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SCM软件主要侧重于从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成功地应用SCM,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进行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过程中一系列业务流程的管理。
市场规模逐年增大
虽然有些厂商号称其ERP软件已经将SCM的功能模块打包到其系统当中,但这种整合是否能够获得认可,还有待市场考验。目前,用户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新增的需求大多还得由独立的SCM软件来满足。此外,伴随企业ERP应用市场的快速成长,部分行业的企业开始增加SCM软件方面的投资。
根据CMP咨询的研究数据,2006年中国SCM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7.9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4.8%,年增长速度创下继2002年之后的新高。
行业特征明显
SCM软件市场的行业性特征明显。在各垂直行业当中,SCM软件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行业。其他行业虽然也有少量应用,但总体来看,投资规模都还比较小。截至2006年底,制造业相关的企业SCM软件投资规模占到整体市场规模的43%,流通业相关的企业SCM投资占到了整个市场投资规模的36%,其他相关行业企业的SCM软件投资规模合计占到了21%。
在诸如制造和流通等行业的企业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建设和应用了SCM系统。在这些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当中,有32%的企业已经全部实现了SCM系统的建设,33%的企业部分实现了SCM系统的功能建设,正在建设相关系统的占到了8%,已经有计划建设的企业占到了11%,没有建设相关系统的企业仅为16%。
业务应用快速成长
用发展眼光来看,截至目前为止,中国SCM软件市场正处在一个由起步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跨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对SCM系统的投资与建设越来越多的是基于竞争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出于形象工程等其他因素。
一方面,一部分企业已经在SCM软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并且这些投入已经在部分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企业对于SCM系统及其在企业管理过程的应用缺乏足够的理解,因而还没有相关的投资计划。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出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需要,从供应链层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求正在逐渐呈现,因而,市场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市场上SCM软件业务层面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分销商关系管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商供应链管理等。针对不同行业,其应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市场上提供SCM软件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包括SAP、甲骨文、i2、博科资讯、用友、金蝶、招商迪辰、明基逐鹿、金算盘、五奥环、富基旋风等。这些厂商有的会涉足多个不同行业,有的则仅仅涉足一两个行业。
持续15%左右增长
根据CMP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在2007年~2011年的5年内,虽然增长速度逐年将有所放缓,但中国SCM软件市场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CMP咨询分析认为,2007年中国SCM软件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9.7亿元,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6%左右,到2011年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7.7亿元左右。
需求的五个变化
未来,SCM软件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户对SCM系统的整合能力需求更强。在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未来SCM产品无论是独立产品还是整合于ERP系统之中,都将更多地与ERP系统和CRM系统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在企业实施ERP与CRM之后能够与SCM无缝整合应用的目标。
此外,由于物流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天生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SCM系统会更多地将物流系统整合进来。
二是用户对SCM产品的功能特点要求更高。未来SCM软件的功能特点将表现为:横跨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实时可视性。更高的可视性和更易于访问的实时信息,将大大提高供应链执行决策的预见性。供应链的实时可视性与事件监控和管理系统相结合,将提高企业预见性决策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计划外情形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是用户对SCM的需求向着整合更多服务的方向发展。未来客户将需要SCM系统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整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SCM厂商需要为用户提供整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是用户群体向中小企业转移。从用户规模角度来看,未来SCM系统用户数量将从以大中型企业用户为主,向以中小型企业用户为主的方向转移。
五是用户群体扩展到更广泛的行业。从行业来看,未来SCM系统有从制造业、流通业向其他行业市场扩张的趋势。由于供应链的竞争是未来所有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因而,未来SCM系统向着其他行业市场推进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合纵连横促发展
研究表明,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供应链资源,是更好地整合供应链资源的基础。因而,对于即将实施SCM系统的企业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SCM系统与其业务流程优化之间的关系。在实施SCM系统的过程中,只有从供应链竞争的角度,对涉及企业供应商、采购、生产、制造、物流、服务、市场、销售以及渠道等的相关资源与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以适应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从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完整需求来看,未来供应链管理将涉及核心资源及业务流程,分别是: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完成、制造流程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商业化及回收管理。
对于SCM厂商而言,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在SCM市场定位方面根据不同行业用户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与服务。针对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以及其他(比如能源、建筑等)行业推出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
其次,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将最新的实用技术融入SCM系统之中。比如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条码技术(BAR CODE)、RFID技术及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适应移动信息化应用的最新发展需求。
篇2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还缺乏基本药品供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分销网络效率很低。通过比较药品供应链与软饮料供应链两种供应链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药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软饮料供应链之间的重要区别,发掘病人对药品供应认识的误区。
药品国际化生产受限
建立生产基础设施所需的密集资本和严格规定是导致药品供应链生产阶段复杂性的关键原因。
软饮料生产商,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长期策略是将生产本地化,通过与国内公司合作来建设基础设施。例如,软饮料生产商开始以合资企业方式与国内公司创建本地瓶装厂,减少了国际运输成本。
反而很多大型制药公司将生产局限在一至两个大型国际化生产基地。这很可能是因为办厂的固定成本比国际运输成本更高。而且对制药公司而言,能严格控制生产,使其符合相关规定也很重要,因为药品生产必须符合如GMP等国际质量标准。
信息系统为消费品降低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缺乏系统信息收集工具成为长期影响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缺乏市场规模、收入水平或人口分布情况的信息,对某种药品市场规模的准确估计就变得困难。而且,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往往可信度不高,也不一致。因此,经常使用昂贵的一次性监控及评估。
软饮料公司意识到了信息的价值,即使要用到费时的手工操作方法,也愿意为信息收集投资。在软饮料行业中,公司员工和本地合伙人共同合作,对发货进行协调,定期拜访零售商以获取订单。运用每次拜访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定期编写消费及库存状况报告,以完善物流和财务计划。有时候,第三方信息收集者代表多家消费产品公司对信息收集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样降低了一家软饮料公司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企划至关重要。
药品垄断分销网
药品分销需要可追踪性来确保供应链的安全性。某些情况下,药品分销仅限于国营分销系统(中央药店),这样创建合适的激励结构就变得十分困难。即使药品在私营分销网络中分销,规章制度和较小的市场规模也使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由于缺乏竞争和行之有效的法律系统,合同履约和执行情况比较糟糕。一个功能健全的分销网络需要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源投资。
在软饮料行业中,国内合伙人提供分销渠道,并允许国际公司应用他们对分销渠道的理解。这类知识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无法编入公司培训手册中,非常有价值。生产商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确保产品质量良好、定价合理。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要靠代表生产商的本地合伙人的努力。在发展中国家,合伙人的合同履约或执行情况很难观察。为解决这个问题,软饮料公司为目标任务设立了竞争与激励的可置信威胁体系。这样可确保现任本地合伙人能更好地履行合同。
而药品供应链的合伙人通常是国家政府。在许多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国营药品分销依旧是主要经营形式。生产商执行目标的能力很低。国营分销系统的激励结构与生产商的迥然不同。即使与私营进口商合作,结构性与政策性的困难阻碍了保证合同履约的创新方法使用。
而且,软饮料分销渠道较多,分布也广。大部分软饮料通过独立批发商销售 (在某些地区已开始实行直接发给零售商)。一些批发商在他们的国家从事批发生意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当地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国内分销的主要工具是卡车,而批发商常常使用自行车或其它合适的交通工具在当地运输。
与之相反,由于质量监控不到位,将药品分销限定在几个严格管控的渠道更加安全。有限的药品分销渠道也意味着运输工具限于专用卡车和货车,而无法发挥规模效益。然而追踪技术的新发展转变了效益前沿模型,因此不需牺牲可追踪性即可增加渠道宽度。
最后,对于软饮料而言,有效分销所需的资产是通用性的,而且可获取的范围很广。而且,消费产品公司在分销中主要采用横向协作,与其它消费产品公司共同装载、联合配送使他们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发货到零售点的频率。
而在药品供应链中,有效分销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实物资产是特定的,需要人员培训和专业设备,如冷冻设备等。但是,药品带来的收入较低,使得药品分销中对人力资源和实物资产的投资也较少。由于不能与其它类货物联合配送,向零售点发货的频率也较低。
消费品关注零售时点情报
药品仅限于在特定配售点销售。这些配售点必须保证有药品储藏的合适设备,以及能提供准确配药建议的人员。
软饮料的销售点很多,如饭店、酒吧或超市,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小售货亭。通过开设新销售点、确立服务与产品交付相结合的价值主张可使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增长。由于服务水平差的风险较小,可以建立新的产品交付和服务结合方式。软饮料公司还努力增加新的零售机会,花时间了解每一位零售商的收入与盈利构成。有时候他们还帮助零售商进行产品分类管理。
相比之下,只有药剂师才有资格从事配药相关活动,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训练有素的药剂师并不多。而且,除了药剂师的配药建议外,鲜有证据显示服务与产品交付有效结合。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规模较小,制药公司也缺乏动力让零售商提高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如:产品分类中及产品分类之间的关键收入驱动因素,库存―运输驱动因素或利润驱动因素。
激励架构与风险回报
在软饮料供应链,各方人士都参与定价、库存、促销等方面的决策制定。独立决策者最大程度上优化他们本地的目标,这也优化了整个系统有利于降低风险。这个牵涉到一种饮料品牌的库存管理。制造商需要确保零售商保持足够的库存,吸引零售商增加库存的方法是提高销售的边界收益值。但是,这样会引发终端顾客的价格上涨,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批发商会在特定的水平上对零售商提供一个不同的批发价格。这样,在库存少的情况下会提高零售商的成本。同样的,软饮料公司对分销批发商提高经济激励,提高零售网点以及各网点的销售情况。这样的合约在软饮料分销渠道是激励管理的基石。
制药商在供应链领域内创造激励机制的能力非常有限。传统激励形式并不适用。
尽管在药品供应链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有一定的激励,合约本质大体是单一的。另外,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药品领域也不适用,因为可能会导致药物滥用。
正如本文所论述,发展中国家软饮料和药品供应链之间存在许多结构性差异,对于这些差异的深入研究会对药品供应链的运营带来积极的作用。
有趣的是,复制消费品供应链的一些成功尝试已经正在进行中。比如,Village Reach是在莫桑比克运输疫苗与药品的一种革新模型,它通过与其他产品捆绑运输来解决医药分销中的资本特定性问题。“负担得起的疟疾药物”是一个先锋项目,它考察的是运用零售时点情报(points-of-sale),拓宽分销渠道,在不影响质量和可追踪性的条件下提高药品运输的效率。坦桑尼亚政府已经开始了一项卓有成效的“可信药物分配网点”项目,增加分发必须药品的零售网点。同样的尝试也在赞比亚和加纳进行。
技术专门知识的多学科本质如今出现在国际医疗领域,通过个体承诺、私人慈善与政府接纳,借鉴软饮料供应链的有效性,同时保留对于医药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安全性和可追踪性,各方面都正在开拓创新。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图为法国INSEAD社会创新中心运营管理教授、亨利・福特制造业特聘教授及教务主任卢克・范・沃森霍夫 (Luk N. Van Wassenhove)。
Wassenhove教授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涉及卓越运营、供应链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和学习。他近期的研究重点为闭环供应链(产品回收和报废问题)以及灾难管理(人道主义物流管理)。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流通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今后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一下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企业,整合专业流媒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3PL)的合同出现,同时也提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这是物流的现状调查。这些新的物流服务,在1990年,美国第一个在交通运输部门放松管制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物流外包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货主和物流公司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除此以外,全球战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的加快。所有的企业都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通过海陆空运输方式。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主要包括效率合理化,再加上国际经济全球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并促进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本集团的整合物流业,加快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敦豪航空货运公司与国际化接轨提供了一系列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此外,与普洛斯的到来,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以扩大物流市场。以实现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在日本的供应链管理(SCM),也被称为“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和零售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共享。分解成本控制库存减少整个工作时间的缩短,获得相应的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特别是要实现高效的制造,零售物流。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并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概念,为研究目的。
二、克里斯托弗和派克,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概念是外国文学出版英国2003年给与界定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和派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研究的背景,并引进日本,克里斯托弗·派克的研究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的概念。
三、营销的全面变革根据
上述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营销和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使用,“营销”在很多地方使用。事实上,这意味着在本质上是“现代物流”是非常密切的,或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过去“市场营销”,简称为“物流”,还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物流,营销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概念,整合营销的变化和市场的论述。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理念,自1970年以来,虽然定义营销领域,但实际上非常接近的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的。顾名思义,提出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在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向现代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方,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诠释。都是从营销和现代物流功能的考虑。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购物或邮购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也就是说,在商店里面消费者买的东西是不可以自己当时拿回家,然后在网上或者电视购物买商品就是为了客户的方便,消费者购买大型商品都会直接配送到消费手中的。
四、分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的社会人也开始慢慢对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但重视与消费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买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整合营销”,“4C”的观点。往前的4P竹理论从视图的制造商生产的点建立的基础上,产品导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2l世纪初,世界经济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过去使用相同的想法和认知的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新概念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志芳.王静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2(1)
篇4
据赛迪顾问《中国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管理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调查分析,2005年连锁零售业整体IT投资规模为63.5亿元,同比增长15.4%,整体市场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其中,SCM市场规模达到3.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8.5%,系统建设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实施。
近年来,世界零售业信息化水平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虽然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但总投资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而国际零售巨头这一比例一般要到2%以上。国际零售巨头一般每隔18个月就对门店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换代,而中国零售业升级换代信息系统的时间一般是两年以上。
总体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连锁零售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型的、孤立的系统比较多,大型的、完整的系统比较少。虽然各种系统的应用数量比较多,但是高水平的应用比较少。特别是SCM建设和应用仍然不成熟。
可以说,目前国内SCM系统建设依然处于培育阶段。比如协同工作,要求多方合作,并共享信息。另外,供应商服务系统(VSS)刚刚起步,大部分还没有应用。但随市场开放,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内零售业积极寻求供应价值链的高效性。
在2005年,一些零售企业对供应链技术的投入则体现出了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进一步重视。2005年4月,连续8年排名中国连锁业百强首席的联华超市与IBM以及台湾特力集团联手,共同打造联华具有国际水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而且项目将为期6年,总投资约1.2亿元。
未来,随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资的进入带来了竞争威胁,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是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国内连锁零售企业SCM市场将保持良性的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巨大,整体系统建设将趋于理性化。
・现实差距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店面硬件设施的总投资与企业后台IT系统的总投资比例与发达经济国家之间尚存在巨大差距,这反映出中国连锁零售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高端IT应用软件系统普及率还比较低。低水平的IT系统已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的阻碍因素。企业迫切需要提高IT应用水平,为未来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未来SCM等高端商业软件在连锁零售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连锁经营促进SCM系统需求
由于连锁便利店将成为主流,企业之间的相互整合必然带来企业软件及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而扩张方式的转化将降低店面数量总体增长的速度,同时降低门店设备需求的增长速度。当然,短期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市场仍是国内SCM的主要市场。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在今后3~5年中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连锁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仍将是SCM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未来的SCM市场上,连锁零售业的应用将是SCM软件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市场扩张带来新系统建设需求
随市场开放,解除束缚后的国外零售企业在国内加快投资和建店的步伐,不断加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并购、联合成近两年热潮,届时将产生一批龙头零售企业。二者均将促进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企业IT应用将不断深化,企业也将更加重视SCM系统建设。
过去的一年,是零售业的合并重组之年。尽管中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有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因盲目扩张导致经营管理和资金链出现严重危机的企业相继倒闭,被淘汰出局;还有一部分则被竞争对手以兼并、重组等方式直接吞并。
行业洗牌的过程中,IT资源整合将又是一个挑战。由于在新的实体内,商店模式、操作流程和人口统计的目标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使IT系统的整合变得更加关键。更棘手的是,如果技术取向不相同,IT资源整合将变得无比缓慢。
・提供规划、咨询等一体化服务利于厂商市场切入
提供除软件产品以外的规划、实施、咨询、培训等深入服务成为未来良性切入的关键点。不同IT信息化水平的企业对IT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巨大不同,信息化水平越低,其对IT战略规划越不重视;在初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中,众多企业由于缺乏中长期的IT战略规划,在IT投资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IT投资决策混乱,投资浪费严重。
那么,IT厂商注重对国际IT连锁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加强与国外IT同行的学习交流,同时深入研究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规模、管理模式等,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产品理念和思路,推出创新的产品及应用软件系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产品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外,提高诊断和咨询的能力,根据连锁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管理能力、信息化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咨询建议,是目前进军此行业的关键之一。
当前连锁零售企业应该推动信息化应用向深度、广度方向发展。从深度上讲,要把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小系统整合、集成到一起,组建更大、更完整的系统,进一步挖掘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的深度,使系统为企业创造效益。在广度上来说,零售企业要支持系统的连锁化应用,加强与上下游的SCM建设。
另一方面,不同的业态和经营计划,需要相应制定不同的供应链战略。一个希望成为区域领先的折扣店的商业计划相比一个希望成为领先的连锁大卖场的业务战略,会对零售商提出不尽相同的技能要求。整体供应链的建立也会由于不同的零售业态而有所差异,因此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没有一套方法及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篇5
(江南大学商学院,无锡 214122)
摘要: VMI环境下,考虑到具有不同需求等级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不同,建立了当库存降低到一定需求水平点,优先满足缺货损失较大的零售商的需求保障策略。在满足零售商一定服务水平的约束下,确定针对不同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最后运用仿真对计算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用案例演算说明了模型实际意义。
关键词 : VMI;需求控制水平点;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53-03
课题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0295048X)。
作者简介:曹程明(1993-),男,安徽安庆人,本科在读。
0 引言
传统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只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其直接后果往往是越到供应链上游需求越不稳定,导致“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产生,最终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削弱了其整体竞争优势[1]。为了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达到供求双赢的目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作为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VMI是一种供应链战略,指的是上级供应方管理下级订货方的库存,从广义上来说,VMI可以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并承担库存补给责任,从而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缩短库存周转期,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1 问题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三个零售商(A、B、C)的两级供应链模型。零售商的需求分别服从参数为?姿a、?姿b和?姿c的泊松分布。供应商采取(S-1,S)[2]补货策略,即每发生一次需求,立即补货。当供应商库存过低,供应能力不足,将导致零售商缺货损失;当供应商库存过高,将导致一定的库存成本上升。由于地域、目标市场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零售商具有不同需求优先级,即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用具有一定的差别。有必要针对不同零售商设定不同的需求水平点,满足一定的零售商服务水平,使供应链整体的缺货损失费最小化。本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供应商的库存以及设定每个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
2 符号设定及模型的建立
2.1 符号如下:
①I———供应商的最大库存量;②P1和P2———零售商需求水平点:(a)当库存降至P2时,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B零售商的需求,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到库存水平再次超过P2。(b)当库存降至P1时,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零售商的需求,B、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至库存水平再次超过;③?姿a、?姿b和?姿c———零售商年平均需求率(需求满足泊松分布);④L———需求提前期;⑤Pa、Pb和Pc———A、B、C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根据需求直接从现货中得到满足的百分比计算;⑥F———单位年库存持有费用;⑦Fa、Fb和Fc———A、B、C零售商缺货损失费;⑧E———每次补货的补货费用;⑨EC,EC1,EC2,EC3———年总费用、年库存维持费、年补货费、年缺货损失费的期望值。
2.2 模型建立:
3 仿真
6 结语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环境下,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并承担必须的库存补给责任,一方面要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降低整个供应链总费用,从而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本文研究了一个供应商三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提出了在面对零售商的不同需求等级时,制定零售商的不同服务水平,着重研究了服务水平的计算方法,运用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参数灵敏度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案例表明模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不足的是对于供应链费用的计算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运输、发货等费用以及具体的发货方式对总费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成.供应链管理下的VMI模式探讨[J].物流IT,2001,19(6):29-30.
[2]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篇6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 收入共享合同 需求扰动 分散决策 集中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18-02
1 无扰动的供应链协调
所考虑的模型只有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供应链中的信息对称而且共享。假定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是确定的,可以表示为,其中是市场规模,即最大可能的市场需求量,是单位零售价(决策变量),是价格敏感系数,是在下的实际需求量,表示零售商的定货量,则其销售期末的收入为。
1.1 收入共享合同模型[1]
表示零售商的边际成本(不包含支付给供应商的任何费用),表示供应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供应商对零售商的产品批发价,是零售商分得总收入的比例,。
零售商的收益,供应商的收益,供应链总收益.
集中决策环境下,最优订购数量,最优市场定价,供应链最大收益。
1.2 分散决策环境下的协调
定理1.1 若,则有,。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
2 需求扰动[2]下的供应链协调
需求发生扰动后,零售商销售期末的收入为,此处扰动以表示。以表示提高生产量时的单位成本,表示需求降低时的单位处理成本。根据实际,可以假设
2.1 需求扰动下收入共享合同模型
需求扰动下,零售商的收益,
(2.1)
供应商的收益:
供应链总收益:
其中,,是需求扰动后零售商分得总收入的比例,,。
2.2 集中决策[3]环境下
引理2.1 假设是的最优解,那么时,,即;时,,即。
依据该引理,时,可以在范围内进行讨论,
供应商的收益:
供应链总收益:
=
令,则+。
同样的,时,可以在0
供应商的收益为:
供应链总收益:
。
令,则。
2.3 分散决策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
(1)的情况。
将该情况下的最优订购数量和最优定价分别记作。
定理2.2 若,,,,则
=,。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将代入(2.1)中,得到=;而 。由于 +,也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对的上界的限制是为了保证供应商的收益不少于。
当时,供应商的收益少于,要获得协调,必须调整参数的取值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从而。结合定理2.2,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2.3 若,,,则=,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证明和定理2.2的一样。对的上界的限制是为了保证供应商的收益非负。
(2)的情况。
将该情况下的最优订购数量和最优定价分别记作。
引理2.2 时,若供应商参与到该合同中来,必有。
根据该引理,并结合情况下的方法进行讨论,可以得到定理2.4。
定理2.4时,若 ,,则=, 。
并且{}也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
当,供应商的最优决策便是将数量以低于的价格在二手市场上处理掉。
3 数值实验
下面给出几个数值实验的例子来说明论文中所取得的一些结果。
首先考虑没有发生扰动时的情况。假设,,,那么就有,相应的最优定价11,零售商的最优订购数量,也就是供应商的最优生产数量=9,供应链的最大收益=81。如果供应商和零售商经谈判,双方一致确认,那么批发价。于是合同参数可以协调该供应链,在此合同下,供应商的收益为32.4,零售商的收益为48.6。
当需求发生扰动后,生产计划需要调整。先来看需求增加的例子。假设,=5,那么最优生产数量应该调整为11,最优定价为,供应链最大收益。如果,那么批发价应该调整为,即(0.4,0.7)可以协调该供应链,供应商的收益为81.6,零售商的收益为48.4。
再来看需求减少的例子。如果,那么最优生产数量应该调整为7,最优定价调整为,供应链最大收益。如果,那么,不过,一般情况下,所以要提高的值。假设=0.8,那么,即(0.8,0.3)可以协调该供应链.在这个合同下,供应商的收益为0.8,零售商的收益为39.2。可见,有一定的范围,容易证明在这种情况下。
这里,并没有考虑双赢的问题,可以认为以上数值实验的参数取值保证了双赢。
4 结语
文章基于收入共享合同,将需求扰动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了相应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推导出供应链在需求扰动下达到协调的条件。可以看到,收入共享合同在需求发生扰动时,尽管需求扰动的情况不同,程度不同,但是只要对合同参数作适当的调整,就可以继续协调该供应链,修正公式比较简单,易操作。数值实验部分给出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然而,整个供应链的最优订购数量(对供应商而言,是最优生产数量),以及合同参数依赖于市场需求和所有成员的边际成本等相关信息。因此,为了达到供应链协调,这些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必须是共享的。
文章研究的供应链只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以后可以研究包含一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的供应链以及包含多个阶段的更长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 G.Cachon,M.A.Lariviere.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M].Management science,2005(51):30-44.
[2] Xia.Y.,X.Qi,and G.Yu.Real-Time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Disrup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Continuous Rate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Model[M].under review b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篇7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本综述主要结合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网购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食品与网购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64-02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网购鲜活水产品的运作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刘敏(199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刘华楠(1971-),女,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经济管理。
在中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去实体店购买物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下班后有时间去购买,下午购买的农贸类食品往往比早上购买新鲜度会差很多。电子商务最近几年的如火如荼发展,在网络上直接购物的便利性和优势已经深入人心,相信未来不久需保鲜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水产品的网络购物需要会越来越强烈,下一个网络购物的明星将是以鲜活水产品作为突破点,由于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供应的复杂性和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性,使网购生鲜农产品安全成为了网络农产品交易中的一个新盲点。本文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基础部分冷链配送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
(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本质上还是一种物流形式,只是因为要求较高,被人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主要包括了通过冷藏对食品进行配送的过程,包括了需要冷藏的食品的生产、存储、销售和配送整个环节,因为整个环节都是需要处于特点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性的、要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冷链物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冷链配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国内外冷链物流的研究现状
早在两个世纪前,随着冷冻机、电冰箱等新科技产品的发明,保鲜食品和冷冻食品被人们所发现并推入市场环节,可以说是冷链物流的开始。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是较早开始注重冷链物流配送的建设,同时也强调对冷链物流配送过程的管理。逐步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1894 年,美国学者Barrier和英国学者Ruddich最早提出了关于冷藏链(cold chain)的定义。1959 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开始联合开发航天用的食品时,提出了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HACCP)体系,这种体系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方便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便于管理,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国外的冷链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Den Ouden、Zuurbier (1996)等学者第一次提到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定义,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生鲜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中所开展的一种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操作体系,食品供应链管理等的目标主要是达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提高时效的一种管理。Bogataj等学者(2005)分析了冷链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易腐的食品的稳定性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解决方案;Montanari等人(2008)认同在冷链物流配送中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温度,能持续稳定的保证时间的控制温度,这是两大关键点。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开始,伴随我国各种生鲜食品的外贸加工出口等需要,我国也开始冷链物流。198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直接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HACCP 认证体系也开始随之被重视,目前在中国的水产品加工领域,已经有近千家的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已经按照美国水产品的法规要求开始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这是企业重视管理的结果,也反映了HACCP在中国的巨大空间,并且 HACCP 体系也逐步向其他食品领域扩展。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都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巨大,食品规模巨大,加之八十年代前国家重视不足,使得行业并没有统一行业规范,相比于需求已经建立的冷链物流还远远不够。
因此,学术界开始对冷链物流配送概念以及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冷链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有学者从食品、医药、化学品等冷链对象(所指向的物不同)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也有学者从流通环节来定义冷链物流。有学者从物流供应链的方面来对其进行定义。也有学者从整个不同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以下做一些简单的列举,郝丹(2009)就曾对国际水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的优化问题进行过研究,从产业角度定义冷链物流。另有一些学者从冷链物流的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控制采用何种技术何种方式何种管理可以对冷链物流模式的优化。
二、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冷链配送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冷链配送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比较总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与控制。
(1)国外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外关于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现在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冷链体系的建设,但是特定在研究关于生鲜食品配送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还不是很多,而且大都是作为食品供应链研究中的一部分来开展的。Glen,J.J.(1987)在自己的论文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构建优化求解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Milier,Leung,&Azhar(1997)以新鲜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两个采收和包装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如何决策采收的梳理,时间分配,存储量的大小以及如何配送,配送数量等等问题,都是以降低配送和采收的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标的。I.Hunt等人(2005)比较早的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作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农业产品的物流环节对销售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2)国内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内对生鲜食品配送的研究开始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曹云(1998)曾提出来生鲜食品的配送和加工以及流通是息息相关,对于连锁配送来说,更是如此。恭树生等人(2006)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作为出发点,明确提出在我国,需要保鲜的食品企业范围,上游企业主要涉及到一些加工企业,包括生产后直接速冻企业,中游的企业主要是批发商,涉及到配送中心等,而下游则是零售,包括消费前面一点的配送企业,包括终端消费的酒店等主体。凌宁波和朱风荣(2006)的论文比较总是食品安全与配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目前需要保鲜的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情况,并以终端超市等连锁型的终端零售为主体,认为从终端零售出发构建整个供应链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熊惠、李靖(2008)则认为,研究冷链配送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出发,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满意,以此作为提供效率和效果的出发点,同时在论文里对食品安全的特性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希望能找到适合我国现状和国情的冷链配送食品安全发展思路。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转化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冷链配送市场分散,单个市场规模较小,区域性又较为明显,自然需要较高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构建,缺少龙头企业,政府又不能直接统一市场。这使得现今的冷链配送硬件较为陈旧,设施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更新换代成本无法消化,自然运输配送效率低,保鲜技术也达不到市场要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反观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问题较多,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冷链配送,企业对技术的要求和管理水平以及经验都在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步增大,这对于冷链配送发展都是及其有利的。通过网购市场不断增大,消费者网购食品需求巨大,中国冷链势必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nOuden.P.J.P.Zuurbier.Vertical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arketing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ork[J],Agribusiness.1996,(3):277-290.
[2] Bogataj M,Bogataj L,Vodopivec R.Stability of Perishable Goodsin Cold Logistic Chain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3-94(1):345-356.
[3] Montanari R.Cold Chain Tracking: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J].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9 (8): 425-431.
[4] 郝丹.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以BSL公司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篇8
一、餐饮创业背景的改变
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变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餐饮行业已经告别了80年代的野蛮增长、90年代的迅速增长、新千年的高利润,进入了以“消费升级、消费者升级”的新时代。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更加细分的市场受众,更加个性化的消费人群,以及一利润更加微薄的时代。这些变化使很多餐饮行业旧的观念和操作方法都受到市场的挑战。
二、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的双重升级
如今餐饮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的已经不仅是产品本身,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产品的交易价值开始往使用价值上转换,甚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看重情感消费。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年龄层也发生变化。旧日老一代消费者忠诚的特性一去不返,新一代消费者不同于老一辈人的消费习惯,对于餐饮,他们有着自己个性化娱乐化的兴趣领域,并愿意为相关体验买单;他们对品牌没有忠诚度可言,他们一直在追求更新奇、更时尚、更有趣的消费体验;他们的餐饮消费口味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地方菜口味的分类,而是更具有精细化的品味吗,在各自的小众领域,对娱乐化、多元化、小众化品牌的兴趣性越来越大。
正是年轻消费群体对个性化餐饮体验的需求升级,使得餐饮细分市场逐渐浮出水面,餐饮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餐饮行业的消费升级和消费者升级的双重升级已是餐饮经营着面临的市场现实。
三、尊重消费者,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
以前的餐饮企业的成功之道往往依赖着某个“绝招”菜品,谓之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旧日的消费者为了品尝到这个独特菜品纷纷慕名而来,因为某个出色的大厨培养出品牌忠诚度。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往往对一成不变的商品失去了兴趣,他们可以选择的品牌品种更多,品牌忠诚度更低,做出选择的时间更短,他们的踪迹从街上转移到云端,“一招鲜”式的品牌经营失去了魅力。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餐饮企业必须从“经营产品”的思路转移到“经营人群”的思路上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舆情分析技术,时刻掌握目标受众的心理状态,确立符合目标受众的企业文化,制定与之相符的经营战略,一切从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出发,推出符合甚至超出受众期望的具有社交属性的一系列产品,进行新潮有趣的品牌营销,运用异业合作等品牌推广新思路等,都是新一代餐饮企业创业公司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四、标准化、品牌化、公司化
传统餐饮企业的经营目标是门店盈利最大化,其产品先稳定性依托于某个或某一批金牌厨师的手艺得以实现。但是现在的餐饮行业洗牌十分激烈,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迅速扩张渗透,逼得小型餐饮企业无处可逃。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夺取市场份额,连锁经营是目前餐饮创业的最佳选择。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基础,只有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日常运营流程、服务管理、产品线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更方面实现标准化,餐饮企业才有机会以极快的速度扩张经营。但标准化不等于管理僵化,餐饮创业企业必须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走出有品牌特色的,符合受众需求的扩张之路。
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企业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我国的传统餐饮企业集中化程度不高,普遍零散经营,规模较小,大多以粗放式经营、被动式营销为主,对本身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建设不完善,也没有一个较高的品牌建设意识,对未来的企业发展规划不清,经营管理不规范。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品牌化是餐饮企业势在必行的。
公司化运作是与家族化运作及行政化运作相对应的概念。公司化运作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向现代化的方向。餐饮企业通过制定战略性经营目标、明确责任归属、制定职业化薪酬体系,使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五、上下游市场规模扩张
与传统餐饮行业不同,现在的餐饮行业在产业链上的市场规模大大扩张。有专业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公司,专门负责物流运输和物料分配的公司,专业提供餐饮行业市场营销以及网络营销的公司,专业提供餐饮信息化系统的公司,餐饮行业大数据分析公司,餐饮行业品牌建设、经营战略咨询公司、销售餐饮产品的电商公司等等。我国的餐饮上下游市场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百业待兴,市场整合在即,这使得餐饮行业充满的就业与创业的机会。与之相对应的,餐饮企业的日常操作流程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大量的业务得以外包给专业的公司,降低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提高餐饮企业的经营效率。
六、扩张资本化
餐饮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也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加之支付方式的改变,餐饮企业的现金交易越来越少,以及营改增的政策利好,促使了餐饮企业的正规化发展,财务方面,和资本市场对接的条件更加契合,让越来越多餐饮企业具备引进资本的前提条件。
餐饮企业要健康发展,甚至要通过上市获取资金,就要致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塑造品牌影响力、制定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改革企业管理流程、探寻供应链以及运营成本的系统化管理体系等。餐饮创业加上资本运营,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才能让餐饮品牌在这个大吃小、快吃慢的商业世界中换取巨大的品牌优势和时间优势,迅速占领用户认知,成为品类冠军。
七、互联网的介入
互联网、移动通讯将给餐饮企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会改变餐饮企业游戏规则与行业格局。
互联网餐饮的第一个战场是餐饮O2O行业。互联网技术、电子支付技术、GPS定位技术、物流可视化发展和餐饮管理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餐饮O2O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和突出的表现。以美团为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众多餐饮O2O平台迅速渗入城市乡镇,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部分。2010年餐饮O2O市场规模只有92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餐饮O2O市场规模就达到了1615.5亿元人民币,5年增幅达到1755%。越来越多的餐饮商户开发出制作时间短、携带方便、保温时间长的适合外卖的商品加入餐饮O2O大军。外卖业务成为餐饮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由于竞争愈加激烈,品牌竞争力、包装的美观性、产品的社交属性成为O2O竞争的重要部分。
餐饮行业的互联网化的表现还在于经营模式与互联网的结合。大数据的运用、全网营销、用户肖像分析、舆情分析、基于云技术的餐饮管理系统和收银系统、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营销、可视化供应链管理、跨地域行业联盟交流等能够大大提高餐饮品牌运营效率的技术手段无不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PC端服务向移动端服务转移是餐饮行业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趋势。大型餐饮企业逐渐淡化官网运营强调移动端互联网服务运营,如: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和私人号的运营、微博手机版的特别优惠价格等等,无不体现了行业与互联网发展的贴合性。
八、结论
篇9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价值创造;供应链
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各自为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承担起整合社会所有物流资源的重任,难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具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快捷、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成为可能的第四方物流的应运而生。
一、第四方物流的内涵
第四方物流(4PL)是指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又称之为“总承包商”或“领衔物流服务商”。[1]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第三方物流的外包性质有所不同,第四方物流既非是委托企业全部物流和管理服务的外包,也非是完全由企业自己管理和从事物流,而是一种中间状态;二是第四方物流组织往往是主要委托客户企业与服务供应组织之间通过签订合资协议或长期合作协议而形成的组织机构,经常是一个主要委托客户企业与众多物流服务提供商或IT服务提供商之间唯一的中介。同时,第四方物流大多是在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第四方物流价值分析
1、增加货主企业收益
第四方物流分工的经济效率首先体现在它能提高货主企业的收益水平。收益的提高源自两大效应: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及货主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表现在货主企业自己进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数量增加,供应链管理复杂程度提高,货主企业在原有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必然导致物流管理水平下降,企业收益降低。将供应链物流管理外包,货主企业便能充分利用4PL及与其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货主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表现在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4PL企业之前,随着供应链物流管理复杂程度加深,企业的核心能力受物流业务的牵制,收益呈下降趋势。4PL分工出现后,由于货主企业与4PL企业在物流管理业务上的分工,使得货主企业退出不擅长的物流领域,能将企业内有限的资源和人力用于充分发展自身核心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2、降低货主企业总成本
第四方物流分工在许多方面为货主企业节约了成本,主要包括:减少物流人力资源费用以及减少货主企业的事前交易费用等。首先,第四方物流分工无疑将货主企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外部化。通过与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深化物流分工,可以使我国稀缺的高级物流人才得以在第四方物流企业相对集中,其工作成果能够为众多货主企业共享,这样将大大降低货主企业对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缩减高昂的人力资源费用。其次是,降低货主企业的事前交易费用,这里的事前交易费用,主要包括搜寻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搜寻物流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签订合约的费用等。第四方物流分工可以降低物流系统的资产专用性、物流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使事前交易费用下降,这是供应链物流由企业分工发展为市场分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货主企业与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收益,而且能获得成本持续降低的能力。
3、第四方物流的社会价值分析
第四方物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价值表现在:首先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费用,一是优化第三方物流,二是提高社会物流设施的整体利用率。其次,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打破地区封锁,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第四方物流是从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角度来运作物流的,它最大程度整合整个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社会资源,建立供应链联盟,有利于整合物流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消除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现象,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构良好的价值创造体制,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能力和广泛的服务网络覆盖支持能力是第四方物流开拓市场的利剑。[2]
三、第四方物流价值创造的途径
第四方物流能否真正的创造价值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选择各方的服务供应商,从而能够指派哪个服务商解决哪个物流运作问题,理解服务供应商对于顾客的竞争优势。
1、基于外包的价值创造。
外包能让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开辟新的市场,提高企业报酬率,增强企业自由现金流及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3]第四方物流使企业更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主营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努力开发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其次,专业的第四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企业能从费用结构中获益。通过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减少额外开支。三是减少库存,第四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等手段,最大限度的盘活库存,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四是提升企业形象。第四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的关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应处处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互联网了解供应链的情况。4PL提供者是物流方面的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还要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极大地缩短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4PL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方物流是业务流程外包的提供商,这种领先的物流提供商将带来价值并且为满足客户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方法;第四方物流是中立的,它将管理物流流程,而不考虑与企业合作的送货者、承运人和仓储方是谁;第四方物流能够而且将会管理与客户合作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2、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创造
价值链管理是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价值增值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有效规划和控制。[4]4PL为一个企业管理和运作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整合将整合第四方物流和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技术、并且第四方物流需要对多个补充服务提供的能力进行整合,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效率,从而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次方案。
第四方物流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增值,其产生的增值具体表现在企业利润的增长、运营成本的降低和资产利用率的提高上。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可以通过物流运作的流程再造,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流程更合理、效率更高,从而将产生的利益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平衡, 使每个环节的企业客户都可以受益。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不仅能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满足企业的复杂需求, 同时又能控制这些物流运作环节。首先,提高营运收入,就战略层次而言,适当的供应链战略规划可以引导企业有效地有利益的新市场。就实际营运层面而言,客户的订单必须能如期的顺利交运履行,才能转为营运收入带来净现金流,最佳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可以提高订单打交的比例,整体产能利用率因而提高,营运收入自然课预期增长。其次,提高运转资金的效率,通过缜密的作业前最佳化规划,消除无实际受益的库存准备以降低平均库存水准,提高库存周转率。三是降低营运支出,避免无生产力的资源浪费,以生产线实际需求进行资源的规划整合,能消减库存成本、销货成本、运输成本,最佳化的规划得以减少其他诸如作业准备时间、采购费用等等的营业支出。[5]四是提供固定资本的效率,最佳化的规划使企业的生产线更为顺畅而井然有序,属资本性的产能投资即得以有效地用于满足市场需求己产生营运收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企业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优化价值链,除了对企业本身有正面的价值外,企业的客户因此有机会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取得商品和服务,同时拥有更佳的服务水准。供货商若能整合于共同的供应链体系自然也能共享效益,使企业价值随之提高。
3、 基于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
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第四方物流的供应商通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赋予了产品更高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四方物流管理辅助企业实现从大批量生产向批量定制的战略转变。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收集、统计和追踪发现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特征,优化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第四方物流积极参与企业与客户的及时互动过程,提品设计、质量、包装、支付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其次,传统的物流管理对象是大批量、品种相对较少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而第四方物流管理的对象品种繁多、路径复杂,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都大大增强。第三,第四方物流与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供应链体系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扩展要求,提供更深度的专业化服务,使联盟化和专业化互为表里,统一在物流一体化之中。最后,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获得个性化服务,所以传统物流渠道中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中介将逐步淡出,或转变为供应链上的一个部分,因此,传统物流设施的布局、结构和任务面临调整,而第四方物流站在全球的角度,为优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知识资本理论的发展,使第四方物流面对挑战,能够从容应对。总之,深厚的专业知识,高尖的科技手段,高透明的物流咨询系统是第四方物流实现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控制管理特定的物流,而且可以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为顾客提供最佳的增值服务。知识资本管理的不断发展,也给具有综合技能、集成技术、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的第四方物流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李尤.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比较[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1):108-111.
[2] 晏再庚.第四方物流价值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16):132-134.
[3] 李士忠.现代物流外包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时代.2006(24):21-22.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 信用体系
0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信用也是伴随着这两者相互作用的不断深化而产生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1年担保论坛上指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
1 信用关系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
1.1 信用在供应链这种多法人的联合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对于供应链这种界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准企业组织,存在着大量的委托关系,一味沿用传统管理中的基于行政隶属的方式将使运作成本急剧攀升,最终将超过供应链经营模式可能带来的利益。信用作为供应链这种联合体的黏合剂和运作剂,可有效提高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它将强化企业和联合体之间的依存性以增加联合体的凝聚力。这里成员对整体的信任是一种前景和能力信任,这是以供应链自身的把握市场机遇、适应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为基础的,成员相信合作将带来的市场、品牌、资源获取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良好出路。而联合体对成员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一种忠诚信任。
1.2 供应链联盟组织的特征决定了信用的重要战略意义 以美国范德比特大学教授理查德·L·达夫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供应链是企业向外界延伸而形成的“组织间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契约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而供应链企业群之间是通过一系列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纵横交错的契约规定了供应链内各个合作伙伴的责、权、利。对供应链这种非隶属性组织传统的命令和控制功能因隶属关系的消失而失效和终结,这并非说供应链中就不需要控制和适当的命令,只不过由于管理主、客体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和调整,领导与控制建立的基础不同,一个为行政隶属关系、一个以相互之间的施信与受信为基础。尽管对合作的最初战略意图每个企业可能都很明了,但面对合作过程中非法收益的可获性,企业要在最初整体战略意图和自身眼前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用的培养
2.1 供应链联合体要具备明确的战略目标——信用的生命力源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独立法人在市场生态环境中是为适应一定的形式而选择加入供应链联合体的。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企业的任何一项战略决策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预期,这就意味着供应链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具备给企业带来美好前景的潜在能力,一方面它强化了联合体内成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形成了对潜在加盟者的吸引而产生更多的加入意愿,这是供应链成员优化的重要前提。明确的战略使命是在供应链和成员之间形成信用的基石,使命越明确、可行并且带来的预期利益越高,成员付予供应链联合体的信用额度就越高,对供应链的高忠诚度是减少和避免成员违约以及预防不道德商业行为的重要保证。 2.2 限制加盟成员的素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供应链健康信用的免疫机制 由于供应链这种运作模式是将不同的利益主体栓在一起,因此若有成员信誉不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声誉,一个有低劣商业信用史的新加盟商很有可能诱发失信连锁反应继而产生供应链内部信用危机而使整体信用恶化,为此必须严格审查加盟者的信用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具备一定的信用是维持团队稳定的基础,并且一个有相对一定信用基础的利益联合体在不受到恶意冲击的情况下是有较强稳定性的,而严把加盟者信用质量关就尤为重要。针对供应链联合体的存续性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这一潜在的博弈过程进行模拟,艾可斯已做了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一合作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种类型可能更符合这里的实际情况,即具有合作意向(一定的信用基础表示)的有限次博弈。大家都是独立的法人,但同时又都属于一个特殊的组织,各自支付函数的相关性、可变性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在组织上要存在对背叛行为的惩罚,并确保失信给当事者带来的收益小于惩罚,这就使得“一报还一报”成为占优策略,而合作能在友善、可激怒和一定的宽容度规则中进行。供应链联合体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要严格控制加盟者的信用、素质,加强对加盟商的挑选,致力于从信用及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要素方面的调查取证。
3 供应链成员间信用体系的建立
3.1 供应商与零售商转变观念,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零供双方都要转变其传统的零和竞争观念,要坚持双赢互利的合作原则。零供双方都必须放弃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转变为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明确企业的利润应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而不是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同时零售企业也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竞争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与零售商就应该形成持久战略伙伴的观念,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功能,强化共享利益,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3.2 加大企业信息透明度,优化业务流程 对企业来说,透明度意味着供应商随时对销售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及时补货。在现代的买方市场中,零售商因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取顾客反馈的商品信息,已经在供应链中拥有着越来越强势的地位。想要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零售商不可以将这种地位作为盘剥供应商的筹码,而应该及时准确地向供应商反馈信息,起到在供应链中良好的信息传递作用,保证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顺畅。透明和公开的业务流程可以使合作伙伴更多地了解彼此的需要、偏好及对问题的看法。在零供关系上,只有零售商实现对供应商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才能激发供应商的积极性,培养其忠诚度,也才能真正协调生产计划,实现与客户或供应商的即时沟通,实现供应链的准时制造和高效运作要求。
3.3 供应链成员共同制定政策、规范及奖惩措施 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建立在核心企业有能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构建和领导现有的供应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整体效益,并让自己分享收益的前提下。在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反应模式中,就集中表现为零售商的主导作用。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链得以生存下去的保证,在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成员之间制定的协议和对协议的遵守就非常重要。零售企业应该利用其核心地位,组织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供应链成员共同制定商业道德规范和公平交易制度,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作为协议能顺利实行的保证。比如零售商应带头规范合作信用;与制造商休戚与共,共同维护市场价格体系;共同研究顾客需求,共同制定业务规划,密切协调产销衔接;开发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OEM协作,降低双方营销成本。各成员之间通过协议、合同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保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加强互相的信任,使得信用机制能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松,林曙光.供应链中的信用关系形成机制[J].营销策略.2003(6):22-23.
[2]夏德,程国平.供应链中的信用问题研究[J].市场建设.2003(2):87-88.
- 上一篇:村两委年度工作计划
- 下一篇: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