生纠纷诉诸法律时,养老机构往往蒙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长期面临“收得起,赔不起,伤不起”的后顾之忧。
党的十提出了“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按照加快建设“________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把老年人事业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市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全面构建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为切入点,兴办养老事业。因此,我们建议:
1、制订发展规划。全市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发展、健康运营
”的基本原则,加快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对今后较长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快编制《城市养老服务用地专项规划》,为养老机构预留土地,逐步构建服务体系框架。2、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分散居住“三无”老人、失独老人、经济困难的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对经民政部门许可、符合相关条件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建立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制度。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定性定向和划拔方式优先保障供地;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定性定向和有偿使用协议出让方式优先保障供地。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老年机构按照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对投融资支持、用水用电按民用价格计收等方面给予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的系列扶持政策。
1、加快新型养老产业建设步伐。__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胜地__山,有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__水库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凭借__仙山、__秀水、汽车名城三大品牌,我市养老服务业坚持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确定了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文化养老、旅游养老、行业养老等新型养老产业为发展目标。以北京市对口援建、南水北调__库区饮水思源行、__片区扶贫开发援助等活动为契机,兴建一批代表性、示范性、引领性新型养老项目。例如:__市计划招商引资10亿元,利用__师专老校区建设医养结合、高端候鸟式养老项目;__区利用生态__新区项目建设发展旅游养老、生态养老项目;__山旅游特区招商引资2.7亿元在__口村建设候鸟式养老基地;北京市海淀区对口援建__市__镇中心福利院项目即将启动。
2、加快平价老年公寓建设步伐。要利用国家对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资助项目资金建设一批公办保障型养老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公建民营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收费低廉的养老机构,为社会中低收入、中低层次老年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型有偿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降低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通过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土地优惠政策、税费减免、经费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扶持,进一步降低民办老年公寓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从而降低老年公寓收费,实现老年公寓的良性发展。
3、加强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依托老年公寓、城市社会福利院、精神养护中心、光荣院、医院、国有企业、社区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院等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一是要落实机构编制,对每个已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城市社区配备2名“以钱养事”人员编制。二是要保障运营经费,对每个已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给予资金扶持,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分级负担。三是要是完善设施设备,按照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标准要求,配备服务设施。四是要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居民信息台账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台账,引入“__”、“__”或其他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商,合作开发建立对接社区居民服务信息与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服务供给信息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推动碎片化的零散养老需求与稳定可靠的市场养老服务供给相对接。五是要鼓励市场运营,择优甄选有实力、有经验、有信誉的家政服务企业、私人业主或其他市场主体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交由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协会负责打理运营。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服务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将完善和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养老制度保障不健全、城乡养老资源差距大等影响着城市养老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泉州市各级政府重视老龄化现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全市养老事业的有序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笔者以泉州市为例,对其养老事业的实践进行检视,以期为破解养老服务业之困局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一、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和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难题。养老问题不应只停留在物质赡养层面,还应延伸至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紧急救助和精神抚慰等层面。发展城市养老服务业,建立一套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举措。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60周岁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有88.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2.37%[1]。可见泉州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市政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在整体规划、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服务更加到位,养老保障更有力度。
(一)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不断健全
与过去相比,泉州市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向和目标逐渐明晰。自2011年以来,泉州市先后出台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贯彻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14年在《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更加全面地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泉州市政府的政策驱动下,养老服务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已建、在建的各类养老机构共有500多家[2];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新养老模式的发展;支持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等。可以说养老服务业在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大步向前发展。
(二)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泉州市推出相关政策,制定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建立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管理更加精细化。各类养老机构根据不同的配置标准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公办养老机构发挥“托底”功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民办养老机构则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二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全覆盖基础上实现提标升档。泉州市的养老90%是居家养老,因此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成为政府力推的养老政策。当前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14个,基本实现全覆盖[3]。今后政府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推广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养老安居新体系。
(三)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联合多部门,盘活社会多方资源,提供资金补贴保障。如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补贴、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购买服务等举措。二是提倡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领域。如由民间企业投资兴办的“泉州市江南老年颐乐园”现已投入使用,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通过海外华侨的捐赠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大埔村养老院”等,这些都说明社会力量已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业重要的供给主体。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养老信贷投入和提高机构养老服务及入住老年人的保险保障水平等措施[4]。
二、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泉州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服务业仍带“病”运行。养老服务业关系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理应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突破其在当下的现实困境,以推动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1.养老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的顶层设计影响着养老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泉州市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当前泉州市养老政策的关注点在于解决养老的经济问题,而忽略人才队伍建设、医疗保障等问题;二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一项政策从制定到获得广大人民接受是需要时间的,这就需要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
2.资金投入和人才帮扶不够
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是泉州市目前面临的两大困境。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政府在帮扶特困失能老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从效果看,城乡养老资金投入不均,部分养老机构处在艰难维持的状态。说明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力度还不够。此外,该市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
3.养老配套设施规划不合理
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机构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泉州市在布局规划养老设施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出台的《泉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配套设施之困局,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较为详细的养老设施规划、城乡养老设施不均、社区养老设施不健全、设施配置标准不明确和养老设施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养老机构发展动力不足
1.养老机构“供需”错位
泉州市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普遍比城市低,城乡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不平衡。如城乡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城区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而农村多有空置,一些偏远郊区没有设立养老院,存在“就近养老”难的问题。各类养老机构也存在着诸多瓶颈。由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及收费标准不同,导致公立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够,而部分老年人因服务费用高而住不起民办养老机构。城乡养老机构“供需”矛盾问题已影响着该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争取资金支持的主动性欠缺
要确保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主动争取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尽管泉州市在养老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但部分养老机构在用地、设备等硬件方面资金压力仍然很大。如民办养老院的场所创办难度大,多以租房或自建房充当养老院场所,普遍存在亏本经营的状况。以晋江为例,目前仅有3家民建民营型敬老院,占现有养老机构的10%[5]。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利用率较低
泉州市传统养老观念较强。据统计,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约6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2%,其他居住形式(如养老院等)仅占3%[1]。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泉州市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因此,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泉州市政府力推的养老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运作资金、养老场地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利用率比农村低,导致出现室内闲置现象。
4.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未能有效衔接目前泉州市各类养老机构有500多家,但部分机构医养衔接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的医疗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无法实现“有病就医”;二是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部分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养老需求;三是护理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少,护理床位比例偏低。这些充分说明现有医养结合发展较为滞后,亟需加以解决。
(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不足
1.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不足
十部委联合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主体。泉州市社会资本涉及养老服务业各个领域,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仍遭遇发展瓶颈。如民间资本参与缺乏统一、公平政策和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养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使民间资本参与动力不足、投融资能力较差,影响了社会力量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
2.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短板”
泉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大多依靠社会力量创办,使其在场地、设备等硬件方面资金压力大,亏本经营的局面难以扭转。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政策保障不健全,部分养老政策难以实施和落实;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使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维系。3.专业人才输送不足目前泉州市各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人员难招的现象,说明该市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短缺,再加上受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极少,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养老服务业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养老机构工作的正常运作。
三、破解城市养老服务业困局的整合举措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三期叠加”: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元年;二是“十三五”规划元年,相关政策还处于蜜月期;三是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大时代[6]。2015年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场时代大变革,尽管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破解养老服务业之困局要从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助力养老。
(一)以统筹规划推进“精准扶老”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转变传统思维。一是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保障。2014年泉州市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列为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政府实施的政策法规。二是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泉州市政府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资金补贴,重点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购买服务。三是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针对泉州市人才短缺的困境,政府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四是落实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泉州市规划局将在片区开发建设时加强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并在新建楼盘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五是推进养老机构改革。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7],同时要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更多支持,实现各类养老机构“供需”平衡。
(二)以资源整合推动“社会化养老”
“社会化养老”主要是指社会力量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8]。政府要协同多方社会力量,使其成为养老服务业的生力军。具体包括:一是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以晋江为例,磁灶社区敬老院就是一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的养老机构,由民间社会组织负责投入资金和基础设施。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由政府投资并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服务已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常态。政府要建立激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扭转社会力量及资金不愿投资费力不讨好的养老服务业的局面[9]。社会力量则要发挥自身社会公益性作用。三是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和人才培养。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建立促进社会组织承接养老服务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建设,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
(三)以技术创新实现“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随着养老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理念[10],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盘活社会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泉州市在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助力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4年成立的“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了老年人信息录入、手机发放等工作,并开始向老年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化服务,逐步落实实体援助服务项目[1]。而泉州市泉港区通过引进“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承接主体,出台《“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互联网+”养老助残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实体援助服务[11]。可见,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四)以实践创新探索“医养结合”
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医养结合”模式,有望成为破解养老之惑的重要举措。但在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政府加以解决。具体包括: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破除发展医养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医养产业往健康方向发展。二是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保障老年人养老和医疗叠加的需求。三是加大对医疗养老的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护理型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医疗配套设施。四是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政府要与社会合作,鼓励更多专业的护理人员到养老机构工作。
作者:谢丹妮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泉州市老龄办.泉州市2014年度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张薇.泉州老年人口88.6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受关注[EB/OL].
[3]张晓明,石伟琴.聚焦养老难问题多管齐下助老养老[EB/OL].
[4]余新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解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J].社会福利,2014(3):24-25.
[5]陈小妮.泉州多元化发展破解养老困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EB/OL].
[6]王胜.“十三五”规划系列之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三期叠加,全面爆发[EB/OL].(2015-04-30)[2016-02-15].
[7]福建省民政厅.福建: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新步伐[J],社会福利,2013(8):44-46.
[8]王素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EB/OL].
[9]郭铭华.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何以举步维艰?[EB/OL].(2014-04-13)[2016-02-15].
- 上一篇: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 下一篇:关于沟通技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