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把握好未成年人维权工作的有利时机。*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快推进芜湖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的一年。这些年来芜湖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市围绕“加快发展,强市富民”战略目标开展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既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对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工作了新的要。可以说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未保工作大有作为,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我们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全心全意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大力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着重:“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方面”。芜湖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未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等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理念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我们要以《若干意见》为重要指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解决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担负起教育、培养和保护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三要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好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是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牢固确立“服务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要深入到未成年人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时掌握他们需求的变化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愿望加强引导为他们提供服务并切实解决他们在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二是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未成年人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要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活动内容延伸服务触角积极开展符合当代未成年人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各类活动如举办一些读书会、益智类的趣味知识竞赛、亲子教育讲座等。三是要不断深化工作内容。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完善功能在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除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权益维护等工作外还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生存发展、校外活动、生理心理健康、社会活动参与、司法保护、社会保障权等自我保护、自我成长方面的关注力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寻找更多能够牵动社会、影响社会、整合资源的载体创新工作品牌。
二、突出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优势和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维权服务功能、环境营造功能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自身素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
权益是当前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一要切实加强未保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党的十六大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各级未保组织要对广大未成年人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学习活动使未成年人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实质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能够适应芜湖发展、推动芜湖发展的青年人才。
二要努力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维权服务功能。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在整合资源、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各相关部门要不断挖掘潜力以“切实履行维权职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进一步完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考核机制拓宽创建领域深化创建活动内容扩大维权服务面。要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司法保护、法律援助、帮扶救助、权益维护等各项服务。要延伸服务触角将维权服务向基层扩展深入到学校、街道、乡镇和社区逐步构建青少年维权联动网络。要提高优秀维权岗的质量和信誉度建立并完善淘汰和退出机制。对维权功能退化、不符合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要求的予以摘牌保证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三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环境营造功能。要进一步加大“五项保护”的工作力度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年争取解决一至两个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学校保护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大力保证农村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家庭保护方面要通过举办各类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文化、法制教育培训班等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在社会保护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要在文化市场、劳动用工、未成年人卫生保健等方面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大力优化社会环境,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保护方面要坚持“打击与挽救相结合维权与帮教相结合、履行司法职能与预防犯罪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司法保护。同时要高度重视对特殊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工作为智残、体残青少年和弃婴、流浪儿童以及未成年人中的特困、失足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使他们在接受教育、就业培训、回归社会等方面享受到特殊保护。
三、抓好三项工作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具体推动者使命所系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抓好组织基础建设确保工作发展。组织体系是未保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地方未保工作的组织基础实不实一看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制度能否始终保持完整和有效领导班子能否随着机构和人员的变动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二看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能否到位、在位能否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起到指导和推进作用三看经费的保障情况。任何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需要人、财、物的保障未保工作也不例外。现在,一些同志认为未保工作是由各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的部门的工作经费已经在预算中作了安排因而对未保工作的专项经费没有予以考虑。事实上未保工作有不少是专项性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没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是难以正常运作的。希望各县区也要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予以落实。各级未保组织要根据未保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编制年度预算方案,争取将一些重要的专项活动列入相应财政预算计划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切实为未成年人尤其是为新市民子女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研究决定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特制定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法律援助纳入平安社市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在未成年人当中开展法律援助知识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2、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扩大法律援助宣传覆盖面,提高家庭特别是新市民家庭,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整合资源为未成年人以及新市民提供优质、高效、准确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凡无经济能力的新市民家庭,在遇到涉法案件时,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可由市法律援助中心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三、活动内容:
1、开展送书籍、送法律、送服务的“三送”活动,把法律援助知识和法律服务送到未成年人身边;
2、组织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律师事务所担任学校及新市民家庭的法律顾问;
3、面向社会公布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扩大未成年人维权途径;
4、开展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制讲堂、法律授课等专题讲座,提高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5、各中、小学校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联络站”,由负责未成年维权的团(队)负责人担任联络员,经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后,负责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工作的宣传咨询、协调、服务工作。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要充分认识“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部门要结合“六五”普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及《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维权保护工作;
篇3
关键词:社会观护制度;宁波;涉案未成年人;新刑事诉讼法
一、背景
(一)国际公约: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以此确立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尊重未成年人意见原则。
(二)国内法律: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特别规定了在司法程序中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并首次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参与涉案未成年人的询问和审判环节,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强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
(三)我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2012年宁波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812件,涉案未成年人人数为1140人。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的人数占10%,而纵观整个浙江都没有类似社会观护的制度出现。
二、制度介绍
(一)内容
社会观护制度从公益人制度中演化而来。公益人制度是针对涉案未成年人父母无法出庭参与诉讼难以有效保护涉案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由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来保护涉案未成年人权益的制度。社会观护制度则在此之上进行了发展。一是将人的队伍固定了下来,组成了社会观护团这样一个素质相对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组织。二是将提供帮助的过程从单一的诉讼,扩展到了“庭前庭中庭后”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运作模式。
(二)试行地区
1、台湾。我国台湾地区高雄少年法院,内设保护庭与调查保护处等机构。这两个机构由少年保护官和调查保护官组成。旨在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益而专门。
2、上海。与世界各国在治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保护实践中所倡导“共同参与”原则一样,上海重视发挥司法组织以外社会力量的作用。以虹口区为例,虹口区检察院与大型民企富大集团共建“阳光基地”。而为上海首家市级观护基地的长宁区在构建社会观护制度中十分关注注重心理矫护。与此同时,积极将社会观护制度引入民事领域,通过上海市团委和上海高院的会签,用有专门的力量去介入民事审判社会观护制度,使得社会观护制度扩展到民事审判领域。
3、河南。在河南漯河市,针对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抚养权、监护权、抚养费人身健康等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将委托社会观护员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关心和保护。对涉及少年权益的判决事项是否得到执行进行跟踪反馈,督促判决后权利与义务的履行。
三、宁波市试运行情况
社会观护制度工作流程:司法机关接收涉未成年人案件并认为有必要,向社会观护团发送委托书,委托社会观护团指派成员担任“社会调查员”或“合适成年人”。社会观护团收到委托书后,向社会观护员发出邀请函,邀请其担任“社会调查员”或“合适成年人”,并告知有关事项。社会观护员收到观护团邀请函后,根据观护团工作章程和细则,携本人身份证、观护团成员证、司法机关委托书和观护团邀请函,履行相应工作职责。社会观护员履职完毕后,社会观护团与司法机关联系沟通其履职情况。这样一套流程中司法机关与社会观护员通过社会观护团相互联系联系,彼此独立,确保了各自职能的实现。据统计,自宁波市委于今年2月牵头成立宁波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团以来,截至到6月底,观护团已参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受理的未成年人案141件,为20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了观护服务。在半年的时间里,宁波针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不率和不批捕率比去年同期提高30%以上。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和涉未成年犯案则分别下降了15%和25%。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及同其他城市的对比,针对宁波的社会观护制度,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宁波市社会观护制度的民众参与度不高。社会观护制度作为独立于刑事诉讼程序外的第三方力量,本身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其成员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自发参与;在运行过程中更是离不开相关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故而社会观护制度能否被民众所熟知、能否为民众所认同、能否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便是它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要想贯彻好社会观护制度的“庭前庭中庭后”的三步走,不但要做好涉公、检、法、司等部门在诉讼、批捕、审判、矫正等多个司法环节,还需要调动、依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帮扶。作特别是现代媒体,做好社会观护制度的推广宣传工作。
(二)宁波市社会观护制度的运作模式相对单一。通过与河南、上海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到宁波市的社会观护制度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将主要努力的方向放在了解决诉讼问题上。庭前的调查与帮助,后续的观护工作更需要引起重视。借鉴实践经验,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组织团体展开合作,让涉案未成年人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掌握一技之长,摆脱“坏孩子”的不良标签,真正看到明天的希望所在。
(三)宁波市社会观护团的人员和社会观护基地的数量尚不能满足需求。根据社会观护制度的运行模式,在法院案件审理的过程中,需要包括一名专业司法社工与一名相关组织工作人员在内的两名社会观护员,参与工作。参考2012年涉案未成年人为1440人这一数据,就需要有百人规模的社会观护团。而想要做好庭前、庭后的长期性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更为庞大,当前的规模与投入还无法应对需求。积极筹建社会观护基地,提供给未成年人教育学习活动的良好设施;努力扩大及提高社会观护团的数量与质量,以适应当前涉案未成年人的规模,就需要财政资金的持续支持。
(四)宁波市社会观护制度与司法制度以及其他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有待加强。社会观护制度作为观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力量之一,它有着性质上天然相近的盟友——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社会观护制度才刚成立,其力量还相对薄弱,寻求与盟友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更好的发挥作用并借其他组织的力量加强自己,同时与司法制度之间的磨合还在持续。社会观护团参与庭前调查、出庭、庭后辅导,这些过程中与检察院、法院、未成年犯管教所之间的衔接与配合是工作顺利展开的必要程序。而上面所说的情况都是存在较大的不足,需要尽快完善。
(五)宁波市社会观护制度的辐射面相对较小。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所做的将社会观护制度引入民事领域的尝试,宁波市的社会观护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成长才能形成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制度。此外观护的对象也可从现在的涉案未成年人扩展到涉案的成年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社会弱势群体。(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洪波.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现状[J].消费导刊.2008(05)
[2]孙志丹.关于《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J].浙江人大(公报版).2010(01)
[3]张晓彤.对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解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2)
篇4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矫正项目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概述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含义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未成年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并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全力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以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特点
1、矫正对象为未成年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群体为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 年出台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刑法修正案》作出进一步规定,对于管制、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2、矫正方式专业性要求高。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不同于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是社区劳动、集中活动、参加培训等一些传统的矫正方式,但这些矫正方式不完全适合于未成年犯。未成年犯心理、心智相对不成熟,接受矫正时必须注意对他们的保护,保证他们矫正活动的独立性,避免其交叉感染。
二、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不足
1、法律法规不完善。纵观2010年修订的《刑法修正案( 八) 》、2012 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了实施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但我国尚无社区矫正方面的专门立法,指导我国社区矫正实务的主要是《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暂行办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不仅效力较低,并且规定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冲突的现象。 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也仅散见于一些法律和司法解释中,且规定过于原则化,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虽然有涉及对未成年犯实施社区矫正的专门条款,但仅由一条法律条款进行规范过于简单,也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的规定,这给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社区矫正混同操作。由于未成年犯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也相对容易教育、感化,应对未成年犯进行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矫正活动,设立不同于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项目。尽管我国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中也尝试设立了一些未成年犯的矫正项目,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定,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矫正项目体系,现有的一些矫正项目对未成年犯的矫正还只停留在表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3、缺乏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机构和专业队伍。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考察。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由当地司法所结合当地情况,联合当地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工作人员。由此可见,我国并没有针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设置专门机构,且这样构建的工作队伍也具有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经历复杂、知识水平不高等缺陷,致使不能很好的实现对未成年犯进行有效矫正的目的。
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 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门法律制度。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具有相对特殊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意义,德国、日本等地区皆出台了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律来保障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然后我国至今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面对愈来愈多的未成年犯罪,亟需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法》,并设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专门章节,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同成年犯社区矫正相分离。在立法中应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做好与《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衔接。在立法中合理地确定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管理办法,并制定符合未成年犯身心特征的矫正项目,
为全面有效的开展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2、设立专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目前,针对社区矫正工作,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执行主体。大多数实行地区将公安派出所作为主要的执行主体。但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事实表明公安机关本身的职能不适合作为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我国司法机关2007年7月出台措施应对此情况,确定了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但施行至今,这多机关管理的工作机制仍然无法保证未成年人得到有效的矫正教育,其本身漏洞仍在持续扩大,并没在本质上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弊端。针对于此,我国应勇于改革,立排干扰,适时成立类似监狱的垂直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逐级设立管理部门,赋予其享有独立政治地位,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
3、强化专业矫正队伍建设,创新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应建立系统、完整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培养和录用机制。在矫正人才建设方面,应当保证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尽量招录各行业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进入矫正队伍。同时,应不定期的对矫正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对于矫正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突发疑难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由主管机关聘请权威学者或者专家教授成立指导调研性质的顾问团,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供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8年,案件数量23件,犯罪人数37人;2009年,案件数量23件,犯罪人数40人;2010年,案件数量32件,犯罪人数45人;2011年,案件数量19件,犯罪人数30人;2012年,案件数量33件,犯罪人数35人。
(二)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16—18岁之间
14周岁到15周岁,案件数量23件,犯罪人数34人;16周岁 17周岁,案件数量107件,犯罪人数153人。
(三)犯罪类型主要是侵犯财产类犯罪
侵财类案件82件,犯罪人数122人;危害社会秩序类案件15件,犯罪人数28人;故意伤害类案件28件,犯罪人数32人。
(四)犯罪方式主要是共同犯罪案件
共同犯罪案件80件,犯罪人数137人;非共同犯罪案件50人,犯罪人数50人。
(五)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
文盲,案件4件,犯罪人数4人;小学文化,案件17件,犯罪人数19人;初中文化,案件92件,犯罪人数142人;高中文化,案件11件,犯罪人数22人。
二、河南省xx县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实践问题研究
(一)事前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制度不完善
在XX县,70%以上的未成年人是留守群体,父母多在外务工,监护责任往往落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身上,但是,这些监护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无法满足当下未成年人发展的需求。
2.学校管理不善
在XX县存在农村学生流失率大幅度上升的教学环境。小规模的教学环境导致学校管理缺乏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学生纪律松懈,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很容易感染恶习、滋生犯罪心理。还有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当然这仅是个案问题,但也应当引起重视,轻则对学生恶语相加,重则进行体罚,对于那些叛逆心极重学生而言,便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破罐子破摔。
3.社会各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配套措施形式化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法律对政府、学校、司法行政部门等的职责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真正反映到现实中却差强人意。
(二)事中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调查报告制作的主体不适当
公安机关是最早介入案件调查当中的,在案件侦查环节便可以对未成年人各个方面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有所了解,为制作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在移送检察机关的同时将社会调查报告一并附卷移送,节省检察机关审查案件的时间,同样,到了审判阶段,法官在阅卷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对案件整体有所把握,对于案件快速审结极有帮助。
2.未严格执行分押措施
在调研中发现,在没有宣布批准逮捕之前的关押,未成年的犯罪人和成年的犯罪人是被关押在一起的。法律制定分押措施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未成年犯罪人和成年犯罪人交叉感染,但是,在逮捕之前的关押这个时间段就是现实中存在遗漏的地方。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分别关押的制度,XX县的执行显然是违背法律的。
3.个别案件存在刑讯逼供的现象
刑讯逼供一直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被人们广为批判的现象,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也并没有杜绝,但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这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出于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刑事诉讼法》中也已经对此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该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事后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1.在校生的安置
未成年在校生犯罪的,其所在学校通常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情的全部情况之后做出开除学籍的决定。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和能力的家庭而言,干脆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或者安排其就近或者外出打工,成为社会闲散人员,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性危险。没有接受足够的文化课知识的熏陶、社会道德的感染以及法律常识的普及,加上心智、判断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半成熟状态,很容易受到不良人员和环境的诱惑。
2.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安置
在XX县,该有的机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形同虚设,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严肃和迫切的问题。政府设立这些机构的初衷就是希望他们在社会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摆设,每年还要用大量税收来养活,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完善的建议
(一)事前预防措施的完善
1.完善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首先,对完整家庭而言,父母应当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单纯的打骂势必产生相反的效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及时和孩子做好思想沟通,学习和叛逆期阶段孩子相处之道。
其次,对单亲家庭而言,父母双方都应当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稍不留神就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最后,对留守家庭而言,在监护人无法充分满足未成年人发展需要时,就需要调动其他一些积极的力量来弥补,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地推给留守家庭。
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德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培养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应当纠正只重学习成绩,不重思想教育的错误做法,成长和成才一样重要,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是残缺的。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宣传和普及。
另一方面,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解决心理困惑。这项重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这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3.完善社会各方面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强对网吧、酒吧、KTV、等场所的监管和治理,净化网络空间及学校周边环境。改变各部门互相推诿,工作脱节,责任没有真正落实的现状,成立专门负责管理的机构,将原来被分割开来的行政权力由某一专门机构统一行使,责任追究一步到位,把监管工作具体化、规范化,尽量减少触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另一方面,针对XX县的现状,可以开设几所有关计算机、汽车修理或者 厨师等技能培训的机构,由个人出资成立、政府补贴、学习者交纳少许费用的形式成立,学习者仅需要缴纳基本的损耗和维修等少许费用,不至于给其造成经济上的压力,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帮助未成年人群体,也有利于解决未成年犯罪人事后安置的困境。
(二)事中监督措施的完善
1.社会调查报告由公安机关制作
公安机关是最先了解案件和犯罪的未成年人基本情况的,在侦查案件的同时制作调查报告并一并提交给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阅卷时就对犯罪嫌疑人有大致的了解,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节约结案时间,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来说是很有利的。
2.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第269条第2款的规定。对违反这一法律规定的,务必要追究到行为人的个人责任,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和惩戒的作用,让执法者真正意识到未成年犯罪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未成年犯罪人提出被刑讯逼供的,检察机关应当引起极大的重视,绝不姑息,也要追究到责任人。此外,从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角度考虑,在法庭审理环节,未成年被告人提出受到刑讯逼供诉讼请求的,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诉讼程序,由公安机关举证证明其没有实施该行为,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被告的请求成立。
3.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规范
2010年3月31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了《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规范化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为河南省实现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规范化、精细化奠定了基础,为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操作依据。《意见》规定,对于积极退赃、退赔的未成年被告人,应当综合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能弥补的程度及退赃、退赔数额等情况确定从宽处理,具体幅度从30%到10%以下不等。笔者认为在此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当然肯定还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具体如下:
侵财类案件
在XX县,侵财类案件主要以盗窃和故意毁坏财物犯罪行为居多,我们主要围绕这两类来制定更为具体细则。
A.退赃,还原被害者的损失或者按照当地当时的市场价格进行足额的弥补,减轻5%;
B.积极赔偿被害者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一切附加损失,如交通费、误工费等等,减轻0.25%;
C.积极赔礼道歉,取得被害者的谅解;再进行一定数额的赔偿,取得被害者的谅解,减轻0.25%。
伤害类案件
在XX县,伤害类案件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或者过失致人重伤的犯罪行为。
A.将受害者送往医院,积极进行救治,并且支付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减轻5%;
B.积极赔礼道歉,取得被害者的谅解;再进行一定数额的赔偿,取得被害者的谅解,减轻0.25%;
C.保证被害者后续治疗费用的通畅,减轻0.25%。
(三)事后安置措施的完善
1.在校生的安置
学校应当适当地对校纪校规进行一些调整,给犯罪的未成年一个改过的机会,开除学籍不是唯一的做法。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依据一定的评判标准来制定,参考我们刑法中关于偶犯、初犯、主从犯等标准进行处罚。因为,一旦脱离校园来到社会这个大染缸,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除非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自我约束,否则很难不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感染。
2.社会闲散人员的安置
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闲散未成年人,应督促、要求其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组织,应当密切联系司法机关,及时了解犯罪的未成年人,对于符合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未成年犯罪人,督促其家庭或者个人或者所在地的相关基层组织,家庭有能力供应其继续求学的就继续求学,家庭没有能力供应其继续求学的,有政府部门或者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组织为其出资、联系学校以便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对已经结束义务教育的闲散未成年人,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前文在完善社会各方面保护工作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张雯.未成年人犯罪与司法制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一)江苏响水县人民法院抚育费纠纷案件现状
近年来,随着离婚案件的居高不下,人民法院受理的要求给付抚育费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以响水县人民法院为例,2007年该院所受理并审结的抚育费纠纷案件21件,同比2006年受理的此类案件上涨了50%.并且抚育费纠纷案件是所有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比重最高的一类涉未成年人案件。另一方面,与此相反,该类案件的调解、撤诉结案率却大幅下降,仅就响水县法院而言,该类案件的调撤率由2006年的75%下降至2007年的43%,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数量的大幅增加,影响了案件的调撤率,同时还需加大调解力度,保证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隐含着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离婚后所遇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伦理及法律问题。该现状预示着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已上升至必须妥善、及时、合理解决的程度。
(二)案件类型及特点
抚育费纠纷案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要求增加抚育费,这类案件构成了变更抚育费案件的主体,每年约占90%以上。主要是因为未成年子女成长是个长期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也在不断的上涨。原定的抚育费数额远远不能保障子女目前及今后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此外,也存在着离婚当时父母一方为争夺孩子抚养权而轻率放弃对方支付抚育费,现如今又转而追索的情况。二是要求减少或停止支付抚育费。这类案件属近几年增加的新类型案件,所占比例不足10%。往往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再婚或因工作变动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或染恶疾,以原定数额给付抚育费能力不足或欠缺为由,经与对方协商不成,而诉请法院减少或停止支付抚育费。同时,实践中还存在部分离婚父母一方以子女系其非亲生为由拒绝支付抚育费的案件。因此,变更抚育费案件总体上呈现出发案高、增长快、当事人积怨深、调解难度大、所涉利益多元及关系复杂的特点。
(三)原因剖析
从表面看,抚育费纠纷案件是未成年人子女同不直接抚育自己的父母一方发生的纠纷,但实际上,由于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权利及诉权是通过随之生活的父母一方行使的,故该类案件往往会牵涉到父母的感情因素及经济利益,导致该类案件当事人情绪较为对立,而且,追根溯源,离婚过程中父母的恩怨纠葛及离婚后不直接抚育子女一方抚育费支付义务的履行情况及探视子女权的行使状况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剧这种矛盾的恶性发展。
经调研认为,未成年人抚育费纠纷案件频发,一方面有着社会变革迅速、未成年人及其父母自身情势变更等偶然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立法缺陷、司法不力、社会机构角色缺位、伦理道德导向不良等必然因素。在此,笔者仅就第二方面进行原因阐释。
1、立法不完善
体现在一是抚育费的给付标准难以确定。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该规定可以说弥补了立法上的空白,有利于实践操作,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社会实践生活的纷繁复杂,负有抚育费给付义务的人中既有收入、生活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有个体经营户、私企打工者等收入不太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人群,如教授外出讲课收入、项目介绍人的提成收入、作家、网络歌手、短信等的计件收入等。对于后两种人群,由于没有相对应的统计数字,因此很难根据《意见》规定确定其应付的抚育费数额。二是有关抚育费给付方式的规定不尽合理。《意见》第8条规定“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也就是说以定期给付为原则,以一次性给付为例外。实践中一次性给付又演变成为仅适用于涉外的或涉及华侨的离婚案件和留学生离婚案件,定期给付演变成为一律按月支付。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一旦发生未成年人父母一方逃避或拒绝支付抚育费的,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必将直接受影响,这中间并无缓冲地带。即使采用最后救济手段求助于司法,繁琐的诉讼程序对未成年人治病、上学等生活急需也系一种阻碍。
2、尚未实现专业化审判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全国已基本实现由专门的少年法庭进行审理,专司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狱政管理等机构也正在逐步规范之中,但是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民事权益案件的机构在人民法院中尚为数不多,又因为没有统一要求,在民事审判领域,仍然将变更抚育费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混同于其他民事案件,套用同一审判机制和程序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三缺”:缺少专门的审判组织形式和专业化法官职业队伍;缺少专门化、独立化、系统化的司法程序;缺少职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到了司法介入所应追求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道德效果的统一。特别是随着诉讼案件的激增,迫于审判压力和审限法定,审判人员无暇顾及案件背后未成年人的利益(这在未成年人普遍不出庭的情况下更为严重),而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法官消极中立原则的倡导,又使得法官仅能根据未成年人对不直接监护其生活的父母一方有关工作、收入等情况的举证来判定其抚育费请求是否合理、能否获得支持,这对于举证能力弱的未成年人一方明显不利。因此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案件,应当考虑与成年人有别,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需要,应当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应当适用适合未成年人的程序和审理方式等等,实践证明,和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样,需要设立专门的审判组织,配备专门的审判人员从事这项专业工作,这样才便于总结审判经验、学习研究相关理论,提高司法审判能力,更好地发挥司法保护职能。
3、行政机关、社会机构监管不力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其生存、发展中会遇到不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其获得自身需求的途径较少、能力较低,更需要社会的关怀和救助。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然而这种广泛社会化的责任要求由于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导致在实践中各部门相互推诿、逃避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责任。虽然存在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权力和监管,又无政府公立机构的服务和执行,致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仍停留于家庭自治和司法消极干预的较低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行政职权的缺位、社会机构监管的脱节已严重影响到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侵害的及时预防和获得必要的权利救济,致使未成年人抚育费的获取不确定、不及时、无稳定保障可言1.
4、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丢失
近年来,剧烈的社会变革和西方自由思潮的涌入,舆论、媒体对婚姻自由、人格独立的过份倡导,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功利观念。这种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尊老爱幼,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家庭伦理道德和子女利益。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基本停留于无知和盲从状态。一旦婚姻破裂,夫妻劳燕分飞,未成年子女在其眼中就显得累赘和多余,给付抚育费转而成为纯粹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无视子女上学、治病等需要千方百计拖延、拒绝给付抚育费的事例也就不断发生。未成年人的基本生存状况让人担忧。
二、离婚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抚养问题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婚姻自由观念的深入,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同时在离婚案件中涉及未成年子女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尤其子女抚养问题一直是离婚案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综合而言,可以认定以下诸因素与确立子女抚育的归属密切相关:
(一)离婚协议的处理问题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应即发给离婚证”;第三十七条规定,离婚后,子女抚养“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婚姻登记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法规虽然把子女抚养问题的处理作为准予离婚的条件之一,但强调的是父母的“协商一致”,未成年子女虽是家庭成员,但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法律却没有赋予他们独立主体的地位,他们成了失语者,他们的权利只能由父母主宰。
(二)离婚后抚养费的负担主体
我国婚姻法在抚养费的负担问题上确立了共同抚养原则:“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因此,父母应共同对其未成年人子女承担抚养责任。
(三)关于抚育费给付期限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也就是说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0条的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2条的规定:“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因此,对于抚育费的给付期限,应当依据被抚养人是否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为标准来确定。
三、对解决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纠纷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抚育费纠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抚育费给付制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除应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进行家庭美德等方面传统教育外,还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规范立法
关于“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中,应分出一部分作为抚养子女保证基金”问题。根据现行婚姻法的规定,夫妻离婚时其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夫妻均分,只是在分割时照顾子女的利益。这里所指的“照顾”也只能从子女日后的生活方便上考虑,如房屋的分割问题上,为考虑子女日后的居住问题,将房屋分配给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在离婚上的抚养费,法律只规定了一般情况下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费给付问题,而对父母离婚后,因突发又如何解决抚育费的问题,法律却无明确规定。如果在以后的法律制定中能考虑到这一情况,在离婚时,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抚养子女的保证基金,由第三方或公证机构进行保管。这将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和生活问题,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二)完备司法程序
1、专设未成年人审判组织
将热心青少年权益保护、熟悉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特点、有责任心、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优秀审判人员充实到审判组织中,专门审理保护未成年人抚育费等涉及到未成年人利益的民事、刑事等各类案件,并对该类审判人员加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司法审判水平和善于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能力。
2、专设未成年人陪审组织
发挥特邀陪审员的作用,有针对的对陪审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保护委员会、妇联、共青团、教育、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特邀陪审员的专业特长,特别是努力做好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
3、加强抚育费给付案件的诉讼调解,培养法官“定纷止争”能力
抚育子女需要父母双方的长期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只有做好双方思想工作,促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方可避免双方纠纷的再度发生。因此,法官在审理抚育费案件时,应下大力气开展诉讼调解工作。首先要树立调解意识,只要具备调解可能的案件,都要尽可能调解解决。其次提高调解技能,要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层次人群的调解方法和对策。再次从其薄弱环节入手,为当事人“出谋划策”,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从而清除当事人拒付、延付抚育费的客观障碍。此外,还可邀请为父母双方信服的亲友或在当地具有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影响力的人民调解员到庭协助承办法官有针对性的开展抚育费案件的调解工作。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重视力度,强化保障机制
年初调整充实了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制定了《关于开展区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了预青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预青工作提供了专员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完善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设,依托象山街道、正东路街道现有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四牌楼街道的青少年服务站建成3家“青春加油站”,促进资金、人员、阵地“三落实”;区财政每年拨付6万元预青工作经费,其中两万五千元专门用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
(二)、做好排查摸底,掌握动态变化
由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联合区综治办、司法局、教育局、关工委,以社区(村)、学校为主,定期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调查摸底,重点关注不良行为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全面掌握此两类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分布状况、特征信息,为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三)、综合分析研判,抓好临界预防
对前期排摸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总结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重视普通青少年向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重点关注青少年偷拿财物、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早期不良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联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在各中小学校健全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定期为学生讲授法制课程;在各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律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向社区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子女的法制课,志愿者上街宣传等形式,力争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以此带动青少年懂法守法,抵制不良行为。
(四)、引入专业力量,做好教育矫治
依托公安、司法等部门组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禁毒志愿者队伍,开展 “国际禁毒日”宣传,法制讲座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共计10余次,充分发挥其基层一线工作力量优势;联合区检察院打造雨露工作室“234”工作机制,建立立体化心理矫治体系;采取当面矫治模式,远程矫治模式,普法宣传模式和阳光关爱模式四大模式,构建全方位心理矫治机制,切实加强对涉罪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教,雨露工作室“234”工作机制”先后被正义网、《江苏法制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多家媒体推广介绍;在古城社区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内设立了“雨露维权加油站”,定期了解辖区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学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法制宣传;将专业化社会组织引入社区,利用节假日联合仁爱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益家乐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展模拟法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讲和参观活动等,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二、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筑牢工作根基
贯彻落实《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精神和《2018年镇江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点》(镇预青〔2018〕3号)要求,进一步完善预防组织体系建设,调整区综治委预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成人员,切实发挥预防办的牵头协调作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做好督查、推进、宣传等工作。围绕热点青少年社会问题和重点青少年群体个案进行研讨协商,做好资源整合,发挥成员单位作用,依托专业力量同频共振、同步发力,推动重点工作和项目深入推进。
(二)突出重点群体,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总结重点青少年群体 “成长护航工程”的典型做法和经验,突出不良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犯罪预防这一重点,整合综治委预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力量,重点实施不良和严重不良(涉案)青少年“管护帮教行动”,在调研摸排基础上,依托成员单位和社会工作力量,加强对判处非监禁刑、附条件不起诉、不判处实刑、刑满释放、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等的未成年人的关爱帮教、教育矫治和重新犯罪预防。联合公检法司等综治委预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 “航标灯” 青少年司法保护中心、“雨露维权加油站”等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基地在教育、矫治、帮扶涉案未成年人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提升教育转化率,避免重新犯罪。
篇8
关键词:安全教育 计划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33-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少年儿童。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规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为了更好地实行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安全科,专门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以及安全教育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学校也按上级要求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安排了专职教师,每周每班上两节课,担任安全教育课已有四年的时间,对安全教育课授课的时间安排、内容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下面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计划与授课齐头并进
自担任安全教育课以来,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有计划的指导,教学过程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每学期都会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分不同年龄段,编制不同的内容,按简难深浅循环递进,以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了计划的指导,在备课时,依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学期由开始到结束,每一节安全教育课,都有条不紊地设计教学内容,在计划的指导下,在授课过程将计划落实到实处,让各年级的学生都感受到安全教育的重要。从而获得新的体验与认知,减少学生的安全隐患,减轻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任务。作为教育者,不能空头制定计划却不实施,这是对学生的成长不负责任的行为。计划的制定与授课必须齐头并进,给学生上的每一节课都符合教育规律。
2 时间安排合理有度
小学生生性好动,安全教育对他们而言,无异于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安排授课环节时,采用了“分钟制”。一节课40 min,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时间一样,但是低年级学生不像高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说教成分多,课堂秩序便不易控制。为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安全教育的熏陶,安排授课时间前,每个班级都进行了调研考查,针对各年级学生听讲的状态,制定讲课时间。低年级学生保证听讲10 min左右,中年级学生保证听讲15 min左右,高年级学生保证听讲20 min左右,都辅以其他形式的教学。
3 内容完备,形式多样
当前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尚无统一的教材,都是由各地的教育部门自己编印的,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开始进行安全教育时,各校仅以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为例来剖析,大多是讲解交通法规,背交通安全儿歌,读读交通行为规范,以及识别交通标志等。这样单调乏味的讲解与教授,学生很快就产生厌倦之心,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在短时间内转移到别处。因此,多方面采集资料,力求使安全教育课内容充实完备,学生学有所得。又从授课的形式入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都在期待中迎接每周两节的安全教育课。
(1)多样形式之一―― 视频资料及时展示。小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解极易产生厌烦,上课之初便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如果只是机械地念条文,对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一会儿就听够了,就会在下面搞小动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从网上下载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功能讲台,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视频,如儿童遭遇车祸、抢劫、儿童独自在家、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保的能力等,这些视频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像在家看电视一样,很容易产生兴趣。每次视频资料展示之后,便及时地进行疏导与教育,让学生谈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会采取的应对措施。视频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对安全课的喜欢度大大增强,他们都对安全教育课满怀期待,并且放学后还给家长讲述自己的收获。
(2)多样形式之二―― 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过去的报刊杂志,网络资源与逐渐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对于低年级学生,每周布置一两项安全教育方面的小任务,让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从报刊杂志和网上搜集一两条近期的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新闻,在安全课上展示,互相学习;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自己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采集信息,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材料,并畅谈自己的事故的看法。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不断增强。
3)多样形式之三――实战演练适当到位。
材料选取得再多,学生不亲自实践,身边没有活生生的案例,也不能激发学生安全意识。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讲授“地震来了”这一主题课时,先让学生先观看相关视频,达成共识―旦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应利用各种设施就地就近避险,在楼房的人员应尽快到洗手间,小开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者到室内梁柱比较密集的地方躲避,最好找一个枕头沙发垫等物品顶在头顶进行自我保护,地震的时候在人群密集场所立即到固定物品下面躲避,如果震后被废墟埋了设法自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另外,还设计了逃生实战演练的方式,首先走到门口扶住前门,让一名学生扶住后门,再让全体学生按顺序,快速地奔向门口,走出教学楼,并在操场集合。低年级学生反应较慢,组织性、纪律性都不强,因此演练时出现了抢、争的现象。但经过两次、三次的演练之后,小学生们都认识到有秩序才会更安全的道理,因此演练能够顺利进行。中高年级学生配合默契,加上教师指导到位,演练几乎一次成功。
学生心理治疗专家曾经告诫我们:“不适当的反应和做法,更增加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如果选择不适当的图片,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安全教育课前,教师还要慎重地筛选学生提供的新闻资料,取其精华,避免负面的信息流入课堂,给学生带来恐惧。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上安全教育课时,授课语言要生动,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交通违法的危害性。同时,还应给学生们讲解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概况,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安全。
“安全重于泰山”,要像抓教育教学质量那样狠抓安全教育工作,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学生的生命,从上好安全教育课开始,有意识培养指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注意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安全行为习惯,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文明、平安的校园。
篇9
过去的一年,为了更好的组织会员进行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深圳律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深圳律师业务,我们以规范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积极探索加强执业律师业务培训的途径,不断开拓律师业务为核心,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一、继续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规范
化,落实教育培训考核工作
根据我们规划的规范体系,本年度,我们通过深圳律师网上广泛征询了全市律师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律师事务所教育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深圳市律师协会业务培训费用使用标准》,对律师事务所内部培训、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经费使用进行了具体规定,继续建立和完善业务培训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发展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都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并能很好的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本年度是《深圳市律师协会业务培训计分办法》实施的第一个年度,我们对平时的考核登录都作了具体要求,在今年年检注册前,我们对全年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显示大部分律师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计分办法》的各项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律师未能完成继续教育的积分要求,甚至有个别律师全年没有参加过一次培训。为此,我们紧急召开了发展委员会主任会议进行协商,把律协全年组织的培训情况向全市律师进行通报,并组织律师进行补课,在规范考核工作的情况下,保证了年检注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实习律师岗前培训和执业律师继续教育,积极探索全面加强律师业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
(一)2004年9月,我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2004年度实习律师岗前教育培训”,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新执业的律师进行了系统化专项培训,这次岗前培训包括3名香港律师在内共有290名实习律师参加并全部通过了结业考试。我们还就培训课程设置、任课教师授课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本年度共举办由专家学者针对新法颁布、理论前沿、律师实务热点等重大课题所作的大型讲座22场,各专业委员会研讨会28场。公司、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业务委员会这方面的工作比较突出,另外刑事法律业务委员会积极参与进行刑事律师的执业环境的改善工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金融法律业务委员会对零售商与银联的纠纷把握时机及时召开研讨会讨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市大部分律师事务所都提交了教育培训计划,业务部也参加了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培训,基本上已经通过《深圳市律师事务所教育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把律师事务所内部培训纳入到律协业务培训体系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实习律师岗前培训、大型讲座、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律师事务所内部业务培训为主线,并且通过《业务培训学分计分办法》鼓励律师参加全国性、地区性业务培训、研讨的多层次、多方位培训体系。
(二)本年度,我们加强了涉外法律业务的培训交流和研讨,先后邀请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副主席,联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美国洛杉机县高等法院法官分别进行了国际仲裁、英美证据法、公司法及美国律师制度的主题讲座,与美国律师协会等机构联合举办了房地产交易研讨会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讲座大多数主讲人都不要报酬,作为相互交流进行的。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关于深圳律师留学人员情况问卷调查,希望在律师队伍中发现、培养一批涉外法律及法律英语的师资人才。
(三)为更好的服务会员,我们联系中法图深圳分公司在举办大型讲座时进行主讲人专著及与专题讲座相关的著作展销。中法图还现场向律师免费赠送会员卡,对购书的律师进行8.5折优惠,并向律协资料室赠送了一批价值近2000元的法律图书,为律师购买专业图书、到会所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受到律师们的欢迎。
2004年8月,我们面向全市律师进行了2004年度大型讲座综和评价问卷调查和业务培训征询意见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000余份,律师对一年来律协组织的业务培训认为满意的为68.8%,对律协的培训工作不满意的为2.2%。业务部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三、加强对律师的业务指导,积极开拓律师业务新领域
我们不断加强专业委员会对律师的业务指导,组织专业委员会对一些疑难案件进行研讨,提供咨询意见。同时,推动制定律师业务操作规范和律师收费指引。我们还确立了以律师在国企改制,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为切入点逐步确定重点课题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深圳律师业务新领域。我们向市政府、国资委提交了《关于申请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的请示报告》、律师在国企改革中的具体业务规范、《关于充分发挥律师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推进国企改革的报告》。目前,国资委正在起草《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介机构聘用管理暂行规定》,我们也组织专业委员会对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计划联络深圳国资委联合举办一次关于深圳律师参与国企改革方面的研讨会,加强双方的沟通积极推进深圳律师参与国企改革。我们通过组织律师为行业协会和市民讲课,专业委员会联系各行业协会举办研讨会、律师所参加香港“中小企国际市场推广日”博览会等方式,扩大交流,为开拓律师业务创造条件。我们推荐律师参加深圳市政府采购专家团,扩大深圳律师影响面,积极开拓律师业务新领域。
四、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性立法及政策制定活动。
我们组织专业委员会先后协助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出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的修改意见;接受广东省律师协会委托起草《广东省律师服务收费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组织专业委员会召开主题研讨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送审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学者拟制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国务院《专利条例修改草案(送审稿)》、中国证监会《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深圳房地产条例(代拟稿)》出具修改意见,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受到社会好评。;
五、组织“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管理:经验与问题”第二届深圳律师论坛,积极推动深圳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
去年,深圳律师事务所出现了重组整合的趋势,不少律师事务所在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的尝试。为了积极引导,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2004年12月,我们组织召开了“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管理:经验与问题”第二届深圳律师论坛,此次论坛共有深港两地十三名律师进行了发言,就各律师事务所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此后,在徐建会长的倡导和直接领导下,律协先后组织多场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专业化发展的交流会,前不久还召开了晟典律师事务所内部分配模式经验交流与研讨会,积极推动深圳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
六、编撰、筹备出版深圳律师论文集、案例集
为加强深圳律师对理论及实务方面的研究,我们决定编撰出版深圳律师论文集,在去年4月份和6月份就发出通知,面向全市律师公开征集论文和案例,还对各专业委员会做了具体要求。此次共征集到到论文73篇,案例26篇,由发展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进行审稿,并将刊登的文章进评定为优、良、一般三等,论文集最后选稿共77篇,保证了深圳律师论文集的质量。期间,业务部联系了中政、海天、民主法制、法律等四家出版社,会长办公会从整体费用、影响力等各方面考虑,决定将文集交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现文稿已送至法律出版社,不久就可以与大家见面。
七、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业务委员会
根据《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全面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为了大力推动深圳律师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同时积极树立深圳律师正面形象,我们于2004年11月19日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业务委员会。其主要的工作在于推动和指导全市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组织律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实践,组织深圳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立法、宣传和咨询活动,研究和推动深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和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深圳律师志愿者网络,关注公益事业,积极树立深圳律师正面形象。
八、建立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工作站
2004年12月份,深圳律协成为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在全市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首批挂牌成立的15家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工作站之一,深圳律协wto事务工作站的工作重点包括:一是业务培训,包括举办大型讲座、专业研讨会,加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联系,组织有执业经验的律师对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培训;二是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信息传递;三是相关情报收集,由律师收集客户即相关行业、企业的在贸易过程中的不公正待遇等信息,由律协传递到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采取应对措施、收集相关数据提供依据。我们积极依托wto事务工作站,加强与政府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扩大深圳律师的影响,以更好的为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提供服务。
九、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
我们积极落实深港两地律师协会合作协议,与香港律师
会联系将港方律师所专业特长进行收集整理,为深圳律师办理相关案件提供可选择的合作对象。经协调沟通,我们将选派12名律师赴香港实习;组织深圳律师赴台湾考察,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学习港台同行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深圳律师的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所作的工作,我要感谢各位理事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发展委员会郭星亚、张改梅两位主任、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们和秘书处的同志,是他们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的工作才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一、业务培训工作方面有:其一:业务培训专业化、系统性不够,非法律专业知识的讲座也鲜有涉及;其二,对律师事务所内部培训的监督不够,有些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培训流于形式;其三,建立由深圳律师组成的自己的业务培训师资队伍的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二、业务研究、制定业务规范及业务拓展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大力加强。
三、由于业务部人员紧张,业务培训、业务拓展的调研工作只能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不够深入。另外,工作人员也缺乏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制约了有关工作的开展。
篇10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团员参观抗美援朝图片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实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道德实践活动,发挥青少年典型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沟通团市委追授张大庆同志“北京市五四奖章”,举办了学习张大庆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团员青年学习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推进阳光心语行动、七色光鼓号队等工作,举办少先队庆“六一”文艺汇演暨“四好少年”才艺展示大会,帮助少年儿童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以党政中心工作为重点,服务“三个平谷”建设做出新贡献。
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就业帮扶工作。以成立“平谷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为抓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依据乡镇产业特色,创办青年就业创业夜校分校,形成一镇一品的平谷青年创业就业夜校分校办学特色和管理模式,全年共培训青年3200多人次。建立了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平谷服务站,通过“团组织+导师+创业青年”模式,选取重点项目进行扶持,目前已为3名创业青年争取了15万元无息免担保创业小额贷款,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开展了贷动青春——邮储、农商行小额贷款,为创业青年成功申请贷款124万元。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波畅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渔阳酒店有限公司、华利丰蔬菜产销协会3家见习基地为130名创业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
积极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广泛开展了“新农民大讲堂”、“新农民创业致富大课堂”等系列活动,培训青年农民3000多人次。组织5000余名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全区动员、美化家园”行动。桃花节期间,组织百对新人参加了“相约桃花海、情定桃花源”活动。开设了“平谷区大学生村助理服务社”qq群、绿谷村官博客,为村助理搭建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召开20__年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底有考核。举办“关爱成长、心系明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论坛。举办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专题讲座暨优秀法制校长公开课;开展“画说未成年人保护法”竞赛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情景剧大赛;组建平谷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情景剧巡演团。积极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维稳形势评估和排查防空工作,推进平安平谷、和谐平谷建设。联合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全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非正常死亡情况,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措施,尽早实现“双零指标”。
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西南五省旱灾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响应号召,在全区团员青年中开展了“特殊团费”、“绿色班费”缴纳活动,共上缴特殊团费6余元,并对灾区在京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慰问。
(三)以奥运、国庆志愿成果转化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迈出新步伐。
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在区级建立志愿服务总队、镇乡(街道)建立志愿服务分队、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小队,形成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充分利用志愿者信息平台,完善志愿服
务运行的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设立“北京志愿服务基金——平谷基金”,为推动我区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启动社区90岁以上老人志愿服务项目,为29位9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对一”志愿服务。对27个社区有志愿服务需求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等开展扶助活动。开展“乡风文明志愿者”活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以“万名志愿者齐参与共创国家卫生区”为主题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对城区“共青团文明街”(主城区全部重点街道)的集中整治活动;深入社区,积极开展以“一助一”为主要形式的助老、助残、助困和环境治理等与创卫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以完善共青团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取得新业绩。
开展“倾听青年心声,服务青年成长——共青团倾听日”活动。按照团市委统一部署,从20__年1月开始,每月的第二个周六开展共青团倾听日活动。组织“倾听日”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与大学生村官、学生、青年教师、志愿者、创业青年代表面对面,就青年关心的就业、婚恋、文化生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了青年对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着力加以解决和落实。
积极开展青少年安全及自护教育工程。当前,针对青少年的恶权事件以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要提高青少年自护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星光自护学校”建设,积极为3所社区星光自护学校并为其招募1名教导主任和2名辅导员共9名志愿者,已经开展应急救护、自卫防身术等培训8次,培训社区青少年800余人。深入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星光自护校园行”活动,整体推进“星光青春自护行动”工程。
关爱和帮助面临特殊困难的青少年群体。启动低保重度残疾青少年帮扶计划。针对11个乡镇(街道)33人,逐一掌握志愿服务需求,落实专门志愿服务小组,“一对一”进行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1年。依托希望工程平谷工作站,累计资助困难学生369人,共筹资发放希望之星“1+1”奖学金、助孤扶助金、爱心健康基金等各类扶助资金274200元。为埃森哲希望小学筹集资助款87000元。进一步提升服务特殊青少年能力,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举办平谷区乡村青年文化节,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实效、青年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平谷区青少年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香烟”为主题夏令营活动,通过参观、实践、训练等方式丰富业余生活;继续开展“中韩未来林”活动,共建“中韩青年友谊广场”,共植友谊树,目前已种植树木6000余株。
(五)以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为重点,团的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团建工作。一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建设,6家党政机关建立了团组织;二是积极探索协会建团,在山东庄镇润泽园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团组织。三是开展镇乡共青团组织选配行政编制外副书记格局创新试点工作。以平谷镇为试点,从各领域另选配5名优秀青年作为行政编制外的乡镇团委副书记。四是稳步推进城市社区青年汇、农村青年社建设,建立了松涛健身俱乐部等3个社区青年汇和平谷区村官俱乐部农村青年社,推进城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区委组织部、团区委联合加强团干部转岗、选配工作力度,出台文件明确团干部转岗年龄、新任职年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目前已有15名超龄直属团干部转岗。扎实推进村团支部书记“公推直选”、“述职评议”、“大学生村助理兼任村团支部书记”等工作,不断拓宽团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与区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平谷区青年人才库》的通知,建立了优秀青年干部、企管人才、科技人才等五类“青年人才信息库”,在帮助青年成长成才的同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加强青联自身建设发挥凝聚带动作用。胜利召开平谷区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青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集体,为我区青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 上一篇:后勤服务创新金点子
- 下一篇:药店医疗保障内部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未成年保护法案例