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经济占比非常大,当前,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稳固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共同国力的有效体现。随着当前经济水平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正在逐步兴起,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市场的经济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定农业生产形式,各个地区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经济形势来展开问题调查,为农业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1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体制有漏洞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地区都已经选择了更加新颖的管理模式,但还是有部分的地区还在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走基层、为民众解决问题的原则,不断的找寻最适合本地无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确保管理中的每一项任何和规定都能够应用到实际发展中去。
1.2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农业经济管理都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因为,部分农村人民都是住在大山里,人们的居住环境较为分散,且山区环境并不适合大量农耕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以及其他畜牧产业的生产率降低。虽然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是有部分人们无法购买畜禽的幼崽,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发展比较困难
要想进一步建设新农村、创新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小户经营为主,且由于家庭经济的问题,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劳动力下降。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立虽然能够帮助农业经济建立新的产业链,但是大部分的农户不理解新型的创业模式,甚至仍然采用传统的小户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大大的拉低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
2.1完善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水平
发展新农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水平,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从而能够帮助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问题。另外,管理者也要更新农业经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首先,管理部门需要明确表示出农业经济管理者的职务和职责,鼓励农业经济管理者积极参与各个地区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农民提供具体、完善的服务。其次,要加强对管理者的考核强度,尽量分季度的来评价每个管理者的服务工作,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效果,让现代农业管理更具有现代创新性。另外相关部门要对各级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确保出现严重问题能够找到责任人,让经济管理责任划分区域更加具体化。从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以达到提高整体生产水平的目的。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制度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在管理进程中一直需要做的工作,社会经济体制在改变,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就必须要从日常的实践工作中找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问题,从而进行完善,这会有效的为深化农业经济管理做出贡献。另外,管理人员要根据农业经济的区域特点,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专项工作,从保证农业经济结构的完善,尽可能的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解决当前存在的农业生产过于分散的问题。最后,管理人员要引入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化措施,采取更深层次的管理措施,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
2.3积极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民生工程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建设农业的民生工程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尽可能的保证民众的高质量生活标准,对于农业的生产来说,任何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与水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政府部门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地区所存在的蔬菜基地、经济作物等提供充分的灌溉水源。另外,轻便的运输是必不可少的,交通的发达能够为更多的农作物打开销售途径,特别是对于山区的村落来说,交通的便利更能够提升民众的幸福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这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交通问题的改善将提升民生服务的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有大部分的农户在进行畜禽养殖时候存在着更多问题,这与农村的生活条件有关。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诸如自然灾害之类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对于此情况,政府应该降低购买畜禽产品的门槛,尽可能的出台更多的补贴政策,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够买到畜禽幼崽。另外,重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继续实施有关的创业支持政策和方案,同时吸引投资,提高农村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建立农村生产网络,扩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2.4加快土地之间的流转效率
为确保农村地区大规模设施的有效利用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政府应该加快土地流转效率,尽可能的保证每一块土地都有人种植,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同时,为了使有关机构和人员规范农业生产模式,关于对土地的管理要实行精简规范的管理模式,让农业生产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可以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向科学化方向转变,实行土地流转机制后,国家可以用相当面积的土地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的选择和生产进行科学管理,而且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管理;问题
村镇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已经非常迅速,各项的基础设施也都基本修建完成,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村镇的规划管理就会和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理论研究,对实际的村镇规划管理的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分析
1.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经济的全面发展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等空间进行提高,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能够得到优化,让人们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具体化的反映。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村镇的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管理,这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1]。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都要能够有科学化的规划管理作为指导方向。村镇的规划管理是通过政府进行调控指导的,通过经济的调节以及市场的监管等手段来进行实现。村镇规划有着保护公共利益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和配置空间等诸多的职能,这在全局性以及综合性的战略实现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在科学的村镇规划管理下,就能对村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民意得到了解,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建设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能够在发展中有章可循。
1.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村镇的未来发展不能准确的预测,以及比较大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有着很大困难,对实现规划目标村组干部没有充分的信心。过多不确定因素对人口规模生产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而对于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村镇,实现规划目标就有着比较大的困难。还有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没有比较有效的规划管理理论体系,当前的村镇规划管理中,还存在着自然演进的形式。主要是规划管理中建设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管理技术理论发展要迅速,所以无法形成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2]。还有是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在总体的标准方面相对比较笼统,双重的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就难免会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再者,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资金方面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国家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资金扶持虽然在不断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资金缺乏的问题还依然比较突出,大部分还是依靠自筹。当前还有不少的村镇建设服务部门,基于资金的缺乏就不能请到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对村镇的科学规划也形成了阻碍作用。
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村镇规划管理的编制工作得以完善化,要将城镇建设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完善。对于村镇的规划建设,要从大局着眼,协调乡村城镇间的关系,对区域设施实施统筹安排,让重复建设的现象能够得到避免,从而进一步的优化公共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再有是将修编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工作能够得到加快,在建设水平上得到有效提升,在规划管理方面能够详细化[3]。对村镇规划管理要以人文本,相关的规划人员要能深入调查当地的农村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自然背景等,还要将农村的调研工作积极完成,并发动居民参与其中,对居民的意见广泛听取,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然后进行规划。还要能够对相应的解决措施科学性的提出,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能够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村镇规划。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对村镇规划管理要能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放眼长远,在村容村貌以及整洁卫生等方面充分重视,从而来建设农村的文明环境。从具体上进行落实,就是要从卫生、经济、给供水等方面综合性的加以规划,做到科学合理安排,经济化的利用。在村镇规划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将监管工作得以有效落实,保证规划设计能科学合理的实施,在质量上得以保障。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要在理论宣传上做足,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下,要善于将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加以应用,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下进行宣传村镇规划管理的具体化措施和重要性。通过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加强,就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4]。不仅如此,还要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职责进行强化,以及对村镇建设工作的科学论证以及工程建设跟踪指导进行有效强化,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措施的实施,才能够真正的保障村镇规划管理的目标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新的发展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会对农村的面貌以及经济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的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思路。此次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管理的现状以及相应措施实施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作者:黄镇锋 单位:溧阳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马成文,包研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指标与方法完善探讨[J].时代经贸.2014(03)
[2]张春光.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刊.2015(01)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其途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1.1基本内涵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1.2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文化建设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各项建设的进行,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具体而言,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2]。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日常生活普遍单调,特别是文化生活几乎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已经有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历史,毁损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农村电影院,大部分处于半废弃或者全废弃状态。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有名无实,图书馆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由于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而导致农村文化事业迟迟没有起色。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为95%。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农村仍旧无法完全避免文盲的出现,这给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他们素质水平偏低,很难及时而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文化,思想受到一定的桎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进行[3]。
2.2相关领导重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如此一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即侧重经济建设,而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经济建设见效快且能够凸显政绩,因而获得了部分领导的重视;文化建设涉及面较广且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因而部分领导只是表面文章,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去。
2.3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群众日益重视经济收益,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比一年多,造成了老人、妇女以及孩童大量留守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主力军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留守群众有兴趣参与,也可能由于相应文化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融入其中,最终造成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和高效开展[4]。
3.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让广大农民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以及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发掘乡镇文化站潜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某镇文化活动中心近些年来陆续举办了近百场文艺演出活动,以舞台为媒介主动为农村输送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去,让农民群众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有用、实用的东西[5]。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让群众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让群众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投入资金,强化基础
若想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既要保证软件的充足性,而且要保证硬件的充足性。如果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那么农村文化建设便难以甚至无法开展,所以,重视并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若想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能够真正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更是严重不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一系列调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使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更合理,从而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应及时且合理地转变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实现领导、计划以及调控的高度统一,实现步步为营、分层实施的效果,将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由传统的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当前的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工作模式及理念[6],紧紧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观念,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进行,一改当前的不利局面,最终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3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若想更快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一种健康的先进文化环境,则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应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认真统筹安排,严格贯彻落实,而且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从而使得该项工作具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应积极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制度,并予以不断完善,通过制度来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监督相关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应基于群众切身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有机会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应主动承担起引导责任和宣传责任,组织丰富多彩且贴合生活的文化活动,传授相关组织技巧,让越来越对多的文化产品走入农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相关领导重视不足,文化建设氛围薄弱等,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严重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进行,不仅要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投入资金,强化基础,同时还应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明,李春萌.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广西偏僻山村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150-152.
[2]陈运贵.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156-159.
[3]梁捍东,王晓瑞. 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北学刊,2011,04:195-198.
[4]李双燕,董淑湛,梁晓宁.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52-7553.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内涵意义 现状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92-02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城乡统筹,促进行政村的改革与发展。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92页)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笔者利用2008-2010年间三个暑假的时间,调查走访了多家村镇,在走访中,笔者对政府征地及补助,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医保等诸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穆家寨村,全村总人口300余人,总户数70户,总耕地面积大约为1000余亩,人均月收入约为700元。村子原先产业大部分为种植业,但后因政府征地,村民大都外出打工,自家无产业。穆家寨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走访后,对穆家寨村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1.现在的农民普遍文化层次偏低。在调查中,调查的农户其一户主及两个儿子均为初中毕业,女主人为小学毕业,并且全都在外打工,但实际收入并不多,打工所得收入除去日常花销便所剩无几,无太多储蓄,家中的住宅建设费仍欠有部分外债。
2.农民普遍反映对政府征地不满。虽说政府征地有补助,但是补助还未下发,并且据农户反映,补助款并无原种地所得收入高。因为原来可以自给自足的农产品现在需要购买,并且补助款还未发到位。
3.对农民技能培训的调查。根据女主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政府在去年曾经组织过一次培训,为丝绸织布术,农民参训意愿强烈,并为免费,因此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多,但培训时间较短,仅为7天,并且参训后未再实际实践过。
4.农村医保。走访村卫生所,对农村医保做了调查。该村的医保制度为100元报销7元钱,这个比例与实际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问题,只是名义上的医保,与实质相差太多。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在对穆家寨村调查后,再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整体在顺利进行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经普遍调查,反映如下:
1.农民工问题。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目巨大,在2007年,我国的农民工达2.26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现在的农民工生存条件艰难,他们普遍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但却得不到实现。如此下去,将对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2.畸形的城乡统筹发展。从住宅条件上来看,城乡差距缩小,但是农民背负债务,仍有很大的负担。从城乡居民来看,仍有许多差距,文化层次差距大,就业条件及环境差距大,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大。
3.政府补助金及资助金发放不到位。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在子女上学问题上存有相当困难。现教育学费昂贵,但政府承诺的资助与补贴发放不到位,农民又无力承担,这使许多有接受教育资格的学生辍学外出打工,这也是农民工普遍年龄在16~30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催生了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4.农民培训不到位。培训项目不符合当地实情,并且培训质量无法保证,打击了农民争当新型农民的积极性。
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穆家寨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可能带有普遍性,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拿出相关的改革方案。笔者也提出一些建议。
1.增加农民工收入。这样不仅利于缩小城乡居民差距,还有利于民工城市化,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2.尽快发放政府补助金,可提高政府信誉度,也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完善农村社保医保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等问题,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4.对农民进行实用的就业培训,在此次金融危机到来的风暴中,尽量减少对农民造成的影响,提高农民的再就业。
在我国,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农业就没法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没有农业,整个社会没有发展下去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使得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可以顺利地走下去,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于传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新思维[J].农场经济管理,2009(1)
2.徐金海,蒋乃华.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篇5
【关键词】基层 图书馆 管理 新农村 建设 意义
一、县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完全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
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很多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不断萎缩,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复杂、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二、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却只服务于本馆附近的市民或本单位职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类图书馆应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搞好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是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城乡居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对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形成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分裂。随着大量农民工涌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人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三、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1、首先要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作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村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信息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其次要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比如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变工人所需技能上多做工作。通过国家各种类型图书馆对农村人才多途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而且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确立创新、民主、和谐的理念。并能逐步提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致富的能力。
3、再者要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化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已经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行情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对于我国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来说实在不可能做到。图书馆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参考咨询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农村;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L3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农村给排水的规划是给排水工程规划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注意给排水工程规划中各种相关的问题。对规划中的水量预测、供水水压、排水体制、河涌截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于有序、有效地指导农村给排水工程建设,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今后新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给排水规划设计作为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基础,是确定农村给排水系统发展方向的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排水系统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宜技术”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建设具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
一、新农村给排水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用水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污水不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污染了水资源。原有的给水体制和排水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发展的需要,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部分区域内蓄水能力差、受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降低等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十分困难。在水环境不断遭到人们盲目的破坏时,又再一次引发农村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情况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一些污水未经处理就随便排放, 导致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新农村建设给排水规划的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
农村建设的布局相对较分散,而且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农村供水体制不健全、水质水压不达标、污水收集不符合标准、排水管网也不够完善。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没能改变农村的性质,具有天然的产业特点。水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而且是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随着人们对环境认知的不断增加,对给排水设计理念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新型的生态型、可持续型的给排水设计逐渐被人们所青睐,农村水资源的自然净化和消纳能力远远超过城市,简单分散的生态型给排水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村给水问题中的“饮水解困”、“饮水安全”、“饮水方便”三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新农村建设给排水规划中问题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规划给排水系统
选择水资源时,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兼顾长远的发展与利益。对于水量、水压、水质应做好充分的考虑,在详细调查和收集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宜的水源。饮用水水源工程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源卫生防护要求》划分供水保护区,并制定保护办法。加大水警的执法力度,尽最大努力保证饮水的安全。同时,严格执行水源地周边严禁设置排污口的相关规定,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在县城乡镇自来水周边的农村,应通过对水厂的扩建、改建将其纳入市政供水管网的服务范围内。
在人口居住集中而且有优质的水源的地区,建立适当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建立供水工程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跨区域取水,实现连片的供水模式。在有相对独立聚居的村庄,如果实现连片供水的条件,可选择适宜的水源建造单村集中供水工程。 对于居住相对集中又无优质水源的地区,必要时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另一方面,为了节省制水成本,可考虑采用分质供水。对于居住在分散的山丘地区且附近有山泉或裂隙水地区,可以考虑建立水井、水池、水窖等工程。对于存在的单户或联片供水始终找不到适宜的水源的地区,也可以考虑建立塘坝、水池、水窖等,积蓄一定的水量,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水量。另外,也可以采取收集雨水净化处理后再行使用的方法。农村用水主要包括: 居民生活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乡镇工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等。居民生活用水在供水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所以在建立水利工程之前,应详细了解居住人口的现状, 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另外,水厂自用水量应根据水源的原水水质、净水工艺、净水构筑物类型加以确定。
(二)新农村给排水系统的相关规划
农村排水的重点问题是解决农村卫生问题,其次是与城乡发展相关的环境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协同来考虑。一些相关机构对全国农村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多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的水资源污染程度占全国水资源的20%~60%左右。从农村卫生的生活污水这一环节分析, 如果卫生系统采用旱厕,污染程度不会超过2%,但是从目前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和发展速度来看,在没有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单一的改善农村的卫生系统后所增加的污染,将成为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
(三)强化给排水涉及流域综合治理的观念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水是动态循环的,随着水资源的逐渐枯竭,给水排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水源、供水、污水处理、环保、防汛等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存在于水资源总体环境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做好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相关举措,不但要考虑到本地区水资源的整体性,还要对区域或流域中水资源的平衡状态和循环模式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
(四)综合考虑给排水系统中面源污染的治理
在没有配套完成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厂的前提下,农村不宜建设水冲厕所。没有合理的后续处理,污水会肆意地排放导致污水量大大地增加, 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原来的点源污染变为面源污染,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的水资源。也可以推广简单实用的新型技术,综合考虑面源污染的治理问题。
(五)给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给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应该根据地形、周围水体情况、污水种类以及污染情况等来确定,主要分为三种布置形式: 直排式布置、分散式布置、集中式布置。一般情况下,直排式布置多用于雨水排放系统。在地势与水体存在适当倾斜的地区,将各排水流域的干管以最短距离排入水体。大多数情况下,分散式布置被用于起伏不平的地区或需要按用地功能进行不同的排水处理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排水系统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片区,并且各排水片区内均具有独立的排水系统,这种布置具有干管长度短、管径小的优点,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将增多。而集中式布置多适用于布局紧凑且农村建设成连续性带状布置时,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这种布置一方面占地少,便于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会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的支出。
(六)应用在给排水系统中的源分离技术
应用在给排水系统的源分离技术,只要是将粪便黑水和洗涤灰水的进行收集、处理。因为黑水集中了生活污水中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因此对黑水的处理主要采用厌氧沼气池或沼气化粪池进行处理。另外,沼气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水污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分散处理控制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灰水和初期雨水的处理,可以直接通过物理或生态工程进行简单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可以较好地实现物质循环,而且省去了庞大的管网投资成本。目前,雨水和污水的回收利用,在我国广大农村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地区都存在,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尽可能考虑将一切可以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修建塘坝、水库对雨水进行调蓄和综合利用,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定要科学合理。适当的考虑将污水处理回用, 在规划时要尽量设计预留污水回用管道。
总结:
在分析了农村给排水基础设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从水源利用、供水系统的选择、供水规模的确定等方面探讨了给水系统建设规划需注意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综合治理、防治面源污染、排水体制的选择及污水的处理和回用方面考虑新农村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问题,对今后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新农村建设中给排水规划是一个新的领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规划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排水规划的作用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设计类学生;新农村建设;实践能力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成为不争的事实,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很难适应岗位需求,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当务之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既服务了社会,又受到了教育,本文主要探讨设计类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设计类学生在本文中的界定
设计专业自20世纪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程。设计类专业不等同于艺术类专业。大部分设计类专业不是从艺术类专业发展而来,而是从交叉性学科的方向发展而来。本文所提及的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这五个专业为例,除了园林艺术设计学生有艺术功底外,其余学生都偏向理工科类。以上五个专业中,园林、风景园林和园林艺术设计都要求培养学生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而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也以培养土木工程规划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能力为目标,故把这五个专业归为设计类专业来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设计类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实践能力是个体合理运用自身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即学以致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们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建筑学专业还是土木工程、园林,有了数据有了图纸,不代表有了实物,就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想象中的房子是这样,搭出来的却成了另一个模样。我们的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大都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目标,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于是有了“哑巴英语”一说。大部分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学生们喜欢看书本、看黑板、看习题,喜欢夸夸其谈,也能口若悬河,但是往往看得、说得比做得多。学生们所学的课程很多,也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技能基础不一定扎实,所学的东西应付考试还行,而要真正付诸于实践便显得底气不足。再者,由于惰性因素影响,学生们参与实践的主观意愿不强烈。作为设计类学生,很多实践内容都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分工合作,而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去找相对容易的做,把困难的留给其他人,结果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选择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当然也可理解成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托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将最终失去其教育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根据行业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熟练掌握设计、施工和管理的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应用型设计类人才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在社会如此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鼓励并引导设计类学生积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做到既服务了社会,又受到了教育,实现服务与教育双赢,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四、设计类学生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参与调查,了解新农村建设现状
由设计类学生自己组队,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自己参与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得到一手资料,并从通俗易懂的题目和回答中总结出农民自身的意愿与需求,让设计类学生提前进入设计者的角色,去探索消费者的需求。调查方式不局限在问卷调查,还可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一方面使他们不与社会脱离,另一方面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自建团队,参与免费庭院设计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应抓住“村容整洁”这一方针,在促进“新房舍、新环境”现象的形成方面做出努力更具有现实意义。以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为例,自2007年开始,由园林、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和风景园林等五个设计类专业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的5-10人的新农村服务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到邻近农村为农民免费设计庭院。两年来的时间里,服务区域由原来的临安乐平乡、横路乡扩展到衢州江山市。活动累计服务农户72户(受惠农民212人次),共设计图纸161套,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帮助。这样的新农村服务队由一支扩展到几支,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面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设计类学生参与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增强了学生们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信心和愿望是能够主动学习求知的前提和基础。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条件,让农民们去请专业设计院进行庭院设计及改造不是很现实,设计类的大学生们义务为农民们做设计,做到了惠农,增强了学习专业的信心。免费庭院设计在浙江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网、《浙江日报》头版、《教育信息报》、《农民日报》头条、《中国教育报》头版、新浪网、中国环境生态网等均以图文形式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受惠的农民们纷纷表示感激,而学生们也因参与了实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兴趣。
(三)与时俱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情况下,设计类专业教师除了在学校里承担教学任务,还会在外自创或者参与一些工作室,或多或少拥有一些个人项目。浙江林学院搭建了以学生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学科工作室、实验基地为实践场所的学生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学生参与该平台,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平台的建设是对“多宝塔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师父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也拉近了学生与专业的距离,使低年级学生能很快进入专业学习的状态,高年级学生能很快进入利用专业技术就业的状态。
近三年来,浙江林学院的教师们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科技服务,先后承担了20余项科研项目和近200项规划设计项目,为浙江省20余个县市、300余个村镇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指导或具体工作,根据浙江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建成了平原水乡、丘陵山区、滨海渔区等三种示范村。2009年6月,该院还获得一项新农村建设专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类学生充分利用环境优势,跟着专业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使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
五、结束语
当然,要培养设计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仅仅靠上述几点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设计类专业学生所能做的也远远不止上述几点。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沈华清.重点大学设计类专业教育之思考[J].教学论坛,2007(9).
篇8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篇9
关键词 银行服务需求 精准扶贫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自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后,国家一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化,且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新农村地区居民对银行服务种类需求有所增加,银行也在逐步增加服务种类,包括存款服务、理财服务、银行卡、结算服务、电子银行服务等,但每个地区由于自身发展和政策的不同,对银行服务需求的侧重有所不同。此外,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深入,新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银行服务系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一股强支持力。
(二)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地区对银行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因而研究新农村地区对银行服务需求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其精准营销,另一方面,了解新农村地区对银行服务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与国家扶贫政策紧密结合,助扶贫政策更好地实施。此外,有利于新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银行服务系统,从而推动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助推力。
二、文献综述
(一)在农村地区银行的功能及银行服务需求实地调查方面。
白欠先(2006)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银行应该具有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和衍生功能。基础功能是指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核心功能指资源配置功能;扩展功能指调节经济的功能;衍生功能特指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宏观控制功能。任仁(2015)认为实地调查研究第一,要知道当地居民对于该区各家银行服务需求数量的总体情况和详细情况。第二,要知道和了解居民对各特色服务需求的结构性问题。
(二)新农村地区银行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方面。
王勇(2014)认为银行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就银行本身而言,主要是产品缺乏创新;价格作用不明显;渠道管理粗放;促销思路陈旧;服务过程僵化;有形展示不充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这七个方面。农村地区多年形成的历史遗留工作状态短期内难以改观,一张报纸一杯茶坐等客户上门的意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思想,降低了银行的竞争意识,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出击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同时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抓住服务的特点去策划营销策略,因此导致目前的服务营销无章可循,毫无科学依据。彭见琼(2012)认为银行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就居民个人特征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居民的风险特征五个方面来对居民个人对银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
综上可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大家的关注,在精准扶贫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研究该区域的银行服务系统是否适应该地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因而本文将研究新农村地区银行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新农村地区刺激银行服务需求,建设适合该区域发展的银行服务系统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选取邛崃市固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郫县沙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苍溪县元龙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宜宾市翠屏区江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长宁县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七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样本,在该地区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描述性统计。
四、数据分析
(一)样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150份,收回且有效份数为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此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6∶4,较为均衡,样本在18 ~ 35岁的人数较多,高达93.3%,满足使用银行服务消费者的年龄段,数据更能反映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样本的婚姻状况中已婚与未婚大致平均,避免样本数据受婚姻状态影响其消费偏好。样本的文化程度在初中至大学本科的人数占93.4%,能代表大多数的新农村地区的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 ~ 5000元这个区间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2%,能代表大多数新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此外样本涉及在多个职业领域均有分布,一定程度上避免样本选择受职业偏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数据具有良好的普遍代表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项数
0.745 20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0.662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1395.279
df 190
Sig. 0
由表1,表2可知,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a值为0.745,KMO检验量值为0.662,由此可知,本次调查问卷及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即本次调查问卷与数据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三)样本所在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状况分析
通过数据调查得知,新农村地区消费者只有20%的人会主动询问理财产品相关信息,表明该区域的人几乎不会主动去关注理财产品,因而该区域理财产品方面的服务需求弱。新农村地区消费者只有30%会询问信用卡相关消息,60%左右的人都不愿意使用信用卡消费,因而该区域信用卡方面的服务需求弱。新农村地区每年办理存取款业务在6次以上的消费者占55.5%,3次以上的消费者约占80%,表明该地区存取款业务的服务需求较强。新农村地区每年办理汇兑、转账业务的消费者约占75%,表明该项业务的服务需求较强。新农村地区使用电子银行的消费者占64.4%,新农村地区24.4%的消费者对于别人使用电子银行的态度是赶时髦,33.3%的人态度为事不关己。新农村地区大多都有自助银行服务机器,73.3%的消费者使用过该机器,且53.3%的消费者认为自助银行服务机器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四)样本所在区域银行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知,新农村地区约60%的消费者认为如果自身收入更高,会考虑理财产品,表明收入是影响新农村地区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新农村地区有55.6%的人认同“您不理财,财不理您”的观点,但是仍然只有20%的人可能愿意了解理财产品的种类、收益及风险,表明新农村地区人们的理财观念及意识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不过,数据显示只有20%的消费者在理财产品种类多、门槛低的情况下不为所动,于是表明理财产品的种类与门槛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新农村地区只有20%左右的消费者可能不会因为亲友的影响而选择在亲友所在行办理业务,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新农村地区只有8.9%的消费者不会因为银行服务态度不好和排队等候久等问题减少业务办理量,表明服务的感知质量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新农村地区约有80%的消费者认为是由于银行在理财、信用卡等方面的宣传不到位使得自己对该方面的了解不到位,表明银行的宣传力度是影响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新农村地区约90%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会由于该区域银行硬件设施故障多而使自己对该地区银行印象差,进而减少自己的业务量,表明银行的硬件设施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个地区合适的金融系统是该地区发展的一个基础,同时该地区的发展也会带动其金融系统的活泛,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深入新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一个重头戏。本文立足对新农村实地调研和上文数据分析的基础,对新农村地区银行系统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银行在新农村地区的投入
由上可知,新农村地区的存贷等基本业务的需求较强,因而该地区应增强银行在新农村地区的存贷等基础业务的投入。由于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利率可浮区间加大,银行可以通过利率诱惑让该区域消费者喜欢和自身打交道,与顾客培养一种感情,增强顾客的信任,如此为该区域金融的活跃培养一种氛围,从而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农村地区银行硬件设施也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因而需要适当加大该区域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使该区域的发展有良好的硬件配套设施的支持,同时推动该区域增加银行服务需求。
新农村地区顾客对服务的感知质量也是影响其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如银行服务人员态度差会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使顾客减少去银行办理的业务量,因而需要提高银行服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个人素质与业务素质,使新农村地区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感知质量提高,从而增加该区域的银行服务需求。
(二)加大金融知识在新农村地区的宣传及普及力度
由上可知,银行的宣传力度是影响该区域银行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可能由于银行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新农村地区消费者对理财、信用卡方面了解得很少。此外,人们虽然有了“您不理财,财不理您”的观念,但是还是不太愿意了解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因而需要加大金融知识在新农村地区的宣传及普及力度,为该区域消费者理财意识的增强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
由上可知,新农村地区消费者的常用业务是存贷款等基本业务,因而本文认为银行的第一个优化配置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业务上,适当拓展其他服务。同时数据显示当理财产品的门槛低种类多的时候,人们愿意接纳的程度高一些,因而本文认为银行的第二个优化配置是不要将城市的理财产品生搬硬套拿在新农村去,要根据新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设计门槛较低,安全系数较高的理财产品。由数据可知当亲友在银行时,消费者有多数人会因为亲友的因素选择该银行,因而本文认为银行的第三个优化配置是尽量在新农村地区银行工作人员愿意的情况下让其回本地区工作,如此,可以因为亲友因素,增加一部分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增加银行的服务需求。
(作者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任仁.锦州市凌河区居民银行服务需求状况调查报告[D].辽宁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1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更高的居住质量、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射到新农村民居建筑外观、村容面貌上来。各种样式的民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渐改变了农村的原本面貌。然而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地区盲目快速地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进行建设,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在色彩运用上出现了缺乏地方特色、色彩紊乱以及对原有村落色彩的任意改变等都成为了影响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的新问题。因此,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研究与讨论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1.2研究的意义
1.2.1装饰作用
建筑的完整表达可以通过形式、质感、色彩三要素来表达,而色彩是三要素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也是美化建筑最为直接和最为经济的表达手段。对于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来说,色彩作为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新农村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就像建筑的衣服一样,装点着建筑的外表。
1.2.2标识作用
色彩在装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标识作用。通常色彩的标识作用被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在同一建筑中。色彩可以被运用到同一建筑的不同组成部分中,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使用功能。
第二,运用在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之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功能的多样性。民居建筑与周围的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办公建筑等之间在使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他们色彩雷同,会造成怎样单调与紊乱。色彩作为建筑之间功能划分与标识导向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又能使建筑识别感、标识性更为突出。
第三,运用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建筑群落。由于各地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同时,这种色彩差异性被深深的打下了地方特色的烙印,譬如:南方水乡民居朴素、淡雅的色彩,常以白、灰两色装饰墙面。少数民族的村落民居更以寓意深远、丰富的色彩展示的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色彩使人们很快可分辨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色彩非常强烈的地方标识性。
1.2.3情感作用
在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中,色彩的情感作用是从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赋予新农村民居建筑一种主观抽象感受。全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充分的反映了当地农村居民一定的生理、心理需求。例如:高明度、低彩度、偏暖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明亮、温暖的感觉;高明度、低彩度、偏冷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凉爽、清新的感觉。因此,科学合理的运用建筑色彩可以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调整心理平衡,抒发内心情感。
1.2.4文化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及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各地农村独特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都在其民居建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深入挖掘新农村当地鲜明的文化色彩,将其运用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当中,会给新农村民居建筑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
1.2.5审美教育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和我国没有相对完善的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配套有关,同时,也与参与新农村民居建设的设计师和当地居民缺乏系统的色彩审美教育有关。色彩的审美教育是对色彩美学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而这种色彩的审美教育应是从小培养的普及性教育。通过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制定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认识色彩的美,养成科学的色彩用色习惯,提高整个地区人民的色彩审美教育。
2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原则
2.1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自然美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与城市建筑截然不同。农村拥有着丰富的山、水、农田、植被、天空等自然资源,其原生的自然色彩有别于城市环境色彩。人类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属性决定了自然色彩是人们最喜欢、最易于接受和最值得珍惜的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尽可能的保护突出自然色彩,使建筑人工色彩从属于自然色彩、融入自然色彩之中。只有遵循回归自然、突出自然美原则,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才能更加真实和充满生机。
2.2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无处不在,建筑失去了文化,就意味着走向衰败”。[1]任何民居建筑都拥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建筑色彩作为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会直观的反映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各地农村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和传统文化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珍视色彩的地方性,注重本地传统文脉的延续,加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识别性,用合理的色彩规划来体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质。
2.3兼顾新农村民居建筑传统与现实的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需要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新农村民居建筑首先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在建筑色彩上一味模仿传统民居建筑色彩或一味照搬发达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标准都是不正确的。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代表性精神,将传统精神色彩与人们对人工色彩的现实审美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传统与现实的原则,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达到和谐统一。
3总结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集中到了色彩规划的领域当中,然而,大家普遍研究的领域在城市色彩规划的范围内。很少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了很多用色方面的问题,导致新农村民居建筑地方色彩丧失,类城市色彩临摹混乱等状态。因此,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研究行列当中去,才能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逐渐规范与完善,进一步指导并促进新农村民居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佳.灾后成都农村住房多样性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9):7.
- 上一篇: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 下一篇:学校后勤服务保障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